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

2024-08-25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精选4篇)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 篇1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

实验能力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归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 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 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 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 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理科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2.1 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包括3类: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具备可重复性。

2.2等量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2.3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理科实验设计的4性

3.1 科学性:这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原理、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3.2 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3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取药品、仪器、设备在中学现有实验室内能够完成。

3.4 简约性: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

总之,a.原理正确,b.效果明显,c.装置简单,d.操作安全(其它正确步骤多一步要扣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4.1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要求的基本条件;

4.2 精心策划实验方法、严格设计实验过程、合理设置对照或变量,并引入科学的测量方法;

4.3 能够做到有效预测实验结果、科学描述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5.1 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

5.2 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

5.3 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

5.4 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

5.5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5.6 多分析实验设计的实例。

实验设计的实例分析

6.1 “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实验设计实例:

Ⅰ 实验名称:观察马铃薯条的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现象。

Ⅱ 实验目的: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Ⅲ 实验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反之则吸水。

Ⅳ 实验对象:新鲜马铃薯条。

Ⅴ 实验条件:0.8g/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大试管、有刻度的小烧杯、刀片、镊子等。

Ⅵ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等量。

Ⅶ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3条长度、宽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

(2)将其中的2条分别放入盛有等体积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的烧杯中,另1条放入加塞的空试管中。

(3)2h以后,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薯条的长度变化及蒸馏水、蔗糖溶液体积的变化。

Ⅷ 实验结果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

(1)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明显大于蒸馏水体积。

(2)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不变,且蒸馏水的体积小于蔗糖溶液体积。

(3)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不变,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大于蒸馏水体积。

(4)薯条的长度及溶液的体积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Ⅸ 实验测量与记录:将放入溶液中的薯条与试管中的薯条比较观察,并比较烧杯中溶液的体积: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变长、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变短,且烧杯中蔗糖溶液的体积比蒸馏水的体积大。

Ⅹ 实验结论: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渗透失水,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渗透吸水。

6.2(广东、河南高考题)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略)

(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取一叶片,放人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中,用碘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

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误解 对该实验方案的分析片面或缺乏必要的实验分析能力而误答。

诊断 错因:忽视了平时的生物实验操作和训练。正确思路:①实验中无对照实验;②实验中不能用红色安全灯,因为色素能够吸收红光,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③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等特有的颜色反应,而不是葡萄糖的颜色反应。鉴定还原糖(葡萄糖)的存在应用的试剂是班氏试剂。

正确答案是:(1)实验步骤②中暗室内用“红色安全灯”是错误的,应改为绿色安全灯(此项不改,仅在对照中提到也给分);(2)实验步骤⑤中的“葡萄糖”是错误的,改为淀粉;(3)未设对照。对照的作法是:a.装置同题干中的步骤①,但玻璃罩内用同一种生长状况相同的另一株植物代替题干中的植物;用一杯清水代替NaOH溶液。b.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绿色安全灯。c.重复题干中的步骤③、④。d.重复改正后的题干中的步骤⑤。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实验分析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科学性和严谨性。主要指实验设计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某些实验中要有对照实验。②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在实验中除要设计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一致,并且一个实验不能只看一次的结果,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③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中材料用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器材,准确判断和筛选实验所需的用具及材料。④准确表达实验结果和进行数据处理。

6.3(上海高考题)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

(1)实验目的 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

(2)实验原理 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淀粉可用

试剂来检测。

(3)实验器材 一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

(4)实验步骤:

性糖:。

淀粉:。

(5)

现象。

(6)

分析。

(7)在鉴

糖的实

注意:。

误解 对该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实验原理和鉴定糖类物质的方法不熟而造成误答。

诊断 错因:本题考查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完成研究某种保健饮料是否适合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有些同学实验能力欠缺,实验设计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正确思路:从实验目的可以看出,该实验实际上是鉴定茅草根内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联系教材中的有关实验,有无还原性糖可以用班氏试剂鉴定,有无淀粉可用革兰氏碘液鉴定。根据教材中鉴定梨中还原性糖的实验步骤,写出鉴定茅草根中还原性糖的实验操作步骤,注意在将载玻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为防止载玻片因加热不匀而爆裂,应在火焰上来回移动;根据鉴定淀粉的实验步骤,写出鉴定茅草根中淀粉的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若有还原性糖、淀粉的存在,回答应出现什么颜色变化。若没有还原性糖、淀粉的存在,将出现什么颜色,从而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正确答案是:(2)班氏试剂;革兰氏碘液。(4)①将一种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于载玻片上,滴加1~2滴班氏试剂。将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②将一种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于载玻片上,滴加1~2滴革兰氏碘液,观察颜色变化。(5)、(6)学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回答,但一定要求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相一致(如:观察到的有红黄色,说明有还原性糖存在;如没有红黄色,说明没有还原性糖存在。如有蓝色或蓝紫色出现,说明有淀粉存在;如没有蓝色或蓝紫色出现,说明没有淀粉存在)。(7)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时要来回移动,以免加热不匀而爆裂。

6.4 现有如下材料:3支试管(编号分别是A、B、C)、淀粉、碘液以及将温度控制在37℃、O℃和100℃的3个水浴锅。

(1)请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及条件,写出实验的步骤3及其以后的实验步骤,以证明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

实验步骤:

步骤1:制备5ml淀粉溶液并冷却至常温。

步骤2:收取唾液若干。

步骤3:

……

(2)

验的结果:。

(3)

结果:。

误解 对实验的无关变量的控制考虑不足,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而出错。

诊断 错因:本题同样涉及实验设计,但给出了具体的材料及条件,要求设计实验操作的步骤,并预期结果,分析原因。有些同学对实验步骤的严密性和合理性把握不够,从而导致步骤不全或叙述不确切。正确思路:首先明确本实验的原理是“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实验条件分别给出了3组不同的温度,所给的试管也是3支,因此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显然该设计为3组实验,利用温度分别为37℃、O℃和100℃的环境条件。

正确答案是:(1)步骤3:取3支试管各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步骤4:将A、B、C3支试管分别放置于37℃、O℃和100℃的水浴锅中,维持lOmin;步骤5:各加入1mL新鲜唾液,摇匀后,保持各自温度lOmin;步骤6:各加1滴碘液检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A试管不变蓝。B、C试管均变蓝。(3)A试管所处温度条件适于酶的活性发挥,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后者遇碘液不变蓝。B、C试管所处温度过低或过高,酶无催化活性或丧失活性,淀粉不被分解,遇碘液变蓝。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应具备适宜的温度。【练习1】某同学由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联想到温度能否影响甲状腺素的活性。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改正并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步骤:

(1)取三只相同的洁净玻璃缸,编上号,分别装上等量的蒸馏水、河水、自来水。

(2)取发育状况不同的1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别放人1、2、3号玻璃缸中,三只玻璃缸放在相同的适宜外界条件下培养。

(3)每天同时向1、2、3号玻璃缸中分别投入普通饲料、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用60℃温水处理1小时的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

(4)过几天比较蝌蚪的发育状况。改正: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参考答案 改正:(1)蒸馏水/河水/自来水改为河水,(2)不同改为相同,(3)投入后加等量。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①若B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而A、C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说明高温使甲状腺制剂失活。②若B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C玻璃缸内次之,A玻璃缸最慢,说明高温使甲状腺制剂活性降低。③若B、C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而A玻璃缸内较慢,说明高温未影响甲状腺制剂活性。)

【练习2】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方法步骤: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参考答案 方法步骤: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②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或答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②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或答有光组发芽率高于无光组,差异显著),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③有光级不萌发,无光组萌发(或答无光组发芽率高于有光组,差异显著),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一、利用实验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较强。生物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起来。例如, 在教“蒸腾作用”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 对蒸腾作用进行验证。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欲望,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当然, 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 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和学生一起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案, 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指导。这样, 可以提高实验成功的机率, 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实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要求、规范操作,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

实验教学应该建立在严格要求、规范操作的基础之上, 因为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律, 如果我们在实验前不进行严格的要求, 学生就不能进行规范的操作, 进而带来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我第一次带领学生进行显微镜实验操作时就因为事先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 实验时学生没有规范操作, 导致十几张生物装片和几个显微镜镜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虽然这些破损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大, 但也引起了我对生物实验课前严格要求、操作时规范操作的重新认识。生物教师都明白, 有很多生物实验是生化实验, 如果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有时候带来的后果是我们没有办法承担的。如有的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 所释放出来的能力和破坏力是我们没有办法估量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中, 对实验过程严格要求、规范操作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三、因地制宜做好生物实验

生物课最大的特点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生物现象都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找到, 所以我们教师要时时关注周边环境, 积极地为生物教学发现实验素材。例如, 在讲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蚯蚓的活动, 总结一些类似动物的习性。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代替实验室里的实验, 使生物实验更具开放性, 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掌握。另外, 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合格的实验室, 不少实验仪器也因为经费不足或者管理不善而残缺不全。面对这种情况, 生物教师就更要因地制宜进行实验教学。比如, 在做“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结构”这一实验时, 可以用普通的纯蓝墨水来代替染色剂, 虽然实验效果稍有欠缺, 但不影响学生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又如, 在做“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的实验时, 一般的初中科学实验室是没有吲哚酚试剂的, 我可以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代替吲哚酚试剂, 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我们花比较小的代价就能完成一个重要的实验, 解决学生的认识困难, 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加强学生合作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较多, 有时候因为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的限制, 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单独的实验操作。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就变成了教师比较偏爱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另外, 一些实验比较复杂, 学生很难单独完成, 所以我们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包括实验的假设、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实验中的分工、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形成等过程。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各组成员的搭配, 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学取长补短, 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总之, 教无定法,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 要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知识。这也是生物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七年级生物 (上.下册)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过程

一、转变教学理念

1.转变实验教学思路。在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转变实验教学思路,让学生能够形成自信、自尊、积极进取的学习观念,摆正学习态度,彻底落实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勇于向教师询问,同老师一起寻找分析问题的途径。如此,方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从学生方面有效地推行生物实验教学。

2.探索实验教学的模式。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探索新的知识,通过实验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以教学目的为基础,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制订探索方案,从而诱导学生依照一定的思路,经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练习的实践活动探究生物知识,以此建立完整的生物实验教学体系。

3.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同信息技术的结合。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笔者认为,可以以此创造教学环境,将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生动化、灵活化、趣味化。因此,可以注重信息技术在生物实验室的应用及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网络资源建设。在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推进生物实验教学在农村中学的进行。

二、完善教学过程

1.开发实验教学资源。要有效推进生物实验教学,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极为重要。我们知道,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环节,亦是全面提升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故而,笔者认为应对生物教材进行补充实验,以及有效地改善疑难实验。

2.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生物教科书中的实验课程,有一部分给出了具体的材料,还有一部分只是进行了一些推荐,甚至还有一部分让实验者自己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材料。而在农村中学里,因为农村这一特殊生态环境,因此生物资源丰富,为教师、学生等实验者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验材料。如今,农村中学的实验建设正向城市中学的水平靠拢,然而就实验材料这一方面,农村中学有着相当不错的优势。

3.制订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能否成功就在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方案的制订应遵循科学、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农村中学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能力基础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同时与教材相适应,从而设计出适宜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方案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形成。通过笔者的分析发现,教科书只是对实验方案做出了一部分的建议与指导,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制订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养成探究的习惯,为农村中学推进生物实验教学的步伐奠定基础。

4.实施实验评价。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教学评价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均有着积极作用。故而在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实验评价,对于实验的有效开展是极其有利的。通过实验评价学生探究能力與情感态度,对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在农村中学如何有效地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见解与思考,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仍希望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 篇4

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

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来说,在有了兴趣作为保障的同时,解题速度的形成,解题准确性的提高往往是从锻炼学生的解题习惯开始,而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更不能缺少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学会认真审题,全面掌握题意,并能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给出的信息或启示,充分运用条件,达到尽可能满足结论需要的要求,积极的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去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读题”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全面分析出已知、 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要要到学生学会“勾勾画画”,特别是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也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

传授学生适当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也是如此。应用题虽然具有多种类型,但是,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来说,还是可以找到出题与解决的规律与特点的。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分析与钻研,为学生呈现出应用题的特征,分析其解题步骤,传授学生解题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初步解题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学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①弄清题意,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审题。②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③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式子,并且算出得数;④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此外,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的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演示、操作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单调、枯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因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难点。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例1时,学生对“每2根一份”不理解,通过演示拿2根放一堆,再拿2根放一堆,告诉学生这就叫“每2根一份”。通过操作能帮助学生建立感知,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如教学第二种分法例2时,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让学生自己分苹果,知道关键的一句话: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调动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5”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首先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让后让学生思考,要从12根小棒里减去5根应怎么办?对照演示的学具,再想一想“12-5”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领会教材意图,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

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真情实感,增强学生兴趣

好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发展,热情鼓励每个学生,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赞科夫也指出: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多用赞许,少用训斥等方式,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培养更要深入细致。对他们的作业书写,解题思路,甚至书本的保管;课前的准备等,都要细致观察,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及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的愉悦,从而,间接地喜欢上这门学科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优的学生可以采用“附加题”的方式,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操作情境,促进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培养学生即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是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而操作情境可以使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教学要多进行直观、操作。

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操作应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这样设计:学生每人二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用学过的面积公式知识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动垴、动手、合作,有些会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成二个或更多的三角形,再求面积;有的会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求面积;也有不会的打开书本去模仿,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都到达了“胜利的彼岸”。学生表现是积极的、愉悦的。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和总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尤其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上一篇:孙中山他的主要事迹下一篇:辅导员面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