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与生活

2024-06-14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共11篇)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 篇1

浅谈生活与时间作文

生活,为万物之源,亦为万物之本。故,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总能于生活中平添些许感叹,或欢喜、或惆怅。

——心之语

1.

有人说,生活中最难得的是早晨刚醒过来的那一刻,不曾记得任何痛苦悲伤,只知阳光与空气同在,希望与未来并存。而那最难得的一刻却有如昙花一现,烟花一霎,世人皆知其好却难留其好。

也有人说,一辈子太长,怕曾经拥有过的琐碎美好抵不过时光的掩埋,而妄自想要如何如何,去抓住所有的幸福。彷徨如我,于多彩多姿的生活中,一心想要过滤悲伤,强留住满满的快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究还是敌不过命运的齿轮,一轮过去,一轮又来。万物皆如此,你以为可以一昧地逃避,哪知只要生命一天未结束,你害怕的,不敢面对的,竭尽全力逃避的都会一直在前方等着你,而千方百计想要找寻的退路,早已消失在一片雾茫茫之中。

你以为,世界将要抛弃你,然后化作独角兽,蜷缩在没有一丝光亮的角落自怨自艾。可是突然有一天,在你最饥渴的时候,有人给你一杯甘泉;在你最孤独的时候,有人给你一声问候;在你最需要光明的时候,有人给你整片天空。然后你才知道,原来生活不仅仅是你所想的那么简单,该过去的终会过去,该到来的也终会到来,不再害怕面对困境,也不再流连于自己的幻想中,因为生活,还在继续。

2.

曾经,在学生时代,写过这样一篇周记,关于欲静心而心终不能静的自我解剖。导师的评语是:去除一切杂念,抛弃一切欲望,心净,则心静。

明明知道,怎样做于自己是最好的选择,可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心。一株养了许久的盆栽因出差无人照料而被暴雨淹死,会心痛自责许久;一个缠绵凄惨的故事因入戏太深久久沉浸其中,会心痛惋惜多时;一位相识多年的挚友因种种缘故分离再难相见,亦会痛彻心扉。可是,心呐,许多人都希望能够拥有一款可以随意支使它的遥控器,以免伤怀之苦。可世界万物,又岂有十全十美之时?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诗三百首,最爱一首《相思》。红豆,别名相思子,故,又名相思豆。身边的人,许多来自五湖四海,也有许多,最终各自去往天涯海角。英雄陌路,本不该矫情至此,怎奈回忆太过美好,心,不禁向往之。也许,回忆可以暂时埋葬,可思念,总是止不住的,远方的人,愿岁月静好。

3.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轻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 苏联/高尔基

许多人叹息时间流逝的太快,我们还来不及去抓住它的尾巴,便已年老迟暮。也许,世间难有几人能不为此而烦忧,但我想其必是超脱凡尘的高人。人一生,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实现,而时间能够见证一切是非成败。聪明的人会把握现有的资源以最快的途径攀登至顶峰,反之,愚昧的人会一昧地明日复明日,而终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个明日,待明日不再来,只造就了一事无成。

有位兄长常笑着说:想当年你也还是个懵懵懂懂在父母的教导下咿呀学语的小女孩儿,如今一下就长这么大了,你可要慢些长啊,不然我们都要老了。 我也竟不知原来曾经我心心念念想要长大后的时候是这般模样,一面缅怀过去,一面踯躅不前,那么,我在害怕未来吗?还是,对未来有太多期许而忐忑不安?呵,一切都交给时间吧,相信它会善待我们。

时光啊!愿你离去的慢些,让我的心绪跟上你的节奏,随你一起飞舞在历史的长流里。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 篇2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作文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成什么文字”。确实,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也是学生习作的唯一源泉。假如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或是内容空泛, 假话成风, 很大原因就是他们漠视生活, 缺乏生活体验, 造成了远离生活的假象, 他们很少能够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并不是不在生活中, 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材料的眼睛和对生活进行思考的大脑。因而作文自然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根据现实中存在的这些现象, 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 紧紧抓住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实践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总之, 要让学生观察生活, 拥抱生活, 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吸取营养, 积累素材, 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 对假丑恶的恨, 使生活真正变为作文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 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乡镇农村的生活尽管没有在城市的生活那么喧嚣热闹, 却别有一番宁静的风姿, 同样也是绚丽多姿的。但学生们往往非常向往大城市的繁华生活, 觉得乡村生活太单调无味, 不能进入文章之中。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些思想, 我注意引导他们对生活、社会、人生进行观察, 并且把观察落实到实处、细处。首先指导学生用视觉观察, 让他们观察从乡间的一草一木、羊肠小路、家禽家畜, 到常见的日出月落、春耕秋收、乡间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及风土人情等, 把他们的视觉引到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乡间儿童游戏、多姿多彩热闹的校园生活以及多愁善感的青春生活等。除了这些, 还引导学生通过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去观察生活, 让他们把陪伴在我们周围的鸟语花香, 把混着泥土味的自然气息, 把生活中的各种地方小吃一一记录下来。在这样的细致引导下, 学生在口语训练的基础上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一一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他们发现, 原来生活中处处是美, 社会中到处是文章, 且这些内容一点都不逊色于课本的范文反映的社会生活, 以前那种“无米之炊”的难题解决了, 观察多了之后, 写多之后, 一到下笔就文如泉涌。就这样, 观察把学生和生活紧紧地联系了起来。让他们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脑。除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生活之外, 我还注重让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主人, 以调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其主要的方式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如在校内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 创建文学社和开办社刊, 定期举行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书法、作文等比赛, 开办广播站、记者站等。这样, 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了, 内心充实了, 热情高涨了, 视野开阔了, 见识广了, 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了, 写作时可供选择的材料自然就多了, 内容自然就丰富了, 写起来底气自然就足了, 那种“抓耳挠腮造作文”的现象减少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具有真情实感的内容丰富的佳作不断涌现。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 篇3

关键词:生活 作文 积累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

“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如合在一起,使入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

二、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

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拆开来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拔前篙”、“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分别述说。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意思是开船。“点”、“磕”、“退”、“上前”、“出了桥”。如果不拆开来看,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冰心《观舞记》中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明。

我们写作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些经验。

三、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

有人说: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窄,哪会观察出什么名堂?其实不然,不要说观察校外的大千世界了,就是学校生活的某一丁点,只要用眼用耳用心,也会取得极其有趣的活泼的材料。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

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爱慕、敬佩,主动地接受教育,以高尚的人文美、雄伟粗犷或雅致灵秀的自然美陶冶自己的心灵,知识增长,心灵丰富,心田里就会有绵绵思绪往外倾吐。热爱生活,对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同样有要说、要写的感情冲动。

在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同时,还必须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宝藏极其丰富,它的表达情意的准确程度、细腻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只有怀着热爱它的深情,孜孜不倦地探求、挖掘,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语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掌握工具,熟练地加以运用,须坚持不懈地认真地进行训练。只有满怀浓厚的兴趣,满怀浓郁的深情进行训练,才会以写作为乐事,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写作热情。

作文和生活结合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4

美术作品的产生要以生活为基础,然后再进入生活通过考验之后,才能实现美术创造。因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引入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感悟生活,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小学美术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境是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在美术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知识为学生创设可感、可触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创设生活化情境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当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相符;第二,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第三,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具新奇感,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使学生能快乐创作;第四,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美术创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无法实施教育。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主要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可捕捉各种信息,发现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的各种美。美术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学科和艺术,需要观察,也需要教育,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不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其对于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非常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美术创作当中。

三、将美术回归生活,通过美术作品表现生活

学生的创作灵感通常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各学生的作品可发现,其大多数是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多数作品都是学生生活经历的再现。为此,就有必要将美术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将生活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如在学生结束春游之后,可及时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回忆春游的整个过程和存在于春游中的各种有趣的场景,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当学生高兴地回忆各种快乐的时光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当时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绘画作品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因有实际的春游经历,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更加真实,同时因处于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当中,学生也会乐于表达且敢于表达。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下绘画出来的美术作品要更好。此外,美术教师还应多与语文教师相互沟通,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并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平时写日记可采取绘画的形式叙述,让学生将平日的所看、所想及所做以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将爸爸、妈妈、朋友等人物利用不同的人脸来表示,要表达的高兴、伤心、生气、愤怒等各种情绪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符号组合表情来表现,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其大概外形来表现,这样,一幅幅的美术日记就诞生了。相比于文字表达形式,以图画来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要更加生动、具体,且可表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绘画之前,学生需要整理自身思维,并选择其兴趣点最高的内容,然后再以绘画的形式或是绘画加文字的组合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样不但可让学生形象、具体地表现其思想,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整理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 篇5

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

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温馨一家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家庭收支知多少》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

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虽然我们是村级学校,但对社区大多数学生还是陌生的,再加上很多学生是从外地上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以前的一个村。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学服务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四年级下第2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教材“风

景线”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如:假日里,用什么方式,经过怎样的路线出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出示熟悉的站牌,发现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几路车?为什么?《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并用自己的眼睛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 篇6

内容摘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将德育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使思想品德课不能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品德与生活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使儿童乐学。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动态和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下面就结合我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努力去探索、体验、求知。那么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侧重于教育性,可是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他们对教材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理解感觉困难。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教学中,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一篇篇文章、一幅幅插图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融声、光、色、行于一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逼真的图画、影片、短剧,由于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将所教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情、景象以亲切、生动的画面再现于课堂,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强化视觉的理解,进而让学生通过理解、感受,从中悟出道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二年级下品德与生活《我们在成长》这一单元《我们长大了》这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视频课件两个小朋友开着一架飞机在空中自由翱翔,同学们感觉很有意思,这是播放课题《我们长大了》,然后播发成长大搜索图片集锦:有的同学在操场上草地旁看书,有的同学在健身小区荡秋千,有的的小朋友在一起跳皮筋,有的高年级同学在打羽毛球,有的同学在音乐教师弹钢琴,有的同学在舞蹈室跳舞,还有的高年级同学在参加文艺表演赛,让学生真真切切,形象生动地感知到长大了地具体含义。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观看后,不由自主地拣起身边的纸张,而且每一位学生都表决心彻底改变乱扔食品包装袋的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的课堂演示功能,巧妙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对于学习内容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和本质的内容,是否突破教学重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讲,直观形象的东西容易感知,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所以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同时,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来突出教学重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感知,可使学生对教学重点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于一体的认识活动。运用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

供具体的事物形象,把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画面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形象地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使其把感觉变成概念,帮助教师巧妙地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如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节约用水》一课,课程的主题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的一个教育素材。播放一组图片美丽的潮白河和干涸的小河的图片问学生你们喜欢哪样的风景吗?学生们大都回答喜欢第一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长久的享受第一幅的美景呢?同学们纷纷议论发言,最后教师适时导入课题《节约用水》,这样同学对节约用水就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播发图片用喷水法浇灌田地,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浇灌方式吗?有的同学回答见过,家长告诉我们这样可以节约。在接下来播发图片,让学生判断以下用水现象对吗?有的图片是洗手打肥皂时开着水龙头,有的是用盆子接水时候人离开了,还有的是有的人在用完水后,没有关上水龙头就离开了,水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通过这些判断辨别,孩子们对节约用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订切合家庭生活实际的节约用水措施,从而达到较好的养成节约用水习惯的教学效果。这样,课堂教学在和学生对话、互动后向学生进行展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拟动画,动静结合,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内容时,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宝地朝霞烈士陵园、潮白新河水上公园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

四、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美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参与品德与生活教学,则能

使教学中师生互动更和谐,学生可通过各种不同的画面,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的画面和语言,灵活多变,也做到“情动而辞发”,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自然不在话下了。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靓丽。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只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深入挖掘教育资源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就一定会走出一条新的教科研之路,为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谱写新的篇章。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聊做引玉之砖,就教于同仁。

附注:①《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P1-P2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课本

作者对论文的引用部分不超过30%

论文题目:

浅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学科:小学品德与生活

单位: 宝坻区郝各庄镇郝各庄小学

作者: 庞景民

浅谈语文教学与生活 篇7

一、让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观察探索身边的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再现文本中的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菩萨兵》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寻找藏胞、帮助春耕的情境。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了解了一些红军长征的历史,理解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懂得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伴以精心剪辑的配乐),同时加以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 体验文本中的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准备一些茶叶,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的春景图: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让学生随着如诗如画的意境,伴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优美旋律,学生可以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在表演和欢唱中学生所体验到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更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教材

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又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也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1. 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的一些事物可以引入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校园的橱窗、黑板报、各种告示牌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读、去说;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讲、来谈。

2. 利用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教师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庐山的云雾》、《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等。又如教师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本地的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施耐庵纪念馆、陆公祠等,就是一些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 利用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篇8

摘 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教师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关键词:课程资源;礼貌用语;花草树木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在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学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教材。

如在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课《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文中,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识向学生做了如下的讲解:家乡的水果有草莓、樱桃、李子、沙果、葡萄、123小苹果、海棠果、圆枣子、狗枣子、山里红、苗榆果、糖李子以及全国著名的延吉苹果梨等。中草药有人参、党参、沙参、五味子、猪苓、川贝母、柴胡、元胡、穿地龙、龙胆草、刺五加、黄连、榆蘑、木灵芝等。山菜有蕨菜、刺嫩芽、猴腿、广东菜、薇菜、金针菜、老山芹、二夹芹等。菌类有榛蘑、榆黄蘑、小黄蘑、元蘑、趟子蘑、猴头、对蘑、青蘑、木耳等。干果有松果、核桃、榛子、瓜子、葵花籽等。名菜有辣白菜、酸菜、干食明太鱼等。这些知识当时教材上根本没有,后来学校又增添了家乡这本教材,我发现有些知识我曾经教过学生,说明我教得没错,也能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家乡人。有些知识书本上依然没有,但我却采摘、挖掘过,能准确辨认。这些知识主要源于生活,通过我的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真正了解家乡的物产有哪些。老师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要想了解的家乡的物产,可以问家长或其他的长辈,也可以在土产收购站问一问,或看书报、看电视,也可以上网查一查资料,且在调查时要虚心,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

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学校之间图书和资料的交流与共享。同时教师应利用儿童自身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教师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

如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六课《花草树木点头笑》一文中,文中介绍了芦荟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夜来香可驱蚊,薰衣草可做香料等,我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并根据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学校以及场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同学们每天上学在学校里玩耍,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四周都有什么树吗?你知道木片场加工那些树木木片有什么用吗?你还知道哪些花草树木的作用?

上课时,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周围有哪些树?学生举手说:“有松树、榆树、杨树等。”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学生说:“松果可以吃。听说过榆树上的榆钱可以吃,怎么吃没见过。”我表扬他们说:“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想知道榆钱怎么吃和其他花草树木的作用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我先说榆钱的吃法:吃榆钱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当时人多地少、粮食也少,在榆钱没有成熟的时候采摘,用玉米面和榆钱放在一起煮粥吃,或者把榆钱和玉米面和一起贴饼子吃,其主要目的是代替粮食。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以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人们再也不用吃榆钱了。刚才同学们说松果可以吃并且吃过。据说松果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因此为了保健,人们都会买些吃。我从一本书上看到松针中含有VC,当人体缺乏VC时可以饮用松针泡水来补充VC,另外固体松油——松香被用作弦乐器上的润滑剂。

下面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他一些树木及花草的作用。核桃楸的果实既是水果又是干果。炮制可药用——健脑养骨。黄菠萝属于珍稀树种,人称它的树皮是老虎皮,树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九月菊的菊花用水冲,用热气熏眼睛,在和菊花水有明目的作用。杭菊花有降血压的作用,中老年高血压者可是适合杭菊花茶。蒲公英、车前子、龙胆草、山上的冬青都是很好的药材。

第二个问题你:知道木片加工厂有哪些树木吗?学生回答主要是杨木。我说是的。木片厂除了加工杨木也加工一些椴木、桦木、柳木和一些少量的质地软、白的杂木。木片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说可以造纸。我说:“你们答得很好。我们知道草树木的花、根、果实、树皮有一定的药效,花草树木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可以防风固沙,固定土壤,吸水,防止水土流失,制造氧气和造纸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用纸,减少资源的浪费。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的知识的?”有的说是老师教过的,有的说是在家长那听到的,还有的说是向别人请教的。我立即表扬他们:“你们能有这么多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很高兴,希望你们平时多看书看报、上电脑和多向别人请教。”

参考文献:

浅谈物理与生活 篇9

物理是研究某种事物的规律的学说。物理带领我们解开事物最神秘的一面,认清它的本质,同时应用于生活,引导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物理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比如光、电、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所以,只要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的都可以称之为物理,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发现这些事物的规律、本质呢?因此,每种事物的发现者都离不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们都是科学史上的领军人物,留垂千古。

每种事物所蕴含的物理知识都是需要科学家们花费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去探索,有的需要一个人的一生,还有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说探索的过程是很艰难的,有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收获,正因为无数前人们的付出才会有了今天辉煌的社会。那我就谈谈一些比较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个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名字,他的成就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已经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在生活中也被应用于卫星的定位,从而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还有他提出的《能量守恒》,即质能公式,这个理论对原子核的发展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核力发电、核弹。再谈谈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他的三个基本定律给近代物理发展带来飞跃性的进步,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这三个定律解释了生活中很多不明白的物理现象。从上述的两位科学家可以看出:物理知识是无止境的、伟大而又神圣的,它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享受到了更加富足的生活。

正因为物理涉及领域广泛,所以才会探索到更多有用的东西,没有它们就没有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史上有很多关于物理科学带领社会进步的例子,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英国的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使世界成为了一个整体,各地联系更加密切,冲击传统观念,改变人们的思想。这个例子无一不体现出物理对生活的影响。但是物理知识的滥用也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

物理科学的发展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特别是核子武器、热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一旦被误用则可能会毁灭人类,甚至毁灭地球。比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分别扔下了原子弹,这次爆炸让很多人因为辐射而患上各种疾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必定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危害,有毒物质、噪音、废水废气、温室效应等等,这些都是世界人民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所以,物理并不是完美的,生活受益于物理,同时生活也是受害于物理。

谈生活作文 篇10

——李煜《相见欢》

生活总是令我们无奈,它“朝来寒雨晚来风”。但是,生活也如爱情一般,需要包容。我爱你,我便心甘情愿包容你所有的缺点与不足;你若爱我,也就能一样包容我的坏毛病。于是两情相悦,这便是爱情。两个人在一起一天,便多包容对方一日。

生活便是与我们谈恋爱的女主角或男主角。如果你与生活相处融洽,那么你自己也会

很快乐;如果你与生活相处不融洽,那么满身伤痕的必然是自己。所以既要爱生活,又要让生活爱我们。

当然,在与生活相处时难免会闹矛盾,但是我们必须既坚强又明智,要学会理解调整,不要脆弱不堪,否则只会让自己的“生活主角”离自己远去。正如曾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一位主角说的话:“我死了还怎么证明爱情啊!”该句台词浅显表达出了我们应该勇敢对待与生活的爱情。

对于生活带给我们创伤,有的只会任其感染,溃烂直至死亡;有的自暴自弃,结果只能平庸一生。只有主动应战,不仅战胜困难,疗好创伤,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泰戈尔说过:“明明是你看错了生活,你却说是生活欺骗了你。”既然看错了生活,那便将错就错。

古往今来,多少人与生活产生摩擦,却依旧坚守,直至生命尽头。

生活给司马迁带来的是痛苦与耻辱,但司马迁宽容了生活,与生活一起书写了令人惊叹的《史记》。

生活给苏轼的是辗转流离,但苏轼宽容了生活,不停描绘生活的美、乐观、豁达。

生活给贝多芬带来的是在事业巅峰时失去了音乐家最宝贵的听觉,但他宽容了生活,不抛弃痴迷音乐的热情,最终带领生活用《命运交响曲》的激昂乐章冲破生活的障碍。

生活给海伦·凯勒带来的是视觉以及语言表达障碍,然而她宽容了生活,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超越了极限。

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生活,给生活一次机会,那么生活也会宽容我们,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给我们一次机会。

普希金说过“生活总是欺骗人”,但他同样也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着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总会来临”。

生活不会自己变,可以变的只有我们自己。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你若爱生活,永怀平和、淡然的心态,那么每一天的生活对你而言都是美好的。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 篇11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实践;教法研究

一、把学生引领到生活中来教学

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是直接涉及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品德修养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生活关键,教学中要联系生活,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都要紧紧地围绕着生活这个关键,让孩子们能够紧密地体现生活实践,引领孩子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热爱生活,由此使孩子们学会做人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比如,在教学《春天里的发现》时,我就领着孩子们先到野外的大自然里寻找那个真实的春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真正地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这样要比在课堂里,在书本中看那些文字要强得多,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最后让学生根据在实践中的观察,再结合课文的阅读学习,把春天的美好进行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在玩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二、营造较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的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课堂成为有机平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自己的饱满热情、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和较佳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学生带进积极学习的情景状态中。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探究方法和手段,教师要以和学生友好的心理来教学,要爱护、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要选择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学的创设,比如现代信息的使用。以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直接感官,增强教学的优势。比如,我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强烈可感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他们思想感情的激发和品德的提升。当我讲《可爱的祖国》一节的时候,孩子们靠素日里已有的生活体验是难以体会到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繁荣昌盛、经济发达、人民伟大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的制作和演示把利用大量的典型图片展现祖国的物富民丰、山河壮丽、科技进步、人民的智慧展现在银屏上,当孩子们看过之后,他们发出了无限的感慨,情不自禁地说道:“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我们为有这样的伟大祖国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啊!”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学生参加实践生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来实施它。但是品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教育过程,并且不是单单地课本文字的灌输问题,要使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那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经常性和持久性,因为小学生的思想特征是好反复,我们要常抓不懈。要多结合少先队的活动、班级活动进行教学。比如,在执教《学习真快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险和妨碍他人的游戏,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利用班级主题班会和少先队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利用这个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动而鲜明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大的教育,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我们就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王静.“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上一篇:工伤保险待遇协议书下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题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