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

2024-05-31

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通用12篇)

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1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与农业、医学、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倡导教育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使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生物教学要注重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开展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 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 让生物知识走出教室,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 利用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是引导者, 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 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是必要的教学措施之一。笔者在教学中, 经常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 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 课前引入学生经常能见到的酿糯米酒、饭菜变质、潮湿种子堆放久了变热现象等。

二、寻找和利用课程新资源

生物学包含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实践、生态环境都息息相关,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架起知识与生活间的桥梁, 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知识的生动与鲜活。农村学生与大自然有过亲密的接触, 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丰富资源。笔者在使用好生物教材的同时, 选取和利用课外资源, 将生物教学生活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好生物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以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为主, 课外活动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生物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知识内容与实践经验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会扩大、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到的基础知识, 锻炼观察、思维、记忆、想象、操作、创新等基本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学风, 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如, 在教学“叶的光合作用”时, 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笔者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卷心菜、白菜、菠菜等, 要求每位同学带着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 哪种菜叶越往里越呈黄白色。通过以上的观察, 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这种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总之,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科知识中挖掘日常生活内涵, 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以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和谐有效的学习活动, 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快乐。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情境,新资源,课外活动

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2

如何使高中生物课堂生活化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梁秀丽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教师应该让课堂生活化,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让我们的生物教学丰富化,使学生在愉悦的生物学习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55-01

新教材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理念之一。由此可见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从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基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合理的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案例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片断

教师问:我们将一株盆栽植物长期放在窗台会有什么生长现象呢?

学生答:植物会向光弯曲生长

教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你还会有哪些疑问呢?

通过这种问题导入,学生从他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生活现象中走进了课堂,但是他们会对这些现象的本质产生疑问,这样学生会非常渴望从课堂中寻求答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二:《免疫调节》的教学片断

教师讲述: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为什么我们打了乙肝疫苗就不容易得乙肝吗?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这是怎样的一种病呢?器官移植的成功率高吗?现在这项手术面临哪些难题呢?我们一起在今天的课堂中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学生对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倍感兴趣,更希望一一解答心中的疑惑,更会专心的投入到《免疫调节》的学习中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素材课堂化

生物课堂的生活化具有相对优势,因为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使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案例三:《基因的本质》的教学片断

教师可以设问美国的911 事件、印度洋海啸、汶川、雅安大地震、日本海啸等灾害出现的大量死难者如何进行身份的确认?请同学收集资料并尝试回答。从这些事件中学会DNA 的特异性,并将此知识进一步拓展到DNA 亲子鉴定。

案例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片断

在讲述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将生活常识应用于课堂教学。

师: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生:这些水分应该来自细胞。

师: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变化?

生: 青菜叶变得硬挺了。

师: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水分子可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也能由细胞内流出细胞外。

由此展开探究实验,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展开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举一反三的讲出自己的生活见解,增强本节课的生动性。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后感受生物这门学科的实用性

新课标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师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为了学生能应用于实践,课外作业不仅仅是习题训练,还要与生活实际中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

案例五:《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片断

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但是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如何呢?于是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在自家的窗台上种一盆植物,用自己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植物的生长弯曲程度,探究植物是不是真的具有向光性呢?如果妈妈不懂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妈妈问你:“儿子(女儿),我们还是让这盆植物放在窗台上,但是我不想让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们要开动自己的头脑,利用课堂生物学知识帮妈妈解决这个难题。通过这个生活案例,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他(她)会感受到成就感和实用感。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尝试着去解决。例如:家庭中血型的调查和推断,学生尝试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夏天越热出汗越多,排尿就越少的原因,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和勇于尝试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领悟价值

一、走进数学王国,妙趣横生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教材内容改编得更贴近生活实际,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亲近感,增强求知欲望。在学习《钟表的认识》,我首先布置好家庭作业,让家长帮助孩子制作一个钟表教具:用硬纸板剪成一个圆形做表盘,在表盘上平均分成十二份,清楚标明数字,时针剪的略粗一些,分针剪的略细一些,比时针长,一起用大头针固定在表盘中心,时针和分针能以大头针为圆心转动。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钟表知识后,进行练习。问学生:“大家早晨几点起床?”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七点,有的说六点半。我接着问:“七点时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都在什么位置?自己动手,拨动表针让大家看看。”学生们会把时针指向7处,分针指向12处,这时帮助学生明确:分针指在12处是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上就是几点。在接着问:“六点半在钟表上怎么表示?”学生把分针指在6处,把时针指在6、7中间,我对他们的答案予以肯定。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动手,把自己生活中的作息时间点与课堂上的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认识了钟表,还会自己表示。接着,我又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简单的钟表,把几个作息时间点表示出来,进行知识巩固,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我就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如“小红跳绳跳了105下,小华跳了95下,小红和小华共跳了多少下?”“爸爸今年45岁,小丽今年9岁,爸爸比小丽大多少岁?”“爷爷给了小华50元去买钢笔,买钢笔需要23元,售货员应该找零多少元?”等问题情境。这些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问题。我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在学习认数和数数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询问、去探究、去发现,又结合实际学到知识,事半功倍。

二、利用生活经验,活跃课堂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如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学生们对物体的重量缺乏了解,不明白到底1克、1千克有多重,不能准确指出物体的重量。我就选了橡皮、1升瓶装矿泉水、盒装牛奶等几样物品作为教具。首先,拿一块小橡皮说,这仅有10克,又用小刀平均分成时分,其中一小块重1克,让学生拿在手中,学生们才发现原来1克的东西就这么轻,接着拿出200克的牛奶,让学生掂掂重量,又拿出1升装的水来,告诉他们1千克的重量,并指出等于1000克。学生对克、千克有了具体认识后,就设计“你的体重大约是4( )、一个鸡蛋大约重60( )、一只铅笔约重()克、数学书大约重( )克”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细心观察、积累经验的重要性,體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领悟价值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并逐步培养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这样不仅有利有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而且也可以诱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主动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实践。这就是“回归生活”的学生数学教育。在学习中,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游园最佳路径”、“怎样制作长方体礼品盒”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学数学,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完“人民币的认识”,开办一间“小小商店”,让学生模拟购物。

在教学《购物策略》时,单纯的用一些数进行比较显得很枯燥,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首先展示学生熟悉的三家超市,配以文字说明三家超市的促销饮料的方式,超市甲:买一大瓶售价8元的送一小瓶售价两元的;超市乙:无赠品,一律八折出售;超市丙;购物30元以上七折优惠。学生被这熟悉的画面所吸引,于是很容易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带着质疑,进行计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字计算变成了一个趣味题,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最后通过计算总结出购物的规律——货比三家,精打细算,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通过学习,学生觉得数学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学习了可以用的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知识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了智慧和乐趣。

总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使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数学课堂体验。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技能目标的设计上和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课堂上,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参与生活体验为手段,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及动手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为民.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学习[J]. 教育现代化. 2015(17).

[2] 杨学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思考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 2016(04).

如何走向生活化习作教学 篇4

一、树立生活理念,把握习作方向

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实践精神,明白习作教学改革的规律,引导学生发掘、赏析文本中和生活中的美。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老师。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习作的材料。要想让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可以设置这样的环节,“链接”生活,升华情感,拓展练习。

1. 在这篇课文中,爸爸、妈妈和萨沙都在保护弱小者,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弱小者呢?

2. 听出来了,你们都有一颗爱心,让我们抬起头,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3. 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还是这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创编一个故事写下来。

二、教授习作方法,培养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可是,很多同学提起“习作”,为之皱眉,长吁短叹之中夹有无奈,内容枯燥无味,空洞无物,最后只得草草收场,根本不懂得如何习作。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上开窍,迸发出习作热情呢?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古人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以“摹”契入,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不失一种成功之举。

1. 以“摹”契入,迁移思维。

精选一些略高于而又适于学生实际能力的佳作范文,摘录、仿写其中警句、名言、优美片段,不失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家都知道,习字还有描红、临摹和创作过程。习作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万不可动辄文题一出,就让学生习作,这样就难为学生了。初习者俨然也成了习作“大家”。当然,这“摹”不是指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而是指“形似”,否则,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对学习失去兴趣,一切无从谈起。一次,一个学生摘录了这样一句话“早晨,霞光把河水染成了一片绯红。”仿写“晚上,月光把水面照得一片明艳。”虽然结构相似,但内容上有所创新,将所学知识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迁移。

2. 以“摹”促新,扩散思维。

“摹”只是激发学生习作热情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摹”的真正目的还在于“创”。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求异心理,鼓励其在“形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达到尽管“神似”但“面目全非”。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描写草塘美景的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学生调动自已的思维,展开想象,描写了夏天田野里成熟的稻子,“啊,好大的一片田,一眼望去,无边无垠,沉甸甸的,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灿烂的金光。一阵风吹来,卷起了层层波浪,逐渐向远方翻滚,仿佛是风用鞭子赶着走似的。”虽然称不上上乘之作,却也不难发现“摹”是“创”的载体之一。让学生在读中仿写,仿中有创,在多角度多方向的发散想象中,学生就可以渐渐地从模仿中跳出来,拥有越来越广阔的想象天地。

三、引导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习作要有智慧的眼睛、灵性的耳朵、善感的心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近自然、观察生活。习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留心生活中的草木,观察身边人的言行,感悟其喜怒哀乐。放手让其创作,不要再束缚其自创能力。鼓励他们将身边的最新最有价值的人、物、事和景写出来。教者对初创者的习作,要多予肯定,不予批评,这样才能激发其习作情趣。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妈妈的生日》,语句枯燥,更谈不上语句华丽之类的,但构思独特、新颖,教师在批改后,写道:“你很爱你妈妈,整个习作构思很独特、如果你课后多读优秀习作和范文,丰富自己的词汇的话,你的习作将会更好。”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简短的评语,竟使这名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批改后进生的习作更不能忽视,要努力去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不能放过。兴趣激励法,能唤醒、调动和诱导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要多给他们鼓励。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创设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再现现实生活,丰富学生的信息源,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构思的萌发。要想使学生写出优美的习作来凸显生活之美,就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习作教学,就是要强调习作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

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立足生活,写生活。习作必须是关注生活,反映生活的。习作教学形式贯穿于课堂内外,教学内容横跨学科之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将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过程,将知识积累转向知识应用的过程,走向生活化,使学生在习作中凸显生活之美。

摘要:习作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要鼓励学生立足生活, 写生活。习作教学形式贯穿课堂内外, 教学内容横跨学科之间, 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将各学科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过程, 将知识积累转向知识应用的过程, 走向生活化, 使学生在习作中凸显生活之美。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纵观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虽然已由传统的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1、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数学生活化: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一是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现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寻找创设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4)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建议,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科研水平。

2、研究的内容

(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3)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的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问卷调查

分别就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态度,课外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回答,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的数学学习心理,客观地体现专题研究的现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感到我校同学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有些同学甚至丧失了学习的热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单一,讲解过多,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反复强化,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难化,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为此,我们制定了如下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2、关注数学资源,完善教材内容

3、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过程。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本组人员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活动教学等理论,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同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

2、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a、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b、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a、导入的生活化: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b、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c、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五、研究成果 学生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们在课堂上注意创设生活化情景,给枯燥的数学问题注入生动的生活气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同学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2、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很多学习材料都来自学生的亲身采集,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信息,并对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甄别、选择,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自从开始课题研究,学生会经常收集校园中的数学资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的过程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合作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合作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经常三五成群,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也经常会拿一些疑难问题来请教老师,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教师会经常性的提供学生实践应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教师方面:

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通过改编教学内容,提炼生活素材,引入生活话题,致身生活环境等方式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课堂方面

构建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

这种生活——数学——生活 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周边事物和生活问题的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发现——探索——成功——再发现的积极状态中,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何使化学教学生活化 篇6

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问题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既使学生将来不升学,也能学以致用,真正突出了化学教学的特色。

一、将化学知识与生产中的有关问题紧密结合

应该说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有些现象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难以看到的。比如缓慢氧化放热的现象,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很难感受到,但是在家里有不少同学帮助家长翻过农家肥,农家肥是人畜粪便积攒后,用塑料布盖好,太阳晒过一段时间,把一些作物难于吸收的无机物和杂物转化成作物利于吸收的有机盐,农民称做沤肥。当使用时打开塑料布,用铁锹一翻便冒出了热气,这一现象不仅明显,而且学生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缓慢氧化的放热现象。

再如,有一些农村孩子都知道在种葱时,一般都要撒些草木灰。自从学习盐的性质后,他们就知道了原来草木灰是显碱性的钾肥,而大葱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于是同学们知道了土壤因施加(NH42SO4而显酸性,可加草木灰来中和碱性土壤,从而利于作物的生长。在研究溶液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施用清粪使禾苗转青比施用干粪快,以及如何稀释农药。在认识PH之后,让同学们回家测量自家土壤的PH,并看一下是否利于作物的成长。

二、用化学知识辨别生活现象的真伪

在生活中不少说法是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做法是否成立以及原因。

抚松县是人参之乡,这里的特产人参年年都出口到国外,这里的农村家家都以种植人参为主,为了能把人参卖上高价,有些不法商贩就用硫磺熏制漂白人参,从而使人参颜色更白,以便能卖上高价。学习《空气》一节之后,同学们就知道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物质,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学生学习了这一化学知识之后,就自然知道将这一道理告诉家长,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农村,锄头,镰刀等工具不用之后,农民们就把镰刀,锄头悬挂在房屋外壁的半空之中,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好处。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铁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铁生锈的方法。

当然在生活中有一些说法也是存在局限性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给以正确的引导。比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时,就应该重点强调“真金不怕火炼”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节时,就应该给学生澄清“鬼火”和“天火”的迷信说法。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说法和做法的同時,也激发了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去揭露其不正确的说法和做法

三、用化学知识解决家庭生活的有关问题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化学有密切的关系,在城市里人们很重视衣、食、住、行这些生活问题,但在农村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与我们生活最近的常识。比如冬季农村为了取暖方便,一般都在屋里放一盆碳火,放的少可能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也会时时伴有头疼、恶心等症状,在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就可以回家指导家长制定出安全的取暖方法,并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学生就知道蒸馒头面团发酵后,为什么要加入面碱,以及加入面碱后,为什么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而且有一些孩子还能自己亲自去蒸馒头,拿来给同学们品尝。在学习甲醇和亚硝酸盐的毒性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由于人们知识贫乏而造成的中毒事件,启发学生探究一些常见的食物中毒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养成不断用化学知识来指导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就会不断的产生学习的动力,课本上的内容,老师不要求,他也会主动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不要求,他也会主动追溯根源。

如何进行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

语文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 实行语文生活化教学, 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 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全面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是用于反映生活并服务生活的, 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文要实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可以去除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 可以教会学生用心灵感受生活, 可以将生活融入课堂, 可以使应试语文教学转变为生活语文教学, 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语文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

生活中到处存在语文, 所以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就要以感知语文为起点, 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校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应该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还有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

1、创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表现自我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营造一种自然、放松的生活化环境, 那么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必然会觉得新鲜, 有趣味,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境的营造可以从采取下面两种方法。

(1) 合理布置教室格局

人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更是如此, 所以在布置教室格局时, 可以将几个课桌组在一起, 然后让学生在桌子的边缘坐成一圈, 就像是在一起吃饭那样, 这样生活化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大家积极思考, 方便交流讨论, 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和谐融洽, 有利于进一步地开展教学。

(2) 通过多媒体创建生活教学情境

在现阶段, 科技已经走进校园, 其中多媒体的普及大大地方便了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中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学生, 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一些社会中的现象, 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作观后感。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有好多都是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唤醒学生们生活中的记忆,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回忆进行比较, 这样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联系生活去传授语文知识

语文课堂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 教材中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信息的记载, 学习过程中要边学习边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生活可以是将课文文字还原为脑海中的实际生活, 也可以把对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理解等转换为语言文字, 通过这两个过程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语文作业生活化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 如果学了知识不去运用, 那么就等价于没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也体现在语文作业的生活化。比如说可以让学生给家长写留言条, 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注意商店的名字,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等等, 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3、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语文知识来解决,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比如说, 当学生捡到东西交到老师手中时, 这时老师就可以安排这名学生写一则“招领启事”, 当失主看到“招领启事”找回东西时, 教师又可以安排丢东西的同学写一份感谢信, 这样的一个循环下来, 既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又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知识。另外,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口语练习, 以各种活动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场景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可能性》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教师:(在盒子中放入3个黄球、3个白球)我在盒子中放入3个黄球、3个白球,让几位同学摸,一定能摸到黄球吗?

学生:不一定。

教师:(只放3个黄球)若只放3个黄球呢?

学生:一定摸到黄球。

教师:(只放3个白球)若只放3个白球呢?

学生:只可能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到黄球。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可能性的问题,如买奖券,明天的天气情况,足球比赛的结果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又如在教“科学计数法”时,我首先问学生:“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旅游业收入近10亿元,你知道10亿有多大吗?”学生热烈讨论。“那么谁还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有关数据,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我再从旅游收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类似的大数。这样的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情境。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教学寓于实践

数学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应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比如,用测角仪测量学校旗杆,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哪些具有稳定性,调查班级同学的爱好等。讲授数学知识时,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才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才能提高。新课程改革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时间,不要怕影响教学进度,务必拿出一定的课时,多上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数学建模课等。教师要与生活多联系,要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初中数学里面关于存款利息方面的应用题一直是个难点,讲授这一节之前,我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银行去存一次款,顺便请教银行职员有关利息方面的知识。结果经过实践之后,由于他们有了先前的知识储备,课上得异常顺利,气氛很热烈,效果也很好。可见,数学教学要融入实践,这样才能走出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尴尬处境。

三、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题

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莫大的作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问题置于实际情境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

我在教《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课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某旅行社组团去天湖旅游,收费标准为: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800元;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一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甲公司分批组织员工去天湖旅游,现计划用28000元组织第一批员工去旅游,问这次旅游可以安排多少人参加?

这道题对于初中生还是很有难度的。于是我就让他们回忆自己旅游的经历,想一想如果碰到这样情形怎么安排才最省钱?随后他们就借助已有的经验互相讨论起来,结果不一会儿他们就得出安排的人数应大于30人,问题随之解决。在突破难题的同时,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乐趣。

四、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问题看似复杂无绪,但是若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则迎刃而解。例如笔者在初三复习课上曾经提出这个问题:甲乙两人都想买一本某种词典,到书店后,发现书架上只有一本该词典,而两人都想把书让给对方买,于是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最后商定用一枚分别标有数字1、2、3、4的正四面体骰子来决定谁先买。若甲赢,则乙买;若乙赢,则甲买。具体规定每人掷一次,若甲掷得的数字比乙大则甲赢,若甲掷得的数字不比乙大则乙赢,规则是否公平?这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若是直接判断的话确实很难。我说:“大家看看这个生活问题是不是可以数学化?”“画树状图。”嘴快的同学说。于是大家就画起了树状图,很快有的同学就得到了正确答案。他们都为自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而兴高采烈。通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确实是息息相关。这样,既能复习所学的知识,又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一举多得。

总之,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相关的问题,以便给学生创造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中“做中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当前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本文旨在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指出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是数学教学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数学教学,突破难点,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职高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9

一、突出实用内容, 凸显职业特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从而真正适应生活、改造生活。

1. 优化书写教学, 提升书写水平。

“字是打门锤, 字是敲门砖”。字也是一个人的门面。但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意识不强, 平时也不重视书写规范的汉字, 无论是记课堂笔记还是做课后作业, 书写的汉字都是潦草马虎、随手而就。试想, 一名职高学生, 写字时笔顺错误、别字连篇、字形难看, 不仅会有损自身形象, 而且会影响表达效果, 对就业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 教师要从学生入学之日起, 结合生活实例, 真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 要通过示范、描红、竞赛等方式加强写字教学, 并且让写字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书写的规范水平。

2. 优化听说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因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 则读写之效亦将减损!”听说教学与读写教学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能动的联系, 是职高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听说训练定会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并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教师要从生活出发, 在听说能力方面, 多培养学生听新闻广播和听一般性发言, 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 复述所听的基本内容, 说出要点和中心的能力, 并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在说话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说普通话, 回答交谈, 讲述见闻, 介绍事物, 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养成说话有礼貌的习惯。

3. 优化作文教学, 拓展观察能力。

一方面是多指导。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多采集和积累材料。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路, 指导学生多构思、多审题、多选材、多修改。作文批改应紧扣教学要求, 有针对性地多鼓励和多肯定学生。另一方面是创设情境。没有情境就没有感性认识, 没有亲身体验就缺少真正灵性。例如进行以“环境保护”为题材的记叙文写作训练, 教师可先从生活出发,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再带学生亲临备受污染的区域, 让学生充分观察和分析, 激发创作灵感, 开拓写作思路。同时, 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 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

二、加强专业联系, 提升职业素养

职高学生所学知识应该有机地与专业相结合, 真正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确保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不仅结合好, 而且巧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着力传授技能, 确保“授之以渔”, 因此,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 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经常与专业教师交流、对接、沟通, 充分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 从而确保将写、说、读、听的能力训练与专业有机地结合好, 不断依托专业课的教学资源, 有效打造语文与专业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助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我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 广泛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体验性写、说、读、听的能力训练。例如举办模拟旅游项目推荐会:首先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撰写特色旅游项目书, 要求根据自己的熟悉的旅游景点, 撰写出该景点的特点和亮点, 另一组扮演旅行社。对各个景点的旅游条件、优惠政策进行考察、审核, 在两组学生均已准备就续后, 就开始着手召开模拟旅游项目推荐会, 推荐会结束后, 我还要求各组学生都写一份参与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这种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进一步关注未来的就业, 使学生明白就业的艰难和困难, 意识到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的不足, 从而激发其上进之心、深造之意。

三、重视课外阅读, 拓展生活内容

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 篇10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社会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 选择那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这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也能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 是“有血有肉”的。如, 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 由于教材中关于“文革”的内容相对较少且概括性强, 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让学生对“文革”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在上课前, 我给他们布置了以下课外作业:采访身边那些经历过“文革”的老人, 采访记录要以文字形式呈现。上课时, 则让学生展示采访成果, 并把学生采访所得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这既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 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历史貌似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但其实际上却是鲜活的、生动的。味同嚼蜡似的教学方式, 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而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将自身的讲述、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 创设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 形象地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将历史现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给他们搭建一个个性展示的舞台, 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堂也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 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 我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并发挥自身的特长, 通过画一幅画或讲一个故事等方式来描述山顶洞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而且彰显了他们的个性。又如, 在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 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情景:假如你是生活在北宋东京的一位居民, 有一批外地游客来东京旅游, 你作为当地导游, 该如何安排他们的吃、住、玩、行呢?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 推举出了各自代表进行观点陈述。这些代表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了北宋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 虽然其间也有不足之处,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采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学习兴趣 生活观念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曾讲过:“每一个教育计划,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哲学,必须接触到生活的一切方面。”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所以,随着新课程的日益推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即要开展生活化教学。它强调必须密切联系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实际,强调多运用探索、实践等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其实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學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不仅如此,生活化教学还符合STS教育的理念,STS教育理念也强调把科学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等紧密结合。

这些观点都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同时生活化教学也是学生的心愿,研究表明生活化的教学符合现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兴趣,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1、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化知识”是指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了解许多生物学名词以及接触到的许多生物学现象。例如: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SARS、神舟七号、限塑令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化知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触发他们的求知欲,提升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对于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我们可以联系生活现象:可能有些同学跟着父母去过菜市场,你们一定会发现,到了下午许多菜农就要不停地往蔬菜上面洒水,以保持蔬菜的挺拔,你知道为什么吗?经过思考,学生会提出蔬菜焉了,通过洒水使细胞吸水。老师继续提出蔬菜萎焉又是因为什么?—细胞失水。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植物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接着继续引导学生,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呢?给出一个在课前已经完成好的实验装置:一根胡萝卜,中间挖下一块,将其浸泡在高浓度的食盐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来,再将它放入原来挖出的位置,发现这块胡萝卜比挖出时小了很多。许多学生立即就能明白过来,变小就意味着胡萝卜失水了,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细胞处于高浓度的溶液中时,失水;处于低浓度的溶液中时,吸水。所以洒水使蔬菜坚挺就是创设低浓度的外界环境,使细胞吸水。其实对于上述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我在本节的开头就通过生活化的知识触动他们的神经,将具体的事件与抽象的渗透现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除了教师将知识引入课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或是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和质疑。

2、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时,他们就能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会知识应用的乐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而且还能在面对新的实际问题时,更主动地从生物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疑问。

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一些栏目,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等,其中的知识背景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所接触、耳闻,但一知半解。因此,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我们善加利用,一方面调动学习的气氛,一方面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除了利用课本中显性的资源以外,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源来进行生活化教学。例如:在学习完渗透现象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为什么口渴时喝白开水最解渴?而喝一些饮料却达不到这个效果呢?——结合了刚刚学习的知识,学生立即就能明白饮料中的溶液浓度可能在配制时比较高,机体细胞吸的水不如喝白开水那么多,所以白开水最解渴。

3、利用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物学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如果只是记住里面的一些概念、专业名词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要将这些知识内化,进而转变我们的生活观念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内化,建立更加符合生物科学规律的生活观念。

例如:在讲述糖类、蛋白质等化合物的作用时,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早晨不要空腹喝牛奶?目的就是不让蛋白质当成能源物质被浪费掉。在讲述细胞膜的成分时,可以出示肿瘤医院相关检验报告单,来说明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问题探讨中,提示学生我们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这些都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生物教育资源来利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实,实施生活化教育除了为我们的教学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兴趣,为教育教学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教师更要在平时教学中充分挖掘资源,实施生活化教育,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拥有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高佃美、赵明堂:《构建生活化的生物学课堂》,《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4期

[2]胡传红:《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的生活观念教育》,《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期

如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12

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在我班进行了一次教学改进, 希望能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来提升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

要想转变教学思想, 必须先了解语文学科特点及要达到的目标。语文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特征。 (1) 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看,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语文是最为基础的, 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只有学习语文, 有了一定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之后, 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性学科。 (2) 从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的角度看, 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积累性和表现性的特征。语文学科不是三五天突击能学好的, 需要日积月累。当然, 有一定语文功底的人和没有语文功底的人, 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来, 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表现性。 (3) 从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角度看, 语文学科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易学性的特征。无论是天文地理, 还是军事新闻或者是关于人间百态的内容, 无不跟语文学科挂钩。语文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也造就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现象。

根据语文学科以上特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个教学改进:

首先,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学无外乎是字、词、句、文章。学习的文章既有现代文, 也有文言文;既有叙述性, 说明性的, 也有议论性的文章。这些学习内容有些似乎离学生很远, 只能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 实际上通过改变教学方法, 也能让这些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 我并没有按照教案提供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在以前的教学中, 我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 但学生却发出阵阵窃笑, 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没能介入人物角色中, 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 学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因为学生都是“90后”,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社会环境, 根本无法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人物情感。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上本节课前三天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 观看影片《三毛流浪记》。虽然这不是同一风格, 同一背景下的故事, 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而且影片本身也是学生喜欢的类型, 容易完成。在正式上课的时候, 我问他们有没有完成我留得作业, 95%以上学生都举手表示完成。然后又追问, 看完影片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大家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是三毛的造型、有的说是三毛的聪明, 有的又说三毛的倒霉劲儿……讨论一会儿后, 我又追问三毛为什么留下这深刻的印象?三毛是个乐观的孩子, 如果在现在社会会是什么样呢?如果你们到了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呢?这一追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倾诉欲望, 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见学生的学习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 对民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 突然转换话题说, 假如有一名妇女, 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她在那个年代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最后学生带着角色完成了本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效果优于一般讲课模式。得到肯定的反应后,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都尽可能的将历史性的, 远离生活的内容带入到学生思想生活中,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学这些内容的意义所在。这些不仅是名品佳作, 值得我们去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学会如何做人, 珍惜现在的生活。

其次, 教学活动设计要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进计划之一就是将一些讲解性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进行学习。利用课堂活动, 不仅能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 我将字词的复习课改为活动课, 让学生分组搜集一些生活中用错的字或者故意用同音字代替的词。四个小组搜集后, 进行比赛交流。这种模式调动了他们争抢好胜的心, 尤其是作为组长的几名同学, 卷子、广告、盗版书、报纸甚至教科书, 只要能出现字的地方都不放过。四个小组经过归纳分类, 大致把高考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基本都包含了。用自己劳动换来的劳动成果显然比老师准备的知识点要来的珍贵, 记忆也更深刻。除以上活动外, 还有很多课堂活动, 比如, 为了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我让他们以不同身份 (职业) 去描述相同的人或物;为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每周五都有个十分钟的“我是主持人”主持节目播报;为了帮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 还把时下热点话题作为周一下午班会主题进行讨论;为了让他们能描写更生动, 刻画更深刻, 我还让他们随时准备小本子, 记下路上听到的活泼语句。这些活动的开展看似是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有些“不务正业”,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 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能找到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语文的学习已经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快得以提升。“把你的话放到洗衣机里甩一甩, 没有二两重!”“拖鞋似乎很不买西装大人的账啊?”“我思故我在, 我在故我帅。”这些生活化的句子就是学生小小笔头的功劳。

最后, 教学效果检验要生活化。一般我们学完一些内容后, 通过课后测试或者单元考试进行教学成果检验, 这些检验手法老套, 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事实证明, 一成不变的单元测试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反而影响了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我的建议是, 除非一些精品文章或者必考内容有必要做试卷测试外, 其他的都可以换一种测试手法。说语文简单, 无非就是学习写字和说话。要说语文难, 也就难在如何能写好字, 说好话, 并且能看懂别人说的话了。在讲写作的时候, 我拿最近发生的新闻作为靶子进行练习, 让他们分组写作, 自己选择不同的形式, 然后互相交流心得, 并从对方作品中学习写作。或者让他们自己找好的作品, 讲解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训练, 也可以锻炼他们对于作者情感、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考试技巧的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活是检验语文学科的重要标准。

总之,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来自于生活, 也必将走向生活, 并且指导我们以后的生活。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 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决定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本文在对语文学科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教学检验三方面渗透生活化教学的理论, 并利用课堂实例进行说明。

上一篇:国际正义下一篇:EWB软件高频电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