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研究设计

2024-10-13

科学地研究设计(精选12篇)

科学地研究设计 篇1

数学板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教学重点、难点的高度概括,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 目前的课堂上, 教师要么没有板书, 要么书之甚少, 要么随心所欲, 讲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完全缺失了板书应有的地位与作用。那么, 教师如何科学地进行板书设计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板书设计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板书是写给学生看的,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他们更易于接受直观性的知识。因此, 板书应体现直观性。教学时,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直观性板书的观察, 在直观感知所学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 丰富感性经验, 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生动表象, 并通过积极思维, 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获取较为系统的信息和知识体系, 从而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这样的板书, 能使学生直观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特征, 理清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看懂了板书也就掌握了知识。

2.简洁性原则。

数学课的教学容量大, 若要点点滴滴都板书出来, 一块黑板板面是不够的。同时, 大量的板书, 一方面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不能形成视觉的注意中心, 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 加强记忆。因此, 板书的内容不宜过多, 应体现简洁性。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找出每一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的关键处, 在最本质处设计板书, 追求以少胜多, 简处求丰。例如, 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 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应用:与整数乘法应用相同

这一板书设计, 不仅能使学生对分数乘以整数的原理、思路、法则一目了然, 而且便于学生记忆。

3.启发性原则。

板书,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课堂教学一样, 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板书应突出启发性。教师设计板书时的每一个文字、符号和图片都应有启发性、诱导性, 教师应通过知识归类、内容串联、区别对比、发现联想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联想, 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记忆,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发思考, 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 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 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这一板书, 学生很容易从直观图中受到启发, 从而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4.艺术性原则。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的板书必须讲究艺术。一般来说, 板书时, 图要靓, 字要好, 布局要合理, 做到左右平衡, 上下匀称, 达到一种均衡的美。同时, 板书时要有选择地使用彩色粉笔, 在以白色为主的前提下, 配以其他颜色, 做到浓淡相间、色彩相宜, 突出重点部分, 有效刺激视觉, 增强记忆效果。例如,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其中每个小数末尾的“0”及“末尾”两字用红色粉笔写) :

5.针对性原则。

板书设计应具有针对性, 要围绕教学内容, 用最精练的文字、最关键的词句、最简明的符号、最形象的形式来设计板书的内容, 让学生从板书中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时, 可设计如下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

这一板书, 针对“2、5的倍数的特征”, 利用简明、清晰的文字, 抓住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 也体现了数学的形式美和简洁美。

6.新颖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在设计板书时, 要做到新颖别致, 形式多样, 以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思维。我们要扩大板书的广度, 走进板书的深度, 增加板书的亮度, 提升板书的效度, 让新活的板书过程、新颖的板书形式、新奇的板书内容、新巧的板书运用, 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例如, 在“质数和合数”练习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这一鲜明、生动、直观的鸡蛋图板书, 非常形象地指出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和自然数的关系, 新颖别致, 效果颇佳。

二、板书设计的格式

1.表格式。

就是利用表格来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板书形式。此类板书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格, 提出相应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词语, 填入表格, 形成板书。它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知识, 比较概念的异同点, 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深刻领会所学知识。尤其是在单元复习时, 教师画出表格, 师生共同归纳, 逐项填写, 效果更佳。例如,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 ”时的板书可设计为:

2.提纲式。

指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用文字概括出要点并依次排列的一种板书形式。这种板书提纲契领、简明扼要, 且系统完整、层次分明,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图文式。

就是利用简明的线条、箭头等直观图形和提纲式文字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它以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 图文相辅相成;通过图形, 帮助学生分析思考, 运用提纲式文字点明知识要点。此种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 便于学生抓住要点,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层次和结构, 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时的板书可设计为:

科学地研究设计 篇2

摘要

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汉字,在近100年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蒙受了巨大的冤屈,甚至有人过激地指责“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近期央视播出的《中国成语大全》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让观众激起对祖国成语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但节目总导演却看到社会中汉语化,尤其是成语文化被漠视的现状,则由此反思认为,我们祖国的成语一直被人们忽视,现代人“对不起”成语。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汉语是我们的根,对待我们的母语,我们需要一种严谨、尊重的态度。今天,许多学者、专家及广大的语文工作者重新审视汉字,反思汉字的改革历程,摆脱西方语音中心论的桎梏,得出了汉字是最具科学性的文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的崭新结论。

一、继续存在的“否字论”。

但是,否定汉字的论调还有一定的市场,还有不少人在继续谈论“汉字落后”的理论。在大学的教科书中,几十年一贯制地宣讲“汉字落后论”。从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一些语言学理论著作,不断批评汉字,有的说“拼字文字要比非拼音文字优越很多。特别是音位字母文字更好。它的字母数目有限(一般只有二三十个),只要掌握了字母的拼音规则,一般来说,听到(或想到)一个词就可以写下来,看到一个字就可以念出来,因而学起来比较容易……用几十个符号来表音位实在是很科学、很方便的方法,所以

文字迟早总要发展为拼音文字”。有的说“表音文字的优点首先在于它能够用少量的字母符号来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如英语和法语只用26个字母,俄语只用33个字母,日语假名只用51个,朝鲜字母只用40个……表音文字由于克服了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缺点,所有它是最简便、最先进的文字体系”。这些说法显然都受了“语音中心论”的严重影响,片面地把西方文字发展三阶段概括为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以此来责难汉字。在一些学术文章中,有些作者武断地说:„现代汉字不能准确地记录现代汉语,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在个别老师的笔下,认为“汉字数量多,字形难写,再加上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等,儿童难以掌握”。“中国的汉字难认、难读、难写”。甚至把民族文化的落后归罪于汉字,“中华民族文化落后……原因之一就是汉字的繁难,影响了教育普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应该如何认识汉字?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汉字研究,既要实现汉字信息的现代化,又把传统汉字的优势发扬光大,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大事。

二、汉字的“量”。

批评汉字的人动辄指责汉字字数繁多、笔画繁杂、难认难写,说拼音文字如何如何地容易,简单到只要掌握20多个字母,就可以记录语言。这种比较往往能一时一地地蒙蔽一些人,好像有些道理。其实这种简单的比较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即概念不清,层次错位。

论者往往简单地把拼音文字的字母系统与汉字的“字”进行对应

比较,这是不妥当的。以汉字与英文相比较,汉字是语素文字,英文是音素文字;语素文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音素文字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汉字的语素是字,英文的音素是字母,从而简单地得出“汉字字数繁多,英文只有26个字母”的错误结论。这种比较,存在着严重的层次错位问题,在“字”的下面,还有一个比“字”低的单位。组成汉字语文字的最小单位是“笔画”,组成英文字的最小单位是“字母”。“字”是汉语文字的最高构形单位,“字母”是英语文字的最低构形单位,而在意义和声音结合的最小单位上,汉语文字是“字”,英语文字是“单词”。汉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字”是汉字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单位。“词”是从西方借来的,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赵元任先生认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字‟是中心主题”。吕叔湘先生说:“„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徐通锵先生也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拼音文字中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经过笔者的考察分析,与汉语汉字相对应的单位应该是“字母”、“词根”、“单词”。以英文为例,英文没有“字”的概念,只有“词”,一般只叫“单词”,其实英文的“词”就是汉字的“字”。既然这样,“笔画”与“字母”相对应,“偏旁部首”(有的研究者又称之为字根、字旁、字素或部件)与“词根”相对应,“字”与“单词”相对应,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这样,两种不同构造类型的文字也才具有了可比性。

汉字的基本笔画为6种左右,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变化出来

30多种,这已经包括书写所有汉字要用到的笔画了。汉字的偏旁部首类似于英语的词根。英语的词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单位独使用的,叫自由词根;另一类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必须通过组合才能构成词,叫做粘着词根。汉字的偏旁部首也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说文解字》最早归并偏旁为540个部首,《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词源》、《词海》均为214部,《新华字典》为189部,《现代汉语词典》为188部,这是把相同、相近偏旁进行了合并。而有些学者在偏旁部首的基础研究汉字的部件,得来一个结果,基本部件400个左右,部件总量在700多个。在英语中,10000左右的常用词中,可以分析出600个左右的基础单词,也即是能单独使用的自由词根。汉字识字量在基础阶段为2500个至3000个左右,《新华字典》收字11100个左右,《现代汉语词典》包括单字、词才50000多条。那么,对于英语的识字量是多少呢?许国璋教授认为:“2000个词学到手,就可以取得一个初步基础,就可以具有两种能力:第一,会说日常生活用语;第二,能阅读简单的故事……再学,掌握到5000个词就可以做简单的外语工作。这里有一个条件,就是还要借助字黄。在5000个词的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掌握8000个词,这时候做外语工作,就基本上不用借助字典。就是说,可以完全凭自己的力量读懂一份材料,或者在一定场合下有信心进行口头交际。”许先生是知名的英语教学专家,这个估计大概是不会差的。相比之学习汉语,并未显出英语的容易。另外,英语的词汇量,类似于《新华字典》水平,属于入门阶段的《简明英汉词典》收词26000余条,中级水平的《新英汉

词典》收词80000多条。

人们学习汉字的过程,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学习书写符号识字的过程,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汉语尤其是汉语书面语词的过程,因此,学汉字与学汉语是合而为一的。英语就不同,学习了26个字母后并不能说就是掌握了英语文字,还必须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语法构形规则。

这样比较,“汉字字数繁多、笔画繁杂、难认难写”的理论就不能成立了。

三、“集成电路”

汉字是平面式结构,方块型,重心平稳,中心对称。字形直接表意,符号简约、明确快捷,储存的信息量大。一个汉字,从书写笔顺上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先里边后封口中;从偏旁结构上看,左右组合,内外组合。这样,汉字的拼形组合如同一个集成电路,在明确简约的广块型写意性结构中凝聚了丰富的汉语信息,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的历史形态。与拼音文字比较,以英文为例,英文是线性式结构,每个单词的书写顺序均是从左到右,一字儿排开。汉语文字是平面式结构,形似积木,具有二维性;拼音文字是线性式结构,形似列车,只有一维性。在传达相同的信息量时,汉语文字所占的篇幅要远远少于英文。联合国文件的不同语言文本,以汉语文本最薄。安子介先生曾把香港《明报》1991年1月27日的一篇中文社论,与隔一天由《明报》自己用无懈可击的英文刊出的这篇社论相比,结果中文与英语篇幅之比为1:1.78。王懋江先生经过科学的比较研究,得出“汉字的表示能力最强,日

语文字的表示能力次之,英语表示能力又次之”。所以,汉字具有适应汉语简短明确的优点,是世界上最节简、精当的文字。

汉字平面性结构特点还体现在笔画、偏旁(部件)的在有规则排列上。从笔画说汉字只须五六种基本笔画和三十多种派生笔画,按照相交、相接、相离三种基本结构类型组合成了五六万个汉字,从偏旁、部件说,五百多个基本部件按照左右、上下、内外三种基本结构类型组合成了五六万个汉字。汉字符号性强,整体感强。构形的系统性为汉字的分析分解提供了可能。河北的“部件识字法”和四川的“字族文识字法”等就是充分地运用了汉字构形的系统性特点。这些教改实验以汉字平面构形为突破口,大大缩短了汉字的教学时间,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四、汉字的有理性

汉字在它的初期,体现了先民的高智慧和高艺术。汉字在它构形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有理性。大多数人都承认,隶变以前的古文字是存在构形理据的。最早的每个汉字都同某一个概念联系着,字形表示了字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就曾解释“止戈为武”。后人对汉字的理性进行研究和概括,总结成“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在秦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对小篆进行整理,用“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的条例,又把9353个正篆分别归入540部首下,实现了汉字字形与汉字理据从个体到系统的统一。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有字理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山、水、田、石”的象实物之形的特点,“上、下、本、末”的实物基础上加像征性符号的特点,“明、众、采、牧”的会意合成,“河、斧、闻、篱”的形旁见义、声旁示音,这些都充分说明汉字的有理性。古汉字的理据是从基础构形要素开始,为每个字符独立具有,可以从具体的物象作为起点来解释。经过小篆的规整,到了隶、楷阶段,汉字的构形理据发生了变化,象形性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但是现代汉字的构形元素,依靠组合和聚合,以群体作背景,却还能显示其构意。这些失去象形意味的部件,虽然不再以物象提供识别的信息与解释的依据,而是直接以其具有的语言意义和声音来提供所从之字的理据,如“罒”已失去网形,但却具有网意,成为网的变体而为罟、羅、罾、罷、署……提供理据;“矢”已不像一支箭,但却具有箭的意义.因而可以给短、矩、矮、矫……提供理据。袁晓园先生曾明确提出:“世界上惟有汉字有字理。”

儿童识字,不论哪一种字,最重要的都是文字与意义之间的联系,通过字形读懂字意,形意之桥畅通了,识字的目的就达到了。汉字的形、意直接挂钩,每个字的意义都可以从字的形态揣摩出来。而拼音文字,见形知音,意义不在字形上,还得通过记忆联想到约定俗成所给予的字义来,在形、音之后再求字义,在识读过程中增加了记忆、联想的思维过程,增大了学习负担。以“鸟”字为例,英语的Bird与鸟的形象、意义毫无关联,Bird代表鸟的概念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是强加的;汉字的鸟虽经多次变革,仍是“视而可识”,识文见义,汉字鸟传达了实物丰富的感性信息,如果代之以汉语拼音Niao,同样是贫乏、抽象、枯燥的。在认识“Bird”或“Niao”的过程中,要想得到全部的概念,就完全靠记忆和联想,在Bird或Niao的字形中根本得不到半点启示。汉字“鸟”则根本不需要

记忆,鸟字入眼,鸟义见心,形义联结紧密,形意桥梁畅通。

湖南的贾国均先生主持开展的“字理识字”教改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这一识字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把识字过程变为分析、理解、记忆汉字形、义联系的过程,真正抓住了汉字的根本,变机械的学习为理解的学习,极其有利于培养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能尽早地发展儿童思维。

五、“削足适履”与为足造履

在打字机时代,汉字在键入速度与清晰度上似乎落后于拼音文字,因此“汉字落后”、“汉字改革要走拼音化道路”等说法就非常盛行了。当电脑刚刚出现的时候,汉字输入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瓶颈”,不仅仅是从事汉语文字研究的一批学者,我们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些惊惶了,真的以为汉字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后,汉字成功地输入了电脑,而且现在汉字输入速度为每个字仅平均击键1.7次,大大优越于拼音文字。英文是全息输入,一键一字符;汉字是编码输入,每个汉字一般是一至二次键就解决问题,以“社会主义”一词为例,汉字输入击键四次就可以打出,而英文Socialism要击键九次才能打出。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在担任“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时曾说:“我们现在计算机输入汉字平均每分钟已达到200字,有的已经达到450字,比英文快得多……现在汉字输入机器,全部解决。汉字印刷、计算机也全部解决,而且很容易。我们已经超过台湾,超过日本,快、容易学,系统完全搞出来了,阻碍现代化的问题不存在了。”

殊不知,不管是打字机,还是最初的电脑文字录入,都是以拼音文字为前提和目标进行设计的,当然不适合于表意和拼形的汉字。幸喜电脑的程序是灵活的、高智能的,通过以汉字为前提和目标的研究已经解决了汉字的电脑输入,虽然目前还是万“码”奔腾的局面,但是,只要继续努力,实现汉字输入的规范化、标准化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现在却有人武断地认为“语言文字也是一种技术”,简单地计算汉字程序软件研制过程中的经济帐,说研制新的汉字软件和程序要投入多少多少资金等,以此为理由反复强调汉字拼音化的意义,这就如同你的鞋子与脚不合,却拿起刀来把脚削一削是一样的愚蠢。

我们不能再做削足适履的蠢事了。不能总想让“汉字拼音化”去适应现代电脑的需要,而应该去进一步开发电脑,让电脑走进汉语汉字世界。现在电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手写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新技术。是否可以这样设想,一旦手写输入等成为电脑输入的普遍手段,汉语汉字比拼音文字不是要节简得多吗?英国《新科技》杂志总编迈克·克鲁斯站在未来的高度,就曾预言“汉字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

再说,保护中华文化载体——汉字,也和保护文物是一个道理。文物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谁也不能借口现代化而去毁灭不能再生的文物;而汉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安子介先生提出“化石化”的观点,充分表明汉字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岂是研制几套汉字软件的投入可以比拟的。

语言文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正像今天的猴子很难再进化

成为人一样,汉语文字也是在过去的历史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融聚了历史传承与发展的丰富内容,不能简单地以“工具”、“技术”来言之,更不能片面地以“语音中心”来否定表意的汉语汉字。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先生说:“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况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文化基础之时。”我们要知道,尽管有人发明了更先进、更好用的“世界语”文字,但它没有了具体的人类文化底蕴,虽然推广几十年却仍是知者寥寥,使用范围就更有限。

重点词:汉语是我们的根。对待我们的母语,我们需要一种严谨、珍视、尊重的态度。我们要重新审视汉字,反思汉字的改革历程,摆脱西方语言中心论的桎梏,得出了汉字最最具科学性的文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的崭新结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1963。

2、《汉字学通论》,黄建中,胡培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汉字汉语基础》,王宁,科学出版社。1996。

4、《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王均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5、《汉字的演变》,傅永和,《语文导报》1987.4.12。

6、《汉字的性质及其有关汉字形成的几点假说》,黄亚平,《汉字文化》2000.1。

7、《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施正宇,《语言文字应用》1998.4。

科学地研究设计 篇3

提问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及针对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对引导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重要作用。

一、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

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方式,加强课堂多向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教学活动的一个标准。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重提问轻反馈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经常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评判。不做分析。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失去兴趣。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问,并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养成自动探求知识的习惯。

二、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性

教师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

2内容针对性

一是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3诱导启发性

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来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忌提不经思考随口可以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难易适度性

若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难度过小,又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适度性”的标准是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教师的提问要拐几个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多跳,而不是送给学生答案。

三、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方法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阐述几种提问方法。

1在导入新课时,可采用温故知新式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紧紧抓住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问题,留有“悬念”,使学生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1)请问一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引起注意)

(2)两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激起兴趣,让学生回答)

(3)三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激起思维,让学生回答)

(4)如果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简单抽象,交流讨论)

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

探究式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讲完一个问题后,要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还能用别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扩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例如,学习直角三角形中的成比例线段的定理,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1)如图1△,ACBD、△ACD、ABC、相似吗?为什么?

(2)相似三角形边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列出边之间的比例式?

(3)比例式有什么特殊结论?(归纳定理)

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问题奥秘的兴趣,而且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3在课堂巩固知识时,可采用应用式提问

设计应用式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学习了圆的性质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

如图2,已知圆内接△ABC中,CD平分∠ACB,DE//AC求证:DE=BC,

证明1:连AD、BD、EC、EB,CD平分∠ACB=>∠1=∠2=>AD=BD(为什么)AC//DE=>AD=CE=>BD=CE=>∠DBE=/BEC=>DE=RC

证明2:设BC,DE交于点F,CD平分∠ACB=>∠1=∠2,DE//AC=>1=∠CDE=>∠2=∠CDE=>DF=CF。又CB,DE在圆内相交于点F=>EF·DF=BF·CF=>EF=BF,DF=CF=>DE=BF

证明3:连接BF,证明&FCD、AFBE均为等腰三角形。(略)

证明4:连接CE、BD,证明△CBD=△CED。(略)

这样设计提问既能加强知识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周密思考的能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在章节小结教学时,可采用概括式提问

教师设计概括式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例如,学完“四边形”一章内容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提问:“顺次连结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各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语文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提问 篇4

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提问的随意性,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提问、过于简单的提问、繁琐的提问、无目的的提问都达不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应当坚决杜绝。因为这样的提问枯燥无味,它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提问不当,不仅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极其有害,是与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我们知道小学生在说话中语病多,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差,为了使他们会说完整、正确的话,写出通顺的句子,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提问法。

一是叙述提问法。这种提问法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按课文中的句子、词语,联系上下文,总结课文内容去回答。这种提问法,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把分散的内容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是启发提问法。这种提问法是在提出问题或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障碍时,做必要的提示、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思考提问法。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从课本上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处于欲答不能的状态,教师要在问题提出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让他们回答,也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开动脑筋进行认真地思考,学生就能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这几种提问的方法在一节课中,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可单独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交叉使用三种方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些方法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倍增,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怎样科学地管理班级 篇5

班集体是把学生载向知识海洋的船,是学生个性心理走向成熟的桥,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驿站,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起点。作为班主任,是引领学生播种、耕种、收获的指路人,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领导者、是班级——这个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的建设者。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班级管理同时也是琐碎的和艰难的,甚至于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如何在保持班内正常秩序的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民主、能培养良好人格的宽松环境,则更为不易。可以豪不夸张地说,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而怎样使这门艺术得以完美展现,就必需采用一些特殊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管理方法。下面就如何对班级实行科学管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做新时代的教育者

对班级学风的好坏,学生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班主任工作态度与管理方法,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具备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对学生起到导航、摧发、定向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因此班主任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班主任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班级生活方式。在班级管理中,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班级的环境设置、安全保障、生活后勤保障到班级的规章制度、师生关系等,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一个文明、积极、健康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氛围中成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在教学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现在的孩子无论在认知的发展水平还是思维的活跃程度上已和我们过去那个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班主任是难以令学生信服的,班级管理更无从谈起。相反地,知识渊博、教学艺术高超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非常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这样的班主任才能更好地推动班集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故此,班主任实现终身学习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这就要班

主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的同时,不间断地学习,让自己的各种能力不断地增长,达到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目的。

对于班主任来说,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是科学管理班级的前提。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品德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提出要求,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情操去教育学生。其次是班主任要加强法制修养,依法治教、以法治班。提高班主任的法制观念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教,这是人本主义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中国已进入法制化社会,作为教师,熟悉并掌握与之相关的各项法规条例是工作的需要,如《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是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的。在师生、家长与学校的日常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冲突和矛盾,如果班主任能以法律为武器,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避免师生为此而蒙受伤害和痛苦。总之,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以做新时代的教育者来要求自己是要实现科学管理班级的根本途径。

二、实现科学的班级管理的一些措施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班级责任制,实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一个管理得好的班级,不应该出现没人管的事,也不能有不为班集体做实事的人。为了能够科学管理好班级,从学生一年级入学开始,我们就实施了班级责任制。首先对卫生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从教室的每一块玻璃、黑板、讲台、劳动工具摆放到卫生区、地面的按块划分等都逐一细划,责任到人,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学生人人有事做。为激发学生为班集体做实事的积极性,我们还建立了相应的通报、表扬奖励机制,如每日红星奖、每周突出表现奖等,让每一学生以参与班级的建设为荣。

其次是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为了能够更好、更科学地管理班级,在班干部培养方面下一番工夫是很必要的。一个班级有几十号人,班主任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班里有一批好的班干部,既让他们在参与班级建设中进步,也分担了班主任的部分工作。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好的班干部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老师在教学管理中慢慢培养的。我们中有部分老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连

自己都管不了,怎么能指望他们去管别人呢?也许在这些老师眼中,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是差不多的,就算有差别也只是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区别。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需要班主任有一双慧眼,去发现适合参与班级管理的人才。我认为一般能力较好的孩子,都是比较聪明自信的,而且做事情和思考问题都是比较全面的,只要老师多注意就能发现这些能起到良好带头作用的好苗子。做为班主任,首先要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然后教给他们管理班级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在参与班级的建设中不断进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保持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平时我会特别注意观察班干部在管理班级工作中表现好的地方,一经发现就在全班对他们进行大力的表扬和鼓励,甚至对一些工作特别好的干部发奖品帮助他们建立管理好班级的信心。这样,可以引起其他干部和同学的羡慕和竞争,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努力把班级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是强化班级管理措施。首先是建立班干部责任制,在学期初召开班干部会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明确告诉他们,对自己分管的工作一定要认真督查,做实做好。例如具体分工可是是这样的:卫生班长负责检查每天的教室和卫生区的卫生打扫和保持工作;纪律班长负责自习课以及每节课的课前准备的活动纪律;体育班长负责体育课和放学路队的组织和整理;学习班长负责每天督促同学们的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每天下午课前的活动安排;文娱班长负责课前一支歌和每周教歌工作„„老师每天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检查,发现有问题就直接对责任班长进行问责。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要坚持“干部能做好的事老师坚决不待劳,学生能做的事就不让干部完成”的原则。班主任只有真正从学生的感受出发,把班级工作责任到人,才能给干部,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做事的能力和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

如何科学地补钙? 篇6

钙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肌肉收缩、血管扩张收缩、激素和酶的分泌,以及神经信号传导等,都与钙的作用有关。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部分,钙的总量在青少年时期一直增加,到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流失增加。钙流失会导致骨质疏松,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人体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减轻骨质疏松。

但是对于补钙还是存在各种迷思。我们需要多少钙,要不要补钙,如何补钙,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要不要补钙?

每天,体内的钙会通过汗液、尿液等途径排出,维持钙的平衡就需要补充钙。对于儿童,骨骼生长需要钙的沉积,需要的钙就比排出的要多。

再考虑到人体对钙的吸收效率,欧美国家的推荐标准是青少年每天1300毫克,成年人每天1000毫克,老年人则是1200毫克,而婴幼儿、学龄前儿童根据年龄会低一些。

中国目前的钙推荐量跟欧美的推荐标准大同小异——简而言之,遵循这些推荐标准,就可以满足营养需求。

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含钙量高,吸收效率也高。儿童每天喝400克牛奶或者相当的酸奶、奶酪等奶制品,就可以满足一半以上的钙需求。石膏或者卤水做的豆腐、芝麻制品、一些绿叶蔬菜、某些软骨鱼类,也含有比较多的钙。不过,植物中的钙通常与植酸、草酸结合着,吸收效率要比奶制品低许多。

除了食物中本来存在的钙,现在还有许多食品饮料中添加了钙。这些钙强化的食品也是饮食中钙的良好来源,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标签,就可以比较方便地估计出自己摄取了多少钙。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服用钙片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钙对于人体基本上没有危害。血钙过高可能会产生一些严重后果,不过人体对钙的吸收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血钙含量高了,那么吸收率就会下降,钙也就难以被吸收。换句话说,只要不把钙片当零食吃,正常食谱中的钙和补充的钙片一般对血钙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过多的钙会影响铁、锌、锰、磷等成分的吸收。美国制定的钙的每日最高摄入量是2500毫克,意思是只要不超过这个量,就认为不会产生副作用。

如何补钙更高效?

一般而言,钙片多以碳酸钙和柠檬酸钙的形式存在,也有些其它的方式比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磷酸钙等。此外还有添加了维生素A和D的的液体钙等。这些不同形式的钙也是各厂家作为“来源”“吸收率”的卖点,大打价格战的基础。

不过,美国卫生研究院(NIH)的报告指出,当这些不同形式的钙制剂跟食物一起吃,人体吸收钙的效率都差不多。这是因为食物导致了胃酸分泌,把钙从制剂中释放出来,而食物又减缓了钙通过胃肠的速度,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吸收。

钙的吸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把钙片跟其它食物一起吃,吸收效率会比较高。但柠檬酸钙是个例外,单独吃还是跟其它食物一起吃的吸收效率都差不多,它不受胃酸分泌的影响。

此外一次吃进去的钙量对吸收率影响也比较大,吃进去的钙比较少的时候,钙的吸收效率会比较高——也就是说,一次吃1000毫克的钙片,就不如早晚各吃500毫克的吸收效率高。

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和酒精饮用量,以及运动和便秘会降低钙的吸收。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食物搭配禁忌”里,有很多是跟钙的吸收有关的。确实,草酸、植酸有可能影响钙的吸收。而菠菜、生菜、红白萝卜、红薯、芹菜、青豆、全麦等,都含有许多的草酸或者植酸。但是它们对不同存在形式的钙的影响并不相同,比如菠菜和牛奶一起进食的话可以明显影响钙的吸收,但是小麦制品就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不管这种影响是否显著,只要做到食谱多样化,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第一、钙的推荐量本来就考虑了不是所有的钙都能被吸收,多样化的食谱使得吸收效率接近理论数值;第二、去掉了与钙的结合草酸也有利于健康,尤其是对于担心肾结石的人,去掉草酸比吸收钙更重要。

补钙还要补维生素AD?

总所周知,维生素D对钙的吸收和增加肌肉功能很重要。影响皮肤合维生素D的因素很多,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指南。通常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也可以使皮肤合成一些维生素D。一般建议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的太阳,每周晒两次(不使用防晒霜),每次5到30分钟,基本上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

而食物中只有少数种类天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比如一些鱼类。如果既不怎么吃鱼,晒太阳也不足,那么吃添加了维生素D的食品或者直接补充维生素D,也还是不错的途径。

维生素D过多也会带来副作用,甚至中毒。不过,维生素D的“安全摄入上限”是“推荐摄入量”的4到5倍,从食物中摄取几乎不可能过量。而皮肤合成维生素D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也不会导致过量。所以,只有在通过补充剂来获取维生素D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考虑是否会过量。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一般来自于鱼肝油等产品,其中也会有很高含量的维生素A,所以,同时含有维生素A和D比只含有其中之一的产品要更容易生产。

维生素A也是人体需要的维生素,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严重缺乏维生素A,导致大量儿童失明。但是,维生素A过多会导致晕眩、呕吐、头痛、休克甚至死亡。怀孕期间过多摄入维生素A会增加婴儿出生缺陷的风险。

美国对维生素A的每日摄入量推荐标准是:1到3岁300微克,4到8岁400微克,9到13岁是600微克。而最大摄入量则分别是600,900和1700微克。只要让维生素A摄入量在这个范围内,就不用担心缺乏或者过量。

科学地研究设计 篇7

1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收集、整理统计原始资料,并建立各种台帐和微机电算数据库。原始记录包括勘测设计日志、设计工作卡片、项目技术履历表、质量评定卡片与地质钻(电)探班报表等内容;统计台帐包括勘测设计四大部类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分月、季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等。随着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劳动工资和各类人员的统计台帐,已被电算微机处理所替代。

第二,完成规定的各项定期或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的编制工作。定期报表内容主要有勘测设计单位产值及项目统计,勘测设计实物量统计,勘测设计质量统计,勘测设计人员、工资、劳动生产率及事故统计,勘测设计财务状况与经济效益统计,勘测设计直接生产人员工作利用情况和勘测设计工率定额统计,勘测设计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统计等。

第三,检查、监督本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这项工作内容,反映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表现为收集原始资料数据的落实、统计分析评价与计划目标的对比,统计报表最终反映计划执行的结果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等各个方面。

第四,编制综合和专题统计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定期统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辅以其他必要的调查统计资料,在报送定期统计报表的同时,必须有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专题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专业统计报表或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在报送专业统计报表、或不报送报表只提出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时,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

2 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开展统计工作

2.1 统计分析的任务、原则和方法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是根据地质勘测设计统计任务的要求,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认识其性质、特点、规律、揭露其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和办法。为了做好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统计分析的任务。①对勘测设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借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缺点,促进生产经营计划任务的更好完成;②对指令性计划任务和指导性计划任务,勘测和设计,勘测设计各阶段建设项目和“三大部类”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为编制满足综合平衡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计划布局提供依据;③对勘测设计过程中的队伍和人员动态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判断其调配人力的合理性和精心组织人力的可能性,起到统计优质服务的作用;④对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内部因素适应能力的积极建议,为促进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

第二,要掌握好统计分析的原则。①反映勘测设计状况的指标和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统计总体,指标之间具有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必须从总体出发,抓住事物总体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的原则;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所决定的,统计分析就要研究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即要抓住事物本质进行分析的原则。

第三,要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勘测设计统计的实际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①利用本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字与计划对比、与前期对比、与同行业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总结提高的对比分析法;②利用指标体系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其中一个因素可变情况下的逐一分析,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找出主要因素的因素分析法;③利用结构百分比法来分析每一部分占总体的比重,以便找出矛盾的性质和划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比重分析法。

2.2 统计分析报告

将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用文字写成书面报告,称之为统计分析报告。它是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统计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统计分析报告最忌讳数字罗列,要求做到数字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特点是反映情况、分析原因、说明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写好统计分析报告,要求作者具备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专业知识和熟悉业务。统计分析报告,一般采用“基本情况—成绩或问题的原因—措施或建议”这样一种“三段式”的表述形式。要突破这一传统模式,尚须广大统计工作者加倍努力,开拓创新,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编写统计分析报告。

摘要:统计分析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统计综合指标和各种分析方法,将已整理的数字资料结合具体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研究、概括,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统计工作包括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全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统计工作。

关键词:地质勘测,统计工作,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靳丽莉.山区公路勘测设计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14(3).

[2]顾英.如何加强勘测设计企业预算管理[J].当代经济,2014(10).

[3]张长存.风电场建设中的勘测设计工作及其优化方法分析[J].风能,2014(1).

[4]王新.勘测新技术在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4(2).

科学地研究设计 篇8

关键词:学生主体,动手实验,全员参与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学生得以放开手脚, 全员参与;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改进实验方法, 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协助者、参与者。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兴趣, 为以后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分科教学打下兴趣基础。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我国的教学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不是天生的, 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教育起主要作用。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技巧, 多种教学方法, 促使小学生对这门课程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验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好动是儿童的特点, 科学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实验的内容,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如上“二氧化碳”一课时, 让学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 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 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灭, 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二、强化实验中的技能, 淡化实验中的知识点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实验, 让学生亲自实践, 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获取新知识, 无疑是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实验能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鉴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 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自己来设计实验, 从“提出问题———假设、猜测———制订计划 (分工) ———实验———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反思”等环节对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团结协作、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在实验教学中, 对于经典实验, 我们要尽量做到精巧的设计, 独到的方法, 深刻的分析。引导学生去以一名科学家的身份去思考、研究问题的源头, 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实验结论上的重复性, 而是突出师生在实验思想上的探索性, 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以此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归纳实验的设计思想, 实验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 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 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 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 只有通过实验, 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 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如平时教学中将冀人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水单元内容重组, 教此顾比, 增强了知识的联系性;处理教材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定论, 怀疑权威, 怀疑教材, 怀疑标准答案。如我在教学冀人教版五年级科学《轮轴》一课时, 教参上认为:使用轮轴能省力, 而且轮越大越省力。学生质疑:如果是将重物挂在轮上, 在轴上用力呢?如用钥匙开锁。结果当然是轮越大反而越费力了!所以在教学中, 通过讨论, 我们给结论前加上了“当重物挂在轴上, 在轮上用力时”条件, 使结论更严密。因此,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假设、猜想去验证自己的观点, 敢于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其次, 教学创造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 如何传道授业, 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 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四、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个延伸, 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的第二课堂, 根据各学校不同的具体情况来自行开发的课程, 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 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 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我们学校和本学科的特点, 我们学校开设了《种植探索》、《小发明、小制作》两门校本课程, 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集发观光园种植园”为我们提供了种植基地和技术指导, 学生在种植园中可以在种植人员的指导下动手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 让他们体验种植的快乐。《小发明、小制作》充分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 作品在每年的“科技节”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科学地研究设计 篇9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 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 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 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与同学交流、不断提出问题,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 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 他就要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 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 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观念中, 教师习惯于主观灌输式的传授, 先将教材细细咀嚼, 再伺机喂入学生口中;学生则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渐渐地教师形成惯性, 学生养成惰性, 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利的。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阶梯性方面的问题。“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在此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 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将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为此,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和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化学探究教学活动中, 如果认为多多益善, 面面俱到, 什么都探究, 甚至为探究而探究其结果将似蜻蜓点水, 收获无几。实践中, 要引领好课堂化学探究活动, 必须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在尽量全、深、细、透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基础之上突出化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知识储备程度,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 要适时适度。

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 拟定出相应的探究教学方案去组织教学。教学活动中安排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也有让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某一侧面的活动, 即使是训练同一种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动, 也在活动内容、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它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由易到难, 由点到面, 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逐渐渗透和深化。因此我们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结合探究内容的不同侧重面, 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养梯度。如高一学生逻辑和抽象思维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直接经验的支持, 如果此时教师过度拔高要求, 难度过大, 学生势必会产生恐慌畏惧心理, 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一、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深刻性方面的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不是花架子, 而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验。无论是侧重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还是某一方面, 都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中精心谋划, 增强活力和感染力, 要引导得深、探究得透。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挖掘进而内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蕴涵。重视发现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深层的探究条件, 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开阔视野。如“如何选用防锈方法”的探究活动, 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教师应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资料,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实践中, 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问题和精华部分,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若对研究教材不够, 则挖掘不出教材中隐含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就显肤浅。只有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 把握其精神实质, 课堂探究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 力度适中;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材的知识结构, 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技能, 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才恰到好处, 而且让学生得到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

二、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创造性方面的问题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 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 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 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 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引导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新的实验问题;对某个实验问题, 善于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 (原理上或操作上或步骤上或试剂选用上或仪器装置上与众不同) ;善于总结适合自己或实验课题的思维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 建立合理的假设, 并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 学生实验操作时, 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 这样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三、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完整性方面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 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 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过程。要留给学生评价的机会, 通过交流与合作, 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出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只有协调的合作行为, 才能真正达成科学探究的目的。合作小组的成员在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面对面地交流,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被认可, 会使他们因愉快而产生积极心理体验, 获得成功感,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 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理念。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 转变教学观点,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深入理解和领会探究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既要防止为探究而探究的“无病呻吟式伪探究”, 也要防止超越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的“拔苗助长式过度探究”。

摘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在此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要科学地认识科学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阶梯性,深刻性,创造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强光峰, 路吉民, 王如才.建构创新课程.人民教育, 2007 (Z1) .

应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篇10

一.寓教于“趣”, 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 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孩子的模仿性强, 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 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 鼓励他们热爱书籍,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 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

课外时间, 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 一起诵读古诗, 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 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 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 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 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 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 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二.寓教于法, 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要以课内带课外, 课外促课内的方法, 课内学方法, 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 且题材丰富, 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 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 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根据不同年级, 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 写读后感,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 一句一句地理解,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 做上记号, 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 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 常常一目几行, 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 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 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 一般以精读为主,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 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三.寓教于活动, 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 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 以至昏昏欲睡, 应该巧妙, 寓教于活动之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班级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 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 让学生轮流上台, 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 让大家或说一新闻, 或晓一趣事, 或背一古诗, 或得一好词佳句, 或明一道理, 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 学生兴趣盎然, 视野开阔, 语感增强, 更令人欣喜的是, 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 逐步达到厚积薄发, 说话妙语连珠, 写文章意到笔随。

2、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 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 独立命题、编辑材料, 设计版面, 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等等。

3、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 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4、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 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 找一个本子, 分类贴上, 积累资料, 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 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怎样科学地食用水果 篇11

首先,人们应该知道各种水果的属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下面就一些常见的水果阐释如下:

1.橘子

橘子味甘酸,性凉,有理气润肺、醒酒止痢的功效。但吃橘子过多,可生热化火,以致出现上火的症状。故“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人应少吃橘子。

2.苹果

苹果性平、味甘酸,可入肺经、脾经,有补心润肺、生津解毒、益气和胃、醒酒平肝的功效。苹果中含有较多的果糖和果酸。果糖和果酸对牙齿都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故吃苹果后,应及时刷牙漱口。

3.石榴

石榴性温涩,有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固肾收敛的功效。但吃石榴过多,会伤齿、生痰。

4.菠萝

菠萝味甘、性平,对肾炎性水肿、高血压、支气管炎等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但有些人在吃菠萝后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头疼、头昏、四肢及口舌发麻等过敏症状。过敏严重的人甚至会出现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有菠萝过敏史者应忌食菠萝。

5.荔枝

荔枝性温热,有补脑、益智、健气的功效。但吃荔枝过多不仅会使人出现上火的症状,还可使人的血糖下降。血糖下降得少者可出现恶心、出汗、口渴、无力等症状;血糖下降得多者可出现休克及昏迷等病症,以致危及生命。因此,不能多吃荔枝。

6.芒果

芒果有益胃止吐的功效,但芒果不宜与辛辣的食物一起食用。多吃芒果对肾脏有害。

7.李子

李子性甘平,有清肝热、活血脉、美颜乌发的功效。但吃李子过多,可生痰,损坏牙齿。体质虚弱的人应少吃李子。

人们在食用水果时,除应知道各种水果的属性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味酸的水果不应与海味同时食用。

2.溃疡病患者不宜吃味酸的水果。

3.易便秘的人应少吃味酸的水果。

4.身体热盛者或阴虚火旺者应少吃龙眼、荔枝等性温的水果。

5.阴盛阳虚者或产妇应少吃梨、柚子等性寒的水果。

6.严重脱水、失血及肾功能减退者不宜吃橘子、橙子等含钾高的水果。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听力训练 篇12

一、2013教学大纲对英语听力的要求

该部分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总会围绕一个主旨或者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有时, 主旨要义会比较明确, 有时则会贯穿整个对话或独白, 考生要自己去归纳、概括。

2. 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

为了说明或支持主旨, 对话或独白中总会出现一些具体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这些信息是理解和把握对话或独白主旨必不可少的内容, 也常常是听力部分的重要考查项目。

3. 对所听内容做出简单判断。

话语发生的场合、说话者直接的关系等对话语含义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推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人对口语的理解能力, 因而也是听力测试所要求考查的重点项目之一。

4.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一般来讲, 说话者总会有自己的态度或意见, 对此的理解或推断在一般交往中非常重要。有时, 说话者的意图或观点是说明出来的, 有时则隐含在对话的字里行间, 需要听者自己去揣摩、推断。

以上是考试大纲对英语听力的要求及考生应具备的能力的指示。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进行听力训练。我认为进行听力训练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多说英语, 要尽量做到语音纯正, 尽量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纯正的、地道的标准语言。教师选择好听力材料的同时尽量充分利用课本内的课文与workbook里的听力训练材料, 当然要选择好适当的课外辅导材料, 使学生的听力内容多样化, 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 教师要让考生多接触历届高考听力试题, 使之能适应高考的语音及语速。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提高学习效率。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农村学校, 学生普遍英语听力差, 我认为存在以下原因。

一是来自学生, 即学生不重视英语, 更不用说听力了, 很少花时间去练习。二是来自教师, 教师只重视外语知识基本语言问题。学生在小学初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充足的词汇量及相关的语法。听力是听和理解之和。听力理解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具体问题有:语音障碍。有些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就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 于是产生了听力障碍、语速障碍。中学生平时学习以课文录音为准, 速度较慢, 如果再遇到一些语速较快的连读、弱读、重读、爆破、重音转移等有关语音语调变化的听力材料, 便无所适从, 因此, 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就应该循序渐进, 逐步向大纲要求过渡、词汇障碍。学生英语词汇量大小及掌握准确程度, 直接影响听力理解。

二、训练学生听力的策略

1. 充分恰当地利用课堂用语。

英语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侧重对学生的听说训练, 因此,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来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高中英语教师应使用的基本课堂用语包括:问候、指示、解释练习的步骤、纠正错误、表扬等等。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用简单的英语来解释一些语法结构、词汇和一些背景知识, 有必要的话还要借助于身势语来表情达意。这样经常重复所说的内容, 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便能基本适应, 而且教师在用英语组织教学时, 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2. 充分恰当地利用课本。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教师应积极使用并开发教材。我把整个听力教学过程分成四部分:听前预测 (pre-listening) , 听时记录 (whilelistening) , 听后延伸 (post-listening) , 及时巩固 (Consolidation) 。在做听力练习前, 我适当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因此, 我在听前会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提高听的兴趣。在做听力时, 我同时呈现相关的图片, 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受到刺激, 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听完之后我再要求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把遗留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完成。最后, 进一步巩固。为了加深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我再次把图片展示出来, 而不放录音, 要求学生在图片的提示下重述听力内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之后每组派个代表进行口头表述。这样既能练习听力, 同时语音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书面表达相应得到了练习。

3. 充分利用课外教材。

众多教师所选择的听力材料多数接近考试题型, 而语言材料一旦缺少新颖性, 学生就很难有兴趣或集中精力听, 若平时能选择些衣食住行等与现实生活或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材料进行训练, 学生则更容易进入状态。学生都有一份英文报纸, 我自己定了高中版《21世纪》报、《ChinaDaily》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挑选一些较好的、较适合学生的、跟得上时代的文章, 进行一些听力训练,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增添他们的兴趣。

4. 充分利用听力材料进行精听和泛听训练。

所谓“精听”, 指仔细、认真地听取所听内容的各个方面, 不仅仅包括主要内容, 还包括其中的细节, 并较为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精听可以是逐词、逐句地反复听, 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或是一篇文章的重复听。听的时候, 教师可让学生先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或者要谈论的问题, 随后就一句一句地仔细听。学生听时不看文字材料, 把听的材料记下来, 一开始听时会比较困难, 听不懂就反复听, 直到听懂为止。这样听一段时间, 学生对于语音、语调的变化, 就会感觉比较熟悉了, 听力会有较大提高。

泛听是在不停顿、反复听的情况下, 着重听其内容和重点。学生练习泛听, 先从心理上有所准备, 听不懂, 不要停下来想, 更不要心慌意乱, 不肯听下去。短文, 小故事, 幽默剧及电影对白等相对比较容易些, 因此, 教师不妨从这些方面多练习听力, 在“寓听于乐”中提高听力能力, 培养听力兴趣。

三、合理采用听力材料后的反思

1.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选择教材中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 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听力, 获得相应的听力能力。

2. 保持材料的科学性。

采用合理的材料辅助提高听力能力时, 教师要注意保持科学性, 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 要提高中学生英语听力就必须做到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持之以恒。只有做到这些, 英语听力水平定会不断提高, 并且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高中英语听力旨在提高听力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听力差的原因,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合理的训练策略, 最终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上一篇:国省干线养护公路管理下一篇:旅游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