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危机(共3篇)
七大危机 篇1
第一,风险管理不应完全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之上。过去几个月里,我们不止一次听到“倍数标准差事件”这个说法。如果计算出来要20年才发生一次的事件实际上出现的更为频繁,那么不需要数学家也能明白,风险管理模型没有反映真实结果的分布。我们的行业必须在加强和改进情景模拟分析和压力测试方面做得更多。
第二,太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只是将他们的风险管理外包出去。他们依赖评级机构进行基本的风险分析工作,而不是自己进行分析。在投资初始和期间都是这样,他们没有注意到财务恶化的其他指标。这种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与他们渴望的3A评级的稀释同步。2008年1月,全球有12家评级为3A的公司。同时有债务抵押债券等64000个结构性金融工具为3A评级。指责评级机构信用判断失误是容易和恰当的。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他们一方。参与这一过程的每一家金融机构都不得不分担责任。
第三,规模很重要。例如,无论你持有50亿美元还是500亿美元理应为低风险的超级高级CDO债券,按比例计算,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但如果你持有500亿美元头寸的话,计算失误的后果显然要严重得多。
第四,许多风险模型错误地假设,头寸可以被完全对冲。在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Management) 崩溃和新兴市场危机之后,各种一篮子指数和信贷违约掉期等新产品被创造出来,以帮助抵消各种风险。然而,作为一个行业,我们没有足够仔细考虑流动性枯竭、难以进行有效对冲的可能性。
第五,风险模型未能评估结构性投资工具等资产负债表外活动固有的风险。目前似乎明显的是,拥有庞大资产负债表外头寸的公司经理没有认识到自己暴露的经济风险的全部规模;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交易对手没有意识到这些工具的全部规模,因此不能准确评估业务风险。
第六,复杂性打败了我们。金融行业中管理新工具的经营能力未能跟得上它们的增长。结果是经营风险显著增加,这对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最后,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没有足够准确地计算资产价值。我听一些人辩解称,公平价值会计准则——按当前价值记录金融资产和负债——是加剧信贷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更多的机构一开始就正确评估他们的头寸和义务,他们将会置身于减少风险敞口的更好处境。
“后危机时代”孕育七大潜力产业 篇2
一、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是指常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 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是:
一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全球气候变暖使人们认识到必须用新能源取代常规能源, 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 许多国家认识到, 要想走出危机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新增长点的主要希望在新能源产业。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发展新能源作为美国未来经济的主要方向, 并制定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青睐有加, “硅谷”正演变为“太阳谷”或“绿色之谷”。
二是许多国家推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欧盟在2003年制订了《欧盟氢能路线图》, 近5年来每年投入20亿欧元, 用于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日本政府近5年平均每年投入约2.7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研发。瑞士更是对风电和太阳能给予20年的持续补贴, 并且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确立。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也正在制定之中, 预计到2020年,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三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07年底, 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截至2008年底, 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二、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指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综合服务等活动的总称。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在洁净或绿色技术和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美国称之为“环境产业”, 日本称之为“生态产业”或“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 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600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8%, 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 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 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 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 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二是发展环保产业为各国政府所鼓励。如美国的环保产业投资逐步增加, 每年大约有140~180亿美元, 在2004财政年度拨款近51亿美元, 用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先进的能源技术、自愿项目以及相关的国际援助。世界银行估算, 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8%-12%。中国从2007年开始将环保支出科目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在4万亿投资中, 资源环境投资占5.25%。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危机使一些重污染行业受到重创,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 也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危机使那些已制订了污染治理方案, 但担心停产会影响经济效益, 宁可接受环保处罚也不愿意停产的企业, 提供了一心一意实施污染治理方案的有利时机。危机导致市场物价普遍下滑, 这可以节约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
三、新一代IT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 IT产业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明星产业”。“网络泡沫”破灭以后, IT产业受到了一些冲击。但随着技术的积累, 这个产业正在酝酿新的技术突破, 新一代IT技术和产业正在孕育。新一代IT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技术升级空间。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每秒2M的流量即被称为“宽”带, 而新一代互联网将可能达到每秒100M以上的高性能, 这意味着下载一部高清晰电影只需几秒钟。新一代互联网不仅更快捷, 而且更安全、更方便。“互联网”正在与“物联网” (物与物之间的网络) 形成创新融合, 这将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微型计算和通讯能力的各种物件设备通过联网, 可以使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起来, 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群, 包括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思科已推出“智能互联建筑”, 电网智能化改造已开始在美国实施, 上海所在的华东电网也正进行试验。同时, 我们正在进入“云计算”时代, 许多IT企业都在进军“云计算”市场。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 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20亿美元, 未来5年企业在“云计算”技术上花费的预算将是现在的3倍。
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随着3G移动通信的发展, 手机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 手机、笔记本、上网本等将形成联动, 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空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 3G牌照发放后, 相关企业今后两年至少投入2800亿元建设资金, 仅此一项有望形成上万亿元的产业发展规模。计算机已被列入我国“家电下乡”产品, 通讯“村村通”工程正在推进, 农村信息化迎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得到开发。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我国IT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危机影响下, 国际弱竞争环境为我国IT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了机会, 随着海外资产大幅贬值, 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国并购, 引进技术和人才。危机也降低了购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成本, 为我国企业购买先进适用技术带来了有利时机。
四、绿色制造业
制造业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包括钢铁、机械、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等行业。本文要强调的是绿色制造业, 这里的绿色是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或者低消耗、低排放, 凡是符合低消耗和低排放要求的产业都可算作绿色产业。绿色制造业即是低消耗、低排放的制造业, 所有的制造业都有可能成为绿色制造业。绿色制造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制造业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主体产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制造业正在大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工业化初期阶段一般以轻纺工业为主体, 中期阶段一般以重化工业为主体, 后期阶段一般以深精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而重化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国际经济危机如何演化和影响, 制造业都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扮演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角色。
二是绿色制造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 制造业的资源消耗较多, 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十三亿人口的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如果继续按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走, 必将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上, 这种压力已是当前的现实。而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形势下, 国际社会将对节能减排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 我国政府也在采取一系列主动的措施, 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 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在符合绿色要求的框架中进行。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危机影响下, 迫于生存压力, 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加速转移, 中国制造业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危机也为我国制造业通过投资收购,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国际技术和人才资源提供了机遇。
五、文化传媒业
文化传媒业是一个大家族, 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传媒产业、教育培训业、体育娱乐产业等。文化传媒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 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消费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据预测, 到201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以上。全国每年因新兴产业发展的培训人数需求量达3000万人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资源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当前新文化、新媒体业态不断产生, 预示着文化传媒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文化传媒产业是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文化传媒产业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 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 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产业。文化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 资讯技术、网路技术和数位技术正与文化传媒产业广泛深入地对接和融合。随着电信重组、卫星直播、数字电视以及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 文化传媒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G牌照已开始发放, 中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已发射升空, 迈出了卫星直播时代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第一步。目前启动有线电视数字转换整体转换的城市已经超过100个, 数字转换用户首次突破4000万户。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文化传媒产业是提供精神粮食的产业, 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 危机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反而会增强。
六、医药保健业
医药保健业是直接为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服务的产业, 包括医药业、医疗业、保健业及其相关行业, 如医疗器械制造业等。医药保健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需求的空间越来越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长寿, 越来越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 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 同比增长28.4%。近20年来, 我国中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近年来, 中国保健市场一直保持17%以上的年增长率。
二是医疗体制改革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09年1月21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这为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买得起药奠定了基础, 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新医改以预防为重心, 将给疫苗产业带来新机会。新医改也将给普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带来新机会。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医药保健产业被普遍认为是抗周期或抗危机的行业, 越是在危机时期, 人们对医药保健的需求越是迫切。政府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投资中, 明确投入医药行业的已有48亿元, 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拉动估计在0.8%左右, 对药品消费的拉动估计为0.77%。而2009年全年预计卫生总投入将达700亿元左右。
七、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来说的,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现代农业永不衰落。不管在何种形势下, 吃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消失, 农业永远都有生存的依据。尽管全球经济危机对所有产业都带来了重大冲击, 但现代农业有望成为相对亮点, 原因是粮食需求受收入影响较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近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 今后10年, 迅猛增加的粮食需求将支撑农业发展势头, 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这份报告预测, 2009年至2018年, 农产品平均价格将比1997年至2006年间上涨10%至20%, 植物油价格上涨幅度可能超过30%。现代农业所生产的有机食品将越来越占重要地位, 预计今后10年中国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重有望达到1-3%, 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四大消费国。
二是国际经济危机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由于国外农业受到国际经济危机较大打击, 为我们农村吸引国外的现代农业人才和技术、承接国际农业产业转移带来了机遇。危机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动力, 必将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危机还会使那些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受益, 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就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七项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特别是提出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 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等具体政策。这些无疑为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础。
上述七大产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它们大都属于短缺型产业、内需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实体型产业、政策鼓励型产业或危机获益型产业。
(因无作者详细通联地址, 请作者见文后速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七大危机 篇3
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造成“四大影响”
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谁都不可能“处美国金融危机之远”, 而独善其身, 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市场也难以幸免, 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的影响毋庸质疑。业内人士认为, 尽管我国汽车行业自成体系, 国际化程度不高, 对国外依赖性不强, 目前受到的影响尚不明显, 但滞后性影响和冲击肯定会到来。因此, 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特别强调:现在, 我国汽车行业对这次金融危机有重视但程度不高, 有体会但比较浅显, 有思考但不够深入;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非常危险。笔者认为, 从目前来看, 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1. 金融危机影响消费者预期, 汽车消费受到冲击
有专家指出,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体现在汽车行业消费信心上。受大环境影响, 我国消费者信心受到较大打击。经济形势预期比较好的时候, 很多人都愿意买车。现在即使手里有钱, 也不敢买。经济危机影响了消费者的未来预期。面临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 消费者会相应调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北京市场协会汽车流通分会副秘书长李曼丽认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消费者的信心不足, 无疑使经销商雪上加霜。现在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 透明度高, 信息到达的范围非常广, 金融危机的消息一经传播, 广大消费者在消费上十分谨慎。汽车消费多少会受到冲击。
2.金融危机影响出口, 造成出口量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汽车出口量下降, 出口数字这两个月下降比较明显;尽管出口数字下降不能全部归咎于国际金融风暴, 这与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也有关系;但目前金融风暴与汽车销量下降匹配度很高。他认为, 下一步金融风暴对我国汽车出口影响会更大一些, 因为出口定单有滞后效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向阳指出, 国外整车市场主要受影响的是商用车出口, 相比之下, 我国乘用车的出口量很小;商用车出口的对象主要是欠发达地区, 由于金融危机的连带作用, 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冲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商用车的出口会受到一些影响。
3.零部件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当其冲
徐向阳认为, 国内的零部件市场主要是随着整车的变化而变化, 产量在增加, 但增速有一定放缓。相比之下, 由于零部件出口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 他们最先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 令美国、欧洲等市场的需求量减少, 势必造成出口量下降。其中, 受影响最深的首当其冲是以出口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据报道, 在浙江、广东等地, 大量汽车零部件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业内专家指出, 汽车零部件出口已成事实, 而北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大举入侵中国更是雪上加霜。金融危机将改写产业格局, 中国成全球汽车零部件业必争之地。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正承受双重压力, 形势非常严峻。金融危机令国内零部件企业普遍陷入迷茫之中。
4.金融危机造成的资金压力会拖垮一些财务管理不善的企业
作为对资金、科技和人才要求甚高的汽车行业, 中国汽车市场上有不少混水摸鱼者, 能否熬过此次金融危机很难说。目前, 中国车企面临压力很大, 包括成本持续上涨,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还有出口汇率波动;加之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多等。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分析师李春波说, 由于企业资金链各个环节风险加大, 资金压力将会拖垮一些财务管理不善的企业, 特别是不少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面对金融危机显得力不从心, 难以经受住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大风大浪的考验;大浪淘沙, 在所难免。
但也有专家指出, 经济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冲击不大。企业代表普遍认为, 未来一段时间里,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会日益显现, 但不应盲目夸大它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徐长明也说,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业的影响不会向欧美那样强烈。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于启武说, 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的影响是有限的, 因为中国汽车业与美国汽车业在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发展阶段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美国汽车工业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重创, 因为美国汽车业与金融业联系紧密。美国汽车业是通过大财团和金融机构联系在一起, 而且美国金融风暴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消费。美国汽车消费存在泡沫, 而中国汽车业的泡沫并不大。
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业带来“七大发展机遇”
专家指出, 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业产生的影响体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并不可怕, 挺过了低谷, 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市场高峰。危机即生机, 并且机遇大于挑战。
1.金融危机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并购的机遇
邵奇惠认为, 这次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资金运转不畅, 甚至倒闭。这给我国行业获得核心技术提供了机会。我们可以采用参股或并购的形式, 以较便宜的价格控制具有核心技术公司的股权。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 中国企业在谨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 可以适当考虑并购国际企业。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企业在并购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目前欧美国家放松了对中国企业并购“经济安全”方面的戒备;同时相当多的大型国外企业资产漏水, 兼并价格相对便宜。中国汽车企业也面临海外并购的机遇。借此可摆脱目前不利的经济状况。即可利用国外市场缓解销售压力, 也可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汽车及市场服务, 为自己树立品牌形象。但专家告诫, 跨国并购不能有“捡便宜”心态, 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着眼于未来的协同共享。借助于被并购公司的平台、研发力量, 提升自己的产品力和研发能力;借助于被并购公司的国际营销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壮大自己。有专家建议, 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汽车和零部件企业, 尤其是立志全球发展大企业, 不妨此时出手, 收购北美那些处境艰难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或者某一工厂, 这是企业实施国际化、真正做成世界级企业的好机会。
2. 金融危机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机遇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2008年年会及论坛, 与会人员认为, 金融危机有利于中国吸引人才。邵奇惠表示,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也为中国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提供了机遇。在风调雨顺时, 很少有国外人士选择到中国来工作。金融危机致使企业出现困境, 裁员明显增加。他相信会有很多行业人士愿意来中国工作。这些人将给中国带来先进管理思想、技术和经验。从海外归来的北汽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大总说, 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美国底特律汽车行业的失业率将达到20%, 这些失业者是一批受到很好教育的群体, 我们将会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他们来到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李绍烛也认为, 这次金融危机是我国汽车行业人才队伍壮大的好时机。希望政府能把用在引进资金和引进技术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广到引进人才上来。企业拥有良好的人才队伍, 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3. 金融危机带来汽车产业的整合机遇
专家指出, 金融危机促使优胜劣汰速度加快。汽车业兼并重组是必然选择, 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行业整合是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 利润下滑将加快汽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优胜劣汰;那些不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企业和经销商必将退出, 从而加快行业的整合速度。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中国汽车工业可能面临一个产业整合的机遇。一方面可以通过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 实现汽车工业的技术升级, 大力鼓励企业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其他节能环保汽车;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引导银行资金投资汽车消费, 配合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不过, 也有专家认为, 中国还处在汽车消费的上升期, 巨大的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 现在谈整合为时尚早。
4. 金融危机带来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机遇
专家认为,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或许正是我国自主品牌企业追赶国际先进企业的机遇。我国汽车行业的大发展, 最终要依靠自主品牌的发展, 只有自主品牌汽车强大了, 中国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汽车产业大国。对于自主品牌来说, 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应该趁此良机, 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公共支出应该拿出一部分给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 这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是一次机会。也有专家从资本运行角度出发, 认为合资汽车企业中的中方资本应抓住机遇, 回购一些外资股份, 突破国内乘用车领域由外资主导, 缺乏自主权的不利局面。
5. 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完善管理、苦练内功的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说, 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等基础工作做得很不扎实。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喘息机会, 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降低成本。目前, 能源、原材料价格下探, 对国内汽车产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国经济如能在一定程度和世界经济脱钩, 保持旺盛增长, 就能享受到内需强劲、成本价格走低的良好环境, 汽车的需求也会上升。有汽车企业老总表示, 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企业“慢”下来,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降低成本, 开发新产品。从长远来看, 艰难的处境会促进企业挖掘降成本的潜力, 优化内部流程, 增加产销互动。在一轮轮波动中, 汽车市场得以逐渐成长;产销企业和消费者变得更加成熟。
6. 金融危机带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机遇
专家指出, 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汽车配件出口海外,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危机也是新的生机。跨国公司从中国进行汽车配套采购才刚刚开始。当这些公司在本土市场面临更激烈竞争的时候, 为降低成本, 只要人民币升值不加速, 扩大中国零部件品类的可能性很大。这也意味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的潜力仍然巨大。近期, 欧美买家在盖世汽车网发布询单的频率显著增多, 就是一个佐证。2008年上半年, 美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在大萧条中保持了5%左右的增长, 原因是消费者为节省开支不买新车, 维修旧车的结果。而更多欧美消费者在此特殊时期, 可能更愿意选择价格有竞争力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因此, 我国汽配企业应该更主动出击接触买家, 帮助买家降低采购成本, 共同进退, 创造双赢。此外, 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 我国零部件再制造已达到一定水平, 消费紧缩可能给零部件再制造发展带来机会。再次, 国际经济不景气, 也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到国际市场上购买技术的好机会。国外一些小而强的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有特长, 与他们合作甚至是进入国际供应链的一条途径。
7. 启动农村改革、实行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 提供战略机遇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 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大内需, 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这对汽车市场、特别是重型载货汽车市场来说, 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政策, 一些工程项目将会开工, 商用车的需求将会增加。此外, 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 将为我国今后几年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 也将为汽车产业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全会对推进农村改革的部署, 将为发展农村客货运输提供政策保证。从拉动内需的角度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输业的主要工具——货车、客车和专用车带来实实在在的需求。据了解, 在2008年汽车产销量增幅出现明显回落时, 微型面包车和微型货车的增幅却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调查发现, 这两种车型主要销售到县级以下地区。因此, 进一步拓展乡村市场, 是国内汽车企业的一个新机遇。
苦练内功, 化“危”为“机”
1.坚定信心, 战胜危机
温家宝总理前不久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面对金融危机, 对我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来说, 坚定信心, 沉着应战, 是当前维护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企业不应在危机面前退缩, 要转“危”为“机”, 逆风飞扬, 迎难而上。业内人士认为,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对并未真正经历全球经济危机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 受到的震撼必然是全新和全方位的。特别是对羽翼未丰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说, 企业发展的信心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应对重大经济危机的经验, 在国内销售疲软、出口需求锐减、成本持续增加、金融环境恶化等不利形势面前, 容易跟风和迷茫。对此,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强调了信心的重要性。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来看, 我国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冲击的措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要有战胜危机的信心。郑海航指出, 面对危机, 国内企业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学会享受“冷水澡”, 即便“寒流”来袭, 也不至于受到致命打击。他认为, 仅靠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趋势, 企业要朝专业化、规模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 全球因为能源危机导致经济滞涨, 丰田汽车公司奉行“一块干毛巾也要拧出水”的管理理念, 坚持技术先行, 加快产品研发和管理创新, 结果异军突起, 树立起国际化企业的形象;这是一个成功转“危”为“机”的案例。所以中国企业面对金融风暴不要胆怯, 要学会逆风飞扬。同时, 政府和企业要联起手来,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建立消费者对经济预期的信心。归根结底, 市场的信心最重要。解决或者克服这场萧条有赖于人们信心的重建。在当前经济转入衰退的过程中, 提升信心尤为重要。只有消费者对经济预期的信心建立起来了, 愿意消费了, 汽车行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2.多元融资, 降低风险
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工业装备事业部项目经理姚征建议, 企业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改变短货长存的方式, 改变依赖银行存款的融资方式。2008年受国内信贷额度的影响, 银行审批比较难, 企业融资过程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企业要调整。从资金使用情况看, 建议对重大项目投资放缓;采取短期贷款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融资租赁可以提供给汽车企业2~3年的中长期支持, 合理分配, 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民营企业加大企业内部管理力度, 进行成本核算, 延伸上下产品线。通过多元化融资, 降低金融风险, 控制财务风险。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副教授李显君认为, 当前, 要加强融资体系监管, 加大改革力度, 完善融资体系,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苦练内功, 提升能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金融危机面前, 固然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 但企业不能一味等、靠、要, 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拯救之手”, 相应地, 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应该眼睛向内, 自立、自强苦练内功, 化“危”为“机”, 走出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政策支持固然重要, 但对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来说, 通过基础创新和管理机制的提升, 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重要。否则, 在金融危机和市场竞争面前, 必然会惨遭淘汰。令人欣慰的是, 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面对金融危机, 湖南江滨公司采取了“36字”措施, 积极应对, 即“抢市场, 保定单;巧生产, 压库存;广开发, 强后劲;抓技改, 促发展;紧开支, 增效益;抓培训, 提素质”。宇通客车品牌管理部经理赵炎说, 宇通客车打算利用这段时间把基本功做好, 节约经费, 完善供应链管理, 强化自身优势。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 我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还应突出从以下方面练好内功, 提升能力:即进一步坚持技术创新, 加强新产品研发和投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坚持管理创新, 加强成本管理, 提升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和新兴市场的开发, 调整产品结构,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加大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的力度, 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走出国门, 谨慎并购、吸收购买先进技术, 提升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农村汽车市场, 有效启动内需,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改善整零关系, 加强同步开发、联合开发, 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快零部件产业发展, 加强零部件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做大做强我国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加大汽车业的整合力度, 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行业竞争力。
4.政府支持, 政策引导
董建平认为, 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 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支持汽车产业发展。李稻葵指出, 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汽车消费。现在是资金短缺时期, 汽车行业也面临这一问题;能否让银行的资金参与购车信贷、支持汽车消费, 值得思考和探索。政府应通过采取减税等措施, 支持汽车工业的技术升级, 大力鼓励企业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其他节能环保型汽车, 努力使我国成为第一大电动汽车生产国。他还分析, 针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国内政策上, 政府将出台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 加大对公共项目的投资, 以扩大内需方式拉动GDP增长;对外而言, 政府会认清大势, 积极布局外汇储备, 停止购入美国国债。还有汽车零部件老总呼吁, 希望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关键零部件研发。
总之, 只要我们措施有力, 谨慎操作, 应对得当, 练好内功, 就一定能化险为夷, 化“危”为“机”, 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迎来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