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2024-06-11

物理实验教学思考(精选12篇)

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篇1

实验是物理科学的基础, 也是物理知识的源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对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及欧美国家学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与中国的教育体制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有关, 这种不良传统也反映在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编订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上。

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编订和实验教学的开展往往围绕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定律的验证来进行, 特别是大纲规定的一些普通物理实验, 对仪器设备的介绍讲解普遍粗略。就具体情况来看, 学生做完实验后对理论非常熟悉而对具体仪器不了解, 以至于对做过什么、怎么做的很快就忘了。如果实验教学侧重于验证而忽视验证所需的仪器设备, 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增设开放性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来解决问题, 但就我校实际情况来看, 即使采取奖励措施, 大部分学生缺乏兴趣或充裕的时间参与, 没有普遍效果, 往往只起到了培优的作用。其实, 物理实验教学在纠正这方面的问题上还是大有可为的。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改变出发点: (1) 学生较易接受系统性的知识, 出发点不能太散; (2) 这个出发点要重实践, 但也不能忽视理论; (3) 由点及面和由面及点都可以, 尽量构建联系。

设想如下:“本末倒置”, 从通用性、大型仪器出发, 借助实验大平台的思维对物理实验设置、教学进行改组。实验教学不围绕理论进行, 而是围绕通用性、大型仪器的测量机理、构造, 特别是应用出发, 由点及面或由面及点, 再涉及理论验证。对实验仪器的深入认识, 有助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不针对实验仪器的实验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而不了解实验本身, 更谈不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仪器的测量机理、构造、应用方面本身就蕴涵大量理论知识, 所以对理论教学会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还避免了无实物的枯燥讲解。实验大平台针对不同实验及实验方案提供的灵活选择, 能扩展学生的思维, 以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实验仪器的能力。

下面就大学物理实验的具体教学、设想的教学模式如何展开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验室的设置

现有普通物理实验室往往按开展的实验课题不同, 分开设置, 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除外。可做以下调整:按通用型、大型实验平台或仪器进行分类设置, 要保证实验教学以由点及面、由面及点、构造联系和集中出发点的原则进行。例如就力学方面而言, 气轨可以构筑一个近似无阻力实验大平台, 和气泵、计时计数测速仪以及各种小配件完成一系列力学规律的验证。实验室主题应该是气轨平台的应用, 尽量避免以某某定律的验证作为主题。电位差计是补偿法的典型应用, 实验室仪器配置应该围绕电位差计在各方面的应用展开。示波器作为电学中非常重要的仪器也应单独设置实验室开展一系列相关实验。光学方面, 分光计作为能精确测量角度的基本光学仪器与单色仪、摄谱仪等的基本构造、调节原理有相同之处, 可以集合在一个实验室。一些大型综合实验平台, 如光电综合实验平台和一些配套仪器更应单独构成实验室。总之, 实验室以仪器多方面应用或仪器相关体划分为原则。

二实验室的教学

实验室设置的重新划分, 若没有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相配合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讲授重点应该在实验仪器的测量机理、构造及应用, 而不是所要验证的理论, 避免和大学物理教学重复。当然在针对仪器的讲解中, 特别是在具体应用的讲解时, 必须提及相关理论,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实验室构成要有不同的讲授方式, 例如在以气轨应用为主题的实验室, 以不同的应用为讲解重点, 因为仪器构造相对简单。对综合实验平台则不能忽视仪器构造的讲解。相关实验平台如分光计、单色仪、摄谱仪等组成的实验室, 要注重仪器对比、联系, 还要强调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使用仪器分光计。教学模式多样化以针对不同仪器构成的实验室是必需的。

三实验成绩的考核问题

实验成绩的考核问题一直是个难题, 难以量化。采用新的实验室设置和教学会使这个问题复杂化。一个实验室可以开展一个或多个实验。如果从学生动手能力出发, 应该鼓励学生在打好基本功的同时向更复杂的实验挑战。为追求评分标准的统一, 可以规定必做实验, 时间充余的学生可以选做本实验室条件允许的其他实验项目, 作为加分参考。鉴于实验考试难度差异大、考核面窄等而导致的随机误差较大, 不鼓励以最后考核为主, 平时实验成绩应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物理实验的大实验平台教学模式应能加深学生对仪器的了解, 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用联系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还有待实践。

参考文献

[1]宣学新、俞立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 (4) :61~62[1]宣学新、俞立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 (4) :61~62

[2]何春娟、李武军.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44~48[2]何春娟、李武军.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44~48

[3]周殿清.大学物理实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234~241[3]周殿清.大学物理实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234~241

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篇2

首先,物理教学要想教学效果好,必然离不开理论知识和实验的相结合。很多学校高中物理教学中,过多的强调理论知识,殊不知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样也就压制了学生喜欢动手的天性,长期处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没有太深的理解。也可能当时感觉明白,但是学后忘得很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理论有时候会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加上学生都有思想懒惰的心理,课后也不愿意去琢磨,弄不透其中原理,时间一长,对物理的兴趣就减弱了,学习成绩也就自然降下来了。其次,物理教学需要实验教学让课堂内容更加饱满。单纯的去强调实验也不行,没有理论,学生做实验效果会达不到要求,对章节内容的理解也会有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去衡量好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的度。再次,物理实验教学要保证学生做实验的时候都可以亲自去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融入到教学当中,对所学知识心里也能产生较深的理解。需要分组或者是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实验,教师一定要提前安排好人学生,每组学生应实力均衡,保证有基础好的带着基础弱的,这样就能使实验效果更加突出。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合理设计好课堂

作为课堂的主控者,教师一定要精心备好课,对课堂所讲知识要熟记于心,并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事先在心里模拟一遍。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引导是应该的,但是切忌过多左右学生的思路,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害怕做错的学生要适当加以鼓励,让其主动投入到实验中,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和魅力。此外,教师对实验器材的准备要尽可能多样化,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学会用替代品去做实验,或者自己去设计实验,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并加以合理的指导,既可以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以上这样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只有充分备好课,对课堂环节把握好,才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离不开师生沟通交流

任何教学方式都需要建立在师生和谐的关系上,否则就是讲的再好,方式方法再好,对学生也是无济于事的。人是感情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两者达成共识,形成共鸣,对讲课才是好事情。而且,很多实验比较复杂,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和学生更要勤联系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师生沟通顺畅,对教师讲课和做实验都是事半功倍,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会加深学生对物理科目的喜欢程度,会让学生无论是从实验上,还是课程上,都会更加用功。

四、高中物理实验要多样化

物理实验对物理课程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实践,但是有时候受条件约束或者是场地情况等等原因,就使得物理实验并不能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并不能时刻都是完备的器材,这就需要自己创造条件去做实验。

(一)家里也可以进行物理实验

很多时候家里的一些日常用品可以代替实验器材,比如透明的瓶子当做盛东西的器皿,筷子可以代替坩埚钳,汤匙可以代替药匙,塑料吸管可以用作导管,酒精灯可以用蜡烛取代等等。这样的话,学生在家就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用于实验,开动了学生的脑筋,也让学生更加独立。

(二)学校的实验室要适当在课下对学生开放

教师可以和学校负责实验室的主管进行沟通,或者是通过校领导,让实验室适当在课下对需要的学生进行开放,满足学生做实验的需求,当然也可以由教师负责看管,保证实验室的干净和整洁。这样的话,教师就有时间对学生课上所做的实验提出更多意见,并把实验重组,然后通过多种方案对比效果如何,让学生对实验的方式和目的更加清楚。

五、结语

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参与实验 享受成功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40-01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作为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来说,更应注重在实验教学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验的探究性,改变老教材的知识传授功能。物理教师应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呢?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设法激趣,让学生在实验情感的感染下,融入于探究知识的海洋之中。如讲初二物理第一节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编排了一组鲜明、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

1. “瓶吞鸡蛋”: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然后将剥了壳的鸡蛋小头朝下迅速堵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问“鸡蛋会掉进瓶子里吗?”学生一致认为不可能,当鸡蛋被“吞”进瓶子。学生莫不惊奇万分,兴趣盎然。

2. “吸不住的回形针”:教师用蹄型磁铁靠近回形针,发现回形针被磁铁吸引,然后尝试在中间插入铁片,问:“插入铁片后,回形针还会被吸引吗?”许多学生凭生活经验毫不犹豫地回答:“会”。当我插入铁片后,回形针却掉落了下来。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后,开始议论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哪只灯泡比较亮”:取两只不同功率的灯泡,一只是100W、一只是40W,问学生哪个更亮?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100W的更亮。当我把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却发现40W的反而更亮些,学生兴趣盎然,拍手叫绝。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大气压”一节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哪会对我们产生压力压强?如果有压力压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就浸泡在大气中,我们怎么没有感觉、没有被压憋呀?所以我们如果通过苍白无力的说教告诉学生大气压的存在,那学生的理解可想而知。但是以下面的方式引入出现效果显然不一样。

教师兴致勃勃进入课堂向学生宣布:我们这课将进行一场男女生喝饮料的比赛(出示两瓶同样的饮料,两支同样的吸管),男女生各推一名代表,看哪一个队是最后的获胜者。学生们听了这一宣布,激动、不安、期待都写在了他们的脸上,他们唧唧喳喳、交头接耳物色自己的代表,两组都不约而同地最终将希望寄托在身材比较高大结实的同学身上。这时老师违背了女生的意愿选择了一名文静的、身材娇小的女生和男同学心目中的早已有把握的一名男生,这一决定炸开了锅,男生得意至极,而女生则唉声叹气怨老师不公平。但比赛的结果却令学生诧异,“弱”女生轻而易举地将饮料喝完,“强”男生涨红了脸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男生的不服、女生的好奇,学生们的思想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怎么会是这样?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学生的心情迭宕起伏,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可谓课伊始“味”已生。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观看两个开启情况不同的瓶口,男生瓶口只有和吸管一样粗细大小的一个口,虽然他的力气大,但凭借他的“吸力”无法将饮料吸入口中。而女生瓶口在不同的位置开有两个口,这样在吸饮料的过程中可源源不断地补充进空气,是空气帮了女生,它把饮料压进女生口中。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大气的作用的确是存在的。

三、把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一定的实效性,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这样一方面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很有用自然会更加用心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了电学以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对过去玩的电动小玩具和家里的一些电器可能会有不够合理或使用不够方便的地方,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改进,比如在我们农村很多家庭都在自家院子外安装一个门灯,但是门灯的开关却是问题。因为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人走灯灭,晚上经常是摸黑开灯然后又摸黑进院,造成一定的不方便。在电学的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楼道灯”原理的学习,了解到这种电路原理,对于农村的门灯同样使用。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这既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是物理学科的优势,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一优势,吸引学生投入到物理的学习当中。通过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取知识。

总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认知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也不仅仅是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它更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基本途径,它在许多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只要我们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实验合理的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篇4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探索,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认真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物理能力和知识掌握的要求, 同时也表现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深入学生的内部, 深入教材的内部, 积极挖掘身边的有利资源, 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方法[2]. 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 教师对于分数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一段时间内, 应试教育的方法将会继续存在. 在这一现状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在超越应试教学的基础上, 对教学、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大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定义为三个维度, 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 后两个方面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关注度仍然很低, 教师应该认识到能力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 并不是应试能力和分数所能全面评估的, 对于不能评估的部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给予关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着重表现在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 以及抽象能力的培养, 这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

二、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初中物理是未来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内容上,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大概是相同的, 都涉及到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呈现了一些区别和各自的个性化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物理主要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得出一定的抽象知识. 但是高中物理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的是对物理模型的建构, 以及物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所研究的问题, 来源于生活但是更加抽象, 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可以说这种教学过程的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从形象到抽象, 从具体到普遍, 层层深入.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对于我们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渐进化过程, 在同一个维度上, 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师在研究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基础上, 也要对高中物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把握, 从而建立统一的教学观念.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于高中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 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就会相应简单一些.

三、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建立系统的物理教学高度

物理课程是一门形象能力和抽象能力结合得十分密切的学科, 物理知识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日常世界, 同时又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物理概念的形成为例, 很多物理概念虽然是抽象的概述, 但是在具体的表达上往往会运用各种隐喻, 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物理知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点. 只有耐心有效的进行观察, 才可能真正认识日常形象生活背后的物理知识. 根据以上的论述, 我们知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建立系统的物理观, 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渗透, 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物理观. 良好物理观的形成具有方法论上的高度, 对于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以及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都十分重要,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是一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较多,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科目进行适当的改革和结合, 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有物理模型思维法、物理演绎思维法、物理类比思维法、等效原理思维法、量纲验证思维法、科学猜想思维法、比值法以及反证法等. 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使较为高深的物理知识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法给予展示,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以及教学效率都十分重要. 以科学猜想法为例, 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河水中游泳和海水中游泳有何不同, 可以大胆地得出猜想, 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观; 通过引导学生学生感受米桶离开水面的过程中, 逐渐变重的现象, 可以大胆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侵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这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点, 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的认识到分数以及应试的成绩并不应该成为评估和教学的全部重点, 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物理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琦.谈中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学物理, 2011 (5) .

高中物理思维教学的思考 篇5

1图像法解题,促进解题显性化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也是学生内化知识,提炼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作图意识,这里包括用图象法解题和作示意图等等.下面以两道力学题,进行分析.1.1用图象法促进解题工具显性化例如图2所示,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要改变绳OB,使连接点B上移,但保持O点位置不变,则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A、OB上的拉力如何变化?解法1公式法分析悬挂电灯的O点受到G、FA、FB三个力的作用,如图3所示,由物体的平衡条件,三力的合力为零.要判断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A、OB上的拉力如何变化,可采用计算法:FA=Gtanθ,FB=Gsinθ,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增大,则FA、FB都减小.解法2作图法如图4可以直接看出,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FA、FB都减小.评析不管用公式法进行计算,还是直接用作图法动态反映力的变化,都涉及到作图.1.2作图呈现复杂的物理情景例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个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推力F去推物体,如图5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试讨论当θ角满足什么条件时,无论用多大的推力F都不能推动物体?解析物体受力如图6所示,要推不动物体。评析这个物理问题情境是复杂的,在力学中属于“自锁”现象,涉及到临界问题,对于高一的同学而言,如果不画出受力分析图,学生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通过作图将清晰地呈现出了物体受力,再运用正交分解,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锁”现象,在问题解决中总结发生“自锁”现象的条件是:推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满足tanθ≤μ.2解题后反思,促进物理方法的显性化

解题后进行反思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解题技能,发展认知思维.解题后如能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类型、研究问题的类型、物理模型、应用的物理方法等等进行总结、归纳,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会并掌握各种类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突破要点、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知识的综合及其应用,建立起以知识、问题、模型、方法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能够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在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一、充分做好实验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做好实验前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工作。如教学器材的准备、学生基础的了解、课堂中可能碰到的突发情况等等。作为一个优秀的实验教师,不能轻视实验的准备工作,否则教学效果会达不到预期设定。很多实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正是由于对实验教学不重视,疏忽大意,轻视实验的难度,或者怕麻烦,结果造成实验课教学的失败。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物理实验课的关键,利用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在上《浮力》一节时,不同形状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还可以结合生活,提问学生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除了使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实验以外,多媒体课件也是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手段。多媒体课件是将多种媒体信息,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结构,组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实现教学的优化,让学生可以看到使用仪器教具无法看到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如在上《电流》一节时,很难通过器材实验让学生了解电流的流向和电流的大小,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动态效果图,这样就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實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人才,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创新能力,而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物理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教学,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和探索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将教师演示实验教学,变为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发挥动手、动脑的主体作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具体的实验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我们要做什么,让学生猜想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什么?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结果影像,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去验证这个结果,再通过归纳陈述,总结出实验的结果,最后通过师生交流,对结果进行反馈矫正,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完成实验课的教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认识、情感、思维和方法的发展和提高,也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造就高效物理课堂

一节成功的实验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变,课堂一切都得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实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实验的内容要让学生有兴趣,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重视,我们的物理课堂就成功了一半。实验课教学时,要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实验,同时要写出实验报告,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要将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畴。除了实验课堂教学,同时要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如课外演示实验,课外实验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课堂活动的延续。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例如:利用铅笔就能很好地进行实验的再处理,对实验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拓展。两手指压住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手压铅笔,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握铅笔,使之竖直静止,可验证摩擦力存在说明二力平衡;铅笔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将铅笔横放在手指上,使之水平静止,可找出铅笔的重心位置。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教学手段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物理实验课堂,让学生从实验的表象走向深刻的知识理解。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7

一、实验课前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明确任务及分工

根据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层次以及男女进行搭配, 分为2人一个操作组, 4~6人为一个合作组 (两个操作组组成) ,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每次实验课, 每一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小组探究的物理任务;由小组长主持, 小组内人人参与, 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 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 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 (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 , 这样有利于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小组实验过程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 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对学生在小组实验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注重随时监控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帮助学生把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在分组实验中,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争论, 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 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 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分析、设计实验、指导观察、收集数据、启发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 这样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又教给他们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检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积极主动探究, 重视了科学过程和方法训练, 符合认知发展, 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的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 有时是稍纵即逝。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 才能捕捉到所要观察的现象。如奥斯特实验和电磁感应现象的观察。

2. 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认知水平相差往往很大。合理的猜想可以使实验事半功倍;而偏离方向的猜想给实验的进行设置了障碍。因此,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考问题的习惯非常重要, 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论进行搜索, 运用排除、推理等手段, 使学生的思想向合理的方向靠近。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设计实验方案就是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和现有的实验条件来制定的完成实验的具体计划。包括器材的选择、器材的组装、具体的实验步骤、探究方法的选取和实物的简化等。例如, 物体可以简化为方框, 天平可以简化为等臂杠杆。实验课教学中特别要注重探究方法选取的培养, 如控制变量法、科学归纳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等。

4.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对实验信息进行搜集、处理, 并能运用简单的方法归纳原理分析并得出结论, 这就培养了学生具有独立的分析、总结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体现新课改的精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探究手段, 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激发探究欲望, 指导好学生怎样做好实验记录, 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情况和实验的完成情况, 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对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在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

5. 实验后还必须做实验的反思和总结。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实验原理、反思实验方法、反思实验现象、反思实验现象、反思实验规律、反思实验异同点、反思实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时,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 对深化实验, 完善实验, 拓展实验, 活化实验, 形成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注重引导对物理实验的发思和总结, 不断创新实验教学, 努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通过反思可以总结实验规律, 优化实验方案, 创新实验设计, 揭示实验本质, 增强实验效果。

三、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视失败实验的分析总结

学习物理, 除了学习物理知识、物理方法以外, 还应学习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精神。这一点, 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切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各种可能的猜想和预想不到的结果。

实事求是是观察的基础, 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 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甚至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 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 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其次, 重视失败实验的分析总结,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帮助学生总结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验教训。从失败中再探究, 帮助学生探究出实验成功的条件与原来的不足, 这对学生思想方法的促进比起教师只做成功实验要大得多, 教师从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从失败中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总之,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探究能力,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邓伟力.试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J].西江教育论丛, 2006, (2) .

[2]陈瑞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J].宁夏教育, 2005, (4) .

搞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8

一、加强仪器管理搞好物理实验教学

1. 加强仪器管理, 提高仪器完好率。

仪器管理规范化, 要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落实各种表、册、账、单的使用。对损坏的仪器要迅速修理补充。仪器在使用中的管理要做到“严”和“细”。“严”就是对学生要求严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上好实验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细”就是管理要具体, 检查要认真。在实验中, 严禁各组随便调换仪器, 实验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后, 各组长要细心检查, 认真整理器材, 值日班长还要逐组检查、登记各组的仪器完好情况, 这就确保了小件仪器无遗失, 大件仪器无损坏。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仪器的完好无缺, 杜绝不正常的损耗, 对于正常的故障, 也能随时发现及时修复, 使仪器保持良好状态。

2. 搞好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开出率。

要使实验教学坚持下来, 既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又要解决方法问题。思想观念不解决, 就坚持不了实验教学, 方法问题不解决则做不好实验。在教学实践中, 要认识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更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整体素质。新知识包括仪器的用途、结构、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步骤与合理的操作顺序等。基本素质则包括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等。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观念问题解决后, 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实验方法上, 坚持做到:第一, 每一个实验都提前做好准备。对学生, 要求课前进行实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 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设计好实验所用的表格。教师课前要对所用器材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调试, 该修的修, 该换的换, 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第二, 在实验课上, 要先做好示范, 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给同学们讲清楚, 在学生实验时加强巡视, 随时掌握实验进度, 统计完成情况, 督促对现象和数据的记录, 推广好的方法等。课后, 特别要帮助实验失败的小组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并尽快安排他们补做实验。第三, 要留给学生继续研究的余地。要求大家在认真完成教材任务的基础上, 争取人人动手, 重复练习, 多次操作, 以期知识转化为技能。实践证明这是升华知识、提高兴趣、培养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

3. 开放实验室, 提高仪器利用率。

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后, 要更充分地发挥教学仪器的作用, 开放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就是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随时都可以到实验室去做自选的实验。有的同学补做还存有疑问的分组实验, 有的做老师课堂上做过的演示实验, 有的做课后的小实验, 还有的做习题上的实践性实验……总之, 只要同学们提出申请, 都应尽力给予安排。这样做虽然麻烦了一些, 却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力地深化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上好物理实验课

1. 认真备课。

有些老师认为实验课好上, 学生喜欢上实验室, 积极性高, 因而不认真备课, 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备实验课, 甚至没有教案就匆忙上实验课。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真正上好实验课很不容易, 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上实验课应当和其他课一样备好课, 写好教案。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提前预做实验, 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 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 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 做到心中有数。许多老教师虽然讲课多年, 对每个实验都了如指掌, 每次上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 因素也随着变化, 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 上课前要认真检查每一组仪器。首先从数量上规格上检查, 其次看每一件仪器能否用。还应有一些备用器具, 以便及时补充更换。

2. 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 要布置预习提纲, 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 逐步做到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例如可采用提问检查, 进实验室前检查笔记等形式;也可以将权力下放到小组长, 由他们检查后汇报。对于无故不预习的学生, 可采取停做实验先预习, 课外补做实验的办法。这样要求几次就逐步走上正轨了。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 应抽适当时间, 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 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这样既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 又能使教师不陷于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四个实验, 都用到打点计时器, 而它的故障率最高。这就要讲清它的基本原理及可能出故障的几种情况, 启发学生自己排除故障。这样引导, 学生反映收获大, 远远不止学到一点知识,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也解脱了因排除故障而所致的忙乱, 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在实验课上,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 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 工作的重点, 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 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要耐心指导, 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确定努力改进的方向。

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能力

1. 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1)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方法。首先是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 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 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万用表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 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 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 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 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加以指导:第一, 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 搞清仪器的量程, 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 选用适当量程, 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第二, 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 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 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 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 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 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第三, 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 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 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 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 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 不能仰视或俯视, 若是凹液面读凹处, 凸液面读凸处, 从安培表、伏特表读数时, 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 并且正对指针, 估计读数四舍五入等。第四, 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 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因此, 使用前和称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 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 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所以, 根据热平衡原理, 测量液体时, 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 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显然, 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必须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 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 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其次是培养学生进行试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第一, 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 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 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 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 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 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 画好记录表格等。其次, 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 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在电学实验中, 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 连线时, 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 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 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 (先断开) ;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 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 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 必须复查, 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第二, 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 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 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 把握时机, 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 并记录下来。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 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 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 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进行数据处理、运算, 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 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 就应对该数据补测。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法处理数据, 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分析讨论。第三, 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 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 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进行分析。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 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 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 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方法, 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 撤换某件仪器, 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 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 分别称衡, 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 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 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第四, 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 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 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等要严格要求, 书写时, 要求层次清楚, 语言流畅, 文字精练、正确, 图文并茂, 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 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 并让别人看懂。第五,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包括爱护仪器, 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 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 然后拆除连接线, 整理好仪器和导线。

(2)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使用仪器, 进行实验操作典范, 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 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 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 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在分组实验中, 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 既有思维, 又有操作,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验时, 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然后在台上做示范, 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 这种方法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 形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实验修养。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的能力。

2.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采用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 在总电阻教学中, 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 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 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 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 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从理论上加以推导, 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 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 即实验归纳法。 (2) 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 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 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 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 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 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 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 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 组织他们观察现象,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 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应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 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 观察实验现象, 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边发现问题, 边解决问题, 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 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 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 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 并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结果。最后, 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 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 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 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 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3) 重视课外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 (包括小制作) , 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 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 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 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经受挫折,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实验,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因此, 物理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加强仪器管理搞好物理实验教学,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上好物理实验课,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

对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9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我听过许多节探究性实验课, 很多实验课上教师设计的各实验环节面面俱到, 教师学生都疲惫不堪, 但每一个环节都没有重点突破, 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够深刻。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前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 不清楚通过一节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得到怎样的情感感染。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针, 它不仅给我们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而且还对如何完成这些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教科书有多种版本, 但课程标准只有一个, 课程标准对所有的教科书有共同的要求, 因此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按照标准来进行。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读懂、读透课程标准, 读透课本及参考书, 根据课程标准、课本、参考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不仅要明确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而且还要明确目标达到的程度。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围绕目标合理地组织并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二、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 使探究性实验教学恰到好处

1.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优化知识结构

教师要上好一节探究性实验课, 准确把握授课时间, 不仅要确定好重点和难点, 还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取舍, 要明确什么需要讲, 什么不需要讲;什么要精讲, 什么要略讲, 不能面面俱到, 找不到重点。虽然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教学的一种工具, 但教材是“死”的, 教学是“活”的, 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 而是应该围绕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把握好教材, 处理好教材, 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处理教材, 根据课堂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 使教材中的例题、图文说明和结论等信息, 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2.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 物理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和探究式, 教学过程中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不是什么知识都要去探究, 需要常规方法传授的还要采用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与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与能力是可以使学生独立地获取新知。将教材中各知识点的探究集合起来, 就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网, 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需要探究的内容一定要通过学生探究获得, 学生不熟悉的不适合探究的内容不要盲目探究, 以免浪费时间和情感。

实验探究有两种: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物理知识的探究方式;实验探究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如在“电磁铁”一节中有两种探究:一是探究“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和通电螺线管谁的磁性更强”, 二是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探究“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和通电螺线管谁的磁性更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 通电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后, 铁芯被电流的磁场磁化, 铁芯的磁性与通电螺线管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使电磁铁比外形相同的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得多, 然后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验证, 学生接受比较好, 没有必要让学生按实验探究的环节进行实验探究。而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时, 必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体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两种探究, 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实验探究过程有六个环节, 不是每个探究性实验这六个环节缺一不可按顺序进行, 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探究的重点要素, 重点突破。

三、严肃探究性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实验重视不够、准备不足, 结果到操作时漏洞百出, 使得实验探究课变得混乱, 浪费了提高学生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大好时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对学生讲清实验探究的意义,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然后在实验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1提前设计好探究方案;2.规范操作;3.观察仔细、记录准确;4.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5.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6.深入分析, 认真总结。学生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后再进入实验室, 进行实验探究时就能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 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灵活应对。当出现失误时,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原因, 总结教训, 然后按照要求重新完成实验, 从而使学生养成不怕失败, 勇于探索, 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四、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时, 要规范科学用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再思考 篇10

一、“讲”、“演”、“模”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或教材规定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内容为基础, 其基本特征是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并做示范操作, 学生课前预习、做实验准备, 课上听讲、记忆、观察、模仿、练习。一般情况下, 教师指导到位,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实验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效率较高, 但学生很少讨论、交流和提出疑问。

“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 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集中反映。在以知识技能为本、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包办”过多, 有意无意地把学生视为“技工”, 甚至是知识“容器”。学生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性, 在没有猜想和假设的前提下, 去完成那些缺少思维活动的机械操作。从教学目标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维”的, 它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 训练学生熟练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以结论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和“学会”课程规定的实验器材的使用, 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策略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 只关注学生的操作、忽视过程, 忽视学生的经历、体验和个体差异。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 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 更没有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实验教学表面上看有板有眼、秩序井然, 实质上学生有行动、无热情, 有操作、无智慧;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 该模式中信息传递由教师指向学生, 是单向的, 其表现形式为教师做、学生看, 或教师设计好、学生照着做, 忽视了学生的猜想、设计、对话和互动。整齐划一、单调乏味是“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大都使用厂制的常规实验器材, 所有实验器材配置雷同、整齐划一,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受到限制,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此外, 该模式对学生进行的是严格的实验操作训练, 过分强调严格的学术性, 忽视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使很多学生感到科学技术单调乏味, 远离实际生活, 对实验课的畏难情绪和负重感渐增, 热情和亲近感渐弱。

总之, “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感情, 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

二、“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初试

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探究科学本质的相似历程。其基本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积极性,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 发现科学的基本规律, 掌握技能, 发展能力, 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课题性问题为起点, 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教学, 力求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 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换句话说, 就是学生思考、设计、探索、体验在前, 教师的讲解、演示、分析、评论在后。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教师提供课题性问题或任务, 学生由此开始进行自主、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同时, 要强调有关安全事项。

2. 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主动探究问题, 在原有知识和经验

的基础上, 人人猜想、想象、直觉, 努力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方案。要避免因教师先讲解或预习教材所造成的“先入为主”或“跟着他人思路走”的不利影响。

3. 当学生无思路或思维受阻时, 在判断学生困惑所在的基础上, 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再次帮助、指导和激励学生。

如教师难以做出判断时, 要查看学生的体态语言和所画的图、所写关键词等, 然后进行判断并提供新的问题情境。这种判断—提供子级问题的循环可进行数次, 如提供实验条件,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教师介入过早会剥夺学生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 但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求解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必须选择好时机让学生领会他们所做探究的意义, 切忌轻易地告诉学生现成的设计方案和现成的结论。

4. 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 必要时教师

以学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 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设备, 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这种师生合作中, 给学生创造比较、对照和反省的学习机会。

5. 鼓励学生质疑, 或者进行讨论, 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般情况下, 完成上述几个环节之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具体实验操作, 完成整个实验任务。而此后的实验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实验教学是大致相同的。在实验教学的终结阶段, 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否提出深刻的问题, 应成为评价实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可能转化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三、注意问题

1. 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均可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

2. 在演示实验中, 学生经历上述过程的前几个环节, 可以不动手操作。

“只有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误解, 因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 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 每次教学活动都要提供能力培养的机会。

3. 学生分组实验可分为基本实验器材使用方法训练和课题型学生自主实验两类, 相应地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 教师把第二阶段将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分类、分批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器材说明书等资料, 自主学习各类器材的性能、构造、原理、注意事项及使用方法。教师的角色是实验技术人员, 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教师可以提问和让学生操作表演的形式, 把握每个学生对实验器材的熟悉和使用情况, 并及时纠正、指导、示范。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设故障游戏, 相互检查、相互交流, 纠正不当的操作行为。

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假设猜想 实验方案 开放性 讨论交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物理探究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何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实验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如何有效地上好探究性物理实验课,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理地科学猜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不去发现问题、不提出问题,那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探索性成为主流,教师只是参与者,提供一定帮助和指导的配合者。教师要有意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地科学猜想。如讲解“浮力”时,教师先演示将软木塞压入水底,放手后软木塞上浮,从而引出课题。因为水能托起万吨巨轮,所以学生猜想:铁块浸入水中是否会受到向上的浮力?如果铁块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可能会猜想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多种因素,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以上因素归类合并,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适时点拨,确立探究实验的最佳方案

物理学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就是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是做好物理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质疑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必须设计实验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使用的器材及物理方法。其次让学生针对提出的可能因素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的具体操作步骤。通过小组协作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案,教师可对个别学生适时点拨,选取几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实验方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学生自述设计意图,各小组对实验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及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思辨、质疑,相互评价,找出优缺点,加以修正完善,最终确定探究实验的最佳方案。

三、注重引导,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首先要了解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保证学生实验探究过程顺利进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叩开科学的大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收集过程,每一步都类似于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成果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评价总结,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在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评价,反思学习过程及得到的收获,让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发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促进知识迁移,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充当好“导”的角色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能提出合理的猜想时,如果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过早的介入以先知者的身份点破,这就失去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将探究实验变为验证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入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和释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的探究过程向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要体现开放性原则

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对问题猜想和实验方案设计的选择具有开放性,不同的猜想和实验方案可能需要不同的实验器材。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不同实验方案需要的器材供学生选择。学生即使选择了相同的器材,他们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去探究。

(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学生习惯于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的学习,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实验结论地归纳受自身学习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得出与课本完全一样的结论。在初期,学生只要能明白物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并能用数学表达式写出即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统一规格的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发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个人创造力。

总之,在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理地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艰辛,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初级阶段教学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理性分析思维的形成以及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仅凭空洞的理论教学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物理学科的内涵的, 因此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但是目前部分初中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落实的不够到位, 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时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提升和落实, 物理的各种原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 如果没有亲自进行操作, 仅依靠教师进行课本讲解以及课件演练的话, 学生很难把握理论的每一个细节, 从而无法形成自身完整的理论逻辑思维。而在初中物理教学环节当中加入实验教学模块, 有利于物理教学系统的完善, 还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了解物理世界的渠道, 使学生能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培养起对物理的热爱与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另外, 实验教学融入物理教学体系还有利于帮助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提升,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 而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会发生一定的升级转化, 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扮演一个合作者, 使教师与学生在相对更加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更好的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探究。

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存缺陷

(一) 实验设备落后。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有赖于较高质量水平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共同保障, 学校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实验室建造以及实验用品配备, 由于物理实验中某些试验品属于消耗品, 且在实验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意外损耗, 因此对于物理实验的投入也非一次性而是持续性的。但是目前部分学校在实验设备的装配水平方面较为落后, 尤其是一些资金困难地区的学校, 更是无法满足人人实验的需求, 可能只能保证很多人围观其中一人进行实验, 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从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 教师更加注重理论成绩。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通过书本、课件等方式进行纯理论灌输式的教学, 很多教师一时还难以跟进新型的教育理念, 自身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在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中, 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据教师考核指标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学生考试通常都为理论卷面考试, 而很少有学校通过开设实验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

很多学生习惯于坐在讲台下进行被动式的理论灌输教学而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能力, 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也懒于主动思考, 在自由实验的时间段里也很少进行自主探究, 主动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眼前的实际实验相结合, 因此即使开展了物理实验教学, 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也是无济于事的。

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措施

(一)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的引导者, 教师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决定着物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最后预期收到的教学成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将教师的教育观念由“理论至上”转换到“理论为主, 实验为辅”的理念来, 提高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从而促进其快速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此外, 还要转变教师的“分数至上”的观念, 不能一切教学只为了分数和升学率而服务, 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都是僵化的学习机器, 而不是当今竞争社会所最需要的创新型、学习型人才。

(二)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物理实验。

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感觉十分陌生, 不容易操作的原因除了操作机会少, 还在于某些物理实验设置的与生活实际距离较远, 实验环节的设计只为了完成某一理论的重现, 使学生无法在实验中产生联想, 不利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事实上物理学科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 学科中的理论知识都是取自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将物理实验与生活中的例子相剥离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以物理思维去思考创造, 因此必须提高生活实际与实验环节的契合程度, 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某个具体的场景作为实验背景, 使学社更好的理解实验内容, 并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融合应用物理原理。

(三) 融合任务型教学理念。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比较懒散的一个原因在于实验的目的性不够强以及缺乏必要的任务感与紧迫性, 很多老师只是讲解了实验原理就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操作, 这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适合少数学习自主性强的同学, 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 教师应该根据其能力范围, 布置合适量的课堂任务, 督促学生主动完成物理实验, 提高实验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结论

物理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生更加深入的掌握与理解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维度进行实验教学理念的推广。但是从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 存在着实验设备落后、教师理念转变不完全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 严重影响着物理教学的综合水平, 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体系的学习水平和运用水平一直也无法更高效率的提升。

摘要:文章从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着手进行分析, 阐述了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缺陷, 并具体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宏伟.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 2016, No.28004:120-121.

[2]周强, 许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No.36713:158-159.

上一篇:消防整改措施下一篇:做好家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