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2024-05-23

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精选11篇)

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1

黑大幼儿园物理小知识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小朋友了解气压 2.让小朋友感受气压 3.勾起小朋友对物理兴趣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玻璃杯,和一个硬纸板或塑料板(塑料板效果更好),一瓶水。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讲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出气压的概念,并列举一些有关气压的现象。做课前准备好的小实验(玻璃杯倒扣实验)。选出小朋友让他(她)体验小实验。了解气压的好处和弊处。总结:

总结课堂学生表现,教育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并思考其中的道理,适当的询问老师、父母也可以查找网络。

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2

一、熟悉新课标要求是关键点

“教案”是备给教师的, “学案”是备给学生的。从“教案”走向“学案”, 必须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 更是“教案”设计和“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教师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制定出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目标可设计为:

(1) 通过实验观察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2) 会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有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受力、运动问题;

(4) 能描述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可以看出, 我们进行“学案”设计的首要是依据课标, 要用课标来导航, 深刻领悟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并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形成对学习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二、深入了解学生是重点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 “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案”走向“学案”,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 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学案”, 如在学习“用理论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可这样来设计: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轨道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速度为v的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其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

1. 分析

(1) 电子受到怎样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和电子的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 洛伦兹力对电子的运动有什么作用?

(3) 有没有其它力作用使电子离开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

(4) 洛伦兹力做功吗?

结论: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电子受到垂直于速度方向的洛伦兹力的作用, 洛伦兹力只能改变速度的, 不能改变速度的。

因此, 洛伦兹力对粒子___, 不能改变粒子的能量。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的作用正好起到了___力的作用。所以, 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___。

2. 推导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问题1:什么力给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

问题2: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问题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公式是什么?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对哪些物理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认真收集信息、广泛利用资源是着力点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物理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如在“加速度”的教学中, 给学生引入一段阅读材料“生活中的加速度”, 学生通过阅读知道:猎豹的爆发力很强 (加速度很大) , 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常会考虑汽车的加速度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描述, 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学案”教学就是要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设置台阶,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加强, 具有目标明确、方法优秀、易操作、效果好的特点。

“学案”设计虽然立足于课本, 但教师也要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寻找大量教材之外的教学素材。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如新型电器中的物理原理, 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等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把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案”, 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达标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有所见, 有所思, 有所得。

四、物理思想与方法的融合是创新点

物理思想是指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物理课堂对学生而言, 收获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所以, 在“学案”设计时就要立足于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天体运动论的发展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中, 几乎囊括了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 (1) 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 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请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4) 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深远意义?在教师设问中,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在增强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 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 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 它需要直觉和想像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再引入合理的模型、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 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家“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得到科学研究的启蒙, 达到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新课程下物理教案编写的改革 篇3

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如何编写教案呢?以物理教案为例,编写教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从旧教材到新课程,教学目标变成了三维目标。当前,很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不深,编写教案时,各节课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相似,如都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培养科学的态度与合作精神”等;或者教案中的三维目标都是从教参中抄来,很多教师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过,更谈不上去思考如何完成这些目标了。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课时都列出两个或三个大问题,一节课应主要确定两到三个具体目标写在教案上,其他与本课联系不紧、一般地泛泛而谈的目标则不必列出。实践证明,物理学科备课时确定三维目标,应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积累转化,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围绕这个重心,在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目标具体、明确,有针对性,重点突出,操作性强。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但现在许多教师的教案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设计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至于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活动、采用什么方式等,教案中都没有体现。这样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着教师转的局面,于是填鸭式、说教式、一言堂式的教学便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主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关于“力”的概念,有两个教学设计方案:一是教师举出“与力有关的现象”的例子(4个或5个),然后教师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二是学生举出“与力有关的现象”的例子,教师将学生举的例子(4个或5个)写在黑板上,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例子中力是怎样产生的”,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设计一”显然是传统的编写方案,反映的都是教师的活动过程,这样的教学属于“满堂灌”。而“设计二”考虑的是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比听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物理教案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一个在和谐氛围中自主探索的广阔空间,使教学成为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

再次是作业内容、形式设计。现在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简单采用教材、配套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作业设计;二是作业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识水平;三是作业形式单一,多为卷面的书写和计算,是机械性的作业。传统的作业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新课程物理作业的设计,除了继续关注知识性外,还应考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因此物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同步练习等资源上的作业,改编这些资源中的作业,还要自主设计部分作业,并充分考虑作业的生活化、趣味性等。课后多安排具有自主性、探究性或合作性的作业,增加观察、实验、编题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充分动脑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最后是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后对教案进行反思,不仅能对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查漏补缺,而且能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现实中,教学后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还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二是教学后记内容模式化、笼统化,如“本堂课上得较成功,学生收获很大”、“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或掌握了什么”等;三是反思不够深刻,对课堂中某些环节上得好或不好没有进行分析,更没有提出改进意见、办法;四是反思写得不够具体、清楚,没有反映出哪一个环节、哪一步操作做得好或没做好。这种后记对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写教学后记时教师应记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或操作的得失,避免反思针对性不强的现象,使教学设计得到优化。

教案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对教案设计进行改革,真正贯彻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更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初二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篇4

【仪器和器材】

刻度尺、斜面、卷尺(皮尺)、小车

【步骤和记录】

【探究归纳】

1.正确使用秒表测时间

(1)认识秒表的功能键

各种秒表一般都具有启动、暂停、回零三项基本功能。如图3.4-1所示。秒表的中间按钮为启动、暂停键,旁边按钮为回零键。

(2)使用秒表的方法

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

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

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3)秒表读数的方法

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秒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

2.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2022 篇5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例题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实验总结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节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对平抛运动的特点有了感性认识.这一节我们将从理论上对抛体运动的规律作进一步分析,学习和体会在水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并通过应用此方法去分析没有感性认识的抛体运动的规律.

[新课教学]

一、抛体的位置

我们以平抛运动为例来研究抛体运动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首先我们来研究初速度为。的平抛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手把小球水平抛出,小球从离开手的瞬间(此时速度为v,方向水平)开始,做平抛运动.我们以小球离开手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抛出的方向为x轴的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坐标系,并从这一瞬间开始计时.

师: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力情况如何?

生:小球只受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水平方向不受力.

师:那么,小球在水平方向有加速度吗?它将怎样运动?

生: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将保持v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用函数表示小球的水平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如何表示?

生:x=vt

师:在竖直方向小球有加速度吗?若有,是多大?它做什么运动?它在竖直方向有初速度吗?

生:在竖直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g.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为0.

师:那根据运动学规律,请大家说出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生:y=1/2gt2

师:小球的位置能否用它的坐标(x,y)描述?能否确定小球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

生:可以.

师:那么,小球的运动就可以看成是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合成.t时间内小球合位移是多大?

生:

师:若设s与+x方向(即速度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6.4—1,则其正切值如何求?

生:

[例1]一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海隔l s释放一个铁球,先后释放4个,若不计空气阻力,从地面上观察4个小球( )

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捧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的正下方,捧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解析:因为铁球从飞机上释放后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有与飞机相同的速度.不论铁球何时从飞机上释放,铁球与飞机在水平方向上都无相对运动.铁球同时还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竖直方向将离飞机越来越远.所以4个球在落地前始终处于飞机的正下方,并排成一条直线,又因为从飞机上每隔1s释放1个球,而每个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又是相等的,所以这4个球落地的时间也依次相差1 s,它们的落地点必然是等间距的.若以飞机为参考系观察4个铁球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此题把曲线运动利用分解的方法“化曲为直”,使其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直线运动,则据运动的独立性,可以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用各自的运动规律研究其运动过程.

二、抛体的速度

师:由于运动的等时性,那么大家能否根据前面的结论得到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

生:由y=1/2gt2得到,运动时间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了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仅取决于下落的高度,与初速度无关.

师:那么落地的水平距离是多大?

生:落地的水平距离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了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不仅与初速度有关系,还与物体的下落高度有关.

师:利用运动合成的知识,结合图6.4—2,求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结论如何?

生:落地速度,即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v和下落高度h有关.

师:平抛运动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一般称为平抛运动的偏角.实际上,常称为平抛运动的偏角公式,在一些问答题中可以直接应用此结论分析解答

[例2]一个物体以l0 m/s的速度从10 m的水平高度抛出,落地时速度与地面的夹角θ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

[例3]在5 m高的地方以6 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质量是10 kg的物体,则物体落地的速度是多大?从抛出点到落地点发生的位移是多大?(忽略空气阻力,取g=10m/s2)

[交流与讨论]

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我们探究了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和速度.请大家根据我们探究的结果研究一下平抛运动的物体位移和速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参考解答:根据前面的探究结果我们知道,物体的位移,与x轴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θ=gt/2v.物体的速度,与x轴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θ=gt/v.可以看到位移和速度的大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它们的方向与x轴夹角的正切是2倍关系.利用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物体速度或位移的方向了. 师:在(2)中,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t2=v02+2as,形式上一致的,其物理意义相同吗? 生:物理意义并不相同,在中的h,并不是平抛运动的位移,而是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在

中的s就是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于平抛运动的位移,是由竖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合成而得的.

师: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抛物线),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即为曲线上物体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物体运动的时间为t,则这一时刻的速度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β=v0/gt,而物体下落的高度为h==1/2gt2.如图6.4—3.

图中的A点为速度的切线与抛出点的水平线的交点,C点为物体所在位置的竖直线与水平线的交点,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水平线段OC的中点.平抛运动的这一重要特征,对我们分析类平抛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是很有帮助的.

平抛运动常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来处理,由于竖直分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特点均可以在此应用.另外,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将平抛运动沿其他方向分解.

三、斜抛运动

师:如果物体抛出时的速度不是沿水平方向,而是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的(这种情况称为斜抛),它的受力情况是什么样的?加速度又如何?

生:它的受力情况与平抛完全相同,即在水平方向仍不受力,加速度仍是0;在竖直方向仍只受重力,加速度仍为g.

师:实际上物体以初速度v沿斜向上或斜向下方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如何表示?与平抛是否相同?

生:斜抛运动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与平抛不同,分别是vx=vcosθ和vy=sinθ.

由于物体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所以水平方向速度vx=vcosθ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竖直方向上因受重力作用,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J,同时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y=sinθ,因此做匀减速运动(是竖直上抛运动,当初速度向斜下方,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竖直下抛运动),当速度减小到。时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此时物体由于还受到重力,所以仍有一个向下的加速度g,将开始做竖直向下的加速运动.因此,斜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速度为vx=vcosθ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为vy=sinθ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的合运动.

师:斜抛运动分斜上抛和斜下抛(由初速度方向确定)两种,下面以斜上抛运动为例讨论.

师:斜抛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一夹角θ斜向上,θ=90°时为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θ=0°时为平抛运动.

师:常见的处理方法:

①将斜上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这样有由此可以得到哪些特点?

生:由此可得如下特点:a.斜向上运动的时间与斜向下运动的时间相等;b.从轨道最高点将斜抛运动分为前后两段具有对称性,如同一高度上的两点,速度大小相等,速度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相同.

师:②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斜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分运动,用矢量合成法则求解.

③将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作为x、y轴,分别分解初速度和加速度后用运动学公式解题.

[交流与讨论]

对于斜抛运动我们只介绍下船上抛和斜下抛的研究方法,除了平抛、斜上抛、斜下抛外,抛体运动还包括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请大家根据我们研究前面几种抛体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

参考解答:对于这两种运动来说,它们都是直线运动,但这并不影响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它们.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仿照第一节中我们介绍的匀加速运动的分解过程.对竖直上抛运动,设它的初速度为v0,那么它的速度就可以写成v= v0—gt的形式,位移写成x= v0t—g t2/2的形式.那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分解了.把速度写成v1= v0,v2=—gt的形式,把位移写成xl= v0t,x2= —g t2/2的形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竖直上抛运动被分解成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竖直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对于竖直下抛运动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课后小结

1.具有水平速度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时,形成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匀蓬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平抛位移等于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的矢量和;平抛瞬时速度等于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的矢量和.

3.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4.如果物体受到恒定合外力作用,并且合外力跟初速度垂直,形成类似平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只需把公式中的g换成a,其中a=F合/m.

说明:

1.干抛运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曲线运动,弄清其成固是基础,水平初速度的获得是同题的关键,可归纳众两种;

(1)物体被水平加速:水平抛出、水干射出、水平冲击等;

(2)物体与原来水平运动的载体脱离,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水平速度.

初中物理电路教学教案怎么设计 篇6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2.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电流和电路”一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器材

1.电教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两节电池组成的电源,开关,小灯泡,小电动机,小门铃,导线,铅笔,橡皮,金属钢笔帽,塑料笔杆,硬币。(以上器材均为两人一套)

三、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课题

设问讨论

问题:(1)世界上如果没有了电,会是什么样子?

(2)你想知道有关电的哪方面的知识?

筛选本节学习内容,告诉学生其他电的知识,以后将逐步学到。

展开联想,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电学知识。

创设情景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电流和电路

学生实验

(1)讨论

提示实验警钟。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三次动手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小门铃发声,小电机转起来。

讨论探究,为什么小灯泡会发光,小门铃会发声,小电机会转。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发现用导线将电池、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有了“电”的流淌路径,从而产生电路的概念。

计算机投影演示猜想

演示、点拨学生思路

观看、讨论、猜想.

了解电路是如何形成的。

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抽象变为形象。

电路的组成

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观察自己所连接的电路,联系自家的家庭电路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观察能力

由简单电路联想到家庭电路及其他复杂电路的组成。

电源

用电器

设问学生实验(2)讨论

问题:(1)前边学过,光是一种能量,热也是一种能量,电是不是一种能量?(2)在电路中电能由谁提供?最终电又变成了什么?(3)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手电筒、收音机、计算器中的电池会用完吗?

思考探究。

用一节干电池、开关、小电机组成电路,观察小电机转速变慢,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路图

设问启发(电脑投影)

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7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习难点的形成原因之一, 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 物理表象很单薄, 因而学生不能建立起准确、清晰的物理图景.缺少了生动直观的物理图景, 也就缺少了抽象思维的基础, 学生也就很难再认识物理规律上有质的飞跃.

比如, 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学习中, 学生对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缺少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演示“四俩拨千斤”的实验, 也可以把生活中的千斤顶拿进课堂, 让学生体会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帮助学生用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物理规律分析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讲到摩擦力时,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 让学生体验摩擦.让学生拿两本书, 将纸张一页一页对插在另一本书页中, 让两个男生各自拿着对插的书对拉, 学生发现很难把书从对方的书页中拉出来, 这一现象让课堂上的学生很惊奇, 学生没有想象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以后在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学生也就能顺利地解决.在安培力的教学中, 学生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安培力) 缺少感性认识, 针对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可以演示“旋转的液体”实验 (选修3-1) , 也可以做“跳动的弹簧”实验 (选修3-1) .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 应用物理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设计和演示课堂演示实验同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课堂演示实验不求过程有多复杂, 不求实验有多么的精确, 但课堂演示实验的取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 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 完成演示.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从而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现象重新认识, 也为学生思维从对常见现象的表面感性认识过渡到物理规律的理性思考作好准备.

二、实验和思考同步, 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生成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同步, 操作与思考同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

比如,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中, 通过讨论实验原理、展示实验器材后, 让学生动手来研究, 很多学生能独立用纸带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同时很多学生认为砂桶的重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教师以学生错误认识为起点,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画图分析砂桶的重力是否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给学生一定时间, 学生边操作边分析边思考, 最终有部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砂桶的重力不等于绳子的拉力;绳子的拉力不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然后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讨论, 最终学生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但随着学生认识的深入, 学生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使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小车的合力?怎么样才能使砂桶的重力等于绳子的拉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活跃, 学生能很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尽管这些想法不完善的, 甚至不正确的, 但学生确确实实在主动思考, 这时教师的恰当点拨将会让学生思考实现质的的飞跃,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 学生对“平衡摩擦力法”以及特殊条件 (沙桶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重视基本实验,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基本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基本实验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基本实验有个清晰的、准确的认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原来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过程, 才能在各种变式中发现和原来实验的联系和区别, 用已经掌握的实验方法研究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从某中意义上讲, 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把握基本实验原理、方法和技术, 对基本实验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 并能移值应用到新的图景中, 设计新方案, 处理新的实验数据, 解决新的实验应用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必须要让学生熟悉基本实验, 对基本实验有一个清晰的物理图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 教师在完成基本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基本实验进行分析、总结, 而且要对实验进行恰当的延伸和拓展, 尽可能的扩展实验的功能,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借题发挥, 从不同角度进行变式实验, 加深对基本实验的理解, 形成清晰图景.物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后, 即使当学生遇到新的实验情景, 学生也能克服思维定势, 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做好物理实验才能促进物理教学 篇8

关键词:物理实验 促进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那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个方面来阐述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演示实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所必备的感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方法的学习起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对演示实验的教学要符合下列要求:

1、必须确保实验成功

演示实验的直接目的是把物理现象复制一遍,让学生亲眼目睹或自身感受到物理现象的效果,同时把产生这种现象的方法告诉学生。只有确保演示成功,目的才会达到。决定演示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掌握实验的原理,抓住关键。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再次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最后,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大气压一节中进行“纸杯托水”的演示,当纸片盖住杯口后,不能让空气进入,这是关键。又如在“惯性”一节进行“纸条从杯底抽出而纸杯不动”来说明惯性的存在的演示,在抽纸条时速度要快,这是关键。如果演示不成功,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对老师的讲解不信任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必须明显、直观,可见度大

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让全班同学都看见,而且要看清楚。因此演示的现象一定要清楚、直观,可见度大。所用的仪器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置放的位置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使全班同学足以看清。个别实验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让学生“代表”靠近观察,然后由“代表”作实况报告,如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事实证明效果较好。例如说明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可以采用投影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J2406型小磁针,因其底座是不透明的,面积又比较大,遮住了磁针,影响学生观察。教师可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比照条形磁铁的大小,在其周围均匀固定上10根细针,同时将小磁针的两端分别涂上对比强烈的两种鲜明的颜色,便于区分南北极。使用时将小磁针插在细针上即可进行投影演示。另外,在教学中可能一节课要做几个演示实验,这就要求突出每个实验的重要性,如暂不用的仪器不要拿出来,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不明显的现象可采取背景衬托和演示的方法,想方设法的使学生观察到明显、清晰的现象。例如在观察压强计里水面升高或下降的实验中,可以将水染红,并在U型管后面衬一划有横线的白屏作为背景。又如在演示磁体的磁场时可采用幻灯投影的方法,使学生对磁感应线产生深刻的认识。

3、器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推理简单

演示实验简便易行,操作方便,得出结论的推理简单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摩擦起电”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塑料铅笔与干燥的头发相摩擦来吸引轻小的纸屑;又如在讲“压力作用的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利用一端削尖的铅笔,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铅笔同时用力,由凹陷程度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的便得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越明显”的结论;再如在做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可让学生把一普通的玻璃杯顶在嘴上,吸气后杯子不下落的现象即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小事来说明物理上的问题,简便易行,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周围到处存在在着物理知识,增强了亲切感,易使他们接受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研究周围的事物。演示实验绝对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手做一做。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力量大一些的同学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教师操作要规范、准确。

教师在使用仪器时操作要规范、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良好素养的重要教学形式。”因此为了搞好分组实验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及习惯。初中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又没有实验基础。有的甚至认为实验只是玩玩而已,学生实验较难组织,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做到:

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那么在实验前 “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显具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 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使用前,我们还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再如: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具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程一般是从-100℃致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程只是从35℃到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允许。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如:已知甲、乙两人的体温分别为38℃和37.5℃,测量完甲的体温以后,医生忘了甩几下,又直接去测量乙的体温,这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数据将不会是37.5℃而是38℃

2、学生共同合作,做好器材调节工作

进入实验室后必须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实验小组坐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器材,由于班内的人数较多,可能实验的器材较少,所以必须合理的分组,一般3–4人为一组,按优、中、差三类学生平均搭配,做到取长补短,协助分工,一人操作,一人读数,一人计录,并设立实验小组长加以监督,实验前应做好“调整或调节”工作,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例如:托盘天平的调平衡,首要条件是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调平,在调平的过程中,双眼应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如不能达到目的,则需移动,并记下游码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不能用力太猛,否则易于损坏刀刃,减少托盘天平的灵敏度,加大实验的误差,而且每一次进上步的调节,都应在天平静止以后才能进行。

3、实验时应要求学生注意操作规范、准确

在实验过程中若出现异常现象,可要求学生举手提问,不得出现乱穿他人小组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好的做法要及时肯定表扬,对于典型的实验错误可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析,要让实验课始终处在探索、讨论的氛围中。如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就应特别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酒精灯作为一种加热工作,它的构造限定了它的使用方法,不允许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使用完以后,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而应用灯帽盖灭,操作过程如果不当或不慎,使洒出的酒精燃烧,不可用水浇(因为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燃烧着的酒精易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容易发生火灾,而用湿抺布盖灭(隔绝空气的办法)等。

4、实验完毕应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及时处理实验数据,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实验操作后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作出合理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更改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实验测得数据误差太大,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因而会出现编造数据,或按规定推算数据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发现则必须加以批评,并要及时帮助他们重新安排实验,从而发现其出现误差过大的原因。实验中应要求学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的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9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2.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每组一个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教学电压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怎样区分电压表和电流表?

(2)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2.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教学电压表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见图①。

提问:

(1)这种接法行不行?测出的是哪个元件两端的电压?

(2)在接线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开关断开;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量程的选择和试触。)

(3)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这个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压。

3.进行新课

介绍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和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

(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测干电池电压,研究干电池串联、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再将这三节干电池按图②串联成电池组,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得的数据记到表1内。分析串联电池组的电压跟各节干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二、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③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

结论:________________。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一、按图④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二、按图⑤,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4.小结

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2)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练习题:(1)一个小电动机工作时,要求电源电压是6伏,要用几节干电池,怎样连接?

(2)在图⑥甲中,va=6伏,vb=______,vc=______,在乙图中,v1=2伏,v=6伏,v2=______。

(四)说明

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1.严格要求学生按电压表使用规则进行实验操作。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篇10

第三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三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知识点1】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 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 密度的概念、公式

1.定义: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其国际单位是 ,常用是 ,它们的换算关系: 。

【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原理:

2.用 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 和 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① 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1的水,再将用细

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 V2,那么固体的体积V =

③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 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 m2 ;④液体的密度ρ=

【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

四、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ρ= 看出,一个物体的质量m越大,它的密度ρ就越大

B.煤油的密度是0.8g/cm3,若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是0.8g/cm3,则说明这种液体肯定是煤油

C.一滴水和一杯水的质量不同,所以它们的密度也不同

D.使一个铜块温度升高时,铜块的密度将变小

例2. 一个能装1kg水的瓶子,它一定能装1kg的 ( )

A.硫酸 B.汽油 C.煤油 D.酒精

例3. 一个质量为158g的空心铁球,体积是30cm3,已知铁的密度是7.9×103kg/m3,则该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 )

A.20㎝3 B.14㎝3 C.17㎝3 D.10cm3

例4. 一个容器盛满水总质量为65g,若将30g砂粒投入容器中,溢出水后再称,其总质量为83g。求砂粒的密度。

例5. 测不规则的小固体的密度时,质量可用天平直接称量,而体积要用 和 配合测量,然后用公式 计算密度。测盐水的密度时,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步骤安排很有讲究。请写出最主要的操作步骤及表达式:

(1) ;(2) ;

(3) 。 表达式:ρ=

五、课后巩固

1.一瓶铭牌标有5L(1L=10-3m3)的“鲁花”牌花生油,密度为0.94×103㎏/m3,质量为________㎏.这瓶花生油用去一半后,剩下花生油的密度为________㎏/m3.

2.A、B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5∶4,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A.5∶2 B.2∶5 C.1∶2 D.2∶1

3. 一铁球的质量为158g,体积为30cm,用三种方法判断它是空心还是实心?若是空心的,求空心部分的体积(ρ铁=7.9×10kg/m)?

4. 五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11

关键词:物理实验;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12-001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在初中物理阶段,基本上所有的物理概念或定理、规律都是从实验中归纳或推理得到的,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感性及理性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取数据而学会联系实际,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更可以通过实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应该要注重以下这几个环节:1.从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2.通过创新,探究物理规律;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一、巧设实验,形成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初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也会形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

倘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无效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例如:短路现象和保险丝的作用,如果只用讲解实验来教学,尽管反复讲解多次,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用实物现场接好保险丝,闭合开关灯亮了,当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短路时,火光闪处,啪的一声,灯熄了;解除短路导体,重新接好保险丝,灯又亮了。毫无疑义,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给于学生的知识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

又如在速度的教学中,通过观看运动员百米赛跑录像片,引导学生比较运动员的前后位置,即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等到终点结束后让学生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即相同的路程比时间。通过两次的比较,从而建立速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的同时,也让生活走向物理。

二、敢于创新,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初中同学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同样内容的课,若安排上实验,即使很简单的实验,也会全场雀跃,情绪高涨。因此,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设法补充一些实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液体压强的计算一节,尽管有上节的实验基础和本节缜密、完整的理论推导,学生对液体压强大小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总重、体积无关理解比较含糊。我将一个小塑料袋中充满水,与一盛水的长细管(可将医用输液管消毒后连接使用)相连,在将管举到一高度时,塑料袋“叭”地一声碎了,学生惊讶不已,教师趁机分析讲解,再以课本习题“帕斯卡裂桶实验”加以巩固,效果非常理想。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玩具”资源,使学生与物理知识零距离接触。玩具在设计原理上利用了很多物理知识,比如“钓鱼”游戏中的磁铁,“工程车”中的杠杆,“电子琴”的振动发声,“电动汽车”里的摩擦力等,在教学中演示,学生备感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学好物理也就不难了。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多方设想。养成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视野,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适应当前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物理实验过程应该让学生在前面探和闯,让学生打头阵去尝试、去发现,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出面引导。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基本任务是提供充分的探究与交流机会,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几乎每章都安排了小实验,如教科版教材的“家庭实验室”栏目,这些小实验作为正常物理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比如在物理课外兴趣小组中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气压计和自制的干湿泡温度计等进行天气预报,这样,学生既有了动手的体验,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与实验,培养了实验技能,熟练了知识应用,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是正常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上一篇:关于运动会的作文:精彩的运动会下一篇:瑞溪镇燕子坝村关于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经费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