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2024-08-06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共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篇1

一、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轻松地教学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思考,将生活环境作为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擅于学习思考的习惯,不仅只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在课堂之外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带有一些古文性质,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大概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联系到一起,比如城市学生对农村环境的陌生,需要学习适应一段时间方可正常生活,这些例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相符,体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化的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演一个情景剧,以“伤仲永”这篇文章为参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不仅能确保教学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实际上,语文知识比较繁杂枯燥,脱离实际,知识较为陈旧,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理解困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解决此种问题需要教师使语文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情感,父亲送孩子去车站,为孩子买橘子的画面处处可见,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此种经历,父亲送自己去车站,为自己买食物,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真切的体会那种离别的伤感,父亲那无私的爱,从而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有利。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一)日常生活“语文化”

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纸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班级生活“语文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王召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2]王力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3]周勇晖.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4]徐玉华.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J].学周刊,2015(26).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篇2

无锡市孙桥小学朱激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是我校申报的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立项课题,2007年5月开题立项。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课题成果。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而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使得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教室氛围语文化

教室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教室图书一百多本书,小组轮流管理,课余时间大家自由阅读,教室墙角放一个废纸回收站,收集废纸,既养成勤俭的生活习惯,又培养环保意识。在后面“小主人”栏张贴陶行知图片 及 “语文小课堂,生活大学堂”等陶行知的名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这里,既能开展语文活动,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和上台演讲;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中队主题队会;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

把班级生活“语文化”,不但让班级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使班级建设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真正体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把语

文教育扩展到生活这块广阔的天地,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条理清晰,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寻找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

把对文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积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生活场景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学习《王二小》一文,教师借助《歌唱二小放牛郎》如泣如诉的音乐,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很多学生觉得悲伤,达到了入境动情的境界,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3)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

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的《放飞蜻蜓》一课,课文的主人公就是陶行知,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近陶行知,感悟陶行知,让陶行知的品行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创造性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1)“思维热身”。即每节课前五分钟,进行开火车,用一句话表述一个主题,如:我今天的心情;上学路上;我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今天想„„;这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让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喜欢,常常可以听到学生很精辟的极富创造性的语言。

(2)口语交际训练。每周安排一节口语交际课,专门供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可以单人演讲,讲故事、介绍新鲜事、说新闻都行,或者几个同学、小组一起进行口语对话也可以,这个时间,让学生充分描述生活,评论生活,实话实说,自由表达,学生的目光被引向了生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抄一佳句,读一篇文章,写一段话。这个活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弹性很大,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日积月累,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4)巧用媒体,创设生活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现代教育媒体,为语文的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操作技术平台。运用听觉媒体,再现生活事件中的声音,引发想象,如课间,我们精选一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以及优秀的少儿歌曲,放给学生听;运用视觉媒体,定格学生生活中情趣性、感染性的情景,深入体验;运用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立体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和学生现在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我们还结合上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从网上下载的各种少儿读物及信息。

(四)开发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会学习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把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知识积累,重能力提高,重情感、价值观培养,紧紧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在生活校园大环境中,这里有老师,有学习伙伴,有学习的气氛,课堂内外永远是学习的好时间,好地方。我们努力开发校园学习资源,有以下形式: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利用早上和下午课前二十分钟播放儿童喜爱的故事,诗歌、演讲、音乐等录音资料,让学生静听,并展开想象。在训练听力的同时,也使高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2)每周五的中午,是 “一周新闻”时间,学生自己组织,以演讲、提问、对话等形式,对家庭、学校、社会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采用多元的语文学习评价方式。

多主体评价: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

动态评价:注重学习过程,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周、月为时间单位,记录作业评优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听写情况等。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是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反映。

(1)贯彻了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它所倡导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愉悦的课堂生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潜能放飞被囚禁的情愫,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2)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不再应该是独立的、封闭的、机械的,它是灵活的、开放的。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开发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家庭语文学习资源、社会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语文。

(3)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学习背景,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主动地学习语文,能动地吸收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

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素质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广泛学习与语文教育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教研杂志,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大胆进行教学革新,锻炼了科研能力,锤炼了专业基本功,促进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的初步形成。

(2)促进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促进者,与学生一

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课题组成员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

本课题实验取得较好成效,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确立自己的子

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气氛浓厚,“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联系起来,“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还

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

2、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作品、教师论文、教案、教学案例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3、由于涉及到学生安全的问题,因此在带领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和开展社区活动方面还有很大困难,因此,需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

4、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有时无效的“非语文”教学活动掩盖了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有价值的思考。如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其对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八)对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考

1、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更新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宣传“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家长的督促下,逐步使孩子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而不应该紧紧盯着语文考卷上的成绩。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2、精心策划、巧妙安排,让校园生活、班级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舞台。学校许多活动潜含着语文学习的意义,是学生语文能力锻练的好机会,千万不可忽视。比如主题班会设计,“思维热身”、班级新闻等等,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有意安排和创造时机,在校园生活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一种“语文化”学习氛围。

3、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语文——生活”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中体验生活,学生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成败得失,认真制订后续研究规划,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3

一、导入——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中。例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导入时用多媒体出示出一幅桃红柳绿、山清水秀的春景图,配以古琴曲《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到两千多年前春意盎然的泗水河畔,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一起去“游春”,一起去“论水”。再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由于学生对邓小平爷爷不是很熟悉,因此导入时在优美的《春天的故事》的旋律中,用多媒体展示邓小平爷爷的头像和生活、工作图片,再配以教师深情的讲述。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走近邓小平爷爷,走进他伟大的心灵世界。

二、品读——结合生活实际

1.凭借生活促进感性认知

由于活动区域的局限性,儿童生活积累相对贫乏。一些课文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以引发他们对文本更清晰的认知。例如,《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介绍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情况,表现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中是这样介绍宝船的:“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虽然这里用了具体的数字,但学生对这样的数字感知是不明确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这些数字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如“长约148米”相当于学校的两个运动场的长,“宽约60米”相当于一个运动场的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于学校两幢教学楼那么高。这样一比较,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数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他们在惊叹宝船高大宏伟的同时,对中华民族当时领先于世界的航海技术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2.联系生活引发移情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移情是指教师通过引导,把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之情有效地“移”给学生,使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和学生之情三位一体,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比如,《陈毅探母》这篇课文描写的是陈毅元帅为生病的母亲洗衣服的事,表现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和孝顺。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陈毅言行的重点词句,品味和感受陈毅元帅人性的光辉后,启发学生进行移情体验:陈毅身为元帅,尚且对母亲如此孝顺,那我们平时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呢?这样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母亲的关爱和孝顺之情,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人文教育。

3.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训练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把语言实践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可以使枯燥的语言训练变得情趣盎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例如,《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表达了陶行知先生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爱。结构上,这篇文章按总——分——总的方式谋篇,以“问什么” “为什么问” “怎么办”的方式构段,层次十分清楚,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演讲的特点、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假如你就是陶校长,请你结合同学们学习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纪律、礼仪、卫生等,仿照文章的结构,也来作一次演讲。这样不仅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鲜活的思想教育。

三、延伸——解决生活问题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谈礼貌》这篇课文,在学生懂得了礼貌的重要性以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草地上踢球,你不小心把球踢到旁边的池塘里去了。池塘边正好有几个大人在钓鱼,你怎样请他们帮忙把球捞上来呢?这样,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境训练中,培养了他们的礼仪意识和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再比,如学习了《学会合作》这篇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几个人合作,编辑一份以“合作”为主题的小报;或者布置学生几个人配合排练一个课本剧。这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有了生活这源头活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条渠一定会越发清澈,越发生机盎然。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篇4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要让课堂回归生活, 必须创设一种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了, 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得信息,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 让语文课回归生活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 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要给学生更多的民主, 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 要鼓励学生的创新, 让语文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正如行知先生所说:“教的人尽义务, 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 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情感变化决定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应当是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和相互沟通。

二、挖掘生活资源, 引领学生去思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产生于生活, 并为生活服务, 脱离了生活, 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 脱离了生活, 就会变得呆板枯燥。读、写、听、说本来就是生活的表现、生活的形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人们也不可能为读、写、听、说而读、写、听、说, 总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生活就是读、写、听、说的本和源。“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课堂应敞开胸襟, 充分挖掘各种生活资源, 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 它所探究的问题是从生活中来的, 在生活化的课堂中, 学生的质疑才会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考才可能反馈于生活, 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 云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姿态万千, 变化多端, 从而知道天上挂什么云, 将预示有怎样的天气, 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关注当前生活需要, 激活课堂

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化的课堂, 其获知过程应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他“当下的、即刻的、正在进行的生活”, 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教学中, 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 就必须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需要, 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点。

结合教材中综合实践部分的语言运用等活动抓生活热点。学生生活的时空是瞬息万变的,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 生活中常有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也不例外, 而且往往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 及时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 引进时代活水, 充实时代精神, 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 带学生走进“活”教材, 走进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对热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还可以组织辩论, 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综合能力。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口语训练题: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社会名人或身边的榜样。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社会热点来设计题目。可以采访当年感动中国人物, 可采访杨利伟、姚明等各自领域的焦点人物, 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敏锐观察, 激活课堂。

四、打破时空界限, 课堂形式多样化

以往许多语文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 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难理解, 为此, 语文课要让学生想学、乐学, 除采取其他措施外, 重要的是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 使之出现“弹性化、多样化的趋势”, 树立行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

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 教学生活化, 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 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与社会、自然相融, 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摘要:“回归生活”是行知思想的精髓, 也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师必须注重师生关系的营造, 充分挖掘生活的资源, 关注当前生活需要, 打破时空界限, 课堂形式多样化。使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生活走入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篇5

众所周知,语言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走走看看——观察生活”、“说说演演——再现生活”、“学学仿仿——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现实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渗透语文知识,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走走看看——观察生活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相差很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对此,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到多媒体教室看相关视频;或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这些体验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时,我先是带领学生粗读课文,再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几种锯和几棵草叶,联系课文分析两种物体,这样一来这节看似难懂的课文就轻而易举的学会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植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就在课堂上给粗略的讲了一下课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田间地头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果然,从实际观察得来的知识又直观又准确。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再如《火烧云》一课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的云和太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观察云和光的变化,了解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演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对话、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先看电影谈感受,第二节课再加上表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分析课文。联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学仿仿——体验生活。

《小马过河》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要想知道水的深浅应该去亲自试一试。”同理,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花边饺子》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作者小时候家境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妈妈每次包饺子都是包两种馅,想方设法让我和弟弟吃肉馅的,后来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就故意把饺子弄混,结果妈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让我吃肉馅的——把肉馅的教我包成花边饺子,结果我和弟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吃了肉馅的。这份爱让我难忘,等我家条件好了还用我小时候学会的花边饺子来孝敬母亲,哄她开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带领全班学生去了学校的小食堂,亲自体验一下包饺子和母亲伟大的爱(好在我班学生不算多)。我将事先准备好和面和馅拿出来,一一给学生分配任务,我是书中的母亲,男同学当哥哥,女同学当弟弟,我们按照书中的描写体验起来,结果证明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效果特别好,学生的收获很大。临近下课时我让他们把今天的课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们作文格外的好。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从生活当中学来的语文知识印象相当深,有些也许一生都忘不了。

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篇6

摘 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仿一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仿一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适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師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的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境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生,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无味的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不需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因此,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是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是学生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实现,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的美景、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还可以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篇7

生活是语言之泉, 语言的活力在生活中张扬。无论是电视中的广告节目, 还是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无论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用语, 还是名篇名著中的书面雅言, 它们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沃土。作为语文教师,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让学生确切体会到“取之于民”, 最终还是要“用之于社会”的, 奔驰在广阔的生活原野中, 语言之树将永远青翠。

在日常教学中, 我注意精心组织, 营造情境, 从而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比如开学的第一堂课, 我把2006年感动中国的阳光少年黄舸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 用他的座右铭“努力不一定成功, 放弃一定会失败”鼓励学生。学生对黄舸的敬佩油然而生。当时我就觉得, 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 他们应该是青年学生们生活的榜样。因此, 我坚持组织学生多渠道搜集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给大家听, 从而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了解了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二、寻找切入点, 激发学生联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 就立即会生动活泼起来, 教师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的过程中, 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 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课内外相结合, 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 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 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 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 所以在新课标形势下,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让生活这一活水流进课堂,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如在教学《小巷深处》一文时, 为了更好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我播放了邹越《让生命充满爱·爱父母篇》的演讲视频。学生们全神贯注, 无不为之感动。趁学生动容之时, 我即刻设置了一个延伸题:请学生谈谈此时此刻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学生们都款款而谈, 感情真挚自然, 深刻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 表示对父母的爱将用实际行动付诸到现实生活中去。

三、写作实践, 鼓励学生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 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 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 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生发出些许的感动, 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动因而使我们能捕捉瞬间的灵感, 从而点滴成文。因此,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 抒真情, 写实感;要指导青少年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 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的点滴;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伟大文学家茅盾说:“应该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无论到哪里, 你要竖起耳朵, 睁开眼睛, 像哨兵一样的警觉, 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如果把这些与本身已有的感知素材融化, 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 开流掘源, 把握其内涵, 从而获得写作灵感, 写有源头, 全局皆活。

四、抓住契机, 启发学生应用生活

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 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 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 “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个性很强,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遇事斤斤计较, 经常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 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我班上一位男同学因为书被别人弄在地上了, 就大动干戈, 纠集一帮人在操场里大干了一场。针对这种情况, 在语文课上, 我给学生读了《读者》上一篇有关宽容与忍让主题的文章, 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要和班上的同学和睦相处。以前打架的同学自觉地站了起来对自己以往的行为作了反省。这种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开导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很容易接受,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8

(一) 突出语文的实用价值, 突显语文教师的职业特色

身为职高学校的语文老师, 应该将新思路和新理念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上, 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充分的感悟到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的生活, 并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好语文课程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使得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

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善于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同时要注意让学生写日记和生活随笔, 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让学生在无形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教育中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讲解时突出课堂的重点, 注重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师的职业特色,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1、提升书写水平并优化书写教学。俗话说的好:字是学习的敲门砖和打子锤。同时, 字也相当于一个人的面貌一样重要, 字如其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部分职高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很多学生没有写规范字的意识。不管是随堂笔记还是做老师的课后作业, 字迹都是马马虎虎, 潦潦草草。如果职高学校的学生在写字的时候错别字很多, 字迹都很丑, 不仅影响自己的表达效果而且还会有损自己的形象, 对自己的就业非常不利, 如果招聘单位看到潦草的字迹, 会联想到这个人的形象, 粗心大意。所以非常影响自己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要想写一手整齐的字迹, 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好的, 教师要从平时就加强对学生字迹的要求, 平时的课堂中注意多强调字迹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心里重视自己的写字能力。

2、优化语文的听说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 语言活动越来越迅捷和简化。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聆听与阅读相比起来更加具有广泛的信息对象。所以, 怎样从别人的说话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应该成为高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职高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多听一般性发言和新闻联播, 多听多读一些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发展的文章, 听完后自己多加复述一遍所听到的基本内容, 很据自己所听到的内容, 讲述里面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特别注意的是在听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 这样才能听出效果。

怎样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能够让别人听取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怎样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主要影响因素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所以, 职高学校的语文教师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机会外, 更应该专业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讲好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应该在学生早读的时候让学生多读一些课文, 督促学生们用普通话去读, 这样才能够练习自己的普通话。教师发现学生发音不正确后要及时的进行纠正, 根据学生语速的快慢来制定普通话的语速标准。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这样才能感染听者。而且,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生动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目的、情感和思想, 并且还要涉及到语言的表达技巧、说话时候的心理素质、表达时候的态势、表达的一般技巧等。教师还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并且补充相关的培训内容。比如:文秘专业的就应该补充:会议讲话、礼仪致辞等相关内容。酒店管理和旅游服务专业的就应该补充“导游词”“欢迎词”等相关的内容。这样, 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所学的内容是相互对应的, 学习起来才会具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优化语文应用文的写作教学。

根据《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中职学校的学生应该学会写作与自己本专业有关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进步, 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各个行业中应用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高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仔细认真的钻研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 掌握与应用文有关的写作要求, 在课堂上注意加强学生应用文的有关训练, 把和生产有关联的应用文给学生们讲清楚讲透彻, 让学生们彻底地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为以后在工作中的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9

一学习语言

众所周知, 现代社会语言交际、口才对于人才的重要性, 对身居基层, 远离繁华都市, 以藏语为母语的小学生们来说, 接受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最为重要, 我在低段语文教学时开家长会, 随时提醒家长为孩子创设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 提供听—说的环境。我自己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随时说着正在做的事或正在想的事。无论母语和汉语都可以交流, 作用在于开拓学生的听—说系统。在最初发音的基础上和视、听、接触的过程中, 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 学会说话。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年代,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更需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才多艺。多才多艺固然与学生的天赋有关, 但更重要的却是后天的培养, 就要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发展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精华, 言简意赅, 又朗朗上口, 背古诗前我首先把背的诗进行讲解并找来与诗内容相近的画, 或带学生们远足, 边欣赏边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养成了背诵、记忆的好习惯。有利于他们文学修养的初步形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诗文越来越多, 小时候记忆力好, 长大后理解力强,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星期我都要安排两位学生讲故事, 此项计划一经实施我就发现学生们既好奇又富有想象力, 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故事, 尤其喜欢小动物冒险的故事、小英雄的故事, 幻想故事也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他们听故事, 也能讲故事, 甚至编故事, 但由于年龄小, 语言障碍多, 最初故事讲得不尽如人意, 我就组织好课堂, 耐心地提示, 并不时地给予鼓励, 与同学们一起表现出对他讲的故事很感兴趣, 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尾, 调动师生互动、同学们之间互动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作能力的培养

以前, 我的传统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讲评”, 作文在学生们的印象中不是活生生的生活、人物, 而仅仅是作业。于是我采用了珠海市教师谭锦生、杨海建的作文教学的新路——把手机摄影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先和家长沟通, 获得支持, 就让学生周末回家借用父母的手机自己拍照, 再根据照片写文章。最初我没有给学生们固定作文题目, 让他们自主拍摄, 动手作文。学生们的作文兴趣大增, 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 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的感受。当我选出系列作文题目放手让学生们有意识地选择后, 真有了惊喜, 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在掌握摄影知识的同时, 从不同的艺术门类中进行分析、对比, 并加以借鉴、吸收, 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学作品选材、剪裁、构思、立意的理解。从中我还发现了照片作文的三大特点:“兴趣”,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寓作文于摄影活动中, 学生们视作文为乐事;“真实”, 学生们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没有假话、大话和套话;“活”, 发展了学生们的智力, 使学生们善于观察、想象和思维, 思路敏捷, 头脑灵活, 培养了学生大语文的意识。我只需要在作文中鼓励孩子“以情学文”, 强调“言之有物”即可。真正把“让我写”变成了“我想写”, 把死文字变成活文章, 效果较好。

四回归大自然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篇10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传授与接收,同样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中有所体现。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任务执行时在课堂上融入生活化要素,从而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所内含的相关生活要素,从而赋予语文学习活力,更好更优地构建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师生关系融入“生活味”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动态学习过程与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教师和学生二者均融入其中,受其影响,所以在教学阶段,教师教学行为尤为重要,会影响到最终语文课程教学效果。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师生之间需要建立平等关系和融洽关系,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并让学生敢于向教师发问,与教师心灵零距离的接触,从而形成在宽松的语文课堂上,在师生用心地沟通交流中,轻轻松松学语文,潜移默化增素养。

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有学生当场提出疑问“老农花钱买蛇,他不是亏大了吗?”我问为什么?他说得头头是道:现在蛇多贵呀,花那么大的成本,怎么值得呢?这一席话,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共鸣。我搔搔后脑勺:是啊,从目前看,好像是老农亏了,可从长远来看呢?质疑的学生顿悟了。课堂,由于师尊的下蹲而变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生活的舞台。

二、教材运用灵活多样,教材处理现“生活化”

老旧式语文教学中,知识点传授环节至关重要,但是其中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填鸭式教学方案无法达成预期教学目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在此种方式下进行语文练习,那么课堂便会略显枯燥,教师不顾学生感受而一味讲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双向下滑。而现在的语文学习,将生活与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让语文的学习充满生活的趣味。教学中,就应该对已有教材进行加工,找到教材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切入点,与多彩生活的结合点,从而点石成金,让课堂生活多姿多彩。

1. 寻找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好的创意是教材的生命,但教材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充满学习的乐趣,应对课文知识内容与学生本体的认知差距进行相应缩短,改变传统教学方案和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进行趣味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首要一点就是应该捉住侧重点和语文知识与生活相连的基本结合点,教师要寻找教材中学生能够接受及感兴趣的部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一点点地融入新的知识点,循序渐进。

2. 对原有教材进行重新组合。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以一篇为主,多篇为辅,形成群文阅读。如我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后,推荐了一组文本阅读《人类的老师》《懒老师》。同一内容,不同写法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还可组织话题式学习,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做到学习教材,与文本对话;带出话题,搜集资料;交流看法,解决问题。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

三、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让教学方式富有“生活味”

语文的学习是弘扬人文精神,并促进人们生活等方面的稳步发展,所以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为了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提升语文素养,应从课堂入手,营造生活场景。

1. 导入情景生活化。

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上下足功夫,努力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合理衔接,此时可以筛选故事导入方案和竞赛导入方案、视频导入方案和游戏导入方案等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采用视频导入。惨烈的地震画面,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以此种形式来构建真实语文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完全融入课文、进入课堂,构建语文课堂学习体系的时候也愈加生活化。

2. 学习体验生活化。

语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在学生原有经历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与色彩,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带入的方式,将课本教材的内容还原生活舞台,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来解读文本,更加真实地体验到课本内所要表达的内容。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知识再现“生活味”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即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语文课堂吸引力提升十分重要,要通过实践操作来达成吸引力完美提升,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要想使语文课堂从课堂小天地变为社会实践大课堂,就要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这不但能够丰富文本课程的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感受自然、体验生活,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做好了铺垫。

1. 精心设计体验活动。

具体语文教学环节,应融入兴趣要素和活力要素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群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以感性为主,假设能够在教学情境创建中构建出具备体验性的实践活动,那么就会吸引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开展“我爱家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的收集了家乡的土特产,有的收集了家乡的风景名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活动情况和体会,并让学生为家乡的景点或土特产品做宣传。以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如此,也深度增强了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以至有效提升学生自身语文知识驾驭能力。

2. 组织开展探究活动。

需知,探究和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活动组织可以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应该通过书面内容引导来逐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掌握更为深刻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了《索溪峪的野》等一组写景文章后,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更宽广的天地里学习语文,文本知识能更好地延伸,课后我把学生带到了家乡的“桃李观光园”景区,指导学生观赏美景,探究桃李的秘密,同时收集和整理资料。在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后进行写作练习,学生文如泉涌,下笔有神。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语文的学习融入到课堂外的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圣地,校园、图书馆,哪怕是游乐场都可以成为学生日记的素材。在这种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理解、处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学习,同时情感、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构建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应从实际角度出发,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材选取过程中应尽量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境导入和情境创建,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语文探究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人:黄旭.2013.9

[2]史绍典.语文与生活[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4-01

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篇11

传统的语文教学环境过于封闭、单一、压抑,学生被束缚在秧田式的课桌、椅子之间,面对的是冷冰冰的黑板、严肃的老师和拘谨的同学。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注重设置模拟生活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一种宽松、无拘束、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不再远离生活。这样的教学环境更符合中职课堂教学要求。

比如,当老师抛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个小组,大家凑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向聊天交谈一样地积极思考,探讨问题,寻求答案。讨论时间完毕后,每个团队派一个代表来陈述本团队的观点,大家相互交流。我们还可以以课文为蓝本,创设与课文内容类似的生活情境。在创设这一情境时,我们要根据学生所属专业和学生的特质来选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模特表演精品班的学生,他们的表演欲望极强,所以在上《雷雨》一课时,我们就不必采用课件式讲解方法,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该课文,几个同学一组,先选择角色、制作道具、揣摩人物,然后上课时分角色扮演雷雨中的人物,将话剧《雷雨》中最精彩、有较多对话的片段如周朴园和梅侍萍三十年后周家重逢等内容在课堂上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易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体会剧中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同时也让参加表演的同学有了一次展示自己创造性、表演性才能,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这样既保持了语文本身的特点,同时又实现了中职语文为专业服务。

二、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和学生未来生活链接

我们说语文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而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太少,对于有些体验和感悟还不能完全明白,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再现生活、突出实用内容、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和学生未来生活链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融为和谐之境。比如,我在上《胡同文化》一课时,考虑到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没有见过胡同,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有关北京各种胡同的图片,下载了京味十足的胡同歌,将两者做成课件播放,作为新课导入,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到冲击,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比较快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初步实现了中职文化课“抬头教学”的目的。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该课的教学中我还展现了巴渝名俗文化——吊脚楼的许多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文化概念有了形象、具体的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谈一谈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现象。比如,市场策划专业的学生可以談营销文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谈餐饮文化;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可以谈礼仪文化。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语文课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同样有话可说,从而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

三、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条即“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指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学校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教育是培养社会的人,特别是我们的中职教育更应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不能闭门造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中有两大主张就是“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陶先生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相反“社会即学校”则是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 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反对死读书。而“教学做合一”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他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由此,我们要变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为边学习边实践,开展一些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语文的魅力,感受语文的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强大家学习语文的合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篇1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聋校的语文教学不应该脱离聋生的生活世界, 因为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 也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 完善人格, 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为改变传统聋校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给聋生提供一个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可以通过一系列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由于聋生听力存在困难, 交流有限, 掌握的字相对较少, 让聋生进行语言运用和交流, 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最基本和最生活化的字, 为更快更好地实现和他人正常沟通奠定基础。因此, 识字教学要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让学习贴近生活, 内容从简到难,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使用。同时, 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他们在视听效果的刺激下调动各种感官, 在识字的氛围中体验愉悦, 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识字学习中。

二、学词教学生活化

语文学词教学中, 教师要对课本原有的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把聋生常用的知识展开来讲, 对不常见、生僻的字词达到理解程度即可。所以, 教师要根据聋生的生活经验实施生活化的词语教学, 尽量做到多看、多学、多练、多用, 让学生准备一本时时处处能采集学习生活中鲜活词语的“采撷本”。对校内学习、生活和住宿期间所接触到的各种物品, 以及学校重要活动、参观交流、校园故事等, 都让学生随时随地采撷记录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现场学习。这样, 实用性与有效性结合, 词语学习与生活化结合, 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真正做到词语教学生活化。

三、学句教学生活化

句子掌握得好与差会直接影响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也会影响到交流沟通。由于聋生手语使用多, 语言运用少, 所造句子形式单一, 语法出错率偏高。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从最基本的句子教学抓起。实施句子教学, 教师必须明确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就是积极引导聋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句子开展交流沟通, 克服语言交流障碍。因此, 教师要紧密联系聋生自身生活理解句子, 根据个人需求说、写句子, 要通过对所授内容的巧妙设计, 使聋生在理解句子、模仿造句的教学活动中培养语感, 潜移默化地掌握语法规则。在句子的理解表达上, 聋生常常凭借视角功能认知周边事物, 在具体形象化中感知句子。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直观形象的生活场景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 帮助聋生准确把握句意。适时采用图片、演示,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聋生相关的生活情境, 把课本中描述的客观场景和现象展示在聋生面前, 让学生如临其境, 运用个人生活体验和抽象思维去感悟, 以加深对句意和课本内容的理解, 提高语言水平和沟通交往能力。在模仿造句方面, 由于聋生语言发展迟滞, 要造出生动、通顺的特殊句式往往比较困难, 严重影响了聋生的语言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要把学过的句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运用聋生自己熟悉、亲身经历、体验过的生活情境作为素材写句子, 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让聋生把所见所思结合句式和生活资源写出来,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需求,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升聋生实际运用句子的能力。

四、阅读教学生活化

受听力、语言能力的影响, 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缓慢, 对课文中较为抽象的道理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 致使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有限。因此, 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生活化时, 要立足于聋生的知识储备, 从他们的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入手, 将阅读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以生活化的形式去理解课文, 也要以阅读内容为基础, 还原生活。同时, 要让聋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语言文字的生活气息, 使之与大脑中存在的生活化影像相结合, 以感受言语的质地、色彩及传达的思想情感, 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 一步步将聋生的阅读引向生活, 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五、写作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聋生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片面, 词句运用较为混乱, 表达能力不强, 写作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教师在讲解写作常识、训练写作能力时, 要将写作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活水源头。让聋生在写作之前先筛选自己已经储备了的写作素材, 结合切身生活体验和感悟, 运用已掌握的写作方法、技巧和典型词语、句式和语言材料, 抓住思想灵感, 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六、结束语

总之, 聋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更多的是要将所学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的生活与语文学习融合在一起, 语文教学内容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依据聋生学语特点扎实开展句子教学[J].绥化学院学报, 2014 (04) .

[2]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断面调查下一篇: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