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活化教学

2024-06-05

地理生活化教学(共12篇)

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1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初中地理课是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步, 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其今后学习地理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充分利用生活与地理的相关性进行地理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与亲近感也会进一步提升。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 让生活开启课堂之门

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 可以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亲切”起来, 更加易于学生们接受。所以, 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以及规律, 从而养成善于发现与探索的好习惯。

例如, 在进行《气候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我并没有采取传统方式直接将我国各地的几大气候类型列举出, 而是通过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作为切入点。课堂开始时我问学生们:“同学们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听说过。然后我又问:“为什么新疆吐鲁番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是不是因为那里早上很冷, 中午很热?我并没有直接回答是与否, 而是又承接这个问题继续问:“同学们都学过生物, 那大家试着从刚才那句话里找出新疆的西瓜特别甜的原因。”这次很快, 很多学生举起手来, 我让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因为新疆早晚温差大, 白天光合作用强, 晚上太冷呼吸作用弱, 糖分积累多, 所以西瓜就甜了。”我对这个答案十分满意, 趁着学生们恍然大悟之际, 顺势引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及其表现特点, 这样, 学生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相关知识牢牢记在脑海, 实现乐趣与教学效果的双丰收。实践证明, 利用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课堂知识导入,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值得我们借鉴。

二、生活化课堂活动, 让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师生角色, 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 利用这个契机, 让掺入生活元素的课堂活动作为地理授课的基本方式, 不失为一个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比如, 在进行《气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 关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对于我们的影响, 学生们没有明确的体会与答案。所以, 我就利用课堂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进行观点上的交换。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代表北方,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因为气候原因, 北方与南方不同的特征;另一部分则代表南方, 进行不同点的举例。看看哪一组举的例子最多, 哪一组就获胜。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 双方不间断地进行观点交替。比如代表北方的学生说北方的房子是平顶, 南方是尖顶, 因为南方雨水比北方多。代表南方的学生则说南方的树常年不落叶而北方的树每到冬天就会落叶, 这是因为南方的是常绿阔叶林, 北方的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样, 学生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发掘了生活中的地理, 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 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生活化作业设计, 让生活论证课堂知识

传统的地理作业形式一般拘泥于教师依据课本知识布置的相对应的练习题, 这样单一的课后练习模式根本无法将地理知识真正与学生能力相结合, 也就是说, 不能够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另外, 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缺乏地理本应有的魅力, 不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 我们应正视这种弊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低效的作业设计模式, 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后作业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 感受地理。

比如, 在讲解《气温》这一部分时, 很多学生对我说的“一天当中,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这句话存在疑问, 于是, 我便利用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全天的气温监测, 做成折线图进行分析, 得出相应结论。这样, 学生便可以亲身试验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 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正确并且准确地将二十四小时的气温变化通过折线图表示了出来, 并写上了诸如“经过全天观测, 午后两点温度最高, 早晨六点左右温度最低”等类似的结论。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自实践证明了知识的准确性, 知识点便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总而言之, 与生活相结合的地理才是有生命力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理。作为地理教学者, 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素材,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 学习地理, 让学生真正做地理学习的主人。

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2

一、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

生活中有许多非常好的并且非常实用的地理知识,这类知识的讲授往往能够非常有效的给课本内容的教学带来辅助功效。例如,一次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了如何辨识方位,随后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以北半球为例,在野外如何确定方向?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很难找到直接答案,即使能够找到答案,辨识的方法也十分单一。然而,学生们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很多实用的辨识方向的方式。我让大家课下仔细想想,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方式能够辨认方向。在检验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时我看到,很多同学都非常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并且给出了各种好的答案。如在晴朗的白天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在下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答案的汇集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也将课堂推向高潮,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通过学习地理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二、列举生活化的教学实例

生活化的教学同样可以体现在生活实例的列举上,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课本中讲到的一些知识通常较为理论,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如果能够列举一些生活化的实例来作为知识讲解的辅助,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发散与迁移,要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来增进大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这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知识点的讲授过程都可以穿插一些好的生活实例,并且实例的呈现方式也很多,教师应当做好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让生活化教学能够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学生从悲壮的画面中深深感悟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四川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如果一旦发生了灾害,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做。生活实例的列举不仅给大家创设了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又如,在讲到我国人口问题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春运时上海火车站的情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体验到我国人口之多,并且会结合课本知识为缓和我国人口问题献计献策。

三、设置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在生活化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上,这同样是丰富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想要增进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设置一定的探究活动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置更多生活化的探究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也是一种推进。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我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和探究活动:日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但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呢?它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我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日历,并且总结出日历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呈现的主要信息。很多同学平时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过日历,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少学生回家观察的都很认真,并且总结出我国的日历通常由阳历和农历两部分组成的。阳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根据拓展的知识,分别说出了公历和阴历的优缺点。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不仅将课本知识很好地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也让大家有效地展开了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实践。

四、结语

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对于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采取生活教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并将地理知识点合理融入,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目标。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教学较为抽象、枯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若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设计生活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以及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环境与环境问题》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生活周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并且让学生记录下来;其次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出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学生主要提出的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再次教师对学生所阐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共同讨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污染问题是燃煤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是工厂生产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噪声污染污染是汽车鸣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施工造成的,最后教师总结了学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也让学生充分掌握了地理知识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高中地理知识更加生活化,同时也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学生则扮演学习的探究者和体验者,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享受不断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高中地理教学知识。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保证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地理教材的知识点,使其充分融入创设的情境中;最后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情境创设应合理,在学生接受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讲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以河北省为例,你觉得都需要具备什么服务功能,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显然非常感兴趣,争相回答,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认为石家庄市必须具有大型高档商场、大型娱乐场以及高等学校等等,衡水市需要具有卖家电商场以及高中学校等等,枣强镇需要有普通的日用品商店、小诊所,还有就是小学等等。”通过这位同学的回答,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等级城市,其服务的功能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地理知识点更加生活化,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理运用生活实例

高中地理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会大大降低地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合理运用生活实例,将知识充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置作业,例如让学生课下观察你所住地方街道的交通情况,了解学生所住的市区的工业建设的位置在哪等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所蕴藏着的地理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点的积极性,进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都了解的生活现象,提出“为什们冬天早晨6点天是黑的,而夏天早晨6点天是亮的”的问题,这使得学生都产生了疑问,并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然后教师用地理知识回答这一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地理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識,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以此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互动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地理教学“生活化”浅析 篇4

一、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陶行知也强调“依据生活而教育”。因此, 在地理课堂中, 要给学生以自主实践探索、相互合作交流的空间, 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使学生乐意并有效地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新教材中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从生活中的春夏秋冬变化来认识地理中的气候知识;活动题“为什么我国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甜”。这些地理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话题和问题。新教材的巨大变化, 必然引起课堂教学的变化。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如教材中贝贝和玲玲的爱好, 一个喜欢溜冰、打雪仗, 一个喜欢游泳, 什么原因呢?这是地域、气候的差异所致;阿拉伯人穿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其作用是反射阳光、透气防热等地理常识。教师可以借题发挥, 跟学生聊聊生活中的地理常识, 让地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从而加强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使其对地理课感兴趣, 自觉地去学习、去探讨。

有些地理知识很枯燥又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得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让学生容易理解。例如, 经纬线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地理知识, 在讲经纬线时, 可将教室看成北半球, 把横排学生看成北纬, 讲台为0° (赤道) , 第一横排学生为10°N, 第二横排为20°N, 以此向后排推;把纵排学生看成经线, 纵排的中间为0°经线, 以纵排的中心为起点, 左边的学生为10°W, 右边的学生为10°E, 照此向东向西方向推。这样地理课堂上就可以用经纬线定位的方式来提问学生, 如叫到 (30°N, 30°E) 的学生回答问题时, 就是第三横排 (30°N) , 纵排的右边第三排 (30°E) 的学生。每节地理课都以此方式来提问学生, 一个看似简单的情景, 却给学生整个经纬网知识系统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衬, 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从生活中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1. 利用图片文字信息, 增强教学效果

地图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挂图, 有的人用它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其实地图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 阐明其空间分布, 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关键, 教会学生认识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后, 可以用当地的交通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让学生找找自己家乡所在的具体位置, 上学的大致路线, 并根据比例尺算算家乡到学校的距离, 使学生主动去了解、学习地图知识。地图本身就是地理最简明的“书”, 有些知识用文字是难以解释清楚的, 但是地图可以解决。如七大洲、四大洋及美国、英国的位置, 如果只用文字说明是很难说清楚的, 但是借助地图, 让学生自己去找、去查, 就容易多了, 并且容易记住。

风景画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中学生恰好对这些画比较感兴趣。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对其进行知识讲解, 可一举两得。比如, 石林、桂林山水风景画, 蕴含着“喀斯特”地理知识;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的风景画, 蕴含着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地图、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知识形象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图引思,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分析生活中的实体建筑, 挖掘地理知识

我国传统民居的样式多, 且区域差异大, 其实修房造屋材料的选购, 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世界的聚落”就可从当地的建筑物讲起, 如南方学校的教室窗户较大, 同学们的住房 (壮族、傣族干栏式建筑) 多数是两层, 底层空着或者养牲畜, 其原因是什么?把问题留给学生带回家与家长探讨。再让学生看中国北方人的火炕房、西欧人的尖顶高耸房、牧民的蒙古包、因纽特人的冰屋、北非居民的平顶房等图片, 学生结合课后活动题分组讨论, 说说各种建筑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湿热地区 (壮族、傣族干栏式建筑) 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 门窗开得较大, 屋顶面较陡, 并有完备的排水系统, 原因是当地 (南方) 降水多、气温高, 其目的是通风防潮;在冬天积雪多的地方 (西欧) , 屋顶大多高耸, 原因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冬季降雪量大, 其目的是防积雪过多损坏房屋;寒冷地区 (中国北方) 的民居墙体厚实, 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窗户比较小, 原因是中国北方冬季气温低, 其目的是御寒保暖;草原上的牧民们居住蒙古包, 原因是牧民居住不固定, 常常因水草条件的变化改变居住地, 其目的是方便搬迁;北冰洋沿岸特定的低温, 因纽特人居住冰屋, 其目的是冰屋结实不透风, 起到保暖防寒的作用;北非民居的屋顶大多平顶, 由此可以推导出北非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稀少等地理知识。

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 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如居住地与交通、水源、地形、气候等地理条件有关, 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和乡村知识;民居住宅的朝向、楼间距 (南方楼间距小, 北方楼间距大) 与太阳的光照有关, 借此跟学生讲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高度角等地理知识。生活中的民居蕴含着许多地理知识, 从中挖掘出来, 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地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

3. 结合生活娱乐项目, 拓展课堂知识, 学以致用

现代社会, 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 学生能够轻松地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知识与信息。社会的热点问题, 人们的街谈巷议, 最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针对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应该顺水推舟, 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如2008年我国的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 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等热门话题, 由此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上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地理知识。通过看电视, 学生还可以了解中东地区不稳定、多战乱的根源———石油, 进一步给学生讲解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等知识。还有《动物世界》《非常6+1》等电视节目, 学生喜欢看, 也喜欢听。可借助《动物世界》引导学生走进非洲, 了解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等知识;《非常6+1》中提到的“世界之最”, 可引导学生收集地理中的“世界之最”, 比比看谁知道的最多。这样, 不仅教了书本知识, 还拓展了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从而增加学习地理的趣味,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科学, 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如今出门旅游已经是常态, 人们在游览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体验风土人情时, 其实也是一种对野外地理知识的学习及应用。一些自然景观中蕴含着许多地理知识, 如元阳梯田景观与地理上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是个很好的生活实例。元阳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那么水稻种植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结合实际不难发现, 元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具有适合水稻生长的优越气候条件。梯田景观的形成原因是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人们在水源充足的山区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有利于山区水土保持。梯田面积狭小, 不利于机械化, 借此引出水稻种植的特点是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精耕细作, 机械化水平低等知识。如此一来, 学生可以在旅游过程中充当小导游, 进行实地讲解,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注重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家乡建设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 都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 可在“人类产业活动”的教学中结合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山东半岛所产的红富士苹果个大、脆甜、口感好而深受人们喜爱。山东的苹果为什么要种植于山腰呢?原因是用地理上的“逆温”指导生产。一般而言, 随着海拔的升高, 温度逐渐下降。也就是说, 山麓的温度高于山腰和山顶。但是在冬季或者霜冻时期, 这个规律往往不灵验。在寒冷的时候, 由于冷空气持续向低处下沉, 山腰的温度会明显高于山麓地带, 也就是空气“下冷上热”, 气象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逆温”。这是因为地面发出的热量辐射过多而冷却, 大气中接近地面的空气因而变冷, 上层的空气由于离冷却的地面距离远而温度高。所以, 山东半岛的果树通常种植在山腰上, 借助“逆温”来防霜冻, 保证果实安全生长。

生活离不开地理, 地理对人们的生产活动影响很大, 学习地理有利于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我们随时都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矿藏等各种自然资源打交道, 比如学好气候、天气知识, 可以指导我们外出旅行;根据城市风向知识, 可以指导我们城市的布局和规划, 把污染的工厂建在下风向地带等。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5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二、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单位:迁安潘营中学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析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倡导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不断提升课堂“生活质量”,关注将学生生活中的“活水”导入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回味无穷的“生活

魅力”。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都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崇。要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效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随机选取几位学生,调查他们前三代祖辈的出生地、迁移地、迁移原因,并绘制迁移路线。通过这种以实际生活情况为导入的教学,促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得以活化,从

而让他们怀着更加愉悦、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应用生活实例巧妙分析地理原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接知如接枝。”也就是说教学中以学生已经有知识基础做根,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的枝,“接知”即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知识连接起来,通融于一體,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地理中的一些原理,借助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往往可以化繁难为简单,起到让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引入洗衣机脱水的事例,来形容和解释台风眼的形成机理。

三、引入乡土地理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

紧贴学生实际生活的大自然,引领学生摘取最为真实、丰富和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探究不失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以乡土地理为引领的探究,不仅促使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更加了解,而且还有力地提升了学生重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速度和效率。例如,引入本地的房屋建筑特点进行分析当地的地理特征,引入本地的旅游资源分析自然景观与地理文化构建的因缘,引入当地的科技展览分析当地的自然、人文与科技文化等等,这些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能力的训练。

总之,让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接轨,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杨志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析[J].新课程:教师,201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高级中学)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7

目前, 我校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有不注意听讲, 出现不理解的问题不敢举手发问, 课后不复习学过的地理知识等等。这些问题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作为中学地理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水平, 用通俗易懂的话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讲清楚。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中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为生活的便利提供帮助。中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 在中学时代接受地理教育, 对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准备

(一) 积极营造和谐友爱的生活情境

地理教学需要生活化, 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而是需要付出实际行动的。地理知识复杂深邃, 学生要想学好必须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 一起学好地理。课堂上的气氛对于学习地理有很大的影响, 和谐友爱的气氛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让地理教师在上课时不会出现尴尬冷场的局面, 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积极活跃。生活化教学对地理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 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 有恒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二) 联系生活实际, 讲述地理原理

中学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与实际密切相关的, 比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现象, 大气层、水平面等专业术语, 等高线、等深线、海拔等名词, 都是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 要多结合生活实际, 从实际出发, 将地理原理一点一点地讲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对地理的学习应该是人们始终坚持的, 因为人们时刻都在接触着地理。能把地理学好的人, 必定是一个有信心、有能力的人。只要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教师的教学过程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因为学生对于枯燥的课堂是非常反感的, 只要课堂有新意, 就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

(三) 拓展学生视野, 丰富地理内容

如今互联网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在学校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理教材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小故事, 讲给学生听。中学生对课堂上的这种小故事是最感兴趣的,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间接地给学生普及专业知识, 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会知识, 寓教于乐。这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一些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书籍或者网站, 通过对地理的深入学习掌握更多的地理方面的知识, 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利用互联网教学, 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也能够为地理教学生活化提供帮助。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构建

(一) 地理教材内容生活化

中学地理知识具有严格的模块化,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中学生在学习中深化思想, 扎实基础。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 促进中学生感知生活的魅力, 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地理现象。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课堂的基础, 学生必须将教材里讲的内容全部弄清楚弄明白, 才能够学有所用, 在遇到实际发生的问题时才能及时解决。地理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 对地理的学习必须从自然现象到自然规律一点一点揣摩, 力争掌握更多的地理常识。

(二) 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

对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话题是一直存在的。但是, 许多地理教师为了让课堂在自己的管控之中, 往往不敢进行大胆创新, 都是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地理教师必须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还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中, 当成教学的案例来让学生分析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 在以后遇到这样的地理问题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学习过, 应该这个做。当学生的头脑里有了习惯的思维模式了, 教师再进行教学也就变得轻松多了。

(三)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师生互动, 和谐相处, 共同进步。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才是教学的主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起到地理课应有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都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课, 学生听的迷迷糊糊, 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了。如今,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 建造有生活乐趣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上像在家一样的感觉, 也就是将地理教学过程生活化。学生需要的是有新意的课堂教学, 而不想看到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

三、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 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 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改掉教学的弊病,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 做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人民教师。针对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我也会一直探索下去, 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 结合地理教研的收获, 为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而奋斗。

摘要: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让地理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针对日常教学中地理课的教学现状, 笔者将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使中学地理教学更加生活化。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实际,教学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 2012 (12) .

[2]蔺晓燕.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8) .

[3]田国英.在新课标下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 2012 (5) .

[4]张先根.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 2011 (5) .

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实例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周围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体现“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因此,如何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将生活现象、生活元素融入地理教学中,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是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1.利 用生活经验 ,获取地理知识

充分利用身边事例和生活经验促进对地理规律的深入理解。生活在地理环境中的我们,各种环境要素都深深渗透到生活中,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活生生的例证,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俗易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突破学习内容。

新课导入 可以从学 生熟悉的 生活经验 和身边事 物入手 ,使他们觉 得学习地 理确实是 有用的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人口迁移”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今年,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没有出去旅游的? 有没有到异地求学或工作的引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咱们广东是人口迁入大省给本省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一步一步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在讲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本市正好是海滨城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夏季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待着的感觉有何不同, 白天和黑夜风向有何变化。再例如:讲“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时,学生平时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地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 这都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呢? 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生活,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2.本土化促使地理教学生活化

家乡的地形、地壤、河流、气候、风俗民情、历史沿革等都可以植入到地理教学的大课堂中,对教材进行“本土化”处理,使课程内容富有“乡土元素”和“地方特色”,变得更丰满而鲜活,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习得理论知识奠定基础。“本土化”处理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地理要素、景观、事物等,优化教材,活化课堂,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要求。

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城市功能区划分时,可具体到本市商品房的开发热潮,开发商开发,购房者购房各要考虑哪些地理要素? 省运动会场馆建设的选取问题,等等。又如在教学关于“城市化”有关内容时 ,选取本市用地面积变化的地图导入新课,然后以点带面,逐渐探究城市化的本质规律。再如:教学“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 ,引用上海宝钢到本市的投产,会引发哪些人地矛盾,如何解决,等等。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将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实践化,而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学实践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更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讲太阳高度时,让学生到室外寻找一些直立的事物(比如树木 、旗杆等)作为观察 的目标 ,观察分析 目标事物影子在一天中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 以此使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探究如何测定一天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以便合理地调整太阳能热水器的高度角和设计两栋楼间的楼间距等。又如,在讲环境污染类型时,可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化工 厂、钢铁厂 ,并要求学 生写调研 报告 ,提出意见 和建议。

4.利 用生活媒体 ,使地理生活化

现代媒体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便利的机会, 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些媒体由刚开始的接触地理、感知地理到后来的关注地理,进而热爱地理。

手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渗透大量地理知识。让学生在收集地理新闻、地理信息、自然风光、自 然现象、民 俗风情等 社会生活 中涉及的 地理知识然后在搭建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演讲平台中加以展示和探讨。

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比如在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放映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然后模拟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造成地下水位不断升高,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如此一步步演示,让学生配合教师讲解,就能很好地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创 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 使课堂的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时,设计了“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图的实践中体会到地图的形成需要各种要素,如此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地图的三要素,使学生内在的概念不断清晰、明朗化。

6.关 注热点问题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国际 、国内时事 ,既是日常 人际交流 必不可少 的话题 , 又是一种 生活时尚 , 可带给我 们极为丰 富的地理知 识。

如近日,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央视主持人柴静的新作《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部知识容量极大的作品,可能会是2015年高考地理的热点话题。雾霾天气 ,明明能看见太阳 ,却看不见远处的建筑物,明明是个晴天,阳光却无法穿过城市上空的“大灰罩子”,仿佛一切都蒙了一层纱,显得不那么真实又如城市问题:关于堵车,网民戏说:“北京是首堵,成都是成天堵,重庆是重复的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长春是长年地堵,天津是天天的堵,深圳是深深的堵! ”再如从汽车拥有量角度,东京比北京车多,为什么没有那么严重的大气污染?给你什么启示?等当下热点问题。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9

一、低成本实验内涵和“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

什么是低成本实验呢?就是完成一次实验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学科中的低成本实验就是通过使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以及对建设材料的有效制作而开展实验的一种探究性实践活动。它既可拉近地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 又能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 生活地理”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潜在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

以“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 这是我参加过的一次教学观摩公开课的现场实验。①实验目的:借助生活实物, 解析地理原理。②所用器材:1.5 升的矿泉水空瓶2 个, 2.5 升的塑料空瓶1 个, 温度计2 支, 适量土壤, 还有剪刀、手表、纸和笔等。③操作步骤:首先, 把2 支温度计分别编为A、B, 用剪刀把3 个空瓶拦腰截断, 把2个1.5 升的矿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 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 并分别插入A、B温度计, 其中一个用2.5 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后, 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室外接受阳光照射, 观察温度计的升温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 并记录温度, 比较温度差别和各自的变化情况。④实验结论:温室阻止空气交流或热交换, 使室内产生增温现象。

诸如此类的地理小实验用材较少、取材方便且简单易做。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逐步积淀学生的地理素养等方面, 都发挥着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言之, 低成本地理实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

二、对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上述实验启示我们, 积极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 既可凸显新课程“以生为本, 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发展”中攫取寓教于乐、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情境, 有效激发主体学习意识

众所周知, 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 难道它是与生俱来的吗?又能否自然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是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被激励、唤醒、鼓舞并逐步培养起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 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并增强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例如, 在教学“大陆气候”内容时,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 向学生直观演示了我国西北部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风民俗情境, 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的特点。再如, 在“季风气候”内容教学时, 通过诸葛亮“巧借东风, 火烧曹营”的故事来铺设展开。如此丰富的课前导入和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传导性与感染力,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

2.链接生活认知, 有效增强学用感悟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它着力强调了“学与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对于培养学习者感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 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课程实践活动, 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与深刻体会。例如, 在教学“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内容时, 教师可结合湘菜的辛辣风格和湘人“无辣不成席”的生活习性, 把其与粤菜的清淡风格相比较, 两者相去甚远;还可以结合“南船与北马”、南北方屋顶差异等社会生活现象, 充分说明气候影响的作用之大。此外, 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 又比较干燥, 因而北方人或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多患有风寒病;而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虽然不低, 但由于湿度较大, 长期生活在这种气候环境下的人们多患有风湿疾病。

3.寻求生活支撑, 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 高中校园内始终流传着“理科之难, 在于物数;文科之难, 则在于地理”的说法,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来说, 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元, 且技能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 若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力比较薄弱, 就难以对知识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题目训练或各类考试中, 有许多学生深深感到或是不会答题, 或是难得高分, 久而久之, 就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何对待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呢?我们要寻求生活的支撑。例如, 在讲解“经纬网”的知识时, 尤其在解答“某人从赤道以北40 千米处出发, 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四个方向各走100 千米, 最后他位于什么位置?”之类的题目时, 许多学生都无从下手。教师可借助如篮球、乒乓球之类的体育活动, 向学生简单地解析此实验, 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4.加强生活实践, 有效促进手脑能力培养

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绿色的课本”, 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学习、深刻感悟和综合发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为培养学生“地理生活化, 生活化地理”的综合能力素养, 发挥着引领和桥梁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 其中第一章第三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中, 蕴藏着“南北方楼间距不同”“房屋朝向”“夏冬季节学校作息时间不同”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容中, 蕴藏着“家乡的山是如何构成的?”“山上岩石属于哪一类?”“鹅卵石为何是圆的?”等生活元素;“乡土地理”内容中, 蕴藏着“本地土特产及其形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筑和服饰文化”等生活元素, 这些都是吸引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加强手脑能力的优质资源, 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 社会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识教学的鲜活题材。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情境、链接认知、寻求支撑和加强实践等方法, 积极开展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为赢得较低成本、深入浅出、增进学用、厚积薄发和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地理学科知识与自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紧密, 这就为地理课程的低成本实验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基础与优势条件。从“大气保温作用”的模拟实验深受启发, 我们应着力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并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这是地理课程的应有之义, 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成本实验,生活化教学,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仁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3) .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浅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10

一、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二、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三、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摘要: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11

一、 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性思考

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解读,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因为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只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二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三是“学校教育源于生活但应高于生活”,把课堂教学生活化将使教学应有的效率降低。因此,要求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要求学校教育完全“生活化”,甚至消解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界限,那就值得反省。

在教学实践中,对“有用的地理”要有正确的理解:一是不要把地理截然分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二是不能仅仅看地理知识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到它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作用;三强调的是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教学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提升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关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追求。其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地理学科在解释周围环境、不同尺度区域乃至全球的各种自然特征与人文现象的独特作用;②初步学会选择与评价空间位置,能够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形成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③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④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地理学的美,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关注地理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阐述地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

二、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基本策略

1.贵在真实——紧贴生活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束火花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感受:这是自己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是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能让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地理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要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程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因为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在教学湘教版“大气环境”时,要求学生关注每天的天气和安仁县城关镇的空气质量报告,并做好天气日志的记录工作,细心观察天气和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并算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总结当地气候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还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冬天里大棚蔬菜生长的温度、湿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如在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时,要求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永乐江的现状。学生发现永乐江存在很多隐患,如违法采沙、过度采沙,使两岸的植被破坏比较严重,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的现象;河道不畅通;河水污染现象比较突出,永乐江两岸居民的饮用水告急。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搜集地理信息,可以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从而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妙在生成——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

课堂教学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对课堂的过度预设,将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学流程而僵硬。地理教学要善于把握契机,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课堂将会丰富和充满活力。

特殊时间和特殊日期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如12月22日为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在冬至日前后,不妨问问学生:今天的白昼为什么最短?今后的白昼长短将会如何变化?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

既发事件主要有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如在教学湘教版“大气环境”时,大概是在每年的10月左右,安仁县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利用那几天前后的一次降水过程和气温的变化,进行锋面知识的学习。因为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所以教学的效果特别好。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重在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境,加强了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教学找到了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如世界居民的服饰,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喜欢穿皮毛制品衣服;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欧洲男士们的服装样式以开胸为主要特色。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分析其地理背景。阿拉伯地区居民的服饰特点,与那里炎热干燥的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强烈有关。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与他们生活在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环境密切相关。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一般日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24℃左右,又由于空气稀薄,日照强,气温日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独特的高原气候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穿着特色。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终年盛行西风,冬季西风带来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气候温暖湿润。因此,英国女士冬季也穿裙子。同理,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冬不冷,夏不热,气温日较差也小,温和的气候适宜男士们穿开胸式的服装。在欧洲,几百年来穿开胸式的服装长盛不衰,西装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再如我国的民居。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多为平屋顶、厚墙体、小窗户,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平顶土房”;南方地区则形成了屋顶陡斜、四壁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内都有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并设双层窗户。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的传统居住建筑为“吊脚楼”;窑洞至今仍是我国陕西、山西一带居民喜爱的民居;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多建造石质碉房。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因为光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多。西北地区不必担心降水的经常性侵蚀,所以屋顶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复土较厚,四壁墙体十分厚实,窗户也比较小,这样屋内就可以达到冬暖夏凉了。南方地区的民居类型的形成,是因为气温高、降水多、风力弱、湿度大。屋顶形态呈尖锐的“△”形,它既有效地减少了受光面积,又使屋内的热量积聚在室内上部,保持了屋内凉爽,同时还有利于迅速排除屋顶水分。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则与冬季严寒而漫长的气候密切相关。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主要分布在山区,因平地较少,地势较陡,坡度大,在修建住宅时,为了扩大住宅面积,往往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下边安数根柱子支撑,使延伸部分好似吊在主屋后侧或一侧,给人以一种腾空而起的崇峻感。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利用了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肌理和透水保温性好的地质特性。青藏高原是世界较年轻的高原。由于风化作用强烈成土时间短,且地高天寒,成土环境严酷,因而土层浅薄,质地粗疏,岩石广布,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岩石为原料。

4.难在兴趣——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同理,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

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球的运动”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时,事先让学生观察漏斗(洗碗池等)中的水在向下流的过程中,水流的旋转方向。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再让学生来解释这一现象为什么水流旋涡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再回到学校附近的永乐江城关段,观察永乐江两岸河堤有何不同?其东岸为什么修建了护河堤?如果不修建护河堤,永乐江会怎样发展?采沙工人是在哪一岸采沙,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各种生活渠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还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出的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要铭记: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世界的自发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生活化但不能庸俗化。既要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把课堂教学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地理现象层面,将会导致教学的庸俗化。二是生活化但不能无序化。在教学中,既要求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绝不能放任自流,目的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活动纳入学科的体系中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 篇12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高中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能主动分析观察地理现象,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在生活中增长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即让学生学会在观察思考中获取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特别是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讨论,及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巩固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活能力的观察是在地理教学实施生活教学策略的基础。

二、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情境教学可以看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师所精心选者设计的情境中,学生不断通过情境中的活动获得新知识,在活动中形成各种能力和技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课本中抽象的,枯燥的文字图片。而是存在于真实的情境中。地理是一门生活科学,所学的知识都是从生活而来,所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我们生活的空间,而仅有的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将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浓缩在课堂情境,通过课堂看世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例如,在讲授黄土高原的形成时,可用多媒体设计如下动画情境:①西亚及蒙古西部戈壁、沙漠上的沙粒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向东南方向转移(强烈的沙尘暴)。②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建房等各方面的活动导致森林的严重破坏。③暴风雨导致的水土流失。学生通过观察后,组织学生根据动画中的暗示探讨、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这样组织教学不仅学生积极性高而且效果明显。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教师所教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产生碰撞,才会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这是有用的,那是有用的,其实学生根本不在意。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如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时,可将《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故事中蕴含着的地理知识。从中引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如果遇到晴天有太阳的日子,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并画出示意图。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一些直立的事物(如树木、旗杆等)作为观察的目标,利用课外时间仔细观察目标事物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推出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轨迹,很明显中午时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高的,从而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1。但是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它们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的这个缺口能够填平。教师只有这样时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身边的地理,学生便会感到亲切、自然、现实,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又必须高于生活,以超越现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为旨归。因此可以说,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符合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够填补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鸿沟,消除两者严重脱离所造成的恶果,使师生过美好的课堂生活,经历生命的成长,实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民:《国外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设置方式》[M],2000。

[4]杨新:《地理教学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

上一篇:高校贷款计划与管理下一篇:坐标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