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2024-09-15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篇1

历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 在历史教学中, 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而且会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那么, 该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社会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 选择那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这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也能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 是“有血有肉”的。如, 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 由于教材中关于“文革”的内容相对较少且概括性强, 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让学生对“文革”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在上课前, 我给他们布置了以下课外作业:采访身边那些经历过“文革”的老人, 采访记录要以文字形式呈现。上课时, 则让学生展示采访成果, 并把学生采访所得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这既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 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历史貌似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但其实际上却是鲜活的、生动的。味同嚼蜡似的教学方式, 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而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将自身的讲述、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 创设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 形象地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将历史现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给他们搭建一个个性展示的舞台, 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堂也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 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 我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并发挥自身的特长, 通过画一幅画或讲一个故事等方式来描述山顶洞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而且彰显了他们的个性。又如, 在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 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情景:假如你是生活在北宋东京的一位居民, 有一批外地游客来东京旅游, 你作为当地导游, 该如何安排他们的吃、住、玩、行呢?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 推举出了各自代表进行观点陈述。这些代表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了北宋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 虽然其间也有不足之处,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采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能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则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利于促进其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养成。如, 在教学“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的内容时, 笔者并非泛泛而谈,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距今上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学会人工取火, 而大多数现代人却难以做到。大家可以猜想一下, 山顶洞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人工取火的呢?对于学生的种种猜想, 我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只是要求他们在课后去动手验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第二天就有几个学生欣喜若狂地跑来对我说:“老师, 我们取出火了!白天把麦草和石块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到了黄昏时分, 只需用力碰击被暴晒过的石块, 石块碰击时产生的火花就能够点燃麦草。”学生那种陶醉于喜悦之中的表情, 使我深刻地意识到, 历史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又能够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 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篇2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依托学科知识构建全新的政治教学模式,即实现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和思维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对如何加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中政治 生活化 生活热点

一、重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更新

要实现高总政治课堂的生活化,必须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这是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之一。政治教师只有正确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掌握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点,最终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深入贯彻备课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

高中政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承担着落实生活化教学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生活化因素贯穿在教学步骤的各环节中。所以,在备课前教师就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全面的了解,备课时就可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学科的知识关系,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讲授的政治理论知识产生符合预期的现实生活体验,感同身受地理解政治知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可能与有些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经验之间存在差异,不太适合这些地区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教师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政治教材,适时引进教材之外的众多生活案例,将政治知识放置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定义的解释和性质的探讨。要高效落实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政治教师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化元素,从现实中选取适合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实例,拓展课堂资源的广度和实际问题的深度。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并认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和实际意义,才能灵活地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并以地域文化特点为向向导,积极寻找合适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资料,高效地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

二、注重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的生活化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也是教师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就无法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会认为这些理论是缥缈的、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没有感觉到这些理论知识的存在和发挥的作用。为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现实体验,教师应布置好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使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比如,教师在教授“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保险”等内容之前的几天,就布置学生周末到本地金融机构收集一些简单的股票、债券、保险知识。通过仔细观察和积极走访,学生对经济生活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走访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而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利于互动教学的进行。

要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课后延伸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相应的政治理论有了系统了解,如果在课后对其实践运用,就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做到理论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在讲解“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到市场上调查蔬菜的时令价和反季节价格,并分析出现两种价格的原因。对于课后对水果价格的分析,学生会得出结论,夏天水果丰富,可选择项大,属于买方市场,价格便宜;冬天水果少,选择性小,属于卖方市场,价格自然就高。学生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对“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概念的认识就更深刻和具体化。

三、拓展教学内容,关注生活热点

高中政治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关注教材内容,则很容易造成教学过程单调和乏味,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政治课堂的魅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将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拉近教材理论与生活实例的关系。所以,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力求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和时代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用所学政治观点对其分析和思考,探究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用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学习政治理论、关注热点事件。比如,教师在讲解国家职能时,就可联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温州列车事故等抗震救灾事实,给学生解释国家的职责所在,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对国家职能有更清晰和明确的了解。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应该是多彩多样的社会生活,现阶段,学生借助全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眼界越来越开阔,报纸、网络上的众多信息学生可能都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与学生探讨重大事件中蕴含的政治理论。同时,教师可将眼光投放到现实生活的小事上,通过选取学生身边可感的生活琐事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对教学资源比较熟悉,所以很容易做到有感而发,提高他们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

总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践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最有效途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也提高他们用所学政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词串识字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蜡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真发抖!”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蜡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不要把小动物们吵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的那样:“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二、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与实际相联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访一访,观察生活。在我们的书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针对前者,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距今已有20多年,这对学生来说已是非常遥远了,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此先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有关于周总理的一些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周总理的任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能有助于课堂上感情的激发,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在教学这篇文章后,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诗词《周总理,你在哪里》,让学生诵读,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感情充溢。针对后者,如《火烧云》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云彩,领略天空的美景,感受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篇4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应从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出发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地拓宽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认同感,提高学习语文的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优化教学内容呢?

一、突出实用内容,凸显职业特色

1. 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是敲门砖。如果写字时错别字连篇又极难看,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被选拔、被录用。职高学生汉字规范意识普遍不强,许多学生平时不注重汉字规范知识的学习,作业、笔记、书信书写马虎潦草、粗枝大叶。所以,从职高生入学之日起,就要加强写字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写字教学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2. 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角度来看,目前社会对中职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主要是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能说会写的毕业生普遍容易找到工作,而说写能力差的学生就往往“滞销”。不少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口头语言表达不流畅,态度不自然,难以将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有的连介绍自己姓名都面红耳赤,汗流满面;有的说话结结巴巴,细如蚊叫;更为遗憾的是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但由于平时缺乏听说训练,在招聘者面前也很木讷,过不了面试关。因此,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成为职高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 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必学内容和要求”栏中明确指出职校学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所以,教师要潜心研究大纲和教材,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同时,还要灵活补充教材中没有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又高的其他应用文,如单据、便条、请示等。此外,还必须结合专业,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以外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高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业联系,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任务,所以,教师应该时时不忘自己姓“职”,始终用职业教育的眼光看待文本,关注学习主体。

1. 根据职业需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责任与诚信、敬业与乐业、创造与创新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至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笔者给新生补充阅读《从职高生到农民技术员》、《职高生也能擎大梁》等文章,目的是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干得轰轰烈烈。

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职业素质与自身息息相关,是走进社会通向职场的通行证。例如,在阅读《都江堰》、《邓稼先》这样的文章时,除了通过揣摩体悟字词篇章感知人物严谨求实、奉献忠诚带给人的巨大震撼外,也可以抛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联系对比:你崇拜这样的人吗?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请你搜寻几个当代企业家或有所作为的职业人从业创业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忠诚与奉献的人格精神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从而激发积极努力培养自己职业素质的热望。

2. 针对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不同专业的工作对人们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以听说教学为例,因职高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基层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多的“介绍”、“解说”、“交谈”等是各专业听说训练的重点,但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补充或突出相关的训练内容。如,文秘专业的应补充“礼仪致词”、“会议讲话”等内容,财会专业的应补充“协商对话”、“商洽答询”等内容。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选择的专业对口,学起来兴趣浓,效果好。

三、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内容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要求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职业活动的必要准备,因此,对于职高生的课外阅读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

1. 推荐课外读物

职高生课外阅读往往更从兴趣出发,而不善于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首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有联结。例如,教学《最后的一片叶子》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结合课文推荐读物,可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其次,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职业应用素质。例如,旅游专业可选入《国家地理》、《中国名胜》等杂志。

2. 指导阅读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有些学生平时读了不少书,但需要时却找不到了,这是因为平时没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习惯的缘故。其次,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如,在学校班级的刊物园地上发表读书心得,组织读书报告会等,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既可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丰富阅读资源

(1)充分借用当地的图书资源。我校为每位学生都办理了县图书馆的借书证。(2)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3)设立班级图书角,每生自愿捐书1~2本,班级干部专门负责借阅和管理。(4)建议每生自费订阅1~2种自己喜爱的书报杂志,并作交换阅读。

四、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1. 利用电视资源开展语文活动

职高生大多喜欢看电视,但他们中的不少人看电视只是为了消遣、看热闹。其实电视里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播音员规范、纯正、优美的播音,犹如直观的朗读的示范教学;广告词中有修辞的妙用;精彩纷呈的节目中有主持人的语言技巧……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因其势而利导之”,把看电视与学语文自然结合起来。

2.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课文背景、熟悉人物生平、收集格言警句、探究质疑课文、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等等。如,在学习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对这位新生代诗人和该诗主题的理解,教师不妨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询一些海子的生平、经历等,以加深学生对海子诗歌精神气质的把握,这样,网上的语文资源便被有选择地充实到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不断丰满和完善。

五、开发地方资源,拓宽课程内容

地方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名人逸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动人传说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材的编写素材。乡土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地方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篇5

作为21世纪的公民,应该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才能有机会、有能力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数学方面的准备。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举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生活太远。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数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针对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进行的。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的改革上进行许多尝试和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围绕着21世纪数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大众数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要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认为数学课程改革要 “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四、课题研究假说

为使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尽快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数学课程新标准》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数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

五、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会呼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掌握好这一技术、工具、语言,成功地迎接未来生活。

(2)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好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生活。

(3)当代认知理论

六、研究目标

1、改革教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意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构建生活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新模式。

6、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研究内容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寻找教材中与生活化有关的内容进行课题研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对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更感兴趣),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八、研究方法、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法

由于本项目研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研究力量多样,因而研究方法是多样化,主要采用“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

2、研究步骤

本项目我们拟进行为期一年三个阶段的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3—2006.4)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确立阶段。

第二阶段(2006.5—2006.10)研究阶段。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探讨。

第三阶段(2006.11—2006.12)总结阶段。全面反思、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3、预期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须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生产的巨大作用,更加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九、研究实施策略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经历如下这一过程,让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这一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举例如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 )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4)根据生活素材构建 “数学模型”。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里数学建模是很关键的一步,它也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如可在一次体育达标抽测后,教师公布达标情况,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并从中求出达标率、优秀率等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必须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怎样求,从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1)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面积单位教学时,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也更加清晰了。

2)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研究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

3)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从而让学生不但可以体会数学语言的功能,还可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4)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数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可在教学平均数后,要求学生用步测方法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等。

3、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学会了关心、宽容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地。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的教学观念,把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1、我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广大教师科研意识较强,有条件完成该课题。

2、个人方面:本人谦虚好学,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经验,曾参与我校申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并获得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鉴定。曾有多篇论文在县市以上获奖:《利用学具发展学生思维》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山东教育社组织的百家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3、学生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

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性;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0-01

一、引言

生活即教育,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明确一个教学观点: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本课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基于此,以下就笔者的教学、学习实践谈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可行做法。

二、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将重点放置于字、词、句的掌握上。而小学生作为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皆未完全成熟的群体,过度追求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极易使其产生疲倦感甚至厌恶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教学素材源自生活实际,小学生能够在喜闻乐见的事物中感受到、学习到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加对语文知识的真实体验,并由此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号陕乐,最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乃至全科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因此,任何字、词、句、段、篇、章的学习都要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既能牢固地掌握语文课本中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又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解决自身在生活中的人际交流问题。

四、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注入生活内容。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入到课本的学习和探究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内容,使之易于学习、便于理解,还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而并非望尘莫及的事情。通过课程教学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创设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感悟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还原来打通课外与课内的壁垒,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物情感、事情发展的脉络,并能够感同身受地与之“对话”,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共鸣,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2、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具备适应、享受以及创造生活的基本能力。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随时随地都要用到语文知识。教师应努力发掘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结合点,把生活变成学习和应用语文最全面的教材。比如可以安排学生以黑板报或文稿的形式把生活中的故事写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社会生活专项调查,开拓更广的学习空间;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开展广告、标语错别字纠正的文字环境活动,都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鼓励学生为父母讲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为他们读报纸,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语文服务,像为家长讲解各种生活器具的说明书等;有的学生的父母是做服装生意的,学生可以尝试一下服装广告的设计;有的学生的父母是做水果销售的,则可以尝试一些有关水果介绍的文章的写作。上述这些训练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生活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虽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却不是唯一。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教学资源,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广袤无垠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语文资源,开展多样化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猜谜语、答记者问、采访、模拟导游、情境对话等。这些语文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的基础上,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张.返璞归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2011(07) .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篇7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的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 学习者走进课堂时并不是张“白纸”,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因此, 创设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建构获得新知识的生活化情境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 经常收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活资源, 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 创设生活情境, 将问题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使学生学有情趣, 学有所得。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课程观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这种课程观使基础课程的生成过程成为逻辑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的过程, 学生被固定在“科学世界”里, 缺乏对“生活世界”的关注, 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消除这种弊端, 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 收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素材, 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沟通生活知识与科学课程, 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探究身边的科学,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学习“热运动”时, 举例: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 菜凉了闻到的香味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学习参照物时, 可举坐车子时感觉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这些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 学生确信科学既有趣又有用, 学习科学的兴趣稳定持久, 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以往的理科教学注重学生知识接受量和接受的深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提高这种“注入”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采用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探索,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如介绍温室效应时, 我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报纸和网络等途径收集温室效应的资料, 课中根据学生查阅的资料引用一则消息:“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图瓦卢计划迁往新西兰。”这则消息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重大影响, 紧接着我把问题引到我国的上海:“上海是一座临海的城市, 地势比较低, 以后会不会发生与图瓦卢同样的遭遇?”围绕温室效应, 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四、习题题干“生活化”

凡是熟悉的事物都让人感到亲切。熟悉的生活情境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以致用。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让科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 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科学, 生活真有趣、科学真有趣。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那些课本上没有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如:某人家有一个刚满3个月的女婴, 她的父母想为她测量体重, 可婴儿不能在磅秤上站立或坐稳, 如大人手扶着测量又不准确, 该怎么解决呢?“生活化”的习题, 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乐于探索, 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生活化, 就是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放在突出位置上。生活化教学评价主要考虑这几个指标:课堂上学生情绪活跃情况、兴趣情况, 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是否转变, 能否体现发现式的认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是否体现情感目标;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教学情境是否和谐融洽、充满情感;教学内容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创设了哪些活动, 学生是否手脑并用、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否积极、丰富;教学过程是否以学论教、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是否知情并举、综合发展, 等等。

总之, 科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应用于生活,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 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并主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使科学教学生活化, 令科学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

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篇8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操作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基础

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尊重学生天性的需要,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基础。

旧式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我教你学、我讲你记、我说你听的关系,这一点在政治课堂上尤其明显,课堂成了一言堂。要想实现政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就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想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就要喜欢自己的学生。一般政治教师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也多,而且相对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却较少,这就需要政治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我们要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允许学生说说自己,谈谈生活,尤其是谈谈对生活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当学生认为老师就像一个指引自己不断成长的朋友时,在政治课堂上,自然能够形成师生融为一体的局面。

2. 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

思想政治课难以得到师生的喜欢,一方面因为其内容的理论性过强,使师生觉得它高高在上,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的确存在着“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际结合,使教学缺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师定位课堂时,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角色、任务中去学习思想政治。变狭小的政治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政治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身体验的过程。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要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问题、辩论问题等;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要求学生一学期内至少调查、研究一个问题,并形成初步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和事例,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也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因为什么事情都必须亲身实践才会记得牢、理解透彻。这种寓教于活动中的做法,易受学生的欢迎,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易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3.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评估的多元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只有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才能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再加以适当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感受现实的社会生活,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说要先转变教学的评价方式,但几乎没有人真正地试过。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可拓展多种评估方法,实现教学评估多元化。在评价学生方面,可以通过考试考察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学校评价教师,除考查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外,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程度、学生的学习技能等。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一定能让学生从重分数转变为重能力。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启示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是双主体的作用,这种教学统一的实质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必须实施“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解放学生的时间,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

新课改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情感的教育。我们学习思想政治,应该说不是纯粹地为了应付考试,主要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在于践行。把所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因为只有真实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总之,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实施教学生活化将会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摘要:迎来新课改,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何去何从。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就课堂教学的走向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寓学习于生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如何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此外,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旨在倡导生活化地理教学。

1.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把 “教师的教 ”融入生活中 。 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将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将教材融入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 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化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

2.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把 “学生的学 ”融入生活中 。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 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课堂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现,成为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做了很多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1.捕捉生活素材 ,发现地理现象 ,激发学习兴趣 。

要想使地理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大胆变革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内容生活化。多用学生熟悉却可能“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新课导入”。 即通过生活化导入,逐渐切入教学主题,呈现教学内容。 无论教什么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结合点,并由此切入,在学生“谈一谈”、“说一说”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学主题,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案例:必修一“世界表层洋流分布”。

由于很多学生对“洋流”这个词非常陌生,更难想像海洋中一部分海水常年流动方向,如果我们直接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内容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 若我们从学生熟悉的QQ网页中的“漂流瓶”引入,指出漂流瓶是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漂流瓶的爱情故事”。 正当学生沉浸在这动听的故事中,老师话音一转,那么推动漂流瓶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呢? 他的运动轨迹如何? 有没有规律呢? 然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漂流瓶的运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地图上画出其运动轨迹,并对照洋流分布图标注这些漂流瓶借助的洋流名称。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鲜活起来,使学生能够活学地理,理解地理“死知识”中的“活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借助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收集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地理现象外,还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一些著名历史事件中寻找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地理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具备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恰当地引入教学中,这样的地理课才具有生命和活力。

2.联系乡土知识 ,分析地理问题 ,提高学习能力 。

增强爱家乡的情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 乡土地理环境中蕴涵的学习素材是相当丰富的。 教师应从乡土地理环境中挖掘出一些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引导学生应用学习的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原理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应用地理知识为家乡建设服务。 从而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就在身边,强烈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有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设计案例:必修二“传统工业区”

我们在学习 “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 发展历程之后,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城市———淮南市的经济状况。 淮南市也是因煤而兴,形成以煤炭、电力等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当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地位逐步提高的状况下,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冲击下,淮南市会不会因煤而衰? 那淮南市的出路何在? 未来该如何发展? 在这一系列犀利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担忧自己的家乡,开始思考、规划未来的发展。 这时候,教师可以“煤城淮南的转型之路———打造五彩淮南”为主题,开展一场讨论会。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走进工矿企业调研、采访市级相关政府部门等形式获取相关资料,按照“繁荣(区位优势)———衰败(存在问题)———整治(发展方向)的步骤分析淮南经济发展现状、 优势、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若学生有好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则可以鼓励学生向报社投稿。

在教学中,把这些乡情资源适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知识拓展引申、迁移的学习能力,又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3.开展社会实践 ,运用地理知识 ,实现学以致用 。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传统地理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 而生活化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构建开放式地理新课堂。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室外考察,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进行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案例: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我们在进行该部分内容教学时,正值秋冬季节交替,高压(反气旋 )、快行冷锋等天气系统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非常典型 。我们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连续一周的天气观察, 利用简易的工具观察每天的天气状况(气温、风向与风速、气压、降水等天气要素),记录、整理相关的数据,并绘制出这一个星期的气温与气压变化曲线, 最后结合课本原理总结出天气变化与天气系统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去郊区的蔬菜大棚基地观察,测量棚内与棚外的温度、湿度,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技调节局部的气候,为人类造福。

在教学中, 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 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三、结语

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可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正确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就会使地理课堂充满活力,使地理教学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丽娟.中学回归生活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策略 篇10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与时俱进

“在生活中学习”, 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而应是一种真实情境。 数学的符号、公式和定理, 都是因为生活中的需要而发现或发展而成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运用活生生的素材, 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 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活泼、简明易懂, 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 我做了如下尝试, 效果较好。 师:同学们,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 今天李明同学的作业本忘记带来, 现在又要急着上交, 可以采取什么办法?生1:李明回家拿。 生2:可是, 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学生不能离开校园。 我认为可以借老师的手机打电话给他爸爸, 让他爸爸送来, 李明去校门口接。 师:好办法。现在要求两人同时出发, 怎么办? 生3:还是打个电话, 比如说好8:05同时出发。 要求他爸爸骑车送过来更快。 (8分钟后, 李明回教室。 ) 师:请李明同学说说见到他爸爸的一些具体情况。 李明:我走到校门口时, 是8:10, 爸爸恰好也到校门口, 我接过作业本就往回跑。 生4:说明两人在校门口相会了。 师:对。 现在李明平均每分钟走50米, 他爸爸骑车每分钟行500米, 教室与李明家相距2750米。 请你求出李明拿到练习本所需的时间。

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感到问题就是生活中的事件, 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同时, 问题的产生促使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的探索, 以及对选择的方法分析, 从而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学习,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把儿童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组织加工成富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 是组织教学者和编写教材者遇到的难题之一。 经过实践, 我们认为: (1) 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 要呈现丰富的生活场景, 关注有趣的童话世界, 让学生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2) 按发展的要求去选择, 能体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启发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承载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3) 从学习的角度去加工, 留出自由的选择, 组合和处理信息的空间;设置与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挑战性问题。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实现三维目标

1.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有: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 社区教学实践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创设现实化、活动化、生活化情境, 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上下楼梯谁走错了”一课。 一位教师在部分学生毫无生活体验的情况下, 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我们班48名同学一齐上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 的同时, 另一个班级的小朋友 (48名) 下楼, 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学生回答:“挤!”“会碰撞!”“走不动……”“那么, 怎样上下楼才能有秩序呢? ”一语激起千层浪, 教室内顿时沸腾起来。 通过激烈讨论, 同学们达成一致:无论上、下楼都沿着右边走。 最后, 教师带领他们走进生活———验证结论。 这样教学, 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 包括其经由学校以外的生活实践而形成的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 (这就是所谓的“日常教学”)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在此也就必须明确强调超出生活经验而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 追求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空间观念等, 同时渗透一些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一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学生已初步实现了从“模型”到“图形”的转化, 不要到此为止, 要继续对比“模型”和“图形”, 观察、再观察。 如:一个学生提出正方体图形的侧面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 (平行四边形) , 这就是富有思考的体验。 在比较了长方体和圆柱体实物进, 有一个学生说:“我试一下, 圆柱可以滚动, 而长方体实物不能滚动。 ”这就是对具体事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这样, 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 树立了自信, 多种能力得以发展。

3.在生活化的数学过程中, 让学生形成情感价值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就是说学生通过这方面的学习能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而借助生活化的教学, 让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返璞归真, 更能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 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 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抓住了联系, 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 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 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 就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之中才有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走生活化道路, 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或尽量挖掘与生活有联系的,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 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自身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摘要: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是教师在深入学习《课标》, 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 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过程,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是教师在课堂上, 运用教学的大智慧, 设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个生动的场景, 更高效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教学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以及在生活中的政治思考能力,使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贯穿政治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生活化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趋势与重要方向,高中教师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局限于教材的固定理论知识点,而是要注重政治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与沟通,以在新型教育环境下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改进,进一步丰富高中政治教学模式。

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理念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理念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是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产物,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要跳出政治课本知识点,高度融合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将政治理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接受课堂知识点,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政治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在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深化了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中心思想与教学重点,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深化与学生主体学习模式的转变,让学生们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实践问题

1.教学方法实践问题

随着多种教学方式的逐步贯彻与实践,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教学、分层教学、主体教学以及合作教学等多种高效教学方式,但是教师往往只能在形式上采用新型教学方式,却在方法的运用环境与针对性上具有较大问题。比如,在电子白板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只是在教学课堂上运用了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取代黑板、粉笔,而在政治教学资源的优化上却缺乏教学创新与突破。教师在政治课堂上往往将教材内容知识点置于电子白板上,继而进行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忽略与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使得高中政治课堂流于新型电子白板教学形式,而缺乏教学本质的提高与改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仍一蹶不振。

2.形式化明显

尽管高中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向高中政治教师不断深化生活化教学理念,并在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督促高中政治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实践,但是笔者在高中政治课堂考察过程中发现生活化教学理念仍然流于形式,而在政治教学质量上难以实现进展与提高。在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生活化教学措施单一,教学生活化模式较为死板、落后,且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实践过程中,缺乏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探析与研究,无法对学生的政治学习状态而采取恰当的教学生活化措施与策略,使得高中生对政治教学生活化课堂缺乏学习兴趣。且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生活案例的选取上缺乏教学针对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实现生活案例与政治理论知识之间的相互连接。部分高中教师在案例的选取上几乎超出了高中生的生活范围,课堂互动程度较低,不能根据政治教学重点进行生活化教学,造成教学生活化体系错乱,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教学评价性差

高中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教师在对学生政治学习的教学评价仅仅局限于政治成绩考核,而对高中生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与人格素养的考察较为缺乏。不完善的政治教学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被大大减弱,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实践也深受限制。

三、教学生活化方式

1.使用生活化元素

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探索生活化教学元素,紧密贴合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与生活成长环境来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为高中生创建熟悉、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掌握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理论定义与性质背景等等。从新版本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编撰与重点方向把握方面可以看出政治教学更加着重于对学生政治生活素养的锻炼与加强。因此,高中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探索生活元素,将其与高中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不断推进教学生活化。

2.实行开放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切不可局限与课堂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要想获得较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实际生活,在生活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政治知识,搭建理论与生活间的教学平台。

比如,在政治教材市场与价格波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摆脱传统政治教学课堂的束缚,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百货市场,让学生们了解市场的涵义,不仅从表面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感知空间,还在具体的物品买卖中让学生们懂得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对价格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开放教学实践,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被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3.推动实践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师可在课堂上推动实践教学设计,让学生们在生活中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点的接受、掌握与运用。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与社会生活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在实践教学设计模式下,学生能够逐步实现理论与生活间的关联与运用。

四、结语

高中政治课程具有思想教育重要性,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教学生活化理念,针对当前教学问题进行模式探索与改进,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牛娜.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的具体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

[2] 徐慧珍.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J]. 教师,2011(4).

初中英语教学实现生活化的途径 篇12

(1) 模拟生活 对话进行语言 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书中阐述得非常精辟:“所谓课上得有趣, 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已学的语言材料。如果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 就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应尽量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 以便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交际情景的设计在对话课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例如笔者在讲八年级上册Unit 2“What’s the matter?”时, 先后展示了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的图片, 在笑声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身体部位的名称。然后让一部分学生轮流扮演村长慢羊羊, 询问由学生扮演的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的病情, 并给出建议。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并根据自己的看病经验, 大胆增加对话内容, 课堂气氛很热烈, 很大程度上激活了思维,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充满人情味, 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应在《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努力创造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让生活走近课堂。例如笔者在讲八年级上 册Unit 7“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的Section A时 , 事先精心准备了果汁机、酸奶、香蕉 、冰激凌等上课让学生分组演示怎样做香蕉奶昔。学生兴致高涨, 纷纷举手要演示, 就连平时英语比较差的同学也学会了怎样做香蕉奶昔, 且同学们联想到, 可以用相似的方法做苹果奶昔、西瓜奶昔、菠萝奶昔, 等等。

学Section B时, 笔者事先准备好面包、黄油、鸡肉、洋葱生菜、西红柿、酱等, 让学生都当一次厨师, 虽然学生的动作笨拙, 做的鸡肉三明治不美观, 但课后大家都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非常开心。最重要的是, 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的到来的同时, 对英语学习也充满兴趣和渴望。

2.补充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由于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 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受到限制, 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 教材因受篇幅、课时的影响, 教材不能囊括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改编教材, 激活教材, 超越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从生活经验中补充一些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充满人情味, 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除了课本介绍的各国文化差异外, 笔者还有计划地补充西方礼节上的常识, 通过补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人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有力的保证。例如一次上课, 有个学生问:“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 为什么我们的吉祥物不是龙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在中国, “龙 (dragon) ”是我们的精神图腾, 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 然而在西方人眼里, 人们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 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血腥怪物。在很多希腊神话故事中, 龙就是邪恶的象征。如果我们把龙作为奥运会的吉祥物, 那么会表达我们的友好之情吗? 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3.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化的语言学习情景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齐备, 多媒体走进了初中英语课堂,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为教学服务。在英语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巧设情景,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 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教学情景, 从而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情景,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景。

4.延伸生活化的英语活动时空

延伸生活化的英语活动时空, 其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 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具有很大作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英语课上学英语外, 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课外学习、巩固、应用, 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时间, 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英语、处处学英语的好习惯。

上一篇:传统水墨元素下一篇:有效性主题班会的开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