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点滴谈

2024-10-29

物理实验教学点滴谈(精选12篇)

物理实验教学点滴谈 篇1

物理的实验性很强, 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知识的掌握, 都需要在实验中认真总结和思考。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 物理教师应该全方位指导,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勤于观察, 认真思考

史迈尔说:“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 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知,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达尔文把自己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归结为观察力的运用, 以“看到什么, 发现什么”为支点, 进而提出问题, 引出探究行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地观察, 主要表现为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 能够从司空见惯, 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 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 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从中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例如, “分子动理论”一节, 在学生们做了课本上“气体的扩散、液体的扩散”的实验, 观看了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的运动及固体扩散后的录像, 总结出“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后,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既然这样,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一定有空隙”, 大家都认可这个结论, 这就是观察、思考的力量。紧接着另一个学生又提出:“怎么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讨论了起来, 但方案互不认同, 最后教师打破僵局, 用一个较长的玻璃管, 往里注入一半水, 再缓缓倒满酒精, 用塞子塞住开口端, 上下颠倒了几次又竖起来, 学生们发现玻璃管中的液面降下了一些, 大家议论起来,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A.这个实验跟课本上的“硫酸铜与水的扩散”实验有什么不同?

B.为什么先倒水后倒酒精?

C.为什么要颠倒几次?

D.若此实验只用水, 液面还会下降吗?为什么?

大家处于兴奋之中。突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通过刚才老师的实验, 我联想到了托里拆利实验, 大家说刚才的玻璃管中, 液面和塞子之间的小空间是真空的吗?”大家都愣住了, 鸦雀无声, 旋即热烈的讨论又开始了。虽然课上时间有限, 但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源头, 使他们不断挖掘出一个个新的问题来, 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被激发而释放出来。

二、要进行持续的复习

学了知识要多复习, 而且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更有成效。在实践中我指导学生们进行的主要是“滚动消灭式”复习。对于曾经做错的题, 第一遍复习到的且弄懂了画一个感叹号, 仍不懂的画问号, 当一个错题画到三个感叹号的就要“消灭”掉, 这样一来新的错题不断加进来, 三个感叹号的错题逐渐被“消灭”掉。我不赞成学生买好多套练习组题拿来做, 只要坚持这种“滚动消灭式”复习方法同样能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总之, 学习物理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样学生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 为今后的发展铺展光明的道路, 为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物理实验教学点滴谈 篇2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然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下,教师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中大多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开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实验也就显得举足轻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教师需在实验前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和素材准备,大胆作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在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提前准备,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一是知识准备,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二是素材准备,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就知识准备而言,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因石块的质地不同,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分工实验,角色明确,任务清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教师再追问:“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那么,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大胆实验,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革新观念,从“我做你看”的模式过渡到“我引你做”的模式,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积极交流、讨论,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有效。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3

关键词:教学特征;教学内容;心理特征;学习效果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源动力,而职业学校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了。职业中学的物理课程是作为基础课程而设置的,它不仅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有别于普通中等学校的物理课程,具有特殊性。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灵活变通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职业中学的物理教材是为了适应各专业而编写的,因而有职业中学基础课程的普遍性,但由于各个专业特点不同,涉及的物理知识点存在差异。据此,职中物理教学内容,在吃透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应结合职中的专业特点、联系学生实际予以灵活变通。

1.根据专业变通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的专业与其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这就决定了各科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物理教学内容,在教材系统的基础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关系,做到因专业种类选择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例如,把机械、机电一体化、建筑专业,力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等内容予以加深拓宽,为后续课程《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应酌情减少力学内容,突出电磁学内容,例如电磁感应、电路计算,交流电产生和应用等,并适当增加课时,为以后开设《电工学》《电子线路》等课程做好准备。

2.联系职中学生实际变通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学生情况各异,基础参差不齐,任课老师做好深入的摸底工作,吃透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认识能力,采取巧妙灵活的办法,增加或删减、压缩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既按教材系统教学,又不呆板划一,使学生在学习上既吃得饱,又吃得消。

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其学习潜力较大,应适当拓宽知识面,多增加实际应用知识,开阔视野,也为今后学习或深造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学习完牛顿第二定律∑F=ma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以后,可增加公式所表示的瞬时性、矢量性的知识实例,并适当增加有关运动学与力学结合的练习题,巩固其所学内容。而对于部分有升学要求的学生,应在课外再布置一部分选学内容和难度较大的选做题,以拓宽知识面,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心理特征

由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了教学过程为“双边”活动,对于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

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較差,因而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信心,这是少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大部分学生进校后,只为学点专业知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混个毕业文凭,这种消极心理导致学习上缺乏紧迫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另外,认为职中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技术人才,学习重点是专业技能,因而学生往往忽视对基础课的学习,对物理课的学习就是如此。因此,职中的物理教学,更应努力提高讲授技巧,善于“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

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应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实际出发,对难度较大的知识,开始可适当降低陡度,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学过程和内容要体现从一点一滴着手,使学生享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从而激励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力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掌握单个物体的受力分析,并进行练习,而后再将物体系的受力分析,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应从开设专业和学生思维特点出发,灵活变通教学内容并注重学生心理特征,改进物理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浅谈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我校多年来物理学科学生毕业会考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401人参考, 人均81.9分, 合格率95.3%, 优秀率68.7%。物理学科在学校是很突出的一门课程。

面对新理念的推广, 新教材的实施, 我们重视加强教研教改, 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行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具体也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教学措施:

一、抓住课堂45分钟, 向课堂要效率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教师认真把握每一堂课, 将课堂45分钟分配成“10+25+10”, 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总是将每节课知识特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表格形式或知识网络的形式, 预先在黑板上列成提纲板书, 每节课开始的10分钟, 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去捕捉知识信息, 然后, 针对板书内容, 花大约25分钟的时间师生共同完成教学, 剩下的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结课本知识, 完成课后练习。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事先把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花10分钟, 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 然后请学生代表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来进行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在老师的引导下, 请设计代表在讲台上完成试验, 共同得出结论。然后学生自己出题, 共同完成。采用“先学后教”模式, 让学生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同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浓厚兴趣与爱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 才想学、爱学, 才能学好。

1. 教师授课时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生动风趣的语言, 恰如其分的表情, 结合适当的动作,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讲到内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知识时, 我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小孩从滑梯上匀速下滑, 感觉将是怎样?”学生马上回答:“屁股会发热。”而我则同时也就用双手在身后做上下摩擦的姿势, 好像感觉到了发热, 直想跳, “噢, 会发热。”接着提问:“小孩下滑过程, 机械能将如何呢?”用手做小孩下滑趋势, 学生争着回答, “动能不变, 重力势能减少, 机械能减少。”“噢, 机械能减少, 那, 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用眼睛询问着每一位同学, 手放在身后提示, 学生马上意识到:“热。”而我则伸出手指指向黑板, 故意拖长声音, 引导“机械能转化为”, 学生则马上意识到所学新知识, 异口同声“内能”。

2. 教师热爱学生, 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教师营造一种融洽、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爱, 从而爱教师, 更爱教师的教学。对于后进生, 时时用眼神和他们交流, 让他们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比如在讲述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 我列举了这样的一个事例, 我们班级的某某同学从超市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觉得拎着袋子的手很疼, 请你帮他想想办法。其实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方法大家都知道, 而这时我把这种机会留给后进生, 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 在同学们的赞扬声中找到更多的自信。记得有一次, 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作图题, 在众多的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中, 我看到了平时学习较差的一位学生在低声地和同桌讨论着, 这也说明了他的进步。于是我请他上讲台来解答, 他走上讲台, 很快把题做了出来。经过这一次体会, 他上课更认真了。

3.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依照物理知识的特点,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学习内燃机这一节时, 先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水沸腾时, 将管口软木塞冲出这一小实验引入新课。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大小、物距、像距的规律时, 用到了投影仪。

4. 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任何一门课程, 要让学生爱学, 喜欢学, 必须抓住这门课程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这是物理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

(1)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常列举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大量实例, 让学生感到熟悉, 易懂, 乐学。例如, 在进行“压力与压强”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我让学生在学习前做以下两个小实验:一是让学生用手指按两边脸颊, 互相观察脸颊的变化;二是让学生用两手的食指, 分别按住一支一头平、另一头削尖的铅笔, 慢慢用力, 看有什么感觉。学生对此都很有感触, 他们都感到脸颊变形了, 变丑了;感到按笔尖的手比较痛。如果用力大了就会刺破皮肤而出血, 而按另一边的手却不怎么痛。这样, 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了较深刻的感性体验, 在学习新课内容时就容易多了。

(2) 选用趣味新奇的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学习变阻器时, 在一电路示教板上固定电源、开头、灯泡、在示教板后面藏一个滑动变阻器, 组成一闭合回路, 然后我学魔术师的样子, 伸出空空的两手亮给学生看, 将手在示教板后面从一边向另一边摸过去, 灯逐渐变亮了, 脸上故意带着吃惊的表情, 亮出空空的两手。接着手又由相反的方向再摸过来, 灯又逐渐变暗, 最后熄灭了, 脸上夸张地带着得意的笑容, 亮出的仍然是空空的两手。这一表演揪住了学生的心,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 我用硬纸板做了一个纸锅, 演示了纸锅烧开水的实验, 实验前很多学生都认为:纸会立刻着火, 水立即会把火浇灭。通过实验, 他们却看到纸锅安然无恙, 水在锅中沸腾的现象, 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3) 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 放手让学生完成。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都由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演示得出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规律。又如:学生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教师不提供任何提示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主预习, 设计实验方案, 与同学合作完成, 教师则巡回指导, 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4) 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种类实验, 都可以申请利用课后或自习课时间在实验室自主完成。

实验教学的改革,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动手亲身体验, 也更容易发现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全组老师通力合作

1. 融洽、和谐的教师关系, 资源共享是我们物理组的特色。

在我们物理组, 自己归纳出来的各类复习资料、各类教学资料, 都会印发出来, 并送到每个教师的手里,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 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还不定时、不定地点、不拘泥于形式的进行教学探讨, 我们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

四、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1. 允许免交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 完成在课本上就可以了, 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 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基础训练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代表、小组长自行检查。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不定期地抽查上、中、下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重视单元过关, 模拟测试

每单元教学结束, 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次考试都认真组考, 严格要求, 严禁舞弊, 做到了每一次测试都是学生的真实成绩, 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每次测试, 当天考完, 晚上加班都必须批阅出来, 成绩、试卷必须下一节课与学生见面, 而我们师生也就趁热打铁, 认真分析, 详细讲评, 扎扎实实过关。

3. 成绩评比

全校同年级各班级间重视比较, 分析差距, 在竞争中促进物理教学。

每班设计一张成绩统计总表, 将每单元测试的成绩填入表中,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不定期召开后进生座谈会, 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充分肯定他们在某方面的优点, 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 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第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要有真才实学

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相信能来巨人的老师这方面都比较厉害,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1.对学校考试要求的了解(某章知识点在刚学的时候考试可能会考到什么程度,在期中期末考的时候又会要求到什么程度,最后在中考的时候又是什么要求),甚至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作业,以及平时的测验卷子能估计下老师出题的侧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主要针对提高)。习题练习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讲解时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不要直奔答案。题不见得做的要多,也不一定非要做出来,关键学生要有所思考。(我觉得:学生能力差距就在于看到已知时他们分别能够想多远。同一道题题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起点是不同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二、依靠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物理来至于生活,还应当应用到生活中去。目前初中生使用的物理教科书,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太理性化的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物理学习中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他所学知识的价值应用(物态变化——冬天冬泳,重力重心——跑步逆时针跑,共振——玻璃破碎,压强——龙卷风把房盖卷起而不是压塌),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物理学习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方法,能力。

三、情感在教学中的影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师情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不需要慷慨激昂,但也别太平淡冷漠。Flash课件的应用活跃课堂气氛

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2.成功的情感的体验

物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物理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开始抵触物理学习。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3.生关系的影响

尤其学习成绩差,不愿学习的

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点滴谈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培养能力;方法应用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学科的体系与结构,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价值。其次,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只是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结果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概念不清就会越学越困难,怎么还谈得上知识的灵活运用呢?第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或用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要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把新事物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认识和理解新事物。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①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个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②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③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浅谈物理探究教学的点滴尝试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 认识它.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例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中, 一步一步地创设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玩过放大镜吗?都是怎样玩放大镜的? (学生1:把它放在书上, 看到的字变大了。学生2:地上放一张纸, 对准太阳, 不一会儿, 纸就着了。学生3:照相机里就有放大镜。) 你们知道放大镜在距离书本什么范围, 可以看到放大的字?照相机里为什么有了放大镜就能照相, 也就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以上层层提问把学生玩的神经吊了起来, 对思维产生刺激, 紧接着提出引导性设想,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这说明凸透镜也能成像, 但是,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 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凸透镜还能不能成其他的像?是不是所有的像都与凸透镜在同一侧?有没有倒立的?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能顶一个诸葛亮。”在探究中, 一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会受到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完成的不好, 或者不能坚持下来。但是如果小组合作, 通过交流讨论、协商互助, 有助于就某个知识或概念建立广泛深入的理解, 有助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现代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内容, 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 完全以学生自己的意愿来决定, 教师只是起一个参与者、服务者的作用, 切不可取而代之。

例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 有3个实验报告:1.铅球是铅做的吗?2.测量砖的密度。3.课桌的体积有多大?

有一小组4名同学, 其中有两名爱好体育的, 所以选了“铅球是铅做的吗?”这样一组实验。怎样判断呢?4个人一致意见测出铅球的密度, 可是如何测铅球的密度呢?经过讨论, 用台秤测质量, 可是如何测铅球的体积, 各成员各有想法, 甲想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出直径, 然后算出体积:乙想把铅球放入一个撑满水的容器里, 水会溢出, 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丙想用2个相同的容器, 一个装满水, 另一个装水和铅球, 两个容器水的体积差就是铅球的体积。该用哪种方式, 经过协商, 3种方法都是一遍, 看哪一种方法误差小。

因为是自己决定的事, 所以探究起来积极性非常高。对密度知识学的不太好的同学, 通过本次探究讨论, 加深了理解, 提高了学习兴趣。小组成员间加深了合作,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三、总结反思, 评价方式多样化

为了能更好的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 每一节课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又回到传统教学方式中, 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否注重了科学探究。每一节课中什么地方更应该开放一些。

通过反思, 不断检查和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价值, 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教师的教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明显, 探究意识更强烈, 探究的自主性更积极, 最终达到学生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完成探究主题, 无探究主题的情况下自己有意识寻求主题探究。

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作出准确的全方位的评价, 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方式。在每一次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态度、设计方案、操作过程等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让表现突出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以便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把自己的探究发现、探究过程、探究心情回家和父母交流, 得到家长的赏识。学生在老师、学生、家长心中树立“我能行”的形象。

浅谈中考物理总复习点滴体会 篇8

一、限时完成识记巩固的题目

中考试卷中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比例较大, 是中考的重点。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 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件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 所以我把基础的知识点融入一些简单的题目中, 要求学生限时解答, 做到题目读完答案就得写完, 解答中对知识点要熟悉到不能有犹豫的程度。设计习题注意层次性问题, 把握一个由易到难、逐步上升的原则。避免复习完一部分知识后, 立即把针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来一阵狂轰滥炸。基础打扎实了, 知识才得以迁移, 解答中就会游刃有余。

二、典例分析, 从易错点着手进行知识点的复习, 激发学生兴趣

在分章复习中,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升华, 找出它与其他章节中某些知识点的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复习旧知识, 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长度测量的相关题目现在对他们来讲是再简单不过了, 如果千篇一律地给学生陈述知识点, 那真是做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必须等他们“见了棺材掉眼泪”时, 他们会带着疑问急切地希望听到老师的讲解, 这时复习相关知识, 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出出错的原因。所谓打蛇打七寸就这个意思, 使学生对学过但未掌握透彻的、遗漏的知识引起高度的重视, 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 从而行之有效地复习。

例: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解答该题后, 学生对选B和C引起了争执, 这一现象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对长度相关知识掌握不够, 我给学生复习了三个知识点: (1) 测量结果的组成。 (2) 分度值的判断方法。 (3) 根据测量结果用“对位标写单位法”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结果学生的争执没有了, 统一答案B。通过这一次, 我和学生都认识到再简单的内容和章节都不容忽视。抓住关键复习, 帮助学生把遗漏的知识补救过来, 杜绝因疏忽而导致对问题似是而非、似懂非懂, 在判断上的是与不是之间游离不定的现象。

三、通过不断反思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学习物理的困难在于我们不但要学懂, 最重要的是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学生错答题无非两种情况: (1) 不理解该知识点; (2) 掌握该知识点不全面或一时忘记、遗漏, 解答中思考不全面。很多情况下解答题目都要综合考虑多个知识点,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果逻辑关系等。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在复习中反思的习惯, 在改正和总结的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体方法是一类题目讲评完, 反思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还可以变化?等等。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深化、提高, 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 由面到体,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另外要求学生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试卷, 找出自己以前做过错题, 认真仔细地弄清以前为什么错, 现在是否会做。结果发现, 他们经常错的往往是同样或类似的问题, 那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他们的弱点, 在以后复习中要引起重视。

四、结合时代气息, 关注热点问题, 把握考试动态

当今世界的四大危机, 其中与我们初中物理紧密联系的是能源问题和环境保护。比如锅炉作为一种常见的加热工具,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热源。但是由于它的广泛使用, 也给我们使用能源和保护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想办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有效地保护环境。学生由此会联想起家里使用的蜂窝煤炉、液化气灶、酒精炉等炊具, 并关心它们在使用时的节能与环保问题。

教师要关注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时事新闻、新产品的投放和使用等。分析这些内容, 研究它们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 或把它们作背景或载体, 命出原创的训练题, 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要让学生熟悉相关的题型: (1) 估计、估算题; (2) 动态问题分析; (3) 情境信息题; (4) 开放性试题 (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 ; (5) 图像题; (6) 先学后用题。

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学生的解题习惯需要老师从平时的习题教学中逐步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题目、如何答题。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 解题过程的规范化, 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9

一、提前准备, 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 一是知识准备, 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是素材准备, 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 就知识准备而言, 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 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 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 因石块的质地不同, 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 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 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 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 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 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 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 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 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 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 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 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 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 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 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 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 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 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 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 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 在合作中, 学生通过分工实验, 角色明确, 任务清晰,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 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 教师再追问: “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 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 那么, 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 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 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 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 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 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 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 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 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 大胆实验, 大胆创新。

初中物理教学经验点滴 篇10

一、要善于使用类比法教学

类比法教学, 有助于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认知结构, 快速理解新知,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比热容的教学

比热容是描述物质容热本领 (吸热能力) 的物理量, 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采用类比的办法效果会好的多, 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处理:物质吸热的一般表现是温度升高, 容器中注入液体的表现是容器中液面升高, 容器有容纳液体的本领, 物质相应的具有容纳热量的本领。甲乙两个柱形容器中液面升高相同的高度, 乙容器容纳的液体多, 所以乙容器的容纳本领强, 甲容器的容纳本领弱, 与之相对应的, 通过实验发现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 水吸收的热量多, 那么水容纳热量的本领更强。这样处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容热本领 (吸热能力) 的意义, 容热本领 (吸热能力) 不取决于吸多少热, 而是取决于物质种类, 就像容器容纳本领不取决于容纳多少液体而是取决于容器本身。

2.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内在联系

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是学生学习最困难的两个知识点, 即使在综合复习中, 仍然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 首次接触就因没有站到函数的角度来理解这两条关系, 二是, 在复习过程中没有用联系类比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 导致对两个知识点的掌握始终处于混沌状态。笔者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发现, 如果让学生尝试用联系类比的方法研究理解这两条关系, 效果令人欣慰。具体可以这样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动力因素, 物体的惯性可以理解为阻碍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阻力因素,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效果 (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 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较量”结果;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电压是促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动力因素, 电阻是导体对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形成电流的阻力因素, 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较量”结果。这样来处理问题, 至少可以保证学生能从定性的角度理解这两条关系, 为定量计算和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要深入渗透函数思想

物理世界中的现象总是遵守一定的逻辑关系, 总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而函数正是反映量与量之间的因果联系的, 物理教学不能离开这种思想, 这也正是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一, 所以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深入渗透函数思想。

光的反射定律是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一条重要定律, 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函数, 但是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绝非只讲二者的等量关系, 还有一层重要关系是反射角取决于入射角, (折射定律也是如此) 初步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 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也为数学上的函数教学积累了一个生动的模型, 有利于函数学习。

运动和力的关系, 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我们在教学中, 没注意强调力是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是结果的因果关系;在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只会机械套公式计算, 不会灵活应用的原因也是在教学中学生没有深刻理解, 电压、电阻是原因, 电流时结果, 电流随着电压电阻变化, 而非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这种思想, 在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 一些探究类考题经常研究某一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让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关系, 并写出结论, 若不注意因果函数关系, 决定关系可能搞错而丢分, 所以无论从考试角度讲, 还是从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讲, 都应该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三、概念教学要重视物理量物理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要有意强调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只有物理量的意义理解了, 才能掌握量与量之间的本质联系, 才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描述本领类的物理量, 学生最难掌握, 例如比热容、燃料的热值等, 学生往往不注意控制条件, 把吸热多少等同于物质的容热本领;不注意控制燃料完全燃烧的质量而认为热值与燃料燃烧的质量有关;又如描述快慢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易忽略控制做功时间, 而认为做功越多功率越大;描述有效利用率的机械效率效率和热机效率, 学生往往理不清有效利用的是哪部分, 而导致判断或计算失误等等。这类型的物理量的教学, 应该先呈现一个物理事实,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一物理事实, 从而引出物理量来描述, 有利于学生从物理意义的角度理解这一物理量。例如, 机械效率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展开的:

第一步:给出任务, 把重1000牛的物体, 竖直向上提升2米的高度。

第二步:给出两个滑轮组, 甲滑轮组的动滑轮重100牛, 乙滑轮组动滑轮重200牛。

第三步:忽略绳重和摩擦, 分别计算提升物体做的功和对动滑轮做的功。

第四步:分析判断使用那套滑轮组性能更优越, 小组合作分析如何定量表示这种优越性?

第五步: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这样处理, 学生能从根本上把握机械效率的概念, 灵活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以上是笔者,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做法, 管中窥豹, 恳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初中物理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其中类比法、在教学中深入渗透函数思想法, 和注重物理量物理意义的教学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利于触类旁通, 整体掌握、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类比法函数思想物理概念,物理意义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实验教学的点滴做法 篇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物理实验中的奇幻现象,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能激发他们努力探索物理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因而,物理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

例如,刚开始上第一节物理课时,我没有泛泛的去讲,而是给学生演示了初中物理几个有趣的实验,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把物理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呈现出来,拓展学生求知的视野,我演示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我把一个透明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盖住,问学生如果老师倒过来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会洒出来,结果杯子里的水没洒,学生睁大了眼睛,杯子里的水不流下来的现象即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我又做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找一个漏斗,拿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问老师松手会怎样,学生回答会掉下来,那我对着漏斗吹气乒乓球会不会掉下来,结果乒乓球没有掉下来,这样利用小实验事来说明物理上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周围到处存在在着物理知识,增强了亲切感,易使他们接受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研究周围的事物。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强化演示实验,启迪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我总擅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例如,探究“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冬天早上的大雾,房屋上的霜,北方树枝上的冰花;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冰”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还有,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三、参与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是不够的,还必须亲身实践,将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放任,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

四、增做家庭小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外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

物理实验教学点滴谈 篇1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探究教学提出了具体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探究式教学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设置探究的情境,创建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公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成果。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学生探究的指引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例如“加速度”的教学中对照下表给出问题:“火车、卡车的运动情况有何特点?”

学生不难看出,他们都做变速运动,且速度变化均匀,故为匀变速运动。同时很容易看出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也是不相同的,于是自然提出“如何来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快慢?”这样的思考。学生既感到自然,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结合高中物理新教材思考探究教学

1. 新教材重视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去解决问题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高中物理新教材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必修1第一章的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本以正文的形式专门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纸带问题分析,这在老教材中是没有的。可见,新教材对打点计时器这一工具和纸带分析方法的重视,这是编者有意识地为学生下一步探究问题作出的铺垫。

接下来,用它来研究和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就很方便了。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分析的应用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中更是比比皆是。

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教材给出的工具,教会学生利用工具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去探究新知识、新问题。

另外,新教材还大量引入了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辅助工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这些工具都为探究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2. 新教材注重学习的层层推进,知识的前后呼应

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一速度”后面,用纸带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除了专门安排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还在第四节的问题与练习第二题中巧妙地呼应了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原题希望学生体会用极限的思想理解瞬时速度。

这样的例子很多,对比老教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一章中,新教材更是细化了知识点,搭设阶梯使学生能很好地从初中向高中过渡,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3. 新教材讲求知识的科学性,突出了探究学习的精髓

老教材往往关注某个知识点的完整性,新教材则更关注知识体系以及学习知识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法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教材除了编排和内容上可读性增强、便于学生理解,在章节的编排上也有匠心之作,值得教学中认真挖掘。

例如:在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中,囊括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超重和失重、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三个内容,其中,前两个内容老教材中分别在不同的两章,而且都是重难点内容,它们的新课和巩固教学都是重头戏。为什么会把这样重要的两节内容缩减后放在一节内容中呢?第三个内容“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更是物理知识学习后,升华到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的高度,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理情景,找出情景中包含的物理本质。那么,又为什么在前两个内容后面,还要再加上一个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第三个内容呢?

第四章的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是必修1这本教材的最后一节,可以说,它是开启高中动力学问题的钥匙,对动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节第一个内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其实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合力为0时的特例;第二个内容“超重和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综合应用到分析竖直方向的运动,解决接触力的大小的问题。第三个内容“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显然是要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样梳理了第四章第七节的知识内容后,以上提到的两个疑问得到回答,新教材编者的意图也跃然纸上。将这三个内容放在本节,凸显了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整合呼应了已学知识,联系实际回答了科技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编者这样的安排无疑是要彰显新教材重视物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表明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以及科学精神。

上一篇:36岁儿童下一篇: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