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活化教学(共12篇)
作文生活化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想象生活, 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芳香。
一、观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 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 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 秋天可嗅丹桂飘香, 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 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 街市的热闹和繁华, 家庭设施的添置, 班级动态的剪影, 做到每事必问, 每问必得。
因此, 学生要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 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 从“真”处看, 从“细”处看, 从“深”处看, 从“另”处看, 从“无”处看, 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 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 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 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 觉得没什么可写, 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 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 如帮助父母做家务, 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 搞小制作, 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 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 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 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 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 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 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 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 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 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 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 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那么, 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 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 思考生活的真谛, 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 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 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感而发, 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 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 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 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 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学说话, 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
作用,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 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 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 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 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 让他们真情表白。
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场景, 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 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 突然狂风乍起, 乌云密布, 天地昏暗, 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 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 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 表情各异, 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 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 学生叽叽喳喳, 拍手叫好, 交头接耳。雨过后, 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 出口成章, 语言流畅, 具有鲜明的个性, 真是“吾意所欲言, 应笔而出, 如泉之涌, 滔滔不绝。”
生活本是五色草, 生活本是七彩花, 只要用心去观察、品味、思考, 处处有可写之物, 物物能生发妙文。因此, 作文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 以育人为根本, 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思考生活, 享受生活, 创造生活。
作文生活化教学 篇2
石横中学 刘燕花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告诉我们,新理论下的作文教学,应多关注“生活”,应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的生活感悟,阐明自己对生活的观点,以自己所知生活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生活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生活之情感人。
一 命题生活化:让学生有亲近感
作文命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效果。关于作文命题,我认为关键是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引爆点,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愿写、想写、快乐地写、自由地写。为达到此目的,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本人采取了“三维命题法”,主要从时间、空间、情景入手:
1.时间维度
譬如说,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改革开放以来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日,这些节日无不承载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积淀。每当节日到来,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感慨,而且每年的想法肯定也不一样,可谓“年年岁岁节一样,岁岁年年情不同”。因此,我据此开展了节日写作系列。如春节,我让学生开展搜集和撰写对联活动;植树节,我让学生举行“为大地增添一片新绿”演讲宣传活动;清明节,我组织学生为革命烈士和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撰写悼词;端午节,我让学生搜集农村中过节的故事;教师节,我组织学生为任课老师写贺卡赠语;中秋节,我让学生举行咏月诗歌作品交流会;重阳节,我让学生叙写当地的习俗风貌。另外,对一些新近发生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也及时抓住触发点,引导学生写作。2.空间维度
作文教学不要仅仅封闭在学校这个狭隘的空间,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直接与蓝天对话,与白云对话,去凝听涓涓的小溪,欣赏动人的野花,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让原野的宽广融入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让绿油油的麦浪激荡他们灵动的诗兴。当学生走进生活并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的时候,不经意中,他们的心就被戳撕的网捕去了,一草一木、一碑一石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跳动;一滴露珠、一朵浪花也会让他们编出一段童话或一个故事;一片羽毛、一枚苇叶都会成为他们笔下的一首诗;一个瞬间、一次外出都会抒发他们的胸怀。3.情景维度
即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时挑选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生发联想,写一篇虚拟游记;有时我让学生从班上推选一名“模特”,要求学生全面观察该同学的五官、头发、皮肤、体态、服饰,写一段“素描”文字;有时我让学生欣赏一段录像,然后将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用文字表达出来;有时我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描绘乐曲的内容;有时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我把几个不同的物件,如一封信、一个橘子、几颗纽扣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想象构思,写一段故事。由于营造了一个可亲可近的具体情境,学生有物可写,有话可说,也就容易产生一些令人心动的佳作。
学生的写作热情是湖水,教师要让它流溢;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喷泉,教师要让它喷涌;学生的写作热情是火山,教师要让它喷发。我们只有把题目出在学生的心坎上,让他们“怦然心动”,他们写作的热情才会高涨,才会觉得有话可写。
二 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放飞心灵
审视我们传统的作文指导理念,总是给学生太多的框架,总是期望学生按照我们提供的规范去“描红”、“填充”,还生怕学生“出格”和“越位”。于是,当学生写作时就如同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用错一个词,说错一句话。他们写作说到底是“戴着手铐跳舞”,是“踮着脚尖走路”,所以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个性文章。
作文的本质是学生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任他们的思绪自由飞翔,历史也好现实也好,高贵也好卑微也好,欢乐也好伤感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流淌在他们的笔下。正像刘锡庆教授所说的那样:“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为此,我给学生作文的要求是“大声说话,用心作文”。在内容上,要求学生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表达,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大胆思考,放胆作文。可以对传统的定论进行颠覆,可以向权威的观点进行挑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在表达上,我提出“三化”:(1)风格自由化。粗犷豪放可以,含蓄婉约也行;自然平实可以,文采斐然也行。(2)手法多样化,悬念、伏笔也好,铺陈、列锦也好,消解、错位也好,都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3)篇幅灵活化,不硬性规定文章的字数和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主张学生在文章的“质”上下工夫,不为追求“量”而去画蛇添足、生拼硬凑。同样在文章体裁上不作太多的硬性规定,允许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在时间上,实行弹性写作,即不强行规定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上的作文可以延续到课下,随时写好随时交上,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酝酿和灵感生成的过程。其用意就在于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从而塑造有个性的人。
由于放开了手脚,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写作自由,因此在写作时文思飞扬、笔下生辉。每次作文,我都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笔下充满一道道别有情趣的生活风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新颖观点,一簇簇睿智闪亮的思想火花。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当学生在精神和心灵站立时,写出的文章才会充满活力,富有张力,更具磁性。
三 写作生活化:让学生真情流露
真实是写作的生命,也是作文的“底色”。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大胆“袒露”自己的种种心迹。不屈己、不作伪、不謀佞、不粉饰、激浊扬清、憎爱分明。要让学生毫不留情地摒弃那种“虚设”的面具和不切实际的空谈、高调,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的才情,富有活力地展示自己的新思想、真情愫,“让思想的小溪自由地流动,让语言的小石子在水底自然铺就,让感情的扁舟在小溪上任意东西”。要引导学生走出那种假叙述、假抒情、假感情,倡导一种抒实情、讲实效、求实用的文风。“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虽是整个学校的育人目标,其实也可以视为作文教学的黄金法则。
在写作上,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十个字:“写真情实感,发真知灼见。”只要真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观古今迎千载,可以抚四海而恢万里;可以与经典对话,可以与大师商榷;可以“大江东去”,可以“晓风残月”。重要的是要扛起“真实”这面作文的大旗。由于学生拥有了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就充满着原汁原味的真实气息,他们的心灵也就释放出自由自在的真实的心跳。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对伊拉克战事、东南亚海啸的关注,有对农民负担、民工生存的忧虑;有对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谴责;还有对金融风暴、房价飞涨、网络文化、腐败现象、精神家园失落、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探讨等等。此时,我才真正打开了学生心灵的“天窗”,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听到了学生真实的声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让学生写“真话文”,尽管格调不一定高雅,只要是真情流露;鼓励学生写“活水文”,尽管思想不一定成熟,只要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鼓励学生写“时代文”,尽管观察不一定敏锐,只要能融入时代的洪流。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 篇3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参与活动呢?我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其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改进教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参与整个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写
小学生对习作有一种恐惧心理,往往存在着提笔重如千钧,只字难书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从鼓励入手,因材施教。形成学生习作中恐惧心理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写作缺乏信心。如果不树立信心,就难以根治“心理恐惧症”。而满腔热情地循循善诱、积极鼓励,正是增强信心的强心剂。不论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还是个别指导,均要把鼓励贯穿其中。因此,我们对语文能力低下的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十分关注他们习作中细微的变化,哪怕是某个词语用得准确,某个句子比较通顺了,也要充分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真正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我班有一个借读的小男生,上学时岁数偏小,加上家庭困难、父母又不识字等原因,造成该生基础差。一、二年级还能勉强跟上,升入三年级后,开始学习写作,就感到难上加难了,一到教学习作他就害怕,后来发展到上习作他就请假。家长头疼,老师费力,力气花了不少,可收效甚微。到下学期我改变了对他的要求,第一不再要求他和同学们写同样的作文,只要求他上习作课必须到,能听多少听多少,能写多少写多少,从此习作课再也没请假了。第二对他的习作面对面地批改,及时施教,及时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如在教学习作二:为别人画一张像时,他写的是他的妈妈。文中这样写到:我妈妈有一口整齐的牙齿,白花花的,笑起来可漂亮了,我也想有和妈妈一样的牙齿。我马上对他大加赞扬,在班上表扬了他观察仔细、认真习作的态度,借机批评那些照抄照搬的同学。那天他快乐得像只小鸟,现在虽赶不上好的同学,但已能写200字左右的作文了。
二、选择生活素材,吸引学生乐于写
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乐于写作,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渴求写作的欲望。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习作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觉进行构思和写作。在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中,我有时通过一个游戏、一个活动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或者利用办手抄报、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习作训练。
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拔河比赛》时,我带领学生举行了一场比赛,让他们亲身经历、体验了拔河场上的气氛,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生动多了。如一位男学生在作文中描写到,“我队同学咬紧牙,憋着气,脸涨得通红,双手握紧绳子,身子往后倾….渐渐地,对方的阵脚乱了,力量削弱了,绳子一下子被我队拉了过来。当裁判员挥下小旗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大声喊到:‘我们赢了!我们赢了!”这样拔河比赛时的真情实景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露出来。由此可见,通过讲讲、演演、玩玩、说说等轻松活泼的愉悦形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三、指导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写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尺。小学生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写作材料。因此习作时便存在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曾有许多专家指出:“指导学生作文,应从内容入手。”而观察生活是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努力教会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人,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而积累素材,充实写作内容。如针对学校组织的制作课件比赛,在习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1)在制作前是如何根据学习生活实际设想构思画出草图,又是怎样对照图纸弄懂零部件的?(2)在制作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3)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后,心情又怎样?这些思考题,既可以用于操作动手之前,也可用于操作之后。
四、及时反馈,激励学生勤于写
及时反馈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在习作后对自己的写作状况和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学生根据反馈的结果对自己的习作采取补救措施。因此,我们要注重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积极地想、大胆地说,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为了激励学生勤于写作,一是在教学环节上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看——说——写的操作中得到锻炼,不断加强参与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四看图写话时,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观察图上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通过看弄清图意,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引导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通过说的训练就能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接着让学生动手写作。这样就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习作的快乐。
二是在习作教学中,不仅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作用,还要使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恐惧感。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性格内向的这部分学生多采用面批的形式,边批边讲边改,让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确实了解自己的不足,在认识、接受、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这样才能渐渐消除他们的恐惧感,树立写作的信心。
总之,作文生活课堂化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习作,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做到我写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写作素材。从而达到写中求乐,乐中愿写。
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4
一、习作指导要生活化, 让学生愿写
1. 突破时空, 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的课程安排一周两节作文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要求学生在80分钟内完成。似乎学生习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全部储存于大脑之中, 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学写作的小学生。这样看来, 学生在习作时无话可说, 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 责任应在教师。是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 我们首先要打破“一篇习作两课时”的教学模式。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 走进学生生活。在指导时, 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 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放手让其到生活中搜集信息, 精心构思, 充分拟稿。因此, 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 而是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 可以是一周, 也可是两周, 甚至是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 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深化生活积累,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记得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偶然的交谈发现, 学生对此次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 便举行“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不出所料, 即使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作文也有“兔尾”变成了“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 且言词中肯, 感情强烈。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 让学生乐写
1. 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
在评阅学生习作时,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教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待孩子的表述。例如在给学生读例文《偷喝酒的大象》的时候,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大象还会喝酒?”我没有对孩子幼稚的语言加以批评, 因为他确实是在此刻才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 这难道不可以说吗?所以我借机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这样一来, 学生当然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 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及感受表述出来.
2. 分层而评, 增进习作自信心
面对全体学生, 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 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 一步步将其引向成功的彼岸。
3. 指导性批阅, 促进学生再发展
批阅这个环节, 应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 采取恰当形式予以指导。然后, 让学生根据知道再改、再练、再提高。如通过批注, 指导学生再修改, 再提高。面对学生, 当面指导, 或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 集思广益, 更上一层楼
作文要流光溢彩, 焕发生命活力。必须在打好草稿之后不厌其烦, 反复修改, 精心打磨, 采用自改自评, 学生互评, 家长评价, 教师评议, 循环修改等办法, 可以集思广益,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这样对提高习作水平大有裨益。
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5
大河二小 吴标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一句广告台词凝聚着的不仅仅是其中所包含的商业价值,更多时候折射出来的是其中的人文内涵;与他人交流时,往往漂亮精彩的阐述更能够得到对方的青睐,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加工再现,是生活的艺术化。然而艺术化的语文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作文的模块上。而事实上的情况是如今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每每是谈“作文”而色变,逃避作文甚至是讨厌作文,针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着不可退却的责任,我们要指导学生规避这种浓郁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去体察生活,向生活这个万花筒汲取营养,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让作文教学“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向生活学习,写作体现生活色彩。然而要怎样去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呢?生活是博大的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选材该如何做出抉择,是不是什么题材都是向现实生活随意的撷采,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一切就显得杂乱而没有了章法。现在我们不妨以具体的个例作为出发点去简明的阐发一下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我的主要观点如下:
1.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这就要求咱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
行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够一味要求学生去写平时的所见所闻,不能只是记流水账似的流于表面上的功夫,否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空洞无质感,对此就要求学生在描述生活场景的时候表现自我的个性,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提炼升华主题。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如下情况:学生们在记录同样的一个生活事件时,却会出现许多的学生诸多行文上质的差别,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上的训练很有必要。比如我们在上《芦花荡》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烘托气氛的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些句子给文章增添了美感。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训练学生仿照例句进行仿写。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句话以一幅优美静谧的自然之境,暗示了战时环境的险恶。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以此为例进行仿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渲染来展示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环境。
2.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不要给学生框定死了作文框题,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超常的想象力。而要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如我在开学之时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以“我的理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但是不能够出现四不像的情况,要以一种文体为主,结果很多同学是以时下比较流行的穿越形式写成了文章,通过穿越学生们将自己的想象
力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穷极变化,耐人寻味。
3.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写作文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比方说在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十月,当你沐浴温暖的阳光时,要求你以一句话来写你的感受,你会怎么写?不少同学可能当时想到了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就是温暖,但同样的一种温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借助于另外的一种触觉去感知呢?“清晨,站在阳台,沐浴着暖和的阳光时,我仿佛嗅到了一股秋天的味道。”同样是写感受,这里面就用到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本是触觉上的感受付诸于味觉,这样一来不仅更加的形象传神而且还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4.厚积薄发,重视生活的积累。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注意养成好的习惯,要博览群书,在书中寻找灵感,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一部好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看一部好书也是间接的向生活讨教,这是前人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前提条件下的真实感悟,对于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5.巧练多思,多评多议。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然而在写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写作训练往往具备随意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尽管如此要想将一篇文章写得能够有点深度,这就要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
了,感悟和思考的深度也就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所以说一篇好的作文终究是要体现一种大的作文“生活观”的。因为生活才是一切思想的源泉,是作文的灵魂所在。
语文的学习贯彻人的一生,学好语文至观重要,而学好语文又以一个人的作文水平相牵连,因此身为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它是任重而道远的。让作文教学“生活化”,也许谈的很勉强,存在诸多错误之处,本人也是才走上教学的岗位,诸多缺点,还有赖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最后以一首诗结束我的论述,也算给自己的一个自勉吧!
三尺讲台一生爱,青春多彩黑白开。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6
一、观察,感受生活,激发写作激情
用心观察,感受生活,贴近自然,学生写作起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作文教学不同于中规中矩的语文阅读教学,场地也不局限于教室区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感受,将学生的写作激情激发出来。学生通过眼睛观察,获得直观感受,心中燃起写作的热情,从而激发创新写作,写出新颖、独具风格的文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4》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室外,感受生活,再写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的写作主题是“秋天的图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观察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如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息、秋天给人什么感受、秋天给人的画面感如何等等。由于是在室外授课,学生有自由观察秋天、体验秋天的机会,因而学生学习和写作的兴致很高。这样的写作是学生基于对秋天的直接观察体会上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更细腻。在写之前,教师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如你看到的秋天的图画是怎么样的、你对秋天有什么感受等等。很多学生还与春、夏、冬作对比,深化文章主旨,写出独特的文章。
二、积累,留心生活,促进学生写作
从目前来看,学生谈到写作“色”变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素材。因此,一到写作课,学生便叫苦连天,埋怨着没有什么好写的。其实,这归根结底在于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也就是没有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写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重从生活资源中积累写作素材,以促进学生写作。有了生活素材,学生写作起来倍感轻松,因为“肚子有料”,自然也不会恐慌。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2》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写作,取得很好的效果。本单元的写作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得意的地方进行撰写,教师变换思路,先让学生说说班上同学的长处。例如:她是一个会唱歌跳舞的小女孩,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常的观察,说说她如何能歌善舞。此时,学生再根据观察、积累的词汇,丰富文章内容。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与本领,并以叙述的口吻告诉大家“我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渗透“写作素材源于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随手把所见、所感、所闻记录下来。
三、调查,贴近生活,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除了引导学生观察、积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调查,让学生近距离贴近生活,以助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调查不需要太难,但是要贴合学生的兴趣,要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这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和想说的话,再根据自己对老师的感悟,写出“老师,我想对您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作文由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小组学生需要调查3-6年级的学生(需要包含各个年级),请被调查者说出想对老师说的话和对老师的看法,然后记录下来。在完成调查后,小组学生一起分析、交流不同年级学生对老师说的话、对老师的看法有何不同,然后再交流本组成员想对老师说的话,形成文章。这样的调查贴合学生学校生活,也让作文教学变得格外多姿多彩,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教师阅读学生的作文,犹如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这是师生交流的机会,也是增加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的绝好教育契机。
四、评改,贴合生活,启迪学生写作
作文教学中,评改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师批阅的方式,教师还可以创新评改方式,使评改更贴合学生生活,并起到启迪学生写作的作用。众所周知,网络已经渗透到中小学生的生活当中。教师可以顺应潮流,利用网络评改革新作文评改方式。例如:在对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4》进行评改时,教师创新采用贴合学生生活的网络评改方式,起到了启迪学生写作的效果。本单元的写作主要是“看图写故事,写好对话”。首先,教师在班级内建立QQ群,将班上所有学生拉进群,并利用QQ群的文件展示功能,展示学生写作作品,让学生通过Q群进行点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从亮点说起,再说出文章的不足,以启迪学生改进。有学生说“写话时提示语很好,但是标点符号存在滥用现象”;有学生说“整体内容很好,但是没有分段,因而层次不够分明”……由于是网络点评,学生轻松无压力,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每次都评选出一些不错的学生作品,并发表在指定的博客、论坛中,让学生都有机会阅读他人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创作。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也得到在博客、论坛展览的机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写作。
作文教学生活化探析 篇7
一.作文生活化概述
所谓的作文生活化主要就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生活与作文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将枯燥难懂的教学语言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对作文知识及作文写作方法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尽量的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生活事物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作文教学效果。
二.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作文写作作业,题目为“记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寻找素材,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积极的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并且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作文的质量也会更高。例如,一些学生认为生活中有趣的事与玩有关,一些学生认为有趣的事与动画片有关、与和父母出门旅游有关等等,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有趣的事写入作文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实现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作文教学活动,由于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为了充分的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优势,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需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学生对于小动物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进而观看角色扮演时也会非常的认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展作文写作,其写作的主题就是从刚才的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对“狐假虎威”故事理解开展写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二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过难的话,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像针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小故事、小游戏等创设情境,而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名人事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等创设情境,通过科学的把握创设情境的难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3.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使学生在感受到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真情实感,完成作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并且结合这次为父母洗脚的经历,开展作文写作,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另外一方面还能够从中体悟到一些生活哲理,并且将其写入到作文中,像很多学生从这次为父母洗脚的经历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感受到父母的伟大等等,而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到作文中,能够进一步增添作文的色彩,提高作文的质量,进而发挥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优势,实现作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篇8
一、习作素材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说
1. 开放生活情境,提供实践机会。
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就要多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发现、体验和感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付诸笔端,这样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活动还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习作不再成为一种负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竞赛式活动。拔河、汉字书写大赛、成语接龙、数学门诊、亮一亮我的拿手好戏、人物形象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们玩得开心、感受真切、印象深刻,习作也写得十分流利、生动、形象,赛场景象跃然纸上,人物动态呼之欲出。
(2)访问式活动。这一类活动中,学生变身为小记者。采访的对象各不相同,医生、交警、环卫工人、“感动人物”、驾驶员……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素材,在习作时加以选择、梳理,选取其中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
(3)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做一次外卖送货员、当一天小交警、做一天娃娃校长……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感情会更加真挚。
(4)节日活动。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六一儿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每个节日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一次活动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表达的欲望也随之而来。
2. 引导细致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有变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只要留心观察,素材就在身边。四季的交替、万物的生长、社会的百态,一次邂逅、一段奇遇、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有一双“慧眼”,在意别人从未在意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尝试别人不愿尝试的。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坐公交车上学,两位乘客因为争抢座位发生了争吵,这不起眼的小事被他写成一篇日记,不仅写清了事情的经过,还对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实而又深刻。
3. 挖掘课文资源,寻找有效写点。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精彩的例子,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点,进行迁移运用,可以有效地进行练笔。例如,学习五年级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文中有精彩的春天景色描写和儿童活动的场面描写,在品读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写法的指导,我们就可以进行片段练习,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处景色或是一次活动的场景。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节假日鼓励学生到外面多走一走、看一看,游览名胜古迹,增长知识见闻。
二、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表达
1. 打破时间界限。
每周两节作文课,学生要在80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文章需要构思,需要反复修改,这都不是仅仅两节课就能完成的,我们应该首先从时间上打破常规,可以提前一周时间就把习作的要求告诉学生,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搜集资料,谋篇布局,当然其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写一处景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详细写的地方看清看透,写出景物的特点。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写前准备。
2. 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情感达到了一个兴奋点,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就能使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才能达到习作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一节语文课,学生走进教室,但久久未能安静下来,原来外面下起了大雪,大家都很激动,教师不动声色,就让学生说说这场雪,说说对雪的了解、相关的诗句、有趣的故事,说罢还留了20分钟,让学生和雪来了个亲密接触,但要求回去每个人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体裁不限。结果这次作文非常精彩,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写诗、有的写雪中大战、有的写美丽的雪景,洋洋洒洒,即使习作水平较弱的学生也写得情真意切,有了真实情感的表达,作文就有了生命。
三、习作评价生活化,让学生乐于表达
1. 分层指导评价。
目前的作文评价,教师会给出一个总体评价等级——“优、良、中、差”,习作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优或良”,得“良或中”的学生从头到尾都跳不出“良”“差”的圈子,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性意义。若要改变现状,可以尝试分层评价,从两个方面分层:(1)班级层面。将班级的学生按习作能力分成几个层次,不同层次评价的标准不同。(2)个体层面。针对习作学困生,每次的评语提出一个要求,从最基础的开始,比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习作每一段的开头要空两格等等,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习作。
2. 动态追踪评价。
如果一篇作文批改完就结束了,那么教师的评语就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在原文上进行修改,向教师申请二次批阅,如果学生觉得可以改得更好,可以进行第三次修改,申请再做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不仅促使教师的评语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还能大大激发学困生的习作信心和兴趣。
3. 多元主体评价。
在习作评价方面,除了教师评,还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等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评价的主体。例如写学生熟悉的事物,就可以采取互评的方法,由于学生对这一事物有共同的认知,评价起来就更容易、更有效。写家庭素材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评价。当然,在自评、互评和家长评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再做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针对作文本身,也可针对前面他人的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作文能力,还提高了评价鉴赏水平。
刍议“生活化”作文教学 篇9
一、作文命题的生活化
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中的闲聊。《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自然是得益于“聊”; 很多电视连续剧亦是文人们于闲侃中所得的产物。于是,我们有理由认为,学生在作文之前也不妨先聊一聊。教师将写作的范围和题材( 材料) 先交给学生讨论讨论,他们会在交谈中互相得到启发,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通过讨论、交谈( 包括老师的启发) ,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4 月的一次早自习课,两只燕子飞进教室,被大玻璃隔着飞不出去,读书声停下来了。我刚好巡视到窗外,便从窗口观察着学生的反应。语文课上,我请同学口头描述当时的所见所感。有的说: “看同学们有的异常兴奋,唯恐天下不乱; 有的满怀忧郁,脸上流露出一种迷茫; 听到有的喊‘抓住它,抓住它’,便有人出主意如何抓; 有的喊‘放生,放生’,便有人出主意如何打开所有窗户。这些反映了人性的不同和生存心理的不同。”有人说: “那是不是一对相亲相爱而又被环境束缚的恋人? 他们是命运多舛。”
有人说: “寻找出路不能误打误撞,应该观察研究。”于是,我出了一个题目———《从两只燕子谈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不少学生写出了别具一格的优秀作文。可见,“生活化”的作文命题远比教师个人凭空想象的命题要好得多。
二、作文指导的生活化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或难于深入挖掘,或初衷难继等,往往会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求必应”,代为解决。而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学生所要的不是教师的严肃教导,而是兄长般的关怀、朋友式的支持。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家居般的温暖与轻松,也才会渡过写作难关。
我告诉学生说: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我们要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出新绿而感悟到‘春风吹又生’,要学着因秋天落花而感悟到‘林黛玉葬花’的心境。关注社会现实同样重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余时间,同学们三五成群,纵横天下时事,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提高认识的时候? 思想的火花就是这样擦出来的,立意深远的习作就是这样孕育的。同学们生活空间比较狭窄,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但我们平时看报刊、听新闻,不正是了解自然、社会的好时候?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会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自然与社会现实,并且思考人生现象,将自己的作文升华到剖析人性、解读人生的高度。”
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的总是“多开动脑筋”“再仔细想想”之类的空泛之词,学生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那种“指导”对学生来说是苍白无力、毫无益处的。长此下去,学生会对写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三、写作过程的生活化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要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 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 如有必要) ,同学间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写作与诘难并举,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四、作文修改的生活化
语文教师大多习惯于在办公室批阅作文,勾出一些错别字,划出些病句,用线条调整个别语句、语段,然后写几句评语,给出分数。这样批作文,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它严重脱离写作主体,极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我认为,修改作文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仅也不应该帮学生修改作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 这种方法效率低,因为教师时间有限,不可能细致地指导每个学生去精心修改他们的作文) ; 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分别修改同学的作文( 这种方法不利于大面积提高作文水平,且生活气息不浓; 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 这种方法效率高,且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我们提倡后一种做法。每次修改作文,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同学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舍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五、作文讲评的生活化
传统的作文讲评,是教师批阅作文以后,列出该次作文的一大堆优点、一连串毛病,向学生通报。学生听后,有优点者得意,犯毛病者垂头,无优点无毛病者,则不痛不痒。有时,教师将自己的喜怒忧愤带入讲评,把师生之间本应十分融洽的关系弄得很尴尬,学生未必有所收获; 教师也未必讲得痛快,优点未必得到发扬,毛病亦未必得到救治。因为这样的讲评,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在脑中无法打下烙印。
我认为,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它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文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爱、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
摘要: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斓,血肉饱满、情韵十足的,写作不应该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应该多替学生想想:学识贫乏,是否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
作文生活化教学 篇10
一到班上要写作文,不少学生就愁眉苦脸的,有些还咬着笔头子,写不出两三行字。看到这里,我着急学生也难受,真是没办法。后来,一次假期,县里让我们学校派一名教师同其他学校教师一起到省里接受语文新课改培训。我有幸前往。在培训会上,我接触了一些中语会和省里的语文教学中的专家,聆听了他们新课改的讲座。其中一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说得太好了。他说,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在几天的培训中,我深刻领会了这位专家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我决定要改变我的作文教学思路,我满怀希望地做着新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
新学期一开学,我将假期写好的作文课教案重新梳理一遍后,开始了我的开学作文第一课:《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同学们听得非常感兴趣。我说,作文时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在生活中,要在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对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鲜花小鸟都要近距离地观察,然后才能写出最真实、最美丽的景色。
在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细节描写的技能训练后,我将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带到了山上,让他们带上本子,只要看到觉得很美的景色就既可以画出来,也可以记下来,然后回学校或者回家后进行归纳整理,用文学的语言将这些景色加以渲染处理。
同学们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像过节一样兴奋,在玩玩耍耍的同时,将他们认为好看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记下来。既亲近了大自然,又学到了作文知识,他们都非常高兴。后来,我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变了,不再是空话、假话、口号式的话了。从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我看出了他们都在对大自然进行由衷的赞美。后来,只要有机会,我就带同学们上山观察景物、描写景物。一年下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我还时不时地将班上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在班上念给大家听,让大家共享,有些特别好的我还向学校和县上推荐参赛,不少同学的作文都获奖了。
让作文走进生活,我并不满足于让同学们在本乡本土这一狭小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和写作,我们黄渚乡比成县其他乡镇要繁华一些,我们黄渚的铅锌矿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里的人们好多都因为开矿、做矿产生意赚了钱,而这里的街道和社区环境也改变了许多,因此我们这里比起其他山大沟深的乡镇要繁华得多。但是,这儿毕竟是乡下,其文化氛围和环境毕竟比不上改革开放多年的成县县城。基于这个问题,我开始鼓励在成县县城里有亲戚的同学利用节假日进城去亲戚家玩耍,并在县城内和城郊像成县杜甫草堂、新大桥、三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地进行参观,去成县八大名景的地方旅游参观,这样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一位同学在《街头中》是这样写的:走出小巷,来到县城中心,那里很热闹。我在一个平台上坐下了。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蹦跳的儿子的手走过我的前面。突然,儿子挣脱妈妈的手,捡起一个易拉罐,把它扔进垃圾箱。儿子调头冲向了妈妈,妈妈兴奋地张开双臂抱住了儿子,他们都带着灿烂的笑容。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样一张“社会新风尚”。
一位同学在《朋友家》中这样写道:坐够了,我又来到朋友家。一位疲倦的母亲从外地工作回来,女儿立刻迎上去接过母亲手中东西,并端来一杯温开水。“妈,您辛苦了,先喝杯水。来,我帮您揉揉肩。”说完便帮母亲揉起肩来。母亲满意地说:“我的女儿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
还有一位同学在《归途中》这样写道:暮色渐临,但太阳的余晖还洒在大地上。在途中,我观察到有下班归来的父母满足的笑,有放学回来莘莘学子放松的笑,还有温馨的笑,友好的笑,开朗的笑……一张又一张生活中的笑脸彰显出一份又一份生活中的美。那天,我发现了不少生活中的美,坐在窗前细细回味。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在每一个角落中都会有美好的存在。它们带给你的不是一瞬间的存在,而是永久的回忆……
一位同学的亲戚在武都,他假期去武都看望亲戚,回来时就写了《武都小吃》:武都人特别重视吃和穿,所以小吃的花样特多,比较有名的小吃有以下几种。洋芋饺团:用特制的杏树、桦树、梨树、核桃树做的木槽,将煮熟去皮的洋芋砸成泥糊糊,相当于南方的糯米糍粑,必须是甘肃武都特有的淀粉含量高的洋芋。汤汁是武都特制的醋加武都安化辣椒、武都大红宝花椒粉做成。玉米面面鱼:将玉米面在大铁锅中搅成糊糊,并煮熟。用特制的勺子做出醋辣汤汁或武都酸菜汤。米皮:武都两水汉王大米,先泡一下,再打浆,在特制的木板笼床上蒸熟,汤汁与饺团同吃,可以加蒜汤。面皮:小麦粉洗成面汁,用铁皮蒸盘。酸菜面片:武都酸菜解热消暑的效果很好,手擀面片。豆花子酸菜面:刚刚点出的清香豆花。面条可以多样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擀面、荞面、玉米面、小麦面、杂面。荞粉:武都特产山荞,用荞麦贞子洗面汁,煮熟,汤汁和洋芋饺团同吃。鸡蛋面茶:武都茶叶炒熟,泡成茶水,加熟面粉,在特制的陶罐中煮熟,加入炒好的土鸡蛋。炕包(子):包子在平底锅中炕熟。荞面叶子:荞面摊成荷叶一样的薄饼,加洋芋丝、青椒丝炒吃。
如何使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11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面对诸多学生提笔无言的习作状况,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即应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生命的需求。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以生活为本源,与生活交流,与生命对话,成为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作文即生活,写出生活的真,写出生活的情,想象无限,放飞心灵。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讨,我发现要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生活为写作对象
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与思想的升华是扎根在生活土壤里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总是提倡学生真实地刻画生活本来的面貌,写出生活的真。只有学生在习作中关注现实了,热爱生活了,表达真情实感了,才算是达到了“生活通过作文”的目的,写作也自然成为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服务生活的过程。
(一)体验生活
从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入手,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找寻生活的本真,使学生的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以此达到“真实地写,写真实生活”的目的,最终使作者的思想态度与自然、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谐统一。
缺乏了生活体验,作文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虽然学生天天有生活经历,可就是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这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体验的品味,缺乏对生活现实的观察,缺乏观察生活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观察生活的敏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多一份思考。如《找春天》口语交际课上,让学生通过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春天的景色,并结合先前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激发生活体验。
(二)交流生活
在体验生活基础上,我们的老师在作文课上总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抓住典型生活、有特点的生活进行课堂中的交流,让大家发现生活的真、善、美,看穿生活中的假、恶、丑,在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在思考中提升生活的品质,构建可能生活。
(三)记录生活
在记录生活时,关键是看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真实地刻画,使笔下的人、物、情符合客观存在,不走样,不走神,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融合与沟通,实现课堂作文与真实生活的链接,使学生感悟到: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作文的组成部分。而作文又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一种需要,生活通过作文来提升品质。
我们老师的指导是学生整体运作中的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的指导,而不是纯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实现孩子们生活感受的自然悟得,灵性的自然生长。
不同生命的活动构成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总是不一样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真,实话实说,哪怕是自己不能确定对错的事情,先写下来再说,可以反思,可以重新去认识。
二、通过习作倾吐心声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逐步成熟,这直接导致在某个阶段情绪不稳定,又由于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因此常常在生活中给自己制造烦恼。按照“生活通过作文,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这一理念,我总是在一些习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诉心中的郁结,并引导他们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一)启动真情,确定话题
一般来说,作文里要倾吐的话,是藏在内心深处,不敢说或者是不好意思说的话,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说出心里话的好处。每次习作,教师都要启发学生确定具体话题。
(二)理清思路,大胆直白
当学生各自明确了具体的话题以后,还要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清各自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心里话要写出来,写得明白、透彻、有条理,能反映真实的思考,就需要在大脑里先作一番揣摩梳理。从什么说起,自己最大的心病是什么?一旦决定,就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一气呵成。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悟
当学生的心灵独白全部倾诉在笔端,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思想有不正确不健康之处时,绝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引导,让学生感觉不到有教育的痕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感悟,自动调节情绪,自动纠正心理偏差,从而更好地生活,更健康地生活。
三、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情境生活作文就是教师根据习作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生活”,然后写出独特生活体验的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形象性、简约性、亲历性的特点,能触发学生感受,找到表达兴奋点,从而主动构思、情致盎然地作文。
(一)组织活动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给学生创设感知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找到写作的灵感,所以,在课堂中还原生活,再现真实的情境很重要。让学生消除作文与生活的界限,作文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我们在作文课中总是通过模拟生活,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参与活动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 篇12
一、回归生活, 施展聪明才智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有了生活这个不竭的源头, 学生习作的灵感才能绵延不绝地奔涌而出, “做中学”、“做中悟”的体验性情境都会在笔下一一流露。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呀, 在实践中体验是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的重要途径, 参与体验应首先链接在亲情的丝带上, 以具有丰富情愫的家庭生活为起点。据此, 我认为应该在含“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 体验一份亲情, 帮助他们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做到“有话想写, 有话可写, 有话会写”。为此, 我特意组织开展了“本周我当家”的活动。同学们在“当家”的同时, 惊喜地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 什么都要父母包办的“小皇帝”、“千金小姐”。在交流“当家”感悟时, 大家畅所欲言, “妈妈夸我煮的饭很香又可口。”“爸爸过生日时, 我请教了当厨师的妈妈, 煮了一碗鸡蛋面, 爸爸吃了乐得合不拢嘴, 直说, 傻小子, 真的很懂事。”“地板脏了, 我拿起拖布认真地把地板拖得十分干净, 爸爸和妈妈都夸我真行。”……通过学“当家”, 学生体验到了“当家”的苦与乐, 更是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自信。在家长“你能行”、“你真行”的鼓励中, 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自己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我也趁热打铁, 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由于有了生活体会, 他们的作文一改往日的“学生腔”和“平面化”, 生搬硬套的少了, “挤牙膏”式的不见了, 习作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洋溢着天真的童趣。有的同学写自己动手的感慨———《洗衣服也要讲究》;有的写父子间的关爱———《我和爸爸》;有的写趣闻轶事《我当一天“家长”》;更有的写父母的甘苦《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等等。从学生自我选择的童趣盎然的作文题中, 大家就可知对其生活的收获可见一斑了。有了这次成功的写作体验, 同学们犹如找到了“作文的感觉”, 个个写起周记来笔下生花, 写作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可见, 在生活中真实地体验是作文创作的源泉, 是作文灵感的火花。因此,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二、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此, 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 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 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 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 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 首先要选定目标, 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 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写自己的新发现, 写生活中的事物, 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 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 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 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三、自主拟题, 放松习作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大胆让学生自主拟题, 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体作用, 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同时, 教师要承认个体差异, 重视个体体验的具体表现, 因为即便同一件事, 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有不同的兴趣点, 因此, 他们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 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各不相同。让学生自主拟题贴近学生实际, 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 在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储备、准备下笔时, 我让学生自主拟题, 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发现学生拟出的作文题目各有千秋, 五花八门, 多姿多彩, 但都切合自己的写作实际。例如, 同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 学生拟出的题目有:《秋天的田野》、《校园的秋天》、《秋到我家》、《找秋天》、《秋天在哪里》、《秋姑娘来了》等。
在一部分学生提出能否把文章写成诗歌时, 我告诉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写, 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的表达形式和生活一样丰富。
【作文生活化教学】推荐阅读:
把作文教学生活化07-06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10-06
高中生活化作文教学11-15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尝试05-20
呼唤作文教学的生活化06-16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06-26
生活化作文教学设计08-26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07-04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思考(论文)09-28
主题式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