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

2024-09-08

《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共7篇)

《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 篇1

《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

原创: 木木

选准角度,深入挖掘

《也谈无所畏惧》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后,高二下学期新教材中的一个作文选题,该选题是这样的: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请以“也谈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一般来说,事物都具有多侧面的特点,哪怕简单如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对于所议论的对象,可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议论。明白这一点并养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十分有利于开阔和活跃议论文写作的思路。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确定议论的角度,也就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鉴于此,我以自己对《也谈无所畏惧》一题的体会为例谈一下如何教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选准立论角度,深入挖掘主题。

一、选准立论角度

在多种角度都可以进入议论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一个角度?这里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准确:议论的角度应当与论题或材料的某种含义有自然和密切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互不相干,这样选定的角度,才是准确的。二是新颖:所谓新颖,就是与众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论题或材料的含义进行思考和分析时,能超越常规,摆脱思维定势,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从而发现和选取新颖、独到的议论角度。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标新立异,而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求“新”求“异”.就某一篇具体的材料来说,却如璞石蕴玉,必然具有论题的相对确定性或展开议论的较好角度,决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就需要我们以审慎的眼光,思辨的机杼,进行综合分析和审视,引导学生较为迅速地找准议论的突破口。如《也谈无所畏惧》一题,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到“也谈无所畏惧”与“谈无所畏惧”之间的细微差别,注意一个“也”字给我们的信息提示。“也”字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无所畏惧”的精神作为一种共识,虽然已经被无数次地谈论过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态度来观照它,即“老调新谈”,谈出这个“新”也就满足了作文对“新颖”的要求。《也谈无所畏惧》就是要从对既有定论的反思或者是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在特定的情势或情景下做出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相反的解释,即在特别的情境中也当“有所畏惧”.这样的审题既做到辩证地看待“无所畏惧”,达到“新颖”的要求,又能兼顾题目中的“也”字,做到“准确”,从而为文章选取了一个准确、新颖的立论角度。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结合教材中的两篇例文《杞人是位哲学家》和《“人走茶凉”属正常》,让学生仔细揣摩这两篇例文的议论角度,熟悉逆向思维型作文的作法,这对学生自己动手作文有很大的启发。

二、深入挖掘主题

确定文章的论点之后,就要析薪破理,深入开掘文章的主题了。而对文章主题挖掘的深浅直接取决于对论题的理解程度。对于《也谈无所畏惧》一题,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无所畏惧”的对象和“有所畏惧”的对象分别是什么,而对“有所畏惧”的对象的选择是直接决定文章质量高下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思考,而从学生那里我们也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对敌人的侵略、邪恶势力的挑衅、疾病的侵扰、人生的厄运、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对权贵的抗争、对真理的追求,都应发扬无所畏惧的精神。而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经验教训、道德规范、法律约束、生命、历史、文化艺术等等都应持有畏惧之心。

教师除引导学生思考之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甄别。比如,有的学生会把功课上的难题作为“无所畏惧”的对象。而实际上,对难题的克服谈不上“无所畏惧”,这里是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还有的学生认为窦娥缺乏“有所畏惧”精神,她如果懂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就可以明哲保身、性命无虞了,而持类似观点的文章不在少数。这其实是对“畏”与“不畏”作了非此即彼的选择,没有看到二者其实是辩证统一的。“畏”与“不畏”是在不同情势下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是道德准则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矛盾的,不能厚此薄彼。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邓小平同志的话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谨小慎微不好”,说的是“不怕”,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胆子太大了也不好”,说的就是一个“怕”字,“怕”的对应面是“敢”,怕与敢相辅相成。多虑必多得,多惧方多勇。有所“怕”,正是为了成就领导干部的勇于任事、敢于担责、无私无畏、奋发有为。

类似的论据还有很多,比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字当头,‘敢’字在先;‘私’字当头,‘慎’字在先”等等,这些论据都同时兼顾了“有畏”与“无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学生用刚刚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做论据,认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不畏强秦、不怕牺牲是“无畏”的表现,而在处理与廉颇之间的私人矛盾时,因为畏“国急”而委曲求全,是“有畏”的表现,“畏”与“不畏”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共济大事。如果“当惧不惧”,必将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现象横行……如果能够“有所畏惧”,人们必定会谦下不争、慎始敬终,常怀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

要做到深入开掘文章主题,还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有所畏惧”的实质其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是有自知之明、有警觉心、有责任心的表现,它使我们能够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那么,如何在社会上推进“有所畏惧”的精神,我认为首先是要培养“知耻明德”的社会风气。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于立论的多侧面的审视,提高他们立论的准确性和迅速性,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挖掘主题的方法,引例属文,使议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

《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 篇2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感受,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习作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做到有话想说, 有话想写。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 巧妙安排趣味化的内容及形式, 激情激趣, 让学生想说、愿写、能交流。 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感受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一、观看画面, 激发感受

视、听、触是人体最直观的感受, 因此让学生观看画面, 可以是图片, 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播放, 是对视觉直接而有效的刺激, 这样的视频或图片刺激传输到大脑中然后进行感受的生成,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表达自己在观看图片或视频时的感受, 学生会很容易讲出自己的所见,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更深的认识, 此时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学生便会很轻易地写出刚才经历的一幕。 《语文教学大纲》中是这样说的:“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以本班周记《声讨日本的可耻行为》为例。

去年是南京大屠杀公祭的第一年, 对于中国所有的市民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为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顽强抗战的英雄及无辜被杀的人民, 同时激发学生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可耻的所作所为的憎恨, 我让学生写一写感受。 但是南京大屠杀距今已经78年, 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事件不甚了解, 更是无从下手, 因此, 我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及视频播放给他们看。 学生本来很淡定的情绪被一张张图片给触怒了, 当看到十几个日本鬼子用铁锹活埋中国人民时, 有的学生坐不住了, 直接说道:“日本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这些人民谁得罪了他们, 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们, 被埋葬者该多痛苦, 他们想过没有? ”当看到尸堆如山, 日本鬼子准备点火烧尸体时, 有的学生更激动了, 充满了愤懑之情;当看到小婴儿被刺刀刺死时, 有的学生流下了眼泪, 有的捂住眼睛不忍直视这悲惨的画面。此时, 我问学生有什么感想, 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纷纷举手, 表达自己内心对日本人的憎恨及对遇难者的沉痛悼念。 顺势我让学生把满腔的感受呈现到纸张上, 学生回忆着那一张张图片, 不费力气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给予学生最直接的视听等刺激, 往往就是给予学生最直接的写作素材, 这样的给予直接而有效, 不需要老师大费周章地讲解, 一切尽在所见所闻中, 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选取适合的、能激起学生内心情感波动的优秀内容进行播放, 并在必要的时候适当渲染氛围即可, 接下来便可坐享来自学生情感宣泄的“饕餮盛宴”。

二、先“玩”后写, 调动感受

现代的教育方法提倡孩子在“玩中学”, 引导孩子将“玩”和“学”结合起来, 通过“玩”激发他们求知的动力, 培养习得知识、动手协作的能力, 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由、快乐地学习和探索。 我认为这一点运用到作文教学中也很适用, 通过有目的地玩, 调动学生体验参与的感受, 因为有具体事件可写, 所以学生写起来不会有“挤牙膏”的状态, 很容易就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完整。 以全班同学参与的“恐怖竹子”游戏为例。

我将学生带到操场上, 分为五大组, 每组围成一个圈, 每位同学伸出右手食指放于右边同学的掌心下, 接着我开始阅读一篇文章, 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竹子”这一词语时, 学生的右手必须迅速逃离右边同学的左掌心下, 同时自己的左手要抓住左边同学的食指, 如果没有逃离或抓到, 就淘汰出局, 这个游戏需要同学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能一心二用。 在玩的过程中, 孩子们集中注意力, 以备不时出现的“竹子”一词, 但在阅读中我故意设下陷阱, 在读“竹叶”一词时, 故意拉长“竹”的音, 学生立即采取行动, 当“叶”字一出来, 个个大呼上当, 虚惊一场, 不少被淘汰, 其余学生继续投入游戏中。 游戏结束, 产生最终的获胜者。 游戏的时间不长, 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结束后, 学生纷纷说道:“恐怖竹子, 真不是一般的竹子, 真是又恐怖又刺激, 我都玩出了一身的汗。 ”因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 他们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 所以情感在游戏中不断波动。 此时我顺势采访淘汰者和获胜者, 是什么原因让其淘汰或取得成功的? 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缘由。 接着我便让学生写下刚才玩的这一游戏, 因为有感于刚刚的游戏过程, 所以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写作起来。

先“玩”后写类似于现在的情境教学, 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参与中生成感受, 才能更好地抒发感受。 相比于直接给学生一个命题, 让其创作, 这样的“玩中学”写作方式能更大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参与创作。

三、关注瞬间, 留住感受

感受可以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 也可以是对于瞬间情境产生的感悟, 瞬间发生的事情或美好、或感动、或气愤……而这短短的瞬间往往最能激发人们的感受, 唤起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因此习作应该抓住这精彩瞬间, 及时将此刻的感受记录下来, 让学生留住这片刻的感受, 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 让感受说话, 而当教师阅读孩子们的感受时, 也将会收获到惊喜的瞬间。

去年12月3日下午三点左右, 阴沉的天空突然飘起了小雪, 正在上课的我突然听到学生的惊呼:“老师下雪了! ”我往窗外一看, 果然飘起了毛毛小雪, 其他学生纷纷探头向外望, 既然心思都不在课堂了, 那何不成全大家, 让他们痛快地欣赏这美景呢? 于是我说:“同学们,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 也是初雪, 我们到操场上一起去感受这美丽的初雪吧! ”学生激动万分, 迫不及待地向操场跑去, 他们有的抬头感受雪花飘落两颊的温度;有的伸手想要捉住这飞舞的小精灵;有的与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共舞;个个兴奋不已, 此时我说道:“同学们, 雪花美吗? 想要把这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住吗? ”学生纷纷说想, 于是我接着提议:“那咱们就把这美好的感受留在纸上吧! ”学生忙说道:“好的, 现在就写吧, 趁着这初雪还没结束, 咱们边写边看, 感觉更好! ”于是一节语文课瞬间变成了作文课, 看着学生埋头写作的样子, 突然想要感谢这一场初雪, 谢谢它给了我们这一美好的瞬间。 不久孩子们的作品诞生了, 有的写道:“我带着兴奋而又急切的心情寻找着, 定睛一看, 那是你吗? 小精灵, 那么纤细, 那么活泼, 那么快乐, 三两片在空中飞舞, 你们一定是前来查看的探路者, 先行一步来到人间。 瞧, 你们的大部队到了, 千军万马, 纷纷扬扬。 ”有的写道:“白色的舞动的是雪, 五颜六色的跳动的是孩子们, 此刻是谁跳得更快乐呢? ”有的写道:“初雪就像老天爷送给我们的礼物, 那么美, 那么暖人心, 今天真的很幸福! ”抓住瞬间的感受, 抓住瞬间的灵感, 让快乐作文在指尖流淌。

瞬间发生的事有时候能给人巨大冲击力, 如:车祸瞬间、竞选成功瞬间、被表扬、被批评瞬间等, 都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一定影响, 抓住瞬间感受记录下来, 便是学生最真实、最想表达的情感。

《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 篇3

“有效教学”是英语teaching effectiveness或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的汉译。作文教学是否有效这需要在教师作文教学后,以学生的进步情况来进行判断,而且教学的效果是有效教学理念的唯一指标[1]。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角度上讲,最重要的应该是重视写作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意识地认真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作文水平获得提高。

一、中学生写作的年龄特征

中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大致可以列为两个年龄段,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首先是开放期。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大概在12-14岁,思想深度较浅,看问题时不能较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但是,此时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天真、勇敢、自信,乐于展示自己的文章,而且模仿能力较强。

接下来是闭锁期。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大致处于14-16岁,第二性征表现突出,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知识的广度不断扩大,思考能力快速提升,处理事物变得深谋远虑。需要自我选择和独立的自由空间。经常喜爱独自写日志,杂感、随笔便成了记录学习生活感想、成长梦想和抒发情感等流行的写作方式。这个时期,他们更倾向于写一些立意深刻的东西。

二、中学生畏惧作文的成因分析

(一)作文教学目的不明确,方法陈旧

作文教学缺少明确的目的,往往规定一个学期要完成多少篇作文量,而对写作的质量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国的作文教学其实就是把作文当做一道试题来对待,模式僵化。先命题,接着就是指导,然后就是写作,之后就是批改,最后是讲评,而指导与讲评未必每次都有。

(二)作文教学与生活纽带断裂,闭门造车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作文指导应该能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作文教学应该走出沉迷技巧的误区,系紧与生活的纽带,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回归生活本体,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生活。

(三)作文评价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作文期待

作文老师往往面临的是众多学生的作文,工作量大,认真批改工作量很大,因此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批改,即使有时会写一些批语,也往往管中窥豹,片面不全。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一些程式化的所谓方法技巧反复强调,很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少新意。老师无奈,学生也难以得到想要的知识,从而导致教学氛围沉闷。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被打压,慢慢的就学会了敷衍了事,写出一些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提升中学作文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2]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3]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者的评价作用。即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对于文章中这样或那样的优点,用书面评语的形式进行评价。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习作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鼓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乐趣,带来干劲。

(二)增强学生写作意志

1.消除畏惧写作心理

其一,可以更新写作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一件难事,不是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人交流、沟通的手段。其二,教师分层确立写作目标,适当降低写作要求。适当的写作目标,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情绪,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由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同的,存在着差异性,这样就不能用统一的目标去束缚每一位学生,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作文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实际,根据作文教学规律,分层确立写作目标,适当降低写作要求,使不同的学生乐于写作。

2.精心设计命题

根据语文教育心理学,好的文章题目可以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更好的挖掘记忆中的资料。

首先,命题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阶段性相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初中和高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还正处于发展期,对事物的认识大都还处于感性阶段,因而命题就不能以大量的议论性文体作文,应该通过命题让学生去写所经历、所闻等记叙性文体作文。但适当的议论性文体的命题还是必须的,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其次,命题要与生活相适应。“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写作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根据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文章的命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发现,产生迫切想要表达自身真实情感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才可能写出一篇真实表现自身想法的文章。

3.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

学生畏惧写作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缺乏生活积累,不善于观察,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二是语言贫乏,写作技巧差,无话可说,写作困难,因而对作文没有兴趣。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消除重重阻碍,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塑造学生写作个性

作文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关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成功的体验。老师也需以这种多方面评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学生的鼓励与期待。用充满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之中,以形成和谐氛围。承认学生的差异是多样化评价的前提,多样化评价方式是不单单凭借分数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这种方式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优劣,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激发学习的斗志。即使有的学生作文写得不理想,也应该尽量鼓励,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让他们收获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自信,让他们感受成功的魅力。以减少学生害怕写作的不良情绪,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评价时,评语也极其重要,以激励性的评语为主。老师对学生适当正确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写评语时多表扬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发觉自己的优点,提高自信。

四、小结

学生“怕写”教师“难授”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合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契机,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并实施到作文教学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想写、会写”。在作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应重视作文教学的指导,不断强化“有效作文”教学理念,深入探析其有效策略,从而实现作文教学质量由“低效”向“有效”、“高效”转变,最终交给学生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徐昌茂.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J].中学语文教学,1998,(06).

[2]王选遨.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教学新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2005,(09).

[3]廖秀筠.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心怀梦想无所畏惧作文800字 篇4

谈起梦想,你可能会想到美国的莱特兄弟。那是一个午后,莱特兄弟和他们的父亲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他们问父亲:“我们什么时候能像大雁那样飞呢?”父亲张开双手,然而却飞不起来。但父亲告诉莱特兄弟,你们一定要努力,只要你们有这个梦想,能坚持,就一定能飞起来的。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 岁,弟弟32 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正是因为他们有梦想,敢拼搏,才有如此成就。

说起梦想,你还可能想到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名队员博格斯。他从小热爱篮球,幼时的他经常和小伙伴们打篮球。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可以打NBA,但他的身高仅有160厘米,在身材高大的NBA里就是“小矮人”。开始他遭遇了很多人的嘲笑和白眼,但他依旧不放弃。在他进入NBA后,不仅控球技术一流,失误次数也很少,赢得了人们的掌声。梦想给予他前进的力量,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人。

那夜,我又坐窗前,看着月光洒落在床单上,抬头仰望夜空,不禁掉入了记忆的星河。童年时期最吸引我的,不是惟妙惟肖的动画片,而是精彩纷呈的动物世界。那时的我认为还有什么比奇妙的小生物更夺人眼球的呢?坐在屏幕前的我,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中每一个出现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有水里游的,有的如老虎般凶猛无比,有的像大熊猫一样憨厚可爱,有的似猴子,精灵古怪……那一刻我稚嫩的心被深深地吸引,我多想进入屏幕,取代那些与生物近距离接触的摄影师,记录下他们那一个个感动人心的瞬间。母鹿为肚子里的孩子下跪,母狼为给孩子寻找食物不惜牺牲自己,蚂蚁在渡河时,围成一个球来保全他们整个家族……从此,一颗梦想的种子便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无所畏话题作文高三 篇5

人们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这不单单是工厂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一些位高权重的高官无限度地贪,换来锦衣玉食的生活;一些媒体大肆炒作,虚假宣传,追求网络上的点击量;一些企业在食品生产中添加违法的色素,吸引人们的眼球……不怕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怕丧失个人的信用,不怕损害百姓的健康,不怕败坏社会的风气,不怕玷污国家的名誉,更不怕被人们的口水淹没,却唯独害怕自己手中的利益受到丝毫的影响。古代,人们为贸易方便而发明了货币,最终,这些人却沦为了金钱的奴隶,这样为利益“献身”,值得吗?

一旦被发现,之前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侵害了别人,自己的利益也化为零,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做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你不怕吗?

怕,就要规矩本分地做事,不投机取巧。人要想成功,就要靠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做事,而不是耍小聪明,急于求成。成功,靠的是王羲之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练字;爱迪生那样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李时珍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尝遍百草。而不是靠处心积虑地做各种违规之事来谋取非法的利益,最终回报给你的只是更大的失望甚至是牢狱之灾。

怕,就是要有底线、守分寸。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贪污受贿让不合格产品通关的质检人员,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黑心商家……你们这样漠视生命,违背道德与良知,甚至是违法犯罪,还怎样称得上是一个“人”?做人应该有诚信、讲道德、守法律,有正义感和责任心,你们却将这些准则当作脚下的蚂蚁一样践踏!

怕,就是不要只顾眼前,要考虑长远利益。只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就犹如一叶障目。当别人已经走向远方,你却仍原地踏步。不考虑长远利益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些为了眼前利益无所畏惧的人们,不要还自以为已经成为了人生赢家,抬起头来看清现实吧!

《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 篇6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职业中专彭淑兰

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莫过于他笔下的作文了。因为作文不但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更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而目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学生从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作文训练,至高中毕业,寒窗十载,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我曾做过调查,现在初、高中平均班组人数达六十人,而作文水平真正能得到赏识的不过六七人。普遍存在于学生作文中的现象是:内容言之无物,泛泛而谈,形式呆板拘谨,层次不清,语言既不规范,更少灵气。在一次作文题为《点点滴滴记心头》的高一年级考试中,通过阅卷,发现有40%的学生模仿小学课本中《我的朋友》的题材,其内容之单一,材料之陈旧,不能不令人叹息。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作文大都没有选材立意的意识,写作心理处于一种机械、被动、单调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作文教学的低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可简单概括为“三无”,即无方法、无内容、无兴趣。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解决这“三无”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选择如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课堂教学中以写作思维为主导,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就中学教学而言,首先应提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语文具有工具性,也具有文学性。中学语文教学应全面地、有机地把握好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文学熏陶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互补互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教学法,虽然使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但“自己怎样写”却被忽视了。因此造成作文教学处于牛耕火种状态。学生写作水平极不尽人意。已进入社会的中学毕业生不用说,就是考入高校的学生也都要补上写作基础课,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独立的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通过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写作规律来实现。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文章教学法,只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别人怎样写,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和写作实践,造成语文教学没有作文教学的被动状态,整个语文教学,只完成了语文教学战略任务的一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一篇篇典范文章当作学生自己的文章,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进入写作思维,同时,将典范文章作对比,吸取典范文章的协作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思维虽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但结合分析一篇篇具体文章,其写作思维则可以简化为以下程序:提出命题--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连缀成文。

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介绍背景--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这样的程序进行,将整个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其实,我们应将写作思维程序取代过去的阅读教学程序,并将这些程序分解在写作思维之中。

现在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小到大、由大到小两种。由小到大,这是常用的分析惯例,即迅速扫清字、词、句障碍,然后逐段讲解,最后归纳中心。中心内容出来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而由大到小,则是先总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逐一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如何选材、愈合布局、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有何特色等等。我本人认为,中学以上的语文教学应以后者为主。平时,我在语文教学中,总喜欢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直接用教材题目作为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命题。让学生由题猜文,由题目联想:我会怎么写?文章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他又是怎样达到自己目的的?这样一来,学生便从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去发现、去赏析。

读不能代替写。学习写,还得写,而且得多写,从写中学习。写有写的规律和要求,如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开头结尾、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应用等等,都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学写的学生应当了解,应该掌握,并且运用于写作中,通过年深日久的系统反复训练,转化为终身受益的技能。然而,这些规律知识从何而来呢?除了专门的写作书籍介绍,则主要靠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在感知、体验、思考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提炼和抽象出来。只有从自己亲身接触的感性材料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规律知识,学生才能从理论和实例的结合上理解它,从而深刻的把握它。也只有这样的规律知识,才不是空洞的,死的,而是实在的,活的,有用的,有生命力的。

二、重视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的心弦的震动……一种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否则,即便你天天泡在火热的生产斗争的运动中,你若没有那纯属个人的心灵颤动,没有那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提炼,是写不出真实、美丽的作品来的。”(语出《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李德复的《写作需要心灵颤动的生活》)因此,作为教师,不要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

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感受,都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要五官开放、心情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电视、电影,要边看边想人物的语言、动作是如何相依相辅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大胆开门引路,牵引学生去感受生活。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先不说文学知识如何渊博,但最起码已具备一个文学爱好者所应具备的心理和素养,有感悟生活的灵性。已有的知识,加上生活的阅历和感受,便是一部生动活泼、对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感受生活的教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来感染、牵引学生。记得一次我给学生上作文课,讲述写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就像一颗流星,一闪即逝,我们应捕捉住那个亮点时,就讲述了我写《妈妈颂》的过程:那天,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回到离别不到两个月的家,第二天一早就得赶回单位上班。天很冷,临睡前跟妈妈说好到单位再吃早餐。可起床时,快七十岁的母亲把早已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了我们面前。我仿佛又回到了读书时代,鼻子一酸,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坐到车上,看着依偎在我怀里的九岁的儿子,我情不自禁地打开儿子的书包,写下了《妈妈颂》:

在石子上寻找妈妈的踪迹,

在溪水里寻找妈妈的汗滴。

妈妈的脚走过无数坑洼,

妈妈的手有了疙瘩,

妈妈的手已湿了,

妈妈说她用心血垒幸福的家。

过后看它,虽过于平淡,却也有它的美丽。这节作文课学生们听得前所未有的认真。第二天,就有几个学生送来了“小诗”。……我喜欢将自己的经历、对于生活的感受、写作中的得失与学生交流。告诉学生:认真去感受并随时将自己的经历、对生活的感慨记下来,你会惊异地发现,你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不要让那晶亮的东西从你身边溜走!现在,我教的音美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作为教师,应提醒自己:揭下教师威严的面具,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地让学生走近我们,牵引学生,培养他们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探寻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重视知识的积累

有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搜索枯肠,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记得我自己上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同学们便开始抓耳挠腮,一节课下来也没有几个人动笔,语文老师不无同情地说:“我非常体谅你们,脑里没‘货’,叫你们怎么写啊!”当时,我还不明白老师的话所蕴含的深意。现在想来,确实在理。建房子离不开砖瓦灰沙石,做衣服少不了针线扣子和布料,同样,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和句子。没有词语组不成句子,没有句子就走不成篇章。所以,我们平时应该重视积累知识,储存“货物”。怎么积累?首先应广泛阅读,最好能博览群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平时一定要注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博览群书,储存信息。按照《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外应阅读一些政治、科技、文艺、报刊杂志等读物,并应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从上古到当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世世代代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瑰丽辉煌的语文文化。很多的古人文章、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不仅是古代文学遗产的精华,也是古代语文中的精品,是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它们或者确立了某一体裁的体制特点,或者奠定了奠定了某一体裁的风格特征,或者规范了某一体裁的基本写法,为后人提供了写作这类体裁作品的范式,也为后人进行诗歌学、文章学的研究提供了范本,还为今人继承前人遗产,创造新的诗歌样式、文章样式,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作文是一种理论性和创造性并存的复杂的学习活动,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作文。一般来讲,记忆强的学生作文较好,记忆差的学生作文较差。“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应多看、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告诉我们多读的同时,要熟读、记忆。其中,要特别注意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的记忆。一篇文章的成语运用得好且多变,显得词汇丰富,文质典雅而优美。如能在巧用俗语、格言、歇后语、名言名诗,那文章就会更上一层楼,陡生光辉了。

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积累。每周,我定时从网上下载一定量的格言、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每人一个读书笔记本,每周定时熟读。班上再开展诗歌等经典语言背诵比赛。学生们读、背得热火朝天。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的笔记本也积累满满一大本。有背得卖力、记忆力强的学生,竟能背《红楼梦》里的许多段落。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成语、诗句、名人名言,大多可信手拈来。在作文批阅时,我常常惊叹学生们引用再造的巧妙。其实,我们不应该把背诵看成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死记硬背。多背诵经典名言,名作,对将来写作受益无穷。

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目光投向社会。因为社会是个广角镜,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色彩缤纷的图像及各种新奇的生活场景,我们通过对这些图像和场景的审视与思考,经过酝酿加工,就能以不同形式反映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作文,题材广泛,思路开阔,也就能反映出时代特色。

四、还学生写的自主权,使他们有写的兴趣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个人因对客体的积极的爱好倾向所产生的情绪紧张态度。兴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的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这是无庸置疑的教学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写的兴趣呢?

首先,任其自然,自由作文。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为了完成每期8~10篇的大作文的任务,总是规定学生作文的题目、字数,甚至为了应试,只写记叙文。殊不知,文乃情出,我们都知道写作需要的是灵感,是生活体验。有许多作家,很擅长写小说,却不一定擅长写诗歌、散文。古龙所写的都是武打小说,而琼瑶所写的都是言情小说,连名家们也是各有所长。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完全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作文。主题、题材、题目、布局、表达,各方面都不限制,愿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他能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其正确程度如何,都是好文章。诚然,能有正确且很深刻的思想观点,有很高尚很健康的感情情绪,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要用这种标准去要求,那毕竟太苛刻了。学生终究是学生。他写的文章终究只是作文。即使有较明显的不足乃至错误,那也无关紧要、不足为怪。我们应该相信他们随着自己的成长会不断地提高、纠正。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弯心湖。作为教师,不要总认为自己有很大的能耐,可以凌驾于学生的头上。而只能去帮助学生,让他们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心潮自然的喷涌,天长日久,便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因作文带来的压力,从而“乐写”。正像古人所说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其次,帮学生树立作文信心。信心,就是自信力,“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主体对客体关系的结果的一种正效应期望。这种正效应期望会使大脑皮质受到刺激后处于兴奋状态,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兴奋状态下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心理效应。情绪高涨,兴趣激发,精神愉快,力量倍增……。因此,当主体对某客体产生这种正效应期望值时,客体容易被主体掌握,做出成效来。

构成作文信心有四要素,即学生的自我认识、教师的评价、班集体的印象和成功的机会。其中,教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通过作文讲评及批语来体现的。有经验的教师常运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积极方面把鼓励与批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有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⑴寻找“闪光点”,合理评价。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全按照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次肯定,鼓励,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记得我的一位学生曹现,开始教她时作文水平并不怎么样。由于父母关系不和,经常打打闹闹,弄得她心神不安,情绪低落。她每天在日记中记载家庭战争的起始,将自己的痛苦感受天天写下来。我明显的发现,这个忧郁的孩子已经将日记作为一个衷心听她倾诉的伙伴。在一次作文讲评中,我表扬了她良好的写作习惯、能坚持写日记且文章有真情实感。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使她将自己多余的精力都用到了写作上,写作水平日渐提高,写作内容由家庭写到邻里,写到社会。后来,她在省、市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⑵充分利用期待效应,鼓舞信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注意作文的评语。在每处成功的地方写上眉批,注明此处好在哪里,在尾批中尽可能多写些文字,既要写出此文成功的地方,又要指明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批语模式,可以大胆地用谈心式在批语中与学生交流,可以肯定鼓励:“你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你同样可以写好作文”;“这篇作文进步如此大,足见你的作文潜力是很大的”;“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大进步”;还可诱导:“如果文章结尾部分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文章便更出色了,试着补在后面,好吗?”等等,殊不知老师这些鼓励期待的评语,将会产生神奇的效应,说不定许多的诗人、作家将由此滋生。我平时写学生作文的评语,总是以短书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我发现,我的学生对我写的评语特感兴趣,看完之后,都是笑容可掬,有的还心领神会地望着我,有大胆的学生还会在后面写上:“谢谢老师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老师,你又给了我力量”;“老师,我喜欢作文了”等等。

五、转换作文修改的角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老师大多注意培养学生诸如勤于观察的习惯,读书摘抄的习惯,勤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文拟提纲、打草稿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将精批细改看做一条重要途径,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圣陶说过:“改和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当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鲁迅先生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有写作经验的老师懂得,每篇作文从写草稿到自己真正满意,不知要修改多少遍,才能达到目的。而现在的学生,则大多是拿起作文本就写,笔一停,作文本一合,一切任务都已完成,写的内容却是乱麻一堆,从不梳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呢?首先,教师要作几次修改作文的示范,最好是适时、适当的面批,交给学生改作文的方法:浏览全文,找出错别字、病句;看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深刻,有没有时代性;看材料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典型;看结构是否完整,构思是否巧妙;看语言是否精炼、优美。其次,要求学生细读老师修改过的作文,养成更正错误的习惯。再者,写了作文后,要求学生大声地、多次地朗读自己的文章。文章一读,毛病自然就出来了,边读边改。自己读了之后,还可请同学读,尽量做到念不出毛病来才罢手。给予学生充足的修改时间,可以把修改自己的文章作为一个作业,老师再检查,对认真修改的学生给予鼓励,示范。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学生反复修改的习惯就可形成。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他们便会广泛的收集材料,去斟词酌句,注意表达方式的选择运用。天长日久,也就自然逐步提高。

除了自己批阅以外,还可互批。魏书生老师十多年来没批改过一篇作文,他的学生作文都是互相批改。实践证明,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许多的好处。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容易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平时,我也注意让学生修改作文。我发现,学生特别爱用红色墨水的笔。在作文修改时,他们感觉自己俨然一个老师,把改过的文章看成是自己的杰作一样。

总之,学生思想单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作为教师,应小心地保护,极力地肯定学生作文中微弱、朦胧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探求的精神才是最主要的。目前,作文教学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而它又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永恒话题,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立足于21世纪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作文教学中也不忘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也谈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篇7

关键词:作文;小学;教学指导

作文的指导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一门必须深究的学问。

一、教学生学会想,并让他们有时间想

“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的。想得好、说得好,这是作文写得好的关键。

目前,小学阶段的作文指导课一次共有80分钟的时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8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毫无准备且没有目的性,也就是说没有教学生在说之前如何想,学生在说话之前就不可能做认真的思考,常常如“挤牙膏”一样,脑子有点儿,就说点儿,含糊不清,勉强凑合。如果长期这样,对学生的写作将非常不利。因此,培养学生在说之前进行正确、全面、有序的观察、思考和表达是必需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说得好未必就能写得好。作文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这个转换的过程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就要借助“想”,同时也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想”的时间和空间。要写好一篇作文,教师应在指导课上有计划地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机会。

二、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方法,并与写相结合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是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的。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写以读为基础,写更是读的延续、巩固和发展。学写作文犹如“蜜蜂采花酿蜜”,蜜蜂采的花越多,就越能酿出蜜来;诚然,多读多写便是把作文写好的窍门。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以生活为写作素材

“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写不出来。”“要写什么呢?”诸如此类的抱怨声随处可见,不绝于耳。究其原因,不外乎学生没有走进生活,没有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于是,在平时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我极为注意引导学生将心灵之门向生活敞开。

1.留心观察生活,做个有心人

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从写日记入手。尤其是小学三年级,正处于从字、词、句向片段、篇章转化的关键阶段,要真正实现知识点的顺利过渡,教给学生学写日记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写日记习惯,是相当必要的。日记写什么呢?怎样才能写好日记呢?这就要求老师加以重视和引导。首先,要指导学生留心今天所发生过的一切事情,学着把自己觉得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可以是令人高兴的、特别伤心的、最为有趣的、发人深省的……认真地写下来,尽量写具体、写生动。其次,教育学生认真慎重地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情,并有意无意地加以询问与交流,帮助学生积累第一手素材,让学生逐渐写出富有内容和教育意义的生活日记。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学生在做每件事的过程中,会有客观存在的困难,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因此,在学生的心里就会有烦恼与忧伤,也有做事成功之后的喜悦之情。无论是忧伤还是喜悦,对学生而言都是极为宝贵的体验和财富。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心体验通过作文形式付诸笔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四、采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小学生更是如此。心理学家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加能增强满足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平时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我从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生的每一篇习作背后都饱含学生的辛勤耕耘,他们是多么渴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于是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我总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倾听、感受、体验,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作文评语多用表扬和激励的话语,从不轻易打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每次批改完学生的习作,都要从中挑选出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作文(写得最为优秀的、有明显进步的、特别有新意的),作为典型的范文推荐给全班学生欣赏,让学生一起来指出和品评文章的生花妙笔,哪怕只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小片段。这样学生在作文中不断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与欢欣,不断地对作文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无形当中就给了学生极大的动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小学生的作文指导教学,可谓深不可测,我对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了解,还极为肤浅。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继续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争取早日探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指导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小学作文教学,为祖国的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李新农.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上一篇:英语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总结下一篇:护理管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