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栏

2024-09-23

110栏(精选9篇)

110栏 篇1

随着刘翔取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 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一高难度竞技项目。其高难度在于, 在运动员高速度完成110米的跑动距离过程中, 需要连续跨越10个规定高度的栏架。而在这个跨越的过程中, 运动员必须要充分掌握好速度的分配、起跨的角度和距离、重心的最佳位置等诸如此类的很多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运动员最终的运动成绩。

一、起跑至第一栏

很多人认为, 起跑极为简单, 只是一蹲一起一跑而已, 即使没有完成的很好, 也不会对后面完成全程造成任何影响。这种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所有径赛项目, 都需要一个起跑的过程, 这是众所周知的。在110米栏项目中, 起跑更是至关重要。运动员能否做出一个相对完美的起跑关系着其跨越该趟全程的顺利程度。

看似简单的起跑, 其实内在的技术含量非常之大。当运动员蹲上起跑器之前, 需要首先测量好起跑器与规定起跑线的距离, 然后将前脚踏板与后脚踏板根据自己的习惯以及蹬地角度放置妥当。当蹲到起跑器上之后, 运动员要全神贯注于比赛, 等待发令员的枪声。在枪声响起, 运动员做出起蹬动作的时候, 前腿与后腿的配合以及重心的高低都是能否完成相对完美起跑的重要因素。110米栏的起跑就是运动员将零速度在短短几步之内, 迅速提至到高速度的过程。对于110米栏来说, 如果运动员身体重心较低的话, 那么势必会影响到第一个栏的跨越, 没有较高的重心, 是无法跨越栏架的。

二、栏间步与栏间跑

跨栏, 仅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跨越障碍物——跑与跨的完美结合。从这一点上看, 怎样将跑与跨完美的结合起来, 就成为了110米栏的一个大的技术难点。

1、关于栏间步

栏间步简单的说, 就是运动员在蹬离地面腾空过栏的那一步, 这一过程分为起跨和过栏两个部分。

2、起跨

运动员在由平跑过渡到腾空时, 腾空前最后与地面接触并蹬地的那只脚被称为起跨脚。而起跨就是指在起跨脚距离栏架一定距离时做出蹬地腾空的这一连贯动作。而在这一连贯动作还包括了两腿以及两臂还有身体躯干之间相互的一整套协调并连贯的动作。

(1) 起跨腿蹬地要迅速

当起跨腿由跑动转为蹬地时, ‘蹬地’这一动作要充分并迅速。起跨脚在地上滞留的时间越短, 蹬地越充分有利, 最终完成全程所花费的时间才越少。

(2) 找到合适的起跨点

每一个运动员会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及专项力量、平跑速度、过栏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起跨点。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 运动员会熟悉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个起跨点, 这个起跨点便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里。每当跨栏时, 他们习惯性的在一个点起跨。起跨点并不是距离栏越近或者越远越好, 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发现, 2—2.2米这样一个起跨距离, 是相对比较合适的。这个起跨距离的优点就在于, 起跨的角度相对较小, 这样一来, 运动员就能够轻易的将摆动腿向前攻摆, 从而在第一时间做出下栏的动作, 从根本上防止‘跳栏’的发生。

(3) 身体其他部位有效的配合

跨栏并不仅是用双腿来跨, 它还需要双臂以及身体躯干部分的配合。在起跨过程中, 上体是需要适当的前倾的。而这种前倾, 是随着起跨腿蹬、伸程度的加大而加大的。两臂的动作, 要与摆动腿积极的配合。在摆动腿迅速的向前上方做攻摆动作的时候, 另一侧的手臂应该积极的向前上方摆动, 而同一侧的手臂则应该将肘部屈起向后下方摆动。这一套动作配合连贯下来, 在起跨结束时运动员会形成一个非常完美切迅速猛烈的攻栏姿势。

3、过栏

起跨结束后, 身体进入到过栏状态。而过栏就是指在结束起跨之后, 身体在完全腾空没有支撑到摆动腿过栏后着地的这一过程。过栏时, 身体重心怎样移动, 主要由起跨时的角度和起跨腿蹬地离开地面是的速度所决定。掌握好起跨的角度和蹬地的速度就能够掌握身体在腾空过栏时的重心, 将重心完全掌握好, 就能够完成好过栏, 并能够进一步的减少下栏所耗费的时间, 还能够有效的使栏间跑更加迅速。

三、关于栏间跑

栏间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栏与栏之间的距离中跑进的过程。一般来说, 运动员的栏间跑大都是三步。少数少年运动员在初期训练时, 会采用四步或者五步的跑法。

1、栏间跑——速度

速度对于跨栏运动员来说, 是关乎其运动成绩是否能够达到高水平的及其重要的一点。110米栏是一个短距离的竞赛项目, 在刨除了跨栏这个部分之后, 运动员五分之四的时间都是在进行平跑。因此, 只有将速度达到一个高点, 才能够完成好110米栏全程的跨越。在起跑过后, 运动员的速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高点, 在高速度跑进的过程中, 栏间跑的三步靠着这种高速度的直线性前进, 能够使得运动员迅速进入到下一个栏的起跨和过栏过程。

2、栏间跑——节奏

跨栏, 需要一个有规律的运动节奏。110米栏的全程为九个栏间, 每个栏间的距离为9.14米, 九个栏架加起来一共的距离为82.26米, 占了全程的74.8%。也就是说, 绝大部分时间, 运动员都处在栏间跑的过程当中。从这一点上看, 栏间跑是运动员完成110米栏全程的很重要的一块。在有一定步幅的基础上, 步频越快, 越有利于栏间步的跑进。当下, 最先进的栏间跑的技术便是采用类似于‘高抬腿’跑, 这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在进行栏间跑三步的过程中, 重心要高、节奏要快、脚与地面的支撑和身体腾空的时间要尽量的缩短。

三、冲刺跑

在完成了之前的起跑和栏间步以及栏间跑这一系列动作之后, 冲刺跑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最后的冲刺跑中, 由于前面的环节使运动员耗费了大部分的体力, 从而导致在这一时刻, 运动员的体力急剧下降, 如此一来, 运动员的跑动技术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个时候, 运动员就更应注意跑动的技术, 尽量将大腿高抬。在冲线的一刹那, 要将身体躯干尽量的向前倾, 争取更早的撞线。

参考文献

[1]黄霞:《国内外优秀400米栏运动员的技术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

110栏 篇2

1.前言

男子110米跨栏跑是田径运动技术中要求最高的项目之一,它不但要求运动员具有全面的身体素质跨越障碍的技巧和技能。而且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快的起跑上第一栏的速度(即反应速度);过栏速度(即动作速度);疾跑速度,(即平跑速度)。这些都是跨栏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常常有人把速度称为跨栏中的“灵魂”。

一、110米跨栏跑运动员应具备的速度素质

1.从跨栏跑的起跑来看反应速度的重要性

跨栏跑在竞赛中和短跑一样,在比赛过程中需要裁判员统一指挥进行竞赛,发令员在鸣枪后,谁反应的速度快,谁就占主要地位;起跑过第一栏是全程跑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以下各栏能否顺利通过的关键所在,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必须尽量接近短跑,要积极起动、加速、力争用最快速度通过第一栏,这样就为全程跑的胜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从跨栏跑全过程来看平跑速度的重要性

许多资料表明,栏间平跑速度是由100米成绩决定的。毕竟男子110米栏运动员需要越过10个栏架,假如每个跨栏步用3米至3.5米的距离,那么110米栏还有75米左右的平跑距离,可见跑的速度在跨栏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速度,跨栏跑的成绩是不会达到高水平的.3.从跨栏步技术上看动作速度的重要性

在全过程跑中,运动员需要越过十个栏架,这十个跨栏步,实际上就是跑十个单步,只是完成动作的形式不同而已,要想缩短每一个单步的时间,那只有起跨腿,积极的后蹬,摆动腿积极的“鞭打”下压,紧接着起跨腿积极地向前提拉,腰部保持正直,髋部前移。此时,摆动腿大小腿开始折叠,脚跟靠近臀部,夹角较小,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垂直面后,起跨腿脚跟提起,上体加速前移,在摆动腿折叠前摆,膝关节领先摆到超过腰部的高度的动作配合下,完成后蹬动作,直到积极地跨出第一、二栏,上栏的好与坏主要是第一个栏,尽管这样还需要良好的肌肉动作速度,否则是不会创造良好的跨栏成绩的。

二、影响男子110米跨栏跑专项速度的因素 1.平跑速度

短跑是发展人体位移速度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短跑训练即能增强腿步和躯干的力量,也能改善神经调节功能,提高动作速率,加快步频。只有在快步频条件下又能保持足够的步长,才能表现出高的跑速。而没有一定的步长储备和较高的步频能力,跨栏运动员是很难完成快节奏、高速度跨栏跑的。另一方面,虽然栏间跑有其特殊节奏和动作结构,但基本上和短跑用力性质是一致的,只是上栏前的起跨支撑时间比下栏支撑和短跑的支撑时间要长。毫无疑问,最大平跑速度的提高对改善跨栏跑的专项速度是至关重要的。2.有序的节奏系统

所谓节奏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动作表现的快慢和时间间隔的关系。有序的节奏是取得高水平最大周期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使运动员有效地发挥出最大潜能,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节奏首先是运动时间特征的表现,她和人的肌肉工作性质有直接的关系。优秀跨栏跑运动员能够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用力交替工作,从而构成了个人跨栏跑的正确节奏。它对运动员的时间、空间感及肌肉用力与放松交替的及时转化有更高的要求,对跑与跨的转化、速度与动作的连贯以及连跨多栏的专项耐力均有着特殊的要求。3.过栏技术

当运动员具备了一定的平跑速度和跨栏跑技术、节奏所需要的基本身体或心理素质后,缩短跨栏跑周期时间的关键在于过栏速度。许多资料表明影响周期速度的主要因素是过栏速度,起跨时起跨脚的落点比下栏支撑点更为重要。低水平运动员的起跨姿势呈“跳跃”状态,主要原因是起跨点距身体投影点太远,距栏架相对较近,减小了起跨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距支点的距离,增大了垂直速度,造成了腾空时间长和下栏水平速度损失过多的后果。

三、如何发展男子110米跨栏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 1.提高栏间速度节奏

由于栏间跑是在固定的距离上,以固定的步数完成,同时又要为过栏做好准备,所以在技术动作、步长、步频的比例等方面均与短跑的途中跑有所不同。如果仅把栏间节奏理解为“小、大、中”的步长关系,远不能揭示栏间距技术的内在联系。节奏是运动时间特征的表现,它和人的肌肉工作性质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不同节奏表现在步长、步数上也不同。跨栏运动员能够按一定时间和一定的交替工作,就会构成个人栏间跑的正确节奏。良好的跨栏节奏是获取优异成绩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过栏后的第一步对栏间速度节奏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主要任务是迅速地将跨栏的动作转化成跑的动作,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是栏间节奏跑的关键一步。为跨、跑动作紧密衔接,由跨栏动作迅速过渡到跑的动作。除此之外,还应加大短跑速度的训练。如30m、60m起跑、30m—100m途中跑、150m反复跑、变速跑、越野跑。此外,还要重点结合过栏的短跑,结合过好第一栏,无疑使运动员对后继栏增强信心。过好第一栏后,继续增至3栏、5栏训练,前半程栏过好后,要特别强调后程栏的训练。

2.克服起跨攻栏时的“飘栏”,加快腾空后的“剪绞”速度

所谓的“飘栏”,是指在做动作时,摆动腿没有积极前压,而是让其自然向前惯性落地,“飘栏”主要表现在栏间跑的第三步,攻栏前支撑脚落地点过于身体重心投影点前,使身体重心跟不上,出现身体后仰或上体过于正直,不敢大胆前倾攻栏。另一种现象是起跨点距离过近或过远,产生畏惧碰栏心理。还有一种现象是没有充分利用大腿肌群力量,做屈膝高摆,而是利用小腿来带动大腿摆,下栏时动作消极,所以产生栏上时间过长的“飘栏”现象。克服“飘栏”训练手段有许多,一方面加强髋、膝关节力量及灵活性,提高腰腹肌、髂腰肌以及股四头肌高抬快压的能力,培养快摆攻栏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上下肢的协调用力,上体、头部、摆动腿有意识的下压,均有利于压低过栏时腾空高度,并能促进起跨腿的提拉和过栏速度。

“剪绞”是指从起跨结束身体转入腾空时起,到摆动腿过栏后着地的这段空间动作,其任务是保持身体平衡,加快过栏速度,减少空中滞留时间。当起跨腿蹬离地面,身体腾空后,踝、膝、髋三个关节不是在同一平面上运动的,跨栏步的起跨腿除屈伸外,还有外展、内收、旋外、绕环等多种运动形式。为了缩短起跨腿的摆动半径,提高“剪绞”速度,在提拉起跨腿时,足跟靠臀,使起跨腿的环节重心尽量靠近体侧,这样起跨腿就能以较短的力矩提拉过栏,当身体腾空后,重心运动轨迹不能改变,靠加快摆动腿和起跨腿及其它肢体的相向运动,改变各肢体环节重心与身体重心位置关系,获得快速着地支撑,这是提高过栏技术的重要因素。造成空中“剪绞”速度过慢的原因是大小腿收拉不紧,起跨腿摆动半径过大,上体过于前倾或后仰,臂摆过大,影响身体空中平衡,这些都影响“剪绞”过栏速度,训练中必须加以克服。

3.提高过栏技术与栏间跑的衔接

掌握良好的过栏技术,对提高栏间速度节奏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名跨栏运动员,除了具备较高的平跑速度外,更应掌握正确的过栏技术及明快的栏间跑节奏。抓准过栏后进入栏间跑的切入点,避免由于栏上技术影响到栏间跑的速度损失,破坏节奏,以致对后继栏技术产生恶性循环,在这一点上,跨栏运动员是很有体会的。解决好过栏技术与栏间跑的衔接,重点在下栏着地,优秀运动员支撑时间为0.08~0.1s,水平低的运动员栏间跑第1步支撑蹬地时间为0.12~0.15s,由于下栏支撑时间长,水平速度严重下降,从而影响栏间跑的节奏。下栏时摆动腿,积极下压后扒,着地点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其任务是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使身体平稳并迅速的离栏转入栏间跑。在摆动腿积极下压的同时,起跨腿屈膝外展,脚尖勾起,靠近臀部,两腿以髋关节为轴,并积极做“剪角”动作,以膝领先,往腋下加速向前提拉,两臂配合保持身体平衡。在下栏着地过程中,摆动腿积极主动下压是很关键的,它有三个方面显著特点:(1)缩短跨栏步距离而由此减少腾空时间:(2)为更快速度地过渡到栏间距提供有利条件;(3)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如果下栏着地点远、着地角小,制动大,身体重心跟不上,就不能与栏间距有机结合。在训练上下工夫,通过反复训练实践及竞赛来提高。把过栏技术与栏间跑的准确切入点磨合到非常熟练,使人感觉到是在“跑栏”,而不是“跨栏”。当然想达到“跑栏”的目的,还必须加强各个技术环节点的磨合,进一步加强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四.结论

1.110米跨栏跑运动员应具备短跑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与平跑速度,同时对于跨栏步这一动作也应具备较高的动作速度。

2.影响男子110米跨栏跑专项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平跑速度、节奏、过栏技术。3.要提高110米跨栏专项成绩,就必须解决好栏间平跑速度节奏以及栏上的过栏速度和过栏技术与栏间跑的衔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超英、马立军、杨光《跨栏跑的专项速度及其训练》田径,1999.5 [2]汤建民《浅谈跨栏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3]张建华《影响男子110M栏成绩的主要因素》湖北体育科技2000.4

110栏 篇3

的一个跨越障碍教材,越来越多地安排在

中学生的体育课中,经了解,该教材对学生

运动技能、体质增强的培养效果很不理想,

成绩提高幅度也很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的栏间

跑三步模式教学方法不适应广大普通中学

生,从而造成教学上的困难。面对这种不适

应,教师传统的解决方法是人为的缩短栏

间距。但这种做法在跨栏测试课或比赛时

学生完整技术的不协调性又充分暴露出

来。本人经过长期对中学跨栏教学过程的

观察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并结合

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认为:

传统的栏间三步模式只适合高水平运动员

或专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而不适应于广

大普通中学生的教学。而且传统的改变栏

间距以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给教与学尤其

是学生掌握跨栏节奏带来困难。所以需要

对普通中学生110米跨栏跑进行教学方法、

技术模式改革。四步的栏间跑模式更适合

教师教学和学生练习。

根据高水平跨栏运动员110米跨栏比

赛时的技术分析,他们起跨距离为2.1-2.2

米,下栏点为1.40米,栏间跑第一步步长可

达1.65米以上,第二步的速度接近平跑速

度,步长为2.10米左右,第三步比第二步短

0.15米左右。栏间三步比例以第二步为基

准,按1:1.9:113划分。普通中学生在110米跨

栏跑练习时起跨距离为1.9-2.0米,下栏点

为1 30米,栏间跑第一步为1.45米左右。若

第二步达到平跑时的速度即步长为1.9-

2.0米,那么第三步就必须达到2.4米左右。

这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首先会形成

第二步加大,这一步是为调整第三步而有

意识的,往往造成栏间三步不稳定,节奏不

均匀,会产生跳步。从这种效果来看,虽然

加大了步长,但降低了跑速。其次,就是为

了使第一步获得的速度不减,不加大第二

步步长,这样就会造成有意识加大第三步

或仍按原来速度跑。前者会产生一栏比一

栏慢的现象,损失了水平速度,造成跳栏。

后者因第三步过大,起跨脚落地离身体重

心投影点过远,形成制动起跨,造成过栏速

度慢,最终跑速降低,导致三步上不了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跨栏跑全程

技术的掌握和适应。普通中学生由于身体

条件所限很难用三步跑完9.14米的栏间距,

通常教师在教学时常用方法是人为地缩短

栏间距或把三步模式该为五步模式。这种

方法虽然可以暂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

生在练习时也可以顺利进行全程技术练

习。但是在总考核课或比赛时由于步幅较

小而不能用三步跑过原本固定距离的9.14

米的栏间距,全程技术的“不协调”性就又

显露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跨栏节

奏”完全因为“新”的栏间距的变化而变得

无节奏,使教学效果付之一炬。

栏间四步技术的教学、练习模式更适

合广大普通中学生,更能促进学生跨栏跑

完整技术的掌握,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

质。提高运动成绩,符合中学生田径教学大

纲要求使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传统的110米跨栏栏间三步跑在长期练习

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起跨腿和摆动

腿,学生左右腿进行单一性练习,下肢得不

到合理协调的锻炼。四步栏间跑模式改变

了原有的栏间节奏,使学生左右腿交替跨

栏,克服了三步模式两腿不均衡发展的缺

点。

栏间四步技术模式能大面积提高普通

中学生的运动成绩。栏间四步跑要求学生

用四步跑过9.14米的距离,在步幅方面与中

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为“跨栏

步”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栏间四步跑缩

短了跨栏周期,它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快

速完成10个栏的跨越,降低了平跑速度的

损失。栏间四步跑模式虽然在两个栏架之

间比三步多了一步,但是在跑速上得到了

更多的补偿,从而能大面积提高普通学生

的跨栏跑成绩。

栏间四步技术模式有利于两个“跨栏

步”的衔接。110米跨栏跑全程共跨越十个

栏架,每一次过栏和栏间跑可视为一个跨

栏周期。提高跨栏周期速度并把各个周期

紧密结合起来是创造全程跨栏跑良好成绩

的根本条件。四步的栏间跑使学生可以在

有限的距离内适当调整自己的步幅,使栏

间跑与跨栏步衔接更加紧密。

栏间四步技术模式能提高普通中学生

的练习兴趣。学生在按照三步的栏间节奏

完成全程跑时由于步幅小,以致不能顺利

跑完全程十个栏,中途被迫转换攻栏腿甚

至中断练习。动作难度大,这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在实验班中采用

四步的方法,调查表明学生能充分体会到

跨栏跑全程练习时的速度感和成功感,充

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快速

跑动的攻栏练习过程中有助于果断、勇敢

110栏 篇4

在跨栏技术中, 摆动腿的过栏技术对提高跨栏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摆动腿屈膝高摆和积极下压技术是摆动腿技术动作中的关键技术, 在跨栏跑或练习过程中, 摆动腿屈膝高摆时应注意充分折叠, 膝关节外转高抬, 足尖勾起, 屈膝攻摆, 积极“鞭打”并快速下压式着地, 有效减少腾空时问, 缩短跨栏步的腾空距离,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过栏而造成的水平速度的损失, 为更快的过渡到栏问跑提供有利的条件。它们在跨栏跑全程中对提高整个跨栏技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跨栏步技术既表现了跨栏跑的项目特点, 又是决定跨栏跑技术和成绩优劣的关键环节。多年来,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跨栏步的运动规律, 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也发现了运动员在完成跨栏步中摆动腿技术动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个跨栏步中摆动腿运动路线;膝关节折叠及打开时机;下栏着地支撑等问题, 即在跨栏步中摆动腿技术不能体现合理性、经济性、实效性。

本文试图针对上述问题, 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 依据生物力学原理, 借鉴优秀跨栏选手有关资料及本人多年训练研究, 就跨栏步中摆动腿技术力学机制及正确技术予以阐述。对目前我国跨栏跑摆动腿技术的训练方法做一综述, 旨在为广大跨栏学者, 专家, 教练及运动员提供实践、科学与应用参考依据。

1、跨栏跑摆动腿技术的训练方法

1.1、起跨攻栏瞬间摆动腿技术分析

起跨腿着地阶段, 摆动腿在蹬离地面后应充分折叠并快速前摆, 使摆动腿尽快靠近身体重心垂线, 以减小因折叠不充分所产生的较大重力矩, 尽早结束起跨腿着地时的前蹬状态, 迅速转入缓冲阶段, 同时摆动腿在这个阶段充分折叠前摆, 增大起跨腿对地面的蹬伸力量而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 增大起跨初速度。在起跨腿缓冲阶段, 摆动腿应快速积极前摆, 而非上摆。前摆的效果, 一方面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 同时又牵引起跨腿向前移动, 而特别意义则在于能使在缓冲阶段的起跨腿膝关节在缓冲中同步快速前移, 使起跨腿小腿在缓冲阶段就获得与地面构成的较小夹角, 能为起跨腿起跨蹬伸时取得合适的起跨角, 进而获得起跨后人体重心在空中的“平直”运动轨迹, 起跨腿与地面夹角是评价摆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初学者研究对象在起跨腿着地阶段, 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84.42° (表1) , 高水平运动员的平均角度57.02°, 由此可看出初学者在起跨腿着地阶段, 摆动腿折叠的不充分, 不利于摆动速度的加快, 影响起跨攻栏的效果。起跨腿与地面的夹角是评价摆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角度越小, 可以为起跨蹬伸时获取较小的起跨角, 角度越大, 则不利于起跨腿迅速形成合理的起跨角。初学者研究对象在起跨脚最大缓冲时起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平均值为86.34°, 高水平运动员的为69.6°。大部分同学的角度都明显高于优秀运动员。可以看出初学者在起跨腿着地阶段, 起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过大, 起跨腿蹬离地面后, 起跨初速度不够, 会出现身体重心向上的现象, 造成跳栏, 飘栏动作, 在空中浪费过多时间, 影响下面技术动作的发挥。

注:数据引自对110米栏跨栏步摆动腿技术特点的重要性分析刘泽珩2011年。

1.2、起跨腿蹬伸至起跨离地瞬间摆动腿技术分析

在此阶段, 摆动腿仍应始终折叠膝关节继续加速向前上方摆动。意义:首先, 保持并继续增大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的角速度, 增大髋关节夹角, 使身体重心大幅度前移, 缩短身体腾空后飞行距离。同时又使起跨时保持高重心位置, 减小身体重心的起伏波动差。其次, 如果摆动腿直腿摆动攻栏, 不仅摆动速度慢, 而且还将形成一个使身体向上向后的转动力矩, 亦即造成“跳栏”。

初学者研究对象在起跨离地阶段时, 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91.1° (表2) , 高水平运动员平均值为77.2°。和表1起跨着地阶段相比对, 一些运动员摆动腿折叠角度稍好于之前的折叠幅度, 而一部分运动员的摆动腿折叠则有些过早的打开, 不利于保持并继续增大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的角速度, 容易造成直腿攻栏。初学者应极制动, 在起跨腿离地瞬间这个阶段, 始终保持摆动腿的充分折叠, 避免出现尽早打开。

注:数据引自男子110m高栏跨栏步摆动腿的技术特点———周斌2009。

在摆动腿充分折叠的同时, 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的大小是很重要的, 并不是角度越大就越好, 摆动腿折屈摆动的高度应有所控制, 还应该按照运动员的身高和起跨时获得的垂直速度与过栏时运动员重心至栏顶的距离经济合理来确定。初学者运动员的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平均值为25.62° (表2) , 与优秀高水平运动员的平均值27.4°相差不多, 说明初学者摆动腿上摆幅度较小。

1.3、腾空过栏阶段摆动腿技术分析

当起跨腿蹬离地面, 人体进入腾空阶段瞬间, 摆动腿大小腿应迅速打开同时完成伸踩动作。在这个阶段, 摆动腿必须在栏前就要开始做下压过栏动作, 因为适宜的起跨距离和起跨角, 决定了人体腾空抛物线最高点在栏前, 摆动腿在栏前开始做下压动作时其脚与小腿均高于栏。如果在摆动腿过栏后开始做下压过栏动作, 势必会造成栏上滞留时间长, 过栏后着地点远, 着地角小, 着地后明显制动以及身体重心大幅度下降等一系列弊端。

初学者运动员摆动腿过栏瞬间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44.2° (表3) , 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165°左右, 初学者运动员脚跟接近栏板瞬间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90°, 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172°。并不是说摆动腿的膝关节角度越大就越好, 角度太大说明已经出现直腿攻栏的现象, 而角度太小, 则表示摆动腿的大小腿打开的太慢, 在身体前移过栏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踢栏现象。所以, 在摆动腿大小腿迅速打开的同时, 摆动腿摆至一定高度后, 大腿应积极的制动, 随即主动快速下压过栏, 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鞭打”动作, 有利于摆动腿快速过栏。

摆动腿大小腿充分打开是在栏板前就完成的, 此时摆动腿的小腿与脚跟都高于栏板。初学者研究对象下压时摆动腿脚与栏板的距离平均值为0.11m (表3) , 优秀运动员平均值为0.19m。

1.4、摆动腿过栏着地支撑技术分析

下栏动作实际是以身体重心抛物线达到最高点后, 摆动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 人体就开始自然下落, 这一动作是靠臀大肌积极收缩来完成的。当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时, 起跨腿随之回收, 屈膝外展, 以膝高于踝经体侧迅速提拉, 两腿在栏上形成杠杆作用, 并协调而有节奏地完成剪绞动作。在无其它外力作用下, 运动员主要下压摆动腿虽然不能改变重心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 但是能调整身体各环节重心相对位置, 有利于尽早落地, 有利于减小足着地时所形成的阻力和减少制动时间, 取得迅速转入栏间跑第一步的有利姿势。摆动腿加速着地支撑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这样将使摆动腿着地后能够获得较大的蹬地力量和较快的蹬地速度。

落地时摆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是评判下栏着地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4) , 初学者运动员落地时摆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平均值为81.3°, 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77.2°。现代跨栏技术原理要求下栏支撑时摆动腿膝关节伸直, 以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高度, 初学者运动员落地时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58°, 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为169°。整体相差不大, 落地时摆动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过大, 说明运动员的摆动腿直腿支撑, 身体会出现直立或者后仰的情况, 影响接下来快速进入栏间跑的节奏, 而夹角过小, 会出现身体重心冲前的现象, 容易前仆跌倒, 适宜的夹角, 可以让身体重心稍稍前倾, 在稳定支撑的同时, 迅速过渡到栏间跑阶段。

注:数据引自男子110米栏全程技术分析_冯敦寿

2、结论

(1) 起跨腿着地阶段摆动腿在蹬离地面后应充分折叠并快速前摆。在起跨腿缓冲阶段, 摆动腿应快速积极前摆, 而非上摆, 前摆的效果, 一方面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 再能使在缓冲阶段的起跨腿膝关节在缓冲中同步快速前移;

(2) 摆动腿蹬离地面后, 即应充分折叠前摆, 直至起跨蹬伸起跨都应保持膝关节折屈并依据运动员个体差异, 在摆至合理位置时, 制动摆动腿大腿;

(3) 腾空后, 摆动腿由折屈到打开要快, 膝角尽量大, 摆动腿由折屈到打开至快速下压应是一个快速、连贯、准确、完整的“鞭打”动作, 应强调摆动腿接近栏板时即开始做下压过栏动作;

110栏 篇5

李桂波

(肇庆学院体育学系03体教5班,广东 肇庆 526061)

摘要:为提高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的成绩,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其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过栏腾空时间比国外运动员慢;跨栏步技术中的起跨角大,下栏距离长;平跑速度差;创造栏间最高速度和保持速度的能力差;还有训练单一;赛后恢复条件差;后备力量不足;不够注重专项技术训练等等这些问题。关键词:110M栏

我国男子

制约因素

运动成绩

1、引言:

随着100M的速度的提高,110M栏的水平成绩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110M栏是我国在亚洲的传统强项,是拿分,夺牌的项目。亚洲110M栏纪录都是被我国运动员不断刷新的。特别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创了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打破黑人垄断110M栏的世界,为中国,为亚洲,为广大黄种人出了一口气,使得我国110M栏在世界占了一席之位。但是在世界大赛上,只有刘翔一人才站得稳脚。才能与世界顶尖选手抗衡,我国末能形成群体参赛。如何提高我国110M栏总体水平,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为能提高我国总水平,综合了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落后原因,望能为我国跨栏跑运动水平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历史分析

跨栏跑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平跑速度,过栏技术及跑跨结合的能力,研究制约其成绩的因素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历史分析多是从过栏技术方面来分析。(2003年以前视为历史)2.1 过栏腾空时间

跨栏步腾空时间是反映运动员过栏技术优劣的重要指标,通过相关技术资料比较我国110M栏选手与第8届世锦赛优秀选手的过栏腾空时间,发现我国运动员的过栏腾空时间比世界优秀选手慢,揭示了我国跨栏运动员的薄弱环节所在,也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口。2.2 跨栏步技术

过栏腾空时间长就是跨栏步技术存在问题。据《田径》教材讲述过栏技术特点是:远起跨,近下栏,起跨点为2.00~2.20M,下栏着地点为1.30~1.45M。我国选手起跨点已经达到标准模式,但是主要问题是起跨角大,下栏距离长。下栏距离长,就会增加腾空时间,也使摆动腿进入支撑阶段时,支撑点与身体总重心在地面投影点距离增长,摆动腿下地动作的水平制动增加,难以较佳的技术状态进入栏间跑,而限制了速度的发挥。2.3 全程分栏时间与速度

我国选手全程速度有两个高峰,与世锦赛选手全程速度变化规律大体一致,但是我国选手的最快栏间期与最慢周期相差较大。说明我国选手栏间最高速度和保持速度的能力与世锦赛选手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创造更高的分栏速度和保持各分栏速度的相对稳定将是我国选手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2.4 平跑速度

速度是跨栏运动员的灵魂。优秀的跨栏运动员首先要有良好的短跑速度基础,短跑成绩好的选手,其跨栏的成绩相对来说就好,在110M栏全程跑中,约有74M是平跑,约占总距离的67%。可见,平跑速度对跨栏跑成绩的影响极其重要。我国除刘翔平跑速度快之外,其他选手的平跑速度都比世锦赛选手慢,这也是我国整体跨栏成绩低于世界水平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提高平跑速度是提高跨栏成绩的基础。

2.5 第一栏技术

在完整的110M跨栏跑技术中,顺利、平稳、快速在跨越第一栏,对于建立良好的全程过栏节奏,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选手在跨第一栏时,普遍存在跨栏步步长过大,腾空时间较长,过栏时身体重心较高的问题。

3、现状分析

经过不少专家的探讨研究,过去的制约成绩因素一部分得到了解决,如第一栏技术得到了解决。但是更多的还是末解决,主要是没有人去探讨其改进的方法,使我国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应该根据各运动员自身特点加强专项训练。同时此时也发现新的制约成绩因素 3.1 训练及赛后恢复手段

据相关资料调查得到,我国训练及赛后恢复手段单一,恢复条件差。造成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教练员在训练方法仍沿习旧的模式,主要是靠经验训练,一成不变,缺乏创新。使得教练员不敢创新的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的竞赛体制造成,其体制把教练员的待遇单纯地与运动员成绩挂钩,因此形成了不愿冒风险尝试新方法,新举措的局面。应改变国家奖励体制,才使得教练员扩宽视野,开拓思维,积极改进,使训练更加科学化。同时,恢复手段也比较差,众所周知,高水平运动成绩是建立在高水平运动负荷的基础上的,而在高负荷之后必然带来机体状况的下降,机体将会产生疲劳和过度训练的状态,如果恢复不好就不能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和质量,甚至造成运动员的过度疲劳,训练就难以出成绩。国家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快改善恢复条件,丰富加快运动员恢复的手段和措施。这样才能提高整体队伍成绩。3.2 运动员后备力量

中国跨栏运动员后备力量缺乏是造成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成绩差距的重要因素,现在成绩好的,除刘翔正处于黄金年龄外,其他几名运动员年龄都偏大。中国人口是世界最多的,但参加田径运动项目人数却比其他国家少,而作为技术较复杂,速度要求高的跨栏项目,运动员数量就更少了,这与教练员选材有关“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因此,需要教练员放亮慧眼,选择甘多的“千里马”来参加这个项目运动。同时也与教练员的知识有关,老一代教练员退下来了,新一代跨栏教练跟不上,造成整体成绩下降。因此,要坚决维护教练员,运动员的利益,加强对教练员的支持,巩固和扩大教练员,运动员队伍,使得后备力量越来越强大。3.3 专项技术

110M栏技术比较复杂,必须科学地,有计划地针对跨栏技术特点发展各关节力量,提高灵活协调能力,腰腹肌和大腿肌群快速收缩能力,弹跳与专项速度耐力能力。速度是提高跨栏成绩的主要因素,而合理的跨栏技术是发挥速度能力的保障。力量训练对跨栏运动员要求很高,特别是上肢力量,我国运动员不够重视。从专项角度和力学角度分析,采用负重半蹲跳来发展各关节和大,小腿肌群力量更适合跨栏运动员。专项技术既能促进成绩的提高,也会制约技术的发展。因此,需注重专项技术的训练。4.发展趋势

110M栏成绩刷新之快,其反映了各国在跨栏训练方面、技术方面已有了新的突破。110M栏发展的趋势是:从“跨栏”发展到“跑栏”。这就要求起跨时摆动腿屈膝高摆,攻栏积极,鞭打有力,下栏迅速主动并与栏间跑衔接紧密,身体重心上升不高,远起跨,近下栏,过栏起伏波动平稳,起跨腿“剪绞”的提拉速度快。我国优秀选手与这些发展趋势还有很大的差距,必将使我国成绩与世界成绩距离越拉越大,每个运动员总是在这方面或哪方面存在着缺点,因此,要针对每个选手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5.结论

制约我国男子110M栏成绩的具体表现为: 1.过栏腾空时间长问题。

2.跨栏步技术中的起跨角大,下栏距离长问题。3.创造栏间最高速度和保持速度的能力差的问题。4.平跑速度慢的问题。

5.训练手段单

一、赛后恢复条件差的问题。6.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7.专项技术训练不够重视的问题。主要参考文献:

【1】 孙庆杰,田径高等学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许以诚,池泰棱,冯敦寿,张蒙汉

我国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跨栏技术分析【A】.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0):10-12 【3】 宋跃先,彭支玉,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跑跨若干技术特征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 陈洁敏,章莺,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跨第1栏技术的运动学分析【A】,中国体育科技,2003(12)

【5】 彭支玉,李彤110M栏技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3)33-37 【6】 李建臣,史东鹏110M技术的跟踪会诊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2);11-13 【7】 刘绮红

略论110M栏现代技术的直线性特征【A】

广州体育学院2005,(3)

【8】 兰保森

影响我国跨栏跑项目运动成绩的因素分析【A】中国体育科技,2004,40(2):7-10 【9】 宋跃先,彭支玉,对我国顶尖110M栏运动员跨栏技术的分析【A】

广州体育学院2005,(1)

【10】汪广茂,对110M栏跨栏步新型技术特点及其重要性的分析【A】广州体育学院2003,(1)

【11】张玉泉,张荃,田坤,影响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成绩的技术因素分析【A】,体育与科学,2004(3)

【12】倪俊嵘,贾树申,110M栏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探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A】,2002(1)

【13】张廷印

110栏 篇6

1.1 研究对象

现亚洲记录保持者, 奥运会冠军刘翔, 2 0 0 1年九运会亚军陈雁浩, 第九届世锦赛第七名, 十运会亚军史东鹏, 以及美国优秀跨栏运动员阿伦约翰逊、第八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八名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法

查阅相关资料, 汇总出我国优秀运动员最好成绩的详细的分栏时间数据及技术特征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找出影响1 1 0米栏分栏时间的因素, 总结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1.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北京体育大学跨栏教练以及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教练取得相关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

1.2.4 比较分析法

将我国3位优秀运动员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国外运动员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本文有关生物力学指标如下。

分栏时间——以摆动腿过栏着地瞬间为分界点。

栏间速度——栏间距/分栏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外优秀运动员速度参数的分析

2.1.1 加速与最大栏间速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刘翔1从起跑到第一栏的加速用时为2.59s, 第一栏速度为5.30m/s。约翰逊为2.56s速度为5.35m/s, 时间和速度两者的差距为0.03s和0.05m/s, 这说明刘翔1在2001年已经在第一栏的加速能力上具备了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抗衡的能力。从刘翔2奥运会的数据来看, 经过三年的训练刘翔在一栏上已经超过了约翰逊, 但第2栏的速度刘翔虽然比自己2 0 0 1年快了+0.3 2 m/s, 第三栏的时间和速度没有改变与2001年值持平, 第二栏时间和速度还是比约翰逊慢了-0.28s和-0.22m/s, 约翰逊的最大栏间速度出现在第三栏为9.32m/s, 而第二栏速度已经达到了最大栏间速度的98.12%。史东鹏虽然在第三栏出现了最大栏间速度, 但是他分栏时间过长也仍然摆脱不了前程加速慢的缺点。此段比较表明, 史东鹏起跑加速能力和最大栏间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差距明显, 刘翔虽然比自己2001年有较大的进步, 最大栏间速度也已经超过了约翰逊, 但第二栏到第三栏加速慢的缺点明显。

2.1.2 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

只有使最大栏间速度达到更高水平, 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才更有意义, 如果用最大栏间速度的98%以上速度跑过的栏间数来表示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即选手的速度耐力。约翰逊最大栏间速度为9.3 2 m/s, 保持5个栏。史东鹏、陈雁浩分别以最大栏间速度的98%跑了5~6个栏, 说明两人的速度耐力是不错的。而刘翔2最大栏间速度为9.42m/s, 用98%以上速度 (9.23m/s) 保持了3个栏, 表面看并不突出, 但刘翔2004年奥运会成绩相当与约翰逊最大栏间速度 (9.13m/s) 跑了7个栏, 相当与自己2001年保持98%以上栏间速度 (8.95m/s) 跑过了8个栏次。从刘翔的进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最大栏间速度达到最大值, 并保持较快水平能力才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时间:秒;速度:米/秒)

注:刘翔1为2 0 0 1年平均值, 刘翔2为2 0 0 4年雅典奥运会数值, 约翰逊的数值为他1 2秒9 3的最好成绩。

注:刘翔1为2001年平均值, 刘翔2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数值, 世锦赛*为第八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八名平均值。

2.1.3 冲刺速度

表1中, 刘翔1最后冲刺时间和速度分别是1.3 9 s和10.08m/s, 刘翔2时间和速度为1.37s和10.23m/s, 进步不是很明显, 与约翰逊1.31s和10.70m/s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陈雁浩在我国三位选手中最高, 但与约翰逊在时间和速度上相比仍然有0.03s和0.41m/s的差距。由此可见冲刺速度能力较低是影响我国选手成绩进一步提高的一个环节。

2.2 中外优秀运动员分段时间比较

按照110米栏的分栏时间特点, 我们把110米栏全程跑分成3个区域。

2.2.1 起跑加速段

发令枪响到摆动腿跨越第三个栏落地用时。这个阶段主要体现运动员的起跑加速的能力和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加速度的能力。表2所示, 起跑加速段的历史最好时间是约翰逊在1997年世锦赛上跑出的4.54s, 刘翔在奥运会跑出的4.57s, 虽然比他2001年平均值快了0.1s, 却还是比约翰逊慢了0.03s。说明刘翔在这个阶段还有提升的余地.史东鹏在起跑加速段是几个运动员中最慢的一位, 他与刘翔奥运会成绩慢了0.19s, 也充分说明史东鹏起跑加速慢的缺点。

2.2.2 高速净跑段

摆动腿跨过第三栏到第十栏落地的用时。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了运动员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说明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好坏。这个阶段历史最好成绩是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跑出的6.98s与他2001年平均值相比快了0.3s, 比约翰逊的最好成绩快了0.1s, 说明刘翔在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史东鹏在这个跑段与世界与世锦赛前八名水平基本持平, 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 但是还是与刘翔最好成绩有0.32s的差距, 说明史东鹏还应提高最大速度能力和专项速度耐力, 从而改善起跑和后程能力。

2.2.3 冲刺段

摆动腿跨越第十栏后触地到冲刺用时。此段历史最好成绩为瑞斯 (美) 在1997年世锦赛上创造的1.30s。刘翔在这一环节从2 0 0 1~2 0 0 4年奥运会进步并不是很大, 比约翰逊慢了0.06s。整体看来我国运动员在这一环节高于世界水平, 处在一个中等的水平, 仍然有提高的潜力。

3 结论

(1) 我国运动员栏间三步跑时间总平均值比国外优秀运动员快。刘翔、史东鹏的栏间3步跑平均时间比第八届世锦赛前八名运动员好。这说明我国运动员步频快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是我国运动员的优势方面。

(2) 男子110米栏二、三跑段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区域。刘翔在第二跑段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史东鹏也接近世界水平。但是在第一和第三跑段我国运动员仍与世界水平有明显差距。所以起跑和冲刺两个环节是我国运动员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速度训练和速度耐力训练, 创造更高的分栏速度和保持分栏速度的能力是我国选手提高成绩的关键。

(3) 速度参数比较表明, 刘翔在最大栏间速度、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全程栏间速度的稳定性均高于世界优秀选手, 第二栏到第三栏分栏时间长是刘翔前程落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因素。同时冲刺时间偏长也说明刘翔从下最后一栏到平跑的转换时间偏长。史东鹏、陈雁浩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已经达到世界水平, 但是最大栏间速度较长仍然是落后的原因。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110米栏运动员与国外优秀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在分栏时间这一技术环节上进行对比。指出我国运动员技术上的不足, 明确了提高分栏时间是提高110米栏成绩的重要环节, 提出训练重点, 旨在提高我国短跨项目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110米栏,优秀运动员,分栏时间,技术特征

参考文献

[1]李保安, 张玉泉.中国与世界优秀110栏选手跑跨技术特征比较[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3) .

[2]许以城.我国优秀男子110栏运动员的跨栏技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10) .

[3]李建臣, 吴静玮, 史东鹏.110栏技术的跟踪会诊[J].中国体育科技, 2004 (2) .

[4]张军波.中外优秀男子110栏运动员运动参数对比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3) .

[5]黄勇, 郭俊人.第九届全运会男子110米栏冠、亚军跨栏跑技术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

110栏 篇7

关键词:跨栏跑,110米栏,优秀运动员,速度,技术分析

跨栏跑是田径项目中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之一,它对跨栏运动员的平跑速度、跨越栏架的技术能力等各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从技术的演变和成绩的提高中看到:跨栏的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等同距离跑成绩越来越接近,使“跨”和“跑”的技术结合更加完善,使现代跨栏技术越来越向运动员的平跑技术发展,速度成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跨栏技术基本定型后,每次世界记录的演变与更新,都与跨栏运动员100米跑成绩的提高密切相关(见表1)。因此,很有必要从速度利用率的角度来研究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内外部分优秀男子110米跨栏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录用的数据进行统计,对运动员的速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比较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外优秀男子110米栏运动员速度利用率的比较

跨栏跑速度利用率是指跨栏跑过程中,对百米最高强度的使用水平,用运动员跨栏跑中的平均速度与该运动员的100米跑绝对速度的比值来表示。

绝对速度与良好的跨栏技术是跨栏运动员获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四名优秀110米栏运动员,无论是60年代达到顶峰时期的崔麟、梁仕强,80年代全国纪录保持者余志诚,还是90年代并列世界第八位的李彤,他们的跨栏跑速度利用率均高于国外优秀跨栏运动员,而100米平跑与110米跨栏跑中的平均速度,全都低于国外优秀跨栏运动员,表明最大速度明显落后。而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的过栏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较强。因此,说明我国优秀110米栏运动员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平跑的绝对速度及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上,这与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是一致的。以我国110米栏前后两名亚洲纪录创造者为例,他们的跨栏跑与110米跑的平均速度,与内赫米亚相比,每秒平均落后0.37米和0.48-0.66米,这就进一步证明我国运动员速度较差。仅此一项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在110米栏全程跑中就输掉了4.78米,100米跑中,要被拉下5.14-7.19米,揭示我国跨栏运动员要在世界赛场上崭露头角,需要提高100米跑的绝对速度及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

2.2 中外优秀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各栏周期速度的比较

我国教练员及运动员经过长期探索和训练,余志诚创造了13秒72的好成绩,但是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其差距仍是很大的。

由表2可见,最快周期速度和最慢周期速度,起跑至第一栏速度和第十栏至终点速度,以及各个周期的平均速度和标准差,余志诚的所有速度数据都不及外国优秀跨栏选手,还可以看到外国优秀选手全程比赛,不仅起跑后加速快,冲刺能力强,而且达到周期的速度高,显示出周期时间短,保持这一速度的能力也强,始终以高速度跑完全程。可以讲,这是当今跨栏跑技术发展的趋向,也是衡量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注:时间单位为秒,速度单位为米/秒。

例如,奥运会冠军金多姆最快栏周期时间为0.98秒,速度为9.32米/秒,竟有5个栏周期以1.00秒时间跑完,全程九个栏周期的平均速度为9.05米/秒,标准差为±0.18,因此,使其成绩能突破13秒。又如奥运会第二名杰克逊,尽管其最快栏周期为1秒02,速度为8.96米/秒,与余志诚的最快栏周期完全相同,但是由于他整个全程距的速度比较均匀、节奏平衡、全程九个栏周期的平均速度为8.84米/秒,而标准差仅为0.09,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而也能使其成绩达到13秒28的优秀水平。而对照余志诚全程跑的速度变化,他不仅表现出起跑加速缓慢,而且在达到最快周期速度以后,仅维持四个比较快的周期,又表现了明显的下降,整个跑程反映出速度不够均匀,节奏不够稳定,速度起伏较大。所以他的九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比杰克逊低,标准差较大,因而影响其取得好的成绩。如果我们按照美国研究人员罗杰斯所设计的跨栏“关键区域”划分的方法,将全程跑划分为三个跑程(起跑至第三栏为第一跑程,第四至第七栏为第二跑程,第八栏至终点为第三跑程)来对余志诚和杰克逊两人进行对照分析,就更不难看出余志诚的全程跑中存在的问题(见表3)。

余志诚和杰克逊的最快栏周期速度相同,都为8.96米/秒,可全程跨栏成绩地相差0.44秒,其中第一跑程余志诚的成绩相差0.20秒,占相差数的45.4%;第二跑程成绩相差0.07秒,占相差数的16%;第三跑程的成绩相差0.17秒,占相差数的38.6%。这就可以充分看出,余志诚与杰克逊相比,成绩相差最大的是第一、三跑程,也就是说,余志诚与杰克逊相比,在跨栏途中跑上差距是较小的,而主要在起跑加速和在后几栏保持速度的冲刺能力上差距较大。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其达到更高成绩。

从余志诚跨栏的三个跑程来看(见表4),他由14秒19提高到13秒72,成绩进展了0.47秒,其中主要表现在第二跑程上,提高了0.27秒,占整个提高数的57.6%,这是进展比较大的,而第一、三跑程仅分别提高0.13秒和0.07秒,各占提高总数的27.6%和14.8%,可见余志诚经过几年的训练最快周期速度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使其途中跑段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在起跑加速和后几栏的冲刺段上提高得却相对缓慢。这更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欠缺。

3 结论

综上所述,男子110米栏是属于短距离极限强度的项目,速度利用率及最快周期速度对全程跑的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与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的速度利用率较高,但是世界优秀运动员具有高水平的跨栏周期速度,而且加速度能力强,并在整个全程跑中能很好地保持最高速度,整个跑程的速度变化呈现出高速度、均匀平稳的趋向,这也正是我国绝大部分优秀跨栏运动员的劣势所在。因此,在跨栏训练的实践中,保持并发扬技术训练的优势,利用好速度利用率,还要加强绝对速度的训练,提高最快周期的速度,更要针对不同情况,加强起跑加速和保持速度的能力训练,以适应和调整好他们全程跑的速度变化曲线,使其以较高的速度利用率并均匀地跑完全程,这是提高我国整体跨栏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石云龙.对不同等级男子110米跨栏运动员速度利用率及绝对速度的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2,(1):91.

[2]赵国雄.跨栏跑速度利用率的研究[J].田径,1998,(2).

[3]王磊.余志诚110米栏比赛全程速度变化分析[J].田径,1997,(12):14.

[4]田学易.跨栏跑的速度和速度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83,(7):16.

[5]段世杰,尚修堂,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94-600.

110栏 篇8

一、存在问题

1.栏间节奏慢,重心起伏大,三步步幅不合理,栏间跑与过栏脱节。

2.过栏重心高、时间长、速度损失大。

3.攻栏过近,下栏距离偏长。

4.摆动腿屈膝高摆不够,压栏速度慢;起跨腿提拉不够充分,提拉较慢。“剪绞”速度慢。

5.后程能力差。

6.心理素质差。

二、相应对策

1.正确认识项目特征,加强专项能力训练。

跨栏是速度力量非周期性项目,是在一定栏高、栏距、栏间步数下依靠快速的栏间速度(节奏)、快速的过栏速度(动作速度)跨越障碍的项目。“跑栏”的意义就在于将绝对速度、栏间速度(节奏)、过栏速度(动作速度)合理地整合,以达到一个理想的速度。跨栏运动员跑的技术应具有高重心、快频率、节奏感强等专项特征。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由于运动水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此阶段必须加强专项能力的训练,提高负荷强度。

(1)速度训练。

110米栏全程除去1 0个跨栏步,平跑的距离占全程的70%左右,无论是栏间节奏跑,还是跨栏步,肌肉工作特点都体现了快速收缩的特点。栏间节奏跑体现了高频率快速的位移速度。跨栏步摆动腿的高抬屈膝高摆和起跨腿的外翻折叠提拉体现了快速的动作速度。因此速度训练必须加强肌肉的收缩速度,高步频的交替用力。训练中可采用下坡极限速度跑、高频率牵引跑、追球跑、低栏架、短距离、高步频过多栏练习。

(2)力量训练。

跨栏所需的栏间速度、过栏速度是以强大的肌肉力量为基础的,力量训练中不仅要具备基础力量和力量耐力,根据快速力量项目特征,还必须加强快速力量训练。加强躯干、下肢爆发力、踝关节的训练。通过负重的腰、腹、背肌练习,杠铃抓举、高翻、快挺练习,卧推练习等加强躯干力量。脚通过负重半蹲跳、负重提踵、跳台阶、跨步跳、单脚交换跳、跳栏架等发展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踝关节力量。

(3)柔韧训练。

柔韧性是跨栏运动员必需的素质之一,髋、腰的柔韧性决定了跨栏步技术完成的效果。大幅度的跨栏步为快速的剪绞,为下栏的高重心、短支撑提供了可能。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关节的灵活性,将柔韧训练作为准备活动的必要环节,将主动拉伸与被动拉伸与抗阻练习有机结合,逐渐加大拉伸的幅度和强度,使运动员在发展关节柔韧性的同时力量也随之增加,柔韧训练要注意刚柔结合,以刚为主,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使得运动员的肌肉和韧带练得柔而不软,韧而不僵。训练中可采用跨栏坐转髋、仰卧压腿、对跳马攻栏、武术踢腿练习等进行柔韧练习。

2.加强栏间节奏练习和跨栏步技术练习,提高跑跨结合能力。

栏间节奏是跨栏的灵魂,“跨栏”向“跑栏”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栏间节奏的快速和流畅。而且表现了良好的跑跨结合能力。“跑栏”技术表现为高重心、快节奏、支撑腾空时间短,身体重心的轨迹接近于直线,跑跨体现了向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良好的跨栏步技术是实现流畅跑跨结合的前提,良好的跨栏步技术表现在摆动腿充分折叠高摆,攻拉动作凶猛,身体扣紧,向前意识强,下栏压栏动作积极,下栏距离近,下栏摆动腿的膝部不仅直,而且还有用力扒地的意识和能力,下栏制动少,速度损失小。训练中不仅要加强跨栏步的技术训练,而且要将跨栏步技术与栏间节奏紧密结合,提高运动员跑跨结合能力。通过适当缩短栏间距或降低栏架高度、用一步的栏间跑进行持续5~10个栏起跨动作练习、结合栏架高度的变化来加强栏间节奏、起跨能力及跨跑能力。

3.加强后程能力,提高专项耐力。

专项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为了保持高速度,控制速度的下降,加强后程能力,必须提高专项耐力。其基础是不断提高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提高包括非乳酸供能和乳酸供能无氧能力的发展,在改善有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耐力的训练。训练中可采用反复跨栏跑、超比赛段落的跨栏跑、平跑和跨栏相交替等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耐力。

4.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为比赛中成绩的取得奠定基础。

110栏 篇9

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110m栏奥运金牌的近十年时间内, 跨栏项目上刘翔始终一枝独秀, 未能有效地激励与提振我国直道栏的整体水平, 虽然近两届全运会110m栏整体成绩呈回升趋势, 但与欧美国家相比, 无论是成绩的提升幅度还是高水平运动员人数规模都还有差距。如何借鉴国内外优秀选手的技术以及训练手段与成果, 提升直道跨栏跑成绩形成以刘翔为塔尖整体呈塔基的训练梯队, 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运动技术、身体机能上来挖掘, 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 制定符合项目需要的技战术, 提高心理训练水平和竞赛能力。争取形成一个项目的集体优势, 这样才能在跨栏项目长盛不衰, 创造更好的成绩。本课题通过对比国内外优秀选手跨栏比赛各技术环节、技术细节数据, 将解析出的技术参数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寻找并描述出男子跨栏跑运动员技术特征与规律, 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与技术上的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直道栏整体运动技术水平, 进行科学化的训练, 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家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12届全运会男子110m跨栏决赛前8名运动员和2011年第十三届世界锦标赛男子跨栏决赛的前8名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对第12届全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时的成绩及其各项数据进行处理, 用SPSS12.5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影响跨栏运动项目成绩的因素除了起跑外, 起跑到第一栏的时间、过栏时间、栏间跑时间以及终点冲刺时间的好坏都是影响与制约全程栏成绩的因素, 其中起跑到第一栏的时间与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与能力相关联, 终点冲刺跑与体能的储备和全程合理使用体力相关, 过栏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过栏技术的好坏, 栏间跑时间则是跑跨协调能力和平跑能力高度结合的体现。本研究课题采用汲取分析全程时间与分栏速度、平跑时间与栏间速度、支撑时间与过栏时间、途中跑第5栏的步长作为对比分析以探讨国内外选手直到栏的技术差异。

2.1 国内外优秀选手全程分栏时间和速度变化特征

从表1过栏速度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 国内外选手110m栏运动员最快速度均出现在第5栏。中国选手从第3栏开始进入高速区, 并保持到第8栏, 时间变化范围为1.048~1.07s, 速度变化范围为8.54~8.7m/s。从第9栏开始, 速度呈下降趋势, 用时最多的为加速和冲刺阶段, 分别为2.56s和1.472s。世界优秀选手也是从第3栏开始进入高速区, 仅仅保持到第5栏。但是这3栏的平均时间却为1.005s, 速度为9.1m/s, 时间差值为0.046s, 速度差值为0.48m/s (P<0.01) , 数值均值远远低于国内选手的高速区用时时间, 而与刘翔相比, 差距则更为明显, 刘翔第四栏时间则是惊人的0.98s, 三栏平均时间短于1s。从第6栏开始, 速度有所下降, 但并非呈直线下降, 在第7栏和冲刺阶段速度有所提高, 呈波浪形变化, 可能与选手体力和技战术有关。其次, 从表中可发现国内外优秀选手在6~10栏的次速度却比国内选手的高速度还快。再者, 国外优秀选手的冲刺速度达到了10.34m/s, 为全程最高速度, 而国内选手冲刺速度只达到了9.54m/s, 二者差时间值为0.113s, 速度差值为0.8m/s, 存在显著性相关 (P<0.01) , 即使是刘翔冲刺速度达到了10.20m/s, 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由表2可知, 国内选手的100m平跑成绩明显差于国外优秀选手, 差值为0.43s, 而110m栏的成绩差值也仅仅为0.44s, 平均栏间速度差值为0.37m/s。由此可说明国内选手最大的弱点在于平跑成绩差, 最大速度不及国外选手。在整个跨栏跑过程中, 国内选手保持最高速度的稳定性强, (表现在3~8栏的高速跑上) , 但是其最大速度明显低于国外选手, 且表现出最大速度能力较差的特点。加速阶段 (第1栏) 优于国外优秀选手, 从体能分配的角度来讲, 加速阶段保持一定的体力是一种技战术的要求, 过分强调起跑后的加速度不仅致使神经系统过早疲劳, 能量消耗过快, 而且还会影响全程跨栏跑的节奏, 容易造成下栏后的制动现象, 影响跑速发挥。而从冲刺阶段的数据对比差值来看, 国内选手存在着冲刺冲不上来的现象, 明显与全程体力分配不均和加速阶段消耗体能过快存在相关。

另外, 本文单独列出刘翔13.07的速度及时间参数作为对比分析, 以突出刘翔在跨栏项目上具有的优势与国外选手间的差异。从表1可知, 刘翔从第3栏开始进入高速区, 并保持到第6栏为止。最高速度出现在第3、4、5栏。从数据分析来看, 刘翔的高速区已经接近或超过国外优秀选手, 但在次最大速度的保持区内稍微要落后于国外选手。另外, 起跑阶段加速能力不强, 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前3栏的成绩, 可能与肌肉爆发大小有关, 也可能是8步过栏不及7步过栏的加速度能力上。训练上应多考虑起跑加速能力的训练和专项速度耐力能力的培养, 忌伤病后大强度大负荷训练。

2.2 跨栏腾空时间的比较分析

跨栏步时间 (起跨腿支撑时间+腾空时间+摆动腿支撑时间) 是反映运运动员过栏技术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表2可知, 国内选手起跨腿支撑时间, 差值为0.035s, 呈显著性差异。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 起跨腿支撑时间受身体重心、躯干倒和着地脚的影响。据李建臣研究表明[1], 在起跨腿更加积极地放松情况下, 适当地增加着地脚, 使得地点更加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 则更能快速的转入后蹬动作, 缩短支撑时间。摆动腿支撑时间的长短也受到着地脚、着地膝角等的影响, 良好的摆动腿支撑不仅可以缩短支撑时间, 更重要的是不至于在下栏时产生制动现象, 从而引起速度的下降, 对顺利过渡到栏间跑产生不利影响。

从表3可发现, 国内选手1~10栏过栏腾空时间平均值为0.37s, 国外优秀选手过栏腾空时间平均值为0.32s (P<0.01) 。从全程各栏来分析, 国内选手最短的腾空时间为0.36s, 出现在第4、6、7、8栏, 国外优秀选手从第1栏开始一直到第8栏, 始终保持着0.32s的腾空时间, 刘翔则保持了最短的过栏时间, 基本在0.32s之内, 说明了刘翔的过栏技术比国外选手还要好。而国内外选手全程各栏之间的腾空时间平均值均呈显著性差异。

本文作者认为, 影响其腾空时间主要有两个因素: (1) 起跳腿过栏瞬间, 后蹬力量不足, 起跨加速度太小。起跨腿后蹬产生的加速度可分为上栏腾空向前的水平加速度和重心向上腾空的竖直加速度。后蹬加速度越大, 水平加速度也就越大, 其势必缩短腾空时间, 当然, 其后蹬产生的合加速度的角度必须是有一定范围的。目前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的后蹬角为66°+1.3°, 身体重心角度为12.11°+0.1°, 重心腾起高度为0.14+0.02m, 真正理想的重心移动是刚好掠过栏, 尽量地使跨栏接近平跑。从国内选手中间栏每栏用时1s就可以看出国外优秀选手正从以前的3步栏间跑+起跨跑慢慢转变为每栏4步平跑趋势。 (2) 腾空的时间还受上栏前跨步距离的影响。起跨点太近, 容易造成攻栏时向前不足, 向上有余, 给人以“跳栏”的感觉, 且落点较远, 使身体重心移动慢, 产生制动现象, 影响全程跑跨节奏。

2.3 栏间跑3步参数比较分析

比较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第5栏间3不跑的步长可发现, 第1步和第2步均呈显著性差异。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较, 国内选手第1步偏大 (1.54m) , 第2步偏小 (2.07m) , 第3步无多大差别。从栏前步长和下栏步长分析, 国内选手下栏步长比国外优秀选手长 (P<0.05) 。栏间跑3步步长是反映运动员平跑速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栏间距离相同, 并都是3步跑过, 因此它主要是运动员步频能力的体现。另外, 栏间3步跑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构成栏间跑的节奏, 它是由栏间3步步长的比例和步长决定的。因此, 栏间3步步长的合理分配对于调节运动员跨栏跑的节奏感有重要作用。从力学角度分析, 在下栏后会产生一定的制动现象, 因此就造成了加速度的下降, 引起步频的减少, 相应地只有加大步长来弥补。数据表明, 国内选手的步长比国外选手要长, 也说明了国内选手在下栏时产生的制动现象要比国外选手严重, 跑起来没有国外选手顺畅, 受到第1步的影响, 在第2步无法产生高加速状态下的高步长, 更进一步地影响了第2步的步长。

3 结论与建议

1.国内选手 (刘翔除外) 110m栏运动员与国外选手相比具有平跑速度差、整体平均速度差、最大速度能力差的特点, 今后训练的重点应结合专项体能训练特点, 加强平跑训练, 提高平跑速度能力。

2.国内选手 (刘翔除外) 起跨腿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均比国外选手要长, 在跨步上栏技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技术上存在着“跳栏”现象。建议训练中根据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点全面分析其起跨各技术角度, 力求“远跨近下栏”, 摆动腿积极攻栏的同时要加强摆动腿的快速伸膝和小腿向栏架方向的快速前伸, 形成着地角度大、着地距离近的快速绞剪完美技术风格, 以有利于栏间水平速度的发挥。

3. 国内选手在下栏后产生制动现象比较严重 (这是国内选手目前除刘翔外普遍存在的明显弱点) , 从而进一步对栏间第2步产生干扰, 影响栏间跑的节奏。建议训练中加强起跨腿蹬地力量, 加大栏前步长, 上体前压加大及其腿腰髋的柔韧性, 下栏着地摆动腿直腿下栏, 着地时增大踝关节角度、减小缓冲幅度、抬高支撑重心位置, 都可以起到减小下栏步长、减少下栏制动现象的作用。

4. 跨栏项目的训练, 应结合项目的特点与技术要求, 多进行大强度、高兴奋、高频率的快速过栏练习, 不宜大负荷与疲劳状态下进行技术与身体训练, 强度与量的安排既要适中, 又要适合跨栏项目体能发展及储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建臣, 付大鹏.对我国男子110m栏的跨跑与跨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36 (5) :11-13.

[2]许以诚, 迟泰棱.我国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跨栏技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10) :10-12.

[3]宋跃先.对我国顶尖110 m栏运动员跨栏技术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5 (1) :62-63.

【110栏】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下一篇:道德修养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