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

2024-09-23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精选12篇)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 篇1

目前, 高校在音乐方面的教育大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音乐是自由且多方面性的。不过事情总具有两面性, 这种自由无束的文化环境也让音乐艺术出现一些杂乱纷繁的现象, 各式鱼龙混杂的音乐通过许多现代媒体走进校园、走进家庭, 不可抵抗地进入那些审美心理还尚未成熟的心灵, 从而导致一些青少年只凭感官来选择音乐的现象, 主观感知性取代了客观的审美标准,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个不分好坏的“非鉴赏性耳朵”。从另一个角度看, 很多拥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中外音乐经典作品, 反而很少出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感受和获得那些价值性很高的音乐作品的熏陶。所以说, 把更多的音乐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上, 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已经刻不容缓。

一、对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的调查

对四川两所高校进行了有关调查, 这两所高校均对非艺术类学生开设了公共音乐课。这两所高校对学生都是采用了选修音乐课程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 其中一所高校采用了让学生自选的教育方式, 另一所采用了辅选的教育方式。两所高校相关课程主要都是关于音乐欣赏方面的内容, 其它如演奏指挥、乐理与视唱、美声唱法、戏曲音乐等都较少涉及, 从这些情况看, 我国高校似乎越来越看重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了。但是笔者却觉得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不够合理, 不仅几乎没有音乐实践活动, 而且一学年的音乐课程课时也偏少, 内容也比较单一。

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对音乐喜好的倾向, 有75%的学生平时酷爱网络流行音乐, 对国外流行音乐感兴趣的占35%左右, 而对中国戏曲和古典音乐有喜好的仅占5%。这表明了学生在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将近50%的学生很渴望学校能够开设民族音乐, 希望借此了解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 有90%的学生希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改善自身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不足, 有70%左右的学生希望一周的教学课程里面能够有四节左右的音乐课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学习有着热切的向往。

笔者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了高校的学生对音乐还是充满兴趣的, 不过因为林林总总的问题都不能够好好地学习音乐。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了当前高校在音乐审美教育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 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音乐审美教育是当代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拥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在当今全面推行和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有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音乐教育就是简单的弹弹琴、唱唱歌、跳跳舞, 甚至觉得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演出就算是音乐教育的全部, 对音乐教育没有本质上的理解, 这就造成了现实中没有足够的重视, 浮于表面, 使得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不到本质上的改变。再则, 人们受到社会上那些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思想影响, 因为音乐教育带不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所以在短时间内产生不了经济价值, 导致了很多人不重视它, 只是把音乐当成一种生活点缀, 而没有从根本上去看清它的价值。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体系中, 还是存在很多“势力眼”的弊端, 他们只把目光放在短期社会需求上, 所以就有很多诸如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存在, 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方面的培养。正是由于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 造成了高校培育出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 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品德情操不够高尚, 想象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弱, 严重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充分意识到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2、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现代的大多数高校在音乐课程方面所选择的教材大多属于西方音乐方面的内容, 本民族音乐反而很少, 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音乐, 在普通教材上根本就找不到, 这种现象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形式不符合, 对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不利。在中国有人曾称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零头”或“稀释物”, 比如说我国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音乐欣赏课程。一整学期下来, 屈指来算也就那么十来个课时留给音乐教育课程,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教师们一般都是选取一些国内外

I实NTE践LL与IGE探NC索E························

知名曲子一一播放给学生们去欣赏, 有的老师会对学生仔细分析如何欣赏这些曲子, 甚至有的教师只是单纯的播放, 学生只是单纯的带着耳朵听, 长此以往, 学生将渐渐失去了在音乐方面的分析力和判断力。这种简单的教学课程内容对现在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有着很负面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还很欠缺, 而这种教育弊端的存在, 应该说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难辞其咎, 这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失败。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思考, 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各式流行音乐横行的情势下, 一步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3、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现代大多数高校在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不是以音乐教学的角度来学习音乐, 而是以语言来诠释音乐。很多大学教师在非音乐专业课程上只是用习惯性语言和普通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音乐教学, 却没有意识到音乐方式思维的意义及其价值, 所以更别提能够培育出有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学生。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几乎纯语言化和非正式音乐教学的方式造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大下降,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良现象。笔者认为, 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应当加强非语言化的教学, 否则, 就会象托马斯说的那样, 现代的这样一些课程, 一到四年级后, 便逐渐地更加言语化了。等到的毕业时候, 我们会发现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和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区别了。而学生们为了最后阶段考试的通过, 他们也只好强硬头皮去记忆那些纯语言化的东西, 而早把音乐教学中的那些“音乐思维”和“音乐规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就导致教学产生了负面的效果。这说明, 今天的音乐教育课实际上是把本该用来欣赏怡情的音乐变成了一种拿来记忆的东西。

4、教材的不合理选择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这说的是好的书, 所以说, 一本好的教材将影响着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这是长期的教学实践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大学音乐教材的选择应该要拥有简明性、循序性、实践性等特点, 需要注重先普及后提高, 需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从而让学生们可以学习到音乐审美和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 这对他们来说既可以充实他们知识的口袋, 又可以为以后在音乐方面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功底。笔者调查发现, 现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大多都是照搬专业音乐课程的教科书, 专业化程度太高, 不符合教育的真实目的。还有一些高校认为大部分新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水平较低, 而采用了一些太过基础的教材, 甚至还复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理论层次低, 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

5、师资水平的影响

基于音乐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的不同性质, 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音乐教师不但应当要有坚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清晰的音乐教学思维, 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整体性道德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素质水平, 因为音乐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人类赋予其文化内涵的精神存在。学校应当对音乐教师的聘任严格把关, 并对其施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 音乐教师要在本专业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很高的学科科研水平, 也要拥有良好的敬岗爱业精神。对于那些只懂得照本宣科, 不懂得和学生交流意见的执教者应该使其尽快更换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 让他们配合学校一起对音乐教学存在的隐患进行结构调整, 一同解决一些音乐教学弊端, 同时针对目前遇到的一些有待马上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学校应该从课堂实际出发, 逐步建立起以音乐作品人文性为核心的全面教学观,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更多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体会到音乐的艺术价值和音乐的审美观念。高校还应当阔宽渠道, 让各种层次的音乐教师进修培养, 同时积极引进一些有深厚教学功底的音乐教师, 充实师资队伍, 在普通高校中建立一支有素质、有文化、有经验、有水平、有较深音乐文化理论功底的师资队伍。

6、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许多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很少组织和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只懂得一些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茫然失措。在普通高校中,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艺术团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却忽略了艺术团的包容性。一般情况下, 艺术团只能够允许为数不多的同学参加, 学校又没有其它的音乐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其他同学, 从而导致了音乐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普通高校应设立公共音乐课, 让全部高校学生都能有权利进行音乐文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三合一”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三合一”, 就是既要注重理论教学, 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还要加强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互动, 最后再将这些音乐教学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学, 必须加大基础试唱课和基础理论课方面教学的力度。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基础试唱这两门课程是打开音乐艺术殿堂的金钥匙, 这两门课程如果掌握牢固, 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在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同时, 还必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实践, 使得同学们可以在自身实践环境中更多地去体会和感受音乐、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水平。在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还要时刻谨记把音乐审美教育和其它文化艺术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要在校园内形成一个更大的音乐审美文化环境, 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 让更多的人得到音乐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2]金玺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中国高教教研究》, 2003年第5期。

[3]张团燕:《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17期。

[4]何斌:《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5]张沛:《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6]多纳德·霍杰斯著, 刘沛、任恺泽译:《音乐心理学手册》,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年。

[7]王次诏:《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 篇2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对高等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规模也越来越大,专业设置也在不断的增加,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已满足不了目前新形式的需求。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的导师考核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降低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研究生的教育发展极其不利。高校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全面分析目前研究生管理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改进对策;科研创新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Yuzhongning(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hua university,chengdu)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ess, our countr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university enrollment expansion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professional set up also in unceasing increase, the current university graduat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has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forms.The tradi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backward teacher assessment mode,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all factors, which are extremely detri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he staff of university graduate offic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management,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make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Education status quo;Improving countermeasures;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0 前言

目前,研究生入学资格主要通过两种渠道选拔:一是从在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推荐,二是通过全国的入学考试。经过多年的读书学习,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较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锻炼,专业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 高。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

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在新的形势下,对研究生的培养除了授业、解惑外,传道

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独立人格的人,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所谓研究生教育是指一种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也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是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划分得更细,培养的是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造能力的研究人员或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涉及的专业面更为广泛,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往往更为明显,所以一般又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宽广的知识储备,以保证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不同国家的学制中,研究生教育都处于整个体系的最顶端,是高等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如参加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调查等,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1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病突显出来:(1)缺乏办学自主权。一是招生计划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矛盾突出,国家至今仍然实行计划指令性招生,这种传统计划管理方式不利于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同时在人才选拔方式上也有欠缺。我国研究生考试实行 “一卷定终生”,专业课成绩再好,公共课差一分也不行。这种现行的选拔方式对学生创造力以及科学愿望的了解显然有所欠缺,忽视入学选拔与考生此前学习情况的联系,忽视对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招生方式存在缺陷。(2)法制法规不健全。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政府、培养单位和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相对于日益发展壮大的研究生教育,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立法工作明显滞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最重要的就

是研究生教育的评估监督机制缺乏法律保障。

2.2研究生教育结构有所失衡

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而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则未能做出相关调整。在考核与要求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模式,结果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原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因而,我们首先要认清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尤其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一方面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明白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所以应该在教育的学术性目的和职业性目的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2.3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高等教育师资总量不足,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达19:1,如果按14:1的标准测算,专业教师缺口达到22万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问题更加明显。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而原有的师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不足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高校博士生导师已达24024人,但平均每个导师所带博士生数量已从2000年的3人增长到2003年的5人,而且2/3的博士生导师既带博士生又带硕

士生”。【1】

造成有的导师带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在职人员)过多。这么多的研究生,一个导师显然是辅导不过来的。许多研究生反映,由于导师所带学生数量太多,根本就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在毕业时都不认识导师,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称,他的导师指导他的论文只花了15分钟。另外,有的导师项目很多,在外面的名望很好,这也是导致学生集中报考一个导师情况出现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时也不能仅仅归罪于导师,而是由于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是上来了,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科研环境、培养资金等并没有同步甚至超前增长,若是不对研究生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进行限制,那么师资问题接着就突显出来了,这样就势必会造成部分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培养状况分析

如下表3.1所示: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带卜2个研究生的比例要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而导师带5个以上研究生的比例则是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规模要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生规模。

表3.1目前导师带研究生的数量

除此之外,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理想中所带研究生数为2-3个人,如下图3.1所示。

图3.1导师理想中所带研究生数量 而在上课形式中,在教师问卷中显示,“以讲课为主”的形式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占26.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占40.3%;“以讨论为主”的形式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占48.8%,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占27.3%;“以专题为主”的形式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占有25.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占32.5%。可见,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上课主要是以讨论为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上课则以讲课为主。而导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千差万别,导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问题,给出了三种评价的标准,它们分别是:“看他们看书的数量”、“看他们论文的数量”和“看他们干活多少”。经济发

达地区的导师选择这三种标准的百分比分别是:36.5%、50.2%和13,3%;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选择这三种标准的百分比分别为:32.5%、45。5%和22.1%。

虽然,两个地区的导师所依据的主要标准都是“看他们论文的数量”,但是这个数量在总体中的比重却是不同的,经济发达地区要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式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 果缺乏创新点。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和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刨新能力的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应该注意一下几个要点:(1)

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2】,指导研究生掌握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研究生在完成文献查阅工作后,导师应就课题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与研究生讨论。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可能性体现在所提出的科学思想是否与现有的知识相矛盾,是否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现实性则是指是否有现实可行的而又可望成功的具体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法和研究计划。(2)严谨求实的科研

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3】

:严谨求实,就是要讲诚信,尊重事实并捍卫真理。不要有了结果,即使数据靠不住,自己都不能信服的东西,也出文章。用文字或在公开场合描述你自己的成就,有时候也许比较难做到

完全客观【4】

。但现在国内许多对个人或单位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的描述,常常夸大得不成比例。浮夸风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科学事业

发展的障碍【5】

。因此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就要加强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教育,时刻牢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3)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创新问题时,使用了~个新名词:“创新思维”。他说:“二十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正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他还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特别是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结论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多种因素长期不懈的密切配合、紧密协作,从教育机制、课程创新、培养条件、师资建设、培养模式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不仅注意培养制度的科学性,还要注

意培养工作的持久性,只有这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达到新的水平。当前的大社会形势下,每位指导老师要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求真务实,将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坚持发扬优秀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大力开展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出高专业知识水平和高尚品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网站: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2】孙建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冶金经济与管理【J】,2007(1). 【3】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4】李丽萍.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待明确.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29目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问题 措施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习音乐感受音可以用于开发人们的右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需求,音乐的专业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专业的音乐教学工作。近年来高校的音乐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而且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音乐专业知识的人才,促进了音乐行业的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音乐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现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对音乐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学习音乐的学生对音乐缺乏深刻的认识,在他们的眼里音乐学习是完全是由兴趣驱动的。他们对音乐比较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拿出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但是当他们兴趣不足的时候,就会对学习表现出消极应付的态度。这种学习态度是源于他们对学习音乐缺乏深刻的认知。

2.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音乐素养欠缺。自从教育实行改革后,高校音乐教育实现了扩招。这一新型招生方案的实行使得更多学生得以进入高校学习音乐,但是伴随着扩招的实行,音乐学院学生的基础功底难以得到保障。同一届的学生音乐基本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在进入学校之前很少接受音乐的专业训练,这就大大加深了教师进行教学的难度。部门学生音乐的素养也比较欠缺,对一些基本的名曲,学生都没有聆听或接触过,甚至有些同学缺乏乐感和节奏感,完全凭借自己对音乐的单方面喜爱来学习音乐。

3.教师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无法顺利的开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的师资力量薄弱。在以往的高校音乐老师招聘中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学历要求不够,这使得一些业余的老师得以进入高校教学音乐,学校内部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音乐老师。即使部分具有专业素养的老师进入高校,这些老师也大多是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也有限。原来的老教师教学理念又有待改进。因此整体的老师素质水平都有待提高。

4.音乐教学课程及教学手段都有待改进。高校音乐的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手段有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是教学课程比较单一,理论性课程占了大部分,实践课程设计的比较少,甚至还有部分重要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还有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课堂上仍然是老师占主导地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较少,并且老师也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二.改善高校音乐教学的对策研究

1.明确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和目标。在音乐的学习中,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高校生音乐的学习不应当再仅仅从自身感性的兴趣出发,学生要对学习音乐有着理性的认识,要认识到对于自己来说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可能今后从事的事业就与音乐有关联。

2.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音乐基础,老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老师要注重多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对于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学生接触音乐中更多不同的知识和内容。平常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音乐方面的其他知识,让学生欣赏到更多其他优秀的作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为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平常在高校里就可以多给老师创造培训的机会,也可以让本校老师去其他优秀的音乐高校进行借鉴和学习。同时学校要建立公平、公开的制度,给师资力量的建设创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还可以完善对老师的教育评价以及奖励机制,让老师树立敬业爱岗的良好思想,增强老师的教学热情。

4.完善音乐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根据现在高校的教学需求,应该对音乐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方式加强建设。首先是教学课程的建设,学校应该加强音乐综合课程的建设,优化音乐核心课程设计,同时要注重在课程中加入实践课程的内容,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多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们上台唱歌表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多媒体,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想要改善高校的音乐教学状况,首先要认识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据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改善。高校音乐教学的改进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配合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探究 篇4

在高校的校园里, 经常会出现学生被窃、被骗、被抢的案例, 学生的伤害、伤亡事故, 学校的"安全事件"正在急剧增加, 情势是相当不容乐观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安全事件"发生呢?我认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存有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对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1.1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之流于形式的教育, 而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自身也具备一定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因此,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带入一个误区。1.1.2课程安排没有计划。在高校中, 会有几节课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讲座, 或者是进行一些形式上的安全教育活动, 不具有系统性, 因而, 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度不够, 其教育效果不明显。再加上系统、高效的安全教育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完整体系, 这些会直接导致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缺乏计划性和安全保障工作出现盲目性。因此, 一旦出现学生安全事故, 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措施, 致使事故扩大化或使学校整体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这不是几节课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需要长久的系统建立比较科学的体系,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2 社会化管理不够健全

在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中, 人们对安全意识淡薄, 因此在管理上缺乏安全意识。随着高校不断进行社会化, 与社会接触的越来越频发, 校园会有一些社会上的人员来往于校园之中, 这样, 会给相对安静的校园带来更多复杂的社会关系。高校校园也不再是过去单纯的"一方净土", 而更像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小社会。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2.1学校的学生数量与日俱增, 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有些硬件设施没有更上, 比如校舍陈旧, 设备落后, 甚至没有任何消防措施。再加上有些学生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到校舍外租房, 这样学校就没有比较明确、有效的措施, 使得学生在各方面的安全得到有利的保障, 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加隐患。1.2.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增加了高校与社会接触的窗口, 一些原属于学校内部的服务性单位转为企业化管理, 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校园成为一开放的教育园区, 社会上各种人员进校服务。这样与社会频繁的接触, 使校园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学校没有健全的安全体系, 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学生缺乏安全意识, 自我防范意识差

由于从小没有安全教育体系的影响, 学生步入大学的生活后, 缺乏安全意识, 自我防范意识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3.1缺乏安全用火、用电及防盗等意识。校园的安全事故中, 由于不规范的用电, 而导致的火灾不计其数。各高校虽然加大了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力度, 违章用电等要求, 但是还有学生会违章用电, 如用电水壶、电熨斗、电褥子、电吹风等及其容易引发火灾的电器。究其主要原因, 还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消防意识差, 缺乏正确的应急措施, 致使不少本可避免的火灾发生, 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物损失。1.3.2学生自控能力差。在学生的交往中, 往往会有不避免的摩擦出现。大学生如有受到家长、学校的管制少, 有时候还会酗酒等, 在意识不清醒下, 再加上年轻人的冲动, 会发生一些打仗、斗殴的现象, 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 没有是非观念, 因此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1.3.3学生缺少交通、食品安全意识。许多学生外出时不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往往会酿成惨重的交通事故, 造成严重家庭悲剧。如有横穿马路, 不看信号灯的;有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辆等。到了夏天, 有些学生愿意到河边游泳, 有的时候还是酗酒后下水, 容易造成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学生在吃一些地摊食品时, 只是注重口味, 而不注重食品卫生问题, 因此, 时常会有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 建立高效安全的重要性

2.1 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稳定性

建立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 能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在现代教育的形势下, 增强大学生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稳定的鉴别能力, 使大学生无论在校园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为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2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创新

随着学校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 大学生更是手机和网络最广泛的应用者、最积极的参与者。这样的时代, 就会有其极为先进的方面, 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学生的甄别能力还是需要培养的。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确保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顺利的进行。

3 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途径

3.1 加强治理, 构造大学校园的安全和谐的环境

高校要保证大学生安全是促使大学生各科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高校要建立健全的机构体制, 学校、院 (系、处) 设立分级管理机构, 形成书记、校长直到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等系列安全管理负责制。高校应把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摆到高校的重要位置, 做到事发前有预防, 发生问题及时妥善处置, 事后要进行责任追究, 认真总结, 汲取教训, 并制定整改措施, 形成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机构与措施。学校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学校的安全建设。要加强治理,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全力做好各项安全保卫工作, 为全校师生创建安全和谐校园的优良环境。

3.2 师生树立的安全意识

高校要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将安全教育知识纳入到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中去。这就需要有专门从事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因此, 加强大学教师队伍的安全教育, 师生同进步、共学习, 是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3.3 规范管理, 加强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从严管理, 落实责任, 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领导、组织协调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建立健全的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大学生安全化教育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结束语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迅速发展和社会治安的日益复杂化, 高校安全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 因此, 高校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研究, 探索现阶段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规律, 希望通过不断地完善安全教育工作的机制, 推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高校建立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 社会治安变得日益负责, 我国高校的安全问题成为各个高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有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各届关注。因此, 高校的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从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途径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的安全教育。目的是建立健全的安全教育体系, 为高校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找到更有效的措施, 提高校园的安定、和谐的氛围。

关键词:高校安全,安全教育,体制建立

参考文献

[1]董浩, 宋有, 郑吉南.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2]陈耀辉、游金辉.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篇5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违法甚至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暴露出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薄弱的问题.本文即从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入手,提出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紧迫性以及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据此具体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华玲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途径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音乐 音乐教育 教育现状 发展 思考

一、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层面的缺陷

有很多人潜意识当中可能对高校音乐教育有错误理解或者是认识上的缺陷,单纯的从表象上来看待某个问题,可能认为高校的音乐课、绘画课就是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基本教学条件。从这点上来看,存在着认识层面的缺陷,对音乐教育目的的不明确,简单来说只是认识到了音乐是一种技能,一种对音乐的知识性学习,认识到了学习某种乐器,演唱某首歌所能带来的音乐体验,但是没能从实质上对音乐教育领悟,其实高校音乐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达到能审美的程度,能够让美好的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尴尬地位

在近年的教育中,一直都提倡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一方面,但是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让人担心。音乐教育相对专业学科来讲,从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上,就有一种主次之分,例如,在必修课中有计算机、高数、工程理论等,但是音乐、美术这类素质教育学科,只是作为一种选修课来讲,在大学期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依靠学生个人爱好来选。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中,从资源的投入上讲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从教师力量、教学安排、资金投入上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这让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3.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除了学校对音乐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师资缺乏以外,从音乐教育系统本身上也存在很多缺陷。比如,音乐教育形式老套,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音乐教师本身素质水平决定教学内容。高校音乐教师的配置,从专业学习和技能掌握,师资都可能存在差异,有的擅长美声,有的擅长通俗,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定的单一性,在选择不同教师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他所设定的课程安排,导致了音乐知识之间的断层,缺乏系统的关联性教学。

二、 高校音乐教学引人深思

1.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学的影响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学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最后到学生,对于音乐教育都应该有一个观念的转变,从以往单纯的学习音乐知识,逐步发展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水平。从素质教育发展形式上看,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自信心、强化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在对音乐素质教学中,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要突破原有教学模式,学生要有足够的热情,这三者结合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陈旧,不适应现在的教学体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总结实践,打破陈规,深入对音乐教学的研究,打破传统束缚,这样才能对音乐教学有一个促进作用,对未来的素质教学有一个深远影响。

2.深化教学思想

在我国的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里,也留传下来了丰富的音乐素材,这为后人提供了足够多的创作题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种具有民族气息、时代特性的音乐文化,渗透到现代的音乐教学中,让现代音乐中不乏古典气息,让现代学子也能感受到古人留下的美好著作,让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欣赏水平的学生。音乐素质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要改良完善本国教学体制,也要借鉴国外好的教学体系,从中吸收经验,真正的做到为了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水平。

3.教学方法深入改革

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描述学生记录,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这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对教育发展有一定的阻碍。我们要深入改革教学方式,充分理解到音乐教育就是艺术性教育,是对艺术的一种欣赏,而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一定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艺术教学手法双管齐下,达到审美的教学目的。让音乐教学中富有感召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创作,让单纯的独奏,变为学生组织,团体协作,综合表演,从而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课堂讲解的方式,对不同学生的资料进行深入细化,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从而开阔学生视野范围。

4.高校音乐教学教材选定

从多年的教学中也不难总结出,一本好的教材是影响整体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本适用性教材一定具备简明扼要、重难点突出、详解难点和由浅入深的特性,让学生从中学习并且能够通过实践加以论证。在音乐素质教育教材的选定,一定是不缺乏趣味性但是也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在知识学习为首要条件下,达到一种审美的最终学习目标。综合对于教学考虑,笔者则认为高校音乐教学教材一定涵盖音乐理论的学习和乐曲的欣赏环节。

5.扩大师资力量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决定了教学的水平,在音乐教育这个特殊的教学领域,对老师的要求,相较于其他学科更高,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理论,良好的演唱技巧以及清晰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要满足具备整体的一个音乐知识的储备,不同形式风格的音乐的教学能力。音乐本身不是一个专属学科,它有他的创作性,灵感行,并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对老师文化水平加以提高,增加教师音乐涵养,这也就要求学校管理阶层着重对音乐教师进行培养,推进音乐教育向前发展。在教师资源这块,普通高校也应该认清形势,适当的引进具备较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扩大本校师资队伍,提升音乐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齐鲁艺苑,2001,(04).

[2]何斌.關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传承

一、引言

传统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传统音乐在高校英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很多英语教育专家的关注与重视。传统音乐一直以来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高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尤其是对一些将要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加大力度,在高等音乐院校中进行传承,培养传统文化艺术的表演者。这不仅是传统音乐的发展之路,更是高校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职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与继承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对普通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及其相关的解决策略。

二、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首先,传统音乐作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必修内容虽然已经被广泛开设,但是很多院校将传统音乐内容多作为欣赏课内容,欣赏课中往往只能够将传统音乐中的部分内容略微地提及,而未能够深入地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所以,虽然传统音乐是必修课,但是未能够引起很多学生的重视。比如,音乐专业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在对国外的一些音乐领域,常常开设有专门的欣赏课,比如交响乐赏析、国外经典歌剧欣赏等等。然而,对于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曲艺器乐民歌等领域却未有专门的欣赏课程,可以说当前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课程的开设比例方面,远远不及西方音乐课程的比重大,这无形中给大学生造成一种中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的误导,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西方音乐高雅、中国音乐通俗”的观念,这都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在课堂中完整地欣赏过一出中国的戏曲或者戏剧所造成的,甚至有些大学生都说不出我国民族器乐的经典曲目。对于这些问题和现象我认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的问题。从二十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就开始借鉴学习西方的教学方式与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我国一批先进的音乐教育者在认识中国与西方音乐上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盲目的以西为师,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必须完全效仿欧洲先进的音乐理论体系、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体系,这种教学思想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院校中仍然存在这种音乐教育思想。

2)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我国音乐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功能,仅仅局限于美育和德育,而未能够将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念深入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比如,高校音乐教学一直是以一种非常单一的音乐形态存在,而并非以一种音乐文化的形态进行文化的传承,以至于音乐的文化属性没有被挖掘,音乐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

三、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1)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应该更新教育的理念,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放在教育的主要位置上,不能够仅仅将传统音乐视作为一种音乐形态。不论是音乐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老师都过多地将音乐作为一种技巧或者音符来传授给学生,降低了音乐的文化属性,从而学生未能够理解音乐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因此,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更新音乐教育理念,拓展传统音乐教育的目标,在运用传统音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将传承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重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承担起传递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与社会交际能力,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应该将传统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一个高度上。即使对于普通高校的普通音乐公共课程来说,还是要让学生开拓眼界、提升思想高度,不能够仅仅将传统音乐视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音乐形态,除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与了解,我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将传统音乐放置在民族音乐的视野中,从整个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分析和认识传统音乐,理解特定的地区与民族的人们为什么创造出了这样的一种音乐,而并非那样一种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一种传统音乐的同时更应该了解这种音乐背后的时代背景以及民俗行为与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层次。

2)重建我国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教育上的价值观。由于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深受西方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想要重建属于我国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体系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更新思想,剔除对西方的历史偏见,客观认识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差异性,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上面,树立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比如,部分音乐教师由于习惯于用西方的音乐理论与审美来衡量、评价我国的传统音乐,在课堂上无形中会得出我国音乐落后的结论,从而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思想意识的绑架,认为中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所以,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从内心真正的转变观念,这样才能够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观传递给学生。同时,对于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应该借鉴学习,西学中用,而并非完全照搬,这样才能够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音乐探索.2012(03)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8

1高校创业教育

1.1高校创业教育情况

1.1.1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方式

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不禁止大学生从事经营性行为。教育部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第四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基于西南林业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在校期间曾打工或者摆摊的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15%,其他西部高校的数据应当大体相当,而东部高校此项数据则比例更高。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经营性行为,学校保持不作为的态度体现出不反对也不鼓励的态度,并且大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经营性行为会受到学校一定程度的限制,如学生公寓内不允许有牟利性质的经营性行为,如果大学生想在学校的公共区域进行经营性行为,需要得到学校的批准,等等。

其二是课堂教育,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教授一些与创于与经营有关的课程,如开设网店经营、公司法和合同法、创业管理学入门、创业实务等课程。同时配合报告会和讲座形式通过请成功创业的学生回校作报告,或者请校外企业家到学校以创业为主题做讲座等等。

其三是激励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规划,往往是依托团学工作的平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规划大赛的形式,鼓励在校大学生思考未来职业和提出可行的优秀创业项目。

其四是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创业相关指导。

1.1.2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创业所需政策法规类知识、创业经验类知识、创业专业类知识三方面。创业所需政策法规类知识往往依托于全校范围的思政课如“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等普法类课程进行培训,以及配合开设与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选修课来进行。而创业经验类知识则多以成功创业学生回校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之聘请校外企业家到学校进行创业讲座等。而创业专业类知识,则是依托于相关专业学院,利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教学资源以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方式进行。

1.1.3个别特色创业教育方式

在全社会探讨创业教育方式方法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职业学校、民办高校进行了不少的创业教育方式革新的尝试,其中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和激励的方式,也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不论如何,在推进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具体做法也许不够科学或者不够合理,但是这些尝试的经验教训能够给人以启发,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是非常有好处的。如义乌工商职业学院开设的创业班,鼓励在校生在网上开店进行创业,以网络销售成绩来置换学分,起到了一定的创业激励作用,虽然此举饱受争议,并不科学,但置换学分的做法给了我们激励创业的另一种思路,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来重新审视高校激励创业以及进行创业教育。

1.2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现有的创业激励覆盖面窄。

从各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上来看只是针对学校小范围的学生,这种覆盖面不广对创业激励是不利的,激励是产生动机之前的行为,于是创业激励理论上来讲不应当只针对已经有创业动机的学生,应该包括了暂时还没有创业动机的所有学生,如果初期的创业激励覆盖不了大部分学生那么,就会流失一大批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如针对大学生新生开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课程,虽然能够覆盖到每一个大学生,但是其内容缺乏创业的针对性,其中极少有创业所需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内容。又如法学院开设的经济法、民法、商法、税法等创业者所需的法律知识课程又只针对法学相关专业学生,对其他专业学生选择学习有专业限制。而与创业相关的选修课,选修课程资源缺乏,能够选修的学生只能有几百人,创业经验类讲座则更是一座难求,加上专业学业的压力、课外活动的分散学习时间、各种社团组织眼花缭乱,使得大部分同学很难接受到创业的激励,也使得创业教育很难普及到大部分学生当中去。

(2)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内容不系统。

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并不系统,创业激励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这样说,高校现阶段的创业教育或者创业激励只是存在一些零散的有益的做法,并不科学和系统。大学生所接受到的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应该包括专业性知识、政策法规类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社会经验类知识,四类知识缺一不可,而高校现有的涉及四类知识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资源零散地体现在讲座、专业课、选修课上,并不能保证潜在创业大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这样自然削弱了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的效果。

(3)高校创业教育范围不好界定。

基于不同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具体差异,不可能要求每一所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激励措施让全体学生均完整地享受到,这种情况下,需要科学分析学生创业欲望中缺失或者需要加强的部分,如目标性不明、创业理性不足、创业行为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分析分类来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对其进行补足。另外,可以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优先提供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待,以及区分大学生在校创业或者经营性行为所属阶段和类别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或创业激励,做出合理的分流,以解决教学资源少又要提高创业教育和创业激励覆盖面的问题。

(4)高校创业管理有待加强。

各地高校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就业的服务和培训指导工作,从现在政府激励创业的政策性质上来看,激励创业的工作是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基础上的,往往创业管理和培训指导工作仍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工作是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这一基本思想首先存在格局层次低这种特点,导致忽视了大学生创业不同于其他社会人创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含量,再则,把激励创业工作看成是就业工作的附带工作也降低了对激励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于是,各高校忽视激励创业工作的特殊性,和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管理服务。现目前,各个高校中的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打工、兼职、摆摊等经营性行为,但是各个高校对于此类有经营性行为的学生、正在积累创业经验的学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帮扶,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希望可以在高校激励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过程中予以改变。

参考文献

[1]陈木河.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刍议[J].社科纵横,2006(9).

[2]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3]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

[4]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篇9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实践活动

20世纪80年代后期, 西方国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走进我国是在1989年11-12月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即“事业心和开拓教育”, 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 也就是后来说的“创业教育”。而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4月, 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由此, 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跨步向前。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大学毕业生零星开展自主创业早已有之, 而创业教育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的。十多年来, 这项工作逐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回顾十多年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1]。

(一) 高校自主探索阶段

1997—2002年是高校自主探索创业教育阶段。1997年开始, 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作了有益的、自主性探索, 如清华大学以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探讨与实践, 复旦大学教授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华东师范大学尝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东华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选修课程;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 (创造、创新、创业教育) 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业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对在校学生创业给予注册、资金支持, 等等。

(二) 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2002—2010年是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阶段。2002年4月, 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经济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同时, 教育部还先后多次组织召开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会议, 安排部署高校创业教育工作, 邀请国外创业教育专家来华讲学, 举办“教育部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 积极推动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自主探索阶段进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2008年, 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 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成果。

(三) 全面推进阶段

从2010年4月开始, 以4月23日召开视频会、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 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建立了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四个司局联动机制, 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

二、创业教育的模式

在试点和试验过程中, 各高校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 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实践探索, 推动了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目前, 全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模式[2,3]。

(一)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这类创业教育的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其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方面, 调整教学方案, 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参与式教学, 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 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 学校不以功利性为导向,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 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 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二) 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商业化运作, 设置专门机构, 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其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有从事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教师与专门的机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的设立、研发”等课程, 学院还设立500万元的创业基金, 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科技成果孵化园, 指导学生创业, 并提供创业及咨询服务。

(三) 以创新教育为基础, 为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创业 (创办公司) 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这种类型的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学校以“三个基点”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 和“三个转变” (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 为指导思想,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 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实验教学方面, 学校投入8000多万元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 全天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第二课堂方面, 以社会活动为依托, 以竞赛活动为载体, 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学校实施“科技英才计划”, 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心, 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 并创造条件, 尽可能地将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 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目前由该校研究生成立的学子创业有限公司已经入驻上海“慧谷”科技创业基地。

(四) 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代表是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市场经济繁荣, 民营企业发达,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祁认为, 温州模式最重要的是“精神”———强烈致富的欲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2002年温州师范学院成立了温州首家大学生创业中心, 其宗旨是紧密结合温州的地方特色, 充分发挥温州的创业优势。中心下设学生画廊、设计工作室、课件制作工作室等7个工作室, 通过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学校培养的创业型人才非常具有竞争力, 深受市场欢迎。

三、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 发展时间只有十余年, 因此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期,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现有的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主要涉及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等三个方面。目前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 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清华大学1998年在管理学院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 设有“创业管理”、“创新管理”、“创业与企业家精神”、“创业投资”、“项目管理”、“研发管理”、“组织变革”、“新创企业财务”等八门课程, 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开设有“创业管理”、“创业企业设立及研发”等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系列课程;厦门大学从2003年起开始为MBA开设“创业管理”课程, 2005年又推出全校性选修课“大学生创业计划与实践”;2003年9月成立的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 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MBA和博士生开设创业与企业成长方面的课程, 并且在博土生和MBA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创业管理研究方向;西南科技大学开设有“创新教育与实践”、“创新设计”与“创造性思维及训练”选修课;华东师大开设有“创业教育”课;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有“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等课程[4]。

在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上, 浙江大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三大板块12门课程。创业精神板块包括“创业哲学”、“创业文化”、“创业伦理学”和“创业心理学”等4门课程, 创业知识板块包括“创业管理学”、“创业法律”、“创业财务”、“创业团队建设与沟通”、“市场营销”和“项目运作与管理”等6门课程, 创业实践板块包括“创业感悟”和“创业实践”等两门课程。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于2004年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业人才孵化班”的创业教育中实施,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促进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2005年8月,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引进KAB创业教育 (中国) 项目, 旨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KAB, 英文全称是Know About Business, 意思是“了解企业”, 目前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 其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 与已经在各国广泛实施“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 (SIYB项目)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自2006年开始, KAB项目在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温州大学等6所高校试点, 2007年又确定了中央财经大学等28所大学作为第二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 出版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两套教材, 建立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质量控制、交流推广四大体系。该项目在我国高校实施以来, 受到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 反响强烈, 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我国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创业计划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形式, 但主要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 能够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 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该项活动深受大学生喜爱, 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素质, 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球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并开展了创业计划竞赛, 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校园活动。清华大学最早把创业计划竞赛引入我国。1998年5月, 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率先在中国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竞赛, 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的帷幕。1999年,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将竞赛推向全国, 冠名为“挑战杯”, 并决定由清华大学承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经举办了七届, 竞赛的规模不断扩大, 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一大盛事。除了国家级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外, 目前国内的创业计划竞赛还有各省市级的创业计划竞赛、各高校校园创业计划竞赛、地方政府或科技园区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等。总之, 创业计划竞赛是近几年来风靡全国高校的重要赛事, 是当今最热门的赛事之一, 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社会的关注[5]。

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与主要对策

(一) 存在的不足

一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创业观念落后。一个较为普遍的观念是, 认为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个部分, 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就业失败者提供另一个机会。二是师资缺乏。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 既要求他们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 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 但高校中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缺乏。三是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四是创业实践活动较少, 参与面少, 流于形式。当前, 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开展了一定的创业实践活动, 但只有少数精英参加,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创业实践仅仅流于想象。同时, 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仅是为比赛而比赛, 对于比赛中出现的优秀创业设计和商业计划, 学校缺乏将其转化为科研实践的动力和政策支持。五是支撑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结合创业教育, 目前侧重于研究创业活动筹划、新创企业的治理结构、新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成长性评价等, 还缺少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创业流程管理、新创企业成长管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6,7]。

(二) 主要对策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推进创业教育,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尽快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诸如在高校明确设立创新创业学科。二是应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将创业教育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创业教育作为所有本科生、普通研究生的素质教育课程, 作为MBA学生的专业课程。三是需要改进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时间不长, 虽已初步形成四种模式, 但仍不完善, 且缺乏普遍的适用性。应针对不同层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四是加强创业课程设计, 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开门办学”等策略, 培养集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于一身的创业导师。六是搭建创业实习实践平台, 通过开展各种创业竞赛、商业模拟竞赛进行模拟实践, 创建各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校企联合直接在企业创立学生实践基地等形式, 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实践途径。七是争取各方面力量支持, 构建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整合力量、多方配合, 才能顺利和有效地推行。首先, 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 建立纵向的领导协调机制;其次, 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 联合教务、学生、教学、校友等部门, 建立横向的协同工作机制;再次, 与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团组织、基金管理等机构密切联系, 相互配合, 形成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体系;最后, 要与各种各样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以争取更多的风险投资和创业实践基地来解决创业教育启动资金不足、创业实践不力等问题。总之, 努力争取政府、社会、企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是顺利推进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8,9]。

参考文献

[1]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 (2) .

[2]柴径.以点带面, 推动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0) .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1) .

[4]徐萍平, 杨海锋, 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 2005, (10) .

[5][6][8]范泽瑛, 李丹媛.立足国情, 放眼世界, 因地制宜, 开拓中国特色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5) .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校本课程资源,现状

20世纪70年代, 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提出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校本课程资源是以学校为本、利用学校本身资源发展学校, 最终形成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特色化课程教学。虽然, 我国对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培养缺乏针对性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性质一般为音乐教育方向, 并以培养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最终社会目标。多采用一般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大纲, 由于较为陈旧的教学手段与培养方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以部分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为例, 所开设课程科目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校内公共理论课:如计算机、政治理论、英语等约15门占总课时的30%左右。2、校内选修课:为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 通常课时量占4%左右。3、音乐教育专业必修理论课:音乐分析、音乐史学、教育技术与理论等25门左右, 占总课时35%以上。4、音乐教育专业必修技巧课:器乐演奏、合唱指挥、表演等约20门占总课时的26%左右。另有约5%课时为艺术实践及期末考试。

上述结果表明:该地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 理论课程占有较多的比例, 而技巧实践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少。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实践性强的专业, 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却未能得以很好的体现。并且由于科目繁多, 学校物质条件及师资水平等原因限制, 大部分学科在设定课时内并不能完成其有效的教育目的。这不仅造成教育物质的浪费更是对教职人员及广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二、资源开发认识弱,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专业发展缺动力

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相比较而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更是处于瓶颈阶段。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理论的研究并未达到普遍的程度, 对于大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地区偏远地区地方高校来说, 关于课程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浅层阶段, 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规模, 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师生群体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并为达到较为深刻的认识。这对课程改革进度的大力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同时, 相对应用技术性专业的发展而言, 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 在学科建设上存在更大的挑战。这样就造成了在管理体制方面上的偏向。鼓励与支持政策制定的潜在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 削减了教师及学生发展专业的积极性, 影响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三、院系缺乏交流, 交叉研究程度浅

院系间联系多以如歌唱比赛、运动会、校庆演出及节日庆祝文艺汇演等多种具有一定娱乐性活动为主要交流手段。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存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学科学习方面, 各专业师生间的专业交流并未得到广泛开展。有部分学科课程内容可与音乐教育专业结合, 形成学科交融发展, 使之更具学术性、应用性及社会价值, 而这种学科交融现象并未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 学生学习思路未能得到更广泛的拓展, 交叉学科的发展缺乏学术环境资源的支持。同时这也是校本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现象。

基于上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不足的存在,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体系, 突出培养重点

地方高校依据区域特色及学校现状, 突出重点学科培养, 不断优化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融合不同理论学科学习, 删减部分价值较少的学科, 合理安排课时以便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及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推进学科教师对所任具体学科课程系统的改进及建设, 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较系统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研究能力, 加快养成学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精神, 使之更加优质的实现培养优秀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目标。

2、积极鼓励音乐教育专业发展, 拓展学生的“空间”

校方鼓励主要体现在:其一, 对音乐教育专业制度政策的支持, 如开发对校外资源的利用, 推进与地方中小学的合作发展关系, 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及环境。其二,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物质投入, 不断加强对音乐教育专业硬件设施的完善。如教材、教具、图书馆相关专业书籍采购等物质方面的建设。其三、对师生空间开发的鼓励与支持, 包括师生的思想空间、时间空间及地理空间。促使师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及心理状态。

校内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由领导者、施教者及受教者构成的, 而教师与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 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发现及改善意见的提出更具现实意义。因此对广大学生及教师意见的积极采纳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3、增进院系间联系, 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发展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许多学科交叉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学科的发展。音乐教育专业不但与相关艺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与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中的多数具体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同时, 对更多学科资源的吸纳, 以不断丰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资源, 共同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总之,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校本课程资源有效的开发及应用是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发展的思想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课程理论系统的建设, 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2]姚思远.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a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219-01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我国的各所高校都建立有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且都有着一支具有相当素质和专业化的教学队伍。让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各国的各种思潮对我国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接受信息能力十分快速的高校学生,这就使得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易被具有新型思想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模式拘泥于传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他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人群,这群人群获取信息的能力出众,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更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所有教育的基础,是高校其它学科教育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很多学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所探讨研究的。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学者和相关研究者着重研究其内容体系的构成问题,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和政治体系密切相关,这使得这一问题成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一项难以突破的问题。所以,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缺少多样化,基本上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这种教学模式上的停滞不前使得其余接受教育的高校学生的不断成长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将造成受教育者对教授的内容的不理解或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只是单方面的灌输,不但不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使其产生抵触心理。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高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因此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思。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找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广大高校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学生思想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较大

隨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目前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室多方面的。世界各地纷乱繁杂的思潮使得当代高校学生不再如以往一般视老师教授的内容为真理。且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强调个人主义,更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追求个性,勇于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也追求独辟蹊径。同时,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当今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从网上得到,而由于我国一开始对网络世界实行的让其自由发展的策略使得如今金钱至上,见利忘义,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四处散播。这些思想对思想、心理正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至关重大。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非常的严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队伍,他们的道德水平将影响这社会发展,他们的道德缺失将会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区分荣辱,把握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自己全面发展,也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高效、正确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时代特征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随着我国经贸、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直接打破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主导的一元文化形态的状况。形成了现在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资本主义文化同封建主义文化形态并存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西方文化的引进产生的多元的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并且西方文化强调自我主义、实现个人价值的思想理念刚好符合这一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心理学,这使得大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盲目的推崇心理,且不分好坏全盘接收。同时也对我国的主流文化产生了冷漠的抵触和排挤心态。且由于网络的发展远远快与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被网络上很多不好的思想左右价值观,被网络消费自己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从而排斥课堂上的思想政治内容。目前,西方文化影响的顽固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障碍。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后的发展上应当朝着增加时效性的方向发展,所谓时效性就是,通过教学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态产生实际的影响,而并不是让他们以通过考试或者获得高分为目的。要更注重精神层面,而不是实用主义。这就需要让大学生从主体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的去接受它,而不是如现在被动学习。当然这种重视并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造声势,搞形式主义,而是需要思想政治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发展趋势

由于目前各种思潮对我国主题文化的冲击,这就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扮演这一个指南针、导航灯的作用,通过引导的方式使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像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个人的思想往往是与个人的需求密切相连的。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总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只讲你要接受些什么,而不关心你需求些什么。且面对于全国各地,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就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因地制宜,不懂得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是中央需要传达什么,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其实需求。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偏向于学生,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考察和引导,引导他们在行为上自律、自省。在思想上积极向党中央靠拢。在道德上能辨善恶,能分是非。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性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光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法律制度、社会舆论的共同作用。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期教育,社会舆论的舆论监督,法律的事后惩罚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监管惩罚体系。在法律不能调整或难以调整时,及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调整人们的道德依靠。通过舆论的引导加强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依法治国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舆论引导共同作用,三者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作用。

3 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引导全社会群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是以后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主体。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的道德标准,从而在将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该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人的思想变化等因素提出了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建坤,范春年,徐锋华.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价值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探索 篇12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现状,探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大学第一学期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至关重要, 新生要在这一学期里完成角色的转变, 融入大学校园生活, 这对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 帮助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入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成为各高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1. 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 重新找到学习生活的动力。

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进入大学, 意味着目标的实现, 生活变得迷茫, 学习动力减弱, 这对刚刚进入大学的他们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进入大学只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途径, 要实现人生目标只有更努力, 帮助学生找到努力学习、积极拼搏的意义。

2.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新生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

对于新生来说, 专业的选择不是听从父母、亲戚朋友的建议, 就是进入大学时专业调剂而来, 哪怕是自己选择也是从网络上获得的部分专业信息, 对专业了解比较片面。很多学生既不知道这个专业要在大学里学习那些东西, 需要锻炼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 又不知道这个专业学出来做什么。这样下去既不利于学生搭建合理的专业结构, 又不利于将来的就业。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就尤为重要了, 它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专业, 明确本专业培养的目标, 有针对性地学习, 成为行家, 又要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好规定课程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大的发展潜力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3.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予新生及时的转换指导。

大学新生从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 忽然来到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的高校, 往往有着诸多不适应。而入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新生实现“转换”, 即从单纯的学生往社会人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由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向多向型、立体型、开放型、创新型转换。从而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 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新生系统的心理指导。

新生由单纯的环境到了复杂的环境里, 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成熟的。他们遇到一些问题, 心理往往有较大的波动, 由此引起的悲剧数不胜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人生挫折, 如何化解所出现的负面情绪,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

新生入学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校奖学、助学等规章制度, 又可以让学生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二、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成因

新生入学教育是每年新生进校各大院校所必须开展的常规工作之一, 它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当前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 内容丰富, 但教育效果不佳, 体现在对校纪校规不清,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以后就业方向不清楚, 没有学习动力、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安全事故频发。这使得学校认真准备的课程成为形式, 为以后的教学、学工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入学教育周期较短。

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往往是在正式上课之前, 有的是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周, 有的则是贯穿在军训期间。这段时间进行新生入学教育, 学生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 对此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事不关己, 然而等过了一段时间, 不适应表现出来以后, 新生入学教育已经结束。

2. 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形式单一。

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 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 把大量的理论知识单一地灌输给学生, 缺乏互动, 影响了学习效果, 而且有些内容并非通过一两节课的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的, 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停地加以引导。

3. 新生入学教育缺乏层次感。

当前, 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内容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的同时灌输给学生, 对学生而言, 如此巨大的知识仿佛都是十分重要的, 都是急需掌握的, 这样下来很多内容却没能掌握。

4. 师资不足, 教育理念不稳定。

在入学教育中, 除专业介绍由相应专业负责人或资深教授来完成外, 多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 有的还包括学生干部, 人员不固定, 随意性很大。不仅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人员流动性大, 使得办学理念、专业发展思路等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异, 这种散漫的局面导致学校或学院没有类似于中心思想的理念, 不能形成凝聚力。

三、改进新生入学教育思路与方法

1. 尊重认识规律, 实行长期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不应该是学生进校时的短期的常规工作。新生从踏入高校到完全熟悉高校, 专业的认知, 专业思想的确立, 学习方式的转变, 安全意识的形成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并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我们应当尊重人们的认知规律, 实行长期的教育, 将新生入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相结合, 注重随时、随地、随性的教育, 形成课堂上理论教育, 生活中矫正强调的教育机制。

2. 科学的设置教育内容, 使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感。

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往学生入校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而来的, 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开学开展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的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 对什么是大学没有感觉, 在这个时候就要把大量、关联性不大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不仅不重视, 听起来也不认真, 即使认真听了, 在这个阶段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们可以科学系统地设置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使它符合学生熟悉新校园的过程, 让学生感觉我们所讲解的内容符合当前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 认真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3.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应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灌输, 忽视新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要加强双向沟通, 让学生参与进来, 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容易, 而且不容易忘记。

4. 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提升新生入学教育教师素质的同时不断壮大师资队伍。

在新生入学教育之前对参与新生入学教育的人员进行培训, 在明确每个内容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与此同时, 我们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新生入学教育仅靠学生工作这一条线同志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与教学、后勤、党务、群团等工作密不可分, 与广大教师的师表作用密不可分, 与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参与密不可分, 入学教育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 才能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6) :91-92.

[2]梁振聪.大学新生教育的新思路[J].文教资料, 2009 (3) :209-210.

[3]刘廷辉, 刘亚轩.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辽宁师专学报2006 (2) :55-56.

[4]庆承松, 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5]刘月秀, 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论坛, 2011 (4) .

上一篇:独立审计的风险下一篇:110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