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音乐教育

2024-10-19

高校的音乐教育(精选12篇)

高校的音乐教育 篇1

根据美国马丁·特罗关于精英、大众及普及高等教育的描述可知, 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是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 毛入学率在15-50%的是大众阶段, 毛入学率在50%以上的是普及阶段。于1998年, 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 截至2002年底, 毛入学率就已突破15%, 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重点已转向为工作和职业作准备。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高校各级党团组织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会的学生干部 (含班级干部) 、各种学生社团的社团干部等。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佼佼者, 比普通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 其实践工作经验自然比普通学生多些, 综合素质也高于普通同学, 毕业后参加工作, 学生干部中的大部分人能快速地适应新的岗位工作, 并且工作出色, 逐步发展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中坚分子, 承担管理层的工作。但是,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很多高校忽略了学生干部的培养, 使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走下坡路, 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如何, 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而且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管理层。因此, 高校要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该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一、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延长手臂, 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第一,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 兼具管理和被管理的双重身份, 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过其表率作用, 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学生, 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第二,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是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三, 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 负责把学校的有关要求、决策、信息等传递到学生, 同时, 又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反映给学校, 积极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人、锻炼人的很好机会,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学生干部要组织校园的各种活动, 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 遇到各种事情和解决处理各种问题。因此,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毕业后, 能较快地适应社会, 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逐步成长为各种社会精英, 处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阶层, 成为各种组织或企业的中流砥柱。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就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人才打基础。

二、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不重视。学生干部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但有些老师不重视选拔、培养, 认为只要听话、自己能干活的学生就行了。有些专业老师甚至反对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另外, 还有些高校招聘学生干部有一系列的笔试、面试, 选拔的时间过长, 难度大, 耐心不够就选择退出, 到最后的就是耐性好的人。

(二) 就业压力大, 学生干部不愿花时间在服务同学上, 而更愿意准备各种证书的考试。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高, 荣誉感不强, 工作任务繁重, 占据了日常生活的大量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应聘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退出。

(三) 有些学生干部未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忙着工作, 丢了学习, 以致多门功课补考。

(四) 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不高, 且学生干部中存在腐败现象。有些学生干部的素质不高, 表率作用不强, 更有甚者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存在官本位思想和腐败现象, 致使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低。

三、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一)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不仅关系到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且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更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选拔出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知识结构较全面、身心健康的学生干部, 进行系统的培训, 提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担任学生干部的荣誉感, 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二) 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 选拔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和团校的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向党组织推荐优秀的学生干部入党, 争取党组织的进一步培养。

(三) 学生干部的培养内容

1.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应从大学生抓起, 学生干部是未来的社会管理人才, 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 以后担任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的廉政教育培训, 树立和培养廉政观念, 提高学生干部的自律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分辨是非、美丑、善恶, 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在校园里形成良好氛围, 倡导廉洁、诚实、秉公守法才是为人之道。

2.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无才无德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有德无才是好人, 德才兼备是贤人”。只要有德, 就能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而成为有用之人;而德是要经过长期学习养成的, 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高校培养的建设者、接班人, 思想上要与我们党保持高度一致。所以, 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要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学生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诚信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学做人。

3.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第一, 要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学好专业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第二, 要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习协调人际关系,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无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第三, 要加强大局观念、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实践锻炼培养综合素质。担任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自我展示的重要途径。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干部提供了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 其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摘要:自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时代也需要精英教育, 高校学生干部就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 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精英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上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3-11.

[2]马丁·特罗著.徐丹, 连进军译.谢作栩校.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3) :5-24

[3]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J].东南学术, 2002, (2) :29-32.

[4]苏君芝, 卞青山.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3) :225-226.

[5]赵晓芳.高校学生干部必备素质及培养途径[J].科技资讯, 2008, (29) :207.

高校的音乐教育 篇2

一、合理开发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1.开设专题讲座,或聘请民间艺术家进入高校课堂 在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各地区的专业音乐院校及高师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福建师大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南音演唱传习班;呼伦贝尔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长调演唱大专班.江西赣州师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

作 者:周树德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系 刊 名:艺术评论  PKU英文刊名:ARTS CRITICISM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4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问题  对策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西方社会,音乐教育一直以来就颇受重视,并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我国,学校大多重视文化课程,忽略了音乐的教育。一方面,学校对音乐教育方面投入较少,认识层面较浅,忽视了音乐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非音乐类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往往忽视个人内涵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院校中,音乐教育课程仅仅体现在公共选修课程系列中,但与音乐教育相关课程的比例也逐渐在减少。

(二)课程安排过于局限

在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中,非音乐专业学生仅仅在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中能够有机会选修到音乐相关的课程,往往开课种类较为单一,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对音乐的选修课程理解层面上也过于局限,导致学生在选择上不予以考虑。因此,在非音乐类专业课程的选择上过于狭窄,多数同学更喜欢选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去深入了解,忽视了音乐所带的隐形素质提升。同时,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音乐教育选修课所占学时数较少,往往在8-12学时的范围内,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往往反馈出在课堂中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所学的知识过于浅显,想更深入了解但是此门课程没有更多的授课时数。

(三)专业教师力量不充足。

就目前看,具有音乐学专业普通高校对音乐教育还相对较完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均能协调开展。专业教师仅仅在相对的选修课程中计划授课,往往学校对其投入较少,教师的素质培养投入也就相对减弱,直接导致重视程度的下降。老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受限,在教育学生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往往想到什么教授什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方向,使得音乐教育的进程参差不齐,质量随之下滑。选修课程的学生也仅仅是浅显地听听歌曲,往往学生对其敷衍了事。西方的音乐课程中,配备专业化的音乐教师,钢琴等乐器的学习几乎都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而我国教育设备并不受到重视,同样也是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非音乐类院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较多,在授课形式上较为传统,通常以传授为主。没能将现代音乐教学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的课程中去,往往主要表现为独自唱“独角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导致课堂过于沉浸,严重影响了课堂。同时,教师的教学的态度和水平、科研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成果、社会活动能力等诸多方面也均严重影响着教学方法。

二、改善音乐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非音乐类院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提高非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水平还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像西方的音乐教育学习,将音乐教育作为重点课程来纳入日常课程中,有关部门和校领导都要大力重视,由此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随经济发展,可以多开展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和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并给予一定奖励,久而久之,对音乐的重视度就会上来。通过特定场合的自身素质表现,给自己增添被认可度,因此音乐教育是无形的内在作用。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模式

在授课方面,高等教育的音乐教育应该不再是像小学、初中、高中那样的简单教唱。应该更重视音乐史学的讲解,各种国内外名曲的赏析及品读。同时,高校应当从国外的音乐教育模式中吸取经验,完成我国非音乐类院校音乐教育的薄弱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模式方面,在选修课程中可以增加层面的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对音乐方面的需要。在考察学生学习结果时候,分数论不仅不能完整地评估学生的素质,还有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学生的身心产生畸形。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非音乐类学校中开设的的音乐教育课程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通过类似于小组讨论,分组分析、典型模范表演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在增加互动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效果。通过有针对性地分配学习任务,使学生学会创新、热爱创新,做到自主创新,并且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进行反思的批判性思维及行为品质。同时,通过创新性的教受知识,学生可以更加喜欢这门课,进而使学生学得更多,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增加学生在多种场合的自我优势表现力。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且不断创新、培养自己能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掌握其中精髓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三、结语

在音乐教育领域中,音乐审美功能向文化传播功能转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哲学原理的支持,音乐教师就难以更深地研究音乐和赖以生存的音乐教育。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陶红.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12).

高校的音乐教育 篇4

(一) 我国西部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它虽然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 但不论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深度和广度方面, 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甚至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处于经验式、教条式的落后状态,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 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大部分高校仍认为没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认为那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 学校至多是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就业指导就可以了。这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时的就业指导, 满足于顺应上级要求和追逐潮流, 只在口头上或文件里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视, 实际却很少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其次, 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柔性不足, 导致学生在专业调整及课程选修上的自主性明显不足, 很难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再次, 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掌握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 还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由于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经费紧张等原因,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么是由刚刚毕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临时充任, 要么就是随便安排一个未考取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的教师客串。最后,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相当多的国外研究成果采取的是拿来主义, 没有创新和“本土化”, 在实际运用中无法适应西部的现实情况。而在对大学生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中, 没有充分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 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可能遭遇的具体问题的剖析和指导, 把规划的着眼点放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程序上, 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

(二) 日本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日本提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把这种规划的制定列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校期间由学校辅导, 进入社会后由社会组织通过再培训加以促进。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 政府相关部门担负组织、指导、协调的责任, 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 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从2005年开始, 对于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教育训练费用, 按一定比例从法人税额中扣除。

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文部科学省于2004年4月就全国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 结果发现“培养专业能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以前“T”字型人才受社会欢迎 (“T”字的“—”表示教养, “丨”表示专业能力) , 但如今需要的是“大”字型人才 (“大”字“丿”的下部表示专业, “丿”上部表示创造力;“”表示外语;“—”的左半部表示教养, 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 , 至于IT能力, 已是普及的要求。现在日本的大学以培养“大”字型人才为目标。在研究生阶段, 近几年开设了专门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

现在, 日本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和学生的人生出路相联系, 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

我国西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 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 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 以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 未来如何发展。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 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引起高校及大学生的普遍重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教育观念更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 等到面临就业的时候, 难免会出现困惑。

学校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两个重心, 职业生涯辅导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 更没有人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门领域, 导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不足, 在各种教育资源本身就不足的西部地区高校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当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 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引起了西部地区高校的关注, 但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就业率, 做好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较低层面的就业服务, 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 以至于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西部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观念陈旧西部地区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固守以往模式的基础上适当模仿东部地区高校, 而东部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目前正在摸索过程中, 这样, 时间上的延误在所难免。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应定位为必修课程日本的学校均有依法设置的专门教师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的必修课程, 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选择和决定过程中的苦恼和困惑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信息。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 大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键时期, 西部地区高校应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 并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人文类或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应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要体现面向大学生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应逐步实现全程化的课程指导日本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 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西部地区高校也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争取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传授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与策略以及进行积极的辅导咨询等。考虑到任课教师不足, 可以先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 引导学生自主选修, 再以必修课的形式巩固, 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使大学生明确适合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 从而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应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设计安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 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在低年级学生中可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大学生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等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体现实用性日本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 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效果显著。在我国西部地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学校也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校可结合本地区的形势, 优先建立职业咨询及推荐室,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锻炼服务, 如职业测评、个人发展方案设计、就业咨询服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网站, 开展网上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 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学校还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团体咨询、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实践体验以及模拟演练等方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基地, 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岗位上锻炼, 与社会互动, 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 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毕业实习等, 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机会。这样, 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 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在日本, 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不光有本科层次的培养, 在研究生院还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上其他有需要的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及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由专门人员来从教, 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 它比就业指导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到地区实际,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当逐步专业化、专职化。首先, 各高校可从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班专职辅导员以及两课教师中挑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研究、具备就业经验、愿意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骨干组成基本教师队伍, 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其次, 要逐步组织这些骨干教师考取国家承认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并提供条件使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保持接触, 从而提高教学和咨询水平。再次, 要不断吸收、培训相关人员, 直至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课教研室, 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梯队, 不仅要有一线专门任课教师, 还要有一支经过良好职业辅导训练的辅导员队伍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重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大量毕业生宁可有业不就, 也不考虑去广大基层地区, 更不愿意选择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从毕业生流向来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而西部所能吸纳的高校毕业生不足20%。加上每年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有近一半以上选择了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大城市等地就业, 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不到20%, 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着重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工资薪酬等及时做出合理调整,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到基层去就业, 到西部地区去就业。

总之,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借助于课程设置的形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 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 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谷峪.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观察——贯穿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J].职业技术, 2006, (17) :55.

[2]谷峪.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10) :81-84.

如何看待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 篇5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素质教育,对于处在中国教育第一线的各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可谓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致力于推进此项工作的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说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美誉重要载体的音乐教育,是完善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积极探索音乐教育对高校的整体素质教育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就要求高校毕业生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例如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教育中开设必修课中有音乐类。其中包括“音乐概论”、“贝多芬”等九门课程。又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每学期应完成13个学习单位,共180个单位毕业。工科生除专业课外100个单位外,还必须选修历史、音乐、美术等各约12个单位及其他课程。如果学生完成工科必修100个单位、音乐70个单位、其他10个单位,可以获得工程和音乐双学位。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看到音乐教育在美国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宽阔的艺术视野及形象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中,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如何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是目前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人才的创造性发挥。一直以来,音乐教育都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弘扬培养高校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今天,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尤显突出。

近几年,国家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突出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作为普及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音乐课,并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必要的音乐教育和高雅音乐的熏陶。在学习和熏陶中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从而具备更全面的文化修养。

大学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是其他艺术无法代替的。德国音乐家瓦格纳说过:“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音乐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理想不懈的追求。

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同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最直接的心理感受。③同时,音乐高于现实生活,不是把实际的生活照原样记录。所以,音乐美是属于意识领域的东西,是对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得来的,它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和理解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通过教师的引导,大家共同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了解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曲式、风格等在音乐形象中的表现,把握住音乐的情调,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规律,还能领会音乐的精神并能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就是音乐教育的任务。通过音乐教育、音乐育人,逐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及审美评价能力。

2.以情感人具有较强的辅德功能

《乐记》曰:“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欣赏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高校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高校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音乐教育,能使高校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其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和积极有效的。大学生不喜欢空洞说教,不太容易接受灌注式的教育:音乐教育中的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教育特点,就很容易实现一般教育形式中不易达到的效果或目标。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曾激发了多少先烈的抗日救亡热情;岳飞的《满江红》更令人对其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所震撼;而贝多芬的《命运》又曾使多少人从消沉中崛起,在迷惘中看到光明。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教育更多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促进大学生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音乐教育的“以美求真”、“以美求善”,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气节的影响是深刻的。

3.引导大学生校园开展健康的音乐文化,提升大学生音乐辨别力

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和有关的音乐活动,既是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又可以有效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惯和不健康的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重,生活节奏快,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枯燥,而作为正处在青春萌动和身心发展突变时期的他们,对于各种知识文化十分渴求,尤其对音乐艺术会产生强烈的需要。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提倡的就是健康、积极、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文化,我们的大学音乐讲台可以引导、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辨别能力,也使得我国严肃音乐、民族音乐以及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拥有更多的后备听众,最终可以达到提升国民音乐素质的目标。

4.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业余爱好

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对整体育人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具体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和内容,仍值得教育界深入探讨和考量。近年来,虽然我国音乐普及水平在不断发展和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普及音乐教育的情况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力推广大学生音乐教育显得格外的有意义和有必要。

学生通过在音乐课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相应的组建各类音乐艺术团体,不仅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这些音乐艺术团体活动的开展,也是对大学生一种爱好的培养,不仅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活跃了生活气氛,调节了生活节奏。综上所述,音乐欣赏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尽全力为大学生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高雅音乐,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对格调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乐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音乐健康发展,也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德育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价值探析 篇6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思想政治;价值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一是,二者的教育目的侧重不同,高校音乐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美育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并且把审美核心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种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认知及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二是,二者的教育模式不同,高校音乐教育侧重于学生发展个性的艺术教育,强调对个性的审美理解、判断、感受和创作的能力,让其个性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德行的价值判断,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带有阶级性质。三是,二者教育方法不同,高校音乐教育侧重用情感教化人,注重亲身体验,让个性在情感中得到自由的表现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说服教育,让人们有判断善恶、美丑、真假的能力,要求受教育者符合阶级意识及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需求。四是,二者的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不同,高校音乐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个体内在渴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格,在受教育过程中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所在

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主要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二者的根本目的相同,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标,都是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培养人的教育。二是,二者的教育内容相融,这里的教育内容是指各个年龄和年级阶段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都要保证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保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保持一致,要以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者为核心,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能动的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为主要内容。三是,二者的情感相通,在受教育过程中,二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高校的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都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二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都是引导受教育者通过情感、思想意识、感悟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对假恶丑的愤怒与鞭笞。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因素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我国古代社会中就有思想政治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充分发挥,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在近代社会中,高校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彰显,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强调社会主义方向,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其次,高校音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二者都具有鲜明特点和标志,它们都具有承载性、可控性、目的性、中介性、阶级性等特征,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另外,高校音乐教育能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原则,还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多运用和把控,并且二者是可以联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从而产生互动。

第三,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音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时间息息相关,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并且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要素总和。音乐资源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充分发挥其功用,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二、高校音乐教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价值

(一)蕴含着吸引价值

高校音乐教育本身具有吸引价值,它通过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吸引力,这也就是高校音乐教育自身的属性所在。首先在内容上的吸引,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传导音乐专业知识和思想信息,从性质上来看,其内容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选择音乐教育的同时要选取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音乐内容。其次是人格魅力吸引,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吸引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接收知识和价值教育,其本身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具有人格魅力的音乐教育者往往是人格高尚、德艺双馨的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与学生产生互动,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的吸引力,使得音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二)蕴含着载体价值

高校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联系紧密,音乐教育可以传到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信息,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选取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其中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如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感人至深具有政治色彩浓郁的教育意义。高校音乐教育还是思想政治经济课程的载体,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教育内容,教师要对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创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这就在无形中传导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

(三)蕴含着感化价值

以情感人,是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交融,使情感得到共鸣,教育者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表现,渗透到音乐教育内容中,以情感人,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还设有具体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和把握音乐教育的整体,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更容易使受教育者理解音乐知识,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

(四)蕴含着思想折射价值

高校音乐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折射价值,首先是思想认知的折射,对世界观的折射主要是世界本源、人与自然的折射,对人生观的折射,主要是对人生目的、态度、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折射。其次是政治观折射,主要是对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爱国思想等正确理想信念的折射。三是法治观折射,主要是折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第四是道德观折射,主要是功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折射。

三、结 语

高校音乐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和文化教育的手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和加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形态的影响力深刻的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等,可见音乐教育已经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玉锋,刘冬云.音乐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06.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思考 篇7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教学模式传统, 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 大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依然是遵循着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 过多地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这导致音乐技能课设置偏多, 而音乐学理论类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而在技能课中又是重理论偏实践, 实践类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甚至出现脱离实践的情况, 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不利。这样的教学设置不适应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 致使教学模式与教学课程设置这两者之间不能兼容, 出现了相互抵触的现象, 这对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极其不利。

(二) 教材内容单一, 教学理念陈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知识和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各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也层出不穷, 而大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材依然是理论课本为主, 虽然随着教改的推进也所改进, 但是推行的深度和宽度依然不够。在教学理念方面,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依然是教师教授学生听讲为主。这既不利于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了解和沟通, 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 师资不足, 教学手段单一

高校音乐专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音乐教育资源缺乏的现象, 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音乐设施设备是顺利开展音乐专业教育的必备条件, 但是目前大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的教师队伍不够专业, 有的音乐教学配套实施不到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教学的发展进程。由于音乐教学设备的欠缺, 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局限于教室内, 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这种单一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更不利于实践能力的调动和培养。虽然大多高校音乐专业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已经在尽可能地与时代要求接轨,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都意识到了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但是教学设施的缺乏导致媒体教学不能开展, 而有条件的学校, 又因为教师不够专业导致教学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只有不断加强和提升高校音乐专业的师资力量, 才能使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高校音乐专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和措施

(一) 改变教学模式, 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高校音乐专业要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模式。在教授技能课时,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技能, 也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技能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不运用这种音乐技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只有从理论层面清楚了, 才能自主地学习和运用并实践这种音乐技能。在音乐技能课程的设置上, 要提升音乐技能实践课时的设置的比重。偏重理论技能的音乐教学课堂虽然使学生头脑里领会了音乐技能, 但是学生实际操作的时候就眼高手低, 实现不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学生只有自己多操作多实践, 才能够将音乐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真正实现理论技能到实际操作技能的转变, 促进音乐技能的发展和进步。

(二) 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理念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材内容要力求丰富而且有特色, 要能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采用最新教学信息。在教学理念方面, 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实现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局面,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增强师资力量, 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授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校音乐专业要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在重视培养教师较高的音乐理论素质基础上, 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只有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专业教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保证。同时, 高校也要重视音乐教学配套设施的健全, 因为音乐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要求学生有锻炼音乐技能的配套设施和设备,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音乐技能的完善和发展。有了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专业的配套教学设施做基础, 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要力求多样化, 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 完善学生的音乐技能。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现状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目前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音乐专业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适应现代教育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强师资储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稳步提高音乐专业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专业工作者,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 2007 (3) .

[3]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 2007 (12) .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5]陈泓茹.中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 篇8

1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高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大学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实施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主要以追求学生人格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但是,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仅仅为简单的唱歌或跳舞等, 他们普遍地把举行一些单一的音乐比赛、文艺活动、汇演活动等认为就是高校音乐教育。可见, 有些人缺乏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这样, 就会导致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 必然存在不够重视、敷衍应付、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 必然使得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与发展。此外, 由于受到社会一些急功近利思想观念的影响与制约, 人们对高校音乐教育必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足。这是因为, 高校音乐教育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作用根本无法在短期得到体现,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轻视, 而仅把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来对待, 几乎不会从本质上去认识其价值。

1.2 学生音乐知识不系统。

学生音乐知识不系统, 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在音乐知识、欣赏等方面的原因, 加上不少学生没有接受过比较较系统规范的学习教育, 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乐理常识都不懂。诸如这些学生弄不清国际歌的词、曲作家是何国籍, 《光明行》是哪个作者的作品, 哪个作品为新歌剧的里程碑及作者的代表作等等。由此可见, 音乐知识不够系统, 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也暴露出了有的高校音乐教师自身音乐知识的缺失、教学活动中比较随意以及教材安排的不够合理等问题。

1.3 音乐师资力量较薄弱。

音乐师资力量较薄弱, 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 我国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甚至一些高校音乐课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此外, 有的从事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师虽然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培训, 但仍然达不到规定的基本要求。有的音乐教师虽然接受过单纯的音乐专业教育, 但其音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成为推进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障碍。

2 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探讨

2.1 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 是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面对我国高校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材也进行了重新编写。因此, 要创新高校音乐教育, 首先必须切实更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思想观念。一般而言, 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活动, 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审美情趣与体验的。所以, 高校音乐教师要时刻把审美情趣与体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切实把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知、发现音乐美的重要环节与过程。诸如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认真欣赏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 从中不断去体验音乐的魅力, 进一步展示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具体作用, 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激动人心的部分, 以学习接受的方式来体验、感受音乐美, 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2 构建科学体系。

构建科学体系, 是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此, 我们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他们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基础, 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体系, 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奠定基础。此外, 我们也可以看出, 实施比较系统、科学的高校音乐教学活动,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我们也可以在高校音乐的内容和体系上, 逐步建立健全渐进、复合、多元的课程设置, 并通过开展高校音乐理论教育和赏析, 把音乐体验与参与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2.3 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 是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举措。要创新高校音乐教育, 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因此, 我们要积极创新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使用、激励与评价机制, 不断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 着力加强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此外, 教师拥有全面、科学、系统的音乐知识结构极为重要, 也是稳步推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着力培养高校音乐教师的创新精神, 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广大高校音乐教师必须用时代的眼光和发展的要求正确审视自己, 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健全完善自己, 积极主动地从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以及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勇于创新, 更新思想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3 结束语

总之, 高校音乐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并积极结合自身的实际,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着力解决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高校音乐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7, (2) .

[2]高敏成.高校音乐教育“重技轻文”现象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 .

[3]李小峰.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 2007, (2) .

多元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化、经济全球多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 多元文化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 其意识形态也逐渐被各个国家与民族所接受,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现象的不断翻新, 多元文化意识也越来越冲击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其浪潮和受其影响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一、高校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分析

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 相互交融、依存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它给文化的传承与保留提供了载体。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更新转型的不断加快, 这就要求我们以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培养学生的兴趣与陶冶情操, 即为各中小学学校培养和输送音乐人才而开展了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从目前的内容来看, 其形式比较单一, 很少采用优秀的民族音乐或地方音乐进行学习的素材, 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知识面了解不广,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更加有限了。

二、多元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 多元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多元文化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发展。社会音乐文化、社区音乐文化、网络音乐文化等多种音乐文化的碰撞与共存, 有利于高校借鉴与传承先进的音乐文化, 从各种先进的音乐文化中汲取精华, 进而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及音乐文化的创新。随着高校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音乐文化理解的加深,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地完善与扩展, 音乐教育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2.多元文化有利于对学生个体的培养。随着高校对全国各个地区学生的统招,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地区, 他们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在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基础上, 各种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 可以让学生更多机会的接触到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 能更好的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色。

(二) 多元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的挑战

多元文化在推动校园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给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1.开阔眼界, 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是人类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 它不受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 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根植的土壤与环境, 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高校里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多层面和丰富性,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及开放性眼光, 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丰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我国的音乐教育较长时间以来以欧美音乐体系为主, 忽视了本土音乐教育的地位。而中国的音乐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构建而成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 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模式, 汲取各国各地的优秀文化与音乐精髓, 注重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不断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 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应对多元文化的战略措施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大树下的我国高校音乐教育, 只有吸收外来的一切合理的音乐教育思想, 吸收其有益的营养成分,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制, 才能是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欣欣向荣。

(一) 多元文化可以鉴赏异族文化, 汲取优秀养分

在较长的音乐教育中, 我国的音乐教育却照搬西方教育模式, 采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来解读中国的传统音乐, 从而限制了我们的音乐视野。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注意音乐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音乐文化性的涵义, 对于我国本土的音乐文化仅仅依靠一些农民、山民或牧民等民间艺人来承担这个责任。

(二) 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能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加强高校音乐教师的多元音乐文化能力水平。当前, 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中, 较多音乐教师开展的是以西方音乐知识为中心的音乐教学, 包括其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 以及还未重视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因此, 应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师的教育能力的培训与提升,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三) 改变音乐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我国高校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学生。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 使不同地区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得到相互的融合,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 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交流频繁与日益加深的今天, 我们必须端正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地位, 同时又要融入世界音乐文化当中, 从而增加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因素, 坚持以多元化的理念来创造多元的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王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2]林荣东.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探讨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

在我国教育开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贡献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和授课中积蓄了许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内容, 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就势在必行了。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文化, 它是人们通过声乐和器乐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也是对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内容的反应。音乐的内涵中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精髓, 因此对音乐的学习与理解也是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悟。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陶冶学生的性情, 以声音的形式引领学生打开内心世界去感受音乐作品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观点。

二、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得不到正确的认识

音乐作为一门非传统主流的课程,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 学校、学生都没有对音乐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鉴赏在大多数高校仅仅作为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性的学习。

(二) 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力量不足

正是由于高校对音乐教学缺乏基本的重视, 一方面音乐教学尤其是器乐教学是有比较高的设备要求的, 需要有数量众多的教学辅助设施提高教学的质量, 而高校缺乏对音乐教学的资金和教学设备的投入, 使得当前高校音乐教学设施非常落后,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教学的有效进行。

另一方面, 在音乐教学的师资上有着不足, 高校音乐教学设计的音乐领域广, 在世界音乐和民族音乐, 音乐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涉及, 这就要求高校的音乐教师必须有非常深厚的音乐艺术功底, 要对各种丰富的音乐知识有着全面的涉猎, 因此当前的高校音乐师资力量在数量上尤其是质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足。

(三) 学生对音乐教育缺乏积极性和兴趣

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迫使学生在校学习时, 都在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 而对音乐教育则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即使选择了音乐课程的学生也仅仅是为了凑够学分而很少是出于兴趣进行学习。而单调的教学内容, 陈腐的教学手段, 更是让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学习中提不起兴趣。

三、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 在观念上给予音乐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和创新首先要让学校明确音乐教学的作用, 从教学观念上对音乐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 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而音乐教学的作用则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性情,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不仅学校本身要对音乐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高校的音乐教师也要认清音乐教学对学生的重要, 不能因为是选修课程就对学生进行敷衍, 忘却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的想法, 要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情怀。

(二)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大音乐教育的投入

音乐教育能够对学生素质教育起到多大的作用,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艺术修养。高校音乐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师德和理想, 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掌握, 不断地进行进修和业务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课程的要求

(三) 丰富教学手段改良教学方法, 发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除了观念上的改变和硬件上的加大投入, 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 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要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方式, 更加重视学生的“学”。改变原有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 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让学生切实的参与到音乐教育中来。

(四)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加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实际锻炼

在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 还要重视对校园音乐文化的打造,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帮助, 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操的熏陶。

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最终还要付诸于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音乐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歌曲, 对歌曲进行填词等音乐实践, 鼓励学生组织参与音乐社团, 并组织成员在校园内甚至走向社会中, 进行声乐和器乐的比赛和演出,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郝媛媛.浅谈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 2013.

影响高校音乐教育幸福感的因素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体验;幸福感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文化诸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生活需求有了提高,生活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挑战。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在音乐教育界普遍推崇奥尔夫教学法,它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深得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就是即兴。奥尔夫认为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体验——一种愉悦的幸福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陶冶人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音乐的心理体验—幸福感

我们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政治因素等。从词性来看,幸福感属于褒义词,从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它是积极向上的。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高尚人格、博爱、勇气、审美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视自己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在音乐教育中,这种心理因素将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挖掘,因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它可以给学生带来正向情绪体验。

在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课这两类的课堂里,只存在“接受”和“参与”两种角色。这种“接受”音乐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引导,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此外,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另一种“参与”音乐的实践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比如在表演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使学生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与音乐融为一体,最终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情感体验。

所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这就是一种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和培养音乐幸福感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认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1)人格。人格是指做人的基本准则或品格,而良好人格则是被社会普遍认可、赞同的健康、合理的做人准则或品格。从人格的本体论角度看,人应当讲求做人的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特殊和优秀的群体,同样不应当偏离人格规范的轨道。讲求人格是做人的一种起码要求,更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约束。高尚的人格是正幸福感的基础,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是相当稳定的,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

(2)自尊。自尊就是自我尊重,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不断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3)自我价值感。它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当人的自我价值感很强的时候,人会表现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现出向上向善的本性。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2)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

针对上述种种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音乐教育可以化解不利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幸福感。音乐的内容、旋律等都是值得教师们利用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就是迈向音乐幸福感关键的第一步。

大家知道,教书育人要因材施教。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高相关,因此,如何将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并通过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内部可利用的资源来克服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以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这些都可以在音乐教育都得到很好的锤炼,因为 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因此,我们要特别抓好音乐欣赏课和音乐表演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使生动的音乐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音乐能最大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环境育人,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浅论中国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 篇12

1.培养人才, 提高人才素养

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 首要的任务是育人, 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 , 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 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 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 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 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 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 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 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 培养合作意识,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2.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 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963 年8 月, 周总理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 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 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 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他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外关系: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 要有芭蕾舞团, 要有交响乐团, 也要演外国歌剧, 但这些不会是大量的发展的, 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 民族文化艺术。所以说, 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而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 我们以儒家思想主的传统优秀思想被重视的时代, 我们更应该关注传统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 “乐教”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时代的“六艺”, 就将音乐作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成为承担“君子”名号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 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 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此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作为私塾教育的先驱, 他把礼乐的教育思想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当是“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不仅如此, 乐教之于社会, 不仅仅是美育。美国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里亚姆很早就指出, 音乐的功能至少有情绪、审美、娱乐、传播、象征、身体反应、社会控制、服务与社会制度和服务与宗教仪式、文化延续、社会整合等十数种, 仅仅看见审美或美育, 至少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综合性出发, 开发学生智慧, 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 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 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建议

1.课程设置

不管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还是吸收外来传统, 必须有坚实系统的中国音乐课程基础。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 要以本土音乐为主, 重视和加大民族音乐课程, 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 《中国民乐演奏基础》等艺术实践, 还有《中国音乐简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 使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另外, 学校可设置一些额外的课程, 请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音乐艺人到学校演出民歌、曲艺、戏曲等等, 让学生在观摩民间艺术演出, 进行严格的唱腔记谱训练, 也不无裨益。

2.在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中, 也应促进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对话

近年来, 中国传统音乐在国外的演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位音乐家曾感触地说:中国音乐学院的人要有自己的风格, 搞出民族音乐学派来, 眼睛尽可能瞄准世界大赛, 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东西征服别人, 而后者更有说服力, 20世纪90年代, 全球多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重点话题。我们应该鼓励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学生与国外音乐院校接触, 进行交流演出, 参加国内外的音乐比赛, 在交流中促进提高。

3.多媒体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这时, 你便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 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 来创设教学意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 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使传统课堂音乐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和弥补, 它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例如MIDI系统, 它是由电子乐器制造商们建立起来的, 用以确定电脑音乐程序、合成器和其他电子音响的设备互相交换信息与控制信号的方法。利用MIDI音乐声音素材丰富的特点, 利用MIDI音乐的创作随意性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传统音乐中的一些限制, 发挥他们的音乐创作灵感。比如, 可以用某些民族乐器来进行爵士乐的创作, 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视听、修改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鼓励建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多媒体音乐教室。例如, 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上有无限的涵盖了传统音乐的音乐教学资源, 提供丰富的图文影像资料, 还可以进行网上搜索、学习、借鉴、模拟等学习活动。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经历前年, 传承至今, 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高校的传统教育又是重中之重, 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不断创新。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本文试从高校的开展传统音乐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阐述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校教育,教学教法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们音乐出版社, 199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吕骥.在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J].南艺学报, 1980, (2) .

上一篇:经济效益模型下一篇: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