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精选8篇)
谈作文教学 篇1
作文教学,在我看来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的想象,写自己的感悟,只有建立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上的作文,素材丰富,写起来流畅,读起来才动人心扉。
作文不能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只有让学生写自己的课堂,写自己的旅游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读书感悟,写自己的熟悉的事和人,学生写得真实,轻松,不用绞尽脑汁想。课堂是孩子们每天经历的,让孩子们写自己最喜爱的一堂课,他们会给我们惊喜,他自己选择,当然选他最喜爱的写,精彩自然就有;他去旅游了,你告诉他就按照他如何安排,就如何写,参观顺序就是他当时的路线而已,那就是移步换景,看到什么,感受如何,写下来就是游记;自己读书,有时会感动哭了,有时会和人物一起欢笑,有时也会自己忍不住笑,有时还会不同意书中人物的观点,脑中立刻展现自己的想法,读过后掩卷深思,也会浮想联翩,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自己经历的事,如何写?就写谁做了这事,哪里做的?何时做的?你的看法?这事是好是坏,你持什么态度?好的学习,传播正能量;坏的鞭笞,压邪扶正。天天见的人,他的外貌如何,喜欢的穿戴什么?啥脾气?品行如何?总体上你总有个评价,他做了哪些事体现了他这个人的品质,围绕自己的想写的内容,选择典型事就行啦。
结合生活,还有一个需要大量借鉴。生活丰富,但也很难写出好文章。语言能力需要锤炼,需要学习训练。那就要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写作是一个创造输出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的质量全靠自己的积累。必须有读书的根底才行。每天与文字打交道,熟能生巧。书海遨游,文字为伴,入脑入心,字词变为灵性相随,写时才会文思泉涌。
作文是经过大量的书写练习,才能能力不断提高。唯有常写不断,写作才能不断进步。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一定是练出来的。不是有许多人问那些有名作家写作技巧吗?得出的回答怎样呢?文无定法,唯有不断写而已。想成为作家,就必须每天坚持写,与文字为伍。
日记是作文教学的好帮手。每天让学生坚持日记,不仅锻炼他们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学生习作积累可靠的素材。若是认真写每天的事,完全可以是一篇小作文。通过日记的坚持,让学生锻炼了意志力,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不能急,她是慢功夫。引导学生去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尤其起步阶段,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只要能写清楚就行。总之,生活就是学生的作文素材宝库。
作者:殷志斌
公众号:志在文武助孩成长
谈作文教学 篇2
一、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 拟定作文教学计划
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系统而又全面的写作训练纲要。以现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 》为例, 每册书后面都安排有“表达交流”, 其中“表达交流”内含“写作”。
语文 (必修) 1、2册分别从写作内容、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训练, 语文 (必修) 3、4册分别从立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训练, 语文 (必修) 5、6册是从作文发展等级进行综合训练。教师就可以据此拟定作文教学计划:
高一:记叙文。上学期训练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要选好角度, 写人要凸显个性, 写事要有波澜;下学期训练学生学习描写、抒情, 写景抓住特征。
高二:议论文。上学期训练学生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 学习论证和记叙的方法;下学期训练学生横向、纵向展开议论, 学习反驳并且辩证分析的能力。
高三: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写作文力求深刻、充实、新颖、有文采。
这样的作文教学计划一步一个脚印, 循序渐进, 教师们配合教材写作部分坚持训练下去, 一定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高中三年得到提升。
二、利用课文阅读和课后习题, 拟定写作话题
作文话题选择, 我们完全可以回归课本。现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 增加了写作的内容, 将课文讲读和课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可拟写作文话题。
比如《五人墓碑记》谈到为正义而蹈死不顾、不苟活于户牖之下, 《我为什么而活着》谈到为爱情、知识、人类苦难而活, 教师就可让学生谈谈人该怎样活着。
《人是什么》中歌德、康德、爱因斯坦都赞赏西西佛斯一生不断追求, 孔子也提出类似含义的格言“生无所息”, 教师据此可拟定以“生无所息”为话题的作文。
《屈原列传》谈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 为保持高洁的人格, 勇赴汨罗而死;《报任安书》谈到司马迁遭腐刑, 为完成巨著《史记》, 备尝人格撕裂和灵魂的煎熬, 屈辱活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拟定“执著与变通”“选择持节而死还是选择忍辱苟活?”等作文话题。
总之, 这样利用课文讲读与课后写作练习拟定的作文话题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达到练笔的目的。
三、利用教材, 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 近水楼台先得月。语文课本里面就蕴含着无数的写作素材。
如对于《灯下漫笔》中“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这种现象背后的“奴性心态”这个话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课文:《我若为王》中, 我成为王之后, 将封妻, 封子, 封女, 改姓名, 其他一切人都要臣服自己;《胡同文化》中, 楼里有个小伙子, 为了一点事, 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 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茶馆》里, 王利发说, “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比如《登泰山记》:作者冒着风雪登泰山观日出, 可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 可以论证只有经受磨难才能有所成就;作者于日观峰见数十立山白若樗蒲, 可见作者立足点高远, 联想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可论证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 只有博采众长, 才能达到非凡境界;作者此次登山循西谷直至山巅, 不因古人循东谷入, 可论证敢于创新。
又比如同一单元的《五人墓碑记》五人皆平民却为正义而蹈死不顾, 可论证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壮举;五人死后巨大社会影响可论证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要重视普通民众的力量, 也可论证为正义而死虽死尤荣。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只要老师上课时有意识提示一下, 一学期下来, 学生何愁没有素材呢?课文是学生深入学习过的内容, 对于课文中的素材, 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如果学生能有意识地在作文中援引运用, 不仅能节省时间, 弥补课外阅读不足, 更能自圆其说, 灵活地论证观点。
四、利用课文, 学习基本写作技巧
选入到教材中的作品, 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 我们不仅可以借鉴思想内容, 而且可以学习写作方法技巧。
记叙文, 举《祝福》《故乡》《荷花淀》等为例, 学习倒叙、插叙, 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及富于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议论文, 举《花未眠》《种树郭橐驼传》《灯下漫笔》为例, 让学生学习以小见大, 因事说理的写作方法。举《漫话清高》为例, 启发学生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种层层递进式的议论文基本写法。也如《六国论》《美腿与丑腿》《我为什么而活着》让学生学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正反对比式、并列式等论证方法。
散文, 举出《荷塘月色》《项脊轩志》, 让学生学习以感情为线索, 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也让学生学习运用叠词、拟人、比喻、通感、量词等写景摹物技巧;学习通过平常小事抒发真情。
由此可见, 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 得法于课内, 能培养学生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
作文教学创新谈 篇3
一、命题创新
我们在作文命题时,必须来个改革,努力创新,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反弹式。具有创新意义的反弹作文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别祝我一帆风顺!祝我披荆斩棘登高峰!”不比那祝我一帆风顺更真实,更有意义吗?一个好的命题,如一把钥匙,能敲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挖掘学生积累知识的宝库,开拓他们广阔的视野,所以,命题一要联系他们创新的生活实际,二要联系他们创新的思想实际,让他们实现胸中创新的愿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质疑式。前人已定的理论观点、经验、名言、成语、谚语,不可全信,可以大胆地提出疑问,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表示不同的见解,激发他们展开质疑,不循古、不守旧、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如《诸葛亮真是天才的军事家?》提出这个质疑后,可以从诸葛亮“失”、“空”、“斩”三方面分析,即使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也有疏忽,用兵不当,用人不当的错误造成的损失。
3、论争式。成语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那么可以叫学生争论,这话完全对吗?如果“兼听”到的都是错误的话能“明”吗?“偏听”,如果偏听的话是正确的话,则暗吗?如“珍珠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请分别用一句话说出贵夫人、化学家、生物学家、多情诗人的看法,学生会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不同身份的人的语言特点。
4、材料式。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创新意义的短小文章作为作文材料,指导他们吃透内涵,搜集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论据……然后教他们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方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
5、续写。如教《孔乙己》可让学生续写《孔乙己巧遇丁举人》或《孔乙己打折了腿之后……》
二、指导创新
1、陈中见新。教学生立意,要敢于突破,做到“敢为天下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世间万物,贵在第一,所以第一个提出新观点的人是了不起的,比如传统的观点“开卷有益”,可以出题为“开卷未必有益”。
2、平中求奇。教学生写《玩得最开心的一次伤心的比赛》,可以写掉下来的不是泪珠,而是汗珠,这不是平中求奇吗?
3、浅中求深。教学生写作文时,努力从浅中挖掘出新深的含义、如“假如给我三天黑暗”“天空中飘下一缕头发”“假如我是……”这类作文题目的出现,既符合高中学生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效果非常显著。
4、变中求新。特别是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如写《丰收的喜悦》,可以从这道题目中求新变异,写《丰收的“忧虑”》……粮多没处摆,没处消化,来衬托丰收的喜悦。
(1)巧妙地组合寓意创新:把杨树柳树结合起来写,一种新的寓意就会脱颖而出,——杨树和柳树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综合。
(2)指导学生学法创新:巧用技法,使学生作文创新。如想象出创新、批判出创新、多向创新,还有包装创新……
三、巩固出新
1、教学目标创新
在制定教学计划(含整个初中或高中部,明确到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阶段)时,一定要贯穿以创新标准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果。
2、学生主体创新
要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到教学创新活动中,使他们成为创新的主人,决不能只抓一部分,而要抓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群体创新意识才能蔚然成风,共同提高,创新活动开始才会有声势、有成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本,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对于当代中学主而言,写创新作文不应是件难事,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3、课堂渗透创新
不仅让学生教学渗透创新精神,而要让学校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渗透着创新精神,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创新精神。
4、积累题材创新
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除了读国家规定的名著外,还要注意阅读当代名人名诗名句,广泛涉猎,自觉地养成每天读报、收听新闻联播的习惯,收集大量新信息,加强现代词汇、现代锦句、现代名篇佳作的积累。
新世纪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对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做到思想开阔,富有想象,善于联想和迁移。思维的真正价值在于心理上的强烈的创造愿望,写作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对这种创造性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它会让人终身受益。
浅谈作文教学 篇4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又是最令师生头疼的问题,往往是付出多,收效少,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首先要以学生的情感兴趣为主。孩子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富于创造精神和表现欲望。所以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们不要给他们规定太多的内容、框架,最好放开手,鼓励孩子自己去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论写多写少,只要能表述出他想说的意思就给予肯定,以此培养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
其次,我们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如观察顺序、构段形式、描述方法等,并适时进行小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写作的技巧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的作文指导除了教材中有计划的系列习作外,也可以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随机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这样表达得更真实。例如一次正在上课时,外面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聚集到了窗外,于是我索性改变一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雷、电、风、雨,孩子们的兴趣极其高涨。在交流所见、所闻、所感时,谈得十分生动,很自然得就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时再让他们写这第一场雨,结果孩子们写得很不错。
这种作文指导可以不受固定模式、场景的束缚,即使孩子在家也可以进行,如让他们写些自己家中养的小动物、植物,写写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事情,甚至写些看一个电视节目后的想法等等,只要适时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这些细节,并及时记下自己的真实感受,便是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以后再写同类作文时,孩子就不必担心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浅谈农村作文教学 篇5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它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批改,可是学生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
剖析一下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写作态度存在问题。第三,抄袭现象较严重。第四,轻视评改。
对这些现象作深层次的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下:其一,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其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第三,生活的单调。农村学生本来应该比城镇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但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时间很长,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就自然被缩小了。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第四,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老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对作文教学的更新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首先,把扩大阅读量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老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在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的情况下,要动员学生主动去买课外书,或开设班级小图书馆。在提倡“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今天,让学生学会看书无疑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堪。
其次,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清明节上坟、钓龙虾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老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第三,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不竭源泉。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养蚕季节,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宝宝什么的;一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
第四,教法应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经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却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
1、教师应身先士卒
许多语文教师教人作文自己却不会作,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却是遥不可及。他们不会去自主欣赏,而老师的文章学生是乐意学的。因此老师自己先作一篇来谈其中包含的生活体会,写作技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平时教学中一些课讲解时,做好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
3、创新思维的引导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瓢,移花接木,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如一块红砖的作用、一支铅笔的作用,同学们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是事实,但却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老师在批改时首先做到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改。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 篇6
高中语文考试中,作文所占分值很高,语文成绩的高低与作文水平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好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当务之急是重抓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电脑网络的普及,现在的中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所摄取的写作素材已经不少了。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却大量的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能力低下,在学生的习作乃至考试作文里,很难发现优秀的文章。相反,人云亦云,词不达意是司空见惯的,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表述一件事物,阐叙自己的观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见解。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里不仅有字、词、句、段的完美组合,重要是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及作者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这些为设置情感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应该明白,一篇课文是融感情、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为一体的,教学时不能训诂式的一词一句的割袭开来,更不能局限于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和迷信于对语法的干巴巴的分析,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文学性,用“活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中去。例如在讲授《陈情表》时。要让学生体会到那份深沉的亲情之爱;学习李白诗时让学生体会那份豪壮和飘逸等等。总之,面对每一篇课文,教师一定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深刻的内心体会,让学生的心灵为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让灵魂为作品 1
中的热烈哲理所陶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一个连语文都不喜欢的学生,如何让他写出漂亮的文章来呢?
其次,勤于思考,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能力的差异,实质上就是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强化并非是学生个体之间的聪明与笨拙,相反,脑子灵活的学生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好的文章必然出自勤于思考,奋发向上,对生活感悟力强的学生之手。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的体会生活中人物事物,是非曲直,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作文功夫应下在动笔之前的思考。作文的写作是不可重复的。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应该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创新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一直以来,“千人一面”的中心总是制约着我们的文章,沉淀在生活中的美往往被几个“定型”了的主题所淹没,导致我们的作文步入了死胡同。应该知道,写作是综合素质的发挥,写作训练不应是单纯的机械化的模仿,更不是照搬死的规则和教条。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存在许多弊病,特别是主题、选材、构思都要求上升到典型性,认为大的命题就可以表现时代的大的主题大的立意,积极的精神面貌。这与当前的作文检测角度是大相径庭的。相反,选材的典型性逼迫学生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琢磨,难怪有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作文都是瞎编的,老师出的题目,我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例如写关于美德的文章都写捡钱包等,这一点老师不得不感叹道:“哪有那么多钱包可捡呢”?提到孔雀总习惯在其前面加上“骄傲”一词,为何不去写孔雀于同类之中确有傲视群雄的美丽呢?
“个性”和“创新”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在观察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去激发学生的灵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训练中打破程式化、模式化的写作教学,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写他们熟悉的人物事物、山水景物,是非曲直,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发“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个性”,才会出新,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前景。
另外,多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审美情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基本点都是对人的培养,即培育人的崇高人格,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社会群众责任感等等,要培养这些素质,阅读文学作品是最佳的手段。写作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展示,好的文章无一不是积极向上魅力无穷的艺术品。因此,要提高作文水平,阅读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于读和写的关系,文坛前人已作过较多的阐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于写作何等之重要。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写作技法和囿于对学生作文座段到标点符号的圈点批画,而应该尽所能开源扩流,把部分作文课上成阅读课,让学生广泛涉猎采撷,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并结合实际生活,去发现美。这样,日积月累,基石
渐固,下笔便可得心应手,且洋洋洒洒,字字珠玑。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体味人生,陶冶高尚的情操,吸取文学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促进良好个性的发育和优秀人格的形成。
浅谈作文教学 篇7
在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用“乐”、“宽”、“新”、“真”四来个字来概括: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上有很多, 不单要孩子会学, 更要激发起好学、乐学的动力, 才是作文教学的活水源泉;在写作思路上要求新颖, 不要老调重弹, 吸引学生;在命题方式要宽松, 创新趣味;在写作情感要让学生写起来直抒胸臆, 畅快淋漓地说真话。只有做到这四点, 才能真正的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科学、人本的教学思想。
“快乐地作文”——孩子的生活是最简单、快乐的。寓教于乐向来都是一种轻松又不失高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乐趣中发现作文素材, 在乐趣中完成作文, 在乐趣中学会写作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玩是学生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的主要渠道之一, 不但让他们放松身心、劳逸结合, 更能增加作文的素材。没有生活实践不竭的快乐源泉, 学生被迫写一些套话、假话, 久而久之, 学生就写腻、写怕了。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活泼、有吸引力点。留出时间来, 编编《森林运动会》、《叶子的旅行》;讲讲《侠岚》、《巴布工程师》、《蓝猫淘气》等, 动手设计《虹猫蓝兔七侠传》的战服……别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 他们的快乐是很容易复制的, 愉悦的情绪中, 何愁学生“望文生畏”?
当然, 作文的“趣乐融融”不是每周两节的习作课所能诱导的。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 多渠道、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才有信手拈来的习作素材。他们活动内容越丰富, 他们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教育教学中, 可以在举办小队之间的挑战赛、班级内的辩论、知识竞赛活动、学校的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里, 从亲身经历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素材, 产生真切的体验, 张扬个性激发表达的欲望, 从而抒发情感、领悟写作真知。活动也不是说完即止, 玩罢了事, 教师应抓住这些难得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何愁作文不水到渠成呢?
“宽松地作文”——孩子的思维是最广阔的。看看当前的一些小学生作文, 总让人犯蒙, 越写越成人化, 搞不清楚是几年级写的。诚然, 随着社会的进步, 催熟了一大批学生。但我们在感慨学生作文越来越成熟的同时, 是否内省一下教师对学生的舆论导向。
有些教师总想一个包子吃出一个胖子, 一篇习作什么都齐抓共管, 一骨脑儿地把有关作文的知识与要求塞给学生, 让他们手忙脚乱, 晕头转向;更有些教师越俎代庖, 按自己的“文笔”不断的“拔苗助长”, 捉刀代笔、大刀阔斧地修改学生作文。试问这样的作文, 学生的个人含量又有多少?这些教师操着“个人爱好”的利剑, 不仅把学生的兴趣、信心一点一滴的砍杀掉了, 同时也在学生心中树起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审美标准。
如在低年级的写话阶段, 学生一般都写得极为简短, 三四句话几十个字这是很正常的。有些教师却边改边叹气:不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太差了, 怎么就写了这么丁点的‘豆腐干’”, 就是“词语不会用”, 再不然就嫌“标点都不懂”等。
笔者很茫然, 这还有几个学生会写呢?是的, 不可否认教师爱之心切切, 但诸如“用词不当”“句子不通”“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冷冰冰的评论屡见不鲜, 泛泛而谈却无形中给学生定了级了。而小学生对等级评定极为敏感, 常常为“优秀”眉开眼笑, 反之则沮丧伤心。“低评价”看似严格要求, 实际上消磨了学生的作文激情和信心。孰不知评点中如此“严格”挑剔、“重重把关”, 不但枯燥无味, 而且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 更使得学生无从下笔、不敢下笔。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地球。”放开我们手中的墨线吧, 指导学生作文不是造房子, 不是非得一式一样的规划, 一砖一瓦各归其位。放低尺度, 宽容的看待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能做到的要求才有意义;不要奢望全体学生的作文都能语出惊人、可圈可点、富有深意, 但希望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作文, 这必是“言为心声”的前提呀。
有新意地作文”——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毕加索说:“我要向孩子学习如何画画。”有段时间作文教学落入了“教师命题—审题立意—范文引路—依葫芦画瓢”俗套。于是乎, 越写越“八股”。
“有新意地作文”要勇于打破旧的写作思路的框框, 寻找新颖、独创的写作路子。改变过去的“样板”“模式”:不再对学生作文“捆手绑脚”, 代之以“感受真生活——诱发倾诉欲——交流新信息——尝试勇实践——合作共赏议”的结构。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新力。一开始, 学生或羞涩、怕讲不好, 缄口不言;或漫无边际, 天马行空。教师可以示范性地开个头, 让学生借助想象续写下去。比如笔者教学古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学文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发挥自己的联想, 将所想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续说“二十年后回故乡”等。学生学来也觉得有意思。
“创新地作文”就要改变师生双方只把作文当做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提炼, 甚至是应试的工具的“硬伤”。逐步让学生过渡到自由地在“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全过程中, 相信学生, 让学他们参与到习作的全过程, 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相信“创新作文”再也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而是“无边光景一时新”了。
“真诚的作文”——孩子的心灵是最纯净的。小学生还保留着孩童的纯真, 对世界有着天真、童稚的认识。在孩子的幼学阶段如何教会他们真、善、美得观念, 保留他们人性当中的真、善、美都是每一位小学教师该不断思索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真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想法、对外界的看法, 不要矫揉造作, 写出一些空大的大人语言。
古语有云:文以载道。作文之道, 就是我手写我心。“台湾小学生快乐作文”用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留住快乐的童年”, 以此来鼓励小朋友从生活中, 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器官和想象力, 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 从而写出一篇篇精彩感人的好文章。看到那一篇篇稚气的美文, 笔者深味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取材, 写起来没有“套路”, 充满这童真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有不乏孩子们自己的独立思考, 让写作者和读者都兴趣盎然。作文只有求真, 才能放飞想象, 让儿童言有童真, 能使他们“对于写话有兴趣, 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作文只有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对于他们的未来才能真正起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敏.向台湾小孩学作文.红旗出版社.
[2]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福建教育, 2000, (5) .
浅谈作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写作技能 写作能力 写作兴趣 写作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这一认识,高度概括了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训练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是发展和提高又有赖于技能的形成和熟练。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技能是为培养写作能力服务的。技能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写作能力是成功地写作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包含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基本要素。我们必须研究这些基本要素在写作能力这个综合性整体的地位和价值,进而研究如何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
(一)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观察也是作文“最重要的能源”。观察可以解决写作的素材问题,观察可以获得灵感,触发写作的内在动机。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就必须观察和感知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学生作文是没话可说,内容不真实、不具体、不生动等问题,主要是缺少全面细致的观察。观察不只是用眼看,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支感知,并且要用心去发现题材,而是一个经常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要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的时机和场合。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二)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法,对事物获得本质认识的能力。作文过程实质上是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认识的思维过程,在作文过程中,观察和感受事物,积累和处理素材,审题和确定主题,构思和组织结构,遣词造句和推敲修改……每一步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互为表里,和观察能力同等重要。思维能力不可能自然形成,需要训练培养。因此,在作文教学的每一项技能训练中,都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和想象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过程。联想是由眼前事物的触发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也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想象是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继续和深入,想象是比联想更高级的心理过程。在作文过程中,运用联想,可以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断粘合联结起来,使学生的灵感爆发出火花,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丰富的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思路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活泼、开阔,可以把没有感知过的甚至没有出现的人、事、景、物描述得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可见,联想和想象既为创造性作文所必需,又有发展智力的价值。
(四)、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必备“构件“,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创造能力可表现在许多方面,又有不同层次。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脱离他们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不能要求他们的创造能力同科学家一样。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中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形式的某些方面不因抄袭别人而产生的新颖独特的成果,都应看作是创造能力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作文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训练定向思维和变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导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即结构撰写文章及运用语文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一切文章,其内容和形式,都要靠语言来支撑、充实和装饰,离开语言,就不会有文章写作。语言能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和表达功能。语言是表达最基本的凭借,语言能力是最基本的表达能力。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表达既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准确、鲜明、生动的文辞和恰当的表达方式,讲究意新语工,文情并茂。这说要求进行语言训练,掌握语言工具,获得表达能力。首先,要培养学习语言的自觉性。深入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多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向语言大师们学习语言。其次,要培养积累语汇的习惯。在生活中,在读书时,遇到好的词汇和语句,就及时记录整理,这样持之以恒,就会使语言“脱贫致富”。再次,还要多读、多写、多改,加强语感训练,多读,就是充分感受语言;多写,就是频繁运用语言;多改,就是反复加工、锤炼语言。养成充好的语感,写作时就会文从字顺,妙语连珠。
(六)、书写能力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构成篇章的活动,它的最直接的外部活动就是对汉字的书写。汉字书写的质量是直接影响作文的表达效果。汉字书写不清楚,别人就会看不明白文章的意思;书写有错误,就可能会导致别人对意思的误解;书写速度太慢,文章就不能及时发挥其作用。因此,汉字书写能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能力。“大纲”把“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的速度”作为写作训练的第一项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对作文中汉字书写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
作文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综合运用的活动。要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还必须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对写作能力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使人具有学习的自觉性,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使整个认识活动积极化,并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情绪。对写作有兴趣的学生,往往态度积极,观察细致,愿意多写,作文水平也比较高。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把作文当作苦差使,被迫动笔,敷衍成篇,视作文为畏途。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作文教学的第一位。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是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好奇是兴趣先导。好奇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优势注意倾向,主动去观察事物,并力求弄清某一事物的因果关系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获得写作材料。二是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只有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才能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敏锐地发现问题,获得写作话题。同时,社会生活中大量的事实,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写作热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拿起笔来反映生活。三是表现为对文字表达的喜悦。读别人的文章,能理解其精微所在,能欣赏其佳妙之处,从而产生一种喜悦的感情,并主动支效仿;对自己的作文,往往表达的成功之处而得意,愿进一步写出更好的文章。四是表现对文章写作的欲望。生活中,读书时,有所触发,便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必欲形诸笔墨而后快。经常多写多练,不以写作为苦,反面觉得其中有无穷的乐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些兴趣。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巩固的行为倾向。一个人的习惯是长期实践中多次反复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去完成某种动作或行为,心理就会失衡,就会不安。习惯有好坏之分,写作能力需要良好的写作习惯来保证,良好的写作习惯又必须在写作能力训练中养成。特级教师陈日亮说:“凡行为,先讲求规范,但光知道规范不够,更要养成时时处处讲求规范的良好的习惯,故语文是一门行为课,习惯课。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语言行为习惯的养成教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写作习惯主要包括:勤于观察、积累、练笔的习惯;快速审题、构思、成文的习惯;内容真实、具体、诚恳的习惯;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习惯;态度认真、不厌修改的习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讲究文面、主意行款格式的习惯等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现行“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就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是对以往“大纲”的新突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次,要加强写作训练。吕叔湘先生说:“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再次,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或破除一种不良习惯,不只要有决心和信心而且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习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总之,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写文章并形成良好写作素养的活动。它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作文是学生知识的基础、生活经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语文能力等多元素的综合体现,它能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作文教学,研究作文能力形成的规律,探索作文教学最优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文章例话》,叶圣陶,三联书社,1983年版,第2页
《给教师的建议》(上),苏霍姆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第47页
《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吕叔湘《文字改革》196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