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

2024-07-23

后危机(精选12篇)

后危机 篇1

一、引言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由此暴露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

2008年至2010年间, 冰岛、迪拜、希腊等国相继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面对屡屡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 了解其实质内容, 分析造成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对世界其他各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1. 金融业扩充过度

金融业扩充过度, 流动性过剩, 银行和大商家纷纷涉足高风险投资。

例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冰岛开始大力拓展虚拟经济规模, 其银行开始效仿西方大国的国际投资银行, 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 投资次级按揭等获利高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资产, 从而获得巨额的利差, 为此冰岛三大银行所欠的外债超过1000亿欧元, 为当前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2. 金融创新与“金融大鳄”的对冲操作

2001年, 希腊为满足进入欧元区的两大指标: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 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 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 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一被称为“金融创新”的实质是, 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 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 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 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

与此同时, 高盛为防止自己的投资打水漂, 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 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 至此, 高盛就将在这场交易中的风险完全转移回欧元区。

3. 经济政策的错配

欧元区各成员国实行同一货币制度, 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 但欧盟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 形成政策错配。所以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各国只能更加倚重财政政策, 容易造成赤字和债务负担普遍超标, 危机刺激政策使债务更加凸显。

4. 高福利带来道德危机

在后危机时代, 欧洲的自愿失业率非常高, 因为有着高水平的福利——失业补贴, 人们都不愿意去做辛苦的体力活。

这样的道德风险引发很多居民宁愿不工作以领取补贴, 导致GDP进一步下降, 政府财政收入进一步收缩, 在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 财政支出仍然保持在高位, 必定导致信用恶化, 引爆债务危机。

5. 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各种障碍削弱了政策的作用

尽管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体存在, 一体化面临的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政治、语言等差异造成的障碍, 削弱了政策的作用。

三、主权债务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1. 金融市场动荡或将加剧。

在主权债务危机频频出现后, 全球股市纷纷下挫, 道琼斯大跌近3%,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蓝筹股指数分别下跌了近6%和5%, 亚太股市也大跌。

汇率市场动荡进一步加剧, 美元强势反弹, 伴随的是欧元的大幅走跌。

债务问题还波及到大宗商品市场, 原油价格大幅下挫, 基本金属纷纷收跌。

2. 国际资本流动将更加紊乱。

欧洲债务问题爆发之后, 在发展中国家寻求高收益的国际资本寻求避险重回美国的迹象十分明显, 美国国债长期收益率不断走低。资本流动的群体行为可能导致全球信贷市场出现结构性紧缩, 即欧洲国家融资困难, 而资本重回美国趋势愈发明显。资本流动的紊乱将加剧。

3. 全球经济复苏将放缓脚步

IMF预测, 只要欧盟各个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大相径庭而且财政协调机制无效, 那么债务问题很难短期内就能解决, 欧洲经济可能就难以真正复苏, 更值得注意的是, 公共债务利率迅速提升, 欧洲面临政策两难, 如果继续经济刺激, 债务将进一步上升;如果退出经济刺激计划, 经济复苏进程将受影响, 这意味着欧洲国家的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日本、美国等政府也面临持续的政策两难问题, 尤其日本经济复苏前景十分暗淡, 全球复苏的步伐难以加速, 甚至会放缓。

4. 使得银行业的风险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次贷危机提醒我们加强风险管理, 而风险管控不足则是迪拜危机为这一教训添加的又一例证。除了国外许多私人投资者, 迪拜危机还直接打击了不少注资阿联酋的外资银行, 推高了阿联酋尤其是迪拜的泡沫。这些在金融危机中跌落马背的金融机构再次受到牵连, 值得业界深思, 应引起各国监管当局的高度警醒。

资料来源:UAE, Emirates Banks Association.

四、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1. 警惕“中国式的主权债务危机”

所谓“中国式的主权债务危机”, 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个危机。

从此番欧元区希腊等国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我们可以认识到:源于各种需求, 政府本质上是有主动负债的愿望的。

这对今天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行为有着警示意义。当今中国地方政府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 各地政府为保证当地对整体GDP的贡献度不惜借入资金, 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出现了7-8万亿的债务负担, 相当一部分信贷投到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长线项目里, 长时间不产生收入。这对未来中国经济肯定是巨大的隐形风险。

所以, “中国式的主权债务危机”, 不是中央政府的, 是地方政府的危机。

2. 经济发展不可脱离实体经济

迪拜债务危机的爆发源自金融市场泡沫膨胀, 脱离实体经济。其房地产泡沫在热钱不断涌入、金融市场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越来越膨胀, 最终由于金融危机, 引爆了泡沫的破灭。

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和迪拜危机爆发前有一定的相似度, 尤其是海南地区的房地产, 自从三亚旅游经济区建立以来, 以三亚为代表的海南的房价被炒到一个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高位, 而此次迪拜危机的爆发无疑为中国敲响了警钟, 要及时矫正这样的脱离。

3. 发展中国家面临加入共同货币区选择时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共同货币区具有简化流通手续、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外汇稳定、促进资金流动等优点。

但是, 根据20世纪60年代基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组国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以组成货币区, 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实行单一货币。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只有成员国在资本和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 加入共同货币区才可能带来最大的福利增进, 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关于亚洲成立共同货币区乃至设立“亚元”的呼声一度高涨, 但这次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给这种热情降温不少, 发展中国家想要建立共同货币区还需谨慎。

4. 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必须立足国内, 在此基础上争取外部的支持

冰岛、希腊、迪拜的情况, 无一不是依赖外部融资的典型。这样的经济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外资撤资退出本国市场, 必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导致本国发展困境的政策弊端, 才能真正获得国内、国外投资者的信任, 进而赢得市场的尊重。仅依靠外资援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 且外部援助常常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所以, 中国应该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扩大内需, 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从根本改变本国的经济实力, 增强本国抵御风险的能力。

摘要: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让全世界都变得提心吊胆, 在后危机时代, 主权债务危机屡屡发生, 对此,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我们又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主权债务危机?本文就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旨在警示中国应该在恢复经济的进程注意主权债务问题。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资本过度扩张,金融危机,警示

参考文献

[1]张敏:冰岛.国家破产?.世界知识, 2008 (21)

[2]黄梅波:熊爱宗.迪拜债务危相:原因、走向与影响.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0 (1)

[3]郑联盛:迪拜和希腊的“裸泳”闹剧.中国报道, 2010 (1)

[4]荣跃:警惕“中国式的主权债务危机”.和讯财经, http://forex.baidu.com/2010-04-15/123351063.html, 2010.4.15

[5]蝴蝶振翅希腊危机将颠覆汇市平稳格局.凤凰网财经, http://finance.ifeng.com/forex/hsfx/20100409/2028464.shtml, 2010.04.09

后危机 篇2

一、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之时,国外客户为了避免风险,建议先将6个月订单的款项预付给我司,总金额约HKD200万元,但是由于外汇管制,审批手续的繁琐;我们拿着相关资料去相关部门办理此项业务,可是由于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签核审批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最终无法完成客户预付款项的相关事宜,导致客户以办理预付款时间过长为由而取消了订单。在此国内外经济日益严峻,欧美消费能力急剧萎缩,很多中小企业订单锐减,融资困难之时,我司只能看着即将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走了。

二、在今年下半年,国家为了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上调了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可是我司的产品在这次的调整中,并没有享受到实际的优惠政策。

三、有经济数据表明,欧美地区明年的经济将出现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而中国的出口有60%是销往这些地区。使我司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珠三角地区。我司的内销网络大部分是在珠三角地区,企业倒闭,人员纷纷离开珠三角地区,预计我司的内销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在出口和内销皆受阻的情况下,为了扩大内需,我们有可能将产品价格降低,而原材料成本一直上涨,目前还没有出现供应商将原材料单价下降的趋势,种种不利因素使我司市场利润受损,2008年至今为止,我司已亏损300多万元。我司预计明年的形势将更为严竣,在此,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司更好地进行产业重塑,我司希望政府在财政和金融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如财政补助、无息贷款等。

后危机 篇3

故事情节简介

《孤岛危机》的故事情节其实不算很出彩,2019年,一颗巨大的陨石坠落到某岛上。两个国家各自派出部队调查那颗陨石,正当两国发生冲突时,陨石突然打开,跑出来一个外星人的飞船,这下可就热闹了,和以往的所有游戏一样,外星人想要占领全世界,当然,和以往所有的游戏一样,我们要制止外星人的阴谋,拯救世界。所以嘛,战斗理所当然地发生了。

DX10创造的画面神话

《孤岛危机》最大的卖点就是画面。数年前有个叫《虚幻》的游戏以绝美的引擎轰动世界,导致各大公司纷纷采用《虚幻》的引擎,例如自称网络游戏最强画面的《天堂2》,就是用的虚幻引擎。这个引擎看得太多,看来看去,也就有点审美疲劳了。《孤岛危机》使用的另一个叫做cryEngine 2的引擎,这个引擎借助DX10的威力,在画面的表现能力上更上一层楼,已经快要接近CG的水平了。不论是物品材质、人物动作表情、烟雾与光影,CryEngine 2引擎的表现能力都明显优于DX9时代的虚幻引擎,关于画面,小编用文字很难进行具体的说明,就举个例子吧:游戏场景中有大量森林地图,随风而动的树叶会改变光线的投射,当玩家经过树林时,附近的光照和投影都会起到相互干涉的作用,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氛围。这种技术被称为“体积光照”,可谓《孤岛危机》的独门绝学,在别的游戏里可体会不到哦。

武器装备介绍

《孤岛危机》为玩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与载具,例如T—108坦克、XM544 Thor坦克,HMLTV—998牛头犬越野车、VTOL垂直起降飞机、攻击直升机等,甚至还有航空母舰、导弹艇。海陆空三军同时出动,看来为了对付外星人,地球人还真是用尽了法宝。

另外,该游戏作为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最重要的部分——枪支,更是下了一番功夫。游戏里为玩家提供了多种枪械,而这些枪械大多以现实中的枪械为蓝本进行了改设,例如游戏里的SCAR战斗突击步枪,就是以德国HK公司的XM8步枪为原形设计的。玩家可以在枪械中装填战术弹药,例如装麻醉弹将敌人射倒在地、用追踪器射中敌人之后跟踪敌人,装上爆破弹可以摧毁敌人的设备、用噪音弹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另外,枪械还可以加装各种辅助设备,比如光瞄、消声器等,玩法非常丰富。

该游戏毕竟是个科幻游戏,不像二战游戏那么保守,因此还有一些很“未来”的装备,比如玩家人手一件的Nano作战服,这衣服可以像汽车换挡一样更换模式,例如速度模式玩家可以快速的跑动,力量模式可以打翻汽车,打垮墙壁和屋顶,还可以将敌人拎起来甩得很远,在恢复模式下则可以恢复玩家的生命值……这个功能让小编想起了“熊的力量”、“豹的速度”,忍不住让人莞尔一笑。

说起“未来”装备,就不得不提提外星人的装备,随着游戏进行,玩家还可以弄到一些外星人的装备,这些装备相当科幻,例如分子加速器,这种外星武器没有弹药限制,它将空气中的水凝结成冰,然后高速射向敌人,将敌人冻成冰块,然后用手轻轻一敲就变成碎冰了;还有黑洞炮,这个武器射击爆炸后会形成一个小黑洞,把敌人吸进去。

后危机 篇4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引发了一场全球金融大海啸, 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 更是让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风光不再, 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如今几年过去了, 一些国家还在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而美国却通过量化宽松政策等措施走出了危机的阴影, 经济重现繁荣。

同样是遭受经济危机, 有的国家如希腊等积重难返, 步履维艰;而美国却绝处逢生, 欣欣向荣。这只能说明美国的经济已经具有了相当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才能在后危机时代再现繁荣。那么美国经济重启的力量是什么?世界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 兼具历史学家的宏大视角和地理学家的地域敏感度, 在其著作《重启:后危机时代如何再现繁荣》中, 回顾了前两次危机和变革时代的主要因素, 指出每一种制度的失败、每一个商业模式的失败, 都会吸引更新、更好的制度迅速进入, 填补空白, 重新崛起, 其关键就是创新。他讲述了美国标志性的农场、城市和郊区是如何被建造和重建的, 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出当前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点, 并提供一个引领我们走向持续繁荣的新时代的框架。这本书发人深省, 从中可以看到美国经济版图和地理版图的重塑趋势。

“重启”是指经济与社会秩序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其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或金融活动。重启时期是经济史上的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都是伟大的时刻。一次真正的重启不仅会改变我们创新和生产的方式, 还将开辟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重启需要有机的演进, 新型创新的出现, 新兴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就位, 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逐渐成型, 开始重塑经济版图。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 通过提供丰富的土壤, 来成就这些转变, 并加速其发展。政府并不是重启之中的主要动力。政府能做到的, 是缓解经济危机中最为恶劣的后果, 建立起监管框架以预防未来再次出现类似的危机。

今天我们还处在本次经济重启的早期阶段, 还无法完全把握这次重启的最终发展方向。但我们能够感觉到:生活方式在变, 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变。在培育出未来的新兴产业之前, 在发展出创新的健康医疗和生物技术之前, 在探索出新型的教育方式和娱乐休闲体验之前, 首先我们必须在原有产业的商品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从而为新产业释放出更多的资金。与过去的重启相比, 我们今天的重启将对社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强有力的、根本性的经济转型, 无论是产业系统还是整体经济, 都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造力和理念。

简言之, 要想实现经济重启, 取得更大成就, 对美国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新定位金融业, 使其鼓励创新, 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二是在创意型和服务型领域增加更多的工作机会;三是形成健康的消费方式, 少消费, 多储蓄;四是在大都市圈定居, 将自己置身于能提供海量工作机会的密集劳动力市场中;五是通过发展高铁等公共交通设施缩短民众出行时间;六是克服对房产的依赖, 变买房为租房, 增加人才的流动性。

后危机时代,品牌关注细节 篇5

后危机时代,许多代工企业纷纷停产或倒闭,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日用消费品牌却异军突起。与吃喝相关的品牌平均以16%的速度发展,青岛、燕京、雪花三大啤酒品牌继续以平均16.19%的速度发展,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北京的粮油制造品牌古船、 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品牌双汇,分别以24.21%和15.58%的速度增长。危机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平均高达66%,利润增长 80%。李宁运动装品牌增长为53.83%,蒙牛、伊利12%。中国民营品牌在金融危机之中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的高速健康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跨越天时地利皆已具备,在国际市场完全敞开大门之前,中国企业更需要更新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夯实基础工作,在借鉴品牌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品牌管理创新,参与到国际化竞争当中的品牌新市场机遇当中。

1、品质提升中国品牌整体形象;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立足之本,没有质量底蕴,品牌根本做不出来。在后危机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是用户满意,产品质量不再由企业经营管理者来决定,而是完全由消费者做出选择和评价,

因此,企业从产品设计开发、质量改进和创新机制上,都必须首先把握消费者需求。分析潜在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人群细分和产品细分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提升整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

2、实操创造“高附加值”品牌;随着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劳动力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提高、原材料供不应求等国际性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跨过的门槛。如此境况,必然要求我们拓宽发展思路,走出一条 “高附加值”品牌之路。提高品牌附加值的过程,企业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和品牌监控。定位便于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容易识别。很多企业在提高品牌附加值时,思路清晰,能侃侃而谈,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容易走弯路,要注意实操。

3、加速产品更新完善创新机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几乎使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快产品的改进与创新的周期和速度是中国企业抓住国际市场品牌竞争的新出路。企业管理需要向两头延伸,涵盖所有受益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共同受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大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准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名牌战略也是关键环节。就象格力成为世界名牌一样,如果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其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自然就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而且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因此,中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必须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争创世界顶级品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充分掌握并采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技术标准和要求,推行完善TQM、ISO系列、GMP等国际标准。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水平。

后金融危机的“创星” 篇6

2009年年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渐渐平息,资本市场也逐渐从重创中恢复活力。2009年7月1日国内IPO重启以后,特别是10月31日国内创业板开板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叉掀起了新一轮的IPO热潮。

根据《创业家》与本土实力咨询机构和众汇富的联手调查,在2009年9月16日~2010年3月31日这六个月的时间里,在国内外主要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创业家》“创星50”的候选企业标准是: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200亿元人民币之间、主营业务在中国的非国有控股公司)一共有158家,超过了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一年半时间内中国新增上市公司的家数(143家,见2009年第11期《创业家》杂志第二届“创星50”的评选),作为本次评选的候选企业,他们的具体上市地点分布是:主板和中小板共75家,创业板35家,港股33家,美股10家,新加坡3家和法兰克福2家。

从过往3年的候选企业名单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在内地证券市场上市。2008年度,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只有39 5%的公司选择在深圳或上海上市;2009年度,虽然国内证券市场lP0暂停了半年多,但选择在深圳I或上海上市的公司比例还是提高到了60.8%;而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9.6%。相反,选择在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到201O年,候选企业选择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比例从16.7%下降到了6.3%,而选择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比例更是从14.O%下降到了1.9%。

在中国创业板日趋活跃且呈现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等三高现象的背景下,更多的公司将上市地点首选在内地,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独善其:身和中国企业的逆势崛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评选“未来成长性”为主要意图的“创星50”排行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如果说,去年是“骆驼公司”缓慢而坚定的走过,那么新一批“创星50”上榜公司则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力量,在危机中他们不但没有倒下,反而通过创新获得了更强大的竞争地位,这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生存哲学。

与前两届上榜企业相比,本年度的“创星50”延续的特色有:

1.广东、北京、福建三地扛鼎

和去年的榜单一样,上榜企业所在省市集中在广东、北京和福建三省市,来自这三个地方的企业分别占到总数的22%、18%和12%。

从3年的上榜企业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东公司在我们的榜单中一直是数量最多的,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广东特别是深圳孕育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在本次上榜的企业中,摩比发展、威创股份、英威腾、格林美等都是创新的先锋、细分市场的龙头。

为什么深圳I的企业这么多?英威腾的董事长黄申力告诉《创业家》,深圳当地的上市启蒙教育非常好,民营企业老板们都重视上市对一个企业升级的意义。

而来自北京的上榜企业则以IT互联网为主,如华力创通、超国软件、汉王科技等,巧合的是这三家企业都在中关村,显然这和中关村促进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密不可分。

福建已经连续3年都有5~6家企业入选“创星50”榜单,主要原因是福建上市企业数量较多。本次“创星50”总共158家候选公司,福建的就有20家,福建企业的上市几乎已经成抱团现象,尤其是晋江当地的鞋企和服装企业更是如此。曾有当地研究人士告诉《创业家》,对于晋江鞋企,如果一家同行通过上市融得巨资而自己没有,这会被认为是巨大的竞争压力。

和广东企业上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不同,福建企业的首选目标是香港市场,新加坡、法兰克福也在目标范围之内。一方面原因,境外上市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更加市场化;另外一方面,境内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连续赢利”、部分福建企业戴“洋帽子”带来的代持股份现状等各类原因,也促成了企业的海外上市。但是,这样的情况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

2.“小巨人”仍是主流

和我们前两届“创新50”的评选结果类似,“小巨人”仍然是上榜企业的主流。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大部分细分行业的前3名都具有上市的潜质。

本次榜单中,上榜公司主要集中在T/电子、机械/制造、化工/环保等几大行业。细分行业中排名第一的公司占到企业总数的50%,在本行业中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占总数的82%。而在去年,能够进入行业前三的企业占比70%,前年的数字则为66%。

为什么它们更易上市7因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专业程度、资源掌控力、议价能力等带来的赢利能力更突出;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本期的多篇报道将告诉你他们真实的成长史。英威腾的故事告诉你,庞大的跨国企业因为成本原因不可能垄断行业的每一个缝隙,他们遗漏的“冰山一角”就是本土企业立足的根本。

我们报道的巨力索具,更是典型,这家公司是素具行业的第一位,也是行业里的唯一大公司。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定义了索具这一行业,堪称“小巨人”的典范。

2010年“创星50”榜单的特色在于:

1.A股上市已成主流

今年上榜的企业,最大的特色就是任深沪两地上市公司的比例明显增加了,在50家上榜公司中,上市地点选择在国内的有35家,占到总数的70%。功劳主要归功于创业板,因为其中有1 O家公司上榜f去年的“创星50”候选榜单中,已经将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统计在内)。

自从创业板去年10月30日开板以来,已经有130多家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接近1000亿元。超募成为普遍现象;二级市场上,创业板公司股价超过80倍PE的比比皆是。

有如此高的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首选上市地点定为国内,一些本来准备到国外上市的公司也开始考虑调整部署回国内上市。

2.从细分到多元:

本土企业价值下一个十年

足够专注,才足够强大。但是中国本土的创业家们永远不会满足于只在细分领域深耕,他们希望通过相关多元化实现公司价值的更快成长。

英威腾的愿景不仅仅在变频器,他希望成为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传动和工业自动化公司,我们将之理解为同心多元化。同心多元化指企业利用原有技术及优势资源,面对新市场,新客户增加新业务,制造与原产品用途不同的新产品。

圣农发展创始人傅光明认为未来五年圣农的核心竞争力在鸡肉的深加工和快餐连锁店,这个可以理解为向下游挺进。

通过对企业潜能进一步挖掘、进入更多市场的扩张战略,可能让企业得以进入1 O倍以上的市场空间。这可能将一个细分的行业龙头催生为强大的跨国企业。当然,毁掉赖以成功的根基也不无可能。

但是这对于企业的创新要求极高。看榜单中的

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合康变频、正泰电器、理工监测、三一重装等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应用型创新,而从长远的角度讲,这些企业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技术变革,才能跻身利润更高的市场。

当然,本土的创业家们也深知多元化要把握好尺度。中国利郎的创始人早年在盲目多元化后吃过苦头,现在面对“火热”的金融、地产行业,照样能够潜心主业。这也是20年市场经济带给中国创业家们的最大智慧和财富。

3.消费服务从廉价走向品质和高端

回顾这三年的“创星50”榜单,消费服务公司一直是一个重要类别。今年的榜单,潮宏基、湘鄂情、中国利郎、齐心文具、中国玉米油等都名列其中。

和普通民众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高品质的消费服务相一致,高端消费服务业公司的上市也成为一种潮流。和往年的榜单中都是诸如小肥羊、安踏体育、三全食品、汇源果汁等品牌相比,今年的高端消费服务业公司尤为突出。

在湘鄂情上市之前,已经有味千拉面、小肥羊等餐饮类民营企业上市,但是都不是高档餐饮,因此人均消费数百元的湘鄂情显得令人注目。

潮宏基干脆就是一家生产K金饰品的奢侈品公司,此前虽然也有豫园商城、老凤祥的黄金饰品销售业务上市,但是潮宏基是第一家上市的此类民营品牌公司。

中国春天百货的高档属性更强,它旗下汇聚了包括登喜路在内的1600多个高端品牌,号称为各地高端消费者提供“顶级购物体验”。

中国利郎号称商务休闲男装第一品牌,其倡导“简约而不简单”,公司目前正在努力转型为时尚创意集团,通过创意、品牌实现更高的溢价。“要把艺术创意、历史、文化的内涵注入服装里去,把服装当艺术品来做。你想象一下,以后我们的产品、品牌升值的空间有多大?”公司创始人王良星说。

高档消费品公司集中上市,主要原因是中国人的购买力空前提高,这些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对于如伺打造一个长期的高档品牌,国内公司似乎还没有特别多的经验。以潮宏基为例,公司目前的优势在于遍布二、三级城市的渠道,而非公司的品牌和产品设计,显然,公司要想和国际大品牌竞争,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4.拓荒时代即将终结,知本时代已经来临

本次上榜的企业中,有一半的创始人出生在1965年以后,大多数于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这些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有24位,占总数的4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占到78%的比例,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

学历和知识成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的要素,这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象征。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创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何通过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的效率,已经成为创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纯粹靠胆大敢为甚至投机取巧就能实现个人财富的时代已经接近终结,这是所有创业者的福音。

但是,创业家们仍需要嗅觉敏锐,中国仍有不少产业并未全面开放。中国森林控股创始人李国昌,出身公务员,对政策变迁异常敏感,就从林业改革的浪潮中获得了实现个人价值放大的机会。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创造了充足的消费服务需求,国外的小行业在中国都可能成为一个大行业,而且国内的行业集中度还很低,就算是开个餐馆,只要持续进步,也有可能成为湘鄂惰这样的上市公司。

后危机 篇7

1 华裔女性移民的传统的身份认定

中国女性经历近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一直附属于封建男权之下并受到歧视和压迫。这种历史文化渊源上的性别不平等使得大多数中国女性都表现出极具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特点并且变体不多。她们温顺, 乖巧, 善解人意, 勤劳善良;专一, 保守, 夫为妻纲, 父为女纲;隐忍, 操持, 劳累一生, 奉献一生...不仅如此, 封建卫士们也把众多的条条框框压在中国女性身上, 强化了女性作为附属第二性的自我身份认定上。针对这一现象, 柏杨先生曾经在其文章《中国妇女三千年路》中指出:“妇女界中有名的班昭, 她写了一篇文章《女诫》...她站在妇女的立场, 不是呼吁妇女觉醒, 而是呼吁妇女肯定自己是男人的奴隶...其次她说, 妇女是天生的弱者, 没有力量和男人抗衡...她告诉女人怎样侍奉男人, 怎样取悦丈夫。最后她提出‘妇德’, ‘妇容’, ‘妇言’, ‘妇工’的最高品德 (注:妇德主要是如何捆绑自己, 妇言是不可说冒犯男人的话, 妇容是如何取悦丈夫, 妇工是要牛马般的干活, 做针线或者下田) ...使女人肩膀上的枷锁更为沉重。” (1)

《喜福会》中的龚琳达 (Lindo) 赴美之前, 对于自己的身份的认定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认定:她家境贫寒, 小小年纪便由家人和媒婆的决定做了洪家的媳妇。面对未知命运和婚姻时, 无法选择, 只能归结为“不可抵抗”和“认命”。在嫁去洪家之前, 她得不到家人一丁点的亲情和关怀, 反而被当做“别姓人”看待, 甚至自己的母亲。而面对亲人的这些态度时, 龚琳达也默默接受, 认为理所应当, 直到真正和天余成亲那天, 她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对于自我的疑问, “我独自守在窗前, 沉思遐想, 不禁扪心自问, 什么叫命?比如汾河的水...可我, 能像汾河那样变幻不定, 却还能保持同一个‘我’吗?” (p46) 这种疑惑转瞬即逝并且马上又回归到女性传统自我认定上, 她回忆起临出嫁前母亲的谆谆教导, 清楚意识到“即使蒙在红绸巾下, 依旧十分明白, 我究竟是谁。...我永远不会忘记‘自我’” (p46) 。尽管后来龚琳达离开洪家前往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 多年以后, 当龚琳达回顾当年的、回顾那根代表封建传统婚姻的红蜡烛时, 仍由衷的感慨:“这象征婚姻的蜡烛, 较之天主教里不得离婚的允诺更富有权威...这根红蜡烛似就此永远用它的烛油, 将我粘在丈夫身上, 粘在洪家, 永无解脱之日。” (p47)

许安梅也经历相似的路。她回忆过往时光时, 对于作为一个中国女人的“本分”, 记忆犹新:“我可太知道了, 因为我是以中国生活方式长大的;我被培养成清心寡欲, 吞下别人栽下的和自己种下的苦果, 正所谓, 打落了牙齿, 连血带牙往肚里咽” (p195) 。甚至出生富贵家庭从小颇为自负的映映·圣克莱尔, 在回忆自己赴美之前的中国生活时, 仍旧体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自我认定:她出身富贵、自负任性, 却在婚后遭遇丈夫的冷落后努力讨好, 甚至“为了他 (丈夫) 打扮自己, 不断变换自己的发式, 在床第间舒展自己的魅力” (p220) ;她在丈夫羞辱和遗弃时, 一度想过投水自尽, 别无他法, 在做完流产手术流掉了这个男人的孩子后, 她“塞给她们 (护士) 一张旧报纸, 让她们像鱼贩子一样, 把那血块往报纸里一裹, 然后往太湖里一扔” (p221) , 仅此作为对丈夫的始乱终弃无声的控诉;在从自己单身独居到答应嫁给第二任丈夫圣克莱尔的十四年中国生活中, 她一直用实际行为捍卫了自己对于中国女性忠贞不渝, 不事二夫的自我认定。她的独身状态由前夫的死讯宣告终结, “一封天津来信告知我, 我丈夫死了。...他被一个年轻的女佣人杀死了。...我想我早忘记他了, 但一旦得到了他的死讯, 我还是觉得钻心的痛苦...痛苦过后, 我又感到一片无垠的空虚。立时我决定了, 我决定让圣克莱尔娶我” (p224) 。丈夫的死亡标志着映映原始身份的消亡, 正因为如此, 没有任何寄托牵绊的映映才能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对此, “台湾原子科学之父”之称的孙观汉先生就评论道:“在男性为尊为主的旧社会中, 女子所受的教育, 是一种无人性的奴化教育, 什么‘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等等, 把女子不当人, 牢牢锁住” (2) , 鲜明刻画出大多数中国女性画地为牢, 自我设定了身份的情形。

2 华裔女性移民的身份危机

多元文化下的美国一直有着“大熔炉”的美誉, 但实际危机重重。陈致远在其著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中就明确指出:“美国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民族‘大熔炉’和‘百花园’的因素或者成分, 但是美国离理想的各个种族和名族的‘大熔炉’和‘百花园’还差得很远。从积极的角度看美国, 是一个世界各国民族和文化的百花园、大森林, 百鸟争鸣, 万木争春。但是, 从消极角度上看, 美国又是一个大杂烩、大闹市、俱乐部。...美国离民族和种族和谐的理想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 抑或在力度上都还差的太远。” (3) 美国学者Anne Anlin Cheng更是指出:“很长一段时间内, 在美国谈及种族问题, 华裔是不包括在内的。...亚裔美国史充满了耻辱与压迫” (4) 置身这样一个大环境,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以及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定位自我已经成为广大华裔移民的共同困惑。

印裔英国作家拉什迪说过:“一个移民, 传统上经受三通断裂:他失去了他的定位, 他进入了一个异域语言, 他发现自己周围的人的社会习俗和准则都不同于自己, 有时甚至还冒犯自己。” (5) 纵观《喜福会》, 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 无不经历与拉什迪所描述的相似的断裂经历。吴素云在中国的痛苦经历使其移民美国后仍难以忘怀, 她不能摆脱过去, 又深知再也无法, 并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自我矛盾性:她一方面沉默礼让, 在和喜福会成员龚琳达一家人一起吃饭时会让出最后一个螃蟹;一方面又苛刻八卦, 在唐人街散步时, 时不时讥讽身边的某某经过的行人像“广东人, 乡巴佬”并以此为乐;一方面几十年如一日不忘中国, 不忘自己失散的双胞胎女儿, 甚至当女儿吴精美告诉她, 自己被其他同学称为“中国人”时一口咬定, “唯有你出生在中国, 否则, 你无法感到和想到自己是中国人” (p239) ;一方面又总是说:“在美国, 任何梦想都能成为现实...你可能发财, 也有可能出人头地, 反正, 到处都有机会” (p114) , 将美国又视为了自己的梦想家园。

女儿们同样矛盾重重:丽娜·圣克莱尔认为母亲在中国的生活水深火热, 是自己的美国父亲解救了她并且给了她一个新的身份, 但却许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同美国丈夫的婚姻生活越来越糟糕;她认为丈夫同自己的“锱铢必究”可以理解, 但当母亲指责自己丈夫哈罗德处处平分日常开销时, 又觉得自己的母亲太过挑剔;独立成功的薇弗莱, 年幼时对于母亲拉着自己到处炫耀感到羞辱和愤愤不平, 但成年以后, 反而对于母亲几乎绝迹的赞美异常在意。这些两代间自相矛盾但是又充满温情的场景故事在谭恩美笔下具有温情和文化冲击力, 也不遗余力的传递出华裔女性移民共同的困惑和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谭恩美本身就属于二代华裔移民, 尽管她抒写故事出自西方视角, 但《喜福会》仍可被视为一部较为客观中立, 出自作者冷静旁观广大华裔女性面临身份变更的迷茫后而得出的生动形象的素描札记。对于身份的思考, 无论是华裔后裔还是女性族群, 都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人生体验。正如华裔作家黄哲伦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所有我的作品都面临着身份变迁的问题。” (6) 这代表了作为二代华裔女性谭恩美想传递的心声, 也代表了广大华裔女性移民关于自我身份变更, 身份认定和情感归属的共同心声。

3 华裔女性移民的故国情结

移民族群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必然会产生多样性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著名跨文化交流学者YOUNG YUN KIM曾评论:“跨文化身份的含义包括一个重要的自我情感认同” (7) , 而自我情感认同的来源就是本族文化。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John.W.Berry对于多元文化下的四大身份认定分类中, 是否保留本族文化也成为了重要的判定标准。

对于一代华裔女性移民而言, 故国情结的直接意象就是久远的中国生活, 那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哭哭笑笑、喜喜悲悲。无论是谁, 在中国的悲欢离合都没有阻止她们到达美国之后对于中国无尽的思念, 而对于二代华裔女性移民而言, 关于中国的大多数印象都来源于母亲的回忆, 成人之后, 对于母亲的情感眷恋自然升华成了对故国家园的情感归属并体现出来。正如谭恩美在《喜福会》卷首语饱含深情所写的那样:“给我的母亲/且谨以此纪念她的母亲”。母亲通过回忆将中国与美国、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 而女儿们则通过母亲以及母亲的意象、回忆去寻根, 去寻找自我、确定自我, 并成为母亲们的延续。母亲的形象升华为文化意象中的“家园”和“归属地”, 与身份认同缺失的华裔女性移民遥遥相对, 成为她们共同的情感归属。

《喜福会》开篇点题引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麻将聚会, 在本书最后, 又匠心独具把吴精美回到中国与亲人团聚并与失散多年双胞胎姐妹重逢定为终篇, 为整部小说的身份认定和情感归属定下了故国难离的基调并传递出故国情结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共同”和“母亲”更是画龙点睛的抒发出了广大华裔女性移民在身份认定和情感归属上的心声。本书终节中, 吴精美一眼见到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姐妹们时, 感到自己“又看见了妈妈, 两个妈妈, 向我挥着手, 手里高举着我的照片...” (p255) , “终于看到了属于我 (吴精美) 的那部分中国血液了。这就是我的家, 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 中国的基因, 经过这么多年, 终于开始沸腾昂” (p255) , “我们都很像妈妈:一样的眉目, 一样的嘴唇, 我看见妈妈了, 正惊喜地注视着她的梦开始成为现实” (p256) 。行文至此, 戛然收尾, 意蕴悠远内涵无穷。此时, 母亲的形象与故国亲情、骨肉亲情重叠, 突出表现出广大华裔女性移民对于祖国母亲的情感眷恋和祖国在她们内心真正的含义。正如余光中所说的:“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 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 (8) 。对于广大的华裔女性移民而言, 当她们在大洋彼岸回望祖国时, 才真正明白中国在她们心中的意义, 才真正感受到对于中国的怀念以及对于母亲的眷恋已升华成永难割离的家园眷恋、故国情结, 让她们远离千山万水, 仍不停思念;让她们内心有了归属, 终不再彷徨。

参考文献

[1]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名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陈致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5]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7]饶芃子.故国回望--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主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8]Jingyi Song.Shaping and reshaping Chinese American identity[M].Lexington:Lexington Books, 2010.

[9]Young Yun Kim.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current research Newbury Park[M].Calif:Sage, 1986.

[10]Young Yun Kim, Kulich, Steven.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中国纸业进入后危机时代 篇8

但是, 目前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尚未走出阴影, 中国经济也处于调整和振兴过程之中, 受此影响, 造纸业的发展也并非是简单的直线运动。同时六大矛盾影响中国纸业未来走向:

1、原料成本与产品价格的矛盾

原料成本高低对纸张价格及企业利润有重大影响。从历史规律上看, 原料价格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的规律。造纸企业购进原料成本影响着纸张的价格, 但对利润影响方面, 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原料成本居高不下, 既有因成本加大影响企业利润的时候, 也有纸张价格随原料成本提高而水涨船高, 获取更多利润的现象。关键在于纸浆生产商、纸张生产商及终端消费客户三者在市场博弈中谁会成为强势一方。

2、投资热度与产能过剩的矛盾

造纸行业今年总的投资比较旺盛。1~8月共完成投资752.3亿元, 同比增长24.1%。目前, 一方面存在着部分产品可能出现阶段性过剩的风险, 另一方面行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投资热度与产能过剩这对矛盾前, 企业何去何从, 是考验企业家智慧的一道难题。

3、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的矛盾

中央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比较完善。目前, 各地方政府对-产业政策方面, 有时还不够彻底, 甚至有与中央政策背道而驰的地方。地方上执行中央政策的力度如何, 也将影响行业发展格局。

4、林地私有与集约经营的矛盾

国家实行林权制度改革, 极大提高了林农造林和管护林地的积极性, 长远看有利于造纸行业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但近期操作看, 林权下放到农户, 与林纸一体化要求的集约经营有一定的矛盾, 造纸企业要花费更大精力才能把林地集中起来经营, 企业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的难度更大了。

5、先进装备与性能价格的矛盾

先进装备能带来行业的发展, 但先进装备的价格通常也比较高。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成熟, 装备的性能价格比将成为引导投资的重要原则, 即企业希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要高。目前中国政府鼓励造纸装备提高国产化率, 在这一政策引导下, 国外、国内造纸装备企业都将努力提高性价比, 推动造纸行业的发展。

6、中国崛起与全球市场的矛盾

危机后的经验总结 篇9

对收购的考虑

在中国市场上, 我们一直把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选择, 并常常为之考虑。我认为, 收购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其他市场, 都具有一定风险。从我们的观察来看, 外资企业来中国进行收购或合并的成功案例并不是很多, 可以说是“败多胜少”。

根据CEVA的经验, 最好的收购和合并方式是去购买、收购一种服务的能力, 而这就是我们未来考虑收购和合并的一个大的方向。目前, CEVA在中国所做的收购和合并都是在我们现有合资公司的基础上购买了更多合资公司生意伙伴的股份。从这个角度来说, CEVA的增长并不是因为两个公司 (CEVA是由TNT和EGL合并而成的) 间的合并, 而是来源于并购前的各自增长。

收购的风险, 其实就是一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认为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收购前, 你是否对被收购企业了解, 你是否做了必要的背景调查和深度了解;第二, 一旦决定收购某家企业, 公司需要调用现有的管理团队拿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一来, 势必会对现有项目和一些商业机会造成影响, 这个风险无疑是存在的;第三是政策风险, 比如中国法律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收购和合并, 其要求和界定有一些不确定性, 这对我们这样的外资企业来说就是个潜在风险, 但是这个风险正在逐年降低。

虽然, 从目前来看, CEVA的收购已经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去探讨继续收购和合并的可能性。而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并购发展的经验。

一直以来, 外资公司来中国做收购或合并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几个问题。首先是营业执照的问题, 也就是说很多外商进来中国时, 希望通过合并和收购的方式能快速地拿到所有的证照, 这样他们才能开展自己的业务。CEVA是目前外资企业中唯一一个在全国拥有卡车运输证照的公司。

其次, 外资企业会考虑被收购企业的服务能力。比如说这个公司现在是否具备服务一些城市和客户的能力。对CEVA来说, 如果我们在某一个特别的服务技能上缺失, 或者说我们需要很长时间去培养, 那么我们就会去考虑收购其他公司, 从而获得这方面的服务能力。最后便是服务的技巧, 其中考虑更多的则是被收购企业的人才问题, 如该公司是否拥有有经验的服务人员。

对政策环境的判断

最近, 很多人在关注中国政策上的变化将会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实际上,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 中国政策的改变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可以说, 外商在中国投资的政策风险正在逐年降低, 尤其是在物流行业。

目前, 中国的物流行业还没有发展到很先进的程度, 其同全球供应链的接轨还有一段距离, 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估计中国政府还不会出台针对物流行业的政策来干涉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另外, 政策环境的改变对某些中国发展得很不错的行业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汽车行业, 现在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拥有核心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中国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做出一些改变,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风险的同时, 实际上更多意味着一种机遇。我认为, 改变即是机会。

正是出于这种判断, 作为一个外商企业, 我们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并没有止步。一方面, 我们认为中国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渐改善;另一方面, 我们始终坚信, 在中国市场我们会得到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北京, 我们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里, 以此来推动中国物流业乃至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涉及到汽车、轮胎、高科技电子、快速消费品和零售业、出版和传媒业以及工业。其中, 汽车、高科技、快速消费品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行业。现在, 上海是我们在中国总的分拨中心, 北京、成都、广州是二级分拨中心。实际上, 从这三个枢纽出发, 我们还会进行下一级分拨, 基本上每天我们由这些分拨中心开出20~30个短距离的不同的分拨路线。

同时, 中国客户的物流需求非常广泛, 市场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通常是比较广义的, 而且每个客户的物流需求也非常个性化。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CEVA来说, 我们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既要为客户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又要为我们自己创造较好的利益。所以, 如何去找到这个平衡点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过去十年来的努力, CEVA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已经越来越健康。

对危机的反思

当前, 业内都在广泛热议一个话题, 即“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将如何影响行业今后的发展。每个企业都在反思过去的教训, CEVA也不例外。

在这场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CEVA也很难独善其身。2009年年初是公司业务受影响最大的时候, 其中, 香港和广州的出口量都出现了非常大的下降。同时, 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也受到了影响。2009年, 虽然空运、海运的量达到历年最高量, 但公司的利润增长却没有那么高, 甚至在一些地区反而在下降。比如, 2007年的时候, 每一个出口到欧洲的货柜, CEVA收入3000美元, 但是到了2009年却降低到600美元, 其影响可想而知。不过,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反而发展的更快, 比如汽车行业。

经过这场金融危机的洗礼, 我们对公司发展战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那就是一个公司必须要灵活而且要更深入地了解客户。实际上,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有船、有车、有飞机的重资产的公司。危机中, 市场供应在增加, 但客户需求、价格却在严重降低,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深陷危机。

CEVA在全球都是轻资产型的公司。现在, 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的公路运输市场, 尤其对自有车辆和社会车辆的占比分配感兴趣。实际上, 25%~30%的自有车辆比例是比较适合中国公路运输市场目前的发展要求的。目前, 在CEVA中国, 30%是公司自有, 剩下的则是通过租赁、外包等方式利用的社会车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一方面考虑了我们同大部分客户合作的网络, 另一方面, 我们也考虑到了我们的合作伙伴安吉天地特有的网络。此外, 我们也考虑到了客户给我们发回的反馈信息, 他们认为, 如果我们自有车辆占比太低的话, 也会影响最终的服务质量。因此, 从这些因素来看, 这个比例可以比较好地控制我们的车辆和设备, 而且还能保证我们在中国市场有足够的灵活性。

实际上, 就CEVA在全球的经验来看, 很多发达国家, 比如北美和澳大利亚, 很多公司都会采取轻资产公司的运营模式, 因为在那些成熟市场, 他们的合作伙伴都是比较成熟的, 无论是自己拥有这些车辆资源, 还是其他硬件系统, 其在管理上, 包括对客户的服务和承诺上, 都不会有太大区别的。但是, 中国市场目前还没有成熟到那种程度。因此, 在这种前提下, 我们认为在中国, 公司还是最好拥有一定的自有车辆和自有资产。

中国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做出一些改变,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风险的同时, 实际上更多意味着一种机遇。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探讨 篇10

一、有关公允价值定义的探讨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作出的定义的不断变化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目前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本质有“独立计量属性观”、“复合计量属性观”、“计量目标观”和“检验尺度观”等多种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不同理解和规定密切相关。

对公允价值本质的研究和认定并不影响公允价值发挥计量属性的作用。一方面, 公允价值的内涵和范围本身就比公允价值计量要广泛;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引入会计计量中, 发挥了计量工具的作用, 对公允价值本质的深入研究势必推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工具的发展, 会计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促进更好的履行会计职责, 发挥会计的作用。结合葛教授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质疑, 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定义上的不成熟, 在应用方面, 准则的制定还需改进, 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和应用的规定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应用;在理论方面, 公允价值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哪些要素需要考虑划入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范围进行不断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这两个方面都是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应用所亟待规范的问题, 而目前所谓的公允价值仅仅只是停留在估计价格的层面上, 定义和界定还有待完善。从宏观方面来看, 市场参与者所信赖和接受的价格究竟应该如何决定?是市场还是准则或者是会计主体?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公允价值特点

根据公允价值的特点, 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 公平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而公允价值的计量环境主要是在市场环境下, 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和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且其“公允性”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公允价值下交易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原则, 交易必须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 没有这个前提, 公允价值计量是毫无意义的。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 交易双方地位平等是指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利害关系、关联关系, 在对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确定上具有同等的决定权, 只有这样, 交易双方才能达成协议;公允价值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顺周期性和后续计量, 这是公允价值显著的特点。所谓顺周期性是指价格与市场的景气与否成正相关, 顺周期性从宏观方面解释了公允价值动态变化的特点。

三、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触发了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会计空前激烈的大辩论, 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主要针对公允价值所具有的顺周期特点。但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 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危机根源的替罪羊。原因如下:

首先, 作为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 直接作用于报表, 反映市场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所有的计量属性一样, 公允价值计量首先表现的是其计量和确认作用, 是对过去经济业务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这一特性说明公允价值对过去的经营状况是一种消极反映作用, 对现在和未来的决策仅仅只是参考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看,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 公允价值不可能成为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 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贷款政策不严格引发的, 再因次贷证券化风险扩散到全世界。追根溯源, 问题出在信贷政策上, 那么, 为什么信贷政策不严格会给金融界乃至全球的经济带来这么大的震荡呢?一方面, 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对外部信用评级依赖程度很高, 而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 它们提供了几乎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相关性较高, 它们叠加在一起产生足够强大的周期性力量。经济繁荣促使乐观情绪产生, 经济衰退则导致悲观情绪产生。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另一方面, 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使全球经济联系紧密, 局部的危机就可能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此来看, 此次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急过快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累起来的结果, 是一个泡沫从产生到破裂的过程, 而在此过程中, 公允价值始终不是主导因素, 并不能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最后, 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下消极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与负债, 加速了行业不景气的状况的恶化, 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金融危机下“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链来看, 公允价值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通过恐慌性抛售实现的, 导致恐慌性抛售, 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计造成对未来形势的悲观预期, 另一方面也与市场规范和管理不严有密切关系。从公允价值定义上看, 一旦进入恶性循环, 公允价值应用所要求的正常有序的交易环境就不存在了, 而在非活跃市场, 运用公允价值缺乏适当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因此,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公允价值在运用层面上不成熟造成的, 而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不变;然而, 在交易真实发生的时候, 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瞬间体现出来, 由此带来的风险和震荡远远大于公允价值顺周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定期通过假想交易将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化体现出来, 减弱了资产或负债价值瞬间变化的影响和冲击, 从这一角度来说, 公允价值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

公允价值应用下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是目前无法避免的, 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改进公允价值的使用方法, 将会计信息的失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尽可能地降低公允价值使用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应用展望

目前, 我国对公允价值采用持慎重态度。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首先面临的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之前我国占主流地位的历史成本计量要复杂得多, 在确认和计量的技术上也更为复杂, 再加上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也较高, 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避免成为企业随意操纵的工具,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最后, 在我国企业会计处理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 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两者之间有出入的地方还需要很好的处理。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 公允价值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但其应用还需要进行许多改进。首先, 需要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较完善的经济体制、活跃的交易市场、开放的信息平台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和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其次, 政府和行业的监管与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在假想交易下交易主体不明确, 存在假想交易发生而企业一直持有资产或负债的矛盾, 这为虚增利润、夸大亏损提供了有利的掩护。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监管, 在市场中引导企业合法经营、科学管理。加强行业监管, 推动行业规范的发展与完善, 切实地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规范和准则。最后, 高水平、高素质、高操守的会计、审计队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挑战虽然有些夸大了消极作用, 但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是毫无道理的, 特别是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观性强, 对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可靠性质疑的问题。通过培养“三高”会计人员、审计人员, 可以在实务中准确地把握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随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不断加深, 其中存在争议最突出的几点:高质量、透明度及公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美国SEC和FASB制定准则时在这方面也会更加完善, 公允价值与具体实务的契合度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更为规范和科学,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会计职能, 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公允价值面临各种质疑。本文回顾了公允价值定义及特点, 讨论了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探讨了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董必荣.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10 (10) .

[2]葛家澍.我的公允价值观[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10 (2) .

后危机时期说硅谷 篇11

The main topic of Silicon Valley is “the Crisis” in this year.

作为长期跟踪世界顶尖创新区域的一项重要工作,硅谷指数2010已经由长城所翻译完毕,即日出版。今年的硅谷指数的主题就是“危机”。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硅谷和华尔街被视为美国经济东西两台发动机。2009年2月份我去参加硅谷指数发布会的时候,硅谷人还能自豪自己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小,但是今年硅谷指数披露,硅谷地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10%,高于美国平均水平。而更严重的是趋势:2009年年底,硅谷地区比上年减少了5.8%的就业岗位,大大高于美国平均3.8%的水平,2009年第四季度,硅谷的就业岗位数量缩水了6.4%,换句话说,每17个硅谷就业人员,就有一个在圣诞节前后丢掉了工作。与之相伴随的,是领取低保(食品券)、破产的人数比例大大增加。总之,“硅谷指数2010”可以称得上是“愁云惨淡万里凝”。

硅谷人不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危机了,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硅谷也曾经面临类似的境况并且在几年之内很快复苏,更何况这次危机硅谷只是受到大环境的拖累。因此硅谷人最关心的是:“当经济衰退结束时…硅谷将会出现什么?我们是否会再度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成为全加州和全美国GDP的强劲发电机?我们仍会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么?”硅谷指数2010实际上就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寻找答案。

硅谷指数一直将硅谷描绘为一个创新“栖息地”,本年指数上进一步描绘了形成这一“栖息地”的关键特征,即:全球链接能力;硅谷吸引人才的能力;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作用。在这次危机当中,这四个特征表现截然不同:

硅谷与全球链接能力正在增强,其中与中国的联系日益重要。硅谷指数认为硅谷与其他创新地区保持全球联系对于本地的创新能力和利润至关重要。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硅谷在风险投资、观念和人才流动方面变得与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硅谷风险资本投资的首选国外市场,09年总额达22亿美元,远远超过第二名的两倍。而中国也是2001年以来同硅谷合作专利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与硅谷专利合作、向硅谷进行风险投资最多的国家仍然是英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这也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关村等中国创新区域与硅谷的产业联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硅谷对全球高技术人才的依赖日益增加,但受到的威胁也同样日增。硅谷指数显示,硅谷25个集中程度最高的职业当中,大多数要求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理工科人才。而这主要依靠国外、区域外的人才流入来满足。但是美国本土理工科人才数量是呈下降趋势的,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经济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形成的反差,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本次危机加州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而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州高等教育支出正在减弱,使得加州、硅谷本地的人才培养能力也严重下滑。各种坏消息堆积在一起,实际上是硅谷的创新能力在本次金融危机当中受到的最大挑战。

风险投资正在复苏并迈向新领域。风险投资可以说是硅谷持续创新能力的“晴雨表”和“催化剂”。受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硅谷2009年仅有一家公司上市(大陆留学生谢青所创办的Fortinet),IPO数量的下降使得风投也日趋谨慎,2009年缩水20%。但硅谷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受到根本上的削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09年3季度,随着衰退的触底,风险投资也开始逐步回升,IPO活动也开始逐渐松动;其次,即便是在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硅谷地区仍然净增加了将近一万个企业,硅谷的创新热度受影响有限;第三,之前硅谷“下重注”的绿色产业受到影响不多,虽然该领域风险投资有所下降,但是却增加了14000多个就业岗位,为失业愁云笼罩的硅谷颇打了一针强心剂。

硅谷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作用。为了应对本次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些带有“凯恩斯主义”色彩的刺激政策,并且奥巴马政府在清洁技术领域也投下了“重注”,这本与硅谷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合拍。但令人尴尬的是硅谷从中受益寥寥。年初奥巴马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就清洁技术发表演讲,只字未提硅谷。实际上,对于政府作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硅谷都是较为暧昧的。硅谷本身强大的创新能力,使其并不依靠联邦政府的扶持,不仅连续几年硅谷指数里面很少有和联邦政府相关的内容,硅谷本地的企业家、研究者极力撇清政府在硅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样联邦政府、国会对于硅谷也并不那么关心。但是绿色技术产业同以往的产业不同,需要政府发挥更多的引导作用,产业和政府的联系更加密切,硅谷也开始反思政府在硅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硅谷指数2010当中,来自政府甚至是国防方面的技术投入、政府采购、联邦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和奖励都成为了硅谷指数关注的内容,这在近年来的硅谷指数当中几乎是破天荒的。各项数字表明,硅谷获得的来自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的支持几乎是少的可怜。为此,硅谷指数2010反复呼吁来自联邦政府的支持。

危机后企业文化的重塑 篇12

一、把握企业文化内涵, 找准重塑方向

思想决定人的行为, 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是危机后企业文化重塑的重要前提。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以价值观和精神为核心, 促使人从内心深处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内在约束和影响企业中人的行动;以规范和制度外在约束人们的行为, 从而形成企业良好的风貌。企业文化的结构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结又相互作用的层次。一是表层, 就是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大小和企业内部精神面貌的好坏。二是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层, 它以公众舆论、规章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对规范员工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三是核心层, 也就是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和精神, 是企业的基本信仰、基本理念和企业规范化了的意识的表象。这三个层次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和精神是核心, 是员工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源泉;制度与规范作为表现形式可以保证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而企业的风貌则取决于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危机后企业文化的重塑, 注重提炼企业在危机中展示的精神文化, 充分重视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关注员工的精神追求, 引导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并将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命运紧紧相连, 从而促使员工形成符合企业需要的核心价值观, 进而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二、提炼企业精神文化, 确定重塑目标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了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内容, 它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灵魂。企业文化孕育出企业精神, 而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为员工心中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 不论这种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内涵, 实际上, 企业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必然实现了与员工的精神思想的交流互通进而达成行为动机的一致性。当危机发生后, 员工必然很难割舍已融入自己思想, 并表现为日常行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必然会自觉地把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想企业之所想, 急企业之所急。在危机面前, 卓越的企业领导者表现出信心、智慧、沉着和勇气, 发挥了管理者的示范作用, 优秀的企业员工表现出勤奋、忠诚和奉献精神, 成为企业文化的最佳实践者。只有经过危机洗礼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危机后, 企业更需要提炼出危机中企业家及员工所展示出的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将员工重新整合在企业共同的目标上, 将其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如稳定在《财富》500强中的日本松下公司, 成立于1917年, 到1928年还是一个只有300来人的小公司。在1929年杀伤力极大的经济大危机中, 松下公司陷入了经济不景气的困境, 但总裁松下幸之结合这次经济危机深入思考了“企业使命”的问题, 并于1932年得出了“实业人的使命就是使整个社会脱贫致富”的结论。并且说服员工认同他的价值观, 一方面他体恤工人生活之艰难, 实施了不解雇、工资照发的对策, 赢得了广大员工的心, 另一方面, 由“利润至上”改为“使命至上”, 并使全体员工认同和执行“社会使命至上”, 树立起仁慈善良的企业家形象, 这是从人的思想观念上来解决问题, 最终度过了危机而且发展壮大起来。我们的企业精神应避免对国外企业文化的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 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确立本企业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通过企业精神的再提炼, 可以重塑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信心, 可以树立一个美好的远景, 心怀希望为这个美好的远景持续努力。这种情况下单靠制度是不行的, 单靠各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是不行的, 必须要企业愿景为所有员工提供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这个共同目标指引下, 个性不同的员工才能成为一个“共同”体, 将员工重新整合在企业共同的目标之上。

三、发挥员工作用, 突出重塑主体

危机中企业经营困难, 企业员工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从成功度过危机的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 凡是成功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目标共同, 从而与企业同甘共苦, 员工为了长远利益放弃个人利益, 不计较短时的得与失, 而企业在危机中也没有只顾企业利益而忽视员工, 把员工的长远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最终共同度过发展难关。

(一) 以人为本。

以员工为优先, 以人为本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可以形成一种融洽而有效的组织氛围。在和谐企业文化中, 员工感到心灵充实, 积极上进, 与人相处充满建设性, 愿意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出现危机后更容易团结一心, 风雨同舟, 共度难关。一是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让企业文化精神在员工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集思广益, 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创造者。

(二) 制度建设。

推行企业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是根本, 没有制度改革作支撑, 企业文化建设就如同缘木求鱼, 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 或为文化而文化, 难以真正取得实际效果。危机中一些企业的领导者还停留在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上, 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理念, 而有的领导者则将目前的管理模式直接转为文化管理, 认为上了一个台阶, 赶上了潮流。危机后, 企业管理者要汲取经验教训, 注重制度与文化的统一性。精神理念是“软件”, 而制度与规范则是“硬件”, 文化理念引导制度的形成, 而制度建设则体现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通过制度建设使员工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共识, 从“他律”走向“自律”, 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形成文化—制度—共识—文化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 物质激励。

企业文化建设与物质激励是相辅相承的。员工在不同阶段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物质激励来满足来员工基本需求,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薪酬体系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虽然这些薪酬体系科学而且完善, 但是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企业使用后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物质激励的效果也要取决于与本企业文化匹配的程度。企业在危机后制定本企业激励机制时, 要充分考虑到本企业危机后提炼出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 使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 非物质激励。

通过其他的激励手段来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一是根据员工的发展为员工配置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资金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三是企业通过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措施来激发和满足职员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通过使工作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 可以使员工获得发展, 从而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

四、创新学习文化, 完善重塑方式

危机后, 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厉的挑战, 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学习能力强, 企业变革成功, 才具有更强的开发新市场和资源的能力, 企业才能应对更高的挑战。而由于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对象和践行者, 企业文化能否被员工接受、践行与张扬, 实现文化本质与员工本质的和谐统一, 关键取决于员工的综合素质, 因此, 企业文化应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落脚点, 努力建造学习型企业创新文化。尤其在危机后对员工应不再追求“人众优势”, 而是借机对员工进行培训, 实现”知识优势”, 确立培养员工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企业学习激励约束机制, 将创新性的学习和教育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到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

五、树立良好形象, 营造重塑环境

良好的企业形象,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形象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危机后, 企业更要致力于重塑企业形象,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可以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为载体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此时的企业文化, 不仅需要员工的共同建设, 还要企业外部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宗旨、精神和理念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表现出来、传播出去。在内部环境中注意公司的门面设计、员工的着装统一, 注重内部各种口头和文字材料的规范用语。将企业的良好个性文化展示出来。在外部环境中, 企业还可以将内部倡导的文化精髓通过有效的渠道传达到市场上去, 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通过公司网站宣传, 包括定期报道并及时更新公司的新闻动态。通过网站宣传企业文化, 用人理念及人才招聘等需求信息。二是成立专门的公关部门, 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沟通, 保持动态的联系。如参加社会上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 加强与兄弟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和学习交流等。三是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会、交易会、招商引资团等形式全方位宣传自己, 让企业的魅力广为人知, 使企业的文化能深入人心。四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及赞助活动, 通过媒体及时发布公司信息。五是将公司获得的各种荣誉及时地对外发布,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 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积累所形成的, 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形成的。在外部经济情况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 需要一场深刻的多领域的反思与革新, 需要企业在危机后的警醒, 并能真正导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方法思路, 让企业回归企业的本质, 让人的潜能被激活, 让知识和人才得到尊重, 真正形成鼓励和推进创新, 既充满活力又充分和谐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2]、胡付照.中外企业文化理念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互动阅读教学下一篇:主体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