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2024-06-26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共12篇)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篇1

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实施“生活化”、“体验式”,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凸现生活之美、创作之乐呢?通过对“小学作文生活化体验式教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作文教学,用生活化理念进行引导

要搞好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就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只局限于教材、 、 满足于课本的单一的教学局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指导观察,选取素材;开展活动,丰富素材;融合学科,充实素材。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描绘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写自己亲历的事,写自己欲罢不能的事,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拓宽写作空间,增添写作乐趣,强化写作能力,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二、创新活动载体,以体验式教学强化训练

1. 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 教师应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的作文向深度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与写作结合的良性循环。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让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鼓励学生观察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一切,多参加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

2. 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 体验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和体味得来的生活经验,蕴藏着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宝库。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将个人的生活情况用条款式写出来,成为写作素材。

3. 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 、 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方面构建,观察方法以有序观察、全面观察、训练思维为主。学校、班集体有意识地组织活动,可以使学生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

三、通过生活化体验式教学,提高作文水平

1. 阅读教学中渗透随文练笔 , 教会学生写作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仅靠几次单一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写作方法渗透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一是“读中悟法”。在整文阅读中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在精读、 赏读中感悟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怎样具体描写人物外貌、语言、 动作和心理的,是怎样抓特点描写景物和物体的。二是“随文练笔”。读中悟法之后,应让学生及时地进行口头或者笔头演练,或写片断,或写心得感受,或写相关主题的作文。写既是读的拓展,又是读的升华。

2.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 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 选编进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其中不乏佳词妙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背诵等积累的方式进行内化,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在作文教学中及时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倡导学生运用已学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仿照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积极写作,从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3. 通过体验 式教学 , 提高学生 的作文兴 趣。 一是游戏、活动作文的介入。 要想让学生真正消除对作文的恐惧,除了要鼓励他们说真话、 写真事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发现写作的乐趣。为此笔者提倡生活化作文,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二是教师写下水文。教师有意把文中的好词、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并将写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能够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为学生搭建写作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和家长建立自己的校讯通、博客,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当“博客之星”;开展班级作文擂台赛、演讲赛等活动,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体验成功的乐趣。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生活化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与素材储备, 使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再辅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习作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体验式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篇2

一、“导读体验式教学法”的提出

结合初中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和近几年来中考开放性题型的不断改革,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在导读体验式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和初中英语新课标 “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积极探究和体验”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我学习,我参与,我快乐”的“体验式教学法”,在实践中围绕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二、体验和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一个概念。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由学生个人的自已发起的、自主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参与、经历、操作、探究、感悟等“体验性活动”是主体参与的重要行为体现。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体验式教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主探究的王国。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作用

1.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实践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与体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中进行学习。

2.让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环渐进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模拟真实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学生可以在活动之前先接受在生活中早已有的概念并在活动中运用,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体验”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成自己行为和认知的统一。3.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感受,包容缺点,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四、“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有关专家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特别是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体验式教学法”围绕这一目标,在操作上坚持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设置情境、感受联系、思考讨论获得体验,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将学生的体验上升为个体的经验。这一过程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此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在几年大量的“体验式教学”案例中,笔者概括了以下几种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法”的操作方式。

(一)情境体验法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体验,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问题情境体验

问题情境体验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喜欢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在学习《公民的著作权》这个内容时,笔者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香港作家金庸以1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著作《笑傲江湖》的电视剧拍摄权让给中央电视台,请问他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收取这区区一元钱呢?”这具有趣味性的设问,最能吸引学生,学生就会急于寻找答案,想弄清楚为什么?于是教与学的最佳心理状态就形成了。2.艺术情境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个框题时,让全班学生一起诵读书本上一段话(“母亲对孩子这样说:——你是我生命的延续,你是我生活的动力。因为有你,我明白了责任的含义;因为有你,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你是我的骄傲,你是我的希望,愿你的人生更精彩。——亲情化成水,滴滴润幼雏。风雨伴儿行,只为早成才。”),同时播放音乐背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3.漫画情境体验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巧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在讲到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个内容时,课前让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把四种情绪类型画出来,上课前作为导入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漫画情境当中,从而加深对“喜、怒、哀、惧”的认识,调动了课堂气氛。

(二)生活体验法

生活体验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体验事物,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生活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在学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剪一次指甲或洗一次脚,要求完成后父母写一个反馈意见;最后学生写心得。通过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框题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角色体验法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角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景中,学会选择和判断;让学生在道德冲突中探寻和建构;让学生对善恶作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念,践行正确的道德准则。角色体验,实际上是社会行为的预演。

在讨论八年级下册《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个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于是课前让学生分小组编写一些销售场景,在上课的时候全班分成四大组派代表对场景进行模拟和演绎,通过学生的模拟,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到销售者和消费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其从中获得的体验无疑要比教师在课堂上乏味的说教强好多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阅读体验法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因为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学习到八年级下册《珍惜我们的学习机会》这个框题时,面对我们这些城乡结合部的小孩,由于他们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靠股份和出租房子获得收入的,小孩自小没有生活压力,家长的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科学教育小孩的方法,所以小孩缺乏学习动机,普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畏难情绪。根据这些客观原因,在学习这个内容时,笔者选用这样一段话供学生阅读:“读书虽苦,乐在其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们是畏难却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芳香,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想你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吧,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得到的。”学生阅读完这段话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重点围绕“学习的甜”来进行探讨。课后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写反思,从一篇篇的反思可以看出学生似乎经过这个阅读材料的学习,燃起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的有部分学生还制订了学习目标。

五、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反思

1.由于各个学生间存在种种差异,其水平不

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其体验也各不相同。

在教学时,笔者认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要尊重差异,不能强求划一;要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教学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的尊严。一方面,不能用成人标准简单粗暴地评价学生;另一方面,不能机械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学生。2.体验有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分。积极的体验使人精神振奋,产生愉悦感和充满激情;而消极的体验则使人产生挫折感、懊丧感,对事物失去信心。但消极的体验在科学的引导下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动力,使人充满斗志。

3.设计一个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材料,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平时要注意做个有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了解社会现实,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教学过程要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思品课;体验式;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07-01

一、初中思品课的特点

这门功课以初中生的发展为本,为他们的成长服务,从初中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目前思品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践行“的问题。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工作中存在重说教轻探究,只体验不升华的缺陷。此项目研究以学生的生活主题单元为模块,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法律、心理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探究和实践,理解“德”的概念,体会“德”的要求,感受“德”的情感,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外化为“德”的行为,彰显了思想品德的课程功能和德育功能。

2、解决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习主动性不足的问题。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生命潜能和内在要求,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以问题存在的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主动性、积极性来推动教学实效性的增强。

三、观念真正的发生了转变

以前我的思想品德的教学程序一般是“导入——讲授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教师灌输多,学生交流少;注重教材多,了解学生少;讲清道理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给结论多,培养能力少。近年来,虽然在新课程环境下,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倡行体验和探究活动,但却很多流于形式,忽视体验之后进行探究学习、引导升华。造成了感性的东西上升不了理性,完不成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逻辑循环,失去了教育实效性。

四、模式的创新点

1、“体验式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在生活中实践、体验,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情景性、实践性、开放性,注重“感悟升华”,实现由知导行。

2、“体验式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索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体系和基本运作流程范式。

3、“体验式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对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社会调查与实践、主题探究等具体教学模式的概括。

五、我的收获

“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是这样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悟,才能碰撞出有意义的心灵火花,才能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去年的一年的思品课教学中本着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学习的原则,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我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做了以下工作:1、深人研究新课标,把新课标作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2、精心设计探究式导学提纲,创设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为学生指明方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适时合作交流,提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后拓展提升环节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在实际生活中践行;4、创设了基本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及解读:

课前预习。教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一两个具有思维含量、需要提前探究以备课堂展示交流做准备之用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可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调金问卷,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为课堂展示交流做准备。

课内探究。1、此环节的教学活动,把课木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科学的设计出几个实践性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实践性情境,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增进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其中的遭;2、教师要适时点拨,保证课堂讨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并针对学生们展示时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3、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所以这部分应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金、参观、社会服务等一些探究性、观察性、实践性的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篇4

一、思维引领:田园诗情润心扉, 古人词意添志趣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广袤的农村是一片美轮美奂的大自然, 置身农村却无话可说、无言可表, 这不是因为农村缺少美, 也不是孩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是缺少引导。熟悉古典文学的中国人都会阅读过大量描绘农村风光的诗作, 自《诗经》以来, 汉晋、唐宋、元明清, 哪个朝代没有大量的田园诗词, 同时还涌现出大批的田园诗人, 像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都是其中的大家。因为他们, 农村成为诗中之画, 画中之诗, 因为他们,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成为中国人伦美学范式。

一向在教学中重视晨诵暮省的我, 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田园诗歌引导学生走向农村、体验农村, 利用诗人的眼光启发学生发现农村的真善美, 利用诗人的生花妙笔点醒学生去描绘农村的真善美。读一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体会农人“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的质朴热情, 感受农村“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的清新姿容;品一品王维的《渭川田家》, 感受“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的依依亲情, 体会诗人“田夫荷锄立, 相见语依依”的羡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更是全面地诗意了农村生活动态, “柳花深巷午鸡声, 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 满窗晴日看蚕生。”将稀松平常的鸡叫、桑蚕写得如此传神而又透着闲适, 让人油然而生对农村的爱慕。农村的孩子一旦走进这样的诗境, 农村还会是落后贫瘠的代名词吗?还会起“农村有什么写头”这样的念头吗?

二、活动引领:村野农风畅心怀, 耕人牧歌沁童心

现今, 电视、电脑也已经成为农村孩子的伴侣, 在他们的日记或习作中, 也时有电视尤其电脑甚至电游的身影, 他们之所以可以将这些写得生动活泼, 根源就在于他们熟悉电视、电脑。如果让孩子们像沉迷电游一样沉浸到农村生活中, 我相信, 学生笔下的农村同样会是五彩斑斓的。于是, “耕读复兴”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需而生。“耕读复兴”旨在通过走进农村, 参观访问、参与农事, 收集村谚、整理民间故事, 组织乡村嬉乐活动等形式挖掘农村习作题材, 增进学生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 提升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 进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活动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动家长, 按区域组织若干家庭联合教育分队, 由家长委员会协调组织双休节假日活动;一个是由老师亲自组织在校期间的农村实践活动。体验, 是这个实践活动的重头戏, 我们应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 不怕失败, 就怕不动手。我们邀请有经验的农民指导学生学干农活, 让他们在掌握技巧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我们联系鱼塘, 他们很爽快地提供场所让孩子们练习钓鱼, 甚至还忙前忙后的亲自指导;我们跟林场协商,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组织学生野炊, 在“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氛围中, 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合作、自力更生的快乐……

三、写作引领:综合实践有清泉, 笔走龙蛇发新歌

在农田沟渠间放飞心灵, 虽然不仅仅是为了在课堂上收获硕果, 但引领创作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显而易见的, “耕读复兴”给孩子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他们在日记里、习作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的真情感喟, 让我们深感欣慰。“钓鱼!哈, 我终于钓上来一条大鱼!终于可以在表哥面前扬眉吐气了。当初我说我要去钓鱼的时候, 钓鱼能手的表哥那个脸, 把我小看死了。”“……叔叔看我笨手笨脚, 拿着乱扭的蚯蚓不知所措, 便走过来, 将蚯蚓拿过去, 只听, ‘啪’的一声, 蚯蚓在他合十的大手中扁了, 不动了。他将拍扁的蚯蚓交到我手上, 教我掐断, 选一段穿上鱼钩。”“‘篝火, 篝火红罗!’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捧着自己动手做的饭, 夹着自己炒的菜, 跟妈妈做的比起来, 虽然粗粝不堪, 但是, 这却是我们至今吃过的最为香甜的一顿饭。”这些都是孩子们日记中的片断, 没有亲身的体验, 如何有如此细腻到位的描述。

如何让学生将亲身的体验发而为文, 写出新意, 这需要我们老师的点拨之功。孩子就是孩子,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识得“趣”、识得浅, 因为有时能写出“有意思”的, 但却缺乏深入“意义”层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指点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 训练学生“狗”一样的鼻子、X光一样的眼睛, 善于从不起眼的地方发现“话题”。比如学生从奶奶那看似粗糙, 包粽子却灵巧无比的双手中看到了熟能生巧的含义;从被晒衣绳勒得长出了瘤子的桑树上看到了生命力的顽强;从养渔人由平静的水面就能判断出塘鱼的状态看出粗大汉的心细如发, 把握科学规则的重要……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篇5

摘 要: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不再遵循过往的那种“传道式”教学了。在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观念下,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入手,就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简要说明。关键词:小学 数学 体验式 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即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现或还原,为学生营造一个亲身经历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一套数学知识系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最关注的便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智能尚处在发育时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若是一味强调书本教学,讲授教学,无益于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知道,小学生对于所经历过的事情,其记忆的效率达到80%。良好有趣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某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和克》这个单元时,为让学生能对教学内容有个更好的理解,于是创设了一个市场买菜的教学情境。这位教师先是拿来了许多模型,这些模型各自表示不同的物品,如面粉、鸡蛋、大米、猪肉之类,分别摆放在讲台上的各个位置。然后,这位教师给学生分发了一些游戏用的纸币,自己扮演起菜市场的营业员,要学生当顾客,上她这儿来买上三种菜品。这样的情境生动有趣,学生都非常有兴趣,参与起来也很积极。在和教师的互动中,学生真实的模拟了一把市场买菜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千克和克之间的区别,不少学生还在“买菜”的过程中闹出了不少笑话。而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不仅对于“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这位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其还强调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实际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在进行理性学习的同时获得感性上的理解,更加加深其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消化。课堂活动的创设,正是能起到这种作用。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便能自然而然通过体验加深学习的效果。

如在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就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某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先是带领学生熟悉了计算器使用相关的知识。在学生充分了解之后,这位教师便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组成不同的小组互相比拼,看哪个小组使用计算器计算得又快又准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技巧得到了锻炼,并且对计算机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

三、设计焦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

对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现行教育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能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对“升”以及“毫升”的概念有更加清晰准确的理解,并开拓他们的思维使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位教师专门设计一个“测体积”的焦点问题。这位教师先是准备了一个量杯,还准备了几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头。之后这位教师要求学生测量出这些石头的体积。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组成了合作小组进行了测量方案的探讨。由于教师事先提示了要使用到量杯这个工具,所以学生也算有了个大致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积极的思考下,最后好几个小组的学生一致得出了利用量杯测量石头体积的方案:先在量杯中装一些水,记下读数,之后再放入石头,再记下读数。前后两个读数相减,就是石头的体积。经过总结和论证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个方案是正确的,后又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实际进行了操作,最后也证明了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并且,在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转化运用,其对知识的理解消化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谓有很大的提升。总 结: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局限于“传道式”的教学模式上。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大潮下,体验式教学作为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登上了课堂教学的舞台。参考文献: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生活;体验;模式;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潘慧芳教授(初中《思想品德》人民版教材的副主编)作了《从“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的新教材教学内容解读,指出思品课教材的主要特点:重构教材观、目的观,即教材由“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

见闻之知:听到、看到的。与自己的生命未能融合、共鸣的知识信息缺乏个体体验基础,难以与人的品格和行为发生联系,易知行脱离。

德性之知:通过体验获得的,与自己的整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知识、情感和信念,是人的“第二天性”,直接影响人的行为。

“德性之知”哪里来?直接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和个体生活体验、经验发生连接、引发感动的“见闻之知”。在学习课标解读的基础上,笔者探索了与生活贴近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所谓“生活”,就是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所谓“体验”,就是重视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找到学生感性认识中的道德体验与课本知识目标的结合点、认同点,让学生觉得“就是这么回事,我正是这样想的”,而不是“你让我应该这样想、这样学”,是在潜移默化中、于无声处学到课本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如下具体的方法。

一、找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

教师要以生活为切入点,放开思维让学生去想、去联系、去评说、去感悟。找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话题,步步引导,鼓励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观点,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每个模块、单元、章节都有与学生生活相切近的话题,关键是教师要有开发学生生活经验、已有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的意识,不要先入为主地去讲课本知识,为学课本知识而学习,把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

如初中课标三个模块 “成长中的我”,问题:“我处于人生的什么时期,我将有那些变化?我有那些优点?我做过的让自己和家人骄傲自豪的事情?”围绕这些问题,就能解决课标中要求的了解青春期的变化,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等知识,学生能举出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任务,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自强的品质,成功的体验越多就越自信,做成一件件的事情就为自己感到自豪,就会找到自信的支点。如果按课本知识让学生解释什么叫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什么?怎样做?就增加了难度与信度,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与他人、集体的关系”问题:“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打交道,打算和他人、集体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你尝试过建立友好关系的方法吗?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会怎样”?(课标中处理和父母、教师、朋友关系的问题)

“我与国家和社会”,问题:“我们做人的底线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有那些责任?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有那些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课标了解国情、国策、发展战略。选择成才之路,承担社会责任)

这些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生活体验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见仁见智的回答往往比书本知识更生动,更有学习价值,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在交流中增长了见识,在表达中找到了自信 ,在合作中愉悦了身心。

二、紧握课程标准这根线,讲解要收放自如

放开让学生体验感悟后,教师并不是不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

1.讲学生模糊的知识点,如“情绪”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各种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绪正确地表达出来,因为正是丰富多彩的情绪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喜欢打听别人的个人私事,有的学生明明不想说,但碍于面子还是违心地说了,担心别人说自己不诚实。在上“隐私权”一课时,就明确地告诉学生,不想说不愿为人所知、与他人公共利益无关的事就是在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想说就该义正言辞地拒绝,这是维护隐私权意识的体现。

2.梳理归纳学生杂乱的思绪,使思维逻辑化,生活体验条理化。如“初中生活的变化”,学生举了许多初中和小学不一样的地方,但更多的是限于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初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学习生活的变化,怎样适应。又如“怎样孝敬父母?”学生可能会罗列帮父母干这干那等,这只能用一句话概括,“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自己的哪些身份与责任,作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父母的最大期望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归纳。

3.帮助学生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专业术语,鼓励学生用书面语表达,如上网注意的事项:语言文明不辱骂他人,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等。不制造谣言,不进行诈骗活动等,概括起来就是上网要遵守道德和法律。专业术语要让学生多复述几遍,当堂消化。

三、升华体验法

生活体验式教学打破常规预习、讲解、练习的模式,代替“学前自己怎么想,学后自己怎么做?带动别人怎么做”等问题,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体验成就感。如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一课,我让学生设计几条宣传传统文化的标语,有学生语出不凡:

爱我中华,学我文化。

唐宋元明清,中华有传统。

春节家团圆,清明祭先祖。

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明。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传。

总之,生活体验法教学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规律,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有利于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快乐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创设情境, 丰富课堂, 诱发学生的体验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 是诱发学生体验, 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有一次, 我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做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 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 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我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 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 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 最后暗自偷笑时, 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 接下来让学生用大约300字, 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

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写作兴趣盎然, 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 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 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 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 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 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 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 还一边无可奈何地摇头, 尴尬地望着学生, 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这就是情境的功能。诱发学生的体验, 有意识地“制造材料”, 丰富课堂生活, 教师就要善于有目的地导演“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写作灵感。

二.精造细节, 丰富生活, 有效培养观察的兴趣

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但是学生大多不会自觉地观察, 留意每天的生活, 他们即使看到了可写的内容, 也不会引起注意。我注意“放大”现有的生活资源。中秋节那天, 我郑重其事地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先告诉他们是三项, 等他们开始小声抱怨时, 我再不紧不慢地说出作业内容:第一项, 吃月饼;第二项, 赏明月;第三项, 给家人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我的话音未落, 教室里已是一片欢腾。愚人节那天, 抢在学生们“愚弄”我之前, 我满脸伤感地告诉他们:我要调走。先入情入境地把他们给“愚弄”了。就这样, 学生每天的生活在我的刻意导演与精心安排下变得生动和精彩, 学生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每天生活的点滴细节。

三.抒发真情, 张扬个性, 流泻学生的体验

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 在作文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因此, 在体验式作文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 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

例如在我的作文课《考试》中, 我当堂发下一张试卷, 并在考试前一再关照学生要看清题目, 但是由于时间紧迫, 学生未看清隐藏在最后的做题要求, 全班只有三个学生是按要求做的。考试结束后,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说他们心里的真实感受。

大部分同学归结得都很好, 说正面的道理多。可有一位学生说:“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一样‘耍’了, 这么多都白做了, 可是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我真不明白, 那个教授为什么后面还要写, 多浪费字啊!最后害我白写了很多字。”我说:“那你现在最想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自己此时的心情?”他说:“我好像被人给耍了。”所有同学都笑了, 有的随声附和, 也有的同学还面露惊讶, 可能在想:“这同学怎么能这么说呢?老师听了会不高兴的。”但我却笑着说:“很佩服你能说实话, 竟谈出被人给‘耍’了!但是如果这个‘耍’加上引号的话, 你就会思考得更多!我想不仅考试要按要求, 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要求,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要求和规则。认真做好人生的每一份答卷, 你才会有成功的未来。”

只有主张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在课堂上才感觉不是在上课, 更不是在作文, 而是在无拘无束地聊天。作文教学中, 一旦学生的语言沾染强烈的情感色彩, 那么, 我们说这样的作文就是富有个性色彩的。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体验式教育 篇8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盒光盘关于品德与生活 (社会) 的教学, 我看到法国的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录像, 顿觉柳暗花明。这节课是这样上的:一开始上课, 老师给每位同学借来一辆轮椅, 并让他们坐上去摇到大街上, 20分钟后回来, 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孩子摇着轮椅出了校门, 一路上, 上坡的时候, 总会有很多热心的人帮着推一把、拉一把。回来的时候, 每个同学感受都特别的深刻:“残疾人是痛苦的, 他们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显而易见, 这堂课是成功的。

我班的王某某同学出了车祸, 摔伤了胳膊, 无法来上课, 我组织同学们去看望。当看到各种鲜花插满了病房, 慰问品摆满了桌上, 听到孩子们一句句“祝你早日康复”的话语时, 王某某同学的父母被孩子的真诚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以后每天都有两名同学自愿去给她补课。在他缠着绷带, 能坚持来上学的那一天, 我们为她准备了一台“欢迎会”, 在同学们的声声祝福中, 她紧紧地握着小伙伴的手, 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相比之下, 这要比空洞地说“我们要热爱班集体, 要为班集体争光, 要关心、帮助同学”强多少倍啊!

我们学校校门前临街又处在闹市区卖零食的很多, 孩子们抵不住诱惑, 经常去买, 学校也多次禁止过, 我们也常常劝导学生:“买零食吃既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 零食 (洋芋之类、烧烤之类、热狗、冰糖葫芦、串串香、凉虾等) 极不卫生也对身体有害。”可收效甚微。怎么办呢?据我们分析:孩子们之所以买零食, 是因为他们手头有零花钱且不知钱从何处来, 又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于是, 我们利用周末两天安排同学们拾废品, 让大家和父母一起参加劳动, 然后算算这两天能挣多少钱。两天之后, 孩子们回到学校, 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 父母真辛苦赚钱真不容易啊!从此, 买零食吃的同学渐渐少了, 现在几乎没有了。后来, 就连最馋嘴的王洁不但自己不买, 还教育其它的小同学不要买。这真是苦口婆心枉费力, 亲身经历才是真。

我们应重视这种“体验式”教育, 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情感, 这样才能刻骨铭心。没有情感体验的思想品德课程, 必将是空洞和缺乏生机活力的。以前, 我们用冷冰冰的《小学生守则》、校规、班纪来要求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并不顾及学生个人情感体验, 所以他感到陌生, 只能是被动地接收和无奈地服从, 明白亲身体验才是真。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引导策略 篇9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培养发散思维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导演“情境”, 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 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 在激起学生某种情感体验的同时, 最大可能地唤醒学生以往生活体验的灵感, 或者能最大可能地激起学生去观察体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捕捉时机,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 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视写作为一种快乐, 一种需要, 满腔热情地去写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 感受多层面的社会;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经常去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等等。比如, 一次作文课上, 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身边的一个人物。正好这节课刚上课的时候, 有一位学生家长来给孩子送课本, 我于是让学生先仔细回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想象如果自己是那个孩子, 会有哪些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有说自己会感动的, 有说自己会惭愧的, 有说自己会生气的等等, 进而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人物的不同表现。我又让学生想想自己是那个父亲, 又会有哪些想法。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想象之后, 对父亲的情感被充分点燃, 纷纷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伤心的时候一句亲切的话语, 一个轻微的抚摸的动作, 一个关怀的眼神, 都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刻下深刻的印记。他们在写作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是平时最不爱写作文的学生也能感情真挚地写出父亲与自己相处的一件事。情境启发的亲身的体验给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和灵感。

书籍包蕴万物, 饱含间真情。未见高山便知其巍峨, 未见大海便知其深邃, 未见宇宙便知其渺远, 当学生在真正静心阅读时, 一段文字, 一个字句, 甚至一个词, 都会震撼着、感动着他们, 在他的心里泛起涟漪。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的回味, 都是在诱发他们自己的体验。仍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例, 在写作之前, 先让学生充分回忆曾经学过的写人文章, 经典的人物形象, 谈这些形象给自己的震撼, 当思维打开后, 形形色色的人物被放到了我们的面前, 有教师, 有父母、朋友, 有送奶工, 也有快递员……学生在讨论中迸射火花, 发现这我们身边除了父母、亲人, 还有这么多值得关注的人和事, 作文素材得到了极大丰富。

二.迎击风浪, 培养再体验意识

一石激起千层浪, 发散思维带动学生的个性体验不断涌现。例如, 以“幸福是”为题进行写作, 学生调动体验积累, 补充了幸福是浓浓的亲情, 幸福是帮助别人, 幸福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幸福是妈妈的一次温馨的送行, 幸福是妈妈关爱的唠叨, 幸福是回家时妈妈做好一顿香喷喷的米饭, 幸福是课堂上回答问题后老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 幸福是阅读诗文名篇后获得的精神的愉悦之感……这些思考无不表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然而, “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是新课标对我们的写作教学的更高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千层巨浪中从容穿梭, 准确地在“弱水三千”中找到最适合写作的那“一瓢”呢?

有了下锅的米, 我们还要培养“巧妇”。在创设情境激发的各种体验中, 学生需要理性地去选择, 创造性地去表达, 准确地去评价。从实践也可以发现, 尽管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下笔更为流畅了, 但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文章技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工和琢磨, 这就需要我们反复地体验、修改, 培养再体验意识, 即对选定的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对完成的体验文章进行再评价。

首先, 先有的体验并不就完满、深刻, 它也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选定的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让学生品读自己的文章, 试着去修改成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的美文。例如“陪伴”为题的习作中, 学生写到胆小的自己在同学的陪伴下爬树, 进而变得勇敢的故事, 故事叙述完整清晰, 但对于自己心理变化的描写总是显得粗糙, 不够细腻。我启发学生反复品读, 再次回忆爬树的经历, 从中捕捉与“陪伴”关联的一些生活形象, 在表达中去丰富意象。学生通过启发后, 发现原来陪伴和见证他和小伙伴的友谊的还有那棵树, 于是重新构思, 以“树”贯穿全文, 以“树”联系情感, 以“树”象征友谊, 写出了他自己的特色来。

其次, 教师可以搭建交流平台, 深入并丰富个体体验。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个体情感体验各不相同, 对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 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展开交流, 相互学习, 对所写题目进行再体验, 深入并丰富个体体验, 并激起学生参与体验生活的兴趣,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再者, 命题对于体验式作文教学来说特别重要。新课程标准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命题如果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 让学生有话要说, 不吐不快, 往往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以愉悦的情感进入写作。教师可以“改进作文命题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第一, 在命题作文中引导学生在其写作范围内自主选择符合内在需要的内容, 表现的主题;第二, 在半命题作文中引导学生积极补充, 选择新颖的素材, 增强思维的发散力;第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创作, 不限制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表达主题, 自由发挥, 选择感受最深、迫切表达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自主命题可以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的兴趣, 并进行理性地, 客观地思考, 这是学生写作能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基础。

最后, “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学习结果呈现的仅仅是过去的记录, 而不是将来的知识”, 一篇作文不应该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或终结。“体验性”依附于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体验式作文的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批改方式, 多用鼓励和商榷的语气, 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用宽容心态和独到眼光去发现作文中的亮点, 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刺激写作的激情。同时, 新课程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所以,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也试着做评价的主体, 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 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作文批改中的教师“一锤定音”, 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互评互改中要发现别人的作文中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体验式作文教学——走出习作低谷 篇10

关键词:激发兴趣,指导观察,积累素材,求真求实

作文, 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 然而, 长期以来它却像个巫婆困扰着我们和学生, 我常常想着有什么“魔咒”能让学生像爱游戏一样爱上作文吗?我们又该如何带学生走出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低谷呢?下面, 我以中年级习作《__的拔河比赛》的指导为例, 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作文的源泉动力, 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应特别重视“兴趣先行”, 运用灵活的手段, 使训练形式多样化, 如以读带写、看图写画、先玩后作、先画后写、续写故事、先演后作、音像作文等手法。就拿“拔河比赛”这节习作指导课来说吧, 上课伊始, 我把学生拉到了操场, 粗粗的麻绳摆在中央, 可爱的学生立马雀跃万分, 我告诉学生“我们先来痛痛快快地玩几场拔河比赛, 赛过之后, 相信你们就能轻轻松松地写好这次活动。”一听“玩”字, 学生兴致高涨。

二、导“观”———授之以渔

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这一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 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是呀“, 不会观察, 就不会作文。”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爱观察, 但却不会观察, 他们往往浮光掠影, 不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触类联想、发现规律, 因此授之以观察方法尤为重要。在指导《__ 的拔河比赛》时, 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来了一回体验观察式的练习, 在拔河前中后这三个进程里, 我在细节处关键处喊了“停”, 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当选手上场做好准备只待我一声令下时, 我却话锋一转对学生说:“你们看!场上的选手个子怎么样?摆出什么架势?”比赛开始了, 我走进啦啦队, 示意学生看看“场上选手怎么拔, 脚如何放、身子什么姿势, 脸上什么神情?“”看, 麻绳像什么, 有什么变化?”第一回合结束, 我让选手说说“拔时有什么感觉, 心里在想些什么?”

三、历“程”———积累素材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 我看过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一格言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样, 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 作文的素材就会丰富与实在, 那么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指导课前或课中让学生有一个体验的实践过程。

在《__ 的拔河比赛》这节指导课上, 我把课堂还给学生, 分别以十名学生为一组, 让每个孩子亲历、体验了拔河的全过程, 如此一来, 学生就扫去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瞧, 参赛的队员们死死地抓紧绳子, 恨不得脚下深深钉进地里, 眼睛瞪得滚圆, 脸儿憋得通红。“”绳子时而左, 时而右, 绳子上的红绸像个调皮的孩子, 左跑跑, 右蹿蹿。“”嘟———哨声再次响起, 响得那样扣人心弦。”“这时, 我们在班长的建议下, 马上改口号‘一二蹬!一二蹬!’很快, 参赛员跟着口号的节奏整齐地往后蹬, 拉着拉着, 绳子被拉了一大截过来。哈哈, 绳子上的红绸欢天喜地向我们这边奔来。”试想, 如果让孩子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 学生笔下又怎会流出如此生动, 鲜活的句段呢?

四、激“写”———生动活泼

(一) 内容走向真实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呀,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 我们要鼓励学生写自得之见, 抒自然之情, 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 努力使习作过程成为学生从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

学生欲下笔写《__ 的拔河比赛》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氛围, 呵护学生习作中闪烁的悟性和灵性。我对学生说“:待会儿, 你们写好后, 我要在班上朗读你们的作品, 倘若同学们猜的出习作的主人, 那么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因为你的习作很真。”有了我这话的激励, 学生争着把心中的真心实意流露于纸上。“同桌脚踩崭新的靴子, 身穿美丽的裙子加入了我们队伍, 我心想:你这身打扮, 要怎么使力, 干脆别来碍手碍脚了。”“虽说平日里我不喜欢小鑫那胖乎乎的身材, 可是现在, 我恨不得苗条的自己成了他。“”陈老师鼓着腮帮子, 吹起口中的哨子, 可是哨子却发出如老师般嘶哑的声音, 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我想还不如让我这只百灵鸟当裁判呢。”当我用欣赏的口吻读着学生发自内心的言语时, 孩子们笑了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猜出了其主人, 我想, 这就是“真”的所在。

(二) 形式放开束缚

1.命题自主。

此次习作, 我不以《精彩的拔河比赛》这种全命题的形式出现, 而是以《__ 的拔河比赛》这种半命题的形式出现, 限制少了, 范围广了, 于是学生的笔下处处闪耀着“孩子气”“童稚语”。就题目上看来, 孩子的习作已令人期待:《一次令我不满的拔河比赛》, 《奇怪的拔河比赛》, 《有趣的拔河比赛》, 《别有用心的拔河比赛》, 《令我受益匪浅的拔河比赛》……

2.表达自由。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有着这样的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确, 我们应倡导学生习作从思想到感情, 从内容到形式, 都放开手脚, 自由作文, 这样, 学生作文时才能真正做到自由表达, 才能扬出真情实感和独特的个性。

学生在下笔写《__ 的拔河比赛》时, 我给予了学生表达上充分的自由, 没有要求学生以“赛前、赛中、赛后”这样的流程来写, 思维没有受到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 习作的开头便妙趣横生, 充满创意。“星期一的下午, 班里同学的脸上大多乐开了花, 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我的肚子似乎和我赌气似的, 偏偏在难得的拔河赛上疼了起来……”“今天真是个令人兴奋的日子, 作文课上, 陈老师居然带我们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同学们有的跳来跳去, 有的哈哈大笑……”“胖小志, 定在绳尾, 当红线向对方移去时, 他一屁股坐在地上, 大概想像个大铁锚一样定住吧, 可是, 他这只锚太轻了, 无法抵挡对方的精兵强将, 咦!相信你已经猜出我们是在举行拔河比赛了吧?”

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在兴趣以及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入情入境。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创造作文教学情境,以儿童的真正体验为蓝本,激发他们本真的探求欲望,引领孩子们,让他们找到表达的突破口。

笔者曾设计的一节习作课,创设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莫比乌斯圈”,并根据那堂课的体验而作文。课前,教师在每人的课桌里准备好一个莫比乌斯圈和一把剪刀,接着由教师先示范,先请学生与老师合作沿着纸圈的中间用红色笔一直画,让学生猜想圈的两个面是否都有红色的笔迹。以正常的情况,应该只有一个面才有红色字迹,但结果两个面都有了笔迹,这让学生觉得疑惑不解。紧接着教师沿着红色轨迹用剪刀开始剪,让学生猜剪开会是多少个圆圈。学生认为是两个,结果剪出来只有一个圈,这让学生意想不到,很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到这里,学生的疑惑又上升了一个层次,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拿起他们的纸圈和工具,跟着教师一起同步剪大圈。这让学生异常兴奋,他们的感官被全部调动起来,充分地投入到体验当中。这时,教师又让学生剪到最后一刀时暂停,预测这刀剪下去会变成几圈,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几种结果,最后是变成两个圈。这时学生的好奇与疑惑达到最高点。最后,教师解释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再让同學们根据课堂的体验自由表达感受。

二、人人参与,个个感悟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任何活动的体验,别人都不能代替,这就保证了体验中个人的亲历性。体验式作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感性化,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情绪、情感。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或喜或悲,或豪情满怀或忧心忡忡,这是学生在体验中所感受到的表面体现,在学生产生情绪或者情感时教师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表面化体现走向深层化、正确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经历从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变化。在作文教学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法中要求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不要求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能说出来即可,增强学生开口表达的自信心,做到人人开口表达,人人参与到学习中。

有节习作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情景中感受一场比赛的过程并写一篇作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已准备好了活动要用的工具,本场活动不能出声,只能靠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不能出声的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比赛的第一轮由教师与一位同学进行示范,这次示范用真实的乒乓球进行比赛。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接着第二轮。但在第三轮中,就没有乒乓球了,要完全靠学生的想象来进行比赛。在这便会有疑问,没有乒乓球怎么比赛?要知道,经过第一、二轮的比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第三轮是让学生根据前面两轮的比赛发挥自主想象力进行无球式比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想象力充分被调动起来,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最后,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说一说体验了本次比赛的感受,做到人人开口表达。

本案例运用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法进行作文教学,一开始的无声交流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教师设计的情景中,教师创设的无声比赛情境新鲜有趣,成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这体现了体验式教学主动性特点。接着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乒乓球比赛,让学生亲身投入到情景活动中进行切身体验。这体现了体验式教学亲历性的特点。到最后一场的时候,进行无球式情景模拟,这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掌握方法,善于表达

1. 巧用“慢镜头”

如果我们在作文中,学会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要把事情写具体,动作描写不能笼统、概括。要学会“慢镜头”的写法,写出连贯的动作。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对他的动作进行分解,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如在描写一个同学擦玻璃的动作动时:她敏捷地踩着椅子上了桌子,又从桌子迈上窗台。她先用一块干布掸了掸玻璃,然后再换一块潮湿的抹布,踮着脚,一只手抓住窗棂,一只手从上到下用抹布蹭玻璃。接着,又自上而下从左到右蹭了一遍。玻璃上有污点的地方,她就哈一口气,使劲蹭几下,还不干净,她又用手指抠几下,啊,污点终于被她消灭了。她从窗台上下来,站在地上,端详着被她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美滋滋地笑了。这个作文片段在写人物擦玻璃时,使用了“踩、迈、掸、踮、抓、蹭、哈、抠”等一系列动词,使读者在头脑中形成她擦玻璃又干净、又麻利的画面。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知道,利用慢镜头恰如其分地使用动词,能够把内容写得更充实,把人物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

2. 调动多感观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把事物写具体,必须调动多感观对事物进行观察:用眼看,观察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不同的特点;用耳朵听,辨别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美妙之处;用嘴巴尝,试试不同的味道……通过这些感官,发挥想象,同时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用心感受,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争吵》就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勇气认错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呢?首先,要抓住人物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从动作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克莱谛的内心活动,以及对“我”行为的不满。其次,在进行心理描写时,要注意所写的心理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

农村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双手和头脑, 让他们充分体验生活, 激活他们习作的源泉, 从而达到“自由和快乐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的目的。

现在的小学生, 生活环境一般比较固定, 生活方式也比较单调, 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不大关心。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了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 增加作文的素材, 发挥潜能, 陶冶情操, 增进学识, 锻炼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生活本身就是大课堂, 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例如:在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 我会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野外, 挖野菜、放风筝, 感受春天的气息;植树节到了, 让学生带上铁锹、水桶等, 到山坡上植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课, 让学生讲述他们在生活中、电视或报纸上看到的新闻, 讲述班级内发生的事情, 讲述最近看的作文、名著等。让学生通过观察, 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 感受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 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将习作的源泉变为一汪活水。

二、指导习作, 再现生活

1. 开发习作资源,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我们现行的习作教材的使用覆盖面较大, 它需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 而习作教学要想真正贴近生活的实际, 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 开发习作资源,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在四年级的一次习作教学中, 要求学生介绍我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我们班好多学生连本市都没出过, 更别说游览名胜古迹了。看着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样子, 我忽然想起不久前带他们去黄河边的情景, 虽然是冬天, 但羊黄滩的美别具一格。岸边的芦苇在微风的吹拂下, 摆动着婀娜的身姿;阳光像金子一样洒在水面上, 几只野鸭正在悠闲地游泳, 好一幅美丽的画呀!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冬游羊黄滩》, 何不以此为题呢?听了我的提议, 大家拍手称好。这篇作文大家写得不错, 正是由于调动了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 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 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 鼓励学生多读多记,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 且一旦习惯养成就会影响一生。为了儿童一生的发展着想, 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语言, 读中培养语感,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 加强指导, 适当引导他们读书。中年级学生, 由于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 要结合教材, 引导其读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高年级学生学到了一些名著的选段, 就要鼓励他们课外读一读自己喜欢的精彩篇章, 或摘抄优美选段和诗句, 或写下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受,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时吸取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 学生肚子里的“墨水”多了, 写起作文来就显得如鱼得水了。

3.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鼓励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述

小学作文的性质是以学习语言为主, 同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作为根本出发点。学生的习作不仅代表其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 还承载着许多人文因素, 它表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道德情操, 透视着学生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因此, 学生习作时, 要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新感受和新发现, 只要学生能文从言顺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即可, 不可用模式化的范文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教师指导太多, 清规戒律限制太死, 学生就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这样如何能舞出富有个性的舞姿?

上一篇:流生下一篇: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