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交流交换生

2024-10-13

海外交流交换生(共6篇)

海外交流交换生 篇1

上课:我是真的到了天堂

台湾的大学生活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大学生活,这是我到台湾的最大感慨。

去台湾之前还挺担心的,因为听说那边都是用的原文书,也就是意味着书都是英文版的,我当时想这肯定完蛋了,就我这个英文水平,那些专业词汇肯定是完全不认识,上课肯定也很费劲,作业题目说不定都看不懂!

去之前,心里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了,想着这个交流机会这么难得,不管怎样也要拼了!到了之后才发现,其实现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虽然很多老师都是用的原文书,但是老师讲课都是用中文,可以记笔记,上课听懂是完全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图书馆有很多中文版的教材,看不懂英文的还可以参考中文的。而且,英文教材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读懂,弄清楚那些比较专业的词汇之后,还是可以读懂的。

以前没有上大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会说到了大学就轻松了,就不会有高中这么大的压力了,也没有很多的作业要写,我们以为大学就是天堂,等到真的进了大学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天堂,依旧要写作业,依旧有很多的考试,唯一的好处似乎是逃课老师不会通知家长。

而台湾的大学生活,真的就是以前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在那边的一个学期,我基本上没有写过作业(也有可能是我的专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而且每天只有6节课,上完课你想干嘛就干嘛,最重要的是,我还没有早上第一节的课——那感觉,我是真的到了天堂!

后来我问台湾的同学,为什么这里很少会有早上第一节的课,他说是因为大家都不想早起,都不想选第一节课,因为选课的人太少,课就没有办法开,所以老师也基本上都不会把课安排在第一节。

我听完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震撼”:“这也太幸福了吧!”想我在中传的时候,那可是强制性的每天早上8点上课啊!在我的读书生涯中,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师上课的时间还会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改变的!

四件事:谈恋爱、打工、玩乐和学习

义守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很强的,是全台湾拥有博士学位老师最多的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国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当听到我的任课老师的学历时,我立刻对他们肃然起敬。

这里的老师讲课比较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会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来调整课程的进度。义大老师讲课进度很慢,他会一遍又一遍地讲,直到大部分人都接受了为止,所以一个学期的内容也就不会很多。

大陆这边的大学里,一本书一个学期基本上要讲完,考试的范围也是学校统一划定的。在义大,每个老师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讲课内容和考试内容,试卷也都是任课老师自己出,所以老师也不用赶进度。习惯了这样的慢节奏,刚刚回到中传的时候,还真是一下适应不了那种超快节奏,一节课一章内容就讲完了,让我很抓狂——因为完全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慢节奏,台湾的学生和大陆的学生比起来,也就显得比较懒惰了,上课迟到的人很多,就算上课的时候到了教室,听课的人也极少。就我上的课来看,有些课甚至只有不到10个人在听讲,其余的人或者在睡觉,或者在聊天。虽然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还没到这么夸张的程度。

其实,平时有的同学不去上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很多人会去打工。如果在打工和上课中选择一个的话,他们会选择打工。而老师也很理解他们,会为那些因为打工没有办法上课的学生考虑。这一点恐怕在大陆的学校里是不会有的,在大陆,学习才是学生该做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座谈会上,大陆的交流生都在说台湾同学懒散、不去上课的这个问题,然后一个学海峡两岸关系的台湾同学站起来说:“在台湾,大学生有四件事情:谈恋爱、打工、玩乐和学习,学习是放在最后的。”这确实和台湾大学生的生活很吻合,他们没有很大的找工作的压力,也没有经历过升学的激烈拼杀。

和大陆相比较,台湾的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部分,理论部分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多。上课学的东西,没有很多特别复杂和高深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以后工作中需要实际用到的,这样不会让人感觉到学的东西没有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意识到所学东西的重要性。

考试:因为闭卷而集体罢考

但是,台湾学生考试的时候真的很积极。

因为平时上课大部分的同学都会迟到,我们几个大陆生基本上踩点进教室,也可以坐到很靠前的位置(其实前面的位置基本上是没有人坐的)。话说那一天,老师说要进行一次小考,我们几个大陆生也比平时提前了10分钟左右去教室,结果一进去,我们就被吓到了,教室里面黑压压坐满了人!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走错了教室!很显然没有,他们的习惯就是考试时会提前到教室复习!

这边的考试也还不算难,很多题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例题,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应该就不会挂掉。而且考试有很多次,基本上每门课每个学期都有两次以上的考试,这样一来,期末考试的压力就不是很大。

记得有一次考试很搞笑,本来那门课平常的考试都是开卷,但是期末的时候,老师突然说要闭卷考试,大家只有把课本和笔记收起来,然后很统一地集体不做考卷(主要是因为不会)。老师在教室里走了一圈,看到所有人都不写,所有人的试卷上面都是一片空白,就说:“好了,开卷吧!”

我当时就直接无奈了,原来考试还可以这样!如果哪一天在大陆的大学里,老师看到大家都不会写的时候,也让我们开卷就好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只能是我一个人的美好想象。

对比起来,就觉得台湾的学生真是太幸福了,当我们在拼死拼活读高三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压力,不用上晚自习,没有多到写不完的作业,因为他们的大学录取率几乎是100%!回想起自己那段昏暗的高三岁月,我简直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无力感。

就业方面,台湾大学生的情况也比大陆学生要好很多。在现在的就业压力下,大陆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大部分工资水平也在1 500~3 000元左右,而台湾大学毕业生的最低工资差不多是20 000多新台币(折合人民币4 500元左右),研究生的基本工资都会在50 000新台币左右(折合人民币10 000元左右)。虽然说台湾的生活水平要比大陆高很多,这样的工资水平也不错了。

现在台湾还没有开放大陆生过去工作,应该是一种本地保护政策吧。因为他们都说大陆学生比较厉害,如果台商都倾向于招用大陆学生,就会导致一部分台湾学生找不到工作。

海外交流交换生 篇2

另外,台湾师范大学与世界各地区间的交流活动频繁,各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汇聚,在这样的氛围里,我能不断受到新理念的影响。因为我本身是师范生,因此选择台湾师范大学必将对于我将来从教大有益处。

赴台期间的学习计划:

按照赴台交换生的有关规定,从20XX年9月到20XX年1月,我将赴台湾师范大学进行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活动。

第一,我应尽快适应台湾当地的生活,在新的环境中积极做好调整,争取尽快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第二,我会在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完成所选专业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我会在半年的时间内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第四,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并且学习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学习。

再谈交换生项目 篇3

校际交流是由学校出面组织的交换生项目,交换机构通常是已经签署协议的国际友好学校。校际交流是中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的一个传统渠道。在2004年专业国际交换生组织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校际交流几乎是我国中学生获得交换生机会的唯一渠道。

由于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因而校际交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信度高:交流项目通过学生所在的中学来进行,家长比较放心。二是费用较低:有些校际交流项目因双方学校签有对等豁免费用的协议,甚至会免去交换生交换期间的全部学费和海外的食宿费用。三是时间衔接较好:通常国内学校会提前安排好学生交换回国后的课程计划,因而参加此类交换生项目的学生回国后学业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四是海外学校档次较高:开展这类项目的国内中学通常都是省、市重点中学,而国外友好学校一般也是当地的名校。当然,校际交流项目的交换生名额一般较少,因而竞争非常激烈。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下称“北师大二附中”)与美国华盛顿特区顶级私立中学西德威尔友谊学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学校网址:http://www.sidwell.edu)2008年7月举行了学习交流(北师大二附中该项目网址:http://www.shsbnu.net/info/data/publish/100.jsp)。参加该交换项目的均为上完高二的学生。他们于2008年9月赴西德威尔友谊学校学习,在2009年7月交换学习结束后,回到北师大二附中读高三准备参加2010年的高考。同时,由于是校际交流项目,西德威尔友谊学校不仅免去了这些学生的学费,还安排他们住在美国家庭并免费提供食宿,学生家长仅承担往返的国际旅费。这些交换生在交换期间还可以申请美国的大学,假如申请成功,只需先按时回国,之后重新赴美即可。

这一“免费午餐”很诱人,但得来并不那么容易。北师大二附中要求申请该项目的学生首先要自行报名,然后经过各班级民主推荐、各年级组推荐上报学校。此后,由校领导、国际部、学生处、教学处、年级组、外语教师等组成的评审组对入选学生进行面试,根据学生的综合成绩,最终确定名单。以下是北师大二附中选拔交换学生的基本要求:

1. 综合素质好,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热心为同学、学校、社区服务;学习努力,成绩优良。

2. 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学习与交流无太大的障碍。

3. 有强烈的意愿参加美国学校的课外活动,愿意参与美国的家庭和社区活动,了解他们的文化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介绍与传播自己所了解的中国文化。

4. 喜好各种文体活动,具有一定的特长。

5. 交换生项目结束,必须按期归国。

注:北京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四中、八中与上海的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等学校也都有类似的校际交流项目。这类信息通常可以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查到,或者可以从学校的国际交流处了解到。如在人大附中的官方网站http://www.rdfz.cn/gjjl/yhxx/上就可以看到包括丹麦龙斯泰兹高中(Rungsted High School)、大阪府立北淀高中(北淀高校について)、英国哈罗中学(Harrow School)在内的数十所国际著名高中的校际交流。

国际交换生组织

校际交流好处很多,但目前有校际交流项目的中学数量较为有限,对于自己所在学校没有校际交流的学生来说,通过国际交换生组织参加交换生项目是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国际交换生组织通常都有着几十年的历史,本身信用很高,值得信赖。另一方面,国际交换生组织比校际交流涵盖范围广,能提供更多的国家和国际学校,能为参与者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不过,和校际交流相比,国际交换生组织费用相对要高一些。通常,国际交换生组织提供的国外中学学费不是全免,需要交换生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此外,与校际交流一样,国际交换生组织对申请人也有很多要求,例如:年龄必须在15~17周岁,有3~6年的英语学习基础(不少交换生项目对申请人有明确的SLEP※考试成绩要求),各科成绩平均C以上,有能力支付前期的交换生项目费用,善于交流,自制力强,能以成熟的心态面对和适应异国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俗等。

国际交换生组织在2003~2004年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目前,在我国比较活跃的提供中学生交换项目的国际交换生组织主要有ASSE (American Scandinavia Students Exchange,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学生交换项目)、AFS (AFS Intercultural Program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IS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xchange,美国国际学生交换组织)。此外还有一些面向特定国家的交换生组织,如面向瑞典的STS基金会(Students Travel Service)等。

下面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在国内最有名的两个国际交换生组织:ASSE和AFS。

ASSE

ASSE是美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成绩最显著的文化交流组织之一。该组织是美国国务院指定的“人员互访机构”,已得到美国信息局(USIA)的官方认可,还通过了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的认证。迄今,每年在世界各国参加ASSE交流计划的中学生已达1.2万人之多,交换项目覆盖了30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春,ASSE进入了中国。想通过ASSE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同学可登录ASSE的中国网站http://www.assechina.com/asse1/index.asp了解详情。

AFS

AFS是一个从事国际教育交流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47年,总部在美国纽约,前身是成立于1914年的美国战地服务团(American Field Service)。1978年,该组织正式更名为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FS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Programs, Inc.),后在1987年定名为AFS Intercultural Programs, Inc. (简称AFS)。迄今,全球大约有32万人参加过AFS的交换生项目。在中国,AFS提供三类项目,一种是为期1~3个月的强化项目(Intensive Program),一种是为期6个月的学期项目(Semester Program),第三种是为期12个月的年度项目(Year Program)。考虑到回国后课程衔接的具体问题,第三种项目在中国最受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访问其官方网站http://www.afs.org,或发邮件至其中国办事处邮箱afsinchina@afs.org了解详情。

*SLEP是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的缩写,即中学生程度英语水平考试(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的初、高中英语能力测验),试卷由美国的ETS提供。中国学生参加的SLEP考试大多包括听力和阅读两个部分。其中,听力部分75题,测试时间45分钟;阅读部分75题,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67分。详细信息可在www.ets.org查询。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主要渠道,通过留学咨询公司也可以参与交换生项目。但选择留学咨询公司时一定要慎重:一要看其品牌,二要看其是否在后续的本科留学申请方面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因为不少从国外回来的交换生最终都选择了继续去国外攻读本科。

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作为体验国外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交换生项目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渠道参加交换生项目。

作者简介:

我在美国高中的交换生生活(下) 篇4

相信大家对于“收容所”这个词并不陌生。当洋妈告诉我星期天要去给收容所的人“送饭”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帮着她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星期天中午,端着大锅小盘,我们到了安娜堡当地一家收容所。如果没有那么多牌子告诉我这是一个收容所的话,我一定认为会是日本的某个温泉度假村。St.Francis教会一位工作人员在救助站门口已等候多时了,看见我们到来,很是高兴地帮我们拿东西开门。

走进收容所,我四处打量这里的陈设,就像是一个旅馆一样,有接待前台,前台左右两边分别是住宿房间,前台的斜对面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厨房。

厨房有一种家的温馨,墙上有一张贴纸“开饭了”。环视座位,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年轻小姐,拿着小勺子,用妈妈特有的细心,一勺一勺地给坐在婴儿车里的黑人小Baby喂果冻;一位略显富态的女士,脸上有3个鼻环、4个眉环、5个唇环;一个穿着Nike鞋的大男孩,用3分钟时间吃完午饭,说了一句“Thank you”后离开。

午餐结束后,几位女士走到阳台去抽烟。我们到了厨房后面,工作人员给我介绍起收容所。收容所里现在住有60人左右,主要是一些因为重大变故失去家或是失去工作而无力支付房租的人,也有少部分因为怀孕离家出走的少女。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的救助有吃住和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或是一个新家。

收容所的经济来源是政府拨款以及社会捐助。美国有太多无家可归的人,这也是让政府头痛的大问题,很需要全社会来共同面对。这位工作人员说,她想让收容所的人知道,这里就是他们的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就是他们的家人。她的一席话让我很是感动。她本身有小腿萎缩的严重残疾,可仍旧一分钱不拿,每周末在这里做义工,履行“家人”的义务!

同时让我觉得震撼的是我的洋妈,她每年都会有好几次像今天这样给收容所的人送饭。回家的路上,她告诉我,只要看到收容所里那些人吃完饭后脸上的笑容她就很开心。

我很感谢来到美国,让我认识了这位普通而不一样的洋妈。作为她的第15个交换生女儿,我感觉很幸福!

12月10号,终于踏上了准备了几个月的“毕业典礼之行”,去参加洋姐的大学毕业典礼。当我们从华氏30°的密歇根南下至美国本土最南端的佛罗里达州时,走下飞机的第一感觉竟是“人生如此美好”!

早就有闻“中国大学是难进易出,美国大学则是易进难出”。洋姐在毕业前两个月,因为压力大,就以每周三次的频率与洋妈通话寻求心理疏导,洋爸也成了她每篇论文的最佳编辑。而为了洋姐来往于宿舍和学校间方便,洋哥更是早在几个月前就向公司请了几天假,把洋姐的车开到佛罗里达的学校,然后自己再坐飞机回来。

下午,在豪华的大学学生公寓里,虽然离毕业典礼仍有几个小时,洋姐的两个德国室友早已精心地梳妆打扮好,开心地一遍遍演练着典礼时上台的情景。为了见证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她们的爸爸和兄弟姐妹,早在一个星期前就飞过太平洋、大西洋,来到了这里。

毕业典礼于晚上7点开始,在一座具有现代感的建筑楼里举行,没有中国式的横幅,只有一个简单而精致的告示牌指引前行的方向。进入里面,找到一个比较靠前的位子坐下,我打趣地问洋妈,等会儿她会不会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激动地哭,洋妈笑得前仰后合,告诉我:“不会,我会超级高兴地给她鼓掌!”

毕业典礼在大学系主任的致辞中开始。洋姐所在的Global MBA国际项目,因为重要被安排在了最后压轴。

当一位位身着研究生服的学生在主持人的引领下走上舞台,脸上流露出来的自豪感无以言表,台下亲友们的欢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学生们由事先选好的教授授予毕业领结,然后拥抱握手表示恭喜。教授自然是学生最喜欢的那位,而在台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也当然就是最受欢迎的教授。

最后,一位负责洋姐项目的全程总导师,开始介绍起Global MBA:“此项目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国,他们分别在德国、波兰、科隆、中国以及UNF本部学习几个月,历.时总计一年半,虽然课程全程用英语教学,但在不同的国家,学生被要求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历史,因此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的环境……”

洋爸举着相机站起来,喃喃说道“Here we go”,洋妈也嘱托我替洋姐呐喊,只见洋姐面带微笑,自信地走上讲台,优雅地下蹲,方便教授带上毕业领结,然后像我们事先说好的一样,转向我们座位的这一边,方便洋爸给她拍照留念。

典礼最后,像《High School Musical 3》里一样,所有毕业生都跑上舞台,摆出青春Pose,等着各个角度的相机留下永恒瞬间。从礼堂出来,洋妈似乎还沉浸在兴奋中,甩着姐姐的帽子,说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了。

十一

洋姐说,在美国16岁生日是最令人激动的,甚至大过18岁,因为过了18岁,只代表可以投票,而过了16岁可以开车,16岁可以工作,16岁可以预约自己的医生问诊,中国有16岁的花季,美国则有Sweet Sixteen (甜蜜的16岁)。

一过生日,好多人都说自己又老了一岁,虽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而无奈的是,岁月催人老,当你青春期的时候,整天盼着长大,盼着成熟,到了真正变得成熟的时候,又唱着“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Sweet sixteen,gonna spread my wings.Sweet sixteen,it's my chance to shine.”而不知不觉中,我迎来了自己的16岁生日。

整整一个星期,我每天打开电脑,陆续登陆QQ、校内和Facebook,认真读大家发来的生日祝福,甚至一些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也发来了“生日蛋糕”,很感谢大家。

生日当天,贴心的美国朋友给我做了Brownie带到学校,每遇到一个朋友,都会收到一个拥抱的“Happy Birthday”。下午回到家后,从电话的另一头传来一个中国朋友组织众人喊给我听的“生日快乐”,来自德国的交换生好朋友Charlotte的洋爸洋妈也打来电话,轮番给我生日祝福。

洋妈给我庆祝生日的事情张罗了好久,一个星期前,就征询我的意见去泰国餐馆吃饭怎么样。美国当地时间10号晚上,大家开车去了安娜堡一家很高级的泰国餐厅,一推开餐厅的门,看到木雕的檀木桌椅、佛教的雕塑、古朴的列排屏风,浓郁的异国氛围立刻就感觉自己置身于东南亚。

大家很开心地吃饭、聊天,当洋妈告诉服务员今天是我的生日时,餐厅给我送了油炸冰激凌,最后还送给我一个泰国的小零钱包。

没想到的是,接待家庭给我准备的惊喜还在后面。回到家,刚在椅子上坐下,洋妈就端着写了“Happy Birthday Iris”的巧克力蛋糕走了过来,洋爸默契地把灯关上,在大家唱响的《生日快乐》中,我虔诚地许下了16岁的生日愿望。

分享蛋糕的时候,我不仅收到了生日礼物,而且还收到了一张全家送给我的生日卡片。洋姐写给我:“希望你拥有一个快乐的生日,并度过余下在美国的快乐时光。”和我一样寄宿在这里的比利时哥哥写道:“这是你的16岁生日,意味着你将成长为一个大女孩,对于未来的日子,我希望你不要畏惧,坚强地享受你以后的生活。”

16岁的生日,在美国,我很快乐!

十二

在上个学期,我收到学校发来的Natinoal Honor Society邀请函,美国同学告诉我说,这是表彰少数学习出类拔萃、领导能力强、表现突出的美国高中生的荣誉,相当于美国国家级的“三好学生奖”。

平静的期待中,新学期不久迎来了National Honor Society授予典礼。典礼当天,十年级和十一年级的获选同学一一上台,由十二年级的老成员来授予协会颁发的牌子。虽然每个人在台上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几秒钟,但是我们为了这个典礼排练了一个多小时。而对我来说,为了这一荣誉,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然而,与我明媚的心情相比,洋妈一家的生活却少了些阳光。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洋姐自去年硕士毕业后,在家混迹了两个月,才终于在底特律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开车近一个小时后才能进入底特律市区,就这样起早贪黑还没有报酬。

因为密歇根州的经济不景气,州议员提议的“削减老龄工作人员”的提案通过了,这就意味着63岁的洋妈下一学年将面临着“失业”的困境。那天吃饭的时候,大家谈到这个问题,我说中国女性50岁就可以退休了,洋妈一脸好奇地问我:“不工作他们干什么?生活来源从哪里来?”我说,享清福呗,大家都有养老金,而且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义务。洋妈说,她还没有准备好这么早就呆在家里,而且孩子赚的钱应当自己花,为什么要给父母呢?她说她会找一个工作,可能是在大学教书,她不会停下。

洋爸前几年自己开了一家电子工程公司,可是经营得不太好,现在也处在名存实亡的边缘。现在洋妈一家正处在一个经济很困难的时期,洋姐、洋爸、洋妈每天都在地毯式地进行工作搜索。

洋爸最近也总是因为找工作的事情和洋妈有分歧和争吵,家里总是能听到洋爸的大吼大叫,纠结于“什么东西都要钱,而我们都没有钱”。因为美国人没有存钱的观念,所以需要不停地工作赚取现金来维持生计。

即便现在家庭的情况如此,他们还是尽量不在我们这些孩子面前谈钱的事情。之前比利时哥哥给洋妈说在超市买酸奶等一类的东西,洋妈也是全都买齐,还给我买了爱吃的方便面。上个星期,教堂里有一个祭奠已故人的活动,洋妈还给我的奶奶和比利时哥哥的妈妈捐献了两个花篮。

世界上60亿人,能够相聚就是缘分。感谢我的美国家庭,他们对我的好我不会忘记!而他们不求回报的真诚付出,一定会影响到我将来的行为,我深信不疑!

十三

10个月的美国交换生活就要结束了,而我很纠结,开始考量是回国还是申请美国私校留下来。当最后终于决定回国读完高中后,接下来就是踏上归途了。

在底特律机场,洋妈问我回国是不是很激动,我努力嘴角轻扬地说“没有感觉”。芝加哥机场,遇到YFU上海的同伴们,大家都明显地变了好多,女生们统一胖了不少,男生们一个比一个潮。从芝加哥到上海13个多小时,本以为会很长的空中旅程,在我们的说说笑笑间就到了。到了上海,下了飞机,就觉得一股闷热的气流扑面而来,没错,这就是上海。走到出关口,几个人都看傻了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

休息、适应、汇报、调整,忙忙碌碌中,新学期很快就到了。回到中国的校园,感觉倒像是来体验中国的高中一般,恍如隔世。

还记得在美国高中开学报到时,清晰的流程指示路线,而今天,大家搬着板凳,在操场上听着学校里各位领导训话长达一个多小时,听着不断重复的思想教育,我很踌躇,我非常地踌躇……

还记得在美国我有6节课,领书的时候只领了4本书,其他两门是不用教材的。当时让我很吃惊的是,美国的教材全是循环使用,爱惜和保护书本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如果书本有损坏,那么此人要负责赔偿。而今天,虽说多了一节课,可是我却抱了将近20本新书回家,其中还有很多是不用学的,只是让花钱买了在家放着…..

还记得在美国的一年,我看到了美国高中生的开明、开放和个性。尤其是印象深刻的Spirit week,每一天,大家都穿着不同主题的奇装异服来到学校,还要评比出一个最出彩的服装搭配。而今天,一开始就要逮那些没有穿校服的同学,一个负责老师还到班里检查发型,对不合格的同学说“要么你中午自己去剪,要么你就下午带五块钱让学校请的理发师剪”。班主任也对我警示“三不要”——“不要化我能看出来的妆”、“不要留长指甲,等着抓人”、“不要戴首饰,我收走就是我的了”……

现在看来,“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这句话是对的。就算回到了中国,回到了熟悉的家,我还是习惯冲马桶时,手往左边摸(国内的冲水开关在上边),还是习惯每天早上洗澡,还是习惯用英语想问题。和老妈逛街也是,发现我们彼此看上的衣服对方都不能接受,老爸说无论如何都是要适合中国国情的。

我在美国作交换生 篇5

为什么要去美国作交换生?当时在普林斯顿面试我的老奶奶也问了这个问题,而我是这样回答的:我不了解美国,之前关于它的一切,我都是从好莱坞电影里知道的;关于西式教育的一切,我都是从《哈利·波特》里知道的。我不想在没搞清楚状况时,就把大学的四年时光赌注一般地投在异国他乡,所以在最终决定之前,我想先去看一看那里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

一念起,天涯咫尺,为了“去看看美国”这样一个略显冲动的念头,我飞过日界线,跨越了大洋。

融入新环境

寄宿家庭的男主人是个警察兼半职业牛仔,女主人是护士。他们有三个孩子,16岁的大儿子克里斯是个颇有希望的空手道明日之星,他10岁的小妹是个金发小美女,长得很像《魔戒》里的精灵,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婴儿,也是个很有潜力的小美女。家里有牛仔的传统,超级大的后院里养了许多牛、马、猫、狗(后来喂养牛马就成了我的任务),有一排一人多高的户外狗笼、一个很不错的马厩、一个半专业的跑马场,还有一大片专门用来种饲料用草的空地。那一年,我就在这个马比牛多、牛比狗多、狗比猫多、猫比人多的地方生活。

我和克里斯在同一所高中上学。学校并不大,不过这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克里斯初中也是在这里上的,他人缘很好,有一大帮朋友,帮我在短时间内认识了很多人。没开学的时候我很担心上课,因为尽管对于像我这样来自中国的理科生来说,数学和科学课相对比较简单,但像历史和英文课就相对难一些。好在我当时正处在TOEFL考试的余热中,每天上课就叽里呱啦和老师同学唠家常,回家就猛翻词典啃《悲惨世界》和莎士比亚戏剧,经过这种高强度的英语浸泡,无论是书面上的还是口头上的语言隔阂都很快被我给消除了。

这里我想说的是,进入异国的全新环境时,尽早打破语言隔阂很重要,因为刚开始所有人都会对你这个来自异域的人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都愿意和你交流,这段时间可谓融入陌生环境的“黄金时期”,要尽可能开放、自如地和他们交流。如果迟迟不开口,一个月之后“蜜月期”结束,再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很困难了。反面的例子很常见。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比我早来半年的交换生,是个韩国女孩。她英语并不是很好,再加上亚洲人特有的腼腆内敛,平时在学校基本上不说话。我来美国一个月交的朋友就已经比她来了半年交的还要多。

不得不承认,亚洲孩子想要融入美国的环境,终归是要比拉丁裔人或者欧洲人困难一些。好在我有着“生冷不忌”的彪悍性格,敢于去尝试美国人习以为常可对我来说却十分陌生的东西,借此和他们创造出许多日常生活的交集,进而和他们打成一片。比如,我可以大口吞下他们涂抹了各种稀奇古怪酱料的西餐,然后强忍着沸腾的胃酸向他们竖起拇指,洪亮地说一声“赞”。再比如,我敢于咬牙冲向一帮200磅的壮汉们统治的橄榄球场,在他们“哇哦,亚洲人也会打橄榄球”的赞叹声中抱球冲杀。和这帮吃生牛肉长大的美国人打橄榄球是一件“玩命”的事情,没打几场,我就在一次拿球突破时被学校里有名的“肌肉男”从后面抱住摔了出去。当时我正埋头往前跑,突然感到后脑勺被重击了一下,人就飞了出去。在腾空的几秒钟里,我的大脑处于黑屏状态,再明白过来时,我眼前围了一圈脑袋,盯着我问“你没事儿吧”,等我能站起来走路都成弧线了……于是,从那之后我就退出了橄榄球场。

有趣的新朋友

我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人:英语老师是一位很有热情也很有气质的女士,同时也是个极端的奥巴马反对者,上课需要活跃气氛的时候她就会说几个挖苦“小奥”的笑话;数学老师是一位热爱旅行的女士,几年前来北京工作过,对中国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从不用计算器的超强心算能力和常年堵车练就的超高驾驶技术;历史兼国际象棋老师是个很有魅力的退伍海军陆战队队员,退役后发了福,不过走起路来军人的风姿还在。

我的同学埃尔默在菲尼克斯市区里住过,他有事没事就拉着我讲述自己在子弹横飞的街区“混社会”的故事。在美国,越是大城市治安越乱,菲尼克斯也不例外。要想在那里胳膊腿儿齐全地成长起来,需要懂得很多街头规则。比如有一天我穿了件比较亮的蓝色衣服上学,埃尔默看见了就说:“哦,不,那可不行(这是他的口头禅)。你要知道,在我住的菲尼克斯市街区,你穿什么衣服上街是有讲究的。那里有好几个帮派,每个帮派都穿一种比较显眼的颜色来标示自己。有的穿粉色,有的穿红色,有的穿蓝色。要是在我们那儿你穿成这样,碰到红衣服帮派的人,他迎面就会冲你来一枪。”听他讲这些传奇故事的时候,我只要露出一个诧异或者敬畏的表情,他看了就会特别满足,然后下次会再讲一个更加悬乎、夸张的故事。

竞选学生会主席

机缘巧合,我在美国期间还参加了学校的学生会竞选。我心想反正自己刚到这里什么都不是,没有什么好输的,要么不玩,要玩就玩个大的,所以直接选择了竞选学生会主席。

其实作这个决定之前我也忐忑过,也去问了别人的意见。克里斯一听双眼发亮,一定要让我去,老师们也都很惊喜表示支持,埃尔默则沉吟半晌,最后还是那句:“哦,不,那可不行。”

最后我还是决定参选。当时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一个叫杰克·麦当劳的人。对,你没看错,他就姓麦当劳。这个名字太亲民了,相比起我那个美国人读来拗口的中文名字,他在名字的辨识度上就占了优势,而且麦当劳同志在这个学校已经待了好几年,根基深厚。我相信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两个这样的人:有点威望,也有点傲慢,凡是有组织领导的工作都抱着一副当仁不让的姿态去争取,于是遇到这种事大家也就习惯性地想到他。小麦同学就是这所学校里这样的人物。

海外交流交换生 篇6

【关键词】交换生 学分转换 国际化

“交换生”,又称学校间学生交流计划,“学生交换”是以提高不同地区、国家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培养青少年的世界观为宗旨的项目。“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目的是加强全球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增进国家间的了解、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目前每年世界各地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交换项目,相互交换学生。

现在我国的交换回国后的学生面临一大问题,就是进行学分转换。转学分就是将在交换生在国外修读的课程的成绩和课程描述提供给原院校,经过学院及学校教务处审核之后,学生原院校认可的科目可以进行免修,直接通过学分转换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及成绩。

每个高校的学生交流项目不同,因此学分转换标准也是由各高校自行确定。下面就本院为例对交换生学分转换流程进行探讨。

一、学分转换的条件

本院学生交换项目按照交换时长分为假期、学期及学年交换的学生,所有交换回校后的学生均可进行相应修读课程的学分转换,原则上要求国外合作学校成绩单寄到后两周内必须转换完毕,学期及学年交换的学生需在出国前向学院和教务处提交学分预转单,作为日后回校后学分转换的参照。其中假期(寒假、暑假)进行交换的学生的所修课程,只能转换成专业选修课或者全校性选修课,不可转成必修课。

二、学分转换需提交的材料

交换生进行学分转换需提交相关材料。学分转换表:学分转换表由学校教务处制定模板,学生可从学校教务处网站下载。学生依据各自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国外成绩单填写表格中相关信息。除此之外,学生还需提供境外院校的纸质版本成绩单,成绩单需有境外学校的公章或签字以及在境外院校修读课程的简要的中英文课程介绍,以便教师核实学分转换得是否合理可行。

三、学分转换要求及方法

本院规定并非任何课程都可进行学分转换,进行转换的课程之间必须相对应或有相关性,与人才培养方案无关的课程不可进行学分转换。交换生进行学分转换可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进行相关课程的自由组合。例如:Finance内容包含国际金融及国际金融投资管理,因此可转换成国际金融、国际融投资管理两门课程,也就是可以一门课程转换成多门课程,或者多门课程转换成一门课程,或者一门课程转换成一门课程,或者多门课程转换成多门课程。这种转换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学生可依据实际上课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分转换。因此,可能每个项目甚至不同专业的学分转换的情况都不尽相同。

本院交换生的学分转换方法是:不同国家的评分标准不同,因此境外院校的成绩不能直接转换为我国的成绩形式,因此在进行交换项目的协议签订阶段,要充分了解该项目境外院校的评分情况,共同协商确认两校之间转换的标准,避免出现成绩转换后不公正的情况。

四、现行学分转换标准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上的交换生学分转换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学分进行转换,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境外修读课程与本校的专业课程匹配程度很难把握。不同高等院校中,同一课程名称所授内容以及课程讲授的难易程度、考核方式很难统一。因此在进行学分转换的过程中,很难通过课程名称或者简短的课程介绍确认两门课程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转换。课程内容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由于沟通了解程度受限,本校教学管理人员很难充分了解境外院校的课程设置、学分制度以及成绩评定标准等情况。因此,如果学校相关部门能够综合考虑课程修读的时间量、知识量以及内容难易程度等因素,同时听取修读课程的学生及进修教师的意见,依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学分转换的方案,将更为合理有效。

教学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不高。本校学生选择交换项目之前很难自行到对方院校的网站进行查阅相关信息,无论院校专业介绍或是课程简介以及授课教师等相关信息均由本校专门负责的老师通过讲座形式进行介绍,公开的信息量相对较小。学生出国交换前并未充分了解项目情况,有可能导致在境外修读的课程几乎无法与我校课程进行学分转换。高年级学生回国后面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的压力,还要准备多门未修读课程的考试,才能顺利毕业,交换回来后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因此,如果学生在选择交换项目之前,能够充分了解交换院校的各方面信息,大大降低交换的盲目性,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之后学分转换的难度,使得回国后的交换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找工作和准备毕业论文的状态中。

学校学分转换相关规定还需更加完善细化。本校学生交换回校后所有的学分转换手续均需要学院向相关同学转述,学校没有相对正式的学分转换规定可以直接公布给所有学生。学生在准备学分转换材料时也经常出现各种错误,例如:课程代码错误、修读学期未填写完整、表格格式不准确等等问题。所有提交材料均需教学管理人员与每个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核对,核对无误后才可交予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正式进行学分转换。每学期学分转换的学生数量在逐渐增加,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如果学校教务处能够将学分转换的申请在个人教务系统中进行,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时直接选中该课程,可避免很多因学生粗心造成的小错误。学院审核完成后可直接从系统中提交至教务处相关部门,简化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结语

随着国际化在各大高校中越来越盛行,交换生的项目种类和数量也会日益剧增。规范和完善交换的相关规定政策,将学分转换手续流程化,细致化势在必行。国内外各大高校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交学生以及学校国际交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金贤,陆瑾.交换生事务及流程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黎志华.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

[3]高绮.加强赴台交换生教育管理工作[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4]陈娟.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制实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

【海外交流交换生】推荐阅读:

海外节目07-17

海外油田05-12

海外石油06-08

海外贸易08-03

海外销售08-12

海外投资09-11

海外保护10-01

海外银行10-04

海外推广方案08-29

海外品牌收购07-18

上一篇: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下一篇:剪力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