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学校之我见

2024-08-07

构建和谐学校之我见(共9篇)

构建和谐学校之我见 篇1

构建和谐学校之我见

安徽安庆慧德高级中学校长邓昌武

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学校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构建和谐学校应该成为校长的重要管理理念。

我认为,作为民办学校的校长,构建“和谐学校”要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校董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校长在处理校董关系时,要定好“三个位”、要有“三种意识”、做到“三个字”。所谓定好“三个位”和要有“三种意识”,即在劳动合同上,校董是雇佣关系,校长要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要有服从意识;在感情上,校董是朋友关系,校长要把自己定位为“诤友”,要有敢谏意识;在事业上,校董是合作关系,校长要把自己定位为“主人”,要有责任意识。做到“三个字”,即忍、让、导。忍,就是能容忍董事长的某些不足;让,就是让利,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导,就是引导董事长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样,既能融洽校长和董事长的关系,又能赢得董事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谐的校董关系也得以建立。

——干群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要做到干群和谐,校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大力倡导并做到“五要无不”,即:要互相信任不猜疑、要互相谅解不指责、要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相互补充,弥补个人之短,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2)提倡做“三种人”:做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难题往上交;做使下级舒心的人,不把责任往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动作。(3)要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校长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这样,既能消除校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又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谐的干群关系也得以建立。

——师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很难想象一名与学生关系紧张的老师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教育计划。所以,学校应该要求老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像热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老师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家校和谐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走出去”,就是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请进来”,就是召开“学校发展研讨会”,邀请家长代表参加,让家长为

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期中、期末考试,请家长代表监考,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开家长会,班主任和校长都要向家长述职。这样,既能融化阻隔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冰山”,又能加深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和谐的家校关系也得以建立。

一所学校要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我们的深切体会是: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当然也只有在发展中才会更加和谐。

构建和谐学校之我见 篇2

一是要注重以人为本, 首先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发展为了什么, 这是发展观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发展目的的定位不准确、不全面、就会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正确的方向。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样道理, 企业发展的定位不准确、不全面, 企业发展就没有现实意义。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 是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 最大限度获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 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 发展的最终归宿是满足作为发展主体的人的多层次需要,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要从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不断满足广大员工的发展愿望和物质需求, 使他们在参与企业财富创造的同时, 共同拥有享受财富的权利。

我们提倡以人为本, 尊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完善生产关系, 无论发展物质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 都离不开广大员工的实践活动。以人为本, 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 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它既强调为员工的利益谋发展, 又强调依靠员工的力量求发展。它不仅要求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必须以人为核心, 始终围绕人的发展来展开, 而且要求把充分依靠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构建企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 为自己不断增加收入, 达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要坚持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 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企业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如何, 不仅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正确贯彻执行, 而且事关企业兴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指明了方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领导班子建设上,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理论素质。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把理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 勤奋学习, 融会贯通, 才能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 国企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一定不能放松。与此同时, 理论学习要改变过去念念谈谈的学习方式, 认真领会精神实质, 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努力加强制度创新, 确保领导班子廉洁。企业领导班子廉洁与否, 关系到企业党组织的自身形象, 关系到企业党组织的号召力、吸引力、向心力。

切实发挥整体功能, 增强领导班子团结。班子团结是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前提下的团结。班子内部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全体成员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 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人才投入, 稳定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投入的观念, 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加强培训, 提高人才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围绕抓好人才的教育培训, 着力改善人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切实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工作。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邀请现代企业管理学者专家讲授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知识。积极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外出考察学习, 了解市场营销, 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创新机制,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着眼, 认真实施人才开发。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活动, 把用人与发展结合起来, 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 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和产业集群结合起来, 实行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在地勘单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要把促进地勘事业地勘经济的发展与促进地勘单位职工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地勘事业的发展与地勘单位职工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地勘单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要把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作为地勘事业和地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既着眼于职工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又着眼于促进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要在地勘事业和地勘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不断推进地勘事业和地勘经济的发展。

四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 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 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把企业做大做强, 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理念。为进一步弘扬企业文化, 树立起企业正面形象,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为基础, 以培育员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提高企业知名度、文明度、美誉度, 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 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企业精神、实践企业价值观, 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愿景有机统一, 经营者理念与员工观念和谐, 员工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同步改善,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和谐校园精神危机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作者简介]谢长英(1956- ),女,江西上犹人,江西赣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赖新华(1954- ),男,江西于都人,江西赣南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44-01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单元,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的特殊意义。

一、对“和谐”的认识

“和谐”是一种关系状态的描述,它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友好共存,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它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人与人之间;二是人与自然之间;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全人类)。古人讲“天人合一”“中和”“和而不同”,其实就包含了“和谐”的意思。同现代比较,中国古代更接近存在论意义上的“和谐”,但事实上,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更需要“和谐”。

首先是国家安全问题。中国古代虽然也在一定时期出现了内忧外患,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强盛的。鸦片战争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之后一个半世纪的经历告诉我们,国力强盛是“和谐”的根本保证。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我们仍然处于军事、经济强国的包围之中。在这种情势下谈“和谐”,既很必要,也是挑战。

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前,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和沙化、水质和大气污染、物种濒临灭绝等问题日趋严重。有些地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人民健康水平下降,反映出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渎职失责和地方保护主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已经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应该说,人们团结友爱、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共同进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某种情况下,孝悌、亲睦、诚信、师道等传统的经纶大义已开始“褪色”“变质”,取而代之的是赌博成风、长幼无序、自私冷漠、利益交换等。大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在过去,人们茶余饭后或夏天乘凉时都会聚到一起,谈天说地,互相关心。而现在,人情淡薄,相居多年的邻居却不知对方姓什么叫什么。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可以有许多衡量标准。比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评价一个人也有诸多标准,比如个人财富、工资水平、知识结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同样,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有具体标准,比如绿色植被的覆盖率、珍稀物种的数量、非再生能源的存储量、大气和水的质量等。但是,“和谐”作为人的生存状态,不能仅仅依靠这些标准来维持。不是说个人的收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衣食住行等方面不用愁就是“和谐”了,这些只是“和谐”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事实上,人的精神更需要安顿。精神方面显然不只是满足物质和生理方面的要求,它还有高远的精神追求,比如审美要求、道德信念等。

二、学生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

现代教育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应在哪些方面对学生加强教育?笔者认为,除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现代人之所以在精神上遭受折磨,是由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太大,对有些事情想得太多。然而,对有些问题的思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心理障碍中的强迫症,就是摆脱不了对无意义事情的思考,自己和自己搏斗,精神上痛苦不堪。再比如,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对事情结果的期望值太高,容易形成心理负担,反而影响了自己的成绩。一般来说,精神紧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积极的紧张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将水平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消极的紧张则会破坏、干扰人的情绪和自信心,最终影响到事情的结果。近几年,许多高校出现了大学生自杀现象,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危机。如果不趁早进行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干预的重要手段就是引导他们进行精神减负,有意识地释放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二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似乎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标准,甚至将丑的当成美的,将恶的当成善的。前些年,第四军医大学的张华为救老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结果引发了一场道德上的争论。有人认为,用大学生张华年轻的生命换取一个普通老农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不难看出,这种想法中暗含着一种功利的观念。我们认为,张华应当去救老农,否则就是不道德。因为道德是纯粹的,它构成了人类良知的最核心的部分。

三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其中既有政府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有毕业生自身的问题。以江西赣南医学院为例,学校每年都举办毕业生“双选会”,每次“双选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远远大于毕业生数,似乎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为什么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不能就业,关键在于这些毕业生期望值太高,都希望去沿海大、中城市,不愿意去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基层单位。因此,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教育学生毕业后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

所谓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也就是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与传承,既具有继承性,更具有开放性,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建立与推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为此,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建设良好的师师关系。师师关系不仅是指一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包含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师师关系的首要之义是要在校园内达成教育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共识,学校领导班子要把学校看做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园地,管理、服务人员要为教师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教师也要尊重管理、服务人员付出的辛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作上的和谐。其次,师师关系的和谐,更倡导教师之间的平等交往和互相尊重,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让教师在团队中更快、更好地得到发展,学校可以开展多方面的评比,形成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舆论主旋律,促进教师团结协作,共荣共进。

二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研究永恒的话题。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教师一方,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观念,要站在历史、民族的高度去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其次,教师要为人师表,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意义深远,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人格,做到公正廉洁、博学多才、平易近人,这样才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最后,要积极探求民主式的师生关系。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宽广,信息量巨大,传统权威式的“师道尊严”早已没有市场,教师要树立与学生一起成才的理念,才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做到再平等一些、再幽默一些、再宽容一些,从而在平等中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构建和谐德育之我见》 篇4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离不开构建和谐德育,那么什么是和谐德育呢?所谓和谐德育就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德育的的主要基本理念是:

一、师生“两主体”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也会真正的尊敬你,爱戴你,喜欢你,进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切忌武断,一言堂,什么事情都说了算。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也许嘴上臣服你,但是心里不认可你。从而使教育效果打折扣,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即使是好心也不可。所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在突出了学生认知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目标和态度目标的的培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和谐德育认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和谐统一的结果。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是在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下进行的。这些起着支撑作用的心理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勤奋的学习态度,爱科学、爱创造、爱事业、爱祖国的情感,抵抗挫折、坚忍不拔的毅力,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人的智力和创造活动起着导向、动力、调节和支撑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活动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的整体,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才形成健全人格。实践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谐德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建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德育过程应该做到知情意行相和谐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意志的支配,同时它又对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的程度。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育人

构建英语和谐课堂之我见 篇5

摘要:我国教育的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新课程怎样改革,课堂教学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新课程要求冲锋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新课改呼唤着和谐。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课改的中心是怎样构建一个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建立在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之上,叫司机应安排生动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法,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英语课堂;和谐;主人

和谐是社会的追求,同时也是教育的追求。“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中渗透着“和谐”二字。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如何是和谐体现在课堂之中,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宽容、尊重﹑赞赏的舞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喝下教育的体现要深入到学生学习的主营地--课堂中。如果课堂的氛围和谐了,教育自然也就和谐了。古人云:“合者,和睦也;谐者,无抵触。”看来和谐的课堂是教育的理想阵地。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安排生动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法

1、和谐的课堂,应该有生动的内容

作为现代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该在熟练应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动,使其在不改变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及生活中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认知与实践结合、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结合,结合学生情况,有选择性的教授知识。

2、精心设计教学法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传统教学的重心是“教”,课堂设计是以教为出发点的。传统英语教学的重心也是“教”,采用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法。注重的是教师呈现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教师主要想的是如何将知识教完。这样一

来,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课堂气氛沉闷。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将“学法”作为设计重点的人物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任务型语言教学所追求的是语言习得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即大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语言的真实使用及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小组活动或结对练习上。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给学生提供综合使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有可能全面地掌握语言,综合地应用语言,并将以前所学过的语言重新组合,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由于有了明确的课程和任务目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使用语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指挥作各种活动。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表达他们的思想,描述他们熟悉的事情,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材料。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体验成功,认识自己的不足。这些经验与认识促使他们继续努力,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由于中国国情及教育传统的实际状况,教师“教”知识的局面不可完全抛弃,我们要将3P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与时俱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会学习。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学生能不断发现学习中的困惑或学习障碍,进而激发解决疑惑的决心,敞开思维的大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与探讨将学习上的疑难不断消除,苦学变成了乐学,他们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原来学习是快乐的,学习积极性不断膨胀,自然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教“职业”这课时,导入部分先让学生想象十年后、二十年后的自己,想象那时在干什么,自己对所从事职业有什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课文本身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激起他们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可将这些职业名称写在黑板上,teacher(老师),doctor(医生),nurse(护士),astronomer(飞行员),scientist(科学家)等以及句型What do you do?在学习有关单词及句型后可让学生互相问答、互相扮演自己所希望职业的从事者,进行对话演练及角色扮演。由于学生能够所扮演的是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同时老师又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而努力学习。

二、构建和谐融洽的环境

1、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英语课堂的基础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原理,强化师爱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一个主导作用,而不是主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学生,其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有着自己的尊严及自主权。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要知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理解学生的差异,理解学生的困难。

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教育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促进者。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相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爱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学会激励、学会与学生合作,学会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学会选择最佳时机及最佳方式教育学生。马斯洛说过:“一个人当满足了基本需求,一个更高的需求才得以实现。”当老师满足了学生对平等尊重的需要,擦破能更愉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和谐的课堂需要和谐的生生关系

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可进一步增进学生间的感情,提高学习效率。和谐的生生关系,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学生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调查或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获得的知识远远多于老师一味填塞的知识,而且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毫无厌倦感,相反充满了活力和兴趣,培养了团队精神。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强调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同学之间良好的群体关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过程,“享受学习”是学习者的最佳状态,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体生命是在竞争中存在,整体的生命却里怒开和谐的环境。人类有合群的天性,并从彼此的交往中的到最大的满足。友爱和合作关系比竞争与追求个人成功

更适合于教育,因为前者有发展人性更高的、更具社会性的一面。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竞争,只是主张:合作竞争更合乎人性的实际。要让我们的儿童学会‘融入自然,体验生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体验爱与合作的快乐。”(刘自觉《一种基于生命感受的教育深思》)友爱与合作是学生群体关系和团队精神的基石,也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竞争,才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才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心里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激情的投入到课堂中,倾注自己满腔热情,假设一座沟通的桥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个体特征出发,为学生创造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有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解放”。⑴ 解放学生的眼睛、大脑、耳朵、双手、嘴巴,让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自主激发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⑵ 解放学生的双脚,让他们充分的锻炼自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大胆的放手,学生不是笼中的小鸟,他们也需要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只有让他们做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始至终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进一步认识新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及特长,让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愉快。

四、和谐的课堂,应该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幽默是一种吸引力。在课堂上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以幽默的小故事或小游戏进行导入可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用幽默的语言进行点拨,学生可建立起学习的信心;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学生会很乐意改进,容易吸收;用幽默的语言教学,可加快学生理解,让学生记忆犹

新。除了幽默的语言外,老师还要放下架子,多说鼓励的话。如“You are great.”“You are clever.” “Excellent.” “You are making progress.”等等。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有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信心。

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开口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具有个性的激励性的评价,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好”, “很好”, “不错”, 简单的一句话对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予以肯定就行了, 但对“学习上困难的学生”则不妨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对不同学生应给与不同的评价。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当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了比较难的问题或是有很大成绩的时候给予适当表扬与鼓励,使他们产生后续学习的动力。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只要他答出简单的问题,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只有他们对学习有热情,才利于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才利于课改的顺利进行,才利于学生的发展。

和谐是一种美,和谐的课堂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谐能让人身心愉悦,和谐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课堂教学的追求。我也坚信:新课改的和谐理念必将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印,王爱霞.构建英语和谐课堂之我见[J ].外语教学研究,2006,31(2):69-71

[2]张致平.浅谈英语教学个性化[J ].大学英语,2006,3(48):28-32

[3]周伟澄,周后元.构建人性化课堂教学环境[M ].教学经纬,2006,37(2):125-13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我见 篇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可见,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将难以实现。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那么如何保护职工利益、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创建和谐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劳资双方而言都可谓“双赢”。本人认为,工会作为群众(劳动者)的代言人,在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应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平等、互惠、互利、互让的原则,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从而形成和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即企业。

劳动关系双方应该围绕经济效益共创、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目标形成合力,发挥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企业经营者要关心职工,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尊重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要热爱企业,为搞好企业积极献计出力,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以参与改革促进和谐、以加快发展巩固和谐、以维护稳定保障和谐、以提高素质推动和谐,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途径

随着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劳动关系正在由计划经济

时代的劳动关系向其本质意义回归,其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必须健全完善协调机制,合理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只有职工与职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以真诚、友善、坦荡之心架起沟通、理解、关爱之桥,企业才有和谐可言,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重做好。

一、落实依靠方针,强化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政治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

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依 靠职工办企业,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但是办好企业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一个显著标志,必须予以强化。一是要坚持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的发展大计、工作思路、工作安排、财务预决算及审计结果、业务招待费使用、企业福利费、公积金的使用,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在职代会会上向职工代表报告并经职工代表审议通过。职工代表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既体现了职代会的权威性,也体现了由职工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管理、实施民主监督的作用,进而折射出一个企业和谐的民主气氛和职工与企业管理者的和谐关系。同时,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做好厂务公开工作,满足广大职工的知情权。满足职工对企业的知情权是企业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的要素之一。通过对企业、部门、班组工作的三级公开,最大限度的让广大职工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了解与自已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满足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拥有发表自已意见的权力,是社会文明,企业进步的标志,也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及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标志。

二、完善协商机制,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是构建和谐劳 动关系的重要平台

工会组织是劳动关系双方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组织的优势,坚持平等协商、劳资两利的方针,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集体合同》,坚持和完善双方协商机制,定期与行政平等协商,定期在职工中对《集体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和测评,要和企业行政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使《集体合同》真正成为约束劳资关系的法律文件,真正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真正成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同时,为确保职工个人的权益,工会组织还要积极协助职工签订好《劳动合同》,并监督《劳动合同》中职工权益的落实。

三、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职工经济得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组织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职 工总体受益的原则,一方面还要考虑职工个体的差异和承受能力,最大限度的协助企业把职工的公积金、养老金、医疗金、企业年金以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些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事落到实处,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因此工会要充分运用各种法律法规,以各种法律法规为桥梁,沟通劳动关系的双方,维护好职工权益。要特别督促和监督《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的执行和落实,引导组织职工学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已的权益和自觉遵守法律,使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依法督促企业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投入,确保职工终身学习的需求,把培训当作一项最大福利,让职工终身受用。把职工个性化发展的培训当作培训的长远目标,满足职工个人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业律师和职工小律师队伍的作用,对职工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职工懂得社会主义的企业,是职工自已的企业,要履行

主人翁义务,摆正自已的位置,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创企业美好的未来,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四、注重利益协调,促进公平

企业改革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正式工、集体工、聘用工、临时工等多种用工形式和用工制度;主业、多种产业、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模式,造成了企业内部的差异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差别,企业效益、职工收入差别较大。工会组织要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协助企业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谋求在二次分配或多次分配中维护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平衡与公平。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 篇7

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互相接纳, 形成师生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一方面, 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 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一、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 他们放不下架子, 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 以管代教、以堵代疏, 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 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 教师和学生都为“分数”疲于奔命, 不合实际的要求, 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 甚至变相体罚, 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打击, 个性、心理受到压抑, 于是就会厌学、逃学。一边是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 另一边是被迫学习的学生充满怨恨, 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不和谐。

3. 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 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 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 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1. 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地教育每一位学生。

刚当班主任时, 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教育, 后来, 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进行辅导, 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这些学生上课时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 迟到的现象少了, 一学期下来, 成绩提高很快。从这位老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中, 我体会到真心实意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多么重要。

2. 赏识学生。

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 我在全体学生的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 成绩也稳步提高, 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时我才明白, 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 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 他因此非常自卑。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因此,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 采用一切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 研究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发展特点, 我们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观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5. 改变自己。

构建高效和谐数学课堂之我见 篇8

一、创设数学情境,碰撞智慧火花

创设的情景要能吸引学生注意,要体现学科特点,要易于学生发展,要符合逻辑,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的火花。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那种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事实”,切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言论自由、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合作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学生才会感到合作的必要性;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愿意学、想学、乐学、才会学得愉快、学得多、学得好。因此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组合作教学才可能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准备了一个袋子和若干只红黄两色的球,提问每次摸一个球,摸出100个球,红色和黄色各可能是多少个?并且让大家自由猜想,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的兴趣高涨。然后教师再带领同学们在分组讨论中,用抛硬币的方式代替摸球,每组画“正”字登记正反面的次数,以不同组的结果来印证和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同学们在好奇和实践中得出了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的可能性越接近的结论,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一些教师片面认为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接受学习是保守的,应该抛弃,导致课堂上探究学习泛滥,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甚至非常简单问题也让学生探究、猜测和交流,这既浪费时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没有实质帮助。还有的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搞探究,学生因缺乏自己的体验,当然没有收获。不必要与不恰当的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没有益处。课堂上教师先告知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也最容易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自主学习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己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时,他的才智才会得到发展。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教学中,课前要求准备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请学生按以下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2)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3)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

实验完成后,由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答辩,教师只是倾听。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共识。

三、巩固拓展

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不一样,只抓基础题的训练,显然不能满足部分优等生的作业需求,不利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应在每节课上设计一点让不同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够解决的练习,鼓励学生努力向更高一层次的作业题挑战,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提高教学效率。

如对《全等三角形》这课进行巩固练习时,提出问题: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采用的几种方法?在引导下,让学生知道找对应边、对应角方法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通过学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大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理解,对规律进行总结,这个环节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可让学生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为学生留出探索的空间。例如: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通话方式的选择,追击问题等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来解决,这就为学生学习留下了广泛的探索空间。

构建和谐学校之我见 篇9

去年开学之初,我让所教的日语06、04两级三个班的学生写了题为《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这篇作文。一来希望他们能对新老师的教学风格提出建议、要求;二来希望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学生真正向往之语文课堂;要求畅所欲言,尽情构想。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们果然响应号召,写出了心中想说的话。其中有对我个人的一些批评、建议,如太严肃、缺幽默、少微笑等,但是更多的是对整个语文教学队伍、历来语言教学实践的一些看法,归纳而来,包括:提不起兴趣(当然部分原因是学生受“语文无用论”的功利主义影响)、教学内容太枯燥、教学方法过于单

一、与其余学科链接过少、师生互动不够热烈等。长久以来,无论是教学实践丰富的一线语文教师还是理论颇有高度的课程教学研究专家,都对语文教学进行过长时间的摸索研究,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论述,但是成效如何呢?听听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创造出真正适合他们、真正属于他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本文结合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和谐课堂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培养学生兴趣与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强烈排斥语文,原因纷繁复杂,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与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有关:课堂过于呆板无趣、老师照本宣科严重;作为出生之日就开始接触的母语,语文怎么可能学不好?识字、会说、能写就可以了,何以还要学习大量的、离我们遥远的文学作品?我是学日语的,为何还开语文课?„„学生对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不明白,只是遵循学校的安排、迫于考试的威慑,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动接受,时间越长,抗议越大、逆反情绪越强烈。作为老师,我承担了教学的任务,必须 1 得按计划完成课时,但是还要出色地完成;作为学生,我要学习这门课,必须遵循规定修完课程,同时还要出色地修完。本着师生双方不同的目的和“互惠互利”的原则,第一节课我告诉学生们:你的专业是日语,以后主要从事翻译工作,把一篇日语文章翻译成汉语,除了需要扎实的日语知识,还需要流畅通顺的汉语,否则怎可算是翻译?翻译学上讲究“信、达、雅”即忠实、通顺、和美的原则,凭靠扎实的日语基础,你也许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真实反映原文的要求,但语句的组织上、词藻的选择锤炼上你是否能做到完全合乎汉语规则,从而展现汉语独特的魅力呢?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文学非常感兴趣甚至颇有造诣,你能在你的日本客户面前告知、畅谈他们想了解的吗?中日交流历史悠久、范围广泛,众多文化名人都与日本有不解之缘,诸多日本人都知道、熟悉他们,如周作人、徐志摩等,你能在他们的面前表现得一无所知吗?日本的俳句、短歌、汉诗你又曾听说过?能模仿创作一两首呢?„„此种方式虽然功利性很强,但能从他们专业的角度出发,这样就容易勾起学习的欲望,从而化被动传授为主动接受。

欣赏经典与体悟自身。每一位教语文的老师都是经过专业学习才走上这个岗位的,结合自己学习的经验,我们会发现:虽然大量的名篇名段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偶尔也会写诗赋文,但是我们又真正从经典当中学到多少思想层面的东西呢?为人、生活中经常会走一些弯路,经典中不止一次地提醒过我们,并且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们“以史为镜”了吗?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背名句名段名篇,会说话会作文,了解、知晓古今中外文化之璀璨辉煌,更多的是能够真正走进经典,用自己的经历、心境去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哲理情怀。学完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向青春举杯”的专题后,我引发学生思考了如何让自己的青春散发光彩,为明天放飞希望;学习《荀子·劝学》“学不可 2 以已”时,结合“活到老,学到老”,启示学生思考如何看待现阶段的学习在整个人生中的作用;学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篇时,联系“君民并耕”说,将其与“现今中国领导者是服务者”的说法进行比较,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希望借助所学之经典名作,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营养,同时又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去思索社会、人生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懂得如何去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坚持与变通之间的关系。对于古今价值观、人生观的碰撞矛盾,我们不一味地回避、批评,而是启发学生能够用现代眼光去汲取古典中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其价值。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记住知识、融会知识,做到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

扎实基础与进一步提高。文言文学习时,常提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些学生都听过,有时候也能说出一些,但是具体到何词活用为何词、属于何种特殊句式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艺术手法分析时,使用 “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两词,下面一片茫然,一问才知,何谓“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不得而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明白还可理解,但如果是捧着《大学语文》课本的大专生不明白,就不得不引人思考了。我们想灌输给学生更多更深的知识,但基础的缺乏、薄弱,又怎可容纳更广泛的内容,从而顺利进入高层次的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二年级,我一般都要引导他们自己提出这样的疑问,不是简单地只知道这个词语,而且要明白为什么使用这个词、短语来进行界定、评价,即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阅读、写作、鉴赏与讲解。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课型过于单一,几乎每节课都是课本内的文章,老师讲,学生听,千篇一律、周而复始、枯 3 燥无味;偶尔来个小讨论,适时穿插些传说故事、幽默笑话、轶闻趣事,还有点儿新鲜感,勉强能够坚持二十来分钟;若是什么都没有,一味地就课文论课文,五分钟就神游遐想、思绪万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丰富了课型。

一、增加写作课,学完《景泰蓝的制作》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制作流程的说明文;学完《陈情表》后,发表自己对“忠”“孝”这个“古今难以两全”问题的看法;学完《报任安书》后,写一篇题为《“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的议论文。

二、知识面扩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所以,我们动员几个班学生合建了一个小书库,开辟了阅读课,简单指导阅读技巧、方法的基础上,要求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做摘录,写随笔,发感想等。

三、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话剧,如《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茶馆》、《雷雨》、《祝福》等,一方面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了解、比较文学体裁表现方式的异同。

四、敢说,多说。知识巩固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嘴巴形象地表现,因此,上课的时候我们制造了很多机会给学生锻炼口才。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每一节安排一位同学进行古诗词朗诵,要求洪亮、清晰;二年级每一节课安排一位同学讲故事,要求形象、生动;同时,课堂上常常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仅提供思路、思考的方向,不设标准答案,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即可。

上一篇:浅谈精装修工程监理过程的控制要点下一篇:老师推荐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