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2024-10-04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精选7篇)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 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教学中, 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 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这样, 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 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

一、课堂生活化———融入生活, 激活真情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 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 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因此, 在教学中, 要大胆地从教材出发, 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1. 真心参与———融入生活

新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层面设置学习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 如《美丽的校园》《春天说了什么》《上超市》等。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 通过考察、调查、访谈、服务等自己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环境、体验生活情趣、感受内在价值。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 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校园、田野找春天———在沟崖迎春的嫩黄中、在山坡清新的草香中、在小河潺潺的流水中、在舒展腰姿的柳条上、在钻出泥土的小芽中, 学生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 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欢笑亲吻着大地、用歌声迎接着春天、用画笔描绘着春天……在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 学生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这就是生活化的课堂。

2. 影像回放———激活真情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 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 如《我是中国人》这一单元是从儿童的视角看我们的祖国, 以中秋节、国庆节为载体, 将儿童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 融入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之中。其中《中秋节》、《国庆节》这两节课, 在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 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国庆节》这一课, 学生“亲临其境”般来到了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 听到了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宣告, 看到了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 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由衷自豪, 并纷纷情绪饱满地投入到下面的“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国庆节”这个环节中来。这样, 就做到了以儿童的眼睛去看待节日, 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初步了解, 并激发儿童热爱生活之情。

二、教学活动化———超越文本, 碰撞生成

“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 《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 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 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因此, 在教学中, 要努力冲破“先借助虚构的生活故事的演绎 (激情、学文本) 来阐释某一道德观念或价值规范 (明理) , 后联系实际并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情形来调节并考察行为效应 (导行) ”的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模式, 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 十分顺畅地将空泛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

1. 开心俱乐部———在快乐中内化

所谓的“开心俱乐部”, 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儿、吟诵诗文、编演小品剧等, 使他们的“亲身所得”在快乐中内化。如在《进厨房》一课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分组编演“厨房里的故事”, 加深学生对厨房的了解以及体会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辛苦;在《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 在“找春天”的实践活动后, 再设计“用自己的笔画春天、用悦耳的歌声唱春天、用美妙的语言吟诵春天、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春天”的自主化活动, 既深化了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情感, 又展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如, 在教学《学习真快乐》这一单元中的《下课了》这一课时, 先播放一段下课时从学生身边拍摄的录像, 通过录像中的片段来层层展开, 让学生辨析是非, 讨论下课后应该做些什么, 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接着, 组织学生讨论: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合理做好课前准备有什么好处?再分组人人参与编儿歌活动, 编好后以组为单位唱一唱、演一演。然后, 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 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让学生回忆下课时“我”在做些什么, “我”做得对吗。最后, 在下课前几分钟请小朋友想一想, 接下来是什么课, 你下课后想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随着下课的铃声, 老师说:“小朋友下课了, 你想做什么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老师的这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 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中, 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 沙龙聊天室———在碰撞中生成

所谓“沙龙聊天室”, 指的是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展现自我、加强交流, 并学会倾听、乐于沟通, 逐步形成健康与健全的人格。如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一课教学中, 把学生由“家人对我的爱”转移到“我向家人回报爱”这个主题后, 引导学生5人一组成立了一个个“聊天室”, 让每个学生都仔细回想、广泛交流———有的学生感受到回报亲情的自豪, 有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对亲人的“吝啬”, 找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默默地学习、思考着回报亲情的方式……又如《快乐的春游》一课, 教师可以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 让学生畅所欲言, 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 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在春游购物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哪些做法是错误的, 春游时该注意什么……最后, 老师才总结学生的发言, 并提出要求, 这就真正促使学生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在对话中倾听着、在倾听中碰撞着、在碰撞中领悟着。

3. 爱心金点子———在爱心中收获

所谓的“爱心金点子”, 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展的思维和爱心, 进行行为与价值的判断, 在“道德法官”与“爱心使者”的角色体验中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如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 第一个教学环节为观赏故事、移情入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夏夜多美》动画故事 (或学生表演课本剧) , 并要求学生边观看边想:我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对故事中的睡莲姑姑、蜻蜓姐姐、萤火虫哥哥等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小蚂蚁回到家的动画故事看得非常认真, 听得非常仔细。看完故事片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感受:我喜欢______, 因为……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个环节为游戏体验、互相帮助。在上一环节学生看动画故事、感受我们大家要互相帮助的前提下, 教师组织说说你有什么困难?让其他同学出出主意, 该如何解决?学生通过相互帮助慢慢体验到自己也会碰到困难, 也需要别人帮助, 大家及时地伸出帮助之手, 生活才会更幸福。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组织学生“聊天”后, 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想“有人生病时, 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在“金点子”中捧出了颗颗爱心, 在颗颗爱心的“实现”中感觉到了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感情。

4. 相信我能行———在自信中超越

所谓的“相信我能行”, 是指通过拓展性的活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自信中超越”。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尾声部分, 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给花瓣涂色彩”活动, 激励他们帮病人做事情、给病人添欢乐;在《我会学习》一课教学后, 我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天能坚持学习, 做到画一个☆, 每周都进行评比。学生优良的行为在激励中实践着, 良好的习惯在自信中坚持着, 健康的道德价值在过程中形成着。

生活就是教材, 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 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 面临着各种关系, 他们有各种困惑,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要学会去判断, 去选择, 去认识, 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 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2

——国培培训心得

横联中心学校 王学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以《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为题谈谈我的收获与感悟。

一、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这次国培任务:(1)走出横联,开拓视野;(2)走近专家,专业成长;(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次我带的问题是:各地名校在新课改的基础上纷纷提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比如杜朗口模式、洋思经验等,并且我们有些学校也在学习和模仿这些做法。我在思考,课堂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效?模式就真的能提高成绩和质量吗?

二、聚精会神听报告,在学中思、在思中悟

在这次的国培学习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学者们理论的高深、语言的精辟、思维的缜密、研究的执着,他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交流互动的方式把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一一揭开。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智慧、从专业发展到心理健康、从师生关系到文化体育人、从备课上课到评课说课、从有效教学到课堂生成、从教学艺术到教育科研„„每章节报告都给我以心灵的震撼,碰撞出了一串串的火花,使我重新梳理了自己三十年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次次地产生共鸣,迸发出一股股专业成长的冲动。记录了专家讲授的内容框架,记录了专家的观点与我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起到共鸣的案例或做法,下载了精典课件,这样,使自己在学习时不断反思、及时梳理,在线交流。由于报告内容多,一时消化吸收不好,于是我就把那学习中碰撞出的一闪一闪的火花用文字记录在每天的研修日志中,不让他熄灭,然后再在实践中应用、验证,在同事间传播、燎原!

三、学习内容再梳理,感悟颇深、平台交流、共勉

感悟

一、当前课堂最需要什么?——“兴趣”

反思当前多数的中学课堂,为什么上课沉闷、无味,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缺失,甚至有些学生上课根本就不翻书、不学习。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使得他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不正确的理解;二是我们的课堂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我们的课堂激不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我们的课堂没有让学生产生惊异。细细分析,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只盯住学生的成绩结果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理念再超前、课堂模式再完美、教师设计得再好都是徒劳无益。因此,教师的智慧应在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自去发现、去总结。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感悟

二、学生课堂兴趣的提高需要教师干什么?——“智慧”

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招术”,“招”及办法,“术”及技巧。举一个案例:小学语文课上学习《葡萄沟》这一课,老师安排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多数学生回答“三句”,突然一名学生恶作剧似的高声回答“四句”,明明是三句可他回答四句,不理他吧是不对的,如何处理呢?(一位老师的办法:请你起立,在班内选三位同学分别读前三句,你读第四句,三位同学读完了,他没啥读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课堂上会出现防不胜防的难题,如何处理就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处理得当不仅会提高教师的魅力,还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崇拜,自然就会爱上这门学科,增强学习动力。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才会在课堂上应用自如,左右逢源。其二:教师要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如何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呢?或许有很多种回答,这里有金忠明教授的三句话不妨一试:(1)把自己当学生——保持学生心态,做到自我更新;(2)把学生当自己——换位思考,再下结论;(3)把学生当学生——要有学生立场,用学生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4)把自己当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学生代替。

感悟

三、教师课前应准备好什么?——“预设”

我认为课前教师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

1、教什么(内容)?——一是对照课标确定重难点,二是对照学生,学生已经懂得不教,只教不懂得;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只教如果你不教学生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学生会有进步和发展的。

2、怎么教(方法)——注重说话的方式才、语气,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等等都是习惯的开始

3、教到什么程度?——应考虑学生的素质、课标的要求等。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应学会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

多年的听课和与教师交流中得出,当前的教材编排呈点状结构,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再加上教师受传统备课框架的束缚,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演绎教材和教案、演绎情景与活动的现象,没有整体框架结构。她提出课前准备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一)把所教学科内容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

(二)从整体上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

(三)根据结构关系对教学进行系统策划;

(四)估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有处理预设。

只有这四个目标实现了,才能高质量地回答上边李政涛教授提出的“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感悟

四、我们的课堂应追求什么?——“实在”

每个老师每天都要上课,即“家常课”,也都听过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公开课,如果把公开课比作教师的一顿“大餐”,那么家常课就是一顿顿的“家常菜”,一日三餐,天天不少。相比较而言,公开课最炼人,先上初建课、评课、再上重建课,反反复复加以锤炼,终于破茧化蝶。但公开课上的好不一定是自己的智慧,一名教师不能依靠一个学期的一两节公开课就能成长起来,重要的还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加以磨练才最有效。而家常课最养人,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在,实在存有缺憾,实在在于生成。也就是说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生成的课才是好课。

感悟

五、课堂上教师应充当什么角色?——“二传手”

我们都明白,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的过程。在我校实施的“三环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堂的确动起来了。而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要求教师在收集处理学生“动”的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着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和推进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有效的互动,学习就可能变成一盘散沙,教学也将失去意义。更明白地讲,教师就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把到手的球(学生的问题)想办法传给队友(学生),而不是“扣球手”,发现问题直接讲完,自己把球扣死了,学生也就没戏了。

感悟

六、课后还应该做什么?——“重建”

对教师而言,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画句号,而应是问号或省略号,课后教师应结合自己课堂上的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与重建。一是哪些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对课堂上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或学生的状态比较满意的有哪些;二是教学中哪些地方的处理不太满意,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三是怎样使问题得到解决和改进,有哪些具有针对性的重建措施和策略思考;四是课上有哪些资源捕捉和利用的巧妙,作为下次课前预设的选择等。有人说,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能成为好教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的教师很有可能就成了名师,说明这一重建的过程可以使教师的观念不断得到更新,日常教学不再成为传统的重复性实践,取而代之的就是充满智慧和创造的研究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有可能。

四、感悟过后思行动,在实践中前行。

反思多数教师的工作现状,可以用“透支”两个字来概括,也就是我们不仅透支着银行的透支卡,还透支着我们的体力、精力甚至是亲情这使我们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做着很多与教学无关的无用功。上周例会,段校长问:为什么我校的三环自主推进有困难?我认为原因还在我们老师这里,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不仅透支了上面的东西,还透支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积累。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好。为此,做为数学教研组长,我想与老师们一起,尽快把教学资源库高质量的建好,做到教案、课件、测验相对应,真正实用,作为最初的教学资源。力争在新学期开学每人一套整理好的教案原版,在教学中直接进行二次备课与课后重建,然后再完善保存,如此循环省去了匆匆忙忙写教案、东奔西跑打教案的麻烦,而把精力转移到课堂资源的捕捉、利用与生成的技巧上,为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三环自主理念的核心目标而努力。

“一个人走路可以走得很快,许多人走路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再成就学校发展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未来呢?

通过培训回来,使我真正认识到,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对学生来说,课堂应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这一目标只能靠我们教师才能实现。对教师来说,要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这一目标只有靠实践的积累、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才能实现。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教师如果爱教育,就要使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自己,就要在课堂中好好地栽培自己。让我们放下包袱,忘却教师的苦恼,不争利于市,(因为我们不是商人)也不争名于朝,(因为我们不是当官的)那就争福于教吧。(因为我们是一名老师)!

让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篇3

一、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这样生动形象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境。上课时,我带了8颗桃子,对学生说:“老师这儿有8颗桃子,想奖励给昨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丽丽和进步比较大的淋淋,我该怎么分呢?谁能帮帮老师?”学生最喜欢帮老师解决问题了,这样一问,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既让学生对8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上进行了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和友爱。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是数学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学生对数学定会兴趣倍增。

如,在学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让每个学生去超市摘录5种商品的价格(5种商品价格不同,且都为小数),然后每两种商品的价格比较大小,最后再把5种商品的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没想到,这项作业是学生完成最好的一次,正确率为百分之百。这类作业,来源于生活,完成时也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还有,在学了“角的认识”后,我利用课余时间,领学生一起到校园里去找“角”,学生兴趣盎然,去操场找,去食堂找,有的甚至跑到厕所去找。更可喜的是,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他找到的角大小不同.根据学生的发现,我顺势讲了“角的分类”——钝角、直角、锐角。这下,学生又把重点放在了角的分类上,“老师,我找到3个钝角。”“老师,我找到5个直角。”……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活生生的数学,同时,也让他们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让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 所以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杜威则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去展开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入学习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上课之初, 教师可创设出生活情境, 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去.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 我们可以以身边常用的作息时间表为例来谈一谈一天之中每一个时间点与同学们所在地点相对应形成的函数图像,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内容, 由此, 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函数图像, 然后通过一天中时间的变化与地点的转移形成的图像, 明白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

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开头, 学生没有畏难情绪, 容易在老师的带动下进入到学习中去, 而选取身边的最熟悉的情境, 让更多的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现象很普遍、数学问题很简单, 这就为同学们的进一步探究开了个好头.

二、创设数学情境, 提供思维方法

生活情境是教师为让学生进入到数学问题中而为学生创设的, 一般要学生自己去经历、理解、体会, 要适当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情境的设置不只限于上课之初的创设情境去引领学生发现问题, 而是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我们也会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 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 我们知道这一知识点比较枯燥, 如果我们把它与生活相联系, 就会生动起来.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现成的道具来作具体的分析:教师准备出一小袋硬币, 倒在讲台桌上, 问哪名同学可以快速地帮老师数清这一堆硬币到底是多少钱.一位动作极快的同学跑到讲台前一个一个快速算起来, 稍后, 另一名同学马上大声说:“不能一个一个地数, 把它们分分类, 分类数快.”听到这样的声音, 老师把数了一会儿钱的同学换下, 让这名同学上来数, 只见这名同学把不同面值的硬币分好类, 再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 把5角的2个2个地拿出来, 很快桌子上出现三份:一元、五角和一角的.

生活情境当堂演绎结束后, 老师启发大家:生活中有分类法, 在数学中, 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合并同类项.接下来再让大家做合并同类项的题, 大家从算理上已然将它具体化了, 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 同时也对这种思维方式熟悉了.

三、探究数学问题, 联系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苏教版新教材更体现了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而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一定要将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创设数学情境, 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的实际意义.

我们初中阶段接触的一些买票、乘车等问题中, 同学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明白了买票时当有团体票、成人票、儿童票等多种方式可选时要通过选取最省钱的一种;而乘车时要照顾到所有人都能坐上车等.我们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所以解题过程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智慧的挑战.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对教学知识本身进行周密思考与精心设计, 起始的导入教学内容的创设情境要有生活意义, 能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 同时又具有简洁省时的特点.中间启思的教学情境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去启迪思维, 让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同时将这种思维方式具体呈现出来, 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取之于生活实际的问题须考虑现实因素, 这样才能使问题的答案更合理.

因此, 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之中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并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渭义.走进新课程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本土文化是管理成长与发展的土壤 篇5

现代管理史上曾产生过两个著名管理体系,分别成就了当今世界两大经济巨头。一个是20世纪初期泰罗的“科学管理”。泰罗建立在工业大革命基础上的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后来居上,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英国。另一个管理理论是20世纪中期日本的“精细管理”,它促使日本一批大企业成功崛起,经济一路领先,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地位。泰罗科学管理与日本精细管理之所以能对本国企业和经济发展起到如此大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他们抓住了特定时代经济背景下本国所具有的文化本质。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当企业整合外部资源,进行并购重组时,如果不熟悉当地文化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据统计,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失败,只有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战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70%是由于人员之间的跨文化沟通。可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已成为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转型的中国呼唤商业文化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管理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来发展的是农业文化。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把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推行体制改革,探索企业管理。1993年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至今不到历史。我们正在用20年走西方现代管理1走过的路程。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期,探索中国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这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前相比,我们的企业管理是有了很大进步。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作为市场经济之根本的文化氛围与基础还没有真正确立,诚信机制和各项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具体到个人而言,职业化的意识、团队意识依然很薄弱,这些都是当代企业以及企业家在管理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商业文化作为中国现代企业和经济管理孕育与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它的培育和完善将对中国式管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企业内部管理文化和外部环境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商业文化环境的建设有赖于每一个市场主体企业或个人的努力。要建设基于本土文化的中国式管理,需要我们从各个层面培育适合管理思想诞生的商业文化环境。

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管理:契合、融合与整合

我们强调中国式管理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和转型期的特定社会环境,但并意味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借鉴与吸收的拒绝。事实上,中国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风格与西方以“事”为中心的规范标准化的管理风格正在相互融合。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需要站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审视、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讲,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必须做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所谓全球化,就是有全球视野能吸收全世界优秀管理思想、理念,能学习与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工具;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深刻领会本土文化的精髓,探求我国转型期经济的内在特征,思考本管理所面对的人性特征。这其中,要做好三个“合”,即契合、融合与整合。

契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前提是自身的业务定位必须准确。因此,本土企业的市场化意识的增强将集中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环境契合、与客户的需求契合。

融合:融合主要是指理念、文化层面的中西融合、古今融合,一方面要深入地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商业诚信意识、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同时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意识、“以和为贵”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整合:由于我国独特的企业发展之路,造成了本土企业管理理论落后于实践,为此,需要努力学习、消化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工具、方法,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管理实践,不断创新突破,真正做到西方管理理论与本土企业实践的真正结合,从而优化与提高本土企业内部的运行架构及效率。(祝波善)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也应用于生活,创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也是积极地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在枯燥乏味,而且还是充满生活味的、有趣味性的。生活中有很多涉及到数学知识的实例,比如说我们上街买东西时需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的时候需要画出图纸等,因此,小学生既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也要学会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主要围绕着生活化的教学展开,具体分析见下,希望给其他的数学教师带来一些帮助:

一、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将生活和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思考一下应用三角形的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接着,教师再将原理说出,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比如生活中照相机的支架,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此外,数学问题也可以和生活中的销售问题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利润”的相关问题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些数学知识和商场售货问题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利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在习题和课后作业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地看到学习数学的意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当中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的主旨指的是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将生活中潜藏的数学知识挖掘出来,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更加的亲切。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相关的数学现象进行适当地想象,将可能地让生活情境重现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班级想象成一个他们所生活的地区,每一个学生则代表了一个地点,接着,教师再及时地引入位置和方向的知识点,让学生描述其所在的具体位置,这样能够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也便于学生真正地做到学有多用,还能够间接地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才能更使得数学学习趋于生活化,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应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图画、场景等。例如,在探究“角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找角的活动,可以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让学生从实物中去找角,然后再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找角,最后让学生到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找角。这样的教学,遵循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数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目标也就能够很快实现了。

四、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去想问题,这样的教学也便于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不是正方形的呢?”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够说出原因:因为圆形盖子美观好看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他们:“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这个时候,学生们也能够及时地联系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就不会掉下去”这个结论。教学时,教师经常这样指导学生,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的知识与数学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既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既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又能真正地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总而言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是需要教师认真地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结合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知识,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认知水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常提醒学生自觉地把一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

[2]卢晓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38).

[3]李丽华.找寻生活中的数字: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8).

[4]缪亚红.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Z1).

[5]沈丹丹,郭芳莉. 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过程、特色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0,07:102-106,112.

牛雪莉 家是幸福的土壤 篇7

一篇文章写出来的主持人

内蒙古姑娘牛雪莉本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在学校里踏踏实实地当老师,可是命运决不可能放过这块做主持人的“好料”。

直到遇到来自四川的老公,牛雪莉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变化。为了追随爱人,她放弃了教师的工作,来到成都。“我从小就喜欢舞台,喜欢聚光灯,也曾幻想过能成为一名主持人,但仅止于幻想。”主持人这个职业对于曾经的牛雪莉来说,只是个梦想,遥不可及。

但是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很快,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1996年牛雪莉来到成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报纸上刊登了成都电视台的记者招聘信息,这是成都电视台建台以来第二次大规模面向社会招聘。牛雪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游记,飞扬的文采,打动了电视台高管,她成功应聘上了。

“我是个天生好奇感很强烈的人,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渴求。虽然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视台主持人的职业,但我有相当高的热情来探究它,学习它。”进台后,牛雪莉从最基层的电编开始做起。

我很幸福

为了爱人,千里迢迢从内蒙古来到成都。牛雪莉说:“现在的生活,我很幸福。”如果当有人问她那个问题“你幸福吗?”,她一定会特别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幸福。”

牛雪莉认为,幸福是个比较值:“幸福是对此刻状态的一种评述,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会觉得很幸福;吃到一种美食,我也会觉得很幸福:和爱人晚饭后出去散散步,也是一种幸福。”幸福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状态,它不是能用具体的条款来表述的东西。

牛雪莉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老公,看见妻子每天为了工作而忙得不可开交,他也曾提出过让牛雪莉辞职,在家里轻松地生活。可是牛雪莉认为,只有在工作中的自己,才是最有魅力,最幸福的自己。对于她来说,家是幸福的土壤,而工作是一种幸福的养料。

Q&A

主持人的关键词

A=《成都女报》A=牛雪莉

Q:作为一名有着16年主持经历的资深主持人。请你对自己的职业做出一个解读。

A:主持人必须同时具备这几个关键词:有社会责任感的、美好的、能传递信息的。这3个元素缺一不可,所谓“美好的”,是主持人必须向社会传递出美好的、向上的态度。著名新闻人华莱士去世后,让我开始思考主持人的职业寿命,其实我认为主持人不是传声筒,而是一个理念的传达者。

Q:媒体人的压力非常大,在16年的生涯中,你有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A:这个工作早已深入我的骨髓,怎么舍得放弃?主持人这项工作于我已从最初的喜欢,到现在变成了一种责任,我无法割舍它。

Q:主持人这个职业,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A:当主持人之后,我的表达欲望变得特别强,喜欢与人分享,而且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善意。

Q:在采访中,你最怕遇到哪种情况?

上一篇:高增值环节投资下一篇:挖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