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策略点滴谈

2024-10-06

作文教学策略点滴谈(精选11篇)

作文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1

一 、改 变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注 重 作 文过程的指导

按照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生活活动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作文体验”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态地、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现生活。《文心雕龙》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体验生命,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或体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作文是最不能立竿见影的教学,追求短时效应,反而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打破“统一命题—布置写作—课堂讲评”的单调呆板套路,注重作文过程指导,注重作文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学法的培养与指导,采取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命题作文与自主作文相结合,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相结合,集体点评和面对面交流相结合,作文写作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学生的兴奋点上,让学生眼亮心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唤醒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其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二、充分挖掘作文课堂教学以外的潜在资源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尤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突破单纯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的束缚,充分挖掘各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在语文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教师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校园广播、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笔会交流、写作论坛、征文投稿、辩论采访、编排课本剧、编写小论文、主办校报校刊等。长期坚持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在高考指挥棒高悬的现实条件下观照,表面上好像浪费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时间,但实际上它能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语文成绩的整体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三 、给 学 生 创 造 拥 抱 生 活 、体 验 生活的条件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作文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头。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好生活这部大书。可以分专题让学生整理素材,诸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环境变化、家乡趣闻、民俗文化、人间温情、四季更替等,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丰富素材。可以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变成生活的主人,建议家长在假日里带孩子到工厂听听老板们的创业史,去摸摸机器,做做工人师傅的徒弟,体验创业的艰辛;可以到田间地头出一身汗,滚一身泥巴,捉捉知了,摸摸小鱼。这样,不但能积累素材,还能学到和收集到群众鲜活的口头语言,丰富写作的源泉,让学生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将“苦差事”变成“愉快事”。

四、 注重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教学,是情感表达的教学,它的重要特点是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老师的作文要求如同圣旨,学生不敢轻越雷池一步,一味求同的意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学生主体地位丧失,从而导致文章个性缺失,作文生命力丧失。所以,教师应转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角色,积极扮演好学生作文的引导者与启发者、对话者与交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等角色,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解放学生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活泼自由地发展。教师要遵循鼓励性原则,多一些感染和熏陶,少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一些肯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好的文章加以表扬和宣读,对较差的文章也不责备,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自我追求的具体行动。

作文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爱写作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素材的积累,为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

我总结了过去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两种途径:

1、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生活内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积生活中的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扩大阅读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写亲身经历的事或积极参与的游戏,以“熟”激趣。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回忆过去曾参加过的游戏、劳动、辩论、演讲等活动。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开心,自然也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也就不难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写。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我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后进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读,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之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会写,从而引导他们由“怕写”向“要写”,再到“乐写”的过渡。

3、随文小练笔,培养写作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时练笔,有意识地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克服了怕写作文的心理。

三、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特点。

1、指定观察训练。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嬉戏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提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指导学生从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例如观察一盆花、一棵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又例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校园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际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瑞雪图》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下雪天,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下雪的情景,以及下雪前前、下雪时和雪停以后周围的景色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进而将优美语句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积极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启发诱导用好素材,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认真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

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己会发现”。作为叶老那样的大作家,自己的文章尚且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对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养成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1、自念自改。把写好的文章至少念两遍,边念边改。

2、互念互改。在自念的基础上,找你的同桌,把自己的文章读给他听,然后再修改,满意了,又读给对方听,请对方提出修改意见。

3、全班交流。要求说出修改过程和理由。重点引导学生从内容、语句等方面进行修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提高写作质量。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适当地欣赏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对学生的文章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即使表扬,能让这样的学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策略点滴谈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目标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的课堂,是近年来所有教师的最高追求。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

科学研究表明,目标越明确,人的精力就越集中,信心就会越足。所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前都要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任务,明确努力的方向。在从实际的运行中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个环节,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目标,而且部分教师的认识也不到位,只把它当成一种形式,放电影般地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接受这个“任务”。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和提炼学生看得清、听得懂、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并把它当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举措。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时一定要再现教学目标,让它与传统的课后小结有机结合,通过对照,让优秀学生萌生成就感,建立自信,让学困生也由此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求补救的措施。

二、科学使用教辅设施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力帮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日益突显,它给了广大师生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万能的,跟传统的黑板一样,是我们为实现课堂高效而采用的手段之一。但近几年,很多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出现了误区,几乎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不会上课的地步,“蜕变”成了多媒体的奴隶。很多教师在提前编排好的课件“轨道”里“循规蹈矩”,把本来充满变数的课堂变得“按部就班”,让人压抑,令人难受。所以说,树立正确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观势在必行。当然,多媒体的出现,为地理高效教学插上了翅膀,以前如宇宙等宏观地理现象的认识学生只能借助想象,现在学生可利用多媒体直观地了解。一堂高效的课应该是泉水叮咚,而不是一潭死水,应该是现场直播,而不是播放影片。虽然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在现代课堂上大受冷落,但其并不会因为先进教育技术的出现而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代多媒体并非完美无缺,所以二者应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偏颇任何一方都是不理性的。

三、集思广益,借助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课堂高效

时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处于“模式”的构建时代,有“三三六教学模式”“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五步十环节教学模式”等等。但这都只是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平台,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地理下册“沿海万里行”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当“导游”,每人负责一个省份,带领其他学生“游览”所负责省份,在“游览”中学,在“游览”中体会与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乡土教学中也可以请学生当“领导”,为了家乡的发展而“指点江山”;还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视频中感受祖国广袤的疆域和大好的河山;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每节课前可针对一些与地理有关的主题如“5·12地震”“远离沙尘暴方法谈”等进行一分钟演讲,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还可以创办“辩论天地”,针对“人口”“土地”等问题进行辩论。另外,实验也不是理化生等科目的专利,教师可以选择如“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海陆间的势力差异”等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感受。许多动听的歌曲如《大中国》《再见了,大别山》《我爱你,中国》《黄土高坡》《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理知识,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它们插入地理课堂,活跃气氛。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你的北国依然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啊,你的南疆早已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我爱你,中国!”等也不同程度反映了地理知识,教师若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也会更感兴趣。一句话,只要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进去”的,而是自己“吃进去”的,那就是好样的。另外,课堂是充满灵气的地方,不能将课堂搞成戏台,教师绝不是演员,把排练好的“节目”一一不落地演完,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有思维,也不会有生成。一个没有学生思维过程的课堂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所以在创建“模式”时断不可本末倒置。

观念求发展,改革促进步,许多学校的举措再一次验证了这一观点。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我们期待广大同仁共同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4

一、文与图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 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先看图, 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大熊猫》时, 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 看后说说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大熊猫爱吃什么?由于这些插图非常生动具体, 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 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与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意, 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 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 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 然后引发思考: (1) 文中小丽带来的作业特别在哪儿? (2) 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

三、读与说结合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 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 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拔苗助长》, 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种田人说点什么?”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 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读与演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 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易, 使其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突现特点。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 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 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 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效果令老师非常满意。

五、读与画结合

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习《看花灯》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花灯画下来。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六、读与写结合

写离不开读, 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 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夸家乡》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有的夸家乡的迷人风光, 有的夸家乡的丰富物产, 也有的说家乡的变化, 还有的畅想家乡的未来。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 文章中充满希望。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 但也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事物, 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 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 充满了童稚。

总之, 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有机结合, 相互渗透, 就会相得益彰, 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一、感受自然,激起兴趣

按照观察—思考—说话—习作的顺序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观察,形象的思维及流畅地说话,达到发展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之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

大自然以它优美的风景,动听的声音,生动的形象感染着学生,这些是发展学生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源泉。在教学中要不失良机地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如:今年初夏的一天,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孩子们在校园里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议论着。大雨持续了20多分钟,骤然停止,天地间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孩子们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旷神怡。乘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我让他们写了《雷阵雨》,篇篇习作让人欣喜。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培养孩子们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联系课堂,仿写片断

作文的日常训练以片断为主,让学生完成“连句成段”的任务,又为“积段成篇”打下了基础。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我抓住课堂教学,结合课堂教材中的一些优秀篇章,对学生进行仿写片断训练,或仿写开头,或仿写结尾,或仿写对话,或仿写外貌,总之,随机生成。如:《翠鸟》一文中,课文中描写翠鸟的羽毛鲜艳。在分析这段时,我先让孩子们了解“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和后面三句话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找出在具体描写时,是采用“头上—背上—腹部”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公鸡让学生观察,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练说后,再让他们将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下笔如有神。

三、授予方法,适当帮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

1.教师首先要从构段方式入手授以学生。

2.中年级的学生“扶”不可忽视。

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是有效的,但指导学生写作的途径很多,只要方法得当都是可行的,小学生只要将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能用一些通顺的话语表达出来,就已经达到小学习作的目标了。正如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们的习作贵在真实,因为他们是在学习写作,而不是在创作。”因此,小学作文指导关键是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习作習惯,并能为孩子们今后的创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就已经足够了。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6

一、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 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 那是必须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 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 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 有了充实的生活, 才有好文章。”高中生在写作文过程中必须要带着情感出发, 要写出自己的观点来。“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一篇优秀的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人, 是因为有充沛而真挚的感情。我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应敞开思想, 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学生要写好作文, 没有素材是不行的, 所以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 关心时事。教学中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 要促使其向更高目标发展, 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 要降低要求。我在给学生进行作文点评时, 对学生作文水平作具体分析, 评语也是因人而异。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 积极主动地创造闪光点, 及时加以肯定, 让学生心理立即文思泉涌, 激起喜悦之情, 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二、打破思维定式

由于僵化的范文影响学生做出多角度思考, 我们对作文之“道”的探索首先从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建构新的思维框架开始, 从突破一些固定性、模式性、习惯性。作文教学中, 思维定式使高中生养成了惰性, 要改变学生突破思维常规, 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 只有引导学生从想象中发现, 突破思维定式, 教学生写各种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才能打破学生习作模式化的现状。学生的发现, 很多时候来自于教师启智开悟的点拨。当学生写作面临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思维也就接近临界点, 一旦被某种因素诱发, 便会茅塞顿开, 突然领悟。作为教师, 应在作文训练中为学生提供驰骋思维、启迪心智的空间, 引导他们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对作文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写作需要想象去提取生活的积累, 迁移已有的经验, 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大胆的想象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无疑是开拓作文思路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应大力鼓励学生想象, 多作想象力的训练。高中生青春年少, 想象力丰富, 独立意识强, 有利于形成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使作文洋溢浓郁的时代气息, 渗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 显现强烈的社会意识。

三、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也是丰富语言的源泉。课外阅读的过程是学习者自外而内获取语言知识的过程即输入的过程。而写作则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 也就是输出过程。我经常督促我的学生有目的地大量阅读, 学生从中学习、掌握语言知识, 获取所需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储存。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基础, 一个人积累的经验越是丰富, 直觉和灵感产生的机会就越多。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 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我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 从杂志、报纸、网络等多渠道获取信息, 提倡拓展生活空间, 多体验生活, 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储存的信息量越大, 为写作积累的素材就越多, 对已储存信息进行加工后创造性地输出, 把所获知识传递给他人, 使语言知识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加强。事实上, 通过潜心研读一些文章, 仔细品味文章中的一些语句, 学生能渐渐学会准确地把握作文篇章结构, 精彩的语言表达,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随着阅读量的增大、知识面的拓宽, 所掌握的经典语句自然会丰富多彩。学生的阅读面宽了, 生活空间大了, 视野开阔了, 知识经验的积累厚了, 直觉和灵感就容易诱发。

四、因地制宜的环境教学

我们要根据各自学校的教学条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文教学中, 因为时间限制, 学生就有紧迫感, 面对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快速判断和选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在学生确定好要写的内容、编写好提纲之后, 我先让学生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然后, 自愿或点几位同学发言交流。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让同学们根据作文要求畅所欲言, 发表写作见解。每讲完一个, 就全班同学讨论评议, 再由教师进行小结。这样, 全班学生通过交流、评议和小结, 更加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最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同桌讨论交流, 口头修改各自的作文, 使构思更趋完善, 再写下来。这样通过互说、互听、互评, 极大地创设宽松的说话环境, 调动了大家的写作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投入到写作之中。

总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自由的心灵去引导学生自由的心灵, 让学生跳出作文的思维定式, 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写出新内容。“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提高作文水平,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敢于创新、发散求新、求异思维, 写出来的作文选材才会新颖, 立意才会深邃, 构思才会精巧, 写法才会丰富, 语言才会清新, 写作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摘要:“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作为高中语文老师, 不但要培养好对学生语言的驾驭、组织能力, 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只有拥有更高的思维品质和更强的思辨能力, 才能写得比别人深、看得比别人远, 也才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思维框架,语言源泉,心智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静.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思维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

[2]郑炯.高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对学困生自主学习策略点滴谈 篇7

一、培养自主意识, 让学困生能学

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这是当今课改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必须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自主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说, 学困生自主意识的强弱, 决定了他们主体性发展的水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使学困生体验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感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地位, 从而增强学困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如,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 课前, 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查找:一张圆纸、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画有一条线段的纸条、一些画有水果的图片、一些画有小动物的图片等相关的学习资料.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同学们利用这些收集到的材料, 自己动手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 看看可以得到那些分数.在学困生自主探索找分数的基础上, 又让他们小组合作交流说分数.然后, 教师再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展示于课堂上, 师生一起探求问题的答案.在巩固练习时, 教师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分数.整个过程, 教师都是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时时刻刻都是课堂的主人.材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寻找, 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 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就是自己的事, 就是解决自己的疑问, 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学到数学知识.这样的数学, 有效地培养和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主意识, 激发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为学困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诱发学习动因, 让学困生想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想学”和“我要学”.“想学”和“我要学”基于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需求和责任, 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困生的内在需求, 学困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内在需求,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他们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困生身上, 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要注意借助学困生的生活背景, 创设问题情景法, 或通过“自学生疑”、“认知冲突”、“制造悬念”等激发学困生“想学”和“我要学”的愿望;要注重加工教材, 选择生活中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使学困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困生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状态, 不仅要研究教法, 还要在指导学法上下工夫, 让学困生在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 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学会求知, 学会自主发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使学困生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 促进学困生思维的发展, 而且通过学困生自主探索,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对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将起着重大作用.

四、培养意志能力, 让学困生坚持学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学困生体验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真实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当学困生面临困惑、挫折, 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感到自卑时, 不要急于去“包办”, 去代替学困生解决, 而是应该激励和引导学困生积极思考, 让学困生自己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去体验和品尝成功的喜悦.另外, 在教学中, 还要加强学困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利用榜样和名人故事去激励他们学好数学的志向, 或适当出一些难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通过这些方法来训练和培养学困生的意志力, 使他们有毅力、有恒心, 坚持自主学习.

作文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8

一、改变观念, 勇于创新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后果, 学生的思维只是在一个固定程序的思维模式中展现, 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且文章的结构往往是开头一段, 中间一段, 结尾一段, 没有写出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 更谈不上创新。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 加强创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 使学生明确作文创新的意义, 从而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精神百倍地投身到创新教学中去, 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不断探索, 并引导学生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 大胆进行作文的创新。

二、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的是庸才, 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所以, 要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 纵向与横向, 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文思泉涌。为了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以供参考。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向自然, 以积累创新素材。

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升华。观察是感性思维的前提, 思考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的飞跃, 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就会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写出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 切中时弊, 揭示真谛, 具有创新精神。

我们要学生理解皑皑白雪, 要学生懂得温和的春风, 明白秋天的萧瑟, 可我们没有给学生那样的时间和心情。我们的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 回味着老师的批评, 还记着家庭作业, 在这样的心情下, 除了能感到雪的寒冷还指望什么呢?我们提倡的实践, 是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的实践。教室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 草坪、田野、高山、雪地甚至家庭大院都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个语文课堂。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缀文者和披文者。同时, 充分的实践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 而兴趣是转化为知识的重要前提, 热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们要在实践中充分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 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密不可分。阅读的主要途径: (1) 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 精心设计阅读方案, 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 该背的要背诵如流, 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 加深理解, 自由应用。 (2) 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图书室联系, 组织学生阅读, 而且要创造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互相传阅。

3. 灵活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

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两周一次课堂作文, 让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 教师则倾尽心血拼命修改。这种好差优劣以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 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所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重要。首先, 要开展一些活动, 如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 举办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组织学生春游、植树、参观、访问等有益的活动, 让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为作文创新提供素材。其次, 提倡灵活练笔, 在练笔中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教学手段日益更新, 特别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介入,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给作文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 信息量大, 图文并茂, 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从而保证了创新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 可以说, 适当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对进行作文创新教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渠道。第四, 写想象作文, 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4. 引导写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使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知识, 阅读让学生有了创新的源泉, 而写作则成了学生作文创新的落脚点。首先, 引导学生在语言方面求新。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以新为好。其次, 鼓励学生在布局上破格。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形式的写作基本要求, 对学生进行定格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 赏识讲评是创新作文的有效途径。

作文评讲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教师在作文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 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 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 以鼓励赞赏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 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 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事实上, 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只能加剧学生的厌恶、畏惧心理, 与我们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另外, 在作文讲评时应让学生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 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

“生活, 作文的源泉;想象, 作文的翅膀;创新, 作文的生命。”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总之, 我们应从点滴抓起, 多鼓励, 少批评, 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 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 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 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 初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教育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点滴 篇9

概念的呈现是随教学进度展开的, 通常以黑体字标识, 应为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旦涉及时, 就要抓住时机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 以形成深刻的印象, 到出现类比概念时, 应把握契机,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又从中解决了难点问题。具体实施中, 要从概念的针对性、概念间的独立性和相对性等方面进行比较。比如“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在学习过程中, 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子”指的是“种子”, 即种子是它们的共性, “裸、被”即为它们的个性, 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概括而加以区分;再如“极核和极体”, 在学习到减数分裂时, 就要将这组概念区分清楚, 可以通过设问由学生归纳:“两种概念分别对应什么样的生物?通过什么过程而产生?作用是什么?”类似的还有“生长素和生长激素”“囊胚和胚囊”“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等。

知识的巩固, 是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 除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注重易混淆概念的比较外, 在章节知识小结的过程中, 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总结复习。具体实施可以随单元复习进行, 或采用专题复习形式进行, 以达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 抓住概念的实质及概念间的联系进行比较

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 要记住概念词的区别很容易, 但这仅仅是记住它们的外壳, 要真正掌握和准确应用概念, 重要的是要对概念内容、意义进行分析, 理顺、畅通理解思路, 夯实基础, 全面记忆, 严格其应用范围, 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特别是对彼此具较大相关性的类比概念, 要找出这种关系, 或顾名思义, 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关键在于理解“促”的效应;或存在包含 (全包含、一定包含) 关系, 如“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基因突变和突变”等都是前者全包含在后者中, 而“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则是一定包含关系, 这种包含关系的概念, 还可以用图示形象地表示出来, 这也是近年习题中常常会出现的一种基本判断;还有一种情况, 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出区别要点, 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之印象深刻, 如“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 弄清“反”的含义——指新陈代谢的类型, “自生和自养”中弄清“生”的含义—— 指生活方式, “养”的含义——指同化作用类型等。

三、关注概念的实用性进行区分

概念的教学一定要以丰富的事例为基础, 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正确地表述。生物学知识本身就与日常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有很多的联系及相关性。因此在相关概念的教学中, 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这样既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 又避免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的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比如:通过打预防针防止传染病的实例, 分清“抗原和抗体”哪个是外源性的哪个是内生性的, 哪个先来哪个后到, 并做到正确表述;通过观察自身的手臂和试着把脉, 区分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 在分布和血流速度上各有什么特点;再通过生活中对动物血管颜色的观察, 领会“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主要特点——是否含氧丰富和对应的颜色, 再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两组概念的结构层次区别——前者属于器官, 后者属于组织;还可以进一步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联系这两组概念, 从而真正理解“动脉和动脉血、静脉和静脉血”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帮助学生在概念应用中加深理解, 使之掌握, 而不是简单的背诵。

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概念加以理解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素。教材既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客体, 它作为教学的物化形态, 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来求得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也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位老师,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促进生物教学是一种有效手段, 特别是对于电化教学设施欠缺、模型及挂图缺乏的边远农村学校而言, 充分关注教材尤为重要, 即便是条件好的学校, 受教学内容、课时、班级人数等的限制, 并非课本以外的教学手段都适用、有效。有些教学内容的学习无需借助其他手段, 直接在教材中落实既简单明了, 又切实有效。对易混淆概念的教学也适用。如“性状和相对性状”这对概念就可以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栏目里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举例, 最后归纳出, “性状”是一个概称, 而“相对性状”概念的要点是:两个“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 一个“不同”——不同表现形式。类似的还有利用课本图文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里理解“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等。

五、注重利用图表形式表达概念内涵

英语口语教学之点滴策略 篇10

一、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放在首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有些人担心注重听说训练会影响笔试成绩。其实,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可互相促进。我们应首先走出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的误区,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景中,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

二、激发学生听说兴趣,树立交际信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即兴趣。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诱发学生讲英语的热情。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口。对于初学者,教师不必过分强调其语言的准确性应着力培养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这样会大大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敢说、愿说、有话可说。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的鼓励,以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供语言交流机会

3.1 口头复述。

口头复述要求学生独立地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叙述所听过或读过的材料。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他们要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2角色扮演。

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很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3 情景对话。

情景对话是人们在特定情景中交流思想的一种言语行动。教材中有许多话题,如购物(Shopping)、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看病(Seeing the doctor)、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等。上课时,如让学生单纯模仿、机械背诵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和积极性。我们应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学生学了 “提建议”(Making suggestions)和“问路”(Asking the way)两个功能项目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复习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地创编对话。

3.4 用英语问答。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从一开始就可让学生站在原位或讲台前,就图片或课文内容互相问答。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多提一些有新意的、思考性的问题,并且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少一些批评和指责。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3.5 小组讨论。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主动性,教师可按座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完新课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或阅读材料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内讨论,使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平等的练习机会。小组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活跃思维。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无疑也是实践口语表达的好机会。

3.6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我们可以通过增设会话课、请外籍教师上口语课、建立英语角、组织英语晚会、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举办英语故事会和辩论会等多种途径进行口语训练,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英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诗歌教学点滴谈 篇11

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中的难点是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分;表现手法中的难点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而衬托又容易将正反衬混淆。下面我就这三点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

从理论上说, 借景抒情是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而触景生情则是当作者看到某种景物时, 直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诗中“原上草”是作者描写的景物, 而要表达的感情则寄托在“烧不尽”和“吹又生”的描写中。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这种抒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

又如苏轼的词《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上片首二句写景“草”“软”“沙”“轻”, 久旱逢雨, 如沐甘霖, 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 油绿水灵, 格外清新;路面上, 一层薄沙, 经雨之后, 净而无尘, 纵马驰骋, 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 作者情动于衷, 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下片二句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 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 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 沁人心肺。如此美景自然而然地使作者发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 接着触景生情, 自然流露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 又自然触景生情, 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从这两例我们不难看出“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是间接的, 而“触景生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则是在景物描写的铺垫下直接抒发出来的。

二、衬托与对比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 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 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 就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 更突出。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有主次之分而对比无主次之分, 是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雪本是无声无息, 无嗅无味的, 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别。但这首《夜雪》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已感“衾枕冷”, 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 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描写只是为了能突出雪大、雪重。

又如, 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 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一、四句写宫外。宫外, 暗云压城, 雪花如卷, 天寒地冻, 草木枯瑟;二、三句写宫内, 只见雪飘之形, 不见雪堆之景, 树林郁郁葱葱, 楼阁碧帘垂地, 一片暖融融, 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 外面的寒冷, 他们亦毫无觉察。

三、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用坏的衬托好的。常见的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儿童欢乐愉快的心情更激起诗人流落他乡的凄凉之感。

再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本欲写静, 却写了桂花落地的声音和鸟鸣声, 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教室里静得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到”, 两者是一样的写法。

正衬的两者是向相同的方向发展, 反衬的两者则是相反的。

上一篇:锻造液压机下一篇:视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