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2024-07-26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通用9篇)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篇1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诸如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凸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而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学科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通过朗读使学生学会感受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收集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品中美的内涵,从而触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使其获得美的熏陶。例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美文,我们在教学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恢弘激荡的场面,然后范读一遍课文,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情感美。读“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用不同的语速、语调和语气,使学生在领略本文语言美的同时,逐步感受到那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倾泻,以及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通过聆听使学生学会欣赏美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无处不闪烁着美的火花。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的丰富内涵,蕴涵着大量的形象美、语言美、道德美、文化美等因素。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美的因素往往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要提高审美情趣,就必须善于认识和欣赏这些美的因素。但有些美的因素表现得比较含蓄,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通过自主学习,并不能够理解透彻。对于那些隐藏于表象以内的美,往往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欣赏,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真的聆听中,掌握审美知识,提高欣赏水平。比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但要鉴赏其精妙却并不容易。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美学知识,不妨从绘画的角度进行品赏:首先,在构图方面,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再次,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这样的赏析,学生们既可领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又可体会到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从而获得一种欣赏美的愉悦体会。

三、通过写作使学生学会创造美

“写”是语文活动中创造美的最基本最具体的形式。能把字写好,本身也是对美的一种创造;好到一定的水平,就是一种艺术了。中小学一般都开设写字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练练字,把美丽的方块字写好,敢于做书法家之梦。“写”在语文活动中非常重要,体现在做习题和写文章两方面。所做的那些习题中,有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属于对美的重温;有的是对能力的培养,包含对美的创造。例如,对课文中美词佳句的运用,篇章结构的仿写等。写得一篇好文章,本身就可能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例如,在一次《美丽的家乡》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春天美、夏天美、秋天美、冬天美,清新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淌过家乡美丽的四季;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字里行间饱含激情,展示了家乡秀美的山水和淳朴的风情;还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过去美、现在美、未来美,时而素笔写意,时而工笔描绘,不仅展示了一幅幅家乡美丽的历史画卷,更畅想了家乡美好的明天,其丰富的想象力令人惊叹……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就是一次创造美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以保持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通过演说使学生学会传播美

“说”是传播美的重要方式。说话讲礼貌,本就属于语言美。汉语普通话节奏感强,能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便富有音乐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就非常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表达好了,才能把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别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通过演说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时话题要集中,思路要清楚,语言要连贯,声音要响亮,尽量做到生动、准确、形象、幽默,追求高雅的情趣,摒弃伤害性的语言侵蚀。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朗读比赛、小话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锻炼其传递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内涵,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只要我们能够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创造美、传播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教育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高中数学教育与美育初探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美育;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66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表面上看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事实上它却有着丰富的感性内容和审美意蕴。数学的结构、体系、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揭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产生美的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并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美学知识,具有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和技巧。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领会数学的“美”呢?数学美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又如何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简洁美

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简洁给人以简捷、明快、准确、精练之美感。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数学的简洁之美主要来自于数学命题独特的表达形式,如:“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是数列的定义,它表达了这样两个含义:第一、数列是一列数;第二、这些数按一定次序排列。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理解定义,从中得到简洁美的享受。

数学的简洁性还表现在数学公式上,例如函数y = f(x)这一简单的表达式,将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应法则f,并且用等号连接在一起,体现了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对称美

魏尔所说过:“对称是一种思想,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希望借助它来解释和创造秩序、美和完善。它着重追求的是数学对象乃至整个数学体系的合理、匀称与协调。”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运算、数学方程式、,数学结论甚至数学方法中,都蕴涵着奇妙的对称性。 对称作为协调的特例,给人以平衡感,从而作为审美对象能使人产生对称美的感觉。

例如,讲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教师板书

(a + b)1…………… 1 1

(a + b)2…………… 1 2 1

(a + b)3…………… 1 3 3 1

(a + b)4…………… 1 4 6 4 1

(a + b)5…………… 1 5 10 10 5 1

(a + b)6…………… 1 6 15 20 15 6 1

…………………… ………………………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美的观念去观察二项式系数对称排列的特点,自然得出结论象三角形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著名的“杨辉三角”。通过观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杨辉三角” 的对称美。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杨辉三角”的规律,并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规律美。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使学生心旷神怡。。此外,圆锥曲线等几何还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典型的视觉对称美。

三、奇异美

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例如,立体几何学习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两个点,能确定几个平面?不共线的三个点,能确定几个平面?不共线的四个点,能确定几个平面?五个呢?……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奇异美。

四、精确美

精确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精确完美的数学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得到了数学的定义、定理,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精确美。例如,:平面解析几何中,将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统一概括为: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的动点的轨迹。其中,01时,是双曲线。通过概括总结,使学生体会其中数学语言的高度精确美。

五、巧妙美

解题教学中,比较巧妙地由解决一个问题发展到解决一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是如此神奇奥妙,瑰丽迷人。例如,不等式中,均值定理应用举例:1.直接应用;2.变形应用;3.条件变化应用;4.实际应用等等,由一个到一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巧妙,从而产生美的感受。

六、统一美

毕达哥拉斯说过:“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组成部分彼此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间固有的协调一致。”这协调一致产生的和谐美,在每一座数学大厦中都得到了体现。数学中,很多相关内容都能体现知识的内在统一。例如,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时,引导学生将其变形得an = dn + (a1 - d),并指出其显然是一次函数y = dx + (a1 - d)的特殊情况,充分说明了数学知识的统一美。

七、逻辑美

严谨、有序的逻辑结构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定理的论证、公式的推导及应用等,使学生从严密的推理过程中,领略到数学的逻辑美。例如,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定理的证明等,处处体现了数学的逻辑美。

另外,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静态美、动态美;数学符号显示出符号美;各种比例关系的和谐美等等……正所谓:“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中的美挖掘出来,注重用美的观点去讲解概念、分析解题、概括规律,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爱好数学、认识数学美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养成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应用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

总之,数学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唤醒活泼人生 篇3

一、美育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美, 李泽厚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将美学观点引入教育领域从而最早确立美育的独立地位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 在他看来, 美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而理想的人格就是既有统一的理性, 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既能从事哲学思考, 又能创作艺术;既充满力量, 又温柔;既有理性的成年性, 又有想象的青年性。正如北京大学叶朗教授所言:“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 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 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 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 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 是提升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际生活中, 一提到美, 人们不禁会联想到艺术, 想到艺术家。 艺术家所特有的优雅沉静的气质往往得力于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 艺术熏陶能够塑造和谐的人格, 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是国家重视实施美育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的那样:“在过去, 艺术以绘画、音乐和诗的形式感动了整个人类, 而人又通过艺术认识到自己当下的超越层面。 ”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则指出:“我们提倡美育, 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 ”

二、学校美育缺失现状

看一看现在中小学生的精神面貌, 很难让人联想到“朝气蓬勃”这样的字眼, 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让学生愁容满面、苦不堪言。可以这么说, 青年一代是所属时代的形象代言人, 反映了所属时代的精神面貌。想当年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何其酣畅淋漓、锋芒毕露, 青年毛泽东则尽显书生意气的豪情与洒脱, 透过他们, 足以让我们窥见那个挥洒着激情、飘扬着理想的年代。 然而, 反观现在的青年学生, 其精神面貌着实令人担忧。

美育从其本质上可以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 美育教育在缓解学生压力、陶冶情操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其实施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蔡元培看来, 只有追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而美育正是为实现高尚的人生价值而设立的。 因为所谓美感, 其实是一种个人内在的价值体验。 同时他指出, 科学和艺术虽然不同, 但是, 不仅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艺术眼光的地方, 而且如果仅仅钻研科学而废弃了艺术, 那么这个人就容易趣味和创造力低下, 人生没有活力。 他接着说:“防这种流弊, 就要求知识以外, 兼养感情, 就是治科学以外, 兼治美术。 有了美术的兴趣, 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很有价值, 就是治科学的时候, 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 ”

这里要强调的就是蔡元培所谓的 “勇敢活泼的精神”,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毛主席为抗日军政大学所提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校风。 现在, 依然有不少中小学班级将其张贴在黑板上方作为班风班训时刻提醒学生。 然而, 走进班级就会发现, 这八个字只部分作用在学生身上, 课堂上, 同学们表现得紧张而认真, 回答问题时严肃而庄重, 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 而那种在有序状态下的活泼感却很难看到。 就这种现象, 梁漱溟的看法对我们极富启发性, “我们办学的真动机, 就是因为太没有人给青年帮忙, 听着他无路走, 而空讲些干燥知识以为教育。 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 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 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 实为根本重要;至于知识的讲习, 原自重要, 然固后于此”。

三、美育实践及其展望

想要唤醒青年人活泼的天性, 美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与“功利”二字划清界限。 朱光潜先生一再强调:“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过于急功近利会大大破坏儿童们那种自发地爱美、爱艺术的天性, 使审美世界成为一个对他们来说只在理智上认为有价值, 但在情感上是不可亲近的陌生的、枯燥的和难以理解的东西, 这样不利于美育的深入实施。

青年朋友是社会的脊梁, 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我们的教育事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充满朝气和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一代, 这样, 我们的民族才能充满活力、锐意进取。 梁漱溟在 《办学意见述略 》 中说:“我们看青年学生中大概似不外两种人:一种是堕落不要强的, 在学校里就鬼混, 毕业后就谋差赚钱挥霍;一种是自知要强的而常不免因人生问题、社会环境而有许多感触, 陷于烦闷痛苦。 像这两种人, 你只对他们讲功课, 实在不中用。 ”人生的问题和成长的烦恼可能让学生一时陷入沉沦的苦海, 而这些问题仅靠知识教育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往往在这时, 一幅画、一首诗、一段优美的旋律所带来的灵魂的震颤、神驰、愉快和慰藉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使学生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回归活泼的本性。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那个极其动荡的年代里就曾这样告诫青年朋友: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 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 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 要洗刷人心, 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 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 一定要于饱食暖衣, 高官厚禄等之外, 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 先要求人生美化。 至此光阴流转, 时隔多年, 大师的心愿早已化作喃喃耳语, 真挚而亲切。 愿未来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能够有所改观, 愿以此告慰先生深沉而热切的灵魂。

摘要:面对传统知识教育和当下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 中小学生的精神负担过重, 人格的和谐发展面临困境。美育作为一种心灵的教育, 对提升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美育在唤醒人的活泼天性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分析和阐述, 为进一步解决学业负担下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提供另外一种思考路径。

关键词:美育,人格养成,思考路程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邹进, 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93.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06.

[3]李泽厚.美学四书[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211.

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 篇4

一、感受美的语言,培养语感

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古典诗词的语言教学。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诗预言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这种“陌生化”,即是指语言形式具有新颖性。人们通过对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的感悟,体味汉语的内在魅力。教师可以把古典诗词在言语形式上表现出的陌生化运用于小学阶段,强化学生,鼓励学生诵读,从古典诗词中感悟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语言的简洁性

古典诗词的美,产生于语言的准确、清晰、简洁,能够用简短的句子勾勒出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图景的面貌和思维的深度。比如,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短短两句,十四个字,把一座山的全貌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并且借景说理,指导人们观察问题要全面客观。该诗的后两句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全诗的神来之笔,透过该句,我们可以深刻的领略到作者对人生的领悟,启迪人们在看问题的时候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成见,才能够看见真相和全貌。这样的诗句寓理于景,语言富于情致,耐人寻味,简洁,凝练,必须教导学生反复吟诵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奥妙。

(二)语言的格式美

古典诗词,要么具有整齐的外在形式,要么具有优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阅读的时候,才能给人一种愉悦的美感。比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西江月》,其中有两句写道:“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的句子,对仗工整,格式优美,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吟诵,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其中这首词的意境也很美,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图,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多多领悟,深入体会其中的奥秘,这样,势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二、领悟丰富情感,陶冶良好性情

高尔基曾说过:“诗歌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古典诗词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重在熏陶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教育既能让他们获得古典诗词中蕴藏的智慧以及精神,还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感受美,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望,对美的追求,推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以美陶情,以美启真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方式之一,其重要特点是用美感动人,用情来打动人。美的元素常常蕴含于古典诗词的形象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体悟古典诗词的情境美。比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诗,以景传情,形象鲜明,寓情于景,意境深远。篇幅虽短,但是诗人把外在景物描写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诗性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描绘的诗意,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情景交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美,理解美,從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陶冶心灵,美化美德

古典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优雅的审美情操和崇高的精神素养的有效途径。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一方面要积极发掘教材中的美的元素,进而陶冶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把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灵的充盈为目的。深入一点来说,古典诗词审美教育要注重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发挥想象,激发情趣

古典诗词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人的审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古典诗词中的审美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人的欣赏能力。从客观的艺术美,到欣赏者内心的主观感受,这一过程的出现,表现是产生了共鸣。小学语文课文里很多经典的作品体现的艺术美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到古典诗词的情境中,就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美的情趣。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一诗,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悠远意境,体味祖国山川的雄浑壮阔,同时也表现了戍守边关的士兵的荒凉境遇。同学们融入诗境,体味诗情,使得审美能力大大提高,生活经验得以丰富。

总之,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我们在教学中要,强化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熏陶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操,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努力使学生具备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

论初中音乐教学与“美育”教育 篇5

音乐“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一、音乐美育教育的价值

1.音 乐 课 是 人 文 学科的一个 重要 领 域 , 是实 施 美 育 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音 乐 本 身 就 是一门 情 感 艺 术 , 任 何 形式 的 音 乐 都有 它不同的感情色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 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 ”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 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 引起听者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 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发生变化, 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3.杰出的音 乐 人 物 代 表体 现一个 民 族 的文 化 实力 。 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 最准确又最深刻反映音乐无形形象的作曲家聂耳, 直到现在他创作的作品仍然不失深刻感人的魅力。有人将聂耳的音乐作品比做“精神原子弹”, 他的歌曲以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抗日斗争热情和人们必胜的信心, 给当时各阶层爱国群众以极大鼓舞。

二、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

1.音乐审美 经 验 是 青 少 年学生 在 欣 赏 作 品 中 获 得 的 。 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以黄河为背景, 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听了振奋人心, 唤起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冼星海谱写出了人们的心声, 成了时代的强音。有的课是需要背记乐曲的主题和旋律, 分析音乐的节奏特点与和声效果, 听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学生欣赏作品要有一定量的积累, 提高综合素质, 审美经验就会更丰富。

2.音乐审 美 经 验 从学生二 次 创 造 音 乐 作 品 时 产 生的 认 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中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环节是需要学生自己编创完成的, 亲身实践, 表现美、创造美, 把音乐美带到生活中。音乐是表演艺术, 只有通过歌唱和演奏才能产生真正的音乐, 在这些音乐表现过程中, 不仅自身可以体验感悟到音乐的美感和内涵, 而且可以为他人提供审美对象。在初中音乐教育中, 不仅长期将歌唱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还增加了演奏教学。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天地。音乐表现能力具有多层次和无止境的特点。但在音乐审美教育中, 音乐表现能力应该是在掌握基本歌唱和简易演奏技能基础上, 能够准确而有表情地表演, 能够正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基本情感和内容。

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审美活动进入更高境界主观能动性的施展和发挥, 也是想象心理活动能量转化的一种表现, 作曲、歌唱、演奏、欣赏都有音乐创造能力的体现。在初中音乐教育中, 应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等途径, 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创作方法。

三、音乐“美育”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古人早就提出“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这里的“移风易俗”就是“精神上的升华”。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审美教育。从历史上看, 任何一个时代美育的健康发展, 都是同追求美的社会理想这一审美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

音乐对人们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音乐中蕴涵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是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的。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 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音乐美感会一点一滴地浸润听者的心灵, 使其思想得到启迪, 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音乐又是最有情感的艺术, 它那美妙的旋律能强烈撼动听者的心灵, 让人如痴如醉, 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听众对于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不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的, 而是以主观能动的态度体验的。中国古代社会推崇“乐从和”、“乐者敦和”的乐教思想, 这些和谐、整体的观念如果转化为人的纯理性的能力, 人就会自觉地克服和战胜那些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感性和非理性的情绪, 为实现善的最高理想而发挥才智, 并形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容仁爱的道德、修养。这就不仅仅是美育对音乐的影响, 而是提升为人格的塑造。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篇6

一、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美

任何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除了带给读者一定的心灵震撼或情感关怀外, 往往还能让读者感受到美的元素。这其中包括语言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1. 语言美。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 也是读者走进阅读情境的重要途径。文学巨匠高尔基曾言,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语言对于作品艺术力与表现力的影响可见一斑。

2. 音乐美。

音乐被称为心灵的语言。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 如果教师把一些诗词进行配乐, 并以多媒体CAI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诗词意境中获得音乐美感, 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 性情得以陶冶。

3. 绘画美。

文章写作讲究用词推敲, 对于场景描写更应注重诗情画意。透过文字描写, 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力量和变迁, 更能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二、指导学生鉴赏形象美

毋庸置疑,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 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创作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或反面人物, 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平民角色, 在他们的身上总能折射出某种思想和情感, 或高大, 或卑劣, 或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启发学生鉴赏、评价这些作品的形象同样能够启迪学生心灵。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号人物王熙凤, 表面热情似火, 内心却阴险狡诈, 令人过目难忘。阅读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 生活穷困潦倒, 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美是存在于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 而不存在于抽象的思想。”指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鉴赏美, 既能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又能丰富学生情感, 积累人物写作经验。

三、带领学生体验情感美

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灵体验, 也是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作品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与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文章总是能够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用情感去打动读者, 陶冶人的心灵, 从而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 古诗词教学中, 很多民族英雄都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慷慨激昂的诗词佳句。如, 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凭阑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近代革命家秋瑾的“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等诗词无不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 荡气回肠, 感人至深, 在净化读者心灵的同时, 引起情感共鸣。

总之,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因素, 从不同角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欣赏美、鉴赏美、体验美, 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与知识视野的同时, 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美育教育得以真正实现。

摘要:课堂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学科由于具备丰富的内涵性与人文性, 因此, 顺理成章地成为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佳课程之一。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 既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教育,实施,开展

参考文献

[1]裴秀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教苑荟萃, 2011 (22) .

[2]杨庚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育创新学刊, 2011 (6) .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篇7

一、美育的自身特点

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能够成为“审美的人”便是美育。美育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计划性、循序渐进性、科学性、集中性。

1.美育的计划性

根据社会的需求, 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学方针及其以往的教学经验,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活动, 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美育的循序渐进性

美育的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必须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进行教学活动。在美育形成过程中, 必须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 遵守循序渐进地原则, 做到连贯、完整、系统来进行教学。

3.美育的科学性

科学性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且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性来传授美感教育。要使学生对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那么就要树立学生进步的、健康的审美理想, 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

4.美育的集中性

学校不但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 而且还具有集中的审美教育环境, 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 学校还能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 以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当今学校美育的内涵

美育又名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不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且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它就像德育和智育一样, 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美育作为国家教育规定的五大教育内容之一, 不仅是古今中外教育界均已认同的教学内容, 而且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美养德, 以美育人”换言之就是用美育的思想贯穿人的品德, 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说, “以美养德”就是用美来塑造完美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健康的个性、滋养善良的心灵。“以美育人”, 则是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艺术熏陶人、用形象塑造人、用活动引导人、用教育成就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要时刻把美育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 在加强美育的同时,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美育素养, 通过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进行渗透, 以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为基础, 创造出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出美育的办学特色, 推进学校全面的内涵发展, 使学校成为一所质量过硬、风气优良、彰显美育特色的知名学校。

三、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以听觉艺术为主的基础素质教育, 它是对思想、情感、社会生活的反映,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或者创造生活?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音乐具有一种美的感受。音乐教育的主体是人, 是为了学习音乐而教育, 最终的目的不是对音乐的关注, 而是对精神层面上的提高。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上的一种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 教育应面向大众。音乐教育的主要使命是为以后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 使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 让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和喜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 运用美育来衬托学生的道德品格是任何学科都无法超越的。通过对音乐的美感教育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绝非偶然的。总之, 音乐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它是思想和艺术的融合, 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的应用

音乐教育思想是学校美育形成的一种方式, 它所形成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作为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便是音乐教育, 它区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音乐以艺术美为主体, 来培育学生们心灵美的花朵, 感人肺腑的音乐能营造他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学生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提高鉴赏审美的能力。

审美的需求是人对音乐需求的主要方面。所谓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 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音乐教育思想的主旨是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 通过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来激发学生们对美的感受。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 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所谓音乐的本质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审美性的主观反映。这些特点决定了音乐学科内容必然是绚丽多彩的, 其中蕴含的美育因素是美妙绝伦的, 包括了生活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等多方面内容。在音乐教育思想中渗透美育, 会有力地促进音乐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音乐的学科特点使之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这种美育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达到学校美育的形成目标。

总之, 音乐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内容, 它有着提高学生美学修养的能力, 陶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 培养其审美能力, 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和谐的沟通。最优化的音乐教育思想, 是以学校美育为中心。教师们应该在教授音乐的同时, 去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美、体会形象美、欣赏旋律美、体验情感美、激发创造美的潜能、不断提高对美的创造力。使音乐的教育思想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 去开垦荒陌的心田, 去涤荡污浊的心灵, 使静止的音符沉睡在教学中的美质音乐, 还其本色, 以教者的才情, 使音乐教学具有美育风范, 使学生真正的开拓视野, 让我们在美的氛围中共同来探究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的应用吧!

摘要:现如今的音乐教育, 对学校美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或者把美育与艺术科目的技术层面混为一谈。而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指通过学校的途径对学生们实施的美育。社会主义学校的战略目标, 就是要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音乐教育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音乐技能的一切教育, 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音乐教育, 在这篇文章中, 我将“美育”这一思想运用到音乐教育领域, 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应用探究。

关键词:学校美育,音乐教育思想,应用探究

参考文献

[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

[2]沃尔夫冈·威尔施.重构美学[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2 (6) .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1) .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篇8

为了改善教师职前教育所培养的教师知识结构偏窄、自我发展能力偏弱的现状,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基于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积极探索以美育为特色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 深入开展以培养卓越小学全科教师为目标的美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明显效果。

一、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教师教育类专业建设应该注重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开展全方位合作, 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 逐步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一方面立足辖区, 与地方政府和一批小学共同探索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另一方面服务首都, 承担北京市“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任务。同时, 努力为提升大学生美术素养、艺术审美情趣设立活动项目,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锻炼机会与实践条件,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与美育素养。

二、构建将美育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加强教师职前教育美育效果, 更好地将德、智、体、美融为一体,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积极建构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美育课程。

(一) 课程建设与开发

1.显性课程的开发

开展愉悦而富有成效的美育通识课程 (即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 ;开发校本美育课程和教材;注重打造美育特色品牌, 形成“探究类课程群”。按类推出5~7门美育素质课程 (歌舞类、戏剧类、书画类、传统技艺类、动漫类、文学欣赏、北京非物质文化专题) (见表1) 。

2.隐性课程的开发

从课堂到课外研究美育,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育活动, 参加校内外的文化活动节, 参与国粹、舞台艺术实践 (化妆引入校园) 等设计, 研究有艺术氛围的校内外文化环境, 包括建设文化长廊、引入音乐铃声、强化着装举止等, 并对上述活动进行评论、写报告, 学院将其纳入学分管理。

(二) 课程资源体系建设

对美育教育综合课程进行教材建设、网络学堂及视频公开课建设;主动寻求社会实践、公益、实践基地的开发等社会支持。

(三) 教师团队建设

成立美育课程教学团队, 做到教师的知识结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 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三、突出实践导向的美育课程内容改革

(一) 营造三位一体的美育氛围, 推进自主式体验教学方法改革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 认识历史, 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将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使学生在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中, 焕发高尚的情感, 加深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 促进师范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构建“双序列、四层次、多模块”的美育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结合教育部对基础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以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 建立“双序列、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育体系。其中“双序列”即以“师范课程教学实践”和“美育课程实践教学”两大序列为主线, 构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是指构建以“基础技能”为起点, 提升“专业技能”, 形成“综合技能”, 同时渗透“艺术素养”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层次;多模块是指以“模块化”方式构成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艺术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训练内容。通过“双序列、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全面实现以美育为特色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

四、将美育融入卓越教师培养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小学教师的标准, 结合北京联合大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制订了以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标准。

具有积极、明确的专业情感和态度并能自觉、有效融入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基本的美育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及一定的全球化视野;掌握小学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方法, 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并在某一学科具有专长;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具有对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上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根据以上标准, 制订3 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的综合标价标准。通过对小学、家长、学生及社会其他力量进行调查和访谈, 以获得小学卓越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数据, 在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确立五级评价等级 (优甲、优乙、良甲、良乙、中) , 形成卓越教师培养质量的年度报告以及每名卓越小学教师的个体报告, 并将报告结果反馈学校、政府和小学, 学校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美育教育与校园文化 篇9

对90后的初中学生来说,审美意识的缺失和审美标准的错位,是他们在个性与规范、躁动与理性、得体与放纵、享乐与奋斗之间,不能正确处理的重要原因。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古今中外教育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审美活动”实现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内心认同,才能反映到行为举止上,达到知行统一。

各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特点、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美育。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剖析,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就应该把全部语文教育过程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从而实现“求真、向善、尚美”的学生文化。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通过一家四口三代人一次平常散步活动的记叙,表现了祖孙、母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尤其突出表现了承前启后的中青年一代人(文中的“我”为代表)的使命感和孝敬老人之心。文中的“我”,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通过分析“我”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中应发扬光大。文中的“我”充满着人性美,感染每一位学生。

2.通过作品中自然景物描绘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分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意义。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优美语言,再现了三峡的状美,它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通过作品中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分析来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的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教师应该利用这部分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现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打开通向未来的道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的意境的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对蜜蜂从“不爱”到“极爱”的过程,描绘了蜜蜂那种不管什么都表现出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并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认识、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劳动人民和建设生活衔接起来,融为一体,给读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4.通过语言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东坡、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语言大师。他们娴熟地驾驭万千词汇,挥写出许多气势磅礴的委婉动人的华章,使汉语在世界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树立青年一代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但是不论是过去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不重视学生语言美的训练,中学生说话能力薄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离语言美的要求更远。加强语言美的教育应该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神圣职责,而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重要任务。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如开展以“大爱无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以“体验亲情、感受关爱”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开展以“创和谐校园,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开展以文明礼仪(尤其是孝悌)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语文活动等。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欣赏、感受、体验,从而达到移情与审美的升华。

三、通过开设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诵读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为促使优良学生文化的形成,还可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专门开设校本课程。如我校从初一年级课时中挤出三节课用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请专职的语文教师任教,并着手编写学校的校本教材。学校领导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沟通并指导相关的教学。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发现美、感悟美,并在人格形成中得到美的沉淀。

上一篇:熔模铸造下一篇:脑血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