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探讨(共12篇)
生活化的探讨 篇1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执行,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用数学教材,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基本教学工具,也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数学教材, 深度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而且在日常学生与生活中,数学知识十分常见,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应该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特性。第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学资源,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第二,使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生活化,拉近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学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产生一定的关联。例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一位学生需要购买23元的一本故事书和18元一个玩具,那么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 故事书比玩具贵多少钱?以此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得出答案。
二、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可以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 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在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合理创设,然后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文化时从教材中得出答案,使教学过程更具生活化色彩,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进行《测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高度和宽度,或者是布置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测量问题,如测量自己家庭中椅子的高度、窗户的宽度和床的长度等,以此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并且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融入到实际生活中,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注重课堂练习,加入生活化数学习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主要巩固和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加强大量的生活化数学习题,以此拉近数学课堂与实际生之间的距离,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现阶段,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它学习资料都是统一编制,更新速度较慢,不少练习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其加工或改造,使课堂联系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加工为生活化例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 《位置与方向》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类型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把学校的平面图绘制出来,然后标识出学校大门、操场、旗台、教室和办公室等具体位置,以此练习与“位置和方向”相关的数学知识,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重视生活应用,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构建小数学生活化课堂时, 教师应该重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并且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活运用得以巩固和提高。小学生在学习完数学知识之后,可以将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时、分、 秒》教学时,当学习完“时、分、 秒”的相关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统计自己从家到学校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围绕操作跑一圈需要多久、背诵一篇语文课文需要多久等, 让学生把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价值的同时,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五、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策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还符合他们的具体学习需求,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运用机会,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生活化的探讨 篇2
摘要: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政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政治作为初中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因此要对政治学科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化教学旨在激励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建立日常生活与政治实践学习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的政治;生活化;小组合作
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各方面都已经联系在一起,而且随着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加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多,这三者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并不像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习那样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进行重点学习,是从一点点的涉及开始到全方面学习的。初中阶段对政治课程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会学生如何处事,形成正确的对于人生的观点。由于初中的政治教材内容中基本上都是与生活知识相关的,因此,对初中的政治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有利的。
一、初中的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简单地来讲,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知,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生活化,以此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认知,由于政治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因此对政治进行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出发,因此,政治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对政治进行生活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从学生接触最多的生活入手,使得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相应的能力。
二、初中的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以生活化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生活化教学体现在将政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课堂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有关生活化的政治问题讨论。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划分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活动。生活中的政治问题无处不在,教师要设计适合初中生特点的各种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内凭借自身的能力差异分工合作。小组的讨论可以让组内成员结合各自的生活知识进行问题思考,比平时的图示讲解或者让初中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要生动得多,另外还能锻炼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扩展了他们的接受力。比如,在学习“融入民族文化”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民族文化是否进行传承为论点,让学生讨论是否所有的民族文化都需要被传承以及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生活化教学
教育活动的开展,从大方向来说,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但是小方面来讲,通过教育使自己变得更好,从而更好的生活。因此,进行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科技因素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受到其影响,多媒体、电脑等设备都成为教室的必备品,在教学过程中加上科技的色彩必然增添不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烘托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比如,在学习“习惯对人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小品《小明的一天》,从小品中让学生讨论习惯的好坏之分,以及习惯对人的影响,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
(三)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世界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对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花心思在这方面。学生处于生活中,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而且生活化的知识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教学知识融入生活环境中,一方面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更容易理解。比如,在学习“好习惯对人的影响”时,以猜谜游戏的形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方式导入新课,并初步感受到习惯对人的重要影响,从而为课程的讲解做好铺垫作用。初中的政治教学担负着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的重要职责。对初中的政治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
[2]杨波.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进程解析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
关于教材内容生活化的探讨 篇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应将教材内容生活化。那么怎样把教材内容生活化,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一、导入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1、创设生活画面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每一课都是由一幅情境图片引出,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二年级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派车”时,巧妙地把“25人要坐车去飞机场,需要怎样派车?”转变成“这个周末我们班要组织去春游,需要先根据人数去联系好车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你觉得应该怎样租车比较合理?”这样帮助学生勾勒出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活画面,让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自然会开动脑筋,想出很多的派车方法,会去考虑怎样比较合理,达到很好的效果。
2、创设生活体验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去配置生活原型,把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真实地展现在课堂之上,让学生亲自体验。如:在一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创设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学具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地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境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创设生活游戏情境。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感受不确定现象“抛硬币”时,设计玩硬币的游戏,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抛硬币并记录结果。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能有效地让学生提高积极性,在轻松愉悦地情境下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例题生活化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仔细选择例题,让他们与学生生活相融。
1、求新。在二年级学习混合运算时,出现了大量的列竖式计算和递等式计算,学生对这内容能得到巩固,不过经常出现的老面孔容易使学生厌烦,为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采用新题型或新题材可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时,设计这样的例题:结合购物图,说一说上一题中每个算式的意思。例如:我买了3包花生和一袋糖,共花了7×3+5=……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技能的同时,更深地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求活。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例题。如:今天早上,老师去逛超市,看到买一盒饼干28元,买3盒送一盒,问每饼干实际多少元钱?比每盒原价节约了多少元钱?学生见题兴趣横生,能想出两种方法。
3、求近。在例题中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是,出现这样的例题:估计你一天喝几杯水?一个星期呢?
三、练习生活化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教学中难以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为此,在练习时我将这样的习题,做适当的改编,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1、自主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2、开放练习。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3、实践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相关探讨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思考建议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教学现状决定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发展。纵观国内小学数学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要么就是内容过于空洞乏味,要么就是方法过于落后。 这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缺乏趣味。讲台上老师唱着独角戏,很多学生跟不上节奏,长此以往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程度,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现有教材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现阶段,教育部门已经着手调整教学教材的内容,着力于生活化的融入,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切实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数学老师必须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 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情况进行删减增改, 做到与时俱进,拓展学生思维。
(3)现在的数学课堂效果欠佳, 要求实行小学数学生活化。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太过落后。虽然他们的理论推理能力比较强,但是实际的操作性却比较弱,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有的老师一味地实行题海战略,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压力,甚至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恐惧的心理。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
二、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方案在实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思考建议
(1)过分追求生活原型。大部分的数学老师都认为教学应该生活化,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更需要生活化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虽然高挂着“生活化”的旗子, 但是却出现了很多的“面子工程”,这是因为一些老师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不足,对于生活化的模型定位不准确。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要求你将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分钟都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要点来进行选择。
(2)和生活挂钩形式化。虽然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在观念上对“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予以肯定,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没有任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意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教学的相关知识背景和发展经历讲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之中,根据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开发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思考与建议。要想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要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强拉硬拽,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例子都适合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纯粹和应用两种数学模式,在生活化教学中老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待时机成熟后就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也不必节节课联系生活,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理性的学科,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联系实际生活。
生活化的探讨 篇5
学校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是生活化的。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是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并能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智慧,感受生活的快乐。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泛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所以作为三大课程之一的环境课程,就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其目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课堂客观硬件环境而并不涵盖主观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课堂环境的创设,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如三年级《我家的故事》(浙教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典型的故事来反映自己家庭的温馨,理解家长,爱自己的家。有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教室中安放了一幅很大的“房子”画作背景,在“房子”前又摆放了一棵硕大的“常青树”,并深情地说:“同学们,家庭就像一棵常青树,但每个家庭又各有不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这家庭树下聊聊天,说说―《我家的故事》(示题)……。”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叙说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就比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显得更贴近生活,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助于学生对家庭温馨的体会,特别是新课程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学主流时,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让他们亲临其境去感受,甚至去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接受环境的熏陶,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二、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
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指新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选取学习内容,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把德育课程当作知识课程,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细嚼课文的做法。这是因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没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没有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为载体的学习内容,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唤起学生的认同和学习的热情,而且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前所述《我家的故事》教学,教材中虽有多幅关于家庭生活的插图,也反映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内容,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说图中的意思,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说说自己家庭成员中发生的一件事来感受家庭的温馨,并且让学生出示有关的实物,如父母用学生出生时的头发制成的“胎发笔”,父母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而挂在学生脖子上的“玉佩”等来叙说这些实物背后所蕴含着的父母的深情。学生所讲述的这些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件件小事,它所引发出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得学生再次重温了家庭的温馨,加深了对自己父母的了解和热爱,也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课前也没有教师过多的刻意准备,而只是学生积极的自主参与,实话实说,但父母对子女们的那份爱意与厚望,却都已写在了学生们的脸上,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并不只是学生过去生活的机械重现和简单生活的翻版,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原有生活的重新提炼、体验,使之产生新的感受和经验,并用这种感受和经验来指导自己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真正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学习的道德知识、社会规则、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最终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就必然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学生自身观察、调查、了解活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如二年级《上超市》(浙教版)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去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初步学会自主购物,文明购物。教师在组织这一课的教学时,就把教学地点从教室移向了学校旁边的超市中。活动前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最需要什么,并准备一定的购物经费;活动时,先请超市营业员介绍到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自主购物。在学生购物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观察,发现问题予以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如提醒学生在购物时不要高声喧哗,购食品时要注意品牌与保质期,不要的商品要放回到原来的货架上等,在活动的最后再让大家交流参加购物活动的体会,评一评谁在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得最文明,购买的东西最合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校外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本比较枯燥的课堂学习赋予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合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容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然,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每一节课都要带学生去校外活动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生活情景,开展诸如辩论、竞赛、游戏、操作实践性活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或者选择学生喜欢的其它室内活动,让学生从中进行体验、感悟,同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四、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教学就可能难以顺利进行,也可能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同样离不开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这种评价与应试教学中的课堂学习评价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它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评价,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因为学生是生活中有生命、有尊严的个体,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更要考虑学生的人格尊严,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不要经常用筛选、甄别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即使在学生的学习差异面前,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用评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应该是:
1、注重过程。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不应是采用静态的方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去衡量全体学生,搞评价上的一刀切,而应是采用动态的方法,尽量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参与程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即看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依次排队。因此这种评价能给每一个学生带来满足,尝试到学习的快乐。如前所述《我家的故事》教学,课中让学生讲讲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并出示有关的物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看谁讲的故事最生动,谁出示物品的价值最昂贵,而是看学生能不能回忆起家庭成员间表示亲近的事例,有没有去准备有关涉及家庭生活温馨的物品,如是这样去做了,教师都应予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因为学生在积极准备、参与的过程中,都会再一次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近,再一次带来激动,这正是本课学习的目的。
2、注重行为。当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建构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从重认知转向重行为。我们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主要不是看他的生活技能知道了多少,能背出多少条,而是看他掌握了多少,平时做得怎样,也着重看他纵向的提高。同样在《我家的故事》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讲述反映家庭温馨的故事,特别是讲到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白天要上班,下班回家还一刻不停地操持家务,辅导子女学习,尤其当子女身体不好时,父母更是焦虑万分,彻夜不安……教师这时应该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在此刻有没有体悟到什么,要不断设问学生:父母这样关心、爱护你,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么做的?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感恩的情感,从而达到理解家长,爱自己的家的目标要求。
3、注重多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M语言智力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因此它呈现的表象或给他人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根据加德纳这个多元智力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没有差生的。所谓差生,其实是学生的某种潜能缺乏适当的情境而没有充分发展造成的差异,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用学习结果作为唯一标尺衡量出来的产物,这种衡量的方法,今天我们用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看它,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生的不同行为,即多元评价。用这种方法去评价学生,就能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进步,就会赏识、悦纳自己的学生,即使学生在某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我们也会认识到,那只是暂时存在的差异,或者是自己评价的要求太高,学生并不就是“差生”。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带着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去评价学生,学生就能从评价中得到鼓舞,也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更快的发展,以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探讨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篇6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活化
使物理实验回归社会和自然,以体现实验的强大功能,增强实验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在人类社会中,实际生活处处充满了教育,实际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为此,不管是制定教学方法,还是组织教学知识,都应当让学生热爱自然界和社会,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跟社会实践进行普遍性的联系,以实用性作为视角,启发学生由实际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通过学生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教学实践服务,以使实验教学的实用价值提高。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大气压知识的时候,由于教学知识较为抽象,能够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水气压计,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自身看到的现象与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些演示性的實验,像是塑料瓶变扁实验:将少量的热水装在塑料瓶子当中,再倒出来,然后将塑料瓶子的盖子拧好,然后在瓶子上浇注冷水,结果塑料瓶子变扁了,这样的实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气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相应的物理知识。
二、生活化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和经验比较多,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这样能够使学生不再害怕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实践证明,在教学知识非常的接近学生认知的实际生活情境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非常的高。为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实际生活,深入挖掘和发现实际生活,进而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能够提问学生一些实践生活中有关温度的常识性问题,像是为何用体温计的时候要先甩甩?为何感觉到冬天的井水热而夏天的井水凉?这一系列的问题和生活现象学生都比较了解,进而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是必然的,也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以物理为视角看待实际生活,真正地强化实际生活和初中物理教学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实现理想的物理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任广学.浅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篇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 学校即社会”。“教育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陶行知看来,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 才可以实现教育的价值, 包括学术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实现人的完满成长的价值。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其实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途径与表现。它继承了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的精髓, 在实施上注重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将教学手段与生活元素相融合,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更多地将内容的表现形式与生活当中的实例相比较、相联系, 在教学评价上要侧重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察, 注重学生的迁移思维的锻炼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运用凸现出来, 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互动学习, 合作学习和迁移学习, 实现概念的具象化和学习的高效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学情境生活化, 就是在课程的开设和开始阶段引入生活片段, 用学生经常面对的事物进行新课程的导入, 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知识, 进入课程学习的核心部分。在进行情境营造时, 教师要让热点话题、常见现象等成为情境素材的首选, 使学生能够以熟知的材料去加工未知的问题。同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 利用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展示课程导入部分, 以一定程度的表象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进而实现课程第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例如, 高一生物必修一中第一单元《从生物圈到细胞》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并能够准确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尤其是缺乏足够的设备让学生近距离细致地感受细胞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生活案例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象化处理, 以便于学生能够以合适的路径接受具有一定难度和高度的新知识。例如, 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 还能镊食、排泄, 生长;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 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SARS病毒的复制与传播等。这些贴近生活, 且易于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传播和表达的事物是营造生活化情境的优质资源, 应该得到优先使用。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要求教师要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的场景延伸到大自然, 延伸到社会当中, 并利用现实的生活道具为学生解释抽象知识。由于生物课的特殊性, 生物课教学内容可以较为普遍的取材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资助搜集教学材料, 利用生活当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新知传授。在进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一课的教授时, 由于相关实验涉及到使用花生、油菜花等油料作物,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花生地或油菜花地亲自采摘实验标本。在采摘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 并思考几个问题:菜籽油和花生油主要属于什么化学成分?菜籽油和花生油是从什么材料中提取的?在采摘完实验标本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科学实验, 例如制备花生种子的徒手切片、利用花生种子切片进行脂肪鉴定, 并小组合作完成对洋葱根尖、小麦种子、花生种子、大豆种子的脂肪鉴定。在这里, 教师既通过大自然环境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环境的突破, 同时也实现了用较为现实和常见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新知传授的过程, 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 是对整个教学阶段最核心部分的生活化总要求。教学内容涵盖整个教学过程,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生活背景相联系, 在教学处理时也要让知识回到生活当中, 实现概念与实物的对接。《身边的生物科学》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提高学生获取与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并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引入丰富的生活实例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主动接受、接触和深入的研究它?答案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生物科学的奥秘和与人类生活的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植物行为异常;小核糖核酸分子及其对艾滋病和肝炎治疗的帮助;“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并发现有水的证据……这些新闻报纸经常宣传报道的, 学生能够亲身感知到的内容正是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点。将生活化的内容真正贯彻到教学过程中, 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张试卷定胜负”。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实际上, 教育的目的之一, 便是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生成, 自我发展, 自我完满。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那么单一的概念考核和解题策略不会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如果教育评价能够侧重于生活化处理,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 那么知识的流动性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教育的评价就会深入到评价本身当中, 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个人效益、长远效益。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是一种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 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实现教育核心价值的途径。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尤其是教学评价观念,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 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学科建设规律的新型生活化生物课堂。
摘要: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既有利于对生物知识的生动化处理,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进行主动运用来指导日常行为和生活细节。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谢欣荣.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牟丽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S4) :83-84.89.
[3]胡建春.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 2013, (11) :155.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对策探讨 篇8
一、德育生活化的目标要明确, 体现主体性和层次性
德育活动是人的一种活动。德育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又落到生活中的实处, 才是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真德育。因此, 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小学德育目标。
( 一) 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传统的德育是无人的德育, 无视德育对象。要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教学生学会做人。
塑造理想的人格是美育与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加强学生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 使其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 德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现象活动和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美育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仅关注美丑的表面层次, 实际上其主要是关注人类深层次的心理结构问题, 在此同时人的审美活动又会受到理智的指导和制约, 当人的审美意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这样就不会发生是非颠倒以美为丑的现象。由此可见, 审美素养对人类品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它对人们的是非判断标准有影响。
以审美教育活动方面分析, 以德教育活动方面来分析, 美育实际上是朝着德育的方向, 进而增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决定美育的方向, 主要是体现在德育能够对美的标准、美的内容等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进而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 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学以致用于实践生活中。
( 二) 德育促进美育的发展
德育可以促进美育的发展, 让学生形成真善美、假丑恶的道德评判标准, 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现实生活中, 美的言行和美的心灵一般包括那些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言谈举止和内心体验。学生鉴赏美、评价美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教师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教育, 尤其是语文教师有意的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以及丰富和深化美感体验, 由此可以得知, 绝大部分道德感的深刻程度和丰富程度影响着美感在深度和广度上。
( 三) 美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意志力
于是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力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的行为作风, 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知道自己应当追求什么和应当向往什么。
二、德育生活化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 关注学生生活
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 直接导致德育效果的不明显。学生们从小就高喊着空洞的、离自己相当遥远的理论和口号, 而对身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小事却视而不见。因此, 要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 就要细化生活化德育的内容, 力求德育内容富有生活。
关注生活、关注生活过程, 因时因地制宜的进行道德教育。在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一单元中《我爱我的班集体》, 课中刚好有两个小朋友发生口角, 相互怄气。原来是同桌的同学有支新铅笔特好看, 同桌男同学喜欢就直接拿过来用, 而同桌又不愿意给他用, 因此发生口角。老师立刻借此机会进行教育: “同学有新的东西吸引了你, 那是因为同学们都有好奇心, 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想要看看, 可以借, 但不能占有, 而且要非常有礼貌、诚恳地请求, 相信谁都会愿意帮助你, 当你的新东西受到同学关注时, 说明你的东西很有魅力, 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跟同学大家一起分享吧! ”话刚说完, 同学们都点头称是, 师立刻乘胜追击: “这就是集体生活, 在这种互相欣赏下, 互相帮助下的集体生活才是和谐的、愉快的。”然后就让同学从身边的小事谈论怎样才是一个快乐班集体, 怎样做才能为集体添光彩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而且活动不只是体现在课堂, 还要在集体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
教师以原有的课程资源, 灵活的课堂机智, 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偶然生成的德育资源, 现场体验、感悟, 促使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极致。学生一切的学校内外的教育机遇要及时利用和开发。
在2015 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的国家大主题活动背景下, 就是一个让学生学习认识政治的大好教育时机。学校借此机会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向身边的老人、尊者搜集一些关于八年抗战时的事迹; 观看关于法西斯战争的纪录片或者书籍, 写观后感; 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英雄战士; 开展一次别出心裁的爱国主义活动等等。开展活动时, 尽可能的内容要生活化, 形式生活化。不要认为政治、经济、法律问题离小学生很远, 不明白, 各方面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酝酿。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要拓展, 引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实践
德育根源于生活, 进行德育显然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前学生身上“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严重, 这是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于: 道德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伦理规范, 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 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合乎伦理规范。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 注重道德认知, 而忽视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践行, 这显然是无效的。
( 一) 建设实践体验基地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结合实际, 学校因地制宜, 主动多方联系公园、农场养殖基地、各居委会和敬老院等一批体验教育活动基地, 并分期分批组织小学生到这些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活动, 使广大小学生能够利用节假日, 利用与家长出游时间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体验, 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到家畜养殖、蔬菜种植等体验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学习有关劳动技术, 开展科学实验, 以培养创新精神。
( 二) 特色活动引领
1. 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2001 年央视的公益广告“妈妈, 洗脚”, 广告中稚嫩的小男孩在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后, 内心萌发了对妈妈的无限感恩之情, 用他小小的胳膊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 他的每个举动以及心理变化都以其自然地感动了无数人, 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洗脚热”, 各个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给父母洗脚”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 回来交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想。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给长辈洗一次脚”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家里做一些洗碗、做饭、烧菜、洗衣服、当采购员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让他们体验父母为其付出的辛勤劳动, 体味为人父母的辛苦。
2.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
利用五一、国庆长假, 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组织学生在长假期间参与读书、看爱国主义影视、写爱国主义文章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利用三八妇女节, 让学生为母亲和女教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从中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工作的辛苦, 激发学生感恩的心。
学校还借鉴以往德育的季节性惯例, 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因素, 每月确定一个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突出活动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如: 3月: 三爱教育月 ( 雷锋、植树、安全日) ; 4 月: 弘扬传统宣传教育月; 5 月: 感恩、防震减灾教育月; 6月: 禁毒宣传教育月; 7 月: 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8 月安全教育月 ( 暑假期间) ; 9 月: 文明礼仪教育月 ( 新学期月) ; 10 月: 爱国主义教育月 ( 国庆月) ;11 月: 消防安全教育月 ( 天气干燥) ; 12 月—1 月:法制宣传、诚信主题教育月 ( 接近过年) 。
四、小学德育教育中人本管理的具体实施
人本管理就是将人看作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 而需要管理的全体成员均是管理的主体, 通过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来使服务于整个组织内部、外部和利益有关的群体和事物, 最终实现组织中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的组织目标。
( 一) 树立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理念
在人本管理的过程中, 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 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本质特征, 如人的需求、个性以及发展状况。传统的管理方法制约了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而新兴的教育模式却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新并逐渐学会转变, 从创新向开放型、探究型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是以小学教师自身独特的个性为基础的, 通过对个性的不断发挥从而形成主体的发挥。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德育教育方面应该科学规范管理。同时注重人本管理的理念, 做到互相促进和互相弥补。
( 二) 以身垂范, 培养高尚人格
家孟子日: “以德治人, 使之心悦诚服! ”意思是说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以思想道德精神作为根本, 这样才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服。管理者不分大小, 小到治家, 大到治国, “以德治之”的准则四海皆准。因此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按照教师行为准则严格执行, 对于严令禁止的行为坚决杜绝, 树立一个健康、向上、高尚伟岸的形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应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心理暗示, 从小事做起以点带面, 从而净化学校的风气; 做到公平和公正, 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时, 不要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杜绝偏见、蔑视、欺辱等事件的发生, 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尽量做到兼而顾之。作为管理者或者教师只有亲身为范, 努力完善、改正自己形成高尚的人格, 才能树立威信, 继威信继而优化学校的环境。
( 三) 创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 新时代人们对于管理的要求更多的是民主, 不负责任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抛弃。而作为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心智还未成熟, 如果在棍棒教育的管理模式下, 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将教育教学环境创设成一种令人倍感舒爽的和谐环境, 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和工作, 逐渐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 在这种宽松而又有约束力的环境下学会自我完善。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应该主动将权利交换给教师, 让教师发挥其智慧来不断的创造和调整德育教育的方式, 使教育教学工作与家庭进行联系。
( 四) 在管理工作中要想得到支撑和理解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物质慰问和精神激励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与真诚的心理交流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而开展活动便能够在管理理念和关怀中搭桥建路, 活动氛围一般是非常温暖而和谐的, 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交流能够让教师深切体会到来自管理者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开展教师活动使学校的人本教育工作更为顺利, 所谓上行下效, 作为教师也会在开展学生活动中将关怀和爱护表现出来, 这样逐渐使人本管理渗透到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
( 五) 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从责任的角度讲, 他们肩负着国家发展和长盛的重任, 从自身来讲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教师普遍会存在自豪感和较强的自尊心, 因此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的管理者, 首先应该保障教师的物质生活, 只有物质生活有了保证, 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创造和传授知识的工作中去; 其次是必须满足教师的精神生活, 作为知识分子, 教师的精神生活都很丰富, 所以管理者应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兴趣爱好, 帮助建立和谐的教师关系, 让教师时刻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投身于工作和生活中; 再者, 发展教师的才能, 每一为教师都有引以为傲的个人才能, 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不要限制其才能的发挥, 反而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搭建一个平台为教师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帮助。
摘要:重智轻德的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的教育, 真正的德育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培育出来的, 能够面向社会生活大环境的教育。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 那么学校德育生活化就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直接主张, 本文从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来论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对策
参考文献
[1]许洪清.认清现状明晰理念从容应对——刍议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03:53-55.
[2]侯文华.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03:72-73.
[3]王传雄.根据社会现状, 探究当前小学德育工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第二卷) [C].2005.4.
[4]王鹏.生活化德育在中职学校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 2013.
[5]胡一萍.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篇9
近年来, 根据与毕业生的交流和了解, 我发现毕业生在踏入社会的1~2年内, 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为了了解我校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后, 缺少了教师系统的学习辅导, 为什么语文知识运用能力会比在校期间有更大的进步, 我对本校15名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语文知识运用情况作了一个调查, 情况如下:
1. 与周边人员的主要交流方式
以书面表达为主, 主要通过随身交流笔记本、手机短信来交流。
2. 与外地朋友、同学的主要交流方式
以书信和QQ聊天为主。聋校学生毕业后, 交流的人群扩大了, 且多与健全人的沟通为主, 与人沟通的方式主要是书面语言, 沟通的内容以生活、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感情变化等贴身生活事件为主。
二、聋生踏入社会初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飞跃式提高的原因分析
为了客观分析毕业生在毕业初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迅速提高的原因, 找到更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 我对我校聋部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解, 发现我校的语文教学存在重课本知识传授, 轻生活语言学习;重语文知识讲解, 轻知识实践运用指导, 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中无所适从, 错漏百出。而学生在进入社会后, 因生活需求, 增加了语文知识实际运用的机会, 每天与周边健全人的书面交流, 与朋友、同学间的短信、书信、QQ聊天沟通, 促使他们在毕业初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高。
三、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1. 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
(1) “说”生活故事。为了鼓励学生观察、表达身边的生活故事, 我在语文课前3分钟开设“说生活故事”的一个固定教学环节。刚开始, 学生无内容可言。为了帮助学生寻找述说的内容, 我先利用相机捕捉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 将生活场景在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导他们述说、谈论这些事件;然后慢慢安排命题式的谈话内容, 最后, 逐渐放手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的谈话越来越丰富, 情节越来越细腻。
(2) “写”生活体验。因受聋生直观思维的影响及生活圈子的局限, 聋生的书面表达存在言之无物、句序颠倒、表达不清等问题。为了提高聋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我首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受生活, 再培养学生写生活体验方法。其次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如在引导学生写文章的提纲时, 我通过指引学生“画”树干图来完成文章提纲的罗列。
(3) “做”生活化作业。一是结合各种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写请假条、借条;二是布置学生写日记, 通过引导学生记事、写观察、谈感受等, 多方面地丰富学生的日记内容;三是结合活动, 设计专题性作业, 如三月“学雷锋, 树新风”活动, 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 开班会, 讨论交流等。
2. 创设校园生活语言环境
聋校多数是全寄宿制学校, 校园生活语言环境氛围较之普校对学生有更深远的影响。一是校园物品贴词语标签, 各处室贴门牌, 教室、功能室的各物品贴名称;二是教室开辟“写话角”“读书角”。“写话角”展示学生每天作业、日记中的好句子或根据生活实际学习日常用语;“读书角”提供丰富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三是完善校园文化长廊、读报栏等文化宣传阵地。四是开设教室“交心留言箱”, 用以提高学生书面沟通的能力。
3. 搭建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一是组织聋生与普通中小学生开展交友笔谈活动, 引导学生与健全同龄人通过书信交流。二是加强聋生与家长的书面交流机会。引导学生定期给父母写在校表现, 汇报学习、思想状况, 甚至提意见。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探讨 篇10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趋向
1. 发掘生活化教学素材
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带动知识不断更新, 但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往往趋近于传统,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时代进步要求,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合理规划课本中的内容, 并融入新时代生活元素, 使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真正一体化, 使学生从自身生活环境中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自我国进行课程改革后, 教学课本中新加入了很多生活图片, 内容丰富,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成功地在课堂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图片中的场景抽象还原,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热情。除此之外, 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自我寻找生活素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技术将生活素材融入到课堂中, 如此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让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数学教学本源来自于现实生活, 要将数学的理论性知识内容尽可能模拟为生活情境, 使数学问题具备丰富的生活趣味,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熟悉感, 由此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充分提高教学的效率。
2. 探索生活化数学教学意识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经过积累和研究提炼出的知识精华。小学学生正处于好奇和求知欲强烈的重要阶段,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时刻具备强烈的生活意识, 将生活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意识中, 将这两者结合成为新的教学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传授知识作为核心概念, 密切关注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 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引入到生活实践中, 并对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
3. 落实生活化教学方式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着重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上, 为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学生基本靠死记硬背公式和理论, 生硬地套用这些公式和理论解决数学习题。这种学习方法太过被动, 学生在实际中遇到问题时一般都不会思考, 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端。而新课改以后, 就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生活化教学方式正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 教师在数学教学安排中, 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外, 通过购买东西, 乘坐交通工具等让学生自己结算账目、计算时间,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问题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体内容
1. 以学生为主体, 开拓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设生活情境, 以此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都以老师为主体。但新课改后的教学理念,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 在课堂上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彻底扭转传统教学思维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样的创设情境, 如学习运算方法时, 可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的相关运算问题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问题解决, 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 又能良好地巩固数学基础知识。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 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2. 加强操作实践, 注重能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将生活问题引入课堂, 有些时候学生对这些问题无法解决, 因此, 除了适当的创设生活情境, 还要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让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动脑轻松地解决问题, 并能通过实践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 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超出平时的水平, 所以, 课堂实践不仅能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结束语
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应用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 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的探讨[J].才智, 2013 (30)
小学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化的探讨 篇11
关键字:理论教育;生活化回归
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乃教育,社会乃学校”,“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与此同时孔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由此可见,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尤其针对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教育离开生活那么将会成为“死教育”,这种情况下教育出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多大出路的。所以说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为此而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又处在启蒙教育的情况之下,所以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下务必要做好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工作。
让学生能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学会最原始的的体验与对生活的感知,潜移默化的逐渐启发思维,然后逐步形成启迪智慧的效果,如此才可以成就应有的长远的在家长老师以及学生自己期待的教育教学成就。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然后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使教学能够回归到学生的角度,以此来逐渐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慢慢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观察自然,浅略认识社会,了解体验生活,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步学会一些在书本和学校学不到的做人道理,从而来达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意义和学习趣味和生命价值的目的。希望通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能够在提高小学“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有所或多或少的作用和效益。
那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生活化呢?就我个人而研究具有以下几点拙见,还望各位同行批评指导。
一、什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教学活动利用自己的想法结合小学生的的思维方式,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将课本理论知识注入于日常社会生活当中,也就是做到将学校课本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现实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结合自身生活的背景,家庭事件,以及自我经历和生活问题中学会自主探究,自主解决基本的生活小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会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逐渐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的一种教学目标。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要解决问题当然就要先明白自己身上存在什么问题,找出自身原因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从源头出发进行根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一个特别突出的特征,那最简单的就是遇事必须要懂得以理服人,学会讲道理。但是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会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很大的弊病。导致学生从本性上不容易接受“赤裸裸”的理论课本知识的教育形式。这就导致形成了所谓的知、行不能统一的严重问题。那么到底他们在思想问题上是否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怎样去面对呢?但是他们实际行为却存在有很大反差。就好比学生知道乘坐公交车上要给需要让座的老人和大人以及一些特殊人礼让座位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能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及时让座的呢?可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和道理估计大家基本都很早在脑海里有过认识了。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矛盾:首先学校教育只是生活教育中的一部分,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一定的延伸,可是就从目前存在的现状而言并不十分的乐观。我们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时候,如果发生同学之间的大大小小的磨擦,那么就应该文明的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必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可是我们有些家长却作为反面的人物,他们对子女灌输的思想是错误的,是消极的。在这些家长眼里说要以牙还牙,绝对不能吃亏。那么这样的消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以及人生三观的影响。
三、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现状
1、目前小学课程改革当中做了一定的改变,那就是把以前我们学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分类。具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也就是一到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第二类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也就是三到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首先低年级的品德教育突出强调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中高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种变化是随着年纪与知识深度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和社会的提升与结合,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变化,因为只有学生有了一点的对道德的初次模糊体验,思想品德的教育才可以说有了较为成功的迈进。所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当中。
2、从生活中体验教育也属于当前各个课程所积极强调和响应的重要话题,同时许多对教育的体会更多是建立在少先队在学校所做的课外活动上,把少先队的活动作为是小学思想品德体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方法。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倾向:它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自我认识为方式,以社会初认知为基本核心的理念,以学会正确合理的去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会生活,把这三者关系处理好的目标。这也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基本模式。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12
一、实际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
1.生活同教育的关系
生活与教育这两者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而言,教育通过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形成实际效果。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脱离了实际生活,更倾向于直接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就忽视了学生对这些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习效率造成了阻碍,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真实含义,仅能似懂非懂地死记硬背。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契机,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力作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思想政治教育对初中生的影响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较为快速的阶段,也是其观念与素质形成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小学而言,初中生已拥有了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学习习惯。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初中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外界不良诱惑与不良风气的抵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素质与高尚的政治抱负,有效处理好众多家长与教师面临的问题。所以,将生活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实质性的引导和帮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使其拥有全面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
1.以实际生活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导入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珍惜新起点”一课内容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学校、新同学、新集体的话题。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新学校、新同学都抱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开始讲课时,可以先向学生询问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进入学校已有一段时间了,对这里的新生活和新朋友都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什么新的规划呢?”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使他们积极发言、认真听讲。抽象的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及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接受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2.结合实际生活创造教学情景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借助实际生活现象导入教学内容,让思想政治课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面对学生较难领悟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学会拒绝”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社会上的某些诱惑事件,让学生思考:当面对这些诱惑时,需要运用什么方式拒绝。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于社会上许多诱惑以及不良风气的抵抗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甲同学邀请乙同学到网吧打游戏,乙同学并不想去。这种情况下,乙同学该如何拒绝甲同学?初中生迷恋网吧是很常见的生活场景,通过如此创设情景,让学生懂得如何拒绝不良诱惑。这样的活动方式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想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信息能让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抱有疑惑与好奇。但初中生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通过平日里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根据他们的疑惑与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以此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比如,在讲解“网络交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以“该不该与网友见面”为主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就能懂得是否该见网友及其存在的风险。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理论知识,更能让学生接受,也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将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增强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事件、恐怖事件,教师可以将其与教材中“生命与健康权与我同在”的内容相联系;也可以结合教材“我们维护正义”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还可以选择教材中“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等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辨析不良行为与错误观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全面认知社会。
三、结语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教师应从自身着手,树立生活化课程的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思想政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