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危害(精选12篇)
潜在危害 篇1
静脉输注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如何将药物安全、及时、准确地注入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中重要操作技术之一[1,2]。静脉输注又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抢救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输液中的污染十分严重, 大量的微粒进入人体就会不同程度地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热原反应、变态反应等, 总之, 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具有潜在、持久、较大的危害。为使医药界各类人士得到充分的认识与高度的重视, 现将有关静脉输液中微粒的产生作一分析。
1 微粒对人潜在危害
1.1 微粒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成人毛细血管管径直径6 μm~8 μm, 婴幼儿的毛细血管仅3 μm~5 μm, 当药液中的微粒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管径时, 就可以直接堵塞毛细血管, 引起供血不足, 组织缺氧。由于婴幼儿血管比成人细, 自身免疫力低, 微粒引起的反应和对他们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
1.2 微粒引起静脉炎
在输液过程中, 病人肢体出现疼痛、局部出现红疹、输液血管局部变硬、变色, 是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可有液体渗透压高、药物本身对血管的刺激, 但有70%是由于输液剂中微粒含量过高所引起的, 化疗药物因刺激性化学成份和含有较多微粒最容易产生静脉炎。
1.3 引起肉芽肿
当小于人体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人体后, 它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脑、肾等器官, 这些器官里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亡, 细胞释放的一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黏附另一个吞噬细胞, 这样死亡细胞会越粘越大, 停留在肺、脑、肾、眼等毛细血管的密集的组织形成肉芽肿。肺的肉芽肿进一步发展, 可引起肺癌。但由于这一反应不会立即表现出来, 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1.3 热原样反应
临床输液时病人常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等现象, 医学上称之为热原反应, 所以当临床出现输液反应时, 往往是从药液、输液器、护士操作等方面进行检查, 现在随着对微粒的不断研究证明微粒是引起这些反应的主要原因。
2 微粒的来源
2.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在生产过程中, 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存在空气、水、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污染;药物储存环境不当使药物发霉长菌, 在运输过程中瓶子之间发生碰撞、挤压, 造成裂痕和封口松动而使药液污染。玻璃瓶本身也存在微粒, 主要是玻璃微粒, 故不提倡回收重复使用。注射药物本身含有微粒或注射药物未完全溶解, 虽然目前中国药典还没有规定注射用粉针剂和小容量水针剂中不溶性微粒的限量, 但各种粉针剂均含有不同数量的不溶性微粒,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和抗癌类药物, 如青霉素、头孢拉定、卡铂、阿霉素等。尤其是中草药制剂, 由于提纯工艺有限, 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几乎每家医院对中草药制剂都有一定的限制, 使用不当的输液药物有明显的远期作用会影响人体器官[3,4,5]。
2.2 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
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 尤其是50 μm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目前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 采用隔离膜防止橡胶与药液接触污染, 但隔离膜被针头穿刺后, 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对橡胶塞穿刺3次后与穿刺前比较, 发现药液中仅5 μm~10 μm的微粒就增加27倍, 而且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针头穿刺橡胶塞微粒污染。注射针头刺入橡胶塞, 可导致胶屑脱落, 使微粒落入输液瓶中, 形成微粒污染。用药针头型号越大沉积物胶屑越大, 穿刺次数越多, 胶屑越多。一次性输液器穿刺针刺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倍, 并可使药液出现胶屑。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的, 只能引起血管栓塞。
2.3 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
临床治疗常直接在输液中添加药物, 加药后粉剂溶解不完全;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微粒。一次添加的药物越多, 产生的微粒越多。
双黄连中药制剂中的微粒每毫升超过40 000个, 微粒进入人体后, 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并非操作污染所致。
穿琥宁中药制剂本身含有4 000个微粒在加入其他药液时, 微粒含量大大增加, 从加入第一针到第三针药微粒增加到14×104个。儿童治疗共输200 mL~300 mL液体, 将30 000个~40 000个微粒进入儿童血管, 大大超过儿童机体所承受的范围, 显然, 出现普通的输液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2.4 中药配伍影响
中草药注射剂所含不溶性微粒比西药注射剂多, 且多数是超标的。中药注射剂的微粒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注射液规定:澄明度合格后, 静脉滴注 (指100 mL以上者) , 每毫升含量10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中药材成分复杂, 操作条件、环境、中草药注射剂质量都可能引起微粒大幅度增加。微粒进入机体血管后, 能引起机体微血管 (直径4 μm ~8 μm) 阻塞, 造成局部栓塞性出血、血肿、损伤和坏死, 导致肺部肉芽肿及栓塞。中西药配伍也会使微粒增加, 如刺五加、参麦、复方丹参、维脑路通、丹参、双黄连粉针等6种中药注射剂与5种输液配伍, 微粒数均不符合药典规定, 有输液不良反应的残留液微粒明显增多。
2.4 环境产生的微粒污染
病房中人的走动会带起大量的尘埃、纤维和细菌, 输液时这些微粒会通过输液器进气管进入药液, 可使药液里的微粒增加几十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可以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治疗室配药环境空气中菌尘含量偏高[6。7]。
目前我院输液配药过程中空气环境普遍不够洁净, 医院空气质量抽查不达标的约70%左右, 医院治疗室空气中浮游菌含量平时超过2 000 cfu/m3~4 000 cfu/m3, 这就给广大病人在输液治疗时造成较大的感染隐患。医院治疗室和输液环境无净化装置, 紫外线虽对空气中和表面的微生物有杀伤作用, 一旦停止照射并通风3 h后, 细菌总数复原率占70%以上。细菌总数为700 cfu/m3~800 cfu/m3时, 则空气细菌传播感染有明显危险。输液过程的污染以空气污染为突出。病房自然环境下输液与净化环境下输液比较, 不溶性微粒平均增加22.6倍。曾秀珍等在未安装空气净化设备的治疗室加药, 加药后液体的微粒, 与加药前相比显著增加。环境中空气、水、尘土, 人体表面、口腔、鼻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微生物存在。 现在使用紫外线、臭氧、药物薰蒸法进行空气消毒, 虽然可以暂时杀死空气中的多数细菌, 但被杀的死菌、少数残留的活菌和大量的灰尘仍然会漂浮在空气中, 在配药操作中还可能会混入药液, 产生热原反应 (由死菌等有机物残渣产生) 和微粒伤害 (由灰尘产生) , 并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特别是在医院门诊输液室里的病人多、病种杂、空气中病菌含量高、输液配药工作时间长, 门诊治疗中又很难进行空气消毒。
2.5 药液放置时间和储存条件产生污染
粉剂或针刺, 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能不同, 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 存储条件的变化, 都会产生结晶和沉淀。比如温度对甘露醇的影响会使其产生大量的雪花状结晶[8]。
冬春季医院输液药液温度普遍较低, 输液最理想的药液温度为34 ℃, 特别是在冬春季医院药库的药液温度普遍在10 ℃左右, 在南方医院内普遍无暖气, 室温也常在15 ℃左右, 且天气常是阴雨不断、寒冷潮湿的, 常有老年体弱者妇女和幼小的病人在输液时感到心悸、发冷甚至寒战, 由此也容易引发生静脉炎。
2.6 切割安瓿时产生的微粒
安瓿在热封口过程中, 瓶内形成负压, 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 会产生几十万细小玻璃微粒, 即使在最正规的操作情况下, 每支安瓿 仍可产生一万个玻璃微粒。安瓿药品在生产和运输中表面沾染了大量尘埃, 割锯安瓿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 增加了颈段的微粒污染。割痕越长, 不溶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
2.7 输液器具
输液器具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带入机械性微粒, 输液管壁上的高分子异物, 塑料材料不耐磨脱落产生颗粒等。器具包装不严、漏气、存放环境不通风。有些医院使用玻璃注射器进行加药, 玻璃注射器的细菌污染率明显高于一次性注射器。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因终端滤器对5 μm 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 不能全部滤出。
3 微粒的防治
长期以来, 人们对输液反应归结为药物过敏或认为护士的操作不规范, 病人也顺理成章地接受这种解释, 护士在输液反应产生的纠纷中, 常常承担了代人受过的角色。造成输液反应的多数原因是因为微粒进入循环系统引起的。微粒进入人体将伴随人的一生, 给人体带来多种危害, 有直接的也有潜在的, 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认识微粒的危害, 即可使输液并发症降到最低程渡。
由于药液中绝大多数药液的粒径在5 μm~10 μm, 而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一般在6 μm~8 μm之间, 因此, 必须将5 μm以上的微粒过滤掉。所以从安全输液的角度讲, 所有输液的病人都应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但从我院的院情出发, 还不能保证全面使用, 但对于肿瘤化疗病人、特殊药物、中药、脂肪乳等特需药必须用精密输液器 。
3.1 儿童专用精密输液器
该输液器装配的是3 μm孔径的核孔膜过滤器, 能有效滤过大于儿童毛细血管的微粒, 从而保证儿童输液的安全。
3.2 化疗用精密输液过滤器
化疗药物里微粒很多, 当小于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血管后, 会划伤血管内壁, 使血管更加敏感, 加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所以在化疗输液时病人会出现静脉疼痛甚至静脉炎的现象。由于输液器采用的是3 μm的过滤介质, 有效过滤面积大, 所以能够保证较大的输液量, 不会影响正常的化疗。
3.3 避光专用输液器
在临床, 有些药物, 如硝普钠、尼莫通, 这些药物都要求避光输液, 否则药效会损失30%~40% , 但临床常用的黑布罩, 不易观察输液过程的变化, 并增加护士的工作量。避光精密输液器颜色为棕色, 既达到避光的目的, 又方便护士观察输液过程。
3.4 特需药液精密过滤输液器
这种输液器的过滤介质是核孔膜, 孔径规则, 性能稳定, 能有效的过滤阻截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和脂肪栓分子, 从而保证药液的正常流速, 避免对人体的危害。
在医院治疗室配药环境中用传统的空气消毒方法是不理想的。尽可能采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减少配液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的污染, 基层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控制闲杂人员等进入治疗室, 减少不必要的走动, 减少空气中微粒的含量, 最好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使治疗室空气质量保持达到Ⅲ类环境的要求。电子的和化学的输液加温器的临床应用, 减少了病人在输液产生的心悸、寒战等现象, 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3.5 在临床配伍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间的反应
在进行注射药物配伍后, 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配伍禁忌。药物配伍不当, 注射药物配伍后由于溶剂的变化使药物析出, 硫酸阿米卡星与双黄连配伍溶液立即出现浑浊, 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原因是双黄连中黄芩遇硫酸阿米卡星中的硫酸而产生沉淀。另外, 双黄连也不能与复方氯化钠、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原因在双黄连中一些成分 (如鞣酸、蛋白质或甙类) 与复方氯化钠中的钙离子生成沉淀物质, 使不溶性微粒增多;与胺苄西林钠配伍颜色加深;清开灵注射液与维生素B6、卡那霉素、诺氟沙星、葡萄糖酸钙配伍出现浑浊, 属配伍禁忌。不合理用药会导致药物结晶, 而产生微粒, 如像庆大霉素不能与维生素C、氨基酸、丁胺卡那配伍, 青霉素不能与5%葡萄糖和10%葡萄糖作溶媒稀释, 药物现配现用, 如发现药物有沉淀应放弃不用, 定期观察已加入药物的溶液, 除非有特殊说明, 应严禁输入浑浊的液体, 输入高渗性或抗癌性刺激性药物时应将输液速度减慢, 输入平衡液时, 速度可稍快, 如果下肢留置静脉输注时, 可抬高下肢20°~30°, 以加快血液回流, 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停留时间。输入高渗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后再输入等渗药物, 减轻其对静脉血管的刺激,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3.6 配制药液注射剂要严格按照无菌规定操作
在不影响药效的基础上, 调节好液体的pH值, 配药前应认真检查液体的质量, 瓶塞有无松动及失效期, 避免液体本身的污染, 正确切割玻璃安瓿, 距安瓿1/3周用乙醇棉签或稀碘复擦拭后用无菌纱布包裹掰开, 采用正确的方法抽吸药液, 切忌握住注射器, 即“一把抓”式加药。加药时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反复穿刺, 当加药量较大时用两个针头操作, 一个固定在瓶塞上, 用另一个针头抽吸, 并且采用小针头加药, 使针头的吸面与瓶塞平面成75°角, 快速穿刺瓶塞, 避免瓶塞的塞屑带入药物中。
综上所述, 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危害极大, 药液配制时产生的可见性输液微粒, 如胶屑等, 常常会引起医疗纠纷、赔偿。为此, 作为一名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警示, 在输液过程中, 了解微粒产生的各环节, 以预防或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污染, 安全实施静脉输注, 防止医疗纠纷、事故, 重视输液过程中微粒的引入, 避免给病人带来潜在、长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孙利华.三通使用过程中微粒污染的预防[J].护理研究, 2001, 15 (6) :489.
[2]李家育, 李玉梅.砂轮的消毒与安瓿药液微粒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27.
[3]田慧, 姚冰.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4 (6) :821.
[4]肖洁.护理操作过程中微粒污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22 (4) :251.
[5]杨立.用不同方法测定微粒污染的探讨[J].解放军药学杂志, 2002, 10 (5) :27.
[6]陈红菊.配药与输液液体微粒污染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7 (5) :18.
[7]李家兰, 袁静.输液微粒污染与临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24 (12) :91.
[8]秦秀丽, 高月蛾.减少输液微粒污染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 2007, 12 (4) :88.
潜在危害 篇2
关键词: 氟硅酸钠;有害物质;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q13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321-02
――――――――――――
作者简介:贾宗谦(1983-),男,甘肃白银人,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煤矿井下粉尘检测与预防措施。
0 引言
氟硅酸钠又称为六氟合硅酸钠,简称:ssf,英文名称:sodium fluorosilicate,分子式为na2sif6,氟硅酸钠分子量是: 188.06,分解温度为300℃,密度:2.68g/cm3。溶解性:微深于水,不溶于乙醇,溶于乙醚等。受高热或接触酸雾放出剧毒的烟雾。灼热后分解成氟化钠、四氟化硅。分子式为 na2sif6,cas号:16893-85-9,执行标准是 hg/t3252-2000,危编号是674,危险级别为6.1,商品编码为2826.2000,有如下的指标名称一级品氟硅酸钠(以干基计)含量≥99%,105℃ 干燥失量≤0.30%,游离酸(以hcl计)含量≤0.10%,氯化物(以cl计)含量≤0.15%,硫酸盐含量(以so42-)计)≤0.25%,铁(fe)含量≤0.02%,细度-250um≥90.0%。氟硅酸钠的危害
1.1 氟硅酸钠的生产 一般企业普遍采用沉淀法工艺进行生产。第一步是氟硅酸与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氟硅酸钠的沉淀物;第二步通过液固分离、洗涤、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得到产品,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加入抗结块剂减少氟硅酸钠的结块程度。
另外,氟硅酸钠溶液中基本上没有其他杂质成分。这种生产工艺通常有两种生产方法:第一种为磷肥复产法,是利用磷肥也就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的含氟废气用水吸收,然后再与氯化钠反应生成而得。进行综合利用,变害为宝,是工业上生产氟硅酸钠的主要途径;第二种方法称为中和法,即利用烧碱或纯碱中和氟硅酸而得来。
氟硅酸钠生产过程中,所需钠离子主要来源于氢氧化钠、碳酸钠、芒硝和食盐。选用接近酸碱度为中性的母液做原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果选用母液为含有钠离子的盐做原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加废水净化处理的成本。具体选用什么原料要根据实际原料的成本,附加考虑到废水的净化处理的费用,以此来决定采用的原料。
1.2 氟硅酸钠的性质 氟硅酸钠物化性质为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没有味道。灼热(300°c以上)后分解成氟化钠和四氟化硅。在碱液中分解,生成氟化物及二氧化硅。具有一定的吸潮性,总的来说微溶于水,可以溶于150份冷水,40份沸水,完全不溶于乙醇,但是可以溶于乙醚等其他溶剂中。其冷水溶液呈中性,在热水中分解呈酸性。相对密度2.679,晶系为六放,折射率为1.312,1.309,比重是2.679,溶解度为6.52(g/l)(290k),中等毒性,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25mg/kg,有刺激性。氟硅酸钠水溶液可以发生缓慢的水解,分解出有毒物质。在温度为450℃以上时进行灼热可以分解氟化钠和四氟化硅。1.3 氟硅酸钠的用途 氟硅酸钠是建筑、建材工业用量最大的氟硅酸盐品种。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搪瓷助溶剂,玻璃乳白剂、耐酸胶泥和耐酸混凝土凝固剂和木材防腐剂,农药工业中常被用于制造杀虫剂。木材工业中常被用于防腐剂;可作为吸湿剂来软化耐酸水泥。天然乳胶制品常被用于凝固剂。电镀锌、镍、铁三元镀层中常被当作一种添加剂,还常被当作塑料填充剂。另外,还可于药品的制造以及用氟化对饮用水进行处理和制造人造冰晶石的氟化钠。
1.4 氟硅酸钠的危害 氟硅酸钠具有较强酸性、腐蚀性和一定的毒性,受高热或接触酸雾放出剧毒的烟雾。当氟硅酸钠接触到酸类会反应,散发出腐蚀性和刺激性的氟化氢和四氟化硅气体。不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且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空气质量。而且在氟硅酸钠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导致污水处理的费用提高,且处理后的污水cl离子含量较高,对周围水质影响较大。
1.4.1 氟硅酸钠对人体的危害 氟硅酸钠对人的呼吸道和眼睛黏膜胡刺激操性作用,严重时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患或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误服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样的急性中毒症状,吐泻物中常含血,严重者可发生抽搐、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甚至使人窒息死亡可致死。皮肤接触可致皮炎或干裂。
长期接触低尝试含氟气体则会造成慢性中毒,表现为鼻出血、齿龈炎、氟斑牙、牙齿变脆等症状,还可见持久性消化道、呼吸道疾病。
1.4.2 氟硅酸钠对环境的危害 氟硅酸钠有毒,对环境有污染,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产生大量的废水,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去处理这些废水。工业上用到水的地方很多,根据用水水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达到应有的标准。
所以对水质的处理起来相当的麻烦,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氟硅酸钠危害的预防措施
2.1 实验室监测方法 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gb7484-87,水质,氟化物)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15433-95,空气,氟化物)进行氟硅酸钠危害物质的检测检验,预防氟硅酸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在专用废弃场所深层掩埋。若有大量泄漏,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
2.3 急救措施 当皮肤接触氟硅酸钠后,要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进行冲洗;眼睛中误接触氟硅酸钠后,要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抓紧时间就医;不小心吸入氟硅酸钠溶液挥发的气体,要赶紧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假如情况严重,如呼吸困难时,马上进行输入氧,抓紧时间前往医院就医;在误食入氟硅酸钠后,要饮入大量的温水,进行催吐,洗胃,再服牛奶保护胃黏膜,并且到医院抓紧就医。
2.4 防护措施 操作过程重要注意进行密闭操作,隔离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乳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保持包装完整,防止洒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5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2.6 包装方法 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纤维板桶、胶合板桶、硬纸板桶;塑料袋外塑料桶(固体);塑料桶(液体);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膨化食品的潜在危害 篇3
铝残留量 可致发育迟缓
铝并非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但食品中含有的铝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专家介绍,日常食品中铝元素的来源,部分来自食品中膨松剂之类的添加剂(如明矾和碳酸氢钠),部分是从包装材料里溶出,而在一些添加明矾的食品里也会产生铝。专家指出,人体摄入铝后仅有10%~15%能排泄到体外,大部分会在体内蓄积,与多种蛋白质、酶等人体重要成分结合,影响体内多种生化反应,长期摄入会损害大脑功能,严重者可能发生痴呆,尤其对身体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影响更大,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骨软化症等,智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铅蓄积 易损害神经系统
食品在加工过程当中是通过金属管道的,金属管道里面通常会有铅和锡的合金,在高温的情况下,这些铅容易气化,气化后的铅就会污染这些膨化食品。专家表示,铅是多亲和性毒物,积聚在人体内难以排出,主要损害神经、造血、血管和消化系统,易导致注意力低下、记忆力差、多动、爱发脾气等,或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厌食、贫血、呕吐等症状。而膨化食品的消费者多数是儿童,他们对于铅危害的承受能力只是成人剂量的一半,甚至更少。
糖精钠 降低小肠吸收能力
专家介绍,糖精钠俗称糖精,一种化学合成物的代糖品,是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食品,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当食用较多的糖精时,会影响儿童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如经常食用过量含糖精钠的商品,也会对儿童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在食物中使用糖精时,必须在标签注明“可能对健康有害”的相关警示。
人工色素 影响智力发育
零食是孩子最喜爱的食品,可现在很多零食都添加了大量的人造原料——人工色素,这些色素都会对儿童造成危害,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器官功能比较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化学物质比较敏感,需要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类脂等营养元素补充。相反,人工合成色素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毒性,如果长时间进食含合成色素的食品,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导,刺激大脑神经而出现躁动、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过激等。
儿童肥胖的潜在危害及干预措施 篇4
1 儿童肥胖原因
1.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肥胖密切相关, 体重指数 (BMI) 、腹部脂肪堆积、食欲调节、能量的摄入及消耗等均受遗传的影响[2]。父母双方均肥胖者, 子女可有80%发生肥胖;父母中有一人肥胖, 子女肥胖的几率为40%~50%;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肥胖, 子女的肥胖发生率仅为1%~2%。有学者对160名肥胖儿童进行了配对分析, 肥胖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的占57.6%, 而对照组仅占35.9%。容红等[3]对220名肥胖儿童配对分析, 发现肥胖组儿童父母平均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母体过量的摄入脂质和糖而引起的胎儿脂肪细胞过量增加也是儿童产生肥胖的因素之一。
1.2 饮食因素
肥胖与能量摄入的增加有关。孙素婉等[4]对49例儿童分析, 其中23例 (46.94%) 能量摄入过多 (零食未计其内) 。研究肥胖专家指出, 在同一环境、同等量饮食的情况下, 由于进食次数的不同, 也会引起肥胖, 少食多餐和多食少餐相比较, 前者更容易肥胖, 每餐吃得过饱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5]。夏义斌[6]对44例肥胖儿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分析, 其中有32例 (80%) 均有不同程度的喜甜食、好零食的习惯, 甚至过量饮食或饮食次数过于频繁现象。显然,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运动
调查研究发现[7], 在肥胖组儿童中不喜运动、畏惧体育课、喜欢呆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吕姿之[8]的调查结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过饱、饭后睡觉使热能消耗减少, 脂肪形成过多, 成为恶性循环。
2 危害
2.1 糖尿病
众多研究均证实糖尿病与遗传有关[2]。研究发现, 肥胖儿童的血糖与正常体重的儿童虽没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前者在空腹及葡萄糖负荷后血中的胰岛素减少, 说明肥胖儿童存在胰岛素抵抗[9]。研究还发现, 肥胖患儿的超重率与空腹胰岛素值呈明显正相关, 超重率越大, 越容易发生糖尿病, 而且肥胖程度与糖尿病发生年龄早晚有关[10]。
2.2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国外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 估计有50%少年时期的高血压归因于肥胖,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血压、高血糖这些成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在肥胖儿童中发生聚集[11]。文献报道肥胖儿童合并高血压比例为正常儿的3倍~34倍[12]。
2.3 脂肪肝
研究表明脂肪肝在儿童期即可出现, 儿童肥胖程度与脂肪肝的患病率之间有直接关系。通过超声检测, 儿童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0 mm者, 脂肪肝的患病率可达44.4%[13],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约有50%的肥胖病人合并脂肪肝, 特别是腹部肥胖的人发生脂肪肝的机会更多[14]。
3 干预措施
3.1 行为矫正
专家分析, 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不少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不运动, 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 学生缺乏运动;其次与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 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孩子常看电视、打游戏等因素有关。有专家指出, 控制孩子体重直线上升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是限制他们看电视和打游戏的时间。在美国一项对192名小学4年级学生所做的调查中发现, 每天只看1 h电视 (包括游戏机) 的儿童, 9个月后体重比那些没有对看电视时间进行限制的儿童体重要轻一些。
3.2 改变饮食习惯
饮食提供的能量只需能保证儿童完成日常生活、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有研究显示, 当快速进食时, 饱腹感的信息不能适时给大脑, 易进食过量而致肥胖, 因此提倡细嚼慢咽。教育儿童养成不吃甜食、零食和油腻 (炸) 食物的习惯, 避免高脂肪、高热能的食物。烹调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煲、炖、烩、拌, 用油适量, 并尽量选用植物油[15]。
3.3 体育锻炼
潜在危害 篇5
摘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重庆市主城区不同功能区土壤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有较大差异,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和Cd,已分别达到极度生态危害水平和很强生态危害水平,其余均显示为轻度生态危害水平;不同功能区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旅游区>交通区>文教区,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均已达到很强生态危害水平,旅游区达到强度生态危害水平.作 者:李章平 陈玉成 杨学春 魏世强 LI Zhang-ping CHEN Yu-cheng YANG Xue-chun WEI Shi-qiang 作者单位:李章平,LI Zhang-ping(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图书馆,重庆,400716)
陈玉成,魏世强,CHEN Yu-cheng,WEI Shi-qiang(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杨学春,YANG Xue-chun(重庆市石柱县人民政府,重庆,石柱,409100)
潜在危害 篇6
关键词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79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
锐器损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频繁传递刀、剪、缝合针极易误伤自己和误伤他人,从而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更容易引起传染,另外在清洗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疾病感染的危害: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切除组织,更容易感染血源性疾病,尤其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的传染是感染手术室护士常见而又严重的血液传染性疾病。
心理因素的危害:手术室护土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超常的工作姿势,超长的站立时间和处理重物,往往会导致颈酸、眼累、头胀、双下肢酸胀、便秘等。手术室抢救重患者多,工作繁忙,节奏紧张,长时间不能按时进食,可导致低血糖、甚至虚脱、长期饮食不规律,可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挥发性麻醉气体对手术间空气造成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可能造成不良生育结局,间接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甲醛、戍二醛、过氧乙酸,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和难闻的气味。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头痛、心烦。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X线线对人体的危害,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照片越来越多,X线线可导致癌、遗传病和血液病的发生。
防护措施
防止针刺伤和锐器损伤的发生:加强医护之间交流,正确使用和传递器械,防止皮肤破损,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及时毁形并将针头装入锐器盒。如果发生针刺或皮肤破损应立即轻挤污血,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破损部位,并擦消毒液。
防止疾病感染的危害: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或污物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套破损及时更换,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沁物,对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要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医护人员穿好隔离衣,器械护士还须戴好防护眼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减轻心理压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提取重物和搬运患者的技巧、正确的工作姿势,正确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工作时,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直立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性体位和姿势,器械护士双下肢交替着力可减轻双下肢的疲劳,工作之余加强肌肉锻炼,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保证充分睡眠时间。
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手术间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将麻醉废气管用管道接至门外,定时滥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对刺激生强,易挥发的消毒液应密闭贮存,防止外泄,手术中使用电刀、电钻时,同时使用吸引器,把有害异味和烟雾吸走。以减少污染,降低手术人员的危害程度。使用骨水泥时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可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
手术室仪器设备定人、定期检查:使用仪器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科内应配备铅衣,X线摄片在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以免受到射线损害。
研究寄生虫病对人类的潜在危害 篇7
关键词:寄生虫病,人类,危害
本文就寄生虫病对人类的潜在危害进行重点论述,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传播病毒、损害健康、经济损失、儿童发育受到影响等五个方面, 为此看来, 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必须加强及时的治疗, 保证人类的健康。
1 寄生虫病分布情况
寄生虫病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广、种类多以及危害性严重等三个方面,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寄生虫病调查工作, 它主要有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等等多种, 发现了寄生虫病主要集中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特别是福建棘隙吸虫, 一直都困扰着人们的健康问题, 台湾棘带吸虫也特别普遍。通常情况下, 吸虫感染随水系流域分布, 绦虫感染因地势三级阶梯而异, 土源性线虫感染随温度带、干湿区域不同而改变, 这就是寄生虫病分布情况[1]。
2 寄生虫病的现状
2.1 易感人群
自身没有免疫力的人和免疫力很低的儿童, 都很容易受到当地流行疾病感染, 寄生虫病也不例外, 例如大量移民自非流行区迁入疟疾流行区时, 往往会出现疟疾的暴发流行。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生活条件、风俗习惯等均可影响某一流行环节而影响流行[2]。因此当存在以上3个环节时, 即可发生寄生虫病的流行, 反之如切断某一环节, 就可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发病主要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寄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 发病的机会就愈多, 病情也较重。寄主的抵抗力愈强, 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小, 即使发病, 病情也较轻;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寄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3]。
2.2 寄生虫病传播
寄生虫病的传播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其传播条件:第一, 通过昆虫以及中间寄主的存在, 特别是疟原虫是必须在特定的昆虫体内才能发育繁殖, 进而不断传播。寄生虫通常要在2个或2个以上的中间寄主体内发育后才能感染给人, 一些淡水鱼, 在水中分支睾吸虫, 往往受到感染, 需要淡水螺的身体发展成尾蚴, 囊蚴在鱼内的成长, 人在吃生鱼时必然会受到感染。第二, 寄生虫会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育成长。如蛔虫卵往往在土壤中, 有适合的温度、湿度以及氧气, 才能发育成感染性虫卵[4]。第三, 人们不好的饮食习惯, 会导致寄生虫病的传播, 有些地区人们习惯吃生食, 从而感染分支睾吸虫病已经不足为奇。
2.3 寄生虫病发展情况
寄生虫病发展情况, 主要是根据我国人体寄生虫分布地区以及寄生虫人群感染的分布情况而定, 它明确了最近几年, 我国寄生虫病发展的趋向, 其一由于当代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肠道寄生虫病发病现状明显下降;其二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进步, 相应的管理进一步完善, 但是人们吃生食、半生食的人数持续增加, 再加上流动人口的增加, 一些食物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范围不断蔓延, 寄生虫病高发现象呈上升趋势[5]。
3 寄生虫病对人类的潜在危害
3.1 传播病毒
寄生虫病对人类的潜在危害之一是传播病毒。寄生虫病不仅仅发生在动物身上, 例如狗、鸡等家禽类。寄生虫除了自身是病原体外, 它还传播其他疾病和为其他疾病侵入畜禽打开门户。同时也发生在人类身上。发病主要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寄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 发病的机会就愈多, 病情也较重。寄主的抵抗力愈强, 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小, 即使发病, 病情也较轻;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寄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
3.2 损害健康
寄生虫病所带来的危害除了传播病毒意外, 还危害人以及家禽的健康。甚至有些人感染了寄生虫病, 将不能够生存很长时间, 但宠物之间, 可能导致这种疾病大范围传播。寄生虫、蛔虫、蛔虫、线虫等在人体很容易导致肝、肺等器官的损伤。然而人类感染到这种疾病, 往往通过食物进行传播。“有一种寄生虫, 叫钩端螺旋体病, 和弓形体的病症特别像, 在近些年来, 南方出现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北方, 使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变的虚弱, 发烧不退, 严重者导致死亡。
3.3 经济损失
寄生虫病所带来的危害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 不只限于传播病毒、损害健康, 关键的是给人们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同时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多的人患有寄生虫病, 企业就会丧失更多的劳动力, 从而致使企业的工作效率低下, 过高的以预防以及治疗费用, 为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3, 在近几年, 疟疾在非洲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数十亿美元, 在尼日利亚的家庭总支出占13%~15%, 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贫困国家的经济负担, 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4 儿童发育受到影响
寄生虫病分布在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 国家也一直关心这一病症, 制定了热带病特别规划, 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 在非洲寄生虫病中, 有1亿多患病人员, 儿童就占到100万, 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发育, 很多儿童因为寄生虫病, 发育不良, 智力水平低下。为此, 我们不难到, 寄生虫病是制约儿童发育以及健康成长的一道障碍, 然而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我们可以得出, 寄生虫病的危害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医学的发展, 必然会带来转机。
寄生虫病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易感人群、寄生虫病传播、寄生虫病发展情况等三个方面, 必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治疗, 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 彻底解决寄生虫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美玲, 李绍兴.市场经济条件下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应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1, 14 (4) :W003.
[2]许隆祺, 余森海, 徐淑惠.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汪德兵.开化县农村社区居民钩虫感染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1) :78.
[4]引杨莉.浅析儿童肠道寄生虫的危害与防治[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4) :71-72.
潜在危害 篇8
1 患儿剂量和疗程要严格控制
1.1 维生素类药物多用和长期使用的潜在危害
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它可使软骨成熟退变, 维生素A不足时可减慢骨骼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 但维生素A多用和长期使用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6个月至3岁的婴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食欲不振、皮肤发痒、毛发干枯、颅内压增高、头痛、骨痛、骨折, 给软骨细胞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影响骨发育, 骨只长粗而不长长, 使孩子成为一个长不高的矮子。有些家长只考虑补量而不考虑超量, 只考虑药补而不考虑食补, 含维生素A和D的食物是很丰富的, 只要消化道功能正常, 完全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1.2 明确药品成分, 避免重复用药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新药品种不断增多, 药品名的复杂化, 给消费者造成误导[2], 给很多用药患儿带来不良后果, 作为药学专业人员就应熟练掌握和精通药学知识, 做好购药消费者的解释工作, 避免患儿重复服用药名不同成分相同的药而出现用药过量引起的毒副反应。
2 明确诊断正确选择药物, 禁止盲目错用和滥用
2.1 诊断要明确, 用药要合理
这种靠经验诊断用药, 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实属盲目错用和滥用药物, 这样不仅使病程延长造成药品的浪费, 更严重的是会给病人带来种种痛苦。抗生素的滥用现象目前仍比较普遍和严重, 抗生素的用药规则是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3], 有条件的做药敏试验。抗菌素对肝、肾、听神经, 甚至血液系统有一定损害, 尤其是小儿滥用药, 患儿肝功能代谢、肾脏清除功能及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有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滥用抗生素不仅造成上述损害, 更严重的后果是延长病程, 使耐药菌株产生, 大量长期使用可造成菌群失调症引起二重感染。
2.2 注意药品有效期, 禁止靠感观药品颜色判断是否用药
现在多数家庭备用儿童用药习已为常。有些药品在贮藏条件较差和不具备条件下, 有可能发生物理化性质变化, 如霉变, 外观出现蹦、裂、色斑等现象, 这是表面可以见到的, 但是有些药品外观没有改变或改变不明显的, 如误服这样潜在危害的药品是很危险的, 更可怕的是单凭感观服用药品, 或者服用无签或拆封的药品。
2.3 新生儿不要滥用退烧药
新生儿较易发烧, 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 保暖, 出汗散热功能较差, 当感染、体质、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 都可引起发烧, 此时若随便使用退烧药, 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很差, 服用退烧药后, 常会使体温突然下降, 出现皮肤青紫, 严重者会出现便血、吐血等, 引起严重后果, 甚至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因此退烧药是新生儿禁用药。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 如暴露肢体、枕冷冰袋、酒精擦耳等, 注意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
2.4 患儿禁滥用补药
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给孩子服用中药滋补剂, 不少中药补品中含有激素或具有激素样的物质, 儿童服用可出现性早熟、男孩汗毛变粗、女孩乳房提早发育、阴蒂增大、初潮提前等现象, 所以提醒孩子家长为了您的宝贝健康发育成长, 用药要在保健部门和医师指导下用药, 万万不可自购滥用滋补药, 其它类药也一样。
2.5 患儿用药期间要注意饮食影响
食物可影响药物疗效, 如口服头孢类必须空腹服用, 否则与食物混合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影响疗效。小儿补钙期间禁食菠菜, 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形成不溶性草酸钙沉淀, 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铁剂不要空腹服用, 否则刺激胃肠道, 服用维生素C时忌吃猪肝等含丰富铜元素的食物, 因铜元素能促进维生素C的氧化, 使其降低或失去作用。
3 讨论
随着药学技术的发展, 新药品种大量涌入药品市场, 因个别管理制度不完善,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混乱[4]。给用药患儿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作为医药专业人员要掌握小儿的生理特点, 正确合理用药, 做好用药指导与咨询解释工作, 把不合理用药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倪韶青, 寿洪初.关于儿童用药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6) :815.
[2]韦润莲, 杨玉芳.儿童安全用药认知度调查[J].中国药物警戒, 2007, 4 (3) :154.
[3]贺金莲.我院儿童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8) :1167.
潜在危害 篇9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2年, 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9%, 分别比2002年和2007年提高23.7和4个百分点。全国例行监测也表明, 禁限用农药检出次数逐年减少, 2012年蔬菜中禁用农药检出仅7次, 分别比2007年和2011年减少了215和17次;限用农药超标243次, 分别比2007年和2011年减少106和66次。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放心。但随着农药检测内容、蔬菜检测品种、批次的增加, 发现蔬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生产前期农药管理、生产过程的农药使用的技术指导、生产之后的市场流通监管存在一定的漏洞, 不仅对农业生产者造成负面影响, 也对公众的消费心理和信心构成严重冲击, 影响社会稳定。
2 蔬菜生产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
2.1 生产前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及管理对策
2.1.1 生产前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主要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市场销售。
2.1.2 显著危害及原因分析:高毒高残留农药从市场流入蔬菜生产环节;企业生产不合格标准的农药产品, 市场上销售国家禁止使用、销售、使用的农药品种。
2.1.3 日常监管:由农业执法人员会同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业部有关规定对市场执法检查
2.2 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及管理对策
2.2.1 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主要是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安全规范使用。
2.2.2 显著危害及原因分析: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不安全使用造成农药的残留的超标或毒害;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不按照安全间隔期进行作物采收。
2.2.3 日常监管:农业技术人员、植保人员、农产品质检人员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使用的有关规定对种植基地、种植大户的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进行培训和考核。
2.3 生产后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及管理对策
2.3.1 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主要是蔬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
2.3.2 显著危害及: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在当下体制改革的时期, 监管环节是重点, 例如农业局要负责好蔬菜产品基地准出的监管和检测, 食品药品监管局要负责好市场的流通环节, 必要时要联合执法, 更加完善和理顺监管制度。
2.3.3 日常监管:由食药局和农产品质检中心依据《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针对以农药残留速测为主, 建立定期的定性速测和定量检测相结合、监督性抽检和集中抽检相结合的检测体系, 使抽检品种、抽检时间、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全覆盖。
3 减少蔬菜生产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危害的措施
3.1 把握好生产投入关
3.1.1 工作布置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各部门重视是基础, 因此, 工作要有前瞻性, 对季节性生产的农业投入品, 必须要在投入品使用前将工作任务分解到部门、到科室、具体到人, 做到有文件、有预案、有实施细则。
3.1.2 宣传指导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宣传指导是重要保障。通过向生产厂商、经营大户、种植大户等政策理论的宣传引导, 形成一种生产者及时更新换代产品、经营者不销售高度高残留的农药、使用者杜绝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的良好局面。
3.1.3 执法监管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执法监管是重要举措。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情况, 监管工作坚持点面结合、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 做到执法检查不留死角, 对农药生产企业、批发零售商户、蔬菜种植大户等行为人长期监管, 对城乡结合部、区域交界处等区域重点监督。
3.1.4 案件查处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案件查处是重要手段。在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过程中, 必须做到“闻报必动, 有案必接, 接案必查, 查必到底”, 始终以高压态势进行市场监管。
3.2 规范好生产过程关
3.2.1 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采用抗病虫品种的选择, 选用合理的种植制度,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等相结合的方法, 既能减少生产投入, 又能降低生物危害和农药残留。
3.2.2 规范化学防治的操作规程。
农药品种、生产时期、使用方法的选择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立蔬菜病虫防治档案;改善传统用药方法, 防止大雾滴、大剂量使用农药、打保险药行为;防止不按规定使用农药行为。
3.3 监管好市场流通关
3.3.1 把好基地准出关。
(1) 以健全检测网络为抓手, 对大型的、成熟的蔬菜生产基地采取动态的监控措施, 打造出菜必检、有检必报的运行机制, 确保生产销售的蔬菜产品质量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2) 以例行抽检结果为依据,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 每季度都对产地蔬菜的质量安全开展定性定量监督检测。
3.3.2 做好市场准入关。
(1) 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生产基地要建立蔬菜入市检查验收和销售台账制度, 每天对入市销售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样自检, 公布质量安全结果, 向消费者作出承诺, 保证销售蔬菜产品达到安全卫生质量要求。 (2) 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农业行政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及时将市场自检和抽检结果汇总分析, 在显著位置悬挂质量安全公示牌, 发布蔬菜质量安全信息, 引导群众安全生产和消费。 (3) 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大型市场、超市对在检测中发现的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蔬菜, 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 并向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摘要:通过对蔬菜质量安全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的描述, 分析了当前制约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 即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路径、体制环境及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点
参考文献
[1]丁昌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环节及关键控制点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2) :26-28.
[2]孔令举.基于HACCP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预警决策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1, (5) :84-87.
潜在危害 篇10
汾江河是佛山市的母亲河, 全长13.4km。随着佛山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 汾江河两岸的工业发展, 印染、塑料、陶瓷、洗涤类和造纸等工业废水排入, 严重污染了河道。水体沉积物既是重金属污染物的汇集地, 又是对水质有潜在影响的次生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能较快地转移至沉积物和悬浮物中, 结合了重金属的悬浮物在被水流搬运过程中, 当其负荷量超过搬运能力时, 便逐步转变为沉积物。沉积物中重金属得到积累, 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性。河流重金属Cr、Cu、Zn、Pb、As、Hg和Cd的污染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危害, 由于其可以在动、植物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从而危害人类的食物安全。为了解汾江河河道污染的状况, 以及周边环境对河道造成的影响, 对汾江河底质 (沉积物) 重金属Cr、Cu、Zn、Pb、As、Hg和Cd的总体水平进行了监测与分析, 本文根据底质中重金属的含量, 运用瑞典科学家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对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分析。
2 调查方法与监测分析
汾江河又名佛山水道, 西起佛山沙口, 横贯市区北部, 到南海平洲沙尾桥, 进入东平水道。全年的平均流量是103m3/s, 但枯水期只有5~6m3/s[1]。流经佛山市区、南海、广州3地, 从东到西流经佛山境内、桂城、平洲、大沥、盐部等6个区镇。现在调查的主要是佛山城区的河段底质重金属的总体水平。通过现场的采样处理和底质样品试验分析, 计算其重金属的质量比, 从而了解河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
2.1 底质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
底质指江、河、湖、库、海等水体底部表面沉积物质, 它反映了河流的历史和污染现状。经过调查研究, 根据汾江河河流特点和沿河两岸的厂区布局, 沿岸支涌和闸门分布情况, 沿河道分别在罗沙、街边和横滘布设3个采样断面, 罗沙属于河道上游, 河道较为宽阔, 街边在中游位置, 河道较直且窄, 下游的横窖是典型的淤积区域, 并在各采样断面分左、中、右布点, 采用抓斗式采样器对汾江河河道的表层 (0~20cm) 沉积物进行了采样。
在现场采样时, 把采集的样品分存于双层洗净聚乙烯袋中, 编号、贴好标签运回室内, 冷藏保存。做试验时, 剔除砾石、木屑及贝壳、杂草等动植物残体, 用玻璃棒将自然风干的沉积物轻轻压碎, 首先用20目尼龙网筛去掉粗沙粒和大块泥土, 然后用四分法四分底质样品, 取其中一份研磨成粉末样, 再过100 (80) 目尼龙网筛, 称取筛后的粉末样[2]。
2.2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底质样品分析项目为Cr、Cu、Zn、Pb、As、Hg和Cd 7种元素, 测定其含量。
2.3 底质样品的分解 (全分解方法)
底质样品的测定, 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样品是否消解的完全和所用的测试方法正确与否。测定Cu、Pb、Zn、Cd的消解运用的是HCl-HNO-3HF-HClO4分解法, 而测定汞的是硫硝混酸-KMnO4消解法, 测砷的是硝酸——盐酸——高氯酸消解法。样品的消解是测定的前期工作, 关系到最后的试验结果, 因而其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尤其重要, 并要注意使用试剂安全。
2.4 试验方法原理与计算
经过完全消解的底质样品, 加入试剂和简单的再处理方可以进行样品试验。同时, 各个的测定项目都要求重新配制标准溶液, 在试验中绘制标准曲线。不同的测定项目, 运用其最优的测定方法, 测定Cd元素, 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测定As和Hg运用原子荧光法, 而测定Cr、Cu、Pb、Zn运用的是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所有的测定项目元素都带有国家标准试样试验, 保证试验的准度。
3 底质重金属污染评价
3.1 评价方法和原理
这里选用瑞典科学家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某一区域沉积物中第i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ri及沉积物中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表示方法为: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3]。
瑞典科学家Hakanson提出的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RI) 法是一种相对快速、简便和标准的方法, 通过测定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的含量, 计算污染系数及生态危害指数, 考虑到影响污染的各方面,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受下列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包括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浓度, 即RI值应随表层金属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增大;重金属污染物的种类, 即受多种重金属污染的RI值应高于只受少数几种重金属污染的RI值;重金属的毒性水平, 即毒性高的重金属应比毒性低的对RI值有较大贡献;水体对重金属污染的敏感性, 即对重金属污染敏感性大的水体应比敏感性小的水体有较高的RI值。
3.2 计算原理
(1) 第i种重金属污染系数。
Cfi=Csi/Cni。
式中Cfi为第i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 (Cfi=Csi/Cni) ;Csi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i浓度的实测值;Cni为计算所需的参照值, 参照值采用工业化以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最高背景值。
(2)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Cd值是多种重金属污染系数之和, 公式为:
Cd=∑Cif.
(3) 潜在生态危害系数。
Eri=Tri×Cfi.
Eri为某一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生态系数;Tri为重金属i的毒性系数, 它主要反映重金属的毒性水平和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敏感程度, 各种重金属的Tri值为:PCB和Hg=40;Cd=30;As=10;Pb和Cu=5;Cr=2;Zn=1。
(4)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RI=∑Eri =∑Tri×Cfi=∑Tri×Csi/Cni.
RI为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危害系数和指数与污染程度的划分标准列于表1。
3.3 各类参数的确定
河流底质中重金属的浓度值取本次采样的实测值。
3.3.1 背景参比值的选择
目前研究中对参比值的选择差异较大, 有的以页岩平均重金属含量值作为全球统一的沉积物重金属参比值;有的以当地沉积物的重金属背景值为参比值, Hakanson提出以工业化以前全球沉积物重金属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
本文评价采用当地最高背景值 (1992年水利部组织的全国地表水沉积物背景值调查结果) 为参比值[4], 相对定量性地反映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见表2。
mg/kg
3.3.2 重金属毒性系数
本研究选择的主要重金属为Hg、Cd、As、Cu、Pb、Cr和Zn。重金属的毒性表现为对人体和对水生生态系统两方面的风险, 风险途径为水——底质 (沉积物) ——生物——鱼——人体。根据Hakanson提出的“元素丰度原则”和“元素释放度”, 某一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毒性与其丰度成反比, 与其稀少度成正比, 亦即与“元素的释放度” (在水中含量与沉积物中含量的比值) 有关, 易于释放者其对生物的潜在毒性较大。经过对一系列基础数据的处理, 上述7种重金属的毒性水平顺序为Hg>Cd>As>Pb=Cu>Cr>Zn, 重金属毒性系数Tri值为Hg=40, Cd=30, As=10, Pb=Cu=5, Cr=2, Zn=1。
3.3.3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系数分析
Hakanson提出的污染程度参数Cd和生态危害指数RI的划分是基于8个参数 (PCB、Hg、Cd、As、Pb、Cu、Cr和Zn) , 本次评价参数不含PCB。因此, 根据生态风险指数的控制因素, 调整后的Cd、RI值划分标准见表3。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不仅反映了某一特定环境中的每一种受污染物的影响, 而且也反映了多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 并且用定量的方法划分出潜在生态危害的程度, 是目前研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国际上具有深刻的影响。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重金属污染物程度及分布
汾江河底质 (沉积物) 重金属以当地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计算的单项污染系数Cif和多项污染系数Cd列于表4。从表7可见, 单项污染系数Cif≥6的重金属有Zn、Cd、Cu、Cr, 其中Zn、Cd在各个采样点的值都超出了单项污染系数Cif“6”, 且有些数值较高, 将近4倍之多;而Cu也只有S8=3.46没有超出外, 其他的值都大于“6”;相对来说, Cr的Cif≥6只有S7和S2。3≤Cif<6的重金属为As、Cr 、Cu 、Pb;1≤Cif<3的重金属为Pb、As、Cr、Hg;Cif<1的重金属为Hg。多项污染系数Cd≥28为各个采样断面, 由此可知道, 汾江河段的污染指数很高。
评价结果表明, 汾江河段重金属的污染都在“很高”。监测断面最大值出现在横滘的S2点, 为78.83, 原因是横滘处于汾江河的下游, 其积污量更大;第2大污染系数值是罗沙断面的S7, 主要原因是罗沙两岸的工业厂房的排污口的直接排放, 且得不到的上游东平河的水源充足补给;总体水平来说, 横滘、街边和罗沙3个断面各个监测点的Zn、Cd、Cu、Cr的污染系数均为“高”。沿程分布无明显下降趋势, 重金属污染顺序为Cd> Zn > Cu > Cr > As > Pb > Hg。
4.2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汾江河底质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 (Eri) 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RI) 及排序结果列于表5、表6和图1。可以看出, 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ri≥320的重金属有Cd, 主要出现在罗沙断面和S3、S6两个采样点;160≤Eri<320的为Cd, 各个采样点的值都大于200;80≤Eri<160的主要为Cu、Hg;40≤Eri <80的主要为As、Hg、Cu;Eri<40的为As、Cu、Cr、Pb、Zn。3个河流监测断面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都是大于380, 最大值是横滘的S2为611.7, 其次是罗沙的S7监测采样点。
评价的结果是汾江河河河道9个监测点都具有“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 Cd属于很“极高”的潜在生态危害, Hg、Cu属于“中等”的潜在生态危害, As、Cr、Pb、Zn属于轻微风险。
综合分析汾江河河段各个断面的底质 (沉积物) 重金属的单项污染系数Cif、多项污染系数Cd、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ri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 汾江河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污染最严重的是Cd、Cu, 其次是Hg 、As、Pb, Zn与Cr相对污染较轻。
5 结语
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以当地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 对汾江河底质的重金属污染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汾江河河段各监测断面的底质都受到重金属的极强的污染, 具有很高的潜在生态危害, 横滘、罗沙的河段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最严重的重金属元素是Cd、Cu, 其次是Hg、As、Pb, Zn与Cr相对污染较轻, 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镉。然而, 其具体的来源还需探讨。污染元素Cd、Cu沿程分布无明显下降趋势, 可能与沿岸的工业、厂房布局和河流水文条件、流量等相关, 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1) 减少外源性重金属的进入。
要大力控制污水中重金属的排放, 尽可能建立污水处理厂或是废水再生回用工程。
(2) 对严重污染的底泥的治理。
对上底泥疏浚, 并填入清洁泥沙或碎石, 可以有力地抑制底泥对河水的二次污染, 若用具有吸附功能的粘土作为铺填物, 则有望进一步改善水质, 或是建造引水稀污工程, 这主要是上游与东平河相连设置的水闸需要定期补充一定的水量, 用以冲稀污染物。
(3) 进行水体生态修复与重建。
有必要栽培一些耐性较强且速生的植物, 萃取水体沉积物底泥中的重金属。合理规划沿岸土地利用, 整治排污源, 减少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使经济建设, 人口增长, 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建设和谐、共进的社会。
摘要:为了解佛山汾江河河道的污染状况和周边环境对河道的影响, 对汾江河底质 (沉积物) 重金属的总体水平进行了监测与分析, 并采用瑞典科学家Lars Hakanson指数法, 以当地土壤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对其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汾江河河道重金属污染基本上属于强的生态危害和接近极强的生态危害, 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Cd, 其次为Cu、Hg、As、Pb、Zn、Cr, 其中Cd的生态危害已达到了极强的程度。
关键词:汾江河,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参考文献
[1]利锋, 韦献革, 余光辉, 等.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6, 18 (4) :12~14.
[2]何燧源.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M].北京: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001.
[3]石浚哲, 刘光玉.太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性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1, 13 (3) :24~26.
潜在危害 篇11
关键词:矿山、重金属污染、地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
沉积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底栖动植物生存发展提供了基础的外部环境;沉积物也是河流水环境体系中重要的“汇”和“源”,其环境质量常被视为可用于评价水体累积污染程度的指示指标。本文研究的矿山位于广东粤北山区,属特大型多金属矿山。经多年的开采,矿区附近已形成两个主要的尾矿堆积库。由于尾矿渣中硫含量较高[1],其与空气接触后易被氧化,导致矿坑土壤酸化严重,加剧了尾矿中重金属的流失。本文以矿区下游主要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调查为基础,对矿山尾矿库及下游河流沉积物的污染水平及潜在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为评估矿山废水环境影响及累积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2012年8月,对矿山拦泥坝和尾矿库及其下游受纳河流沉积物进行采样。使用重力底泥采样器采集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样品,用双层聚乙烯袋密封保存带回实验室处理;样品自然风干后,剔除残留枝叶,砾石等杂物,研磨过筛(100目);采用四分法取样分析各指标。所有实验用器皿均在10%的硝酸溶液浸泡1天后洗净使用;使用等离子光谱法测定表层沉积物中Pb、Cd、Hg和As含量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显示:除汞元素以外,各采样点的各金属指标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拦泥坝和尾矿库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均远远超出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其中铅、砷浓度最高,超Ⅲ级标准9.8和31.2倍,超广东省背景值167.8和131.5倍。而尾矿库坝前的镉浓度最高,超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13.9倍,超全省背景值572.1倍。矿下纳污支流河流沉积物环境质量整体超Ⅲ级标准,其中镉超标0.7-1.3倍,砷超标2.8-5.8倍之间。
2.2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采用地累积指数法(Forstner,1989)评价各金属指标相对富集程度,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可见,矿下下游河流沉积物中镉的累积程度最高,各监测点评价级数在5-6级之间,为强-极强或极强污染程度;汞累积程度最低基本处于无污染(0级)或无-中度(1级)污染。铅、砷累积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在拦泥坝(6级)及其直接纳污支流(4级);下游河流累积影响相对较轻,处于无污染或重度污染。采用均方根指数综合各重金属指标地累积指数[2]评价矿下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As≈Pb>Hg。
表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地累指数Igeo与分级
2.3 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采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sk index,RI)评价矿下水体重金属生态危害,结果显示(见表2):Hg的生态危害系数Ei在各点均处于轻微级别;拦泥坝Cd、Pb和As的生态危害程度系数都超过320,达到极强程度;尾矿库Cd的生态危害系数最高,也达极强程度。尾矿废水的直接受纳小溪沉积物中Cd、Pb和As的生态危害系数大多处于强水平;而支流与干流生态危害指数在3.2~66之间,处于轻微危害至中等危害之间。根据各重金属元素生态危害系数均由强至若排序,则有:Cd>Pb>As>>Hg。从综合危害指数RI上看,矿山拦泥坝及尾矿库的生态危害程度最高,都已超过极强程度,是下游水体重金属水质的主要风险源。
表3 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危害评价
3. 结论
(1) 通过对广东粤北某重金属矿尾矿库与拦泥坝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分析表明,Cd、Pb和As浓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污染下游河流的主要污染来源。矿下直接纳污小溪的沉积物环境质量已劣于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超过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下游支流与干流水体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三级标准。
(2) 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发现各重金属指标在受影响水系中的富集程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依次为:Cd>As≈Pb>Hg;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依次为:Cd>Pb>As>>Hg,并且Cd也是主要影响因子。
(3) 矿山下游各河流沉积物综合生态危害指数沿程逐渐降低趋势,但受矿山长期累积污染的趋势已经有所显现。
参考文献:
[1]柬文圣,张志权,蓝崇钰.广东乐昌铅锌尾矿的酸化潜力[J].环境科学,2001,22(3):113-117.
[2]许振成,杨晓云,温勇 等. 北江中上游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环境科学,2009,30(11):3262-3268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潜在危害 篇12
关键词:氟硅酸钠,有害物质,预防措施
0 引言
氟硅酸钠又称为六氟合硅酸钠,简称:SSF,英文名称:Sodium fluorosilicate,分子式为Na2SiF6,氟硅酸钠分子量是:188.06,分解温度为300℃,密度:2.68g/cm3。溶解性:微深于水,不溶于乙醇,溶于乙醚等。受高热或接触酸雾放出剧毒的烟雾。灼热后分解成氟化钠、四氟化硅。分子式为Na2SiF6,CAS号:16893-85-9,执行标准是HG/T3252-2000,危编号是674,危险级别为6.1,商品编码为2826.2000,有如下的指标名称一级品氟硅酸钠(以干基计)含量≥99%,105℃干燥失量≤0.30%,游离酸(以HCl计)含量≤0.10%,氯化物(以Cl计)含量≤0.15%,硫酸盐含量(以SO42-)计)≤0.25%,铁(Fe)含量≤0.02%,细度-250um≥90.0%。
1 氟硅酸钠的危害
1.1 氟硅酸钠的生产
一般企业普遍采用沉淀法工艺进行生产。第一步是氟硅酸与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氟硅酸钠的沉淀物;第二步通过液固分离、洗涤、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得到产品,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加入抗结块剂减少氟硅酸钠的结块程度。
另外,氟硅酸钠溶液中基本上没有其他杂质成分。这种生产工艺通常有两种生产方法:第一种为磷肥复产法,是利用磷肥也就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的含氟废气用水吸收,然后再与氯化钠反应生成而得。进行综合利用,变害为宝,是工业上生产氟硅酸钠的主要途径;第二种方法称为中和法,即利用烧碱或纯碱中和氟硅酸而得来。
氟硅酸钠生产过程中,所需钠离子主要来源于氢氧化钠、碳酸钠、芒硝和食盐。选用接近酸碱度为中性的母液做原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果选用母液为含有钠离子的盐做原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加废水净化处理的成本。具体选用什么原料要根据实际原料的成本,附加考虑到废水的净化处理的费用,以此来决定采用的原料。
1.2 氟硅酸钠的性质
氟硅酸钠物化性质为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没有味道。灼热(300°C以上)后分解成氟化钠和四氟化硅。在碱液中分解,生成氟化物及二氧化硅。具有一定的吸潮性,总的来说微溶于水,可以溶于150份冷水,40份沸水,完全不溶于乙醇,但是可以溶于乙醚等其他溶剂中。其冷水溶液呈中性,在热水中分解呈酸性。相对密度2.679,晶系为六放,折射率为1.312,1.309,比重是2.679,溶解度为6.52(g/L)(290k),中等毒性,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25mg/kg,有刺激性。氟硅酸钠水溶液可以发生缓慢的水解,分解出有毒物质。在温度为450℃以上时进行灼热可以分解氟化钠和四氟化硅。
1.3 氟硅酸钠的用途
氟硅酸钠是建筑、建材工业用量最大的氟硅酸盐品种。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搪瓷助溶剂,玻璃乳白剂、耐酸胶泥和耐酸混凝土凝固剂和木材防腐剂,农药工业中常被用于制造杀虫剂。木材工业中常被用于防腐剂;可作为吸湿剂来软化耐酸水泥。天然乳胶制品常被用于凝固剂。电镀锌、镍、铁三元镀层中常被当作一种添加剂,还常被当作塑料填充剂。另外,还可于药品的制造以及用氟化对饮用水进行处理和制造人造冰晶石的氟化钠。
1.4 氟硅酸钠的危害
氟硅酸钠具有较强酸性、腐蚀性和一定的毒性,受高热或接触酸雾放出剧毒的烟雾。当氟硅酸钠接触到酸类会反应,散发出腐蚀性和刺激性的氟化氢和四氟化硅气体。不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且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空气质量。而且在氟硅酸钠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导致污水处理的费用提高,且处理后的污水Cl离子含量较高,对周围水质影响较大。
1.4.1 氟硅酸钠对人体的危害
氟硅酸钠对人的呼吸道和眼睛黏膜胡刺激操性作用,严重时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患或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误服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样的急性中毒症状,吐泻物中常含血,严重者可发生抽搐、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甚至使人窒息死亡可致死。皮肤接触可致皮炎或干裂。
长期接触低尝试含氟气体则会造成慢性中毒,表现为鼻出血、齿龈炎、氟斑牙、牙齿变脆等症状,还可见持久性消化道、呼吸道疾病。
1.4.2 氟硅酸钠对环境的危害
氟硅酸钠有毒,对环境有污染,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产生大量的废水,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去处理这些废水。工业上用到水的地方很多,根据用水水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达到应有的标准。
所以对水质的处理起来相当的麻烦,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2 氟硅酸钠危害的预防措施
2.1 实验室监测方法
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GB7484-87,水质,氟化物)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15433-95,空气,氟化物)进行氟硅酸钠危害物质的检测检验,预防氟硅酸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在专用废弃场所深层掩埋。若有大量泄漏,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
2.3 急救措施
当皮肤接触氟硅酸钠后,要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进行冲洗;眼睛中误接触氟硅酸钠后,要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抓紧时间就医;不小心吸入氟硅酸钠溶液挥发的气体,要赶紧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假如情况严重,如呼吸困难时,马上进行输入氧,抓紧时间前往医院就医;在误食入氟硅酸钠后,要饮入大量的温水,进行催吐,洗胃,再服牛奶保护胃黏膜,并且到医院抓紧就医。
2.4 防护措施
操作过程重要注意进行密闭操作,隔离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乳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保持包装完整,防止洒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5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2.6 包装方法
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纤维板桶、胶合板桶、硬纸板桶;塑料袋外塑料桶(固体);塑料桶(液体);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2.7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酸类、食用化工原料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轻装轻卸,保持包装完整,防止洒漏。
参考文献
[1]宋海香,吴应霞,张春霞,等.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混合物对硝酸钠的防结块效果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5,35(2):126-129.
[2]ZhaoRuixiang.Process optimization in batch crystallizationofsodi-um fluosilicate[J].Cryst.Res.Techno.l,2005,40(3):243-247.
[3]葛二福.现代干燥理论与技术简评[J].化工装备技术,2004,25(2):19-23.
[4]潘永康.现代干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5]江善襄,方天翰.磷酸、磷肥和复混肥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39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