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2024-09-04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精选12篇)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篇1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 三岁弹琴, 四岁识谱, 五岁开始作曲, 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 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 “满脑子是音乐”, 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 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 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 在他短暂的生命中, 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 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 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 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的创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

18世纪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 且由于杀戮已濒于灭绝的地步, 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 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盛。欧洲几乎所有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国家 (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 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 (1756-1763年) 爆发那年, 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 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 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 掀起了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 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 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 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 (1741-1790) , 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他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 推行改革, 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 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 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 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 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 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 不仅崇高、庄严、静穆, 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 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 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 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 (在这个运动中, 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 , 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 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 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 继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 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他从18岁起 (1743年) , 一直到1784年退休, 都在欧洲骗吃骗喝, 专门与国王、贵族、名人等高层次人士往来, 还赢得了“本世纪最伟大情圣之一”的名声, 这也是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启蒙, 简单易懂的莫扎特音乐语言发展, 亦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莫扎特应用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符号, 采用奏鸣曲曲式, 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立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 在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中一共创作了626首曲子。这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如珠似玉的旋律。

三、生理和心理背景

1. 对疾病的沉思

莫扎特自六岁起, 直到临终, 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 就不会有深沉的音乐产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缠身的煎熬和拼搏中度过的。若从医学角度看, 他的不少乐曲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一位患者叙诉病历的档案。当然, 莫扎特很少公开抱怨自己的恶劣健康状况, 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 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 相反倒促使、刺激他进入音乐艺术世界去寻找出路, 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 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处境, 从而得到解脱。

在《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作品第175号) 中, 活跃、开朗, 有朝气的第一乐章是他对生命的一首赞歌, 而在慢乐章的展开部出现了沉思的段落, 这是他祈求上帝使他正确对待疾病的一段内心独白。该曲创作于1773年, 莫扎特

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

王家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

摘要:人类中心主义往往是环保主义者和自然崇拜者极尽批驳的对象, 但是人类任何的思考和实践都必须从人类自身出发, 离开了人的主体性、放弃了以人为本, 认识和改造自然将无从谈起。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审视

人类中心主义在近期的文献中大多都作贬义用, 似乎这就是我们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的的根源所在。海德格尔在《论人类中心论》中描述的“诗意地栖居”用和谐唯美的生活场景有力地批判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改造运动, 让人类自被从中世纪神学桎梏解放后再次从工业浪潮中解放出来。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 如17岁, 正好抱着有病的身子走向自己的青年时代。如此孱弱的躯体, 却有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真是不可思议。

2. 对死亡的默念

对死亡的默念, 有一种乡愁伴随, 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 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考生的意义。

在人对生的渴望和死亡之间, 存在着永恒的冲突。莫扎特用作曲, 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 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争。他的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便是他晚期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争的“战利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第575号) , 创作年代是1789年夏天;《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第589号) , 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F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第590号) , 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

联想起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 它的主题思想正是贝多芬对“恒久的孤独生存”的有力对抗和报复。这两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都用了弦乐四重奏来抗击心中的死的绝望感, 真是意味深长。

艺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即使是痛苦、悲哀和绝望, 一旦经过艺术处理, 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3. 做一个自由作曲家的“烦”

身为一名音乐神童, 莫扎特曾与欧洲贵族交往密切, 他认为自己与任何贵族是平等的 (正如他在歌剧中所体现的) 。但莫扎特仍隶属于萨尔兹堡的统治者———施拉腾巴哈大主教及他的继承人———科洛里多伯爵。他在这样的从属地位上常感到局促不安, 他容忍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 在经过几次意见纷争以后, 终于在1781年 (25岁) 挣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自由作曲家的道路。他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总在为找寻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而劳碌奔波。不幸的是, 当时贵族赞助者均视作曲家为仆役, 莫扎特历经坎坷, 仍负债累累;英年早逝, 劳生一梦。

莫扎特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 他善于把同世界的矛

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越来越普遍的精神疾病和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居住环境也让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浪潮达到了顶峰。但是这种批判真的能经得起理性的批判么?其实只要人类还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类中心主义就不会根除。因为人类中心主义有着其深刻的内在根源和合理性, 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认真审视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类的思考只能以人为本

任何个体都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不存在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结论看似很自私很低级, 仿佛一开始就站在了道德低下的位置, 但是却又是无可辩驳的。

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提倡宽容, 把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看作是解决争端、促进和谐的重要因素。非人盾、冲突掩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将做一个自由人的种种“烦”转化为旋律。他的四首圆号协奏曲是他对“烦”的狠狠报复, 因为他觉得用圆号来“笑”劳生一梦是很过瘾、很解恨的一件事, 他试图通过圆号那响彻云霄的号声来缓解其内心的“烦”, 宣泄出同世界抗争的愤懑。

莫扎特越到生命的晚期, 他的音乐中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越多, 乐曲境界越高, 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 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达到顶峰。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只有发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 才能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 一种语言符号系统, 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 则是莫扎特的伟大功绩。

摘要:本文先在18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中寻找莫扎特音乐古典风格的源头, 再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为背景剖析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 最后从疾病、死亡、自由人的“烦”着手, 分析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创作背景

参考文献

[1]侯康为.从古典的角度思虑自然——莫扎特自然主义与人文思想的来源.齐鲁艺苑, 1999, (1) :45-49.

[2]金予湘.关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演奏技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74-76.

[3]戴起源.对悲剧性艺术风格作品的演绎探寻——兼谈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的创作与美学意蕴.艺术教育, 2006 (5) :89-91.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莫扎特著.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6]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7][奥地利]布里吉特·哈曼著.刁承俊译.音乐上帝莫扎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篇2

一首静谧的《小夜曲》,唤醒儿时那早已沉淀的记忆;一曲轻柔的《午夜的月光》,让人沉浸在那灯火阑珊的古典城堡的上方,那闪烁的星空里。这就是莫扎特的音乐,那可以启迪智慧,涤荡灵魂的“爱”的`交响曲。

莫扎特的曲子多数是写“夜”的。每一个音符都散发出浓烈的,沁人心脾的花香;每一个音符都把钢琴键发出的那悠扬、流畅的天籁之音表达的惟妙惟肖;每一个音符都透着一股宁静、馨香。这也正是莫扎特的魅力所在。我是听着莫扎特的曲子长大的。每天晚上,当清凉的微风吹来时,我静静靠在床上,一边欣赏着窗外皎洁、安逸的月光,一边用心、用灵魂、用真情来走进莫扎特的世界。

每一首歌都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每当音乐响起,愉快的心情和月光交融在一起,便成了一种幸福。人们常说“音乐可以治愈灵魂。”的确,尤其是那种质朴、清新与细腻的古典音乐,完完全全可以涤净灵魂上的污垢。也就在不久前,我偶然听到几首莫扎特的音乐,第一个音符刚一入耳,那种熟悉和怀念的感觉便从心底油然而生,让人可以毫不犹豫得听上几个小时,每一遍,就像再读一遍课文一样,仔细品,都会有新的发现。

每一篇乐章都能让我感到莫扎特手指间的力度,似乎莫扎特还活着,就在我的身边尽情的弹奏着。小时候的我不会用心来欣赏音乐,只知道好听。可是现在,我明白了,他带我进入那神圣、纯洁的领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只可意会的故事,那样的生动、感人。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染力,就像一种哲学,不需要用文字来抚慰心灵。我明白,只有最纯净的音乐,才最能渗透所有的感情。也许莫扎特的音乐并没有贝多芬的悲壮、苍凉,但它却是最能使人陶醉和眷恋的,那浪漫的诉说,总让人欲罢不能的投入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心声。

我爱这种最无污染的境地。当然,我也愿意融入这种最梦幻的天空。

莫扎特故乡的音乐节 篇3

在艺术节举行的一个半月里,在15个场地有192场演出,包括46场歌剧、45场戏剧、81场音乐会、19场儿童节目以及1场晚宴。此次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笔下的歌剧《达奈的爱情》会在这次艺术节上演。

今年萨尔茨堡艺术节的主题是激发对于新歌剧和戏剧作品的创作梦想,为此主办方邀请了维也纳爱乐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管弦乐团等艺术团体,再由他们在莎士比亚、古诺等古典大师的传统作品中注入新的生命、创作出新的作品。

Lives at a Glance

“莱茵河边少女的歌声”德国雷根斯堡少女合唱团音乐会/7月30日—8月7日/深圳音乐厅、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等/德国雷根斯堡少女合唱团成立于1954年,建团时的成员是30名少女,到今天则已经发展为一个有700名成员的超大型合唱团,主要由小女孩和即将成为成年人的大女生组成。合唱团的演出范围涉及歌剧、音乐剧、话剧和舞蹈等多重领域。该合唱团近年来上演的经典剧目和音乐会有《猫》《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艺术/8月5日—8月14日/上海1933老场坊微剧场/话剧《艺术》于1995年和1998年分别获得莫里哀戏剧奖和托尼戏剧奖的最佳编剧奖。该剧讲述了皮肤科大夫塞尔吉近来迷上了现代派艺术。他用20万法郎买下了一个著名画家的作品,一幅全白的油画。这件事在他与老朋友马克和伊万之间引发了一场出人意料的感情风暴。3个男人,15年老友感情因对于现代艺术的认知与价值观分歧出现裂痕。

托尼·班奈特巡演/7月28日—11月18日/美国底特律福克斯剧院、大西洋城波尔加塔活动中心等/托尼·班奈特与弗兰克·西纳特拉并列为本世纪最伟大男歌手,是美国老一辈爵士乐歌手。他嗓音醇美,获得过包括终身成就奖在内的14座格莱美奖杯,2006年时更是获得了Billboard世纪奖。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篇4

1 音乐疗法的概念与现状

1.1 音乐疗法概述

音乐疗法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的。一方面, 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 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 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 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 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另一方面, 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应激能力。

1.2 音乐疗法的应用现状

自上世纪40年代起, 欧美的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开设音乐治疗课程, 从此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西方国家迅速地推广。近代音乐治疗学的兴起, 使音乐在生理、心理方面所起到的治疗功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从目前音乐疗法在国内的临床研究来看, 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神经症、抑郁症以及自闭症、精神创伤、儿童智力障碍等有显著与确切的疗效。同时, 音乐疗法也应用于一般人群的心理辅导中, 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 减轻压力和情绪调节等。音乐作为一种医疗手段, 在临床上可分为单纯音乐疗法、音乐电疗法、音乐电针疗法。

音乐电疗法是患者接受音乐治疗的同时, 还接受音乐电流治疗, 电流与音乐是同步的。音乐电针疗法是音乐疗法与针刺疗法相结合。在进行音乐电针治疗时, 病人一边用耳朵听音乐, 一边进行音乐电针治疗。主要用于神经痛、肌肉萎缩等疾患及电针麻醉。

音乐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众所周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受焦虑和抑郁等不好的情绪、工作紧张和家庭环境不良等影响。“心理应激理论表明, 生活事件的发生引发负性情绪, 个性中的高精神质和高神经质使负性情绪反应更强烈, 持续时间更长久。进而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异常反应, 影响胃粘膜的营养、胃肠蠕动。”[3]

2 莫扎特音乐优越性

在音乐疗法中, 许多音乐都被认为具有治疗效果。不过, 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有独特的优越性, 这都跟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莫扎特的许多作品是在苦涩的逆境中完成的, 但总体风格却是明朗乐观、积极欢快的。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 莫扎特还是终生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 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他自己得不到抚慰, 却永远在抚慰别人, 但最欣慰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 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 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种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用音乐传达给我们快乐和幸福。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 听他的音乐能使人放松、心情愉快, 人们往往更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 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3 莫扎特音乐的特殊效应

“莫扎特效应是法国心理医生拖麦提编撰出来的一个术语。他认为, 在各种形式的乐曲中, 莫扎特的音乐对人体有很强的治疗效果。”[7]在很多人眼中, 莫扎特不仅是一位音乐神童, 还变成了一个音乐治疗专家。

说到”莫扎特效应”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品《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k.448) 》, 关于K 4 4 8的故事, 有许多传奇的经历, 首先它是莫扎特效应的代表作品之一。国外的评论为“神乎其神的莫扎特效应”。

3.1 莫扎特音乐对成年人的特殊效应

(1) “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最早为公众所熟悉是在1993年。当时弗朗西斯·劳谢尔博士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36名心理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测试。在聆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 (K448) 》后, 所有接受测试的学生的IQ测试成绩普遍提高了8到9分。虽然这种提高只是暂时性的、只在听完乐曲后的10到15分钟内有效, 劳谢尔博士和她的同事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IQ成绩的提高正是莫扎特音乐所具有的某些特殊作用的一个表现。传媒界随即把这一发现冠名为‘莫扎特让你更聪明’。这一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 美国各地的音像店里挤满了满怀期待的顾客, 他们把货架上的莫扎特作品一抢而空。”[8]

(2) 把莫扎特的音乐也被应用到癫痫病的治疗中, 科学家再次选用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 (K448) 》。结果参加实验的癫痫病患者脑部的典型癫痫病活动症状大多都得到了控制。利用计算机对数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后, 发现了莫扎特与巴赫音乐的共同点:它们的“旋律周期”都较长, 即:同一作品中旋律有规律地重复, 但重复的间隔较长。对空间判断思维或癫痫病无效的音乐则不具备这些特点。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音乐对健康的益处不只体现在莫扎特的音乐上。不管对“莫扎特效应”的证实现在还需要多少实验证据, 进一步研究音乐与人体身心健康的联系都是必要的。

3.2 莫扎特音乐对婴幼儿的特殊效应

在美国的临床一项研究中发现, 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治疗儿童多动症也有帮助。生活在伦敦的杰姬·欣德利也非常相信莫扎特音乐的特殊效应, 认为自己6岁的儿子劳伦斯从中获益良多。“欣德利说:劳伦斯从小就发育迟缓, 并有多动症和语言障碍, 当别人和他说话时, 劳伦斯要一声不吭地想上半个小时才会作出回答。用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几个疗程的治疗后, 欣德利说:他现在很喜欢说话, 对别人的问题也能立即作出回答, 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为提高, 社交技巧也有较大改善, 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8]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莫扎特的音乐不光只是在成年人, 儿童、动物、植物这些方面有如此神奇的效应, 但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所以在不久的将来, 对于音乐的特殊作用, 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摘要:自上世纪40年代, 音乐疗法的兴起, 至今音乐疗法已经很广泛的作为一种医疗手段被大家使用和认可。莫扎特的音乐是音乐疗法中的首选音乐, 他的音乐之所以能给大家带来诸多的特殊效应。

关键词:音乐疗法,莫扎特音乐,特殊效应

参考文献

[1]高钒.听音乐会变聪明“莫扎特效应”遭质疑[N].新华每日电讯, 2007-3.

[2]万红.音乐疗法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 2004, 18 (10) .

[3]覃江, 张法灿.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4, 10 (1) .

[4]郝琦, 麦清.莫扎特与音乐疗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4.

[5]佚名.听莫扎特乐曲可提高智商[J].健康必读, 2001 (5) .

[6]章益.心理学的回顾与前瞻——读西方心理学史随感[J].心理学探新, 1981 (1) .

名人故事:音乐神童莫扎特 篇5

如果说贝多芬通过不懈的奋斗而努力接近上帝的话,那么莫扎特就是天使在人间。

莫扎特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兹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学起音乐来就如同别的婴儿学说话一样发自天然。他有一个姐姐叫玛丽安娜(marianne)。当沃尔夫冈刚会走路时,在父亲给小玛丽安娜上音乐课的时侯,他就听着。然后他蹒跚着走到拨弦古钢琴那里把教材从头到尾弹得一点不差。到他四岁时,他不仅能弹拨弦古钢琴,而且开始写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正在花园的凉亭里弹奏一部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冈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点不错地拉了出来!他们都大为惊讶,他又同样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他是出色的钢琴家,可视谱演奏协奏曲,能即兴演奏。从六岁开始作曲:八岁时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他在1773年听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后,同年首次写出自己的六首四重奏,时年十七岁。

起初,莫扎特的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到德国的音乐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们使所有的人都高兴得发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每一个市镇停下来,在贵族们的宫殿里开音乐会。在一个寺院里,孩子们在管风琴上以娴熟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们大惊失色,因为他们过去从来也没有试过这样演奏这个乐器。不久他们就常被邀请到公爵和王子们的家里演奏。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时刻来到了:他们接到邀请,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的整个宫廷面前演奏。小沃尔夫冈被要求作各种不同的测验:他视奏了宫廷作曲家一首难弹的协奏曲,那作曲家为他翻着乐谱,看着他在主题上出色的即兴演奏;他用一个手指弹琴,又在蒙着一块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家。皇后送给每个孩子一个钻石指环,给玛丽安娜一件白色丝绸服装,给沃尔夫冈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马车在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旅行了三年。每到有公爵或王子掌管宫廷的地方,他们都停下来开音乐会。那些贵族夫人们对这个小男孩宠爱得这样厉害,以致父亲给一位朋友写信说:他真希望她们给这孩子的金币象她们给他的亲吻一样多。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的还多。当莫扎特全家回到萨尔兹堡的时候,他们带的许多有装饰图案的精细纺织品、披巾、绸缎、鼻烟盒、戒指和其它礼物足够开一个铺子,但却没有多少钱,他们在音乐会上挣来的钱都在旅途中花光了。他的父亲意识到:假如让这孩子在萨尔兹堡呆得太长,他很快会被世人忘记。于是他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这次是去意大利,一个当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篇6

摘 要:奥地利伟大作曲家莫扎特被人们称为音乐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杰出贡献,是人类绝无仅有的奇迹,他在短暂的30余年生命中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莫扎特除了在器乐领域有着非常大的成就之外,他的歌剧也都是被后世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 咏叹调 重唱

前言

歌剧艺术产生的极早,在16世纪末便已经有了雏形。当西方的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发展至顶峰时,人类逐渐开始厌倦聆听那么多的声部,而慢慢倾向于听有主旋律的音乐。莫扎特歌剧中洋溢着丰富流畅的音乐美、舞蹈美、语言美等艺术,那些优美的旋律、严谨的结构与色彩配合,几乎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那宫廷贵族式气质、鲜明的人物个性、诗一般完美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在歌剧作品中,彰显着莫扎特歌剧无与伦比的艺术特色。

一、莫扎特歌剧的音乐表现

在莫扎特的歌剧中,音乐始终是高于一切的,永远占据着主导地位。剧中人物的形象都反映了他强调音乐在塑造、刻画和影响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作用,他曾说:“在一出歌剧中,歌词必须绝对服从音乐”“音乐要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别的东西全忘记。”在莫扎特歌剧中,他善于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

在音乐平衡的把握上,莫扎特也有独到之处。以《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的分配为例,全剧一共涉及到9个较为重要的角色,共有14首咏叹调用来刻画描写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其中女声部咏叹调有7首,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莫扎特音乐中的平衡特质。以《魔笛》为例,它是莫扎特生命中最后一部德国歌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要素融入全部歌剧中,在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统一,达到了音乐中的另一种平衡。

莫扎特对于重唱的运用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莫扎特的歌剧中,重唱在戏剧上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完整的音乐形式中展现完整的动作。与宣叙调或咏叹调相比,重唱的戏剧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歌剧《唐·乔凡尼》第一幕的第六分曲是一首简单、通俗的二重唱,唐·乔凡尼对采琳娜发生了兴趣,决意诱骗这个性格软弱、生性浅浮的乡间姑娘。虽然在宣叙调中已交代了两人此时的矛盾关系,但唐·乔凡尼真正的诱骗采琳娜却发生在紧跟其后的二重唱当中。唐·乔凡尼未经任何前奏引入“让我们携手同心”,采琳娜接着唱出和唐·乔凡尼几乎同样的乐句。她被他所迷惑,但又心生恐惧与疑虑。这个乐句稳定地建立在A大调上。

二、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

莫扎特主张歌剧创作中应以音乐发展的原则为基础,歌词必须绝对服从于音乐,提倡古典音乐的典雅、流畅、秀丽、明朗和音乐中朴实自然的风格。在他的歌剧艺术中,歌曲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歌曲演唱速度的把握对歌唱表演是至关重要的。在演唱莫扎特歌剧作品时,对于速度的把握要极为准确。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充分体现出古典音乐平稳、庄重的特点,表现贵族所追求的有教养、有规矩、贵贱有别的风格。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和他的器乐作品一样,都是世界音乐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歌剧艺术中充满了典雅、秀丽、明朗的气质,有着优美如歌般的旋律、明朗欢快的线条、平易近人的音乐语言,让人们能完全的置身于莫扎特那高贵、纯洁的音乐中。

参考文献: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著.《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版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版

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版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版

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版

浅谈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篇7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风格

莫扎特,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还有海顿、贝多芬, 与贝多芬相比, 莫扎特音乐包含更多的是哲理性, 并将莫扎特内心当中这些明亮的、美丽的、纯洁的内心花园展现给大家, 并带领大家参观游玩, 这些都是任何困难都泯灭不掉的心境。莫扎特对音乐的态度是纯净的、不张扬的, 这就决定了莫扎特的音乐也是那种很单纯的月, 莫扎特也并不像其他作曲家一样, 将自己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写进音乐中, 他的音乐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内敛、单纯, 整体音乐风格大致都为“欢快”、“愉悦”。在莫扎特的音乐中, 你听不到他对社会的态度, 听不到对政治的观念, 也听不到对战争的愤怒, 更听不到对别的艺术的赞扬, 莫扎特的音乐就像教堂当中的“圣咏”一般, 纯净、天真。

一、莫扎特音乐所含各地风格

莫扎特早年游历各国, 对各地的音乐风格都有了解, 并将一部分音乐风格吸收进自己的作品中, 形成莫扎特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他秉承了乐句规整的特性, 并将意大利音乐活泼的音乐风格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 比如歌唱性的旋律以及阿尔贝蒂低音的运用。莫扎特还吸收容纳了喜歌剧中方言风格, 比如意大利喜歌剧中在民间流传的音乐戏剧笑话。

莫扎特作品不仅仅存在活泼的特性, 也有严肃、庄严的乃至暗淡的音乐风格, 这样的音乐风格是受别国的音乐风格的影响, 例如在c小调钢琴协奏曲 (K.491) 等。莫扎特的歌剧音乐风格受意大利正歌剧与格鲁克歌剧的影响, 例如莫扎特歌剧中宣叙调带有伴奏, 使音乐效果更加的形象化, 更具有紧张感。莫扎特是一位宫廷乐师, 他的作品都带有宗教性, 而他又是传统音乐的继承者, 所以他的音乐又有着学院派严谨的特点。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让人一听就会很安静, 很向往的音乐, 包括他的交响乐、四重奏以及歌剧。但是莫扎特众多作品中, 唯有小提琴作品很少, 但其小提琴作品所包含的音乐风格却是集大成于一体。

莫扎特除了有将各国音乐集合、改编成自己的音乐这样的能力外, 还着眼于还未得到发展的音乐风格, 莫扎特不仅将自己的音乐与其结合为一个新的体系, 并将这种新的体系变为自己的风格, 而且得以沿袭。莫扎特在音乐中是一位“冷静”的先生, 他没有像贝多芬一样赋予音乐极强的个人色彩, 也没有像巴洛克时期音乐一样有着技巧的炫技, 更没有像同时期音乐家一样音乐风格变化迥异。莫扎特只是客观的去写曲, 去生活, 莫扎特认为因为就应该使人快乐。莫扎特虽然个子不高、爱玩成性, 但是内心却是沉重的, 他掌握并综合了部分音乐风格, 将音乐以“快乐”的形式出现, 方整、华丽, 情感与音乐完美的结合, 莫扎特的音乐体现“尽善尽美”, 其中也是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并没有表达出他对当时政治等等方面的看法。

二、莫扎特的贡献

莫扎特一生写过很多题材, 例如歌剧、室内乐、钢琴等, 但是小提琴协奏曲现今承认的就只有5 首, 从他的5 部小提琴协奏曲中, 可以总结出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基本结构:1、风格基调都为明朗、欢快。2、小提琴协奏曲一般由3 个乐章组成。3、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双呈示部;先由乐队奏出第一呈示部, 后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奏出第二呈示部。4、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 常用三部曲式。第三乐章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写成。5、采用华彩乐段。华彩乐段是独奏者表演技巧的即兴风格的段落, 一般置于第一乐章的后部, 第二、第三乐章根据需要也可插入华彩乐段。莫扎特共创作了5 首小提琴协奏曲, 除了第一首之外, 其它4 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末乐章都用回旋曲式写成。

莫扎特由于从小经常到欧洲各大城市旅行, 接触了更多的进步知识分子, 因此他的资产阶级意识成长得也较快。他有一种为老一辈作曲家不曾有过的强烈的个人自尊心, 对自己所处的卑微地位十分不满。从莫扎特的身上愈来愈明显地体现出一种一个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 因此, 一切生活的艰苦、贫穷、疾病以及上流社会的冷言冷语等等都不能使他忧郁、懊恼、屈服。这也就造就了为什么莫扎特即使处于生活最困苦的时候也能在他的音乐中保留着光辉灿烂和活泼明朗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音乐之友社授权, 《作曲家别·名曲解说珍藏版—莫扎特Ⅰ》[M], 台湾美乐出版社, 2000年

[2]郭鸿斌, 《莫扎特创作技法研究及其音乐内涵的延伸性思考》, [D], 贵州师范大学, 2008年4月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篇8

一、对莫扎特及其音乐风格的研究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于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家庭, 自幼受音乐的熏陶, 4岁开始学钢琴, 5岁开始作曲, 6岁就随父亲到欧洲各大城市举行巡回演出, 轰动了欧洲乐坛, 被誉为“音乐神童”。一生写作有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在莫扎特身上, 处处都体现出古典艺术家的天性,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天真、单纯, 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 童心不泯, 像孩子一样充满的好奇;他挚爱自己的亲人, 即便是过得再艰辛, 也仍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憧憬。他的音乐典雅秀丽, 诚挚细腻, 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 又似阳光一般温情温暖, 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莫扎特的大多数作品轻快而有些顽皮, 就如同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 撒下一地银铃, 听了使人温暖、轻松而愉快……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 如果选用具备如此风格的音乐作品, 必将让幼儿体验快乐, 培养兴趣, 对其身心发展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幼儿园欣赏活动现状调查

(一) 幼儿园欣赏活动的意义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 天真活泼的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他们会在自己心情愉悦的时候哼唱喜欢的歌曲, 也会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不自觉的手舞足蹈。在学前音乐教育中, 音乐欣赏是指通过倾听音乐作品, 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 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通过有效的音乐欣赏活动, 能发展幼儿的听觉思维, 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形成其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最终激发起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创造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 本市内各幼儿园对于音乐欣赏活动课开展的情况及问题分析

就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情况, 我考察了市内的几所幼儿园,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音乐欣赏活动形式单一, 没有达到让儿童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表现自我的目的。

授课时, 教师只是很简单的介绍曲目, 或直接让孩子聆听, 听之前没有提醒幼儿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音乐要素, 听时也没有及时的提示, 听后也不能提出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 不仅形式单一, 也没能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更不符合音乐教学多元化融合的思想, 与幼儿的生活脱节, 激发不起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 音乐欣赏曲目范围小, 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这就要求欣赏活动在选择曲目上要丰富多彩。而经过调查, 这些幼儿园中的老师都是按照一定的传统习惯选择曲目, 内容多以儿歌的形式或少量的民族音乐为主, 缺乏欧洲古典音乐内容。而古典音乐相对民族音乐具有和声色彩丰富, 感染力强的效果, 所以, 教师应在幼儿园欣赏活动的内容上增加一些适合幼儿听赏的古典音乐, 扩大曲目的范围, 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目标。

3. 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 对欣赏教学缺乏主动性, 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工作。

这些幼儿园中, 特别是郊区的幼儿园, 少数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的老师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 她们也认为自己的音乐素养低, 没有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能力, 所以课上回避这个的方面内容。有的老师虽然有一定的音乐素质, 但是却缺乏主动性, 选择曲目也不够积极。

4. 音乐欣赏活动的设施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提高。

就考察的几处幼儿园来说, 园内不具备专门的音乐欣赏设施, 仅有少量音响资料, 上课时的教具也不完备。教学环境和条件都期待改善。

三、莫扎特音乐对幼儿欣赏感知启蒙的研究

(一) 莫扎特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鲁·斯切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白鼠在听完莫扎特音乐后, 进行走迷宫的游戏, 结果发现小白鼠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人体空间感知能力, 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现象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此后, 美国音乐人唐·坎贝尔则以“莫扎特效应”作为科学依据, 证明了莫扎特的音乐结构完美, 乐句对称, 音区适中, 其音乐节奏与人体大脑的一些节奏周期吻合, 听其音乐后, 能使人身心平衡, 适合幼儿的心智发育。因此, 莫扎特的音乐也曾一度被作为流行的胎教音乐。这也说明了莫扎特音乐对幼儿欣赏感知的启蒙教育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的。

(二) 选取适合幼儿欣赏的莫扎特音乐

幼儿的情感极易受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 情绪易变化, 优美动听的音乐很容易激发幼儿情感的波澜。因此, 选取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才能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加之, 幼儿生活经验少, 审美能力需要培养, 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应以简单、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为主。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从其创作的各个时期来看, 都不乏具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形象简单直观, 易于上口, 活泼开朗明亮, 积极向上的曲目, 具有强烈的愉悦性和感染力的曲目。为此, 我选取了以下曲目作为试点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星星变奏曲》、《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D大调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D大调长笛协奏曲》……

(三) 莫扎特音乐对幼儿欣赏感知启蒙的尝试

针对市内幼儿园开展欣赏活动的情况, 我选择了一所幼儿园作为试点, 并针对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选择了适合的莫扎特音乐纳入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范畴, 让两位有受过音乐教育具备一定音乐素质的幼儿教师担任了此次启蒙尝试的老师。主要以莫扎特音乐对幼儿的感知入手, 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调查。

试点案例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大树和小树

该班级共有男生13名, 女生20名。均未接触过莫扎特音乐, 能对熟悉的乐器区分音色, 如碰铃, 木鱼;对音高、力度、速度变化需要提示才能感受。选取曲目《G大调弦乐小乐曲》第一乐章, 这是一首由两大对比性主题构成的乐曲, 第一主题风格明亮、力度较强, 第二主题柔和如歌。对于具体形思维的幼儿来说, 给音乐赋予生命, 一定的具体形象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感受和理解音乐。为此, 我们设计了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的故事, 通过文学故事的渲染将孩子们引入了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想象和联想, 创编动作, 理解音乐, 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先分别让幼儿感受了A、B两大主题, 体验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对比, 并告诉幼儿公园里有两棵树, 一棵是大树, 一棵是小树, 在老师提问:“你们认为哪段是代表大树, 那段是代表小树呢”后, 发现幼儿居然能非常迅速地回答出正确答案。之后, 完整地播放音乐, 播放的同时, 配合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大树和小树的故事, 并做体态律动模仿大树和小树,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音乐。随后, 听第二遍音乐, 让幼儿分小组进行表演, 在轻柔摇曳的乐段有的小朋友表演了风吹小树的动作;在两个主题相互对答处, 有的小朋友表演出了大树和小树的交谈场景;在音乐渐强处, 有的小朋友还做出了小树向上生长的动作……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莫扎特音乐用于幼儿园欣赏活动中, 只要教师在教学的环节多点思考, 融入多元文化, 对幼儿感知理解音乐是行之有效的。

试点案例二:中班音乐欣赏活动——宁静的夜空

该班级共有男生15名, 女生19名。均未接触过莫扎特音乐, 但对音色有一定识别能力, 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初步比较音乐力度的强弱。选取曲目是《小星星变奏曲》,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抒情, 富于变化的乐曲。主题清新, 变奏一稍加速, 变奏二更加活泼。针对小班幼儿缺乏感性经验的特点, 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首先, 将教室窗帘拉上, 将几个多孔小台灯的光源反射到天花板上, 再播放着《小星星变奏曲》作为背景音乐, 这样不仅在幼儿面前展示出美丽宁静的夜空景色, 还能将音乐巧妙的融入进来, 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随后, 播放一段夏夜虫鸣的音乐, 老师用轻柔的声音提示小朋友, 现在呀, 我们来到了夏天的一个晚上, 要看看这夜空里闪闪的小星星们都在做些什么事呢?在看之前请大家想想它们会做些什么事呢?幼儿回答, 在唱歌, 在跳舞, 在睡觉等等。之后完整播放乐曲, 边播放边提示幼儿当你听到小星星在唱歌的时候你们就拍拍手, 当听到小星星在跳舞的时候你们就扭扭腰, 当你们听到小星星在睡觉的时候就把把眼睛闭上并将偏着的头枕在合起来的手背上。这时很快就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力, 他们都非常快乐地听起了音乐, 并配合音乐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和动作, 连班上平时比较内向害羞的孩子也加入了进来。莫扎特音乐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了孩子们, 他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产生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产生了情感体验和共鸣, 这次音乐欣赏的活动达到了比预想还好的效果。

之后, 我们又尝试把莫扎特的另外几首音乐用于故事活动, 游戏活动, 律动活动, 甚至用于他们餐前音乐, 午睡前音乐, 课前组织的音乐……发现其音乐极易被幼儿接受, 而且易于记忆, 几天下来, 幼儿就能习惯倾听, 少数的幼儿还能在音乐响起的同时哼唱呢。可见, 莫扎特音乐非常适合用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选取莫扎特的音乐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其感受音乐的能力, 并发展其想象力, 产生情感上的体验, 愉悦身心。

当然,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选取莫扎特的音乐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需要结合其它知识的多元融合, 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当选择曲目, 教学中还要结合各种教具设备, 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 相信只要教师肯下功夫琢磨, 并且长期坚持, 一定能让幼儿的音乐学习之路充满光明!■

摘要: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一直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有难度的一个领域, 需要选取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特点的音乐类型, 并加以适当的欣赏方法和途经。目前,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音乐欣赏活动中, 欣赏曲目范围窄, 仅限于儿歌或中国传统音乐, 对古典音乐涉及较少。堪称古典音乐典范的莫扎特音乐作品, 其风格具有的乐观、开朗、活泼的特性, 正好符合幼儿的天性。于是, 从莫扎特音乐风格研究入手, 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现状调查, 将其音乐纳入试点幼儿园的大、中班进行实践调查, 发现其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还能培养其感知能力, 想象力, 产生情感体验, 愉悦身心。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幼儿,欣赏感知,幼儿园欣赏活动,古典音乐

参考文献

[1] (奥) 瓦格纳.莫扎特作品和生平.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12.1.

[2] (美) 塔珀.和孩子们聊音乐.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1.

[3]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9.1.

[4] (俄) 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 (理论与实践)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2.1.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篇9

一、歌剧《唐璜》序曲的重要作用

序曲就像文章的绪论一样,起总结概括作用。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序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聆听序曲中就能让人们把整个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联系起来,从而深入了解作品。歌剧《唐璜》的序曲是在歌剧进行总排练的前夕,莫扎特才在布拉格谱写的。其中有一个单独的名字叫做《唐·乔瓦尼序曲》,在许多大型的交响乐音乐会上被音乐大师作为单独的曲目进行演奏。整个序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式,d小调的引子与主题的D大调形成对比,也与最后一幕石墓幽灵出现的部分的调性前后呼应。这是莫扎特歌剧中极为简洁而又富于感染力的一首序曲。

序曲一开始为序奏部,曲子调式为d小调,音乐速度是稍缓又带有优雅情绪的行板,具有独立的音乐形式,乐曲开头是一小段带有葬礼进行曲风格的旋律,紧跟其后是由中提琴奏出的旋律,其情绪凄凉悲鸣。接下来是小提琴和长笛演奏出的忐忑不安的情绪,较不稳定旋律充满着沉重的气氛,这与第二幕最后一段,安娜的父亲的石像将唐璜送进地狱时的旋律是相联系的,总结了整体情绪。随后,乐曲转入了D大调,进入了序曲的主要部分,虽然与后面的旋律有差异,但旋律本身与歌剧的内容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强调了人物刻画和剧情的发展。中部的主题轻快并且附有活力,体现了歌剧中男声咏叹调的风格特征,表现出了歌剧的喜剧性。曲中副部主题由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旋律构成,他们是相互对比存在的。前半部分庄重平稳,后半部分在高音区上进行。感觉轻松、活泼,带有较强的诙谐性。再现部中,副部主题在D大调上再现,形成了新的情感起伏,使序曲进入高潮。而序曲的最后,渐渐减弱音量,落在F大调属和弦上,从而引出了以F大调为开头的第一幕开曲,进行歌剧伴奏。莫扎特用这样一个富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序曲为《唐璜》之后的表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二、歌剧《唐璜》中的音乐与人物形象

莫扎特善于运用不同感情的咏叹调,宣叙调,并赋予每个角色以个性化的语言,剧中的重要人物相对其他作品来说较多,但是其中不论男声还是女声,高音还是低音,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类型的声部都能在他得歌剧作品中找到合适的咏叹调形象的表演出来,通过他们的演唱来使剧中的人物形象复活,让观众能够更完美、准确的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一方面,莫扎特与在这一时期歌剧的改革者格鲁克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格鲁克强调剧情决定音乐,首先是戏剧,然后才是音乐,而莫扎特却强调音乐是最重要的,是在歌剧中占主体地位的,所以,塑造鲜活的音乐人物形象是其歌剧被观众广为喜爱和成功的重要所在。

首先在这部作品中咏叹调和宣叙调部分比重唱部分多,所以巧妙的用宣叙调做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歌剧中咏叹调对人物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这部作品中,唐璜的宣叙调则是最为出彩的部分,例如在第一幕中,采琳娜与马赛托举行订婚仪式尾声的同时唐璜与莱布雷诺讨论如何接近采琳娜。他们唱着宣叙调走出场时威严,庄重的气场与之后他调戏采琳娜,欺骗艾尔维拉唱的咏叹调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在第二幕中,当唐璜想要勾引埃尔维拉的女仆人时唱了《唐璜小夜曲》将当时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咏叹调旋律流畅优美,生动刻画了此时唐璜的急切的心境与充满挑逗的意味。唐璜像变色龙一般,在社会的高层与底层中都游刃有余,从歌剧音乐的风格变化中能够清楚的看出,莫扎特把人物形象用音乐的形式形象、细致的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使人眼前一亮,耳中一惊。

彩琳娜虽然不能算是剧中最主要的人物,但是她的形象和剧中所演唱的部分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所在,她的出现更加清晰的揭露的唐璜的真实面目,把剧情推到了最精彩的部分。剧中的采琳娜是位单纯、善良、可爱的农村姑娘,剧中描述的是在她即将结婚时,因为唐璜英俊潇洒的形象,绅士的谈吐博得了她的芳心后,在采琳娜发现了唐璜的不怀好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并诚心向未婚夫马赛托致歉和恳求原谅。由此咏叹调《鞭打我吧》生动描写了采琳娜善良,可爱,活泼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从演员表演中看出马赛托憨厚,无奈,对采琳娜充满爱意的人物刻画。莫扎特用音乐对人物角色的刻画,没有用咏叹调或宣叙调直接描述采琳娜怒斥唐璜段落,而是倾向于描写她活泼、可爱、单纯的性格,用轻巧流畅的音乐来描述她认识到错误以及不同时期情绪的变化,这就是莫扎特音乐与形象刻画完美结合的精妙之处。

二重唱也是莫扎特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成功之处,很多作品的二重唱是在吐露两个人共同拥有的心声,但莫扎特在《唐璜》中的二重唱却是体现了两个人物完全不同的心里描写。《让我们携手同行》体现出了唐璜寻花问柳、花花公子的风流形象,也在同一首曲目中体现出采琳娜朴实,纯真的性格。对比的声部情感流露逐步递进,歌曲情绪扣人心弦,使整个作品的戏剧形象更加形象鲜明。

三、莫扎特歌剧中声部的运用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但它主要是通过音乐来编织剧情,演绎情感的。莫扎特的歌剧也不例外,在歌剧《唐璜》首演之前,大部分的喜歌剧是通过宣叙调来传达信息,推动剧情,咏叹调和重唱来抒发情感。而莫扎特在歌剧中的重唱编曲时,角色的唱调是会相互打扰的。首先,在莫扎特的二重唱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同一首作品表达了两个人在同一情境中不同的心情和情感;第二类是两个人物唱着不同的旋律表达不同情境和意思,但旋律上和谐统一。第二幕结尾的时体现了莫扎特重唱的经典之处,主人公们通过不同声部的演唱,动作,装扮上的表演,不论是在讨论、倾诉、哀叹还是图谋报复,这一切都在同时进行,乐队能够从容应和,并且在旋律上非常和谐统一。此外,由三重唱陆续叠加,不间断的延续成了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主人公们表达各自的意思,全剧在越来越快的节奏中达到高潮,所有人物聚集舞台,共同演绎剧情结局。

试论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 篇10

一、人物角色的塑造

咏叹调是歌剧中一极具歌唱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独唱段落, 有特定的曲式,精致匀称的结构,以管弦乐队或键盘乐器伴奏,不再局限于以叙述为主的平淡的宣叙调,而是抒发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旋律优雅流畅,充满纯朴的自然美,具有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歌剧中的精华部分。

咏叹调只有在歌剧作品中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在莫扎特的歌剧中,丰富的乐思、美妙的旋律赋予每个角色栩栩如生的性格及符合角色本身的鲜明的音乐形象,掌握角色的内心波动频率,使人物更加活脱。并且莫扎特把一些内心的矛盾冲突刻画设计的巧妙逼真,情节随人物情感的表现自然展开,形象生动丰满,对角色形象的塑造有很高的要求。

莫扎特歌剧中的角色都是为了争取独立自由和尊严而进行反抗斗争,摆脱命运,在歌剧的角色塑造中,打破了以往以贵族为主角的人物塑造,他使仆人也可以成为歌剧中的主角。

咏叹调正是歌剧中对人物进行独特性格和复杂内心刻画、深化剧情、抒发情感的独唱段落,声乐演唱者应该结合故事情节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人们的审美美意识,使听众产生共鸣,这也是一部歌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把咏叹调中角色的内心独白及思想主旨把握好,才能塑造出感人鲜活的人物,所以演唱者不仅要唱得好,更要有能力准确传达出咏叹调的感情色彩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二、旋律线条的流动

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可以说是古典主义风格和流畅旋律线条的完美结合。这一时期主调音乐作为创作的基础,和声织体规范严谨,但在莫扎特的笔下均衡的和声却创造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旋律,不要求戏剧性的声音,呈现出和谐与统一。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每一首咏叹调都是那么温柔细腻、饱满圆润、流畅明晰,旋律线条平稳进行,没有持续高音,跨度也不大,节奏、速度适中, 管弦乐队规模较小以弦乐为主,声部写作手法温和。咏叹调中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情感的描绘占据主导地位,莫扎特经常根据人物性格来确定声部,为了贴切地表现人物情感使用不同音色,使旋律更加具有魅力,听众经常为之陶醉,诗情画意仿佛生临其境一般,极具审美价值。

莫扎特咏叹调经常会把情绪引入高潮,然后大跨度下行又把激动的情绪拉回来,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居多,平缓的旋律线条常采用大附点的节奏型,遇到起伏跌宕的剧情则使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情绪激动时速度也随之加快,常用音程变化来描写情绪波动。介于古典主义风格,莫扎特的咏叹调并没有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作品那么复杂富有戏剧性的旋律线和节奏型,相反它简单清晰,与这一时期的器乐音乐特征相同,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衡对称, 莫扎特把每一个写作技法都运用的恰到好处,短音轻巧,长音不拖,既不会使咏叹调旋律单调乏味,又不至于像浪漫主义时期的部分歌剧咏叹调演唱时难度系数颇高,这无疑为咏叹调想要表达的情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三、演唱风格的把握

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是声乐教育中学生们接触最多,也是最适合声乐表演着掌握声音能力的作品,是美声唱法不可多得的优秀资源,它的规范性特征是演唱功底的基石,对歌唱者的舞台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大有裨益。

对于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演唱,起音准确是首要的基本功。古典音乐以典雅、流畅、为主要特征,应该尤其注意保持旋律线条的连贯和音乐的流动,不要将旋律分割开来,运用连音唱法,加上稳定性的气息控制,气声结合,语言上掌握咬字吐字的歌唱技巧,切忌夸张的力度对比,用柔和从容的中等音量,不能太尖锐,声音要做到自然而有韧性,保持同一位置上的向前流动,不要让颤抖的声音毁坏了音乐美感,严格遵从谱例标记的速度、力度要求,不能随意进行发挥,准确再现莫扎特作品的自然本真,这样我们就可以唱出优美连贯的旋律线条,以便更好的诠释莫扎特的咏叹调作品。

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是我们声乐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品,这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歌剧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艺术特征,相应的在演唱时我们除了对作品的结构形式和情感把握上进行分析之外,更应该深入了解社会语境与历史背景,研究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谱例对声音的处理仔细推敲,保持作品清新自然、流畅连贯的旋律线条,更好的展现剧中角色,将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完美诠释。

摘要: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在声乐领域中一直最具代表性,对于歌剧的学术研究、声乐教学及舞台表演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莫扎特咏叹调作品人物、旋律、演唱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对莫扎特咏叹调的音乐风格做一总结。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篇11

从上海飞抵阿姆斯特丹机场,入关,换乘支线飞机,很是方便;候机一个多小时,再飞行一个多小时,布拉格就到了,比当年莫扎特的邮递马车快多了。鲁兹涅机场轻轻播放着男声合唱。出关,兑钱,取行李,一路顺利。人不多,怎么都好说。

出机场是布拉格的冬夜,司机默默地听着电台的流行音乐,我则看窗外的风景。路面整洁,远处轨交列车的车窗如高清电影般帧帧划过。果然呢,布拉格的夜空,是那种“星星可以摘下来”的明净。

入住预订的波希米亚大酒店。踏进房间,茶几上的冰桶插着一支香槟,还有两只酒杯,一盘鲜红欲滴的草莓,以及酒店经理亲笔写的生日贺卡,我的名字!正是今天!敢情是曾经的社会主义“同志加兄弟”,感佩之际顿生温暖。

酒店在老城广场区,斯美塔那音乐厅所在的市民会馆,就在隔壁。

中欧的冬天,冷且天短,早上八九点才能算天亮,往往下午四点钟,太阳就疲软了,顷刻天便黑了。加上室内外冰火两重天,户外活动超过一小时就须进屋取暖,暖透了再出来。如此,我们决定早餐从容享用,主要在午间活动,冷了就钻博物馆咖啡馆,然后回旅馆睡午觉,重点放在晚上看戏听音乐会。

短短七天,看到的肯定是表面。然而别的城市,没有个三年五载的,也是表面。就表面看来,布拉格还是美。一眼望去,画面不用剪裁,必定协调,疏密有致,色彩怡人,满街高帅靓的男男女女。那几日没有不顺心不友好的遭遇,心情自然就好,自然就与布拉格泡出点感情来。也许历次战争的双方都不忍破坏,布拉格完好无缺,各种风格的建筑保存得光鲜,可见维修的勤勉。后来去到的布达佩斯就不然了,城市和建筑格局比布拉格大得多,但很多楼宇呈颓败像,看得出维修资金的捉襟见肘。

去到一个地方,有你的偶像,见到见不到,感情上都有一种满足。在布拉格闲逛,伏尔塔瓦河边、胡斯像前、鲁道夫音乐厅的草坪,你周围到处是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纳切克他们的影子,飘散着苏克、马蒂努、诺瓦克他们的气息,你不会无动于衷。比如火车总站,报站的铃声响起,你会认出是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的两声竖琴的琶音,毫无歧义。

喜欢布拉格的理由有一条:布拉格是那么善待莫扎特。不像维也纳,对莫扎特不好,他贡献巨丰,却让他穷困潦倒,彼时尸骨难寻,今日却穷尽所能用他的名义赚钱。是布拉格向莫扎特敞开了最热情的怀抱,是布拉格发现莫扎特的价值。

倒是参不透布拉格人卡夫卡“布拉格是个带着魔爪的小妈妈”的说法,是少年就知愁滋味的卡夫卡冷眼望出去的“变形”?如何解读卡夫卡“布拉格不肯走,也不让我们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才知道卡夫卡的名字。另一本土作家哈谢克,儿时便看过他的电影《好兵帅克》了。唯一记忆便是,穿着军装的帅克滑稽面善,每看到一个痰盂便举手敬礼。几十年过去,再无任何帅克的信息。这次在布拉格,那些打着帅克画像的酒幌、咖啡馆的招贴画,把我唤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家徐州的电影院,虽小而旧,多热闹啊:门口小商小贩的叫卖,报纸卷成锥形装满瓜子,炭火烘烤笊篱里的白果嗞嗞冒着香气,五颜六色的电影海报贴满了墙,什么捷克斯洛伐克的《好兵帅克》、印度的《章西女皇》、苏联的《根据法律》、匈牙利的《在边境线上》等等,每晚每场的影片都不同。

至于米兰·昆德拉,他的国家捷克并不像中国那样看好他,他们更认可赫拉巴尔、斯克沃瑞基这些名字。有一种观点是,他们不喜欢他对女性的态度。我倒是欣赏他对音乐的态度,看《被背叛的遗嘱》,他对斯特拉文斯基和雅纳切克的思考,颇受启发。

剧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作为总统前后,常去同市民见面聊天的咖啡馆,就在伏尔塔瓦河边,民族剧院的对面,我们朝拜性地去喝了咖啡。那是殿堂般气派的咖啡馆,光衣帽间就能开一间小咖啡馆了,伏尔塔瓦河及城堡山的美景镶嵌在落地窗里,很像布拉格人阿芳索·姆哈(Alphonse Mucha)的新艺术画作。哈维尔不再来这里喝咖啡了,他于2011年去世,他的座位,现在是一架钢琴在演奏了。

那天我们举着雨伞去找莫扎特歌剧《唐璜》的首演地,埃斯泰特(Estate Theatre)剧院。之前汉学家李素告诉我们,捷克首屈一指的是民族剧院(排在国家剧院前面),那些日子都是话剧,只有埃斯泰特剧院有歌剧演出。那剧院正是我们计划内的重点,心向往之久矣。看过多遍的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奥斯卡获奖电影《莫扎特传》,就在那里拍摄。一些场景怎么也不会忘记:

——披黑色斗篷的莫扎特一夜宿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寒风卷着雪花……

——丈母娘喋喋不休数落至歇斯底里处,“夜后”女高音的花腔华彩呼啸而起紧贴而上,这声像的蒙太奇天衣无缝精彩绝伦!

——《唐璜》开幕和弦全奏再次响起,破墙而出的是戴面具的严父利奥波德的形象,和弦肃穆又宿命,一音说春秋。

——还有,莫扎特弥留之际,太太康丝坦策从巴登赶回,K.626《安魂曲》急促的音型模进配奏月黑风高马蹄疾的画面,真是忧伤啊!

像埃斯泰特这样的名胜剧院本应在一个广场中央,不料当我们众里寻它千百度时,它却绿盈盈地横在短街窄巷,突兀,促狭,甚至碍眼,不像其他歌剧院在广场煌煌“供”着,而是窝在民居里。

大门紧闭。告示上说售票在对面一家旅馆的隔壁,有箭头指路。时间尚早,我们便绕场一周,好好看看这家剧院。建筑是新艺术风格,长方形,并不雄伟,前廊也是小小的优雅,右前立壁上有一古铜铭牌,捷克文,估摸是莫扎特歌剧《唐璜》于1787年10月29日在此剧院首演云云。前廊左侧有现代青铜雕塑似曾相识,正是出生在捷克克鲁姆罗夫的女雕塑家安娜·高美(Anna Chrome)的名作《心灵的外衣》,也有纪念《唐璜》首演的字样。《心灵的外衣》共八件,埃斯泰特剧院的是其中之一。安娜·高美近年常来中国办展,她说《心灵的外衣》是受了莫扎特《唐璜》中石客形象的启发。这尊雕塑放在埃斯泰特剧院再恰当不过了。

nlc202309031001

售票处内,满架演出册子,有歌剧、话剧、音乐会等,无力悉数收藏实在遗憾。同时等候的当地人礼让我们先去窗口——结果就买到了当晚的《费加罗的婚礼》!票价比上海便宜多了。

依旧先睡个午觉,早早去“北海鱼”晚餐,早早来到剧院。华灯初上,夜空如洗,那种透明度,能透出声音来,像一个休止符。

剧院虽不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宏伟,也有五层包厢,一盏新世纪的巨型水晶吊灯,取代了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十几盏枝形蜡烛吊灯。两百年前的演出开销,蜡烛占了很大一笔。几乎客满,除我们两个中国人外,也有几个韩国人。这些年日本人都很少了,各自经济状况使然。当地人则是拖家带小,盛装出席,仍是老人居多。连我们的领座员,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戏,就要开始了。

想想自己的运气还真不错,平生第一次亲聆高水准的歌剧便是《费加罗的婚礼》,那是1984年9月29日,联邦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在上海市府礼堂的倾情献演!沃尔夫冈·萨瓦利什(Wolfgang Sawallisch)指挥!

那是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第一次降临上海或说中国,据说也是第一个来中国的世界级完整版歌剧演出。是次演出意义非凡,在上海人艺做导演的岳父率领我们全家躬逢其盛。八排正中的座位票价人民币八元,当时觉得贵了点儿。

座位非常好,可清晰看见乐池,萨君淡定自若,风度翩翩,时而挥棒,时而弹琴——指挥兼任羽管键琴,伴奏宣叙调。

那时,我对他们的来头一无所知,知识储备少得可怜:几年北方闭塞小城乐队工作的经历,接触过《小二黑结婚》等民族歌剧,个人口味粗浅。浅者不得其深,欣赏大牌,自觉可惜了。所幸无知,直觉、感官处处惊醒。现如今,三十年白驹过隙,听觉记忆已然淡出,当初的震撼却历历在心。那日于我,无疑是一次音乐的奠基与受洗。

那日的上海市府礼堂,却别有一番气氛。专程前来观摩的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大腕不少(我是那么崇拜他们),心里便热热地。那天还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见羽管键琴实物,特别惊诧它的琴键,竟然白键是黑色的,黑键是白色的,并有两层键盘!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羽管键琴的琮琮真声。费加罗著名的咏叹调《不要再做花蝴蝶》倒是很熟了,源自“文革”中被我翻烂了的《外国名歌二百首》自己的默唱(似译为《大丈夫去当兵》)。当然,印象深的还有莫扎特的二重唱三重唱,以及妙不可言的六重唱,那些宣叙调,也字字珠玑,自然又好听,与我们的《苗岭秀》《洪湖水浪打浪》是多么不同啊!

鞋盒子般简陋的市府礼堂,朴素的军民观众,消费时代之前瘦削冷涩的中国面孔,和舞台上西方巴洛克、古典的华丽繁复的服饰、假发、乐器和千回百转的俏妙美声,形成极大反差,现在想起来还是匪夷所思。

《费加罗》在市府礼堂连演三场后移师北京,北京观众比上海更有幸,欣赏到了他们的《魔笛》!

行文至此,报上传来沃尔夫冈·萨瓦利什仙逝的消息,享年八十九岁。罗马教廷派遣约瑟夫·克莱门斯主教前往慕尼黑圣灵大教堂主持安魂弥撒,萨翁的挚友、刚刚辞位的梵蒂冈教宗本笃十六世亲撰悼词,现场由长野健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演出莫扎特的《安魂曲》。

现在回到埃斯泰特剧院。

时隔近三十年再次亲聆现场版《费加罗的婚礼》。厅堂里的华丽雕饰,红毯,乐池里的定音声,已然是序曲的序曲。乐池不大,乐队也不大,弦乐是8+6+4+3+2的阵容,木管各2,圆号、小号各2,外加两个小小的定音鼓,是莫扎特的原始编制。声音甫出,稍有些干,序曲过半,演奏热了,耳朵也热了,便觉得,还是不错的。

《费加罗的婚礼》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首演,略遭冷落。翌年1月莫扎特亲临布拉格指挥的《费加罗》却大获成功!市民欢呼,家喻户晓,布拉格的街头几乎每个人都唱着或用口哨吹着《费加罗》。热情的布拉格立刻用一百个杜卡特金币向莫扎特委约了歌剧《唐璜》——这一笔钱相当于当时维也纳一名显赫宫廷作曲家的半年薪俸。当年10月29日,《唐璜》在布拉格埃斯泰特剧院首演。布拉格是莫扎特迟到的知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莫扎特四次来到布拉格。而布拉格喜欢莫扎特,喜欢《费加罗》,直至今天。

今天,是哪位幸运儿,站在莫扎特曾经的位置上指挥《费加罗》?

节目单上全是捷克文,捷克国家大剧院演出,指挥是因德拉(Robert Jindra),普拉赫特卡(Adam Plachetka)饰演费加罗,布鲁克勒(Jirí Bruckler)饰演伯爵,福科帕洛娃(Pavla Vykopalováü)饰演罗西娜,内齐科娃(Katěrina Kněziková)饰演苏珊娜。

第一幕开场苏珊娜和费加罗的小二重唱,我脑子里便叠出福尔曼的镜头。就是在这个舞台上——电影里用来冒充维也纳的舞台,经常弄得我布拉格维也纳不分——莫扎特行云流水般地弹着羽管键琴,费加罗跪在地上量尺寸,苏珊娜在试戴帽子。事先莫扎特说服约瑟夫二世皇帝批准他的《费加罗》,电影台词精辟地表现了莫扎特复调思维的天才。其实音乐以外,《费加罗》的戏剧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交错的设计,也是复调啊。

这天的演出有了较文明的床戏。从电影蔓延到舞台,床戏已是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色。2010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看马斯内的《玛侬》,那床戏更甚。我很佩服今天的歌剧演员躺下来唱美声的功夫,音不乱,气不泄,声不抖。捷克国家大剧院版的《费加罗》,布景灯光像是传统京剧舞台,奉行极简主义(也可能为节约成本),就在地上铺了毯子当作床了,而《玛侬》里是用一张真正的床。

苏珊娜和玛切莉娜的二重唱依旧出彩,美丽的短句,断、连的对比,玲珑绮丽如逢花开。莫扎特就有这个本事,吵架也能谱出吴侬软语,莺燕之声。

第二幕中,我偏爱并不崇高的角色凯鲁比诺,和他(她)的几段唱,总是被吸引被感动,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是不是太堕落?如那首好听的小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你会发觉莫扎特真是妙啊,他用小二度音阶的四次上行奠定曲趣,再信手拈来三两变音,就使旋律变化多端又不离其宗,调性游离出去再回转过来,其间便生出新鲜,翻出花样,由女中低音唱来自然上口又贴切,风流少年凯鲁比诺多情而略显滑头、懵懂带着躁动的万般情状,尽在其中了。不过捷克的这位凯兄没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可能是我喜欢的卡尔·伯姆版中的玛利亚·艾文(Maria Ewing)饰演的凯鲁比诺,先入为主了。

试论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表现 篇12

一、莫扎特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 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1. 莫扎特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 1756 ~1791) 出生在奥地利, 由于其3岁就能弹奏钢琴, 4岁就能够看懂乐谱, 5岁就能够作出曲子, 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世人所知, 可以说是他的名声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轰动全欧洲了。其更被誉为“音乐的上帝”, 可见世人对他的评价之高。莫扎特在他的一生中, 创作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曲子, 他的曲子充满欢乐, 充满灵性。可以说, 他对人类在音乐文明上的创作是空前的。

2. 时代背景

在莫扎特生活的18世纪的欧洲, 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为猖獗的时期。那个时候, 欧洲为了索取更多的原料, 源源不断地从非洲大陆运输廉价的劳动力。在莫扎特出生的那一年, 恰逢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 在童年莫扎特开始进行巡回演出的时候, 这场战争也进行到了高峰期。少年时期的莫扎特生活在“开明专制”的盛世, 那个时候新古典主义浪潮刚刚开始, 奥地利的政治环境也逐渐宽松, 这极其有利于莫扎特的音乐创造, 受到环境的影响, 莫扎特开始创作出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如果想要寻找莫扎特的创作艺术, 就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他的音乐艺术来源于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不仅仅崇高、庄严、静穆, 而且华贵、典雅。

3. 思想文化背景

在莫扎特生活的时期, 不仅仅是新古典主义盛行的时期, 也是启蒙运动开始的时期。所谓的启蒙运动, 一场将思想和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指引着欧洲人开始进行冒险、进行探险, 这个时期的欧洲人开始幻想着完成世界地图。这种大环境下的启蒙运动也深深的影响着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的创作本质和灵魂来源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指引这莫扎特到音乐的世界里去探索, 去寻找, 去创作。莫扎特在音乐世界里找到了他灵魂的归宿, 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经典。在短短的29年里, 莫扎特共创作了626首曲子。如果说新古典主义浪潮激发了莫扎特的创作源泉, 那么, 启蒙运动则开启了莫扎特的创作大门。

4. 生理和心理背景

( 1) 对疾病的思考。莫扎特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 在他的一生中, 始终受着疾病的折磨。可以说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激发了莫扎特对音乐的思考, 这也促使了莫扎特对深沉音乐的创造。像贝多芬一样,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之路也是在疾病的煎熬中走过来的。我们说, 音乐的演奏者再通过音乐向世人诉说, 而莫扎特则是通过乐曲在向世人诉说, 通过曲子在告知人们他的生活状态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莫扎特并没有向疾病臣服, 相反的, 他利用疾病所带来的源泉, 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流芳百世的经典。

( 2) 莫扎特很多的乐章的主题是一种对死亡的默念。疾病使他开始深思自己的人生, 死亡使他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在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 莫扎特用音乐表现出了自己对死亡的抗争。就像贝多芬一样, 这两位命运多舛的伟大的音乐家, 在自己人生的末端, 在自己面对死亡的那一刻都表现出了对生的迫切渴望。他们将这种渴望融入到乐曲之中, 创作了诸如《D大调弦乐四重奏》 ( 作品第575号) 的不朽乐章。即使痛苦、悲哀和绝望, 一旦经过艺术的处理, 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莫扎特是伟大的, 是永恒的, 犹如他的曲子一样, 是流芳百世的经典。

( 3) 莫扎特的烦恼。作为神童的莫扎特, 曾经与贵族来往密切, 但是由于他忍受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 最终他挣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了自由创作之路。在莫扎特生活的时代, 音乐家被看作是仆役, 没有贵族会愿意花钱资助这样一个人。所以莫扎特的生活是困窘的, 经济上的压力以及生活上的压力, 造成了莫扎特生活的坎坷。为了更好地去创作曲子, 莫扎特负债累累, 他没有足够的钱为保证自己的温暖和治疗自己的疾病。晚年的莫扎特生活更加困窘, 终因疾病缠身, 英年早逝。

莫扎特是个内向的人, 他除了通过音乐不善于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 他常常将同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掩盖在自己内心的深处。他将这种不快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中, 晚年的莫扎特由于对世界的反抗和自我的挣扎, 他将这一情绪很好地融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促使他乐曲的境界越来越高, 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二、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解释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的表现, 我们结合他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的咏叹调表演进行分析。

《费加罗的婚礼》属于一部意大利四幕喜歌剧, 是莫扎特从萨而兹堡大主教的樊笼里逃脱加入共济会后, 全身上下正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时的颠峰之作。在剧中, 莫扎特塑造了几个重要的人物配以个性化的咏叹调。在这四幕喜剧中, 其中有两幕刻画出了一个雍容华贵的伯爵夫人的形象, 该形象的女高音部分也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脍炙人口的部分。那么, 这两部分的咏叹调表演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们就结合伯爵夫人的表演对咏叹调进行分析。

1. 优美的旋律与声音概念的完美结合

在莫扎特眼中, 他更喜欢将古典音乐诠释的淋漓尽致, 而不喜欢将歌词凌驾于上, 他喜欢将歌词附于音乐之下。因为只有音乐中朴实自然的风格, 才能够将莫扎特音乐的旋律达到古典的完美。此处内容, 可以通过伯爵夫人的表演展现出来。当伯爵夫人祈求上帝赐给她安慰时, 背景音乐的优美旋律里面充满了伯爵夫人对上帝的虔诚以及伯爵夫人所感到的无助心情, 最后伯爵夫人不幸的命运把上帝都感动了, 通过这些表演我们可以看出, 优雅从容的声音配以柔和的演唱和真实的舞台效果, 是女高音饰演伯爵夫人所需的最基本的素质。

以上是我们对莫扎特音乐中音乐旋律的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求爱神给我安慰》从旋律进行上分析表演中的声音概念。

莫扎特在《求爱神给我安慰》的小广板中设置了一种静谧、悲伤的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演员若想用咏叹调表达好情感和剧中人物的心情, 那么连叹气以及演唱都要表现的柔和、准确。在具体的表演要求中, 演员的下巴和口腔要尽量的放松, 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声音水平的向前流动, 声音的质量要表现的自然且有韧性, 而不能过于颤抖和浑厚, 即使表现得十分悲伤, 也不能够使自己的声音表现的过于颤抖, 这样会造成对莫扎特音乐线条的损坏。在这部剧作中, 辉煌美妙的管弦乐总是和人物的声音曲线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即使音响设置的足够庞大, 但是也不会影响到歌唱者的美妙声音。在具体的演唱中, 演唱者需要的是跟随着音乐走进莫扎特的角色世界, 而不是逾越音乐去过分地表现出自己的声音, 因为那样也会在不经意间毁了莫扎特所设定的特定的声音美。

2. 对于表演情绪的把握以及心境变化与角色和演唱的处理

由于生活经历和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莫扎特的晚期作品都蕴含着强烈而很复杂的情感, 在其作品里面, 往往隐藏着不轻易被人察觉的一丝丝阴暗和深邃。莫扎特可以用不同的声音将剧中人物的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 配以管弦乐的温柔细腻, 就能够充分的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方面, 我们可以从《何处寻觅美妙时光》中发现。

《何处寻觅美妙时光》这首咏叹调属于二部曲式。从咏叹调的乐曲第一句的旋律我们就能够发现, dove sono, i bei momenti di dolcezza e di piacer ( 那温情和欢乐的美妙时刻在哪里) ?”这一句是从音阶和和弦中派生出来的。它不仅仅突出了声音的功能性, 而且没有让人感觉到矫揉造作, 这就使得整个旋律在运行上就更加平稳, 更加符合伯爵夫人雍荣华贵的宫廷贵族身份。

3. 咏叹调和宣叙调的交替保证了歌剧在结构上面的平衡

莫扎特对于《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安排上是合理的, 他充分地利用了咏叹调和宣叙调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相互弥补, 这就保证了整个歌剧在结构上面的平衡, 使得原本空洞无趣的内容转化为有戏剧化的形式。宣叙调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杂乱无章的, 但是在莫扎特的手中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歌唱性, 使得宣叙调的内容表现的更为丰富, 同时也将伯爵夫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这二者的结合, 更好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形象, 通过背景音乐的配合以及演员的歌唱和身体语言的表达, 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伯爵夫人, 也将观众的心绪逮到了歌剧之中, 让他们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莫扎特一生的简单介绍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 向读者大致介绍了莫扎特的人生以及创作之路。在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会咏叹调的介绍中, 我们通过《费加罗的婚礼》这一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音乐会咏叹调是歌剧中歌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使用可以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状态, 咏叹调与宣叙调虽各有不同, 但是二者在莫扎特歌剧中的完美结合使得莫扎特的歌剧变得更为生动, 艺术境界也更上一层。莫扎特是一位公认的伟大的音乐家。歌唱家伊姆嘉·泽弗里德在演唱了多年莫扎特的作品后, 曾这样说: “莫扎特派是一个较难的学派, 但也是最好的学派。掌握了莫扎特的演唱技巧———这不是简单的演唱技巧, 而是关于演唱的一种新观念———你就可以唱所有作曲家的作品, 包括当代的作品。”由此可见, 当你真正地读懂莫扎特的时候, 你才会真正地将他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歌剧完美地表现出来。

摘要: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其音乐的特点不仅能够代表欧洲声乐的特色, 而且还具有自己的一套别具风格的视听特色。可以说, 研究清楚了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及其音乐会咏叹调的特点, 那么你对欧洲声乐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18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及莫扎特的生平来剖析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心理和生理背景, 去寻找莫扎特音乐古典风格的源头以及音乐会咏叹调的表现。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时代背景,表现

参考文献

[1]陈星.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定义探论[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 (03) .

[2]鄢志莉.浅谈莫扎特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 (k.583) 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 2013, (14) .

[3]侯延爽.浅谈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演唱[J].音乐天地, 2008, (01) .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推荐阅读:

莫扎特的音乐08-25

莫扎特歌剧07-04

莫扎特钢琴作品07-13

莫扎特奏鸣曲08-31

上一篇:《日本概况》课程下一篇:创新视角下小学体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