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

2024-08-29

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精选12篇)

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1

职高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 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职高学生往往重专业轻语文, 学习兴趣不浓,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差, 在就业后一至三年内更为凸显。要想有效提升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就必须推行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

一、突出实用内容, 凸显职业特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从而真正适应生活、改造生活。

1. 优化书写教学, 提升书写水平。

“字是打门锤, 字是敲门砖”。字也是一个人的门面。但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意识不强, 平时也不重视书写规范的汉字, 无论是记课堂笔记还是做课后作业, 书写的汉字都是潦草马虎、随手而就。试想, 一名职高学生, 写字时笔顺错误、别字连篇、字形难看, 不仅会有损自身形象, 而且会影响表达效果, 对就业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 教师要从学生入学之日起, 结合生活实例, 真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 要通过示范、描红、竞赛等方式加强写字教学, 并且让写字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书写的规范水平。

2. 优化听说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因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 则读写之效亦将减损!”听说教学与读写教学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能动的联系, 是职高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听说训练定会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并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教师要从生活出发, 在听说能力方面, 多培养学生听新闻广播和听一般性发言, 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 复述所听的基本内容, 说出要点和中心的能力, 并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在说话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说普通话, 回答交谈, 讲述见闻, 介绍事物, 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养成说话有礼貌的习惯。

3. 优化作文教学, 拓展观察能力。

一方面是多指导。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多采集和积累材料。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路, 指导学生多构思、多审题、多选材、多修改。作文批改应紧扣教学要求, 有针对性地多鼓励和多肯定学生。另一方面是创设情境。没有情境就没有感性认识, 没有亲身体验就缺少真正灵性。例如进行以“环境保护”为题材的记叙文写作训练, 教师可先从生活出发,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再带学生亲临备受污染的区域, 让学生充分观察和分析, 激发创作灵感, 开拓写作思路。同时, 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 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

二、加强专业联系, 提升职业素养

职高学生所学知识应该有机地与专业相结合, 真正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确保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不仅结合好, 而且巧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着力传授技能, 确保“授之以渔”, 因此,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 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经常与专业教师交流、对接、沟通, 充分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 从而确保将写、说、读、听的能力训练与专业有机地结合好, 不断依托专业课的教学资源, 有效打造语文与专业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助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我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 广泛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体验性写、说、读、听的能力训练。例如举办模拟旅游项目推荐会:首先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撰写特色旅游项目书, 要求根据自己的熟悉的旅游景点, 撰写出该景点的特点和亮点, 另一组扮演旅行社。对各个景点的旅游条件、优惠政策进行考察、审核, 在两组学生均已准备就续后, 就开始着手召开模拟旅游项目推荐会, 推荐会结束后, 我还要求各组学生都写一份参与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这种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进一步关注未来的就业, 使学生明白就业的艰难和困难, 意识到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的不足, 从而激发其上进之心、深造之意。

三、重视课外阅读, 拓展生活内容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将课外阅读当作将学生引向广阔生活的主要途径, 将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必要拓展, 这也是职高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教师一方面要帮助选择好课外书籍。职高学生一般不善于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只是从个人兴趣出发, 所以, 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荐好课外书籍。推荐书籍的内容应尽可能与教材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 也要结合专业特点, 在推进语文课外阅读的同时, 不断培养职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教师在为旅游专业选择课外书籍时, 可以着力推荐《中国名胜》、《国家地理》等。另一方面要巧设设计好阅读提问。要有效围绕生活设置职高阅读教学的问题, 让阅读提问寓教于乐, 提问也要切合职中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 使学生可望又可及, 即使不能恰到好处, 也不可拔高求难。因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点, 所以教师在提问后要注意引导, 在生活中开展, 启迪学生围绕问题的中心多想象、多思考、多争论。另外, 还要抓好“读”的层次, 增强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运用“粗读—精读—研读—仿写”的阅读模式, 让学生抓具体语境中的关键性语句, 品味词语、揣摩句义、领会句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结构层次和内部联系, 从而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思想和主要内容, 使思维在生活中放大, 在生活中提升。

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2

靖江外国语学校

陆丽娟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发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实际,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访一访,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月光启蒙》一文,对于学生而言“生动的歌谣”“浓浓的母爱”可谓并不罕见,但真正去留心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说、写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母爱是怎样融汇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埃及的金字塔》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守株待兔》《晏子使楚》等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例如《诺贝尔》这一课,生活在幸福中的“小皇帝”们,觉得课文的内容很好懂,但并不能深刻领悟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这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他当时的处境,读读演演:实验室的不慎爆炸,弟弟炸死,父亲炸残,面对这样的代价,这样惨痛的后果,诺贝尔内心会是怎样的呢?亲戚朋友会怎样劝慰他呢?邻居们会如何地反对他……而遭受了这样的灾难,诺贝尔却“毫不气馁”,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在一系列问题的带领下,思维很快被拓展开,看到了一位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3

一、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感人场面,同时配以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二、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方式可以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但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

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我也喜欢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充满童趣的《乡下孩子》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式。诗人用简短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乡下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轻松快活的生活教学时,如果我教学时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特地请学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利用双休日到田野中,山坡上好好地享受一番。周日过后,我们组织了一个“乡下孩子交流会”,学生们畅所欲言,谈得眉飞色舞,从那一张张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的笑脸上,我深深感觉到,此时,学生的感受已经和诗人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并且,他们还拍下了大叠照片,自创了不少童真飞扬的诗篇。

三、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4

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在我班进行了一次教学改进, 希望能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来提升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

要想转变教学思想, 必须先了解语文学科特点及要达到的目标。语文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特征。 (1) 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看,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语文是最为基础的, 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只有学习语文, 有了一定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之后, 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性学科。 (2) 从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的角度看, 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积累性和表现性的特征。语文学科不是三五天突击能学好的, 需要日积月累。当然, 有一定语文功底的人和没有语文功底的人, 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来, 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表现性。 (3) 从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角度看, 语文学科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易学性的特征。无论是天文地理, 还是军事新闻或者是关于人间百态的内容, 无不跟语文学科挂钩。语文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也造就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现象。

根据语文学科以上特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个教学改进:

首先,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学无外乎是字、词、句、文章。学习的文章既有现代文, 也有文言文;既有叙述性, 说明性的, 也有议论性的文章。这些学习内容有些似乎离学生很远, 只能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 实际上通过改变教学方法, 也能让这些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 我并没有按照教案提供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在以前的教学中, 我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 但学生却发出阵阵窃笑, 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没能介入人物角色中, 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 学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因为学生都是“90后”,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社会环境, 根本无法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人物情感。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上本节课前三天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 观看影片《三毛流浪记》。虽然这不是同一风格, 同一背景下的故事, 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而且影片本身也是学生喜欢的类型, 容易完成。在正式上课的时候, 我问他们有没有完成我留得作业, 95%以上学生都举手表示完成。然后又追问, 看完影片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大家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是三毛的造型、有的说是三毛的聪明, 有的又说三毛的倒霉劲儿……讨论一会儿后, 我又追问三毛为什么留下这深刻的印象?三毛是个乐观的孩子, 如果在现在社会会是什么样呢?如果你们到了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呢?这一追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倾诉欲望, 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见学生的学习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 对民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 突然转换话题说, 假如有一名妇女, 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她在那个年代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最后学生带着角色完成了本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效果优于一般讲课模式。得到肯定的反应后,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都尽可能的将历史性的, 远离生活的内容带入到学生思想生活中,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学这些内容的意义所在。这些不仅是名品佳作, 值得我们去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学会如何做人, 珍惜现在的生活。

其次, 教学活动设计要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进计划之一就是将一些讲解性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进行学习。利用课堂活动, 不仅能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 我将字词的复习课改为活动课, 让学生分组搜集一些生活中用错的字或者故意用同音字代替的词。四个小组搜集后, 进行比赛交流。这种模式调动了他们争抢好胜的心, 尤其是作为组长的几名同学, 卷子、广告、盗版书、报纸甚至教科书, 只要能出现字的地方都不放过。四个小组经过归纳分类, 大致把高考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基本都包含了。用自己劳动换来的劳动成果显然比老师准备的知识点要来的珍贵, 记忆也更深刻。除以上活动外, 还有很多课堂活动, 比如, 为了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我让他们以不同身份 (职业) 去描述相同的人或物;为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每周五都有个十分钟的“我是主持人”主持节目播报;为了帮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 还把时下热点话题作为周一下午班会主题进行讨论;为了让他们能描写更生动, 刻画更深刻, 我还让他们随时准备小本子, 记下路上听到的活泼语句。这些活动的开展看似是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有些“不务正业”,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 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能找到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语文的学习已经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快得以提升。“把你的话放到洗衣机里甩一甩, 没有二两重!”“拖鞋似乎很不买西装大人的账啊?”“我思故我在, 我在故我帅。”这些生活化的句子就是学生小小笔头的功劳。

最后, 教学效果检验要生活化。一般我们学完一些内容后, 通过课后测试或者单元考试进行教学成果检验, 这些检验手法老套, 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事实证明, 一成不变的单元测试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反而影响了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我的建议是, 除非一些精品文章或者必考内容有必要做试卷测试外, 其他的都可以换一种测试手法。说语文简单, 无非就是学习写字和说话。要说语文难, 也就难在如何能写好字, 说好话, 并且能看懂别人说的话了。在讲写作的时候, 我拿最近发生的新闻作为靶子进行练习, 让他们分组写作, 自己选择不同的形式, 然后互相交流心得, 并从对方作品中学习写作。或者让他们自己找好的作品, 讲解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训练, 也可以锻炼他们对于作者情感、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考试技巧的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活是检验语文学科的重要标准。

总之,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来自于生活, 也必将走向生活, 并且指导我们以后的生活。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 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决定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本文在对语文学科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教学检验三方面渗透生活化教学的理论, 并利用课堂实例进行说明。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篇5

作为21世纪的公民,应该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才能有机会、有能力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数学方面的准备。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举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生活太远。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数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针对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进行的。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的改革上进行许多尝试和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围绕着21世纪数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大众数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要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认为数学课程改革要 “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四、课题研究假说

为使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尽快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数学课程新标准》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数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

五、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会呼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掌握好这一技术、工具、语言,成功地迎接未来生活。

(2)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好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生活。

(3)当代认知理论

六、研究目标

1、改革教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意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构建生活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新模式。

6、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研究内容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寻找教材中与生活化有关的内容进行课题研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对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更感兴趣),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八、研究方法、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法

由于本项目研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研究力量多样,因而研究方法是多样化,主要采用“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

2、研究步骤

本项目我们拟进行为期一年三个阶段的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3—2006.4)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确立阶段。

第二阶段(2006.5—2006.10)研究阶段。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探讨。

第三阶段(2006.11—2006.12)总结阶段。全面反思、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3、预期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须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生产的巨大作用,更加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九、研究实施策略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经历如下这一过程,让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这一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举例如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 )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4)根据生活素材构建 “数学模型”。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里数学建模是很关键的一步,它也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如可在一次体育达标抽测后,教师公布达标情况,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并从中求出达标率、优秀率等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必须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怎样求,从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1)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面积单位教学时,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也更加清晰了。

2)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研究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

3)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从而让学生不但可以体会数学语言的功能,还可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4)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数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可在教学平均数后,要求学生用步测方法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等。

3、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学会了关心、宽容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地。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的教学观念,把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1、我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广大教师科研意识较强,有条件完成该课题。

2、个人方面:本人谦虚好学,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经验,曾参与我校申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并获得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鉴定。曾有多篇论文在县市以上获奖:《利用学具发展学生思维》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山东教育社组织的百家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3、学生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6

一、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景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仅仅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认识到加强学生生活体验对提高学习和理解效果的积极作用。进而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机。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帮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也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以及课堂和生活的外延,所以教师应积极地将语文课堂向生活拓展,进而在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所讲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获得真正的启发与感悟。

比如:在讲解《荔枝》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话,结合实际生活深入体会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进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相关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遗憾等情感。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置身于生活中儿子的位置,自己会怎样表达对母亲的爱,进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体验、再现生活

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僵化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接受和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同时也由于参加的往往都是单一的机械训练,进而使得学生没有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机会,所以,教师应针对教学和学生认知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再现生活。在实践教学中,很多课文内容都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进而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法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而有的文章内容描写的虽然是学生熟悉且常见的,但同时往往也是学生视若无睹的生活现象。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观察、认识和深入生活过程中,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思维空间,促进其观察、理解和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比如:在讲解关于长征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长征有关的书籍,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对一些老红军进行采访,进而了解到更多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通过实践参访与深入了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对长征时恶劣的环境,以及革命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也能够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应用语文知识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生活,并拥有享受与创造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如此。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教师应准确把握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并积极地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学习素材与资源。比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来呈现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某些有益、有趣的故事,并将自身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记录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去纠正大街小巷标语、广告中的错别字;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生活,并定期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讲解新闻、报纸,以及阅读各种说明书,或者针对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同开展的语言训练活动,以及一些写作训练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学习、训练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到更加新颖丰富的知识,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得到全面激发。

四、科学整合课文阅读与学生实践生活经验

对于小学生来讲,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应结合这一特点,不断加强课文阅读学习与实践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比如:在讲解《小柳树与小枣树》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在实际生活中柳树与枣树的了解和印象进行描述。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因而对柳树和枣树的了解也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学生描述与相互交流,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季节柳树与枣树的形态,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等内容。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得到全面发挥。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新颖的教学活动,来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下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学习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动力,进而获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如何进行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

语文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 实行语文生活化教学, 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 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全面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是用于反映生活并服务生活的, 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文要实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可以去除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 可以教会学生用心灵感受生活, 可以将生活融入课堂, 可以使应试语文教学转变为生活语文教学, 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语文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

生活中到处存在语文, 所以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就要以感知语文为起点, 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校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应该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还有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

1、创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表现自我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营造一种自然、放松的生活化环境, 那么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必然会觉得新鲜, 有趣味,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境的营造可以从采取下面两种方法。

(1) 合理布置教室格局

人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更是如此, 所以在布置教室格局时, 可以将几个课桌组在一起, 然后让学生在桌子的边缘坐成一圈, 就像是在一起吃饭那样, 这样生活化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大家积极思考, 方便交流讨论, 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和谐融洽, 有利于进一步地开展教学。

(2) 通过多媒体创建生活教学情境

在现阶段, 科技已经走进校园, 其中多媒体的普及大大地方便了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中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学生, 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一些社会中的现象, 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作观后感。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有好多都是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唤醒学生们生活中的记忆,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回忆进行比较, 这样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联系生活去传授语文知识

语文课堂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 教材中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信息的记载, 学习过程中要边学习边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生活可以是将课文文字还原为脑海中的实际生活, 也可以把对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理解等转换为语言文字, 通过这两个过程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语文作业生活化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 如果学了知识不去运用, 那么就等价于没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也体现在语文作业的生活化。比如说可以让学生给家长写留言条, 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注意商店的名字,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等等, 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3、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语文知识来解决,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比如说, 当学生捡到东西交到老师手中时, 这时老师就可以安排这名学生写一则“招领启事”, 当失主看到“招领启事”找回东西时, 教师又可以安排丢东西的同学写一份感谢信, 这样的一个循环下来, 既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又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知识。另外,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口语练习, 以各种活动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活化 篇8

1 在家庭生活中学语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日益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不久前, 我到一位同学家家访。一进门, 发现一家三口正围绕着外面的春雨吟诵古诗呢。孩子摇头晃脑:远上寒山石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妈妈则应声朗诵: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而爸爸也不甘落后: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我今天布置的这一家庭作业, 这孩子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的, 真是出乎意料呀。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 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语文, 让他们抓住听广播、看报、看电视、接待客人等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知识,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在教学《游子吟》后, 我布置了一道给父母洗脚的孝心作业, 学生在亲手触摸父母那布满老茧的手和脚时, 内心的震撼肯定不是用文字和讲解所能代替的, 它能挖掘出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 激发出孩子们把因感恩而产生的孝敬之情化为努力学习的品质和关心他人的纯洁爱心。此时, 教师再加以引导, 相信涓涓细流必定会汇成爱的海洋, 进而把爱扩展得更远。在家庭生活学语文, 也可以让孩子变的更有爱心。

2 在语文中体会生活, 运用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 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 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 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例如我在教学古代寓言《滥竽充数》时, 把课文编排成小型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对生活的理解、感悟, 又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悟。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 在于活用, 不能活用的学问, 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 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 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 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 依据教材的特点, 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 我借助多媒体, 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 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入境动情, 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 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 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 让他们做“推销员”, 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 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 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 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 在于活用, 不能活用的学问, 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 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所用的训练材料, 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 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 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我在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 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 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 我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 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 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 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 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 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能使知识“活”起来, 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

3 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实践其实也是一种教学, 只是这种教学是进行式的, 操作性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语文知识有机融合, 为孩子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 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巩固, 才能真正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 奠定孩子们厚实的人文根基。许多教师在训练学习的语言交际能力时总是一筹莫展, 但是, 如果把学生引入生活实践, 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为班级的中队活动设计串联词, 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为学校的运动会、儿童节、联欢会设计广告用语、海报, 在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 在三八节、教师节给自己的最尊敬的人写感谢信, 发倡议书建议开展写规范字的专项整治活动、纯洁城市的文字形象等, 这样,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不仅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还自觉地把个人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自主地全方位地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 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 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 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 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 又广泛用于生活。新课程告诉我们, 要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中提高。可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生活,学生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9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 利用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是引导者, 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 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是必要的教学措施之一。笔者在教学中, 经常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 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 课前引入学生经常能见到的酿糯米酒、饭菜变质、潮湿种子堆放久了变热现象等。

二、寻找和利用课程新资源

生物学包含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实践、生态环境都息息相关,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架起知识与生活间的桥梁, 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知识的生动与鲜活。农村学生与大自然有过亲密的接触, 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丰富资源。笔者在使用好生物教材的同时, 选取和利用课外资源, 将生物教学生活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好生物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以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为主, 课外活动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生物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知识内容与实践经验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会扩大、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到的基础知识, 锻炼观察、思维、记忆、想象、操作、创新等基本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学风, 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如, 在教学“叶的光合作用”时, 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笔者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卷心菜、白菜、菠菜等, 要求每位同学带着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 哪种菜叶越往里越呈黄白色。通过以上的观察, 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这种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总之,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科知识中挖掘日常生活内涵, 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以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和谐有效的学习活动, 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快乐。

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10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应从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出发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地拓宽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认同感,提高学习语文的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优化教学内容呢?

一、突出实用内容,凸显职业特色

1. 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是敲门砖。如果写字时错别字连篇又极难看,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被选拔、被录用。职高学生汉字规范意识普遍不强,许多学生平时不注重汉字规范知识的学习,作业、笔记、书信书写马虎潦草、粗枝大叶。所以,从职高生入学之日起,就要加强写字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写字教学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2. 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角度来看,目前社会对中职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主要是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能说会写的毕业生普遍容易找到工作,而说写能力差的学生就往往“滞销”。不少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口头语言表达不流畅,态度不自然,难以将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有的连介绍自己姓名都面红耳赤,汗流满面;有的说话结结巴巴,细如蚊叫;更为遗憾的是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但由于平时缺乏听说训练,在招聘者面前也很木讷,过不了面试关。因此,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成为职高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 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必学内容和要求”栏中明确指出职校学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所以,教师要潜心研究大纲和教材,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同时,还要灵活补充教材中没有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又高的其他应用文,如单据、便条、请示等。此外,还必须结合专业,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以外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高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业联系,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任务,所以,教师应该时时不忘自己姓“职”,始终用职业教育的眼光看待文本,关注学习主体。

1. 根据职业需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责任与诚信、敬业与乐业、创造与创新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至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笔者给新生补充阅读《从职高生到农民技术员》、《职高生也能擎大梁》等文章,目的是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干得轰轰烈烈。

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职业素质与自身息息相关,是走进社会通向职场的通行证。例如,在阅读《都江堰》、《邓稼先》这样的文章时,除了通过揣摩体悟字词篇章感知人物严谨求实、奉献忠诚带给人的巨大震撼外,也可以抛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联系对比:你崇拜这样的人吗?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请你搜寻几个当代企业家或有所作为的职业人从业创业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忠诚与奉献的人格精神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从而激发积极努力培养自己职业素质的热望。

2. 针对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不同专业的工作对人们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以听说教学为例,因职高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基层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多的“介绍”、“解说”、“交谈”等是各专业听说训练的重点,但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补充或突出相关的训练内容。如,文秘专业的应补充“礼仪致词”、“会议讲话”等内容,财会专业的应补充“协商对话”、“商洽答询”等内容。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选择的专业对口,学起来兴趣浓,效果好。

三、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内容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要求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职业活动的必要准备,因此,对于职高生的课外阅读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

1. 推荐课外读物

职高生课外阅读往往更从兴趣出发,而不善于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首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有联结。例如,教学《最后的一片叶子》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结合课文推荐读物,可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其次,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职业应用素质。例如,旅游专业可选入《国家地理》、《中国名胜》等杂志。

2. 指导阅读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有些学生平时读了不少书,但需要时却找不到了,这是因为平时没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习惯的缘故。其次,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如,在学校班级的刊物园地上发表读书心得,组织读书报告会等,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既可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丰富阅读资源

(1)充分借用当地的图书资源。我校为每位学生都办理了县图书馆的借书证。(2)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3)设立班级图书角,每生自愿捐书1~2本,班级干部专门负责借阅和管理。(4)建议每生自费订阅1~2种自己喜爱的书报杂志,并作交换阅读。

四、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1. 利用电视资源开展语文活动

职高生大多喜欢看电视,但他们中的不少人看电视只是为了消遣、看热闹。其实电视里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播音员规范、纯正、优美的播音,犹如直观的朗读的示范教学;广告词中有修辞的妙用;精彩纷呈的节目中有主持人的语言技巧……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因其势而利导之”,把看电视与学语文自然结合起来。

2.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课文背景、熟悉人物生平、收集格言警句、探究质疑课文、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等等。如,在学习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对这位新生代诗人和该诗主题的理解,教师不妨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询一些海子的生平、经历等,以加深学生对海子诗歌精神气质的把握,这样,网上的语文资源便被有选择地充实到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不断丰满和完善。

五、开发地方资源,拓宽课程内容

地方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名人逸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动人传说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材的编写素材。乡土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地方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 生活化

一篇文章,想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共鸣,就要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加入文章中。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学越来越应付化,学生对于写作也是越来越应试化,在写作过程中,很少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写到文章中。因此,现代学生的文章缺乏真切情感。要想提高学生的文章水平,引发读者对于文章的共鸣,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本文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写作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加强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生活感悟

开展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化写作素材的收集及在日常阅读中对生活的感悟,因此,要实现初中写作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就应该加强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生活感悟。例如,在阅读高尔基《童年》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外,还应该让学生延伸到自己的童年。例如,在进行《童年》导入阅读时,教师就可以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学生分别将自己童年中最深刻最有趣的事件写下来,然后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就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分享。在阅读完《童年》后,教师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阿廖沙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从而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珍惜自己现在幸福的生活。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写作的生活化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初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加强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生活感悟。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写作的生活化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给学生到室外开展各种各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去农村感受农村生活,如种菜、养家禽等各种农村生活的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农村生活。而且通过开展农村生活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进行对比,然后在对比过程中更好地感悟生活的不同,并从中取探究造成不同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所以,要想实现初中写作的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三、加强多媒体技术在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课堂可能是比较枯燥的课堂,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多媒体技术在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对于校外的生活的认识并不多,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校外生活,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于校外生活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校外生活的图片、视频,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丰富的校外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景,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国外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更好地认识校外生活。为了更好地将国内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外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进行对比,教师还可以播放国内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国内外学习及生活的不同。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生活。

四、加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

要提高学生的文章水平,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认识外,更要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热点问题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写作内涵越来越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及有效地引发读者对于文章的共鸣。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每天都应该选择一个社会焦点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如社会的道德问题、安全问题、国际问题等,教师只需要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文章的深度,提高学生的文章水平。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章水平,实现初中写作的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四个实现初中写作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章水平,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开展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美芽.回归现实生活走出写作教学新路子——谈初中英语“生活化写作”[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5:86-88.

[2]贺爱君.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张琳.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J].中学时代,2014,20:113.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12

一、使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如能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游戏等生活情境中, 那么在教学时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数学第一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中, 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类, 不管理由是否合理, 当场并不进行评价, 而是由小组成员自由评定。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表演, “妈妈”一板一眼, “小孩”天真活泼, 出现问题后, 向“妈妈”虚心地求教, 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玩与学”相融合的氛围中,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有的小组还编排了相声, 时不时引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准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让学生进行分类与思考, 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让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应多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第三册数学的“看一看”时, 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 我搬来一个棱长约5分米的正方体文件柜, 把它放在讲台上, 通过看一看 (让学生轮流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 , 说一说 (你看到了什么?) , 有了这个知识基础后, 再让学生打开书连一连 (淘气, 笑笑, 老师分别能看到哪个面?) 。如上教学, 从学生的最近生活区出发, 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的, 它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把十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让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逻辑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化逻辑思维训练为生活再现, 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用教材教, 而非教教材”。

例如, 分类比较是辨别事物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在第一册数学《认识图形》这一单元中, 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再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 让学生找出这两类物体的不同特征, 并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出示多个圆柱体、球体、长方体、正方体, 让学生进行比较分类。

四、让抽象数学概念训练“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知道乘法的意义是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时我就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

如在教学数学第三册《儿童乐园》时, 由于这是节乘法教学的起始课, 是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开始, 因此其教学尤为关键。在教学中, 我就让学生置身于儿童乐园中, 通过找一找相同的类型, 数一数相同的数字, 在玩的过程中, 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相同加数的认识, 使其明确“在加法算式中有‘几个几’, 就是‘几乘几’”。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乘法中相同加数的进一步理解, 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区别,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五、让数学知识练习“生活化”

传统的数学练习, 都是由教师出上一系列的数学题, 让学生经过不胜其烦的机械训练, 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而这样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正是学生最烦的一项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练习题目, 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 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过程, 我就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拿出6支铅笔、2个文具盒, 试一试平均每盒放几支。这样, 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 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又避免了数学练习的枯燥无味。

上一篇:哈尼服饰论文下一篇:皮肤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