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2025-01-06

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共12篇)

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篇1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 而语言离不开环境, 离不开实践, 一旦离开了环境, 就成了无源之水。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 “教育即生活、即生长, 即经验改造。”当学生在学校学习时, 课堂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就占了主导, 教师组织一堂怎样的英语课, 是学生是否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作为教师, 利用一切机会, 帮助学生拓宽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环境, 努力寻求一种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的生活化教学, 让英语教学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 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沉浸其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 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呢?《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 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努力创设情境, 让孩子学会从学习中体验生活, 理解生活, 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日常生活中, 到处都充满着英语,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英语问题。在教学设计时,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引出英语问题,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

案例一: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很多同学有过亲身体会, 对感冒, 头疼这一类很熟悉, 很容易对这一话题产生兴趣并展开讨论。

1.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stomachache. You shouldn’t eat so much next time.

2.What’s the matter with Ben?

He hurt himself.He has a sore back.

He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3.Do you have a fever?Yes, I do.No, I don’t.I don’t know.

4.Does he have a toothache?Yes, he does.

He should see a dentist and get an X-ray.

5.What should she do? She should take her temperature.

6.Should I put some medicine on it? Yes, you should No, you shouldn’t.

案例二: 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在这一单元中, 学习的是一些食物的单词, 比如noodles, mutton, beef, cabbage, potato, tofu。人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物,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 能掌握以下句型, 学会订餐或叫外卖等。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1. —What would you like?

2.—I'm not sure yet.Are there any vegetables in the beef noodles?

3.May I take your order?

4.—Can we have two bowls of beef soup then?

—Sure.What size would you like?

—Medium, please.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问题, 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 从身边的事物引出英语知识, 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 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生活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英语知识,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 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言来源于现实, 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英语交际问题的过程, 而课堂则是这一过程得以实施的主阵地。

案例:

谈论做家务, 及如何有礼貌的提出要求。

1.A:What kind of chores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B:I did the washing.

take out the trash make dinner

make the bed do chores

fold the clothes do the dishes

clean the living room sweep thefloor

2.A:Could you please...?

B:Yes, sure./All right./No problem./Certainly.

Sorry, I can't.I have to do...

Sorry, I can't.I am doing...

让学生回忆上周所做过的家务, 把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但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搬到课堂中来,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然后深化课堂教学, 进一步展开讨论Do you think children should do some chores at home?

Why or why not?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定要真实地再现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英语就在自己身边,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形成融洽、民主、团结和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 让他们学得主动, 学得愉快, 学得成功。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英语课堂, 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英语现象。学生不仅要用学到的英语知识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还要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些, 在课后老师可设计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如收集英语知识、写英语日记等等。

案例:

1.Talk about “What does he do every day?’ and use these phrases: do chores, do the dishes,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rubbish, fold the clothes, do the laundry, clean the living room.

2.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rubbish? Sure. / Sorry, I can’t. I have to finish homework first.

3. Do you do these chores at home? Discuss them with your partner.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chores like this:

A:Could you please...?

B:Yes, sure./All right./No problem./Certainly.

Sorry, I can't.I have to do...

Sorry, I can't.I am doing...

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努力创设情境, 让孩子学会从学习中体验生活, 理解生活, 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1.如何编制考查生活题

(1) 编制考查“提问”能力的生活题。提出问题是任何探究的首要环节, 可以给出一个生活情境, 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根据要求用英语提出问题。

(2) 编制考查“分析”能力的生活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能力, 给学生提供生活常识中未学过的英语现象, 然后让学生分析之后用英语解决问题。

(3) 编制考查“阅读探究”能力的生活题。此类题首先让学生阅读生活中模拟探究过程的实验, 文章的内容一般是学生未曾接触过的, 问题应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应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4) 编制考查“应用实际”能力的生活题。该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将英语知识用到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使知识与方法活化。语言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生活, 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观察, 思考问题, 有效解决语言知识学习向语言运用过度脱节的矛盾。

2.体现生活化的英语练习题。

作文:Write a travel diary (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Where did you go?

Whom did you go with?

What did you do?

Did you learn anything?

学生能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并能够留意生活中的英语, 学会了用英语的眼光去看问题。

让生活走进初中英语课堂, 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英语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 学习生活中必需的英语。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激起生活的激情,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 从而促进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能力,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吕世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中国人事出版社.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5]王一竹.以情动人——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J].陕西教育.

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篇2

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处处关爱学生,帮助和引导他们的人生道路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和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刻保持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了解他们的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既做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将再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带进教室,要时刻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教与学的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教学状态,让每一节课都拥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时刻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帮助他们加深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苗的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然而,热爱读书需要一种氛围,氛围要靠我们营造。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的读书热情,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呢?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处理,要善于发挥我们教学机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教学心态。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

如何营造生活化的科学课堂 篇3

关键词: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99-01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倡导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其实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课堂是指科学课堂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如何营造生活化的科学课堂呢?

一、走进生活,使科学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如“改一改”,四年级下册《蚕的一生》这个单元,根据我们北方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观察桑蚕改为北方常见的柞蚕。又如 “新的生命”单元,教科书中安排的是用南方比较常见的“油菜花”来解剖,了解花的结构。我也是采用“改一改”的方法,把“油菜花”改成了我们北方比较常见的在四月末开花的“桃花”,这样才可操作,否则对我们而言是不可操作的。在课上,学生用桃花进行解剖,了解到了花的结构。不仅知识上有所收获,技能上的收获更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二、走进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对科学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每次上课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生活事例引入课题:如在教学《溶解》一课时,我结合流感,提出:“早上我上班着急,但要喝板蓝根药块预防感冒,怎样让药块溶解快?”泡板蓝根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建议:“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药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讨论中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教学过程生活化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生活情境”出发,是值得深思的,而这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混淆并带来困惑的地方。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一些问题、一些实验操作或图片、网络等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作为老师,始终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关注点。

在学习“彩虹的秘密”时,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散成七色光,那七色光可以合成一种颜色吗?学生对这个内容特别感兴趣,我适时抓住学生这个点,上了一节“课外课”。

我就利用补充材料里“牛顿盘”的制作材料,做了“牛顿盘”,又上了一节“课外课”。从彩虹的颜色、成因出发,再到把七色光合成白光,再到“牛顿盘”的制作,学生热情高涨,做的也不亦乐乎。可见,学生感兴趣的会很爱学,也会学得很好。

3、课堂思维生活化

作为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

例如在理解植物“茎的运输作用”时,因为茎内的小管子是没法看见的。我就建议学生想一想家中的上下水道,上水道把自来水运输来;而下水道把脏水运输走。茎内的许多小管子就像我们家里的上下水道一样运输水分和养料。

三、走进生活,使探究材料生活化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如,在教学《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我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酸奶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而且在探究各种各样的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时,我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酱油、油、老酒、醋、可乐等,这些是学生每天在接触的液体,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就更觉非常熟悉而且亲切。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篇4

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预设要实现生活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扮演导演的角色。教师导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学生演的效果。要想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 备课预设时教师必须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指导, 把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知识置于社会生活中重组构建。

首先, 教师备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生活化。在三维目标确定中, 知识目标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化感知和生活化体验;能力目标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情境出发, 自主思考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再塑体验, 升华认识, 形成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品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 预设教学过程要生活化。教师备课时要最大程度挖掘教材与生活的黄金结合点, 预设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考虑与生活层面接轨。特别是预设选取的素材上更要实现生活化。现实生活像个万花筒, 一个用心的教师, 置身生活, 一定会领略其中的精彩。知识源于生活。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思考社会现象, 积累社会生活知识, 如此在课堂上应用举例才能得心应手。用身边的事实说话, 才会避免政治课堂假、大、空的毛病。再者目前的教材在呈现知识时, 往往都有举例, 但有的例子明显滞后。教师备课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做到有取有舍, 尽可能从生活实践中撷取学生可感可知的生活实例。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事例, 充实教学, 如学生喜爱的影视、体育、歌曲, 身边的各行各业、各类人物的事例, 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 充满了变数。政治课堂教学又是一个辩证的否定的过程, 是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教师备课环节的生活化预设, 有时会被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打乱, 这时, 只要教师秉承由生活现象导入, 实现生活化教学, 最后回归生活的原则,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就不难实现。

二、由生活化情境导入, 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开始体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生活现象导入, 能给整堂课奠定生活化基础。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 可感可知的生活现象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高二讲授“供求影响价格”内容时, 恰逢春装上市, H7N9病毒盛行。开始上课, 我便问学生:“最近有人逛街吗?”一谈逛街学生就立即兴奋起来,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我问:“观察羽绒服的价格变化了吗?买的人多吗?”学生答:“因为天热, 买的人少, 羽绒服大降价。”接下来问:“最近你们家的餐桌上鸡鸭等禽类肉食多吗?这些肉最近的价格怎样?”学生答:“因为害怕染上H7N9病毒, 家里很少买, 鸡鸭等禽类肉食也大降价。”再问:“两个现象共同反映怎样的经济学道理?”学生经过辩论不难得出结论: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价格。追问继续:“大量捕杀, 目前鸡鸭等禽类出现生产断层。设想3个月之后其价格会怎样?这说明什么经济学道理?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立即进行小组讨论。因为我校旁边有一草莓园, 学生结合草莓大量上市前后价格变化, 很容易得出结论:生产的供给影响商品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学生由真实生活体验, 生成“供求影响价格”的认知结论, 水到渠成。以学生生活体验代替教师说教能提升课堂教学价值。

三、捕捉身边多样的生活境情, 激活教学内容,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生成的生活化。

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实质就是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过程, 师生情感的交流, 必然充满生活气息、人文气息。教师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引导学生体验求真、求善、求美、求实的生活, 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实践中, 政治教师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模块特点, 提供生活化情境、案例、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判断;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捕捉生活情境, 进行提炼、思考, 作出判断。教师只需做那个黑夜里手擎火把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自主设疑, 自主探究生成知识。例如我在讲授《世界文化多样性》时, 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收集邳州独特的文化如邳州剪纸、农民画, 一组到邳州的西餐厅观察人们的用餐习惯, 并与自己家的用餐习惯作比较, 一组搜集邳州柳琴戏精彩唱段。学生搜集后自主整理,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展示。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由于搜集的是身边的文化现象,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 实效性的教学价值得以体现, 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到抽象的道理。

生活化教学是通过生活素材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因而要求所选的生活素材要让学生可信, 时空上不要离开学生太远, 否则只能加重学生对政治学科“学而不信, 信而不行”的思想, 提升课堂教学价值也只是空中楼阁。如在讲授“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 在第一个授课班级, 我列举袁隆平和疆独人物热比娅的价值观进行对比, 导致学生认识不到位, 认为只有大人物的活动才得以体现, 学习主动性下降。为此在另外一个班级教学中, 再讲授这个问题时, 我把我校援疆教师于春红, 一腔热血洒疆土的事迹, 与我市某位教师为一己私利, 胁迫学生去其家中上课被通报批评的事件作对比。最后设疑:“同样的教师, 不同的选择, 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哲理, 你能分析说明吗?”选取学生身边真实、可信的人和事,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身边的事例, 学生信了, 也愿意学了, 个个踊跃发言。共同讨论结果, 学生领悟到价值观对人生导向作用, 渗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方方面面, 促进学生思维深化拓展。

四、应用生活化的实践,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增强生活体验, 实现情感升华。

生活是学生学习政治的大课堂, 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必须体现“政治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的思想。生活化教学是把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实践中。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要培养学会生活的人。教育实践告诉我, 只有生活化的实践, 才能让学生愿意走出课堂, 亲临生活一线搜集整理信息, 反思实践与课堂统一, 实现情感升华。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 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的绝佳途径。

如我在讲授《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 为了更好地实现预设的情感目标, 在教学最后, 我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即兴演讲活动作为实现目标的作业, 题目是“假如我是居委会的大妈”, 要求之一是围绕生活主体。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演讲涉及的生活细节非常多。我觉得我们的社区居委会人员要真的能像学生设想的那样做, 我们生活的社区想不和谐都不行。平时我更多的时候听家长抱怨孩子不懂家务生活, 其实, 是家长、老师缺少给孩子思考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远不止此, 我也经常给学生布置看电视新闻的作业, 课堂让学生用教材的理论解读看过的时政新闻, 这远比让学生做政治试卷来得容易,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 学习政治的兴趣会更浓厚, 生活化教学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总之, 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理念必须贯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始终。从课前的预设到课堂探究讲解, 直至最后的作业布置都牢牢把握住生活主题, 将思想政治课堂全程植根于生活土壤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调查、探究等形式自主完成知识建构, 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品质。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的学识, 更提升学生的修养, 真正实现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实效性, 彰显和提高政治课堂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董宝良, 主编.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10.

[3]袁春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浙江师范大学, 2011-4.

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篇5

摘 要:在语文的新课标教程里特别要求老师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高尚情操的培养,并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那么,应该怎么创造这样的一个教学、学习氛围,来让学生在一个好的环境氛围里面能够逐步充实自己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氛围

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对于老师们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其教学效率,无形之中可以帮助老师更容易完成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小学生,根据他们的情趣、爱好为主,来适当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在课堂中,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就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经过研究实践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课前准备

上课前,老师应根据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们的优缺点、爱好等等,充分了解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以便于能够很好的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了解学生,还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还有其它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老师应关注当今小学生的的整体心理走向等公共的兴趣爱好等,就所谓跟着时代走。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小学生们也跟以前的也会不同,接触的东西多了,眼界开阔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会超出老师的想象。所以,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多一些合拍,少一些尴尬。

二、课堂伊始

在每节语文课上课后的前几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有趣的对话、一个笑话、一首歌的对唱、一个游戏等等,给学生一开始就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过度到这节语文课,并且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处于贪玩好动的时候,几分钟就从下课疯玩的状态一下转到课堂有点难度,老师可以适当多花点时间来帮学生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

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调动课堂气氛

讲课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会显得课堂没有一点活力,学生也容易走神。在讲课过程中加一些互动、动手操作实践之类的,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一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说,儿童们动手操作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就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会帮助他们各项能力的共同发展。动手操作其实也就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小学生可以通过操作使该学的东西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口语互动、动作互动等都能够使东西简单化,不仅将知识简单化,还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师生关系要和谐平等,给学生亲切的感觉

很多学生都会对老师有畏惧感,或是一种现象,也或许是老师自身的问题,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很畏惧,想要营造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老师不能时时刻刻在学生面前都板着脸,应该微笑面对学生,给予学生一种亲切和蔼的形象,这样学生就不会有畏惧心理:学生犯错时,不要劈头盖脸的骂,要用心去跟学生讲道理,教给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什么好什么坏,让学生慢慢培养自我约束、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应微笑的面对学生,这个简单的动作会对课堂氛围所很大的调节作用。老师给学生们树立一种和蔼可亲的形象,减轻学生的压力。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不要老师以老师、长辈的口语跟学生交谈,要像朋友一样谈心似的,有很多事情学生都会有勇气跟你说,而不是藏着掖着,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等都会有所帮助。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是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得让自己快乐、愉悦,然后把它带给学生。

五、设计能够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环节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创新实践能力,改变了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形态,所以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应试教育时的课堂只有老师在讲台上的独角戏,也是以老师为主来贯穿整节课,而素质教育的课堂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学生、老师都是缺一不可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是越来越主动,并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该改变之前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创建生动有趣的课堂,设计一些有趣的、开放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气氛。另外,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一方为正一方为反来进行辩论,让学生大脑转起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能力、竞争意识,让学生们懂得合作、竞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活动会给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语言诗意;导入诗意;氛围诗意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而语文课堂更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地方。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行为等,更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演绎。

一、语言的诗意

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对教师语言修养要求的严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于漪老师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语言的诗意包括导入语、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连贯得体等方面。

导入的方法很多,但语言平淡的导入很难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教学状态。因此,激情而富有诗意的导入语,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在一年夏天上《故都的秋》公开课时,曾这样导入:“随着气温的一天天升高,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个容易让人烦躁的季节里,我们特别怀念秋天的凉爽。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对劳动者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对诗人来讲,‘秋风秋雨愁煞人’,令人愁绪满怀,惆怅不已。‘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对浪漫缠绵之人的真实写照;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流露出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之人的真实心声。那么,在伤感文人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老北京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文《故都的秋》。”我的话刚结束,掌声就响起来了。当然,采用什么样的导入语要视文章的具体内容而定,若无视实际情形一味追求诗意,倒有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尽管每位教师手边都有一本教学参考书,但对文本的解读却可能因人而异。如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笔者完全抛开手边的资料,对诸多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现摘录如下:“生命是一次次的相遇,像大海的浪花轻轻触碰,或者涌向更深的生活海洋,或者搁浅在沙滩上,听远方的浪花把欢乐歌唱。不能否认杜十娘对爱情的等待,在长年的烟花生涯中,这一分期待因为深深地埋藏而缠绵悱恻。可是,谁能断定她遇到的下一个就是可以共享生命欢乐的人呢?所以,当李甲与杜十娘初次相遇的时候,命运之神已经在他们背后不露声色地浅笑。从来的缘分都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最初的相遇可能埋藏着最终的擦肩。在感情的荒漠里应该盛开爱情之花,可是,有谁会来浇灌?在玫瑰的庄园里应该存放珍惜,可是,又有谁会来体验?爱情成为甜蜜的毒药,相爱多年心也许依然遥远……”

至于教学语言的连贯得体,这更是应该做到的。钱任初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八戒”:戒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戒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文理不通的病话;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戒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虚话;戒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戒干巴枯燥、平淡无味、催人欲眠的梦话;戒挖苦讥笑、趣味低级、不干不净的粗话;戒陈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浓的套话。若能做到上述“八戒”,真的可以称得上诗意了。

二、氛围的诗意

氛围的诗意指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积极、有序、热烈、活泼的课堂生态。氛围的诗意是以语言的诗意为基础的。语言的诗意主要是指教师素质、教师主导地位所产生的影响。氛围的诗意关注整个课堂,它不仅包括了教师语言的诗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激励下有意识的语言更新,师生的情绪状态、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会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等等。

张志公先生曾说:“任何一门学科的成功的教学,都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相结合的成果,语文教学尤其是这样。”要做到语文课堂有一种诗意的氛围,教师更要讲求艺术性,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一点特别重要。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专注地听,还要激励他们积极认真地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论处,而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的亲和力在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中都要有所体现,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受鼓舞、有启发、得益处。除了相关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交流,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自己学生时期的经验感受、自己对流行时尚的看法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贴得更紧。

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还要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除了上文已经论述过的导入、语言,还有如提问艺术、应变艺术、结构艺术、板书艺术等。如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调适、图片的穿插、字体的美观、布局的得体等,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插入音乐。高质量的课件、行云流水的课堂语言,这一切岂不令人感到赏心悦目、诗意盎然?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除具有审美价值外,还有诸如认识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政治价值等。这些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审美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而要实现审美价值,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一种和谐的韵味。

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 篇7

一.表演课

《孟子》选读中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 讲述一齐人在坟场乞讨却欺骗妻妾是与富贵人欢宴, 而后被妻妾发现的故事。我先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 各小组自行组织演员并排演这个故事。有的小组把它演成现代搞笑剧, 有的小组则原汁原味把它搬上讲台, 学生的表演或夸张诙谐, 或惟妙惟肖, 大家都乐开了花。最后, 在笑声中我让学生总结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抨击了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的人。这堂课很好地抓住了该文段的可演性, 既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又让学生在愉悦中得到了启发, 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游戏课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瑰宝, 在复习成语辨析时, 我采用了两种当今综艺娱乐节目中流行的游戏形式:一是成语接龙, 一是猜成语。成语接龙就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或横行或竖排或斜线进行接龙, 接不上的学生就上台为大家表演节目。猜成语则让学生两两结对, 一个学生上台用动作手势或

生在与教师及与同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内化于自身。因此, 有深度的话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它可以有效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 在《泪珠与珍珠》的教学中, 通过学习和对话, 学生的解读涉及到了主题的几个层面:思乡之情、人生感叹、成长的艰难。但至此, 由于自身思维局限, 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似乎很难再往下深入了。于是, 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泪珠, 滚动的珍珠, 心灵的感动!你曾过有多少次的流泪, 它们于你的成长有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具体的触发者提示性语言来表达一个成语, 而台下的另一个学生根据他的表演来猜测对应的成语, 在规定时间内猜对成语最多的那一对学生胜出, 奖品则是本老师的一副涂鸦之作。一堂原本单调、枯燥的语言教学课, 就这样变得趣味盎然。

三.歌唱课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中有“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一段要求背诵。对于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 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快更容易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它。于是在这堂课上我做出了一个尝试, 让学生用熟悉的歌曲旋律来唱这段文字, 看谁谱得好, 唱得好。我身先士卒地用台湾民谣《兰花草》的旋律演唱了这段文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 “小周杰伦”郑德福《菊花台》版的演唱获得满堂喝彩, 一致公认为最佳。这节课后, 经常能在班级里听到各种流行歌曲旋律的唐诗宋词演唱。我微笑着, 我明白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再也难不住这些孩子了!

四.竞赛课

《先秦诸子选读》范围广, 容量

点, 他们和教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充分的对话,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主题的解读逐步深入。

5、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还要及时调控对话方向, 使对话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

钱梦龙老师上鲁迅的《故乡》时, 有这么一段插曲: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 你们谁见大, 复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学生自主复习了一段时间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竞赛课:全班学生分为四组, 每组又各推举四个代表主答。首先是必答题, 分别有通假字、解释词语、选择句式等形式, 这一部分由每组的四个代表轮流回答;其次为各组代表抢答题, 包括解释词语、古今异义词、解释成语等形式, 这一部分以各组代表为抢答单位, 成员之间可以补答;最后是小组抢答题, 包括补充名句、判断句式、文学常识等形式, 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抢答, 得分计入本组, 总分最高的组胜出, 并颁发奖品———一袋奶糖。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好, 学生踊跃抢答, 高潮迭起。

上好一节快乐的课要做到两点:一是老师的精心设计, 和现实相结合, 让知识贴近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做到这一步, 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二是学生的积极配合, 这就要求师生间具备良好的默契度, 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认同和信任。两者相结合就能出现手舞足蹈, 生成“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成功的课了。综

谭新军, 教师, 现居广东肇庆。

过?

生: (齐) 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 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 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然是游离主题的, 钱老师及时调控对话方向, 宕开一笔, 引导发问, 使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 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回到了有序和有效的状态。综

营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篇8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人格的熏陶, 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 让他们学会应学到的知识, 思维得到发展。师生在朋友的气氛中共同创造和谐的学习过程, 整个课堂充满人情味。

一、绿色课堂是让情感充盈心灵的课堂

俗话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 感染学生的是情感, 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感。语文课是不能没有感动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教师仅仅是参与者。

那是上学期的一次课前讲演。班长Z悄悄对我说:“老师, 我讲演的时间需要15分钟, 行吗?”没等我回答, 她又追加一句:“我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看着她忐忑又期待的神情, 我报以微笑:“没问题, 如果需要, 再长一点也没关系。”她手里拿着厚厚的讲稿, 我用余光扫了一眼, 题目是:《和日本人的对话》, 和我的授课内容———《藤野先生》不谋而合, 这孩子真是用心良苦。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讲稿, 用时十五六分钟, 孩子竟一眼未看讲稿,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由于过度的激动, 孩子的脸通红通红的, 声音也因气愤变得嘶哑。同学们被深深地震撼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 坐在后排的几个女生还悄悄地抹眼泪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也因全情投入而不知所措。学生用真情创设如此感人的氛围不正是绝佳的教育契机吗?我决定放弃《藤野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就同学的这次讲演展开讨论。走进丰富的人生大课堂, 感受心灵与生活的碰撞、沟通、交融, 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 这不也是语文课堂的职责吗?接下来的课堂气氛热烈而凝重, 同学们的发言有的义正词严, 理智而客观, 没有人觉得可笑, 一切都显得顺乎自然, 我只是在孩子们义愤填膺、爱国热情高涨的时候顺势引导, 学生在一个平等、开放的平台尽情发挥, 倾情挥洒, 他们的个性飞扬起来, 他们的思维灵动起来。细想想, 这节课不像是一节语文课, 倒像是专家们批判的把语文上成了班会课、政治课, 但一堂课是不能没有遗憾的, 当学生的内心汹涌成一片大海, 我们只能因势利导, 顺势而教, 让学生放飞心灵, 释放情感, 学生的内心充盈的积极情感, 会使他们形成崇高的人格。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二、绿色课堂是让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

课堂生态和谐的基础是师生的和谐互动, 首先是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老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 一切顺乎自然, 老师顺势而教, 学生顺心而学, 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之中。

其次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互动。课本是老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之方舟, 老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 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不应把教材看成教本, 其实教材更是学本, 学生对教材才有真正的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

这学期我们班开展了“我也当一回教材的主编”活动, 首先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 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 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 装订成册。然后自己制定背诵计划, 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最后把自编的教材与全班同学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这次互动不仅给学生字词句段篇这些量的积累;还让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今精品和人生格言警句, 如同空气一样滋养学生, 如阳光一样照耀学生的心灵, 让每个学生的血液和骨髓里都充满着先哲们的生命哲学和人生理想。

三、绿色课堂是让生命呈现自主色彩的课堂

绿色课堂最高境界是以尊重个性, 关爱生命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应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 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

台湾一所学校校训的第一条是“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 初见时感觉怪怪的, 天下原本就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 即使是双胞胎!品味后感觉精彩, 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 每一个“我”独一无二, 快乐的人生是“做我自己”, 那为什么我们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呢?

班里有名同学L, 一贯以来我都把他看作一无是处的差生, 直到那次的语文课。我们讲孟子的名篇《鱼我所欲也》, 对于课文内容的核心———舍生取义, 教材提供给孩子的仅仅是译文, 舍弃生命选取大义, 大义的内涵到底有多深, 连我也没有真正思考过。但作为老师, 我习惯性地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失分, 别的无足轻重。于是, 按照惯例, 我就随机安排课堂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一个举手发言的是尖子生Y, 他悟性很高, 口才也不错, 对于此类题型的程式早已熟稔于心。什么惨死在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 面对特务拍案而起的闻一多, 还有贪生怕死的袁世凯、汪精卫, 正反对比举例论证, 不但内容符合我预想的答案连论证方法都与课文和谐统一, 我非常高兴, 认为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想就此收尾。这时L的同桌将手指向L, 示意我让他发言。我想这帮孩子肯定又要捉弄他, 反正时间来得及, 就牺牲L作笑料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吧。全班同学都选择了最舒适的坐姿注视着L, 等待暴笑那一刻。L结结巴巴地讲述:“那天我去人民广场滑旱冰……”见我怒目而视, 他赶紧解释:“老师, 我, 我妈同意了。”我不置可否, 他又接着说:“我路过银谷电影院, 看到一个小偷非常嚣张掏一个阿姨的包, 周围没一个人敢管, 我就跑上去告诉阿姨‘有人偷你钱包’, 小偷就被吓跑了, 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算不算舍生取义。”大家仍注视着L, 但没有人笑, 片刻之后教室里响彻热烈的掌声。那一刻, 这个所谓的差生脸上显现出难得一见的羞涩, 我真为自己刚才想拿他取乐的想法汗颜, 我示意请他坐下, 告诉同学们:“他做得很好,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秦皇岛会出现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他的名字叫L, 我们全班以他为荣!”

很庆幸, 这节课没在我们所培养的尖子生发言之后就结束, 反思自己不该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略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走进数学课堂 营造生活情境 篇9

一、低年级数学趣味化,营造趣味盎然的生活情境

低年级小瞠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课堂学习不丈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但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主动适应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在与学生进行教学交往的过程中,一是使用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有效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觉在与一个大朋友交往,自然产生了亲近感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二是反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形成直观形象的认知对象和教学背景,以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将呆板的课程活化为生动的动态场景,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师生,生生交往过程中。三是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开火车、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一年上册的内容《钟表的认识》时,为了增强趣味性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大的表盘,在认识了表盘和上面的刻度之后,请学生上讲台表演,学生的两个胳膊分别表示两个指针(提前告诉学生要把一条胳膊伸长,另一个胳膊缩短一些)。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可以任意指示整点和半点让其他学生猜。这样的表演并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之后,才能正确的指示出钟点。

二、中年级数学问题化,营造高效愉悦的生活情境

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发展,独立性、创造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也开始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老师应用开放的眼光,分板来自学生的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探究未知的领域。课堂上随时会生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问时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以及认知能力出发,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加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成他们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看“桥的世界”“自行车王国”……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三角形在幻灯片中跳跃着,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这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作用是不是特别大?”同学们急切地盼望着老师回答,老师并不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亲自去操作自己探究。教师指了指桌子上的学具,让学生们同桌合作,做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五边形,拉一拉,看看能发现什么?同桌开始了有序的合作,并小声交流着彼此的感觉:三角形怎么拉不动?由此,学生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性。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答案才是学生真正能理解的知识,这样种形式的课堂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高年级数学灵活化,营造平等和谐的生活情境

高年级学生出现了初步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能预见事物的结果。《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高年级学习负担增加,开始面临人生的残酷竞争有了压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他们对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十一册的《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钟表、自行车车轮、方向盘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圆形图片,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圆形实物。使学生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现在教材的内容也比较贴近生活,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处理,使得内容不再枯燥抽象,而更感性、具体直观,它所带来的是学生对一种亲近和喜爱。教材需要用理念参与加工,既需要老师将生活引进来,更需要老师让教材回归到生活中去,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获得成功的乐趣。

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10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灵动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现阐述如下, 求教于行家和广大教师。

常注“活水”, 使课堂灵动起来

一些学生、教师乃至个别语文教师认为, 语文课, 落几节或几天不上不碍事。这种观点或多或少表现出对语文课的轻视。究其原因, 可能是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连贯性有所区别;更主要的可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笼统宽泛, 抽象模糊, 致使教学方法缺少变化,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缺乏生气, 几天的课, 乃至几月的课, 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大同小异。

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博士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描写的奥秘”, 给我们新的启示。郑老师出示一幅鸭子游水图, 让学生当堂描写, 然后从学生习作中归纳描写的奥秘:明确描写对象, 不能主观臆测, 不要无中生有。

郑老师不是笼统地提要求, 抽象地作指导, 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验, 发挥联想和想象, 自由飞翔于写作的天空, 从而让学生逐步明确应该怎样描写。她这节课目标单一, 操作性很强,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大, 有实在的收获。但她并不停留在此, 接下来, 她还有一系列的训练步骤: (1) 要求学生将描写具体起来, 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刻画、描摹, 力求做到清楚、细致; (2) 指导怎样生动描写, 如何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经验, 进行第二次描写实践, 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 (4) 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 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 (5) 指导学生进行第三次描写实践, 在熟练运用描写方法的基础上, 追求写得更好……

围绕“描写”这一中心, 她设计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 这条教学路径是由一个又一个具有梯次性、又具有教学侧重点的步骤紧紧链接起来, 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整体, 因而她在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具体的感受, 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新的刺激, 新的信息, 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训练, 学生对描写的认识和感受, 从不知到知, 不会到会, 不精彩到精彩。而对学生而言, 尽管面对的都是“描写”这一训练中心, 但每一节课都是新鲜的, 都有“源头活水”注入, 因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的课堂焕发着教学的生命力, 显得灵动而趣味盎然!

让课堂常冒争锋的火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 它是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多纬度动态过程, 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共同合作, 师生互动, 参与教学, 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也大有好处, 更使课堂灵动起来。

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中, 学生在读“卿今当涂掌事, 不得不学”这一句子时, 出现了意见分歧。我就要求他们各人拿出自己的理由。有学生从句式入手, 觉得“不得不”这几字是双重否定, 应该强化处理。而有些同学不认同, 觉得应弱化处理, 语速比较慢。理由是:“强烈的语调, 显得急促、严厉, 没有回旋的余地, 而平时我们劝人, 都注意语气要稍柔和一点, 方能达到效果。”这两个学生, 一个从句式入手, 一个结合日常生活实际, 各有一番道理, 争执不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搜罗了一系列依据。甲方列举的理由:孙权是君, 吕蒙是臣, 他们是上下级关系, 说话语气可以稍严厉点。乙方查阅了“卿”字的注解, 反驳:“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一种爱称, “卿”字也说明孙权既作为君王的身份来劝, 也作为朋友的身份来劝说。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听到“爱卿”这一称呼, 可见, 孙权由于爱护、关心来劝说吕蒙读书, 不可能用责备语气来说这番话了……一时间学生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一句句出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中流泻, 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迸射, 双方争论非常激烈。这时, 我说:“双方的意见都说得有理,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不得不’这个双重否定呢?”一个学生思考了一下, 说:“这个双重否定是孙权强调学习的重要, 并没有自己是君主, 对方是臣下的严厉口气, 是比较舒缓的劝勉口吻。”这时, 我说:“是吗?”“是的。”学生们点了点头说。

这时, 学生的参与率, 发言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都很高,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引经据典, 查阅资料, 自觉做他们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让学生参与争论, 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发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使课堂灵动起来。

这时,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 而是一个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 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学生有多元思考, 教师应允许围绕主题的任何想法存在;学生对分歧点能够大胆质疑, 展开激烈争论, 在唇枪舌剑中磨砺思想, 在争锋相对中碰撞智慧火花。

我们教师只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争锋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就成为灵动的课堂。

要善于处理衍生意外, 化意外为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课堂意外也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 但如果处理得当, 意外也能变成精彩, 教学中的一些“茅塞”会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 灵动的课堂就在“节外生枝”中演绎。

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就遇到一个突发情况, 针对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的解读, 有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孙权不想让吕蒙成为博学之士?”

马上有同学附和:“对啊, 成为博学之士不是对行军打仗更有益处吗?哪有皇帝不想让自己的臣子学识渊博的……”

我大感意外, 并没有直接回答, 说:“针对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大家讨论一下, 好吗?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学生回答了:“对吕蒙来说, 一个大老粗, 起点低, 一下子要求他成为博学之士, 要求太高了。”

一个学生接着说:“古代的‘博士’是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他们的理解有误。”

同学们都点了点头。

话音刚落, 又一种意见产生了:“后来的‘鲁肃赞学’环节中不是证明了吕蒙能成为一个博学之士, 居然连饱读经书的鲁肃都刮目相看了吗?为什么说他不可以?”

一个学生接着说:“我认为孙权一开始对吕蒙要求低, 主要是为了不让吕蒙有畏难情绪, 就像我平时成绩不是很理想, 老师也不会让我跟班级里第一名的同学进行比赛一样。”

又一个学生说:“小时候我喜欢看漫画书, 现在喜欢看一些经典名著, 如果在小时候塞给我一本《红楼梦》, 我肯定逃之夭夭, 对于起点那么低的吕蒙来说, 先看看经书中一些涉及到战争描写的故事, 比如说《史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之类的, 这些对于带兵打仗的吕蒙, 也许就会特别感兴趣。这些书既是兵书, 又是文学著作, 看多了, 自然也会学识大增, 所以令鲁肃惊叹也不奇怪”

……

课堂上, 意见纷纷, 发言踊跃。

听课老师对这一生成内容很是满意。

这一“节外的小枝”虽然偏离了教师的预设, 虽然出现一些问题, 却是一束绚丽的花朵, 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虽然看上去局面有那么一点“乱”, 但学生有收获, 这种收获虽然不是教师预设中的成果, 却能充实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宝库, 他们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学得活泼, 课堂也就真正灵动起来, 成为学生思想活动的乐园。

我们不是常见到一些文科状元, 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得益于课外学习吗?并非来源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来源于教师的预设!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我也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教师不要惧怕这种意外, 随时具有应对这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妥善处理好这种意外, 只要使课堂灵动起来,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有所收获, 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意外就成为精彩。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因而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此时, 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 教师的设计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 应考虑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 采用一些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为捕捉、利用和转化生成性资源留有余地。超出预设的意外生成不仅不是异类, 更是精彩中的精彩, 是精彩之中最绚丽的风景。

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就是为学生构建一个灵动的思维场, 快乐的娱乐场, 施展才华的竞技场, 最有吸引力的电磁场。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 篇11

我们首先从课前准备开始着手,通常上课铃声响起之后,学生都会坐在教室里等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唱唱歌、给学生讲讲轻松有趣的成语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等。这样不但可以为教学内容作出铺垫,还能够缓解课前的紧张气氛,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简单有趣的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教师想要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样可以面带微笑。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发自内心的微笑可以安抚人的心灵;发自内心的微笑可以让人们敞开心扉的沟通。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则认为微笑着对学生就无法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所以,每天都是板着一张面孔面对学生。殊不知威信并不是靠板着面孔才能树立起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多因素的优异表现才能逐渐树立起来的。我认为威信的树立更像是一种艺术。请不要因为错误的认识把本该轻松活跃的课堂变成人人不敢言的“空城”。

在现代教学中,各种多媒体都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教学,越低年级的学生越是利用感性认识来学习的。多媒体可以把很多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感性地学习,教师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的多媒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们试图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正是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长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必然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当学生真正地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兴趣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担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是众多手段的一种,最终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目的。

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效果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制约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融,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2)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上一篇:科研道德滑坡下一篇:中学化学实验错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