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2024-10-04

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共12篇)

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篇1

目前随着音乐市场对创新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 我国教育局也针对这种情况适当调整了音乐教育大纲和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音乐基础的阶段, 只有在基础时期就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意识、实践意识, 才能够使得他们在未来的音乐道路上更具音乐素养、音乐灵感和音乐空间。与此同时, 我国政府提出的有关音乐创新教育政策也日趋成熟, 在此过程中, 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积极响应, 并就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 全面推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从而达成教育目的, 并为音乐市场提供更专业、更具多元化和个体化的创新实用型人才。下面文章就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进行具体的阐述和探析。

一、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

小学音乐课程长期以来就被视为是“副科”, 都是属于那种可上课不上的类型, 一个星期难得有一两次课程, 这种课程安排和学校对音乐教学的态度也影响了大多数音乐教师, 而现在音乐课却逐渐发展成为学校和家长的门面课程, 为了给学校添光加彩, 很多学校多专门组织了专业音乐队伍, 去参加各种文艺节目和演出, 这种突击式的、功利性的音乐教育态度, 不仅耽误了部分天赋高的音乐人才的发展, 同时也无法提升学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能力, 这种做法完全扭曲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初中, 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英语热情。此外, 很多小学音乐课程都比较老套, 其内容也多陈旧, 这也会加深学生音乐课堂乏味的感觉, 从而影响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面对上述的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创新小学音乐教育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一) 创新小学音乐教育观念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提高对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和目标的认识理解, 转换其教学主体理念, 刺激、培养并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挥其主观学习的能量。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实际体验,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音乐问题、发现音乐问题并感受音乐魅力来培养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此, 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刺激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 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 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 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享受学习的天堂。

(二) 创新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素材

很多小学音乐教材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更新, 上面基本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音乐, 而在音乐歌曲层出不穷的现在, 小学生对于那些曲子都比较陌生, 对歌曲产生的环境也无法产生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就无法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从而无法体会歌曲里面蕴含的感情, 因此, 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更新其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 多多采用小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是比较有名的音乐素材, 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与时俱进。例如, 最近很出名的一个儿童的歌曲就是“爸爸去哪儿”, 小学教师把这首歌曲加入到学习内容中去, 并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内容、情节和感情的理解, 从而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歌曲的内涵。

(三)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比较专业、枯燥、乏味,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 按照以往的教学, 教师就是让自己先唱一遍, 然后一句一句带领学生跟着唱, 通过这种方式, 几遍之后, 学生学会了这首歌曲, 教师就会讲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内涵和感情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 因此现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先播放能够展示草原风情的课件和视频, 或者自己根据歌曲内容来制作成简短的小动画, 然后学生观看完毕后, 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和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 然后播放这首歌曲的唱法, 让学生切实沉浸到歌曲中去, 领会到蒙古草原的明快、豪放、热情的旋律。教师还可以采用诸如:小组讨论, 背景导入, 角色扮演等等活动形式来丰富音乐课堂, 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

(四)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模式

最后, 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直接明确了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内容和要求, 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模式, 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 音乐教学重点关注之所在, 通过这个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与此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 改为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多角度的评价模式, 例如即兴演唱、音乐游戏、音乐活动比赛等等, 把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也列入其中, 综合客观的评判学生的音乐水平, 也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薄弱之处进行训练, 提升。而且这种方式也能够缓解学生对音乐考核的紧张, 有助于学生自如、轻松正常的发挥其真实水平, 便于教师掌握情况。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 面对现在高标准的音乐市场和不断发展的音乐主流形势, 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勇于承担基础音乐教育的重任, 并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而达成新的教学目标。此外, 教师也要更新其音乐教学内容, 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 努力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提高小学学生音乐素养, 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汪莹.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9) .

[2]徐丽娇.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思考[J].黄河之声, 2013 (3) .

[3]吴艳艳.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7) .

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篇2

邛崃市拱辰小学:石玉琼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育 创新教育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方向,如何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幻想世界的载体,是创造力的“乳汁”,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不应该仅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的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例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我就采用了做游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 1 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例如学生听了《运动员进行曲》引导学生想象,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是跑步的镜头?还是行进的场面?情绪是激昂的还是忧伤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 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生活取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就在身边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忙这忙那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妈妈歇会吧》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体验做爸爸妈妈的辛苦,然后在思想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 3 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五、坚持“器乐进课堂”,开展音乐活动,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在欣赏教育中,经常让学生用乐器演奏那些动听的旋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乐曲的情感;在进行旋律创作时,乐器无疑又给他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提供了帮助;在掌握和弦时,学生可以利用乐器去尝试哪些音放在一起是和谐的,哪些音放在一起又是不和谐的。通过课堂器乐的帮助,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这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既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对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展音乐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浅析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策略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新;研究

音乐艺术,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最古老、最具普遍性以及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情感思想相互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

1.心理素质影响

(1)音乐教育能提升小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我,并很好地克服不良心理,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能够确保小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逐渐克服自我、孤僻、自傲以及自卑等消极心理。在学习《黄河大合唱》中,在经过教师对音乐作品基本讲解后,要求学生排练齐唱部分。学生之间必须相互交流、相互配合,这也是培养小学生自信、团结等心理品质的过程。

(3)音乐教育能够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小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首先对音乐作品的故事背景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并利用不同的音色能够刻画出众多的音乐形象,利用音区的变化则可以展示不同主人翁的情绪,并最终运用音乐教育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2.性格成长影响

(1)提升学生控制情绪。小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达到提升控制情绪能力。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中可以通过韵律来打节拍,与音乐互动。在此过程中,沉浸于音乐美妙旋律过程中,小学生会逐渐忘记烦恼,减轻焦虑。教师通过讲解音乐的基本作用以及音乐作品的重要精神,使学生产生共鸣,舒缓情绪,最终达到控制自我情绪的目的。

(2)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必须要从学生时代开始,从小开始。音乐艺术集情感交流、内心表演于一体,能够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并将彼此之间情感演绎出来,以实现团队的和睦相处,最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以《黄河大合唱》为例,音乐教师让学生演绎曲目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心潮澎湃,合唱大都根据韵律不同、重唱部分不同,逐渐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内涵。学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高雅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3.心理疾病预防

(1)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疾病有预防作用。首先,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能够用音乐艺术魅力来感受人生的美、社会的美;其次,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育过程,能够对心理疾病预防作用有良好的预防,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美、学习美的过程中强化心理综合素质。

(2)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治疗功用。音乐治疗方式是指利用音乐形式,如聆听、声乐、器乐、音乐创作与欣赏等方式,促进小学生认识自我。它既可以针对个人小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治疗,也可以针对特定群体进行治疗。实践证明,音乐对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二、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策略探析

1.转变音乐教学理念

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与学生一同学习,学习小学生喜欢的歌曲的基本要素、特征热点以及歌词评判等。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展现自我,帮助学生分析时下喜爱歌曲的音乐特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挑选优秀音乐的能力。

2.调整音乐教学方法

当前,经济社会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同样体现在音乐发展中。音乐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灵,将音乐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相互联系,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避免音乐教育知识的死板教学,拓宽音乐课堂视野。音乐教学方法应该在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中进行,不应该仅仅借助于语言,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所在。

3.提升音乐教师素质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对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和深入课程改革起着关键作用。音乐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良好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审视自己知识储备,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并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杨素华.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一、构建和谐的乐园, 滋生创新的温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比如, 在给学生介绍拨弦器乐时, 我们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美的弹拨乐曲,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说说这些声音像什么?并讨论如果在夜晚、在会场、在音乐厅等不同的场所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在学生交流之后, 有的学生说在夜晚听了感到恐怖, 有的说在歌舞厅听了让人激动等不同的观点。和谐的课堂氛围, 滋生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温床。

二、承载想象的风帆, 孕育创新的种子

想象是创新的基石, 想象是创新的根源。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因此, 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以想象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也是音乐的灵魂。教师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可以设计多样的训练形式, 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中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组为单位采用“节奏串烧法”, 即教师首先设计一个节奏作为上句, 然后让学生在接龙比赛中依次找准节奏的规律创作下句, 这样的训练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兴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还可以设计“听音创作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想象创作节奏, 比如让学生聆听火车的轰鸣、小鸟的鸣叫、队列的行进等声音, 根据各种声音创作不同的节奏。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 把枯燥的节奏练习转变为了学生想象的基石。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歌曲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创编动作和乐句等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编故事, 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扮演角色。歌曲教学中设计的生动活泼的活动, 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表现的过程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学生可以在音乐感受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过程中, 丰富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 提升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去感受、联想, 创造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形象,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组织学生欣赏《百鸟朝凤》时,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指导学生和着乐曲模仿各种鸟鸣。学生在尽情的模仿中, 不断增加多种鸟叫的声音, 不断增添多种鸟的表演。这种身临其境的表演,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搭建多姿的平台, 绽放创新的花朵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不断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木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搭建多姿的平台让学生的创新之花尽情绽放。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解析论文 篇5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当两者结合起来,教育的创新研究就会显得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作为求学生涯的基础阶段,对今后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下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也逐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和分析,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整个学习阶段开始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各个方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进行革新,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新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大胆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但是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自己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被动地听,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同时这样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讲授也与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在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一些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理念和原则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真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有些并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改革创新的针对性欠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实施也在逐渐加强,学生的学习负担渐渐轻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新教材中学生实践练习的部分还是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训练和强化阶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逐步增加实践的部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是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教师主动让学生去思考,去大胆地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主动和独立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也在充分思考后得出具有自己创新性的答案,这在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或简单的问题时,教师扮演的应该是一个鼓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教育行业也没有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都能发现多媒体教学的影子,其中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多一份敏锐,多一份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其他的失败教训,注意整合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运用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可以替代传统的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多元素的教学让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加容易便捷,形成一种新的独立与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而生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和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本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宗旨,为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加减法的交换法时,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完加法的交换法后,会问减法的交换法怎么去操作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学生或是马上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去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后再去进一步讲解减法的交换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然后在加减法中发现数学思维本身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的摸索中得出答案,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9):180.

[2]李书棉.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学周刊,(2):159.

对小学创新教育的反思 篇6

一、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近几年来, 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 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 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 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还学生以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 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 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以及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会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学音乐课中的创新教育探究 篇7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 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 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 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 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 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 首先, 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 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 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 这回他们可忙了, 有的用手拍节奏, 有的安排顺序, 有的眉开眼笑, 有的双眉紧锁, 有的拍手叫好, 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 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 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 学习他们的优点, 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 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 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 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 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 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 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 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 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示学生的个性, 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 从生活取材, 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 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 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 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 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 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 开展“烹饪大赛”, 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 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 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 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 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 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 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 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 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 采用灌输式教学, 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 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允许标新立异。例如, 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 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 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 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 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 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 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 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 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学生们很积极, 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 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 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 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 氛围十分活跃。之后, 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 并让学生模仿, 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 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教育的问题分析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现在的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没有按照培养具备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标准去办学和做教育。然而作为小学开发学生好奇心与创造力最有利的科学课程, 它的创新教育却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具有以下几点:

(一) 教育观念的陈旧老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孔孟之道历来得到我们的尊崇,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 实现“大一统”[1], 为政府培养合格的官吏和驯服的臣民, 使教育内容大多是类似于儒家经典的统一教材, 重点放在了教人如何做官上, 而轻视了科学技术。“我国的传统统治文化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礼治文化, 其核心是对‘上’的顺从。奴性的本质是一种对‘上’的依附性人格, 其形成正是传统礼治文化的长期浸染。”同时, 相对于古代君王的权力通过刑罚、奴役来体现君主的神圣权威, 而现代的权力是通过平和的方式使人在顺从的前提下达到权力所定的目标, 我们称之为规训。“规训权力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学校教育首当其冲。在教育异化为规训的背景下, 教育迎合了礼治文化, 实现奴性的再生产。”[2]这种“奴性”, 使人们不用独立思考, 也不敢独立思考, 他们再也不用想着创新, 做出一些新的东西, 也不敢于创新。这种观念使得小学科学课形同虚设, 并没有发挥出它的实际效用, 认为科学离我们甚远, 科学课的真正作用也被我们愚昧地抛弃了。

(二) 教学过程的陈腐老套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事物好奇心强, 有些学生知道的自然知识比教师还多。往往当教师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尝试给他们一些自由空间时, 学生的问题会汹涌而至, 有时甚至会让教师难以招架, 于是为保证教师的权威性, 只能压制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以种种认为合适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教给学生, 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3]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和家长往往喜欢学生顺从自己, 或是对成人的观点表示赞同,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想法, 这在学校课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久而久之, 学生渐渐丧失发问和表达不同意见的冲动和能力, 这是对儿童可能发展起来的创造力的最大障碍, 也是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性破坏, 这是小学教育中特别要警惕的问题。”[4]

(三) 教学方法的机械呆板

为了追求高分数, 强调标准化教学, 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 有的教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懒得实验, 责任心强点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采取“发现法”, 然而所谓的“发现法”也变成了“机械式教授法”。比如, 在讲授《搭支架》一节中, 为了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强, 有的教师就会摆出许多模型支架, 其中只有三角形的支架没有倒塌, 用此法暗示性提问什么形状稳定性强, 以此让学生学会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或者某种别的教育方法, 从学生那里‘引出’教师所希望的回答。”[5]这种方法是讲授法的变种, 把奇思巧妙的科学让学生生吞活剥。

(四) 教育评价的单一僵化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重在强调每节课的认知目标达到与否, 并把它作为评价一节课好与坏的标准, 这样就完全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课程改革要求课堂应该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动态多变的,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需要随时做出调整。然而, 当一堂课气氛活跃了, 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他们往往会提出很多新奇问题, 教师也因此陷入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新意值得研究, 另一方面如果花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计划显然不能及时完成。于是经过权衡, 教师只有对那些问题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同时, 传统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整合性, 重视知识的记忆和重现, 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和准确度成了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硬性指标。这种单一层面的评价标准造成对评价的方向性指导, 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有效实施是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 创新理念的培养需要教育观念的创新

培养科学课教师拥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科学课的启蒙阶段, 教师往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也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培养创新型教师。首先, 教师应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其次,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一刀切”;再次,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 在科学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并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因此创新型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担任更多的角色。“孩子的成长需要懂得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潜能, 能用自己善良的心灵、才智和运用教育技术对孩子产生影响, 以自己的全部心血培育具有健全心智的新生一代的‘灵魂工程师’。”[6]

(二)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注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 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7]人对活动的态度有三个等级, 最低级的是被动应答, 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 这两种反应都是有外界情境所引起或者是他人提出的, 只是第二种反应是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内容, 这两种反应也是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所带给学生的反应, 学生在这种课堂中根本没有参与其中, 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最高级的是主动创造。这一等级与前两个等级最大的差别在于, 活动的目的、任务是由活动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提出的, 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 对主体来说是带有一种探索性与创造性的。”[8]在小学科学课《水的三态变化》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水从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学生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任务, 会主动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积极追求科学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欣喜与失败的焦灼, 这样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建构广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 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建构的过程。这有两种含义:一是这种建构强调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二是这种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 有创造性的方面。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启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与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更多地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科学产生遥不可及的思想, 让他们发现科学与自身已有经验有着某种关系时, 他们才会主动去建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以及施展的余地。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习是他们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之具有创新能力。

2. 开发学生多种智能

判断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 主要是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环境下的创造力。智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 而是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八种智能要素组成的。小学科学中的创新教育应是一种开发智能的教育, 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 并发现学生在科学方面的各种潜能, 从多元角度培养科学创新人才。比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 教师可分别将两条塑料绳、一条塑料绳与一条金属丝、两条金属丝连接在小灯泡和电源上, 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的变化,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接着让学生之间自己动手, 合作完成刚才的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学生实践过后, 教师顺势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 进而引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中, 挖掘学生身上尚未被开发与发现的潜能,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教育评价的创新

人的创造能力只有在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全面充分地萌发, 并以一种健康、向上的趋势发展。

1. 注重发展的评价取向

创新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学过程。对于教师, 评价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积极评价, 注意教师课前课后的教学表现, 教师是否对上节课进行反思, 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更是对教师现有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工作的态度和情感进行完整的综合的评定。对于学生, 评价不能以学生是否能说出正确答案来评价他的好坏, 要看他是否独立思考, 善于发问, 是否学会学习, 是否有开发的潜力, 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是否能够较稳定地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 关系到学生对学习乃至学校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涵盖教学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需求, 从而促进创新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2. 注重个性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他们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 又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在创新教育的评价过程中, 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教师和学生, 就会使他们削足适履, 放弃个性, 也就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来保护他们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创新性教育评价应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之间取得平衡, 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

(五)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国科学课程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小学的科学创新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 要充分发挥校外力量。社会团体可举办一些小学生奇思妙想的科学创新活动, 社区开放各类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航空管、艺术馆, 学生可以到具体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实地学习, 在做中学, 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接触科学、艺术以及文化创意的自由学习空间。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疆域可以扩展到网络, 允许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课程, 并给他们一个可以相互交流、擦出科学火花的平台。这种扩大教育环境的做法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新霖.春秋公羊传要义[M].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

[2]蒙石荣, 蒋文宁.试论规训教育对国民劣根性的再生产[J].现代教育论丛, 2014 (3) .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4][6][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篇9

一、灵活教学,开启数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 学生在课桌上死板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理想的学习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的问题不能够积极地及时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为此,我个人认为, 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两毛六分钱,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 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既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 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 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动手能力, 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所以, 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 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都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 ”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摘要:什么是小学教育?在广义上来说,小学教育指的是对满六周岁到初中前的孩子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小学教育的意旨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做好初步自立生活准备的初级教育.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教学.

小学音乐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 篇10

一、音乐创编能力

教师的音乐创编能力成为开展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 同时音乐创编能力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换言之, 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之外, 还需要具备与创新教学特点相适应的音乐创编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音乐创编基本理论知识, 以及创编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创编活动。教师的音乐创编主要体现在:对单旋律歌曲改编、二部合唱改编、课堂打击乐器的编配上。

(一) 单旋律歌曲的创编

(二) 二部合唱的改编

从小学音乐教材中可以看出中、高年级开始接触并逐年增加合唱歌曲的比例, 需要音乐教师重视低年级学生在单旋律歌曲的演唱中对音准、音高的把握, 为二部合唱的学习打基础。由于二部合唱在编排和创新上具有较大难度, 教师可以考虑从和声、复调等音乐的形式要素和不同的合唱方式入手, 做简易的改编。

二部合唱的改编包括:卡农式、填充式和固定音型式、音程叠加式。教师可以从自由模仿式 (类似轮唱) 和严格模仿 (轮唱) 式中进行改编, 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时间或音区相继进入, 或者以两个声部完全一样, 在时间上有着先后之分, 从而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相互呼应的音乐效果。

这首二声部歌曲《布谷》谱例由高芳艳编配, 就是以一拍为时间间隔, 运用模仿的手法完成了第一句, 之后的二声部在主旋律的基础上以变化模仿的方式加以展开, 音乐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内容。

(三) 课堂打击乐器的编配

将打击乐器为节奏朗诵、单旋律歌曲、声势配伴奏或者进行带有节奏型的合奏训练, 或带领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来探索自然界或生活中的音声等, 都是很好的创新点。体现在演奏方式的创新和自制打击乐器的创新上, 教师让学生联想、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可以从讲、写、念、奏、创作方面培养学生节奏感受能力。如:听鼓声走活动, 在观察学生心跳节奏的基础上, 教师轻轻地击鼓, 让学生听鼓声走, 要求学生走自己的, 不要碰别人也不要跟着其他人, 寻找自己的活动空间。鼓声停止, 身体也停下来, 鼓声再响起, 就继续开始走。教师改变鼓声的大小, 敲击的速度, 让学生加重脚步声, 由走到跑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他们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制作简易的打击乐器。例如:选取教材中《其多列》单旋律歌曲配成多声部的打击乐合奏。第一声部唱主旋律, 第二声部由一名同学拿碰铃, 第三声部拿蛙筒, 第四声部敲击鼓。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

作为音乐艺术来讲, 教学艺术在于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 逐步建立音乐创造力, 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能力, 以新观点、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方法等;由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提出一些具有新创意的点子。教师的创新往往不在于“什么”, 而在于“怎么”;不在于形式, 而在于内同;不在于现象;而在于本质。

(一) 教学理念新颖性

课堂教学的创新,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前提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入手来进行教学实践。教师为顺应时代的要求, 逐渐成为开拓型教师。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在教学中能否不断创新。

(二) 教学形式多样性

1.活动性

在研究学生主体性学习上, 大胆探讨、努力挖掘, 形成特色的教学形式, 在唱、奏、舞等教学中,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的空间和创设探究的情景来参与教学活动, 形成主体性的创新课堂形式。

2.探究性

在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形象的语言, 进行生动描述与形象比喻。探究性的创新形式是一个从设疑、自主、引导探索到答疑的过程。探究性的创新形式可用于低年级的唱游教学活动, 进入高年级可适当增加难度。

3.合作性

在教学中, 教师注重师生共同合作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对于创造性较强的音乐环节或者有难度的知识点时,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探讨, 共同解决疑难;通过共同演示歌唱、演奏、表演的创造成果, 让学生参与课堂。

4.趣味性

在教学中, 教师融入游戏的教学,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乐于参与其中, 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可以是模仿性的游戏、创造性的游戏、律动性的游戏、表演性的游戏。

(三) 教学方法拓展性

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指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和音乐教学内容, 教师采用新的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办法。在原有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产生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兴趣教学、参与教学、情景教学、直观教学的方法中创新。例如, 教师把音乐家的故事、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内容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 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师采用律动参与、节奏参与、讨论参与、游戏参与、绘画参与等形式, 发挥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随音乐的情境进教室, 下课也同样创设一种语言的情境出教室。

三、结语

作为教师要具备教学的自我创新能力, 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同时, 教师的创新能力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 也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小学音乐教师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否顺利实施, 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等.音乐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

[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中国音乐教育, 2007, 07.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探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要看到目前我国的教育还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水平成为了目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小学是学生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音乐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就成为了摆在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教育则成为了其中呼声最高的部分。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不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深化教育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创新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克服小学生的这些缺点,而且可以调动起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利于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并对小学生的紧张学习有着调节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心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都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小学其它课程的学习[2]。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主体

小学音乐教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实践活动,不同的教师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主体独立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考力都受到了限制,教学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性,最终的结果就是小学音乐教学成为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学生的水平与基础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教唱的形式,使用灵活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每一堂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都能贴进小学生兴趣爱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并且要根据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样不光可以激发起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而且可以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使小学生对于音乐有了好奇心,这样才能真正地进入音乐所创造的境界,从而在不知觉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设定恰当的教学情境

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可以称其为是一种审美的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在不知觉间学到审核美的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情境的设定对于激发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对于小学生真正地去理解音乐的内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室有布置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情境设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音乐教室恰当布置可以使小学生在刚一步入音乐教室时就会有种进入音乐的感觉,再加上课堂上对于音乐的解释,可以使小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所以如何布置音樂教室也成为了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项内容,比如可以在音乐教室的四周墙壁上画上与音乐有关的一些图画,将学生的座椅按音乐会的样子进行重新排列等,通过这些布置使得小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3]。

五、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不光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中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让学生融合到音乐中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不断增长自身的创新水平。

小学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逐步地掌握创新思维,并在实际的学习中使用创新思维。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并且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与方法。在这种宽松与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将创新思维贯穿始终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的目的,不能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的欲望。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与发现,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七、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素质与修养。此外,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4]。

八、结语

由于小学是学生生涯的起点,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在新教改中也变的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为被小学音乐教师及其各家长们所重视。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丽霞.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0:248.

[2]张璐璐. 创新教育下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育[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63-64.

[3]叶茂兰.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 教师,2013,12:93.

[4]林元生. 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 北方音乐,2014,8:161.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实践的探索 篇12

一、创新教材组织, 有效引导学生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引导获知。老师钻研教材时, 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要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相信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科学地组织教材, 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 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创新教学观念, 营造轻松课堂

知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一是要善疑, 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 不迷信权威。柏拉图曾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启发学生质疑, 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教师一下怔住了, 不过他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再看书中的例题, 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学生马上忙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在短除以后, 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

三、提高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 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 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 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1.直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直观”具有看得见, 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 教材通过立体图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 教学概念过于抽象。实际教学可调整为: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圆柱体模型, 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 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的过程中, 不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进行操作。

2.回归生活,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3.寓教于乐, 提高学习趣味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它是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的强大的动力来源。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 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 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 完成游戏任务。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 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第一课“我们赢了”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 森林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兔, 它说昨天去公园里游玩时因为不会看钟的时间, 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回家时差点没坐上公共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小兔找找原因。所以小兔今天想和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相互交流学习,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加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

上一篇:用地保障下一篇:日语表达动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