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2024-05-20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精选12篇)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1

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作文水平, 会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 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问题。然而, 学生一提到写作文, 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说写作文就头疼, 没的可说;二是东抄西凑, 胡编乱造, 因而学生的作文大多没有真情实感, 而是假话、空话连篇。针对学生母语水平低下、笔头无语的现象, 我们意识到:写作材料的枯竭, 阅读资源的匮乏, 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发现生活, 挖开堵塞学生思维的泉眼, 让他们随心所欲地书写生活, 早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走出校园, 感受生活

春秋两季是最美好的季节, 每到此时, 学校总要组织学生进行踏青或秋游。春天, 空气清新, 万木吐翠, 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 呼吸着郊外泥土的气息, 教师和学生们走在一起, 引导学生观察春天。这时的天空是清丽的, 这时的草是嫩绿的, 这时的风是和暖的, 这时的雨是纤细的。秋天去爬山, 让学生仰望秋高气爽的天空, 俯瞰山底鱼网似的田地, 观看公路上甲虫似的汽车, 欣赏满山的红叶。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当学生身临其境时, 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归来书写生活。学生们有了具体的生活感受, 一般都能写出一二, 一些观察细感受深的学生甚至还能写出较美的文章。只靠学校一年一度的踏青秋游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铝城公园游览。这里山清水秀, 种植着各种植物, 春夏秋三季花开不断, 学生置身于鸟语花香、五颜六色的花草丛中, 观赏着池中清晰可见的小鱼、蝌蚪, 感受落日的余辉照在脸上, 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回校后, 写《游铝城公园》一文时, 学生有了游园的感受, 拿起笔来, 有内容可写, 再加上老师的指点, 写出的文章既真实又有情感, 不仅较好地描写出公园的美景, 而且文字间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这样, 学生初步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二、发现生活, 捕捉生活

学校生活毕竟是学生生活的重地, 而家庭生活也是学生每天要经历的, 可是许多学生说没什么可写的, 他们对身边俯拾即是的活生生的材料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既不会发现观察, 更不会捕捉抒写。怎么办呢?和学生一起观看篮球赛, 观者谈所见, 赛者谈所感, 谈出的东西书写出来, 变成了文章。一次, 所教班级与外班进行篮球赛, 球未开场, 围观的学生议论纷纷, 认为外班必赢, 因为人家实力强。比赛开始, 出乎意料, 本班连连得分, 最终以24∶18取胜, 全班同学欢呼雀跃, 为之哗然, 问起感受:“我们太高兴了!”析胜利原因:“全体队员团结一致、配合默契, 啦啦队场外加油助阵!”及时捕捉当时的场面, 回味激动的心情, 趁热打铁, 我再传授技巧, 可用顺序, 也可用倒序, 语句还要有些文采, 如运球的动作可用比喻、拟人, 主题为团结协作的结晶, 等等。这样, 多彩的生活以清新自然的面目走近了学生。双休日结束了, 我会问学生, 这两天你们干什么?有的买菜、有的洗衣、有的劝架, 买菜的说家长让买菠菜;洗衣的说她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受到家长的夸奖;劝架的说妈妈因爸爸赌博而和他吵架。学生们所作所为五花八门, 各说各所做的事, 互相分析做好或没做好的原因, 确定正确的认识后, 将捕捉到的生活写入日记中。四五年级时, 学生每天一篇日记, 要求每篇不少于300字, 目的就是发现生活、捕捉生活。六年级每生每两天写一篇日记, 字数要求500左右。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 学生学会了发现生活、捕捉生活, 并把它写进日记里。每当学校组织大型活动、班里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的日记里总少不了这些内容。学生还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统统写进日记里, 有的问题解决不了, 还以日记的方式向老师请教。日记成了同学们离不开的知心朋友, 也成了学生作文的素材库存, 一旦需要, 即可选取。

三、吸取营养, 填补生活

许多学生有这样的困惑, 生活中的事我们能发现并会捕捉了, 心中的感慨也很多, 但一写起来总是词不达意, 对自己写的东西感到不满。是的, 学语文只是学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只了解了21世纪自己身边的生活, 对中国的过去、外国的现在、世界的将来还一无所知, 要想真正认识社会、理解生活, 还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书本教育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书本拥有更加浩瀚的时空中的一片光明”。更丰富的阅读资料无疑是书本教育中教科书之外的一条光明大道。从学生四年级起, 我就要求他们读书, 列了20部中外名著目录, 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海底两万里》等, 让学生交叉各买一本, 一人拥有一本书, 三年如能读一二十本书, 其实也是一个不小的阅读量。平时没有时间读大部头, 就向学生推荐优秀杂志, 如《作文通讯》、《科幻世界》等, 并让学生把这些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书籍带进课堂, 每周都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自己读书, 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进而开阔眼界、积累知识、发展思维。有了读书的兴趣和经历, 再写《我的读书生活》一文, 学生因读了书, 脑子里有了内容, 写起来就水到渠成, 把自己读书时的痴迷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起飞入天空, 他们和保尔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在作文课上, 召开读书交流会, 每位同学都念自己的作文, 谈读书的体会, 读者神情投入, 听者不禁动容。我相信, 丰富的阅读可变为学生写作的内涵与底蕴, 并转化为学生语言的内存, 虽然他们还不能出口成章, 但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捕捉生活、填补生活, 让多彩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作文。文章见于报端, 获得优秀作文奖, 小作者们激情更浓, 其他同学也倍受鼓舞、跃跃欲试, 还有的学生提出作文教学中的新思考, 这无不是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作文源头有涓涓活水, 才能汇成涛涛灵感。从千百年的文学创作中, 我们很容易找到写作的源头———生活。学生只有学会了观察生活、拥抱生活, 才会思如泉涌、语如吐翠地抒写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2

众所周知,语言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走走看看——观察生活”、“说说演演——再现生活”、“学学仿仿——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现实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渗透语文知识,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走走看看——观察生活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相差很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对此,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到多媒体教室看相关视频;或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这些体验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时,我先是带领学生粗读课文,再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几种锯和几棵草叶,联系课文分析两种物体,这样一来这节看似难懂的课文就轻而易举的学会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植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就在课堂上给粗略的讲了一下课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田间地头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果然,从实际观察得来的知识又直观又准确。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再如《火烧云》一课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的云和太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观察云和光的变化,了解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演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对话、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先看电影谈感受,第二节课再加上表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分析课文。联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学仿仿——体验生活。

《小马过河》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要想知道水的深浅应该去亲自试一试。”同理,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花边饺子》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作者小时候家境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妈妈每次包饺子都是包两种馅,想方设法让我和弟弟吃肉馅的,后来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就故意把饺子弄混,结果妈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让我吃肉馅的——把肉馅的教我包成花边饺子,结果我和弟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吃了肉馅的。这份爱让我难忘,等我家条件好了还用我小时候学会的花边饺子来孝敬母亲,哄她开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带领全班学生去了学校的小食堂,亲自体验一下包饺子和母亲伟大的爱(好在我班学生不算多)。我将事先准备好和面和馅拿出来,一一给学生分配任务,我是书中的母亲,男同学当哥哥,女同学当弟弟,我们按照书中的描写体验起来,结果证明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效果特别好,学生的收获很大。临近下课时我让他们把今天的课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们作文格外的好。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从生活当中学来的语文知识印象相当深,有些也许一生都忘不了。

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篇3

一、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源。每位在教师这一职业上奋斗的老师都在工作中努力地学习与积累,通过这种学习与积累,我们清醒地领悟到,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如果学生一直身处一种“死”的环境,怎么会有灵光乍现?如果创新的基础已经失去,那么创新肯定也成了空谈,因此,生活教育的内涵就是在教育中吸收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了能让生活向上与向前而教育。

小学语文的教学则更是要以生活为基础,要扎根于生活这片土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只就语文教语文,而是要用以教育的眼光来教语文,分享自己的生活积累给孩子们,然后带着孩子一步步走进生活的殿堂,带着他们领略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陶冶他们的情操。要达到这种水平,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透过老师的眼睛,学生们能看到世界万物的奥妙之处;通过聆听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述,学生们能体会世间万物的真情真意。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启发学生。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本身就必须比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刻苦钻研,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我们的头脑,以成为一名会反思、有品位、懂专业、有智慧的专家型教师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先改变自身,努力拔高自己,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以先进的思想审视自己,把教育当一门学问,把所有的教育对象融为一体。

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现在,学生们手中的语文教材都是优秀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汇聚一册,书本文质兼美,但是,对于现如今的小学生而言,部分课文的内容还是有一些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的。在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如果让学生们用有限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储备去理解课文内容中某些深奥的道理,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语文生活化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手中的教材进行大胆的、正确的取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需要,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增添校本教材,作为对现行教材的补充。如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本章主要是赞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治水的高贵品质,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察发大水时树木房屋的倒塌惨象,体会到百姓流离失所的疾苦,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治水的重要性,由此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就更加深刻。还可以在课堂上,再说说你认为洪水还会带来什么灾难,同学们激烈讨论后,更好地了解了治理洪水的必要性,经过了这样一系列的调整后,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们语文老师还应该放开手脚,放开胆子,在课堂中融合生活中的语文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优秀情怀,可以在每天晨会时间,让同学轮流上讲台口述交流,内容可以是自己在前一天看到的新闻,或者是发生在周围的事,或者是自己在课外阅读到觉得有意义的小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仔细聆听之后,再各自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其次,可以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小范围的比赛,内容可以是“词语接龙”,看谁的词语积累比较充实;可以是“谁是故事大王”,看谁阅读的课外故事比较多等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仔细聆听,还能够训练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竞争力,这些都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和铺垫。

三、经常开展课外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还应该对课后的延伸与迁移多加关注。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还要在此过程中认识课文的生字,有时我还会布置查资料的作业,让孩子自己去查阅和课文有关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让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得到积累、得到丰富。同时,在上课后,我还会带领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让孩子们对阅读感兴趣,综合性学习的丰富多彩让孩子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和课外生活更能变得丰富起来。

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当然不仅体现在阅读文字上,还表现在“读”没有字的书上。比如,我班开展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开始前,让孩子提前准备好所知道的有关文明礼仪的小故事;放学后,用心观察身边发生的文明礼仪的事情,记录下来,等活动开始时交流;挑选几名有能力的同学排练《孔融让梨》这则故事,让学生在懂得文明礼仪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养成优秀习惯的好品质,体会到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礼仪的传统美德。这样,学生又增多了一份情感的体验。

就这样,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了充实,让学生无论在有字书还是无字书中,都能自由地驰骋。渐渐从关注生活向实现生活和创造生活转移,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只有生活才是教学的最根本,我们要将教学置于生活中,如果脱离生活,只会让教育显得“营养不良”,所以说,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优秀资源,使教学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生活,真正陶冶情操,是当代教师的责任,也是其使命。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4

1. 平时不善于积累题材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玩性大,忘性更大,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有趣的游戏,生动的课堂,优美的大自然,也常常是熟视无睹,不屑一顾,没有记录与积累的习惯。到习作时,就会出现搜肠刮肚,无从下笔的窘境,因此,也就只好东拼西凑胡乱交“差”了。

2. 缺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课余生活枯燥,乏味,因为寄宿在学校里,每天除了学习之外,很少有广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双休日、寒暑假又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如果不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又怎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呢?

3. 课堂上没有激发兴趣、打开思维的大门

因为应试思想特别严重,习作又是一个漫长的提高过程,所以大多数老师都是让学生借鉴模仿,甚至背诵为主,而作文训练时,如果没有运用多种手段,没有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作文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紧地联系起来,学生作文就没有兴趣,很容易产生“交差”的心理。

笔者认为,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开拓; 家庭及生活中实施的相对封闭式管理又限制了学生认知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自由度; 学生的任性、想当然又将生活中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直接熟视无睹或一笑而过。量变的过程不存在,又如何要求学生实现质变呢?

一、利用班主任与语文学科老师的双重身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本校是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这为班主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会观察、积累材料,选择材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虽然我们的学生对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其实每时每刻,学生们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地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如: 宿舍里的兄弟姐妹式的关爱,课堂上的你争我赶,课间的嬉笑玩闹……无一不是孩子们写作题材的来源。

二、利用生动活泼的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践性活动本身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越投入,作文题材就越丰富,也越可能将事情写具体。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这学期,我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活动: 设立了班级舞蹈小组,学生自编自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了“十字绣”兴趣小组,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 班级小品组更是花样百出,选材于学校生活,在娱乐的同时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他们回忆叙述活动的进行情况,交流收获和感想,既活跃了思想,沟通了情感,又训练了作文。

三、大力推进儿童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杜甫有一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中可以看出,多读书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不能忽视的,阅读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在写作时得心应手,不至于无从下笔。学期初,我让学生从摘抄课内精彩句段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去积累课外书籍中的精彩段落,每周五,我都安排一节好段好句赏品课,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进行展示,好多同学还不忘在后面加上几句自己的感悟,有些同学甚至进行仿写,或者和著名作家们进行赛写。例如,我班同学在学完萧红《祖父的园子》以后,还写了《我家的园子》,从谋篇布局到佳句妙语的运用,不乏大家的风范。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在习作时不在东拼西凑,如泉涌般自然流淌于笔尖。于此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于课外阅读的延伸,如笔者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更注重于名著的导读,以便引起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从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入手,以诗词为影子,从王熙凤的名字讲起,引导学生品阅每一位人物独特的个性特点,感悟曹雪芹传神的人物描写。孩子们在品读《红楼梦》中引发了人生思考,懂得了人生的跌岩起伏,生活的变化多端,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督促学生坚持写好日记

要想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日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日记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想写什么,想写多长,都由自己决定。只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手动脑,就有东西可写。所以说,日记是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的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坚持写日记,坚持写好每一篇日记中的每一句话,也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循环日记”是我为班级准备的一本记录本。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朴实实地写下来。这样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每天都进行的练习,还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虽然学生习作时在结构及语言表达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在选材的范围、角度及深度等方面都有较明显提高,有几个作文水平能力强的同学,在老师及家长不作指导,受外界干扰的思维局限少,更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由于选材比较广,不利于教师作篇章结构及语言文字方面的统一辅导。但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

摘要:小学生认识世界局限性较大,尤其寄宿制小学学生因其生活环境所限,缺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不善于积累素材,加之作文训练时,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编、抄、套”等现象比较严重。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篇5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作 者:马翠红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持菡蜓区南街小学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5)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篇6

一、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挖掘習作素材

大自然神秘而美丽处处为我们提供作文的素材,可是,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观察的习惯,所以即使一些常见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作文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作文教学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养成观察生活、记录描摹生活的习惯。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垂柳》的作文.虽然学校种有好多垂柳,我们教室的后面的池塘边就有许多株垂柳,学生几乎天天都在垂柳下玩耍,但要他们准确写出来就觉得有点困难。我就带学生到来到室外,指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垂柳。我先让学生站在远处观察,我启发:“从远处看,垂柳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垂柳的枝条就像少女正在梳洗的长发;有的学生说一棵棵的垂柳像一幅幅绿色的瀑布;有的学生说一排排垂柳的枝丫相互交错像亲密的朋友。忽然,一个女同学兴奋的喊起来:“老师,那一排垂柳像一条安详的睡狮!”随着她的指点和描述,识狮子的轮廓出现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她的启发下,好多同学都有新奇的“发现”。他们观察得很认真,想象很丰富,你一言我一语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在写作文时会如此兴奋。观察完了,学生们回到教室里,提起笔来,挥洒自如,写作情绪十他高涨。这次作文各具特色,把垂柳写活了。这次作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观察与想象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写作的情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一大自然为师,写出了很多精彩的作文。

二、走进学生群体,在同学中发现写作素材

有一次,根据教学计划要安排一篇写人的习作。经验告诉我,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指导,肯定会有很多同学拿出《作文选》参考,这样的文章俯拾皆是,其结果要么千篇一律、要么空话连篇。于是我搁置了正常的习作指导,坐下来和同学聊天,聊一聊班级的同学。由于没有丝毫的作文迹象,师生之间的聊天也格外轻松,同学之间基本上没有秘密而言,在聊天中,我有意识的聊他们的外貌、家庭、各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名字来历,甚至各人的绰号、口头禅等等,聊着、笑着,不知不觉一节课过去了,快下课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和你们聊天我很愉快,我知道你们之间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可爱。那么,你能否把你感兴趣的同学用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别人呢?让他们都知道有这样的可爱班级,有这样可爱的同学。”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果,这次写人的习作很成功。比如有一篇写蒋晓倩的习作“高挑匀称的身材几乎超出我们半个头,黝黑的皮肤是她长期在室外锻炼留下的印记,高高梳起的马尾巴随着她富有弹性的步幅有节奏的一颤一颤的,她就是蒋晓倩——足以令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明星!因为,只要有她参加,无论是学校还是区里的小学生运动会,200米、跳高、跳远的金牌就从来没有旁落过。”;写蔡子威的也很有意思:“看到这个名字,你一定以为她是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错啦!她是我们最瘦弱的黄毛丫头。她出生时《还珠格格》异常火爆,于是奶奶就把她起名叫‘紫薇’,哪知报户口时,一个粗心阿姨却把她写成了‘子威’,就这样,一个‘名不副实’的孩子出现了……”;“你知道那个把‘老师’喊成‘恼思’的孩子是谁吗?哈哈,不知道了吧,她叫连雨丝,上学期从外地转来的,经过一学期的强化训练,普通话好多了,可惜就是‘恼思’改不过来,简直把我们都‘恼死’了!”……

三、走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撷取作文素材

每一篇作文都应该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反应。把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调动出来,对习作的指导者教师来说,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尽可能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在作文指导时才能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激活创作的灵感。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烦恼,表达真情实感。参考书、作文选提供的范文大多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补习获培训,孩子负担太重之类话题。很明显,这不符合我们农村孩子的现状,勉强写出也是无病呻吟,空话连篇。于是,我悄悄的搞一个调查,发现我们班留守儿童特别多。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我走访了部分家庭,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孩子们一起谈烦恼。在作文指导课上,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纷纷向老师、同学倾诉自己的烦恼。有的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上得不到应有的辅导;有的同学说,自己单独睡一个卧室,夜晚害怕;有的同学思念爸爸妈妈,在电话里哭。我特别记得,一个姓吴的女孩一边说一边流泪,她说爸爸妈妈在生下她和妹妹以后就走了,为了生一个男孩长期不回来,为了照顾妹妹到9岁才开始上学。后来她终于有一个弟弟,以为这下一家人可以安定的生活了,哪知由于超生,家庭穷的厉害,父母把弟弟教给她有外出打工了。弟弟当时才3岁,妹妹也需要她照顾。一个漆黑的雨夜,弟弟发烧必须去医院。她走了放心不下熟睡的妹妹,如果不去医院弟弟又哭闹不安,漆黑的雨夜自己孤独无助……她一边讲述一边哭,把老师和同学说得泪水涟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接着,我鼓励大家无所顾忌写出自己的感受。后来事实证明这次习作非常成功的。

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体验生活,讴歌、记录生活,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当然,在作文指导上,教师也不要指望成批的“批发”,而要做到有计划的“零售”,多准备一些个案,学生就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回馈你艰辛的劳动!

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体验的尝试 篇7

一、引用生活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引入化学课堂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比如, 在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实例: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高温的油锅未点燃为什么能着火, 怎样扑灭?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在学习保护水资源一课时, 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场镇附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 废渣如何利用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 既简洁又真实, 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抽象概念, 帮助学习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 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 如果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 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 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在讲分子间的间隔时, 老师用100ml洒精和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 证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 学生虽然看见了事实但难于理解。但老师如果再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半袋芝麻和一半袋黄豆, 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下?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芝麻会落进黄豆间的缝隙里。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来理解摸不到的微观世界,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化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 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 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了金属的腐蚀和防腐这个知识点后, 可以让学生做练习:小林晚上在家帮妈妈洗铁锅, 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 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合成材料后, 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银, “真丝”与“人造丝”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四、开展社会调查, 延伸课堂教学, 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 作为化学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 将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 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学习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后,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周边的空气和水的污染源, 并提出防护措施。学习了化学肥料后, 到农资店去调查市场售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种类, 向农民伯伯学习如何合理的施用肥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课外的生活中调查、研究、运用化学, 使化学和生活能融汇贯通, 让化学立足于社会生活。

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趣引题

在英语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 是激趣引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 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它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头, 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 为学生创设至少五分钟时间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识;在情境中构筑“学、思、疑、问”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环节, 为自主学习作好铺垫;为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探究阶段,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好铺垫。

例如, 在讲解各种时态时, 笔者设计“给学生三次机会询问关于我个人的一些情况”, 以此来导人课堂。学生都非常激动和兴奋。当然了, 他们的问题都在笔者的掌握之中, 并且很快就陷入了笔者给他们设计的“陷阱”之中。当一个学生问到“How old are you?”时, 笔者并不急于问答, 而是让学生们猜。当然, 他们猜的都是让笔者高兴的数字。当笔者最后告诉他们“I’m 33.”的时候, 学生都不太相信。这时, 笔者就问“Do you want to know why I look younger than I am?”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sure! Of course!”这时候。笔者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说:“I like eating apples very much.”接着便是:“Every day I eat an apple . Yesterday I didn’t eat an apple . So today I’ll eat two apples .Just now when I came into your headmaster Miss Sun’s office, I noticed that she was eating apple . So can you guess what Miss Sun is doing now ”学生马上回答:“She’s eating apples .”“Do you know how many apples I have eaten Yes, I have eaten thousands of apples .”这时望着手上的苹果, 笔者作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问:“Do you know what I want to do now?Yes, I want to eat the apple。Can I eat it now? of course not.Why?”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Because we can’t eat anything in class”。笔者在学生的笑声中将要讲解的内容都呈现在他们面前。此时, 枯燥无味的时态在他们面前仿佛成了一个个可爱的苹果和他们所喜欢的教师形象。这堂课不仅教给了他们要掌握的知识, 而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 笔者还提出了课堂纪律的要求,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准确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从情景中导疑、析疑

教材内容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日常礼仪、口语交际, 必须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比如教“hug”一词时, 笔者就联系了中西礼仪的不同。见面拥抱是西方国家常见的礼仪, 但在中国人眼里却是难以接受的。再比如加强会话教学,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东西方语言的文化差异, 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一次日常用语的教学上, 笔者设计了几个中国人到美国人的家里作客的动画情景。在这一情景中, 首先是主人带领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的客人边参观, 边说:“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主人听后很高兴并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此时, 有些中国人对他的回答感到意外。这时, 主人对大学刚毕业的一位中国客人说:“You speak English well.”他的回答:“Oh, no.”这却令主人深感迷惑。

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语言, 面对我们的实际,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他们的赞扬,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主人对客人的回答深感迷惑。假如你是客人, 该如何回答?

3.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和You speak English well.是什么句子?如何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同一种意思?

学贵有疑。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配合教学情境材料, 设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并在疑问中得到升华。为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但要介绍知识要点, 而且要介绍知识背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生活化的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 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 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只有不断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观察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才能拉近英语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感到英语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有段时间, 个别学生上课时随便讲话, 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们, 而是设计了一个接龙游戏:If I talk in class…学生在讨论和游戏中发现了上课讲话的很多害处。这样, 在以后的课堂上, 随便讲话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再比如在教“科学家的名言警句”这一话题时, 笔者就抓住现在学生喜欢上网聊天这一契机, 谈起了QQ的话题。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当笔者问起:“When someone sends you some messages to get the permission to be your good friend. What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his or her information?”对于这个问题, 回答最多的是对对方的个性签名。这时, 笔者请几位同学说出自己的个性签名, 然后再分析他们的个性, 接着在全班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讨论。然后, 笔者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说:“个性签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观, 也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座右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崇拜的人或信奉的话, 这是他们生活的指南针。而成功的科学家更是如此。”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到科学家的名言警句上了。

我们要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只要我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留意观察、创设各种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 就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人到教学情境中、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感知语言、在使用语言中进一步发展语言。

四、从创设课堂情境中得到启示

成人教育学家马莱斯·霍顿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 你不要用推理的方式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做出不同的行为, 而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改变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结构上, 从而使这些结构创造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期望”。因此, 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努力创造生活情境, 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在英语教学上, 创设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较好方法, 是值得我们尝试的一种教学法。它能将强制式的“要我学”转化为自觉式的“我要学”。学生能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下, 切身去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和创造, 从而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文秋芳.英语教学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活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尝试 篇9

一、引入有活力

讲授一节新课时, 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要善于抓住本节课的精要之处设置悬念, 吸引学生,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活跃他们的思维, 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如在教7A Unit4“食品的名称”时, 把课前准备好的月饼盒举起,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地望着教师。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s:It’s a box.

T:What’s in the box?

Ss:Nothing./Mooncakes.

T:Do you like mooncakes?

Ss:Yes, I do.

T:How much is this box of mooncakes?

Ss:Sixty yuan./Fifty yuan./……

T:When do you eat mooncakes?

Ss:On Mid–Autumn Day.

当问题提出时, 学生们的学习情绪被唤起,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道出了新单词“mooncake”, 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 并发挥了主体作用, 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注意力集中, 情绪高昂, 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形式求活泼

形式求活泼, 不仅仅是追求课堂上的轻松、愉快和热闹, 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评价的情感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 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其学习潜能, 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创设一个具有真实感的、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1. 创设真实情境, 活化课堂教学。

情境是言语的重要因素。自然言语产生于情境之中, 真实的情境会使学生感到亲切, 从而诱发出学生说话的愿望。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 联系实际,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活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教7B Unit1“介词的用法”时, 从上课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在教室的所处位置, 这样, on the left right side, at the back/front of the classroom, in the back front row, on one’s left/right等短语就会使学生很快地接受。随着教学活动一步步地引入, 情境自然诱发学生们进行Ask and answer的操练:

S1:Where are you sitting?

S2:I’m sitting on the left side.

S2:Where is Zhou Ming sitting?

S3:He’s sitting in Team two, Row four.On Li Hua’s right.

……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是在栩栩如生的真实情境之中进行, 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到了知识, 获得了乐趣, 产生了内发动机。他们情不自禁地积极举手发言, 或互相交流信息, 使课堂始终充满热烈的学习气氛, 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中, 除了创设真实情境之外,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其他多种教学形式, 如角色扮演、游戏、比赛等来激活课堂教学, 吸引学生参与。

2. 适时运用电教媒体, 活化课堂教学。

有研究资料表明:一个正常人的五官对于知识的吸收率是:用眼睛 (视觉) 所接收的信息占83%, 用耳朵 (听觉) 所接收的信息占11%, 而这两者并用的效果远比分开利用效果要好得多。

学习语言是单调的、枯燥的, 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 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会逐渐降低。而电教媒体包含的极丰富的信息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广泛的兴奋, 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活泼教学气氛, 调控学生的情绪,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等巧用电教媒体, 实施现代化手段来活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A Traffic Accident时, 首先利用PPT将课前准备好的四幅有关描述A Traffic Accident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望着这四幅图, 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再结合课文题目, 学生似有所悟。然后要求学生合上课本, 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后, 再进行阅读, 学生的参与性很高, 答对率很高。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 互相补充, 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实现视听结合,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 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激活了学习的主体, 活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

3. 进行情感性的评价, 活化课堂教学。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都需要进行一些笔头或口头方面的练习, 教师在对学生的观点、见解加以评价时, 应给以微笑, 对回答正确的, 应说:Right、Very good、Well done等加以赞许。对回答不够准确的, 也应先肯定其中的可取部分, 再指出其不足,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即使提问一些正在开小差的学生时, 也不要让学生误认为教师要惩罚他们, 只是作提醒、警告。尤其在口语训练中, 学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教师不必见错就纠。更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要把握好时机。应在学生发言结束或当学生表达出现困难时, 及时启发引导, 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切忌打断学生的表达。这样, 课堂教学中就会有快乐的因素, 学生会积极动脑, 积极举手发言, 敢开口讲英语, 保持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性的评价, 能激活学习的主体, 使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气氛要活跃

活化英语课堂, 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宽松和和谐的学习氛围。置身于其中, 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 师生之间不仅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沟通, 而且情感共鸣, 有亲和力, 促使信息反馈畅通。为了活跃气氛, 教师应注意在语言实践方面有所创新。

如在授完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后, 要求学生每三人组成一个小组, 按照Part1的形式到讲台前进行操练。各个小组拿出各种各样的物品, 有拿书的、有拿笔的、有拿尺子的, 甚至有拿鞋子和扫把的, 课堂上的气氛活而不乱, 其中一组学生是这样操练的:

齐明说:I have two pens.

冯强对齐明说:I have more pens than you.

黄春对以上两人说:Qi Ming has two pens.FengQiang has more pens than Qi Ming.I have the most of the three.

全班同学说:Feng Qiang has more pens than Qi MingHuang Chong has the most of all.

T:Does Feng Qiang have more pens than Qi Ming?

SS:Yes, he does.

T:Does Qi Ming have the most of the three?

SS:No, he doesn’t.

T:Who has the most pens?

SS:Huang Chong.

此时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动脑又动口, 不论是学生全体或学生个体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 加上教师对本节的后两部分也进行了点拨, 突破了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有了交流,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活化了课堂教学, 使课堂的活跃气氛持续到下课。

四、结尾留活意

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结束后, 传统的教学法是小结、给学生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种方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但如果教师在课的结尾留出一点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 或由教师提出启发、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 使学生“带着激情, 带着悬念”走出课堂, 这样做则更加能活化课堂教学。

如在讲授完词性的变化后, 学生已掌握了Making words (形容词转为副词) 的规则, 但学生对于行为动词和连系动词的区别还不够明确, 教师应先向学生提问:动词的种类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动词?然后再给出以下一组练习:

1.The boys are laughing______. (happy, happily)

2.The boys feel______. (happy, happily)

3.The boys are______. (happy, happily)

要求学生下课后想一想、做一做。经教师这一问, 学生们或若有所思, 或互相讨论, 就这样学生们带着这个悬念下课了, 将课堂的生命力点燃到课外,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践证明, 活化课堂教学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它能够激活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喜欢上英语课。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特别是在低分率方面控制得很好。

通过近几年的活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笔者感到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关键, 教师要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观念, 才可能有“活”的点子, 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中“活”起来, 理想化的英语教育目标才可能达到。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10

一、捕捉生活现象, 设计巧妙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导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在导入环节捕捉生活现象, 设计巧妙地导入, 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子, 用生活架起通往物理世界的桥梁, 从初中生所特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知, 以此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摩擦起电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冬天天气寒冷而干燥, 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 头发经常会粘住梳子。这一现象是学生所非常熟悉的, 通过这样的事例来导入新知, 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亲切性,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精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关注, 进而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来进入新知的学习。在导入阶段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行为, 学生自然会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 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 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二、联系现实生活, 强化学生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存在许多的抽象概念与深奥定理, 这些知识点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阅读与语言描述的方式并没有有效化解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间的矛盾, 学生的理解依旧是一知半解, 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都知道, 这些物理概念与定理的形成是科学家基于生活实践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进行不断的归纳与总结而成的。因此在教学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点时, 我们要从物理学科所赖以生存的土壤———生活入手, 将这些抽象深奥的知识点与形象生动的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 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让学生将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与形象具体的生活事物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 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初中生往往很难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在教学时我利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为学生演示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类现象, 如将两个带有软塑料托的衣钩相对, 用力挤出中间的空气, 然后再用力将其分开, 我们发现这样非常难做到。又如, 学生都有用钢笔吸墨水的经历,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现象,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存在。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 比起枯燥单调的讲解更加富有成效, 学生不仅学得主动积极, 而且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课堂所学, 解决现实问题

物理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 更为关注运用, 明确提出要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正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是把眼光放在学生的学上, 还要转移到用上。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

如学完“浮力”的相关知识后, 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视频:《水上步行鞋》国家级发明专利介绍。让学生结合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这项国家级发明运用了什么物理规律。这样的问题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 集理论性与实践于一体, 可以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教材教学转向宽广的现实生活, 真正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记忆, 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加工与整合, 从而使学生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在运用时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与定理, 而是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灵活调用知识, 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点滴尝试 篇11

一、以学生生活为源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我们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易学,能更好地使孩子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1.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胖瘦、爱好、性格等许多方面。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如“My name is...”“Im from China”“I am twelve”“I am active”“ I have short black hair and big black eyes”“I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等。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会见到或碰到很多与英语有关的,如停车的标志P;KFC(肯德基);CCTV(中央电视台)等。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知识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品牌英语,如快克(感冒药)quick,波导(手机)bird,蓝猫blue cat……这些品牌英语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家庭生活内容。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因此家庭成员、职业、家具等都是学生急于了解的教学内容,针对每一项内容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如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来学习家庭成员,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进行交流。“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This is my mother. She is a worker.”“This is me.”等。又如,让学生简单地描述自己的房间或家。“This is my room. There is a bed, a desk, a closet and a shelf. There are two end tables near the bed. The computer is on the desk. The books are on the shelf...”等。

3.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学生有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可以学习、生活、运动,可以结识很多好朋友,认识许多老师。校园的许多设施:fountain,slide, playground, computer room, library, multimedia room 等等都是学生很想学到的语言。当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会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比如“Miss Li is our English teacher. Shes tall and strong...”“I can swim.”“I like sports.”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能体会到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英语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用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以课堂为阵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创设宽松和谐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氛围。教室环境的合理布置。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室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不例外。在教室的布置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为学生营造浓厚的生活化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教学Food时,教师可以把一些食物的图片hamburger、hot dog、cake、juice等贴在教室的四周,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带上实物来上课,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购买这些食物的对话;在学习Shopping 一课时,可以在黑板上画所商店,在讲桌上摆放些与课文有关的物品学生文具等等;在学习Animals一课时,可以在教室里贴上cat、dog、monkey等动物的卡通形象;在学习节日时,可以把与节日有关的装饰品摆放在教室的周围,如学习At Christmas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带上一些装饰的彩灯、彩带、气球、圣诞袜以及圣诞树等等;在学习Halloween时,可以让学生装饰一些些蝙蝠、幽灵、巫婆、南瓜来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在教学Public signs时,可以在墙上布置一些公共标志,甚至在黑板上写上 “LOST AND FOUND”并在讲桌上摆放些学生的物品,让他们体验认识标志的好处。

2.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活动。

如“演一演”活动:在学习职业名词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表演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driver表演驾驶,学doctor表演看病,学teacher表演教书,学policeman表演抓小偷,学engineer表演设计图纸,并让学生互问互答。这样,既巩固了职业类单词,又熟练地运用了句型。又如“唱一唱”活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已学的song或chant的曲调把新单词或句型填进去,创造出新的song或chant,这样学生不仅唱得欢学得好,还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精神,又使学生养成了勤于动脑,勤于思考习惯。

当然,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还有很多,如 “画一画”“猜一猜”等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只要教师努力把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无形之中便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步入英语学习。

三、以作业为桥梁,实现生活化的扩展

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把自己积累的一些简单易行且丰富多样的英语课外作业做以下小结:

1.交流性:课外,把所学的内容表演给家长看,有时可以让家长一起表演,并请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另外,每节课前,我让学生轮流表演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

2.习得性:让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听儿童英语广播,把自己模拟最得意之处录制下来,和同学一起欣赏或进行评比,选出“英语小博士”。并鼓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卡通故事书,欣赏儿童英语歌曲等。

3.操作性:如让学生给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标签,学生为了达到美观这一目的,他们书写标签、设计标签时就会非常用心,这样既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也能提高书写水平。我们还可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收集、摘抄英文商标、中英文广告、标牌,如:WTO,CCTV,VCD,kg,E-mail,Windows,“Merry Christmas”“You are Welcome”等等。通过这一作业,学生会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的课外英语而高兴。另外,还经常让学生编辑一些英语小报,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精心策划、各显神通,培养了创新思维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上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关键就在于坚持,使其成为常规。每次作业后,我都及时给予他们评价,哪怕是口头表扬或奖励“☆”,提高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12

生活, 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统称, 包含日常生活和发展中的所有活动。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使学生建立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 加深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陶冶生活情操。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 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引入生活化概念, 将历史教学与生活教学结合起来, 赋予历史知识一定的生活意义, 使历史不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 还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中, 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的周围, 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和对于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2.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2.1 科学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 引入生活化的原则, 需要遵循高中历史的基本教学原则, 也要符合高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达到历史与生活的合理结合。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不能够为了进行生活化教学牵强地将一些东西融合在一起。历史是一门从事实出发的学科, 一切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教师要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 不能有虚构成分, 否则对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毫无意义。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共合作”这一节, 对于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 教师应该首先对此作出客观分析, 承认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及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造成了党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主义错误, 放弃了对于革命的领导权。进而引导学生从生活化角度出发, 客观地看待这次大革命的失败, 每个人在年轻时价值观都没有完全树立, 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 而做出错误决定, 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才能抵御住外界的干扰, 做出正确决定。

2.2 开放性原则

在进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时, 教师应该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根据自身生活经历做出不同理解, 给学生多一些的思考空间, 不要被固定思维束缚。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 更多的是要提出一个方向, 突破以往的传统, 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调查, 从衣食住行中选择一个题目, 例如《从1949年到21世纪初人们衣着的变化》, 通过对亲人的访谈和一些遗址遗物的调查, 分类整理调查所获得的文字材料、音像材料、图片和实物, 通过谈论会、演讲会、板报等形式交流调查结果,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感想。

2.3 典型性原则

由于高中历史在高考文综中是一门重要的应试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强度和教学压力都比较大, 生活化教学探索的机会也非常宝贵。因此教师必须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选择典型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作为生活化教学的基础范例,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历史知识与生活相融合, 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一代雄狮拿破仑》的有关内容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评价著名的历史人物拿破仑。学生可以从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败了多次反法联盟的进攻、制定了《拿破仑法典》、对外政策等方面考察, 也可以从人物的生活经历与性格探讨人物成败的原因, 还可以从他的一些军事战略角度考察。从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准确定位其高度, 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就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于今后生活道路中的是非曲直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

3.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探索

在进行了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原则的研究之后, 就要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因素, 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探索, 从而体现出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3.1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旨思想, 只有制定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向着生活化的趋势发展。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依次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必须确立生活化的目标, 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既有知识水平和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教育和关心,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只有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将历史课程与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因材施教, 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生活化教学, 使得他们能够取长补短, 实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3.2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正如上文所述, 对于课业压力繁重的高中历史课程来说, 生活化教学的机会十分难得, 教师要秉承典型性原则, 依托于课本, 筛选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 取得最佳的生活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家长的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不同之处做对比, 可以通过一个方面总结出有哪些变迁, 这些变迁给生活各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 等等。这些非常生活化的片段, 会增强学生对于现如今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也会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

3.3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更应是组织、指导、帮助中学生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引导者”。高中阶段的教育, 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教育, 对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对于是非对错的评判能力、民族荣誉感、责任感、认同感的培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使命感, 深刻理解并体会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视野的重要作用, 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课程设计中, 可以通过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崛起》中“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模拟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举行的“中共一大”,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 还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形势下成立的情景。为了更加形象地体现我们党在成立九十三年间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材料, 播放2011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的盛况, 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景形成对比, 仿佛教师带领着同学们走过了这九十三年的发展历程, 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于我们党成立之后的光辉历史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总之, 目前高中历史较大程度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课程内容比较枯燥,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的教育需求和宗旨。提倡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 因此需要完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 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在这方面我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和研究, 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张文, 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0) :47.

[2]张建美.搭建历史与生活的桥梁[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信托制度下一篇:拉伸试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