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课堂之浅见

2024-09-26

构建生活化课堂之浅见(共4篇)

构建生活化课堂之浅见 篇1

在减负提质的新背景下,音乐不再只是简单地教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带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内,打开孩子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相长的快乐天堂。

一、良好的课堂常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纪律保障

课堂中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收拢孩子脱缰的思绪和注意。具体归纳如下:

1、表扬式。当孩子注意焕散时,老师表扬其他同学,借此引起孩子的注意。

2、口号式。一些简单的口号,在老师上课时有提醒孩子的功效。如“一二三,请坐好”、“小眼睛,看老师”等等。

3、音乐式。采用一句简短的乐句来提示孩子安静下来,如“54 32 1-”。

4、动作式。充分运用姿体语言如做个暂停的动作、禁声的动作等。

5、故事式。根据课堂的内容插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缓解学生的疲劳。

6、游戏式。有些知识,枯燥难于记忆,老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既有兴趣也便于掌握。

7、注视式。当个别孩子管不住自己时,可用眼光一直提醒他,回到课堂中来。

8、亲近式。走近思想开小差的孩子,用手抚摸下头,笑一笑,提醒孩子。

9、表演式。请上课不认真的孩子上台表演规定的动作,一是培养孩子表现自己的能力,二是借此提醒孩子上课的纪律。

教无定法,只有根据不同孩子和班级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才会更好地让课堂有序,保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快乐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去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学生在乐中学,老师在乐中教。如果一上音乐课就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哆、来、咪”的反复吟唱、高深的意境分析,孩子必不乐意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把住快乐的脉搏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呢?

(一)欣赏、尊重,给予孩子学习的自信

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尤其是小学中高段的孩子,我都会在上第一节课时,在黑板上大大的写上“欣赏、尊重”四个字。我会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别人的个体,也许你语文成绩不好,没关系,你爱劳动、歌声美,在老师眼里,你是那么的优秀。只有大家互相欣赏和尊重,你才会看到同学更多的优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总是捕捉住孩子一个细小的进步予以赞赏,还让其他孩子一些来鼓励和学习,渐渐地,原来在其他课堂上不听话的孩子,在音乐课堂上认真听课。找到了自信的孩子,才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吸取和创新,寻求新的认同和肯定。

(二)多媒体教学打开学生的视野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构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进行《茨黎花》的教学中,我给孩子们呈现了漫山遍野的茨黎花开放的图片,孩子们在赞叹中开始了一节课的民族风情之旅,通过对布依族的民俗介绍,结合音乐旋律的听、对比,孩子们很快的掌握了切分节奏、鱼咬尾等表现手法,演唱的歌曲民风十足。多媒体以其声音、画面的绝佳组合,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

(三)“听”是音乐学习的法宝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提高“听”的效果,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把握旋律。我在听新老师上课时,发现孩子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很多时候都没办法完整的演唱会一首歌,究其因,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以说干扰学生的听,孩子听少了,对旋律的印象就淡,尤其是对难点的乐句,更是稀里糊涂。音乐的愉悦感和美感来自于声音,只有听,才能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听,比让学生唱更容易让学生走进音乐和理解音乐。在听的愉悦中进行地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立足文本不拘一格构建创新的高效课堂

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音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本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理解教材中的音乐,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学习教材以外的音乐,引领学生走向音乐的殿堂。

(一)立足文本但不拘于文本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根本,作为老师,就要把握好教材,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目标,进行情感熏陶,同时,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一个创造的平台,让孩子自由的在音乐中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是有效把握教材的最佳途径。课堂中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难点、难学的乐句等进行重点的处理。课堂或课后引导孩子根据音乐的感觉进行创新的实践和表现。比如,我在教上行音阶和下午音阶时,让孩子自己创编一个乐句,整个课堂一下成了高歌的乐堂,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们正享受着自己的创造品味着成功的喜悦。

(二)多学科整合,让音乐文化更浓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音乐课如能有机结合其他艺术、文化,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其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同时,改变传统教育单一的教学方式。如在进行《彼得与狼》的欣赏教学中,我让孩子们根据音乐来创编故事进行舞台剧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手段,不仅让孩子对音乐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同时,对语言的锤炼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国外的音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之我浅见 篇2

教学就是要从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身边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上升为科学,再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情境一数学模型一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根据这个模式,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小加法应用题”时,设计了如下生活情景:明天我们将组织全班同学到郊外进行野炊活动,你们准备带哪些食物?需要多少钱?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的内容。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营养午餐”后,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家人经常吃的菜谱,看看自己家的菜谱是否达到营养标准,并给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知道怎样合理搭配食品才能让家人吃的既营养又健康。

三、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楼和拐弯实际是在进行平移、旋转的活动,从家到学校在经历位置的变化。当学生发现书本上所叙述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

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而有趣,数学的作用这么大,人们的生活原来离不开数学。如在复习平面几何的面积时,我选用学生熟悉或经历的为家庭装修所需多少费用的数学素材,如整套房间的面积是120平方米,主人要求进行基础装修,总装费修用预计在4万元,然后让学生求出每一项装修的明细费用。首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居住的房子原来是由几何形体组成的,房间的每一个平面上是学生熟知的图形。教师给出所有房间的带有尺寸的立体、平面图和装修材料的单价,全班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因此学生采用分工协作的方法,每一小组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最后学生一起求出装修的明细费用。学生在整个数学活动中体会出要求墙面需要多少涂料就是在求四边形的面积;要求做一扇门用多少材料就是在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求地面需要买多少块砖或木板,就要根据房间地面的面积和所铺材料的单位面积,算出所铺材料的数量……。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们体验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学生在汇报中,把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一一展现给大家,有的组还在选材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在选材时还可根据装修预计费用和居住的年限,来决定买什么材质的材料等等。学生在充满开放、自主、有序中完成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中生活的问题,不断形成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不仅把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素材的选择具有数学价值,与本节课数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年级,以主题形式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让学生在自主 探索和交流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所在,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必要的应用技能和实践经验。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以学生为本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改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让语文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也可以恰当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 为课堂增加光彩, 增添吸引力, 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采用这几种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去感受课文描写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境, 同时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改善, 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二、营造人文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情感教学同样重要。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阅历不多, 不论是感受情感还是表达情感都有所欠缺。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就应该引领学生感受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情感。例如《怀念母亲》这篇饱含作者深情的文章,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因此教师首先导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爱和失去母亲之后巨大的痛苦;然后教师阅读日记,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抒发的情感, 让“情感”两字始终贯穿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打动自己, 才能将这种情感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 彰显课堂的精彩。

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传授作为重点, 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知识灌输, 而学生为了掌握知识也倾向于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影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水平人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 让学生能够展示自我, 实现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几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乡, 这个过程应该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学生回答问题后, 给予恰当鼓励, 并且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回答问题, 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 让学生在回顾中体验收获。

四、提高讲授的有效性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即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也不能缺少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讲授, 应该做到:有吸引力, 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思考如何恰当组织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教师可以用小故事、小例子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这样学习才能有的放矢,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强调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良好的教学节奏能够减轻教师的压力, 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教学过渡应该做到简洁合理, 最大化地利用教学时间;讲授应该做到清晰明了, 教师应该循序渐进、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信息, 这样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也会更加科学和清晰。

综上, 高效课堂是教师追求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寻求适宜自己的教学风格。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爱学、乐学, 在课堂中积极思考, 参与教学互动,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采用更加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学效率低下仍然是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因素, 再加上小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可能造成语文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对于教师来说, 应该采取恰当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 2011, 12:106.

构建生活化课堂之浅见 篇4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人文精神

一、教材钻研, 深入挖掘人文因素

构建人文课堂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音乐作为核心人文课程之一,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在于把“美”传递给学生, 更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类的生活本质以及人生的意义, 让他们懂得热爱生活, 并在思考中逐渐提高自我, 在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中完善自我。

第一, 要关注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音乐首先应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与树立,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 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内蕴。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 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充分展现作品的深刻文化蕴含不仅可以使学习内容呈现得更丰满而富有吸引力, 升华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还能够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 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二、目标指向,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课堂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对于音乐教育, 我们关注的应该不仅是音乐, 更多应是精神上的探讨。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以,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作为依据, 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 关注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等, 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 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 并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体现人本位的音乐教育观。

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音乐课上学到的不仅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音乐学习懂得了感受美、鉴赏美, 并在这种过程中学会思考, 懂得透过音乐作品去理解人生、品味人生。

三、教学过程, 自然渗透人文精神

蕴含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的组织是其根本保障。

首先, 要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平等交流, 共同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而且,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不仅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更培养了他们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促进了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其次, 要尊重学生, 善于鼓励学生。音乐作为一种听的艺术, 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和不确定性,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首作品, 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与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作品相联系, 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感受。

再次, 教师上课要“进入状态”。在教学中, 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不仅是指学生, 更应该包括教师。所谓“进入状态”, 即教师上课一定要感情投入、进入角色。因为, 教师感情投入的教学行为, 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熏陶。我们都知道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都没被作品感动的教师会使学生对作品有多深的感受。

四、课堂管理, 自觉浸润人文情怀

实际上, 课堂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再美的音乐、再好的教学设计, 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表现得令人满意, 课堂上总不免会发生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怕得罪学生视而不见, 或是严格管理、批评学生, 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 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认为正确的处理办法应该是以人文理念进行课堂管理, 要从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角度出发, 不要用过激的行为和语言去要求学生。

上一篇:内存数据库系统下一篇:统计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