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奏鸣曲(共9篇)
莫扎特奏鸣曲 篇1
一、莫扎特整体创作风格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奥地利作曲家,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创作体裁非常的广泛, 他创作的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形式, 大量器乐小曲、独唱曲等等, 几乎包括音乐的所有领域, 而歌剧是莫扎特最主要的创作体裁, 共二十二部作品, 包含了各种体裁类型。他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旋律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 宣叙调也非常富于歌唱性。用不同类型的音乐, 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 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 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 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 (The Marriage of Figaro) 《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共创作41部。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 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 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 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 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 (通常被称为《朱彼特》) 宏伟豪迈、乐观向上, 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 (尤其是最后三首) , 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钢琴协奏曲27部, 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 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 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室内乐及未完成的声乐套曲《安魂曲》等。他在音乐创作上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 莫扎特作品的旋律柔顺、甜美、真挚、温和, 大都具有清新, 抒情的风格, 这些特色构成了莫扎特作品乐观和明朗的性格。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 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部分, 他以独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和近乎完美的风格为钢琴文献宝库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在这些钢琴作品中, 不同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也不一样。
1762—1766年是莫扎特的童年创作时期。作为“音乐神童”, 他创作了几十首钢琴奏鸣曲, 这些可统称为“童年奏鸣曲”。这些作品是在他父亲竭尽心血, 苛刻要求和他自身的音乐天才加勤奋刻苦的训练中得来的, 保持了童年孩童的明亮纯净的感觉, 作品多用华丽风格的短小动机, 锐利而具有儿歌般的精巧。
写于1774—1775年的六首“家乡变奏曲” (K.279—K.284) , 是在家乡萨尔茨堡期间创作的, 这些早期作品受J.C.Bach的影响比较深, 还未能充分代表他的个性, 气质高洁, 风格优美、恬静。
两首青年时期的作品 (K.309和K.311) 是1777年莫扎特在离开家乡赴巴黎途经曼海姆时写的。这一时期作曲家对生活体验日益成熟, 音乐富于活力, 艺术手法上表现得开始成熟起来。这两首作品受到曼海姆交响风格的影响, 情绪变化较明显, 对比比较强烈。
本文分析的作品K331是连同其他四首 (K.310、K.330、K.332、K.333) 在1778年莫扎特旅行巴黎期间写下的。这段时期, 莫扎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都发生了大的转折, 也是因为一系列的变故, 使得莫扎特尝尽了世态的炎凉, 作品的情绪表达更为细腻, 这是他奏鸣曲的完全成熟时期。
作品 (K.475、K.457) 是1784—1785年作曲家在迁居到维也纳后写的, 比起前五首作品, 更具有悲剧性。晚期的作品 (K.533/494、K.545、K.570、K.576) 写于1788—1789年维也纳。作品因为受到J.S.Bach的影响, 复调因素增多, 结构也更加紧凑, 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
三、作品K.331第一乐章的分析
(一) 创作背景
1777年, 莫扎特在巴黎进行第二次旅行演出, 与音乐家韦伯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这段时期, 莫扎特连续受到了上层社会对他的冷漠、生活贫困加上母亲的病故带来的各种打击, 使他真正意识到了人生道路的坎坷和社会的炎凉悲哀。作品K.331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奏鸣曲中的第十一首, 完成于1778年, 是莫扎特成熟时期的比较完美的作品, 他显示了莫扎特成熟的写作技巧, 拥有严谨匀称的结构和优美如歌的旋律。
(二) 作品K.331三个乐章的的概括介绍
1. 第一乐章
是主题和六个变奏, A大调, 6/8拍, 自由变奏曲式。优雅的行板。主题是由前半段八小节和后半段十小节的两段构成, 并且两段都进行反复。变奏部分和主题结构一致, 精巧、优雅、活泼。
2. 第二乐章
是小步舞曲, 开头主题核心, 借用的是他四年前所作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K.309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的主部主题, 用变形的手法, 把第一乐章的四拍子刚性主题该成三拍子小步舞曲主题。A大调, 3/4拍, 规模很大, 并有中间部, 以齐奏为开始共四十八小节的主部, 中间部左右手相互交替, 中间插入有齐奏的强奏部分, 技巧华丽。
3. 第三乐章
具有欧洲民间轮舞歌曲的特点, a小调, 2/4拍, 主题以a小调出现, 在辉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这一乐章也因开头注明的土耳其风格而被成为“土耳其进行曲”。
(三) 第一乐章主题及变奏的分析
1. 结构图示
2. 曲式分析
本乐章属于变奏曲式中的“严格变奏”。每段变奏基本上没改变原来主题的乐句结构, 它们只是在原有的框架上进行装饰。
(1) 主题。主题部分作曲家采用了古典时期常见的舞曲西西里舞曲 (田园曲) 风格, A大调, 6/8拍, 由前八个小节和后半段十小节两段反复构成, 速度为中速, 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调式方面, 主题1·2 1 3 3这样的音响进行, 在大调中表现的是喜悦和激动的本身;旋律以平稳进行为主, 节奏用X·X X X X也是平稳安静的进行。前八小节为平行双句体结构, 后半段从第五小节开始再现, 最后两小节作为补充句。变奏部分的曲式结构和主题一样。每个乐句连线的运用还有长跳音的似断似连的感觉, 都使主题旋律像一首歌谣一样能按照旋律的律动演唱出来。旋律横线条平稳流动, 纵向线条明晰, 低音部分也和旋律声部成平行的旋律线, 构成严谨的和声效果, 使主题像一首分声部的合唱歌曲。具有流动性和平稳的歌唱性。变奏延续了主题的灵动和轻巧, 并以各种音型变化来丰富主题。
(2) 第一变奏。以右手断续的加经过音的十六分音符和左手的补充音而丰富主题的旋律, 在主题旋律平稳的基础上, 这一变奏使音乐更加轻巧, 从变化的十六分音符中依然能唱出主题旋律, 乐句结构以及和声上都没有变化。音乐流动性比较强, 有很轻快跳跃的歌唱性。
(3) 第二变奏。和声和乐句结构也都重复的主题, 但伴奏织体以连续的三连音变的流动起来, 旋律中加上的小装饰, 这些小巧的装饰音在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大量的运用, 这也使得变奏更具有歌唱性。这一变奏比前段音乐更增加了动感, 有较为明亮的歌唱性。
(4) 第三变奏。这一变奏最有特点。它将主题的A大调变成了它的同名小调a小调, 从小调音响运动的本身来看, 旋律走向是1-2-3-2, 表现了忧思、悲伤爆发后又消失, 并一直级进的反复这一旋律走向。用十六分音符平均的持续流动像是在诉说, 八度音程的加强再次强化这种感受, 使音乐一下变了一种感觉, 不再那么的明亮清新, 而多了几分暗淡的感觉, 节奏用平均的十六分音符, 平稳的旋律线, 使音乐不再有大的跳跃, 而是在流动中多了几分忧郁的情绪。这像是一首抒情乐曲, 委婉、宁静、忧郁, 但是这又让人有种活泼的压制中的即将爆发。每句连音线的运用, 保持了乐句的完整和流动性, 像在轻声吟唱歌曲, 这一变奏的阴郁的歌唱性为下一变奏的欢快的开始埋下了伏笔。
(5) 第四变奏。又回到A大调, 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在者一变奏中, 音域一下子扩大开来, 并且是用三个层次来表现主题的张力。在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苏珊娜选段《美妙时刻将来临》中的伴奏音型的第一乐句和这一变奏相似。在演奏方面, 左手演奏低音, 在中间旋律的和声支持下, 还要很快的越过右手去弹奏高声部的音, 这些音在高声部重复中间的旋律, 在音响上增加了主题的亮度。明净并且比一、二变奏更富有活力。
(6) 第五变奏。为柔板, 速度较慢, 旋律像是首抒情的歌咏一样, 婉转、安静。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和穿插中间的装饰音, 让这一变奏像歌咏中的炫技段, 低音部分的织体由主题的柱式和弦变为规整的分解和弦, 在旋律声部连音炫技般的变化下, 伴奏部分起到了支撑作用, 使这一变奏依然能在规整的律动中完美的展现主调音乐的歌唱性。
(7) 第六变奏。为小快板, 也是第一乐章的结尾。这一变奏把主题旋律填充成十六分音符音阶的上下跑动, 伴奏和弦用琶音和分解和弦表现作为旋律跑动的辅助, 使这一乐章欢快明亮的感觉达到了最高峰。结尾又回到活泼的情绪中, 力度的明显强弱对比使音乐更富有激情。
四、作品K.331第一乐章的歌唱性
通过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整体风格的了解及简略分析这首作品, 我认为在莫扎特多样化的风格中, 作品的歌唱性占有很大比重。从这部作品本身来看, 这是一部主调音乐。用旋律来表达作品的核心, 低音部分作为曲子的伴奏部分, 使作品像一首乐曲一样, 富有歌唱性。并且作品以主题变奏的形式, 统一的和声结构, 通过对主题织体音型及调式调性的改变, 而使作品产生无穷的变化。这也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相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的不同。这样的曲式结构更容易于人们接受, 使音乐发展进入到了雅俗共赏的时代。莫扎特以其乐观、明朗的性格特点, 创作出了具有古典时期特征的极富歌唱性的作品。
以这一作品为代表包括莫扎特的其他的钢琴奏鸣曲具有歌唱性的重要来源, 还与其歌剧有着细微却极为重要的联系。不管是从歌剧旋律的本身和伴奏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互借鉴。例如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美妙时刻将来临》以及《唐璜》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让我们手拉手吧》, 还有起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我们都能从中听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里细微的内容。
这部作品给人以温暖美好的感觉, 但是这却与作曲家当时的写作背景截然相反。当时的莫扎特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处, 生活的种种困苦, 社会的排挤打击, 诸多的不如人意, 让这位天真纯洁的音乐家非常的悲哀, 但是这首作品美妙、清新、恬静、秀丽、流畅、自然、没有过分的强调, 却像一股清泉流入人的心中, 让人为之动容。我们从中感受不到作曲家任何绝望的悲凉的生活情感, 音乐一直是快乐的, 是自己对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歌颂, 也应和莫扎特奏鸣曲中大多都具有的歌唱性, 这也应该是作曲家在现实中想得到的那份天真和快乐在音乐中的写实吧。
综上所述, 我们从莫扎特奏鸣曲中能感受到古典时期音乐风格中乐观、明朗、流畅的风格特征, 简洁的和声、严谨的曲式结构, 优美自然的旋律, 更符合人们理想的音乐, 既有高雅性有又娱乐性, 雅俗共赏, 也让人从中能够感到愉快的音乐。
摘要:从十八世纪20年代起, 新的音乐风格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浮现, 它反映了当时的欧洲社会正在感受一种新的音乐趣味。他们感兴趣于更有生活气息, 贴近自然的音乐表现, 开始追求简洁、轻巧的艺术风格, 其音乐特征是强调平衡、比例、清晰和“可听性”。人们把1750年巴赫的离世看作巴洛克音乐的结束及古典音乐的开始。古典音乐中风格的变化非常迅速, 体裁也非常宽泛, 从严肃的教堂风格到最轻佻的舞曲无所不包。莫扎特就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奏鸣曲是其众多作品中的闪光点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品K.331第一乐章, 从曲式结构、时代背景等方面论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歌唱性。
关键词:风格,曲式结构,流畅性,歌唱性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莫扎特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237-238.
[2]柴志英.打开音乐风格的大门—对〈曲式结构分析〉教学的思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1﹚:18-20.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198-199.
[4]廖嘉伟, 黄亚蒙, 珊珊.悲伤的玩偶——倾听莫扎特[J].古典音乐欣赏入门8·莫扎特.2008﹙2﹚:30-32.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分析 篇2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特点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虽然没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那种戏剧般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音乐。他的奏鸣曲比海顿的奏鸣曲更充实、更杰出。莫扎特的音乐是很清纯的,就像山涧的泉水、阳光和空气一样自然优美,作品中充满了细腻的表情和多变的戏剧性。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他的奏鸣曲,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在他的奏鸣曲中,往往在呈示部就出现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时又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这在奏鸣曲中是罕见的。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来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来刻画人性中乐观开朗的一面,表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要想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一定要听他的歌剧,尤其是《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这3部。
莫扎特的奏鸣曲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1777年以前的8首属早期作品,略显稚气;1778年至1785年的6首属中期作品,风格趋于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且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的奏鸣曲基本上是三个乐章,规范、有个性也很讲究。第一乐章一般用奏鸣曲式,较为欢快。第二乐章通常是慢板乐章,运用ABA曲式,在这个乐章中往往表现出忧郁和悲伤。第三乐章大都是回旋曲或是缩短的奏鸣曲式,从中洋溢出莫扎特獨有的轻巧优雅。他的三个乐章在速度上是快——慢——快,在音乐性质上是明快——忧郁——明快。莫扎特的音乐自然流畅,尽管力度变化不大,却有及其丰富的力度层次,无数的音色变化。在他的作品中蕴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人们常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笑里带着眼泪,眼泪中又含着微笑,他把这种欢乐与哭泣极有节制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莫扎特音种的音色也与作品的韵味、意境、情绪密切相关,无论是柔和纤细、强烈、暗淡、明亮或轻盈,都离不开他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因此,对莫扎特气质、风格的把握是获得莫扎特音色的关键因素;同时,掌握获取最理想的莫扎特音乐中的音色对于揭示他的音乐作品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二、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风格把握
(1)在演奏一个钢琴作品时如果不能对其音乐风格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一个演奏者能否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我们往往会根据他在演奏中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把握是否正确来做出判断。从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到现代派钢琴作品浩如烟海不仅每个时代、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各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也各有特点。即使是同一个作曲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也有差异。要把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演绎得既符合时代风格和作曲家的意图又有演奏家自己的性格特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欣赏趣味。
(2)风格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直接为其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也为其风格的变异划定了历史时间段。钢琴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但随着历史风格的演进和变化也会使原有体裁产生出新的风格。巴洛克风格就有别于洛可可风格浪漫派风格也有别于古典派风格。在这种区别的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追求和审美品质。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及演变过程对背景的了解、认识和分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莫扎特音乐的精致典雅和富丽华贵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从民族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富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如德奥的钢琴音乐风格、俄罗斯的钢琴音乐风格等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对具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需进行专门性研究如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创作特征、演奏风格进行研究。
风格问题不单单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必须让教学和演奏密切结合起来。从学生学琴的第一天起就要在对他们进行严格技术训练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风格概念严格地限定每一首乐曲所应当具有的声音、奏法、速度、力度、装饰音及由此而来的触键、用力、踏板等技术问题。只有把风格概念引入钢琴教学中使它获得与技术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确立正确的风格概念最终达到准确地理解、再现作品的目的。当然风格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在弹奏中逐步积累通过聆听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获得感性体验通过对作品音乐风格各要素的准确把握获得理性判断。
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必须对演奏技术、训练手段等方面给予同样的分析和掌握只有尽可能地进行细致分析掌握和理解莫扎特奏鸣曲中的音乐性质和技术方面的运用特点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莫扎特奏鸣曲的音乐艺术风格。为此演奏莫扎特在奏鸣曲技术上必须做到手指有良好的独立性、敏捷的弹性和指尖对琴键细致入微的控制力。动作灵敏轻快发音明亮这是演奏好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关键。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欢乐、幻想与童真就像是一条在山谷中流淌的小溪欢快跳跃地一直前进焕发着最自然朴素的光彩。我们只有在深入细致地了解莫扎特奏鸣曲的特征和风格的基础上结合钢琴技巧的训练在演奏与教学中重视风格问题的把握才能真正弹好莫扎特奏鸣曲。
参考文献:
[1]约瑟夫·伽特.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篇3
一、和声分析
和声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战友重要地位,也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征,接下来会从四个方面对钢琴奏鸣曲进行和声分析,并从中有所收获和思考。第一,和声部分使用了二级七和弦及其他下属七和弦,从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更加深入人心。在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考虑到的是这个作品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给我们什么样的听觉感受。而决定以上内容的关键因素在于和弦的使用。莫扎特认识到了这一关键因素,并且将和弦灵活地应用到了作品当中,比如为了出色地演奏钢琴作品,他在很多地方使用了二级七和弦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第二,用和弦外音来丰富和声的旋律,从而使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更加和谐亮丽。当我们在欣赏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时,我们能够很清楚的发现在和声部分,他用辅助音、延留音等和弦外音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视听效果,而且莫扎特对和弦外音的使用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的程度,让这些弦外之音将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演绎的更加出神入化。第三,在和声进行的过程中,灵活的使用持续音能够为整个音乐作品增添色彩。莫扎特经常在钢琴乐曲的末尾处应用主持续音来巩固调性,而在作品结束之前或者结束扩展部分使用属持续音来突出加强属功能的不稳定特征。第四,在配置和生的过程中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采用的是大调和小调交替的方法,从而使音乐色彩更加多样化,也让整个音乐演奏别具一格。
二、音乐风格分析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鲜明的主题对比。从整体上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具有生动的主题形象,音乐形式多种多样,表达的内容比较深刻,而且行云流水一般的音乐旋律给人们美的享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钢琴曲主部主题和副主题具有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出了张扬的个性。第二,旋律决定风格,由此可见,良好的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精华所在,而不同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风格,是因为它们的旋律不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具有鲜明的旋律色彩,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旋律给音乐增添特色。在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中既有平静的旋律,也有壮丽辉煌的旋律,而这些不同的旋律色彩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散发出巨大的活力。第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之所以多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现场音型的变化,例如他经常在作品中使用阿尔贝蒂低音或者是让低音灵活地出现在高声部,从而使整个音乐作品的旋律充满动感,也有效避免了低音的重复和持续。另外,莫扎特还将典型的装饰音进行改编,最大化的发挥装饰音的价值。
三、人文精神分析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仅仅是一部美妙的音乐作品,还用他极具表现力的音符为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提供营养,让我们的精神蓝图更加宁静和浩大。欣赏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它传达的主观和客观的平衡精神,在这种有序的平衡过程中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容。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重音是有所约束的,琶音和音阶是有虚实变化的。由此可见莫扎特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使用了非常开阔的音乐思维,能够将平静和强烈,以及极端的对立进行有效的音乐交融,进而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给人们带来音乐的至美享受。在对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绚丽的技巧,更多的是因为他的钢琴旋律中的纯净美好,以及为我们传达出的自然平静与和谐。在欣赏他的钢琴奏鸣曲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简单平和的音乐形式背后能够传达出复杂深厚的情感,他要用他的音乐来滋润我们的心田,也让音乐洗涤每个人的灵魂是生命回归本真,这也是他要传达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在西方的音乐发展历史中,莫扎特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在对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进行和声分析、音乐风格分析以及人文精神的分析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巨大魅力,体会到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用音符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思想进步光芒的闪现和莫扎特的创作激情,也期望能够从中汲取营养,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源泉。
摘要:莫扎特是一个音乐传奇,在西方的钢琴音乐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能够带领我们深入地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盛行时期钢琴作品的特征和风格,也能够让我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莫扎特传达给我们积极昂扬和自然质朴的情感。本文将重点研究个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并从不同的层面挖掘其音乐创作的精髓。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晓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22:7-8.
莫扎特奏鸣曲 篇4
关键词: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
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古典时期的两位音乐大师,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文章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爱把莫扎特和贝多芬进行风格上的对比,仿佛他们是一对性格迥异的亲兄弟。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和贝多芬最为钟爱的是钢琴,他们为钢琴创作了大量的乐曲。莫扎特一生创作了二十九首钢琴协奏曲,十七首钢琴奏鸣曲,从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他的欢快、轻松、平和、优美、典雅、纯真,淋漓尽致地体现于其中,难怪有人把他的音乐称为“永恒的阳光”。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与被称为“《旧约全书》”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对应,早期奏鸣曲以海顿、莫扎特为范本,但OP2的三首都把传统的三乐章结构扩充为四个乐章,从第二奏鸣曲(OP2NO2)起,传统小步舞曲乐章都变为更为富于动力的谐谑曲,中期奏鸣曲也有四乐章的。但乐章结合更为自由,如第十二首(OP26)十三首(OP27NO1)和十四首(OP27NO2)的第一乐章都不是快板奏鸣曲式,因此贝多芬称后两首为“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不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奏鸣曲,英雄性格的作品一般都用小调式。例如,第一首(f小调),第五首(c小调),第八首(c小调),第十四首(升c小调)等,都是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作品,贝多芬在奏鸣曲上的创新和改革,大大拓宽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了交响性的戏剧效果。被称为钢琴奏鸣曲大师中的大师。贝多芬强调主观性表现,追求情感的尽情抒发而不追求形式的完美无缺,但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氛与他完全无缘,他是音乐家中最男性的。
1 明朗典雅与激情悲壮之比较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精致、典雅、淳朴优美、明朗乐观、旋律优美动人,如莫扎特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开始,旋律一出来,仿佛就使人感到迎面吹来了一阵春风,令人心情舒畅。主题精致、轻巧,旋律纯朴优美。所以在演奏时,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应表现出来,而不能光有一个轮廓,这一点是很讲究的。有些快速的句子要弹得非常清晰,声音颗粒均匀,干净明丽,以表现其自然流畅,轻松高雅的音乐特点。
贝多芬的作品中表达的情绪,感情与莫扎特不同,他的作品有和声声部的变化,情绪转折较多,感情丰富,变化幅度也较大。贝多芬作品的和声变化有感染力,有戏剧性,所以在弹奏时不能仅有声音的大小对比,还应注意到情绪的深刻对比和变化。
我们常常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一开始就听到两个主题的鲜明对比,主部主题通常是明快、活跃、热情的,或是刚强的、豪迈的,或是动荡不安的富于戏剧性的。副部主题常常是抒情的、优美的,或平静、沉思的。
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由四个首尾相接的乐句重叠而成的。气势奔腾的节奏和上下起伏的旋律,表现激动的情绪和斗争的形象。演奏时要弹得坚定、扎实、饱满有力,节奏鲜明,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副部主题包含了两个主题:第一个是抒情性的主题,斗争形象暂时消失,转入回忆和思考。旋律由低音区和高音区交替进行,像对话一般。副部的第二主题接近主部的形象,在节奏上,出现了奔驰一般的运动;在旋律上,连续上行的高音部和连续下行的低音部互相对抗;在力度上,由弱而强的进行表现出热情的高涨,犹如炽烈的斗争激情,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演奏时不仅要有强弱的对比,变化,而且要有情绪上的对比。要显出和声的力量,要突出外声部的旋律。
钢琴家阿劳认为在贝多芬的曲子中,美丽的音色不像在莫扎特、肖邦的曲子中那么重要,有时甚至觉得某些地方不要把声音弹得那么美,那么丰满,在某些时候应该具备奏出粗糙音色的能力,因为声音是为解释曲子服务的,你不要去迎合听众,而是要激发听众。例如,贝多芬《降B大调奏鸣曲》,一开始便用了三个粗野的和弦,展开了这首惨痛绝望的诗歌。
2 音乐语言之比较
莫扎特的和聲不像贝多芬的和声那样复杂,强弱对比不要太大,过多的戏剧性处理会破坏莫扎特典雅的风格。演奏时声部要清晰一些,小分句要表现出来,但又不能零碎,可以通过气息连起来成为大句子。旋律大部分都在右手,所以强弱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而左手大部分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它能帮助右手旋律弹得更有活力。装饰音也是体现其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时代的不同,理解、处理的方法不太一样,比如说颤音,过去比较习惯的是从原音开始弹,但当今一些莫扎特专家认为应该从上方音开始弹。有许多在谱面上写的是小音符(倚音),但实际演奏时却是平均的,并非像谱子上写的那样。据欧洲一位专门研究莫扎特版本的专家说,出版商认为这样写比较好看,显得多样化,漂亮,仅此而已,并不影响演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装饰音(倚音)要在拍子上弹出来。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节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弹奏他的曲子时节奏要十分准确。节奏是音乐的脉搏,它有内在的韵律,先要经过严格的节奏训练,才能有运用Rubato的自由。贝多芬的单音进行或跑句也是有深度的,线条极明显,这与莫扎特的典雅是不同的,他要弹得有力,有气魄,颗粒性强。
贝多芬的旋律是非常单纯的,如果用线条来表现,没有多少波浪,也没有多大曲折,往往他的旋律只是音阶中的几个音或一个片段,而他最著名的一些主题就是属于这一类。例如,《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全部建立在sol—fa—mi三个音符之上,所有的旋律都从这简单的乐旨出发。在平静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背景下,衬托出一个简单、纯朴、优美动人似夜般宁静的旋律。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极富幻想性。
人们说莫扎特的长句令人想起意大利风的歌曲,而贝多芬的Adagio却充满了德国民歌所特有的情操,简单纯朴,亲切动人。例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旋律非常接近德国民歌,要弹得淳朴、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淡淡的忧伤,仿佛是内心深处的叙。
从上面几例可以看出,贝多芬作为沟通在古典与浪漫两个时代的桥梁,力度标记不但数量多得多,而且幅度也大得多。并且作为其力度运用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就是他在需要最强烈的情感效应时,比较偏爱极端化的力度标记,如运用“渐强后突弱”的手法,以及使用一长段轻之后的突强和极快的大幅度的渐强与渐弱。
3 精神气质之比较
有人说莫扎特的作品是含着眼泪的微笑,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与肖邦的很相像,表现内心世界的东西很多,很难弹,要通过自己内心的理解和感受来弹奏他的曲子。他的音乐并不以强势见长,实际上强力征服并非他的目标。即使他的音乐在表达无边的哀伤,他乐观的心情也一点没受到影响,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流露痛苦,不但没有愤怒和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激情,无论狂热与否,永远都不能,在其达到令人不快的程度时表现;音乐即使在最可怕的情形之下,也绝不应刺激耳朵,而应取悦于它,并始终保持是音乐。”因此,莫扎特的音乐始终是迷人的、典雅的、新鲜的、明亮的、自由的,而且深刻表达人的丰富感情的。他把热情、伤感平衡起来,永远使人有美感。他的音乐中的每一个重音都不能随便弹下去,永远应该是圆润的,似乎总是受到一种巨大的约束、克制。我们弹奏莫扎特的作品应该像歌唱一样,要特别注意乐句中的呼吸,他的每一系列音阶,琶音都充满了虚和实的变化,充满了诗意,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演奏起来才像是莫扎特的风格。
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常常会出现无数的延音,无数的休止,仿佛他在即兴时继续寻思,犹豫不决的神气。乐曲中这种断断续续的旋律,表示哀苦的期望,像是一种痛苦的发问,是对他自己一生遭遇感到无能为力的表现。有人说他一生中不幸的遭遇都在作品中发泄了,但是在他后期作品中发泄不动了,眼、耳都失灵,到晚期似乎完全失望,觉得命运不可改变了。弹奏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必须是理性的,超凡入圣的,艺术表现及内心的刻画十分重要。
梅纽因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外面优美宁静,里面都是火热的!不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真挚的温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有一些戏剧性甚至悲剧性因素,仿佛他已经意识到有许多困难,预感到理想必须经过斗争才能实现这一面。当然莫扎特作品中的这种戏剧性因素,没有达到贝多芬创作中那样成熟的地步。翻译家傅雷也将莫扎特和贝多芬进行比较,他说:“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
和贝多芬相比,莫扎特属于梦幻般的,贝多芬则是坚实地。我们崇拜贝多芬的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也一样崇拜优美典雅、乐观纯朴的莫扎特。在诠释两位作曲大师钢琴奏鸣曲作品的时候,应在准确把握二者艺术风格的前提之下,方能做到准确、完美的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 朱工一.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 友余.键盘上的奇迹[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装饰音分析 篇5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莫扎特,装饰音,分析
引言
装饰音, 是用来装饰旋律的小凌晨符或记有特殊记号表示该音符应作某种装饰性演奏的音, 又称花音。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廻音、波音、滑音等多种。在我国民间音乐演唱 (奏) 中, 有大量装饰音存在;西方音乐的某些时期, 装饰音曾是旋律风格的重要特征。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 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 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 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 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 (1783) 《c小调奏鸣曲》 (1785) 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 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 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 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 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 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如降E大调 (1781) 、降B大调 (1784) 、降E大调 (1785) 、A大调 (1787) 等几首都较成功。了解钢琴曲的风格, 对于正确弹奏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一、装饰音的应用
弹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时, 遇到有装饰音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可作如下处理。
1. 倚音
演奏莫扎特作品中一般有两种倚音, 分别如下:
第一种:在拍子上弹出, 所占的时值必须是倚音所写的实际长度, 并采取与主要音符对分的弹法。
谱例1:《土耳其进行曲》1-4小节
可弹成
第二种:在拍子前弹出, 但不包括在主要音符的时值内。如:
2. 颤音
莫扎特的颤音一般是从所标明是要音符的上方二度开始, 这种演奏手法是巴洛克时期延续下来的, 直到贝多芬的中期作品颤音由上开始才被明确注明, 并且这种演奏手法要在拍子上开始。也有特殊情况, 在第一拍前半拍旋律音做了后半拍的颤音的辅助音, 所以颤音从本位音开始。如:
谱例2:
莫扎特的颤音也可以奏成回音, 如:
当在长时间的颤音时, 弹满整个音符的时值, 并落在本音上。开始可以慢, 再逐渐加快。
3. 回音
如果回音标记写在两个音之间, 回音应该放在本位音弹过之后再弹, 其节奏的分布可根据音乐内容和可用时间安排。
以上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常用的装饰音。有的时候会遇到在一小节内出现连续的几个装饰音, 演奏者要有强烈的旋律感, 才能把装饰音的逻辑性、严谨性以及灵活性融入演奏之中。如:
谱例3:
由此可见, 我们在对待莫扎特装饰音的过程中, 不仅要弄清它的规律、奏法, 还要认识它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 要站在音乐表现作用的角度来观察装饰音。如何恰当的演奏装饰音, 关键在于有良好的音乐鉴别能力, 是它符合音乐的逻辑和特点, 找出最接近莫扎特意图的奏鸣曲版本, 根据音乐情感的需要处理装饰音, 使它自然而然成为旋律的一部分, 不能破坏莫扎特音乐的风格。
二、装饰音的节奏处理
装饰音的运用是音符生动、连接, 形象表达乐曲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能使平凡的的乐句增资添色。装饰音的演奏装饰音的节奏处理, 基本分为两大类:
1. 弹在拍子上, 也可以说弹在拍子内、拍子里、拍子中。
意思是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准弹在拍点上。这就意味着装饰音占用了被装饰的本音的时值, 而本音则要推移到拍点之后出现了。这种奏法用的较多。
2. 弹在拍子前。
意思是拍点之前弹出装饰音, 把拍点留给本音。这就意味着装饰音占用的是本音的前一拍的一点时值。
三、结束语
欧洲音乐作品, 巴洛克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大都采用“拍子上”的奏法;浪漫派以及以后的, 大都采用“拍子前”的弹法。每部作品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 上述基本原则都会有许多例外。在教学中, 对莫扎特钢琴曲装饰音的处理, 如果教学方法得当, 对那些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 在接触一些装饰音后, 将会获得独立处理装饰音节奏的能力。为此, 在教授学生学习装饰音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困难做一些指导和建议:
1. 弹奏装饰音是要将手和手臂放松, 不要太用力、太紧张;
2. 当相似的装饰出现时, 最好在表情、强弱力度各方面加以变化;
3. 当在钢琴上弹奏快速颤音时, 指尖离键愈近愈好;
4. 如果学生所弹装饰音听起来很笨拙, 可以进行一些不寻常的手指练习, 如较短颤音3132, 较长的则试用313231323132等等来弹。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意大利歌剧风格渗入音乐的各个领域后结出的非凡成果, 莫在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具有自然、流畅、优雅、柔美、细腻、直率的特点和明亮、灵巧、典雅的音色特征, 表现了出阳光般的明朗和乐观的情操。他的音乐主要是取悦公众和易于理解, 很容易显现出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画”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灵活处理装饰音, 对钢琴演奏会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慧.最后的心声——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K595及其演奏艺术[J].艺术研究.2005年04期.
[2]李贵武.论音乐演奏中理解和创造的关系[J]音乐研究.2005. (01) .
浅谈莫扎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 篇6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旋律,织体
莫扎特是世界乐坛上一位罕见的、早熟的天才。他对音乐的喜爱确实超过常人, 他有奇迹般的敏锐的辨音能力和非凡的表现力、理解力。在他的钢琴曲奏鸣曲中流露出无比自然、率真的天性。极富优雅怡美与柔和细腻的感情色彩, 是轻松愉快、善良纯洁心灵的写照。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家庭或个人奏乐所用, 大多数作品都深深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经历的感受, 具有很强的歌唱性。要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纯正的展现, 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创作时间、背景, 要仔细分析作品的结构, 从每个基本乐思出发, 严格掌握每个细节和整体。演奏的速度、触键的方式和音色的表现在作品中都要有很细致的要求。通过分析和实践, 更好的表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原貌。
1 7 7 3年莫扎特邂逅了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和其弟米夏尔·海顿。在听到他们美妙的音乐语言后, 他的音乐便更添新意了。维也纳相逢后不久, 镂刻着海顿意念的《G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K.2 8 3即以优美和煦的姿态, 现身于莫扎特的谱纸里, 跃上他的琴键上。这时的莫扎特还不满2 0岁, 思想新颖, 充满着乐观的朝气, 加上海顿对他的影响《第五钢琴奏鸣曲》K.2 8 3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优异的作品之一。在这首奏鸣曲中, 除了他故乡音乐的风土色彩外, 还有留着法国音乐的余韵、德国民谣的音调以及意大利音乐的风格技巧。整个奏鸣曲好像是一股源源涌出的水流, 而且每一次新的曲调出现, 都比以前更加美妙。这首奏鸣曲在作曲手法上, 还是海顿的风格, 可是也已经出现莫扎特特有的即兴味技艺。这首奏鸣曲是莫扎特本人重要的演奏曲目。
第一乐章旋律悠长, 轻声细语, 犹如微风吹拂, 音乐带有牧歌的风味, 表现出一种乡村式的愉悦欢乐的情调。此乐章的主题和副题十分悠扬、简洁, 带有浓郁的民俗性。虽然没有大的对比, 但两个不同主题后面都附有短小的结尾。主要主题如两人对话般地出现, 始终保持着主题亲切愉快的流畅性。副主题是十分莫扎特式的优雅节奏, 一副和气的面貌体现出情感的无尽丰富、美妙。展开部很短, 用两个新的旋律来处理两段中间乐句。进入再现部时完全按照呈示部再现的只有前面四小节, 由第四小节将主要主题以a小调来处理并加以变化。随后又回到了主调G大调进入副主题, 进入副主题后完全与呈示部的处理方式相同, 也可以说是呈示部的重复。此乐章极富戏剧性, 充满着幻想, 像是在翩翩浮想中寻找生活的希望。乐章具有深刻的民俗色彩, 它的形象鲜明朴实, 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 保留了民间音乐的朝气、魅力和芳香。第二乐章行板的表现, 若以“中庸速度”解释最为适宜。这个乐章透露出莫扎特之魂的深沉, 那如歌似的柔美给人以家园感、温柔之乡感。那种柔情的诉述, 亲切和蔼, 音乐特点同海顿有点近似, 是哲学式的凝神沉思, 充满着诚挚、温暖的感情。呈示部三个乐段都由四个动机构成, 优美的旋律让人的情绪愉悦并心意满足。乐段主题一开始左右手均为弱 (P) 的性质, 显得感情非常恳切, 非常安闲自若, 从容不迫、朴素典雅。它似乎在寻求一种内在的和谐, 情绪轻柔、闲逸而庄严, 动机每次成功的引入依然十分显目, 它更和蔼且有点伤感, 忧郁的情调很可能就是莫扎特对往事的一些回忆。乐章对主题的素材的处理蕴含着莫扎特的一些明显特征, 熟练地把主题分割出一些动机, 再将个别的动机相互结合在一起并加以变化, 从中产生出新的旋律, 直至最细小、最新颖的感情色调。极具戏剧性的展开部实际上是一个大过门, 是一个灿烂完美的主题, 情绪有一些激动, 有明显的色彩对比和倾诉衷情的陈述。再现部除了必须的移调外, 完全与呈示部相同。乐章最后结束还附有一个短小的结尾, 并且很好的利用了开始时的动机。第三乐章采用的是纯粹奏鸣曲式, 一种极其轻巧的意大利风格豪不修饰的倾泻出来, 有深切感人的印记, 充满活力和风趣, 有着紧凑调皮的特点, 多多少少能感觉到一些海顿风格的韵味。主要主题是带有节奏装饰的灵活音调, 以及朝气勃勃的乐观精神和典雅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时常可以听到民间歌曲或舞曲的动机。莫扎特赋予音乐具有轻快的特点, 一开始右手的颤音必须在快速及轻声中尽量弹出伶俐、干净的音色, 但最重要的是能保持住正确的速度。进入副主题后, 莫扎特在此进行了相当细心的处理, 他运用独特的半音阶进行手法, 如对话般地在双手出现, 非常淳朴, 同时又具有节奏有力的冲动和精神饱满的情绪, 精心发展了技巧性因素的特点。长而华丽的展开部有四个乐段, 在这里有新的节奏与呈示部的音型相互交织着进行, 听起来也很像海顿的风格。这个名副其实的展开部最主要的特点都是乐观、爽朗和充满朝气, 在这里一切都朴实无华, 没有任何神秘阴郁的征象, 它充满了青春的明朗和亲切。再现部之前约两小节保持沉默, 将展开部与再现部很清楚的划分开来。再现部除了最后的小结尾外, 可以说几乎都是呈示部的重复。这个乐章给人留下了充满生命力的欢跃印象, 它极其丰富的反映了人的感情世界。
莫扎特的这部钢琴奏鸣曲表现出比较单纯而自然的感情, 用他自己的话说, 要直接“扣人心弦”。他的性格既宽厚又尖刻, 既天真又世故, 时而兴致盎然, 时而陷入深深的忧郁……
参考文献
[1]《钢琴音乐文选》.郑兴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2]《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郑兴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3]《你不可不知道的莫扎特100首经典创作及故事》.许丽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莫扎特奏鸣曲 篇7
一、以个人真挚的情感, 构建的耳熟能详乐思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9首钢琴奏鸣曲, 这些作品并非为音乐会, 而是为家庭或个人演奏所使用。作品深切寄托着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以及丰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古典主义有别于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极端个性化而忽视作品形式, 而莫扎特却十分注重主客观的平衡和节制。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为例, 该曲创作于1778年, 是莫扎特在曼海姆和巴黎等地区在母亲陪同之下旅行求职时所得到的音乐形象。此阶段, 他共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 其中便包括此作。遗憾的是, 求职尚未成功, 母亲便客死异乡, 这无疑为我们的音乐家带来了无尽的沉痛和打击。此时莫扎特的艺术已日臻成熟, 一些创作中也渐渐显露出他独特的歌唱性风格、精致匀称的结构和阳光般乐观的情绪。但由于作品是创作于母亲去世之后, 不免在明朗的旋律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愁。
也许我们熟悉莫扎特, 是从他的《小星星变奏曲》;也许我们了解莫扎特, 是从他的《费加罗婚礼序曲》;但真正喜爱莫扎特的人, 一定不会忘记他的《土耳其进行曲》。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正是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在这一乐章中, 明确注有“土耳其风”的记号, 很明显具有当时盛行的东方风味。据说在二百多年前, 土耳其国王访问欧洲时, 总要带上一个乐队, 使别具一格的土耳其音乐传入欧洲。当时欧洲的一些作曲家对写异国情调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喜欢将异域风情的音乐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 于是便出现了盛行一时“土耳其热”, 这更是促成这一乐曲大众化的原因。
二、以别具一格的手段, 创作浑然天成的佳作
从作品曲式方面来看, 第一乐章, 优雅的行板, A大调, 6/8拍。初听这一乐章会略感意外, 一般来说奏鸣曲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应为快板乐章, 但是莫扎特却异想天开地使用了行板的主题与变奏。主题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变奏以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律动节奏音型为中心;第二变奏在左手三连音符伴奏下奏出优美的旋律;第三变奏转为a小调, 双手以十六分音符的二声部进行为主, 右手随后出现八度织体;第四变奏再回到A大调, 右手伴奏左手交互于高音部与低音部;第五变奏转为慢板, 右手以三十二分音符的“阿尔贝蒂低音”律动, 衬托左手花腔般的旋律;最后第六变奏回到快板, 此乐章在一派生机中结束, 内容可谓相当之丰富。
第一乐章给人的感觉可能会让你想起同样是变奏曲的《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 他们的主题旋律都是那么纯净自然, 丝毫无任何虚伪做作的成分。正如“小星星”那简单的旋律, 闭上眼睛, 满天星星在你眼下一览无遗, 这首作品第一乐章的主旋律同样是十分简单清新的一串音符。但是, 莫扎特总能将这些简单的旋律通过变奏曲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每次的变奏都如才思泉涌一般, 神来之笔层出不穷。这简单的主题, 在莫扎特的手中是那么包罗万象, 能够提炼出无数行云流水般的旋律, 这就是莫扎特变奏曲的魅力所在。乐曲中段有一段带有复古风格的小快板部分, 它有别于前后的高音调旋律, 而是采用了一个较低的音调, 增添了一种介乎于神秘与忧伤之间的微妙气氛。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终于回归比较“复合格式”的快板部分了, 但是这快板部分的旋律同样来自于一开始的行板主题。一个如此简单的主题在作者笔下能够如此纷繁复杂, 真让人不得不佩服莫扎特的音乐天赋。
第二乐章, 小步舞曲, A大调, 3/4拍。原本应该是抒情部分的慢板乐章, 莫扎特却用了一首小步舞曲, 同样在当时是“有违常理”的写法。本乐章是三段曲式, 以强有力的齐奏为开始的主部共有四十八小节之长。率先登场的是A大调的小步舞曲部分, 轻盈优美, 节奏不紧不慢, 显得从容优雅。曲中段部分, 曲调变为稍低的D大调, 低音和高音左右手交替出现, 显得平静沉稳而又不失欢快活泼, 中央又插入有齐奏的强奏部分, 技巧华丽而艰深。最后音乐回到第一主题的小步舞曲上, 第二乐章就这样轻轻地结束了。
第三乐章, 土耳其风格的小快板, a小调, 2/4拍, 回旋曲风格。这个著名的主题是以莫扎特很少用的小调出现, 整部作品中以这个主题最为脍炙人口。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 常被单独演奏, 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轻音乐, 也就是莫扎特鼎鼎大名的土耳其进行曲。主题表现与反复后, 立即随独特的伴奏奏A大调插入句, 接着继续一段由3部分构成的16分音符音群, 以A大调插句再现而在热闹的氛围中结束全曲。号角式的音调和模仿小军鼓式的伴奏音型, 使插部音乐更具军乐进行曲风格;然后再回到a小调, 主题反复后转为A大调, 奏插句音型变奏而进入尾奏, 在插句所使用过的独特伴奏下, 以新的音型收束。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乐章终于是非常“规矩”地使用了快板回旋曲式, 整个第三乐章十分流畅连贯, 行云流水一般直到乐章结束。这首奏鸣曲也是莫扎特奏鸣曲作品中各乐章之间连接最好的作品。
莫扎特的这首众所周知的作品中, 在我个人看来第一乐章最能代表莫扎特音乐的主流风格。这一乐章更为温柔、典雅, 又有点调皮带着一种青春朝气及涉世未深的小忧郁, 非常有灵感和创造力。莫扎特并不是那种想把自己的情感世界, 尤其是内心痛苦裸露在众人面前的作曲家, 他的生活就像是“一部轻喜剧”, 而巨人贝多芬在这方面表达得就特别多。在莫扎特的时代把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写成变奏曲无疑是非常大胆的革新, 莫扎特第一乐章这个变奏曲写得非常有灵性, 有着固定的手段技法。许多当时的作曲家墨守成规, 每天写做二三十首相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并且按照标准的奏鸣曲式的作曲法作曲。以莫扎特这种顽童性格一定不会拘泥于规矩的束缚, 当时他也许也写了无数这样的东西, 遗憾的是并没有流传下来。但这首变奏曲他定是情有独钟的, 因此把它放在第一乐章提醒大家注意它的独特。第一、三乐章是这首奏鸣曲的亮点。涅高兹曾说过:“用示奏几秒钟就能说清楚的想法完全用文字去表述的话, 可能需极大的篇幅也不见得完全说清楚了。”
三、以不同风格的演绎, 诠释不同风貌的莫扎特
关于这部作品, 我曾听过众多不同版本。由于社会生活背景及民族文化的差异, 导致了不同演奏家对这部作品的诠释风格也各具千秋。最先接触的是维也纳钢琴家古尔达的版本, 他的演奏内省而有节制, 有一种不可撼动的威严。凭借着在维也纳的生活经历, 使他对莫扎特的音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 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气势雄浑、充满想象却又不失古典之神韵的莫扎特;第二个版本是智利钢琴大师阿劳的演绎, 这位性格内敛、思维敏捷的钢琴家继承了德奥古典音乐的传统, 我本人较为喜欢他对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 但在这首莫扎特的作品中, 他以其严谨的结构和乐句划分, 朴实细腻的演奏风格, 在遵从作曲家本意的基础上, 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成熟稳重的莫扎特;另一个版本的演奏家是格伦·古尔德, 这位帅气却略显怪咖的加拿大钢琴家, 一直以来以演奏巴赫的作品而著称。而一向偏爱严谨复调音乐的他, 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构了莫扎特的这部作品, 看起略显奇葩, 实则匠心独运。在这里, 你看不到莫扎特特有的轻柔细腻, 更多的是严肃冷峻、逻辑严密的“古尔德”;最后一个版本则是来自樱花国度的莫扎特专家内田光子的演绎, 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版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她便潜心钻研莫扎特的作品, 不让自己的演奏飘游在一种单纯的美之上, 而是努力去挖掘其中朴实而深邃的内涵。德国《法兰克福公共报》曾评价, 内田光子诠释的莫扎特, 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在技巧与主观、活泼与感性这矛盾的两者间取得最有利的平衡”。她则是一个轻巧活泼、略显东方女性内在温婉的莫扎特。这四位大师分别从不同演奏方法, 音色特征和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莫扎特。
演奏莫扎特的东西并不难, 但弹好却并非易事。既要诠释得自然, 还不能弹得太苍白, 更不能做作。对莫扎特有过些许了解的人应该知道, 对于莫扎特的作品演绎应该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眼泪从何而来。良好的出身, 优越的家庭教育, 莫扎特要是觉得痛苦肯定不单因为经济上的原因, 恰恰是因为天才往往是孤独的, 没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感受, 而这有时会伤害他很深。天才大多很敏感, 常人的悲苦他们体会得可能更深, 表现出来可能更有感染力, 但是他给我们更多的是欢愉与和谐的音乐。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为阳光般的音乐, 演奏时应注意音色的清澈、透明和圆润, 尽量用极为敏感的指尖来进行弹奏。触键要快, 指尖要轻, 力求精确呈现出精致透明的音色。从乐谱上看, 整部作品的连线装饰音, 节奏型颇多, 强弱交替经常出现。因此在处理作品上, 应在抓住作者内心的同时, 还应细腻地处理好作品的这些装饰和音乐表情, 尽量做到把每个装饰音的时值弹奏均匀, 力求连贯, 把握住莫扎特作品歌唱性的细节特征。
总体而言, 这部作品是莫扎特奏鸣曲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文化气息。如果想要演奏一部优秀的作品, 一定要全方位了解西方音乐史的知识, 从社会大背景、作曲家生平, 作品创作背景到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时所流露的心情, 这些因素就如同作品的灵魂一般, 我们要深入挖掘乐谱背后所暗含的深刻含义。需要说的内容太多, 而我所知道的也仅仅是冰山一角, 我希望通过我的一点粗浅的介绍, 能够给更多喜欢莫扎特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摘要: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盛期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的钢琴作品几乎是同类作曲家中最难弹奏的, 而这主要体现在作品风格和情感的把握上。本文主要通过对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曲式的分析及简单的弹奏方式, 结合作品背景、风格, 及不同钢琴家的各类演绎版本等要素, 来分析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耐人寻味的意境。
关键词:A大调奏鸣曲,作品分析,演奏版本,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唐寅玲.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响版本表演解释的差异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
[3]胡亚蓓.“缕淡淡的哀伤”——论莫扎特奏鸣曲k331第乐章的演奏[J].大众文艺, 2011.
莫扎特奏鸣曲 篇8
一、生长环境的不同
海顿的童年在乡村度过, 深受当地民间歌舞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有德国的阿拉曼德舞曲、匈牙利舞曲、奥地利的连德勒舞曲等民间音乐音调。海顿自小生活窘迫从未受过良好的教育, 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 而他在艰苦环境中的创作不管在数量上, 还是涉及领域的宽广度上都是超乎人们想象的, 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海顿的一生不仅经历过巴洛克时期, 还贯穿了几乎整个古典主义时期, 生活年代长久, 而莫扎特只有仅仅35年生涯, 但他惊人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 在西方音乐史中被公认为稀世奇才。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一个音乐世家, 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6岁就开始大出风头, 随父亲跑遍了欧洲, 成年后却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经济拮据等很多的生活磨难。因此, 他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心世界, 音乐创作中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音乐特点, 而他在表达的音乐语汇中却显得轻松愉悦, 短短的一生留下了数百部作品。两人生长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性格, 因此也使得他们的音乐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音乐创作风格的对比
海顿和莫扎特同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他们的采用的音乐语言、作品的形式结构以及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体现出古典主义时期形式与内涵完美融合的共同特点, 并显示其历史的独特性。
海顿一生创作了62首钢琴奏鸣曲, 他的音乐坚持着令人幸福和鼓舞的信念, 饱含了对音乐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讲述着对人生、世界、自然的包容, 他的豁达坦然也使他的音乐里洋溢着健康朴实、轻松幽默的情趣。清新流畅的旋律、清晰简明的和声、均匀合理的结构、意想不到的节奏变化和力度的处理等等, 这一切都让海顿的音乐与众不同。莫扎特创作了20首钢琴奏鸣曲, 他的每首作品都充满了对纯真音乐的追求, 渗透着他特有的明快、流畅与生机勃勃, 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纯粹而细腻, 欢乐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愁。莫扎特奏鸣曲结构多为三个乐章结构, 第一乐章是采用快板开头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的慢板抒情歌调, 最后则是采用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的热情与活力并存的终止乐章。海顿通常也运用这一模式, 但他富有实验性地创作了九首两乐章和两首四乐章的奏鸣曲, 在音乐创作上做了更多的尝试。两人的不断探索完善了钢琴奏鸣曲的古典范式。
三、音乐表达方式的差异
海顿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他管弦乐创作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融汇在了钢琴音乐创作中。他用钢琴模仿乐队, 包含了交响乐中几乎所有乐器的音响特点, 时而是规模宏大的乐队齐奏, 时而是乐器之间的对话, 极具乐队的音响效果。海顿也深受C.P.E巴赫的影响, 在调性上进行鲜明的对比, 而在音乐形象上则是统一的。连接部与展开部中, 小动机的发展变化活跃于调性变换与和声进行中, 并逐步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体现出奏鸣曲式乐思发展的原则。在演奏中要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 以至于更深刻的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由于调性上的移动对比, 应当用饱满情绪来体现宏大的音响效果和丰富的共鸣, 用指尖上的精确控制来体现细腻的音色变化。
海顿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 致力于纯正的表达, 而莫扎特的音乐更加追求旋律的歌唱性, 充满了细腻的表情和多变的戏剧性。聆听莫扎特, 你可以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的融为一体。在他的奏鸣曲中, 新主题的引入较频繁, 为乐曲增添了内在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这在奏鸣曲中是罕见的。他在钢琴奏鸣曲中也充分显示了他在歌剧创作中显示出来的超凡的旋律天赋, 与其说是“歌唱性”的, 不如说是“歌剧性”的。慢板主题悠扬婉转, 如歌剧中的咏叹调仿佛述说着动人的故事, 悠长的陈诉及华彩经过句都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歌唱。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澎湃的庞大气势, 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的家庭式的奏鸣曲。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需要透明的音质、细腻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典雅的情趣等很难把握到如此精准。他还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阿尔贝蒂低音写作手法, 强调了低音的旋律性, 不仅吸取了法国库普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雅致趣味, 还使装饰音成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装饰作用, 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这种新的钢琴语汇的产生, 还对十九世纪钢琴家肖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这也是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精致、优雅的风格。“莫扎特即音乐”这似乎是赞叹他最贴切的词汇。
通过对海顿和莫扎特生活背景及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分析, 可以更好地演绎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 并形成对古典乐派艺术风格的基本认识。更好的演奏他们的作品, 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弹奏的技能。■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周薇.西方钢琴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莫扎特奏鸣曲 篇9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创作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就英年早逝的莫扎特, 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 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他是歌剧方面的专家, 作为18世纪末的欧洲作曲家, 莫扎特体现在歌剧作品中市民阶层的思想, 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的音乐歌唱优美欢乐, 然而, 其中又深含着悲伤, 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一生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 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 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 已使钢琴的效果得到了发挥, 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 (1783) 《c小调奏鸣曲》 (1785) 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 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 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
二、钢琴奏鸣曲K311的创作背景
这首钢琴奏鸣曲K311是1778年莫扎特到曼海姆和巴黎旅行时完成的。这个时期莫扎特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期, 创作灵感源源不断。在那里莫扎特受到了巴黎音乐的影响, 这首奏鸣曲以丰富多彩的旋律, 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无尽的乐思, 体现了莫扎特非凡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音乐轻盈、美妙, 和钢琴音色完美结合, 无处不透出莫扎特仁慈充满爱意的情怀。全曲充满诗意和阳光般的乐思, 是典型莫扎特音乐语汇和情感的代表作。
三、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这首奏鸣曲的结构是独具特色的, 它脱离了以往莫扎特所创作的奏鸣曲模式, 即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的模式。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以变奏曲式创作的, 是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的变奏曲式。这样创作使其富有诗意和幻想的色彩。其结构形式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 第一乐章按照调性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和第一、第二变奏, 为A大调, 第二部分是第三变奏为a小调, 第三部分是第四、第五和第六变奏, 调性又回到A大调。
乐曲的主题由两段构成, 前半段是8小节, 后半段是10小节。6/8的节拍, 附点节奏。主题采用了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 具有意大利西西里舞曲风格, 富于歌唱性。织体简单, 音乐情绪内在而抒情, 具有莫扎特风格的从容不迫和安祥的态度。
第一变奏, 旋律以问答形式出现, 音乐典雅、端庄。该变奏主要以旋律装饰和节奏变奏为主, 织体变奏为辅, 使旋律变得活泼轻松。莫扎特惯用各种小弧线表现乐句间的呼吸, 再加上休止符, 呼吸就更加明确。而左手在休止的瞬间用跳音奏出和声轮廓, 进行主题华彩装饰。
第二变奏, 把调皮因素发展的淋漓尽致, 是一首快速流畅的变奏曲目。前四小节是轻松愉快的, 第五小节的出现则与前四小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个变奏用细小的回音、自然的颤音等多种形式的装饰音, 再加以休止符和间隔的跳音, 形成了与变奏一完全不同的具有华丽风格的花腔式咏叹调, 歌唱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无限追求。
第三变奏, 突然完全改成了a小调, 音乐显得温婉忧郁, 织体变成了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音阶, 而主题旋律就隐藏在这些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当中, 和第一、第二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十六分音符的时起时落中, 主题旋律显得格外优美, 在欢愉中隐隐透出一丝丝的忧伤。
第四变奏, 音乐又回到A大调, 与第三变奏形成对峙。第三乐章a小调略带压抑的旋律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热情的乐思。这个变奏运用了三声部织体结构, 左手弹奏的低声部把握节奏律动, 右手弹奏中声部的伴奏部分和高声部的旋律部分, 旋律上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下滑又挑起, 把兴高采烈的情绪描写得惟妙惟肖。
第五变奏, 慢板的节奏, 运用速度变奏, 以较慢的节奏取代前面欢快的节奏, 连续不断地变化极富特色。这个变奏是非常歌剧化的一段, 是花腔女高音一段技巧艰深的咏叹调, 所以这是一段非常女性化的音乐。乐曲的主题又重现明显起来, 带有华彩性的装饰音, 让整个旋律更加华美动听。
第六变奏, 具有鲜明的舞曲性格, 其中又不乏诙谐俏皮的情绪, 就像小孩子的得意。因为是结束的变奏, 所以第六变奏总和了前面五个变奏的变奏手法, 运用频繁的织体变化, 音阶和分解和弦交替进行,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缤纷、热闹的场面。
四、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
(一) 表情术语的表现
我们常说的表情术语就是力度标记和速度标记。
首先来说速度。莫扎特的作品大部分要求不夸张, 以恰到好处为宗旨。因此这首K311第一乐章不应该弹的过快, 比快板的速度标记稍微慢些, 整个演奏自然流畅, 不缺乏动人的表现。而第五变奏的柔版又不能弹奏的过慢, 应积极一点, 以更好地显示这首乐曲明朗、乐观的情绪和无限诗意。
其次就是力度。作品虽然有p和f的对比, 但在弹奏中不能演奏的过强或过弱。这是由于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多为古钢琴而作, 不像现代钢琴那样能细腻地把握演奏中的强与弱。因此, 我们在演奏时一定要遵重时代风格, 做到灵活平和、强而不硬、弱而不虚。
(二) 作品的触键和演奏
莫扎特的音乐非常细腻, 因而对曲中音阶、琶音和跳音的触键方法及声音的要求都是明确的, 触键点和音色都大不相同。首先, 在弹奏音阶的时候, 手指要干净利落, 指尖下键灵敏, 重量不要过多。在具有同音重复的音阶中, 指尖重心由一个手指迅速转到另一个手指上, 听起来没有间断的感觉, 让音乐更加流畅。
琶音在本曲中基本上是用左手弹出的。弹奏时要注意保持伴奏的特性, 在保证每个音都清楚的前提下力度稍弱于右手。弹奏时要把力量均匀分布在每一个指尖上, 使演奏有饱满的颗粒感, 声音均匀流畅。
跳音的弹奏在全曲运用是最普遍的。弹奏时要保持好手型, 手掌和手指有力支撑, 手腕和小臂协调一致, 使声音具有弹跳性, 下键指尖站稳。单音跳音手指要主动些, 而双音跳音运用小臂带动手腕, 让声音听起来有控制, 这样才能使跳音更灵活、更饱满。
五、总结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1是一首最具莫扎特风格的奏鸣曲。这首作品既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内容, 又具有和谐完美的形式, 是莫扎特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 同时也是莫扎特音乐所透露出来纯真、善良人性的最佳体现。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杨民望.《欧洲音乐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