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精神

2024-05-25

党的“十七大”精神(精选8篇)

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1

党的十七大主要精神

2007-11-10 18:021、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党在改革发展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

举什么旗?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走什么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种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如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6、十六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有哪些?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7、如何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做到“四个必须坚持”、“四个根本要求”?“四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四个根本要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0、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要求”是什么?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哪八大任务?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⑧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六大任务是什么?

①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②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⑤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1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做好哪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④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5、社会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是什么?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哪六大任务?

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7、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要做到哪“四个决不”?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8、党的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是什么?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9、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有哪“四个着力点”?

①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②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③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④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⑤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⑥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20、大会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了哪些修改?

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

在奋斗目标上,加上“和谐”两字。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总体布局上,变为“四位一体”。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在党务公开上,实行“三制”。这就是代表任期制、巡视制度、党的常委会接受全委会监督。

二、十七大报告新观点、新概括解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2、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细节的变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

3、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

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4、从“四化”拓展为“五化”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5、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量”GDP变为“人均”GDP,这是对过去29年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来的。虽然从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4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4年内连续赶超法、英,跃居第四,但一旦除以人口总量,人均GDP仍然排在靠后位次;而且一味追求GDP总量,容易导致“GDP崇拜”、甚至助长不科学发展。强调“人均”,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的是让百姓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这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

6、首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按照总书记的阐述,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意味着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变化。

7、首提“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8、“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9、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群众”就是咱老百姓;“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财富,涉及到诸多金融理财方式;整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报告的这一提法,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这正暗合了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新要求,而财富的增加要靠保值增值,这个新提法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10、首提“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共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原文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

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起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以人为本”。胡锦涛的表述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并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尽管这些主张早前已经提出并被民间广泛传诵,但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还是第一次。

11、首次发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

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如果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2、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一词,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在党的大会报告中,过去我们一直是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问题的一部分来写的,单独列出来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有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从“就业”到“创业”、“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繁荣离不开中国”、“票决制”、“党员主体地位”、“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廉政文化”等等,都是在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的新名词,新提法、新观点。

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2

十七大继承和发扬了我党一贯的求真务实作风, 再次向世人郑重宣告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 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干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 我认为, 十七大的伟大功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了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工作报告。

二、通过了党章修正案。

三、平稳顺利地实现新老交替。

四、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功绩之一:

十七大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 是十七大报告的政治基调, 他的关于“旗帜”、“道路”、“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四个一定要”等等重要思想, 核心内容都在十七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旗帜。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最根本的也在于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学习十七大报告, 要深刻领会“五个深刻理解”:

1、深刻理解主题

十七大的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继续解放思想是思想保证 (也称之为“一大法宝”) , 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 促进社会和谐是基本要求,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

2、深刻理解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至今已30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在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经验, 即“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进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工程结合起来。

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是围绕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来总结和概括的。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是以摆脱贫穷落后为出发点、以实现民富国强和共同富裕为归宿、为十几亿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经过30年来的不懈奋斗,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 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也是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表明, 我们党既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 也是一个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党。这十条经验, 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回答了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

3、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重大部署

我们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 也就是建党100周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 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因此, 我们要在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下, 全面落实一系列的重大部署, 扎扎实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5、深刻理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出的新概括, 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加深理解, 认真贯彻落实。

功绩之二:

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 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 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 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既保持了党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又实现了与时俱进。贯彻落实修改后的党章, 必将更好地发挥规范和指导我们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重大作用。

功绩之三:

党的十七大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 选举产生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是一个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深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中央领导集体, 是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坚强核心。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 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后继有人。

功绩之四:

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坚定信心, 埋头苦干,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明显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 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原原本本地学习报告、党章及文件, 把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过程, 作为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加强党性锻炼的过程, 作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工作的过程。

摘要: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十七大的伟大功绩, 并指出应把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作为提高党性修养和加强党性锻炼的过程。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3

会议首先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从各个方面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城市发展的成绩、问题以及经验,提出今后的方向和创新的任务。第二,梳理现阶段、今后时期城市经济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经济重大问题和下一个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第三,建立新时期城市经济理论体系和推进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成绩、问题,今后的方向和创新的任务

周道炯: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城市面临的问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0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起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与此相适应,我国在该时期采取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小城市人口占全國城市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大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下降。进入19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居民收入都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在城市扩张和内部空间重组的双重作用下,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也造成了城市无序蔓延、耕地流失等问题,加剧了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2000年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这一共同的动力机制下,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些普遍症状:城市形态演化剧烈,空间聚集与扩散并存,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并存;城市建设失控,生态压力巨大,水资源严重短缺,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三分之一城市严重缺水,城市环境品质下降;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较低的资源和能源效率、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许多城市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和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城市识别感不强,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城乡和区域收入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对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必然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进入一个新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时期。我们有必要对30年城市的发展和理论的前进进行认真的回顾,做出科学的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接受新的挑战,完成新的任务。

王茂林:

在探讨城市理论创新问题的时候,我想专门讲一个问题,我们政府工作怎样创新?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真正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服务型,成为一个承担公共政策的政府。

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对政府的定位,到底这个政府是干什么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就是一个生产型的政府,或者说生产经营型政府。政府的80-90%的精力都在直接引导经济。政府去引导经济对我们发展中的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的政府责任没有体现。我认为政府首先是一个公共职能的政府,五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确定了政府工作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个问题,政府怎么管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建一个背一个包袱。煤气、液化气、自来水、污水厂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交给市场运作。要制定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布局这种全面的规划,为了实现你的规划,就是我们的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通过经济杠杆,通过中介机构,逐步地把我们各级政府,特别是发改委这种直接审批的项目,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国家重大的民生项目以外,一般的项目都可以是备案制。用经济杠杆限制它,这个项目是政府支持的,从税收、贷款各个方面优惠;这个项目是不支持的,不要给贷款,从税收方面进行限制,用经济杠杆来约束。光用行政命令管不行,现在私人资本占有相当比重,人家不听你的,你就用经济杠杆来对付。这样经济是不是就管不好呢?我看不见得,经济杠杆很好。

李京文:

我们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特点。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接近世界水平,城市也比较多。我们现在已经有600多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而且这里面也有一些比较大的,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第二个特点是我们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这些情况跟我们的区域政策也很有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也出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城市发展在这个阶段很快,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资源和我们环境的承载力,很多城市的资源很紧张,环境污染非常厉害,水资源、土地资源都浪费得很厉害,这是出现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第二,由于城市化过程,我们的城市人口在大城市之间,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很大,也反映出我们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需要,除了不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以外,这些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他们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一些服务,如居住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虽然表面上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城市的发展是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内涵。表面上是城市,实际上很多城市本身还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乡交错,没有完全发挥城市的作用,没有达到辐射或者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所以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经济发展问题还是要搞清楚,而且政府的任务不仅仅是经营,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我们老百姓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上面,城市安全、食品安全、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多,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逐步地为我们的城市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朱铁臻:

我最近到了广东,广州佛山顺德区下面的一个小城镇让我非常受启发,就是它没有像样的生产行业,它没有森林,也没有木材加工厂,但是它是中国最大的家具市场。这里不生产家具,但是却是全国最大的家具市场;它不生产钢铁,它是全国比较大的钢材市场;它没有化工,但是它却有全国比较大的塑料产品市场。

这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当今我们城镇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眼光不能仅仅盯住就是一个产业发展或者就是一个工业发展,而必须重视到我们整个三次产业的有机协调。尤其是现在我们的现代服务产业,怎么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么一个小镇,十万人,一年能够给国家创造的税收是多少?是13个亿。所以可以看出来我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我们未来经济中,它占的地位,它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我们要根据十七大的精神,要有一些新的思路,有一些新的思考。最近我承担了一个小课题,是研究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国家有什么特色的问题?

未来的城市发展,非物资产品的生产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少,服务型的产品生产比例会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总盯着搞工业、搞生产,这是我们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城市的发展要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们知识经济到来的情况下,要重视我们的知识、智慧、创意,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杨重光:

从城市经济来讲,目前城市经济当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说城市土地经济问题,城市房地产发展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投融资的问题,城市交通的问题,城市金融的问题,城市生态建设的问题,城市区域规划等等问题。作为现代的市场经济和现代的城市经济,确实要非常强调城市金融,因为城市金融或资本对城市经济的方方面面的控制力是越来越强。现在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使住房的价格急剧升高,与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金融的调控水平非常有关系。所以今后城市的领导不能把握金融,驾驭金融,那么这个城市经济就很难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所以对于金融的研究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有金融的专家,我想应该在这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一个特色,能够把金融问题研究得更好一些,也是为城市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倪鹏飞:

过去城市化的发展很有经验,但是根据研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总的来说不是很成功的。有一个数字,我们去年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吃惊的现象,现在全球城市化人口当中有1/3是处于贫困的状态,在发展中国家的这个比例更大。在这种情况之下,从全球的角度说城市化成功,在发达国家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不能说是成功的。中国过去的城市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我们研究发现和全球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差不多。一个是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无业贫民,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脱节,也就是说城市发展并不是通过产业带动来实现,大量城市的人口没有就业。

另外,从聚集的情况来看,我们说的载体和聚集的关系来看,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存在着浪费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新的道路。

钮德明:

从80年代搞大规划,这几年又搞区域规划,我深深感觉到京津冀这块地方后劲很大。从自然资源来说,这个地区有平原、山地、海洋、草原;從经济形态来说,有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还有后工业经济;从空间来说,长三角、珠三角发展余地空间狭小,环渤海天津、北京地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从人力资本来说,北京,天津、河北非常有优势。所以说总体优势,从长远来看,京津冀地区不要觉得一直落后在后面。我感觉主要障碍还是体制,并且有很多中央单位都集中在这里,这样一个交织的情况下,要把体制问题随着改革深入解决,自然它的后劲就发挥了。

梁本凡:

当前新型城市化道路要解决问题。一个是城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怎么进行他们身份的转变、待遇转变、素质转变。第二个,城市化是跟产业结合的,城市的产业要实现升级转型。京津冀这个地方,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高度分离,北京已经达到了后工业化时代,河北工业化指数还是40%多,而且在北京和京津冀周围存在很大的贫困带,所以产业化的二元结构不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是产业化的二元结构,要实现无缝对接和协调发展。第三个,现在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特大城市很富有,中小城市很困难,所以我觉得城市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创新应该提出来。公共财政用之于民,以民为本,以民为先,城市的财政支出理论应该有一个统筹协调的问题。

陈世嘉:

上海要加快“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就是说,我们想把城市经济先进的东西推广给全国各省市、各部门领导决策,为全国服务。在改革开放中,上海这方面做的是很突出的。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推进的深度越深,上海这个城市的张力越大。现在上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机遇,新的发展必须以服务全国为平台,更多地思考上海如何进一步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在进行综合开发改革试点那一天就开始克服全能型政府的弊端,打造公共服务体系。

今后时期城市经济关注的重大问题和重点研究课题

杨重光:

现在很多同志都提到了我们要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我想这个提法是很科学的,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我们由工业化提出新型工业化,因为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既然是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同样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推动的也是一个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已经提出来了,有一些机构也都在做研究,但是我想仅仅是一个研究的起点。新型城市化和我们传统城市化究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新在哪里?是值得很好思考的。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几个关系需要加以考虑:

第一,我们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还是市场主导型的?

第二,我们的城市化是产业促进的还是规划带动的?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讲,经济发展了,产业发展了,城市就发展了。但是我们很多城市可能都是自上而下,先抓规划,规划多少就是多少,有的土地规划出来了,但是没有切实地来进行建设,使土地浪费。

第三,是一元化的城市化,还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有的人提出来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特别是大城市,除了这个好像就没有城市化的道路可走了?我们的城市化是一元化的城市化还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我想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既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小城镇,这样的例子很多,江苏的华西村、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只是体制上还有一些区别。

第四,是产业带动型的还是社会协调型?从形态上城市是一个孤岛,还是城市与区域共进的?

第五,是集中型的城市化还是分散型的城市化?我想我们既要搞集中型的城市化,也要搞分散型的城市化,太大了该分散就分散。在城市化当中,要考虑城市化的时代特点,要考虑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要考虑城市化的国情和具体的情况,所以城市化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要走出一个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这个道路走起来也是很艰难的,这和我们原来的城市化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小小的拐点。

张锋:

现在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来看,应该说还是非常突出的,尽管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跟城市化的进程很快,应该说成绩还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就拿我们苏南来讲,基本上是全面实现小康了,但是太湖蓝藻的事件已经颠覆了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很有必要地来研究这些,这个课题也很大,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些工作。

一个是对江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认真的梳理,对于江苏要走的城市化道路要深入地研究探讨。我们江苏在发展小城镇上有很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光是大中小并不是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于我们沿海地区来讲,我们国家的区域太大了,不应该是只有一个统一模式,应该有各种特色模式。从我们江苏的情况来看,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原来自下而上的,而是要走协调大中小发展,多元化协调发展的节约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像江苏土地资源短缺得很,应该走一个节约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把生态的发展,生态的建设,有机地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

倪鹏飞: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里面有几个方面应该强调,一个是要集中聚集,或者是说要紧凑型城市。因为中国的人口条件因素决定的,必须走集中聚集这条道路。第二个,必须通过产业来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和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必须先有产业发展,才有城市发展。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就把城市建设搞得非常好,城市建设它能控制,许多地方的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都是搞房地产,通过这些把所谓的GDP上来了。再一个,我们的农民工的问题,就是迁而不转。总的来说,城镇化从农民变成市民了,无论是就业还是社保,都要有一个转换,包括文化方面的转换。再一个就是城乡双赢,中央也强调得非常多,各地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定要探索走出一条城乡双赢,而不是城乡双输的道路,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依靠市场,一个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李树琮:

如何研究探讨行政区划改革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所指的区域经济,应该是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这才是真正的区域经济,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现实来看,我们所研究的区域经济,实际上只是城镇区域的区域经济,市场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陈光庭:

城乡一体化是什么概念?是城乡一样化了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大家都说现在我们进入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实际上我们的城市化有很多虚假的东西,我们虚假的城市化东西不少。城乡一体化,实际上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郊区,城市发展中把二元体制解决了。过去有人反对提出“离土不离乡”,让农民到城市中生活,那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农民也没有在城市过多消费。所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这个特色并不是把农村并到城市里去。

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不要有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几乎都是那种走西化的道路,我们在建设新农村也好,建设城市也好,如何表现民族文化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城市特色的危机没有解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是不是城市现代化就只有高楼才能表现?我们中国的城市特色到底是什么?中国的民族文化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十七大报告中对文化问题提了很多,号召我们要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所以我觉得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来提高发扬民族文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王圣学: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我感觉城市经济理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还是以大城市为中心,或者以城市为中心,怎样处理好城市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其中一个就是大都市圈的概念,城市群的概念,现在比较有共识的就是沿海三大城市群。现在各地都提出很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包括河南提出的中原城市群,西安大都市圈等等。目前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大,像中部郑州提出郑汴一体化的问题。由于西部大开发,陕西这边最近也在搞一个城市群的问题,搞一些讨论和调研。如何继续发挥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处理好城市和区域的城市经济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重点。

建立新时期城市经济理论体系和推进城市经济学科建设

张巨功: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表述显示出,未来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学会推进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创新也必将坚持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这深刻反映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过去我们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来写,在十七大报告中单独列出来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的工作重点。所以可以说,今后城市经济改革实践和创新应该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杨重光:

从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理论体系上来讲,要解决城市发展的理论问题。城市发展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城市究竟怎么发展?依靠什么来发展?它的模式是什么?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30年的经验,我们现有的城市发展,从理论上来讲,有几个方面:跃进式的发展、外力促进理论、内生自然增长理论、科技创新理论、区域带动发展理论、项目带动发展理论、产业集群聚集理论、地方新农村建设推动理论、模仿效法型理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根据中国的特色,自主创新发展,这种发展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国内国际的环境,也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发展。所以城市经济理论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根据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今后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发展当中创造、促进城市经济学科的建设。其他还有一些理论,比如说城市产业理论,城市就业理论,城市财政分配理论,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城市市场体系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我们从学会建设和体系建设方面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研究的还很不够,今后的研究任务还是非常重的。特别是搞学术建设的老师,今后给学生们讲城市经济建设,旧的版本可以参考,但是要有新的版本,要适合我们的时代特色以及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中国城市经济学,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更下工夫来探讨这些问题。

李树琮:

我们这个学科发展应该谋求与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的路子。因为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是姊妹学科,谁离不开谁,研究区域必定研究城市,因为城市是区域中心,研究城市必定研究区域。而根据现在的实际来看,很多的城市就是区域,有城市,有地级市,有县级市,有诸多小城镇。有很多区域经济研究的问题,在城市经济的理论研究中都有体现。比如大都市圈,京津冀或者环渤海,大都市圈实际上是城市经济的研究范畴,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范畴。但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问题都是属于大都市圈,不是那样的情况。

龙永枢在座谈会总结发言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任务,做了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历代核心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这个报告,是我们学会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我们要把报告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经济实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城市经济理论创新和体系建设座谈会”就是要我们进一步担负起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的任务,梳理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组织好研究队伍,分别拿出研究成果。

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并提出了切实的战略性要求。每个城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市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城市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质的飞跃。城市建设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本市实际,为实现小康建设目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

总的说来,十七大精神指导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成为几点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设,只有好,才有快。第二个转变,是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挥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而发达国家达到70%。同时我国的科技依赖程度超过50%, 而发达国家不过5%。从50%到5%的转变对我们经济发展来说,任重道远。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七大中具体提出要求三个转变:一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例如,我们外贸依存度达到6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仅仅18%,和20%。据有关测算,我国在以单位GDP产出能耗作为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之大。若以日本为1,则意大利为1.33,法国 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这三个转变的文章,也是我们要努力研究的。第四个转变,是从单纯生产型城市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切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节能节减排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选择。第五个转变,是经济发展评价标准从实现GDP总量提高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转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目标的根本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扭转收入分配向两极分化的趋势。第六个转变,是建立一个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消费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和高位攀升,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4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次大会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报告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坚强的领导集体,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首先要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

2.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要看到,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3.要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29年来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4.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5.要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6.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努力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在经济建设上,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十七大还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

7.要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查找精神状态上存在的差距,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奋斗目标,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主观世界改造,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四、认真组织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

要制定宣传方案,加强组织协调,切实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工作。中央将于10月底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团赴各地宣讲。各地也要参照这一做法,充分发挥讲师团的作用,抽调有演讲能力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组成宣讲团,到基层开展宣讲活动。要组织各类媒体,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开设一批专栏、专题,推出一批重点社论、评论,撰写一批重点文章,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宣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十七大的热烈反响和学习情况,宣传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成效新进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做到既全面准确又深入浅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运用网络广泛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

要加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论研究。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围绕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过程中提出的难点问题,列出一批重点选题,组织理论界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干部群众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研究作为重要任务,努力推出一批理论成果。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联系实际,讲求实效。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及时了解学习宣传贯彻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切忌形式主义,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各级组织、宣传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组织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宣传部门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教育部门要切实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学校党团组织各种活动中。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区分层次,领导干部要学深学透,广大党员和群众要掌握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本内容。要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推动全党的学习贯彻。中央将举办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中心内容,制定系统学习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领导干部要在认真参加集中学习的同时加强自学,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各地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培训班、~,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轮训一遍。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篇5

党的十七的召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意义深大,影响深远,我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十七大的喜讯更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髓,团结、胜利、奋进的大会。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对党章的学习以及实事的了解与接触,一点一滴的感受到了许多党员的无私奉献,深深体会到了党的正确领导意义所在,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并组织开展学习十七大的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关注十七大,学习十七大精神。

下面是我对报告中几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等一系列当前的重大问题,既反映了党坚持理论创新,又为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报告指出,党的建设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的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 1

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就明确地全面地回答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内容、方法、目的等重大问题,正确解决了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设怎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为党的建设和党的自身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6

同志们:

新春佳节刚过,市委党校第四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培训班今天举行开班仪式,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和市委党校给大家拜个晚年,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举办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是贯彻落实中

央、省委部署要求,推动我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通过集中学习、系统培训、专题研讨,全面准确地领会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探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济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把全市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市委重大战略部署要求上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在学习研讨交流中参考。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鲜明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为我们继续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大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我们要全面深刻、系统深入、原原本本地研读十七大报告,紧紧围绕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抓住纲目,突出重点,着重在领会实质、把握精髓上下功夫。

(一)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报告》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形成的新认识高度统一起来,第一次深刻阐述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强调高举这面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等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真正弄懂弄通“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而不为任何艰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深刻领会党的科学发展思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各个方面,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并郑重写入《党章》,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首次引入了“人均”概念,确立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充分体现了发展理念的新变化。这些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使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具体、行动方向更加明确、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在学习十七大过程中,要对照我们的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新任务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

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7

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地位显赫, 是一次举世瞩目、具有伟大作用和深远意义的历史性盛会。

在中国现代史上, 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从来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中共形成政治共识和执政方略的过程, 并在一定时期里决定着中国的走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从十二大到十六大, 每次党代会都解决了当时最重大的问题。如十二大宣布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解确定为全党指导思想;十六大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纲领。至十七大召开时, 改革开放已历经近30个年头, 中国站在了又一个新的历史关键点上。人们对十七大的关注, 不仅集中于人事变动, 更关心在未来若干年, 中国共产党如何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何协调多元社会利益, 整合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力量, 以及如何规划未来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七大回应了人们的期待和疑虑。

研究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主要是看这次大会自身为历史奉献了什么新东西, 发挥了什么新作用, 进行了什么新开拓, 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审视其深远影响, 确定其历史坐标, 评价其社会价值, 也就是说, 通过研究其历史贡献、作用和伟大意义, 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十七大有许多新的亮点和贡献,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中六次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呼吁两岸同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强调指出, 我党要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求全党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说明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所在, 就在于确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纲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何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指中华民族“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从历史上看, 中华民族最为繁荣的时期首推这样三个阶段:一是西汉的文帝、景帝时期, 史称“文景之治”;二是唐代的太宗、玄宗时期, 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三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史称“康乾盛世”。

从历史发展整体来比较, 应当肯定中国在大多数年代, 曾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由当时的先进沦为落后最早则始于17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大转变时期。中国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时间, 史学家一般认为始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但是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 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时间应从17世纪中叶算起,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时间。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标志着西方世界开始由封建时代转变为资本主义时代。经过17和18世纪200多年努力, 英、法、德、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实现了由封建手工操作到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转变, 并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在经济上、政治上开始领先于世界。正是在这一时期,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在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重要时刻, 中国没有能够适应这一当时时代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却正在延续着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朝的变更。1644年, 建立清王朝, 并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到19世纪。这样, 中国社会就远远脱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 最后

●张克敏

走上一个畸形的社会形态, 由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 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造成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历史表明, 中国从17世纪中叶以来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 就是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中国重新走上振兴, 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 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这就是说, 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历史也表明, 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必须要先后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即革命的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即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各个政党、派别、集团, 中国各时期的先进分子都曾拿出过自己的方案, 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导演过一幕幕活剧, 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这些方案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 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两场伟大革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动和领导了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第一场伟大革命。在中国彻底断绝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中国通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一独特方案, 在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奠定了民族复兴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基础。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领导进行的第二场伟大革命, 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 以最终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主题。进入21世纪, 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新的历史起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展现出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 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 从国内来看, 至少应包括八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经济发达。主要标志是:完成了工业化, 全面推进信息化, 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政局稳定, 主要标志是: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政治权力对国家大局和走势具有绝对控制力;国家具有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种挑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社会秩序良好。三是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是: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科学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灵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四是文化繁荣。主要标志是:科技水平在更多领域进入世界前沿或领先地位, 涌现出一批对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较高,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府;创作出一批具有传世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学艺术作品;世界顶尖人才的拥有量成倍增加, 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五是民族团结且共同繁荣。主要标志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普遍发展;民族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六是人民富裕。主要标志是:个人拥有财富量大幅度增加, 吃、穿、住、行、用的状况明显改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七是民气旺盛。主要标志是: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得到极大增强;普遍树立起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民族优越性自豪感普遍增强。八是祖国统一。主要标志是: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打击各种分裂势力和图谋坚决有力。

从国际上看, 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主要标志是:在综合国力方面, 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 任何国家都不能、也不敢小觑中国。二是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主要标志是:在国际事务中, 中国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意见将更有权威和分量,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拥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主要标志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得到有力推动且稳定发展。

一、作为利益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

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捍卫本民族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并通过其创造性劳动扩大此种权益

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正常的条件下, 面对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的现实,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 应当牢记主权高于一切。中华民族要彻底扫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尊严, 中国的领土完整, 绝不允许外力侵犯。中华民族要反对任何形式的来自外力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军事进攻和文化侵略。中国的内政绝不允许外力干涉。中华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前进步伐绝不允许外力阻挠。中华民族治国安邦创业的战略部署绝不允许外力破坏。在国内, 中华民族内部绝大多数人的正当权益———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等等应当得到坚决维护。中国的一切基本国策必须符合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而不能仅仅服从于和服务于由少数人所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中国应当高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依法治国, 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还要依靠本民族全体成员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把中国建成理性阳光普照和智慧创新之花到处盛开的国家, 建成劳动成果极其丰盈、社会财富万泉迸涌的国家、建成国家发展速度保持先进纪录的国家, 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不断扩大其正当权益。

二、作为伦理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

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 以使全体中华儿女具有极其优秀的道德品质, 其精神素质升华至更高的境界

世界的全部民族兴衰史表明, 一个道德沦丧、品质恶劣、精神解体的民族必然会陷于衰亡, 根本谈不上振兴。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 必须从精心铸造其伟大的民族魂着手。

值得指出的是, 中华民族在其历时数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中, 尤其是在争取民族复兴运动的千锤百炼中砥励出一系列优秀品质。如国际主义相联系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 强大而牢固的民族凝聚力, 远大的民族理想, 强大而牢固的民族凝聚力, 远大的民族理想, 厚德载物、博大仁爱的民族情怀, 高尚的民族正义感和尊严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主体精神, 富于雄才大略的创业胆略与魄力, 底蕴深厚的民族智慧, 自强不息的民族进取精神, 坚韧不拨的民族意志, 超常卓越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重视民族气节、开明豁达、好学善思、求真务实、勤劳俭朴等等优良品质。

正因为中华民族具有上述一系列优秀品质, 才能作为精神纽带将全体内外中华儿女凝聚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作为精神支柱, 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厦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猛烈冲击下和历史运动的剧烈震荡中历尽沧桑, 仍巍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作为精神动力, 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励志图强, 建功立业。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素质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赖以产生的精神原动力;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命运发生伟大转折的复兴的主导精神因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中, 全体中华儿女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 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之。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主要条件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中如果忽视此点, 无异于南其辕而北其辙。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运动中, 尤其要高度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对全体中华儿女心灵的主导作用, 加大中华民族精神优秀品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度。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去克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腐蚀人心、妨害中华民族复兴的负性精神因素。这些负性精神因素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例如, 封建地方阶段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保守习性、奢侈懒惰的恶劣品质、专制残暴的本质等;大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掠夺成性、贪得无厌、欺诈成性等;旧式官僚群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庸俗作风、享乐主义等;小资产阶级的自私、狭隘、急功近利、左右摇摆等等, 这些负面精神因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腐蚀剂。对这些精神污浊必须坚决清洗, 以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铸成在精神领域里防腐拒变、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企图“分化”、“西化”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鼓足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奋发图强的干劲。这样, 在宏伟壮观的中华民族复兴运动中, 就会从始至终, 由里到外跃动着伟大的中华民族魂。

三、作为认识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攀登人类理性之巅

全世界的民族振兴表明, 一个愚昧的民族是谈不上崛起的。任何民族的振兴都是以其所蕴涵的智能资源总量 (包括其智能资源质量、智能资源数量及其智能资源结构的总和) 为前提条件的, 都是以其所蕴涵的智能资源之充分发挥作用为根本途径的。

中华民族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攀登人类理性之巅。而要达到此目标必须积蓄和开发蕴涵于中华民族中的智能总资源。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提高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智能素质, 以极大地增强本民族可调用的智能资源总量, 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具有最深厚最广大的智能基础;二是造就具有超常的高素质的智力精英, 尤其是要造就出类拔萃、登峰造极的世界级的大师和巨星, 以直接实现攀登人类理性之巅的目标。例如, 在自然科学领域, 中华民族应当培育出像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普朗克式的人物, 创立堪与古典力学、进化论、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媲美的自然科学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中华民族应当涌现出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黑格尔式的巨人, 创立同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帝国主义论等具有同等价值的伟大科学理论。这样, 中华民族就能攀登人类理发之巅峰, 在民族群体的智能方面实现民族复兴。可喜的是, 20世纪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伟历史运动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在思想境界、理性思维能力、理论创新方面的巨人, 创立了具有世界历史价值的理论。例如,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战争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等,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杨振宁、李政道创立的关于宇称不对称不守恒的理论, 陈景润破解哥德马赫猜想之谜等等, 均是中华民族攀登人类理性之巅征途上之里程碑。可以预见, 中华民族只要充分一切其蕴藏于12亿人口中的智能资源, 则其在实现本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必定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 并且组成一系列攀登人类理性之巅峰的梯队, 从而创造出许多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崭新纪录。

四、作为实践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实践既是联系人类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 又是人类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振兴运动都是以一系列伟大实践为其基本动作方式的。中华民族要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愿, 必须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所谓中华民族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具有多方面的含义。现在联系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实践史, 举例说明其含义:有些实践具有首创性, 例如中国在外交关系中首次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统一祖国方式上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并将这二者成功地转化为实践。有些实践具有创造世界历史纪录的性质, 如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大转移。有些实践具有超常的质量, 如中华民族在统一战线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些实践的客观情况之复杂程度和主体操作之艰难程度, 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振兴运动中所未曾达到过的, 而中华民族却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如中华民族所进行的解放战争即是如此。有些实践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运动。在这一历史运动中, 中华民族要完成极其浩繁的历史任务, 战胜各种敌对势力, 克服严重的困难, 必须进行许多第一流的实践活动。

迄今为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若干段路程, 其更长远的路程还在后面。今后, 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 必定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其所从事的实践将更加伟大、更加艰巨。同时, 中华民族作为实践主体, 其自身的素质将进一步提高, 其实践经验将更加丰富, 其科学决策水平将更加高明, 其实践操作能力将更加高超, 其实践的历史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践的动作形式将更加万象纷呈, 其实践的效果将更加卓有成效。中华民族应当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五、作为实力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使中国具有堪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综合国力

此处所讲的综合国力, 系指其具有包括自然资源因素、国民素质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对外影响力方面的因素等在内的综合实力。此处所讲的堪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综合国力, 系指其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实力, 指其具有足以对付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力, 指其具有能保障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富裕文明生活的实力, 指其具有能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

要使中国具有上述综合国力, 中华民族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高度强化既有的优势。中国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只要将蕴藏于中华民族中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本大国。这是中国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国是资源大国。只要将蕴藏于其辽阔国土上的资源合理开发, 就足以构成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中国是政治大国。中华民族具有数千年政治史所积淀的政治优势, 特别是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政治优势。这些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具有底蕴深厚的政治智慧:其各族人民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 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中华民族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有大批政治人才;中国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族手中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中国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具有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国际政治方面的联系;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具有很重要的国际地位。这种政治优势是当代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核心因素和主导因素。上述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的聚焦, 使中国过去能在国际政治的格局中, 现在能在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中发挥其重大作用。

用辩证法全面分析中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在下述领域一方面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实力, 但是另一方面同发达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之实力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些领域中, 中华民族要积极创造条件, 发挥本国潜在的优势, 并创造新的优势, 以缩小差距。在经济领域, 中国是经济大国 (其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但同一些经济强国的经济实力相比, 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中的一个决定全局的中心问题。为了改变此种情况, 中国要长期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要扩大经济规模, 提高经济质量。中华民族要将祖国大陆的经济实力同祖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实联系起来, 构筑大中华经济圈, 以造成与美国旗鼓相当的经济实力。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物质基础。在科技领域, 我国的科技实力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是中国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关键所在。中国只有在科技领域消除了本国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 其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居于前列。中华民族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使用权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造就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优秀科技人才;要培育出相当数量的第一流的世界级杰出科技人才。这样, 中国就能在高科技领域拥有堪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科技实力, 从而成为与美国旗鼓相当的科技强国。只在科技领域实现了此种预期目标, 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大棋局就全局皆活。在军事方面, 中国应当坚持科技强军的战略, 形成足以保收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的军事实力, 应当拥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实力。在文化领域, 中华民族应当继承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 发扬其近现代史上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进行高质量的文化“综合创新”。中国应当具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大国地位, 使中国具有抗衡来自任何方面的文化侵略之实力。中华民族应将其优秀文化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地, 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只有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诸领域消除了同有关国家的差距, 则中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更一上层楼。只要我们将中国已有的优势同新创造的优势结合起来, 中国就会拥有第一等强国的综合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中心点正在这里。

六、作为历史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创造光辉的历史, 建立举世瞩目、永垂青史的历史功业

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告诉我们, 任何民族振兴运动的真正价值, 归根到底在于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历史价值集中表现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自身兴邦创业的历史价值: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发展总进程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价值。

1. 中华民族作为华夏大地上兴邦创业的

历史主体, 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兴邦创业的历史主体, 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将建立丰功伟绩。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后期和现代史的全过程有许多这方面的纪录。例如, 驱逐外国侵略者出中国, 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扫荡了盘踞在华夏大地上的各种封建割据势力, 实现了大陆范围内的统一;打碎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国家机器,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展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开展了在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网络, 提高了国民素质;实现了“两弹一星”升空, 增强了国防实力;建设了一系列工程, 改变着中国万里山河的面貌;收回了对中国香港、澳门的主权, 雪洗了国耻;粉碎了国处敌对势力的多次挑衅, 捍卫了国家主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外交活动, 提高大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所创建的伟大历史功业, 至今已经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新纪元, 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千秋基业。今后, 这一运动的进程将继续谱写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业史将作为人

类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这一运动将导致占世界人中总数1/5的中国之基本素质和历史命运发生巨变这本身就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总面貌。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 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将会如同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那样影响整个世界。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 贯彻其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大经贸战略、大文化战略、大统战战略等将有利于促进全球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 将以其雄厚的国力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从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和平环境。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 将协同世界上其他民族共同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致力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从而有利于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下去, 进行到底, 开拓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社会理想转化为现实。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 致力于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 将进一步美化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总之, 中华民族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将反转过来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从而在世界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集中概括上述诸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其本质是中华民族作为创业主体去创建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这一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一系列要素所组成。其中每一要素不但具有其确定的质的规定性, 而且具有明显的相互区别, 而且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些要素彼此联结, 相互渗透, 形成极其复杂的整体态结构———这就是庞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极精细地分析这一庞大系统内各要素自身所具有的规定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真正综合地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内涵。

中国已步入改革开放30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我们应该对中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做出基本判断。经过近30年的改革, 中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2006年, 中国GDP的总量是1978年的57.5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85.3倍、财政收入是1978年的34.2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中国目前处于新的发展阶段, 即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五个方面的变化, 可以作为决断中国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参考性指标。按照这些参考性指标, 中国在本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这个判断, 与中国本世纪初“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判断相一致。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要实现小康,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00美元。这也是一个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起点。到2002年,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1100美元;2006年,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了2010美元。

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时, 通常把第一产业的产值不超过10% (亚洲国家不超过15%) 、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40%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中国在2001年第一产业产值降到15%以下, 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40%。2006年, 中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下降到11.8%。

消费结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整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就业结构。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工业化初期结束的标志之一是农业劳动力比重不超过55%;工业化中期结束时农业劳动力比重低于50%。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42.6%。

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时,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2003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了40%。2006年, 中国这一指标进一步提高到43.9%。

从生存型社会赂发展型社会过渡, 是中国近30年来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背景。这个历史性过渡带有“转轨中发展”的特点, 也带有“发展中转轨”的色彩。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需要结合这些宏观的结构性变迁来思考和分析。

党的“十七大”精神 篇8

会上,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安监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毅中传达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国家安监总局党组成员、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传达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精神;国家安监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德学传达了党的十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说明。

国家安监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显政主持大会,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华山,总局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总局纪检组组长赵岸青,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王树鹤、彭建勋出席了会议。

会上,李毅中代表总局党组讲述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初步体会,并结合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今后五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是要坚持安全发展,完善丰富安全生产理论。要认清安全发展的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慎言成绩、不轻言好转。要站在时代高度,研究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切实推动安全发展。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安全生产理论。

二是要健全安全生产的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要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自学守法的社会氛围。健全政策措施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的补偿机制。健全安全监管监察体系,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科学方式和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健全目标指标体系,要抓紧研究制定2010年实现安全生产明显好转、2020年实现根本性好转的主要标志和具体指标。

三是要持续深入排查治理隐患,深化煤矿、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攻坚。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要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建立隐患排查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要把防范严重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把煤矿瓦斯治理推向煤层气抽采利用的新阶段,建立小煤矿正常的淘汰退出机制,坚决关闭非法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规范整合技改,推动调整结构优化,加快实现煤炭工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持续深入开展工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四是要贯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安全生产深层问题,提升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水平。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实现。加快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安全生产的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指导,督促各类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

五是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实现安全生产况持续稳定好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安全生产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又必须调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参与和广泛监督的基础上。要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制,对企业要开展安全诚信评价,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实行“一岗双责”,把安全生产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业绩考核。

上一篇:hcwyg07切换专题下一篇:年甜品店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