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2024-08-26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共9篇)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1

摘要:玉米是大连市金州新区主要粮食作物, 经过多年的发展, 金州新区耕作、播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但收获等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依然偏低。基于此, 根据金州新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国内玉米机械化生产水平, 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范。

关键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玉米,机械化,技术规范

目前, 由于受收获、中耕等多种因的素影响, 玉米的机械化工作进展缓慢, 是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的薄弱环节, 成为制约农机化全面实现的“瓶颈”。为进一步加快金州新区玉米机械化进程, 必须在稳定玉米耕作和播种机械化的同时, 重点加强玉米植保, 尤其是机械化建设。近年来, 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金州新区积极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实验、试范, 并以地域性种植行距统一为重点, 以土地集约化生产经营为发展方向, 逐步完善适宜本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 为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

1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玉米生产需要耕层深厚、结构较良好、疏松透气、保水和保肥的土壤条件。实现机械化耕整土地, 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苗壮, 是玉米丰产的基础。

1.1 翻地作业

1.1.1 技术内容

机械翻地应在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 使土壤有较长熟化时间, 便于接纳秋冬雨雪, 有利保持土壤墒情。翻地作业主要应用的机具是铧式犁。

1.1.2 技术要求

翻地应根据地势、土质和土壤的适耕性等条件适时进行。一般土壤含水率应为18%~23%, 以不起干坷垃和明条为宜。秋翻地作业在地表冻土层达5~6 cm深时应停止作业。若实施深翻地, 翻地深度应根据土质、土层厚度、茬口和翻地的时间确定, 一般为18~22 cm, 耕深要一致。为减少水土流失, 应建立合理耕层结构, 建议不连年进行翻地作业, 结合保护耕作技术, 可每隔2~4 a深松一次, 其他年份可进行耙地或旋耕灭茬联合整地。翻地作业要耕幅一致, 不重耕漏耕, 耕幅误差不超过10 cm。翻后地表要平整, 土垡要完全翻转, 立垡率、回垡率不得超过3%。地面上的杂草、残株肥料等需要覆盖严密。在翻地作业后, 来年播种前要进行土表整地, 即对土壤的表层进行耙、压作业, 达到地平土碎, 为种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主要作业机具有圆盘耙、钉齿耙和各种镇压器。

1.2 深松作业

1.2.1 技术内容

深松要在秋季收获后进行, 也可夏季伏雨前追肥时节进行。秋季深松深度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深松, 深度为25~35 cm, 以打破犁底层为宜。时间间隔2~4 a一次。

1.3 灭茬旋耕联合整地作业

1.3.1 技术内容

灭茬旋耕联合整地作业, 是采用多功能联合整地机来完成, 这种机具是以旋转刀片为主要工作部件的耕作机具, 碎土能力强, 耕后地面平坦, 一次完成根茬粉碎、旋耕松土和起垄作业。

1.3.2 技术要求

根茬粉碎长度应小于5 cm, 合格率应大于85%。旋耕深度12~18 cm。起垄作业时垄高应大于12 cm, 垄向要直, 垄距规范在55~65 cm。

1.4 灭茬整地作业

1.4.1 技术内容

使用灭茬机直接对前茬作物根茬进行粉碎还田。

1.4.2 技术要求

根茬粉碎长度应小于5 cm, 合格率大于85%。土壤平整度误差小于4 cm。土壤疏松度适宜。

2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

播种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重要环节, 是关系增产增收的大事。机械化精量播种可以精确控制播种量、株距和播种深度。

2.1 技术内容

机械化播种技术是用播种机械完成符合玉米播种农艺要求全部作业环节的技术。精量播种就是全株距每穴播种一粒种子。精量播种机按照排种方式分为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机械式精量播种机排种器主要有窝眼式、勺轮式和指夹式三种。气力式精量播种机分为气吹式和气吸式两种, 常用精量播种机多为气吸式。现有的精量播种机都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深施化肥、覆土、镇压等作业。

2.2 技术要求

2.2.1 适时播种

一般情况下, 当土壤5 cm深处土壤温度连续7 d稳定超过8℃, 含水率在20%左右时即可播种。砂质土壤可适当提前播种, 低洼地可适当延后播种。

2.2.2 覆土厚度均匀

保证镇压后种子至地表的距离为3~4 cm, 误差不能大于1 cm。

2.2.3 株距准确

精量播种要求株距均匀一致, 误差量应≤20%

2.2.4 行距一致

种子落在种床后的左右偏差要小, 以种床中心线为基准, 左右偏差不大于4 cm, 出苗后一条线, 以利于田间管理。

2.2.5 精量播种下种量

株距在23.3~26.7 cm (密植) , 每亩需要2~2.5 kg/667 m²种子, 株数3 500~4 000株/667m²;半精量在正常株距 (43.3~46.7 cm) 情况下每亩需要3~4kg/667 m²种子。

2.2.6 侧深施化肥

种肥深施在种子下方5~8 cm、种子侧方5 cm左右, 种肥要分开, 避免化肥烧种子。

2.2.7 播种工具

使用免耕播种机要选择具有破土 (茬) 开沟, 分草防堵功能。

2.2.8 播种后要及时镇压

要求播种后种子与土壤紧实接触, 减少失墒。

3 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

3.1 技术内容

包括除草、病虫害防治及节水灌溉技术, 目的是把病虫、草害消灭在危害之前。植保机械主要用于喷洒除草剂和农药;同时, 还可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3.2 技术要求

播后3~5 d利用除草剂封地进行除草处理。或在玉米田以阔叶杂草、单双子叶杂草为主的地块, 在杂草2~4片叶时进行茎叶喷雾除草。喷洒除草剂或农药主要使用喷杆式喷药机等通用机械。喷药机在喷药作业时作业要速度匀速, 风力4级以上风天不能作业。对于干旱或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根据玉米生长情况, 有条件应安装节水喷灌系统。

4 机械化收获技术

4.1 技术内容

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摘穗、剥皮、集穗、秸秆放铺或粉碎回收、还田等多项作业。玉米收获机可分为自走式和背负式两种。

4.2 技术要求

玉米收获机行距应与玉米种植行距相适应, 对行收割。行距偏差不宜超过±5 cm。使用机械化收获的玉米, 植株倒伏率应<5%, 否则会影响作业效率, 加大收获损失。最低离地结穗高度不低于40 cm。作业质量要求:籽粒损失率≤2%, 果穗损失率≤3%, 籽粒破碎率≤1%, 果穗含杂率≤5%, 苞叶未剥净率<15%;玉米青贮收获, 秸秆含水率≥65%, 秸秆切碎长度≤10 cm, 切碎合格率大于等于85%, 割茬高度≤8 cm, 收获损失率≤3%。机器的使用可靠性大于90%。收获最佳时机:如果使用不带剥皮的收获机, 果穗基本成熟时节即可收获。表现为:秸秆80%左右绿色, 果穗、苞皮、外壳基本发黄, 这时籽粒含水率在30%~35%。如果用带剥皮机构的收获机, 果穗、苞皮、外壳全部干黄, 但果穗不能低头。这时, 秸秆也基本发黄, 籽粒含水率在25%~35%。机手要经培训, 并持证操作;机组驾驶人员必须熟读使用, 并熟练掌握收获机保养、调整和常见故障排除技能。作业前要了解作业区状况, 应率先清理妨碍物, 如石柱、深沟、坟坑, 并注意高压线等, 对影响收获安全隐患要有措施;收获地块的坡度小于10°。发动机发动运转达到额定的转速后, 才能沿陇收获, 操作中用无级变速控制车速行进应低速入地, 待工作正常后, 可逐渐加速。行走或收获中禁止使用离合器调整行进速度, 工作离合器要在无负荷下停止工作, 停止前收获机内不得有作物。中途停车和作业收车时, 需要延续运转一段时间, 将机器中秸秆和果穗处理完。收获作业结束以后, 要对收获机进行全面清洗、检查、保养并停放在通风干燥处存放。

5 结语

我国的粮食总产30%来自于玉米, 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 是稳定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提高玉米单产和规模效益, 降低生产成本,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当务之急。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的实施, 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 它必将为实现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地技术保障。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2

王炳德

作者: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主任

“高品质课堂”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铁安博士在其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是我们在去年11月份参加葫芦岛市教育局开展的“科研引领下教育发展主题研讨会”上接触到的。应广大学校的要求,6月21―23日,葫芦岛市教育局于向东副局长带领各县区主管教育副局长、进修学校校长、科研部主任、科研基地校校长远赴大连金州新区开展“科研引领下教育发展主题研讨系列活动”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实地进行了“高品质课堂”的寻根之旅。

“十一五”以来,金州新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李铁安博士作为中国教科院派驻金州新区的常驻专家并担任专家组组长,全身心指导帮助金州新区开展教育综合改革,他率领专家团队,为金州新区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带领驻区专家组围绕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高品质课堂、教师课例创新研究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金州新区区域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这次考察活动我们主要观摩了大连开发区红星海学校的高品质课堂及学校文化建设、开发区第十中学和开发区第一中学的特色办学。通过考察观摩,我们对大连金州新区学校的高品质课堂建设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高品质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红星海学校是高品质课堂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黄海湾畔。

在红星海学校,学校安排的八节观摩课,分别是中学的数学、英语、语文和体育,小学的数学、英语、语文和科学,我们进行了分组听课,并观摩了教研组课后的评课和研讨,有机会直接感受高品质课堂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其中于红娟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角的度量》一课充分体现了高品质课堂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教师通过对教材核心问题的提炼,“如何进行角的度量”,把握了其两个核心内涵:一是“度”即统一度量单位,二是“量”,用公认的单位去量。课上,于老师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于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量角器的.使用问题。通过课前的充分预设,分析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摆放?怎么读数?然后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尝试,敢于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利用生成资源互动解决问题。在情境中解决真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矛盾冲突,充分地去想,去猜测。这个过程是很难得的,哪怕有的学生什么都没有想出来,但是他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暴露了思维过程;跟学生深度对话, 促进了思维的完善,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创新意识的品格在逐渐形成;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和教材深度的解读。所有问题的提出,都不是让孩子马上回答的,孩子都是经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解决的。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提高。

通过与会者的反馈,一致感到红星海学校提供的几节观摩课都能充分地体现高品质课堂的思想,可以说,高品质课堂理念已经在红星海学校得到了有效贯彻和落实,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高品质课堂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品质课堂追求的是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第一要义,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它彰显的是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这让我们真正回到了优质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在追求高品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不断提升,我从红星海学校滕琴老师、于红娟老师身上看到了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看到了他们精到的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看到了他们扎扎实实的教学基本功;看到了他们对课堂节奏的精彩把握……这里面固然有学历水平和资源优势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我认为应该还是他们在高品质课堂研究过程中的扎实实践,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对核心问题的提炼。核心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核心性提炼,这样的问题不是以回答为目的,而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目的。一节课提出两三个核心问题,由核心问题分拆为多个”子问题“,再将一个个”子问题“分解为一个个问题单元,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内在的逻辑框架,基于这样的问题单元,生发成具体的问题情境,再通过相应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练习应用、引导反思和迁移等等,这样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在进行深层次地思考,这种思维导图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非常有价值的锻炼和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从红星海学校的将帅语林碑、东西方圣人雕塑群,学校的厅廊文化到陶艺坊、茶社、咖啡屋及各功能教室,这一切都映射出学校”为成就卓越公民而奠基“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守根固本,和谐共生,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凸显了”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开发区十中是一所普通高中,却在平凡之中透露着”不一般“,这是一所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他们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让每一块石头会唱歌“,心育文化路的廊柱、文化长廊、银杏林心路、茂盛的柿园、阅读书吧、心育功能室这些匠心独运追求着”让每一个生命日日新“,这就是生态的十中、博雅的十中、人文的十中。

作为示范高中,开发区一中师资卓越,成绩显著,我们从历年的高考可见一斑,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学校广泛开展学科竞赛、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运动、科学技术、戏剧影视、国际交流等多方面课程,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精彩的才艺展示让观者无不惊叹,特长学生的发展去向也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在当下的示范高中还能将特色课程开展得如此生动活泼实属难能可贵。

三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各自的发展理念,虽建校时间并不长,但他们各自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特色发展之路,红星海学校的”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开发区十中的”生态、博雅、人文“,开发区一中的”育人至上,多元发展",所有这些都带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利用好资源,要全方位去营造,要有开放的视野,站在时代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规划和设计,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坚守理想,思路清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忌随波逐流,高原过后,自有一番天地。

四、思考实施高品质课堂存在的问题

1.思想问题。

防止两种倾向:

一悲观论。是认为根本学不来。认为自身不具备相关的师资和财力,不具备与之配套的资源,认为我们的各方面条件与之存在天壤之别,根本没有学习的可能,不管如何努力也不会达到。

二是肤浅论。认为有钱我也做得来。认为这一切都只是靠财力支持换来的,只要有财政支持一切都能轻易做到,忽视了高品质课堂教学研究者主观的努力程度和研究的智慧深度。

要对高品质课堂和学校文化建设充满自信,开展培训和论坛活动,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环境,努力争取财政支持。

2.没有模式的问题。

以前参与的课题研究,一般都会确定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东西,但高品质课堂建设给出的多是思想理念。所提出的策略也只是大致的逻辑思路,这样领导和老师们感觉没有操作模式的东西,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一定要尽快寻找必要的路径和策略,加强对教学内容核心问题和问题单元的研究。

3.教研员参与的问题。

专家的指导十分重要,但专家经常性的指导是不现实的,主要还得靠自身的理解和实践。这就必须有本地教研员的积极、深度介入。研究初期,一定要让教研员充分参与,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具体指导。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加强与实验区专家和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因为高品质课堂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

五、实施高品质课堂的建议

实施高品质课堂研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建立研究团队

高品质课堂教学研究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引领队伍,由市学院领导教研员牵头带领县区教研员长期跟进并在跟进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使教师逐渐内化高品质课堂的理念,并从中得到收获,形成了一个多学段、多学科并进的研究结构合理的团队。

2.确定试点学校

应该由点到面,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放大,以逐步推进为宜。从基地校开始,从骨干教师开始,当然也可适当扩大,灵活掌握。如果一次性全面推开,会使指导、探索的难度加大,副效应有可能增多。

3.建立组织基础

要成立了由行政和业务部门领导组成的各级领导小组和业务指导小组,研究点校指导小组由教研员、学校领导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

4.行政保障支持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3

位于辽东半岛、黄渤两海之滨的大连金州新区, 由大连金州区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而成, 目前已成为东北三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窗口地带和中心地带, 并正着力打造实力新区、活力新区、宜居新区、文化新区和幸福新区。

在金州新区, 现有包括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社区学校、民办教育机构、国际学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信息中心、教育产业中心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633个, 形成了庞大、完备和充满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

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 同时又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教育发展道路究竟如何走?教育发展目标又将如何定位?

立足改革创新——建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无论是基于大力发展经济的需要, 还是着力于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金州新区的教育都必须追求高品位, 彰显高品格, 做出高品质。

为了在高起点上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 金州新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09年共同建立了我国北方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中国教科院专门派常驻专家组深入金州新区教育实践, 力图通过科研引领,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在对金州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刻分析和前瞻思考的基础上, 高屋建瓴地提出“多元开放, 国际融合”的发展理念, 为金州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精准定位并指明方向。与此同时, 金州新区确立了到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

四年来, 以“院区共建, 整体推进, 科研引领, 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 金州新区围绕区域教育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专业化、高品质课堂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国际化等主题展开了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实验区建设的四年, 也是金州新区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四年。四年来, 在金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下, 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与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密切配合, 扎实推进, 广大校长、教师热情投入, 积极实践, 使金州新区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思想观念得到更新, 发展规划得到完善, 实践成果不断丰盈,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品位逐步提升, 教育特色愈发凸显。金州新区教育正绽放出动人的繁荣景象。

彰显教育特色——大力开展教育国际化

金州新区已有来自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3000余个, 长期学习生活的外国人4万多人。外企员工子女中有300多人在普通中小学就读, 近400人在美国学校、枫叶学校、韩国学校等三所国际学校就读。同时, 每年还有众多外宾前来参加各项国际活动, 形成了浓厚的国际化氛围。

在以教育行政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课程为主线、以科研为保障的原则下, 金州新区教育国际化选择了“以交流促了解, 以了解求合作, 以合作促融合, 以融合达共生, 在共生中实现文化自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金州新区倡导各中小学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校本课开发等方面不断探索革新, 从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特色课程开发三个方面入手, 构建各具特点的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 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国际规则和全球问题等背景知识, 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作为最早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开发区七中, 系统地构建了以多门外语语言交际课程、多元文化分享课程、多国风土人情课程和学科思维结构双语教学课程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特色国际理解课程。红星海学校立足于“为成就卓越公民而奠基”的办学宗旨, 开发了一系列国际教育校本课程, 如借助“国际儿童节”特色活动, 开发了以“世界一家”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借助“世界地球日”特色活动, 开发了以“环保”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 增强了学生多元文化理解力, 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而红梅小学将“中国灵魂世界公民”作为课程育人目标, 构建了“多元文化课程、国际理解课程、领袖潜质课程、社会联动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涵盖语言、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社会六大课程体系, 拥有48门课程的“课程超市”, 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月”“多元文化艺术节”成为学生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的舞台。

致力顶层设计——创设学校特色文化

金州新区以塑造高品位学校文化为基点, 以高起点凝聚和提炼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为切入点, 立足学校文化的“主体生成”, 科学规划和整体建构学校德育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的高位指导下, 金州新区涌现出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且颇具影响力的学校, 呈现出“一校一模式”“一校一特色”“一校一文化”的生动局面, 区域教育文化品质日益凸显。

红星海学校基于十二年制的办学特点, 确立了以“为成就卓越公民而奠基”为核心价值追求, 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际课程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为实践载体, 以“上善若水, 融荣而生”为发展哲学, 以“中国情, 民族魂, 世界观”为做人哲学, 以“倡百家, 融一家, 成自家”为做事哲学的教育文化体系, 通过本根教育、和谐教育、时空生命教育的实施, 培养健康的、有趣味的、有根的、多元的、卓越的学生。

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基础, 以学生个性发展为课程构建目标, 坚持“教育至上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用课题引领, 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红花, 校本课程为绿叶, 隐性课程为环境”的多元课程平台, 开发了与国家课程相匹配的学科竞赛类、音乐舞蹈类、体育运动类、科技创新类、美术书法类、戏曲影视类、社会文化类、国际交流类等八大类校本选修课程群。八大类校本选修课程群作为学校主体课程的重要补充与拓展, 与国家课程有机地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滨海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生多为渔民子女。学校围绕“海”的主题, 建构了以海洋教育为核心的特色学校文化, 提出了以“让海蓝润泽生命”为核心理念, 以“让我们到海的对岸去”为校训, 以“踏浪·逐日·放歌”为学风的办学核心文化体系。围绕海洋教育的实施, 学校创设了独具特色的海蓝文化环境, 于是, “海蓝”吉祥物、船长室、海皇星摄影棚、“中国梦·船文化、我的梦·海蓝情”、水手结、寻梦船等装点了极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体验区。与此同时, 学校开发了“大海告诉我”系列海洋教育校本课程, 主要包括海洋知识理解课程、海洋生活体验课程、海权意识培育课程、海洋环保教育课程、海洋科技启智课程、海洋艺术创作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

格林小学原本是一所城乡接合部小学, 2009年以来, 学校以“格林童话”为文化建设主题, 以“我阳光, 我飞翔”为校训, 构筑了独具特色的“童话”校园, 根据“格林童话”故事赋予教育主题, 编成“养成教育七字歌”, 从孩子们熟知的童话人物的视角, 提醒他们要培养习惯, 人人喜欢, 个个会背, 全部会用;学校的吉祥物“太阳花”源自《格林童话》, 象征着格林小学的孩子们犹如灿烂的太阳花一样阳光、活泼、积极, 深受孩子们青睐。

不仅仅是这些学校, 还有开发区七中的“卓越教育”体系, 实验小学的“彰显师生生命活力”的自主教育, 东山小学的“品质东山”教育工程, 港西小学的“艺术港西”学校文化, 童牛岭小学的“和美”文化……它们正在形成金州新区学校的内生发展模式。

追求教育本真——探索高品质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渠道。追求高品质的教育必须先塑造高品质的课堂。对此, 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组长李铁安博士指出, 高品质课堂是具有“高尚、本真、丰厚、灵动、和谐、创新”意蕴的课堂。高品质课堂的实施必须彰显教育本真, 深化课程内涵, 凸显学生主体, 强化教师主导, 活化学习方式, 淡化模式流程。通过教师更好的主导, 让学生以更好的学习方式享创人类文化, 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金州新区牢固树立“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宗旨, 在深化课程改革与实践中, 着力塑造高品质课堂。富于理性创新的高品质课堂探索, 切实促进了金州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深入推进高品质课堂实践, 金州新区每学期都举办“高品质课堂教学推进周”活动。作为推进周活动的核心内容, 全区开设多个分会场, 全面展示各个学校高品质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

作为区域教育实践的一个创新举措, 2013年3月23日, 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又通过新区电视台面向社会推出每周一期的《课堂直播》《新区教育》两档区域教育电视节目。这两档节目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面向全区, 指向课堂和校园、指向家庭和社会、指向本土和域外, 一经播出就引起广泛的反响。

关注学生成长, 让百姓走进教育、了解教育, 面向社会的教育全景直播, 成为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最为有力的途径, 也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的创新举措。直播晚会听说过, 但直播课堂, 而且是面向全区直播课堂, 这在很多地方恐怕是难得一见, 但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则大胆地做出了每年推出30期的计划, 希望通过这种创新, 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区教育的发展。

创新科研模式——让更多教师成为研究者

塑造高品质课堂文化, 需要高品质素养的教师。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在深入分析金州新区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培育、科研引领”这一工作主线,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区教师全员性“课例创新研究”的研修新模式。

所谓“课例创新研究”, 就是以每一位教师为主体, 以同伴之间互助为依托, 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 教师对一节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全程化的实践研究与创造。首先, 教师精心选择一节具体的教学内容, 对其做原生态的教学方案创新设计, 然后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实践, 再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反思和提炼, 最后提出新思考和新问题。开展课例创新研究, 是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智慧的最有力的实践活动, 也是激活教师群体合作学习、协同创新, 从而培育教师学习文化的一种最有效的研究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开展课例创新研究, 是区域塑造高品质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根本路径。为了使课例创新研究深入展开, 专家组精心策划了实施方案, 并进行了全方位跟进指导。

课例创新研究的全区推进, 最直接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信心与科研热情, 最有效地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实践智慧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反思, 最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课例创新研究实践成为金州新区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接下来, 要努力打造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升级版, 以提升质量为导向, 以提升教师、校长的素质为核心, 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突破口, 给学生个性化选择的空间, 并为全国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说。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4

一、大连金州高级中学

1、统招生录取分数线:614分

2、指标生录取分数线:各初中学校均为571分。

3、择校生录取分数线:560分

二、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

1、统招生录取分数线:607.5分

2、指标生录取分数线:各初中学校均为566分。

3、择校生录取分数线:563.5分

三、大连市103中学

1、统招生录取分数线:582.5分

2、指标生录取分数线:101中学、109中学、117中学、开发区7中、开发区11中、开发区12中为545.5分;

106中学、107中学、向应中学、122中学、123中学、开发区2中、开发区4中为554.5分; 112中学、开发区5中为546分;

124中学、开发区13中为547分;

开发区3中、开发区6中为551分;

开发区9中、红星海学校为550.5分;

110中学为553分; 118中学为548分;121中学为548.5分;滨海学校为549分。

3、择校生录取分数线:555分

四、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

1、统招生录取分数线:584.5分

2、指标生录取分数线:

101中学、110中学、112中学、117中学、向应中学、文武学校为542.5分;

106中学、107中学、122中学、开发区2中、开发区3中、开发区4中、开发区6中、开发区7中、开发区9中、滨海学校、红星海学校为555.5分;

109中学为546分;118中学为550.5分;121中学为551分;123中学为546.5分;124中学为554分;开发区5中为549.5分;开发区11中为543分;开发区12中为553.5分;开发区13中为552.5分。

3、择校生录取分数线:562.5分

五、大连市108中学

1、统招生录取分数线:535分

2、择校生录取分数线:528.5分

六、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

1、统招生录取分数线:540.5分

2、择校生录取分数线:530.5分

七、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

1、统招生录取分数线:520分

2、择校生录取分数线:518分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5

“村改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从经济结构、村民就业方式和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发展到城镇化水平或者接近城镇水平的条件下, 自身产生的从农村到城镇社区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 对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1“村改居”是加快推进城市化的需要

在大连金州新区乃至大连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为“村改居”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是198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原来的小渔村变成了现代化的新都市, 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 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二是2010年4月9日经辽宁省政府同意大连市政府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了由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组成的新市区。随着新区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各项重点工程的推进, 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越来越多, 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也越来越多。

三是201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金普新区。金州新区作为金普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城市化的步伐将再次加快。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村改居”改革势在必行。

1.2“村改居”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 大连市坚持“四化”统筹、协调推进的战略, 全域城市化战略更是全面深入实施,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而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市民化。在城镇化进程中, 不仅是简单地将农民户籍转为市民户口, 更重要是人的城市化, 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 使农民从业形态、聚居形态、观念形态, 乃至于生产、生活和文化方式, 向市民转变。只有实施“村改居”, 才能从根本上将农村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向城市化转变,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1.3“村改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 大部分城中村村民逐步告别平房、住进楼房, 广大村民居住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渴望享受到均等化的“市民待遇”, 真正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实施“村改居”, 才能实现农村转变为新型社区, 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把城市资本、人才、文化、管理等资源要素延伸覆盖到农村,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 大连金州新区城乡统筹发展中“村改居”工作现状

金州新区下辖20个街道, 拥有123个村和107个社区, 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探索“村改居”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有的村虽然名称改为社区, 但管理上还是按照原来村两委的管理方法, 大部分村民也仍然从事农业生产, 也就是“换汤不换药”。

二是村与社区并存。有些村土地已经被完全征用, 农民户口也已经“农转非”, 但村委会却没有撤, 出现了村和社区两种管理体制并存的现象。

三是撤村设居。目前, 金州新区真正做到撤村设居的只有2个村———大孤山街道的大孤山村和红星村, 于2015年完成,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也为下一步的撤村设居工作拉开了帷幕。

实施“村改居”改革, 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翻牌”, 而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现象进行的一次系统改革工程。改变居民的居住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方式,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共享城市化发展成果, 是“村改居”的根本目的。实现农民市民化、管理社区化、服务均等化是“村改居”的目标要求。因此, 金州新区在“村改居”工作中坚持做到遵循基本原则, 符合必备条件, 严格履行程序。

2.1 遵循基本原则

“村改居”工作中需要贯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广泛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多种形式, 宣传“村改居”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 调动广大村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分类指导, 整体推进。要加强调研论证,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 科学制定符合各村特色的“村改居”工作实施方案。

(3) 依法办事, 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精心组织, 严格程序, 依法推进民主自治, 规范操作。

(4) 普惠民生, 均等服务。在“村改居”过程中一定要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优化配置服务资源,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2 符合必备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的相关规定, 可以撤销村委会的条件是:

(1) 解决了村级经济体制改制、资产量化处理问题;

(2) 解决了村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3) 解决了村民户口“农转非”问题;

(4) 经村委会、村民和街道办事处研究决定同意撤销村委会。

另外, 还必须符合设立居委会的相关条件, 经金州新区民政局审核通过才能报批撤村设居申请。

2.3 严格履行程序

金州新区在撤村设居的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履行撤销村委会和设立居委会程序, 并报大连市民政局备案。

金州新区本着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稳步推进的原则, 在撤村设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这一改革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 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促进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理顺了城乡基层管理体制, 完善了管理服务网络,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大连金州新区城乡统筹发展中“村改居”工作遇到的问题

金州新区的“村改居”工作虽然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但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3.1 各村的情况均不相同

金州新区是于2010年由原金州区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而成, 由于各村的历史、地域不同, 在城市化进程中开发建设发展的程度也不同, 而且原有两区在征地动迁补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也都不同。

另外, 各村的集体资产、债权、债务、村民的素质观念、乡约民俗、村干部的能力水平和威望等均不相同, 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这就给“村改居”工作带来了困难。

3.2 集体资产处置是难点

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处置是“村改居”工作的关键环节, 因为它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多数城中村集体资产积累较多, 村民非常关心自己能够分到多少“蛋糕”。对于村集体资产的处置, 主要分三个步骤:

一是清产核资。首先要按有关规定查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界定权属, 明确产权关系。这项工作比较庞大繁杂。

二是量化资产。在这个环节上, 最核心的问题是界定集体资产所有者资格, 这也是村民最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由于存在“生老病死”、“出嫁女”、“户籍迁入迁出”等各种情况, 另外, 各村的“村规民约”也不一样, 有时还与现行的法律政策相冲突, 所以, 这个问题最为复杂。

三是资产分配。如何能够做到合法、合情、合理, 公开、公正、公平, 以得到村民的信任和认可是关键所在。否则, 会影响“村改居”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社会保障是根本

如果说“村改居”对农民能有吸引力的话, 最大的诱惑应该在于他们转变成居民身份后, 能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有的社会保障。金州新区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以2010年4月9日为时间节点, 前后分两个阶段。原开发区2010年4月9日前已进入保障数据库的被征地人员补助标准随新保障办法实施后入保人员调整, 按照城镇职工社会保障标准享有生活补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取暖补贴, 标准比较高, 也比较受欢迎。而原金州区2010年4月9日前被征地人员仍然按照当时金州区的保障政策, 保障内容相对少, 标准相对低。按照新办法规定, 这部分人由各街道统一解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各街道、各村征地的时间不同, 保障的标准不同, 征地补偿金使用情况不明等历史遗留问题, 有的街道没有足够资金为金州区2010年4月9日前被征地人员办理保障或补足差额, 造成了同为一区居民却享有不同的保障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实施“村改居”改革的话, 困难比较大, 也不太现实。

4 新形势下做好“村改居”工作的对策措施

“村改居”工作是一项改革, 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 又缺乏现成的成功经验, 所以在实践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关键是我们如何从工作中总结经验, 摸索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路子。针对金州新区在“村改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这项工作。

4.1 要尊重民意

在中国农村, 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得到村民的支持, “村改居”工作也不例外。“村改居”工作要想顺利进行, 必须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 才能得到村民的真心支持。在“村改居”之前, 要向村民解释说明相关的法律政策。在“村改居”的过程中, 要及时向村民公布各方面的情况, 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 接受村民的监督。在“村改居”工作完成后, 要对相关后续工作做出安排, 并征求村民意见, 让村民无后顾之忧。

4.2 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作用

村干部在乡村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那些工作能力强威信高的村干部更容易取得村民的信赖和支持。在“村改居”这一影响村庄未来发展的重大事情上, 村干部的重要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 在“村改居”工作中, 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作用。一方面, 把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让村民参与进来, 让村民自治真正运行起来。另一方面, 要对村干部进行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为村民为村庄服务的意识, 同时落实责任, 多措并举, 使村干部真正代表村民, 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和利益的代言人。

4.3 积极稳妥处置集体资产

对村集体资产进行处置, 应坚持“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保障群众基本权益”的原则。建议集中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该问题:

一是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应以每个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 以账面价值为基础, 以产权归属为主要内容, 按有关规定全面清查核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界定权属, 明确产权关系。建议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审计和清产核资。

二是量化资产。按照“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界定好资产所有人产权资格。明确“生老病死”、“出嫁女”、“户籍迁入迁出”等权属认定情况。资格认定后, 必须张榜公布接受广大村 (居) 民监督, 经居民代表会议确定。

三是资产处置。主要有三种情况:

(1) 集体经济发展已无后劲。建议在建立村民预留储备基金的前提下 (储备基金用于护林防火等专款专用, 交由街道统一保管, 经村民代表会同意方能使用) , 将剩余集体资产全部分配给村民。

(2) 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建议对集体资产进行改制, 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运作规范、利益协调的新型社区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3) 个别村集体资产为负又无发展空间。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拖欠、占用村集体资产的进行及时追债, 能变现的尽量变现;协调相关金融单位, 核减其债务, 并协调征地开发单位适当承担村级债务或纳入征地成本。在可能情况下, 政府应出资购买原村集体的公益性资产 (如办公服务用房等) , 既帮助村资产变现抵债, 又可转为对以后社区建设的投入。

4.4 建立长久的社会保障机制

这是“村改居”工作的关键, 也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1) 不断完善被征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将全部村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2) 加强就业引导。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当中, 为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组织其参加就业前培训, 增强其就业能力。对于自主创业的, 应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等服务, 并享受下岗职工创业有关减免税和免费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

4.5 加强“村改居”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一是保障社区服务的基本用房和场地。落实社区办公用房和开展公共服务、社区文体活动、便民利民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公建用房及设施。

二是搞好网点布局规划。谋划好功能片区设置和服务网点布局, 避免盲目设点, 造成资源分布不均, 影响群众生活。

三是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按照社区建设多元化、管理网格化、服务信息化、党建区域化的“四化”发展模式, 全面推动“村改居”后新、老社区架构接轨, 构建互促并进、融合发展的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高速时期,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 农村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村改居”是促进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大连金州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也在进行着“村改居”的改革与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6

——于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校自2007年以来, 根据《纲要》要求, 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 把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所需要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落实新课程, 推进初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这两年的探究实践中, 我们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积极研究和借鉴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 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 渐趋成熟, 作为辽宁省“十一五”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 “群体教学模式”在推广上得到了金州新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目前, 群体教学模式已在大开二中学子及教师心中深深扎根, 成为大开二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所谓群体教学法, 就是把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 分成若干个群体 (小组) , 教学时面向群体进行。通过群体交流、群体探究、群体评价, 促进群体间或对手间展开学习竞赛, 进而达到“互助、互励、互竞、互学”, 共同提高的教学方式。

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应该深层次分析学生的心理, 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习的认知过程,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情绪,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 大连开发区二中制定了群体教学的实施步骤, 分为“三段” (课前、课上、课后) “六步” (预习、交流、展示、提升、联想、反馈) 群体教学操作策略。

群体教学的六个运行步骤, 既是该模式的运行程序, 也是学生认知水平“阶梯式“逐步深化的过程。从 (预习) 自主探究—— (交流) 群体探究—— (展示) 班级深入探究—— (提升) 知识初步建构—— (联想) 知识深度建构—— (反馈) 知识意义建构, 使认知不断深化, 使“构建”不断完整, 更具意义和价值。在这个不断认识、不断建构的过程中, 多次重复进行着“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一活动的循环往复,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认知得到深化, 能力得到提升, 智慧得到发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发现”、“思考”、“探究”等智力活动之中, 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被强化, 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这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群体教学的“三段六步”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形成持久学习动力”为目的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形式是十分有效的。

在群体教学中,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做法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随时进行, 如预习质量、展示质量、探究质量等, 随时做好记录, 采取日考核、周汇总;结果评价主要是将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按比例计算在个人的评价表中。各学科分别做好过程评价, 并将结果定期向班主任报告, 然后由班级汇总出每个群体的周、月得分, 并通过一定形式揭示出来。班级进行周总结, 月评比;确定班级周冠军、月冠军、进步幅度较大的群体、后进变先进的群体、最团结的群体、最智慧的群体、最有后劲的群体等等, 对各类先进进行表彰, 使各群体、全体同学分享各自的成功喜悦, 鼓足干劲, 焕发激情, 增强信心, 不断进步。

心理学观点认为, 初中学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正处于发展阶段, 他们较为关心自己的集体, 对集体的工作富有热情, 勇于承担, 他们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 有为集体争光的愿望。在群体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进步与落伍不仅直接影响到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 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群体在竞争中的“胜负”。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 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 认真钻研每个问题, 上好每一节课, 力争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若一旦“失利”, 便觉得自愧难当, 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 主动补回损失。这样,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加上教师在方法上的及时指导、思想上的不断鼓励, 就会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飞跃。

在“群体教学模式”中, 每个群体都可随时随地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共同学习、思考与研究,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出智慧, 合作出效益, 群体中的优秀生为了不使自己的群体落后, 就会积极主动地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共同提高学习质量,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 也会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可大大减少过去教学中的两级分化现象,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群体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同学关系更为融洽, 真正营造了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 让课堂有疑问、有惊讶、有迷茫、有争议、有笑声。学生不存在厌倦和思想溜号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热爱学习, 享受学习。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7

一、让尊重关爱温暖校园, 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

这是徐敦和校长在2006年提出的八中德育工作核心理念。同年, 学校借助高中课改东风, 做了几件令人感动、令人称道的大事。

1. 果断放弃校内重点班、实验班传统流行管理模式。

2006年, 八中积极争取成为大连市高中课改样本学校。他们认为, 应对课改不仅需要积极的态度, 而且要有具体行动, 扎实地开展工作。哪里是工作的切入点?每年高一新生入学,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班级分配和师资搭配, 富有勇气和智慧的八中人就从这里开始, 迈出课改坚实的第一步。他们依据当年中考成绩, 电脑并行分班, 师资均衡搭配, 班主任精心选择, 将各班总成绩平均分分差控制在1分之内。可贵的是, 从2006年开始至今, 这种分班模式从没动摇, 从未改变。这种做法全国领先, 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关爱温暖工程, 让家长学生感动、社会称赞, 单凭这一点, 学校在本地拥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就不足为怪了。

2. 大力实施信心工程和成功教育。

“走进八中, 走向成功”八个大字挂在主楼顶层, 成为学校响亮的办学口号, 一张亮丽的办学名片, 其背后是八中重要的信心工程和成功教育。

采访中记者突出地感受到, 这所学校师生充满激情, 精神振奋, 口号响亮, 信心十足。每堂课开始全校每班都有自编的琅琅上口的口号, 全校上下有很好的“精气神”。面对中考, 徐校长说, 八中人要永远艰苦奋斗下去, 任何盲目乐观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

八中精神激励师生不断进步, 建校至今, 这所学校风雨兼程, 负重前进, 一路奋斗, 一路放歌。他们提出著名的八中精神:“敢为人先, 不屈不挠, 勇于胜利。”每周一升旗仪式永远是升国旗、升校旗、唱校歌, 大型活动队列回归、军训等始终是歌声嘹亮, 爱国爱校教育潜移默化, 深入人心。

“弘扬正气、激励进步、奖励优秀”是该校德育思想工作重要指导原则。徐校长提出“让更多师生经常带着奖励和鼓励回家”, 促使更多师生更快速而健康地成长。2011年1月12日, 该校隆重举行“2010年度工作表奖大会”, 学生几百人次获奖, 教师几十人次获奖, 家长亲自上台为自己的孩子颁奖, 气氛热烈, 场面感人。该年度在大连市教育局举办的三次大赛活动中, 八中全部获奖, 两位校长分别在全市大会上做经验介绍, 产生了积极办学的深远影响。

探究师生“动力系统”问题, 保证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八中通过公正分班, 实施公平教育;通过尊重、关爱、信心工程和成功教育等探索出一条学生成长“动力系统”模式和道路。但他们不是仅有这些, 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是成功探索出促进教师整体优秀、快速成长的“动力系统”工程, 那就是独具八中特色的“大循环、小调整”激励调动管理模式:全校教师90%以上实施班主任、科任从高一至高三的跟班策略, 全体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切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那种特别的自豪与幸福……

实现教育理想是一种美妙境界, 人一旦焕发出自身最大潜力、激情和智慧, 必定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八中老师与这所年轻学校一同成长, 与可爱的孩子们一同成长。

八中校长自豪地说:我们坚信, 大循环必定带来大调动, 大调动必然促进大发展。

3.坚定地实施“德育领先、文化强校”战略。

几年前, 经过全校教育大讨论、思想大解放活动, 八中人反复研讨交流, 明确了加快学校发展的六大战略, 其中把“德育领先、文化强校”定为首要发展战略。徐敦和校长解释为学校发展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一般学校抓规范, 特色学校抓项目, 品牌学校抓文化。他强调说, 引领学校前进方向的一定是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的占领才是最高占领, 这才是“发展之魂”。

2006年, 八中提出全新德育工作理念, 核心是“让尊重关爱温暖校园, 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学校举办多次德育工作研讨周活动, 期间承办市区两级工作现场会, 与兄弟校分享优秀班主任育人工作经验, 营造全员教育氛围, 形成德育工作长效机制。2006年, 八中德育工作校本课《走进八中, 走向成功——德育篇》成为大连市高中首创, 并在全市宣传推广。2007年, 学校成为大连市中小学徳育工作先进单位。

还是在2006年, 学校有了自己的德育园地《德育周报》, 一直坚持到今天。它是师生共同的思想文化阵地——启迪心灵, 交流思想, 展示才华, 提升品位, 温暖校园, 深受师生喜爱。

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让学生更好地自主自律, 承担责任, 探索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新路子。该项工作曾在全国会议上两次介绍经验并获奖。2006年, 学校荣获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金奖。

“为党旗增辉, 为八中添彩”是开发区八中党建工作响亮的口号, 学校党建工作是其德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发区、先导区多年党建工作示范点。在快速崛起的道路上, 90%的优秀班主任、各级先进、各级骨干是共产党员。2011年, 学校被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总支”称号。

4.学校突出人文教育特色。

(1) 重视加强对全校师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知识, 文化思想引领无处不在:从班级到学校, 从各班墙报到一楼大厅, 从学科展板到文化沙龙等等, 牢固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几年来, 学校研发几十种校本课, 多本印刷成册, 多次在大连市获奖, 深受学生欢迎, 并在辽东南几十所高中产生积极影响。

(2) 培育八中独有精神文化。如德育工作突出一个主线:实施健康的人格教育, 实施信心、责任、养成、感恩四大工程。班任德育工作突出强调关爱、公平、严谨的核心品质, 努力让信心坚定, 永不自满, 敢于挑战, 善于合作, 学会分享等八中精神扎根在八中师生心里。

2012年2月, 学校被大连市教育局命名为“人文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在命名表奖大会上徐校长作了工作经验介绍。

责任重于泰山, 追求永无止境。八中人经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学校一定会成为大连市、辽宁省特色高中, 一定会迈向更高的目标。

二、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多元发展展, 低进高出

1.高中课改省市领先, 闻名东北。

(1) 2006年辽宁省实施高中新课改, 该校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意识超前, 提前启动:校级领导3月和5月走出去学习和参加国家级培训, 10几名学科骨干5、6月份到先行课改的省份体验感悟新课改, 7月份暑假前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使9月开始的新课程顺利进行。

通过积极争取, 学校成为大连市高中课改样本校, 紧紧抓住了课改机遇。

工作策略:积极主动, 稳妥操作, 扎实推进工作。课改是教育界的一次深刻变革, 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开发区八中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 并抓住了机会、赢得了主动, 通过扎实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赢得了先机。

公平分班, 实施温暖工程。2006年秋新课改开始, 学校坚持每年高一不设实验班或重点班, 实行电脑平行编班, 保证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 使八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温暖工程。能长期坚持不分重点实验班的学校, 不仅省内少见, 在全国这样的高中也不多。

强调选择, 多元发展, 试行导师制管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选择。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本次课改的难点。几年来, 学校引导学科骨干教师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几十门, 编写校本教材十几本,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多元发展的需求。体育、音乐、美术、播音与主持、写字与书法、科技发明等精品校本课深得学生的喜爱, 采取走班教学, 试行导师制管理, 在高考的自主招生、体育高水平、艺术特长招生等方面, 为学生进入高校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 师生在课改中共同发展

学生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改较难实施的课程, 学校通过组织建设、典型引路、骨干带动等策略,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上级举行的有关比赛中多次获奖, 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仅2010年一年, 学校就在第四批大连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展示评比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学生参加大连市高中生综合素质大赛, 与众多老牌重点高中同台比拼, 不畏强手, 荣获团体二等奖, 还获得若干的个人一等奖;连年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发明活动, 每年都有百余项成果申请国家专利, 多次被评为大连市科技之星竞赛活动先进单位;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市区艺术节比赛, 多人次获奖;学校社团活动不断丰富, 目前已有十多个比较成熟的社团,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6年课改开始, 6位骨干教师伴随新课程的教学, 在省内外、市内外脱颖而出, 作为省级课程改革骨干培训者, 近几年来, 5人次为人教社聘请进行国家级学科课改培训, 13人次为省级骨干教师开展培训讲座, 21人次为市级高一或高二教师全员培训。因课改工作的积极影响, 政治组崔慧娟老师2010年成为学校培养的第一位特级教师。几年来, 有几十人次参加省级以上教学大奖赛获得佳绩, 几十篇的课改论文在省级以上学会交流及刊物上发表, 十多名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市级、省级的课程标准解读材料编写、教辅资料编写与审定等。

回顾课改历程, 八中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走过了三个阶段: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邀出去传播。

课改前后, 学校校级领导首先走出去学习, 更新观念, 开阔眼界。2006年起, 学校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对教师开展培训。在学校的课改工作有较大知名度时, 两位校长多次被邀请到外地做经验介绍:2007年6月12日姜士和副校长应邀为吉林省高中校长进行课改通识培训 (全省电视现场直播) , 2008年11月24日徐敦和校长应邀到丹东市作专题报告“实现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幸福”。

(3) 高中课改成绩影响

校本课程与教材《英语朗读与表达》《生物实验》《写字教学》《艺苑骋怀》等在大连市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奖;政治教师张岩2009年获大连市高中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第一名, 并因此获大连市“五一”奖章;2010年组织教师参加大连市岗位大练兵活动成绩显著, 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并在表彰大会上介绍经验。

几年来, 全国多地到该校参观交流的校长、教师有上千人次。学校的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专题被国家、省、市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2.学校发展战略简介。

2005年秋季, 经过反复研讨, 学校明确实施以下六大发展战略:

(1) 德育领先, 文化强校;

(2) 文理协调发展, 文科率先突破;

(3) 音体美齐头并进, 美术大力发展;

(4) 重视青年培养, 大胆实施循环;

(5) 面向全体, 高度负责, 实施平民教育;

(6) 弘扬“走进八中, 走向成功”信心工程;

围绕上述六大战略,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八中结合实际, 形成了以下高考“路线图”:以文科为龙头、艺体为两翼, 整体推进;以二本升学率为重点, 打造一本名牌;多元发展, 低进高出。

几年来, 高考整体推进, 二本进线率始终在70%以上, 2011~2012年突破80%, 对于一所区域招收二流学苗的高中来说, 其教育质量和效率受到地区政府和区域老百姓的称赞。

3. 培养优秀团队精神, 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 重视青年培养工作。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会”, 通过德育研讨周活动、专家讲座、学当班主任、教学基本功培训、研究会竞赛活动、青蓝工程、外出学习等多种途径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 加强班子建设。坚持每周召开例会, 每次例会安排一名领导作学习交流主旨发言, 整体提高;每年寒暑假都要召开工作研讨会, 研讨学校发展大计;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担当重任。

(3) 德育课程化。2006年起, 学校创设了“德育研讨周”模式, 每学期举行一次;每逢纪念日, 学校都有相应的传统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校领导与学生代表见面会、各学科文化沙龙、形势报告会、心理健康节等。

(4) 承担全国首批“高中特色发展”实验校。工作策略“全员行动, 名师引领, 课题牵动, 加快发展”。

(5) 工作成绩与影响:2007年7月, 学校被评为首届中小学 (中职) 幼儿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大赛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8年3月, 被评为大连市“十一五”校本研修示范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教师专业化成长示范校;2010年在大连市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 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徐校长在全市大会上作为高中唯一的发言代表介绍经验。

4. 突出办学特色, 打造名校品牌。

2009年, 学校借助承担全国首批“高中特色发展”实验校的机会,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不断地提炼与总结学校的办学经验, 围绕学校的六大发展战略, 突出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 努力打造八中的名校品牌。2012年2月, 在大连市教育局召开的大连市特色高中命名表彰大会上, 学校被命名为“人文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徐敦和校长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打造人文教育特色, 全面推进学校建设》的典型发言。

5. 办学成绩与社会影响。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8

关键词:新城区,计划生育,思路

马桥子街道成立于1985年10月,是原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街道办事处,地处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22.7平方公里,下设18个社区,属地单位2296个。街道户籍人口总数97210人,纳入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流动人口72986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38550人,。近两年,街道先后荣获“国家安全社区”、“辽宁省文明街道”、“大连市先进党委”等荣誉。

一、以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马桥子街道是大连开发区已建城区的主城区,1984年以来,2300多家企业在辖区落户,形成了外资企业和外企职工占辖区人口绝大多数的局面。外企已成为街道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我们始终将外企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1、加强政府主导,为企业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多年来,我们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企业法人责任制,贯彻“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落实计生责任,加强奖励机制,形成利益导向机制,推进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制度,实现了街道辖区企业“计划生育责任状”100%签状率。

2、加强多方推动,积极寻求开启企业计生工作之门的钥匙

由于社会制度、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开发区外企计划生育工作在起步初期困难重重。为融化外放不理解这块坚冰,我们“烧”了这样几把火。

一是感情推动。针对辖区外资企业多、外商不理解的特点,我们每年举办“外商联谊会”等活动,拉近了与外方的感情距离,增强了工作的亲和力,使外商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的真情和实惠,理解到了我们安商、富商的良苦用心。

二是依法推动。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向外商渗透我国的基本国策,计生协会外企理事将计划生育政策翻译成外文交到外方代表手中,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协会推动。根据企业规模和实际,我们先后成立了计划生育联合会、计划生育协会。通过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积极维护育龄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为她们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和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提高员工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主人翁意识。

3、加强社区服务,积极打造计生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平台

首先,创建载体开展服务。我们与区妇联联手成立了“外企职工之家”,并通过向育龄女职工发放“姊妹缘”联系卡等方式,热情为她们在情感生活、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方面提供帮助。

其次,针对困惑开展服务。我们根据青年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实际需要,为他们送去《走进青春期》等宣传小册子,在员工中引起强烈反响。社区还与企业工会优势互补,联手开展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孕知识进外企活动”,将宣传阵地直接设立在企业,让育龄女职工不出厂就能得到计划生育方面的知识和咨询等相关服务。

第三,瞄准需求开展服务。社区根据外企员工生活圈子相对狭窄且性别单一、交友择偶相对困难的特点,先后开展了“情系开发区,牵手大黑山”、“感恩母亲,我为青春添光彩”等活动,受到企业和员工的欢迎。

二、以宣传为着眼点,春风化雨,强化渗透

为扩大人口与计生宣传工作的影响,多年来,我们以“借台唱戏”、“借船出海”等手段和方式,积极实施了宣传教育的“节日工程”、“景点工程”、“窗口工程”,使宣传教育真正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是融入市政文化,借助市政设施地利之优势,展生育文化之风采,做到了生育文化与市政建设的完美结合。二是融入商业文化,借助商家、酒店人气鼎盛之优势,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在大型商厦、高档酒店等地点,投放大型知识性宣传板、宣传画,建立计生宣传一条街。三是融入企业文化,借助企业文化底蕴深厚之优势,建设有辖区特色的新型企业生育文化。在立意上,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结合;方法上,与发展企业文化相结合;落实上,与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相结合。四是融入社区文化,借助社区这个平台,将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与楼道文化、阵地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口学校、社区讲坛、图书角、公示栏等阵地开展宣教活动,用广场晚会、纳凉晚会等形式,寓教于乐,让人们在自娱自乐中接受新的婚育风尚。五是融入校园文化,我们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学开展性知识和青春期保健教育,深受师生的欢迎。

三、以创新为重点,部门联动,综合治理

进入新世纪,马桥子街道经济迅猛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住机遇,实现了两个文明双飞跃。

1、加强统筹协调的力度。

街道将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头筹部署;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奖励政策,启动“计划生育特殊特困家庭救助工作”和“三项补助工作”;设立捐资助学基金和人口计生干部待遇等问题,全面突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拓展综合治理的范围。

一是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长期开展了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引产行为。二是加强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工作。组织了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社区行活动,成立预防出生缺陷知识讲师团,利用电视《民生直播》栏目,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加强了宣传与引导;并积极提供便利条件让育龄妇女参加新区计生服务站的免费孕前检查服务。

四、以“温馨港湾”创建为载体,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结合街道流动人口多、出租房集中、外企员工多的特点,建立了“新市民温馨港湾”、“打工妹之家”、“流动人口计生协会”、“中外文化交流协会”等,使亲情式服务深入外来流动人口心中,让流动人口享受“零距离”服务,真正把街道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

1、协会组织聚人心

为了让流动人员在异乡有“娘家人”,街道于2008年成立了流动人口联合会,吸纳了1200名外来个体经营者、非公企业员工、农民工代表入会。通过民主选举,推选出了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在流动人员中有一定威信的代表担任协会理事、会员,更好地发挥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街道在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上,实施社区、物业、片警、巡防员、计生协会志愿者、流动人口专管员“六位一体”模式,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分工协作,共同管理。

2、爱心救助暖人心

街道成立了流动人口爱心超市, 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可以领取各类生活用品, 帮助流动人口解决生产及生活上的困难;2011-2013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服务月, 街道为辖区流动人口组织专场演出, 并当场救助20名农民工子女, 救助资金6万元。各社区建立了法律援助咨询室, 帮助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法律救助。

3、真情服务见真心

街道投入30万元建立健康家庭指导站, 还不定期组织辖区流动人口及子女进行参观学习, 多次组织“生殖健康”讲座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并在外企设立生殖健康及计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展板, 深受外企员工的欢迎。各社区设立药具发放点, 常年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避孕药具, 流动人口享受免费的“四术”及“生殖健康”检测服务。

4、就业岗位献真心

为了维护流动人口的就业权利, 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 维护社会稳定, 街道与辖区非公企业沟通联系, 定期推出爱心岗位, 优先照顾流动人员。2011-2013连续三年, 开展大型流动人口“春风送暖、真情送岗”专场招聘会, 为3000余名流动人口解决就业困难。

5、文化教育润民心

街道整合辖区教育资源, 建立了流动人口教育培训基地, 定期免费开展电脑、职业技能、生活技能、法律、计生、文明公约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了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 篇9

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彰显个性、教育多元”的办学理念, 红梅小学在办学的道路上创下了若干个第一:1994年学校建成第一个计算机室, 率先在全市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1996年率先在全市小学一年级起点开设并普及英语教学;2006年率先在全市小学一、四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实验;2008年率先开设日语、韩语第二外语课程, 为大连市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小学外语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中国轮滑运动示范学校、辽宁省双语教学先进学校、辽宁省德育先进学校、辽宁省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

处于教育大变革的时代, 置身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城区, 学校教育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为国家、为民族、为区域发展培养既有民族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这就呼唤一种大视野、大文化的新型教育——沟通中西文明, 融合本土和世界文化, 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红梅小学自觉担当了这个时代的使命, 将“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联结起来, 立足于课程建设, 致力于内涵式发展, 不断趋近于“现代化、高品质、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定位。

一、“中国灵魂, 世界公民”育人目标的提出——体现学校不断前行的思考与追求

回顾历史——1993年红梅建校, 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英语见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率先在全市小学一年级起点开设并普及英语教学;2005年, 学校将培养目标由最初的“英语见长”扩展为“英语突出, 双外语见长, 彰显个性、教育多元”, 并率先在全市开设日语、韩语第二外语课程;2010年, 立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首次提出“中国灵魂、世界公民”。1993年至今, 红梅小学在18年间, 从初创的起步到实现英语单项突破, 出现令全市英语教学界惊叹的“红梅现象”;从英语单项突出到双外语并行, 倡导多元发展;从关注课堂到关注课程, 从关注知识到关注文化, 无一不体现出红梅人对人才培养的理解和思考。

关注现实——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对金州新区教育特色定位为“多元开放, 国际融合”。从红梅小学本身的特点来看, 红梅小学是大连市教育局指定的外国人定点就读学校, 外籍学生一直都比较多, 建校十多年来, 先后有近百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学生在这里就读。这就意味着,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 形势都会逼迫着学生和教师率先融入全球化的社会中, 教师和学生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走向世界, 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前瞻时代——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必将呈现出从未有过纷繁与复杂, 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将直接决定着学生未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全球化社会中。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传承文化必须有更宽广的视角。把握“多元视野、个性指向”的课程开发原则, 对不同文化和类型的课程进行结构统整, 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 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使命, 是红梅小学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基于红梅小学的办学基础和形势要求, 我们确定了“中国灵魂, 世界公民”的课程育人目标。应该说, 育人目标体现了学校不断前行的思考与追求。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载体。为此, 我们十分重视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 努力构建一种既关注共性, 保证基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基础学力;又关注个性, 保证学生可以在各自不同领域里充分学习、充分发展的灵活多样富于弹性的课程体系。

二、“中国灵魂, 世界公民”目标下的“四位一体”课程架构

在此课程体系中, 四类课程互相支撑, 相互融合, 在兼容互动中达成“中

国灵魂, 世界公民”的课程育人目标。

1. 多元文化课程:关注传统, 侧重多元的课程造就视野宽广的学生。

学校的校本课程关注“传统”和“多元”, 建设语言、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社会六大课程体系的“课程超市”, 共计48门课程, 让学生有充分的课程选择权。目前学校已开设了国画、陶艺、古琴、围棋、茶道、国学经典诵读、中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 同时也开设了跆拳道、国际象棋、国际跳棋、棒球、网球、世界漫步等异域文化类课程。多元文化校本课程的成果在每年的多元文化艺术节上进行集中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活动菜单, 自主选择, 自由组合, 共同参与。

2. 国际理解课程:促进师生在交流中建构并完善中西融合的多元文化观念。

区域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国际理解课程的实施上,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途径:一是强化英语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 差异推进。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的差异, 实行英语教学“跑班制”;二是开设日语、韩语两门语言的第二外语教学;三是通过“国际文化月”, 培养学生的国际礼仪、全球观念、全球视野, 形成融合全球知识和全球技能的全球行为、全球价值观;四是加强国际文化与交流, 目前学校与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合作办学, 通过友好互访、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 开展国际教育合作。

3. 领袖潜质课程:“三个一”活动, 培养学生“坚守自信、乐观向上、善于合作、勇于担当”的领袖潜质。

活动一:学生讲坛。这一活动分班级型和学校两个层面展开, 都由学生担任主讲。班级讲坛每天一次, 由学生轮流登台, 学校讲坛则由班级推选产生。

活动二:学生社团。目前学校成立了围棋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快乐陶艺吧、科技俱乐部、轮滑俱乐部、冰球俱乐部、“童乐汇”、韩端足球俱乐部等十余个学生社团, 社团人数已达到300多人。社团由学生牵头组织, 招募社团成员, 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自行组织活动, 定期进行汇报展示。学校成功举办首届“红梅杯”金州新区中小学围棋比赛, 围棋社团在市级比赛中连续取得两个团体冠军。2010年7月红梅小学“韩端足球俱乐部”正式挂牌成立, 俱乐部成员达80人, 建立了第一支校园女子足球队, 聘请国家女足明星韩端出任俱乐部名誉教练。

活动三:班级义工站。学校的工作, 比如开展活动 (读书会、专题展等) 、接待参观, 包括清扫分担区, 都由义工站自由申报, 竞标方式产生 (竞标要说明自己的目标和实施措施, 创新点, 预期达到成果等) , 一旦承担, 就要负责到底, 要进行考核。原来学校忙不过来, 现在班级自己找活干, 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这些都是国际化人才的核心要素。

4. 社会联动课程:通过“社会大课堂”、“一班一基地”、“家长大讲堂”等活动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格局。

红梅小学的的社会联动课程体现“四个结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组织指导学生选择社会、文化等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家庭资源相结合, 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 开展“家长大讲堂”活动;与地方资源相结合, 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形成地方课程的文化特色,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与社会资源相结合, 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通过社会大课堂建设, 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为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理念提供资源平台。全力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 形成校内外融通, 整体育人的格局, 进而真正让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目前, 学校已开发建成校外基地19处, 包括辉瑞制药、英特尔这样的外企, 还有大连大学、民族学院这样的高校、还有敬老院、孤儿院这样的社会公益机构。学校还提出“一班一基地”的社会体验活动思路, 目前, 学校已有40%的班级建立了自己的校外基地。

多样性的课程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评价方式, 确保了红梅小学“中国灵魂、世界公民”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中国灵魂, 世界公民”目标实现的保障——建设高绩效的教师团队

办学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 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做成功教师、追求智慧教育、体验幸福人生”是我们提出的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核心精神。我们以前总说,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现在的动车时速高达每小时370公里, 之所以能这样快, 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同样, 学校要快速发展, 每名教师都必须动力十足。教师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对成功的体验、对成长的渴望。教师能否热爱其职业, 除了在工作中得到理解和尊重外, 更取决于其是否能在事业上不断发展。如果每天只是重复机械地工作, 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即使20年、30年就这样过去, 他也不会有前进的动力。教育绝不是以牺牲教师来造福学生, 而应该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学校的管理, 应该鼓励教师不断进取, 并尽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进而努力使每个教师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 体验到自我超越的快乐。

1.读书收获成长。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学校开展多方面的尝试:每周为教师推荐好文章, 每学期为教师推荐优秀书籍, 发放购书费, 让教师们购买自己喜爱的图书;引领教师开展系列读书沙龙活动, 畅谈读书心得, 交流读书感悟;开展“名师讲坛”活动, 引导教师以读书开阔视野, 以读书促进专业素养提升。

2.项目专业保证。学校的发展依靠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仅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 学校的发展更需要教师之间更紧密、更有效的有机结合, 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 形成一个平等的、互动的教师工作群体。对此, 我们分三步走:首先通过教师专业与兴趣信息摸底, 建立教师信息资源库;其次, 成立动态教师成长群, 建立互教互帮互学的教学相长机制, 寻求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影响与互动,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第三, 立足课堂, 立足学生, 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形成“个人研究——集体研讨——课堂实践——共同反思——再次课堂实践”的研究模式, 并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菜单式服务。

上一篇:反思思维下一篇:革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