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段(共12篇)
表现手段 篇1
近年来, 随着电视表现手段的不断丰富, 很多新闻节目也一改严肃刻板的播报方式, 掺入了大量的娱乐化元素, 从而诞生了一批以幽默谐谑风格展现市井百态的民生新闻节目, 如齐鲁台的《拉呱》、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快报》、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故事天下》等。这些节目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多种表现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元素, 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 把新闻做得形式新颖, 让观众喜闻乐见。
笔者曾长期关注黑龙江电视台《故事天下》节目, 仅以此节目为标本, 剖析近年来电视新闻表现手段的创新。
在PS大行其道的今天, 给电视作品做PS创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新闻事件的事实部分为原始蓝本, 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 移植影视资料、添加声音效果、再配合精当的解说, 把新闻包装成视角独特、妙趣横生、色彩丰富的“精装”电视作品, 这就是电视新闻的PS技术。它的目的是, 让新闻在完成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后, 还能进一步地传递情绪和情感。
具体来说, 在三种情况下, 可以用移植影视资料的手段来编辑新闻。
第一种, 有好故事却没有现场画面的时候, 可以用影视资料填补。
大家都有相同的经验:听说了一个好玩的故事, 却没有拍到精彩的画面, 讲述的时候只能用所谓的“空画面”, 这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 因为您只能让观众“听”到故事, 而不是“看”到故事。如果碰巧你看过的一部电影里有类似的情节, 那就好办了。《故事天下》中有这样一条片子, 讲的是一个小伙子经常到一家蛋糕店买点心, 一个女店员和他多聊了几句, 他就武断地认为这姑娘喜欢他, 于是, 天天来找这个姑娘, 用各种手段纠缠人家, 最后捧着一束花躺在蛋糕店门前不起来了。其实, 这时候, 姑娘为了躲开他, 早就辞职不干了。记者拍摄到的画面非常有限, 只有这个小伙子躺在蛋糕店门口的镜头、过路人围观的镜头和一些同期声。为了把这个故事讲得精彩, 编辑借用了电影《有话好好说》里的大量镜头, 比如, 说到小伙子曾经在店门口围追堵截的情节, 用的是电影主人公雇人在女朋友家楼下喊话和在楼道里堵截女朋友的画面;说到女店员不堪骚扰, 辞职离去, 用的是女主角打扮整齐, 从男主角面前拂袖而去的镜头。经过这样的包装, 整个片子看起来画面丰富, 情节生动, 观众不仅“听”到了故事, 而且完整地“看”到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种, 用影视资料丰富新闻的色彩。
当新闻故事本身很精彩, 现场画面也很充分的时候, 你也可以用一段影视资料来锦上添花。比如, 可以用影视资料引出要讲的故事。《故事天下》中有这样一条新闻, 说一个醉汉深夜躺在公交车前面不起来, 一条街的交通都堵塞了。主持人说:说下面一个故事之前, 先请您看一段相声。然后播出的是侯宝林先生的经典相声《醉酒》的动画版片段。主持人接着说:刚才您看到的是卡通版相声《醉酒》, 下面咱们看看真人版的短剧《醉酒》。然后再播发真正的新闻。在这里, 影视资料其实相当于导语的一部分, 我把它叫做“表演导语”。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大哥丢了电动车, 他拿着电动车遥控器在街上不停地摁, 终于听到了电动车报警的声音, 从而找到了小偷。这条新闻的表演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主持人:……豆子先生对抓贼就很有经验。
VCR:喜剧短片《憨豆先生》片段。 (憨豆丢了照相机, 忘了小偷的模样, 只记住小偷挨打时的声音。警察让憨豆去辨认嫌犯, 憨豆把每个嫌疑人上身都扣上篮子, 用铅笔捅他们, 根据声音找出了小偷。)
主持人:山东的汪大哥也会听声捉贼, 他凭着灵敏的耳朵捉到了两个偷电动车的贼。
还有一种增加色彩的办法是把影视资料插进片子中, 形成“有意的误会”。有一条片子说的是广西举办有地方特色的运动会, 最吸引人的就是斗牛、斗狗的比赛。在创作这条新闻的时候, 编辑在描述了斗狗比赛的种种精彩之处以后, 突然斜刺里生出一笔, “这么好玩的比赛, 还吸引了外国友人的关注。”然后把《憨豆先生》中憨豆参加斗狗比赛的情节加进去。这样做的目的, 纯粹就是为了博观众一笑, 谁也不会追究解说的真实性。
第三种, 发挥想象力, 用影视资料补充故事情节。
有些新闻, 当记者拍摄的时候已经是故事的结局了。要把故事讲得生动, 就要发挥想象力, 想象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之前的故事情节, 这些想象的内容可以用影视资料来展现。比如有一条新闻说的是, 一个司机疲劳驾驶, 居然把车停在马路中间睡着了。记者只拍到了警察把司机叫醒的画面, 在后期编辑时, 编辑想象了司机开车时的状态:“这一路上, 他迷迷糊糊, 别人可是胆战心惊啊。”用的画面还是《憨豆先生》———憨豆因为前一天失眠, 在公园坐过山车的时候昏昏欲睡, 过山车上的其他人则发出阵阵惊呼。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条新闻说的是一只猴子闯进某单位的会议室, 窜上跳下, 胡作非为。画面只有猴子在会议室蹦来跳去的镜头。处理这条新闻时, 编辑把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片段嫁接过来, 把小猴子想象成要效法老祖宗齐天大圣的的有志青年, 把他的种种心态借助动画片里齐天大圣之口说出来。片子的最后, 森林公安局的警察来捉这只猴子, 衔接这个情节的动画片画面是, 玉皇大帝拍着桌子嚷:捉拿妖猴!发挥想象力做新闻的目的是让新闻更好看, 它不保证细节的真实, 只追求逻辑的真实。
总之, 为了让电视好看, 没有什么是一定被禁止的, 有无穷无尽的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创新就是反常, 反常才能让观众的大脑受到刺激, 如果每一条新闻都能有一个创新的亮点, 观众就会一直在兴奋的状态下看电视, 节目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表现手段 篇2
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课时】第二课时
【课题】《对色彩基础知识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明暗、冷暖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
2.运用色彩基础知识,尝试进行风景,景物色彩画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增加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
色彩理论相关知识
【学习难点】
作画的基本步骤,如何配色,用色。【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一. 引入新课
向学生提问都大自然中都知道哪些色彩,个色彩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天空中彩虹由什么颜色组成?
二. 进行色彩知识讲述()
1.色彩三原色:红 黄 蓝
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不可调和
色彩三不色:绿 紫 橙
2.色彩三要素()
色相:色彩相貌。色相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有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才有世界的五彩缤纷。红 橙 黄 绿 蓝 紫是最基本的色相,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二十四色。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仅限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如:同一色相加白色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蓝,浅蓝,白,黑,灰,白。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色相感越 明确,其纯度也越高。红色纯度最高,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
3色彩中影响色彩的几个因素()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
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色 有色的影响
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要对色彩有 初步认识,通过欣赏学习幻灯片课件中相关图片,将其应运到实际生活
课题:构图
课型:讲授
教学年级:初中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构图形式、方法
教学准备:范画、教案
教学过程:
1、出示范画,导入新课
2、新课内容,重点板书
3、范画鼓舞,引导学生正确作画
4、课外兴趣测试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认识构图
2、引导学生学习构图规律与方法
3、使学生掌握构图技巧
4、使学生懂得分析、欣赏、运用构图 构图
一、概念
1、定义: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构图概念其内涵丰富,它包 括:
2、内涵:
(1)艺术形象在空间位置的确定
(2)艺术形象在空间大小的确定
(3)艺术形象自身各部分之间、主体形象与陪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4)艺术形象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5)艺术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力感
(6)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和产生的美感。
二、常见构图形式
1、水平式(安定有力感)
2、垂直式(严肃端庄)
3、S形(优雅有变化)
4、三角形(正三角较空,锐角刺激)
5、长方形(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
6、圆形(饱和有张力)
7、辐射(有纵深感)
8、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
9、渐次式(有韵律感)
10、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三、构图原则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1、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
黄金构图法:“品”字形和三七律。
2、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1)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 细。(2)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3)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
3、关于视点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的作用是把 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应是画面的主题所在,但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根据主体的需要,可以放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任何一点上,不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延伸线都要向这个点集中。
四、构图 【中国构图】
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在绘画中,所谓章法、布局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
例如三远、疏密聚散、勾股构图等等,具体都是因题因人而异。
表现手段 篇3
关键词:舞蹈创作 音乐表现 艺术手段
一、音舞结合的必然性
在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形式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并紧密联系的。作为两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舞蹈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交融与拓展。舞蹈艺术里,由音乐伴随着肢体语言的尽情表达,展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综合魅力。它们共同作用,并融洽结合,使舞蹈表演有声有色。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与舞蹈相似相生的特性,使得音舞结合成为了必然。
音乐和舞蹈结合的必然性有诸多成因,其主要因素是由于音乐和舞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音乐因不受视觉形象的限制而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舞蹈因借助形体动作而更便于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由于舞蹈动作本身就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性,可以使音乐的情感内容表现得更加具体,因而更具感染力。
舞蹈创作中,需要拥有一个固定的节奏单元。节奏是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创作通过对节奏的编排,协调各个表演者的动作,舞蹈形态用以达成创作时的目的。对于一个成功的舞蹈来说,应该能够达到协调多人内心节奏,按照创作要求来规范舞蹈表演进度,从而避免了没有核心节奏所带来的混乱场面。独舞舞者也必须根据舞蹈创作者的设计,既加入自身的理解,也要合理的发挥人物的内心情绪,使音、舞完美结合。
舞蹈创作则通过运用音乐来实现综合艺术作品的完成。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是在音乐律动配合下,来深刻细致地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舞蹈创作需要根据音乐的配合,来烘托舞蹈氛围,刻画人物内心情绪。因此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交融并举的,要认知到音舞结合的必要性,深入了解两者结合的意义与作用,才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二、音乐对舞蹈作品的作用
(一)音乐渲染舞蹈气氛
音乐的风格与主题是舞蹈渲染气氛的主要途径。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韵律则是音乐的形体,二者之间的结合将会给人们在舞蹈的世界中带来整体的美感和韵律的享受。观舞者正是根据舞蹈附乐的韵律来走进舞蹈者的内心世界。表演人员的动作都是根据音乐的节奏展开,肢体语言通过与声音的交汇传达,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营造了编舞者所想要创造的舞蹈氛围。
(二)音乐组成舞蹈结构
在音乐方面,组成乐章的各个部分对于结构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同的音乐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舞蹈的结构相对来说也非常稳定。因而在这一个特性上的共同点使得音乐和舞蹈具有了融合的可能。在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将舞蹈的结构构筑在音乐的结构范围内,利用音乐结构的合理来规范舞蹈动作,使得舞者能够根据节奏准确而有序的将动作与形体达到相应的要求。不仅如此,合理的音乐结构还能将舞蹈的风格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利用不同乐器组成的结构体衬托舞蹈进行,可以反映出编舞者对于结构的创作意识。
(三)调性影响舞蹈创作
调性是决定舞蹈与音乐风格最明显特点。舞蹈和音乐都是以调性的变化来突出风格的变化。在舞蹈中,音乐变化往往伴随着舞蹈的变化,其调性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改变了舞蹈语言风格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都需要依靠音乐调性转换来推动和发展,音乐调性所带来的变化直接连接了舞蹈的进程。音乐调性与舞蹈创作相结合,更加能够使编舞者的创作意图准确的表达出来。
(四) 音乐决定舞蹈风格
音乐与舞蹈是相生相伴融为一体,烘托气氛又增强艺术感染力,最终决定出舞蹈的艺术风格。在舞蹈创作中,音乐和舞蹈紧密配合,音乐中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借用节奏、韵律、调性的相关特征,创造出属于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中要想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要理解并充分利用富于变化的音乐,舞蹈的动态感才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使舞蹈音乐这样一种特有的艺术表演规律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使编舞者的艺术风格得到突显。
(五) 旋律体现舞蹈情绪
舞蹈也具有独特的情绪与思想,在三三拍的音乐中,舞蹈表现出的多是轻柔与漫步,而四四拍节的音乐显得相应的激烈和振奋。利用各个节奏的不同来掌控舞蹈的情绪,这是每个编舞,每个舞蹈创作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素质。好的作品一定需要相应的音乐旋律来配合物资,并利用旋律丰富舞蹈的内涵,创造舞蹈的灵魂,让音乐和舞蹈共同走进观众的心灵深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舞蹈者来说,相宜旋律的音乐除了丰富舞蹈本身外,也给舞蹈者带来了发挥的余地,让他们得以根据旋律的渲染下尽情释放,展示出他们心中对于舞蹈人物内心的理解。
三、舞蹈创作中音乐舞蹈表现手段相互渗透升华
音乐在舞蹈中起到了诸多作用,在旋律中渗透着节奏、在调式中影响着旋律、在节奏中决定着节拍、在音色中又演奏着旋律。没有哪个表现手段可以无条件的独立存在。我们仅仅讨论了一些关于舞蹈创作中,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实际表现手法还应包括速度、力度、演奏法等等其他表现手段。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基本表现手段中,最突出的某一种或几种表现手段,来表现舞蹈作品中最鲜明、最富有特色的舞蹈形象。将音乐的细节与舞蹈的细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音乐与舞蹈都属于艺术,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特质。在舞蹈作用中,音乐各表现手段,都对舞蹈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舞蹈与音乐一样都具有擅长抒情的特征,音乐不影响舞蹈本身的发挥,相反它还能够有效地帮助舞蹈表现其情感。舞蹈创作过程中,在音乐的配合下,能够深刻展示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正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特质,触动心弦,吸引人们的注意,音乐可以在舞蹈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论表现的自由与自由的表现 篇4
关键词:表现,自由,反思
对表现的自由与自由的表现之探索, 可说是对我国艺术界进一步认识世界艺术与对自身反思中, 极为重要的一课, 这与我们历史性形成艺术界统一审美框架有关。
首先在表现的自由上, 我国当今的艺术家是幸运的, 只要历史不再给我民族开恶意的玩笑, 反复后退到行政命令指挥艺术的荒唐年月, 那就应不会再现。真正的问题倒是, 我们艺术家自我内在意识对此的认识。可能有些会认为改革开放业已三十多年, 很多画家早与国外展开了密切交流, 艺术界与世界艺术界也已基本“接轨”, 这已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其实这仅仅是表象而已, 艺术是人类灵性中最深层次的感悟, 长期被形成的意识观念, 会不自主地被固化入潜意识中, 如果对此沒有认真的认识与追索反思, 忽略其顽強性, 那不要说三十多年, 就是再过几代人也难得到真正的解放。另外艺术是决不存在所谓“接轨”的,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人, 艺术必有其深沉的民族性烙印, 所以应是艺术无国界地借鉴、吸收、融会、升华, 真正达到“百花齐放”于人类艺术聖殿, 各自为此做出贡献之崇高境界。
表现的自由, 首先是艺术家是否能拥有各式各样的表现, 不论是方式、流派、风格与造型观上的应用与表达的自由, 这不单指艺术家生存的所在时代环境, 也指艺术家本人的造艺修养所达境界之许可与否。要达到这样的高度, 就得在艺术绘画外, 还得有对音乐与文学的修养, 这将拓展表现的自由度, 而在哲学与历史上, 往往使艺术家对人类心灵中的爱, 有更深的认知与感悟。马蒂斯为此就指出要使作品显得丰富, 具有令人震颤的力量和光辉灿烂的美, 就必需要有伟大的爱, 需要一种能激起并保持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爱, 一种能激起并保持对伴随一件美术品诞生的强烈热情和分析性的深刻的爱。他最后问道, 难道爱不是一切创造的本源吗?这段话相当广义, 归纳于艺术上, 则深刻揭示出感人艺术品的真实力量内涵所在。其次是艺术家本人在认识观上, 对创作自由的领悟深度与发挥广度, 能否真正摆脱观念上的缚束, 才会在艺术表现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否则即便时代引导走出了缚束的牢笼, 但仍是不习惯直立, 更免谈昂首行进了。回看历史上各时代涌现出杰出的艺术大师, 无不得到这两者的结合, 在这基础上其作品才会具长存于世的魅力。
自由的表现, 呈现在艺术家创作中的精神状态, 艺术上的自我肯定与能抓住事物本质的信心, 将促进物我交融的体验呈现, 艺术家对所表现的对象, 达到经由表象进入本质的感悟, 就可能抓住对象真实的全方位构成元素, 再经由艺术家长期积累的各方修养因素, 会在创作中出现“顿悟”, 灵光一现地涌现出不论随意挥洒, 或刻意堆砌, 在充满自信甚至得意的主宰物我的精神状态中, 把感悟中提炼出的对象真实, 不论光与色定格在画布上, 克罗齐、苏珊·朗格、荣格等这些理论家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类心灵的本能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内心获得最大自由的表现, 其中混杂着严格的理性分析, 又有非理性的疯狂, 这都绝对是个人的, 也是艺术家把自我生命力与感受, 灌注入了艺术品创作中。这正是现代表现主义的灵魂。
实际上, 天地万物无情, 一切沿着苍天无垠的宇宙规律冷酷地运行, 是人类这一特异物种, 才如此痴狂地赋与其声光形色, 直至感情寄托, 也就是我们能享有“自由的表现”之凭仗。这也就是万物虽有情, 但在人类这种强烈情感衬托对比之下, 就消失于无形之中了。在此, 实在应该引用萨特在《为何写作》中的一段话语:“当我被一片景色所迷住时, 我清楚地知道创造这片景色的并不是我;但是我也知道, 如果没有我, 在我眼前建立起来的树、叶、土、草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就会荡然无存”。这是一段充满哲理的话, 作为画家更应仔细品尝其中直指的“各种关系”, 这正是绘画艺术中的核心构成之一。有此感知, 才不会被景物形态所迷惑, 使自我成为物我交融中的主宰, 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潜质才得以树立, 即在任何要表现的对象前不再畏惧, 就不会被所要表现的对象形形色色表征所征服, 被奴役成照搬照现的画匠, 从而创造出照亮人类心灵的伟大作品于世。但社会中画匠又绝对是广大民众所需, 在分工上绝不可有贬义, 事实上, 哪能有那么多艺术大师, 我在另一论述中就对服务于广大民众需求的农民工艺术大军充满敬意, 在此不多赘。
矛盾的是, 每个只要有志于艺术, 即使刚达到画家的基本素质者, 内心又必需有那么点自认是必成大师之材, 必需对自我作品有那么点自恋自赏, 实际上个人内心的这种骄傲, 是一个艺术家成长中, 太重要的元素。历史证实, 如果这么点自傲与自尊, 不论是被外界或内在所压制或摧毁, 那个时代是无大师可言的了。有修养的艺术家, 会自觉转变这种元素成为外在的推动力, 促使画家更谦虚与努力去观察、借鉴、融会, 更严厉的自我批判, 力图使自己的创作更完美。艺术上的这种追求, 会不自觉走向对真善美本源的追溯, 指向灵魂的深处与宇宙的起源。所以, 艺术家往往是孤独的, 痛苦的, 也往往是超前于社会而得不到认同的, 其本身往往不论自觉或不自觉, 均卷入到美与丑、善与恶的角力中去了, 也就是为何具人类良心的艺术家, 总是位于历代暴政下被牺牲的前列。如捷克艺术家阿尔丰斯·慕夏, 他大量的优美女性装饰性造型, 扬名于四十年代的欧美, 他认为一切创作出自内心, “艺术的存在只是为了传递精神上的讯息, 仅此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在1939年德国入侵捷克后就被首批逮捕, 仅数月, 就灭顶于盖世太保的审讯中。艺术见证于时代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艺术创作中, 每个人对美的感悟不同, 这就为何出现面对同样景物, 却能有千万不同的创作表现, 甚至个人不同情绪阶段, 对同一景物也出现不同的表现, 艺术的永恆生命力也在于此。也正因如此, 艺术家在认识与珍惜自我的表现自由的同时, 也必需尊重所被表现的对象中所蕴藏的天性表达自由, 单纯主观发泄自我感情于创作, 忽略耐心观察与品味对象表里散发出的微细特征, 就不可能成为物我交融间的真正主宰, 会在作品中隐藏着那么一种千篇一律的偏执。试看艺术大师们, 常常对着同一个景物对象, 怀着真诚的崇敬, 一次次充满激情地挥动画笔, 创出了一幅幅神采各异的伟大作品。不论是凡高的向日葵或塞尚的风景与静物, 正是他们既尊重自我, 又尊重对象所获得宇宙万物之“神”的嘉奖, 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表现手段 篇5
1)从网页构成的元素看,网页信息的表达需要通过大量的图片素材体现。图片素材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门为网页主题内容准备的相关图像素材,如扫描印刷品或照片所得的数字图像,使用数码相机所拍的景色或实物等;二是从互联网上获取的合法图片素材。采用美学的绘画的理论和技术经图像处理软件对这些图片素材进行处理,使本来关联性不是很强的图像可以和谐地搭配,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信息的内容主题,或作为页面美化的点缀。
2)色彩构成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个以上的色彩关系,精确到位的色彩组合,良好的色彩搭配是色彩构成的主要内容。
人们对色彩历来非常敏感,而且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例如,红色是火的颜色,热情、奔放,可以象征生命;黄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显得华丽、高贵、明快;绿色是大自然草木的颜色,意味着纯自然和生长,象征安宁和平与安全;紫色是高贵的象征,有庄重感;白色能给人以纯洁的感觉,表示和平与圣洁;不同的颜色搭配,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比如,绿色和金黄、灰白搭配,可以产生优雅、舒适的气氛;蓝色和白色混合,能体现柔顺、淡雅、浪漫的气氛;红色和黄色、金色的搭配能渲染喜庆的气氛。
根据网页的设计任务和信息特点,通过色彩构成的运用,选择不同的色彩搭配,使整个页面在视觉上构成一体,达到和谐悦目的视觉效果,从而唤起人们的心灵感知,调动阅读者的情绪,达到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相结合。
3)平面构成又叫“版面构成”,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也是网页版面设计强而有力有技术手段。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和韵律等等的同时,又要求讲究构图和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传达规律,视觉形象的建立和归纳,栅格的划分和组织,各种视觉元素之间的构成规律与规律的突破,最终运用构成的原理创作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发展变化的平面构图。
随着人们对平面构成的深入研究,己经把平面构成归纳成对版面上的“点”、“线”、“面”现象的研究:运用点的构图规则可以体现局部细节、集中视线、突出主体的视觉效果;线的构图规则可以体现平面分隔、类型划分,产生规则、平稳的视觉效果;面的构图规则可以体现多层次感、形成纵深感、具有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任何设计是一个感性思考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复杂过程。网页设计中融入美学平面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打破了传统二维静态空间的限制,开创了平面设计在信息时代新的发展领域。
5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问题
美学不依赖于计算机知识,更不是抽象的概念。这门以美术设计为基础的学科,充分运用绘画、色彩搭配和版面设计等具体的艺术手段,以达到自然美感的最终目的111.没有经过美学基础学习或训练,一般人的美学观念是很朴素的,在网页设计的过程中,对美学方法和观点的运用也多是下意识的。网页设计即费时又费力,且很难达到美化的效果。许多计算机技术人员,随着网页设计的深入,常常感叹自己的美学基础相对薄弱;而学美术设计专业的人员一旦掌握了计算机网页制作技术后,美轮美奂、个性张扬的网页作品却层出不穷。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与设计方法,是把网页做到内容、功能和形式三个方面统一的基本保证。所以,对于非美学艺术相关专业的广大网页设计人员来说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成了网页设计灵活运用美学设计手段的关键。
以下提出三个观点,希望能够和广大网页设计的教学者及从业人员共同探讨。
1)提高美学方法论的认识。网络信息时代,己经从“如何制作网页”发展到“如何设计美的网页”,美学中的平面设计等理论及方法是网页设计的最有效手段。
2)改变当前的教学方法。当前网页设计的教学方法只是注重计算机制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美学的知识教学和运用。应尽可能做到在网页设计教材和指导书当中添加美学基础内容,并在教学上安排适当的美学教学训练内容。
3)加强两门学科结合的研究。两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应该更多地合作,使网页制作技术和平面设计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6结束语
表现手段 篇6
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在高一经济生活(上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对它的必要性和含义、目标都容易理解,但就是在如何区分国家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这个问题上,感到比较难。特别是在区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上觉得更难。为此本文特做以下分析,以帮助学生区分三种手段。
三者有着严格意义的区别:
一 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二 内容不同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五年规划、年度规划等。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如国债的发行,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调整)、货币政策(如货币发行量的调整)、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利率的调整,存贷款政策的调整等)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如通过对某些商品价格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汇率政策、税收政策(如税目及税率的调整)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三 任务不同
经济手段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则主要是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四 调控范围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比如,在生产领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投资结构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产品要用行政加以干预;在社会分配领域要侧重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在交换领域,政府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人们遵守市场规则,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在消费领域则着重调节社会消费基金总额,如工资总额,社会集团购买力等,防止消费基金增长过快。
五 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滞后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不同经济杠杆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一般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主体,而是通过物质利益诱导的方式间接地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因此,其调节一般是间接调节。正是由于这样,经济调节效果不能很快体现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例如,我国对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征收利息说,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鼓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其结果不可能在这一政策公布之日起就显现出来。
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A、 强制性。由于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调节意图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指示、命令、规定一经发布,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就必须执行,不能自由选择。B 、直接性。运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这不象经济手段要通过一系列经济机制才能作用于调节对象。C、 快速性。由于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因此,它可以比较快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效果。在严重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非常时期,间接的经济手段难以产生快速强烈的效应,此时动用严厉的行政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第六,执行的主体不同。执行经济手段的主体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手段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行政机关则是执行行政手段的唯一机关。
六 地位不同
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七 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国家通过指定和实施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制约和引导,可以对经济发展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行政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国家统一意志和行为。其次,当市场经济运行出现意外情况时,国家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经济问题,以减少经济动荡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八 发展趋势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不断得到强化,而行政手段则逐步趋向缩减(但不会最终消失)。
我们从上面的这些不同当中可以看出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显著差别于:经济手段一般是间接调节,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行政手段一般是直接调节,并具有强制性。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而且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里都涉及到了价格问题,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价格的调整是为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则是经济手段,如提高粮价、降低农药、化肥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水价以促使人们节约用水等;如材料侧指调整价格要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则是行政手段,如公共交通、通讯、电价、水价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确定,则属于行政手段。
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习题中设定的情景,以电价为例,若材料中说电的价格调整必须要经国家在关部门核准确定体现的就是行政手段,若材料中说国家提高了用电高峰期的电价以应對电力紧张则体现的是经济手段。
表现手段 篇7
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干预手段来应对污染。这使国家干预成为当今的一大热门话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在3 月15 日,法国政府宣布,针对雾霾天气,巴黎将实施机动车尾号单双号限行措施,从而控制大气污染。与此同时,巴黎政府鼓励乘坐公交出行,推行公共交通免费政策。
在中国,同样是面对大气污染问题,南京环保部门的“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提出,一方面,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另一方面,建筑工地严禁土方施工。
公共交通工具的免费政策是一种引导性机制,它并不直接规定公民的行为模式,而是利用利益吸引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这是经济手段的现实体现。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则不同,它是国家利用强制力,规定公民必须遵守规则,从而达到其目的,这是行政手段的实际运用。通过比较巴黎、南京两地政府同样面对雾霾天气而采取的不同举措,我们发现,巴黎政府所采取的是包括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综合性治理措施,而南京市政府则采取单一的行政手段。那么,在国家干预的过程中,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是否又应该有所侧重和取舍呢?笔者认为,国家干预经济应当尽可能地运用非权力手段,以柔性的宏观调控为主,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经济法语境下“国家干预”的内涵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李昌麒教授认为:“相对最能概括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全部作用的词语当属干预一词,因为只有‘干预’一词才能涵盖调节、协调、调控、调制、管理以及纵横统一等全部内容。”[1]“干预”一词精辟囊括了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的手段,国家干预经济可以是宏观和微观、指令性和指导性、刚性和柔性、公权和私权等多种形式。广义上的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律都是国家干预社会关系的手段。国家干预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就干预主体讲,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干预、国家行政机关的干预、国家司法机关的干预以及国家授权“第三部门”所进行的干预。国家干预,主要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的干预,其干预的范围又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1]。
国家干预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杠杆和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对国民经济各领域进行调整和规制的一种行为,是指政府将“有形之手”伸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表现为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直接管理)[2]。
首先,经济干预(宏观调控),是指采取经济手段,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尽可能地纳入法制程序,如运用税率、价格、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经济手段也分为刚性经济干预和柔性经济干预。
第一,刚性经济干预,是指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设定税率、价格、利率,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效率高,见效快,但因为政府可能会对市场做出错误的判断,因而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民主的强化又必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所以,由于行政色彩过于浓烈,刚性经济干预并不是国家干预的最好选择。
第二,柔性经济干预,是指国家为促使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既定的目标而实施的,具有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调整方法。柔性经济干预并不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但采取利益诱导的方式使其接受,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广泛应用于调节经济活动中的行政指导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方法。
其次,行政干预(直接管理),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滞后性,为保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国家有必要采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动用公权力管理经济,以有效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如通过命令、禁止、撤销、免除、确认、许可等强制性行政方法干预经济生活。这种调整一般针对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市场主体。这种干预手段是要求相对人必须服从的,属于强制性调整。
三、经济干预与行政干预的区别
经济干预与行政干预被不少人相混淆,因为“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3]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大部分的法律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如计划、财政、税收、银行、海关等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经济法的执法机关,在调节国民经济的活动中《中国人民银行法》《审计法》《预算法》等,以经济法和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态出现:具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双重属性,一些学者称之为经济行政法或行政经济法。实际上,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在法律依据上,这两者所依据的法律部门不同,这也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法理学思想认为,划分不同法律部门的标准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所以,不同部门法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其调整社会关系的角度也是不同的。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的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它从经济的角度反映了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目的是兼顾大局,平衡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行政法是行政权力本位的法,行政权力的设置与制约是行政法的核心,主要凭借上下隶属的行政体系,利用命令、服从的机制进行调整,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经济建设。
尽管经济干预中也存在带有强制力的刚性经济干预,表面上与“行政干预”有着类似之处,即都要求市场服从国家的指令,但是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第一,两者的本质不同。刚性经济干预本质上还是经济干预,它是通过操纵经济杠杆来调控市场的;而行政干预则是对市场主体的直接操作。第二,对象范围不同。刚性经济干预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它是针对抽象市场主体而言的,例如调整税率,影响所有的市场主体;而行政干预则是针对具体的个别的市场主体。第三,效率不同。刚性经济干预具有间接性,它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见效较缓;而行政干预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第四,风险不同。刚性经济干预是在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具备较强的科学性;行政干预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来实施的,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经济干预的行为除了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市场进行规制时采取直接的权力手段外,大量地采用非权力手段,如指导、预测、规划、鼓励、契约等。而行政干预的实施主要是单一地使用强制手段,即根据行政法规的各种权力手段,如命令、禁止、许可、强制执行、处罚等。
最后,在操作方法上,经济干预对市场的调控是通过操作经济杠杆来实现的,而行政干预是依靠纯粹的国家强制力直接实现的。
四、经济干预与行政干预的利弊比较
在理清了这一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两者的利弊进行分析和比较了。我们还是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以调控经济,从而达到治理雾霾的效果,这样的行为无可非议。但是,其所采用的手段却值得我们探讨。巴黎政府设置“公交系统免费”的政策,实际是通过利益诱导的方式,引导民众选择以公交代替私家车的做法,从而实现对经济的操纵。经济手段与调整结果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和谐的因果关系,没有破坏市场秩序,充分尊重了市场规律。但是,“公交系统免费”的政策虽然尊重了市场,却因为其调控机制的缓慢性而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收到成效。
“单双号限行”政策则是直接管理的行政手段,是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市场经济进行行政干预。这种手段在本案例中,中国政府与巴黎政府都予以了采纳。它的好处是效率高、可控性强,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侵犯了市场主体的自由,因而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经济法领域,行政干预固然必不可少,但决不能以此作为出发点,指导、调节整个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否则会违背经济规律、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在旧体制下,我们国家过分强调国家意志,忽视了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地位及物质利益,致使行政权力高度膨胀,而私主体则成为行政的附庸。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需要深刻吸取历史的教训,千万不要重蹈覆辙[4]。
综上所述,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各有利弊。优点是,前者侧重于保护市场机制,后者侧重于提高管理效率;缺点在于,前者见效缓慢,旷日持久,而后者则有可能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基于中国现有国情下的选择
我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直到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开始逐步确立。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家正在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基于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笔者认为,国家干预经济应以经济手段为主导方法,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杠杆和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对国民经济各领域进行调整和规制的一种行为,经济政策杠杆和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在国家干预中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中国经济正飞速发展,效率固然重要,所以不得不使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但是,相比之下,经济手段却能通过调节经济杠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兼具科学性和安全性。在我国目前这种市场机制刚刚起步的阶段,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市场机制,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昌麒.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薛妮.经济法调整方法研究[J].知识经济,2012,(21).
[3][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18.
表现手段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视觉日记
“视觉日记”, 顾名思义就是以绘画的形式, 通过利用绘画工具和个性鲜明的色彩以及材料、线条的不同, 将所见、所闻、所感呈现在画纸上, 并附上说明信息, 如姓名、日期、绘画说明等内容的日记。换句话说, 学生想用文字描述的日记内容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童真而又充满稚气的画面和语言就是孩子们的“视觉日记”。“视觉日记”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 从而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舞台和心灵寄托的港湾。
一、触摸创造, 点击天性
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它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天性的表现。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儿童的创造力是不可忽视的, 在美术教学中, 需要把儿童最本真的、最个性的潜在内容给挖掘出来, 这就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表现的平台, 而搭建这种平台的一方应该是儿童本身, 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所以, 笔者认为“视觉日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首先要跟孩子讲解“视觉日记”的概念, 明确“视觉日记”的格式:要求孩子们准备好一个速写本, 打好格子, 写上“××年××月××日星期××天气××”, 并附上绘制说明, 同时鼓励学生想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在题目中, 我发现孩子们想表达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 他们会有“我梦中的机械兽”“公园里的美德”“会跑的汉堡”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教师提出“视觉日记”的要求后, 也要经常观察和鼓励孩子们, 及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欣赏并接受他们大胆勾勒的绘画。“视觉日记”让孩子那颗童心有了一个施展的舞台, 也架起了孩子与他人沟通的桥梁。
二、聆听生活, 捕捉题材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视觉日记”强调的是观察、是体验, 更强调一种聆听的生活。孩子们每天都在体验身边的生活, 可能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聆听, 去寻觅生活中的点滴, 积累生活素材, 让“写”出来的美术作品拥有生活的气息和童真的活力。教师要有目的地带领学生感受自然, 姹紫嫣红的春天, 满目苍翠的夏天, 红叶似火的秋天, 白雪皑皑的冬天, 这丰富多彩的季节不就是我们要描绘的生活吗?这些只要我们去留意、去观察, 从身边的事物中以小见大, 都可以成为“视觉日记”的题材, 这也就解决了画什么的问题。当然, “视觉日记”也承载着作者表现想法和感受的作用。
最后还要用“视觉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的记录, 一次次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中, 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思维能力日趋成熟。
三、妙思绘语, 创意补白
很多人只是把美术理解为单纯的绘画, 其实美术更多的是思维的培养, 学生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翱翔。儿童的想象更多的是没有思路、天马行空的, 当然, 只有合理的想象才能有助于作品的与众不同。所谓合理的想象, 是一种有逻辑的、有方向的思维扩散。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也许他们相对成人拥有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 而让他们把所看到的事物经过大脑的加工, 再将加工的内容用不同的工具、技法表现出来确实是不容易的。所以, 学生的想象要么是空想, 要么是空白, 没有想法。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 来填补思维的空白,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个巨人的椅子, 学生从“巨人”这个词语出发, 先说巨人的特点:有的说身体巨大, 有的说吃得多, 有的说非常高。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去设计椅子, 最后大家设计的各不相同, 有的椅子巨大, 有的设计可以给巨人吃饭的椅子, 也有同学将椅子腿设计的特别长……我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设计理念作为创作说明写下来。
四、方法迁移, 积叶成书
学生虽然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但思维表现必须有相应的实践为依托, 所以在刚开始学生无数的想法画不出来, 或者画不好, 出现形体扭曲、色调不协等问题, 教师就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经常给孩子看些优秀的作品, 分析总结画面的构图, 色彩的搭配, 绘画元素、美术语言的应用。在学习大师米罗的作品时, 让学生用线条构图, 用创意填充图形,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表现能力。
比阿斯说过:“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 但一旦开始, 就要坚持到底。”对于“视觉日记”也是一样, 贵在坚持, 当学生喜爱上它, 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学生不会把它当成作业去应付, 更不会觉得多余。
五、总结
“视觉日记”就是每个孩子心中的舞台, 心灵之花在这里绽放, 对世界的认识在这里起航, 对人生的聆听在这里播放。“视觉日记”是一种坚持, 更是一种习惯, 它带领孩子用绘画的语言去表达心灵, 给孩子一份快乐, 以小见大, 去记录那些每天发生的平凡琐事, 它让单纯的绘画更具有表达性, 它让单调的文字更具有直观性。“视觉日记”更多的是在自由的舞台上, 展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 让孩子的观察、思维、表现能力得到提升。“视觉日记”的尝试对教师来说, 更多的是一份收获, 对孩子内心的理解, 对孩子成长的记录, 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尤红英.我手写我口, 绘画心灵——绘画日记[J].素质教育, 2011 (07) .
表现手段 篇9
一、非理性的色彩表达
德国美学家利普斯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美的本能,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这种本能能够把现实物象中的纯粹的美抽离出来。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产生快感是由于主体感情的灌注[1]。美学家沃林格则在利普斯的基础上将其理论做进一步发展,他认为主观情感高于客观观察,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将主观对客观的看法进行物化。虽然色彩本身不具有任何的情感和意义,但是由于每一位艺术家的经历与个性不同,所运用的色彩便会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感受与主观情感。德国表现主义的色彩不再是为了表现形体空间感,再现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它和形体在整个作品中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有时色彩的地位更加的突出。色彩成为心灵与情感表达的窗口。以桥社画家凯尔希纳的作品为例,在1911年至1915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街景作品。这些作品人物形态颓废,色彩充满了不协调感,暗示了一次世界大战前都市生活中的重重危机,带有浓厚的直觉心理因素。在1913年创作的《柏林街景》中,他采用了富有情绪感的,带有尖锐角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没有过度关注人物造型的表达而重视精神的突出。处在画面中心的男性深蓝色的衣服与道路上的暖红色之间无论在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上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画面左边最前端的女性人物、头发被处理成红色,身上的紫色衣裙将道路背景的粉红色和深红区分开来。画面最亮的白色衣领与帽子的羽毛构成了接近菱形的形状,锐利的下脚几乎要将深紫色衣裙从中分裂开来,对比十分强烈。在凯尔希纳眼中世界是孤独和令人恐慌的,对生命的不安与犹疑也充斥了他的其他作品。在作品《市场和红塔》中,空无一人的街道到处弥漫着死一般的寂静,黑色塔楼的尖顶造型和几乎要斜刺冲出画面的动势让观者形成了一种莫名的紧张,两道橘色的如牛角般造型的路面与黑色尖塔形成相互冲突,没有任何和谐的美感可言,这让艺术家的心理冲突达到了高潮,同时背景蓝灰色的天空和浅色的云朵也制造出一种幽闭和压抑的视觉效果,让人在心理和情感上更加容易产生共鸣[1]。
二、装饰化的色彩并置
表现主义的画家都在考虑如何处理在平面上的绘画空间。他们的色彩常带有一种平面化的装饰化的效果。他们采用大面积高纯度的颜色,制造平面效果,打破纵深空间。罗特卢夫是除诺尔德以外用色最大胆的画家,他的作品《自画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这幅作品中他身着高领绿色上衣,黑边眼镜,八字胡须,背景被处理成几块抽象的颜色,仿佛紫色的帘子有一个黄色的洞口,色彩并置对比鲜明夸张,色彩之间不和谐使得两种颜色相互激荡,带有一种抽象的结构。这体现了画家鲜明的性格特征。[2]在诺尔德的《最后的晚餐》中,人物平面性的布局突出了基督的形象人物被塞在一个立体感被消解了的空间内,他们长袍的红色、面部的黄绿色像火炬一样从背景的阴影里向外闪着光芒。平面化的色彩很好地传达了他绘画中特有的宗教意味,而康定斯基则更进一步,作品中已经逐渐消解了具体的物象,走进纯粹的平面空间。总体来说,表现主义画家首先拒绝和消解作品的立体感,然后再制造平面化色彩并置的艺术效果。
三、充满联想的色彩象征
色彩能够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具象与抽象的联想,对色彩的联想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对事物的象征。象征从本质上以直觉的、意会的方式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带有观念象征意义的感性形象。从形式上讲,它抹杀了事物本身某些特性,但是却概括出一种精神含义,成为一种人生感触的表达。青骑士社们的艺术家重视色彩象征性的探索,他们对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以及儿童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画家马尔克的作品在色彩的象征性上最具特色,呈现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含义,表现出画家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肯定。这种对于精神力量的表现是通过与色彩的结合完成的。他希望用象征性的色彩效果表现大自然内在的精神力量, 而不是一味逼真的去模仿客观对象的外貌。与凯尔希纳作品中体现的激进与夸张不同,马尔克的作品带有些许的浪漫主义气质。他认为只有从现实生活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才是艺术的精神所在,艺术的目的在于融化人们的情感,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动物生命的纯洁性带给他创作的灵感,他要在色彩的交织中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来。他对于动物的描绘,忽略了造型的主题,通过色彩寻求表现意志,带有宗教信仰般的虔诚,企图在大自然骗人的幻觉之外,找到客观的和精神的现实,把绘画引向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黄母牛》没有强调对象具体的外表特征,大面积高明度的黄色居于画面中心,基本成为倾斜的四边形,带有强烈的动感,黄色本身所象征的具有太阳般力量的情感加强了对其旺盛的生命力描绘。黄色与橙色之间的细微过渡则更体现出主体物激烈的动感。揭示对象中蕴含的巨大力量[3]。而在作品《蓝色的马》中色彩基调深沉而冷静,圆滑起伏的曲线充斥整个画面。蓝色象征着永恒和真理,几匹变形的马匹如同层层涌动的云团周围带有黄色、红色、墨绿色的衬托,上方形似山峰的地方呈现一片红色,显出些许燥热,冷色调的马匹就这样被笼罩在不协调的色彩对比中间,产生了更为鲜活的视觉效果。画家在想表达出对生命本真的一种诉求的同时也使得画面带有一种深奥莫测的神秘感。
四、音乐与色彩的联觉
青骑士的画家们认为色彩中带有音乐的特色,诺尔德曾写过:“动物的苦难和惊恐的喊叫,永远跟在画家的耳边,很早就深化为色彩,在刺眼的黄色里喊叫,在深紫色的调子里夜袅的惨嚎。梦不是象音调,音调象色彩,色彩像乐曲吗?我爱色彩的音乐!……一个色彩规定着另一色彩,完全协和着情调,并且不思虑地摸索前进,顺着调色板上全部灿烂的色彩系列,在纯洁的倾倒感官和物象的快乐中……。诺尔德的作品中色彩浓厚,高纯度色常与黑色并置,对比强烈,有种光线闪烁的韵律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中音乐性的体现,通过颜色的挤压并置,产生伸缩感和强弱音,他用色彩在画面上演奏着音乐。他甚至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把自己的作品的名称定为抒情”,“即兴”、“构图”,以此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绘画不再是自然物的再现,而是通过色彩、线条的组合,产生运动与空间,从而传达艺术家的感情意识。
色彩因光产生,同时也是人类感受的结果。德国表现主义的色彩观对于传统的艺术和谐论是一种反叛,通过研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色彩对拓宽艺术的审美领域,把握西方油画语言的本质和精髓,指导具体的绘画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作出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中国当代油画,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表现主义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邵晶坤著.光和色的美感表现[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王传品.浅析西方绘画中的表现论[J].美术, 2002, 32 (9) .
表现手段 篇10
早期的表现主义画家大都追求着梵高式的自我表现风格, 并贯穿于以后的表现主义绘画运动之中。罗尔夫斯是早期表现主义画家中较年长的一位, 五十岁以前都是按照传统的技法作画, 主要画一些写实风景和受印象派影响的外光画。自他在奥斯托豪斯的收藏中看到了后印象派和梵高的作品, 他改变了画风, 他喜欢缤纷的色彩和梵高的笔触, 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及美感。诺尔德是另一位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画家, 他在色彩上有着独特的成就, 笔法也很强烈, 豪放。他是一位彻底的表现主义画家, 作品完全是自发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他曾说过“艺术家要顺从着他的本能制作作品。一切我的自由的幻想的画幅, 产生在没有任何范本和模特时也没有任何定型的表象时, 我领先避开一切思考, 一个在火热和色彩中的空泛的表象对我就足够了”。其余两位早期画家贝克尔和科林思也都在自己的世界里, 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的表达方式。
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阶段桥社的集体风格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梵高作品的反应。桥社画家都迷醉于梵高那溢透了火热情感力量的笔触和色彩中。桥社画家认为:青春艺术派过于唯美主义, 印象派过于表面化, 自然抒情风格过于文学性, 古典艺术又太讲究规矩了。受梵高, 高更和蒙克艺术的影响下, 结合非洲部落艺术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艺术, 形成了表现内心冲动的粗犷的艺术形式, 在桥社初期, 他们追求行为的自由和色彩的张力来宣泄心中被压抑的情感。桥社的发起者之一基希纳曾说过心灵意志的创造, 他认为:“通过心灵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的, 那是某种深秘的东西, 它存在于人与物, 色彩与画框的背后, 他把一切重新和生命和感性的形象联结起来, 这才是美——我所寻找的美。”在以后寻求表达内心情感作品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了太平洋群岛艺术和非洲部落艺术, 使他们的作品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在后他们把时代特征与自我表现融入作品中, 表现事物后面的幻想, 以真实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色彩心理, 精神表现力越来越强, 对于这些风格的形成, 梵高作品中的而强烈的生命热情让他们认识到画家需要内在的创作激情, 但在自由追求主观情感表达的同时, 桥社画家忽视了梵高的作品中有种理性的激情存在。桥社主要成员基希纳与梵高在生活经历上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精神比较敏感有点神经质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 两人都用相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者都是神经敏感脆弱的人, 不知基希纳创作的《非洲小板凳》和梵高创作的椅子是否传达着相同的孤独感和不安。基希纳初期的作品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 19世纪的色彩理论和歌德的《论色彩学》使他充分认识到色彩在艺术表现中的价值。在1911年迁往柏林后, 受柏林社会环境的影响, 画面开始变得冷酷, 郁闷。在倾斜动荡不安的画面中表现的是人类及其强大生命力的存在。在喧嚣的现代都市中, 基希纳感到的事孤独和空虚。在描绘柏林街道的那些作品中, 无时无刻不渗透出他那种隔阂焦虑之情。他力求在画面中达到形式与情感的统一, 来表达那种内心的冲突, 同时基希纳也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正是这种在经历上的某些相同之处, 使梵高与基希纳两者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统一起来。
赫克尔是桥社的另一位组织者, 他和基希纳在造型上都属于尖尖的哥特式造型, 但他画风景比较多。在早期, 它主要借鉴梵高的艺术手法, 在风景创作上抒情而稳健, 又不缺乏内心情感的表现。与其他几位桥社艺术家相比, 赫克尔是比较克制理性的一位。在1910年前的风景创作中追寻的是梵高的足迹, 而后其作品表现的多是悲剧性的主题。病人, 小丑, 孤寂者等饱受磨难的形象, 使他的画面充满着痛苦和不安, 粗放的线条, 沉闷的色彩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1920年后又转入了风景画的创作, 画作中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赫克尔的木刻作品也堪称大师手笔, 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 拿他一幅男人像和梵高的自画像相比, 仔细观察可看出, 两者的眼神所流露出的情感都有中不安和焦虑还有一种迷茫。
梵高在二十世纪初在精神上引导了德国早期桥社表现主义绘画, 直接触及到艺术家生命情感的骚动。梵高来自内心的呼唤, 唤醒了沉睡在人们心底的那份情感。总的来看, 德国桥社表现主义画家都以直觉和激情为基础, 通过画面让自己的内心情感涌现出来, 力求利用图式形态唤起人们对历史经验的回忆, 利用图示形态理解其中表现和释放出的情感及富有情感的信息。两者的绘画都源自内心, 情感是画面的灵魂, 虽然在语言表现形式上都各具特色, 各自的绘画理论也不尽相同, 但其精神宗旨是高度统一的。
摘要:梵高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之一, 其绚丽的色彩和接近疯狂的笔触征服了一大批早期表现主义艺术家, 它开启了自我情感表现的大门, 早期表现主义艺术家将他视为精神领袖, 作品也大都是对梵高作品的反应。梵高的作品使他们认识到画家需要内在的创作激情, 作品要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 这一精神宗旨始终贯穿于整个表现主义运动之中。
关键词:表现主义,内心情感,桥社,精神,领袖
参考文献
[1]《西方画论辑要》杨身源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表现主义》崔庆忠翟墨人民美术出版社
[3]《艺术的故事》 (英)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市场化手段加强行政化手段将退出 篇11
据三中全会公报显示,未来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就房地产市场而言,三中全会之后,通过“增加供应改变供求关系,税费手段改变市场需求结构”等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会更加突出,市场化的手段在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加明显。待市场手段、经济手段可以发挥其对市场主导影响作用之时,以限购为主的行政化手段将逐渐退出房地产市场。
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无论是从最近“深八条”、“京七条”,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当前政府表态来看,其实,已经呈现出通过“市场化手段增加供应改变供求关系,税费手段改变市场需求结构,行政化手段将逐步退出”的市场特征。具体来看:
第一,本届政府以来,楼市调控政策方面“说的少,做的多”,至今为止,没有发布过中央层面的“国字头”的调控政策(新国五条细则为上届政府发布),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没有提楼市调控、房地产长效性调控机制等字眼。从本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态度来看,以后基本不提房价,不会过多频率发布“国字头”调控政策,更多的通过增加供应市场手段、经济手段调节市场。
第二,在增加供应方面,继续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市场供应,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10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从当前政府表态、地方新出台调控政策内容来看,基本不再强调限购(仅上海、郑州限购略加码,其实影响面有限),政策趋向市场化。无论是从最近“深八条”、“京七条”,甚至“沪七条”还是当前政府表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市场”的作用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是通过增加中低价位的(商品房保障房)市场供应、改变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调控市场,没有更多的强调原有的限购等行政化手段和措施,市场在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三,房产税扩围势在必行,税费经济手段更突出,以税费手段改变市场需求结构,使市场回归自住属性,步入相对健康的发展轨道。
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房产税只字不提,但是,对于财税的改革有所提及,这意味着房产税推进的步伐还会继续进行。
从房产税自身来讲,其实是对于购房者或投资客持有环节的税费征收,其影响主要也是引导市场去投机化,通过税费的征收,让投资客的投资回报收益回归到正常合理的范围内,同样,也是通过房产税的征收防止市场再把房产本身当做投机的工具,弱化房地产本身的投资属性,以税费手段改变市场需求结构,让房产本身回归以自住需求、自住属性为主的市场特性。
从房产税征收力度来讲,应该多学习上海、重庆这两年稳步推进的成效和方法。当前,上海、重庆根据政策制定之初的游戏规则,通过逐年调整、逐年增加征收对象范围的方式扩大征收房产税对象的范围,每年调整的范围和力度不大,市场均可接受,可谓是做“刀削面”式征收方法。
第四,市场化手段突出,长效性调控机制会逐步出台,为行政化手段逐步退出做铺垫。
从发展趋势来看,限购会逐步宽松取消,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代替行政化调控手段和措施势在必行,限购等行政化措施会逐步退出,为楼市长效调控机制出台做铺垫。
当前来看,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限购退出楼市是势在必然的。当长效性调控机制露出端倪之时,也就是限购政策逐步定向宽松,逐步退出楼市调控政策之时。
表现手段 篇12
“我们身边的线条”其教学目标之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体验,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 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并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 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因此,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个板块让学生充分体验。
(1) 认一认、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线条。首先通过图片展示, 让学生认识直线、曲线、折线;接着老师用儿童化的语言说:“线条非常淘气, 喜欢和人捉迷藏, 其实它呀, 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在手上、身上、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睁大眼睛在教室里搜索起来, 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 摸一摸、画一画我们身边的线条。老师先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线条装饰的小物品或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 说一说是什么线。然后汇报观察结果。再请学生根据观察所得, 用手摸一摸或者学着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线条, 并在小纸片上用笔画一画。看谁画出的线条好看, 谁的线条最特别。
学生完成后, 把作品直接贴在黑板上, 分类展示, 教师归纳后, 引导学生认识到变化的直线有长短、交叉, 呈放射状;变化的曲线有波浪线、弧线、螺旋形线、弹簧形线;变化的折线有城墙形线等。
(3) 听一听、画一画, 音乐中的线条。“线条还喜欢藏在音乐中呢。不信?带你们去找一找。”老师接着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梁祝》,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优美的旋律, 并让学生试着用手划出心中的感受, 平直的线条、柔美的曲线在学生手下流淌出来, 他们的小手随着音符的跳动, 时而画着跳跃的折线, 时而画着波动的曲线, 时而画着奔放的直线……小手翩翩起舞, 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线条。
2. 真切感悟
“我们身边的线条”这课, 在学生充分体验之后, 笔者安排了赏一赏、学一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 以一种交流、探讨的互动形式点拨学生, 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感悟线条丰富的表现力, 以及用线作画的乐趣。
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彩墨画《春如线》, 通过视觉上的刺激感受线条美。老师启发道:“在画家吴冠中爷爷的眼中, 这个世界几乎都是线和线的组合。他用千变万化的线条, 画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你们在画中找到春天了吗?这些线条为什么这么好看呢?”有学生说, 在他的画中感受到了春天万物复苏, 嫩绿的枝条随风舞动, 红红的桃花、粉红的杏花开满了枝头, 一阵阵春雷、一场场小雨把春天沐浴得青翠欲滴;看了这幅美妙的画, 仿佛置身于春的怀抱, 似乎听到了鸟语, 闻到了花香;这些线条富于变化, 而且很有秩序……“让我们一起用手跟着画一画吧!”
接着让学生继续欣赏瑞士画家克利的《奔流》, 荷兰画家梵高的《星夜》, 体会有感情的线条。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 等等。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 或长或短, 或平稳, 或多或少, 或刚毅, 或柔弱。
最后再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这些线条画都有哪些好听的名字?你从小朋友的画中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有变化?”学生学会了欣赏分析的方法, 争着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大家。
3. 个性表现
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感悟的教学活动中,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来说, 他们动脑子想, 动手来实践, 亲身体验, 用心灵感悟,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生命活力。通过体验和感悟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后, 学生通过各自深入心灵的感受, 自由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感悟之后, 就会有积极主动参与创作的欲望, 这时, 就需要教师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把他们所获得的艺术审美体验独特地、个性化地表达出来。
“通感体验、真切感悟、个性表现” 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三部曲,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全方位利用身体各感官, 体验探究, 思考感悟, 理解内化,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表现欲望, 拿起笔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悟。学生在体验中思考, 锻炼思维, 在思维中创造, 张扬个性, 尽情享受绘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黄俊杰.浅析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 2011,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