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2024-10-13

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精选12篇)

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1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取广博的数学通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技术,培养严谨的思维质量,敏锐的数学意识,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能产生新颖、独特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思想、理论、技术及方法性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其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是能摆脱现成思维模式的束缚,超越重复、模仿,突破常规、传统呆板的方式; 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是已知知识信息的重新发现,重新“组装和加工”,其结果就是新的创造性产品.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富于创造,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定能产生创造火花般灵感的思维翅膀.

一、模式中创新求突破

数学中的定义、公式、定理、方法及理论体系都是一种特定的有严谨结构的数学模式,各种类型的问题都有固定的解法程序,这种模式、程序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们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经典方法. 学习过程中在诺守模式思维的同时,应努力改进思维形式,创造新模型,从多起点、多角度、多侧面突破常规模式,展开思维活动,可有效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以上案例的模式思维中套用公式模式,思维陈旧,速度慢,效率低; 而在创新思维模式下,对思维模式进行新的组合、加工,以等差数列的性质为载体,提高解题效率.

二、类比中创新求拓宽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式. 其特征是观察对象,作出联想、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得到新发现,尽管有时得出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升学习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中只要善于挖掘可类比的素材,从性质、公式及法则的相似进行类比,或从“数”与“形”结构特征类比,或从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等,都可得到创造性的思维“产品”.

案例2类比正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与内切圆半径之比是2∶1,得正四面体外接球与内切球半径之比是3∶1; 类比在空间垂直于同一平面的直线都平行,得到在空间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平面都平行; 类比等差数列中序号和相等; 则相应项和相等,类比等比数列中序号和相等,则相应项积相等.

三、转化中创新更精练

转化是由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由抽象到具体中实施变形得到结果的思维方式. 在转化中只要会退、会变、会换,就会创造出更新、更精的思维产品.

1. 会退,善于退,退到基本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窥视方向,等待时机,精心选择突破口; 退却中放弃一些约束条件,以便争取思维的“主动权”和增加思维的自由度,实施突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退是为更好地进.

上例是由一般退到特殊,还可由果退因,由生退熟,由是退非,由不等退到等,由空间退到平面,退往往可透云见日,以退求进,思维更新.

2. 会变,变形是数学的生命线,只有会变才会理解或求解数学问题;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方程及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函数图像及曲线中的平移、对称、旋转、折叠等各种变形,都是一种创新,正因如此,使数学变得更丰富多彩.

案例4 ( 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 设,则( ) .

A. c > b > a B. b > c > a

C. a > c > b D. a > b > c

由对数log36,log510,log714的特征,变为对数 函数f( x) = logx2x( x > 1) ,通过函数的导数f ' ( x) 研究单调性,即可确认log36,log510,log714的大小,选D.

3. 会换,数学问题单靠变形实施转化,还远远不够,应学会将问题转换,彻底改头换面. 数学中的转换多种多样,常有代数代换、三角代换、图形代换、整体代换,通过换来简化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创新活动.

案例5求函数的值域.

因为0≤x≤1,令,代数换三角( 一一对换嘛) ,故,部分换整体( 函数变图形呀) .

退、变、换是实施转化创新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

四、形象上创新树“新像”

形象是用图形、实物等直观化或物化的方式来表达直感的表现信息及抽象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把直感信息、抽象符号通过分解、组合、改造、制作后,重现其“新形象”,构建相应图形或实物的思维流程,这种思维流程必伴随着活跃的心理,心理学称为“再造形象”,学生通过知识“形像”的“再造”,就形成新的知识认知结构,树立对知识的新认识,进行“再造形象”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普遍途径.

案例6 ( 高考创新题) 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 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 ( 1) m⊥n,( 2) m⊥α,( 3) n⊥β,( 4) α⊥β,以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为结论的真命题是() .

本案例最优秀高效益的解法是把铅笔、钢笔、桌面及墙面等实物进行组合、放置,去造问题原型自然可得真命题,( 1) ( 2) ( 3) ( 4) 或( 2) ( 3) ( 4) ( 1) . 通过实物“再造形象”,能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

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2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勇敢向权威挑战。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等多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创新 思维 培养 激发

创新,是指冲破旧的思想、旧模式的束缚,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新东西。但对学生而言,这里提出的“创新”不同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目标,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敢问、主动学习、乐于操作、体现学科特点、,新颖而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教学氛围。

在生活中我们大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做到:

一、要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别人没有发现,但是又需要改善的问题!

二、用于各种途径,包括一些工具,你身边的资源(例如人脉)来系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突破常规,用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关键是要敢想别人之不敢想,敢做别人之不敢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不自觉就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作为未来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创造质疑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要的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意识,多的是对老师的依赖。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这三点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自身的创造个性受到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激励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伊始,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十分强烈的,注意力也是高度集中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这样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定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数学中给小孩子讲十几减九的题时,一般应创设“松鼠妈妈采了15个松树塔,小松鼠拿走7个,还剩几个?可以先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用学具进行操作,等学生表演完,问小松鼠拿走7个以后,松鼠妈妈的松树塔就怎么样了?(少了)15个松树塔少了几个?还剩几个?那么,少了和去掉应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呢?教师有意地提出这些问题,目的在于激励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在探索尝试中探求知识。在学生操作学具工程中,教师巡回检查辅导,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行讨论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使学生思维活动一步步的深入。

三、创设平等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可使学生无顾虑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相遇与交往,通过对话和理解接受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的需要,体会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并且相信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整个的成长过程负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说

教式的讨论已不再奏效。这个过程不是谁教谁,也不是自己教自己,而是相互地教。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为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地语言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也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表扬,尽量做到不批评,以免伤害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到处有发言、有争议、有讨论、有发现。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想尽方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创造、多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这两方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创造性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应该学生大胆质疑,敢说自己的想法。

五、在求异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已这种求异的价值,激发其更大程度的求异的积极性,在学生寻找不同的的答案而得不到解决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式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乐趣,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这样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其它的解法吗?”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对问题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六、以典故或故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应用一些童话故事加深同学们对的理解,这是小学教育中一种重要且效果很好教育方法。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语文审美教学也应该以美感染,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在白雪公主这个美丽的童话中,让同学们既了解美的存在,也要他们提防坏人,他们可以自主的为故事续写结尾。写出自己的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样,在美丽童话的互动之中,他们不仅拓展了思维,还学会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 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 求异思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21世纪公民应必备的基础素质之一。今天的学生将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正是等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前苏联科学家 卡皮查 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他是个人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思维产物的思维。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都愿意亲手试一试。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投其所好。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想象

想象是孩子们的一双翅膀,只要这双翅膀坚硬挺拔,学生便能在创新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例如,在教“数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说0—9都像些什么,孩子们说出了“1”像铅笔,“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6”像豆芽,“7”像镰刀,“8”像葫芦,“9”像小勺,“0”像鸭蛋……又如,认识了几何图形后,我要求学生用这几种图形拼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并解释自己图案的含义,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图案,有“小松树” “机器人”“小房子”……看着这些丰富无比的图案,我顿生一种成就感,这既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培养了创新能力,学生们又从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中美的存在。

二、学会质疑,培养个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带有疑点才能常思考常探索常创新。教师应善于抓住儿童好奇好问的特点,尊重他们,把他们天真幼稚的好奇欲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你能在身边找到有关一毫米的事物吗?”学生活跃起来,有的说“一角硬币厚一毫米”,有的说“小尺厚一毫米”等等。学生想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活动,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新课,会更主动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学习的创造性也就得到了发展。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培养个性就是培养创造性。”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除法的验算》时,我采用了故事引入的方法。新学期开始了,妈妈准备给我买一些练习本,售货员说每本7角钱,妈妈拿出10元钱,售货员给了妈妈14个练习本并找回2角钱,这时你能帮妈妈算一算售货员给的对吗?如此一来,学生精神大为振奋,对今天要学的知识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有时我为同学们创设游戏情境,找一些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鸭子、小狗等从快乐中学习。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快乐的同时,获得不同的知识,我发现学生们常常会出现奇思妙想,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鼓励创新,培养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敢于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长方形周长时,我给出长方形每条边的长,要求学生自己去求周长,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学生们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后,列出了多种算式。如:长+长+宽+宽 , 长×2+宽×2,(长+宽)×2 ,最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最快捷的解决方法,这样既激励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在一个班级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偏好等方面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设置差异化的问题. 如在同一问题情境中,可以针对学困生设置较小、更简单的低层次问题进行提问,针对优等生则可以适当加深问题的深度,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获.

其次, 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有计划性,切忌随意提问,否则很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围绕数学教学目标, 以及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增强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让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所服务.

最后,为了保证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顺利进行,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坚持和谐性的原则,做到提问的态度要自然亲切,语气语调要满足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认真聆听同学的回答,实现师生在情感上的积极沟通,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二、初中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借助数学理论知识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多营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现实生活经验的引导,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超市商品打折的问题教学情境:一家超市在春节期间搞促销,制定了二种促销方案供顾客选择,一个方案是第一次打m折 , 第二次打n折销售 , 另一个方 案两次都 打(m + n)/2折销售,问哪一种方案更有利? 此时不仅很容易引出“均值不等式”的概念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解,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快速开启思维大门,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 )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的课程教学过于程序化, 一般都是遵循“问题导入———建立模型———求解———应用”的教学流程,但是时间久了,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有悬念而又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注入更多的快乐元素,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行思考和探究,往往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因式分解的配方法”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就利用“分马的传说”来创设问题情境,有一位贩马商人, 临终前立下遗嘱:“马厩中的19匹马, 大儿子得1/2,二儿子得1/4,三儿子得1/5,但是不能把马杀掉”,试问 ,商人的儿子们该怎样进行分配呢? 这样的问题,显然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探究过程中,有同学发现1/2+1/4+1/5=19/20,那么先借来一匹马 ,让马的总数达到20匹 ,兄弟三人依次分10匹、5匹、4匹,恰好还剩下1匹马还回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 )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数学问题,是指题设条件包括已知条件与结论不确定、允许解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问题. 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讲到“矩形性质”的内容时,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 = DC,AD = BC,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可以使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被充分激发出来. 此外,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不仅要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和主动质疑的精神 ,不仅让学 生习惯于 “被问”,还要学会 “敢问”、“善问”、“反问”,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实现主动思考与进步.

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

一、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好比一个大容器一样,老师不停的往里注入知识。但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她们很活泼,她们有主动获得知识的愿望,接受知识的途径很多。因此作为现代的数学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其次,改变观念,耐心帮助那些数学天分稍差的学生学好数学,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谈话式、探究式、讲练结合、个案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二、迎合现状,营造创新氛围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由于多数受到家庭的宠爱,性格比较活泼,敢想敢说,他们获得知识的面也比较广,对一些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我们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问题还没出来时,有的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断然评价他的答案,而应因势利导,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因为每一种想法都是课堂上的一种生成性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契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将一个题目变成一个开放题,从而达到教学上和学生思维上的创新。也融洽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也会接近。一堂气氛融洽,心情舒畅的课,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要有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度,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学生在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下才能敢说敢想敢做,才能不断地去探究新知识、追求新技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三、深挖教材资源,巧用一题多变,训练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陷于题海中不能自拔,她们做了大量的题目,几乎成了做题的机器,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的知识点零散,不系统,知识点的的内涵和外延,规律之间的联系不清楚,她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而没有深挖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乐学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以课本为依据考查基本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变式教学,挖掘课本中例题、习题的内涵,或将原例题中的条件或结论改变一下,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或将教材中的一些例题、习题改编为一些开放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或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解归一等形式让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诱发创新思维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方式,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感知知识形成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的迁移,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的实现知识迁移,此时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进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诱发灵感,实现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29-0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然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初一数学中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而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二、发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猜想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形式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所能实现的,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中加以渗透,我认为,只有大胆猜想,才能形式新的结论,在课堂中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猜想的空间。

例如,在四边形教学中,我对一题进行了如下处理: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与点D,且AD平行BC,试猜想四边形ABCD为何种四边形。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问题给出后,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为正方形,有的说矩形,有的说等要梯形等,此时我便要求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猜想的依据,然后总结:这是一个条件一定,结论开放的试题,满足此条件的各个结论都必须一一列出,并总结学生今后如何对问题进行恰当的猜想

数学家高斯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重大发现。经常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可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日趋丰富,从而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解决开放性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三、开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可以说,教材上的的问题都经过了专家们的严格筛选,每道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独特的功能,设计者独具匠心,特别是有些题,解法多种多样,教师应熟练地引导学生对此类习题进行探讨。

一题多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对问题进行探讨,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极质疑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让学生鼓起“问”的勇气。实践表明,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敢于在教学中表现,提出各种问题,面对大胆质疑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应当认真倾听,积极引导,使学生从教师充分的尊重中受到支持和鞭策。

其次,要给学生“问”的机会。要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留出教学时间,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认识到过于迷恋讲的功效,结果只能是教师讲的快,学生忘的更快,有些教师担心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学进度,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随着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消化知识能力的增长,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训练初期损失的教学进度会失而复得,而学生一旦习惯了“质疑思解”的方法,不仅学得快,还会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养成勤于质疑的好习惯,并会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进而形成终身受益的求疑和创新意识。

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篇7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把信息、知识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进行加工处理, 变成思想、行动, 实现创造性成果的积极、主动的高级思维活动。这就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相联系。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 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 才可能发生创造性思维。

第二, 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发散性和思维结果的新颖性。

第三, 创造性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中。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类型的不同划分。

第四,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想象、幻想、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形式, 这些思维形式常常显示出惊人的创造性。但这些非逻辑思维所获得的发现, 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来证明。在一项创造性活动中, 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既离不开非逻辑思维, 也离不开逻辑思维, 是在两种思维的辩证运动中完成的。

第五,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发散思维因为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如果没有辐合思维, 思维只是漫无边际地发散, 会因为不能集中而寻找不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这两种思维总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措施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 仅就数学教学领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

1.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那么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其次,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 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 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持。 (2) 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 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了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 如类比、归纳等。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 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 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 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开放性问题的出现, 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 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还要注意尊重学生, 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发展其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是错的见解, 教师也要加以引导, 绝对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手段来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创造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本文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宋耀武.论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4)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8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 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 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 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 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 有计划地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 逐渐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运用求异法,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按照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 运用“求异”法,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在教学中不应一味求同, 而应尽量引导学生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 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 注重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创新, 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 训练同学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总之, 在创造性思维的起始阶段, 要靠发散思维起目标定向作用, 以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它们是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策略很多, 作为农村初中来说, 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 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大自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真可以说是置身在外部感知的刺激洪流之中。可是, 人们的知觉却好像为一张由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构成的“坐标图”所局限, “坐标图”的大小形成了人们认知的范围。至于其余的信息, 我们却在漠视中让它们悄悄地溜掉了。习惯的态度、评价、感觉以及对公认的观念和见解的影响, 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所以, 人们发现新事物、发现没有掌握的东西的能力不只是观察力的问题, 还决定于人们的目光“敏锐性”, 这主要是由于思维定式所决定的。我们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人们司空见惯之处打破常规, 冲破障碍, 发现问题。开水沸腾, 水蒸气冲顶壶盖, 人人皆见, 但瓦特恰恰从中感悟, 发明了蒸汽机。我在报道中还看到, 一个六年级的小女生, 发现冬季里小朋友们的手套总是丢失, 上学时经常寻找, 于是萌发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 发明了“长在衣服上的手套”, 把衣服上的口袋变成了手套, 一举两得。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发现火柴点燃后会扔掉长火柴梗, 设计了“双头火柴”, 节省大量原材料。实际上,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所以教师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 我们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 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轻易否定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特异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弱于求异思维。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单一的, 可成为“模式”的思维,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掌握了规律, 但这却使人头脑僵化, 磨灭我们的创造力。以课堂教学为例, 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 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 整个课堂缺乏民主, 缺少活力,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 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一定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够触类旁通, 随机应变, 不受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用新颖的方法获取新鲜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从而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作一些必要的设计和训练。如写作文《雪》, 如果描写雪的洁白、柔润、无私以及“瑞雪兆丰年”、打雪仗的乐趣等, 这些都算是常规思维, 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地完成。如果教师能从逆向思维进行启发, 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雪过后, 一片晶莹, 白雪美化了万物;另一方面, 白雪也粉饰了阴暗, 一切的“脏东西”都被覆盖了, 如果我们再想到, 太阳一出来, 冰消雪融, 断墙残壁、垃圾各显原形。由此可以生出我们不应被事物假象所迷惑的主题, 这样“雪”的可写范围就变大了, 学生的作文中独特的东西就有了。总的来说, 教师设计训练的主旨是要学生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式, 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 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 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独特性、特异性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0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 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 寻求新答案的过程, 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 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还是照画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 缺乏想象力的训练, 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 先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如画树和房子, 可以先安排15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分析, 只要画面需要, 什么颜色都可以画, 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因此, 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要在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 要敢于取舍环境中的不美的或根据主观感受, 表现物体。

三、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泥塑》这课, 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 这并不难,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 设计出有特色, 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 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造活动中, 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怕同学起哄,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因此, 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 尤其在批改作业时, 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 有独到之处, 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成功的作业。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11

一、赏识学生,鼓励学生。

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以前在读课文时,我们大多让一人读,其余同学听,如有缺点马上提出,读文的同学得不到鼓励,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时间久了语文课上就显得风平浪静,毫无生气,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参加新教材的培训,改变了往日的做法,在语文朗读上拿起了赏识的钥匙,不断地表扬、鼓励学生,为他们准备小奖品、智慧星、小红花等。学生从一次次成功与赞许中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正如书中说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有了自信、自爱和宽松美好的氛围,学生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二、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指运用旧有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有时头脑里会呈现某些生活美景,有时则出现过去生活的景象,有时还会出现离奇古怪的情景,这就是想象的结果。激发学生想象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荷花》一课,在学习第四段时,我引导学生看投影画面:此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那么,除了他们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思维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尽情发挥创造,争先恐后地回答。一只小蜜蜂飞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香,我闻到你的香味就飞来了。有的同学说:小燕子飞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美,我们跳舞吧。还有的同学想象到:青蛙跳到荷叶上说:荷花姐姐你真漂亮,我给你唱首歌吧……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起舞,师生共同陶醉于梦幻般的情境之中,感到趣味无穷,学犹未尽。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科学产生于怀疑。”“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而不思者罔。”有的学生听课或读书时只是眼到口到、耳到而心不到,课上走神,听而未闻。原因是学而不思,没有可“疑”。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生字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尽办法去识记生字,学生会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编字谜等方法,很快记住生字。在学习课文时以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内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四海为家”,小组内也解决不了,当时我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先让学生去查词典。学生带着急切的心理赶紧去找答案,明白了意思,开心地笑了。这样做既利于学生开拓思维,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尝到发现的快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解放学生,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解放學生的嘴,让学生多说。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以前繁琐分析文章内容,同时也避免教师问学生答,老师牵着学生走。把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多说、多问,老师随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读文后,首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懂了什么,没懂什么,学生会在读中努力发现,个个跃跃欲试,保证了每个学习个体的充分参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灵活性。尽管有的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但毕竟是他经过思考动脑筋后说出来的。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活泼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将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如果不能独立解答,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在讨论与探索中学生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2.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多想、敢想。

课堂教学中过多的提问未必起到正面作用,一些零敲碎打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和阅读的权利,语言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根治其病,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自己能想。在内容矛盾处动脑,许多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着力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老奶奶内心焦急却怎么又能那么耐心地等待呢?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如能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索,会使学生乐于思考,激情迸发。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能做。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低年级教学很适合于绘画的表达,融美术与语文课于一体,既能把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巧妙结合,又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生字每个写上十遍、二十遍,未必起到理想的效果,可以把学生的手从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变被动的写为有乐趣的做,让学生做出自己最喜欢的、各种形状的、各种颜色的卡片,中间写上字,念给自己听、读给同桌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乐于动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随着教学的改革,教师创新意识的不断加深,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2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它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 能使学生的正向思维得以充分的发展, 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的“创新”因素和“创新”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 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 帮助学生形成进位加法中凑十法计算的表象, 引导学生归纳, 综合出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9加几”时, 引导学生根据“凑十”的需要, 把第二个加数分成两个数, 并体会到9加1再加几就是十几, 算起来很方便。除此以外, 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凑十法, 还可以让学生摆十几根小棒, 使学生知道要摆成1个十和几个一, 就很容易看出十几, 这样, 便于学生学习“9加几得多少”时, 联想到移动实物, 变成1个十和几个一, 就能很快知道结果一共是十几, 从而诱发出“凑十”的方法。这样, 再教学“8加几”和“7加几”时, 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掌握计算方法, 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正向思维得到了扩展, 而且由于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鼓励学生反向质疑

所谓逆向思维, 是与一般的正向思维相反, 与传统的、逻辑的或习惯的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 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认识事物、去思维。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还不习惯逆向思考, 算减法时要求想加法, 在理解和掌握上都有一些困难, 因此, 教学时要借助直观图形或者通过操作, 引导学生从两个部分与总数的关系上理解算理, 掌握方法。例如, 教学12-9的计算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左边的9个羽毛球和右边纸筒里合起来是多少个?那么9个和几个合起来是12个呢?这个问题正是进位加法, 即9+ () =12。然后再想9个加3个是12个, 12个减去9个是几个呢?这样, 使学生直观看到“9个”“?个”与“12个”之间的关系, 又利用“想加算减”的算理, 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算12减9, 先想9加几得12, 所以12减9得3。这样, 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上面这些显然是“反证”法的雏形, 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 及时表扬, 经常训练, 持之以恒, 就能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多向求解,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在思维上注重多向思维, 是培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措施。数学教学中, 可根据教材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充分展开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仅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 同时更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 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 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 在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时, 习题中的第二题, 画了8只猫, 每只猫之间的间隔是一样的, 让小学生列出“ () + () =8”和“8- () = () ”, 当我提出这两个算式都可以列出许多种不同计算方法时, 学生们纷纷地举起了小手, 想起了很多方法:

并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 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自编习题具有独立性、发散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坚持训练学生自编习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是大有好处的。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海外交流交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