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活论文

2024-05-23

地理生活论文(共10篇)

地理生活论文 篇1

让生活走近地理,用地理服务生活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用地理知识为生活服务。

据此,笔者认为让生活走近地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用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是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一、让生活走近地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蕴含着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人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科技、国防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捷克教育家夸美钮斯说:“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是高级事物由低级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地理,让生活走近地理课堂,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让生活走近地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生活就在学生周围,为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如结合汶川大地震的形成、巨大的灾难后果可以警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重视,激发学生渴望学习和了解地震知识的强烈意识,这时在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复习有关地震和板块知识一定会收到绝佳效果,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让生活走近地理能使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初中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学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徐州地区夏冬两季的气温高低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依据生活实际理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准确含义,进一步去比较徐州地区冬冷夏热的特点和全年高温,冬暖夏凉,终年低温的气温差别,再比较徐州夏季多雨同其他地区冬季多雨,全年干燥,全年多雨等降水特征,然后将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搭配,从而将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生动地阐明,把气候特征这一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以生活实际为突破口得以具体化。

3.让生活走近地理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也不可能都前去观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材料,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中有关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这个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当地夏天和冬天日出和日落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由此可见,让生活走近地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这无疑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用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建设服务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使学生会运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事情,更科学地安排生产和生活,真正做到用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而且对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1.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就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国江浙一带盛产丝绸,新疆瓜果特别甜,徐州地区是淮海经济区中心以及我们平时以面食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特产,聚落形成发展,环境变化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

2.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就要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用知识理论指导生活和生产建设

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和理论的指导。十一黄金周去海南只需轻装前进,而到太阳岛旅游就要准备御寒衣物;纺织厂采购优质长绒棉要去新疆,研究热带动植物首选西双版纳;作为一个房屋设计师,应当考虑地理因素,如常年风向,污染源等,因此用地理知识理论指导生产生活就可以避免盲目性。现实中,不少地方搞形象工程,盲目决策,种植经济作物不考虑气候因素,造成了“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笑谈;引进项目不讲环境效益,杀鸡取卵,成了愧对子孙的罪人。用地理服务生活可以避免经验主义错误,比如电网建设标准有专家提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同样是下雪,东北是干雪,湿度仅有15%―30%,而西南则是湿雪,湿度达到60%―95%,这些湿度大的雪和冻雨附着在导线、铁塔上很快就会结冰,并且越结越厚。所以,在这些地区建设电网,有必要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据报道南方电网在设计中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认为南方很少有低温天气,忽视了电网的建设标准,从而出现冻雨灾害使输电线路严重覆冰导致电网断线,造成大面积停电,给工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的后果。

3.用地理服务生活更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学习地理,不仅能使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了解经济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地理的头脑”。我们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但是有规律可循。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自毁家园。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多年前的黄河断流现象,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已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令人欣喜的是人类已经开始尊重自然规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努力建设地球家园,青藏铁路的高标准环保要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期间高标准的环保要求说明人们正在运用地理知识让生活更加美好。

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因此应当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问题,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更好为生活服务,让地理知识服务生活是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地理生活论文 篇2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 让生活开启课堂之门

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 可以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亲切”起来, 更加易于学生们接受。所以, 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以及规律, 从而养成善于发现与探索的好习惯。

例如, 在进行《气候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我并没有采取传统方式直接将我国各地的几大气候类型列举出, 而是通过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作为切入点。课堂开始时我问学生们:“同学们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听说过。然后我又问:“为什么新疆吐鲁番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是不是因为那里早上很冷, 中午很热?我并没有直接回答是与否, 而是又承接这个问题继续问:“同学们都学过生物, 那大家试着从刚才那句话里找出新疆的西瓜特别甜的原因。”这次很快, 很多学生举起手来, 我让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因为新疆早晚温差大, 白天光合作用强, 晚上太冷呼吸作用弱, 糖分积累多, 所以西瓜就甜了。”我对这个答案十分满意, 趁着学生们恍然大悟之际, 顺势引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及其表现特点, 这样, 学生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相关知识牢牢记在脑海, 实现乐趣与教学效果的双丰收。实践证明, 利用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课堂知识导入,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值得我们借鉴。

二、生活化课堂活动, 让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师生角色, 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 利用这个契机, 让掺入生活元素的课堂活动作为地理授课的基本方式, 不失为一个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比如, 在进行《气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 关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对于我们的影响, 学生们没有明确的体会与答案。所以, 我就利用课堂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进行观点上的交换。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代表北方,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因为气候原因, 北方与南方不同的特征;另一部分则代表南方, 进行不同点的举例。看看哪一组举的例子最多, 哪一组就获胜。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 双方不间断地进行观点交替。比如代表北方的学生说北方的房子是平顶, 南方是尖顶, 因为南方雨水比北方多。代表南方的学生则说南方的树常年不落叶而北方的树每到冬天就会落叶, 这是因为南方的是常绿阔叶林, 北方的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样, 学生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发掘了生活中的地理, 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 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生活化作业设计, 让生活论证课堂知识

传统的地理作业形式一般拘泥于教师依据课本知识布置的相对应的练习题, 这样单一的课后练习模式根本无法将地理知识真正与学生能力相结合, 也就是说, 不能够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另外, 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缺乏地理本应有的魅力, 不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 我们应正视这种弊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低效的作业设计模式, 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后作业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 感受地理。

比如, 在讲解《气温》这一部分时, 很多学生对我说的“一天当中,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这句话存在疑问, 于是, 我便利用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全天的气温监测, 做成折线图进行分析, 得出相应结论。这样, 学生便可以亲身试验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 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正确并且准确地将二十四小时的气温变化通过折线图表示了出来, 并写上了诸如“经过全天观测, 午后两点温度最高, 早晨六点左右温度最低”等类似的结论。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自实践证明了知识的准确性, 知识点便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地理生活论文 篇3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学生而言,高中地理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简单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还是进一步拓展地理知识内涵。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不断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对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实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但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天气”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气温的变化来了解天气的变化,根据天空的景象来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一来,当学生遇到某个知识点时,自然就会联想到相应的生活场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地理学科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这就会使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讲解,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

3.学生生活地理化。

学生生活地理化是实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对这些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由此可见,地理生活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实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地理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一直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失去了地理教学初衷。因此,教师要通过实施地理生活化教学,改变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

高中生对生活中的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投入程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契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实施地理生活化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生活论文 篇4

一、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时,我立足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该如何辨别方向,让学生观察每星期早上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然后再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学时的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中经历体验入手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曾在学生中做过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喜欢吃什么主食?”统计结果是多喜食面食,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种饮食习惯的原因。这样的小调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有兴趣探究,然后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入点,有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再如,在讲《俄罗斯》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组学生亲眼所见、非常熟知的哈尔滨建筑图片:新华书店、中央商城、马迭尔宾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非亚教堂等图片,让学生猜名字,这些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俄罗斯这节课之间的距离,知道了有“东方的莫斯科”美称的家乡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事物与相关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促使学生更加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能力及创新培养,它将成为教学改革方式中成功教育模式之一。

三、结合身边环境,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开展环保教育

地理资源随处可见,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也让学生关注到了周边的环境。例如,讲“水资源”一节中,我让学生结合松花江水污染期间停水的感受来谈谈水资源的重要性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学生用真情实感交流,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然后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人人制定节水计划及实施方案。再如:讲到中东石油资源时,我联系世界热点问题——油价上涨,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学生知道塑料袋是石油做的,自然会联系到哈尔滨的白色污染,浪费石油的现象,从而深刻理解6月1日实施“限塑令”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宣传和自觉执行,争做环保小卫士。这样学生就更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多,学了之后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对于刚刚发生过的“汶川大地震”,我及时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板块运动的知识来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既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从运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地理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的学习也将更有干劲。

地理课堂生活化 篇5

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与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欲望。

我校高一地理组在各级领导的督促与指导下,积极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学习、研究与推进,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搬到了课堂,将生活地理与课本知识、生态课堂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将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值得精心设计的部分,导入处理得好,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按设置的思路进入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能激发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人新课的教学。

例如,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同学们喜欢在夏季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2014年暑假期间大家观看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时,为什么大多在深更半夜观看?

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习充满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及自然界的生动实例来学习地理知识,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获得技能。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当地大量人口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对当地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怎样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交流展示生活化

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提出相应的案例,并做出合理解释。

例如,在学习“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解释出来。一小组用举例的方式来解释:把教室比作一个小型社会,教室所能容纳学生数量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环境承载力”,教室能容纳的最多学生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教室容纳的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虽然学生解释得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三个概念有了相应的理解,并可以迁移应用到生活实例中去了。当然,除了对生活实例的迁移外,学生还需将其他学科知识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四、学习迁移生活化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对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活化了课本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进步着。我国的教育发展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对于地理的教学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纵然在不断努力着,但是我国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进行详细研究后,就目前我过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式做出论述。

【关键词】抽象 兴趣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36-02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之下,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新时代之下,对于教学的生活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生活化会不断推动教学发展。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努力,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教学生活化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首先来说,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还基本都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模式还是由老师进行讲述为主的。在过去,这种教学手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下,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影响已近越来越小。尤其是在面对初中生的时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应当是最为重要的,由于教育中对于学生考虑的缺失,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受到较大影响。

其次是由于地理知识的过于抽象,学生往往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较低。在理论上说,地理知识应当是和生活中的地理相呼

应,可以互相影响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中地理知识

抽象为简单的数字和应用技巧,我们对于学生观点的思考会有不同程度上的缺失,那么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低,成绩自然就难以得到保障,所以我们的生活化是不可或缺的。

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相关措施

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目标自然就是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就是?τ诮萄?情境的设定,对于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在实现情况下,我们对于学生的考虑不够充分,没能正确的建立教学情境,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是他们已经从小学的稚嫩和不成熟中开始慢慢脱离,但是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是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兴趣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初中教学中对于地理的教育往往还是限制在老师利用书本进行专业知识讲述的过程中,的确这是对于教学考试来说作为简单的办法,但是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就失去了教育生活化的前提。在生活化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将生活引入地理,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的衣着相貌等来对民族等不同的概念进行理解,不但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还能够将知识结构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就可以使原本枯燥无谓的地理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原本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也会因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立而具体生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因此提升。

2.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元素

其实对于地理的生活化教学来说,对于老师的考验是在提升的,老师想要寻找对于地理教学来说较为符合的生活化元素,就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而又详细的研究,同时还要善于观察生活,能够将生活中与地理教学的有关元素结合到书本知识上,才能真正对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自己的地理水平较高,但是对于生活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如果老师的水平难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那我们就难以做到对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初中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他们对于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手段和理解都是不够的,这就要求老师做出更多的努力,用更多的例子来带动学生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自行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不断推动学生进步和发展。

3.通过引入生活趣事来调节课堂气氛

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就是在课堂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对于地理的学习很难有人可以一直保持高度注意力,难免会有人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所以对于课堂气氛的调节就变得极其重要。如果一个合格的老师在注意到这种情况后就应当积极寻找一些在地理历史上可以引起大家兴趣的趣闻轶事来引起大家的兴趣。学生在面对枯燥无谓的教学中出现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所以老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应当做好准备才能保证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对一些国家的别名,各个地方出现过的有趣的事情进行介绍,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那老师也就不用再为课堂中的注意力问题而担心,这也是生活趣事对于课堂气氛的积极调节作用。当然在教学中不能过于追求气氛,要将趣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调节气氛,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老师要将积极努力做出平衡,为学生长久发展做出贡献。

三、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只有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很好的手段,就现实来说,我国在生活化的改变上还是存在一定不足的,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努力,有理由坚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之下,对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会越来越深入,对于初中生的地理教学也会越来越进步。

参考文献:

地理生活论文 篇7

一、关注学习过程, 确定三维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的地理知识。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 教材中的这些地理题材不只是用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 而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 在处理这类以地理题材为内容的品德教材时, 除了知识目标要准确规范之外, 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力求多元综合, 关注学习体验, 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用这样的眼光来确定教学目标, 就能把我们习惯了的“知识地理”教学变为“生活地理”教学, 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从世界看中国》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单元中的一课, 分“中国在哪里”、“哇, 这里太美了”、“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三个板块, 它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本课教学我是分两课时完成的, 第一课时教学“中国在哪里”、“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两大板块内容。在第一课时教学中, 我努力把握“地理教学为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服务”这一准绳, 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地图说出我们的地理位置, 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 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 并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地图阅读、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 了解中国幅员辽阔、邻国众多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邻国和睦相处的美好情感。

上述教学目标的制定既有知识目标, 又有情感目标, 体现知识性与情感性的和谐统一。然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品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既是地理教学的落脚点, 更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在学生充分认识祖国的地理位置, 了解其地域辽阔、邻国众多的基础上, 适时引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战争冲突等历史、时事, 如钓鱼岛事件、丝绸之路等等,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地理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过程, 也就把“五爱教育”目标切切实实地落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应当说, 这样的内容由于受阅历的限制, 学生容易在感情的体验上出现断层, 难以达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邻国和睦相处”的情感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可以依托教材, 围绕“地理位置”这个原点, 借助网络, 给学生呈现足够的图片及链接,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缩短时空的距离, 找到更多地理和德育的契合点, 以此来更好地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二、挖掘教材内涵, 整合教学资源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材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 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鲁洁教授也说过:“新教材是你的‘拐杖’, 是你进行教学的一个话题, 是你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在教学实践中, 要智慧解读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内容也不例外。课本中呈现的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的。如何将“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学材?让它变得更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解读、处理、呈现的能力。日常教学中, 我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 结合儿童现实生活来对教材创造性地解读、整合、开发,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设计学生活动, 活化教材知识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只有这样, 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 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教学中, 我常常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 挖掘能够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地理知识点。

(二) 恰当运用媒体, 呈现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文字、插图是静止的。而这些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人文情怀, 该如何使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整合, 提高地理题材品德教学的实效呢?我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以多元灵活的方式呈现表征 (学习内容) ,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纳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时, 适时地播放地震和洪涝的视频影像, 不仅能直观地展示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更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进而迸发真实的感受。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在低沉的音乐中浏览一幅幅灾难过后众志成城, 互帮互助的感人画面, 容易让学生心有所动, 情有所牵。又如在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 为了突破“万吨巨轮过船闸”这个教学难点, 我制作了“船过三峡”的flash动画, 配合学生的讲解, 运用fash的动态演示, 直观形象地展示万吨巨轮过三峡的情景。课堂上, 学生恍然大悟,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 再引发学生感受三峡工程建设的艰难与伟大, 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 巧设比较方式, 加深学习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不少地理知识显得比较抽象、难懂。在处理这样的教学点时, 我常常会较多的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然后想办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他们, 并通过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去感受、体会, 进而感悟社会, 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中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悟“960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字, 体会里面饱含的人文内涵, 我作了以下的片段设计:

(1) 比较苏州市与江苏省的面积。

师: (课件出示苏州地图) 同学们, 你们知道, 我们生活的苏州市有多大吗?生1:8488平方千米。师:在我们的感觉中苏州已经是挺大的了, 但是, 我们的江苏省有多大? (课件出示江苏省地图) 生2:102600平方千米。师:它的面积相当于我们几个苏州市这么大?

(2) 比较江苏与中国的面积。

师:江苏省真的是非常地大, 但是在祖国的版图上, 它占有多少呢? (课件在江苏省地图的基础上呈现出祖国的宏伟版图) 生3:哇!原来我们的江苏省在祖国版图上就这么一点点大啊!师:那我们祖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少呢?生4:960万平方千米。

(3) 结合中国地图, 再次比较中国与江苏省、苏州市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计算下, 我们的祖国相当于多少个江苏省!想当于多少个苏州市这么大!如果把我们的中国比作一个大西瓜的话, 那我们的苏州只是一颗西瓜籽那么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 我们的祖国可真大!出示视频 (2月, 海南岛沙滩边人们在嬉水, 黑龙江那里却是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暑假7月的7点, 苏州这里已经灯火通明, 云南那边还是白昼) 。

(5)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景象呢?你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 通过让学生从家乡的面积出发, 逐步推算、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960万平方千米”这个平面的数字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民族自豪感也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这堂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决定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让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展开,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知识, 掌握技能, 明白道理, 健全人格, 最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可爱的地球》一课时, 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他借助地图、地球仪、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得品德课一改往日的那种说教模式, 整个课堂活起来了, 学生动起来了。

其实, 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很多, 网络探究、社会调查、参观访谈、辩论演讲等等都是师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 以此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隔海相望》、《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等内容, 我们都可以借助网络, 设计相应的探究、辩论等活动。在《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印度国家将神牛迁移出新德里, 你觉得这样做合理不合理?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 班级里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 有的学生表示不应该迁移出去, 因为牛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 他们会用最好的食品来供奉它们;他们还会建造“圣牛养老院”, 牛衰老后, 可以送至“圣牛养老院”供养……这足以说明牛在印度人民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不能迁移。又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迁移出去, 其原因就是会影响交通, 还会影响城市美观, 造成环境污染等等。这样的辩论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地内容的兴趣。它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更有效地扩大了知识面, 增强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以上是本人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段时间的实践, 使我坚信: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和课程性质, 智慧解读教材内容,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品德课堂一定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肩负起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生活与地理课堂 篇8

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时事、政治、新闻、趣事等现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一课可这样引入:购房现在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需要考虑小区环境、房型、地段等各种要素。同学们能否为父母做“参谋”,如何避免所购房屋像照片中一样被“影子”遮挡,确保它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呢?这样的导入就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直观、具体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关注生活,组织教学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打破常见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换位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时,我将班级分成三个大组,课后让每组学生分别搜集高港区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情况,课堂上每组先讨论合作学习十分钟后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功能区分布的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纠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演员”,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

三、关注生活,挖掘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内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所以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随时注意收集生活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大胆地适当应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在讲地质灾害时,我就汶川地震为教学背景,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纪录片,同时列出一系列的数据和投影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图片,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自己也不由得谈了相关的事件。见此,我就提问: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否避免地震?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这样适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会根据所看和所知的内容,很轻松、自然地总结出系统的地理知识,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关注生活,设计课堂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课堂上,教师怎样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呢?除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团结合作的同学关系外,重要的就是教师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地理问题。因为,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探究新知。例如,在讲太阳高度与影子的长短时,教师:一天中人的影子长短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会!教师:一天中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影子与太阳高度有关系。还可以进而提出一年中正午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知识来源于实践,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地理意义,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五、关注生活,运用课堂活动,学会解决问题

新课标的制定和新教材的试行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着采用一些与生活相关联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解决地理方面的实际生活问题,以增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最佳体现。例如,在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性筷子和节日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活动,同时结合“为何日本森林资源丰富,却要从我国进口一次性筷子”的思考活动,最后得出结论:一次性筷子和贺卡的使用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生态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

关注生活,激活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用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体现地理是一门有用的科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口岸中学)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篇9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知识传递,而忽略知识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新课标提出最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知识与生活

教学方法

在地理科目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照本宣读,那么课堂气氛会略显死板,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生活实例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那么如何具体化地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保护农作物?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等。如何利用文化扩散规律,选择适当商品推销方式。近阶段房地产很热,假若你是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等。

二、以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则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实例,让学在科学与传统的冲突中了解知识。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学生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又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国江浙一带盛产丝绸,新疆瓜果特别甜,徐州地区是淮海经济区中心,以及我们平时以面食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特产,聚落形成发展,环境变化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让“生活”活化地理课堂 篇10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直观的图片、耳熟能详的谚语、成语和诗歌、日常生活经验、新颖的案例、风趣幽默的漫画、全新的时事热点等都可作为设置教学情境的材料。

以中图版必修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为例,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剧情,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并提出简单的地理问题,在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下快乐学习,并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剧情如下:①经过高中三年的不懈努力,你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②若干年后你学有所成,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前途无量;③几年后,你找到了梦中人,但对方在北京工作,是你牺牲还是对方牺牲?这个纠结的问题让你深思了好久,最终决定放弃现有工作前往北京跟他(她)在一起,你们结婚了;④成家后,发现自己离家太远,父母一年也没见到几次面,于是把父母接来团聚。

教师设问:以上的小剧情涉及几次人口迁移现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观察:学生一边看剧情一边偷着乐,其一乐自己考上北京大学,其二乐自己有了梦中情人,其三乐有情人终成眷属。学生开始七嘴八舌、互相讨论,很快得出答案:经历了4次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别是文化教育、经济、婚姻、家庭。

剧情涉及学生目前及未来几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情,所以大家很感兴趣。考上北京大学是许多学生的梦想,故心情非常愉悦。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进行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主动学习、开心探究,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

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又贴近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中图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例,笔者设计了“今天我们一起逛超市”的活动:课前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购买不同的商品(见表1)。

购物时,注意记录每种商品的原产地、价格等,购物后比较同类商品的不同之处,如颜色、大小、味道、新鲜度等,并结合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学校图书馆等思考该商品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课堂上各小组讲述购物经历并展示购物清单。各小组提前查找资料,课堂展示。

这样的教学设计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既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又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时刻在学习”,再也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处处留心即学问,从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氛围

在地理课堂上,适时适量地提供合适的训练题供学生训练是必要的。训练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领悟到地理知识是真实性。

以中图版必修2“城市的空间结构”为例,学生知道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特点后,笔者设计了当堂训练题,检测学生对功能区分布的掌握情况,试题设计开放,由小组讨论完成,最后各小组讲解其设计意图和理由,设计如下:假设深圳市准备建设一座新城镇,新城规划面积为39平方千米(图1中每格代表1平方千米),需要安排3平方千米的商业用地,12平方千米的工业用地,14平方千米的住宅用地。假如你是规划设计者,将如何安排这三类用地?把你的设计画在图中,不同的土地利用用不同的颜色符号表示(此地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

教学观察:大部分同学按照教师的讲解在城市中心布局商业区,城市外围交通便利的的地方布局工业区,其它地方布局住宅区。但课堂发现个别同学的设计比较有个性,自己修建了新的公路和铁路,并且一个方格分割成几部分来分散设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很有逻辑性,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兴致高涨,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

综上所述,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让教师回到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总之,“生活”让地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受益匪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努力紧扣地理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地理知识指导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生活融入教学之中,努力实现“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在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训练题目的选取上都要面向生活,让学生和教师真正“活”起来。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直观的图片、耳熟能详的谚语、成语和诗歌、日常生活经验、新颖的案例、风趣幽默的漫画、全新的时事热点等都可作为设置教学情境的材料。

以中图版必修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为例,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剧情,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并提出简单的地理问题,在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下快乐学习,并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剧情如下:①经过高中三年的不懈努力,你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②若干年后你学有所成,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前途无量;③几年后,你找到了梦中人,但对方在北京工作,是你牺牲还是对方牺牲?这个纠结的问题让你深思了好久,最终决定放弃现有工作前往北京跟他(她)在一起,你们结婚了;④成家后,发现自己离家太远,父母一年也没见到几次面,于是把父母接来团聚。

教师设问:以上的小剧情涉及几次人口迁移现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观察:学生一边看剧情一边偷着乐,其一乐自己考上北京大学,其二乐自己有了梦中情人,其三乐有情人终成眷属。学生开始七嘴八舌、互相讨论,很快得出答案:经历了4次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别是文化教育、经济、婚姻、家庭。

剧情涉及学生目前及未来几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情,所以大家很感兴趣。考上北京大学是许多学生的梦想,故心情非常愉悦。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进行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主动学习、开心探究,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

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又贴近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中图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例,笔者设计了“今天我们一起逛超市”的活动:课前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购买不同的商品(见表1)。

购物时,注意记录每种商品的原产地、价格等,购物后比较同类商品的不同之处,如颜色、大小、味道、新鲜度等,并结合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学校图书馆等思考该商品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课堂上各小组讲述购物经历并展示购物清单。各小组提前查找资料,课堂展示。

这样的教学设计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既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又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时刻在学习”,再也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处处留心即学问,从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氛围

在地理课堂上,适时适量地提供合适的训练题供学生训练是必要的。训练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领悟到地理知识是真实性。

以中图版必修2“城市的空间结构”为例,学生知道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特点后,笔者设计了当堂训练题,检测学生对功能区分布的掌握情况,试题设计开放,由小组讨论完成,最后各小组讲解其设计意图和理由,设计如下:假设深圳市准备建设一座新城镇,新城规划面积为39平方千米(图1中每格代表1平方千米),需要安排3平方千米的商业用地,12平方千米的工业用地,14平方千米的住宅用地。假如你是规划设计者,将如何安排这三类用地?把你的设计画在图中,不同的土地利用用不同的颜色符号表示(此地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

教学观察:大部分同学按照教师的讲解在城市中心布局商业区,城市外围交通便利的的地方布局工业区,其它地方布局住宅区。但课堂发现个别同学的设计比较有个性,自己修建了新的公路和铁路,并且一个方格分割成几部分来分散设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很有逻辑性,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兴致高涨,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

综上所述,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让教师回到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总之,“生活”让地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受益匪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努力紧扣地理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地理知识指导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生活融入教学之中,努力实现“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在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训练题目的选取上都要面向生活,让学生和教师真正“活”起来。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直观的图片、耳熟能详的谚语、成语和诗歌、日常生活经验、新颖的案例、风趣幽默的漫画、全新的时事热点等都可作为设置教学情境的材料。

以中图版必修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为例,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剧情,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并提出简单的地理问题,在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下快乐学习,并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剧情如下:①经过高中三年的不懈努力,你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②若干年后你学有所成,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前途无量;③几年后,你找到了梦中人,但对方在北京工作,是你牺牲还是对方牺牲?这个纠结的问题让你深思了好久,最终决定放弃现有工作前往北京跟他(她)在一起,你们结婚了;④成家后,发现自己离家太远,父母一年也没见到几次面,于是把父母接来团聚。

教师设问:以上的小剧情涉及几次人口迁移现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观察:学生一边看剧情一边偷着乐,其一乐自己考上北京大学,其二乐自己有了梦中情人,其三乐有情人终成眷属。学生开始七嘴八舌、互相讨论,很快得出答案:经历了4次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别是文化教育、经济、婚姻、家庭。

剧情涉及学生目前及未来几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情,所以大家很感兴趣。考上北京大学是许多学生的梦想,故心情非常愉悦。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进行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主动学习、开心探究,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

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又贴近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中图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例,笔者设计了“今天我们一起逛超市”的活动:课前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购买不同的商品(见表1)。

购物时,注意记录每种商品的原产地、价格等,购物后比较同类商品的不同之处,如颜色、大小、味道、新鲜度等,并结合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学校图书馆等思考该商品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课堂上各小组讲述购物经历并展示购物清单。各小组提前查找资料,课堂展示。

这样的教学设计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既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又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时刻在学习”,再也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处处留心即学问,从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氛围

在地理课堂上,适时适量地提供合适的训练题供学生训练是必要的。训练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领悟到地理知识是真实性。

以中图版必修2“城市的空间结构”为例,学生知道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特点后,笔者设计了当堂训练题,检测学生对功能区分布的掌握情况,试题设计开放,由小组讨论完成,最后各小组讲解其设计意图和理由,设计如下:假设深圳市准备建设一座新城镇,新城规划面积为39平方千米(图1中每格代表1平方千米),需要安排3平方千米的商业用地,12平方千米的工业用地,14平方千米的住宅用地。假如你是规划设计者,将如何安排这三类用地?把你的设计画在图中,不同的土地利用用不同的颜色符号表示(此地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

教学观察:大部分同学按照教师的讲解在城市中心布局商业区,城市外围交通便利的的地方布局工业区,其它地方布局住宅区。但课堂发现个别同学的设计比较有个性,自己修建了新的公路和铁路,并且一个方格分割成几部分来分散设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很有逻辑性,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兴致高涨,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

上一篇:幼儿园创编儿歌教案下一篇:雏鹰争章活动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