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黎斌

2024-07-2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黎斌(共10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黎斌 篇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 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 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二是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 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分种=60秒,体会 1秒,了解 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 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 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处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学生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 l小格是 1秒,走 1大格是 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的时间,认识秒针走 1圈是 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一一突破教学中的重点。

五 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学生的未知空间。

六 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 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 “1秒”、“几秒”到“ 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2)从整点到非整点的情况;(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4)跨过 l2点的情况;(5)秒针走一圈的情况;(6)分针一圈至几圈等情况。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应对自如。

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黎斌 篇2

一、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促进教学设计内容的实现

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能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所设计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高效率地掌握。所以, 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来收集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 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 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还要考虑到他们对信息掌握的容量, 以及他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来设定学习内容, 可以快速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能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来使知识融入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生吸收知识、收集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按照固定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而是要时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 使设计的内容既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对知识进行理解, 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太简单, 使他们没有了探究的欲望。

二、客观分析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是教材, 在运用教材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在设计过程中, 既要有取舍, 又要有延伸。对于学生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的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一带而过, 不必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之外, 还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通过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延伸。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教材中的内容是否全部都需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安排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中每个章节的重点是什么, 难点是什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课堂学习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规律, 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例如, 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 教材中给学生提供的实例是春节晚会上倒计时的场景。为了让学生对秒的认识更深, 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这一场景的倒计时, 让学生对秒有了具体的感受, 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件是用秒来计时的。学生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体育测试时用秒来计时;有的说卫星发射时用秒来倒计时等等, 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对秒的知识也顺利地掌握了。

三、制定明确目标, 贯穿各个细节

在进行教学时, 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起到了依据和指导的作用。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 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具备促使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使教学设定的起点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制定了教学目标, 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使课堂教学能按照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活跃教学活动, 增浓学习氛围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 为了使目标获得实现, 需要教师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积极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时, 要从他们的情感和态度上调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深入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 单纯地进行模仿不能使他们的思维获得发展, 只有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 能力获得提高。

五、反思教学过程, 获得有效反馈

教师面对的是思维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 对于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学生来说, 他们通过对知识的探索, 获得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应不断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质疑阶段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调整问题的难度, 使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体现质疑的作用。要掌握学生数学能力和知识积累的详细情况, 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过程来进行反思, 分析在过去的教学中什么水平的问题已经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了, 哪些问题他们理解起来还存在难度。在反思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精心设计练习, 拓宽探究空间

经过课堂学习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之后,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使他们在不断对数学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来培养创新思维。在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 教师要对题量进行正确的把握, 不是做得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好, 只有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 掌握同一种类型习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 才能提高他们在解题时的效率和正确率。通过练习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很好地掌握了之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较难的题目,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他们在探索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七、估计教学过程, 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 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 因此, 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其中。所以, 教师需要提高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并能运用教学智慧把发生的事件和学习内容相结合, 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 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①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②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作者工作单位:杨建凡,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紫微小学。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 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 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添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编著.《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沃建忠著.《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应做到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圆柱体的体积”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演示课件,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然后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猜测到”底面积乘高”时,教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推导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两组知识迁移的情境,通过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

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2.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1.尊重学生的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无法在课堂上研究和展开的,则要留到课余或条件成熟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因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们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进一步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时空。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广大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过程。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参与-发展” 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胡明忠主编,2004年4月第1版。

2.《教学策略》,周军著,2003年12月第1版。

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张定强主编,2005年9月第1版。

浅谈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5

张易镇驼巷小学 黎荣

摘 要: 数学概念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的困难入手,提出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概念 教学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概念又有外延和内涵之分,概念外延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集合,而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特有属性的集合。例如三角形的概念,它是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类别的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内涵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外延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1.1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思维训练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如果小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总之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1.2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哪些是方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小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有:图画、描述的方法、逐渐渗透的方法、定义的形式等,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二、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困难与特点:

由于小学生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障碍。

2.1感知觉特点

感知觉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小学生因对事物的认识不完整、不准确;因此小学生大都缺乏生活经验,充满自卑感,课堂上更是沉默不语,通常是“一问一答”,甚至老师问了半天也得不到答案,为此我们的课堂总是调动不起积极性,形成了不好的教学氛围。尤其是高年级的数学概念教学,与现实生活大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函数的概念,概率的概念等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是难以理解的,就连很多常识性的生活知识他们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氛围更加冷淡。

2.2注意的特点: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需要活动来支持和吸引;另外,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困难。小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注意分散,久而久之出现厌倦的心理,对出现的数学概念模糊不清。

2.3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记得快保持的好,但对语言材料则不太容易记,再现也不完整。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主要依靠形象记忆来识记概念,可以再现概念但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将概念与实际分离,常常会出现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的现象,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减少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独立完成作业。

2.4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由于语言发展迟缓,思维的发展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的时间较长,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却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对抽象事物的反应,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小学生学习更加困难,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失去自信心,厌恶学习数学,产生敌对的心理。

2.5语言的特点:

数学语言中,名词、术语是量与空间形式的抽象,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学概念,这既是数学的特点,又是数学的优点。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就十分抽象,加上用符号表示,从而使数学概念更抽象化。感知是学习数学语言的初始环节。因而在教学中,用小学生熟悉的形象来加深小学生的理解,真正使小学生掌握概念符号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教师的语言不当、繁杂、口手不相协调都是引起小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原因。

三、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把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上,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在小学生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特殊性,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例如,对“o”的认识,开始时只知道它表示没有,然后知道又可以表示该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还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因此,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作为老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应该明确概念教学的整体要求,还要把握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3.2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小学生数学学习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重于直接经验的联系,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

3.3遵循学习概念的特点,组织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

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常用的概念引入。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知觉,丰富自身的感性认识。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让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重视概念的运用,发挥概念的作用,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小学生有着类似的学习需要,因此普校的数学教学有许多的原则和规律,课堂教学必须要井然有序,不能杂乱无章。

4.1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内容的调整)。

普校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小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调动小学生感知觉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来自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生活实际出发,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氛围。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 概括引出新的概念。例如: 在学习“平行线”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观察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黑板的上下边缘、桌子、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铁轨等,然后根据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黑板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桌子、门框和铁轨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相互平行的。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4.2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方法的选择)。

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的影响,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可以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测量桌椅长度、教室的长宽、身高等活动加深对米的理解,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学习。以实践操作加深概念的理解。

4.3 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目标,教师精心设计创设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自觉唤起学生对教师、对数学的兴趣,并以自觉的心态从事学习活动,宽松优良的学习环境又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不要一味的传授知识,而要创设讨论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对于具有耳聋缺陷的小学生来说,使用合理的课堂教学媒体更显得举足轻重。

4.4教师应当提供适当的强化和积极的反馈。

小学生都需要表扬,有效的表扬应该是适度的,尤其是后进生只要通过一点点努力就能回答的问题,他们会很在乎的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也会使其产生自信和学习兴趣。另外表扬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课堂表扬并非一定要用口头语言,有时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同样可起到激励表扬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小学生课堂的表现,还要关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特别要关注他们在社会适应进步和成长。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6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是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应包括四个环节:导——学——练——测.一、“导”——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设疑导入、谈话导入,不管采用哪种导入形式,力求简单精炼,开宗明义,富有情趣,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是新授课的主干。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炼升华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知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互动交流的舞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释、应用和反思,让学生在感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同时多元化地、多角度地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1、自主探索。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储备,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小组协作、互动交流、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探索、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还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当学生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2、交流认知。

交流认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学生发挥创造的用武之地。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各自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或问题,然后对于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以参与合作者的角色适当点拨启发。促进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探究。这个阶段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要保证学生做、说、讲的时间,不要越疽代疱,也不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耐心引导,细心指导,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和体验,真正达到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理解。

3、提炼升华。在学生探索出各种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评议,进一步进行数学思考、交流与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进一步凸显最优化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先让学生选择研究的对象,每组选择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中的一种,请各组商量研究的方法:(1)先限量出各角的度数再算出内角和;(2)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量一量是多少度;(3)把三个角拼折在一起,看组成什么样的角„„各族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结果,并加以验证,请学生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讨论交流中,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练”——巩固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新课教学到学生独立作业之间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提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理解、巩固的时空,目的在于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便及时矫正。同时,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练习内容以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课堂活动”、“想想做做”为主,练习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板演,练习情况要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捕捉生成信息,做好有针对性的跟踪补缺,及时矫正。

四、“测”——当堂测试

测试题设计应紧扣知识点,题型要富有变化、内容要富有思考性及趣味性,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拾级而上,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测试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测试。这是测试题中难度最低的题,题型与例题相似,促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2、变式测试。这类题目与例题比较稍有变化,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提高,可以强化认识,防止生搬硬套消极思维现象的发生,并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些题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解决。

3、发展测试。在新课之后,练习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向智能结构转化,发展思维能力。这类题目不一定要求全班同学人人会做,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测试题内容可参考课后练习中与例题对应的练习题及思考题,并以当堂作业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当堂批改作业和组织批改作业。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7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引入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 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所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数学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而且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会很感兴趣, 这样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 数学本源自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通过实物、教具、学具等直观教学手段, 让学生亲自观察、演示或操作, 并在此过程中阐明数学概念。这样, 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从数手指到简单的运算, 都是在生活中习得的。所以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基础, 就必须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引入数学概念。例如, 在教学比较数值大小时, “5”和“6”的大小, 可以把5颗糖和6颗糖分开放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选择, 当学生选择6颗糖时, 可以问他们为什么会选择6颗糖, 这样, 便可以使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真正体会到数值大小的概念。

二、运用知识迁移理解概念, 为形成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打好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以旧知学新知, 是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水到渠成的学习方式, 既可“温故”, 又能“知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学习内容和思维会更加连贯, 也无形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 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 首先, 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联系, 又要创造知识迁移的条件, 让学生充分理解新概念的来龙去脉。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也要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 使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并为形成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三、学生自主认识和教师讲解相结合,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对于年龄较小、知识经验少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如果仅靠学生自主学习, 他们很难充分理解数学概念, 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 在概念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 创造条件让他们依托形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教师要注重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既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现成的概念生硬地灌输到学生头脑中, 也不要不管学生能否理解、能否灵活运用, 而盲目地先让学生将概念死记硬背下来, 希望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慢慢理解概念。这样, 学生不能清晰地认识、理解概念, 学习效率会降低,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因此, 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认识概念, 在学生自主认识的基础上, 发现学生认识的不足, 并据此适当点拨、讲解, 这样, 学生就会深刻理解概念, 并加深了对概念的记忆。

四、抓住本质, 讲清概念

本质反映了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 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概念的本质也是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所在。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概念, 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否则, 学生就不能透彻明晰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更不会灵活运用。比如, 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认识就不清晰、不准确, 他们认为平行四边形必须是端端正正的、水平的, 导致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位置后他们就不认识了, 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他们理解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不符。这与教师提供范例的方式有关, 呈现给学生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固定不变的、端正的, 致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 造成对概念认识不清的后果。因此,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 抓住概念的本质。对于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概念的含义准确而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讲解概念, 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 还要讲清概念的运用范围, 以使学生能清晰、准确地理解、掌握概念, 并能灵活运用概念。

五、加强练习, 学以致用

数学新课标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 实际教学中, 学生往往能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 但不能灵活应用所学概念。因此, 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 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练习, 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数学中用数学,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进而使其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鼓励;策略

一、創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发挥学生潜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四、教师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

运用发现式教学,让学生先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到课本、课外读物等去研究探索。但作为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较小,经验储备、知识基础和思维、研究能力相对较弱,认知能力、感悟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空间狭小,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控、加强引导,以防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的轨道。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收集处理信息、组织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因此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人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

教师的适时点拨、适时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刚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把握好引导的“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引导“过度”,便会偏离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科学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研究方法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进行集体指导,也可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学生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中教师要力求使用二种方法:一是激励法,当学生在研究中有突出的进展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豪感。二是激将法,当学生在研究中受到挫折时,教师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勇气。培养他们知难而进的争胜意识。

总之,我们必须有灵活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在课后用心总结修改,这们就会找到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但都必须简单易操作,自然适合。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习惯。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益。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探索、挖掘各种教学策略,不断地拓展、总结、完善,以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精心打造一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黎斌 篇9

华涌小学:郭永岳

新课程表准则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个更显得课程标准的改革需要。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再没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一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不再是固定的题型,而是灵活富有挑战的,进行创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决。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假设,推理的实际问题。而对新问题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呢?运用知识和体现数学在世界周围的力量,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灵活性,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策略形式多种多样的,是和小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的解决策略有:选择一种运算,发现一个模式,制作图表,画处险段比例分析,画图和列表,猜测,假设,逻辑推理,你想反推,检查和修正等等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发展和运用好的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有芳香有条理,达到的效果更好。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以:实际操作一知识迁移

实际操作就是通过学生的割一割,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对事物进行调整理顺,直到发现正确的答案。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把看起来比较畴县负载的,没有现成计算方法的,通过花剑,变形,变幻的方法将新的知识转移到学过的知识上去,从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来。如数学第九册中的“平行四边形,三炯,提醒面积公式的推导”。哟啊是学生中画的新知识就需有策略。这就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要学的知识化成旧的知识。如将片感性同哦件茄克一拼成一个和她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两个武安一样的三角形的一林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提醒游客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让学生通过各种的操作,推力获得新知识,感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二:推力策略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1.所谓逻辑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要求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和推理,而不是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这类体和我们学过的数学题不同,体重瓦缸没有数字和图形,也不用我们的数学方法,而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出答案。例如:消亡,小张贺小利益为使农民,以为是教师以为是工人。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义农民不同岁数:农民毕小张年龄小.文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分析:由题目条件可知道:小李不是教师,小娃股市农民,小张不是龙敏.从列表分析,打“√”表示肯定,打“×”表示否定。

工人 小王

小张

小李

工人 小王 小张 小李

农民 ×

×

× 农民 教师 ×

× 教师

× √ ×

因为左上表中,任一行任一列只能有一个“”,其余是“”,所以小李是农民,于是的到右上表。

因为农民小李比小张年龄小,又小李比教师年龄大,所以小张比教师年龄大,即小张不是教师。因此得到左下表,从而得到右下表,即小张是工人,小李是农民,小王是教师。

工人 小王

小张 小李

小王 小张 小李

2、演绎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同个命题获得一个命题的思维形式。每个推理都是都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在推理中用来得出一个命题的那一个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策略的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出的结论。例如:小学六年制第八册的“三角形的认识”这部分,当研究到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我们举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先说出它的内角和是180度。你们能够用什么方法证明是真的等于180度呢?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也有多样,可以拿出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的结论是180度,也可以拿出剪好的任意一个三角形,将它三个角剪出来拼一拼,拼在一起又能发现什么呢?结论是一个平角。同理可以推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关系。

策略三:化简问题和从问题找条件 1. 问题的策略: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76页第四题:想想用什么方法算出圆木的总根数。(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将问题化简为一层有2根,2层有3根„..即总根数为2+3+4+5„..这一步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看来比较复杂又是比较简单.但是得出结论后回想如求n层的和又如何呢?这个问题又变得复杂了,想想能不能改变考虑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还可以借助以前的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的方法求.将上下底的长度总和改变为只数,高改变为层数去考虑,便实际从中得出等差数列求和,和高斯求和的原理.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中得到创新.这样先尝试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再将解决简单的问题类推到复杂中去,也将最终的目标分解为比较简单的阶段目标策略.有很多问题看起来很麻烦,但化简后就不同了...从问题中找条件去解决的策略.如第九册60页第四题(1)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180米,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米,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在解答这类型题目时必须要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后确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照出相应的解题策略。当然策略是多样的下面我就介绍其中一个,从问题中找条件的解题策略:这道题的问题是“实际用多少天完成”。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一条公路的长度(工作总量)

÷

实际每天修的米数(工作效率)农民 × 教师

×

× √ ×

农民 教师

× × √ √ × × × √ × 工人

计划每天修的 × 计划天数

计划每天修的+ 实际多修的(180)

(20)

(180)

(20)策略四:找规律与还原 1.“找规律“的策略:是如何发现图形,数表和数列、周期性变化等变化规律。比如,一年又春、夏、秋、冬四季,百花成盛开的春季过后就是夏天,赤日炎炎的夏季后就是秋天,果实累累的秋季过后就是冬天飘飘的冬季过后又到了春天。年复一年,总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排列,这就是周期性变化规律。能发现规律就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如:1、1、2、4、3、9、4、16、——25、6、„„。要想找出这题策略:就必须从给出排列成的数字中找出它的规律,也是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也是多样的,可以画出其排列的奇项:是按1、2、3、4、5、6、的排列顺序排列成奇项,也可以是画出其偶项来发现规律,使每一偶项是前三项的和,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2.“还原”策略:,是从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思考,一步一步往回算,原来加的用减,减的用加,原来用乘的用除,用除的用乘,这就运用了还原的解题策略。例如:有一位老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用4除,再减去15后乘发10,恰好是100岁。”问这位老人有多少岁呢?要找出解这题的策略就要看清楚题目的叙述,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许多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的和尚分馍,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解决问题的 策略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很多,如:画线段绘图策略联想相关问题策略,还有关系,传递与反传递,归纳,剩余等推理策略,利用模型绘制策略,排除策略。等等。

解决问题还需要用运用各种能力:如:理解问题的能力,空间思维的 想象能力,新旧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切入点等。但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 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把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主要部分。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调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南海市狮山区华涌小学教学论文

作者简介:郭永岳

中学体育二级教师。

文字输入者:胡财旺

系别:英语教育

班级

:C200206

学号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黎斌 篇10

随着农民工子女跟父母一起大量外出,以及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很多农村小学形成了人数少于25人的小班。在这种被迫“小班化”的形势下,如何利用小班化的优势,使每个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总会有更多的话语,乐于参与交流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情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敢说,有疑能质,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重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关注和指导。小班化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空间,扩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如:我在教二年级数学《时、分、秒》一章内容时,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把自己家中的闹钟、电子表、大的钟表等带到学校,摆在教室里面,我也把几种不同的钟表拿来放在其中,并在班级门口贴上“钟表店”的标志,准备工作做好后,同学们就窃窃私语:“老师这是干什么呀?”他们开始产生好奇的心理,于是,我就引导大家说“现在你们就是小顾客了:,可以到钟表店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同学们一听更兴奋了,于是三三两两来到店内,挑选自己喜欢的钟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改以往死板板的课堂氛围。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议论自己买表的情况,提出很多问题,有的能互相解释清楚,解释不清的向老师请教,这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心态轻松,而且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发展自我。

二、转变教学模式,重能力培养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

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效果不高。数学尝试教学,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体现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即由“呈现——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变为“引导——尝试——主动获取”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真正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小班化缩减了班级规模,缩小了师生比例,因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动口、动脑、合作的机会,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讲台,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成效。

2、开展师生与生生合作互动交流。

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运用开放型、交往型、体验型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进行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我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时,总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自学,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师生、生生学习交流活动,最后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启发学生在交往中引起争论,激活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充分利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伙伴式”的学习方法,才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教师努力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列的争论,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三、因材施教,落实个性化发展

小班化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小班班级小人数少,老师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面向有差异的个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像服装的量身裁衣一样,为小班的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

践行“阳光普照”“均等教育”“奉行无一人掉队”“少一倍学生,多几倍关爱”的教育理念,正视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的事实。无论在备课,教材设计处理,教法选择,评价模式上,作业的布置,均应满足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每一位学生的起点行为,以发挥学生多元智慧与身心潜能。作业布置上有弹性;评价分层:纵向评价(平时测验、练习)横向评价(生生间互评互比)。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法。如教学中,将程度相近的同学归为一类,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A类学生重点指导其自学,提高其获取知识能力。B类学生重点点拨释疑,辅导其完成所学知识。C类学生重点在于拾遗补缺。教师深入小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特别关注和帮助有困难、不常举手和不愿表演的学生,或对学有余力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作业批改方面,实行面对面批改,个别指导,更直接、更及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之间感情也更融洽,“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官体验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和说一说等,调动学生装的五官来体验,从而产生欲望,培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五官体验中或得感受,领会教学内容,并得到更为深刻的印象。尝试教学法:积极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经研基础上进行尝试,进行推断,升华为间接经验。教学时,先让学生尝试,再有教师指导,获得新知,尝试时要给予中下学生必要的帮助。例如,为他们设计缩小坡度的尝试题或走到他们身边作个别辅导。鼓励教学法:语言刺激、动作或食物奖励、成果展示等手段,使学生乐学、勤学。以正面教育、积极鼓励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成功的教育思想,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该学生以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成功和进步。及时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以鼓励。鼓励的标准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作出不同内容的鼓励。师生交融教学法:师生角色转换,情感交融,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体现教学民主,教学相长,营造温馨的、愉快的氛围。动手操作教学法: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发现,学会的出结论,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提问质疑。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进行认知活动,即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相互讨论,学会分析归纳等。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法释〔2009〕14号)格式修改下一篇:高考作文分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