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2024-09-21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通用12篇)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1

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也就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惯用“填鸭式”或者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教师一直讲,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则要求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这一教学要求的, 为了积极地响应这一理念, 需要教师从小学教育开始, 就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如何才能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探究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期更好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一、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 学生如果不主动积极动脑思考, 肯定是学不好数学这门课程的。因此,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不要单纯地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 要通过适当的引导, 促使学生去做、去思考知识。

例如, 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 先和学生一起复习相关的知识, 然后在复习的基础上, 再提问学生:“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这时, 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分计算棒, 一边再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再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既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又比单纯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精心创设情境教学, 引发学生的主动探讨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懂, 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 结合情境教学能够使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还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帮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自主进行学习, 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例如,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节内容时, 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图形妈妈今天要带着他的孩子们来我们的课堂和学生们做朋友, 你们想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吗?”这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正方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学生们走来, 这时, 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了, 学生们都急切地想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图像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学生不但给这些图像起了名字, 还能说出起名字的原因。开展这种情境教学, 既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能点燃它们的思维火花。

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 借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中来, 让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 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 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逐渐培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例如, 在探究“相遇”的相关问题时, 学生需要掌握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相向而行 (或相对而行) 、相背而行以及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清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小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 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分别作演示, 过三分钟后再集中交流表演的情况。学生们也都兴致勃勃, 个个洋溢着笑容并且开始了自己的演出。开展这样的实际演练, 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有效理解和把握。还能让学生将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 探究验证

合作学习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产生一些疑问或者是通过学习有了自己的收获时, 这个时候, 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这些疑问和其他的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把自己的收获与同伴进行分享。这样既能够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数学知识。

例如, 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幻灯出示算式如245÷30=?338÷15=?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计算, 教师此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不是够除数整除?如果够的话, 怎么写商呢?不够又如何写商呢?”在问题的驱使下, 学生们也开始合作并尝试计算。

又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时, 学生通过测量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如何进行验证呢?可以引导学生去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实践操作进行合作探究, 进而再有效地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猜想。在合作探究中, 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引导, 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的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数学课堂一般都被认为是枯燥且缺乏生动和激情的, 要想改变外界的这种误认, 就需要教师努力创建一个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环境, 这对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很有帮助的。为了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需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只有这样, 学生也才会更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逐渐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李金明.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力发展特点及培养方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6) .

[2]郭述霞, 黄继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初探[J].新课程, 2012 (8) .

[3]张万树.探索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 (18) .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2

定安县岭口中心学校

韦春红

小学科学课程标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新课改以及新的教育理论的提出,如何遵循教学基本原则,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都要遵循的,并能与时俱进的大事。不能把教育口号、理论、研究混为一谈,因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顺应小学新课程的标准,并达到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一、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有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至于原来我们特别关注的知识,它只是用来整理的其中一个目标,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如:科学三上年级的《我的大树》一课教学中不是追求学生对大树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观察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汇报交流等等。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法知道大树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大树„„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没有目标意识或目标偏失的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当然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如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全过程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那么这节课该如何开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具合理性与有效性呢?我们先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会怎样?会不会变成其他物质?会不会变气味?这些问题对已经学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中就这一问题而言,提出问题不是重点!再来看学生的猜测结果:会变成糊状,会改变颜色等等,就是没猜到会冒气泡。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学生的猜测结果,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小苏打的可能。对未知物质的混合进行猜测,有点瞎猜,所以猜测也不是重点。再来看制定“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计划: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材料是明摆着的,需要的是小苏打、醋、筷子和杯子,看来价值不大。关于怎么做,学生们提出了顺序问题、数量问题,如:是让醋倒入小苏打还是让小苏打倒入醋?倒入多少?是一点一点倒入还是一下子倒入?等等。这里就包含科学混合方法问题,混合就是倒在一起,倒在一起就有不同的倒法,不同的倒法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科学课要追求的东西,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其实我们只要从各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出发,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三、要体现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

针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课要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活动的量和质这三对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和教师控制教学进程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选择以及结果、结论,而学生的活动往往非教师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学生主体作用将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引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学生主体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学习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承认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即教师是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及时介入、及时提炼,做到心中有谱;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的关系表现在:趣味性的活动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动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两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从学生的特点、生活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考虑,允许学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兴趣的又有价值的问题。至于事先考虑好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需要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探究。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把课内的多种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延伸到课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统一;活动的量和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活动的结构及内涵的研究上。科学课就是有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好的结构不但能使活动达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由于材料的问题,学生得出“轻的物体浮,重的物体沉”的研究结论。教师要尊重事实,所以没有也无法予以否定。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准备好材料再上一节课,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终于发现第一节课的结论错了。这样的教学虽然多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学生得到的绝不是原来一节课所能得到的收获。其实让学生真正经历完成真实任务的全过程,这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再如,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学生面对教师演示的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杯水,因为是未知液体学生不能尝,蒸发一滴水,发现了白色粉末状物体,学生猜测是盐,但不能确定。于是换一个角度倒过来思考,把马铃薯放在盐水里能浮吗?结果确实浮起来了。在这节课中始终未能确定是什么液体的过程就包涵着十分重要“科学内涵”,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一节没有结果或出现错误结论的探究活动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且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多鼓励,耐心倾听,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小学古诗教学点滴谈 篇3

一、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诗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教《赠汪伦》时,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读有机结合,感受诗意之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村居》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有同学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三、学习创作手法,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七岁,不作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将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生动逼真。又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以“锄禾”起兴,引出了要节约粮食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手法,曾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这些手法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

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细读感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学习古诗炼意,感受谋篇布局

许多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

如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同时这首诗还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构思巧妙,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理趣,耐人寻味,千载传诵不衰。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要尽量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第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点滴谈 篇4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逻辑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模仿能力强、喜欢表现自己等特征,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影响,希望被老师表扬和鼓励。只有把数学课上的有滋有味,多鼓励学生,让课堂吸引住孩子,学生才会喜欢上数学课,喜欢上数学课的老师。

上课过程中,插入几句笑话,做个小游戏,所用时间也不多,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老师可以随时调整。开心氛围的创设不是只有老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心氛围的营造方法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效果是一样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当接一个班时,我都会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做起。刚开始教时教得很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只要上课注意听讲,是很容易学会的,从而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加深,放快速度,由易到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前全国都在提倡高效课堂,我们也在学习杜郎口、洋思等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后进生敢发言了,不大方的学生变得大方了,这种课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能听到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数学学习兴趣是一天天培养起来的,好的习惯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有一位刚从农村学校转到我班的学生,刚来城市上课,很不习惯。可是,当他因为有一次上数学课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后,他的不习惯慢慢改变了。长久下来,他将数学的乐趣一天一天的积累,最后学数学越来越轻松,数学课也成了他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兴趣在于积累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积累数学的乐趣本身就是一种好的习惯,数学学习兴趣也会随着积累的过程慢慢增加,变得越来越浓厚。

三、亲其师,信其道

想让学生亲近教师,首先需要教师亲近学生,从而构建起一个平等的关系,让学生乐于、喜于跟老师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有了互动,才有了进一步能上好课,能上高效课的可能。其次,学会宽容学生。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有无意错误,也有有意错误。而课堂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小单位,一个基本组成形式。他们的错误往往在课堂中更具有典型性。常常以学生在课堂中开小差,与同学聊天为代表。如果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错误时只是一味地“镇压”,所起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所以我们要谈教师的宽容,要对学生宽容。如果说平等关系的建立是基础的话,那么宽容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亲其师。

四、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四句话

第一句话:“老师我还不懂”。就是说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敢于问,问老师、问同学。我非常喜欢鼓励学生说这一句话,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肯定存在着智力差异,后进生跟不上教学步伐,所以要鼓励孩子说出我不会,我还不懂。

第二句话:让孩子说:“老师我来帮他”。学生都是喜欢表现自己的,生怕自己比别人差,教学中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互帮互学,让每个同学都更加的自信。

第三句话:“老师,我不同意”。就是学生不同意老师、其他学生的观点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表现,所以应培养学生说我不同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表现自我,发展个性。

最后一句鼓励学生说:“老师,让我来说”。其实就是把学生推上讲台,有时学生讲的效果比老师还好,所以学生能讲的,我就尽量让孩子去讲,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小老师呢,经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数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为教师,应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身心特点,让他们从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就有兴趣,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开展愉快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以使学生对数学自始自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从而达到真正学好数学的目的。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它既是学习的动因,又是学习的结果。作为数学教师,应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身心特点,让他们从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就有兴趣,以使学生对数学自始自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从而达到真正学好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高效

参考文献

[1]马芳.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参考,2013,(04).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5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

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点滴谈 篇6

一、从低年级培养音乐学习兴趣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强调:“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无论是直接的音乐表现、歌唱、演奏及游戏,还是间接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及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有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在音乐教学中有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尤其是技巧技能的训练,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领悟。音乐教师要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问,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游戏活动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创作、评价只是从兴趣、情感入手,没有感性的实践,音乐教学活动就不存在,乐谱、音乐知识将是一堆无意义的符号与抽象的概念。学生在歌唱、演奏、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愉悦,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只有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指导,学生才能知道正是这些密集的节奏、变幻的速度和力度及多种音乐手段的运用,才使人获得了愉悦的感受。

二、情感教学促进学习动力

情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动力。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应注意倾注丰富的情感,以此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学习音乐上,逐渐地对学习音乐产生良好的情绪和强烈的愿望。其次,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牵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动作、范唱、指挥和神态等,无不传递出情感的信息。当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信息重叠在一起时,大家的喜怒哀乐之情便自然和谐地融汇成一体了。

三、创设愉悦教学情景激发学习乐趣

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录像、幻灯、录音、画面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诱人的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艺术意境之中,去获得情感的共鸣。

(1)利用画面的创设情境。在教第六册歌曲《春天在哪里》时,上课前,我先画了一张画,贴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上有绿柳、青草、桃花,柳树的枝头上有两只小黄鹂鸟在唱歌。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被画面上浓浓的春意所吸引,情感得到激发。在上课时启发学生谈谈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很快就记住了歌词。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教第八册《看龙船》时,我放了一段端午节赛龙舟的录像让学生看,龙舟竞渡、鼓乐喧天的热闹场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喊:“加油,加油!”看完片子后学生都感慨地说:“真热闹呀,真想去现场看看。”在随后的歌曲教学中,他们很快就融入到情境之中,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歌曲。

四、通过表演和自编舞蹈体会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发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应该有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我让学生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激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又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深刻内涵的魅力。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理,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例如:在学完《快乐的布谷鸟》这首歌之后我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观察小鸟出壳、飞翔、捉虫的动作,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将观察听到的动作表现出来。我说:“小鸟出壳是一下子就钻出来的吗?你能表演一下吗?”学生争着表演:“小鸟一下一下把蛋壳啄破,才慢慢挣扎出来的。”说完还惟妙惟肖地学起来。我说:“播放一段音乐,音乐中有小鸟啄壳的描写,谁听出来了谁就跟着做,看谁表演得像。”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都尽情地做着表演,有的做壳的动作,有的做飞翔的动作,有的学捉虫的样子。通过听音乐、学表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了音乐作品。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滴谈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该“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 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 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而且能够引人入胜,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较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 我在教一年级数学中“十几减5的退位减法”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 今天我给大家讲“猪八戒与孙悟空”的故事, 一天, 八戒睡足醒来, 正准备找吃的, 这时悟空走过来, 递给八戒一张纸条, 喝道:“八戒, 如果你算对纸条上的题, 俺老孙给你找桃子吃, 如果算不对纸条上的题, 俺老孙把你打入无底洞。”不一会儿, 八戒算出了纸条上的题, 悟空拍手赞道:“呆子这一次不呆了。”八戒骄傲地说:“猴哥, 我还有好几种算法呢!”同学们急不可待地想知道八戒会有哪几种算法, 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新课导入的成功,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运用多媒体, 突破教学重难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中最主要的多媒体技术, 不仅有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 而且还具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学内容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 就能轻松地解决。并且对重点和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 将反映好的解题思路投影出来, 能再次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样既生动具体, 又节省时间, 效率还高, 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 教学《相遇问题》时, 我就运用软件直观演示, 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我操作鼠标, 屏幕上首先出现两个学生, 其中一个学生从左往右走, 一会儿, 另一名学生从右往左走, 两个学生在逼真的模拟下行走, 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题目:“小明和小华两人从两地相对行走, 小明每分钟走64米, 小华每分钟走58米。小明走1分钟后小华才出发, 再过7分钟两人相遇。两地间距离多少米?”我再操作鼠标, 屏幕上出示线段图, 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每分钟两人各行走的路程。这样, 难点在两人形象行走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 使学生一目了然, 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 增强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演示一结束, 学生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通过对多媒体的有机利用, 能帮助学生明晰地掌握概念, 获得正确的结论, 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三、巧设课堂练习, 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

练习在数学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实践证明, 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我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练习, 有的放矢引导、启发,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认真去思考、去讨论, 探索学习。例如, 在春游活动中, 每个小组的活动经费是50元, 这些钱要如何安排才合理?我通过提问, 启发和诱导:“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 甚至是出错, 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班级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问题氛围, 大家积极思考, 相互启发, 提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案, 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 如口味、营养、实惠、合理、节约等方面叙述了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这样思考性的练习,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 思维空间得以拓宽。

四、使教学生活化,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标强调, 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日常课堂教学中, 我细心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 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生活内涵, 使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 学习《长、正方体的面积》后, 在练习中, 我让学生分小组计算制作不同物体所需材料的表面积和侧面积, 如:粉笔盒、罐头盒的商标纸;长方体玻璃杯、正方体药盒、教室门 (带有玻璃) 的刷漆面积等。这些物品有的是长方体, 有的是正方体, 有的需要算6个面, 有的需要算5个面, 还有的要从6个面的面积中扣除一部分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让学生懂得原来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那样息息相关, 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这样, 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有用武之地,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五、完善评价标准,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以往的课程评价存在很多问题, 如: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 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 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等。新课改下, 我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既关注学生课堂上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信心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又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 我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 享受发展与进步的快乐。同时,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我很注意使用鼓励性语言,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 新课改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在新课程理念下, 优化课堂教学要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为目标, 从远处着眼, 近处着手,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在互动中求知, 在活动中探索, 把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拓宽、动力的促进、信心的增强以及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 (1) .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小学英语教学经验点滴谈 篇8

一、激发学生兴趣

1. 利用头饰游戏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准备一个头饰, 头饰的背面写上一个地点名词, 只有戴头饰的学生能够看到。然后该生闭眼, 大家把教室中放着的相关图片变换位置, 反面向前, 该生把想要去的地方告诉大家, 同学们帮他说出行走路线。 (反思:这一游戏能够锻炼全体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又能锻炼一部分同学的听力, 并且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何时运用“I don't understand”、“Please speak slowly”等英语句子。)

2. 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激“活”教科书, 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只是几本书而已, 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我们要想方设法, 利用电教设备如TV、VCD、电脑、录像等, 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 然后用“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发的, 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 他们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 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来引发了。所以, 教师要经常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 去激发学习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总之, 要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中去。例如, 可以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主题, 利用课前几分钟, 开展听说训练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二、树立自信心与勇气

英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探讨了语言的本质, 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 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 积极参加语言交际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 激励学生, 让学生有勇气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节课, 我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 并提供内容广泛的语言材料, 带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发扬民主, 营造和谐气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 要设法将“动中学, 学中动”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 在教学3A Unit 10时, 我一边教学新单词, 一边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动作, 学生学得意趣盎然, 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 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0分钟, 注意力易分散, 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 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现象。为避免这一点, 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 用学生最易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变得很高, 不会感到厌倦。

小学英语教学经验点滴谈 篇9

关键词:良好开端,培养兴趣,激励性评价,学习方法

小学英语教育担负着学生英语启蒙的重任, 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打好英语基础是小学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 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必要的保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此话虽然有些夸大, 但良好的开端的确是成功的必要保障。我国农村小学大都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 这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保持下去, 这对小学英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从开始学习的时候, 学生就没有兴趣或者兴趣没能维持下去, 以后的英语教学是难以想象的。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加、难度的加大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就会出现两极分化, 给英语教学带来不可想象的难度。所以在开始学习英语时,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保持下去。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小学生的注意力很不集中, 要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首先教师要教得有“趣”。那么就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气氛, 得体地运用动作、表情、神态、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的情绪。

(1)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 来提高或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分散难点, 降低难度, 使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学会知识。

(2) 经常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角色对话、朗读, 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

对回答问题比较好的学生, 我会看着他说“Very good”“It is right”, 或是让全体学生为某个学生集体鼓掌, 齐说:“You’re good.”等等。

4. 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 并持之以恒。

5. 学生兴趣的培养不仅是在课内, 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低年段, 重要的是模仿练习, 英语的发音、语调与汉语截然不同, 在范读字母、单词或句子时, 要让学生听读音、看口形,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敢于大声讲英语;高年段, 侧重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预习, 引导学生找自己的“盲点”和“难点”。上课时教学生如何做笔记, 哪些知识需要记。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 教给学生巧记单词的方法。

(1) 利用构词法巧记单词

英语中派生词很多, 构词形式也很多, 记起来很方便。如:classroom-classroom等。

(2) 利用近义词、反义词巧记单词

如:good-bad;right-left等。

(3) 根据音标、音节巧记单词

如doc-tor;wel-come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高段学生记忆音节多、较长的单词, 对于学生拼读和记忆单词拼写非常有好处。

值得说明的是, 无论用哪种方法记忆单词, 都必须要求读音、词形、汉语意思结合起来记忆, 千万不可单独记忆一个方面。

2. 教给学生巧记句型的方法

在英语学习中, 会遇到很多种句型。而每种句型也都是有规律的, 所以在学习每一种句型时, 我们都应该认真总结它的句子结构并牢记。例如, 学习‘there be’结构时, 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There be结构的肯定句There be+名词+地点+时间;否定句结构为:There be+not+名词+地点+时间;一般疑问句:Be there+名词+地点+时间?而动词be要随其后面的名词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为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单数与复数之分, 由此确定动词be用is或are等等。

五、做好学困生的辅导

在教学实践中, 再好的班都有些学困生, 这是让教师非常头疼但又必须去面对的事儿。对学困生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挖苦和讽刺, 而是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2. 帮助学困生改变不良习惯, 树立成功的信心

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信心, 更要把这份信心传达给学生, 并注意在英语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课堂内外, 注意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

3. 开展“一帮一”活动

农村家长懂得英语的不多, 有的家长虽然懂得一点, 但不足以辅导学生。所以, 除了教师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之外, 教师还要提倡学生互帮互学。把学生分成小组, 组织英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去帮助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 使之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点滴谈 篇10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多动好动, 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 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 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 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 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 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 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创建生活情境, 捕捉亮点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来自于生活, 学习数学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 过去那种单纯的枯燥乏味的纯数学是脱离现实生活的, 我们应强调数学的应用。因此, 教师应善于从我们的生活中洞察, 利用本校资源和信息资源去创建数学内容的情境, 捕捉亮点资源。让学生明白数学产生的原因,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的存在, 让数学回归自然生活, 激发其积极去接受数学、学习数学、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比如, 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 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 学生通过学习, 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 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 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学生们还得出, 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 可以为0等等。

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 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 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 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 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 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 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 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 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 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 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创设辩论比赛情境,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小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 比赛能制造竞争氛围, 使他们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另外,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往往一节课后一部分时间开始出现疲倦心理,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中品尝参与和成功的快乐。因此, 在知识的训练过程中, 对某个易混淆的知识点或对比性较强的问题, 把它设计为练习题, 引导学生通过正反双方辩论, 学生对知识探究理解就会很深刻, 自觉纠正偏差, 通过对知识的思辨, 掌握就会更牢固。

如:为了提高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判断力和简写技能, 出示了训练题:a+5、b-17、x×5、9×a、n×70、m÷15、7×9、a×b。先引导学生辩论哪些可以简写?哪些不能简写?并说明理由, 然后引导学生辩论能简写的, 该怎样简写, 哪些不该简写。比赛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展示成果, 创设探究的成功体验情境

善于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天性。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 创设让学生展示知识探索成果的情境, 并且有效地进行评价、激励, 让学生适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如,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 我采用分小组探索“三角形内角和180°”规律, 让小组长到台上汇报本组合作探索成果, 有的用汇报测量法揭示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有的用演示撕拼法揭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 有的用操作折叠法揭示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等。这样, 在展示探索成果的过程中, 老师真诚的微笑、充分肯定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赞美激励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 使学生体验到了满怀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心理教育 背诵

一、教给学生学会阅读

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预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源泉。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答案都在文中而不是自己的脑子里”的意识,进而引导学生要立足于读,在读上下工夫。古人说“读书贵神解”,因此,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读。比如要求学生快速诵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关键语句、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及注释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形象等,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记叙的六要素,及人物描写的语句。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及事理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性的能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的语句。议论性课文先要引导学生找到中心论点,也应抓住表达观点的中心语句。抒情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线索。总之,通过预习感知文章内容,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的重点,为课上探究,讨论,训练等延展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通过小组解决,教师察言观色,适时引导,旁敲侧击,教给方法,授之以渔。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他们日后是要走向社会的,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要培养知识广、能力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更需要让学生在语文的主动学习中更快更好地培养语文能力。

三、利用日记进行心理教育

利用日记进行心理教育,要有意为之,不要写成流水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理想追求、想象创造,按照文道统一的原则,进行潜移默化地训练。多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巧借“东风”,使学生不断自我改造,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教师要以诚待人,用心交心,才能达到利用日记渗透健康教育的目的。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只要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最感兴趣,最心动的,随时随地的记下来,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好,时间长了,就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遣词造句,学会成段成篇的写文章。

四、扩大背诵范围

小学课文,需要背诵的很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找来《慧人慧语》,精挑细选让学生们背诵,《慧人慧语》内容广博,文辞隽秀。

有引导学生正视错误和正确的句子如:

告诉学生们谦虚的方法的句子如:

天才被别人称许,狂徒把自己赞扬。

启示学生们拥有智慧的句子如:

智者与愚人,一个思考,一个不思考;

天才与庸人,一个勤奋,一个不勤奋。

诸如此类的句子,不胜枚举,学生都比较喜欢,朗朗成诵,不仅增加了能力,而且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善于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善于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他们打造成新一代的好苗子。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法”点滴谈 篇12

一、课堂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 课堂游戏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

学期初, 我们就用课堂游戏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例如, 新生入校,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 总是要问:“What’s your name?”因此, 在教授这个内容时, 我们采用课堂游戏的形式, 将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A和B两组。先由A组问B组的学生, 被问者如实回答, 然后两组互易角色。这种游戏, 在英语教学入门阶段,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 课堂游戏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环境对学好语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英语课堂游戏则最能为学生创造所喜爱的语言环境。以“Are you...?”句型为例, 教师可以选五个学生站到黑板前, 排成一排, 选一个Leader, 站在五位同学前, 蒙上眼睛, 摸到一个同学时提出问题, 猜测同学的名字。

Leader:Are you English?

Lili:No, I’m not.

Leader:Are you Chinese?

Lili:Yes, I am.

Leader:Are you a boy or a girl?

Lili:I’m a girl.

Leader:Are you Lili?

Lili:Yes, I am.

当游戏中的Leader猜中了Lili, Lili就得做Leader, 继续进行游戏。这个游戏反复地进行, 使“Are you...?”句型重复出现, 形成自然的语言情景。通过此游戏, 不仅能使学生把自己的语言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同时, 又满足了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愿望,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课堂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学生在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 会发现

学生在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 会发现知识的不足, 进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紧迫感。游戏, 正是一种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推动力。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马上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在课堂上进行速记单词或句子比赛, 接词接力赛等, 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活学活用知识。例如, 在讲授1-5的基数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游戏来记住这些数词。此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把学生分组, 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学号,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座位号来报数, 看谁报得最准确。对报得正确的学生, 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而对报错的学生, 也应及时给予鼓励。不断地重复此游戏,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活学活用了知识。所以, 比赛性的游戏不但能使学生全力以赴地参加, 并兴致勃勃地完成, 更能培养他们的上进心, 激发起后进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四) 课堂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如今, 不少小学生把学习英语视为一门苦差事。他们怕读课文、怕做作业、怕课堂提问、怕考试, 对英语学习畏难发愁, 产生厌学情绪, 而课堂游戏正有利于这种局面的根本改变。由于现行的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功能、贴近生活, 这就为我们进行课堂游戏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对话, 设计相应的游戏。如动作性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来调节课堂教学, 扭转死气沉沉、单方面的教学局面,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 在笑声中学习。

实践证明, 课堂游戏对巩固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它, 就可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 用音乐来帮助组织教学, 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中, 每教学完一篇对话, 可以先让学生听几遍录音, 熟悉一下语音语调, 然后让他们就对话内容进行模仿表演,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 请学生上台表演。谁要是在台上“卡壳”了, 台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提示。虽然每次表演只有几个人, 实际上全班学生的思维都随之进入了角色, 同样进行了一次语言练习。

(二) 用歌曲来导入新课, 寓教于唱

教师可以引入歌曲, 使学生在“唱”中学, 在“乐”中思, 体验学习乐趣。如在学习十个数字的英语时, 教唱Ten Little Indians Boys;在学习询问别人的情况时, 就教唱Hello, Goodbye song。在优美的旋律中, 学生很快记住了所要学的知识。因此, 英语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英语歌曲, 在课内外教唱, 从而使学生形成唱英语、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学风。

(三) 用唱歌来帮助巩固习得知识

在教学中除了交替使用常规方法外, 我又尝试了一种方法———唱歌巩固法, 即通过唱歌来巩固记忆习得的知识。我把每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词, 填入旧曲, 让学生唱。如在记忆“Good morning to you”这个问候语时, 我们可以把生日歌中的歌词“Happy birthday to you”换成“Good morning to you”, 这样学生以同样的曲调, 唱出不同的歌词, 同时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适当地运用音乐不仅能帮助教学, 而且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情感,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把音乐引入英语教学中真可谓“一箭双雕”。

上一篇:冰壶教学论文下一篇:Office应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