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2024-07-20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精选9篇)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篇1

在辽宁大学某课堂上, 一名兢兢业业授课的老教师在上《电工技术》的选修课, 尽管3人到场, 仍认真讲足一个半小时, 并在黑板上写下满满的板书。授课结束后, 还转身谢谢学生捧场, 这名老教师因此被网友称为“最尽职教师”。

从此件事情中, 我们可能会被老教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但更多的则是对当前大学校园管理和大学生学习现状的思考。

首先, 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大学里有那么多学生逃课, 其原因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目标模糊的问题。

专家指出, 由于小学、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家长将上大学作为学习目标, 因此, 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然会出现学习目标的模糊。据麦可思发布的全国部分2009级和2010级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 分别有52.5%和59.6%的被调查新生认为自己入学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 其中排在首位的均为“缺乏学习动力” (2009级, 29.5%, 2010级36.2%) , 其次均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 (2009级, 26.2%, 2010级, 32.4%) 。因此, 也就毫无疑问的出现部分学生抱着享受大学生活的态度开始逃课逛街打游戏等, 还有部分学生盲目跟风, 出现了认识、心理层面的偏差也影响了到课率。

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模糊、屡屡逃课的问题呢?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大学生自身发展困惑的问题。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很多学生找不到自身的发展方向, 鉴于此, 一方面, 高校应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学生特点, 加大对学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用生动的理论和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运用丰富的教育学理论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比如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挖掘不同学生的优势潜能, 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最优发展方向;比如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从而保证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等。

其次, 高校应科学设置课程, 大力加强教学管理。

当前, 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课程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脱钩, 以至于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所学有何用”、“所学有何意义”, 再加上一些老师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呆板, 这样致使一些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出现逃课现象。另外,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风气的影响, 上学期间并没有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是在一些兼职、创业、打工挣钱上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散了很多精力, 导致学生更加认为“学习无用论”的正确, 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此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加, 而学校管理体制并没有相应的加强, 再加上高校“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 各高校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上课出勤率过低”的现象, 一是科学设置课程, 增加一些贴近学生发展、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 还要设置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潜力的精品课, 从而用知识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二是结合社会、老师和学生形成一种教育改革的互动, 大力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辽宁大学某课堂的出勤率无不暴露了学校管理松懈、教学秩序混乱的状况。这种现象的出现, 不仅是一个学校管理现状的缩影, 更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侮辱。因此, 高校不仅要从学生身上加强管理, 更要从老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上加强培训, 只有老师和学生都严肃严谨起来, 才能真正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三, 高校应加强师德、学风、校风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的内涵。

辽宁大学七十八岁的老教师面对还剩三人的课堂写下满满板书, 我们很多人最初都会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但是细细探究, “老师的课堂是突然间就只有三个人上课了吗?之前当有学生不上课时, 老师有没有进行纪律约束和理论说教?下课时老师还要向三名学生表达捧场的谢意, 这是教师的无奈、软弱还是纵容?是老师害怕失去最后听课的三名学生还是用特别的行为唤醒学生的良知?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难道只有授课不管其他?大学生尊师敬师的传统哪儿了?”所有的这些都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校园亟待整顿学风、校风和师德建设, 大的风气不抓, 就会影响每一个可能的小细节, 长此以往, 校园不文明现象只能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众所周知, 当前高校由于受一定社会化的影响, 一些教师由于害怕学生给自己评教打分低, 或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甚至是由于忙于科研考评等其他事情, 开始出现了教师只管上课不管学生纪律的现象, 而是把关于学生纪律的事宜统统包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身上, 而这些学生工作者由于不直接给学生上课, 难以看到其课堂表现, 因此出现一定环节上的管理偏差, 而那些对学生管理较为松懈的老师长期下去便造了“学生不害怕老师, 甚至不尊重老师、屡屡逃课”的现象。作为一名学生, 按时上下课是其最基本的学生义务和责任, 当一个学校开始出现大面积、大数量逃课现象时, 只能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之差, 而要抓学风、校风建设, 还要从教师的师德建设抓起, 保证每名教师切实履行职业道德和教师义务, 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 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最尽职教师”。总而言之, 一个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 需要由一名名好老师和好学生担负起来, 而只有校风、学风走上良性轨道,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明和校园文化才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摘要:通过辽宁大学某课堂一名老教师面对只剩三人的课堂, 兢兢业业写下满黑板板书从而被网友热议为“最尽职教师”的事件, 本文分别从大学生学习现状、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希望引起重视和反思。

关键词:高等学校,“最尽职教师”,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莹、马扬, 辽宁大学“最尽职教师”引发热议[N]:保定晚报, 2011年9月26日。

[2]三成新生认为缺乏学习动力[N]:新闻晚报, 2011年8月21日。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篇2

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我们忍不住要写这封公开信,是想与老师们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大家被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所感动。但同时,‚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臶鲜明的:不能这样!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

‚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党和政府要善于听群众发牢骚、讲怪话,否则社会压力怎么排解?‛

……

一个普通的张三李四是可以这么质问的。但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老师们,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讲中国,我们冒昧提出这样的建言: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臵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生活越来越好,牢骚却越来越多。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学老师,也有着作为社会一员的普通身份。只不过,那么多牢骚和消极,在最不该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带来的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习性。而停止抱怨,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思考光明,却需要意志力。

社会是不完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不顺心、不如意在所难免。人,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变、去改革的激情和热情。不抱怨、不牢骚,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韧性去适应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小到个人和单位,大到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智慧。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特殊的。你们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信你们乐于接受这份特殊,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对事业负责,能够对国家负责。那么从今天起,在课堂上讲好我们的中国吧!

多么希望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社会健康地前行,为了中国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师们,谢谢老师们!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教师 应对与提升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信息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信息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信息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1、对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4、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5、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6、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維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

[1].田中瑞. 论歌唱中的艺术情感体验. 北方音乐. 2012

[2].田中瑞. 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策研究. 北方音乐. 2013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篇4

一、具有过硬的钢琴演奏的专业技能

好的钢琴教师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家。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教师完全不从表演方面来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一个严重的疏忽, 它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损失。…能给自己的学生做出精彩的示范, 那怕是课上教到的那些小型乐曲。…那样一来, 不用讲总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多少!“钢琴演奏是复杂的表演艺术, 是实践艺术, 钢琴音乐的意境太宽阔、丰富、多彩了, 纸上谈兵无法领略其中魅力。如:肖邦音乐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元, “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英雄波兰舞曲》中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 即使用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让学生感知那“钢琴诗人”的灵魂。

“以己昭昭, 方能使人昭昭”只有亲自演奏过的曲目才有切身体会,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明确而详细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技术困难。教师示范时的触键、音色、分句、音乐的走向、踏板、呼吸、速度、力度、语气层次等音乐表现、能够使学生很快明确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和要求。教师精湛的演奏, 在琴键上说话、唱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 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变成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给学生深切的感受、树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钢琴教师要以“演奏为本”。不断拓展曲目, 积累各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 把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 在演奏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为教学积累经验。只有把演奏融于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二、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业知识

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与工具, 音乐是目的。把乐谱上所有的音符记号、各种乐理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 使人神往的音乐, 不仅仅是技能训练, 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 演奏者一切知识的最终结晶, 演奏者的学问修养都将凝聚在演奏中, 需要较高的理论修养。

音乐是活生生的语言, “音乐是艺术形态中最抽象的表现形态。要培养一个优秀音乐人才, 应有全面的文化背景。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包括了哲学、历史、神话、传说、宗教、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等一切文化范畴。”只有持续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和透彻地理解音乐作品。

钢琴教师要教技术, 更要教音乐。从宏观视角出发, 教师要积累学识、提升修养。研读钢琴演奏法、钢琴教学法、中外音乐史、钢琴发展史、中外钢琴文献导读等;从微观来看, 钢琴演奏的作品的创作年代涵盖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近现代钢琴作品, 还有创作不到百年的中国钢琴作品, 真是风格迥异;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 对作曲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知晓每一位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内容及作曲家通过那些形式和手段 (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 来表现作品, 并揭示音乐深层次的深刻的精神内涵, 将其融汇于钢琴演奏中, 需要老师正确指导。如:李斯特《奥伯曼山谷》是《旅行岁月第一集, 瑞士》中的第六首曲子, 不仅囊括辉煌复杂的技巧, 音乐内容非常深刻富有哲理, 不但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 还须对作曲家整体风格把握透彻, 才能将高度饱满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无限的诗画意境淋漓尽致的溶入演奏中……, 如果老师是一知半解更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以丰富的知识来“理解和领会”作曲家的意图, 把“无法溶化、无法言传、无法描绘”的音乐世界, 在钢琴演奏中再现出来。启发引领激发学生感受领悟音乐, 才能使学生内心的音乐和潜能获得生命。

三、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

钢琴教学是开启想象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培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理解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解决自身技术及动力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是教学重心。钢琴演奏是集技巧训练和艺术陶冶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

1.循序渐进搞好基础技术训练。技术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 表现一定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技巧基础训练是完成演奏曲目的保证。

不同的技术音型、音色、音响, 不同的弹奏法,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演奏出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各种难度的作品, 需要掌握科学的弹奏方法、全面的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和进度。首先要进行各种演奏技巧的全面系统训练, 如:按弹奏法分类;断奏、连奏等;按技术类型分类单音、双音、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还要进行具体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演奏能力。如果缺乏高超技术、演奏不能得心应手, 完美表现音乐成了一句空话。

⒉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演的能力。“技术无上下。音乐有高低”。 (4) 音乐表现是作为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音乐的内涵去表达, 培养学生内心的音乐感觉。首先, 对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因素;如乐句、结构、语气表达、力度层次、音乐特性、音乐对比、声音变化植入于基础教育。其次, 对音乐内在的倾向性、进行性、流动性、律动性、作透彻的分析和精湛示范。另外, 教学中除了“用得当的借喻、诗意的形象、与自然和生活中现象比拟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补充和解释作品的音乐语言”, 还可通过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在轻松、谐谑、富于感染力的氛围中, 使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钢琴作品的情境, 把单纯的手指技巧变为优美动人、极具魅力的音乐。在学生身上灌注自己内心热烈的激情, 将自己精气、灵魂延伸到学生身上, 在学生的演奏中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使演奏和教学活动具有了真正的教育特征。

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一对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具有个性特征, 历来是中外钢琴教学的行之有效主要途径, 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上好小组集体课, 关注共性特征, 教师点评和学生互动, 互相交流切磋, 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主动性增强;开好小音乐会, 上好公开课, 对比教学, 找不足差距, 鼓励, 鞭策,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力。学会聆听和鉴赏。观摩各种音乐会, 培养音乐修养潜移默化;听录音、看录像、下载曲目、各种手段为钢琴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生动, 活泼、开放的形式, 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把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起来, 更自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⒋教书育人, 因材施教。孔子说过“有教无类”。教师的对象是学生, 要了解熟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要因人而异对每一个学生素质、才能作具体分析, 扬长避短。通过预见学生的个性, 并且在一开始就能对其制定合理的教育进程。不轻易否定学生, 不把学生看“扁”, “善待”尊重, 爱护每一个学生, 解决他们技术和音乐中的难题疑惑, 发掘学生潜能,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本着“严师出高徒”理念。严格要求每位学生, 精心引导, 精雕细刻, 教学生“学会”, 更要教学生“会学”, 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 化为美妙动人的洋溢着生命力的音乐。并导致他们主动探索, 倘若达到“自己教自己”, 教师也就完成了最崇高最重要的使命。

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 使之成为钢琴事业并得以迅速崛起, 成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凝聚老一辈钢琴教育家毕生心血, 钢琴教师要以他们为楷模,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通过勤勉与锲而不舍, 善于学习前沿的专业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再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坚持不懈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无私奉献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视野开阔, 文化素质优秀的一代新人, 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涅高兹.汪启璋, 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但昭义.钢琴教育论文.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10:227.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音乐出版社.

[4]赵晓生, 通向音乐的圣殿.上海音乐出版社.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高校教师如何看待本土音乐教育 篇5

首先, 现行音乐教师的理念必须有所转向。现在的大学要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很容易, 但要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教师无疑是我们现代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国当代音乐工作者应该打破旧有的“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念, 建立“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 另外, 在建立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也应加强本地乡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我们既不能做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固步自封, 排斥甚至拒绝外来音乐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更不能做一个缺乏民族意识的, 只对西方音乐文化顶礼膜拜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 就总体而言, 多年来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 中国音乐为辅。中国音乐中又主要以汉族音乐为主, 对中国众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很少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 更缺乏深入研究。作为音乐事业主要继承者的音乐专业学生, 应首先有权学习本地区、本国、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事实上, 发挥区域优势使学生首先了解本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本地一员所应具有的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本区域音乐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心理联系。因此, 我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基础。因此, 只有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 才能继承和发展本国音乐, 继而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其次, 学习本土音乐是了解世界民族音乐的发展的基础。记得在一次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上, 我要求学生是选材要独特、新颖, 哪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在专家看来也是非常用有价值的。结果有一位梁平的学生, 给了我一个“梁平灯戏”方面的题材,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梁平灯戏”, 我很兴奋, 于是我给了他研究方向, 虽然我也没有研究过。这位学生说这方面的参考资料很少, 除了乐谱和当地的演出形式可获取, 在当地几乎找不出其它参考的文献。他很迷茫, 研究还是不研究, 最后我给了他信心, 与他一起来研究, 结果通过这次研究采访活动, 使我们了解到梁平这个区域特殊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性和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性格, 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文化, 进而孕育出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地方音乐、它符合当地劳动人民的性格、爱憎好恶和审美习惯, 而这具有区域性的朴拙民风和艺术审美情趣, 又决定了本土戏曲文化的审美选择,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通过对梁平这一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 不得不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国9 6 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我们多达5 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该是怎样的五彩缤纷, 我们的民族音乐该是怎样的具有多元性, 哪我们又有何理由对它置之不理而去崇拜别国的音乐呢?只有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才能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 通过本土音乐教育, 丰富专业知识, 促进研究型学习。近年来,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提倡研究型学习的呼声日高, 让学生接触本土的音乐文化, 掌握第一手资料, 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促进研究型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在制定论文方案前, 我要求同学们预先制订采访计划, 列出采访提纲, 采访时同学们认真地听写、记谱, 获取到书本上没有的第一手资料。例如, 关于梁平灯戏剧种的创立、发展、剧目、代表人物、音乐特色等知识, 只在地方戏曲志上少量提及, 同学们是不可能从教材中获得的。可是当我们真正地接触这个剧种的艺人, 听她娓娓道来, 加之声情并茂的讲解和表演, 那些久远的年代, 抽象的人物名称变得鲜活起来, 同学们既增强了对戏曲的了解又提高了自身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剧种的创立、发展过程。不只是音乐形式变化的过程, 而是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些为将来进行音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现状研究、消费与管理的应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良好开端。

最后, 认识本土音乐生存现状, 增强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也许有许多像“梁平灯戏”这朵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之花, 曾经盛开过、辉煌过, 在渝东南地区曾经广受欢迎。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各地, 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多角度的变化, “梁平灯戏”以及其它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其他传统音乐形式一样开始走下坡路, 直至濒临灭绝的境地。我们, 作为高师音乐院校的师生虽然没有能力去挽救一个快要灭绝的音乐, 但我们有责任去接近它、了解它、宣传它, 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把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并发扬光大, 继续绽放它的艺术魅力。

摘要:我国出现中小学音乐教育逾一个世纪以来, 音乐教育者在不同时期教学理念各不相同。但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 (实验稿) 》颁发来看,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 而是把教育的民族性、多元性等放在了固有的位置。但是, 了解本土音乐是学习其它音乐的基础, 哪么,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者、传播者, 我们该如何看待本土音乐教育已迫在眉睫。

论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矛盾 篇6

目前国内对于高校音乐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没有作具体的要求, 各省高校则根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应的职称评审办法, 这样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评审办法要求不统一, 有的地方高校甚至比专业音乐院校和985高校对音乐类学科的要求还要高。这样的举措难免会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

高校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理工类, 文史类专业教师所组成, 艺术类的教师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 而音乐类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艺术类教师与理工类、文史类教师最大不同是更加侧重于实践, 特别是音乐表演类的教师。正因如此, 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比较薄弱。

由于职称评定对科研能力的要求, 高校音乐类老师也一改只重实践不搞科研的风气, 他们的科研能力也随着职务评审的要求而进一步提高。但是如果一味的重理论而轻实践, 那么我们的音乐人才靠什么定论, 是考发表的论文还是获得的奖励?论文发表分核心与一般, 一般期刊对于写作人的要求较低, 核心期刊则对作者的背景专业研究能力, 文章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而且音乐类的核心期刊数目有限, 如果对核心期刊予以重点要求, 这无疑是加大了职称评审的难度。对音乐教师行业来说, 更加需要教学与科研矛盾的良好解决。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也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而变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深深地感受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所占据的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作为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表演类研究生, 本身所研究的专业就是侧重于实践演出, 科研能力几乎为零, 对这类科研能力起步较晚的高校教师, 如何在搞好科研的情况下, 同时使自己的专长不被荒废呢?科研需要研究, 可是专业同样需要教学和练习, 这是同理工、文史类专业的高校教师最大的不同之处。

古语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那么我们在侧重于科研提升的同时必定会对专业能力的训练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才能在这两者之中寻求一种平衡, 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而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所要求的科研能力方面是否应该考察更加均衡一些?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艺术类, 特别是音乐类教师的职称评定作统一要求, 所以可以看到各大高校对此要求就显得高低不一。

目前笔者搜集到了我国198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条例》, 以及几大高校颁布的教师职务评审条例, 通过研究比较, 发现各地区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不尽相同, 甚至地方二本院校比专业艺术院校和985院校的要求还要高出许多。此外, 专业音乐院校和重点大学对教师的评审显得更加客观和符合实际, 比如:他们把教师的职称评审划分为三类:1.教学型;2.科研型;3.双师型。

教学型是指教师以讲授课程为主, 学校对课时量有一定要求, 对科研工作量要求较低;科研型是指以理论研究为主, 对教学课时要求较低;双师型是指教师在教学同时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量。这样区分开来对艺术与理论专业的学科似乎更加公平。因为有的教师擅长教学, 而有的教师则擅长科研, 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 难免偏颇。

通过对几大高校出台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例进行比较, 发现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更加灵活, 地方音乐院校对职称的评审要求甚严。相对来说, 地方院校的音乐老师科研压力较重, 专业要求也相对过高, 这也不符合地方院校的局限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比较能够对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求变得更加灵活, 让音乐教师的科研压力适当的减轻一点, 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不要因为科研压力大而偏废了专业的精益求精。本论文就是基于此点, 试图论证良好的解决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这对音乐表演类学科是极大地激励和促进作用。

音乐教师的职责是音乐教育, 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促使各地高校在考察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 也多加考察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 良好的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办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促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岗.对高校音乐教师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黄河之声, 2012, 11.

[2]刘春华, 王泽善, 郝大伟.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研究.中国轻工教育, 2012, 04.

[3]刘目前.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应对策略.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07.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篇7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指在我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二、指学院 (系部) 各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 (包括兼职教师) 。三、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构成。

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声乐、器乐表演能力和音乐鉴赏及辨别能力, 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创编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文艺活动和竞赛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其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师对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要有着充分的能力, 所以, 在高校音乐教育“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迫切的。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双师型”体现了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行动目标, 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还要树立良好职业道德,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较长时间的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 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努力实现知识、素质、技能的有机融合, 具有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善于协调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高校“双师型”音乐教师,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一、从教师思想认识来看, 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足,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认识不清, 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不够, 以至于将“双师型”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双证书”。二、有很多高校忽视了师生的主体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上轻情商重智商、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重学历、轻科研重教学、轻知识创新重知识应用, 直接导致了高职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三、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普遍存在师资来源复杂, 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师综合实践能力偏弱。四、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缺乏适合本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长效培训机制。

在我院, 音乐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以人为本, 人才兴校”是民办学校办学的重要理念, 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推动民办教育的教学改革, 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我院应高度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1、根据学院发展需要, 对现有的声乐、舞蹈、钢琴专业课 (含专业基础课教师、实践教师) 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工作, 可分几年培养计划, 做到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有关专业院校、文艺团体、文艺单位参加学科进修、短期技能培训、岗位挂职培训学习等实践锻炼, 获取专业进修证书, 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舞台实践的能力, 帮助教师达到双师素质的要求。2、我院应充分利用学院已有资源, 通过科研、各项文艺汇演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参与专业实践和科研开发工作,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3、我院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音乐方面的执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4、我院要安排到相应的国内外或省内外的声乐、舞蹈、钢琴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交流学术问题,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可获得前沿的学术知识。5、有计划地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双师教师。

教学多年来, 本人一直在认为缩短教师与真正的演员间的距离是“双师”教师将设的一个大方向, 它可以使得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育传授者, 而且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舞台演员, 使得教师不仅仅能课堂、也能适应舞台、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师也能承担一些演出任务, 但有些教师往往处于“教授者”与“演员”之间, 在台上表演时, 他们既不像教师又不是演员。本人认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合理调整“舞台”与“讲台”关系, 将二者内质贯通, 使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走“讲台”——“舞台”——“讲台”的道路, 教师也必须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因此, 必须把表演艺术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 并作为检验声乐教学的成果, 来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为艺术创新开辟重要途径。另外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 及时地让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培训, 是高职教师不断更新观念, 提高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一方面要像文化课教师那样, 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 也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 舞台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定的组织各种文艺汇演能力, 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篇8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作用发挥

随着1998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 (试行) 》等文件的出台, 大大地推动和规范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工作。使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虽然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使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内容要么流于浅显, 要么过于艰深, 加之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 使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音乐学习普遍感到吃力, 由此导致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 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吸引每一个学生, 还要使自己具备全面、丰富的文化素养, 善于把本学科的纵深研究与相关学科横向结合, 在教学中, 能够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地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中, 不知不觉地让他们喜欢音乐, 热爱音乐, 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如此之大, 那么在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该如何将自己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呢?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音乐欣赏教育的老师结合自己上课的实例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一、教师要对所讲的音乐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他们的兴趣喜好都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这一点非常重要, 它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曲目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比如在讲授“协奏曲”体裁时, 我就选择维瓦尔第的《春》, 因为它不仅短, 而且好听。同学们在倾听习惯还没有培养好的情况下, 要想让他们耐着性子听音乐就一定是要选择能满足他们感官刺激的好听的音乐。而《春》就属这类音乐。

二、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做为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应该谨记这一点, 学生应该是学习知识的主体, 学习方法的探求者、实施者, 也是成功者。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教学材料给同学们营造一个愿意接受音乐的情境和氛围。在介绍音乐作品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相关学科知识激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兴趣。在欣赏音乐的间隙中适时地穿插介绍与该音乐相关联的一些综合学科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不熟悉的音乐形象鲜活起来, 使之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就《春》而言, 与它相关联的知识点就太多了:被称为“红发神父”的曲作者维瓦尔第具有很多的传奇色彩、巴洛克的由来及特征、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威利斯的文化经济等等, 总之作为激发同学们对《春》产生兴趣点的切入口太多了。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这是我们教学目的的根本。要使学生真正能脱离老师, 不需要任何方式的引导就能感受音乐,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审美活动中去, 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法, 在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上下工夫, 使学生克服由于不会学习、不会欣赏音乐导致盲目学习、不爱学习甚至放弃音乐学习的缺点, 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培养呢?我个人认为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多设问, 多提问, 通过设问和提问引起学生思考、讨论, 从而给学生创造发表见解, 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这其实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音乐欣赏该从哪里入手, 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这正是教师教给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有效方法。在《春》的具体教学实施中我会在他们听的每一遍的中间提出不同的问题, 引起他们由浅入深的思考。

(一) 第一遍音乐结束时提问:

刚才作品的主奏乐器是什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旋律是什么?这些浅显的问题会激发他们踊跃的发言, 即便他们在第一次倾听时没注意也会在下一遍时给予关注。我提问的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协奏曲的命名和主奏乐器是有关系的, 以小提琴为主奏的协奏曲就是小提琴协奏曲, 以钢琴为主奏的协奏曲就是钢琴协奏曲……在听完后印象最深刻的旋律也就是乐曲中不断重复的旋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在第一遍的倾听中如果学生能辨别是什么乐器在用什么样的情绪诉说着什么样的心情, 那作老师的就该满足了。

(二) 在第二遍音乐结束时就可以进一步设问主题反复的次数及乐曲进行时有无情绪的变化。

然后展示作者为这首乐曲所写的十四行诗, 对照着诗句和同学们一起再听一遍。这样大家就可以知道作曲中的“回旋曲式”是怎么回事了, 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三) 在完整听完三遍以后就要做一定的讲述: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维瓦尔第的创作风格、协奏曲体裁的介绍等等。这些讲述一定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要言简意赅, 语言生动, 形式活泼。

(四) 讲完上述后再回归《春》的音乐当中, 在倾听中对应我们刚才所讲的内容。

相信同学们在完整的四遍倾听后一定会对今天所听的内容有很深的映像的。

四、教案课例

(一) 教学目标

1. 在聆听中获得对印象派音乐的独特的美的感受。

2. 使学生通过聆听辩别印象派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区别, 继而从对比欣赏中总结印象派风格特点。

3. 借助相关文化与时代背景的讨论, 认识印象派音乐。

4. 对各种音乐风格产生兴趣, 能辨别与欣赏不同时期音乐作品。

(二) 教学内容

1. 欣赏内容:欣赏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

2. 音乐知识: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特点、回旋曲式结构的认识。

3. 相关文化知识:十四行诗、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哲学流派和美学思潮。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讨论与思考巴洛克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从大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理解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及相关背景。

(四) 教学过程设计 (略)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商梦琳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

摘要: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 都不能很快顺利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 因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欠缺, 学校在意识到这点以后, 就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锻炼, 并为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提出相关有效方案。

关键词:自我管理能力;素质教育;个人能力;独立思考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问题,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度比较高, 大多没有独立思考各类问题的习惯, 也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而当他们从大学毕业的时候, 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较高, 希望他们全面具备各项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各类工作。这就对大学阶段的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要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立足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作为班级的引导者, 班主任应担负起这些责任, 以社会的需要来调整工作重点。

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阶段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于他们来说, 大学生活和以前的中学生活完全不同, 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没有了升学压力之后, 除学习之外, 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被转移到了各种社会活动上, 他们对于以前中学阶段接触较少的各类社团或班级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也开始慢慢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在此阶段学生对身边的各类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的课堂教育方式与中学也有所不同, 课堂教学时数变少,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下自己深入学习、讨论, 因此, 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变化, 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阶段容易产生一种盲目自信, 感觉自己能顺利考入大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因而忽视了学习, 这时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平时的教育中, 要注重强调学业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地位。在班级中应该注重良好学风的培养, 帮助学生形成在学习上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意识。定期举办学习心得交流会是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交流, 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学习方法, 也可以发现差距, 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次, 在获取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注重学生人格特点的形成, 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因此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学生刚进入大

(五) 讨论与思考

1. 各学科同学充分展示与本学科相关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文学、哲学、艺术流派以及科学的认识和见解

2. 为什么意大利音乐到了17世纪会开创协奏曲这样一种新的音乐体裁。

(六) 听《梁祝》进一步巩固小提琴协奏曲的特征

(七) 教师概括性小结 (略)

总之, 音乐欣赏是一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创造力, 而且还可以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课程。其教育目的的完成比其他学科更需要教师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所以, 我们音乐教师应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 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的同时,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 树立音乐课程的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从而以自己正确的课程理念影响学学的时候, 集体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也就是要求班级应该具备凝聚力。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但组成一个班级之后就产生了一个集体, 个人活动也会对这个集体产生影响。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以及组织同学以集体的形式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 引导每一个人融入这个集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班主任应该对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了解, 能够发现他们的特质, 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特长, 但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多和学生交流, 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 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 交流手段、通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班主任也可以适当利用网络平台等先进的沟通工具来和学生进行交流, 这些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也使得信息的获得变得更加直接、有效。

然后, 在教育中应强调作为大学生,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 还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 并且应当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刚进大学之初对家长的依赖还比较严重, 班主任也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共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学校, 学生首先应该了解所学专业的具体培养模式, 并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提前做好大学学业规划, 尽早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鉴于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压力, 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在大学阶段就做好各项准备。其次, 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中,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每时每刻都需要和别人交流, 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别人, 也可以更好的推广自己。在日常教育中, 班主任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交流方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从前往往只强调学习的内容, 但是忽视了学习的效果, 学生上了各种各样的课程, 学习了很多知识, 但是真正学会了多少、掌握了我们很难去了解。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 班主任不仅督促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 学会了如何去学习, 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个人能力不仅仅包括学习能力, 要在社会上生存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的能力, 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最基础的。因此, 在大学教育中班主任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在教育工作中,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生, 给学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梅.《以素质教育观透析国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2, 4

[2]王朝霞:《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3, 2

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 篇9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的授课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 其课堂教学是以音乐知识文化传播和音乐欣赏体验相结合的审美教学过程, 同时以建设校园音乐文化为载体, 在高校中既要担任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任务, 又要统筹开展和辅导校内的音乐活动, 要求高校音乐教师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质, 以音乐教学为契机, 积极推广大学校园文化, 通过音乐的审美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那么, 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作为高校音乐教师, 具备宽广的音乐理论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巧, 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与保障, 要求音乐教师需具备演唱、演奏乐器, 即兴伴奏、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合唱指挥、组织编排等方面的专业素质, 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学习和积累。

1. 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 优美的声线、充满情感、富有感染力的歌唱是最好的音乐教学说服力, 能够深刻的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体验音乐的兴趣, 也是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的必备教学条件之一。

2. 演奏技能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钢琴, 钢琴的音色以其丰富的感染力、表现力和包容力, 成为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弹奏技巧, 并能够根据歌曲或乐曲的曲式风格和结构即兴编配伴奏织体并演奏的能力, 应用于歌唱类音乐教学和实践活动。此外, 音乐教师还应掌握一些其他常用乐器的演奏技能, 如中国民族乐器、多功能电子琴、手风琴及其他中外乐器, 来协助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 视唱技能

在识读乐谱的教学中, 正确处理视唱与审美的关系, 有效地发挥乐谱的工具作用, 避免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 将识读乐谱、音乐审美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在音乐实践和审美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和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

4. 创作技能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 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即兴创作音乐和即兴演奏的技能, 让学生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体会音乐音符、旋律、节奏强弱的变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 并对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方面的能力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在音乐活动中面向每个学生, 用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应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

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 仅具备演唱演奏、理论知识等方面的音乐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音乐技巧最终是要为诠释音乐而服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通过音乐散发出自身良好的艺术素养, 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掌握音乐专业技巧的基础上, 广博的汲取艺术领域中丰富多彩的知识, 以充实和提高个人的艺术涵养和思想境界, 并转化为内在的艺术涵养与道德修养, 这样诠释的音乐作品才会饱满、深刻而生动, 并把音乐中的信息积极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感染, 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科技和文化领域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系, 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高校音乐教师既是音乐教育者, 也是文化传播者, 不仅要具有本专业素质, 也要积极了解和领悟其他学科领域的文化特点, 如文学、美术、曲艺、舞蹈、摄影、建筑等, 探寻其他科学文化领域与音乐领域之间的关联, 不断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 并将这种文化底蕴升华、渗透到纯净而高尚的音乐中, 赋予音乐更加丰满而深刻的形象。

四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

音乐教师不仅自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 还要善于教学。教学过程体现在组织教学、备课、教学环节设计、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音乐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前提下, 能够合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 并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互动中向学生传授知识, 引导学生在活跃有序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 提高审美能力, 善于用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创造、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并且将课堂的音乐教学效果延伸到课外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也实现了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应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

一名教师要把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 就必须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光荣与神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所担负的育人的重大责任。热爱事业, 有高度的责任心;热爱学生, 有神圣的使命感。作为教师, 要在教育事业上勤于钻研, 勇于创新, 不断探索和总结,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同时, 作为教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文化学识的基础, 以便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关心爱护, 成为他们知识的导师, 生活和思想的良师益友;同时, 还要善于向学生学习, 韩愈曾说,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参考文献

上一篇:理解的幸福下一篇: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