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2024-10-06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共12篇)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想象生活, 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芳香。

一、观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 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 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 秋天可嗅丹桂飘香, 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 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 街市的热闹和繁华, 家庭设施的添置, 班级动态的剪影, 做到每事必问, 每问必得。

因此, 学生要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 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 从“真”处看, 从“细”处看, 从“深”处看, 从“另”处看, 从“无”处看, 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 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 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 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 觉得没什么可写, 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 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 如帮助父母做家务, 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 搞小制作, 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 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 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 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 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 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 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 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 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 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 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 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那么, 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 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 思考生活的真谛, 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 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 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感而发, 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 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 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 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 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学说话, 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

作用,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 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 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 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 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 让他们真情表白。

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场景, 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 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 突然狂风乍起, 乌云密布, 天地昏暗, 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 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 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 表情各异, 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 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 学生叽叽喳喳, 拍手叫好, 交头接耳。雨过后, 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 出口成章, 语言流畅, 具有鲜明的个性, 真是“吾意所欲言, 应笔而出, 如泉之涌, 滔滔不绝。”

生活本是五色草, 生活本是七彩花, 只要用心去观察、品味、思考, 处处有可写之物, 物物能生发妙文。因此, 作文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 以育人为根本, 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思考生活, 享受生活, 创造生活。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篇2

王洪霞

摘要:

面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已治疗多年尚未彻底根治的顽疾,作为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深入研究其问题的三大结症所在。就此提出和实践“生活化作文教学”,旨在促成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根植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在生活化作文的实践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教学;个性;品质

由于当前多数小学生作文脱离现实生活,空洞单调、枯燥乏味,使得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真情,迷失了思想,失却了个性。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套”等十分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真正去感受需要在作文中融入的真情,帮助他们走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与考试的误区。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生活化”可谓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表达生活。“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指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情、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其特征:

题旨本源由立意转向生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中心区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习作被异化为精神的侏儒。学生只是揣摩命题者的心思,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素材,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记忆区采集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表现生活。这样学生习作才会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色调,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

作文素材由模拟转向现实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素材中,有不少老师喜欢采取“模拟生活”的方式来代替现实生活。不可否认,这也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与真实的生活相比,就缺少了生活原有的味道。教师应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生活积累,催生作文动力;引领学生在参与中丰富体验生活,“找米下锅”,写作性灵之文;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中,强化学生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大胆的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

中心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改等弊端,确立“学生是作文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不能把教师的生活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教师作文指导要明确着力点:一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事、说实话、抒真情;二是要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在作文修改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作文教学如果要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就必须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活,使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中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写作材料。

(1)、关注自我

作文中失去了自我,也就丢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关注自我的方式可以是反思,可以是审视,可以是忏悔,可以是否定,可以是谛听„„写日记是学生关注自我、找回自我的重要途径。日记的内容可以设置情感日历、自赏篇、自责篇、感受篇、信仰篇等。除此之外,提倡学生写读书心得,在课堂上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一句话评论”、“说说我自己”等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自我关注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喜、怒、哀、乐的历练和体验时,他们也会随之构建起丰富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也就因此摆脱了虚伪和平庸。

(2)、关注人生

作文教学在关注人生这个层面上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文如其人,文格即人格,它承担着引导和关照学生做人的道德责任(即引导学生做人生合格的作者);另一方面它期待和要求学生解读他辉煌的人生(即引导学生做人生优秀读者),从中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并升华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名人传记、名人轶事、名人评介、史转之类的资料进行专题阅读,让学生在与名人的交流中,叩问人生,反思自己,从中汲取营养,间接获得一些人生经验和阅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3)、关注自然

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悯天的情怀接近大自然,感受山川草木、风花雪月、江河湖海、大漠绿洲、蓝天、白云之美,流连于自然万象之间,感物联类,发掘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山一水及日月运行中蕴藏的人情事理,引发学生对生命个体、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带来的大自然的报复:厄尔尼诺、泥石流、沙尘暴、赤潮、酸雨等,从而获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

(4)、关注社会 社会生活被人称作一部无字的“活书”,它是获取写作材料最为殷实的府库。

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新闻周刊》等电视节目,追踪社会热点。

借助报刊杂志和影像材料,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

从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中体验人情之美。

从《人民日报》、《科技时代》、《新闻30分》等报刊和电视栏目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事,引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特别指出,指导写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世界很少发生联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的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流出真实的水来?”叶老的话点到了学生作文空话连篇的病根上,道破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天机”: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便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也就自然找到了写作的源头。“厚积”才能“薄发”,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1)、典型事例积累

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热点及科技技术发展等。(2)、人间真情的积累 在生活中要用心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3)、文化类积累

为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学生应该从名篇名著、名人名言、文化散文、时文史转、影视网络中汲取滋养,获得深厚的文学底蕴。

(4)、辩证思想积累

沟通学生写作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联系,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同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写出有思维价值的文章。

鼓励学生表达生活

针对小学生作文“假、大、空、套”的弊病,我们在鼓励学生表达生活这个层面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倡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求真

作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彻底改革命题作文的旧有模式,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爱说的话。

(2)、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以求实

作文训练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或熟悉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训练坡度小,效率高。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生活(想象要合乎生活逻辑),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领悟作文的题材和素材来源于眼前的生活,从而自觉抛弃了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和“虚伪、虚夸、玩戏的文字”(叶圣陶语),把内容的生动和充实作为写作实践的目标。

(3)、张扬学生个性以求新

现在的考试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有创新”一项明确提出学生作文有个性特征的要求。要求作文有个性特征,实质上就是要求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要有独特的审美观,要有独立的人格立场。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发展学生个性,进行作文创新:

A、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B、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写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华。C、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生活经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文风。D、提倡学生写“放胆文”,抒写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发表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乡镇、社区、机关作实地走访,或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采集,或对地方名人进行专访,或对乡土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写成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不定期的开展“我眼中的社会”主题式对话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彰显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

因此要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未来落到实处,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张扬学生的哲理认知个性、思维品质个性、审美创美个性当做作文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反思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必须增强活动的计划性、序列性 如果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序列、内容序列、方法序列,没有整体的预设、阶段性的回顾总结和对原有计划的适时修正,只是兴致所致,“行”之所致,无序为之,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这一课题的实践上有所作为,学生作文的兴趣、素养与能力的培育也就得不到保障,因而也就谈不上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几年来的实践,本人在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生活化作文教学活动安排的有序性、层次性与多样性研究,力度有待加大。有序才能增效,“优序”才能高效。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自己先得有生活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投身生活,学会感受、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以轻松、快乐的情绪,深刻、独到的思想,新潮、前卫的理念来引领学生畅游生活的长河、攀登思想的高峰、步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使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做得更实、更新、更深。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3

关键词 小学生;作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学生整体作文水平,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经常考虑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深挖题目内涵

作文教学中要始终把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写作欲望作为教学的目的,并结合具体的作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如,我给学生出《秋天的家乡》一题,不是对学生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来写秋天的可爱,表达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而是发动学生深入观察,并要求作好记录,通过观察,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丰收的喜悦,有的则是可能看到劳作的辛苦,有的则可能看到人与土地的关系……对学生不同的心灵感悟,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因为这些都是沉甸甸的生命感悟,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映现了一个活泼的“我”的灵魂。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激情,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有血有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命题

作文作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等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

三、把握写作要求,训练学生正确的解题能力

要写好作文,把握题意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第一是析题的训练。可将一些题目让学生详细剖析,把握题目的“表”与“里”,“露”与“含”的意思。如,《记难忘的一件事》,要抓住“难忘”;《记有趣的一件事》要抓住“有趣”;又如《记一位辛勤的老园丁》还要弄清隐含的意思。第二是辨析训练。可将一组题目,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异同,弄清要写的内容、中心及角度。

四、搭建融洽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那我们应该搭建什 么桥梁来融洽两者的关系呢?下面也从四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让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同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都是写作素材。如:种花草,养小动物,游戏,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体育比赛,野炊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乐趣。

2.教学过程应该贴近生活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感情也会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如:一个小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家的小狗写出了这样的精彩片段:我一回家,小狗便飞快的朝我跑来,在我的身边跑来跑去,我便蹲下身子,伸出手,它便把两只前爪立起来搭在我的手上……

3.教学手段应该贴近生活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 通过教学媒体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4.作文评价应该贴近生活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那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教师评是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

五、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把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刻苦训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

(2)经常给学生读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并结合班级实际,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

(3)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即兴作文。

(4)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篇4

一、习作素材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说

1. 开放生活情境,提供实践机会。

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就要多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发现、体验和感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付诸笔端,这样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活动还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习作不再成为一种负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竞赛式活动。拔河、汉字书写大赛、成语接龙、数学门诊、亮一亮我的拿手好戏、人物形象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们玩得开心、感受真切、印象深刻,习作也写得十分流利、生动、形象,赛场景象跃然纸上,人物动态呼之欲出。

(2)访问式活动。这一类活动中,学生变身为小记者。采访的对象各不相同,医生、交警、环卫工人、“感动人物”、驾驶员……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素材,在习作时加以选择、梳理,选取其中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

(3)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做一次外卖送货员、当一天小交警、做一天娃娃校长……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感情会更加真挚。

(4)节日活动。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六一儿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每个节日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一次活动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表达的欲望也随之而来。

2. 引导细致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有变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只要留心观察,素材就在身边。四季的交替、万物的生长、社会的百态,一次邂逅、一段奇遇、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有一双“慧眼”,在意别人从未在意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尝试别人不愿尝试的。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坐公交车上学,两位乘客因为争抢座位发生了争吵,这不起眼的小事被他写成一篇日记,不仅写清了事情的经过,还对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实而又深刻。

3. 挖掘课文资源,寻找有效写点。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精彩的例子,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点,进行迁移运用,可以有效地进行练笔。例如,学习五年级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文中有精彩的春天景色描写和儿童活动的场面描写,在品读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写法的指导,我们就可以进行片段练习,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处景色或是一次活动的场景。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节假日鼓励学生到外面多走一走、看一看,游览名胜古迹,增长知识见闻。

二、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表达

1. 打破时间界限。

每周两节作文课,学生要在80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文章需要构思,需要反复修改,这都不是仅仅两节课就能完成的,我们应该首先从时间上打破常规,可以提前一周时间就把习作的要求告诉学生,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搜集资料,谋篇布局,当然其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写一处景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详细写的地方看清看透,写出景物的特点。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写前准备。

2. 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情感达到了一个兴奋点,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就能使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才能达到习作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一节语文课,学生走进教室,但久久未能安静下来,原来外面下起了大雪,大家都很激动,教师不动声色,就让学生说说这场雪,说说对雪的了解、相关的诗句、有趣的故事,说罢还留了20分钟,让学生和雪来了个亲密接触,但要求回去每个人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体裁不限。结果这次作文非常精彩,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写诗、有的写雪中大战、有的写美丽的雪景,洋洋洒洒,即使习作水平较弱的学生也写得情真意切,有了真实情感的表达,作文就有了生命。

三、习作评价生活化,让学生乐于表达

1. 分层指导评价。

目前的作文评价,教师会给出一个总体评价等级——“优、良、中、差”,习作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优或良”,得“良或中”的学生从头到尾都跳不出“良”“差”的圈子,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性意义。若要改变现状,可以尝试分层评价,从两个方面分层:(1)班级层面。将班级的学生按习作能力分成几个层次,不同层次评价的标准不同。(2)个体层面。针对习作学困生,每次的评语提出一个要求,从最基础的开始,比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习作每一段的开头要空两格等等,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习作。

2. 动态追踪评价。

如果一篇作文批改完就结束了,那么教师的评语就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在原文上进行修改,向教师申请二次批阅,如果学生觉得可以改得更好,可以进行第三次修改,申请再做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不仅促使教师的评语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还能大大激发学困生的习作信心和兴趣。

3. 多元主体评价。

在习作评价方面,除了教师评,还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等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评价的主体。例如写学生熟悉的事物,就可以采取互评的方法,由于学生对这一事物有共同的认知,评价起来就更容易、更有效。写家庭素材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评价。当然,在自评、互评和家长评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再做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针对作文本身,也可针对前面他人的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作文能力,还提高了评价鉴赏水平。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篇5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的习作。如何使学生由害怕作文到喜欢练笔呢?

(一)构建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模式

1.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2.体验生活,自主习作

体验,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和体味得来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

(1)命题求“宽”

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样写作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就会变“我怕写”为“我乐写”。所以,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

作文命题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述我情”的条件。学生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乐于写、爱写,写作时就感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这样才会写出生动、有趣而又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来。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什么材料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能写并且愿意写、想写的。凡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能展示自己才华的题目都可以写。事实证明,学生自己命题,确实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

(2)选材求“广”

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学校生活毕竟有限,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园,进入社会,尽可能接触各种人和事。我们可有意识地组织活动,让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如果教师在作文前组织学生开展“夸(某人)”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去有意回忆,并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形式求“活”

我们不应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等活动中,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回归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言语学习与实践应用相分离。因此,在生活中写作,既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服务于生活,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基本观念。当然,生活不应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作为学生,生活的积累和积淀固然重要;想象,也是学生的生活之一。所以,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学会创造生活。

(二)营造校园生活的良好环境

1.创设课堂练笔的良好氛围

将阅读与练笔紧密相结合,实现“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目标。通过阅读,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通过自主练笔,学生养成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

2.创设大阅读的良好氛围

学校长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班级成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览资源。语文教师精简学生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大阅读。

3.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并记好读书笔记

班级要认真上好读书课,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摘抄,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学会积累,学会习作。学期末评选出班级的“阅读大王”。

4.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如班级教室开辟“生活化作文”栏目,为学生提供成功的舞台。每学期末评选出“作文之星”,并予以鼓励;班级编辑作文集,使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班级每学期举行一次现场作文竞赛,并将获奖文章装订成“学生生活作文集”。

(三)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1.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利用家长学校,宣传大语文思想,引导家长为子女开辟小书房,使学生在家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篇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将课堂生活化,将更多的生活上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的作文具有更多的情感以及更加的真实。那么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

一、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写作素材可以从其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同时,丰富多彩的生活也能够为其提供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其中,情感体验主要来自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忧、思、恐等复杂情感。随着小学生的不断成长,其生活体验也随之增多,那么写作素材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积累。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实际生活,使小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写作灵感与素材,从而使其呈现出的作品充满感情,富有生命力。

二、学生作文远离生活化的原因

(一)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拥有着绝对的核心地位。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直被禁锢,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总是想到教师的话,而不会过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不会表达,更不敢创新,导致学生写不出富含情感的作文,这对这些正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作文内容空洞,情感不真实

写作的过程是通过自己的笔端,用文字的形式记叙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大部分学生却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作。由于没有接受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积累素材,写作时只能通过想象和模仿来行文,从而导致作文内容空洞单一,情感不真实。另外,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造文”现象也较普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作文中反映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师没有亲自写作为例

现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进行亲身写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自认为听懂了,但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多动笔,多进行自我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模板,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三、加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感受生活,培养兴趣

学生的习作题材来源于生活,观察与思考、阅读与思考,这是写作的材料之源,思想之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当学生充分感悟生活,随时留意身边的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一旦背离了这条规律,学生也就等于断了写作之炊。因此,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洗衣、煮饭等家务活,以及拔河、做游戏等体育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轻松地把全身心放在活动中,时间久了就会有可写的东西,就不会把作文当苦差事了。

(二)寓教于乐,敢于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限制,只会对白己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关注,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将教学目标寓于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中。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丢沙包游戏,天性爱玩的孩了们马上会被游戏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玩耍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玩耍时的神态、动作等,并讲述自己玩耍时的切身感受。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就可以根据玩耍时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了。

(三)收集生活材料,融入生活体验

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是感悟生活,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认真观察,并且有意识的指导他们如何观察周围美好的人与事。例如,观察乡村和街道出现的重要建筑及细微变化,留意家庭中添置的一些生活设施,观察社会中各种人物的表现等等,通过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四)日记小练笔,不断训练

正所谓“熟能生巧”。写作能力的训练要靠日复一日的练习。一日吃不成胖子,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慢慢提升的,写作尤其如此。没有日常的重复训练,学生不可能妙笔生花、行云流水写出好作文。

(五)评价与鼓励学生的创作成果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就是动态化过程,它不但重视引导和体验作文,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对写作惧怕的心理。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闪亮部分,并且指出存在的不足,令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激发他们持续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欲望。

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之路 篇7

一、走进生活, 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生活化, 让学生把视野和触角伸向家庭, 伸向自然, 伸向社会,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审视生活, 时时处处关注生活中的一切, 经常读书, 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他们的文章便如喷涌的泉水, 永不干涸, 永远清澈。

1. 细心观察

细心观察社会生活, 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 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 听听他们的语言;观察生活中有意义、有趣味、新鲜的事;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事物……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拥抱生活, 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 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让学生有情可抒。

2. 参与实践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时间、空间, 让他们去实践参与;要千方百计地去创设情境, 提供机会, 拓展学生的生活, 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亲身体验, 表达生活

鼓励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去接触生活, 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领域去充实学生的生活, 引导他们认识生活, 加深感受, 达到“有感而发”。

1. 亲历“家庭生活”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 鼓励家长尽可能地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如开展“家庭小书房”活动, 定期召开家庭读书会、家庭知识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中得到熏陶;也可以鼓励家长在节假日带孩子饱览名胜古迹, 到郊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 让孩子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这样家庭生活内容充实了, 学生的情感积累丰富了, 习作中就自然而然地会有真情流露。

2. 捕捉“校园生活”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要让学生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动情写作, 做到有感而发。例如在教师节前夕, 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贺卡送给老师, 并写上一、两句心里话。还可以让学生绘制手抄报进行评比;每周开展一次语文活动课等, 做到课内外结合, 让学生的词汇得到大量积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激发了学生说写的兴趣。

3. 剪辑“社会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是怎样的, 学生习作就应当怎样写。作文走向生活, 就是引导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去认识生活, 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生活有多丰富, 作文素材就有多广阔。我们应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搞一次社会调查、做一天残疾人等, 创设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训练场”, 让学生自由畅快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 写出自己的亲身体验。

三、表达生活, 自主写作

1. 写真实的生活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随时注意生活积累, 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写作不虚构, 不抄袭, 表达形式自由活泼, 只要求写真事、吐真情, 激励学生“写真”的热情, 培养学生“写真话, 表真情”的习惯。

2. 写自主的作文

当前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太杂, 我们应引导学生写属于自己的作文, 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最动情的感受, 减少写作对学生的束缚, 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自我创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我们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 要激发学生创意表达的勇气,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略谈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8

一、感悟生活, 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

小学生作文之所以内容单薄、篇幅短小, 主要是因为其缺乏生活阅历。为了广开“材”源, 应打破课堂界限, 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1. 指导观察, 选取素材

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实践中, 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 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让学生争做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有心人。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周围存在的事物。让学生去看, 去听, 去闻, 去读, 去幻想。如中秋的月亮不再仅仅象征团圆, 学生可以由月亮想到宇宙天堂, 想到神话故事, 想到海边潮汐;深秋的菊花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花的状貌的描绘, 可以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 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 想到秋天的丰硕美丽等。学生在观察时, 我提出明确的要求, 促使学生有意注意, 使他们观察得细致、持久, 从而获得较为具体、深刻的印象, 为写作动机的形成奠定基础。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 我进行精心的组织和指导, 恰当地安排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明确观察的目的及重点, 选择最佳的观察顺序、角度和方向, 从激发兴趣入手, 让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 在美中激活写作兴趣。

2. 展开活动, 丰富素材

实践是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平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多动手, 多动嘴, 多动脑。这样, 不仅可以调节沉闷的教学气氛, 还可以让学生获取活泼生动的素材。我组织学生调查乡土风物、乡土景观、历史传闻、家乡特产、民间工艺等, 都能生成充满童真童趣的教学资源, 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利用春游、秋游及节假日, 带领学生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 走进田野和农家, 寻找家乡特产。一个平淡的村庄、一座老态龙钟的古桥、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 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让学生们欣喜无比。于是在他们眼中, 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把传闻插在景物描写之中, 习作为之增色。有的学生干脆根据传闻进行再创作, 更是别有风趣。

二、描绘生活, 让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

“生活化”作文教学, 可使生活处处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习作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不仅写现实中的, 还要写想象中的;不仅继续传统的习作形式, 还要勇于创新, 善于借鉴。

1. 捕捉亮点, 写即兴文

在教学和生活中, 常有一些事情, 会使学生耳目一新, 心灵一振, 但又稍纵即逝。这些偶发事件, 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契机, 教师应及时捕捉亮点, 因势利导, 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练笔。例如, 一次刚上语文课时, 教室外面传来了某老人死后出殡送葬的锣鼓声、鞭炮声……学生的思绪马上飘到教室外面去了。于是, 我带着学生到校门口痛痛快快地看了一回, 十分钟后再回到教室, 并趁热打铁, 让学生谈谈刚才看时的感受。同时, 把感受用笔写下来。我简单点拨指导, 短短的二十分钟后, 一篇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文章跃然纸上。

2. 提供原型, 写想象文

教师在生活中要提供契机, 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研究、探索的快乐。如一年春天, 我带着学生去春游, 同学们被一道亮丽的风景所吸引。 (大柳树的中间长了一棵松树, 松树上一串串像珍珠似的小白花, 散发着一阵阵诱人的清香, 吸引着学生们。) 大家都想知道这棵松树是怎样从柳树间长出来的。此时, 我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柳抱松”这一现象, 假想它们的来历, 生长过程。学生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想象着曲折的情节, 编织着科幻一般的故事, 创造出新的境界。这种训练形式, 不仅使学生习作兴趣浓厚, 还促使学生运用文字把自己幻想的画面——色彩、情感和意向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创造生活, 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

在习作指导中,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唤起生活回忆, 再现生活表现, 激活写作素材, 开拓习作思路。

1. 运用媒体, 展开联想

我借助各种媒体, 激发情趣和想象,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 产生表达欲望。我把“哨声”“呐喊声”“狂欢声”等组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在生活中的特定情境, 在课堂上反复播放, 让学生仔细倾听, 弄清有哪些声响, 这些声响会在哪些场合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声响, 让学生自由畅想。

2. 追忆往事, 开启心扉

我指导学生翻阅日历, 重温往日的趣事、乐事, 重温自己参观过的体验过的美景, 同时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时间, 使他们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状态下, 自由地回忆过去的生活, 感受其间的乐趣, 实现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3. 通过具体事物唤醒表象

在教学中, 我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思绪。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 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生动的形象。如让学生写暑假来我们农村小学支教的新老师。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 上课伊始, 我把支教老师亲手为班级编织的纸篓摆放在讲台桌上, 并出示了一张同学们与支教老师的合影。此时, 学生很容易通过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去与支教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 想到与支教老师在一起学习生活的许多情景。这样, 通过具体事物调动学生的信息贮存, 唤起学生的有效记忆, 就很自然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4. 模拟表演, 直接体验

在作文课上, 我创设典型情境, 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些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 特别是接近儿童生活的课本剧, 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新奇感, 还可以使他们激动不已, 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让学生参加角色表演, 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感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有利于学生之间在心灵的沟通中实现情感交融, 共同提高说写水平。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初步构想 篇9

一、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相对于应试化、训练化, 为作文而作文的作文教学而言的新型作文教学方式。面向学生生活, 它强调作文取材于生活, 作文指导与训练重在丰富和焕发生活体验, 写作的目的服务于生活, 服务于学生成长。具体地包含以下主要观点:

(一) 作文应当写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写生活, 就是写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人、事、物, 真人真事、真实的体验, 而不是超越儿童经验的大主题、大议论。只有在生活中观察、体悟、思考、表达, 才有可能情真意切, 才有可能创造出有感染力的作品;对于生活经验少, 思维水平形象性强的小学生来说, 作文更应当以其现实生活为基础, 让他们写身边人, 记身边事, 表达童真童趣。只有这样, 才能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 表达他们的心声;也才能使他们感受作文的魅力, 感到作文有得写、容易写, 进而达到喜欢写, 也才能有效避免空话、套话、假话连篇的现象, 培养学生作一个真实、真诚、真正的人。

(二) 作文教学过程为学生生活和成长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版) 指出,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可见, 作文教学不仅仅具有工具性功能, 更具有人文性功能。因此, 生活化作文教学强调通过作文及其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表现自身个性, 增强自信, 抒发理想, 美化人生, 使作文过程, 成为学生生活中富有生命意义的历程。

(三) 作文教学的重点是丰富和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作文要实现写生活, 表达儿童个性真实的经历与心声, 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 深入观察、体验, 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这方面, 很多老师开展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诸如,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门写作”,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日记写作”, 拓展阅读的素材积累, 紧扣学生生活事件开展的“话题作文”等等。这些特点, 更多的是在课外或者作文指导课之外进行的, 而对于具体的作文指导课而言, 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 更重要的是启发儿童的灵感和思维, 让他们打开经验的“闸门”, 围绕某一主题, 把生活经验激活起来。把儿童的生活积累激活起来, 使他们的习作源头活水打开, 这是作文指导教学的重点, 至于写作的技能、能力 (诸如如何观察、如何描写等) 的培养则退居其次, 或者说, 技能、能力的培养应在开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予以实施。在各种课程中, 可以说, 作文课是唯一没有教材的课程。因此, 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问题, 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组织他们的思路, 实际上就是组织课程资源, 解决学习的内容问题。可见, 丰富和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既是写生活的必然要求, 也是作文课程实施的内在要求。

(四) 作文教学应以对话为原则, 以口语表达和交流为基本途径

由说到写, 由写话到习作, 由口语到书面语, 这是儿童表达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文教学应当遵循这一规律循序渐进。但是, 现实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越过这一次序, 直接要求学生用书面语写作, 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往往很少安排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以及口语描述。这种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势必影响学生经验的发掘和组织, 影响习作的水平。过高的要求, 简单化的指导, 纯粹的训练, 让学生茫然, 写起来也就空话、套话, 甚至假话连篇, 这种无趣而艰涩的写作更使他们对作文愈加畏惧而厌烦。

应当指出, 在作文课堂中的“说”, 不仅仅指学生的口语表达的独白, 更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所以,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引说”, 即通过师生间的对话, 引导学生焕发已有经验, 说出自己的体验。可以说, 学生说得越充分, 交流得越深入, 他们的习作就越真实而轻松、愉快。在这里“引说”实际上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低年级的“口语交际”, 但应当指出, 它与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程又有区别:口语交际课程可以说是为说而说, 而作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为写而说”, 二者方式相同, 但目标却有差异。在口语交际课上, 教学的重点是口语的训练, 而在作文教学中, 口语交际仅仅是手段, 是发展书面语言能力, 学习写话, 习作的一种手段。

二、生活化作文的基本结构

根据上述思路,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索, 我认为生活化作文教学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

小学生不但生活经验少, 而且认知水平、感受水平也比较肤浅, 因此, 习作指导一般来说应从创建与习作主题相关的生活情境入手, 由此再现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深化他们的认识与感受, 使生活素材成为习作素材。习作指导课中的情境, 可以是一个事物, 可以是一个故事, 也可以是一次简单的活动。 (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具体设计应从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出发来选择, 但无论如何, 这个情境, 应当是学生有一定经验、有兴趣、有议论 (甚至争论) 欲望的内容。否则, 就有可能导致情境与后续活动的脱节, 成为孤立的, 形式的“展示”。在情境设计方面,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可谓典型, 他在《考试》主题写作训练课上, 便是由一次考试活动入手的, 考试、说考试、写考试, 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而又自然而然, 浑然天成。

(二) 说感受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真情实感说出来, 这是作文的重要基础。因此, 教师要努力使更多的学生, 让他们打开“话匣子”, 把内心的感受充分说出来。当然, 这时的“说”, 不仅仅是学生说, 更不是单个学生说, 也不是几个学生“各说各话”, 而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交流。只有这样, 才能相互启发, 在互动中深化思考, 在对话中提高“说”的水平。这时,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说准确、说生动, 但是教师的指导不是简单的讲授, 而是激励、点拨。可以说, 教师是学生间交流的牵线搭桥者, 是学生心灵火花的点燃者。这个环节, 类似于口语交际, 但它不停留于口语交际, 而着眼于、服务于下一阶段的写作。当然, 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学生在课堂上要能够发言, 尤其是说上一段完整的话的机会并不多, 但我们可以选择有代表性 (比如上中下各个不同水平) 的同学发言,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 导写作

说是写的基础, 写话是习作的基础, 但我们不能停留于口语和写话, 而应该不断推动学生向书面语言水平发展。因此, 这一环节有二项主要任务:一是解决会说不会写的问题;二是解决如何写好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拟写写作提纲或者写出片段, 然后有针对性的展示交流 (或说或材料投影) , 指导学生组织好已进入口语表达层面的生活素材, 准确、生动地开展写作。

(四) 评赏用

作文写好了, 做什么用?如果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作答, 可能很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交给老师, 交作业。事实上确实如此:作文一旦交上来, 老师一般的做法是写个评语、定个等级, 然后发回去。于是, 一次作文活动就此画上了句号。这样交差式的作文怎会让学生有写作的热情?怎么提高他的作文能力呢?显然, 我们应当把学生写作之后的工作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 把它作为作文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活化作文教学认为, 作文是优化、美化学生生活,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作品 (作文) , 不但要认真、有针对性加以批改, 应当更多地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而且应当给予他们的作品得以“发表”的机会。这种“发表”, 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文字性的展示, 例如通过校报校刊、班级学习园地给予发表;二是口头性展示, 在全班或小组等场合, 朗读学生作品;三是转换性的展示。就是把学生的作品予以修改或改编并加以展示。例如, 选择片段、佳句, 改编成小故事进行表演, 由学生自己进行修改形成“二度创作”或者撰写“作后记”。通过上述活动, 使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使学生的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他们在表达与创造中提升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观察前

观察前先确定好所状之物,并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把握其内在品质。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观察对象的属性,进行简单的理论层面的了解,做好观察前的准备。要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把景物写活,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观察中

认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有观察到位,才有心理感受,有了心理的感受与写作的欲望,才能写出好文章。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好观察对象的角度与侧重点。要选择能体现观察对象本质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通过触觉、味觉、听觉、视觉等全方位的感知,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以便写作时突出重点,条理清楚。二是要把所观察的事物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不同的环境会让物体产生不同的颜色、味道、质感、特性,所以观察事物时还要观察事物周围的环境,如气候、季节、位置等。只有把事物放在特定的环境里描述,才能使写出来的作文令人信服,符合客观存在。三是观察的时候要做好记录,以便写作时参考。在观察的时候要认真仔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还要拍摄照片,以备写作使用。如果只有观察没有记录,观察时的记忆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 不利于写作用词和描述。

三、观察后

观察后,作文前,是学生整理观察笔记和构思作文的阶段。通过在校园里仔细观察思考,学生各有收获,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有的学生观察到校园池塘里的小荷花,才露尖尖角的美妙景象; 有的观察到了花园里各种花朵相互映衬、五彩斑斓的景象;有的观察到了校园假山缝里长出了几朵美丽的小红花,在缺水的石缝里顽强地绽放;有的发现了肃立于校园周围的冬青;有的观察到了围墙上在风里飘摇的野百合花;有的看到了稀稀落落开放的月季花……通过观察,在学生的心中,处处是美景,校园里到处是生机。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种与自然的对话、与生命的碰撞,与大家分享心中的美景,把写作文中的观察当作一种享受。观察之后, 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开心地完成了作文任务,用词丰富,具有个性,观察角度各有不同,表现手法各有特点,描写事物详细到位,对同一事物的描写也各具特色。比如:同样描写人工修剪过的冬青外形,有的同学将它比喻为“一个大绣球”,有的同学则将其喻为“一只趴在地上巨大的缩头刺猬”,有的比喻它是“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描写小雏菊的样子时,把它比喻成“仿佛风中玉立着一位亭亭少女,仰起她的小脸蛋正冲着我笑呢”;描写围墙上的野百合,像鸡冠一样,在墙头昂首挺立,时而左顾右盼,时而沉默肃立……又如,同样写孤立于荷茎之上垂下头去的莲蓬,有的同学喻之为“小罩灯”,有的同学则喻之为“一位历经风霜、形体瘦削的老人戴了一顶旧毡帽”…… 以往的作文中,都会出现千种事物一个面孔的现象。而此次作文,内容丰富多彩,有一物千面的感受。读起来赏心悦目, 批阅时成了一种独特的享受,感受学生笔下多彩的世界,有一丝丝的惬意和成功。

四、结束语

浅谈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途径 篇11

(一)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本源,再现生活的真实底蕴

多年来僵化的应试作文教学导致了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庸俗化和虚伪化。基于对这种现状的反思,近些年来语文教育界强烈呼唤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提出,首先是源于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生活化”作文教学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的“以生活为本源”,从目的观上来看,是语文教育必须为了生活,服务生活,摈弃“应试至上”。叶老尖锐地指出旧的教育只能把学生养成“活书橱”、“人形鹦鹉”,“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语文这样的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但现今的作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远离生活,培养了众多的“人形鹦鹉”。学生中虚假作文的现象相当严重,“造文”现象极其普遍,很少有学生从生活的经历中去选择题材,作文时常常脱离生活现实,拔高自己,也不管文章里有没有自己的生活。因此,回归生活本源首先就是要从命题上贴近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要求学生用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的真实,而不是要求他们说些大道理,表现些空泛的情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为表现所谓的高尚和坚韧而使千万个家庭破裂,万千个人伤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富有情趣的素材,生活本身就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回归情感的本真态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注重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原生态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而应试作文教学所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学生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多的是空泛的口号,少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对于一篇作文来说,最能引起他人感动和共鸣的,实际上只是作者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假话、套话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回归情感的本真态,让学生不再为编造虚假故事,抒发虚妄感情而苦恼。

情感的真源于生活的真。生活中最琐碎的事情也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所以,要想抒发真实的感情,就应该及时抓住飞逝而过的生活片段。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看来微不足道,却往往有着强烈的力量,使你的心灵为之震撼,情感为之波动。它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去体味,用笔去书写。也正因为它来自本真的生活,所以它显露的是人性的原初面貌,呈现的是真实的人际关系。因此,只有生活的真,才能诱发内心的真,只有内心的真,才能促使情感的真。

(三)引导学生丢弃语言的面具,自觉追求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的作文语言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作文主体生活的个体性、情感的丰富性、思维的独特性。个性化的语言首先要求语言的个人性,众所周知,真实的个体生命之间是充满形形色色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的,只有发自作文主体内心的,属于自己、属于个体生命的活的语言,才是最具有个性化的别致语言,才是有呼吸、有脉搏的活生生的语言,才是别具一格的、能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人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与那些公式化的语言相比,可能显得比较幼稚,但它更能体现出作文主体对生活、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更能突显出作文主体顽强的生命力。其次,追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还要突破传统的文体观束缚,即不受体裁及题材的限制,服从于个体尽情表达生命体验的需要。传统的以文体为类别的作文训练束缚了学生挥洒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时时以文体对语言的要求来限制语言的自由表达,最终导致学生作文个性化语言的丧失。所以,语言的个性化势必要求淡化各种文体间琐碎的语言分类,使作文主体能够不受文体的束缚,从写作的需求出發去组织作文语言,去抒写作者情怀。

我们说“作文就是做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难想象,一个在作文中常常写假话、空话、套话的人,生活中会是怎样一个人?很难想象,一个虚伪的人能够写出催人泪下的作品,一个只会堆砌各种政治口号的人可以赢得他人内心的共鸣。所以在初中阶段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既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人的需要。

生活化作文的教学思考和设想 篇12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统一步调, 像我们这些一线语文教师透漏了信息, 那就是作文教学面向生活势在必行。

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 我有几方面的设想:

一、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的生活里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引导得当, 学生就能自觉地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 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作文, 真正实现作文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作文材料一定会像“丰盈而不枯竭”的泉源, “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溪水。

高一开学我做了个尝试, 我让学生在本班级任选一人进行描写, 然后在课上念, 班级学生猜是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这样的随笔练习, 束缚少, 学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 长期训练, 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 并在构思练笔中达到用笔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的境界。

二、引导学生善于和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作文回归生活,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沃土, 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 用笔去描绘生活的真善美, 真正拥有“我手写我心”, “我笔诉真情”的能力。

学生课业繁重与社会新闻脱节, 我们就要搜罗一些生活的亮色, 让她们感知人间真情, 累积生活素材。在高二作文课时, 我摘录了《板车哥》视频, 故事感人至深, 学生沉浸其中。我随即要求学生成文《触动心灵的瞬间》。这样的作文学生不仅会写, 能写, 乐写, 而且会写得真, 写得美, 写得好。这是一篇学生45分钟课堂作文:

有一种“肮脏”的爱叫感动。

没有哪一种爱叫做“肮脏”。

他是一个老人, 一个有儿有女但无家可归的老人。他只有两件外套, 一件是被虫蛀的破棉袄;另一件是从某个垃圾堆中拣出来的一件七八十年代的衬衫。他残疾, 只能跪着走路。他有两个宝贝:“一个破铁锹和一个破筐。他用他们做着最肮脏的事——掏粪。

掏粪, 多么恶心的字眼。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掏粪。更不知道他掏粪是为了什么。第一, 粪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 更不是什么宝贝;第二, 也没有人收粪, 更不能用粪换钱来补贴家用。但是, 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穿梭在每一条胡同中, 寻找着茅厕。当他找到一个目的地, 他首先做的是如何将门打开。由于不能站立, 他必须先找到一个物体, 把它垫在脚下, 然后缓慢地将门打开。在北国零下20多度的冬天里, 他每喘一口气, 嘴里的水蒸气便迅速凝固在雪白的胡子上, 不一会儿, 他的胡子便被冻住了。他不管这些, 他用他那树皮一般的手紧紧地握住那把破铁锹, 一点一点地将粪挑进他的筐内。干完后, 他关好门, 小心翼翼地下来, 拖着“胜利品”, 向着儿女的地里挪去。

在路上, 北风呼呼的吹着, 像刀子一般地割在路人的脸上, 很痛。但他好像感觉不到, 继续以龟速向前挪着。每走一步路, 他都会重重地喘上一口气。但他没有放弃, 因为他有一种信念。终于, 到了, 到了早已被皑皑白雪封住的儿子的土地。这时, 他的双膝早已被磨破, 刺骨的寒风肆意的“侵蚀”着他的身体, 他浑然不觉, 拿出铁锹, 一层一层地将上面的积雪弄掉。之后, 他一点一点将粪放在乌黑的土地上, 再用雪埋好……

他知道, 粪是最好的肥料;粪可以使土地更有力, 使儿女的庄稼长得更好, 使他的儿女过得衣食无忧。这是他目前唯一可以做的。虽然他们不爱他, 但他是爱他们的。因为没有那一种爱叫肮脏。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唯美的语句, 但却饱含真情, 这是学生在感动之余, 真情的流露, 打动了我, 更坚定了我坚持“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决心。

三、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学生有了生活, 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好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敢于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写——”叶圣陶先生的“思”和“感”, 就是指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 没有心灵的体验, 没有感情的波澜, 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养成一颗慧心, 要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 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习作中敞开心扉, 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在作文时无所顾忌, 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 笔下就怎么写, 无所不言, 才能多出些反映学生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把生活引入课堂, 把作文引向生活。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 让他们有事便写, 有情便抒, 久而久之, 作文便进入了学生的生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

上一篇:新时期女性文学下一篇: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