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食品安全

2024-05-10

辽宁省食品安全(共8篇)

辽宁省食品安全 篇1

辽宁省食品安全条例

(2016年11月11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使用,食品的贮存和运输,以及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省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通过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诚信自律,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基层监管部门在机构、人员、经费方面的保障,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第六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设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责由省、市、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依照《食品安全法》、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职责和本条例确定。

第七条 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省、市、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有关食品安全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监管对象等情况,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履行食品监督管理职责。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明确食品安全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

第九条 食品行业协会应当承担行业自律责任,组织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提出改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导、规范和督促会员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应当依法维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

鼓励志愿者组织协助或者参与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活动。

第十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

第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鼓励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员工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对查证属实的举报或者其他协助案件查办的有功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受理举报的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接受举报的机关以及负责处理举报事项的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保密。

第十二条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生产经营。许可证明文件应当悬挂或者摆放在其生产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实行许可制度管理,食品摊贩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管理。未经许可或者登记备案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实施许可和登记备案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冒用、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许可证、登记备案凭证。

第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建立并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制度,出厂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制度,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进行进货查验并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如实记录相关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进行批发销售的,应当建立批发销售记录制度并保存相关凭证。相关记录、票据凭证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所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批发销售食品的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制度,如实记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日期等事项。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生产经营者贮存食品添加剂,应当使用专用贮存设施,并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盛装的容器应当标明食品添加剂具体名称。

第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仓储、物流配送企业贮存、运输食品的,应当对受托的仓储、物流配送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行审查。

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应当加强贮存、运输过程的管理,保证食品贮存、运输条件满足食品安全要求。

受托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应当按规定查验并留存委托方身份证明、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合格证明文件、检验检疫证明等材料,并承担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安全责任。

第十六条 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销售位置以及外包装或者容器上标注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散装食品标注的生产日期应当与食品出厂时标注的生产日期相一致。

食品经营者经营散装食品,应当设立专区或者专柜;经营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取防尘遮盖、设置隔离设施、提供专用取用工具等保证散装食品安全的措施。

第十七条 食品生产者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食品生产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食品类别等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在变化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的,应当同时提出相应的变更申请。

第十八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相关许可有效期内,连续停业六个月以上的,在恢复生产经营后七个工作日内,应当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查验并留存入场销售者的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物凭证、合格证明文件; 并在市场醒目位置设置信息公示栏,公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用农产品检验结果、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理情况、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第二十条 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保鲜、贮存、运输过程中应当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不得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第二十一条 从事销售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经营者应当查验所经营的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核对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等内容与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的一致性。

第二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对外配送食品,应当使用专用封闭工具配送食品;分装、贮存、运输食品的容器、用具、温度和时间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提供集体用餐配送服务,应当在食品容器或者包装明显位置注明配送单位、制作时间、保质期、贮存条件和食用方法等,并按照规定留存配送食品的样品。

第二十三条 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举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应当审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证、登记备案证明,及时报告获知的其管理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事故。

第二十四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来源合法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食品添加剂使用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四)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五)接触食品的餐具、饮具、设备和包装材料无毒、无害、清洁,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不得回收循环使用;

(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七)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五条 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应当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申请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二)具有相应的生产设备、设施以及卫生防护设施;

(三)具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第二十六条 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生产加工者身份证明;

(四)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五)生产工艺流程;

(六)拟生产的食品品种说明;

(七)生产加工场所的平面图;

(八)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禁止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下列食品:

(一)乳制品、罐头制品;

(二)用非固态发酵工艺生产的酒类;

(三)保健食品;

(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五)不适宜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其他食品。

前款所规定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由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第二十八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在其厂区外部显著位置明示其生产厂点的法定名称或者规范性简称;在生产加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营业执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食品安全承诺书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目录;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加工人员的健康证明也应当公示。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得接受食品生产企业和其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生产加工或者分装食品。

第二十九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标明食品名称、成分或者配料表、规格、净含量、小作坊名称、许可证编号、生产加工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并明显标示“小作坊食品”。

第三十条 从事小餐饮经营活动应当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小餐饮经营许可证。申请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独立的食品加工操作和就餐场所,保持环境整洁,远离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食品加工操作和就餐场所与卫生间有效隔离;

(二)具有提供餐饮服务所需的冷藏、通风、防蝇、防虫、防鼠、防尘、消毒、洗涤等设备或者设施,以及存放废弃物等设备或者设施;

(三)具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合理划分区域,能有效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有害不洁物品。

第三十一条 申请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经营者身份证明;

(四)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五)餐饮服务场所平面图以及其有权使用证明和设备布局、卫生设施等示意图;

(六)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三十二条 小餐饮经营者不得经营裱花蛋糕、生食水产品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其他食品。

第三十三条 小餐饮经营者应当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公示小餐饮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依法准予行政许可,颁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或者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并通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五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应当载明名称、负责人、住所、生产加工地址或者经营场所、生产加工范围或者经营项目、小作坊产品包装形式、许可证编号以及有效期、投诉举报电话、发证部门等信息。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均为三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个工作日前,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原发证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及时办理换证手续。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的名称、负责人、生产加工地址或者经营场所、生产加工范围或者经营项目等许可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原发证部门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后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核查。

许可证式样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

第三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交通、环保、市容、周边环境、历史沿革、群众需求等因素,按照保障安全、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划定区域、确定经营时段供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并向社会公布。划定区域内应当设立公示牌公示允许经营区域的四至范围、时段等信息。

第三十七条 食品摊贩从事经营活动,应当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登记备案,并提供经营者的身份证明、住址、联系方式和经营品种等信息。

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应当记录经营者的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住址、经营品种、经营地点、经营时段等信息。

登记备案卡载明的信息发生变化的,经营者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到原登记备案部门办理信息变更手续。

登记备案卡式样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将食品摊贩登记备案信息通报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

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有效期为一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经营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个工作日前到原登记备案部门办理延续手续。逾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照新的登记备案申请办理。

第三十九条 对食品摊贩实行禁止经营目录制度,禁止经营目录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食品摊贩禁止经营目录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在划定经营区域明显位置公示。

第四十条 食品摊贩发现食品或者食品原料有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经营,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第四十一条 食品摊贩应当在划定区域和确定的经营时段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并在其摊位明显位置悬挂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

第四十二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纳入其中,并组织实施。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存在的区域性、普遍性食品安全问题,应当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综合治理。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的日常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三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完善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鼓励和支持其改善经营条件、工艺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第四十四条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负责对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区域外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食品摊贩进行监督执法工作,按照城市市容管理有关规定依法取缔非法从事经营活动的食品摊贩。

第四十五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适应区域性检验需求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鼓励取得资质的社会检验检测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检验检测机构提供食品检验检测服务。

第四十六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制定、调整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实施。

第四十七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计划。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等部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发现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缺失、滞后,认为亟需制定或者修订的,应当及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制定或者修订的建议。

第四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地食品安全综合状况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制定并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检测。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分析、公布抽样检验结果,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采取集中整治措施。

第四十九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健全餐厨废弃物管理体系以及工作协调机制,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障食品安全。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执法人员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从业人员有计划地开展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五十一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投诉举报制度建设,公布本部门投诉举报渠道,依法履行投诉举报职责。

第五十二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记录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

省、市、县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实行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第五十三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食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未履行相关查验义务的或者未设置信息公示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保鲜、贮存、运输过程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或者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经营者未履行查验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建立并保存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未按照规定使用专用贮存设施、未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或者未在盛装的容器上标明食品添加剂具体名称的;

(二)食品经营者未按照规定设立专区或者专柜经营散装食品的,经营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未采取相关保证食品安全措施的;

(三)食品生产者生产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食品类别等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未按照规定报告或者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未申请变更的;

(四)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照规定对外配送食品,提供集体用餐配送服务未按照规定留存配送食品样品的;

(五)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举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未履行审查、报告义务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一万元罚款;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罚款:

(一)未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续手续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三)使用伪造、变造或者冒用他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并处五百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一)在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区域内未取得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从事食品摊贩经营活动的;

(二)使用伪造、变造或者冒用他人的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

(三)将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的。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注销登记备案卡。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罚款;货值金额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接受食品生产企业或者其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生产加工或者分装食品的;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的;

(三)小餐饮经营法律、法规等规定的禁止性食品的;

(四)食品摊贩经营禁止经营目录内食品的。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注销备案登记卡: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未公示许可证、登记备案卡等信息的;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的;

(三)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相关许可有效期内,连续停业六个月以上,恢复生产经营后,未在规定日期内备案的;

(四)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未按照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或者批发销售记录以及未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票据凭证的;

(五)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许可事项或者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载明信息发生变化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六)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卡有效期届满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继续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

(七)食品摊贩发现食品或者食品原料有安全隐患,未立即停止经营或者及时报告的;

(八)食品摊贩超出确定经营时段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

第六十五条 已取得许可证或者登记备案卡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或者注销登记备案卡。

第六十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违反城市市容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十二个月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外处罚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八条 被吊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小餐饮经营许可。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受理投诉、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二)泄露举报人信息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许可的;

(四)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对食品安全事故不及时报告、处理的;

(五)违法实施检查、强制等执法措施的;

(六)违反规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摊派或者收取财物的;

(七)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以及工艺简单,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活动的食品生产者。

小餐饮,指有固定经营门店,从业人员少、条件简单,提供餐饮服务的小餐馆、小吃店、小饮品店等食品经营者。

食品摊贩,指不在固定店铺从事食品销售活动或者现场制售食品的食品经营者。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的具体标准,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第七十二条 中小学生校外托餐场所、农村集体聚餐等其他餐饮服务业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七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4号)

《辽宁省食品安全条例》 已由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6年11月1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本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11月11日

辽宁省食品安全 篇2

1 一级公路安全与畅通的关系

安全和畅通是道路交通运行的两大基本要求,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 又是相互统一的,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交通系统处于混乱状态。

2 辽宁省一级公路路线安全设计

2.1 设计标准

(1) 服务功能

一级公路具有“干线”和“集散”两种服务功能。干线公路细分为主要干线公路和次要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细分为主要集散公路与次要集散公路。

主要干线公路提供省际间及大中城市间长距离、大容量、高速度的交通服务, 应选用高速公路;次要干线公路提供区域内或省域内中长距离、较高容量和较高速度的交通服务, 应选用一、二级公路。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 应该为车辆提供快速通行的交通服务, 尽量减少接入口的数量。

主要集散公路提供中等距离、中等容量及中等速度的交通服务, 宜选用一、二级公路;次要集散公路提供较短距离、较小容量、较低速度的交通服务, 宜选用二、三级公路。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 应以疏散交通为主, 合理控制接入口的数量。

当一级公路穿越城市、县城等路段较长, 且混合交通特征明显, 超出了公路的服务功能范围时, 应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进行设计;若将其改线成为绕城公路, 以缓解城区内交通压力、减少拥堵、分散车流时, 则可按照主要集散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若改造为绕城公路后, 其仍为国省干线公路的一部分, 过境交通量较大、车辆以快速通过为主时, 应按照次要干线公路标准进行设计。因此, 在确定公路服务功能时, 应根据公路项目走廊带内的路网分布、出行特点、交通特征等综合确定其服务功能。

(2) 设计速度

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 设计速度宜取100km/h或80km/h;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 设计速度宜取80km/h或60km/h。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进行设计的路段设计速度宜取40~60km/h。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 建议设计速度以80km/h为主。

2.2 线形设计

考虑一级公路穿越村屯及平交口交通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在平纵面设计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1) 线位选择

一级公路线位在通过村镇段时, 尽量做到“近村不进村”, 采取“绕越式”通过村镇段, 以减少附近居民的混合交通对一级公路直行交通量的干扰。

(2) 平交口

一级公路平交口处车辆交织严重, 属于事故易发区, 因此主线在进行平纵面设计时, 应提高平交口处的平纵面线形标准。平面线形在平交口处宜选用直线或大半径曲线, 以满足接入口处的视距要求;纵断面坡度宜小于3%, 利于车辆在平交口处控制车速。

2.3 横断面设计

一级公路应根据公路功能、交通量和地形条件等确定车道数和横断面形式。

2.3.1 一般路段横断面设计

一级公路一般路段横断面设计应按照现行的公路标准与规范进行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具有城市功能的路段, 可参照现行城市道路的标准与规范进行设计。二者衔接处应进行平顺过渡。

对现有使用双黄线进行隔离的一级公路进行调查, 发现车辆存在越过双黄线, 驶入对向车道进行超车、违法掉头等多种违法行为, 车辆正面相撞时有发生。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 的规定, 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 因此新建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对于现有未设置中央分隔带的一级公路, 应逐步完善中央分隔带设置。受路面宽度限制无法设置绿化带时, 可以采用单柱双波钢板护栏、隔离墩、水泥混凝土护栏等形式进行隔离。

2.3.2 村镇路段横断面设计

一级公路采取“绕越式”通过村镇段时, 村镇内居民不可避免地利用一级公路进行走行, 导致村镇段一级公路主路混合交通严重的情况。

由于村镇段一级公路一般没有按照市政段落考虑, 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因此可以考虑在公路外侧设置一条道路或者在公路横断面内划分出一定宽度区域, 主要为非机动车、行人交通使用的辅道。辅道可以起到接入口合并、混合交通分离、保证主路安全畅通、保护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作用。

2.3.3 辅道设置

根据辅道设置的位置, 可分为路外辅路和路内辅路。一级公路穿越村镇路段时, 应优先考虑路外辅道, 条件受限时可以考虑路内辅道。

(1) 路外辅道

路外辅道是设置在一级公路断面外侧的道路, 并与主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 如隔离栅等, 见图2。

(2) 路内辅道

路内辅道一般利用一级公路硬路肩划出一定区域, 并采用混凝土隔离墩、钢板护栏等与主线车辆进行隔离, 路肩宽度不足时考虑予以加宽, 如图3。

(3) 设置标准

①辅道长度

辅道的长度一般根据一级公路穿越村镇路段的长度进行确定。辅道设置宜向村镇路段以外两侧各延伸150m, 或者延伸至最近的平交口。

②辅道宽度

根据交通组成, 路外辅道一般采用双车道标准, 即5~7m;交通量确实很小时, 可以采用单车道标准, 即3~4.5m。路内辅道一般不小于2.5m, 极限可以用到2m。

辅道路面的排水应与主路的排水系统综合考虑。

3 辽宁省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安全设计

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分为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和公路与乡村道路平面交叉, 二者既要区分对待也要统筹考虑。

3.1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一级公路与等级公路平面交叉的安全设计包括平交口间距、几何设计和视距等几方面。

3.1.1 平交口间距

根据研究, 平交口是各类公路交通事故相对集中的区域。平交口数量越多, 间距越小, 对主线运行速度和安全的影响越大。因此, 有条件时, 应采取上游支路合并、加设辅路、合并部分平交口和增设立交等方式, 减少一级公路上的平交口数量, 加大平交口间距。一级公路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

3.1.2 平交口几何设计

(1) 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宜为直角, 必须斜交时, 交叉角度应大于45°。同一位置平面交叉岔数不宜多于5条。

(2) 平面交叉处主要公路最大纵坡见表3。

(3) 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应进行渠化设计。

3.1.3 平交口视距

一级公路平交范围内应进行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检验。

3.2 公路与乡村道路平面交叉

公路与乡村道路平面交叉, 不具备渠化条件时, 以及公路与公路沿线地方政府部门、厂矿、企事业单位等自建的道路平面交叉时, 应进行接入设计。

3.2.1 接入方式

道路接入干线一级公路时, 宜采用间接接入;道路接入集散一级公路时, 可采取直接接入。公路接入道路密集, 接入间距难以保证时, 宜建设用于集散的辅道, 将接入合并后, 与公路集中接入。

3.2.2 接入位置与间距

道路接入干线一级公路时, 应采用较大的间距, 优先保障干线一级公路的畅通;道路接入集散公路时, 宜在保障必要接入需求的前提下, 采用较大的间距, 提高公路的安全水平和设计服务水平。

道路接入口位置与渠化平面交叉的间距应按图4所示计算, 且应满足以下规定:

A-主要道路上游间距;B-主要道路下游间距C-次要道路上游间距;D-次要道路下游间距

(1) 主要道路上支路接入口与主路的渠化平面交叉间距不应小于表4的规定。

(2) 次要道路上支路接入口与次路的渠化平面交叉上游间距不应小于20m, 下游间距不应小于由渠化平面交叉右转弯速度确定的停车视距, 且不应小于40m。

(3) 一级公路接入口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表5的规定。

(4) 一级公路接入口位置不宜设置在圆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平曲线内侧、不应设置在凹形竖曲线的最低点。

3.2.3 其他

因道路接入一级公路需要在中央分隔带设置开口时, 开口间距不应小于一级公路与其他公路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

4 辽宁省一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辽宁省一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标志标线、警示设施、隔离设施等。

4.1 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主要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等。

(1) 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主要有交叉口标志、村庄标志、注意行人标志、注意信号灯标志等。

(2) 禁令标志

禁令标志主要有减速让行标志、停车让行标志、限速标志、限宽标志、限高标志、限重标志等。

(3) 指示标志

指示标志主要有靠右侧道路行驶标志、人行横道标志、车道行驶方向标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行驶标志等。

(4) 指路标志

指路标志主要有路径指引标志、地点指引标志、线形诱导标等。

4.2 交通标线

交通标线分为指示标线、禁止标线、警告标线。

(1) 指示标线

指示标线主要有人行横道线、导向箭头、速度限制标记等。

(2) 禁止标线

禁止标线主要有让行线、导流线等。

(3) 警告标线

警告标线主要有车行道横向减速标线、车行道纵向减速标线、突起路标、轮廓标等。

4.3 警示设施

一级公路警示设施包括道口标柱、路侧振动带和警示灯等。

4.4 隔离设施

中央分隔带隔离设施可以有效地排除横向干扰, 避免由此产生的交通延误或者交通事故。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 中央分隔带护栏应着重考虑护栏的防护功能需要;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 中央分隔带护栏主要考虑物理隔离功能。一级公路防护功能和物理隔离功能的护栏型式见表6。

5 结语

辽宁省一级公路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加, 现有的一级公路改造也日益提上日程, 一级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成为现有公路管理、设计、施工、养护等部门以及用路者越来越重视焦点。希望通过对辽宁省一级公路安全与畅通问题的研究, 能够为辽宁省公路行业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及道路畅通提供参考。

摘要:阐述了辽宁省一级公路安全与畅通的关系, 结合一级公路的交通安全典型问题, 提出了一级公路路线规划的原则;探讨了包括平纵线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在内的一级公路穿越村镇路段路线安全设计要点, 阐述了一级公路穿越村镇路段辅道设置技术。提出了一级公路接入口的间距控制、几何设计、视距保证的标准, 论述了一级公路交通标志标线、警示设施、隔离设施等主要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

关键词:一级公路,路线,平面交叉,安全设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T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辽宁省食品安全 篇3

食品药品监管不仅要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还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和检验职责。为了让百姓满意、吃得放心,今年辽宁省在强化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的食品安全监管基础上,将在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上重拳出击,开展六大食品安全重点工作。

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加强农村食品风险隐患排查力度,以食品加工小作坊、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农村中小学校园及其周边食品经营者和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农村集体聚餐等高风险业态为重点业态,以农村食品消费高风险时段和节日期间为重点时段,开展重点治理行动。

全面清理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取缔违法黑工厂、黑窝点和不符合卫生规范、生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作坊。同时,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以及销售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使用劣质原料生产或加工制作食品、经营腐败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违法行为。

提升大宗消费食品的質量。全省重点围绕肉制品、豆制品、水产加工品、白酒、调味品等食品种类,通过抓住企业主体责任、原料质量、出厂检验、监督抽检、追溯体系等制度措施,加强对大宗消费食品的监管。全省各级食药监部门将结合本地食品生产消费特点,选取本地区消费量大、百姓关心的食品种类集中监管,通过对食品生产小作坊的集中改造等措施,提高全省食品安全水平。

全省70%学校食堂改造成“明厨亮灶”。目前,辽宁省各类学校食堂开展明厨亮灶共2264家,占持证学校食堂总数的35.8%。今年,辽宁省各级食药监部门将通过严格落实学校食堂主体责任,严格规范学校食堂许可管理、承包经营管理,持续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强化日常监管和大宗商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等方法,切实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并将明厨亮灶与行政许可、量化分级、示范创建、日常监管有机结合,确保2016年底实现全省70%以上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20%以上大型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的目标。

提升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通过落实市场开办者的义务和市场销售业主的遵守要求,以及加强辽宁省食药监部门监管责任,实现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市场食品检验检测设备更加完善健全,市场开办者的主体责任、销售者进货查验记录责任落实明显提高,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程度更加顺畅。

推动“三小”经营和监管双规范。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存在着较高的食品安全隐患,去年,省食药监局开展了小作坊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目前,全省2.58万家小作坊完成了亮厂名、亮公示牌、亮登记证,让小作坊在阳光下生产,接受社会监督。

今年,辽宁省将在去年小作坊集中治理的基础上,制定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管理措施和办法,落实“三小”业主的主体责任,推动“三小”经营和监管双规范。

辽宁省食品安全 篇4

道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

A.安全投入

B.安全文化

C.安全科技

D.安全责任

2、职业病要在__中建立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

A.省一级的卫生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卫生部

D.乡村卫生院

3、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__。

A.资质证书

B.施工许可证

C.安全施工证书

D.专业技术人员证书

4、设置固定的栅栏是__安全装置。

A.控制

B.自动

C.连锁

D.隔离

5、在分析某事故发生的风险时,统计得出该事故发生的概率为Q,事故造成的严重程度为S,经济损失金额为W,统计时间为T,则该事故发生的风险是__。

A.SQ B.SQ/T C.W/ST D.WQ

6、重大事故由__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

C.省、自治区、直辖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D.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7、《职业病防治法》第17条规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__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A.资格认证

B.安全认证 C.卫生认证

D.资质认证

8、某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__。

A.由本单位工会领导组织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B.应急预案的评审均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组织

C.预案评审后,经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D.除评估本单位应急能力外,还评估相邻单位应急能力

9、__负责综合监督管理全国的安全生产工作。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B.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D.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

10、基于头脑风暴原理发展起来的安全评价方法是__。

A.安全检查表法

B.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C.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D.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11、注册安全工程师履行的权利不含__。

A.从事规定范围内的执业活动

B.对执业中发现的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事项提意见

C.申请设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中介机构

D.参加继续教育

12、《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规定,厂矿企业的爆破员,由所在单位负责审查和专业训练,所在地县、市公安局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由县、市公安局发给__。

A.《爆破员作业证》

B.《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

C.《爆炸物品运输证》

D.《爆炸物品购买证》

13、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__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暂时停止

B.全部停止

C.不停止

D.视情况

14、在石门向煤层至少打__个测压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并在打钻过程中采样,测定煤的坚固性系数和瓦斯放散初速度,按综合指标进行预测。

A.2 B.3 C.4 D.5

15、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的目的是辨识单一设备和系统的故障模式及__。

A.每种故障模式对系统或装置的影响

B.系统故障模式的解决办法

C.系统故障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 D.导致系统故障模式的原因

16、在对火灾进行事故树分析时,如果分析结果的最小割集数较多,表明__。

A.系统的安全性较好

B.发生火灾的最小割集数一定大于最小径集数

C.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较高

D.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较小

17、__是材料抵抗弯曲断裂能力的标志,它间接反映了材料的塑性。

A.断裂韧性

B.冷弯性能

C.硬度

D.冲击韧性

18、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内容不包括__。

A.电气安全评价

B.定性、定量评价

C.生产工艺简介

D.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19、初始评审过程主要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__的策划,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两项工作。

A.运行控制

B.应急预案

C.改进措施

D.风险控制

20、电石库周围__m以内不得有明火。

A.5 B.7 C.9 D.10

21、煤矿监察时,对某些时间、某些季节加强的监察工作,称为:__。

A.视时监察

B.重点监察

C.一般监察

D.特殊监察

2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应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来说,监督管理方式可分为__。

A.事前监督管理、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

B.综合监督管理、专项整顿治理和专业监督管理

C.分级监督管理、重点监督管理和一般监督管理

D.国家监督管理、行业监督管理和企业监督管理

23、__是利用相同的或相似的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A.对照、经验法

B.逻辑推理法

C.因果关系法

D.类比方法

24、根据《国际危规》的要求,危险货物必须按照《国际危规》标准,附带正确耐久的标志。危险货物的标志由标记、图案标志和标牌组成,所有标志均须满足经至少__个月的海水浸泡后,既不脱落又清晰可辨的要求。

A.2 B.3 C.4 D.5

25、所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__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A.每周B.每月

C.每季度

D.每年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传动带防护罩与皮带的距离不要小于50mm,设计要合理,不要影响机器的运行,需要设置防护罩的是__。

A.皮带轮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

B.皮带宽度在15cm以上

C.皮带回转的速度在9m/min以上

D.皮带轮直径在0.5m以上

E.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下

2、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特征有__。

A.客观性

B.独立性

C.公益性

D.服务性

E.专业性

3、生产经营单位应首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重点提供和描述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活动过程的__。

A.依据

B.方法

C.程度

D.要求

E.范围

4、职业性致癌物分为__。

A.标准致癌物

B.一般致癌物

C.确认致癌物

D.可疑致癌物

E.潜在致癌物

5、安全教育培训的方法有__。

A.课堂讲授法

B.读书指导法

C.案例研讨法 D.安全生活日法

E.事故现场会法

6、下列属于事故概况的是__等。

A.事故经过

B.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

C.结案情况

D.事故原因

E.事故时间

7、在机械行业,存在的主要危险和危害包括__。

A.触电

B.灼烫

C.高处坠落

D.化学性爆炸

E.药品伤害

8、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职业病的诊断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较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B.用人单位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职业病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费用由工伤保险机构承担

C.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D.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及时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E.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9、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的因素有__。

A.病人的职业史

B.病人的身体状况

C.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D.病人的病因

E.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1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__等各企业或组织。

A.生产

B.运输

C.使用

D.贮存

E.经营

11、在构建预警机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__因素。

A.防止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

B.处理好预警机制的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

C.处理好高风险与高危险之间的关系

D.要处理好社会敏感与实际危害之间的关系

E.要处理好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2、根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关于煤矿安全监察的主要内容的表述中,正确的有__。

A.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未依法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协助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B.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C.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应当自收到申请审查的设计资料之日起30日内审查完毕,签署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意见,并书面答复

D.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验收,应当自收到申请验收文件之日起30日内验收完毕,签署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意见,并书面答复

E.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矿井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吊销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

13、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选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分析对象的__的不同阶段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确定。

A.性质

B.特点

C.寿命

D.环境

E.条件

14、根据对评价指标的内在特性和了解程度,预警方法主要有三种。下列有关预警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__。

A.预警方法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

B.指标预警是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来发出不同程度的报警

C.由于出现工人误操作,发出报警,这种预警方法属于因素预警

D.指标预警属于定性预警方法

E.因素预警属于定量预警方法

15、《安全生产法》明确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有__。

A.知情权

B.赔偿请求权

C.检举权

D.安全保障权

E.指挥权

16、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应遵循__的原则。

A.公平

B.公正

C.合D.公开

E.从重处理

17、人的心理因素包括__。

A.能力

B.智力

C.气质

D.文化

E.动机

18、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有__。

A.《安全生产法》 B.《工会法》

C.《消防法》

D.《道路交通安全法》

E.《劳动法》

19、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一般可分为__。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彻底性

D.连续性

E.指导性

20、职业性致癌物有__种。

A.确认致癌物

B.潜在致癌物

C.可疑致癌物

D.一般致癌物

E.工业致癌物

21、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有__。

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C.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的原则

D.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E.生产经营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原则

22、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进行评估,可采用各种应急演练方法。下列有关演练的说法,正确的是__。

A.功能演练是检测、评价多个政府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实现集权式的运行和响应能力

B.桌面演练是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C.功能演练是指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

D.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

E.口头演练是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参演人员的建议,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工作的建议

23、下列属于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标的是__。

A.管理人员观念

B.安全法制

C.安全技术

D.安全资金

E.安全观念

24、生产经营单位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为实现管理评审的目标,管理评审应主要考虑的是__。A.事故、事件和符合的调查结果

B.绩效测量和监测结果

C.审核活动的结果

D.生产经营单位内外部变化的影响

E.应急预案和演练的效果

25、我国实行特种设备安全全过程一体化监察制度,该制度包括__等环节的监察。

A.设计和制造

B.安装和使用

C.检验和修理

D.登记和备案

辽宁省食品安全 篇5

资信证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辽宁省安防行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为推进全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自律,保护协会会员的合法权益,规范从业行为,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的安防从业环境,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辽宁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条例》、行业标准及《辽宁省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协会章程》等相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辽宁省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设计、施工资信证书》(以下简称:《资信证书》)的评定,是从本行业的实际出发,在业务指导部门的监督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评估办法,在本协会会员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等级评定,并发放《资信证书》的活动。

第三条 辽宁省安防企业参与建设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是指综合运用技防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组合形成的入侵报警 系统、视频和音频监控系统、出入口识别控制系统、防盗抢防护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者以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集成的电子系统或者网络。第四条 申请《资信证书》的企业,其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应遵照《辽宁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条例》的规定,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培训,承诺履行并签署《安防企业诚信公约》,按照有关部门要求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条件的应成立党组织。

第五条 申请《资信证书》的企业应当按照《辽宁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条例》要求,到属地公安机关履行备案手续。

第二章 资信证书等级评定范围及等级设定

第六条 在我省范围内经工商注册、从事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设计和施工的辽宁省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员单位均可申请《资信证书》。

第七条 《资信证书》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三级。三级为最低级别(办理防弹、防爆玻璃设计安装专项资信证书不标明等级);证书等级实行逐级晋升原则。

第八条 获一级《资信证书》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人民币不少于500万 元;

(二)获二级《资信证书》二年以上;(三)近两年内承担过经检测、验收或评估合格的安防系统设计、施工项目,合同总额不少于1000万元;

(四)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少于20人(专业技术人员是指经人社部门等颁发的助工及以上职称的电子、机电、计算机、通讯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并按协会要求参加相关的培训。以下同。)并按国家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五)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健全。(建议参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六)企业的信用评级需达到A级及以上(通过“信用辽宁”网站中公示的信用中介机构评级,以下同);

(七)有固定的工作场所,能满足企业机构设置和业务工作需要,有能满足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机械设备、工具、调试和检测仪器;

(八)近两年承建的工程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措施;

第九条 获二级《资信证书》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人民币不少于200万元;

(二)获三级《资信证书》二年以上;

(三)近两年内承担过经检测、验收或评估合格的安防系统设计、施工项目,合同总额应不少于600万元;(四)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少于12人,并按国家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五)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健全;(六)有固定的工作场所,能满足企业机构设置和业务工作需要,有能满足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机械设备、工具、调试和检测仪器;

(七)近两年承建的工程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措施;

(八)建议参加企业的信用评级。

第十条 获三级《资信证书》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人民币不少于5万元;(二)企业具备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健全;(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四)有固定的工作场所,能满足企业机构设置和业务工作需要,有能满足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机械设备、工具、调试和检测仪器;

(五)近两年内承担过经验收或评估合格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施工项目。合同额应据实申报(新申办企业当年无需申报业绩);

(六)近两年承建的工程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措施;

(七)建议参加企业的信用评级。

第三章 资信证书评定的组织

第十一条 《资信证书》由协会专家委员会负责等级评定。等级评定采用评分制的方法,各级别需达到规定的分数(详见评分表)。

第十二条《资信证书》评定工作和《资信证书》等级晋升评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第四章 资信证书申请和评定

第十三条 首次申办《资信证书》的企业要向协会提供下列资料:(一)《入会申请表》一份(表格到辽宁安防协会网下载,下同);

(二)经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市公安局技防办登记备案的《安全技术防范企业备案登记表》一式两份;(三)《资信证书申请书》两份;(四)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两份;

(五)适合安防工程特点的本企业质量保证手册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复印件一份;(六)法人身份证,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证、职称证(申请办理防弹、防爆玻璃设计安装专项资信证书不要求职称证)复印件各一份;

(七)提供上述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合同书》复印件一份;(八)企业办公场所房产证明(房产证或租房合同)复印件一份;

(九)承诺履行并签署《安防企业诚信公约》一份。

第五章 资信证年审

第十四条 已经取得三级《资信证书》的企业,每年三月份之前向协会提交下列年审资料:(一)经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市公安局技防办登记备案的《安全技术防范企业备案登记表》两份;(二)《资信证书申请书》两份;(三)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两份;

(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证、培训证书复印件一份;

(五)据实申报近两年来完成的安防工程业绩;(六)交回原有的《资信证书》正、副本。

第十五条 已经取得二级及以上《资信证书》的企业,每年 三月份之前向协会提交下列年审资料(申请升级的在三月以后提交):(一)经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市公安局技防办登记备案的《安全技术防范企业备案登记表》两份;(二)《资信证书申请书》两份;

(三)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两份;如参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提供证书复印件一份;

(四)企业信用报告(概述页)复印件一份。(二级如有可提供);

(五)专业技术人员身份证,职称证书,协会颁发的培训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六)上述人员近三个月社保缴费记录(可查询的)证明原件;

(七)近两年来完成的安防工程合同及报价清单(工程量清单)原件、复印件(关键页),工程验收文件原件、复印件或其它能证明合同有效性的文件。必要时需提供如:中标通知书、设计任务书、工程初步设计论证意见(含评审委员会、小组人员名单)、通过初步设计论证的整改落实意见、正式设计文件和相关图纸(非涉密)、验收结论汇总表及附表、银行收款凭证、发票、设施维修保养服务情况记录等文件;

(八)上述合同中,分包(二包、转包)工程需提供总包合同复印件一份;

(九)企业办公场所房产证明(房产证或租房合同)复印件一份;(十)其它能证明企业设计、施工能力的相关材料等;(十一)交回原有的《资信证书》正、副本。

第十六条 在通过初审的基础上,由协会专家委员会本着 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定。必要时对申请二级及以上《资信证书》企业或工程要做现场考察。10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第十七条《资信证书》评定结果将在辽宁安防信息网站(http//)和协会其它媒体上公布。《资信 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二者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章《资信证书》的管理

第十八条 《资信证书》是从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企业综合实力及企业形象的凭证,有效期为一年。

第十九条 以虚报瞒报手段取得《资信证书》或将《资信证书》涂改、出借、转让的,一经发现,《资信证书》予以作废,违规企业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第二十条 《资信证书》实行升、降级管理制度。凡不符合第二章相关条款及以下情形之一将予以降级:严重拖欠工人工资并被投诉且经过查证的;所承建工程发生严重质量、售后问题并被投诉且经过查证的。第二十一条 从事资信证书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资信证书审批、年检和管理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相应处分,直至辞退。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资信等级评定活动是协会针对会员单位的服务项目,不收取评定费。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经辽宁省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协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审议通过。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辽宁省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辽宁省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协会

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篇6

《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业经2011年11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陈政高

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依照管理职权负责本辖区内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并对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

第五条 政府有关部门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和责任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班组)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事项,逐级、逐层次、逐岗位与从业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考核结果作为从业人员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

企业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结合岗位标准化操作实际定期分析实施效果,适时修订。

企业应当保障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档案,教育从业人员掌握和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得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第七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二)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

(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管理制度;

(六)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

(七)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

(八)危险作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制度;

(九)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

(十一)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度;

(十二)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

(十三)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十四)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十五)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

(十六)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十七)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第八条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负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五)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六)督促、检查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七)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生产安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八)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九)及时、准确、完整报告生产安全、职业危害事故,组织事故救援工作;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计划和目标,进行考核,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

(三)组织制订或者修订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检查本企业生产、作业的安全条件,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效果;制止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

(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的审查验收工作;

(六)指导和督促承包、承租单位、协作单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审核承包、承租、协作单位资质、证照和资料;

(七)按规定监督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并监督、检查和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带和使用;

(八)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职业病防治措施;

(九)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十)配合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履行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职责,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并监督执行;

(十一)本企业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企业应当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并保证其开展工作应当具备的条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不应低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

第三章 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条 企业应当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方可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确保本企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投入应当纳入本企业经费预算。

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应当按照国家或者省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情况,应当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矿山、冶金、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至少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企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选派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服务。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十三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其他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由安全培训机构发给相应培训合格证书。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育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备案。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列支。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结果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并由从业人员和考核人员签名。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落实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并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及时淘汰陈旧落后及安全保障能力下降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与技术,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依法遵守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规定。

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或者备案;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依法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二)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安全设施设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依法报经有关部门审查;

(三)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施工;

(四)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五)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专项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六)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配置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装置:

(一)煤矿、非煤矿山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

(二)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装置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置自动控制装置,完成自动化控制改造;

(三)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四)三等以上尾矿库应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装备;

(五)桥式起重机应当安装准确定位装置、起重机吊钩上下限位安全保护装置和压力机滑块防坠落装置;

(六)冶金企业应当在煤气危险区域,安装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

(七)有条件的渔船应当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装备;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配置的安全技术装备、装置。

第十八条 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企业承担。

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带和使用。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志或者未经法定认证的单位销售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当经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发放、报废等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安全生产与商业责任保险相结合的事故预防机制。

一次性工亡补助标准、工伤和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与从业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改进安全生产管理,采用信息化等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岗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达到标准的企业,享受省规定的工伤保险费率下浮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及其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特种设备应当依法登记并经依法批准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定期检测检验。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做好记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维护、保养、检测记录应当包括安全设施、设备的名称和维护、保养、检测的时间、人员、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落实到位;

(二)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三)有毒、有害等作业场所是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四)从业人员是否了解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五)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六)发放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业人员是否正确佩带和熟练使用;

(七)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

(八)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对从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是否及时发现和制止;

(九)危险源是否处于可控状态;

(十)其他应当检查的安全生产事项。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定期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发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难以立即消除的,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并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进行评估、报告,实现有效治理。隐患治理效果应组织专家进行评价。

企业应当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现场动态监控,按照规定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测、检验,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企业应当每半年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本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及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应当及时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企业进行爆破、大型设备(构件)吊装、拆卸等危险作业以及在密闭空间作业,应当制定具体的作业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指定现场作业统一指挥人员和有现场作业经验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挥、管理,确保作业方案、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对事故隐患及违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排除和纠正。现场管理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第二十七条 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和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的资质进行审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不得发包、出租。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发包方或者出租方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并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发包、出租企业与承包、承租单位的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或者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安全生产管理事项:

(一)双方安全生产职责、各自管理的区域范围;

(二)作业场所安全生产管理;

(三)在安全生产方面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四)对安全生产管理奖惩、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赔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约定;

(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配合事故调查处理的约定;

(六)其他应当约定的内容。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制度。

煤矿、非煤矿山应当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领导在井下现场带班。主要负责人每月带班下井不得少于5个班次。

煤矿、非煤矿山领导带班下井实行井下交接班制度。上一班的带班领导应当在井下向接班的领导详细说明井下安全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簿。

没有领导带班下井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下井作业。煤矿、非煤矿山不得因此降低从业人员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实施对协作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查的制度。对为其提供原材料、配套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条件进行审查。

企业选择的协作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或者职业病防护条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企业违反前款规定发生伤亡事故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者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

第三十一条 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企业负责人。

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享有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应当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相衔接,并按照规定报县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企业应急预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修订。

企业应当制定本企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企业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三十三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以及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不具备建立专业救援队伍的小型矿山企业应当与就近有资质的矿山专业救护队签订服务协议,或者与邻近的矿山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组织。

企业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企业违反本规定,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处理,追究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

未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者一年中重复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在政府组织的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十六条 县、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对所辖区域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存在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二)对依法应当制止和处理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未予以制止和处理的;

(三)未履行特别重大、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未依法律、法规规定对生产安全事故立即组织救援、及时如实报告、严肃调查处理的;

(五)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指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履行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义务。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经理(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或者其他实际履行经理职责的企业负责人);非公司制企业的厂长、经理、矿长等;法定代表人与实际投资人不一致的,包括实际投资人。

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不直接支配但是能够间接控制或者实际控制企业行为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第三十九条 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

辽宁省食品安全 篇7

2011年, 辽宁省畜产品安全监察所针对全省饲料质量安全问题开展了调研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组织召开了生产企业药物使用情况的座谈会, 同省内10余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共同探讨饲料中药物使用的问题; (2) 对近年在全省发生的饲料案件及近2年的监督检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汇总; (3) 在沈阳、铁岭、阜新地区抽检饲料样品141批次, 涉及40家饲料生产企业、34家养殖场、14家动物源性饲料经营企业, 对“瘦肉精”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4) 对省内36家饲料企业在质量管理、化验室设备配置、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1 辽宁省饲料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法规缺失, 监督工作受制约

按现行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办法要求, 我国目前将饲料生产企业分成三类进行管理, 即饲料添加剂及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企业、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企业和其他饲料生产企业管理。开办企业应分别办理生产许可证、卫生合格证和审查合格证。办证前由专家组对其生产条件进行审核验收, 对持证企业每年进行备案管理。2009年辽宁省建立了饲料生产企业巡查制度, 要求各地每半年对所辖区域饲料生产企业至少巡查1次。在巡查中发现, 企业在人员素质、设备、采购、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 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由于我国目前法规上的欠缺, 直接导致了监管操作性差、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1.2检测能力差, 原料和产品质量均得不到保证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1991, 该标准规定了饲料中最常用的17种原料和5种配、混合饲料中的16种有毒有害物质及微物的允许量, 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和霉菌毒素、致病微生物。2001年, 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2004年颁布了GB13078-2001的第一号修改通知单。随后补充了《饲料中亚硝酸盐的允许量》 (GB l3078.1-2006)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GB l3078.2-2006) 、《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 (GB l3078.3-2007) 。增加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GB l4924.2-2001) 、《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允许量》 (GB21693-2008) 等标准。饲料卫生标准不断完善。目前, 全省常见的饲料质量安全问题有:动物性饲料产品质量不稳定, 致病微生物超标;谷物原料受到霉菌的污染;在鱼粉中掺杂羽毛粉、皮革蛋白粉、肉骨粉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石粉重金属超标等等。据调查全省某地区蛋鸡配合料、浓缩料中铅超标的情况相当严重, 问题特别突出。在抽样调研的36家饲料企业中, 能开展沙门氏菌检测的有6家, 占16.7%;能开展重金属检测的有3家, 占8.3%。90%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不能对其原料和产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进行检测。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能力较为薄弱, 化验室检测能力不足是全省饲料生产企业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1.3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违规使用药物

现行的《兽药管理条例》规定, 禁止在饲料中使用人用药、禁用药和原料药。2001年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规定了32种兽药可在饲料中添加使用, 规定了22种兽药可凭处方通过混饲方式给药。2001年修订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增加了在饲料中使用药物的规定。之后国家又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2002年) 、《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2002年) 、《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物质》 (2010年) , 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的物质达82种。2009年又发布了《关于停止缩二脲作为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公告》和《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的规定》。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部分饲料生产企业置国家法律于不顾, 在饲料生产中违规使用药品及禁用物质, 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后果。近两年使用原料药和含有违禁物质的饲料不断被查获。生产含有“瘦肉精”成分的小料主要是一些非法的饲料黑加工点加工, 呈隐蔽状态, 辽宁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

1.4 产品标签不规范, 导致产品误用

研究表明, 从英国开始的“疯牛病”就是由于使用了含有肉骨粉的配合饲料而引发的。为规避风险, 农业部于1992年就发文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动物源性饲料, 并于2001年再次专门发文重申这一规定。但检查中多次发现用猪料、鸡料等含有动物源性成分的饲料饲喂反刍动物的情况, 经了解大部分养殖户均没有这种风险意识, 不懂得相关知识, 而饲料产品标签上并没有相关的警示内容;不按阶段使用含有药物的饲料情况更加普遍;在饲料产品中添加了饲料药物添加剂, 但在饲料标签上不加以注明的案例也发生过, 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很容易重复添加该类药物添加剂, 从而造成药物中毒或过量蓄积。

1.5 生产企业采购环节问题较多, 查验检验不严格

对于饲料原料的管理, 国家发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四个配套办法, 包括《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 (2004年修订) 、《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 (2004年修订) 、《动物源性饲料安全卫生管理办法》 (2004年修订) 、《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 (2006年发布) 。

关于单一饲料的管理, 国家出台了两个产品品种目录, 即《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目录》 (2004年) 和《单一饲料产品目录》 (2008年) 。规定了六类饲料原料 (包括油料籽实加工品、谷物及其加工品、糟渣、矿物质、牧草及农作物秸秆加工品和其它) 和八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 (包括肉粉、鱼粉、血粉、动物下脚料粉、乳清粉、蚕蛹、骨粉、动物油渣等) 进行工厂化生产的, 企业应办理饲料审查合格证。要求饲料生产企业使用的目录内原料必须是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单一饲料。在调研中发现存在着下面几种问题: (1) 生产目录之中的谷物及其加工品的副产物, 如麦麸等原料, 要求企业办理审查许可证不妥, 加强企业原料查验环节控制也能解决问题; (2) 进口饲料标签不规范, 无生产日期等项目; (3)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不严格, 规定的卫生指标检测项目不全; (4) 部分企业使用“三无”单一饲料。以上种种现象表明, 单一饲料的管理虽然越来越严格和规范, 但问题仍较为突出。

添加剂及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存在着品种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多为地方标准的特点, 在监管上较为复杂, 单是各省之间索取产品标准就比较麻烦, 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处于一个管理较为松散的状态;在使用上: (1) 存在使用《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 (2008) 以外的品种的情况; (2) 不按要求的剂量使用; (3) 在生产和质量管理上存在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的问题。

2 饲料质量安全控制的措施探讨

2.1 完善法规, 加大监督力度

在一定时期内, 各项法律制度必然有其不完善之处, 始终处于一个发现—完善—发现的循环的链条中, 由于法规的滞后性, 监管受到制约是必然的。2011年11月3日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发布;《饲料标签标准》、《饲料卫生标准》两个强制性标准也正在不断完善中;饲料质量管理规范试点工作在辽宁的几家企业已经展开。法规的完善无疑会为进一步提高饲料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为监管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2 推动饲料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安全体系认证

众所周知, 质量管理由产品检验到过程控制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HAC-CP作为控制饲料安全的有效手段在国外饲料行业已经开始普遍实行, 在我国也得到国家和行业领导的重视, 2003年就开始在北京德佳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试点。调研的省内36家企业中, 有8家企业通过了HACCP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占22.2%。体系运行好的企业管理非常严格, 饲料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同时也应看到辽宁省有近80%的企业, 还不能全面系统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存有这样或那样的隐患。面对当前饲料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 由政府来引导, 强力推动非常必要。

2.3 提高饲料企业的检验水平

2008年, 大连供港鸡蛋检出三聚氰胺后, 辽宁省对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 要求对蛋白原料加强质量控制, 严防掺假原料入厂。目前, 全省饲料生产企业全面开展了蛋白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检测。在调研的36家饲料企业中, 具有三聚氰胺检测设备的34家, 占94.4%。通过检测基本能够控制在蛋白饲料原料中掺有三聚氰胺的造假行为, 饲料中含有违禁物质三聚氰胺的风险大大降低。以上可以看出, 提高检测能力是保证饲料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饲料生产企业化验室应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 特别应达到卫生指标检测的要求。没有大型精密仪器的企业, 应委托有能力的质检机构代检, 应有委托书或协议书, 并且真正定期履行委托检验。

2.4 提高企业的品控能力和技术

对饲料原料的控制非常重要。 (1) 应慎重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 由于我国的饲料原料市场极不规范, 检测手段滞后, 管理尚有缺陷, 特别是对一些非常规饲料如何评价和管理很无奈。 (2) 科学使用防霉剂, 玉米霉粒严格控制在1%以下, 可有效控制霉菌及霉菌毒素的污染。通过对36家饲料企业的调查, 对原料来源进行审核的有35家, 占97.2%。

2.5 将生产停药期间使用的饲料作为生产含药饲料企业的强制性要求

在被调查的36家企业中, 使用药物添加剂有12家, 约占33.3%, 使用酶制剂、益生素的有22家, 占84.6%。可见目前全省不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企业较多。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饲料企业不提供停药期的饲料, 部分饲养户也不敢或不愿换料, 害怕影响养殖效益。建议生产含药饲料的企业同时提供停药期内使用的空白料产品, 并将其作为强制性要求。

2.6 加强饲料生产企业自配预混合饲料的管理

辽宁省食品安全 篇8

关键词:地方立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7-006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空白,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由数量管理进入数量质量并重并更加注重安全的新阶段。农产品生产受地域影响较大,而该法律基于全国考虑,加之国务院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变化,导致该法存在法律空白,且部分条款缺乏普适性与可操作性。特别是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越发滞后于监管工作需要,影响“两法”的有效衔接。因此,应从加快地方立法的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有效补充。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山东、山西等多个省份出台本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多数省份尚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立法,且出台的省级条例也基本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不相适应,不能满足执法工作需要。现以辽宁为例,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立法进行思考。

1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必要性

1.1 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新時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从党中央到农业部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原则,立法工作受到省人大、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

1.2 辽宁省亟需要立法改善监管

辽宁是农业大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已达到312.4万hm2,总产量219.5亿kg;水果栽培面积63.6万hm2,产量740万t;设施农业面积超过73.3万hm2,设施蔬菜总产量达3 200万t。在农产品数量与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质量与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从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来看,存在诸多与管理对象和形势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突出表现为: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监管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职责不够具体、明确;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不健全,监管部门执法手段较弱,影响执法效果;三是农产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法律责任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困难,亟需法律支持和保障;四是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投入品管理等制度不具体,缺乏统一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规来解决。

1.3 新增监管职需法律规范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在食品药品与农业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划分,明确“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即农业部门在原有的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增加食用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但关于新增环节的监管工作,国家只出台了原则性意见,没有具体的制度或规范,导致各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亟需地方政府立法,通过法律手段赋予农业部门在收、贮、运环节的监管职责,明确相关主体在收、贮、运环节的法律责任。

1.4 现行规章效力不足

2011年,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职能调整,该部政府规章等级低、力度小,对国家相关法律的补充、细化不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难以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的监管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看,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可有效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中亟需规范的问题,有利于完善地方配套立法。

2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可行性

2.1 借鉴先进省份实践经验

目前,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甘肃、海南、广东、贵州等多个省份都出台了本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且实施运行情况好、操作性很高,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2 与相关法律有效衔接

辽宁省水产品、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地方法规均已出台,食品安全地方法规也即将出台,整个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中唯独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农产品食物总量在整个食品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应尽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与上述法规进行有效衔接,填补食品安全法制体系中的空白,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无缝衔接。

2.3 立法时机成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辽宁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实践中,总结、摸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为制定法律奠定了坚实基础,立法时机基本成熟。

结合辽宁当前情况看,农产品正处于由量扩张到质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一部法律在更高层面上规范和引导农产品行业发展。

3 立法拟解决的问题

3.1 新增收、贮、运环节职能监管

针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农业部门新增食用农产品收藏、贮存、运输环节的管理职能,国家及省的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均没有做出规定,此领域法律为空白。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业部门的收、贮、运职能及监管范围,建立收、贮、运登记备案制度、记录制度、查验制度等三项制度,确立收储运主体的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上赋予农业部门有效的管理权利及手段,解决收、贮、运环节监管问题。

上一篇:生活的唯美句子下一篇:终晚会上董事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