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比较(精选7篇)
风险因素比较 篇1
摘要:我国的住房市场越来越具有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的某些类似特征。虽然我国目前没有爆发金融危机, 但不等于不存在潜在危险。因此有必要将我国房贷风险因素与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类似因素进行比较, 以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贷风险,比较分析
一、房贷主体的信用等级比较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信用堪称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十分珍惜它, 尽力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去建立自己的良好信用。并且, 许多人出于建立良好信用史的目的, 即使有足够的现金, 也宁愿支付利息贷款购物。因为个人信用的有无与优劣, 是个人能否得到贷款及贷款条件如何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从未借款, 当然也没有按期还款的记录, 从而就无法建立和保证自己的信誉。西方现代个人信用制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
相比美国的信用制度建设, 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是在九五计划末期国内市场出现疲软、内需不足的形势下提出并开始起步的, 是随着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增加而产生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深入进行,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一制度建设毕竟刚刚起步, 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从总体上推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1、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的运作不够规范
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的规范化运作, 是个人信用制度重要的微观基础。虽然我国相继建立了几家个人信用中介机构, 但无论从影响还是规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这些机构运作的外部关系尚未彻底理顺, 个人联合征信缺乏制度保障。
其次,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个人资信公司在征信业务的运作中, 对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尚未引起重视。再次, 信用中介机构对征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2、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
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 个人征信数据源的内容、个人信用报告的格式、个人资质认证、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以及征信数据库建设、信用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都涉及标准化问题。在我国, 个人信用评估虽已逐步开展起来, 但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方面, 各家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的评估自成体系, 重复操作, 相互之间难以衡量, 各评估机构作出的评估结果大相径庭, 可比性不强, 不利于个人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也不利于与国际同行业接轨。另一方面, 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缺少一整套经过科学设计、严密论证、权威度高、可推广使用的个人信用评估程序和相应的评分模型, 以保证个人信用评估的公开化、标准化和公平性。
虽然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信用建设体系还不完善, 但也许正是因为起步晚, 并在推行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才为我国形成一个运作规范、体系完善的信用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加快完善我国信用建设的步伐, 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的发生。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比较分析
美国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领域的作为颇受世界各国称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二十世纪最主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起源于美国。早在1938年, 为促进“大萧条”后经济的复苏, 美国成立了政府全资的抵押证券公司, 开始探索抵押二级市场业务。随着抵押市场制度建设的日趋完善, 在一级市场上美国政府先后创设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等三家机构从事二级抵押市场的操作。这些机构既向低收入者和偏低收入者提供抵押贷款, 也向一级市场的贷款机构购买按揭。在政府机构和政府设立企业的示范作用与市场准入自由政策的指引下, 大量私营金融机构自五十年代起也进入抵押二级市场, 这使美国的抵押证券市场形成了政府机构、准政府机构和私营公司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这种新的融资方式极大促进了住宅信贷的发展。在美国的债券市场上, 住宅抵押证券己成为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债券。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化解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问题方面颇有成效, 但这种方式并非放之四海皆适用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发展, 是因为其具备实施的基础条件:第一, 美国拥有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 为发行住房抵押债权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容量;第二, 拥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工具, 专业的运作、服务机构;第三, 存在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机制, 即有完善的个人信用调查、房地产评估、保险和担保机制等;第四, 美国证券市场上有足够数量的机构投资者, 通常是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特别是拥有契约性长期资金来源的机构投资者购买;第五, 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的支持, 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证券的有效流动。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下,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类金融制度创新仍然具有双刃剑的性质, 稍有不慎, 也会产生蝴蝶效应, 酿成巨大灾害。因此, 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 一定要汲取别人的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慎而又慎地做好探索工作。
近几年,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规模随着住房消费的大幅增加而迅速增长, 这使得住房抵押贷款相对其他资产业务而言成为银行的优质资产, 因此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潜力。但我国房地产证券化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 缺乏明确的产权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
房地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是明晰的房地产产权, 只有这样才能使分割房地产产权成为可能。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产权制度尚未完善, 对产权分割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同时, 也没有抵押信托的基金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
(二) 缺乏专门的证券化组织机构和高精尖的专业人才
要加快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 须具备严密的证券化组织机构, 包括管理委员会、监督机构和具体的操作机构。但我国目前证券化水平相对较低, 各项工作都处在完善和发展阶段, 相比较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在证券化程度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 缺乏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
虽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并最终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房贷证券化的一些正面积极作用, 拒绝对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改革。虽然我国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却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审慎推进房贷证券化, 符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谢云山, 《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04.10
[2]、徐建斌, 《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的微观机制及其防范措施》[J], 投资研究, 2003.8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比较 篇2
1、会计风险概述
所谓风险, 就是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中, 人们的某项活动可能带来的危险或者损失, 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 具有不确定性, 但是它的发生是客观的。而风险的不确定性可能为企业或个人或者带来利益, 或者带来损失。
而会计风险的产生则是因为会计信息具有不准确性, 而会计信息的不准确会给多方面带来损失, 不仅包括企业, 同时会计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为这些损失负责, 与此同时, 经济活动中的公众也会遭受经济损失。错误的会计信息也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 误导资源流向, 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阻碍。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企业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降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 如果出现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信任危机, 为违法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风险愈演愈烈, 一些企业甚至为了私人利益是而视会计风险为无物, 这些行为不仅为企业, 个人带来的严重的损失, 而且还严重的威胁到了国家的利益, 因此, 预防会计风险已经成为了整个经济领域以及经济的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上所述, 会计风险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 会计人员因为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引起损失的各种可能性。而且, 因为会计风险的对象可以分为会计人员, 管理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所以, 根据会计风险的影响对象的不同, 我们将会计风险分为会计人员的责任风险、管理者的责任风险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损失风险。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统计的时候出现错报, 漏报的现象。第二, 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第三就是会计人员整理会计信息缺少准确的依据等。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使得我国的会计风险与日俱增。
2、审计风险概述
在国际审计准则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因为财务报表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而审计师对这些财务报表提出了不相应的审计意见而产生的风险。而我国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中存在错误,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提出了不恰当的意见的可能性。从这个概念中, 我们可以分析出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就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 原是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 没有被注册会计师为发现的可能性。而财务报表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按照相关的会计规范向审计部门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第二, 被公允的财务报表却被注册会计师认为是错误的。从这两层含义上,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审计风险的定义虽然与国际上的标准在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不同, 但是实质上却是相同的。
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含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审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客观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管, 总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误差, 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道德也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正是因为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决定了我们只能认识它, 不能根除。
第二, 普遍性。只要存在审计活动, 就会存在审计风险, 而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 离不开审计, 而经济活动无处不在, 这就决定了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第三, 可控性。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客观的, 因此只要正确的认识审计风险, 对审计风险领域进行正确的分析, 就可以以此为根据而采取正确的措施, 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 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联系
1、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共同点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虽然在概念上具有本质的不同, 但是因为它们都存在于经济活动中, 所以它们也具有共性。
第一, 二者都具有客观性。这两类风险都是实际存在的, 不因为人们意识的改变而改变。而且, 财务会计进行信息处理时都要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 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 这些假设条件都是无法达到的, 所以, 只要存在会计工作, 就会发生会计风险。而审计风险也是因为对经济活动进行处理的时候发生的差错, 是与生俱来的。这些就决定了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措施对它们进行认识, 进而降低它们对社会所造成的损失, 而不能彻底的消除。
第二, 二者都就有多样性。造成这两类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 而且会计与审计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形成风险, 因此, 按照不同规定依据进行分类, 可以将他们分为各种类别。如会计风险可以分为自身存在的固有风险, 会计人员引起的行为等;而审计风险按照产生环节不同可以分为与客户相关的聘约风险, 计划时的计划风险以及抽样风险等。同样的, 还可以按照风险的影响对象不同, 影响程度不同等因素进行划分。
第三, 二者都存在可控性。虽然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都具有客观性, 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无法认识风险。随着风险产生的原因的不同, 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认识, 进而对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种类间接的减少信息失真状况的发生, 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进而降低会计风险。同时, 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会计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来降低会计风险。而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从审计风险的三个因素入手, 即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审计自身固有的风险以及对审计进行控制所产生的风险, 通过对三个因素之间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反比关系来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对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进行分析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2、会计风险与审计风向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 二者产生的基础不同。会计风险产生是因为会计责任, 而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审计责任, 而这两种责任却具有本质的区别。会计责任是因为企业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而对企业的资产及财务资料进行管理, 而审计责任则是保证审计报告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而具有准确性。此外, 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会给企业带来会计风险的潜在威胁, 而审计人员要通过工作的严谨态度来发现审计报表中的错误, 不然也会引起审计风险。但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只能由自身承担, 不能被转移, 根据这一特点也可以区分审计风险与会计风险。
第二, 二者的风险构成不同。两种风险产生的不同原因, 决定了它们具有多样性, 进而决定了它们也具有不同的构成因素。根据会计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可知, 会计风险包括行为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行为引起的, 还包括因为会计人员的道德与能力而引起的道德风险与能力风险。而审计风险则包括审计活动自身具有的固定风险, 对审计活动进行控制与审查引起的控制风险以及审查风险。
第三, 二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控度。在会计风险中, 会计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对会计的固有风险进行控制, 而对于因为会计的技术问题所产生的风险, 会计人员同样也可以通过业务能力的提升而对其进行控制。但是对于审计中的固有风险来说, 它经常会受到审计的对象的不同而产生影响, 因此面对它进行控制就不能依靠审计人员能力的提高, 需要了解项目相关的性质, 财务状况等。所以, 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只能够从其他两类风险进行。因为控制的风险类别不同, 具有的风险控制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 审计风险与会计风险之间即存在着相同点, 也存在着不同点, 这有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 才能对它们进行更好的掌握, 进而将其风险控制到最低, 降低企业, 个人和国家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继兰, 胡元华:《试论会计风险和防范》, 《山东经济》, 2002年第5期
[2]、王瑾:《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措施》, 《北方经济》, 2005年第4期
[3]、尹海平:《审计风险与会计风险异同浅析》, 《经济师》, 2010年第1期
风险因素比较 篇3
风险审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经济活动中, 以被审计的企业的风险评估资料为基础, 对影响被审计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审计的对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确分析, 最终对其进行量化范围和重要关键部分进行实际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是着重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时在财务账目导向审计和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面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 由于世界经济极速发展, 人类社会都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种世界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果仍然使用原先传统的审计方式最终不能够很好对完成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在变化的过程中被审查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个孤立的主体。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考虑范围就只是仅仅考虑了被审计企业本身的各种因素, 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影响到企业发展运行的外部因素。当然, 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是全民国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决定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基本上是没有外部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 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 所以市场根本就没有其到作用:
(一) 从审计角度方面分析
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针对的大部分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 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考虑的角度就拿仅仅只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问题。许多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竞争, 在审计工作中根本就不用考虑市场或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考虑审计影响因素时只能够从企业局部去分析, 而不会从企业发展的整个市场生存大环境去考虑, 更不会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十分的小, 很难从客观上正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 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维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分析思路。审计模式采用自上而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简单模式。, 而不是系统全面的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 所以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更不可能把企业的的运行经营风险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 所以往往用传统方法进行的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真实性, 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因此其审计结果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三) 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本模式下的测试性初级方法, 这种评估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表面的风险进行过高的评价, 这样就忽略了一些表面因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 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可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方面, 对其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的初级方法, 这样对固有的风险因素做出的评估十分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更加不利于从总体上风险评估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 最终导致评估失衡。
(四) 从审计过程中的事实性参考依据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考的审计因素通常哟偶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思维模式就是假设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其中的固有风险行业控制风险既要受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的影 响, 同时还要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另外, 检查风险部分也不能够完全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彻底隔离开来。因此, 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十分的有限, 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实际情况。
二、从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分析
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方法。形成了在传统审计评估考虑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考虑。是战略思考和理论思考在实际审 计工作中运用的新模式。具体的就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亲自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实质性的测试对企业的自身风险评估审计水平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三、从现代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比较进行分析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就在审计技术和审计思维方面的不同。具体的也有五个方面:
(一) 审计重心的改变
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微观的局部, 而现代的审计方法从全方面的对审计对象进行了宏观分析, 并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风险评估上面, 这样十分的有利于控制识别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信息, 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
(二) 风险审计方式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方式而言, 现代的审计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进, 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 而且还对非财务信息资料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 获取审计关键依据的改变
现代审计评估获取依据的关键信息主要从企业员工和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征集信息, 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需要从整体的宏观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充分全面的控制住了企业才财务会计报表上面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 新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2
[2]张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A会计事务所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徐宝华, 於超.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审视[J].消费导刊, 2009;10
[4]韩琳, 张淑贞.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J].价值工程, 2010;22
项目风险量化评价方法比较 篇4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信息熵,蒙特卡罗模拟
工程项目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风险可能会带来灾难, 也可能带来利润, 关键是如何看待风险, 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证明, 要成功达到规避项目风险, 节约成本, 甚至增加赢利的目的, 必须实施风险管理。风险评价是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对策选择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各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一) 模糊综合评价法
风险评价是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 其评价体系直接影响项目的风险决策。对于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件, 其分析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从多目标决策中划分出来的一种新的数学方法, 当影响事物因素较多, 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时, 采用此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模糊综合评判法用于评估工程的风险性时, 一般包括如下四项工作:
1. 建立综合评价集合。
设着眼因素集为U={u1 u2…um}, 抉择评语集为V={v1 v2…vn}, 它们均为有限集。
2. 确定被评价事物相关各因素的隶属度。
隶属函数是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关键之一, 它是一种对不能精确定量表述的事物现象、规律及进程的模糊陈述的表达式, 由此确定的隶属度是对模糊概念贴近程度的度量。因此, 隶属函数确定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目前, 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通常用模糊统计方法或者是凭实际经验, 为对着眼因素集中的ui (i=1, 2, …, m) 作单因素评判, 从因素ui着眼确定该事物对抉择等级vj (j=1, 2, …, n) 的隶属度rij, 并由此得出ui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 ri2…rin}, 它是抉择评语集合V上的模糊子集。由m个着眼因素的评价集可构造出模糊关系矩阵R:
它反映了集合U与V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其中rij表示因素ui对抉择等级vj的隶属程度。
3. 确定各评价因素对评价对象的权重。
对于被评判的事物, 由于从不同的着眼因素可能会得出觉然不同的结论, 而且在诸多着眼因素ui中, 对总评价的影响程度不一, 存在着模糊择优因素。因此, 评价的着眼点可看成着眼因素集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在模型中, A称为输入模糊向量, 记成A={a1 a2…am}。式中ai (0芨ai芨1) 为ui对A的隶属度且规定, 它是单因素ui在总评价中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A中的分向量称为因素ui的重要程度系数, 或称权重。目前有多种方法用于确定权重值。为获得合理的结果, 本文采用求层次分析法 (AHP) 中正互反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来确定权值。
4. 综合评价。在确定了模糊矩阵R和模糊向量A后, 可作如下模糊变换来进行综合评判:
B=AR={b1 b2…bn}
式中B称为输出模糊向量, bj=Σakrkj, j=1, 2, …, n。由此得到评价集V的模糊子集, 即输出模糊向量B, 其分向量的数值大小将相对地反映工程施工中有关因素的风险程度。
由专家构造区间数判断矩阵, 用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获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影响工程项目各目标的风险进行逐级分层次评价, 进而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 可实现风险评价的定量化, 评价结果可为项目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实例表明, 本方法能较好地考虑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符合工程实际。
(二) 信息熵评价
信息熵的通俗解释就是通信前后收信者从消息中获取的信息, 从数量上等于通信前后“不确定性”的消除, 当然, 通信后获取的信息量也应该是消息发生概率的某一函数。由此可见, 它是对信息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消除, 这种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相联系, 而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概率的大小来表示。而工程风险的发生也是一种概率关系, 从而为其工程风险分析奠定了数学基础。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 (Shannon) 把熵概念引入信息论中, 作为系统不确定性的量度。当系统处于几种不同状态时, 设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i (i=1, 2, …n) 时, 该系统的熵就为:
当所有的Pi都相等时 (即等概率) 情形, H达到最大值, 即Hmax=lnn。这一性质称为熵的极值性。这里讨论的就是利用熵的含义来实现各评价因素指标的评价优序, 建立基于信息熵的优序模型。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普遍采用专家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通过评价尽可能多的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多种评价工具 (模型) 、全面综合各方专家意见以达到尽可能的科学、客观。最后由决策委员会 (决策者) 决策。因此, 设有m个待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的评价问题中, 利用专家法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可得到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R'=rij'
按照下列公式对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得到归一矩阵R=
rij=rij'-minrij'/maxrij'-minrij'式中rij'缀 (0, 1)
在 (m, n) 评价问题中, 可以定义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为:
则第j个指标的熵权dj定义为:
当某一指标的熵越大, 其熵权越小, 该指标在竞争程度上越不重要。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熵权:按照公式 (1) 可以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熵权dj。通过专家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出相应评价指标在决策中相对重要程度权重值wj, 按下式计算综合权重:
进行项目优序评价:把评价对象集映射到距离空间, 可得:
在进行优序评价中, 若只重视偏差的总和, 可取p=1, 得:
显然, 距离小者更接近理想方案, 我们就可以按照Lp (λ, i) 由小到大进行排序评价。
应用效应信息熵对工程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可以得出不同风险防范比重,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当然, 现今还没有对效应数值有一个大小的概念, 这需要采集过去的一系列成功案例, 用此方法对其量化, 这样便可得到项目风险的效应信息数据库, 从而为以后的项目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资料。
(三) 蒙特卡罗模拟
蒙特卡罗 (Monte-Carlo) 方法又称随机抽样技巧或统计试验方法, 它是估计经济风险和工程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可以直接处理每一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 并把这种不确定性在成本方面的影响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出来。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多元素变化分析方法, 在该方法中所有的元素都同时受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工程上常用模拟预测工程项目的风险。
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模拟技术, 即通过对每一随机变量进行抽样, 将其代入数据模型中, 确定函数值。这样独立模拟试验N次, 得到函数的一组抽样数据。由此便可以决定函数的概率分布特征, 包括函数的分布曲线, 以及函数的数学期望、方差等重要的数学特征, 将N次模拟的结果用累计频率曲线和直方图来表示。例如, 某房地产投资项目每年所得赢利额Y由售房收入S, 工程建设费B和工程运营费M三个因素确定, 表达式为:
式中a、b、c、d>0均为常数;S、B、M均为随机变量, 其对应概率密度函数为f (S) , f (B) , f (M) 。每取一组S、B、M的值, 就可根据公式 (1) 得出一个Y值;取N组S、B、M值, 就算出相应N个Y值, 最后得到Y的概率分布。
应当指出每一个试验应当是随机的和独立的, 而且要避免重复。对模拟次数N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常认为N应该足够大, 因为这样才可以生成一条更光滑的概率分布曲线图。
可以看出, 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一个实际问题, 基本步骤如下:
(1) 根据实际问题, 构造模拟的数学模型;
(2) 根据模型的特点, 进行相应的概率分布的多次重复抽样;
(3) 将抽样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4) 得出结论。
在对每一个随机变量进行抽样的时候, 产生大量具有一定分布的随机数,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在理论上, 只要有了一种具有连续地分布的随机数, 就可以通过抽样的方法得到任意分布的随机数。在连续分布函数中, [0, 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函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因此, 在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一个实际问题时, 必须首先解决产生大量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然后用各种抽样方法将产生的均匀分布随机数转换为具有一定分布的随机数。
简言之, 蒙特卡罗方法就是模拟随机变量x1, x2, ∧, xp的函数η=η (x1, x2, ∧, xp) 得到的抽样值η1, η2, ∧, ηn, 经统计处理后得出的η的概率分布或各阶矩阵的统计估计, 最后得到问题的近似解, 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方法。
二、三种方法的比较
模糊数学把定性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定量描述, 为工程管理和风险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工程项目风险的描述, 实际就存在模糊性, 大多数工程的风险都很难给出具体的风险率或可能的损失, 同时,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又是一个涉及多项因素的多目标过程, 所以, 将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运用到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是必然的。这种方法的结论也没有得出项目风险程度的确切值, 只能判断项目大致的风险度。
在工程风险分析领域, “不确定性”因素复杂多变, 而这些方法在考虑风险因素时, 虽也考虑过主观和客观, 但囊括这两方面的综合考虑却较少, 比如说:涉及到风险权重时, 只考虑主观因素, 忽视客观因素;而涉及到风险发生概率时, 只考虑客观因素, 而没有把主观和客观因素加以很好地结合, 这样就使工程风险因素量化分析失去先天的可靠度, 从而不能准确地分析, 也就无从采取有力的措施。而由美国科学家 (C.E.Shannon) 提出的效应信息熵模型却很好地解决了关于“不确定性”的评价问题, 尤其在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考虑上, 其科学性更加可靠。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一种多元素变化分析方法, 在该方法中所有的元素都同时受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该技术的难点在于对风险因素相关性的辨识与评价, 可以直接处理每一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 并把这种不确定性在成本方面影响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出来。既有对项目结构分析, 又有对风险因素的定量评价, 因此是比较适合在项目中应用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 每一种工程风险分析技术的提出都是伴随着具体工程问题的出现和需要而产生的, 都有其特点, 都有它们的适应性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风险评价中必须灵活地运用以上各种评价方法, 取长补短, 从工程项目的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对用不同评价方法评价出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计算, 最后得到工程项目某一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 这样才能为后阶段的风险防范制定可行的、合理的对策, 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桌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张文俊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Nigel JSmith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英国Black well科学出版社1999
【4】Stephen Mak David Picken Using RiskAnalysis to Deter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Contingence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4
【5】仰炬张朋柱基于粗糙集信息熵投资优序评价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414
会计决定因素比较与改进 篇5
一、会计六要素的比较
(一) 资产
资产的特征概括为三方面:第一, 资产是一项经济资源, 不论是作为独立的资源还是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有效使用, 最显著的特征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或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或是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如果连这个特征都不具备, 就不能称之为资产的条件。第二, 资产的获得不在现在不在未来而是过去, 是通过过去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也就是说资产的较少或是增加都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促成的, 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交易或是未来计划、合同, 都不能作为资产的组成部分加入到资产的核算中。第三, 不论是有形商品还是无形产品或是货币, 只有是由企业控制或拥有的才能认定为企业资产。拥有就意味着企业对其可以任意支配, 使其所有权的拥有者;而控制是说, 企业对其并无所有权, 但对其有着充分的认识, 不论是资产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还是可能取得的利益都有着专业而精确地分析, 而且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这项资产通过合理的使用, 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 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 可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定义与我国的资产定义相比, 可以发现有两点出入:一是没有了“该资源预期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是没有了“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保持高度一致性的, 对资产的基本特征也是很完善的概括出来的。这一定义的现实意义是确定资产的性质, 然后以一个明确的概念将其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 与此同时, 现行的财务报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资产核算。通过这样一条一条的明确的比较, 在国际贸易交易中, 可以清楚地知道关于资产的核算哪些方面可以套用我国的核算体制, 哪些需要另外进行核算, 保证在涉及到资产内容上, 可以对合作方或是竞争对手有着清醒科学的认识。
(二) 负债
我国的会计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负债, 是指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存义务, 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外流。”将这两种定义比较起来看, 其实实质和内容都是一样的, 没有多大的差别。这就说明, 国际上对负债这一要素的看法与我国是一致的。那么, 在国际贸易交往中, 关于负债这一部分的核算我们可以按照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来执行。但也要注意一下其他地区的负债的内容和特征, 尤其是与我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 是指特定实体由于当前义务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的牺牲, 该义务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 表现为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由此可以总结出美国会计准则所标明的负债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 负债表明是一种实体间的义务或责任, 而企业承担这一义务或责任会导致未来的资产的减少, 需要通过资产转让或是资产使用来清偿;第二, 承担这种责任或义务选择的义务很小, 只能是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负债的减少或清零;第三, 这种责任或是义务, 企业非承担不可, 因为导致这一义务或责任形成的事项已经发生了。
(三) 所有者权益
我国的会计条例中关于所有者权益描述是:“所有者权益,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也就是说, 所有者权益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企业的余额。用公式表示出来即是: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从这个等式中, 可以对所有者权益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就是说在企业负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所有者权益的多少完全由资产决定, 资产增加, 所有者权益相应增加, 增产减少, 所有者权益相应减少。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 如果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是其他原因导致亏损, 那么所有者权益减少;如果企业运转正常, 是盈利的, 那么所有者权益增加。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所有者权益又是另一种描述:“所有者权益,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与我国对于所有者权益的认识相比, 我国明确表明余额就是企业的剩余利益。但总的来说, 二者可以基本等同。这一准则与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定义相一致。所以在国际贸易中, 所有者权益部分的歧义并不大。
(四) 收入
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界, 关于收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分法。狭义来说收入就是指的营业收入, 而广义来说收入是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对这一项的定义是收益而非收入, 关于收益的定义与广义收入内容一致, 描述为:“收益, 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增加, 其表现形式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引起产权增加, 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这个收益不止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收入还包含有利得。收入指的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的营业收入。美国会计准则是用的狭义定义, 它们关于收入的内容是仅指企业的正常主营业务收入带来的经济收益或是债务清偿, 两者兼而有之的更能称之为收入。这是种狭义的定义, 反映出收入仅仅是指正常的经营活动或是投资的回报所得。其他一些并非正常营业所得, 它们单立一个要素来概括即利得。因此, 在国际贸易往来中,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大的合作伙伴, 与其谈论收入时, 要注意其中的差别, 做出明确二者都认同的规定。
(五) 费用
理解费用, 可以将其与收入联系起来, 二者是相对应的, 同样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在我国的会计条例中, 对费用的描述是, 企业的正常营业活动和日常活动中的支出部分。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用的是费用的狭义定义, 费用是不包括非正常企业支出的。狭义的费用定义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 费用一旦发生, 企业经济利益同时流出, 二者是一致的, 相伴随的, 也就是说当前的活动成本, 经济利益还未流出, 是不可以算作费用的。二是, 费用的发生是有目的, 是就为了取得回报而暂时投入的资金或是其他资产, 且是发生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关于费用的定义是广义的:“费用, 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 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产权减少, 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这一定义是与广义的收益要素相匹配的, 这说明广义的费用不仅是指狭义的定义中规定的在日常的营业中, 为赚取营业收入而做的资产投入或耗费而导致的资产减少, 还有更广的范围, 与取得营业收入无关的支出也是费用的范畴。清楚地区别广义费用定义和狭义费用定义的范围, 在费用的定义上, 美国和我国是一致的, 都用狭义的概念。
(六) 利润
利润的概念可以仿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了解了收入和费用基础上, 类比成资产、负债来理解, 然后将所有者权益类比成利润, 这样理解利润就不难了。对比上面的公式, 可以用一个公式表达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者间的关系, 即:利润=收入—费用。这个公式表明, 利润是收入和费用的差值。在我国的会计条例中, 利润就是企业在规定的会计计时期内取得的经营成果。需要注意的是, 当收入用的广义定义时, 相应的减去广义的费用得到的才是利润。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利润并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决定要素, 直接是与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的差额存在的, 没有独立存在也不影响利润的确认。在利润这一问题上, 国际准则和我国会计条例是一致的。有两点可以佐证:一是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并无利润这一要素, 是没有被独立定义的, 所以就不存在我国利润这一要素要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二是在我国, 利润是被广泛认可的要素之一, 在会计理论和会计条例中都有明确的定义,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定义。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我国关于收入和费用的定义都是狭义的, 这两者的差值是利润, 但在广义的定义中, 利得和损失的差值可以认为是利润的二级利润, 在我国是作为净利润的组成部分存在。
二、会计决定因素的改进
(一) 增加财务报表功能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表, 反映出来的内容单一, 仅仅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要素的具体记录。企业的财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其中反映的就是会计的基本要素, 这种财务报表内容单一的同时, 也决定了这种财务报表的具有稳定性, 基本不存在不确定因素, 所有的数据、内容都是有明确规范予以规定。从利益面来说, 即根据次要素或是非主要因素编写的财务报表稳定性就较差, 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就意味着报表的可变性较大。我国的财务报表具备的功能应该不满足于此, 而是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经济变化作出相应调整的适合市场的财务报表, 即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也应变革, 与会计体系的变革相协调。财务报表可以新增一些项目, 如与各要素有关的市场动态或是与之相关的市场分析等, 使得财务报表不仅仅是一些数据的堆积, 还可以是对市场充分把握的财务分析书。笔者建议, 还可以有更新和更有建设性的内容加入到财务报表中, 使得财务报表也进行一场变革, 功能大大增加。
(二) 关注经济变化对会计决定因素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实质是特定社会经济的产物,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 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准则。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决定了规则, 所以建立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会计决定因素准则是势在必行的。在经济环境中, 与会计准则制定息息相关的因素有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外向型程度、企业资本来源以及通货膨胀程度等等, 经这些因素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 缺少考虑一样的会计准则都是失败的。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 会计准则中的决定因素应对经济发展起到协助和补充作用, 所以要时刻注意经济变化, 并将其反映到会计决定因素的具体操作中。
(三) 实现会计决定要素的动静结合
本文提及会计六要素并不是会计的全部要素, 而只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六个部分, 会计的决定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经济、政治、法律等始终存在的存量因素, 还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因素, 可以称作流量因素。用动静的眼光看, 六要素可以看作是静态要素, 其他可以看作是静态要素。只有动静因素相结合, 相统一, 综合考虑得出的才是准确的会计决定要素。另外, 会计决定要素可以分三个层次:基本要素、次要素和支要素, 这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整体, 而是相互关联的。
(四) 完善会计要素确立的理论基础
通过以上的中外对比可以看出, 不论是体系的系统性还是定义的细化性, 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国际会计理论存有一定差距。现代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完善性方面还差距, 有些地方规范不明确。我国会计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会计决定要素的确立条件。有些要素的定义未进行很深入和具体的描述, 这就使得一个具体的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事项出现时, 会模棱两可, 这样的理论体系是不合格的, 所以完善我国会计要素确立的理论基础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我国经济市场, 充分理解我国现存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下, 然后参照一些国外的先进的理论思想和国际惯例, 通过对比, 来对我国的会计决定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细致、准备的界定, 从而规范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作为经济核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活动中的每一笔交易都离不开它,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当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会计这一行业的发展也要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 不断地突破、创新, 以求达到与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笔者认为, 应该从最基本的会计决定要素出发, 来达到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 《会计研究》1999年第3期。
[5]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 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兴云著:《中西会计比较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病历档案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 篇6
一、病案风险因素
病案风险是决定病案风险后果(即损失)发生的频率、大小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病案风险主要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可抗力。(1)自然因素。病案处于一定的自然物理环境中,自然的龙卷风、飓风、洪水、暴雨、暴风雪、地震、火灾、虫害等突发灾难必然对病案造成破坏,对病案安全造成威胁。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地区医疗机构的病案损失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2)人祸因素。人祸因素主要是指不可抵抗的人为灾难,包括战争、恐怖袭击、纵火和政治事件等。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1]139,该院作为我国病案管理的楷模,从1921年建院起就注重病案意识,至今保存的病案约300万份。然而在抗战期间也没有能够幸免于日本侵略者之“人祸”。病案号为“9954”的孙中山先生病案现在只剩封面、首页、尸检病理报告以及图片等13页,其余部分都被日本人于1942年接管期间“借走”,至今未还,造成了“9954”号孙中山先生病案的丢失事实。
2.行政法规。国家颁布的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卫生部(卫生计划委员会)一系列文件中关于病案的规定以及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有关病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定都属于调整病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病案安全问题的最高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只在第五条(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提到档案工作涉及安全问题。笔者收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部分医院制定的一些病案管理规章时发现,规章内容涉及病案安全较少。
3.管理理念。病案管理过程中对于病案安全的风险管理观念意识严重滞后。病案管理过程中时常发生病案被抢、被盗事件等管理理念不强的现象。如上海许先生长期患有心脏病,于2001年10月12日入住天津市某医院,手术医治无效死亡。次日上午,患者家属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从医院抢走部分病案[2]。此案中,由于双方病案管理理念缺失,导致患者家属不够冷静抢夺病案,致使此份病案无法保全完整。管理理念不强还表现在病案管理过程中保管不力、病案处置不当。如,时年39岁的栗亚明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工人,利用职务之便偷卖该院病案及单据共计11.9万公斤,致使该院30余万份的病案成为“废纸”[3]。因此病案管理员需要清楚病案管理过程已经从病案科室向临床业务科室前移,无论是临床业务科室还是病案科室,在病案生命周期中都要融入危机意识。
4.信息技术。病案安全风险新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在病案过程中的飞速发展,电子病案的大量产生,给病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病案安全风险。如2003年5月9日,北京海淀区“非典”防疫大队计算机系统中一台电脑因硬盘故障突然死机“,非典”疫情数据险被丢失。为确保电子病案的真实完整、安全可靠,并能永久读取利用,病案管理部门需要面对新型问题。病案生态系统面临很多的安全风险和威胁,都会给病案管理带来风险。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建立电子病案安全屏障,需要在病案信息资源、病案人和病案信息技术等各信息生态因子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防范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病案应用平台遭外来的攻击和入侵的风险。
二、病案风险管理
对病案风险管理进行规划与监控,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地应对病案安全风险,有效消除或降低病案安全隐患。
1.规划。病案风险管理规划的任务包括明确病案风险管理规划的范围和程序。病案风险管理规划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工作分解结构图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确定病案安全风险;二是病案风险管理中涉及的领导者、支持者和病案管理员的角色定位、任务分工及各自责任和能力要求;三是明确病案风险管理时间周期、类型级别、预案、信息传递通道和反馈机制等。病案风险管理规划程序包括:确定关键风险及其量化指标和控制标准;制定病案风险备用方案和应急计划;确定病案风险管理模板和应对途径;建立病案风险数据库收集、分析和掌控病案风险管理活动信息。
2.监控。病案风险监控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病案风险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跟踪、评估和反馈。狭义的病案风险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的跟踪、评估和反馈。为了更好地对病案进行风险管理,本文采用广义的病案风险监控概念,具体包括对病案风险自身的监控,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对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控。通过风险监控可以掌握病案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病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纠偏管理使病案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3.识别。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考虑病案管理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病案管理“损失”与“不确定性”的举措。病案风险是病案质量缺损以及医院、患者和社会遭受其他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蒙受损失的主体、损失的内容性质、损失的大小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不同,因此病案风险类别也呈现多样性。采用目标偏离法可以归纳并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各类病案风险。在识别病案风险过程中,可以使用同源关系、因果关系、矛盾关系解释病案风险之间的关系[4]104。
4.评估。在管理风险分析和识别的基础之上,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判定病案风险大小、等级和严重程度,确定病案风险应对和控制的优先级,可以对病案实施经济、有效的控制,使病案风险尽可能地被避免、转移或降至一个可被接受的水平,为病案风险管理目标服务。病案风险管理需要运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具与风险评估模型对威胁、影响病案及其环境的因素、病案脆弱性及三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三、病案风险管理的保障
为了有效地应对病案风险,需要构筑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和医院微观层面的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1. 国家宏观层面。作为全国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最高机构,卫生部应把握社会发展对病案风险应对的总体影响,唤起全社会的病案风险意识,并对病案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体设计。战略方针上为病案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界定法律边界,规划病案发展目标和策略方向;管理措施上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病案安全与资源合理配置;技术保障上根据病案安全整体方案和功能需求,制订病案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病案的基础性风险与关键性风险,并将病案风险管理纳入到医院风险管理之中;为实现全过程管理病案之目标,将病案风险管理流程与医院业务流程重组、电子病历开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等关键性办法整合。
2.地方中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的病案风险应对也应把握社会发展对病案风险应对的总体影响,强化与唤起社会的病案风险意识,依据国家宏观层面制定的法律法规,制订合理的地方政策和规章,制订引导规范病案管理社会化、市场服务化的具体举措。对辖区内的病案实施统一管理,从病案元数据管理、备份到数据库安全等关键性业务纳入到统一管理的框架下。地方中观层面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联合档案局(馆)、科技管理行政机构试点建设“病历科技档案馆”,对辖区内的病案管理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分级分类集中存储与保护病案,并进行统一的开发利用。在医院信息化背景下,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明确医院职责,使医院从电子病案元数据著录、电子病案系统开发与维护、电子病案系统安全与监控、电子病案失密与利用等四个方面加强电子病案风险管理。
3.医院微观层面。医院微观层面可以根据病案管理中的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制定相关的病案风险管理制度。针对静态的病案风险可以制订病案回收操作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针对动态的病案风险可以制订风险管理量表对病案风险因素进行监控。医院应将有关病案风险管理制度纳入到病案管理之中,促进病案风险管理制度实施,定期组织医院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病案管理委员会成员对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修正不合理的部分。除此之外,医院还需要针对病案风险管理要求建立病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中外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 篇7
一、中国与美国、英国风险投资的比较
(一) 从发展历程来比较
1. 美国
美国是风险投基金的发源地, 是现代风险投资业的“创始人”和“领跑者”。
(1) 1946年, 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 (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简称ARD) 成立, 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业性风险投资机构。它的出现, 对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20世纪70年代前, 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3) 20世纪70年代, 高科技行业的兴起使美国认识到完善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必要性, 随着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完善及会员机构的成立, 重新激起了机构投资者将投资目光锁定在风险投资, 使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风险公司融资规模从1980年到1987年, 8年增长了近7倍, 达到40亿美元的水平。
(4) 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 风险投资行业也在经历黄金发展时期, 与高科技产业一起在上世纪末大放异彩。
经过近50年时间的发展, 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生活的发展和提高, 即使遭受到了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 发展一度停滞, 但不可否认, 风险投资在美国过去20年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美国, 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完善、体制健全, 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助推器。到2012年, 美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283亿美元, 共完成了3267笔投资。
2. 英国
英国风险投资行业是欧洲发展最早且最充分的国家。
(1) 1945年, 英国成立了一家工商业金融公司 (ICFC) , 后改名为工业投资者公司 (Investor in Industry) 。ICFC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提供远期债务组合工作进行融资, 服务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型公司。英国的风险投资业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 上世纪80年代, 为鼓励应该风险投资发展,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贷款担保计划”和“企业扩大计划”等, 使英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真正进入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进入80年代中期, 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美国风险投资经理来到英国, 把他们的先进经验带到了英国, 在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10多年的持续发展, 全国风险资本总额于1989年达到顶峰, 其独立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总额为16.84英镑, 90%投资在英国本土。
(3) 而后持续下降, 在1992年进入最低谷, 其独立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总额降至3.47亿英镑。随后, 英国风险投资行业又反弹发展, 是目前整个欧洲风险投资中最发达的国家, 投资总额在整个欧洲风险投资中占一半左右, 向1200家公司投资的总额超过了20亿英镑。
3. 中国
(1) 1985年9月, 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成立, 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正式启运。
(2) 1985~1990年, 先期探索阶段。我国提出要发展风险投资是在1986年, 当时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发展基金”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但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3) 1991~1997年, 开始兴起的民间风险投资初步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成果转化, 新兴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需要资金运作, 他们把目光瞄准了风险投资。此时, 我国的社会资金配置开始出现新变化。
(4) 1998年以来, 进入全面加速启动阶段。1998年的两会, “发展我国科技风险投资事业”的政协一号提案受到各方关注。1999年8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一个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这对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创造了大的社会环境。
从上述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可以直观的了解到, 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直到今天, 中国风险投资在快速发展历程中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滞后的问题、投资总量相对匮乏的问题、退出渠道比较欠缺的问题、相关机构跟不上等, 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仍然很大, 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从投资机构来比较
1. 美国
在美国, 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约占全部风险投资基金的66.6%;其他, 公司或金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私人风险投资公司、非有限合伙人制的小型企业公司分别占14%、9%和8%。
2. 英国
英国和美国不同, 它的投资机构组织种类较多, 包括有限合伙制、英国投资信托公司、风险资本信托、在英国的外国公司和外国单位信托等。其中, 数新托基金最具代表性, 它免去了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
3. 中国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以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公司为主, 其他如信托基金和合伙制的只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目前来看, 我国的风险投资的公司型基金主要是封闭式管理, 相比其他而言, 它具有有利筹集资金、运营难度小、投资长期性等优势, 但这种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模式相对保守, 存在一定劣势, 例如对投资专家没有激励作用、项目经理权利过大、运营成本和代理成本偏高等。
(三) 从投资领域来比较
1. 美国
通过研究历史发现, 美国的风险投资某种程度上引导了美国的科技发展。在某个领域有科技突破, 或者处于行业发展初期, 风险投资家总能不期而至, 敏锐的嗅到其中的巨大商机, 细数美国风险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电子、互联网、生物、医药医疗、通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风险投资资本对美国这些高科技领域所引起的促进作用, 全球IT行业中的知名龙头企业微软和因特尔就是依托了风险投资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这些行业引导着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从而使美国始终处于科技和经济的领先地位。
2. 英国
英国的计算机相关产业投资机会少, 所以它的风险投资资本领域就要比美国广泛, 只要能有较高利润回报的产业, 都会成为他们投资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 当然也包括其他传统行业。此外, 英国风险投资的方向趋向多元化且国际化。
3. 中国
我国风险投资的重点是广义IT (包括互联网、通信、电信) , 工业和生物/医药。国内风险资本国际化很低, 受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阶段的影响, 导致投资企业规模小, 范围有限, 大多只在国内进行投资, 在国际上份额很少, 没有话语权。
二、对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启示
(一) 从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上给中国风险投资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政府应当制定并且调整有关财政与税收的政策, 以保障风险投资顺利进行, 降低风险投资风险, 减少个人投资者顾虑。首先, 可以加大政策支持, 出台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也应该要做好建设风险投资强国的准备, 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的。风险投资不仅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 更可以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
要发展风险投资, 法律法规必须要跟得上,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保障风险投资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 规范约束风险投资公司, 使其运作有法可依, 从而使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募集、项目选择、知识产权维护、所有者权益转让方面的利益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营。
(二) 改变我国风投机构组织形式
在风险投资基金组织形式中, 约束激励机制和成本控制机制最为有效的是有限合伙制。但这种形式却受到在中国受到羁绊, 主要是法律方面的因素, 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关于有限合伙法的支撑, 也无法像美国有限合伙制那样得到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另外, 中国也缺少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专家, 缺少可以建立起长期合作、共同信任的各国合伙人和投资者。在现阶段, 我国重要一步是应该先建立起好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 与外资合作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与外资合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不仅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基金管理经验, 同时也可以借助合资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 培育国内的风险企业, 加快我国风险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 探索多层次多渠道退出机制
我国应加快建设资本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完善二级市场。同时, 可以借鉴海外资本市场实现创业资本退出的经验, 鼓励创业板块到海外上市, 实现创业资本的成功退出。此外, 应该不断完善建设我国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制度, 促进风险投资退出中兼并、收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张欣.关于我国其风险投资管理的研究[J].财会研究, 2013 (29) .
[2]魏建国, 龚克.英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06) .
[3]陈洋帆.国际风险投资与其对中国风险投资的启发[J].中国商贸, 2009 (05) .
[4]王春燕.风险投资比较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02) .
[5]华蓉晖.美国、英国和以色列三国风险投资业的比较与启示[J].经济师, 2009 (02) .
[6]吴佳龙, 齐芯.中美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借鉴[J].财会通讯, 2011 (16) .
[7]金永红.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的国际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18) .
[8]徐东.风险投资基金组织形式国际比较及我国的选择[J].财会月刊, 2008 (17) .
[9]景羚.浅论美国风险投资和风投在我国的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8) .
【风险因素比较】推荐阅读:
职业风险因素08-05
护理风险因素08-06
妊娠风险因素10-31
产品潜在风险因素07-08
余额宝风险因素分析05-10
种子产业的风险因素06-01
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研究07-10
风险因素识别管理制度08-1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05-17
单因素比较分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