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物理小实验

2024-05-13

开展物理小实验(精选12篇)

开展物理小实验 篇1

达·芬奇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 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家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 它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指导为基础, 教师设疑、提示和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为过程, 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为目的。家庭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部分物理实验的教学家庭化, 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家庭物理实验的特点

1.家庭物理实验是指那些取材方便、简单易做、趣味性强、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省时安全的物理实验。

由于学生在家中完成实验, 教师可以相应的减少课堂实验操作的时间, 节约了课时计划。同时, 学生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去独立设计实验步骤, 并能反复操作, 达到实验目的。如学《光的折射》时, 教师可布置水中“浮”钱的实验, 学生在家中仅需一只碗、一枚硬币这样简单易得的材料就可做实验了。实验时, 先将硬币投入空碗中, 人远立碗的一侧, 逆着光线看过去, 硬币反射到人眼的光线已被不透明的碗壁所遮挡, 使人无法看到硬币, 注水于碗,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 因水与空气密度不同, 射向硬币的光线在水面处会发生弯曲,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发生, 此时, 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 硬币便“浮”了上来, 碗中的水似乎变浅了, 因为我们看到了硬币的虚像。

2.家庭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一方面, 许多学生认为物理很难学, 而课堂实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学生只能仓促完成实验操作, 一旦有操作失误或其它因素的干扰, 学生就难以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 只有通过教师总结或书本介绍来获得, 学生内心始终存有疑问, 无法真正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 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不可能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 学生只能分组实验, 多人共用一套实验仪器, 从而出现个别动手, 余者观望的现象, 仅有少部分学生真正达到实验目的, 而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却是一知半解的, 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失去做实验的信心和学物理的兴趣, 而家庭实验由于实验用品简单易得, 实验内容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可在家长的配合下, 积极准备实验材料, 设计实验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在“做中学”, 主动学会物理知识, 写出实验报告, 完成实验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想学习的东西,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 就会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如学“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后, 可布置一个家庭实验“鸡蛋的浮沉”, 仅需鸡蛋、食盐和水这样简便易得的材料做实验, 就可做出生动有趣的实验, 加深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如在学习“沸腾”后安排一个“纸盒烧水”的家庭实验, 就能使学生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这一知识点得到巩固。

3.家庭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家庭物理实验立足于每个学生, 使学生自己动手, 人人参与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 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操作实验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在做中进一步知, 在知中进一步能, 在能中产生物理实验的快感, 享受物理实验的乐趣, 体验实验成功的幸福。如学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后, 教师可布置家庭实验:让学生用可乐瓶、玻璃瓶、白炽灯泡等做成凸透镜, 用不透光的物体作为光屏遮住凸透镜一部分, 观察物体成像的变化与距离的关系。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任务, 还发现用食品保鲜袋装水后可做成改变焦距的凸透镜。学生在做家庭物理实验时, 为了分析实验中的物理现象, 解决疑难问题, 查找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在此过程中, 实现了由“要我学”→“我要学”→“我乐学”→“我会学”的转化,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等具有独到之处。家庭实验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沃土, 是激发学生物理兴趣的增长极, 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孵化器。

二、家庭实验的实施

1.实验进行之前, 教师需要先确定实验的主题, 提出与实验目的相关的问题或要求。如学习 (潜水艇) 一课前, 教师可先布置家庭实验——自己制作潜水艇, 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以下实验用品:注射器一个, 十厘米左右长的细塑料瓶子一个, 薄铁片一小块 (可从易拉罐上剪取) , 胶管一小段。

2.家庭实验进行时, 要求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实验数据, 加以对比分析, 得出实验结论。如做《潜水艇》实验时, 学生只要先在细塑料瓶子里盛入水, 再用胶管与密闭性良好的注射器连接起来, 这个细塑料瓶子就是潜水艇了, 它应该刚好能浮在水面上。如果潜水艇太轻的话, 可以用适量的铁片进行调节。检查好以后, 就可以进行潜水实验了。用力往上拉注射器活塞, 潜水艇就上浮;用力往下压注射器活塞, 潜水艇又下沉了。进一步分析:当你往下压注射器时, 会使潜水艇中少量空气的体积变小, 密度增大, 当潜水艇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 就会下沉;反之, 就会上浮。通过观察这个实验现象, 学生可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并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家庭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如实报告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如学习“静摩擦力”一课时, 可要求学生做家庭实验“分不开”的书, 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 从“书分不开”这一结果中分析静摩擦力的存在。为防止学生遗忘, 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完成家庭物理实验的情况, 肯定学生的探索成果, 分析实验成败的因素, 归纳出科学结论, 才能使家庭物理实验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起到“共振”的强化作用;同时, 要评比最佳实验报告, 对有独到见解, 独特方法或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 要进行奖励。而当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时, 只要思路正确, 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人生两件宝, 双手与大脑”。物理家庭实验既动手又动脑, 把实验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 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就部分物理实验的教学家庭化, 谈了一些做法和体会。指出了家庭物理实验的特点和家庭物理实验的实施过程。家庭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家庭物理实验,物理兴趣

参考文献

[1]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

[2]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

开展物理小实验 篇2

学生实验开展计划

为了全面开展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技能及科学素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物理实验室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学生实验计划安排如下:

八年级:

1、测平均速度。

2、光的反射或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测量盐水或小石块的密度。

九年级:

1、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宕昌县实验中学物理实验室

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篇3

暑期快到了,同学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器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体验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实验现象请同学们自己填写,现象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

实验一:打不走的鸡蛋

实验器材: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一张10cm2的硬纸片、一枚鸡蛋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盖上硬纸片,把鸡蛋放在纸片中央;

2.用手指迅速地弹硬纸片。

实验现象:

同学们还可以做类似的实验:①将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快速地抽纸,看看文具盒的运动情况;②将4-5个象棋棋子叠起来,用直尺快速地打击最下面的棋子,看看上面的几个棋子会不会倒。

实验二:纸片托水

实验器材:一杯盛满水的玻璃杯、一张10cm2的硬纸片

实验步骤:1.将硬纸片盖在玻璃杯上;

2.用手抵住硬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杯口朝下);

3.松开手。

实验现象:

注意:该实验不一定能一次成功,多试几次。实验最好在水槽中进行,以免带来麻烦。

实验三:细口吞蛋

实验器材:一个小口径的玻璃瓶(口径比鸡蛋小一些)、一团棉花或者纸团、打火机、熟鸡蛋一枚、一把细沙

实验步骤:

1.将细沙铺在玻璃瓶底部;

2.将熟鸡蛋去壳待用;

3.点燃棉花,迅速放入瓶中,立即用熟鸡蛋塞住瓶口。

实验现象: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玻璃瓶瓶底铺上一层细沙?

实验四:什么干扰了收音机?

实验器材:一节新5号电池、一根10cm左右铜导线、收音机

实验步骤:1.打开收音机;

2.用手将铜导线的一端按在电池的底部,另外一只手拿着铜导线的另一端在电池的上端来回地碰擦;

3.靠近收音机,看看收音机有何反应?

实验现象:

该实验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学们能不能再举些例子?

物理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与实施 篇4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最根本的设计要求, 指在物理实验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实验方案应该有科学依据和正确的方式。物理实验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和揭示概念规律, 因此, 实验的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如果实验设计中没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或者没有认真处理实验数据, 就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例如,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 若不慎形成圆锥摆运动, 在摆角小于5 度情况下, 测出的重力加速度的值就会偏小, 教师不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人为地设计有悖于科学性的实验。欺骗的行为一旦被揭穿, 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因此, 物理实验教学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任何工作的前提, 在物理实验设计中, 教师及学生规范性操作是实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一是保证实验仪器的安全, 不受损, 例如示波器的演示, 预热, 光斑不能太亮, 操作时间不能太长等保证仪器的寿命。二是人的生命安全, 特别是电学实验我们更加注意安全性原则, 一定要规范的操作, 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后悔莫及。

3.探究性原则

物理实验应该体现探究的本质特征。探究性原则要求:所设计的物理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常常隐藏在较深的层次, 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 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般也不太明确, 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 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实验的教学设计中, 要注意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概念和规律的构建过程, 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体验、揣摩、模拟, 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 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等实验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就要特别注重实验中对“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的设计, 提出充分的探究机会, 让学生“在做中学”。

4.简单性原则

无论是探索某个现象, 还是验证某个规律, 实验目的应尽可能明确, 器材方法应尽可能简单。在实验器材上使实验简洁, 通常有两种方式:采用现代化设备或是利用日常用品做实验, 尤其是变废为宝。如用损坏的卡口白炽灯泡, 去掉玻璃泡, 在两根粗金属丝上加上锡箔, 稍加改造, 便可制成验电器。

5.主体性原则

物理实验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没有实验探究活动的产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决定教学的质量。在实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讨论,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教师还应做到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方案, 使学生积极和有效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 并受到实验的检验。设计物理实验除了应遵循上述原则外, 在方法上也有讲究:

1.转换法

物理实验中常常遇到一些实验效果不易观察或不明显的情况, 就要借助于力、热、声、光、机械之间的相互转换, 达到容易观察或效果明显的目的。转化的过程主要是依据等效的思想, 也就是从效果相当的角度进行实验。比如:弹簧秤将力的大小转换为弹簧的伸长量来观察。微小的压强计是把压强的变化转化为连通器两边液面差的变化来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是把电流和电压的大小转化为指针的偏角来观察。

2.对比法

人们要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就必须掌握它们的特点, 而特点主要是通过对比得出的。对比的方法也广泛地应用在物理实验中。比如:导出密度概念时, 用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认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时, 把通电导体周围磁针偏转与磁铁周围磁针偏转进行对比。

3.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指研究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 控制其他量不变, 每次只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采用的方法。比如:研究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关系,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4.放大法

利用扩音器、幻灯机能把微小的声音或图象放大。物理实验中, 对微小量的测量也常用放大的方法。

5.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物理规律

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分析实验结果时注意两点:

一是实验中测量的精度要受到测量仪器分度值的限制, 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为使实验数据尽量接近真实值, 可以采用对每个物理量多测几次, 求其平均值。

二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个实验, 真正做到尊重事实, 不随便涂改数据。有的同学在实验中盲目抄录课本内的实验表格, 对实验原始数据没有完全记录下来, 到整理实验数据时发生了问题, 无法检查问题出于何处。

不仅研究物理规律时应珍惜每一个原始数据, 在一切科学研究工作中, 原始材料都是最重要、最珍贵、最可靠的资料。历史上由于观测和实验数据与原来的计算结果不符而得出重大发现的事例是不少的, 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就是这样的例子。

物理实验小论文 篇5

***陈静

一年的时间转眼即过,晃眼间,竟然与物理实验处了2个学期了。其实,在进入大学才知道,大学的物理实验和中学的物理实验还是很大区别的。中学的时候做实验的时间很少,即使做也是老师在上面讲然后让我们简单的弄弄,随性而过的。但是大学的物理实验并迥然不同。有着一套完整的实验秩序,我们先要花2节课的时间进行实验预习,然后在下星期做实验之前要完成预习报告——完成6项内容,在当堂实验课测好的数据要给老师签字确认,回去以后继续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这样的流程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操作难的实验,个人觉得关于光学的实验操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分光计的调节和三棱镜顶角的测量、用光栅测量光波波长、薄透镜焦距的测定。之所以说这几个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我觉得主要是涉及到分光计的调节以及读数问题。由于分光计是一种比较精密的光学测量仪器,在调节使用中须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对于初次接触这一仪器的学生来说,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调节望远镜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轴相互垂直(即当载物台上平面镜转过180°前后,望远镜均与平面镜达到自准,即望远镜光轴与平面镜垂直)的过程,是实验中花费时间较长,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个环节。而该环节能不能快速达到实验要求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实验操作。有一个方法还是比较快捷可行的,那就是:(1)调节望远镜调平螺丝,使望远镜目镜所在一端升高,此时视场中十字丝像将向下移动.当十字丝像移至视场中的下分划板刻线时,,再调节载物台下靠近望远镜的调平螺丝, 将十字丝像调回至上分划板刻线处, 这一步调节保证了平面镜正对望远镜的一面与望远镜仍然是自准的,即平面镜反射回视场中的十字丝像被跟踪,使之不离开视场或不离开上分划板刻线。重复多次平面镜与出望远镜光轴和分光计中心轴更接近于垂直.(2)将平面镜转180°后,看视场中有无十字丝像.(3)如果没有十字丝像,将平面镜再转回来,重复上面(1)和

(2)步操作.一般,重复操作次数不超过3 次,就能在平面镜转过180°后发现十字丝像。至此,平面镜两面反射回来的十字丝像均已找到.再利用“各半调节方法”反复调至两面的十字丝像均与上分划板刻线重合即可。

其实,我们平时做的实验,都是书上有的,可谓是按部就班,只是对我们平时学的一些知识理论进行一些验证之类的。这个是最根本的要求。现在都在说创新教学,创新实验,我们不仅要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是实验的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更要学会运用自己学过的验证过的知识,在其他方面一展所长。这样会更有意义。而如何利用这门课培养创新能力呢?首先就是要培养自己“观察”能力,打好创新基础。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着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级形式。演示实验教学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最重要途径。老师做演示实验时,除交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观察的重点。老师对每一项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其次,增加分组实验,增强创新体验。我们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按照思维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再者,开放实验室,拓展创新空间。课堂实验教学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动手”自主做实验,可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可选在每天自修或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条件研究和创新。还可设立“废料利用箱,让学生除可充分使用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进行实验外,还可以把平时弃置的易拉罐、废胶管等收集起来,供同学们选用。创新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

以下是关于测转动惯量的实验另一种方法,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利用求复摆

周期反解出转动惯量J来。

一个任意形状的刚体可绕通过其中的光滑水平轴O在竖直面内自由转动,将它从平衡位

置(转轴O与质心C的连线的竖直方向)转动一个小角度ล就形成了复摆令质心C到O轴的距离为d,刚体相对于O轴的转动惯量为J,刚体质量m,设ล正方向为逆时针转动,离开平衡位置时,刚体所受的回复力矩为M=-mgdsinล。

根据转动定律有:M=JB=J*(d2ล/dt2),又因为,ล<5,sinล=ล,所以d2ล/dt2=M/J=-

mgd/J*sinล=-mgd/j*ล。令w2=mgd/J则有:d2ล/dt2+w2ล=0,所以ล=ลmcos(wt+b)。其中ลm为ล的最大值。复摆做简谐振动,其震动周期为:T=2*3.14*(J/mgd)l/2。所以J=[T/(2*3.14)]2*mgd。

实验书上用的是三线悬盘摆来测转动惯量,但是测转动惯量并不只是一种方法,正如上

面所述,如果我们对刚体转动惯量的知识理论很了解,我们仍然能够从其他途径去进行实验,而 不仅仅是利用书本上所教授的。

所以说,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课程。首先,物理实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中物理小实验 篇6

【关键词】物理课堂;小实验;教学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小实验也是物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这些实验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物理小实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物理小实验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很好的辅助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小实验都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教材紧密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而且非常容易实现。如九年级课本中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中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等。实验所需的器材随手可得,实验操作简便。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通过物理小实验的教学,可以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可以给学生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的物理课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求智的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物理课堂很多原理深奥难懂,教学不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而物理小实验取材都是来自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小实验教学使用的时间都很短,但所起的作用却相当的大,学生完成实验可以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感情,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这节时,过去一直采取讲述法导入新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现在我运用物理小实验“用水浇不灭的蜡烛”导课:将一块平板玻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放两只与玻璃板前完全一样的蜡烛,且使其中一只蜡烛与玻璃板前蜡烛对称,并点燃玻璃板后的另一只蜡烛,然后,用水分别去浇玻璃板后两只蜡烛,让学生看到:玻璃板后的一只蜡烛很容易被水浇灭,而玻璃板后另一只蜡烛却不能被水所浇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标中明确提出,在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物理小实验都来自生活,可能有些实验的器材无法收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替代品,让学生自己动脑,开发学生的潜能。整个实验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合作完成,通过实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了“摩擦力”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完了《杠杆》一章后,让学生做“蜡烛跷跷板”;在学了“光的反射”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等。这些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意志、毅力和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新颖性,操作的准确性等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小实验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实验涉及到很多教学资源,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小实验的实施。开展物理小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实施小实验前,要对实验的主体对象——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主体内容,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小实验的实施前,要检查学生对小实验的准备情况,小实验的安排情况等等。完成小实验后还要对小实验进行评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发现小实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如温度计一课小实验:首先进行观摩导入,请同学将自制温度计演示一下,比较实验的效果,分析原因。然后教师引导提出提问,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液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自制教具小实验,利用自制温度计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汇报;对温度计的规律进行归纳和小结;从而得出“测温物质与量程”。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小实验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刍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2]刘锦湘.初中物理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2010.9

[3]陈智远.物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新课程·上旬 2012.4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策略新探 篇7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所列出的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 有少部分是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相关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加以验证, 而探究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二者的功能对比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探究性实验更符合新课程标准。基于此种情况, 在具体执行实验教学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我们不妨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例如, 在执教《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一节内容时, 很多教师都反映太难教, 学生学起来也觉得非常吃力。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做了很多验证性实验, 但是学生对相关定理和知识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因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组织学生一起自制学具:我和学生一起去装潢公司找一些废料, 定10个框架, 又找来一些磁铁, 然后运用铝丝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和解决。比如我提问:“在铝丝长度和磁感应强度不变的情况下, 假如我们改变电流的大小, 那么铝丝的运动轨迹是怎样变化的?假如我们改变铝丝的长度, 那么铝丝的运动轨迹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通过上述类似问题的引导, 再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很高, 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有理有序地开放学校实验室

一般情况下, 学校的物理实验室都不对学生开放, 只是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才对学生开放。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进行物理实验的可能性, 不利于学生物理实验兴趣的提高。我建议可以适当地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让学生可以熟悉实验、查缺补漏以及培养兴趣和创新能力。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的开放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理有序地开展。

实验室的开放可以将集中开放和平时开放相结合, 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平时开放的实验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对于学生普遍认为完成不理想的实验, 可以安排在开放时间重新再做。每个班级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 进行相关实验的探究。集中开放时间则可以安排在每个星期的周五下午来做, 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想做的实验。这些实验内容都是与课本相关但又是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在做课本上没有的实验的时候必须要事先和自己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 这样可以让教师有时间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当然, 这样的实验器材也可以由学生自制。在这个中,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验加以引导。例如, 在《会翻跟斗的魔丸》这一课外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1) 魔丸为什么会像翻跟斗似的运动而不是直接滑动下去? (2) 猜想一下魔丸内部的结构会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 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

三、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小实验

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有力补充, 也是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有效手段。我通过对班里学生的调查, 得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做课外小实验, 其原因是这些课外小实验更加充满生活色彩,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可以适当地将学生从课堂、教材和习题中解放出来,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小实验。

例如, 我在执教《动量》时, 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小实验。实验的具体要求是让一个生鸡蛋从四楼上落下而不破, 实验所用的器材重量也不能超过鸡蛋的重量。这个课外实验布置下去之后, 学生想了很多种实验方法。有的学生给鸡蛋安装了一个降落伞, 有的在鸡蛋上安装了一个氢气球, 还在鸡蛋的底部用海绵垫起来做缓冲……虽然他们的实验方法千奇百怪, 但是都离不开动量定理。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自制实验器材的活动。比如, 我和班里的学生在课外共同制作了“绳波演示仪”“胡克定律演示仪”等。在制作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运用了很多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这样做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也可以让学生的物理知识得到有效的实践运用。

四、结束语

开发小实验 高效学物理 篇8

如何正确运用和讲解小实验, 通过小实验掌握知识点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 设计的小实验简洁明了符合当前情况下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 做好充分的准备演示好小实验;第三, 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小实验中包含的道理充分解读。

下面我就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谈一下我的看法。本节的口吹硬币跳越木块小实验, 学生可以人人都做, 学生特别感兴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动手非常积极, 一次可能不成功, 学生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总结, 最后总能得到令自己惊喜的生动现象。

硬币由原来的静止到突然跳起, 是由静止到运动, 状态发生了变化,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使硬币由静止到运动, 说明硬币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比硬币重力大的力的作用, 这个力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观察, 硬币由静止到跳起这个过程, 唯一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在硬币上表面沿水平方向用力吹气, 硬币上表面空气突然快速流动, 下表面与桌面之间由于相互接触空气不流动, 上下表面受到空气压力的合力F= (P下-P上) S, 由于P下没变, S没变, 只有P上变小, 空气压力的合力才可能大于硬币的重力, 才会上跳, 因此得出, 上表面因空气流速突然变大而压强变小, 其他内容就此迎刃而解。

初中物理各章节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逻辑性, 另外还要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奇趣的现象, 学生易于接受, 上述学习过程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 而且积极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可谓学以致用, 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驾驭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生也更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开发小实验对物理教学的影响非常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 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不管用什么样的开发实验都不能脱离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新疑难问题的思路。

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如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墙上, 用饮料管吸饮料, 学生对此可谓熟视无睹, 这些都是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但是跟学生解释起来有一定难度。

讲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可设计如下实验, 找一只大点的塑料注射器, 安放针头一端沿针筒直径方向切去, 露出活塞底端, 活塞抽出一段, 漏出活塞底端的一端用橡皮膜封住, 这样针筒里就密封了一段空气柱, 针筒内外无变化, 橡皮膜是平的。讲解大气压强存在时, 可演示此实验。为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 实验时可用投影仪。

操作:将活塞向外拉动一段距离。

现象:内部空间变大, 橡皮膜向内凹, 发生形变。由此可知橡皮膜受力, 因为力是使橡皮膜发生形变的原因, 橡皮膜受到向内的力大于向外的力, 根据F= (P外-P内) S, 若内外气体无压强, 则橡皮膜受力为零, 不可能发生形变;由现象, 活塞向外拉, 内部空间变大, 气体体积变大, 质量不变, 密度变小, 内部气体变稀薄, 外部气体密度无变化, 又橡皮膜发生形变受力, 由F= (P外-P内) S得到内外气体有压强, 并内部压强变小, 内外压强差不为零, 从而得出大气存在压强。教学过程同样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和运用, 用知识解决问题, 体会成功的乐趣, 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对拥有渊博知识的渴望。

有效开展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策略 篇9

一、有效开展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演示实验教学的实验设计、实验仪器都由教师安排, 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观众。学生往往不能积极参与, 教学效果不佳, 很多实验现象学生看不清楚, 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发挥物理实验应有的作用。而且很多教师受中考等因素的影响, 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 忽视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发展, 应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 物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在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大胆进行改进与创新,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如何有效开展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1.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应认真做好一些基本的演示实验, 例如, 天平的使用, 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等实验。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 在演示过程中做好演示和示范, 力求操作正确、规范、熟练, 演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熟练规范的操作, 对学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有助于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改进与创新演示实验。

物理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实际, 对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改进、创新, 实验现象、实验效果会更为直观,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改进和创新教师演示实验。如学习《物体的浮沉》一课时, 教材实验为拿一塑料瓶放入水中, 用手向下按, 观察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师可以改为把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 (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 同时浸在水中, 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 教师突然放手, 结果一个上浮, 一个悬浮, 另一个下沉。通过改进实验, 让学生看到新奇的实验现象,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科学探究, 变一些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 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例如, 在学习《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时, 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拿出直尺进行探究, 观察分析频率的高低与音调的关系, 在对比中总结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课本知识, 还能提高探究能力。

(3)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物理教材中有一些验证性实验, 但实践证明验证性实验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教师应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例如, 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观察线圈运动的方向与电流的关系, 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最后自己总结规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实验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参与实验,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

多媒体可展示一些宏观、微观的物理现象, 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将物理过程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 变抽象为形象。例如, 在学习《分子运动理论》时, 利用多媒体把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微观过程展示出来, 可帮助学生认识分子运动。

5. 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尝试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 制作一些学具、教具, 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农村、电站, 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科技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实验教学, 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实验设计, 优化实验方案,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反思, 进一步理解知识, 提高实验能力。

关于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 篇10

关键词:物理,探究性实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 实验内容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当前的高中物理实验中, 验证性实验占据着实验内容的主流, 这种验证性的实验无论是在实验内容、实验过程还是实验结果上都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一般来说, 学生在做验证性实验的时候, 事先已经知道了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某一个既定的范围内, 更有甚者, 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 把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说的清清楚楚, 学生要做的就是照着教师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在这种实验教学中, 学生犹如提线木偶一般被教师所控制, 学生自己的想法无法体现到实验过程中, 导致学生变成了实验操作工, 这样的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其它多方面的能力往往收效甚微。为此,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 我们要努力突破过于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地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一种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认知构建的手段, 通过探究性的实验, 学生能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培训机会, 能够形成理性的具有批判性的思想方法。与验证性的实验相比,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 对于教师提出的挑战要更大。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管得太多不好, 会影响学生思维自由, 管得太少也不好, 否则学生容易误入歧途, 如何来把握管理的度,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仅如此, 在探究性实验中, 由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未知性, 会导致各种意外状况频发,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 教师在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活动的时候, 一定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式实验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一、制定规范的探究计划

相较于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充满很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 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很难把握和调控, 一不小心, 学生就会偏离目标, 使得实验要么失败, 要么流于形式。为了保证探究性实验的效果, 必须要制定规范的探究计划:首先, 要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 一般来说, 课题的提出都由教师来做:其次, 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并提出详尽的实验要求:第三, 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假设, 猜测一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发生的变化以及可能产生的实验结果等;第四, 制定详尽的实验计划, 第五, 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并收集实验数据, 记录实验现象, 用来论证之前提出的假设;第六,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 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有必要的话,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以进一步深化思维成果, 巩固实验的成效。

二、探究性实验要具有新颖性

探究性实验的核心内容就是实验的开放性、新颖性, 在探究性实验中, 实验结果没出来之前, 一切都是未知的, 充满各种可能性, 这也是探究性实验最具价值和魅力的地方, 倘若教师设计的所谓探究性实验, 学生一眼就能看穿结果, 探究实验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此,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实验的新颖性, 要保证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能够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 这样才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思维兴趣, 促进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例如, 笔者曾经开展过一个“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探究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测定数据, 并且求出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对于这样一个实验, 学生要想在教材中找到既定的答案是不可能的, 学生在一边操作一边探究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其中很多都与自己的传统认知发生了冲突, 冲突一旦产生, 学生自然会想办法进行探究, 寻找答案, 这就是探究性实验的价值所在。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相较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 很多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 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 作为教师, 即使是探究性实验, 我们也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机会, 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实验中能够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 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当然,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难度较大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 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入手, 或者是将一些课本上原有的学生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例如, 课本中《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一个学生实验。按照传统的方式, 是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 然后让学生完成表格以后直接进行实验操作。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将这个实验改变成探究性实验。首先, 给学生提供需要的实验器材, 包括打点计时器、纸带、砝码。小车、滑板、刻度尺, 然后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测定加速度的实验计划。为了降低实验难度,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通过把课本中的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可以有效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 非常适合在学生培养探究性实验能力的初期阶段。

参考文献

[1]黄才发.高中物理的探究性实验[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2年03期.

[2]叶长龙.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1年.

开展物理小实验 篇11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开展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错误倾向。其产生的原因一是教育思想不端正。二是教改实验顾此失彼。三是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地方实验设施十分短缺,有的地方教师随意取消教材、大纲中要求的实验内容的现象仍然存在。要解决上述问题,除采取行政手段外,迫切需要设计一条突出实验教学的课堂思路。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做好实验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探索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我们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学习科学家的探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验证性实验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的方式,学生缺少主动性,谈不上探究能力的训练。而探索性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观察分析,能使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实验、如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规律,同时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个实验,课本中采用先提出问题: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呢?然后做实验,引导学生验证物体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最后形成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这样不进行必要的阐述,而直接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既显得突然又难于顺畅接受,这必将影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提出问题: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以及做用手缓压圆柱体入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槽中水的的体积“变大”(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多),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变大,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多,该体积的液体所受重力也越大,物体所受浮力也越大,引导学生思考且分析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应该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来进行比较”。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被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且“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有效地分离出来呢?”可以通过阿基米德的故事及溢水杯的作用来实验,得出:溢水杯可以有效地分离被排开的液体。最后:要求学生看课本上实验装置图,由此说明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接着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f浮=g排)的结论,就显得自然顺畅,水到渠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应抽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这样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陷于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四个实验,都用到打点计时器,而它的故障率最高。这就要讲清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故障的几种情况,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排除故障。这样引导,学生反映收获大,遠远不止学到一点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也解脱了因排除故障而所致的忙乱,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在实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有些实验较难,如《测定加速度》《把电流表改装成伏特表》,而学生基础又普遍较差,完成实验有困难,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预先培养“小先生”的做法,利用课外时间,由各实验小组长参加,先走一步,取得经验,由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完成实验。

三、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演示实验体现得尤为重要。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实验的正确操作起着示范的作用。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1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来源, 可以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型, 即发现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两类。我认为发现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 两者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有人曾误认为, 接受性学习只是机械性的学习, 而发现性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但事实上, 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学习方式。他们只是学习个体获得经验的途径不同而已, 两者都是在能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 学习者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主动构建而实现的。目前从总体来说, 学校教学主要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发现性学习为辅。而发现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所以, 教育者应设法培养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从接受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世界。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和社会日新月异的环境中, 学生必须具备发现学习的能力, 才能不断学习新技术, 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而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发现性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师只要提供合适的探究实验项目,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操作、调查、数据处理、交流和总结等活动, 经历探究实验全过程, 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在发现性学习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主动性, 体验了探究性学习乐趣,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学科, 它是一门很强的实践性学科, 只有通过不断实验, 才能不断获得物理现象、规律、公式等方面的认知。所以, 物理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与综合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动手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数据处理、总结报告等主要方式, 最终完成探究实验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体验到了发现学习中的探究乐趣, 所以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 实验教学改革不仅要重视学习内容、教学体系的更新, 更强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个性特点, 探索适应未来社会的新的学习方式是高校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一) 体现目的性原则

教师应充分备课。认真设计探究实验内容项目, 找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验问题。集中力量, 组建集体备课小组, 设计教学内容, 设计问题障碍, 设计各种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之间讲解和讨论, 在必要时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学生只有通过一系列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自己碰到的“问题”的锻炼, 充分认识了自己, 才会查漏补缺, 才会主动学习, 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探究精神的学生, 并在探究学习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敢于“放权”,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学生可大胆说和做。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方法等选择上, 要有把控能力, 但不能过多“介入”, 更不能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注意思维的开放,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 师生间的讨论尤其重要。平时课堂上不断设问、争问、回问, 师生间通过多问多答多质疑等交流, 引发思维发散, 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日益得到培养。

(三)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 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可以有机结合一些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等, 如实验模拟演示、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 利用计算机作图和处理数据等, 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 成立探究实验兴趣小组, 让学生享受学习

成立探究实验兴趣小组, 提供专门的实验场所, 由教师负责值班指导。学生通过管理员的批准可以进去做实验。师生的旧电器, 学校已报废的旧仪器我们会回收起来, 学生通过拆卸、重装、设计、更新元器件等活动。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 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加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拟订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开展探究性实验必须要符合教育规律, 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知识等方面的情况, 最终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在确定探究实验课教学内容时, 要实现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型逐级提高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

首先, 低年级时学生经过了一部分较基础的实验探究性实验项目训练后, 学生有了信心, 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其次, 学生步入高年级时, 我们可逐步加大加深探究实验项目的宽度和难度, 教师布置任务和要求, 学生从自行查找资料和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测量方法、仪器等, 到最后完成全部实验内容。教师给出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实验项目时, 最好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密切的关系, 然后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要制定可行性计划和教师交流。学生要收集相关的实验资料、分析各种遇到的问题, 最后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内容等, 按时完成实验项目, 处理数据写报告与总结。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培养, 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 树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改变老观念, 要让学生成为敢说、敢做、敢质疑的学习者, 师生间能平等地交流和学习, 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我们的学生享受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逐渐喜欢科学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潘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

上一篇:上市企业规范下一篇:美丽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