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物理实验

2024-09-01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精选12篇)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学生现状, 谈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及实例。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表现为: (1) 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 (2) 力破陈规, 锐意进取, 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 (3) 能够主动否定自己, 打破“自我框框”。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在进取心的驱使下, 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 甚至多次, 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实验无错, 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二、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 (1) 发现一种现象后, 立即纵深一步, 探求其产生原因; (2) 看到一种现象后, 立即想到它的反面; (3) 发现一种现象后, 便联想特点与之相反的事物。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 兴趣就越大, 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 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 所以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三、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 它具有四种机智:发散机智、换元机智、转向机智、创优机智。而将“测量、验证”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四、设立释疑排难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从思维进程来说, 省略思维的步骤, 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 (2) 从思维对象角度来说, 跨越事物相关度的差距, 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 (3) 从思维条件角度讲, 跨越思维可限度限制, 迅速完成“实体”与“虚体”之间的转化, 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疑难不仅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而且释疑排难实验过程又是思维跨越的过程。适当设立释疑排难实验,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的良好途径。在实验中, 使疑难迎刃而解, 它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在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创造工作, 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 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反复地探索。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 篇2

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质的作用,教师应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配合那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教学。优秀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其对求知表现出极大的欲望,能够自主的学习。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就显的十分重要。

(一)情境创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同时在备课的过程寻找学生身边事物,保证在与学生交流时有共同话题。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找出身边的正方体,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生活用品,让学生描述他们都有哪些特征,让小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知识。

(二)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对小学生而言,心理、性格尚未成熟,个体的发展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的暗示性语言。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尤其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负面情绪,以表扬、鼓励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说鼓励性的话语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数学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更加易于操作。例如:学生在日常练习当中,需要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合理的想象、缜密的逻辑进行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老师也应该给予鼓励。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更重要的财富,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甚至可以换位思考,找出新答案。此种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进行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原则,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弱来决定学习进度。同时,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同一班级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一定要控制好教学的速度,应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当把握教学难度,侧重基础知识讲解,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适当的技巧,鼓励、引导小部分学习超前的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进一步思考,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二)同一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每章都划定同样的作业,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把掌握好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掌握较差的知识点则着重一些基础题目的讲解,并让学生多练习。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同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并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软肋进行辅导,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强化直观效果,提高教学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对于思维模式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其对抽象知识的接触有限,老师要紧紧把握这一点,在课堂上不仅要发挥自己才能为学生形象生动的传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让学生自己讲出三角形的特征及判断方法,再逐渐延伸到如何画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点中。

四、结束语

浅谈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夯实基础是前提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

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抓好教学是关键

1.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上。

2.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密度”、“比热”、“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滑轮一节的教学,可用杠杆平衡原理来分析、讲解,也可以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讲解;还可以用功的原理来分析、讲解;再如测物体密度,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定,也可以根据其定义测定,还可以利用浮力知识、压强等知识来测定,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加以良好的引导,将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如用力的平衡、杠杆平衡原理、功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最简单,而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滑轮组最容易理解,在用不同方法测定密度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误差最小,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4.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为此,要注意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就要特别重视对其思维逻辑性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走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使思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中各种现象的属性、联系,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地知识体系,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来取得这些概念,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式这些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的这种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能力,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思维有生命力,从而为以后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搞好训练是手段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使学生打好基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仅将知识学牢学活,而且能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并能多方面培养学生自身实际能力,真正做到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例谈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策略》 .

[2]《以开放性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 篇4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 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 验证物理定律, 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 在总电阻教学中, 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 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 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 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 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从理论上加以推导, 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 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 即实验归纳法。 (2) 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 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 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 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 (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9页) 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 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 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 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 组织他们观察现象,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 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 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 观察实验现象, 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边发现问题, 边解决问题, 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 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 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 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 并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结果。最后, 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 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 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 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 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探析物理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5

创造性思维是指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的有效整合,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历史上正是个别的好奇心导致了各种重大发明。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发挥其创造功能和效应略谈浅见。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开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是机械性的教学思维,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积极学习,以实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发散型问题。

发散思维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心理学和科学教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本例题或习惯的变形,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设计一些智力游戏题型、探索型问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运算步骤、一个公式的应用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创新的想象力。物理课中的提出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从新的角度去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风格、气质、理想、信念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创造的热情和欲望,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既能激活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又加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案的交流,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物理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4-02

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可以利用解题的方法从很小的年龄开始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但两者相比,物理更加重要,因为物理的研究领域远比数学更接近生活,所以更便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一方面,物理学的创新发展极大地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及一些基本技能广泛地应用或移植到其它学科,对这些学科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能造就物理领域的创造性人才,而且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其它领域的创造性发展。

1 物理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它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物理思维有多种形式,比如:分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潜思维、显思维、创新思维等,出现名目繁多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因为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原则来研究思维并对其分类的。思维形式如此之多,那么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什么呢?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教授提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是基本的思维形式。由于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相比,更为基本、范围更为广阔,因而,现在一般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总和,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同时培养各种思维能力,如果只培养其中的一种思维能力,都会遏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像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就是一种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模式。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教育模式大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变成了“死读书”和“读死书”的书呆子。对此,杨振宁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作了深刻的评述:“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没教过的不敢做”;“思维方式与西方学生相比普遍比较窄”。杨教授虽然讲的是中国留学生,其实这些问题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把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融于一体。发散思维解决创造性思维的方向问题,直觉思维是取得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而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翼。

1.1 发散思维解决思维的方向: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探求不同答案和不同解决方法的思维,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即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它具有发散性、多维性、求异性、想象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力,使思维像旋转水龙头一样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这时,通过新知识、新观念的重新组合,往往就能产生更多的、更新的的答案、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受到启示,他反向思考: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又如,物质波的提出,德布罗意受到爱因斯坦光量子说的启发,大胆提出设想:既然光量子论把过去认为本质上是波的光加以粒子化,那么把问题倒过来思考,过去认为本质上是粒子的东西,是否也具有波动性呢?在这基础上,他提出了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然而,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方式往往趋于收敛。在思考问题时,他们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学生的思维往往被束缚。其实我们应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不受限制的思维,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如,爱迪生在研制灯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寻找做灯丝的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后试用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甚至连头发丝和朋友的胡子都发散了,最后终于在1879年找到了“炭化了的棉线”这一当时的最佳材料,取得了成功。

1.2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直觉思维是指没有经过一步一步地分析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有时也指百思不解的时候,一种思维突然出现领悟,思维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这就是直觉思维。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基本前提——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最初就是根据直觉思维提出的;达芬奇凭直觉预见到一百年后才由伽利略用实验证明的惯性原理;阿基米德浴盆中的直觉产生了浮力定律。面几位伟大的科学巨匠无疑是利用直觉思维进行成功创造的优秀代表。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此,许多科学家都给直觉思维以高度的的评价,爱因斯坦说:“我信任直觉”。波恩认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来源与一些人的直觉”。法国著名的教育家G.绍盖曾说:“一堆没有实验和直觉所支持的定义,不能开发智力,而只能关闭思路”。

1.3 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翼: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的表象进行舍时形成的、以反映事物的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物理学研究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因此,任何的物理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像爱因斯坦向一位不知相对论为何物的年轻人解释道:比方说,你同最亲爱的人在一起聊天,一个钟头过去了,你只觉得过了五分钟;可如果你一个人在大热天孤单地坐在炽热的火炉旁,五分钟就好像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在这里,爱因斯坦运用形象思维把既高深又抽象的物理理论解释得清楚、形象又简洁。由于物理创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未知的物理事实、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而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复杂的现象之中,看不见、摸不着。形象思维借助其形象性,充分发挥头脑的想象作用,使物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得以显露,从而为科学理论的探索提供思路和方法。例如,法拉第在研究电、磁现象时,借助于形象思维,设想带电体、磁体或电流周围空间充满着一种传递力作用的媒质,形象地提出了“力线”、“力管”的概念,并建立了电磁“力场”的图像。量子论之父普朗克在其自传中指出,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具备“对新观点的一种活跃的自觉想象力,这些新观点不是演绎得出的,而是通过艺术家一般的创造性想象得出的”。

尽管我们在创造性教学中,强调的是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但我们决不能排斥和贬低逻辑思维,它们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也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只热衷于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忽略了对创造性思维起主要作用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因此我认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在当前教育的基础下,加强形象、发散和直觉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2 影响物理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方式——思维定势

按照心理学理论,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后继思维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或反应倾向,它使人们的思维循着某种习惯了的近乎是达到自动化的思路进行。思维定势对人的思维活动将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条件和环境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能使人们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我们的学生经过“题海战术”的磨练,在考场上能得高分就属于此;另一方面,当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面临新问题时,思维定势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在进行创新思考时,无论面对的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都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因此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我国的大学生能在各种大赛包括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上屡获佳绩,却少见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更不用说诺贝尔奖,这是最好的见证。

这种思维定势主要是我国传统教学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书本定势、经验定势、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等。

3 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前文的探讨,我们知道,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同时,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下面我主要从物理实验、物理情境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

3.1 物理实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打破常规,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灵活地加以变化,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能。下面举例说明:

(1)变实验目的: 用同样的器材和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实验目的。在做“验证波意耳定律”的实验时,问学生利用这个实验能不能测大气压呢?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实验时,问利用这个实验能不能求出物体的落地速度?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问利用这个实验能不能研究在失重时小砂桶对绳的拉力等。

(2)变实验原理:根据不同的实验原理可以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在做“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可提出:用其它方法能不能测重力加速度?经过学生思考后,有的学生回答出:“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G,再用太平测物体的质量m,则g=G/m”;“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重力加速度”;“利用圆锥摆测重力加速度”等。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可问:“把小车放在斜面上可以吗?”。

(3)变实验条件: 许多实验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改变某些条件,会使实验出现新意。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要选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如果不这样,还能验证机械能首恒吗?只利用纸带上后面的一些清晰点进行测量也是可以达到实验的目的的。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要求小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不这样行吗?如果考虑失重对小车拉力的影响,可以认为绳中的拉力T=m(g-a)(m是小砂桶质量)是小车前进的动力,这个实验是可以进行的。

3.2 物理情境: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任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完成创造性活动。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通过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进行“自感现象”的教学时,先通过实验演示通电或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学生观察后分别得出灯泡亮起的快慢不同或灯泡闪亮后才逐渐熄灭的结果,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应怎样解释它?这样通过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对新课题的兴趣。

(2)显现要加以理论解释的事例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在进行“动量和动量定理”课题的教学时,教师举例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敢用头去接飞行中的足球,而不敢接飞行中的铅球或子弹呢?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题知识之前却很难作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很容易产生为了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进入问题情境。

4 结语

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培养具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一系项漫长且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首先必须改革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改变人们的求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所进展。本文对此有了一些看法和观点,希望有益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但由于经验不足和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或错误之处,还望有识之士批评指正。由于培养物理维能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想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

[2] 杨雁斌.创新思维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

[3] 张九铸.运用发散性思维解题的几种途径.物理通报. 2000.1

[4] 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4

[5] 刘晓青,陈燕. 灵活变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2001.12

开拓物理教学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7

一.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参次不齐的, 学习的程度和过程也是各不相同, 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物理是一门以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简单物理现象,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个特点, 来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题目,

1.透过实验现象, 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 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的基础, 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 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师时间,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手段和方法, 积极地进行高效互动教学, 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二.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 教师不应该直接把原理和规律直接的告诉学生, 应该是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来引导学生, 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 来进行归纳分析, 来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牢固的掌握规律原理, 还能通过主动的探索, 获得更多的学习方向和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根据物理学科的内容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情景设计。全面的促进物理学科的教育步伐, 真正意义上的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学生是一个被动者和旁观者变成了现在的积极参与的主动者, 这就要求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达到共鸣。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 在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怀疑或好奇的, 但学生又不能很好的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情景, 从而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 而设计这种问题情景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层次:

1.问题情景能够引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的这个年龄段是正处于青春期中, 学习的情绪易受波动, 学习的持久性不强。很难长时间的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地方。如果教师设计的情景能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为开始做了一个好的基础准备。情景的设计要求内容直观、醒目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比如在讲解光折射问题的时候, 可以根据在水中筷子会变弯曲这一折射现象来设计情景。

2.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问题情景, 学生学习的核心是思维, 而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创设问题的情景, 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目前所认知的出现冲突和碰撞, 就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解重力的时候, 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地球上没有重力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怎么样呢?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3.能够让学生突破思维惯性的情景, 在平常的生活中, 往往会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 但并不知道原因, 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日常现象设计到情景之中去, 让学生否定以前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 比如:同时把一瓶热水喝一瓶冷水放入冰箱中, 为什么热水结冰的速度会比冷水还要快。通过这种类似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 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

综合上述的观点与建议中,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是灵活运用实验的功能, 创设学习物理的环境, 即通过实验, 为学生展现物理现象和过程, 使学生在有效地获取知识的同时, 开发智力, 发展能力, 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深入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探索就一定能够很好的开发出学生的潜能, 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 这也从而有效的帮助了教师实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效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学, 其目的远远超过了物理学本身,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以及终身受用的一种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 新的课程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8

一、创设宽松环境, 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 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 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 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 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 不要以成人的所谓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激励学生多提问题, 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 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 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 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 某些提法是错误的, 某些探索是失败的, 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 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 变错误为正确, 变失败为成功, 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 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精心设计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能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思维, 执著地去探索。所以, 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 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拓知识领域, 训练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 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受到启示, 触发联想, 产生迁移和联结, 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 废除注入式, 提倡启发式。讲要精, 学要透, 练要巧, 用要活, 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 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 练好基本技能, 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 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 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 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 开拓思路, 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训练直觉思维, 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 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 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 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和升华, 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 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 创造新表象, 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 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活跃他们的思维。

总之, 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 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9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我们从最近几年的社会现象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主题, 以前我们讲究的是“中国制造”, 而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是“中国创造”。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证明了如今不再是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了, 只有我们时刻运用智慧的大脑, 才能不断改革和创新, 走在时代的前列,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必须从学生求学的最初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让他们养成一个创新思维和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初中物理而言, 抽象性更强, 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非常大的好处。因此, 通过初中物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更是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关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新课标的进一步推广, 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学生终于可以从被动的听课中解放出来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片天地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很多教师都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但由于有一些老师怕麻烦, 不想改进, 或者受传统教育影响的缘故等,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而且很少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惟命是从, 以为老师都是对的, 也从来不去思考、不去怀疑。教师也只是把课本的答案照本宣科而已。这样下来, 对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没有培养, 而且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2. 初中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但因为地方教育水平发展不

均衡, 加之教师师资力量也有所不同, 所以很难全面地实行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实验, 但就目前的教学情

况而言, 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 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在授课的时候按照自己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和学生形成互动, 全过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这种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僵硬, 缺少必要的活力。所以这种课堂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教学效率, 充其量只是进行知识的一种宣导, 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了。

要想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 就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协调和组织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各种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通过初中物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他的潜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就必须要想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以及物理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和操作, 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他们自行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都息息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路, 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解决。教师要注重物理的课外实践活动, 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知识,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特长的活动进行参与, 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 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是必要的, 通过丰富的联想我们可以把新旧知识重新进行组合, 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想象和猜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 让学生能够进入丰富的想象思维活动中,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 要想通过初中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那教师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改变, 如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物理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发现创新思维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启发他们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所提高。当然,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最终结合学生的特点来总结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懈地努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和改革, 我国的教育水平已经明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适应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和社会接轨, 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 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 篇10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学科,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一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规律所构成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 运用发现法、启发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

例如, 在讲述大气压存在这一事实时,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看到”大气压的存在, 可采用这样一个实验。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 置于轻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不动, 接着拿去鸡蛋, 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 燃烧片刻, 使瓶内空气稀薄, 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上, 可观察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 不仅能使他们看到“大气压”的存在, 而且能够激发起他们探索其中奥妙的积极性和丰富想象力, 开发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 又能开发他们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呢?必须依靠教师课前的创造劳动。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创造性地组织教材, 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 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诱发学生探索, 使学生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 获取、发现新的知识,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例如, 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 如果直接运用托里拆到利实验获得结论, 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 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 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只能盲目的接受, 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 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1) 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 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 (连通器原理) 。 (2) 把玻璃管中安上一活塞, 向上拉动活塞, 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 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 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 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 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面上升时, 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 设想一下, 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 从而精确地测量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参与科学探索、发现,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灵感, 掌握教材, 而且, 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创设物理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的获得, 智能的提高, 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 启迪思维, 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激发的。因此,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 要善于质疑问题。

例如,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导入教学。教师首先出示一张画在吹塑纸上的图画, 花盆里只有一株花枝, 但没有绿叶和红花。用薄纸剪剪成花和叶子, 问学生能不能不能不用胶水把花和叶子贴上。待学生思考得不出可行的办法后, 教师拿塑料布在画面上摩擦几下, 拿着绿叶和红花向画面上适当的位置靠近, 花和叶子都被吸附在画上。

这一独具匠心的引入, 将无法观察的电荷和摩擦起电过程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化抽象为形象。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 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促使他们尝试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创造的灵感很可能由此产生。

2. 善于抓住契机, 问到“点”上。

教师对问题抓得准, 问得得当, 才能击中问题要害, 引发思维。教师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 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 在“惯性”的教学中, 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起跳后, 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 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 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使的火车车尾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 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 其教学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3. 联系教学实际, 启发学生大胆猜想。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上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根据已有的知识, 凭借想象力对问题答案作合理推测。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应先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猜想因素, 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例如,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引导学生想象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上, 一个光滑小球下滚时将无限加速, 上升时将减速, 最后停下来。当在一个平面上既无加速原因, 也无减速原因时, 给小球一个初速度, 小球将如何滚动?在教师引导下, 凭脑中的“理想化实验”学生猜想出结论:小球将以初速度滚动下去。

4. 巩固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总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当然, 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 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例如, 一同学要把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两根细绳系在一起, 但这两根细绳相距很远, 他无法同时把它们抓住;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和一把钳子, 那么该怎么办呢?能否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呢?钳子可以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 也许会想到利用单摆的知识;把钳子系在一根绳子的下端, 使其摆动, 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站到二者的中间, 待第一根绳子摆过来时把它抓住, 这样就可以把二者系在一块了。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和的创造性思维。

(二) 创设实验情境

1. 改进实验方法, 探寻新的途径, 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实验, 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若教师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他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有意引导学生探索, 对求不同方法,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定能使学生开阔, 创新意识增强。

2. 创造学习场景,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在教室里布置实验装置, 创造些学习环境, 气氛,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中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阻尼振荡”这节课的教学中。在教室前面挂个铁球, 上课时教师把铁球拉过来, 从鼻尖处释放, 当球摆出去又荡回来时, 教师还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 学生以为球会撞到教师的鼻子上去, 然而球在鼻尖前一点点的地方停了停, 又摆出去了。球可能撞到鼻子吗?阻尼振荡的讨论拉开了序幕。

(三) 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 彼此交流、启发, 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这样更容易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扎实。创设议论情境, 学生能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拓宽思路, 引发灵感, 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 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 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例如, 在“曲线运动”一节的讲解时, 可以用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

受共点力作用保持平衡状态的物体, 在撤销一个力而其他力保持不变时, 讨论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但如果不分析透彻而急于下结论, 则很容易错漏其中某种情况。但若通过讨论与交流, 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使问题得以完美。

四、加强问题的变式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的训练, 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 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求“多”, 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 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例如, 质量为M的小车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o做无摩擦的直线运动, 在小车顶的前端放上一个质量为m, 且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若物体与车的摩擦系数为u, 为了使物体不至于从车上滑下去, 问车顶至少多长?这道题可用多种方法来求解, 运用动能定理求解, 以车为参照系求解, 用图像法求解。一题多解, 殊途同归, 异曲同工, 通过多方位, 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爱因斯坦在总结他的求知生涯时说:“兴趣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的夭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科学前沿动态的最新信息。如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可以结合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知识来进行介绍。教师通过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就可以拉近高科技成果与学生所学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使高科技知识从高不可攀变为触手可及。这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又可以破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坚定探索奥秘,献身于科学的信念。

二、加强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随着“3+综合”改革的导人。跨学科的综合体的命题,由过去主要以知识立意起步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学科之间,强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考察学生单学科知识能力,又注重考察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加强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学科之间的渗透要找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这是完成学科交叉渗透的关键。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最广泛,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相邻学科得到广泛应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很多,大量的化学知识点需要物理学原理解释。如核外电子的形态结构,运动学原理与物理学科有关原理紧密联系。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温室效应、污染问题、超导现象与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卫星悬绳发电等,这些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应适当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找出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物理学是一门广泛性及科学性都较强的学科。是一门重实际的严密的科学。各种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研究,必须通过科学方法来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学习物理知识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重习题训练轻方法教育的现象,极大的贬低了研究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新法的价值。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很多物理内容可用多种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可用试验观察法;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理想气体方程的推导用教学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热功当量。交流电的有效值等可用等效法。牛顿第一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原子模型的建立需要科学想象法。所有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深刻领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进而成为新情景习题和学科综合题解答的金钥匙。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 篇12

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都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 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 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 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我们知道,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 往往跟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 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 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 是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

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 以大纲、教材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取知识为目的, 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 精心运筹策划, 细心推敲安排, 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例如, 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 如果我们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 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 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 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 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步骤如下:

1. 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 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 (连通器原理) 。

2. 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 向上拉动活塞, 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 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 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 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 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 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 设想一下, 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 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灵感, 使他们产生顿悟, 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 启迪思维, 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 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 巧妙设疑, 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 创设悬念, 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 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 教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的平面图, 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 井上画有一短杠杆, 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 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 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促使他们集中精力, 开动脑筋, 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 通过猜想、议论, 互相启示, 这样, 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 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 注意难度, 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我们还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 不宜太过简单, 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 问题要新颖,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 在“惯性”的教学中, 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 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 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改进实验方法, 探寻新的途径, 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实验, 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 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 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 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 创新意识增强。

2. 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物理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获得实验数据后, 通过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 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但若把握不当, 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关键在于实验后,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 进一步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 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 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 为急于得出结论, 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 使这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 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 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 创设问题讨论情境, 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综合教法特点, 创造性地组织教材, 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 诱发学生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表现手段下一篇:药学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