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课堂资源

2024-07-29

生活化课堂资源(精选12篇)

生活化课堂资源 篇1

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 《英语课堂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语言来源于生活, 英语学习也应该生活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学条件的限制, 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就需要英语老师挖掘资源, 让英语课堂更生活化。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 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 在生活中学, 为生活而用。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

如何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如何让学生学到生活化的英语呢?

一、利用课本资源, 创设生活情景

在冀教版的英语教学有很多都是情景教学, 情景对话占到了主体,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很多实景不能搬到课堂上来, 这就需要老师更新改良教学内容,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有选择地把教学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因为小学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 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 因此在备课时, 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模的情景中去。在如何购买衣服时, 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 用学生提供的衬衣、长裤、短裙、袜子、鞋的衣服, 组成了琳琅满目的商店。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并且让学生扮成母女或母子进行“购物”, 更增加了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This is my clothe shop.Welcome to my shop.Can I help you?Do you like…, How much is it?Here you are.Please put on this shirt.You look great.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 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 不但传授了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个课堂实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 课本给了我们一种模式, 但生活远远要比它更丰富多彩。又如冀教版的三、四年级的教材中都涉及到了Birthday Party的内容, 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异国文化特点, 它涉及了英美国家过生日的风俗习惯, 也与我们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存在着差异, 整合两个年级的学习内容, 让孩子们过一次生日聚会。于是就把它变成了一个情景剧, 两个年级的学生参加的人积极踊跃, 大家利用所学, 是各显其能。最后, 大家还补充了歌舞, 一个简约、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变成了真正的生日聚会, 没有了语言障碍, 也没有了表演的羞涩, 好像实际生活搬上了课堂表演的舞台, 这将更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利用教室资源, 布置生活化环境

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 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 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的氛围。它既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也是我们感受生活的舞台场所。为了缩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 应在班级中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 多给学生习得语言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学生喜欢的、形式各样的英语卡片、图片、英语格言、英语标语等, 而这些卡片、图片都来自学生的积攒和制作, 在教室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活泼的、轻松的语言环境, 使教室成为一个五彩缤纷、吸引学生的英语文化小岛。还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 增添英语歌曲、英语谚语和英语文化知识等, 可让学生去找内容,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同时, 更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确实让学生感觉到教室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 更是一个有他参与的生活的地方, 在这里学生可以时刻感觉到英语无处不在。

三、利用生活经验, 让教学内容更真实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充满人情味, 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孩子们容易接受。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让生活走近课堂。语言的表达来自需求, 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 有了表达的需求, 就会激发了语言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才会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冀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5中Sandy一家参观游览, 拍照。把拍照的情景搬上课堂, 一个手机成了学生的相机, 当学生拍照时, 用英语的表达需求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Don’t move!Stand close to…Smile, please.”等句子的表达, 让学生在拍照的过程中用得是乐此不疲。同时, 返回到课文, 学生对课文游览中的表达学习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 关键任务是做好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生活中有很多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 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所以, 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 使教学“回归生活”, 还学生以生活, 还学生以快乐。

生活化课堂资源 篇2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资源”一词越来越多地跃入教师的视野,引起教师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资源越丰富,教学质量越高。数学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资源,为建构知识模型打下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巧妙利用身边资源,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生活资源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资源”一词越来越多地跃入教师的视野,引起教师的关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还强调:“数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资源越丰富,教学质量越高。数学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资源,为建构知识模型打下基础。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模型。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使课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1、搜集生活资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搜集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资料,为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索作准备。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有位老师在课前便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字母,学生很快找到了诸如扑克牌中,老师的评语中,甚至自己的衣服中等等许多地方的字母。教师上课伊始将自己搜集到的字母呈现出来,如,麦当劳,肯德基的标志,汽车车牌号的标志等等,学生趣味盎然,深切感受了字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字母与自己的距离很近,并初步体验到了用字母表示生活现象的简便。在对字母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顺水推舟,引入一组数量关系,提示学生能不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表示出来。学生探索的欲望高涨,马上想到了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梯度适当,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生活素材的积累,成了建构知识大厦的坚不可摧的根基。

2、由生活激趣引入。生活数学具有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用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背景和他们乐于参与的想象空间,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扩展学生的思维。记得在讲《生活中的负数》时,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关于数的资料——夏天本地的气温能达到32℃,数学中32℃表示为+32℃;冬天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15℃,那么零下15℃又该如何表示呢?珠穆郎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而四川盆地低于海平面162米,又该如何记录呢?由这些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后面的探究。教师巧妙利用这些资源,引领学生度过一段快乐的发现之旅。

二、探究过程中,巧妙利用身边资源。

1、将身边资源与探索数学知识本质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巧妙借助我穿的衣服创设生活情境。“看,老师穿的衣服漂亮吗?猜一猜我是多少钱买的?”学生急着猜价钱,但都猜不准。于是央求老师告诉他们,我故意设疑:“我的衣服原价是300元,但我买的时候打了八五折,你们能不能算出它的价钱?”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就争先恐后的去算。于是将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其实,这些知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每日都接触或间接感悟的生活中,找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性刺激。在这样的实际活动中,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生活数学的意识和敏锐的数学嗅觉,有机地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2、利用现有资源,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听过一位老师讲授《找规律》一课,教师告诉学生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教室里找找,从生活中找找。学生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很快就找到了:学生的座次是按照男生一排女生一排排列的;教室里的白炽灯是每组两个悬挂的;教室中的桌椅也是有规律……又如一位老师在讲《平行线》一节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平行线。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课桌的对边、操场上的双杠、悬挂白炽灯的线等等。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真正感悟到数学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真实地展示数学的魅力。

例如,某老师设计情境,带领学生研究一家人出游的方案,一种方案是自己开车,住旅馆;一种方案是坐汽车,住旅馆;还有一种就是跟随旅游团;三种方案的解决和比较,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的应用意识,锻炼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心血,每一位教师都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做数学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快乐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西北新村小学

王慧敏

依托乡土资源 活化品德课堂 篇3

一、实施原则:基于生本,紧扣目标

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等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富有价值的乡土资源。如何在如此丰富的资源库中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乡土材料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两个原则。

(一)紧扣教学目标

乡土资源的选择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既是为了完成《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学习任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只有这样的乡土资源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三年级下《家乡特产知多少》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介绍家乡特产。因此,在教学本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特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最喜欢的某种特产,通过多种途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如下的调查表(见右表)。

课堂上,学生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特产。然后,开展“舌尖上的家乡”活动,一起品尝各自带来的家乡特产。

学生通过搜集、品尝、倾听、观看、欣赏、讲解丰富的家乡特产的过程,不仅认识了自己家乡丰富的物产,还逐渐增加了对家乡深深的感情。

(二)贴近学生生活

由于编写教材与使用教材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品德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资源,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有效地进入学习的情境。

如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教材的“故事屋”选择了时传祥、徐虎这两个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材料。虽然他们的事例很典型,但是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劳动模范,而且“掏粪工人”这个职业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无论他们的事迹还是职业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对此,笔者在备课时设计了“采访我身边的劳动者”为主题的课前调查活动预案(见下表)。

在采访中,学生明白了新安江的繁荣与发展,既离不开城市建设的设计师、工程师,更少不了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平凡的环卫工人……正是各行各业的人在默默地奉献,才有了如今这座适宜人居的浙西小城。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还对教材中的“故事屋”进行了重组,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被家乡人民称为“程周坞路口的移动红绿灯”——最敬业的协警吴水林的事迹。展示吴叔叔无论刮风下雨都兢兢业业地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立正、敬礼、奔跑、竖大拇指、护送路人的图片和视频,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普通的人一样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二、实施策略:把握时机,活化课堂

(一)在认知匮乏时提供生活材料

乡土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材料,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为学生在最佳的时间里搭建获取知识的平台。

在教学三年级上《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自然知识的面比较狭窄,且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镇上,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并不熟悉。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给农作物找个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图想想、猜猜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而笔者所提供的农作物包括生长在树上的板栗、香榧,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茭白、白莲、荸荠,生长在土里的花生等,都是当地的特产。学生虽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是却都见过这些农产品的果实,因此对于这些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成长过程都非常感兴趣,一堂课就在浓浓的求知氛围中顺利地展开了。

(二)在气氛渲染时加速情感体验

乡土资源中具有生活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美图片、音乐、视频等容易使学生获得共鸣,从而唤起学生更多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我来做个小导游》时,笔者选用了描绘家乡美丽风光的视频《月亮岛》作为教学导入,学生边欣赏歌曲,边观赏家乡风景,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旋律,喊出曾经游览过的风景区的名称。之后,教师用自己搜集到的家乡优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等在《月亮岛》这首歌的旋律声中,向学生们作介绍。教师讲解得有滋有味,学生们则被生动的故事、如画的风景、悦耳的音乐所深深吸引。

没有情感参与的知识只是冰冷的教条,只有涂满情感底色的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融入家乡乡音、乡情的音乐和图片都很好地诠释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在课堂尾声时运用点睛之笔

在一堂课结束前夕,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语,这是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的有效手段。很多时候,乡土资源的内容在课堂的结尾导入,能起到课已了而情未了的作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六年级上《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笔者在课的结尾将原教材中的“感受新农村——奉化滕头村”进行改编,呈现了“感受新农村——乾潭镇幸福村”,通过幸福村今昔村风、村貌图片对比,今日幸福村建设成果展示的视频播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新农村——幸福村的新变化。对于乾潭镇的幸福村,许多同学都听说过,有的甚至去过,或者有亲戚朋友就住在幸福村。在课堂的最后出现学生们熟悉的画面,这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农村充满朝气、活力的新景象,住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是多么的幸福,又有机地、动态地总结了本课的内容,并向学生渗透了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情感。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立足探索品德学科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依托乡土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的学习资源,提高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乡土资源的乐园里愉悦探索,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感受着《品德与社会》的魅力,体验着学习的快乐,憧憬着美好的人生。

依托乡土资源 活化品德课堂 篇4

一、实施原则:基于生本, 紧扣目标

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等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富有价值的乡土资源。如何在如此丰富的资源库中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乡土材料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两个原则。

(一) 紧扣教学目标

乡土资源的选择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既是为了完成《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学习任务,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达到课程目标, 只有这样的乡土资源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三年级下《家乡特产知多少》这一课, 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介绍家乡特产。因此, 在教学本课前, 笔者先让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特产。然后,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最喜欢的某种特产, 通过多种途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如下的调查表 (见右表) 。

课堂上, 学生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特产。然后, 开展“舌尖上的家乡”活动, 一起品尝各自带来的家乡特产。

学生通过搜集、品尝、倾听、观看、欣赏、讲解丰富的家乡特产的过程, 不仅认识了自己家乡丰富的物产, 还逐渐增加了对家乡深深的感情。

(二) 贴近学生生活

由于编写教材与使用教材有一个时间差, 所以品德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 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资源, 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然而有效地进入学习的情境。

如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 教材的“故事屋”选择了时传祥、徐虎这两个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材料。虽然他们的事例很典型, 但是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劳动模范, 而且“掏粪工人”这个职业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无论他们的事迹还是职业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对此, 笔者在备课时设计了“采访我身边的劳动者”为主题的课前调查活动预案 (见下表) 。

在采访中, 学生明白了新安江的繁荣与发展, 既离不开城市建设的设计师、工程师, 更少不了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平凡的环卫工人……正是各行各业的人在默默地奉献, 才有了如今这座适宜人居的浙西小城。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笔者还对教材中的“故事屋”进行了重组, 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被家乡人民称为“程周坞路口的移动红绿灯”———最敬业的协警吴水林的事迹。展示吴叔叔无论刮风下雨都兢兢业业地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立正、敬礼、奔跑、竖大拇指、护送路人的图片和视频,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普通的人一样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二、实施策略:把握时机, 活化课堂

(一) 在认知匮乏时提供生活材料

乡土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材料, 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 为学生在最佳的时间里搭建获取知识的平台。

在教学三年级上《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时, 由于学生年龄小, 获取自然知识的面比较狭窄, 且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镇上, 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并不熟悉。于是, 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给农作物找个家”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看图想想、猜猜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而笔者所提供的农作物包括生长在树上的板栗、香榧, 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茭白、白莲、荸荠, 生长在土里的花生等, 都是当地的特产。学生虽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 但是却都见过这些农产品的果实, 因此对于这些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成长过程都非常感兴趣, 一堂课就在浓浓的求知氛围中顺利地展开了。

(二) 在气氛渲染时加速情感体验

乡土资源中具有生活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美图片、音乐、视频等容易使学生获得共鸣, 从而唤起学生更多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我来做个小导游》时, 笔者选用了描绘家乡美丽风光的视频《月亮岛》作为教学导入, 学生边欣赏歌曲, 边观赏家乡风景, 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旋律, 喊出曾经游览过的风景区的名称。之后, 教师用自己搜集到的家乡优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等在《月亮岛》这首歌的旋律声中, 向学生们作介绍。教师讲解得有滋有味, 学生们则被生动的故事、如画的风景、悦耳的音乐所深深吸引。

没有情感参与的知识只是冰冷的教条, 只有涂满情感底色的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融入家乡乡音、乡情的音乐和图片都很好地诠释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让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 在课堂尾声时运用点睛之笔

在一堂课结束前夕,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语, 这是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的有效手段。很多时候, 乡土资源的内容在课堂的结尾导入, 能起到课已了而情未了的作用, 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六年级上《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 笔者在课的结尾将原教材中的“感受新农村———奉化滕头村”进行改编, 呈现了“感受新农村———乾潭镇幸福村”, 通过幸福村今昔村风、村貌图片对比, 今日幸福村建设成果展示的视频播放,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新农村———幸福村的新变化。对于乾潭镇的幸福村, 许多同学都听说过, 有的甚至去过, 或者有亲戚朋友就住在幸福村。在课堂的最后出现学生们熟悉的画面, 这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农村充满朝气、活力的新景象, 住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是多么的幸福, 又有机地、动态地总结了本课的内容, 并向学生渗透了热爱家乡, 长大建设家乡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情感。

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利用 篇5

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工业动力的使用猛增,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急剧增大,农业开垦的强度和农药使用的数量也迅速扩大,致使许多国家普遍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严重挑战。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我们从我们的地球母亲那里获得了无尽的财富,而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有无数的灾难。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现阶段人类还没有能力离开地球到其他的星球上去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水是人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不加爱惜,恣意浪费。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警觉到,水资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丰富,很多地区出现的水荒巳经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事实上,地球上水的总量并不小,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又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储量约为400km3左右,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3%,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而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其次人类的发展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地球陆地面积中大约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属于干旱区,20%为陡坡地,还有10%的土地岩石裸露,缺少土壤和植被。以上4项,共占陆地面积的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30%土地限制性较小,适宜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意为可居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和军事用地等。按人均2.5hm的30%2

计算,人均占有0.75hm2。在适居地中,可耕地约占60%~70%,折合人均面积为0.45~0.53hm。

而最为主要的能源,也就是矿产资源更加是十分短缺:矿产资源是地壳形成后,经过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与其他的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在全球分布不均衡,随着人类发展需求的不断壮大,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日益增加,矿产资源日渐枯竭。

资源与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本篇讨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不当,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与自然不相协调所致。本篇主要针对现代已经存在的矛盾,着重介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主要问题。

如此严峻的现实,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可以说,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作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战略,它的产生,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进而成为全球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追求文明进步的目标。

但尽管人类虽然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包括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矛盾,但是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正在于能够从实践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半个多世纪以来环境问题的挑战已经教育了人类,人类终于觉悟到,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地球、挽救地球。也只有在人类纠正了自己对自然的错误态度,改变了对环境与资源的错误做法之后,地球环境才有可能恢复其和谐、美好的面貌。

人类似乎已经为自己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人类的聪明才智还反映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上。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人类将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指引下,取得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进步,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目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环境问题,使已经满目疮痍的地球恢复其美好的面貌,还一定可以使未来的工业、农业和一切发展事业都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都能不损害人类在地球上代代相传的长远利益。

当然也必须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传统的观念要改变,陈旧的技术要摒弃,科学管理、法制建设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加速,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资金,需要合作,需要奋斗,这个过程往往是充满矛盾和困难的。因此,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范例,一些榜样。它们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不是梦想,只要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人类是能够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生存繁衍的。

巧用生活资源 打造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资源;高效课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一、导入──注入生活内容,点燃生命激情

【案例】《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同学们,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动人的歌曲时,你们知道这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吗?

生:我听说过,有一位市民救了一只喜鹊,小喜鹊伤口渐渐好了之后,怎么也不肯离开自己的恩人。就算你把它赶走,过不了多久,自己又会飞到恩人的肩膀上……

師: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看看它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一个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潜移默化地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点燃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强烈的阅读期待自然会随之产生。

二、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命体验

适时灵活地联系生活实际,让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产生碰撞,让学生的感悟直击文本的主旨。学生对“好好儿活”的解读是那么的灵动、多元、深刻,甚至是那么的具有哲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就是在这样的感悟体验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生命个体的体验得到了丰富,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无痕中形成。

三、拓展──延伸生活实践,激发生命潜能

如,在教学《将相和》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的“和”字展开阅读:一是文字层面,引入“和”字的说文解字和历史演进,启发学生思考:从“和”的字音、字形演变中,你体会到什么?二是文本层面,引入将相“和”与“不和”的社会背景,启发学生思考:将相“不和”与“和”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三是文化层面,引入“和”文化,启发学生思考: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你怎么看将相之“和”?四是道德层面,引入对“和”的深刻思考:有人说,“和”是一种生活智慧,生活中有不少反映这种智慧的语言,如“和气生财”“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巧借生活资源构建开放课堂 篇7

《 学会沟通 》 是 《 品德与社会 》 五年级 ( 上册) 第2单元 “我和长辈之间” 第3 个主题中的一项教学内容。 实施此课教学活动时, 教师要注重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有价值的资源,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 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取生活经验, 培养与父母融洽沟通、 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 下面, 笔者选择此课例中的部分教学活动, 谈谈巧借生活资源, 构建开放课堂的思考和实践。

一、 巧借社会资源, 拉近生活距离

《学会沟通 》 课例一: 家是爱的港湾

1. 教师播放多媒体: MTV 《让爱住我家 》

师: 在2003 年春节晚会上, 有一首歌曾打动了全国亿万观众。 歌曲的演唱者是一个家庭组合, 他们同台演唱了家庭自创作歌曲———《让爱住我家》。 欣赏了这首歌后, 大家有什么感受吗?

生1: 歌词写得可真好, 让我联想起了我家的生活情景。

生2: MTV中, 爸爸抱着年幼的儿子, 妈妈牵着女儿同台演唱的情景太温馨了, 他们的家庭生活一定十分幸福。

生3: 每个家庭中, 爸爸、 妈妈都是最爱我们的, 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2. 学生出示自己家庭生活照片, 介绍自己的家庭生活场景。

生1: 这是我们全家人到东湖游玩的情景。 瞧, 我睡在吊床上, 爸爸在轻轻地摇我。 爸爸、 妈妈都很爱我, 我真幸福!

生2: 这是我过生日时, 全家一起吃蛋糕的情景, 瞧, 我的脸上沾满了蛋糕, 逗得家人哈哈大笑!

生3: 这是爸爸、 妈妈带我参加演出时给我拍的相片。瞧, 我的舞跳得多棒, 爸爸、 妈妈都在为我骄傲!

师: 父母把无私、 博大的爱洒向我们,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在学习、生活中有时与父母观点不一致, 开始抵触父母的管教, 家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反思: 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走向开放” 的具体体现。 在备课时, 笔者发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缺乏认识和体验。 于是笔者就用心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资源, 精心挑选了2003 年春节晚会上一家人同台演出的温馨场景, 引发学生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顾。 接下来, 当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生活时, 他们通过真情流露, 让大家感受到家是爱的场所, 家是幸福的港湾。 鲜活的生活资源拉近了学生与教材、 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巧借学生资源, 指导生活实践

《学会沟通 》 课例二: 爱的碰撞曲

1. 小调查

教师: 出示课前 《学生与家长沟通调查问卷》 的相关数据: 40%的学生表示不会把真心话告诉父母, 38%的学生表示很少主动找父母谈心, 28%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太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调查结果谈谈感受。

生1: 我发现原来很多同学和我一样, 在与父母沟通方面存在着问题。

生2: 我发现虽然每天与父母朝夕相处, 但许多时候他们并不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

生3: 我感觉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融洽了, 很多时候他们处处和我较劲!

师: 课前, 同学们将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例向 “烦恼小屋” 倾诉, 现在让我们敞开心扉, 道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吧!

生1: 我很喜欢跳舞, 可妈妈总说: “跳舞有什么用, 学英语的用途更大一些!”

生2: 每天做完作业后, 爸爸还给我布置其他的一些作业, 我不愿意做他就发脾气!

生3: 妈妈总是不相信我, 还偷偷看过我的日记, 我好烦!

2. 小发现

教师: 我发现, 在平时生活中, 同学们与父母发生矛盾焦点的话题有:“父母唠叨”“业余爱好”“课外读物”“交友”“隐私” 等方面。 在发生矛盾后, 大家感觉与父母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1: 有一次, 我和妈妈为一件小事引发了争执, 我觉得她处处和我作对, 我就处处和她对着干, 几天都不理她。

生2: 爸爸总对我的学习提出很多的要求。 有一次, 我把耳朵塞住, 对他不理不睬, 后来还挨了一顿打, 把我气得要命!

生3: 当妈妈不理解我时, 我认为她是世界上最讨厌的妈妈, 都不想亲近她了。

3. 小事件

(教师播放一个新闻故事链接: 父母与孩子因缺少沟通酿成悲剧的故事。 请学生看完后谈谈感受。)

生1: 太可怕了, 与父母发生矛盾居然造成了家破人亡!

生2: 我感觉到这则新闻中的妈妈其实很爱自己的孩子, 但没把握好爱的尺度, 造成了悲剧。

生3: 我觉得与家长发生矛盾后不能冷战, 要尽快想办法解决。

反思: 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 “青春期”, 而他们的父母正好遭遇到更年期。 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和孩子自身成长规律的碰撞是造成父母与子女矛盾的主要原因, 积极、 正确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家庭的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环节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巧妙借助 “小调查”“小发现”“小事件” 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到亲子之间沟通的现状以及缺乏沟通带来的烦恼、 困惑和危害。 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地交流沟通有利于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促进家庭的和谐、 幸福! 这些学生亲历、 目睹或 “耳闻” 的生活资源体现了他们真实的心理、 情感需求, 带给他们真切的体验和感受, 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供了正确、 科学的帮助和指导!

三、 巧借家长资源, 搭建育人桥梁

《学会沟通 》 课例三: 沟通无极限

1. 选择沟通方法

老师从 “烦恼小屋” 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矛盾冲突, 引发学生讨论: 遇到下列情况, 你们会采用什么方式与父母沟通?

(1) 万芳同学的案例: “ 我从小就喜欢学数学, 可爸爸非要我在校外进行英语的培优, 有一次, 我们为学英语还是学数学争吵起来, 后来我几个月都没有理他。”

生1: 我觉得万芳同学应和自己的爸爸谈谈心, 真心诚意地表明自己的爱好。

生2: 我觉得万芳还可以与数学老师进行沟通, 让数学老师帮自己做做家长的工作, 说不定可以说服她的爸爸。

(2) 王丽同学的案例: “ 每天放学后我都想跟楼下的姐姐玩一会, 可妈妈总不让, 不是说影响姐姐学习就是说影响自己学习。 可我认为我的童年不快乐, 连玩的权利都没有!”

生1: 王丽同学应该和父母商量, 先做完作业再去找楼下的姐姐玩, 说不定她妈妈会同意她的做法。

生2: 王丽同学还可以找楼下的姐姐, 诉说自己的苦恼, 这样自己的心情会好一些。

(3) 胡小可同学的案例: “ 每次我过生日, 家里都会请很多人来庆祝, 其中有些人是爸爸、 妈妈的朋友, 我根本不熟悉。 去年我过9 岁生日时, 我想自己的生日应该自己做主, 只想和自己的家人一起过, 不想请其他人。 可妈妈始终不同意, 还是请了很多我不认识的人, 去年的生日我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生1: 胡小可同学可以寻求自己爷爷、 奶奶的帮助, 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 让长辈出面帮着解决问题。

生2: 还应该听听妈妈的想法, 首先理解家长, 再争取家长的理解。

2. 交流沟通方法

师: 在平时的生活中, 你们有哪些好的沟通方法, 让我们来分享和交流吧!

生1: 我认为要想沟通成功, 首先必须了解爸爸、 妈妈的想法, 理解在先, 沟通才可能有效!

生2:与父母发生矛盾时, 我常常讲一些笑话逗父母开心, 他们也不好意思不理我了!

生3:当父母误解我时, 我会耐心解释, 直到他们明白我的心思才罢休!

3.推荐沟通方法

师:陈小东同学的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 她与小东沟通了前段时间与他发生的小矛盾后的想法。老师请小东同学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谈谈感受。

陈小东:今天, 我读了妈妈写给我的信, 非常感动, 更体会到了她的良苦用心!

生1:我感受到, 其实陈小东的妈妈其实是非常爱小东的!

生2:我觉得我的家长和小东的妈妈一样, 常将爱藏在心中。今后, 我要主动和家长多多沟通。

师:沟通是搭建心灵的桥梁, 良好地沟通与交流能使我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生活中, 我们与父母要互相体谅、增进理解, 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用亲情去融化分歧, 化解矛盾。

反思:正处在青春期的高年级学生, 情绪发展很不稳定, 心理发展很不成熟, 交往能力有待加强, 与家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此教学环节中, 教师巧借家长资源, 呈现家庭生活中种种生活矛盾资源, 通过选择沟通方法、交流沟通方法、推荐沟通方法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体谅父母, 学会化解矛盾, 学会与父母智慧相处。

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于“走向开放”。我们的课堂只有走向开放, 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去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有利资源, 将统一的、规定性的教材资源逐步向变通性、生本性的生活资源转变, 借助生动的资源, 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课堂因巧借生活资源而精彩, 课堂因更加开放而充满活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于“走向开放”。我们的课堂只有走向开放, 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去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合理利用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构建开放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 为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生活化课堂资源 篇8

一、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凸显课程生活性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把教材作为引导儿童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例如教学《我和小伙伴》,课本呈现的内容是爸爸出差回来,给“我”和表弟带了玩具,可两人都想玩同一辆小汽车,怎么办?在邻居小青家过生日,分蛋糕时发现自己的蛋糕比别人的小,又该如何面对?编者的意图是要求尝试处理在与伙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初步体会与伙伴交往要互相尊重、友爱、公平,有了问题要协商解决。由于这两个内容反映的都是家里的情形,在课堂上难以及时得到最真实的表现,于是我将这两个范例结合班级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让学生在课堂上“传本子、分糖”,让学生在课堂上现身说法,进而引导他们由课堂上真实的情感体验,过渡并拓展到家庭、社会生活中去。

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体现课程活动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有机统一,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任务与传统教学自然有所不同。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在学习中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挖掘教师、家长、学生自身的资源,有了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把课程的主题活动演绎得更加生动和活泼。

(1)利用教师这一资源,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研究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教师本身也是一个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还需要挖掘出自身资源,根据学校内外课程资源存在的形势,创造性地工作,让自己变成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最重要的人。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首先给同学们设计了三条寻找春天的线路:在我们的身上找、在我们的校园找、在大自然中找,比一比哪一小组找到的春天最多。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春天的早晨,金色的太阳照耀着校园,小树刚刚从冬眠中醒来,就展开嫩嫩的小叶,为校园增添了点点新绿。”有的说:“温暖的春风,轻轻的抚摸着我的面庞,多么舒服啊!”还有的说:“在静悄悄的校园里,到处都似乎响着‘唦唦’声,那是新出土的小草,新抽芽的小树,新开放的花朵,正和春风说悄悄话。”事实证明,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不同于成年人的思维。教师只需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2)发掘家长资源,拓宽活动途径。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配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互动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可以让家长来评价自己孩子在家的表现,是否做到了在感受家人爱的同时,能够回报家人的爱。

三、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增强课程自主性

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产生出来的。生成,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与生机。可见,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活动。例如,教学《要勇敢不胆小》时,在明理的环节中,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有位同学从校园很高的围墙上跳下,他的行为也是勇敢的?”这一个问题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于是,教师放弃了其他预设,引导学生对这个模糊观点进行讨论分析:“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怎么的行为才是勇敢的行为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分清鲁莽行为与真正勇敢的行为的区别,使道德认识达到真正的内化,最后形成了共识。正是教师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适时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心灵碰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增强课程的自主性。

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彰显课程开放性

生活化课堂资源 篇9

一、以生为本,激活内心动态能量。可以品德课程理念三方面入手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中段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及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培养回归生活这种意识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我在教学三上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寸金难买寸光阴》时,课前先让孩子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入手去调查一分钟能做成什么事。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同学一分钟能完成20道口算题;妈妈一分钟能把房间整理干净;包子铺老板一分钟能做23个包子;银行职员一分钟用点钞机能数1500张纸巾等事例无不要求学生回归生活。通过调查,平时不起眼的一分钟竟有如此大作为,学生心灵有不小的震撼。当体验一分钟时,学生进行掂乒乓球、阅读、抄生字等活动,学生又真真切切的在课堂中体验到一分钟在自己身边也能发挥巨大能量。算一算,剪一剪让学生知晓一天34小时,睡觉、吃饭、休息等减去,还剩下多少时间,通过活动,学生体会更加深刻,一波三折让学生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二)关注儿童现实生活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需要我们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课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如教学《美丽的秋天》时,在引导学生说说秋之美,学生能从身边的田野丰收,校园树叶之美景谈,而树叶在秋季掉落后亦有很大用处,可以当肥料也可以做贴画。于是一幅幅贴画在孩子们的手中产生,将秋天的美用树叶贴画保留下来,从各式的贴画中能看到孩子的生活经历。教学,只有让学生去经历,用心去体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真正关注儿童内心的成长。教学《秋天的保健》时,让儿童用视觉、触觉了解秋天的变化,感受到身体上的变化,如最常见的口干、唇裂,学生都能感觉到,也在做一些防裂措施如多喝水、涂唇膏等,通过了解儿童的生活,教师在此基础深入探究如何正确涂润肤霜。并现场涂抹,这样的教学愉快轻松,不仅满足了他们生活所需,更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三)积极引导儿童身心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型的课堂不应只有通过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道理。品德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儿童生活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学生参与一天24小时,我们能利用的学习时间又多少,减一减、想一想。学生通过除去睡觉、吃饭、玩耍等时间,发现24个小格到最后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这样的体验使学生更直观。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家人关爱我成长》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谈论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后,教师请学生谈一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班级开展一次“我替爸爸妈妈分忧”活动。经过一个星期的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和感受,不再停留在“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区。积极引导儿童身心发展,才能激活儿童内心的动态能量,释放强有力的德育之光。

二、以家为辅,寻求课堂原生本色

(一)家中人物正面故事入课堂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名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众多家庭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将家庭教育资源引入课堂,给课堂注入原汁原味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个大平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我家的故事》教学中,采访家人,了解他们是如何辛勤劳动,并找一些线索如老照片,学生非常积极。许多孩子的祖辈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由祖父辈现身说法,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生活的苦难。更有当兵的爷爷讲述抗战的故事,学生对于那么遥远的经历像放电影一样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把当兵的爷爷请入课堂,缺了一条腿的爷爷讲述当年失腿情形。学生们俨然泪下,回想自己现在的优越生活,不禁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二)身边人群反面教材现课堂

生活认识论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价值为终极目标,课堂教学过程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和参与,因此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生活即教育”。当生活走进课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家庭生活便融为一体,课堂会擦出异样的火花。如我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时,活动环节让学生说说身边有没有像故事中的小宝那样做事拖拉,不珍惜时间的人。学生谈及自己的爱睡懒觉,说自己回家先看电视再完成作业,有时会把作业拖到第二天。当学生能把自己这种不良习惯勇敢说出来时,他已经认识到这种习惯不好,需要改进。不仅自己会改更会督促家长改,使课堂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化课堂资源 篇10

关键词: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化学课堂,有效性

化学与生活结合非常紧密,可以说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评估,了解到初三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但在家人的帮助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列举出好多与初中化学相关的生活资源,如:一些可燃物——煤、木材、秸秆、液化石油气、沼气的燃烧。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详细描述这些燃烧的现象;铁生锈;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的来源;蒸馒头时加适量碱面的目的;紫甘蓝中加醋后颜色的改变等等。由此可见,利用生活资源来提升化学课堂是行之有效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负责把这些生活资源对照教材各单元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对一些课堂利用价值较高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如煤、木材的燃烧、雾霾、当地河水污染来源等;一般情况,制作成图片,如学校周围不同地带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此来判断这些植物缺少N、P、K三种元素中的哪一种;还有一些生活资源,我们将它们储备起来,作为探究实验的材料,比如,生石灰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在农村常常称为白灰,使用时,在一口大铁锅中加水,再加入生石灰,如此生石灰变成了熟石灰。为此,将这一生活资源用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取一块生石灰置于小烧杯中,然后用滴管,逐滴加水,让学生观察。学生自然会观察到,生石灰上有明显的白色烟雾出现。然后,再让学生探究这些烟雾的成分是什么,以及烟雾形成的化学原理。

一、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使课堂内外联系起来,并进行热点渗透,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充实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

如:在讲授“水的净化”中的过滤实验内容时,教师抓住有利时机,在雨后让学生取一杯浑浊的水,到实验室做分组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当实验进行到杂质从浑浊的雨水中分离出来的现象时,学生无不表现出一种惊讶的情绪,真正明白了雨水其实是一种混合物的道理。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混合物概念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较好地掌握了这一重要实验。类似这样的课题,教师抓住合适的机会,因势利导,不仅使学生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化学知识充满兴趣,还能促进学生探究实验能力,使课堂生活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诸如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生动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有许多内容与生活资源关系紧密,如空气、水的净化、水资源的利用、燃烧和燃料、金属材料、常见的酸和碱、化学与生活等内容。类似这样的内容,利用情景再现、探究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于教材做到了很好的充实。

二、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借助多媒体进行情景再现,增设一些探究实验或课外兴趣实验等多种方式,展现生活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依据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趣味盎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能源利用这个问题上,让学生比较沼气、煤气、氢气、天然气等燃料哪种更好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成本高)、氢气的存放(常温下是气体,所占体积非常大)、氢气的泄漏(氢气以液态存放时极容易飘散出来)、氢气的爆炸(爆炸极限大,易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还可以讲西气东输、讲煤矿爆炸、毒气的泄露等等问题,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三、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并以多种形式体现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把生活资源作为问题情境,营造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充分互动、生活气氛浓郁的课堂教学情景,对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成预期教学目标,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课堂资源 篇11

关键词:课外实验活动;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扩大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65-02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要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验,这已为大家所认同。但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又较少,所以课外实验活动就尤为重要了。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等进行课外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比课堂上的实验让学生感觉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类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学生对于物理课题特殊的认识倾向,就是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外实验活动中,可利用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引言部分教学时布置学生同家长一起在家里完成“如何让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和家长的合作,这些小实验都得到了较好完成,大大提高了学好物理的兴趣,“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在学生中产生物理是一门有好玩又有用的学科的看法。在声现象教学时让学生回家自制乐器时,有学生利用竹竿、钢丝和一个空的八宝粥的筒子制作了一个精美的二胡,这个二胡调好音后甚至能够演奏出比较简单的乐曲,有的制作了小风铃等管乐器,有的制作了简单的打击乐器,在制作这些小制作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这些小乐器的制作大大的延伸了课堂的内容,使得原本较空洞的知识鲜活生动起来了。

2.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外物理实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例如把两本书书页交错相互插入,然后试图把它们拉开,发现要分开它们还挺不容易。对摩擦力的认识变得非常形象直观可以较轻松地理解这一概念。还有对摩擦力的方向让学生回家拿一个刷子去探究一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答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或思维障碍可以具有引导、启发作用。再现作用的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较好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问题。在进行连通器部分的补充教学时我就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去江都芒稻船闸观察船闸过船的过程,并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交流,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和生产结合起来,激活了教学的同时也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把一根薄木条置于桌上,让它部分伸出桌面边缘,在木条的桌面部分盖上一张报纸,然后用手猛击木条伸出部分,木条被击断。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我让学生回家利用家里的乐器进行演奏,并利用摄录器材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一起观察分析声音的产生原因,而且要求学生想办法将物体的振动显示出来。这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使知识的获得更具有说服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活动真正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实验中,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课外实验不拘泥于课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思路和方法。课外实验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学习了杠杆的知识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回家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制作一杆杆秤,还让学生将制作的杆秤带到课堂上将制作的过程和制作过程遇到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用各人的杆秤进行测量,比较谁的杆秤制作得更好,测量得更准确,分析杆秤上的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亲自动手,会遇到平时想象不到的操作问题,不断尝试,由不熟练、做得不好到动作灵活、实验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扩大学生知识视野,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分科教学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课外小实验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较广泛。在学习能源部分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去观察了电动车上的参数计算出电池充满消耗的电能,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得出电动车具有节能的优点。在电源部分让学生回去用水果和金属片自制水果电池。让学生用电动自行车去做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电动车不但是用电器还可以是发电机,我还让学生回家通过自己用脚踩电动车去给电动车充电,看谁能够给车充好电,第二天大家来了以后交流都说没能充满,在这个基础上分析电动车的宣传语“可以自发电,不需充电”可不可信,并去分析为什么可以发电但不能将电池充满呢?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可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开阔视野。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些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的小实验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与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生活化课堂资源 篇12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生活素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它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是教学活动的缩影, 而不是教学的《圣经》。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才是学生学习政治的最好资源, 故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应以生活为源泉, 扎根于课堂、扎根于学生、扎根于学校文化, 坚持运用带着泥土与露珠的草根教学模式。

一、立足生活素材, 拓展课程资源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学生生活的世界也是课程学习资源, 将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和课文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进行有效的导入设计, 也是引起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为了生活, 源于生活, 教师应创设课堂与生活一致的契机, 指引着学生向生活的更本质处游弋。

(一) 以“温馨经历”入境。

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是重要的“资源库”, 不仅需要充分利用, 而且需要对其进行“扩容”和“升级”。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 要根据各种教学资源, 重新进行组合和构建。

【教学片断】我在讲授《意识的能动作用》时适逢暑假刚结束, 同学们都在谈论自己的暑假经历, 教室里热闹非凡, 想到学生无法迅速调整状态, 索性灵机一动, 就以暑假热门旅游项目“世博游”为导入。

师:“世博游”是今年暑假旅游的热门, 咱班有哪些同学去了? (顿时三分之二的同学热情高涨, 把手举得老高) 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世博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物。

生1:去世博之前我上网查了“世博攻略”, 对我的世博一日游很有帮助, 有目的地游了三个大馆外加几个小馆, 成果显著!

师:说明咱班这位同学做事有目的有计划 (板书提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 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哦!

生2:我感叹于世博园里的各个国家馆的建筑, 尤其喜欢日本馆独特的外观设计和创新环保的设计理念。

师:日本馆也是老师非常喜欢的国家馆之一———“会呼吸的蚕宝宝”, 并有过去、现在、未来三大展厅, 有选择地呈现日本的高科技产品 (板书提示: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

【片断解读】这样的一个偶然想法, 经合理开发转化为课程资源, 不仅给学生一个释放情感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倾向, 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以“情感共鸣”入境。

情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 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感”入境, 即在教学中用情节感染学生, 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似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同身受,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课, 我在讲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时, 引入了世博园里的残疾志愿者———胡雯。

感动一:为圆梦世博, 孤身一人来到上海, 四点起床五点出发, 坐一趟公交, 倒三趟地铁。

感动二:苦练英语, 和他的搭档聋哑人训练口语和手语同时进行。

学生活动:谈论胡雯, “我”感动于她的…… (板书提示: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读片段】以学生身边的人和物导入, 较大程度地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 引发学生的思考, 拉动思维的“内需”, 从而产生对意识能动作用的认同, 寻求在情感的共同支点上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以“童话故事”入境。

童话故事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把学生生活中的童话元素充分发掘出来, 选择贴合教学内容的加以使用, 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教学片断】我在讲授哲学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课时引入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故事。

师:《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大家在很小的时候都听过, 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否感受发展呢?

生1:说明了自然界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板书提示:自然界是普遍发展的) 。

生2:这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而如今动画技术已发展至3D高科技水平, 可见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板书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 。

【片断解读】童心并非是儿童的专利, 我们必须将学生潜意识里的童心释放出来, 在政治课堂上,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简单资源, 用一个童话故事, 不仅解决了课本知识, 而且让学生通过“走进生活”“走出误区”。

二、创新生活素材, 开发课程资源

(一) 定位生活, 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应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 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找准教材理论和生活的契合点, 科学设计生活话题, 在共同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断】在讲授《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课时, 我就从生活琐事出发, 设计了生活场景进行生活模拟, 寓生活于教学中。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勇家八大愿景: (1) 勇爷爷———换新车; (2) 勇奶奶———按摩仪; (3) 勇爸爸———笔记本电脑; (4) 勇妈妈———办健身卡; (5) 勇妞妞———钢琴; (6) 伙食费每月增加至1800元; (7) 全家旅游至少一次; (8) 再买一套住房。到上月为止, 还有三个愿景没有实现, 分别是勇爷爷换新车、勇妞妞买钢琴和再买一套住房。

师:“买房”这一愿景还未能实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1:没钱了。

学生2:房价涨了。

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

【解读片段】上述案例中, 我利用符合实际的情境教学法, 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置学生于主体地位, 巧妙地将教育等渗透、融合在教学中。“理论是灰色的, 生命之树常青”。新课程改革关注的关键就是教育如何与生活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生群体”的原则。为此, 我们必须遵循“从生活到教学”, 再从“教学到生活”的操作步骤。

(二) 角色扮演, 创新课程资源。

【教学片断】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时, 我成立了高二 (16) 水果集团, 以此为平台, 设计了一系列困境, 在解决难题中进行新课的学习。

集团简介:高二 (16) 水果集团拥有水果生产基地、罐头和果汁加工厂、营销策划公司等。在以班长为总裁、全班同学为智囊团的共同努力下, 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困境一:2009年上半年, 营销策划公司报告:市场上荔枝、龙眼供不应求, 价格狂升到30—40元/斤。

智囊团回应:马上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量, 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困境二:2006年下半年, 紧急情况!市场上荔枝、龙眼等水果供应太多, 严重供过于求, 价格跌到2元/斤!

智囊团回应:马上压缩生产规模, 调整产量!

困境三……

【解读片段】这堂课的设计比较符合现实生活, 学生可参与性较强, 课堂上气氛较活跃, 而且学生思考讨论能围绕“价格”这一灵敏的市场信号, 由学生组成的智囊团积极研究解决对策, 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做到以生活背景为突破口, 创新课程资源。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从而还政治课堂以本真, 拨开云雾, 回归原生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慧琪.学生——可开发利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云南教育, 2001.20.

[2]贾新中.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中小学管理, 2003.1.

上一篇:顺德改革下一篇:劳动竞赛激发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