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2024-07-07

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共12篇)

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1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可不知何时,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心灵的触角不再敏感, 心灵的空间日趋狭窄, 语文教育囿于现成的教材, 囿于预设的课堂;语文教学就是做不完的习题和练习卷, 就是坐在课堂上聆听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这样无疑是将蝴蝶和小鸟放置于无色透明的玻璃罩里, 它们四处碰壁, 失去了生命的光泽。我们不禁要追问, 我们如何才能拯救这笼中的小鸟?我想, 要拯救这笼中的小鸟还必须从小鸟的生活中去寻找智慧。

一、童年生活的特征是怎样的

童年生活的最大特征是“游戏”, 散发着“游戏精神”。

在现实中, 只要稍作留意, 就不难发现儿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景之中的, 或者说儿童大部分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无论儿童身处何时何地, 游戏总是如影相随。可以说, 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 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

游戏为什么会成为儿童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因为游戏体现着游戏的精神, 最契合儿童的天性。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儿童自我中心化的本能、冲动、需要、欲望、意识、灵感以及好奇、好动、好幻想、情绪多变的精神因素及特点也都在直观可见的游戏活动中显现无余。这样, 游戏就必然地成为映照儿童精神的一面“镜子”, 成为儿童标识自我的一种“语言”, 成为人们了解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洞“门窗”。透过这面“镜子”和“门窗”, 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生活“游戏精神”的特质:“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 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 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 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以下特征: (1) 自主自愿, 自由自在; (2) 超越功利, 率性而为; (3) 专注愉悦, 幸福快乐; (4) 驰骋想象, 挑战创造; (5) 平等参与, 合作互动。其最终指向是过上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幸福的当下生活, 换句话说就是“童年的价值就在于幸福”。

二、童年生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童年的这种精神和指向正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 给语文教学的启示是:

(1) 语文教学应是愉悦的:幸福的要义就是精神的愉悦。愉悦感首先来源于精神的自由。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精神自由的:没有人拥有绝对的真理, 但每个人都有权要求被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 但能达成临时性的共识;没有谁必须服从谁, 但能自愿地分享收获。

(2) 语文教学应是活力的:学生喜欢的生活是富有挑战的, 需要智慧参与的, 这样的生活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唤醒, 思维被激活, 个性被张扬, 智慧的火花不断生成;教师的生命激情也被点燃, 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合作, 一起完成着精神成长。

(3) 语文教学应是情感的:真情的投入是幸福的源泉。学生的生活是最纯真的, 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敢爱、敢恨, 天真淳朴。语文教学中也应充满着浓浓的情意, 充满着以情激情、以情唤情, 体验着关爱与被爱, 始终被暖暖的情所包围。

(4) 语文教学应是充实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殷实的精神或物质的收获基础上的。虽然童年的生活不是为了收获, 是一种自在目的性的生活。但童年的生活一定是有收获的, 不过这是一种隐性的、自然而然的收获。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有实实在在收获的。当然, 这种收获不是物质的, 收获着的是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提升着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语文教学寻回生活意义的可能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找寻回失落的童年生活意义。那么我们还必须追问, 有这个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

(1)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所以, 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文生活化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学生丰富的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校内生活中同学与同学交往中的喜怒哀乐、嬉戏玩耍、活动比赛, 校外生活中与父母姐妹的情感交流、兴趣爱好、游山玩水等。这些经历和体验无不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有力支撑, 为语文的学习提供着活水的源头。

张光鉴教授的“相似论”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大脑的思维依赖于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 人们的学习其实就是学习内容与贮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的相似匹配、相似运动。如此看来, 语文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最具有相似性的, 最能快速地进行相似匹配。

这就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因此,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 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 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 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四、契合儿童生活的语文教学追求

基于对儿童生活的观照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基于语文教学回归童年可能性的分析, 我认为我们必须用童年生活的精神烛照语文教学, 让语文教学融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 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追寻“悦、活、情、实”的教学风格。

(1) “悦”:让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家园。从教师教的角度讲, 就是教学活动充满吸引力, 教学语言充满磁力, 教学评价充满鼓动性, 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满怀信心地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对话, 获得阅读的意义,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获得润泽丰盈的心灵。从学生学的角度讲, 就是学生精神自由, 没有霸权, 没有压抑:当悦纳自己时感到一份满意, 当悦纳他人时感到一份快意;当灵感乍现一吐为快时, 心底深处泛出一种惬意;当获得成功时, 油然而生一种得意。

(2) “活”:让课堂爆发智慧的活力。从教师教的角度讲, 一方面是教学设计活, 在深入解读文本后充分预设, 但又有开放性, 变“单线结构”为“框架结构”, 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活, 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以智启智, 以思启思, 善于把握学生智慧的火花, 灵动地生成。从学生学的角度讲, 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愤悱状态不断出现, 生命能量不断爆发。

(3) “情”: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意。教师和学生一起真情投入课堂, 教师以情激情, 学生披文入情, 与作者同喜同忧, 共同演奏出一首感情的奏鸣曲:庄严处, 肃然起敬;豪壮处, 热血沸腾;义愤处, 横眉立目;欢快处, 笑意盈盈;激动处, 一吐为快。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关爱学生, 学生用敬佩的眼神滋润教师, 构建成和谐情浓的课堂。

(4) “实”: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具体而言, 就是:目标实在, 指向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过程扎实, 要有扎实的训练、扎实的体验、扎实的感悟;方法实用, 优化组合, 取长补短;活动实效, 紧盯目标, 扎根文本, 有灵性;结果实惠, 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收获着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提升着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 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 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 使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让他们在语文这个精神乐园里积极地梦想他们的将来, 并执著地追寻。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把自然天性还给孩子, 润泽孩子的生命, 让蝴蝶回到花丛中自由自在地起舞, 让小鸟回到树林里婉转地歌唱。

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2

众所周知,语言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走走看看——观察生活”、“说说演演——再现生活”、“学学仿仿——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现实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渗透语文知识,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走走看看——观察生活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相差很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对此,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到多媒体教室看相关视频;或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这些体验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时,我先是带领学生粗读课文,再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几种锯和几棵草叶,联系课文分析两种物体,这样一来这节看似难懂的课文就轻而易举的学会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植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就在课堂上给粗略的讲了一下课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田间地头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果然,从实际观察得来的知识又直观又准确。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再如《火烧云》一课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的云和太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观察云和光的变化,了解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演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对话、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先看电影谈感受,第二节课再加上表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分析课文。联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学仿仿——体验生活。

《小马过河》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要想知道水的深浅应该去亲自试一试。”同理,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花边饺子》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作者小时候家境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妈妈每次包饺子都是包两种馅,想方设法让我和弟弟吃肉馅的,后来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就故意把饺子弄混,结果妈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让我吃肉馅的——把肉馅的教我包成花边饺子,结果我和弟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吃了肉馅的。这份爱让我难忘,等我家条件好了还用我小时候学会的花边饺子来孝敬母亲,哄她开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带领全班学生去了学校的小食堂,亲自体验一下包饺子和母亲伟大的爱(好在我班学生不算多)。我将事先准备好和面和馅拿出来,一一给学生分配任务,我是书中的母亲,男同学当哥哥,女同学当弟弟,我们按照书中的描写体验起来,结果证明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效果特别好,学生的收获很大。临近下课时我让他们把今天的课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们作文格外的好。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从生活当中学来的语文知识印象相当深,有些也许一生都忘不了。

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篇3

美国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阅读教学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去还原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语言文字去领悟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时,生活情趣犹如文本的轮滑剂,能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所以把阅读教学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是必须的。

那么如何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从而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近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首先要唤醒学生的有关生活经验,链接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打通阅读与学生生活的通道,让学生的心灵与教材产生共鸣,然后进入那个充满生活灵性的阅读教学殿堂。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之前,让学生连续两个星期对空中的云进行观察、描写、记录。通过亲身体验,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唤起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特殊感受与情感,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学习能很快进入角色,这对理解课文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如在讲授《生物入侵者》时,对“生物入侵”这一环保新课题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就让学生从学校附近寻找这一现象。很多同学在附近的山坡上拔来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并且知道加拿大一枝黄花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对生态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这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再播放有关外来生物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影视资料片,其中有亚马逊鱼“游”进汉江,南宁惊现“食人鱼”、水花生蔓延农田等,让学生加深对“生物入侵”的印象,通过一件件鲜活的新闻事实,让学生感到“生物入侵”并非空穴来风;然后,又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了外来入侵的物种的名称,及这些生物入侵者给生态带来毁灭性灾害的具体数据。众多的名称,让人触目惊心,唤起了学生的紧迫感;具体的数据,令人惨不忍睹,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由于通过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引生活之泉浇灌文本,学生对文本讲述的“什么是生物入侵者”、“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及危害”及“探讨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很快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实践经验的挖掘、激发,从而激发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文本,理解、感悟、体验文本思想,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才有可能是主动参与的。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构建自己的认识。

二.体验生活情境,让文本走进生活

阅读教学要紧密与生活相联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阅读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生活化。

文本与生活相结合的课堂,给了学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是快乐的,自由的,美好的。学生渐渐走出了知识的象牙塔,走近了生活,感悟了生活,养成了关注身边生活的能力和习惯。例如,学完《散步》后,设计了这样生活的链接题: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同样的体验吗?你家三代人之间是否组成了一个温馨的世界?学完《社戏》,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社戏路上的快乐有趣,在处理“孩子们回来路上偷豆吃”这一环节,采用了与上相似的方法“如果你也在他们之间,看完戏的路上,你们会做些什么呢?”学生就结合自己的体验,大谈特谈趣谈,淋漓尽致地讲述了路上的奇闻趣事,当然也少不了这个偷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文本,引导学生畅谈文本感悟,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深切的感悟生活,从而让文本走进生活。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活,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的生活历程。在这文本虚拟生活与教学活动真实生活并存的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将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建构一种有利于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变得更精彩。

三.拓宽生活空间,让学习游刃有余

现在一部份学生的生活空间较狭窄,过的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导致体验不足,缺少联想和想象,词穷笔拙。那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阅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平时我们就可以作如下尝试:

1.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间接地体验生活。城市图书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家庭有着很多的藏书、报刊、杂志,这些有益的精神食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少给学生布置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精神收获,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能收到一举三得之效。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社会中有着许多丰富的题材,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不要将专题研究看作是学者的事,认为对中学生来说任务复杂而艰巨。其实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比成人更大胆、更丰富、更个性化。加上学生有好奇心,对这些调查研究会更加投入、专注。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布置预习题:斑羚是什么样的动物?主要活动区在哪里?在文中斑羚是怎样飞渡的?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设计图片,然后上课时进行交流。上课时,有的同学用语言向大家介绍,还有的同学找到了斑羚的图片,还有的用电脑设计了斑羚飞渡的过程……通过课下的知识积累、探究,上课的交流,再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内容的理解也很透彻。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感悟能力、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等,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更多的生活经历,为语文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和丰富的网络信息

精彩的电视节目和丰富的网络信息吸引着每一个少年儿童,很多家长却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一味地阻止孩子看电视上网。事实上,看电视和上网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只需掌握好一个“度”。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看一小时新闻,生活故事,并把看到的新闻、故事讲给家长、老师、同学听。这样,既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又增长了见识。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学生定能在这些宽广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收获多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建构生活,文本、生活、教学融为一体,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在这个旅程中,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在广袤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在这个旅程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向着语文的理想国不断地挺进。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4

一学习语言

众所周知, 现代社会语言交际、口才对于人才的重要性, 对身居基层, 远离繁华都市, 以藏语为母语的小学生们来说, 接受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最为重要, 我在低段语文教学时开家长会, 随时提醒家长为孩子创设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 提供听—说的环境。我自己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随时说着正在做的事或正在想的事。无论母语和汉语都可以交流, 作用在于开拓学生的听—说系统。在最初发音的基础上和视、听、接触的过程中, 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 学会说话。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年代,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更需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才多艺。多才多艺固然与学生的天赋有关, 但更重要的却是后天的培养, 就要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发展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精华, 言简意赅, 又朗朗上口, 背古诗前我首先把背的诗进行讲解并找来与诗内容相近的画, 或带学生们远足, 边欣赏边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养成了背诵、记忆的好习惯。有利于他们文学修养的初步形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诗文越来越多, 小时候记忆力好, 长大后理解力强,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星期我都要安排两位学生讲故事, 此项计划一经实施我就发现学生们既好奇又富有想象力, 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故事, 尤其喜欢小动物冒险的故事、小英雄的故事, 幻想故事也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他们听故事, 也能讲故事, 甚至编故事, 但由于年龄小, 语言障碍多, 最初故事讲得不尽如人意, 我就组织好课堂, 耐心地提示, 并不时地给予鼓励, 与同学们一起表现出对他讲的故事很感兴趣, 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尾, 调动师生互动、同学们之间互动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作能力的培养

以前, 我的传统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讲评”, 作文在学生们的印象中不是活生生的生活、人物, 而仅仅是作业。于是我采用了珠海市教师谭锦生、杨海建的作文教学的新路——把手机摄影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先和家长沟通, 获得支持, 就让学生周末回家借用父母的手机自己拍照, 再根据照片写文章。最初我没有给学生们固定作文题目, 让他们自主拍摄, 动手作文。学生们的作文兴趣大增, 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 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的感受。当我选出系列作文题目放手让学生们有意识地选择后, 真有了惊喜, 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在掌握摄影知识的同时, 从不同的艺术门类中进行分析、对比, 并加以借鉴、吸收, 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学作品选材、剪裁、构思、立意的理解。从中我还发现了照片作文的三大特点:“兴趣”,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寓作文于摄影活动中, 学生们视作文为乐事;“真实”, 学生们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没有假话、大话和套话;“活”, 发展了学生们的智力, 使学生们善于观察、想象和思维, 思路敏捷, 头脑灵活, 培养了学生大语文的意识。我只需要在作文中鼓励孩子“以情学文”, 强调“言之有物”即可。真正把“让我写”变成了“我想写”, 把死文字变成活文章, 效果较好。

四回归大自然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5

4月24-26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华语国际交流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展示活动。会上,我们观摩了马来西亚教育家张发老师优秀课例,聆听了张老师精彩的学术报告。观摩了台湾蔡玲老师执教的读书课堂教学并恭听了精彩的报告。另外还观摩了四节优质课例。可以说,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语文生活化是我感受颇深。新一轮课改,目标即在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而在新课程改革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它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

基于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语文学习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阐明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联系生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我们要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自然链接起来呢?我是这样思考与实践的。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课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宽。所以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坚持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

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比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电视剧《水浒传》,讲《草船借箭》有电视剧《三国演义》等大量的优秀音像制品,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稍加引导,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甚至是一生对文学的兴趣。

语文课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社会调查”等栏目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关心的;每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神

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我们必看的。之后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转化为刻苦学习、掌握本领的实际行动。

语文课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我班有两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如劳动积极,集体荣誉感强等,只要你抓住孩子的点滴进步,他都会得到发展,树立自信,获得成就感。进而,引入他的学习,给他鼓励,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尤其是,自从召开家长会以来,邢宪发同学变化极大,一下子懂得了热爱集体,变成了爱劳动的好孩子。

二、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丰富多彩,同学生生活相映成趣。

语文教学应该务实,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要引导学生明白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

在教学形式上,“不要担心把语文课上成文艺课、文化课。”(刘良华)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诵,可以表演,可以看电影,可以做游戏„„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而黑板擦、粉笔盒、椅子、纸袋上的广告、食品袋上的说明书、随机拍摄的照片„„都曾是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只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正如张发老师上的《儿歌两首》,张老师与孩子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一起学唱《太阳公公爱画画>>。真正把语文课上成了文艺课,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的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且老师还给孩子创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说这是一堂高效课堂。70多岁的张老师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我感觉仿佛回到童年时代。

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比如,我曾策划了“三八”节“作文做人”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更要思考自己担负的责任。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逐渐走向心智和思想的成熟。从学生反映看,我想,这种情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会渗透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到很久很久„„假期,我布臵的作业有:写春联,拟短信,做“过年”或“暑假”主题作业,形式可以是文章、绘

画、摄影、小报等。这些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作业”深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这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的认同效应也就应运而生了。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高新区鸡山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6

关键词: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08-01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另外,从儿童学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回归生活,向生活拓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与生活相联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不仅应关注学生现在达到的语文水平,更应关注学生适应生活需要的语文素养。所以,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必须生活化、社会化。识字教学,要重视开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墙报、师生的姓名、社会上的广告牌、建筑上的名称、商品上的标签、实物名称、各种图书、电脑、网络等,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识字乐园。阅读教学要重视引导显示运用己有的生活体验和增加新的生活体验来领会文章的妙处。写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源泉,寄情清山秀水,关注世界大事,漫话身边琐事。口语交际,离不开鲜活的生活情境,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都是口语交际的最佳话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生活,则更要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向生活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大语文观点来看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再加上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来源于生活,这又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向学校生活开放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如学校的一草一木,校舍房屋,发生在师生间的有意义的事,学校举行的庆典、展览、报告会、团队活动等各类活动,学校开展的文娱、体育、科技等各种比赛,学校发生的各种变化等,都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或事,或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他们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愿意想、说、写。

2、向家庭生活开放

家庭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师应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很好的加以利用。如,观察家庭成员的个人或职业特点,把这些特点写下来:阅读家庭藏书;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书的内容;看电视识汉字学记录;做家务学技能谈感受等。这样的内容,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还可以把教材内容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拓展教学的内容。如教学《我的家》,除了学习教材上内容,还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实际的家;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则可让学生仿照课文,自编儿歌,说出自己家所处的环境。学习歌颂父母之爱的课文,则让学生想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学习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则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做一做关爱父母的事。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语文教学,除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3、向社会(社区)生活开放

语文教材中虽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内容,但更多的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之中,社会是一片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天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语文教学向社会开放,能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媒体获得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即时信息,所在社区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特色人物,学生能够体验的社会生活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学到比课本上更多、更鲜活、更珍贵的知识。如一位语文老师教学“火树银花”“数不胜数”“灯火通明”“观者如堵”这四个成语时,在结合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引入世人关注、媒体广泛报道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这条信息资源,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闭幕了!黄蒲江边燃放起了美丽的焰火,真是____。各种霓虹灯亮起来了,把上海的夜晚打扮的___。大街上的人真是___。人们被这美丽的情景吸引住了,都停下脚步观看焰火,真是___。”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内容知识,适当而恰当地应用到社会活动中去,很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的沟通与融合。

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7

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就业,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这一点不像高中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目的完全是来自职业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变化。因此,生活化语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但是,多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和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现实生活缺乏深入思考和分析,因此,为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对语文的应用能力,促进其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活中更好的发展,必须变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上的有利资源,转换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

二、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如下方面的问题:一、语文这门学科,大部分学生还是挺喜欢的,但是学习观念还比较传统,普遍认为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和知识的拓展训练必不可少,而实践活动则是可有可无的。单从学生的内心需求来看,他们希望老师的语文教学能够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广泛地应用与现实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这种观点在和早以前就有教育专家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二、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于新的课程改革和课程优化都还处于探索当中。

三、生活化语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中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要将语文生活化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思想的主要工具,它既是一门文化艺术,也是一门用来开拓和积累精神财富的重要学问,是我们学习、社会交往、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掌握了语文这门交流工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2)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生活化教育的要求十分重视。学生应该多接触实践生活,在大量的实践材料中,利用所学知识,掌握语文规律,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面。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将课堂教育和实际生活想结合,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

四、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之所以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课文的段落划分,中心思想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都由老师讲解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教学效果上不去。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从而在生活的经典实例中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精心涉及课堂课件,让学生从直觉上、感官上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单凭课本进行中职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分类较多的中职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时代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开创生活气息浓、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首先,以课本教材为主,结合新型的课堂互动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模式,在互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鲜活的课文场景,使课堂具有极强的视听效果。目前,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娇生惯养,许多孩子忽视了为人处世中的一些基本道德,不懂得孝敬父母老人,不懂得谦虚,甚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去做。

(三)打造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讲教材,教学的内容就是讲课本上的知识,这是很多老师普遍认为的道理,这种观点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是错误的。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包括教材基本内容的讲解和运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在教学的时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内容,将枯燥的课堂变得多样化,生动起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并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学内容应该以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岗位为培养目标,这种性质使得中职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专业化特色。所以,中职语文教育工作应该在其实用性、工具性上下功夫。例如,针对平常工作中的总结、报告、会议纪要等实用性文体,对学生这方面的写作要加强练习,使学生能够把功夫用在平时,针对职场上的日常交际和沟通交流,开展专业训练。另外,在专业教学上应该和教材内容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通过在阅读教学中,用文中的实例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自然穿插和延伸,提升学生对中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五、总结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要结合专业分类的特点和社会岗位需求的特点,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出发,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实际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结合语文教学和职业教育的特征,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服务,为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服务。

摘要:生活化语文应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是语文学科性质内在的性质要求所决定的,是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是当今社会职业化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语文就要转变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好各种技术手段,开创新的教学方式,针对现实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中职语文,运用

参考文献

[1]周菊.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奏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7):175-177.

[2]沈丽娟.论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文学教育,2013,(07):108-109.

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8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要让课堂回归生活, 必须创设一种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了, 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得信息,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 让语文课回归生活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 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要给学生更多的民主, 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 要鼓励学生的创新, 让语文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正如行知先生所说:“教的人尽义务, 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 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情感变化决定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应当是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和相互沟通。

二、挖掘生活资源, 引领学生去思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产生于生活, 并为生活服务, 脱离了生活, 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 脱离了生活, 就会变得呆板枯燥。读、写、听、说本来就是生活的表现、生活的形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人们也不可能为读、写、听、说而读、写、听、说, 总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生活就是读、写、听、说的本和源。“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课堂应敞开胸襟, 充分挖掘各种生活资源, 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 它所探究的问题是从生活中来的, 在生活化的课堂中, 学生的质疑才会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考才可能反馈于生活, 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 云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姿态万千, 变化多端, 从而知道天上挂什么云, 将预示有怎样的天气, 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关注当前生活需要, 激活课堂

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化的课堂, 其获知过程应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他“当下的、即刻的、正在进行的生活”, 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教学中, 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 就必须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需要, 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点。

结合教材中综合实践部分的语言运用等活动抓生活热点。学生生活的时空是瞬息万变的,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 生活中常有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也不例外, 而且往往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 及时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 引进时代活水, 充实时代精神, 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 带学生走进“活”教材, 走进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对热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还可以组织辩论, 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综合能力。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口语训练题: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社会名人或身边的榜样。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社会热点来设计题目。可以采访当年感动中国人物, 可采访杨利伟、姚明等各自领域的焦点人物, 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敏锐观察, 激活课堂。

四、打破时空界限, 课堂形式多样化

以往许多语文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 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难理解, 为此, 语文课要让学生想学、乐学, 除采取其他措施外, 重要的是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 使之出现“弹性化、多样化的趋势”, 树立行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

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 教学生活化, 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 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与社会、自然相融, 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摘要:“回归生活”是行知思想的精髓, 也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师必须注重师生关系的营造, 充分挖掘生活的资源, 关注当前生活需要, 打破时空界限, 课堂形式多样化。使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生活走入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9

一回归生活, 促进语文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摒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完善, 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走出来, 深入实际生活, 去感悟、去体验。然而对于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小学生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要留心观察, 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从而提高其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课文《小露珠》时, 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很少有同学去用心观察它,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让同学们了解到小露珠对于万物的生长是多么重要, 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形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因此, 在充分的生活背景下, 教师应该进行生活化教学, 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化学习的过程。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 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荣臻元帅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 不仅使学生对聂荣臻元帅是中日友谊使者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深入生活, 实现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善于观察,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相结合的地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儿童不能在一个世界里, 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寻找一种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所以, 最终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的目的, 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校园和社会中的课外实践为依托, 将知识延伸到生活。

1. 走进校园, 联系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我发现学生对六一的庆祝活动非常感兴趣, 于是我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活动, 结果出乎意料: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 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一定情境中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2. 走进社会, 联系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语文来源于社会, 更要走向社会。社会是语文的源泉。现代语文, 应该关注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结合社会,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联系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的活动, 如学了《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像导游一样, 回去向自己的父母介绍那里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 结合实践, 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 而应像张孝纯老师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一样, 语文教师应放眼社会和世界, 使语文走出小课堂, 走上社会轨道, 与国际接轨。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心国际动态, 把有限地教材内容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结合。这一点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已有所体现。大语文教学, 需要教师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热情,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大语文教学, 任重而道远, 而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无疑是一条正确高效的道路。

如何进行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

语文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 实行语文生活化教学, 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 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全面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是用于反映生活并服务生活的, 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文要实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可以去除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 可以教会学生用心灵感受生活, 可以将生活融入课堂, 可以使应试语文教学转变为生活语文教学, 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语文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

生活中到处存在语文, 所以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就要以感知语文为起点, 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校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应该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还有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

1、创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表现自我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营造一种自然、放松的生活化环境, 那么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必然会觉得新鲜, 有趣味,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境的营造可以从采取下面两种方法。

(1) 合理布置教室格局

人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更是如此, 所以在布置教室格局时, 可以将几个课桌组在一起, 然后让学生在桌子的边缘坐成一圈, 就像是在一起吃饭那样, 这样生活化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大家积极思考, 方便交流讨论, 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和谐融洽, 有利于进一步地开展教学。

(2) 通过多媒体创建生活教学情境

在现阶段, 科技已经走进校园, 其中多媒体的普及大大地方便了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中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学生, 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一些社会中的现象, 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作观后感。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有好多都是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唤醒学生们生活中的记忆,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回忆进行比较, 这样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联系生活去传授语文知识

语文课堂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 教材中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信息的记载, 学习过程中要边学习边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生活可以是将课文文字还原为脑海中的实际生活, 也可以把对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理解等转换为语言文字, 通过这两个过程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语文作业生活化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 如果学了知识不去运用, 那么就等价于没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也体现在语文作业的生活化。比如说可以让学生给家长写留言条, 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注意商店的名字,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等等, 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3、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语文知识来解决,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比如说, 当学生捡到东西交到老师手中时, 这时老师就可以安排这名学生写一则“招领启事”, 当失主看到“招领启事”找回东西时, 教师又可以安排丢东西的同学写一份感谢信, 这样的一个循环下来, 既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又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知识。另外,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口语练习, 以各种活动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探究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

加强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加强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认识。故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生活化教学。

一、加强对生活的探讨教学,提高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教学,增进语文教师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语文认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将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应用到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教师可以将秋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秋天,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的事件来加强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秋天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树叶开始变黄,水稻和小麦都开始收成了,还有很多水果也可以收获了。除此之外,在秋天,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变化,例如,秋天天气比较干燥,妈妈会经常煮汤给我们喝,还有秋天来了,天气开始转凉了,我们也开始穿长袖衣服了。所以,要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文课文内容,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感知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想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感知认识,确保学生能够注意到生活中的场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忽略了将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进行结合学习,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场景,学生又缺乏与语文知识进行结合学习,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从而无法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各个生活场景的感知和认识,加强生活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可以让学生用这个成语来进行造句。如,学生可以将这个成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有学生这样写:小时候,我经常和妈妈玩,每次都躲在妈妈背后吓唬妈妈,妈妈每次都会被我吓到,因为我每次吓唬妈妈的时候都会说“啊”,所以一旦妈妈听到别人大声地说“啊”,就会像一只惊弓之鸟一样,拍拍胸口说“吓死我了”。所以,学生一定要加强对身边生活事件的关注,以便更好地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再现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进一步认识

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再现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北京》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也可以给学生重现林妙可表演《歌唱祖国》的场景。通过再次展现这些场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北京奥运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首都北京的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北京》的认识和理解。

四、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就可以教导学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雷锋叔叔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列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乐于助人的事情,如给老奶奶让座,牵老伯伯过马路等等。并且告诉学生,我们所做的这些帮助人的事情都是在向雷锋叔叔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五、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巩固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

要想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就要事先把课后作业生活化,例如,让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日记,并且记录自己最深刻的事情,然后在课堂上朗读给同学们听。通过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关注,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语文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生活与语文是密切相关的,两者是不能分开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子涵.扎根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探讨[J].学周刊,2015(34):129.

[2]李玉明.生活化情景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32):184.

浅析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12

一.教学生活化, 发展全面化

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如:王俊老师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时, 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 有白菜、卷心菜, 有白色、红色的萝卜, 红色、绿色的辣椒, 紫色的茄子, 浅黄、深黄的南瓜, 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 还有细长的豆角。王老师直接将课堂“菜园化”,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让学生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欢快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 也充满着整节课。学生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 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蔬菜的名称, 了解了蔬菜的特征。课堂上, 有些同学甚至能够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我刚才摸到了豆角, 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 像一根鞭子。”“我觉得更像一根绳子。”“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我知道了, 南瓜是黄色的, 是圆形的, 它的皮很硬。”“西红柿, 红红的, 软软的, 我闻了闻, 还有一股清香味呢!……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生活化课堂, 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 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储备, 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学生的知识, 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并激发他们情感。

二.教学生活化, 发展社会化

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凡是有人的地方, 都要运用语言, 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学生身心以影响。”这样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性, 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学习, 专家认为:“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 必须将所学到的真正理解并能学习以致用。对此, 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 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 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达到真正理解, 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 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大多数没有亲自去北京参观过, 于是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将参观的路线画出, 并动手描绘出大会堂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的图片, 置于教室四周, 再聘请学生竞争上岗作“导游”, 带领“游客”进行“实地”参观。所有学生兴趣盎然, 贴近生活, 更别具体地了解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 体会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生活化教学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 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 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三.教学生活化, 发展个性化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 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单是语言表达, 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 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 有的个性鲜明, 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 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 是关注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生活化教学可以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 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阅读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古诗教学, 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是重点, 也是难点, 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诗意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搭上线, 开启潜能。

这才是我们应该潜心探讨的, 而不应该拘泥于某个目标的束缚, 更不应该像鄙人一样为是否实现目标而自寻烦恼。所以, 一节语文课我们只管精心地展示, 学生只需尽情地欣赏, 穿插其间的便是平等自由而又丰富的交流。

王菁, 江西广丰泉波中学教师。

摘要: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生活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改变传统的“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可以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 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三定下一篇:中外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