电视危机

2024-07-24

电视危机(精选8篇)

电视危机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强调:“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 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 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而且要有新开拓。”随着改革的深入, 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短时期内失衡, 会造成改革进程矛盾增多, 正确、适宜地处理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保障改革继续前行的重要举措, 各级党政部门都把处理社会矛盾, 尤其是处理因矛盾激化产生的突发事件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过去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 由于党政部门与媒体没有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合作, 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也并未起到良性作用, 反而造成突发事件持续性恶化, 突发事件双方的矛盾激化, 酿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削弱了党政部门的公信力, 对我党执政之基造成不良影响。为避免类似突发事件持续发生, 党政部门与媒体之间必须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党政部门在化解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媒体, 引导媒体朝着解决突发事件的正确方向报道, 维护和提升党政部门公信力, 让公众相信党政部门能够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

一、危机与政府危机公关需要电视新闻报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辞海的说法, 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 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等等。突发事件专家也称之为危机, 各个国家都针对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措施, 电视新闻媒体也都制定了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突发事件与公众安全息息相关, 党政部门处理突发事件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始终以公众生产、生活、安全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前提。党政部门要清醒认识到, 人民是执政之基, 党政部门是为人民服务的, 要以人为本, 只有站在人民的角度处理突发事件, 才能正确解决突发事件, 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 才是正确的处理问题方式。

二、电视新闻危机报道的举措

发生突发事件后, 电视新闻机构能够及时启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派遣记者到事发现场, 重新组织结构安排新闻报道时序, 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全天候跟踪报道, 通过电视新闻报道让公众知晓突发事件的进展,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谣言总是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的, 因此电视新闻等媒体要掌握主动权, 对突发事件要及时报道, 避免流言蜚语的传播。

突发事件通常涉及面广, 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往往需要新闻媒体高度介入, 国家政策也鼓励电视新闻等媒体透明、公正地报道突发事件, 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危害。突发事件多是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危机造成的规模比较大的事件, 这种事件如果不能公开、正确地报道, 就会扩大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危害, 影响到危机的后期处理, 尤其是影响比较大的突发危机, 政府和新闻媒体都应该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新闻报道作为处理危机的首选。新闻媒体介入危机报道, 可避免因谣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不安,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猜疑。电视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 要始终坚定报道的核心, 要以社会稳定作为报道的前提, 要真实报道, 不能道听途说, 要深入现场听取各方的想法和意见, 要报道有价值的突发事件。以2003年的“非典”疫情为例。疫情初期, 大家对“非典”认识不足, 电视新闻媒体介绍“非典”的危害及防治知识, 并及时报道疫情的真实情况, 使公众获得知情权, 在此基础上策划重点报道、连续报道, 则进一步增强了民众战胜“非典”的信心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当“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 恢复信息平衡以及反映日常生活全面状况就显得更为重要, 2004年电视新闻媒体对于北京、安徽SARS疫情的报道更为理智, 既及时、公开、全面地报道了疫情的详情, 又没有铺天盖地地过度报道, 很好地掌控了舆论方向, 为疫情的及时有效控制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电视新闻危机报道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媒体既是强大的舆论工具, 同时也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电视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伴随大众传播的发展和普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 一定要谨言慎行, 要查清楚来龙去脉后才能报道, 不能留给观众错误的信息, 造成社会的动荡。■

摘要:电视新闻危机报道研究是新时期电视新闻面临的重要课题, 电视新闻要从角度、深度等方面妥善处理危机报道, 让危机报道更加规范, 让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电视新闻,危机报道

参考文献

[1]廖玲, 李明文.《危机事件的报道策略》[J].《写作》.2007 (23)

[2]刘茂华.《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J].新闻前哨.2009 (03)

[3]郭飞.《大众媒体与社会事件生成——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的比较视角》[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4)

[4]严三九, 王虎.《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08 (06)

[5]甘恬, 卢艳.《在危机中抢占舆论引导高地——解析〈今日美国〉的一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报道》[J].《新闻实践》.2007 (03)

[6]张宗鹭《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策略》[J].《青年记者》.2007 (16)

[7]沈正赋, 顾娅.《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8 (08)

电视危机 篇2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market, currently most 4A agencies, focusing on VIP accounts’ release, have come to decide to enlarge its release proportion on bus-TV advertisement. “We hope we could have large scale knowledge of media value and catch up with it directed by an outstanding philosophy.” Mr. Lou Xiangpeng, the General Manager of 21 Century Fly Team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a New Production Marketing Association, said so heartedly.

一项最新的权威调查数据表明,对于广告主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广告投放成本远远低于在本地电视台投放广告,这为广告主在选择投放媒体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国际著名数据调查机构尼尔森以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为样本,在中国11个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调查,结果显示,公交移动电视的广告投放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电视,媒体价值优势凸显。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让很多媒体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不过新媒体有它自身的优势,能够突破传统、韧性更强,更能提供丰富服务,因而获得了客户的关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电话采访时做出上述表示。

如孙晓华所言,随着各企业都在缩减广告开支,如何更有效利用有限资金就成了目前业界考虑的关键,而一个趋势正是公交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成为广告投放的必选媒体。

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传统媒介的广告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当预算紧缩的时候,在媒体投放方面,对公交新媒体的眷顾,可能成为明年广告主投放的重要对象,这可能是一个趋势。”

而世通华纳董事、常务副总裁崔斌表示,目前业内的数据也显示,新媒体正受到很多广告客户的认同,“有数据表明新媒体正逐渐为广告主接受,有65.8%广告客户的接受新媒体的广告,2006年在新媒体投放业当中有60%的企业销售额都在三亿人民币以上,可以证明新媒体逐渐被大的广告客户所认可。”

“广告主根据收视率的最佳表现,拟合出一条投资回报最高的收视率曲线。”尼尔森公司中国区媒介领域执行总监陈丽洁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峰时段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基本都在10%以上,已经超过传统电视“黄金时间”段,因此,“在白天选择收视率更有保障的当地公交移动优势资源,晚间投放收视率表现更佳的电视频道,这样的媒介组合策略对广告主投放更有利。”

在各行业都筹备过冬的情况下,还有哪部分媒体还有15%以上的增长?群邑集团副总经理黄旭明表示,根据他们的调查,传统电视、电台、平面媒体基本不可能,网络媒体观点矛盾,机场媒体在5%到8%,商业楼宇电视增幅也不可能,“剩下的只有公交电视了”。

正因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巨大增长潜力,目前专业服务于大客户投放的4A公司开始考虑扩大在公交移动电视的投放比例,用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总经理、中国新产品营销学会秘书长娄向鹏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希望对媒体价值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用更大的远见和信念搭上这个快车。”

“非常适合媒体投放的行业客户还有不少没有投进来,还需要慢慢地增加信心,增加服务,让他们感觉到可以投进来投资。”黄旭明表示,4A公司开始投入,愿意尝试这种媒体,可能一开始是小范围的,两年之后开始进入稳定期,“这个行业到底在未来的预算能够占多少比重?理想做到50%是非常优秀的。”

“4A从什么方面考虑公交移动电视?电视越来越贵,而收视率越来越少,随着数字电视发展会导致看电视的人增加,但他们的选择增加了。”黄旭明表示,数据表明,公交人群他们接洽的人口对比电视受众,无论教育、职位、收入都稍高于普通人群,他们消费着最主流的市场产品。

尼尔森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据尼尔森最新发布的收视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1个经济发达城市的公交移动电视总体收视到达率已达95%,在关键时段的收视率更是超过10%,这已远远超过传统电视的“黄金时间”。更重要的是在公交移动电视投放广告所投放的成本要远低于传统电视。

从尼尔森此次发布的武汉和青岛的调查数据来看:根据媒体的刊例价格计算,在黄金时段,武汉世通华纳公交电视的千人成本为5.1元,武汉本地电视台的千人成本为160元,前者不到后者的1/20;从全天时段来看,世通华纳为14.6元,武汉的本地电视台千人成本为183元,前者不到后者的1/12。这样的投资回报优势在收视点成本上的体现就更为明显,以青岛为例,根据刊例价格计算,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点成本全天平均为403元,黄金时段更低至290元,而青岛当地电视台的收视点成本平均在6757元,晚间黄金时段成本略优平均为5485元,购买同样的服务,前者费用不到后者的1/15。

公交电视广告

“春光初现”

部分4A公司一直以来把“二八定律”作为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一直备受企业家推崇,搞定20%的高端人群就能够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毕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现在约有40%的4A公司确信“长尾理论”将打败“二八定律”。“长尾理论”认为,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也有人认为就是由“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向“点对点”的方式转变。

那么,“长尾理论”适用于公交移动电视市场吗?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的代表,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介的接收方式,使人们在移动中可以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除了“强制视听、广告成本低”外,覆盖面广更是它的核心优势,巨大的受众基数和“长尾”现象颇为相似。部分4A公司以世通华纳打造的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卖动传媒为例,它覆盖了全国33个中心城市,拥有5万辆公交车、8万台电视收视终端,对城市人群的覆盖达到2亿人次。公交移动电视的这种行业优势,不仅受到了风投的无限青睐,也受到了广大广告主的注意,可口可乐、海尔、肯德基、奥妙、康师傅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都在卖动传媒进行了投放。据悉仅世通华纳厦门子公司的年收入都要超过电视台的单频道收入。其他移动电视企业也同样是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广告投放“乍暖还寒”

有业内专家认为4A的这次公交移动电视之旅,虽然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就整个公交移动电视行业来说,相对于其巨大的受众基数,相对于广告商整体的投放大盘,广告商投放的广告额还是相对较少。一般仅仅是作为对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一种补充或者是一种尝试性的投放,大家还都比较小心。即使在最早设立公交移动电视的新加坡和香港,公交移动电视占整体广告收入的比例也仅为1.8%,只占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告数量的1/10,在户外广告市场中也仅仅占据到了1/3左右的份额,与其巨大的受众基数根本不成正比。然而,4A公司虽然在新加坡和香港的公交移动电视上曾大做文章,但据相关数据显示,客户的认同率依然增长缓慢。

为什么公交移动电视没有成为现阶段主流的广告传播平台呢?有人认为公交汽车嘈杂、拥挤、颠簸和人员构成复杂的环境,影响了广告商的投放积极性。这仅是一个表明的现象。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尾理论”未深入人心,而传统的“二八理论”却左右了广告商的投放决策。众所周知,公交人群是一个趋向于大众化、平民化的人群,消费支出以日用品为主,相比之下,购买力赶不上那些少数的有私家车的高收入人群。而如果百分之二十的高收入人群可以为商家带来百分之八十的收益,那么,广告商自然不会对公交移动电视所面向的普通大众感兴趣了。实际上,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根据中国权威调研机构在杭州、大连、青岛等地的调查数据表明,乘坐公交车的乘客,平均家庭月收入4731元。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一方面,4000-5000元月收入的家庭构成国内城市家庭的主体,市场基数非常大;另一方面,4000-5000元月收入的家庭实际上已经拥有每月超过2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按照“长尾理论”,4A公司的这次公交移动电视之旅如果抓住这些人群,进行重点宣传,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那么所取得的收益往往要大于由少数高收入人群所带来的收益。问题是,如何使公交移动电视的“长尾”有效呢?

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二八定律”不再是唯一的经营模式,只要条件具备,“长尾理论”将与“二八定律”相抗衡。而公交移动电视的有效“长尾”,也昭示了公交移动电视市场的广阔前景。有知名的4A公司认为在城市建设、广告利润的双重驱动下,公交移动电视必将快速普及,必将在很大程度减少广告主对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依赖性,成为一种让受众和广告商双赢的主流信息发布平台。

4A公司的公交移动电视之路虽然前途光明,但是道路曲折。一方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影响企业的广告投放。另外一方面,国内现在的公交移动电视行业还存在功力不足,修养不到位的缺点,要形成整体良好的社会形象,博得受众的认可,进而带动营销的增长还需要时间。

电视媒体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篇3

一、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概念及阶段

关于危机的定义很多。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张成福 (2003) 认为, 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 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 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 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者。而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 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 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恢复能力。根据罗伯特·希斯的观点, 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为准备 (Preparedness) 、应对 (Response) 、恢复 (Recovery) 、灾难 (Disaster) 和灾害减除 (Mitigation) [2]。本文将公共危机分为四个阶段, 即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恢复期。

二、电视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及表现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形式之一, 自从它诞生以来, 就一直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各种事件等。随着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提高, 电视媒体作为“社会的眼睛”, 对公共危机的处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作用表现在:

1. 危机预警。

预警是电视媒体的主要职能之一。任何危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预防传播机制的作用就是警钟长鸣, 有备无患。恰当的危机预警干预有利于提高公众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全社会的免疫力, 为化解公共危机赢得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电视媒体通常会在日常栏目中制作一些安全讲座和国内外的危机事件报道, 普及一些安全常识和危机应对策略。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和清晰的说明, 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变能力。

2. 信息沟通。

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指出, “对于公众危机, 首要的是信息公开, 信息不透明、阻塞, 将会引起公众恐慌心理, 造成盲动、骚乱甚至暴乱等社会群集性行为。当突发事件不断演进的时候, 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信息沟通者的角色。”电视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最有效的传播工具之一, 在危机的爆发之初, 可以向受害区域宣传应对措施和注意事项, 也可以向受害区域之外的地区通报危机事件的最新进展, 为外界的提供物资和人力援助提供准确的信息。

3. 情绪引导。

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社会冲突, 包括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的矛盾纠结在一起。如何积极地疏通、有效地引导也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特别是在危机蔓延的时候, 媒体既要成为信息流动的“传播器”, 又要成为安抚民心的“稳压器”, 保障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特别是在社会性质类的公共危机中, 媒体能作为政府的“喉舌”, 积极地向公众表明政府的态度和已经采取应对措施, 稳定和引导公众的不良情绪, 促进危机事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 舆论监督。

在公共危机中, 必要的舆论监督可以促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 促进社会公正, 促进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变。电视媒体可以制作专题节目, 邀请专业人士, 亲赴第一现场, 就危机的原因、进展、牵涉的利益主体等各个层面作深入的解剖和探讨, 向公众还原事实真相, 向社会传达正义良知, 维护当事人和整个社会的最根本、最长远、最关切的利益。同时, 电视媒体作为“第三方”代表, 还可以起到监督和平衡的作用, 使事件置于“阳光之下”, 杜绝暗箱操作, 扭曲社会公正。

三、当前电视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视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特别在非典、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的危机事件中, 电视媒体通过深入现场、制作专题节目、24小时滚动播出、探访亲历者和决策者、举办赈灾募款文艺晚会等形式有效地促进公共危机的预防、治理和恢复。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危机管理的参与意识。

由于中国的电视媒体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又经历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在党管媒体的机制下, 公共性还在逐渐地探索中。政治的报道多, 社会的报道少;宣讲的多, 解析的少;参与的多, 监督的少。对公共危机的报道意识较差, 没有一个完善的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有些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还不知道怎么策划、报道, “沉默”、“缺位”现象时有发生, 更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发动全社会的协同治理, 公信力不足。

2. 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预案。

比如2003年的非典发生时由于我们当时没有相关的应急预案, 处理任何问题都是由国家或地区领导人直接“拍板”, 电视媒体也没有相关的宣传报道原则、应急报道机制, 造成小道消息、谣言漫天飞舞, 各地人民群众人心惶惶, 尤其是在非典爆发初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恶劣影响。

3. 缺乏有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 (政府、公司或非盈利组织) 的身份发言, 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问题的公共关系人。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早在1984年就已产生, 但一直形式大于内容, 作用有限。再加上某些官员存在“官本位”思想, 缺乏应对媒体的培训, 使得一些新闻发言人在电视的直播镜头前表现很不得体。例如发言表情木讷、语言含混不清, 经常使用“无可奉告”、“不太清楚”等一些官话搪塞, 不能正面地回答记者的问题等, 影响了电视媒体在社会中的公信力, 致使电视媒体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处于被动和失效的境地。

4. 缺乏足够的应急专业知识。

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多是新闻和传播类专业人士, 但是对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置和恢复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储备和运用。在平时播出的节目中也缺少应急知识普及型的栏目, 而致力于广告效应较好、收视率较高的娱乐节目。而仅有的一些涉及应急管理知识的节目一般集中在科教频道和偏僻时段, 造成传播效益较差。这又反过来促使该类节目的边缘化和“下课”, 导致仅有的少数具有危机应急管理知识人才的流失。

四、电视媒体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面对各种公共危机, 电视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重大事件报道反应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和普及应急知识, 积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本文根据危机爆发的四个阶段, 对电视媒体理应如何作为作一探讨。

1. 危机潜伏期。

自然和社会系统较长时间地积累矛盾, 危机处于量变阶段。这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期。但是却因没有明显的标志事件发生而不易被人察觉。此时, 如果电视媒体能够未雨绸缪, 加强警惕性, 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 向公众传递潜在的危机的信息, 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把潜在危机处理在萌芽状态之中, 就能防范危机的爆发。如洪涝灾害爆发之前, 加强与防汛、水利和气象部门的交流和合作, 及时向公众传达洪水的警戒水位和大坝情况, 就能起到预警作用, 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2. 危机突发期。

这个期间公共危机突然爆发, 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时间短, 社会冲击、危害大。如果此时电视媒体“缺位”, 或按兵不动或采取鸵鸟策略必然遭遇公众的质疑和舆论的讨伐。最优的策略就是迅速介入, 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客观、真实地报道。电视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达信息, 反映灾情、引导当事人情绪, 发动全社会参与灾害的防控和治理过程中来。至于事件的真相或进展, 应在随后的报道中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剖析。

3. 危机持续期。

此时公共危机得到初步控制, 但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这个阶段, 电视媒体要扮演信息通道的角色, 既要自上而下反映党和政府的态度和介入策略, 也要自下而上反映危机当事人和广大公众对公共危机的认识、态度和应对策略, 起到良好地双向沟通协调作用。此时的电视媒体不仅要满足于向公众提供危机事件最新的进展情况, 还应俯下身, 静下心、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 同时做出自己客观的评价。通过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对话等形式, 构建一个共同关注、协力参与的传播平台, 履行电视媒体的公共责任。

4. 危机解决期。

在这个阶段, 电视媒体要积极地配合党和政府的救援行动, 及时传达救援进展和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自然灾害, 可以通过举办赈灾晚会, 筹集灾区急需钱财物资, 带去社会各界的关爱, 尽快推动灾区重建。同时, 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提供一些发人深省的评论和思考, 为以后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危机“打打预防针”。要督促有关部门修正风险评估机制, 改进风险防范措施, 增强对危机的免疫能力, 从而为新的危机的出现做好准备工作, 具体来说, 电视媒体应进一步做好善后工作, 继续事件的后续报道, 引导群众的情绪, 同时加强应急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电视媒体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虽然各有侧重, 但更多的时候是环环相扣、紧密交织的。因此, 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应按照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 实施整体性、全程性的监控和管理。

摘要:电视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着危机预警、信息沟通、情绪引导、舆论监督的重要角色。而当前电视媒体却存在着缺乏危机管理的参与意识、系统的应急管理预案、有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足够的应急专业知识等诸多问题。因此, 下一阶段, 电视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重大事件报道反应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和普及应急知识, 积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在公共危机的各个阶段:潜伏期、突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视媒体,公共危机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海荣.政府危机传播管理决策:经验必须给科学让路——以广东“两大事件”危机传播管理为例[J].理论导刊, 2003, (6) .

[2][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玉成, 宋炳辉, 等,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31.

[3]李霖华.中国电视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6.

[4]张亮.城市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社会功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4) .

[5]郑亚楠.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2) .

电视危机 篇4

为维护农民工的健康权益,2006年12月,福州市卫生局与福州市总工会联合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了首批农民工优惠定点医院。定点医院承诺对挂号费、注射费、检查费、护理费、住院床位费等项目予以减免。政策实施3个多月来,农民工优惠定点医院却遭到冷遇。

尽管近几年,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速度相当快。但据媒体报道,有90%以上的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状况不满,特别是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见最大。为着力解决这一难题,今年政府将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予以破解。

在政府加大改革及支持力度的同时,各地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也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成效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信息不通,不知所在城市还有优惠定点医院;二是对医院信任度不高,害怕上医院花费多或被“宰”,加之群众健康意识差,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三是减免幅度偏小,对群众无吸引力。

眼下,患者一有病,去医院就诊是首选,而社区诊所则极少光顾。与此相反,主管部门一直提倡“小病到社区”,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功经验。造成当前我国很少人去社区诊所看病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医疗设施不齐、医资力量不足等,结果形成社区医疗单位病人少,难以养活自己;大医院却是人满为患,难以应付、看病费用难以下降的恶性循环。

当前,一边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边是惠民医院门庭冷落。一项意在造福群众的好政策,却在实际执行中频频受挫,看来是该引起卫生部门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据《医生在线》)

“人道主义”拒绝安乐死吗?

来到人世间38天,患“美人鱼综合征”的婴儿浩南,带着人们的呵护和关爱,匆匆地离开了。就在全国媒体大肆报道医院全力抢救“美人鱼婴儿”的同时,网络上关于他到底应不应该救的激烈争论一直未曾停息……

毋庸置疑,每个人的生命权都应该受到尊重。但对于生命的理解,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浩南的抢救,笔者始终不否认社会各界所做的努力;但是,即便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救治,也无非是想让他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多延长几天,遭受被病魔折磨的痛苦。

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法律上认同将“安乐死”合法化,以求让那些自己要求不再遭受病魔折磨饱受痛苦的人们早日解脱,这实际上更体现出对人生命权力的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宽容和包容、平和的心态的态度看待生命权,让该解脱的早点解脱,把优秀的、有限的医疗资源真正用到去救治那些能治好病却苦于无处筹钱的人,这才体现出真正的“人道”。我们目前的法律在这方面还是空白:既无法对这个小生命实施安乐死,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甚至医院连把小孩送福利院的条件都不具备,因为福利院只收健康的儿童,医院也不容易!

不否认,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丽,当人们说没有人能够有权利放弃别人的生命,那,又有谁有权利赋予?

电视购物的信任危机

一只售价高达599元的无烟锅,在电视购物里宣称是用宇航飞船的外表材料做成。不过,一检测却发现只不过是普通的铝合金。

在2005、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消费投诉分析中,电视购物都是“重灾区”,几乎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被央视曝光后,“锅王胡师傅”终于被剥下了那层神秘的面纱,但依然还在如法炮制的企业不知还有多少。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然而正像当初人们所担心的那样,通知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当民众群情激奋于“无烟锅里的秘密”时,真正令人堪忧的是,“炒糊”了“锅王”之后,电视购物接下来又会“炒”什么?

随着一幕幕电视购物骗局的拆穿,这一新兴销售形式正在面临日益严重的信任危机,当电视购物沦落为欺诈暴利的代名词,甚至是一种“社会公害”的时候,这样的直销方式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电视危机 篇5

关键词:网路视频,视频新闻,电视新闻

众所皆知, 随着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更新, 以互联网、手机为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多元化的媒体竞争已经全面展开。经过近十年技术和经营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已日渐成熟, 与传统媒体的正面交锋和受众争夺不断升级。这场博弈总体的态势是, 互联网在经历世纪之初“网络泡沫”的阵痛后, 高歌猛进, 攻城略地, 开辟出一片崭新的“蓝海”;而报业、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步步后退, 一面要在日趋激烈的“红海”中与同质媒体相互厮杀, 一面要忙于应付“蓝海”对“红海”的不断挤压。如果说在Web1.0时代网络对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冲击日趋加剧时, 电视媒体尚且还能保持明哲保身、隔岸观火的姿态, 但自2003年以来, 随着Web2.0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视频的大力发展, 电视媒体早已被迫卷入这场新旧媒体的博弈对决之中。一时间, “后电视时代”、“后频道时代”、“网络视频时代”等观点风生水起。一个公认的观点是, 电视媒体目前所遭遇的危机与挑战中, 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飞速发展的网络视频对电视受众的分流。依凭网络视频, 网络媒体分流的不仅是受众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分流了受众的“视频注意力”, 而“视频注意力”, 恰是多年来电视媒体傲笑于广播、报纸、杂志等其他传统媒体的根本特质, 网络视频的发展, 无疑是对传统电视一次伤筋动骨的考验。电视新闻节目素来是主流电视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立身安命之本和核心竞争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电视媒体的生死存亡, 面对网络视频强有力的竞争, 电视新闻工作者更应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只有直面危机才能寻得应对之策。

一、视频新闻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力

为增强论述的针对性, 我们姑且将凡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为载体和传播媒介, 以视频为表现形式, 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或记录均可统称为“视频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电视新闻、报刊新闻、广播新闻的新型的新闻样式, 视频新闻是网络视频技术成熟发展的必然产物。从2006年左右开始, 网络从“可读之网”变成了“可写之网”、“可看之网”, 网络在文字功能之外开始剧烈地扩展它的视听功能, 网络视频元年从此拉开序幕。2006年, 创办仅一年的视频网站Youtube被网络巨头google斥17.75亿美元巨资收购, 利好消息给整个互联网行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视频网站被奉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在2007年, 网络视频以加速度迅猛发展, 全球范围内数以千计的专业视频网站应时而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 中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表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视频频道, 优酷、酷6、土豆等专业视频网站和PPlive、PPsteam等P2P流媒体网站加快融资扩容, 各地影视传媒也纷纷在网站中开辟视频频道。据艾瑞咨询推出的发展报告, 2008年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亿, 同比增长25.5%, 市场规模达到13.2亿, 同比增长61.1%。

在急剧扩张的视频网站中, 视频新闻无论在影响力还是数量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制播主体的不同, 视频新闻可以分为电视台、报业等传统新闻机构和主流门户网站、新媒体公司制播的官方视频新闻, 网民制播的民间视频新闻, 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商业公司等制播的行业或机构视频新闻。在西方, 欧美各大新闻机构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 在新闻网站中纷纷推出在线点播频道, You Tube等专业视频网站也专门开辟《视频新闻 (资讯) 频道》播发来自全球各地的视频新闻。在我国, 凤凰网和央视网是专业视频新闻网站的领跑者, 它们的成功运营经验给国内其他电视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现今国内几乎各大省市电视台都在大力加强视频网站建设, 积极推出在线新闻点播业务。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和优酷、酷6等专业视频网站也相继专门开设了《视频新闻 (资讯) 》专栏。此外, 国内许多平面媒体顺应全媒体经营的趋势, 借鉴欧美报业巨头经验试水新媒体, 大力发展视频新闻业务, 虽然总体水平不高, 但发展势头不可小觑。如解放日报、广州日报、烟台日报、宁波日报等都成立了新媒体新闻部, 鼓励记者以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在网上滚动报道新闻。除此之外, 数量更多、内容更加庞杂的视频新闻是由成千上万的网络“拍客”、“播客”摄制传播的, 具有强烈草根气息的民间视频新闻。DV、带摄像功能的手机和数码照相机的普及让普罗大众理论上可随时变身为视频记者, 真正实现了“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件的无缝对接。尤其是2008年以来, 大量网民制播的视频以其个人视角、民间立场积极参与抗击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 和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相得益彰, 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传播力量。不仅如此, 网民的广泛参与, 使十数年前轰动学界的以电视为核心的“媒介事件”概念有让位给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事件”概念之迹象, 从“艳照门”到“华南虎”、从“范跑跑”到“林局长”、从“芙蓉姐姐”到“西单女孩”, 贡献了太多的舆论焦点和热点话题, 表现出出色的社会话题的参与和设置能力。

二、网络视频新闻之于传统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

同样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 以视听感官为诉求, 以新近发生的事件为传播内容, 视频新闻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冲击显而易见。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Rogers教授曾提出了一套“创新扩散”理论来解释一种新生媒介的渗透和扩散。他认为, 影响新生媒体扩散的因素包括:1) 技术特征, 可细分为五个方面———相对优越性 (relative advantage) 、兼容性 (compatibility) 、复杂性/易用性 (complexity/ease to use) 、可试性 (trialability) 和可观察性 (observability) ;2) 社会因素, 社会主流价值规范是否支持、政策法律和法规是否约束、群体使用的压力、以及支持创新物的财务和推广系统;3) 感知特征, 即用户对上述五个方面技术特征的主观感知, 以往研究发现, 感知特征甚至比客观技术特征更能影响创新物的扩散;4) 信息传播, 即关于创新物的信息扩散和宣传推广;5) 用户的个体特征, 包括采纳创新物必备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只是基础、使用动机等。藉以“创新扩散”理论, 我们更能看清网络视频新闻之于传统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

从技术特征来看, 视频新闻的优势非常明显, 它的海量性、易保存、易检索、超链接, 收视的个人化、随时性、时效性、移动性、可点播性等特点都是传统电视新闻无法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 网络视频还充分体现了Web2.0特征的互动化、参与化、共享性等特点。Web2.0, 是相对Web1.0 (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Web1.0到Web2.0的转变, 具体的说, 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 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这对视频新闻的发展至少在两个方面具有了革命性的意义:一是消解了过往电视新闻只能由电视机构制作播出的传播模式, 人人变成潜在的视频新闻制播的主体, 使视频新闻越来越趋向于海量性、多样化和个性化;二是颠覆了传统电视受众接受信息的被动性, 受众在点播视频新闻时可跟帖评论, 可转载链接, 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阐述者和传播者,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观众, 视频新闻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大大增强。

从社会因素来看, 我国的电视新闻担负着党和国家舆论宣传的重要职能, 电视机构兼有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性质, 在政策上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而网络视频同样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产业,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互联网视频业务。2007年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个场合下指示中央和地方重要媒体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步伐, 尽快抢占网上舆论的制高点, 国家广电总局和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等多个指导性文件, 引导、规范网络视频尤其是视频新闻节目的管理, 这也为视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依据和规程。

从感知特征和用户特征来看:视频新闻的技术优越性、兼容性明显优于传统电视:网络视频综合了Web2.0、流媒体等最新的网络技术, 其技术优势明显;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可以相互兼容, 但由于电视播出时间上的线性特点, 电视新闻对视频新闻的采用量远不及视频新闻对电视新闻的采用量。从复杂性/易用性上来考量, 电视显然电脑更易用, 但视频新闻更有年轻化、时尚化的优势形象, 容易吸引年轻用户。相对而言, 传统的电视的形象是“大众化”, 但过于大众化则使年轻、高端观众容易流向网络视频。据央视—索福瑞 (CSM) 调查数据显示, 到2007年, 中国30岁以下网民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而电视观众的主体则是中老年, 这种分化趋势的发展, 导致电视新闻观众群呈现出“一高两低” (高龄化、低学历化、低收入化) 的“夕阳特征”。央视—索福瑞 (CSM) 2006年针对上海电视媒体的一份观众调查表明, 几乎所有新闻栏目的观众都出现了年龄老化的趋势, 观众集中在45岁以上。其中, 主频道—————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观众年龄老化的趋势更为严重。

从信息传播来看, 电视通过卫星、有线电视网等已经普及到大部分的普通家庭, 而网络视频囿于较高的电脑硬件价格、互联网收费等客观因素, 在我国目前仍属于小众媒体。但同时也应看到, 网络视频虽暂时还不能突破特定地域年龄、收入、文化层次上的差异性, 但依凭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架构观念, 网络视频早已突破国与国的界限, 实现了网络视频资源等全球共享, 如目前在传统电视上不容易看到的港澳台、欧美的电视新闻节目等都可轻易在网上搜索到, 满足了部分观众的特殊需求。

综上所述, 虽然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迄今依然是网上视频新闻最重要的内容来源之一, 但和电视新闻相比, 视频新闻无论在传播方式还是制播路径上都已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不仅有效冲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固有的“时间围墙” (视频新闻可以随点随看) 、“空间围墙” (笔记本电脑移动上网) , 而且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解放, 突破了“身份围墙” (传统电视新闻的制播者都是官方新闻机构、观众大都是看客而非参与者) , 对年轻、高端的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三、传统电影新闻如何应对视频新闻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 面对视频新闻这一异军突起的传媒新贵,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核心竞争力何在, 出路何在?与其嗟叹传统电视“日薄西山、江河日下”, 不如放下身段、退而结网、苦练内功。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若能发挥固有优势, 增值自身“短板”, 则不仅能化解视频新闻咄咄逼人的攻势, 还能化危为机, 并以此为契机深化新闻改革, 焕发传统电视新闻的“第二春”。本文认为, 为适应新的媒体格局,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亟需在以下五个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一) 立足主流媒体定位, 强化新闻公信力和权威性

视频新闻由于众人参与、制播多源等特点而具有信息海量化、内容多样化、传播个性化等优势,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 视频新闻的“多源化”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个性化的特点又使其权威性、公信力大打折扣, 加至当前国内外专业视频网站的娱乐氛围浓厚, 大量搞笑、搞怪、恶搞视频充斥其中,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非专业新闻机构制播的视频新闻很难取信于人, 现今盘踞于各大网站视频新闻头条的依然大多源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新闻是一种信任产品, 如无法保证新闻产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新闻的生命力就会消失殆尽。而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恰好表现在:历经数十年磨砺和洗礼, 传统电视始终立足于“负责任”等主流媒体的定位, 不仅培养了一支专业成熟的宣传报道队伍, 而且还建立起一个完备的信息采集体系和畅达无碍的资讯网络, 拥有非传统媒体很难获取到的优势新闻资源, 并借此积累起其他新闻媒体都难以企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据2006年发布的《中国广播电视公信力评测报告》,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在包括网络等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传播渠道中, 认为电视最具社会公信力的有八成左右, 远超其他媒体。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认为, “它 (公信力) 是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的最大法宝, 是传统新闻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它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 在公信力基础上, 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可以达到完美结合。” (4) 可见, 维系电视新闻的公信力, 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未来保持竞争力极为关键。传统电视新闻只有继续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 坚决抵制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才能夯实基础, 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 推进新闻直播常态化, 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延时播出、即点即播是网络视频新闻的优势, 但也恰好是制约它的短板之一。现今新闻网站采用的多是视频“仓储存放”模式, 大多停留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上传、转载和再次包装上, 新闻时效性明显滞后于电视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时新性是新闻的根本, 延时播出无疑会使新闻价值大打折扣。而电视直播恰是现代传播中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和播出方式,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获取第一手信息的需要, 电视直播因此一直被誉为电视媒体超越其他媒体的杀手锏和终极武器。目前网络媒体虽然也可以进行直播, 但其内容资源远不及传统电视丰富, 就连唱衰传统电视的“互联网教父”文特.瑟夫 (Vint Cerf) ) 也认为:“在我们观看的所有视频中, 有85%属于预先录制的视频, 因此我们可以对系统进行设置, 让它所有时间都在下载视频。当然, 我们有时仍然需要电视现场直播, 例如新闻、体育赛事和紧急事件等等。”然而, 我国电视媒体长期以来并不重视电视新闻直播, 将直播视为重大会议、庆典、突发性大事件、体育赛事的专利, 近年来这种状况稍有好转但仍不尽人意。为应对视频新闻的竞争, 电视新闻节目务必更新观念, 将直播这一“杀手锏”变为“常规武器”, 使新闻直播成为常规的报道手段。

(三) 内容为王, 淡化宣传色彩

新媒体不断扩张的态势下, “渠道为王”的观点很容易占据上风。但实际上, “渠道”和“内容”从来就是并行不悖、互促双赢的。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认为, “‘内容为王’的提法永远不会过时, 只有内容是王, 你的媒体才能成王。只有很好的内容, 才可能得到持续的高回报。”学者胡学峰也认为, “中国电视目前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就是内容为王。”不论传媒的版图发生怎样的改变, 内容依旧是保障电视新闻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为应对视频新闻的挑战, 传统电视新闻首先就应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下工夫, 加强策划、不断创新。当前网络媒体之所以对对年轻和高端的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媒体新闻的政治宣传色彩太浓, “会议新闻”“视察新闻”过多, 官话空话套话过多, 而网络世界的信息传播虽然良莠不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

齐, 但由于来自众多网友的民间“舆论场”, 具有敏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 透明度高, 平民化色彩浓的优势, 对传统媒体宣传型的报道模式构成了有力的冲击。新媒体时代, 人们已经通过网络获得了话语权的极大解放, 居高临下、僵硬空洞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 电视报道迫切需要秉持专业精神, 直面普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事件, 加强“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深度报道”的版块, 尽可能多地体现民间话语、大众话语, 使电视新闻更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四) 联姻互联网, 构建新媒体产业链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是个人除了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外, 还同时是互联网的主动传播者和生产者。在当今世界, 越来越多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 最初的视频图像来自于民间而非电视台, 如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6月5日成都公交大火的现场视频均是网友最先上传到到互联网, 再反复在电视台播出的。现今, 国内外电视台越来越对注重对民间视频新闻的利用, 有的电视台甚至还在新闻栏目中开辟小专栏用来播放网民用DV、手机拍摄的新闻作品。除应重视对网路视频新闻的采用外, 电视新闻节目要大力拓展“走出去”的渠道, 积极参与媒体融合, 对已有的内容资源根据受众多元化的收视需求进行重组包装, 成为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 从而扩大受众范围。

参考文献

[1]周葆华.Web2.0下的TV2.0.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的关系解构[J].南方电视学刊, 2009.

[2]周葆华博士在Web2.0下的TV2.0.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的关系解构曾中对网络视频和传统电视的优势对比做了详细阐述, 本文在阐述视频新闻之于电视新闻的优越性时略有引用.

[3]坚守新闻行业核心价值观, 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赵化勇台长在2007全国电视新闻年会上的讲话, 2007.

电视危机 篇6

从危机事件报道的媒体角色定位来进行新闻价值相关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发掘、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危机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依据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等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危机所具有的特征也不同,电视媒体只有在了解、掌握了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相应的传播策略,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1 危机事件报道四个阶段中的媒体

危机事件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因此电视媒体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存在着交叉和重叠。例如在危机潜伏期,电视媒体不仅要肩负预警功能,还要肩负信息的告知功能,所以电视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反思应当贯穿整个报道的始终。

1.1 在危机事件的潜伏期应进行环境监测为公众预警危机

现代新闻的先驱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1]他所说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其实指的就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公共危机事件,例如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恐怖事件等等。喻国明教授也指出:“媒体‘守望’的不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而是‘守望’那些有可能导致社会出现问题,可能影响人民利益实现的负面情况,同时协调社会各种机制来解决问题。媒体多报道一些负面情况,是履行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一种职责。”[2]

对于政府、组织和公众而言,电视媒体在危机的潜伏期的环境监测、危机预警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它传播形式无法比拟的。在危机逼近前,电视媒体判断到后便通过新闻报道告知公众,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及时避免危机的产生。危机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播是因为电视媒体具有声像合一、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从而为受众预留了比较长的反应时间,为防范危机做好了准备。另外,电视媒体对危机的报道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电视媒体可以不经中间环节的过滤直接将信息传达给受众甚至延伸到各个领域,因此也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

在危机潜伏期,电视媒体应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帮助公众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危机意识。值得提醒的是,电视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应把握分寸,不能轻描淡写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也不能过分夸大,否则会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惶恐。

1.2 在危机爆发期应及时报道,告知公众实情

1.2.1 要讲求时效,及时报道

危机报道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危机来临时,公众最需要的就是真实地报道,如果电视媒体不能及时、客观传递信息,那么公众就很有可能听信谣言或者相信虚假信息。因此,新闻媒体只有对危机事件的瞬息变化进行追踪报道,让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事态的进展,才能消除公众的不确定及心理恐慌,使社会秩序运转正常。公众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思想,愿意相信第一时间得到的信息。所以,电视媒体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危机及时报道,避免公众主观揣测所带来的社会恐慌和动荡。

1.2.2 要安稳民心,告知实情

时效性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不能道听途说、胡编乱造而造成虚假报道。“当社会环境出现情况不明、有威胁性或迅速变化时,个人和群体的媒介依赖关系便更加强烈”。[3]在危机爆发期,要使公众在危机突发时形成正确的危机观念且对政府、社会组织没有误解和隔阂,维护此时的社会稳定,电视媒体就必须报道实情。在危机爆发时,社会谣言的盛行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做出激烈的本能反应”。[4]

1.3 在危机持续期电视媒体应全面报道以协调社会

1.3.1 进行深入报道来引导舆论

危机持续期,事态虽没有彻底解决但也已初步控制。在此过程中,电视媒体在不单要对危机事件的持续关注还应该保证信息的透明化,提供相关的安全常识和科学措施,同时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媒体报道肩负着告知真相、传递信息的责任,并通过新闻评论来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因此媒体要注意选取新颖的报道角度,对报道内容和画面有所取舍,运用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约束处理好报道与被报道的关系。

1.3.2 进行社会协调加强舆论监督

危机持续期是危机情境最复杂多变的时期,危机会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电视媒体应该处于公正、公平的立场上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从而协调社会关系、调动社会资源、加强舆论监督。要形成社会的广泛参与,圆满解决危机引发的社会氛围,就需要电视媒体全方位的报道、正确合理的解释及积极的引导,从而大大缩短危机的持续时间,将损失减到最小。

电视媒体揭露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为解决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在危机时刻虽然社会会表现出高度的团结,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电视媒体曝光,运用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便会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只要电视媒体能够得力、得当、得法的进行舆论监督,以危机事件作为契机,彻底消除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难以根除的各种谣言和恶习,为公众树立正确的公德意识,取得常态社会下难以达到的效果。

1.4 在危机解决期媒体要集体反思,做出心理援助

在危机解决期的反思要提取社会的集体反思,其平台记录者就是电视媒体。电视媒体对反思的表达会产生更广泛、更强烈的社会影响力,其引导舆论,会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作为社会的瞭望者的电视媒体对危机的反思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个时期,危机已经初步控制,社会生活日益恢复正常。此时的电视媒体应投入较多的时间反思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告知公众防范意识,并杜绝此类事的再次发生。

当危机问题解决,危机事件已不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电视媒体应当配合政府部门,全方位的干预公众心理,帮助他们快速脱离危机阴影,增强公众面对危机心理承受力。危机事件带来的弊端不胜枚举,危机过后,电视媒体应站在受灾者的立场考虑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权威、准确的服务性信息,指引灾民快速恢复生产生活,也是对灾区同胞最大的心理支持。同时,报道的节奏和平衡,电视媒体也要把握,分层次、分等级的给与不同的群体相应的心理安慰,有效缓和介绍舒缓心理恐慌,发泄和释放悲痛的方法,引导公众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

2 危机报道中新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应急、组织、报道能力,更反映了媒体监督、监管社会危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综合素质,因此,危机报道中如何创造和实现新闻价值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和配合。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价值活动过程也就是信息的编码译码过程。[5]新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过程,就相当于信息编码过程与信息译码过程。

新闻价值的创造过程有:发现新闻事实、采集加工新闻信息、创造新闻文本、传播新闻文本等四个环节且它们是依次进行的,在直播条件下有可能是高度统一的。传播媒体创造的新闻文本只有成为受众即接受主体的消费对象时,新闻价值才能现实地实现,危机新闻的报道只有运用正确、积极地方式进行报道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新闻价值的作用和影响。

新闻价值实现是接受主体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个过程依次包括接受主体接触新闻文本、破译文本符码、接受文本信息、引发外显行为等四个环节。这四个过程在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并非每次新闻文本传播都同时具备这四个环节,例如有的接受主体虽能理解新闻文本,但对其观点持不接受的情形。总之,新闻价值的质量会或多会少的受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每一环节创造性活动的影响。

对应新闻事实的“素质说”认为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就是新闻价值。价值这一概念的哲学含义是具有价值的事物必须满足人的需要。

对应传播主体的“标准说”认为新闻从业者用某种“标准”衡量客观事实进而选择、生产、制作出新闻文本。新闻从业者制作的新闻文本就创造了新闻价值。同一新闻事实由不同的媒体传播,则反映出的新闻事实自身的价值则不同,因次体现在新闻文本上的新闻价值各不相同。

对应受众的“效果说”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文本)对受众造成的影响和效果。新闻文本满足了新闻从业者、广大受众的需要,因而其使用价值得以最充分实现。因此,新闻价值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统一。“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6]

危机报道中媒体应以理性的态度及时的对危机真相进行报道,再以人性关怀对舆论进行适度的把握与引导,高度维护国家利益,用新闻的职业道德追求正义感和责任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和实现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曹俊,王蕊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苏成雪“.异地监督”:舆论监督向法治的过渡.新闻与传播,2006.2.

[3][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2页.

[5]邓年生.新闻价值是事实价值与认识价值的统一——与《新闻价值是认识价值》一文商榷.南昌大学学报,2007.3.

电视危机 篇7

新方案承上启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承上

在过去5年多的三网融合试点过程中, 包括互联网、IT、网络视频、科技类企业及电信、广电两大系统的运营商, 紧紧抓住三网融合这一主线, 纷纷依托于各自传统优势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创新。

网络视频、互联网、IT等企业纷纷集成自身在视音频内容层面的优势, 开始由传统PC端、手机端向电视端进行跨界、跨网络、跨平台的运营, 一大批具有互联网、网络视频基因的新型业务及终端 (如OTT机顶盒、智能电视等)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其全新业务及终端具有极强的跨屏、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等属性。

无论是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 还是三大电信运营商, 在相应的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及城市, 开始按“交叉式”形式互相进入到宽带接入、有线电视传输等传统业务市场。

通过工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相关行业主管机构多年的行业监管, 包括OTT TV、智能电视、OTT机顶盒、IPTV等在内的诸多新兴业务及市场得到了有序的整顿及规范。对此,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通知【国办发 (2015) 65号】》中明确指出, “试点阶段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启下

根据《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的计划, 3个多月之后, “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扩大到全国范围, 并实质性开展工作”。在这个紧张的倒计时之际, 该方案的出台, 对于未来广电、电信相关机构及单位开展三网融合工作除了是一个战略性文件、行动纲领之外, 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三网融合工作将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政策。

为民谋福祉的三网融合

通过《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 三网融合被赋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通过多种路径把最为基础的信息传输通道打通并实现共享, 未来将会“有利于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当下, 我们从各个层面看到了数字化、互联网化、信息化等科学技术给广大百姓的衣、食、住、行、工作、娱乐等各个层面带来的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

目前来看, 由于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用户基本上都以青壮年为主, 互联网企业、IT企业等成功通过推出深受广大青壮年群体喜爱的各类业务及产品 (例如:智能手机、电商、微信、自媒体、电子邮件、笔记本电脑和PAD等) , 经过20余年的时间, 成功影响并改变这批青壮年用户群, 这部分群体由此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为忠实的客户。

信息化、数字化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 在原有的行业发展规律背景下, 其用户群犹如一个哑铃, 两端是老年与未成年人两大群体, 打通上述群体与互联网之间界线的最佳方案就是让传统的有线电视这个客厅终端能够具有与电脑、PAD、智能手机等相等同的功能, 并且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业务竞争主体的增多, 消费者不仅在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 而且宽带业务“提速降费”、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文化消费等国家相关政策也在快速推进。

初期的三网融合只是信息传输通道层面的打通, 而未来依托于各个网络将会诞生更多全新的商业模式及业务形态。设想一下, 如果将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商业务成功嫁接到有线电视这张网络上, 面向的用户群体将实现全覆盖, 市场空间自然得到拓展。

根据不同网络特点研发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业务及产品, 自然一举多得——消费者坐在电视机前很方便地进行各种消费, 相应产业经济和消费水平水到渠成般得到了拉动。

目前广电运营商纠结于对手正在抢夺自己原有的那块“不断萎缩的蛋糕”, 事实上与其在这里扼腕长叹, 还不如俯下身听听用户的心声, “做一块新的蛋糕”才是王者之道。

方案内容出现五大变化

与之前的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相比, 2015年8月25对外公布的《三网融合推广方案》有以下几大亮点。

电信法与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受重视

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相比, 此次方案明确指出要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三网融合全面实施等工作进行重要支撑。

方案中透露,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完善电信、广电行业管理法律法规, 积极推进电信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立法工作, 清理或修订相关政策规定, 为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提供法律保障。”上述行业及领域的立法工作对于电信及广电等行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届时, 一个“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在此基础上, 作为三网融合全面实施工作的各方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得到公平解决, 相应行业主管机构的通知、文件等则有可能开始倾向于对相应行业及市场进行规范指导。

多部委成为推动三网融合的主要管理机构

在此之前, 推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及行业监管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国资委、质检总局和广电总局等。

而新的方案中, 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 除了中宣部、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安全部、国资委、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之外, 网信办成为管理机构之一。在“提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水平”方面, 除了各地政府及发改委、工信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之外, 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也首次成为成员。

IPTV业务潜在空间巨大

之前备受业内外人士争议的IPTV业务及业态, 在此次《三网融合推广方案》中则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IPTV业务及业态, 5600多字的方案中单起一段, 用了391个字进行描述及说明, 对于IPTV业务的集成播控平台、EPG、计费、版权、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提出“在确保播出安全的前提下,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电信企业可探索多种合资合作的经营模式”。

具有10年发展历史的IPTV业务, 几乎是与我国有线电视行业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同步的, IPTV这个与有线数字电视有着“孪生兄弟”般性质的业务在不同时期其处境也各不相同。通过对此次方案的分析, 我们看到IPTV业务的重要性已与有线数字电视相对等。

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危机四伏

由于IPTV业务本身与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有着最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在过去10余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对于IPTV这种业务, 各地方广电机构及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充分利用各种行业管理规范来约束或者限制IPTV业务的发展。

此次方案则明确了IPTV业务的发展地位, 如此一来, IPTV业务未来的发展将会顺畅得多, 但这对各地方广电机构尤其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而言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毕竟各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在有线电视网络收视维护费方面不可能像电信运营商那样打价格战。

对于各地电信运营商在IPTV业务方面打出的“0元看电视”促销手段, 笔者始终认为,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复杂的发展现状。例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高标清同播、网络整合、双向改造等, 各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需要向银行贷款,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还要向旗下有线电视用户免费发放机顶盒、智能卡, 进行网络改造, 收购本区域内其他有线电视网络等, 这些都需要付出成本, 在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没有推出全新业务模式之前, 其势必要通过向用户收取相应的费用才能偿还银行贷款。

电信运营商推出的“0元看电视”促销手段, 会把这部分费用叠加到其他业务费用里面, 但这种促销方式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而言自然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关系。

未来, 如何规范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的促销方式也有待相关各方持续关注, 以及体恤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在此方面的现实情况。

此外, 对于传统有线电视网络的定位, 方案中也明确了其主要功能就是做好相应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工作, 此次方案中提出“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网,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海量下行宽带、室内多信息点分布的优势, 满足不同用户接入带宽的需要”、“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用, 促进有线电视三网融合业务创新, 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服务品质和终端用户体验”。

由此可以看出, 未来的有线电视网络在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前提下, 其自身也要在业务的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正如方案中所描述的那样, 有线电视网络凭借在城镇高通达率完全可以肩负起拉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任。毕竟, 目前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及赢利空间还是很原始的, 仍局限于有线电视网络收视维护费、宽带费、落地费、付费频道等几个方面。

综上, 如何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势, 围绕广大城镇地区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业务创新, 是摆在各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网融合创造巨大发展空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 未来的信息传输通道将呈现多网融合的发展格局。而信息传输通道之间的竞争也将进入拼内容、争用户的时代。无论电信运营商还是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 除了在自身网络上跑数据业务、广播电视业务、宽带业务之外, 还有很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4000万户

电视危机 篇8

一、从报道时机看:反应迅速, 传达中国声音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 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尤其如此。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 CCTV-2及时出击, 将原来的品牌栏目《经济信息联播》和《经济半小时》打通, 整合成《直击华尔街风暴》, 并以此节目为代表进行了大规模报道, 全程“直播”了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一种“有经济大事, 看经济频道”的市场口碑。

2008年9月中旬,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随着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出现, CCTV-2于9月20日便迅速推出了《直击华尔街风暴》, “将这场危机当成了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深层次运行规律、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长经济知识的课堂”。①节目时时跟进, 全方位报道危机的最新进展:诸如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危机破坏程度, 各国政府的救市计划, 世界股市、汽车产业的联动变化等, 通过梳理当天最新变化的信息, 并配以嘉宾鞭辟入里的点评, 帮助观众理性把握全局、全面了解真相。由于收视率节节攀高, CCTV-2已将该节目放到每天的早晨7点、中午11:50、傍晚18:05、晚间20:55多个时段播出, 其报道速度之快、报道密度之大、报道内容之深, 在经济频道的发展史上也实属罕见。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 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此也需要中国媒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专业频道, 这次CCTV-2紧扣金融危机, 不失时机地透过《直击华尔街风暴》传达中国的声音, 在世界媒体大战中脱颖而出, 成为媒体领袖。众所周知, 对国际问题的报道一向是各国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 由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 使信息往往呈单向流动状态, 由少数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然而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能掩盖中国媒体的自身立场, 《直击华尔街风暴》就是本着“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危机”的宗旨与各国媒体对话, 从信息的选择、解释、节目编排等方面突出中国特色, 努力发出响亮的声音, 从而在与CNN、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强势媒体的竞争中抢占话语权。

二、从报道原则看:公正权威, 稳定社会信心

《直击华尔街风暴》用直面现实、犀利深刻的报道赢得尊重, 真正发挥了解疑释惑、缓解情绪、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作用。

这场危机来势凶猛, 并非一个简单的业内事件, 它让世界经济的领跑者美国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中, 并迅速席卷全球, 直接威胁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乃至每个老百姓的切身生活。由于此次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消极舆论, 而这种舆论将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此时,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主流媒体挺身而出, 很可能会导致市场恐慌、人心惶惶。而且已经有某些媒体、特别是个别门户网站在围绕金融危机做文章时, 做法不够妥当, 要么很煽情、要么很悲观、要么很激愤, 并没有恪守准确、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而《直击华尔街风暴》的适时出现却能够校正视听, 有利于人们了解事件真相, 维护社会稳定, 体现出一个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该节目的公正权威有赖于一批重量级的、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参与, 如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 “作为专业化、权威性象征与标志的专家学者的加盟, 确立了节目的权威性、前瞻性与指导性”。②这些嘉宾资历深厚, 或有深刻思想、或有丰富实践, 熟悉国际国内经济理论及实用领域, 因而在解读现象、探讨问题、分析预测上能各展所长, 借助他们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广大观众能更清晰地把握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 理性认识其对中国经济和自身利益的影响, 并及早做好心理、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应对准备。

三、从报道内容看:专业深刻, 全面分析危机

《直击华尔街风暴》结合国际热点和国内现状, 追踪世界经济走向, 掌握全球金融脉搏。节目充分运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将资讯报道与嘉宾访谈融合在一起, 引导人们对金融危机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判断。以下笔者将对随机抽取的2008年11月10日至11月20日每晚18:05的节目样本进行分析 (11月15日、16日没有该节目) :

报道地域分布。《直击华尔街风暴》的报道从地域分布上看能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其中国内部分的报道量约占总量的34%, 国际部分为66%。进一步分析, 可以看出国内部分的报道除了全国性的经济政策、消息发布外, 还集中了香港、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内蒙古等地的应对措施, 前面4个地区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金融风暴对它们的影响更直接、更普遍。而四川、内蒙古两地由于受到今年地震灾害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波及, 更容易在金融危机面前出现动荡。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些具有代表性地区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那将为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范本。而节目正是对这些基本面做出了专业深刻的剖析, 避免公众对国内现状和未来趋势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读。国际方面的报道涉及面更为广泛, 9期节目中反映各地情况的报道数量统计数据如下:美国16条, 英国4条, 德国3条, 日本3条, 俄罗斯2条, 加拿大、冰岛、印度、菲律宾、阿根廷、玻利维亚各1条。可以发现, 国际部分的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既有对欧美、拉美、亚太各地区的全景式报道, 又有对美国、英国、德国这些重灾区的动态反映。

报道行业分布。本次金融危机几乎扩散到全球各个行业, 而《直击华尔街风暴》注重对信息的过滤与加工, 对各行各业的现状进行了收集、整理、选择与整合, 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通过统计, 可以发现, 在9期节目里关于行业新闻的报道数量, 汽车业占到总量的36.2%, 银行业占19.1%, 房地产业和零售业均占8.5%, 其他行业, 如旅游、航空、海运、快递业等共占总量的27.7%。这个行业报道分布比例, 一方面能够反映出节目对于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关注, 不放过对任何一个遭受损失的行业的信息捕捉, 形成一种宏观、大气的格局。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节目专业、精深的特点, 一般而言, 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后, 首先面临冲击的就是汽车业, 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 节目制作者深谙这一经济规律, 花费大量篇幅把报道重心放在美国、德国、日本这三大汽车生产国身上。而作为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之一, 银行业在这场危机中自然无法幸免, 因此节目也对各国银行业的裁员、降息、融资等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报道。

四、从报道方式看:灵活多样, 提升传播效应

经济节目容易让人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 《直击华尔街风暴》却打破了这一印象, 充分利用央视的强大资源, 进行有效整合, 在报道方式上显得灵活多样、生动亲切。

节目在编排组合上具有“超文本”性, 信息量大、涵盖面广, 能够把资讯播报、演播室、人物专访、记者连线相互衔接, 打破了普通经济新闻的报道手法。节目以演播室为信息处理、观点发布的集散地, 辐射出不同记者、不同专家学者在不同空间、以不同角度对同一新闻事件所进行的实时的采访、报道与点评。节目调动央视遍布世界各地的记者站资源, 与央视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地的记者对话, 对当地股市行情等讯息进行现场直播。同时, 又穿插进记者对各行各业领袖人物的专访, 如对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Nick Reilly等人的访问, 再配上演播室嘉宾对当期节目核心话题的解析, 使节目在整体上表现出点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照应的特点, 使信息组合的时空呈现出多维形态, 给人以信息密集、清新明快又富于变化的感受。

五、结语

《直击华尔街风暴》开创了电视经济节目的新格局, 无论在反应速度、报道内容还是视听语言上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真正使经济新闻做出了思想、做出了内涵, 提升了央视经济频道的核心价值, 对其他同类节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直击华尔街风暴》近期报道, 央视网www.cctv.com

[2].王正鹏:《〈直击华尔街风暴〉是出人意料的传播事件》, 新浪财经2008年10月14日。

[3].李程骅:《华尔街风暴:媒体的大考》, 《中华工商时报》, 2008年10月20日。

【电视危机】推荐阅读:

市场危机07-05

媒体危机07-20

危机认知05-11

外贸危机06-01

公共危机06-06

报业危机06-07

心理危机06-12

能源危机06-13

危机转嫁06-14

质量危机06-15

上一篇:“表演”课下一篇: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