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因素

2024-09-30

就业因素(共12篇)

就业因素 篇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1]。据统计,全国2001年至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为:114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600万及611.5万。这一组不断攀升的数字表明,在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十分突出[2]。因此,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找准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因素,促进其顺利就业,努力使大批高素质人才能够及时进入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3],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大学生的就业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1)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第一,工作凸现不稳定性。这是由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大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先就业后择业”,有了经验再“跳槽”。第二,竞争日趋激烈。首先,出国留学人员大量回国,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次,随着我国研究生招考人数的逐年增加,本科生在学历上的优势渐渐消失。第三,普通高校大学生面临与重点院校、名校大学生的竞争。第四,大学生就业还面临与失业人口的竞争[4]。

(2)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第一,基层是片广阔的天地。如“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三支一扶”等。第二,新农村建设再展风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天地。第三,创业开辟新天地[4]。近年来,国家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免税、免费等保护政策。

2 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因素

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因素,从大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是政策掌握不透,自身定位不准,人际关系不畅,各种准备不足,了解社会不够,道德素质不实,求取帮助不力,职业精神欠佳,知识结构不合理,隐形资本欠缺等。

(1)政策掌握不透。高校总有部分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渊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就业规则与毕业生义务,就业保障等方面知之甚少,导致其在就业时无所适从。

(2)自身定位不准。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应当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不能进行正确判断,二是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偏差。具体表现在: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紧张,认为就业无望;千方百计考证,以期为自己增添竞争砝码;躲避就业高峰,一心深造,延缓就业;有单位就签,结果上当受骗;盲目攀比;一切向“钱”看;个人理想主义;把行业当岗位,把途径当结果,把择业当专业,把专业知识当能力,把理论知识当技能等。

(3)人际关系不畅。许多刚进单位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都感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能适应工作环境[5]。原因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自己不愿主动和人沟通;二是缺乏与人沟通的经验和技巧,不能将“先认同、后沟通”这种人际沟通技巧运用自如。

(4)各种准备不足。一是不了解和没掌握有关的就业政策,如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跨省政策、特殊政策、优惠政策等。二是就业前的各种准备不足。首先是心理准备不足。不能自如地转换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对自我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生理特征等认识不足。其次是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不佳。不敢于、不善于竞争和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三是求职技巧和方法不足。如不会利用招聘会、网络、社会关系或在实习中求职,不了解人才服务机构可择优推荐,不懂得通过电话或书信直接联系企业相关负责人等。四是就业书面材料的准备不足。求职简历、求职信、推荐信等相关的证明材料不能做得尽善尽美。五是对笔试、面试等都没有精心准备。

(5)了解社会不够。人的一生大体会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3种教育。学校教育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必须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被消化吸收,真正变成有用的东西,反过来服务社会。否则,书本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体现不了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性,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被了解的[6]。

(6)道德素质不实。一是提供虚假个人信息。如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于2004年招聘时,在收到的近百份大学毕业生的应聘材料中,竟有4人同为一所学校的校学生会主席,3人同为某班的团支部副书记[7]。二是随意违约跳槽,“稍不如意,拔腿就走”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对所在单位不够忠诚,平时不注意维护企业形象。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将企业的核心机密和关键技术泄露给竞争对手,在离职时带走客户资源。四是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编造一些虚假的实习经历,以蒙混过关,有的甚至会拿假证书来鱼目混珠[5]。

(7)求取帮助不力。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即理论分析多,实践锻炼少;如何获得工作讲得多,怎样保持工作讲得少;大学生权利讲得多,义务讲得少;集体讲授多,个性化指导少;兼职人员多,专业化指导少[8]。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愿上就业指导课,结果获得的就业信息、知识、技能就更少,影响就业。

(8)职业精神欠佳。职业精神欠佳是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每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9],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内助器”。

(9)知识结构不合理。当今社会,无论处于何种行业,要成为一名好职工,除了满足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外,还应该掌握如下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相关学科知识;高等教育学理论;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管理学、政策学基本知识;法律、安全基本知识;礼仪学基本知识等。

(10)隐形资本欠缺。当代大学生就业需要积累的隐形资本,主要包括:各类知识、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度、认识社会规范的能力、构建社会网络的能力等。这些隐形资本的欠缺造成大学生在应聘时的各种准备不足;人际关系不畅;自我信任度不够;适应能力不强;就业期望不大。注重隐形资本的积累和价值,是大学生提高就业期望值,尽快进入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10]。

3 突破瓶颈,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及大学生自身要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3]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1)高校应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精神及指导意见。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靠前指挥,逐级落实责任;二是广泛动员教师,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依托网络,加大力度,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四是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五是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六是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践,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七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力维护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3]。

(2)高校要在做到全员就业、全程就业,打造高质量的就业工程上做文章[11]。一是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设立就业及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对外开发人才市场,对内做好协调、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全员就业机制。学校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使全员就业实现整体意义上的融通。充分发挥院(系)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团(学)干部、学生骨干和广大教师的作用,共同承担起大学生指导推荐的任务。三是要给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四是要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日起,就着力通过开展新生职业导航训练营、职业导航月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择业技巧。五是建立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以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大学生要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提高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就业的基础,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就业的“助推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软科学知识;既要有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全面合理的智能结构,集“专”与“博”于一身,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要让大学生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锻炼,深化知识体系,用知识创造价值,在实践中提高知识水平,在知识的指导下深入实践[12]。这要求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步地实施。

(4)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使自身的各种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参加学生社团,不仅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个性,为就业奠定基础,而且也是一种辅助学习、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方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了解国情、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有利于对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适应、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发展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个性品质;有利于顺利就业成才[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瓶颈因素,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铁红.关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 2007, 5:147.

[3]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8-12-1.

[4]撒承贤.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2:10~12.

[5]姜茜.如何成为就业大军中的“香馍馍”[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2:35.

[6]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7]周润健, 宋常青, 郑天虹.大学生推荐材料弄虚作假4原因导致诚信缺失[EB/OL].www.learning.sohu.com.2007-9-15.

[8]任江林.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弘扬[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8:

[9]齐卫东, 王书民.职业精神教育——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J].邯郸学院学报, 2008, 1:93.

[10]马琪山.积累隐形资本打牢就业基础[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 :25~26.

[11]胡礼祥.全员就业、全程就业, 打造高质量的就业工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2:29.

[12]杨其滨.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 2007, 10:37.

就业因素 篇2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14年比2013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初探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就业因素;高等教育;人力资源

高等教育普及之后,教育公平成为了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员频频注意的社会热点话题,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就是高校毕业后的学生就业情况和这个情况对于社会阶层发展与推动的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在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所分析出的数据中呈现减弱的趋势,这也说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也在变得越来越严峻。本文使用的数据是C市针对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大调查的相关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数据分析和研究过程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基于对C市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而得出,其中有两所211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8所,高职和高专院校5所。每一所院校均按照毕业生的数量发放了相应比例的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18723份有效数据。这其中,本科毕业生的数据占这些有效数据的60%,硕士毕业生占这些有效数据的10%,高职和高专的毕业生有25%,而博士毕业生占5%。问卷调查中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4.6%和45.4%。

本次就业情况调查将就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分为单位就业、国内升学、出国深造、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及待就业、待升学以及其它。在数据归纳的过程中,自主创业、单位就业和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可以视为就业,而升学作为另外一种情况和未就业人群区分开来。问卷大致有父母收入、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学历水平、就业层次以及学校水平、家庭水平等方面,通过分析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使多元化的,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它和一些社会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二、影响高校生毕业就业的因素

(一)家庭原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知,家庭年收入较高的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比例都比较高,相反地,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升学的比例和就业比例都有一定下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收入所代表的家庭资源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而且父母的学历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同样很高,而且和家庭收入呈现出近似的影响曲线。这就充分说明了家庭所带来的人脉、资源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人们以前所设想的,也就是说家庭资本的多寡在高校生毕业时的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二)学历学校原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历我们进行了不同的分组设置,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等学历的就业水平大致相当,其中本科学历的就业升学比例以70%的数值大于硕士学历的就业升学比例68%,一方面这是由于硕士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这也是反映了硕士毕业生相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其对于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水平在下降,本科毕业生考研大潮对就业市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似乎正在凸现出来。另外,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较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要比在高校中学习较差的学生高15%,社会上热传的“高分低能”在高校教育中其实并不正确,大多数毕业生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还是因为在学校时期的基础比较扎实。

学校原因方面,从国内顶尖的211、985高校到高职、高专院校,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一是因为在本科院校中顶尖高校毕业生具有极大的竞争力、二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能够良好地和就业衔接。与此相比,一些普通的大学院校并不注重高校毕业生能够真正地和就业相联系,这也值得高校负责就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者多加注意。

(三)性别地域等因素对于高校生毕业就业情况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性别因素在毕业生就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在经济下行的状况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低于男性毕业生10%左右,当然这也与女性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较为稳妥的升学等方式以增强自己的潜在实力有关。地域因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家庭所在地域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要比家庭所在地域为农村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高5%,这也说明了就业机会和成长条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三、总结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看出家庭资本情况、学历学校情况以及性别地域等因素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可以看出这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变化和社会资源流动性减弱以及经济下行状况有着较大的关系,由于一些传统因素和政策影响对高校毕业生正常就业造成的阻碍较大。高等教育在普及化以后,人们受到教育的机会更多的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就业压力,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平均为高校生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高校毕业生本身的努力程度(表现为考入顶尖院校的样本和学习成绩较好的样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着最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摆正高校毕业生的心态,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道路,才能在未来做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2:84-96+189.

影响我国就业因素分析 篇4

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考验, GDP依然保持9%以上平稳较快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009年我国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复苏;二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三是国内消费需求乏力;四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预期不确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 所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本文参考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 利用近年我国统计数据结合一年多来国民经济的运行数据, 对我国就业人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失业的主因。

2 变量假设

Y:全国城镇年末就业人数

X1:全国年底总人口数 (万人)

X2:国家财政决算支出

X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美元)

3 模型建立与分析

因为是从影响失业的宏观层面考虑, 本文从中经统计数据网上选取1989年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 包括城镇年末从业人员数、年底总人口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对这些指标数据, 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与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相关系数表1。

在系数矩阵中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509, 其他线性相关系数都接近于1, 即与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相关性比较大, 从而客观得到影响我国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因素为:年底总人口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 (现价) 、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进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出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建立模型, 选用逐步回归方法, 经过几次的变量剔除和回归后得到系数矩阵, 如表2和图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Scatterplot

表2中t的值大于2或小于-2, 因此所选变量对方程有重要程度, 具有较好预测效果。Sig.为偏回归系数为0 (和常数项为0) 的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 均小于0.05, 则拒绝系数为0的假设, 即此因素系数有效。对于Collinearity Statistic, 其Tolerance都不接近于0, 且VIF值均小于14, 所以可拒绝它们之间的共线性假设。且从残差散点图可看出大部分观测值随机地落在垂直围绕2和-2的范围内, 预测值与残差值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所以回归方程满足线性与方差齐性的假设且拟合效果较好。从而得出影响失业人数的主要指标为:年底总人口数、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且回归方程为:

Y=-0.607X1+0.12X2-4.890X3-53304.632

其中Y为城镇年末就业人数, X1为年底总人口数 (万人) , X2为国家财政决算支出, X3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亿美元) 。

4 结论

结合表1、表2及图1, 可看出影响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主要指标是:年底总人口数、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年底总人数是影响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 尤其对于中国青年, 由于教育容量有限, 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则在1000万至1600万之间。另一方面, 由于青年缺乏工作经验, 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青年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表现为高于平均水平的失业率。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对我国城镇年末从业率的影响也较大,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劳动要素充裕而资本要素稀缺, 导致劳动力剩余现象严重。如果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有业务互补关系, 则有利于东道国扩大就业。外商直接投资以新建和扩建企业的形式在东道国投资, 一般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由于各方面原因, 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还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

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也是影响城镇年末从业人数关键因素, 这是国家进出口与宏观政策等对就业的影响, 另外,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对城镇登记人数的影响也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 对提高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数提出以下建议:

(1) 控制国家总人口;

(2) 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内外资关系。进一步引进外资, 在扩大外商投资规模的同时, 考察其对经济产出、资源环境的影响, 兼顾其就业创造效应, 以及对国内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 做大做强内资企业。限制外资进入市场己饱和、或与内资企业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行业。鼓励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空白领域, 开发出更大的消费市场;

(3) 合理运用中央财政和当地财政的决算支出, 正确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摘要:从影响失业的宏观层面考虑, 收集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 最终得到影响就业人员数的主要指标, 并建立了就业人数与上述指标的线性回归模型。最后, 对提高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人数,相关性,回归

参考文献

[1]FORRESTERJ W, Industrial Dynamics[M].New York:The M.I.T.Press, 1961.

[2]ROBERTS E B.Managerial Applicationsof SystemDynamics[M].Cambridge, Mass:Productive Press, 1978.

[4]李杨.西方经济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8) .

影响就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 篇5

一、主观因素

1、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显然,大学生所表现的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有根本的改善。

2、现在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想要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稳定且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

3、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相当严重的就业歧视。他们不愿意去做那此基层操作的工作,他们是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小小的操作工作,由那些没读过几天书的初中生或技工生去做,自己应该坐在办公室里品茶看报纸。其实,这样想就错了,放弃就业歧视,到基层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才会从当中了解学习到你想要的东西,才能脚踏实地。要真正知道,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不入正殿步入偏堂而改变人生的多不胜举。

二、客观因素

1、地域因素,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条件,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地点。

2、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了好几年的社会乃至国家的重大问题。《劳动就业促进法》颁布了。对于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着实做了不少的工作,可再怎么努力,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依旧是难上加难。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给还不太善于“推销”自己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因此大学毕业生人数倍增期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重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达5倍多,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作为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正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1.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1 政府政策因素

历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关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但是,与大学生就业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档案与户籍管理、就业保障等各项社会制度还不健全,措施不配套,造成政策上相互抵触的现象出现,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1.2 高校因素

1.2.1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没有能够结合自身实力、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也有些高校的软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存在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面向就业市场大胆创新、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强,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1.2.2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校就业就业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不健全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着指导内容贫乏,指导形势单一,指导老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时间短、针对性不强,学生认可度不高等特点,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二是就业信息不对称。虽然高校通过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功能,增加就业网络内容,使用QQ、手机短信平台等现代化手段不断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但因就业信息量小、地域性强等因素,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要求。三是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高校举办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和大型双选会为本校主体专业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而主体专业学生很少有单位接收,加大了非主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成本和难度,非主体专业就业市场空间如何拓展和完善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四是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高校明显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就业教育投入不足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现象,阻碍了就业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3 用人单位因素

由于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和随意性。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崇拜高学历、注重工作经验的现象,对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都有明确的要求。有些单位对性别、户籍、院校属性甚至相貌等方面有歧视,特别是对女生的歧视尤为突出,认为女生的生理特征会影响工作,甚至对她们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了不公平的就业环境。

1.4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是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般都有广泛地人脉和资源,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平台,他们更看重长远的发展空间或自身的环境和谐、企业文化等领域,低收入的工作岗位对他们的冲击相对小些;贫困大学生社会关系少或过于简单,在就业途径选择上的余地也相对较少,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希望通过就业改变命运,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高回报,择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其次是家庭择业观念的影响。受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父母过高的期望和不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子女的就业。

1.5 大学生自身因素

1.5.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知识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情况,这些因素的存在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5.2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大学生被冠以“天之骄子”的称号,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社会价值,并且急于得到与教育费用成正比的物质回报。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使他们的就业定位通常在大中城市的高薪企事业单位,不愿意“下嫁”。这种与市场化用人机制相悖的传统就业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择业和就业。

2.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2.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既有结构性矛盾又有总量压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出具有全局性、統一性、实用性、规范性、前瞻性和连续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首先,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既要有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也要加大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针对大学生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供需矛盾困境,政府要进一部完善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建立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城乡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提供创业培训、开展指导、咨询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使大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其次,在高校层面,政府要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加强对人才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根据市场规律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合理改革。再次,政府要加大单位用人机制、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最后,要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和约束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和保证,促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能长期有效的开展。

2.2 高校调整专业设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在办学科类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打造自己的特色,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一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服从和服务于就业,形成全员就业的格局。二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找准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学改革,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开拓就业市场,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依托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保持主体专业优势的情况下,大力拓展非主体专业的就业空间,为大学生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四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断完善职业指导机构,构建专业化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将职业指导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采取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特征,校内校外活动相结合和的职业指导方式,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五是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从单一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向全程信息化管理转变,拓展到全部在校大学生。

2.3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和自身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首先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降低就业期望值,克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科学合理定位,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完善知识结构,不但要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技能,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

用人单位要破除“高学历崇拜症”和“唯实践论”的用人观念,消除对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教育背景歧视、外貌歧视、社会关系歧视等,撤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智力壁垒,重视人才储备。确定科学的用人标准,在招聘大学生时要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杜绝出现人才浪费和社会财富浪费的现象。

2.5 家长转变观念,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具有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和家族意识的历史传统,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事观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首先家长要改变大学生精英就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降低对大学生的就业回报期望,了解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使学生的就业规划更具有可行性和发展长远性。

参考文献

[1]青岛科技大学影响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_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54-56..

[2]孙玉贤,张利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教育,2010(9):130-131.

[3]刘冽,试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52-153.

作者简介:刘红艳(1974-),女,河北保定人, 现供职于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处,主要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因素 篇7

一、影响女硕士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 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发展的影响

1. 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是在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每年对应届毕业生都有一定的需求。但受1999年以来研究生快速扩招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制的缩短带来毕业生数量剧增, 以及原先研究生主要就业的行政事业单位精简人员等原因影响, 包括女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群体内部出现了阶段性的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

2. 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3.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人才有较大的需求, 但是女硕士就业时, 仍首选沿海开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 宁愿参与激烈的区域性就业岗位竞争, 也很少有人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建功立业, 这使得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吃不了”, 其他地区人才“吃不饱”。

(二)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的影响

我国基本消灭了在教育上的性别歧视, 但在当毕业在社会上求职时,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文化导致女硕士生在求职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造成女硕士生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 即雇主在雇用女硕士生的时候, 除了对女硕士生的个人教育特征做出判断, 还把女性群体的一般工作特征强加给女硕士生, 这样形成了统计性歧视。劳动力市场认为女硕士生的生育和家庭责任会影响工作效率, 而女硕士生就业时, 恰恰处于女性结婚和生育的高峰年龄;劳动力市场还认为高学历女性不好管理, 其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独立意识对团队合作有消极影响。因此,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对女硕士生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态度。

(三) 自身因素的影响

1. 个人竞争力不强。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 一些女硕士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学习兴趣不大, 自觉性差, 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既没有宏观的把握, 更弄不清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所以当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时, 就显得底气不足。

2. 就业预期的不合理。

据调查, 许多女硕士生具有择业目标短期化、功利化倾向, 她们把目光盯在了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成了她们较量的“三大战场”, 这种择业倾向, 不仅加剧了竞争, 人才高消费, 而且会日益加重当前国家人才地域性失衡的现象。

二、女硕士生就业促进的对策

(一) 发展经济, 同时要协调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有效解决女硕士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1、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 可以给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 整体就业形势得到缓解, 女硕士就业形势也会得到改善。

2、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问

题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就业结构存在不适应性。这就涉及到研究生教育怎样适应社会需求, 如何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需求,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 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 按照市场的需要和结合女性的特点设调整专业结构、招生人数, 男女生招生比例, 争取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 超前培养;第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的多样化是实现培养与需求相匹配的根本, 是解决女硕士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为适应第二第三产业的升级, 研究生教育应由培养学术型人才, 转向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 建构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1.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我国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没有任何处罚责任人的规定, 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规定惩罚措施, 严厉制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行为, 要求企业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性别公平, 从法律上为女硕士生就业公平给以切实保障。

2.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解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

国家要制定政策从经济上明确承认女性担负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价值, 并由社会建立职工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国家按企业人数 (不分性别) 和工资总额向企业征收生育保险基金, 作为社会保险金提供给生育的女职工, 为解决女性生育哺乳期间企业的负担问题。

(三) 加强女硕士生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不仅要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还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修炼。女硕士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 要广泛涉猎与自己相关的学科知识, 寻求各种机会学习先进的理念、研究方法, 争取一些实践机会, 同时要充分认识整个研究生群体“僧多粥少”的就业大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既不宜悲观, 也不盲目乐观, 做出合理的就业预期。

参考文献

[1]、刘利舲, 郑子莹.理想与现实:浅析女研究生就业状况[J].理论界, 2006 (2) :104

[2]、许艳丽.透过性别的棱镜看女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19 (1) :26

我国就业影响因素浅议 篇8

自从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而同时就业政策也从包分配到部分包分配部分自主择业变为完全自主择业。同时中国从21世纪因人口红利导致经济增速发展。中国这个人口第一的大国从理论上似乎从未缺少过劳动力。但从目前来看, 劳动者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多数劳动者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用人单位面临着招人难, 从宏观上看, 整体我国面临着结构性失业问题, 指的是现有劳动力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尴尬现状。因此, 本文综合几项经济变量, 运用Eviews软件来分析一下就业的影响因素。

由于就业增长产生的巨大效应, 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探讨, 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丁守海 (2008) 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例, 提出加紧劳动管制会引发就业危机的研究, 从劳动管制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分析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分别是: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要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劳动市场二元结构的双二元结构基础上;基于我国劳动管制的市场环境和西方国家不同,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双重查分方法比西方文献中流行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要更为适合。刘玉成、童光荣 (2013) 通过对我国1991~2009年各省面板数据的分析, 发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地域特征, 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王毅丰 (2014) 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趋于弱化, 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通过分析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 得出当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 就业人数就增加0.0643%的结论。史烽、熊静、蔡翔 (2013) 提到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总人口绝对量虽逐年增长, 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就业量增加的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不均衡, 通过经济增长对区域就业空间的影响分析, 得出经济全国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小。刘新、刘星 (2010) 分析得出我国就业压力主要在于地方政府,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会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教育和社会保障水平来影响就业。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假如有效需求不足的话, 即使工资处于降低趋势也不可能导致就业率提高。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则进一步证明了货币工资和失业呈现负相关的论点。

二、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建立

(一) 影响因素分析

1、GDP (亿元) 。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 当经济发展时, 会导致市场需求旺盛, 供给会相应调整而增大, 因此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 经济发展较快, GDP较高的地区例如东部沿海, 也吸引了大多数劳动者来就业, 而我国西部少数偏远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需要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前去就业。因此, GDP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发展因素, 因此被选出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万人) 。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因此需要政府调控来弥补一些不足, 而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对失业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就业的增加也为社会保障提供了资金来源。因此, 我国各地政府都在努力加强社会保障力度, 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也作为一定的吸引劳动力的手段。在此基础上, 本文选取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3、国家财政支出 (亿元) 。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 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利于增加社会需求, 理论上有利于增加工作岗位, 提高就业水平, 并且国家的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对某一产业的支持, 可以带动民间资本的流动, 理论上也可以增加工作岗位。因此, 本文也将其列为解释变量。

4、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 (亿元) 。

工资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劳动力的价值, 在劳动者择业时, 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古典模型认为工资的增长将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和劳动需求量的减少, 而最终影响将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二者变化之间的差距。因此, 将工资总额列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

(二) 模型的设定与方法选择。

(表1) Y:就业人员 (万人) ;X1国民生产总值GDP (亿元) ;X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万人) ;X3国家财政支出 (亿元) ;X4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 (亿元) 。

基于以上数据, 可建立初步模型:

报告形式:

模型检验:

F检验:F=1646.976远大于临界值3.09, 其P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 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对就业人员数Y有显著影响, 模型线性关系显著。

T检验:国民生产总值GDP (X1) 的t值小于2, 表明国民生产总值GDP对就业人员数 (Y) 没有显著影响, 并且国家财政支出 (X3) 的t值同样小于2, 表明国家财政支出对就业人员数 (Y) 没有显著影响, 其他各参数的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2, 表明其他各参数对就业人员 (Y) 有显著影响。

但由于本题中Std.Error过大, 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现对其进行进一步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模型中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 对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单独做回归, 得其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通过计算表明, 各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高度相关, 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两两高度相关的。则按照逐步回归法最后选定模型为:

判定系数:R2=0.996552接近于1, 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优度高。

F检验:F=1719.043远大于临界值3.09, 其P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α=0.05, 说明各个解释变量对就业人员Y有显著影响, 模型线性关系显著。

注:以上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历年统计数据

T检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 (X4) 的t值小于2, 表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对就业人员 (Y) 没有显著影响, 其他各参数的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2, 表明其他各参数对城镇居民储蓄 (Y) 有显著影响, 但此模型已经是三个二元辅助回归方程中R2的方程, 表明此方程在二元回归方程中已是对被解释变量解释程度最高的, 因此被选中。

三、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

从模型结论中, 可以看出就业人员会随着GDP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这也违背奥肯定律的结论, 结合我国实情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原因:

(一)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国企人事制度改革, 针对国企人员冗余, 大部分国企进行了裁员, 导致了大量的失业人口, 而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失业人员自身素质并不能满足现今社会企业的需要, 且这些失业者多数年龄较大, 再进行技能培训和寻找新工作难度都较大, 使得近年来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

(二) 经济增长绝对量虽然仍然持续提高, 但是经济增速却在放缓, 表明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压力, 同时社会保障在日趋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使得部分人即使不就业也不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而随着我国国民受教育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使得毕业生在择业时大多存在高估自己的现象, 出现了技术性工人急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导致出现了因部分人就业愿望不强和毕业生择业的盲目观, 部分适龄劳动力失业。

(三) 从文教角度分析, 作为大学生群体毕业时的一个重要选择, 考研分流了部分毕业生, 而同时大多数高等院校也在扩招, 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大, 但选择就业的却不多;从企业角度来看, 大部分企业在选择职工时存在好高骛远的倾向, 对于职工的要求远远高于职位的真正需求, 导致了即使经济在增长, 但还是伴随着失业率的增长。

(四) 我国存在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流动、西部向东部流动的普遍趋势, 导致了在东部和城镇地区, 劳动力密度较大, 而岗位供给有限, 且由于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 导致劳动力自身素质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导致了大量的失业。而与此同时, 在我国西部和农村地区,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流失, 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 劳动力急缺的现状, 而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较为落后, 使得劳动力进一步流失, 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 我国还存在劳动力供需地域分配不均导致的失业, 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四、政策建议

(一) 继续坚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增加岗位供给。

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 解决就业问题, 要从源头上增加岗位供给量, 增加就业机会。同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政府投资引导人才流动, 以均衡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 平衡区域人才需求。

(二)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让人民无需畏惧失业, 从而推动人才向新兴产业流动, 使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形成基本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为人民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 使得没有失业的人可以紧跟科技进步, 避免失业。完善就业体系, 建立社区文化, 让一些失业人员可以在自己的社区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鼓励失业人员再就业, 帮助完善基层建设。

(三) 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 潜移默化的改善教育观念, 培养毕业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 引导人才正确流向, 提高学生的就业热情。

鼓励高校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毕业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就业环境与现状, 在毕业生自行选择就业方向的前提下, 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避免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也可加强对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宣传力度, 引导人才的流动, 为我国的经济均衡发展做贡献。

(四) 引导企业建立正确的招聘方针, 树立岗位需求与员工能力相匹配的原则, 不仅要增加就业机会, 还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加强企业层面对人才的呵护意识, 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与竞争意识, 避免人才在进入企业后的进一步流失。

五、小结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我国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这在为广大毕业生和正在寻求工作的人员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从宏观调控的层面, 充分利用市场自主调节的作用, 坚持“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政策, 加强对就业创业的组织领导, 使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妥善解决就业难、工作难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缓解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促进就业创业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扩大就业有利于刺激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并运用Eviews软件, 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就业的基本因素,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问题,计量经济方法,Eviews软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丁守海.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影响分析[J].人文杂志, 2008.

[2]刘玉成, 童光荣.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及地区比较[J].经济经纬, 2013.

[3]王毅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D].2014.

[4]史烽, 熊静, 蔡翔.经济增长对区域就业总量及结构的空间影响差异分析[J].商业时代, 2013.

[5]刘新, 刘星.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经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6]余剑秋.关于“克强指数”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计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11.

[7]肖军.就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09.

[8]于庆华.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D].2012.

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与对策 篇9

一、文献回顾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届学者关注的对象,多年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张媛媛认为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腐、劳动素质和技能偏低,这使失地农民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马弛认为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中共郫县县委课题组认为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近郊区。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其就业主要集中在本地区第三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就业质量和效益较低。张彦丽认为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栾量海研究发现,目前失地农民就业主要有五种渠道———转非时政府安置、村办企业招工、征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村集体安置。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不稳定等。建议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就业问题。李富田认为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都与就业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妥善解决。陈纵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城郊村的调查发现,城郊村地区农民被征地后较少有得到政府就业安置的情况,农民失去土地后大都是自谋生路,他们的就业、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也由此成为沉重的社会问题。杜曦认为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安置难、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低、就业竞争力弱等诸多就业困境。为此,要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等。

二、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

第一,二元社会结构下,失地农民长期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农民难以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产品。国家向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这种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直接导致中国的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低文化程度极大地影响了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价值的积累,进而影响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人力资本积累有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技能型、知识型人才日益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主流,而失地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缓慢甚至停滞,人力资本积累有限。加之,失地农民本身文化程度低,自我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意识单薄。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近九成的被访对象学历没有达到高中水平,九成多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学习意愿不高(只有两成多被访对象表示愿意自学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超过九成的被访对象不具备农业生产之外的技能。

第三,观念落后、市场意识薄弱。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积极的心态去自谋职业,而过多地寄希望于政府和企业的安置,普遍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错失大量的就业机会。市场意识薄弱,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再就业意识薄弱,最终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四,职业培训缺失。政府对农村职业培训的重视不足,投入不够,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因经费缺乏而萎缩,以致农民得不到及时的职业教育,影响到劳动技能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其就业。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村没有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只有当地政府组织为数不多的相关技术人员在村里进行授课,但由于宣传工作薄弱,授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劳动技能作用不明显。

第五,缺乏就业安置。单一的货币安置仅仅向失地农民提供了生活费用保障,并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得到用土地使用权置换的生活安置费后就被推向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长期缺乏非农产业工作技能和经验的农民是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失业后获得稳定工作的比重不足四成。

三、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1、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政府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不仅要考虑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费用,同时也要把失地农民寻找就业机会的成本考虑进来,确保失地农民生活和工作的可持续性。

2、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

在制定失地农民安置政策时,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政府要协调和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此,政府需要在宏观经济层面确定有效的就业政策,实行以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3、加强失业农民的就业培训,助其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明确政府、培训机构、失地农民本身在就业培训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促成培训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培训机构要转变观念,市场化运作,确保就业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也可以考虑把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中去,这样能够有效利用现有条件,迅速搭建失地农民的培训体系。

4、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金融机构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对于自主创业的农民,政府应该加强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当地银行政策性的援贷资金和政府财政拨款,向通过银行贷款的失地农民提供利息补贴,同时还可以为这些失地农民提供信用担保。申请个体工商经营时,相关部门简化手续,并保证其在一定年限内享受城镇下岗职工的税费优惠待遇。从而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就业。

5、加快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

在区域产业布局上,要结合主导产业,合理布局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商业区内,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餐饮、娱乐、商业零售等特色市场,集中安置失地农民就业。最后,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社区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可以进行小额投资、摆摊设点、租赁门面经营小商品、日杂五金等,也可从事修理、修补性服务或家政服务等等。另外可以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同加强城市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项事业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建设创造适合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推动失地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小区物业管理和各种商业服务性网点,既可方便市民,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发展村镇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扶植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养殖业、栽培业等具备区位优势的产业,失地农民也具备这类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相对于城市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失地农民在这类行业中的就业优势明显,从而扩大就业规模。

6、加强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农民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造有效、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帮助失地农民积极主动迅速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信息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搜集各种就业信息,加速实现失地农民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对接过程。建立以社区互助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支持系统,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7、逐步引导和培育失地农民的市场化就业观念

摒弃原有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自谋职业、竞争上岗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在资金、技术、房屋等各方面都具备条件的失地农民,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土地补偿费,自己兴办个体、民营企业等来自谋职业。失地农民应逐渐学会自我学习、学会自我管理,适应社会和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应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和职责。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人力资本积累有限等原因,失地农民就业困难。要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加强失业农民的就业培训、对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等。

就业因素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率

一、引言

统计数据显示, 2001年至2015年这十五年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2014年再增加22万达到了749万人, 创历史新高。【1】受国内外经济波动及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升高,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就业形势日趋严重, 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 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态、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性矛盾等;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层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毕业生自身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学习情况、实践情况、对工作的预期等。面对如此众多的影响因素, 有必要进行重要性排序研究,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有研究对所有因素进行排序后发现, 大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 高达45%, 其次是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分别占29%和26%。【2】由此可见, 自身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有起着关键作用, 并且, 大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部分自身因素从而增加就业几率, 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 比如性别歧视造成了女生就业率低于男生;而地域歧视影响了农村户籍学生的就业率;担任过学生干部、参加过社会实践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这些是就业率高于其他学生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就业指导, 并从毕业生、学校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二、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

一般认为, 【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基本特征、学习情况、参加就业指导情况、参加实践情况及对工作的预期等几个方面。

(一) 大学生个体基本特征

毕业生个体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别、户籍、党员、学生干部四个因素。

调查显示, 尽管女生学习成绩及其他方面普遍较男生要好, 但是男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远比女性毕业生要多。【4】“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1998到2009这十一年间, 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女生人数增长了两倍, 所占比例由38.3%到47.1%。【5】但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62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是:67%的招聘单位提出了性别要求, 或明确规定女性职员在聘用期不能怀孕。【6】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于2010年8月发表《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证实:68.98%的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有明确的性别限制, 位居就业歧视类型首位。【7】

就业性别歧视存在的可能原因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衡, 形成“买方”市场格局, 使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在所难免;女性在资本投入产出上不如男性, 女大学生进入职场后会面临结婚生育等问题, 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劳动生产率较高。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当然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毕业生;再者, 相对于男性来说, 女性工作周期短与退休年龄早等特点也致使招聘单位倾向于选择男性毕业生。

有研究表明地域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大学生求职过程中, 这影响了大学生公平有效就业, 农村户籍歧视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 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地域歧视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8】【9】户籍歧视的制度基础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城市户籍的学生比农村户籍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因为城市中, 尤其是一线城市, 毕业生竞相争取的工作单位多为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业, 但这些单位在招聘中也大多要求本地户籍, 这为城市户籍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诸多方便。城市户籍的学生就业倾向也一般选择回原籍, 因此城市户籍的学生理论上就业条件好。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就业时, 遭遇地域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影响了就业的公平。但同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 农村户籍毕业生其家庭经济收入较低, 教育支出负担重, 因此农村户籍大学生有更强的就业意愿。为此他们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学习, 更加努力地去寻找就业机会, 因此他们的就业率会相对高一些。相反, 更多城市户籍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不很迫切需要孩子早就业, 反而更希望孩子继续深造, 相对来说考研的学生更多一些。另外, 部分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比较高, 也会导致就业概率相对较低。

据统计, 是党员的男生更有利于就业, 是否为党员已成为一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加入党组织呈正相关。【10】公务员系统招聘和组织部选调中, 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要求就业毕业生应具有党员身份。国有企业则会隐性暗示党员比非党员毕业生具有更多的晋升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党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优秀学生, 无论在思想上、表现上、行动上都是其他学生的典范, 日常生活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大学期间加入党组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党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在就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毕业生就业的概率较普通学生要高。其原因是, 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竞争担任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并且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而这些都是招聘单位非常重视的综合素质, 所以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 大学生学习情况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之一的学习情况, 主要包括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考取专业资格证、辅修其他专业、英语通过六级。

其中, 奖学金是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和奖励, 理论上认为获得奖学金次数多及每天学习时间多的学生会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并且对职业相关因素认知较正确, 职业发展方向明确, 对专业认可度高, 专业思想稳定,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通过学习成绩筛选竞聘者也在情理之中。

专业资格证书是专业水平实力的证明, 可作为就业、求职的凭证及从事特定专业的法定注册凭证。考取专业资格证书, 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就业层次。【11】但也存在一种情况: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就业概率反而比较低。原因可能有三:其一, 获得奖学金比较多和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一般对工作的期望值会比较高, 而就业的“买方市场”现实又难以达到这部分同学的就业要求, 所以可能会出现就业概率低的情况。并不是说得到奖学金次数多和考取资格证书不利于就业;其二, 这部分同学可能在大学的学习期间, 只注重理论学习, 只善于“应试型”考试, 而忽视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缺乏有效的实践锻炼, 因而在就业中不具有优势;其三, 没处理好学习和考证的关系。高校中存在“盲目考证”、“考证热”等现象, 有些同学并不是以考促学, 而是单纯为考证而考证, 甚至为了考证逃课, 耽误了应该系统学习的专业课程。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就业率较低。也间接说明仅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不太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的是“实力”而不是“学历”和“证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都有所提高, 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也相应提高, 不局限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辅修其他专业和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面, 可以选择国内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化企业。外语水平高的学生在跨国集团企业工作也可以更快得融入工作环境。【12】

(三) 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情况

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能有效提高就业率。大学生就业指导, 其目的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对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职业发展、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 促使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13】作为毕业生, 应意识到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 因此只有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与对工作的预期, 合理定位, 通过自己的努力, 借助各种平台, 包括参加就业指导等途径, 才能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状态、职场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也才能在求职时更有针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 大学生参加实践情况

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就业几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了与具体工作接触的机会, 掌握了更加具体的工作内容, 从而增加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同事及领导那里可以获取更多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 提高了自己岗位胜任能力, 增加了社会工作经验, 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变通能力、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也使企业降低了录用后的培训成本, 使大学生成功就业增加了一个砝码, 在招聘单位的多轮面试中, 更容易脱颖而出, 找到理想的工作。

(五) 大学生对工作预期

一般来说, 工作预期过高对就业具有负面影响。对工作的预期是指个体为了实现职业理想, 对当前与未来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判断, 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 以有利于自己职场发展为原则, 所形成的对求职过程与结果的预测和期望。合理的工作预期, 有助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精确定位, 积极乐观地进行就业准备, 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对工作的预期通常用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来反映, 应届毕业生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对用人单位来说能支付的工资也相对较低。求职择业过程中, 毕业生如果不能理性地认清就业形势和个人实力, 工作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过大, 对工资的预期过高, 反而会使自己错过许多就业机会, 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发现, 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源之一。【14】【15】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

上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原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 对大学生就业予以多方位、多角度的帮助,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特从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一) 毕业生自身素质层面

对大学生来说, 想找到理想的工作, 就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并端正对工作的预期。

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大学期间的第一要务, 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把专业知识学好, 并做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这才是将来就业竞争中的有利资本。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都有所提高, 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也相应提高, 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面, 也可以更快得融入工作环境。

参加社会实践, 可以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端正对工作预期的态度, 更容易选择合适的工作。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应当理性地认清就业形势和个人实力。首先正确评估自身能力, 根据自身条件与人才市场状况及时更新观念, 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而不应过分注重工资水平与地理位置等。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各级政府为吸引人才也先后制定出非常优惠的就业政策, 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就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果只注重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 容易失去很多合适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 可以先就业后择业, 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实践与社会经验, 提升自身价值与能力, 为今后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 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层面来说, 应该加强教学改革, 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努力创造实践条件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参加就业指导, 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1. 转变教育方式,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对学校来说, 一方面要逐渐转变目前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浓厚兴趣, 同时, 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目前社会对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已明确, 这就是职业任职资格考试, 比如初级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税务师考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等, 这些资格考试为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会计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即是会计专业课的教学应与职业任职资格考试紧密相连, 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增加毕业生就业率。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能“为了考证而考证”, 而要“以考促学”、“学以致用”。并且, 为了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2.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活动形式有多种:大学生创新计划、学校教学基地的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企合作等。相比于前两项,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近距离地感受企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而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校企合作常见的四种模式是:顶岗实习合作模式、专业实习合作模式、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和企业定向招聘模式。

比如, 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各高校自己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各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都是学校提供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除此以外, 校企合作这种实践活动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北京晚报2015年5月13日报道:中华会计网校与郑州财经学院、吉林电子信息学院等60多所国内高校签约, 共同开展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有助于学生了解基层情况, 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朱玲等【16】以全江苏省内所有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 将参加过社会实践和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对比分析, 结论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得到最大提升的就业能力是人交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这些能力正是企业聘用人才的准则。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高校在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与实习的同时, 应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与有关企业沟通联系, 建立互动信息平台。同时在就业市场开发和维护过程中, 还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 提取有效就业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毕业生公布,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3.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继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来, 许多省市和高等学校纷纷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目前, 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开设了各类就业指导课程, 对毕业生的就业活动进行指导, 提供就业信息与服务,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但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丁燕红【17】基于广东省高校对就业指导现状进行了调研,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就业指导人员不足、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够系统, 效果不理想;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业网站形同虚设;就业指导讲座名不副实;就业指导服务方式趋同等。由此可见, 当前对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非常必要。常彦【18】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应建立双维度体系, 即高校就业指导既要面向学生, 又要面向高校本身,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 面向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实施从进校开始直到毕业的职业生涯指导, 面向高校本身的就业指导要求学校把就业指导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招生计划等结合起来, 以提高毕业生优质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 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生涯教育的理念, 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就业指导模式,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为毕业生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对毕业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择业观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强化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使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 的就业观念, 以此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 社会环境层面

加强立法工作消除性别歧视, 并将女性的自然附着成本社会化;此外,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并尽快建立规范的国家薪酬调查制度, 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1. 政府应改善性别歧视问题

首先, 加强立法工作。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数千年来男权思想对世界的统治, 虽然男女平等的呼声很高, 但男女不平等还存在于各个方面, 这当然也包括职场。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非社会化的矛盾是造成职场性别歧视的客观原因。在我国并无专门的反性别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 只是在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因此, 我国应借鉴国外法典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比如英国的《性别歧视法》规定:如果雇主在招工简章中注明只招男性, 则违反了性别歧视法, 属于直接歧视;如果附加了不利于女性的要求或条件的, 属于间接歧视。《反就业歧视法》应规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具体形式及责任认定, 规定适当的刑事责任, 增加就业歧视罪的罪名。【19】【20】在立法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 并完善司法救助途径, 以期逐步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 促进女性平等就业权得到保障。【21】

其次, 将女性的自然附着成本【22】社会化。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生育与退休年龄早。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自然更倾向于选择男性雇员。而生育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 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是全社会都应关注与支持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女性生育成本逐步社会化, 而不应该由企业承担。比如可以将生育成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或建立女性生育基金, 对因女性生育产生的成本给予企业 (部分) 补偿;可以建立和逐步完善退休女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 并给予法律保障。这些措施可以促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尽可能公平, 从而逐步消除性别歧视。

2. 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毕业生合理的薪酬水平

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存在薪酬预期过高的现象, 因而影响就业。对这部分学生的建议是:在求职时, 保持合理的薪酬预期, 重点关注未来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而不要过分计较初就业的薪酬高低, 以免丧失就业的大好机会。

当然, 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 却是在一味降低薪酬。经过了疾风骤雨式的金融危机和持续的就业低迷之后,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薪酬预期方面变得更加理性, 有数据表明毕业生的薪酬预期近几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不过, 与大学生薪酬预期一味降低的情况相比, 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更低。鉴于此种情况, 政府首先应监督招聘单位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 尽快建立规范的国家薪酬调查制度, 及时、准确发布薪酬信息, 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准确定位薪酬水平。大学毕业生可根据国家权威性薪酬数据, 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理性选择工作的地域、行业、岗位以及薪酬水平等, 以更贴近社会实际情况。用人单位可根据薪酬数据, 评估竞争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调整确定薪酬水平, 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并留住人才,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 主要包括:个体基本特征、学习情况、是否参加就业指导、参加实践情况、对工作的预期等几方面, 得出如下结论:个体基本特征中性别和户籍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 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党员、学习优秀、考取专业资格证、辅修其他专业、英语通过六级、参加了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等因素都有利于就业;而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理的工作预期是顺利就业的良好基础。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自身因素浅析 篇11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应试教育;整体精神面貌;就业观念;求职技巧

引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啃老族”这样的字眼很是常见,全球的金融危机情况下,700万的高校毕业生,更是给就业相关部门甚至与整个社会出了一道难题:这么多的天之骄子,该如何实现就业呢?问题出现了,社会各界都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大学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以求毕业生们能够从自身角度找出就业难的原因,尽早尽快地实现就业。

一、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相信很多大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告诉自己:终于可以跳出苦读的牢笼,开始自己新的人生了。但是,每年的高考,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高考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决定着他们被录取的学校,也会直接决定着他们将来的命运。所以,升学率问题,一直都是初高中比较关注的问题,那么,既然关注这一问题,就要努力提升升学率,那如何提高升学率呢,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阿!所以,初高中的学生们,其实还是生活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情况之下。高考结束后,不管结果怎样,学生们有的是解放了的感觉:“终于可以快乐地享受人生了”。而持有这样的信念,他们在大学里的想法和表现,也就不得而知了。

二、对各门专业不甚了解,导致专业缺乏适合性。

很多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对于要选择的专业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既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也不考虑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往往是家长或者老师,或者随便填个专业算了。这样的选择,就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埋下了隐患,很多学生进入大二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根本学不了那么难的课程。这样也就只能顺其自然,等到毕业的时候,因为学有不专,加上自己不感兴趣,选择其他行业,这样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一点用不到,这样大学等与白上。

三、当代大学生精神的整体感觉是萎靡不振。

目前的大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是以高考制度恢复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发愤苦读作参照的。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看未来可谓是一片光明,绝对相信祖国的明天越来越富裕和强大,更坚信自己能随着国家的崛起而水涨船高。现在的大学生可就不一样了,每天过的是无所事事的日子,有的人一提起现在的大学生,就会联想到这样的字眼:睡睡觉,吃吃饭,逛逛街,谈谈恋爱,踢踢足球,打打篮球,打打游戏……有没有理想?有,赚钱。怎么赚?不知道,毕了业到时候再说吧。有了这些“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他们在精神上萎靡不振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认为,如果能从思想上能够让我们的大学生振作起来,从意识上重视起来,那么,离适合的工作和实现人生价值也就不远了。

四、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80后,90后,这些有着时代背景的名词,被人们用一些负面的词汇形容着:“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味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当然,不可否认,这几代的学生们,总体上来讲,还是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爱心的。但是,这些称谓的提出和传播,多多少少代表了当代大学生在整体素质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所以,整体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改变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对于解决就业难这个问题而言,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五、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

当代的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一般对于待遇要求都不低:工资1500元以上,能够缴纳五险一金;工作时间最好是朝九晚五,至少不能晚上加班;压力不要太大,否则会影响我的身体健康;要有正常节假日,最好不要出差……总之,好的事情全部考虑到了,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自己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生们虽然已经看到了祖国在经济上的繁荣,但总有个人财富与这种繁荣不相吻合的感觉,比如到处都是豪华宅区,但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发生在身边的大量腐败行为,更是不断地销蚀着他们对民主、法制社会的美好想像和期待。

六、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就业观念不当。

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

八、就业渠道不畅。

拋开学生的就业观念等一些主观因素而言,目前的就业渠道的不畅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而这些,对于我们700万的毕业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想尽办法尽量拓宽信息渠道,多找寻和解读一些有用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贺江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11

我国就业率因素的实证研究 篇12

影响我国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结构的升级, 人口压力, 摩擦性失业, 国家的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 大城市居民、国企职工观念上还不适应新的就业机制, 加入世贸组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数据的收集的限制, 本文仅从国民产出水平, 平均工资和通货膨胀率等几个因素, 讨论他们对就业率的影响。

1 就业率

就业率就是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未成年人、在校学生、退休和丧失劳动力的人都不包括在劳动力之中。劳动力人数是就业人数和失业的人数之和。由于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所以我国政府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并不能如实反映我国的失业情况。本文的就业率是根据有关专家测算的全社会综合失业率 (登记失业者和各种形式的就业不充分者) 来计算的。

2 影响我国就业率的因素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如下:

2.1 国民产出水平

在经济繁荣时期, 失业率低, 就业率水平高, 在经济萧条时期, 就业水平低, 失业率高。可见国民产出水平的提高和降低会直接影响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奥肯定律描述了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与失业率间的关系。现实经济中,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差别较小, 所以, 本文采用GDP来作为衡量国民产出水平的指标。

2.2 工资水平

工资刚性理论认为, 工资可以对劳动力供求的变化作出反映, 但其调整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正是调整的缓慢才导致失业的上升和下降, 也影响就业率的变化。虽然经济理论认为, 工资感性的作用是被动的, 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但是, 作为影响就业的一个原因, 这里也把它纳入分析的体系之中。

2.3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也影响着就业,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短期内,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关系, 即低水平的失业率伴随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虽然在长期内,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它们不存在替代关系, 但总体上说, 通货膨胀率对就业率的影响是存在的。

2.4 其他因素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政策、劳动者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也都是存在的。但是本文把这些都当作随机因素考虑。只研究那三个重要的因素。

我们收集1985~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工资, 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3 自相关和多元共线的检验

对x1, x2, x3 的多重共线形性进行检验如下

从上图检验结果可以看出x1 与x3的共线性不明显, 而x1与x2的相关系数达到0.993479, 基本上接近1.所以x1和x2存在相关性, 下面将过多重空间检验剔除x1或x2.。

4 进行逐步回归

国内生产总值为x1, 平均工资为x2, 通货膨胀率为x3, 就业率为y。运用EVIEW3对模型数据做最小二乘估计, 结果如下:

undefined

由此看出,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 可决系数R2=0.972226

F统计量为8, 表明整体上数据较好, 说明模型中x1和x3对y的影响力还可以。只有x2的表现不明显。下面进行进一步检验:

由y只对x2做回归

由y对x1和x2做回归

由y对x1和x3做回归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剔除x2变量后的结果更好, 所以需要剔除变量x2.

最后结果如下:

undefined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 可决系数R2=0.971813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x1, x3对y的影响力较显著。

5 结论与建议

(1) 总体来说, 我国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就业率比较稳定。

就业的压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影响我国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是通货膨胀率。

平均货币工资水平对我国的就业率影响不大, 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和职工工资水平基本相差不大有关。

摘要:我国当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失业, 下岗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相对于现有的经济规模来说,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如何安排就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力图找出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关键词:就业率,最小二乘法,计量经济,回归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物流企业文化下一篇: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